第一篇:第十四章 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重点试题解析
高等教育学考试要点第十四章 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重点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下列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特点的是()。A.鲜明的阶级性 B:广泛的群众性 C.很强的实践性 D.严密的逻辑性
2.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性质的体现。A.社会主义 B.资本主义 C.自由主义 D.平等思想
3.高校()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A.美育 B.体育 C.思想政治教育 D.智育 4.下列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遵循的规律是()。A.思想发展规律 B.高等教育规律 C.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 D.循序渐进的规律
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8.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以收集事实、数据,占有材料,熟悉情况,并从现象中寻求本质,从经验中推导出理论的方法是()。
A.说理启迪法 B.情感交流法 C.榜样教育法 D.调查研究法 9.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启发引导教育对象,以理服人的教育方法是()。A.说理启迪法 B.情感交流法 C.榜样教育法 D.调查研究法 10.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的具体形式包括马列主义理论课教学和()。A.人生价值观课教学 B.思想品德课教学 C.社会实践课教学 D.心理评估课教学
1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包括精神性、创造性、复杂性和()。A.长期艰巨性 B.具体性 C.合作性 D.理论性
二、填空题
1.按照马克思的观点,()是一种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和有意识的活动,是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2.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进程中产生、形成和发展,表现出鲜明的阶级性、()和很强的实践性。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用()来教育和武装学生。4.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遵循大学生思想发展规律、高等教育规律和()的基本规律。
5.高校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有(),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教育。6.高等学校按阶段安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包括(),二、三年级和高年级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7.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中,在保证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的同时,注意保持受教育者个性的多样化是()原则。
8.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调查研究法的步骤一般分为为五个步骤,分别是选题和制定计划、()、实地调查、()、评价与总结。
9.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中,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启发引导教育对象,以理服人的教育方法是()。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遵循的规律主要有哪些? 4.简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5.简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6.简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途径。
四、论述题
1.论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2.论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内容及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措施。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解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质就是以人为工作对象,做人的思想转化工作,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即鲜明的阶级性、广泛的群众性、很强的实践性。严密的逻辑性不包含在内。因此,答案选D。2.A 解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体现。社会主义教育是培养无产阶级接班人的重要手段,高等教育尤其应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提供人才上的保障。因此,正确答案选A。3.C 解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正确答案选C。
解析:一般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分为以下几类: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按阶段安排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因此,答案为D。7.D 解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主要包括方向性原则、疏导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统一要求与个性化结合原则。因材施教原则不包含在内。因此,答案选D。8.D 解析:此题考查调查研究法的含义。调查研究法是指收集事实、数据,占有材料,熟悉情况,并从现象中寻求本质,从经验中推导出理论的方法。说理启迪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启发引导教育对象,以理服人的教育方法。情感交流法是通过情感交流触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唤起他们自我教育的主动性,促使他们在相互信赖、彼此尊重的基础上,将正确的认识转化为自觉行动的教育方法。榜样教育法是用他人的良好行为作为榜样来启发、激励青年学生的方法。因此,正确答案选D。9.A 解析:略。10.B 解析: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是高校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的主要形式,它包括马列主义理论课教学和思想品德课教学。因此,正确答案选B。11.A 解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有:精神性、创造性、复杂性和长期艰巨性。因此,答案为A。
二、填空题 1.思想政治教育 2.广泛的群众性
3.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11.思想建设;组织建设
12.完善管理体系;讲究量才使用;改革工作方式
三、简答题
1.思想政治教育有哪些特点? 答:思想政治教育是人在适应自然、改造自然,适应社会、改造社会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教育人、塑造人的意识观念的教育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进程中产生、形成和发展,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鲜明的阶级性
任何阶级和社会都有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任何思想政治教育都服务于一定的阶级和社会,阶级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特征,无产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2)广泛的群众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因此,人类社会的任何领域、任何方面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范围。每个人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又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施行者。以人为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本质特征都体现在群众性上。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体现
社会主义教育是培养无产阶级接班人的重要手段,高等教育尤其应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提供人才上的保障。坚持以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广大青年学生,是高等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鲜明体现和根本要求。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等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不仅能创造出大量的精神文明成果,传播和创造新的思想、理论和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且是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坚定正确政治方向的重要保证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能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决、自觉地抵制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的腐蚀。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遵循的规律主要有哪些? 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是大学生思想活动、思想发展规律、思想政治教育一般规律和高等教育规律的综合运用和体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遵循大学生思想活动、思想发展规律
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必须首先了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思想活动的规律,全面关心大学生的成长并给予积极的指导,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并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思想特点和要求,有针对性地选择教育内容,开展教育活动。
(2)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遵循高等教育规律
高等教育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有其特殊的规律性,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把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高校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3)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遵循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规律
这一规律由以下的基本观点组成:①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由各种教育因素组成的实践活动;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各种教育因素是按一定规律运动的;③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在各种教育因素的矛盾运动中进行的;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大学生政治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矛盾运动过程。4.简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答: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就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准则,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性反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必须遵循和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目标和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方向性原则
社会主义方向性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为此,教育者必须坚定不移地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教育学生,把明确的社会主义方向作为开展各种教育活动的首要前提。(2)疏导性原则
疏导包括疏通与引导两方面:一方面要广开言路,让受教育者畅所欲言;另一方面,对各种不同的思想和言论加以积极的引导。(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是系统的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教育过程,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能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得有说服力和吸引力。(4)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主体,教育和自我教育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紧密相连、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5)统一要求与个性化结合原则
在保证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的同时,注意保持受教育者个性的多样化。5.简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调查研究法
调查研究法是指收集事实、数据,占有材料,熟悉情况,并从现象中寻求本质,从经验中推导出理论的方法。(2)说理启迪法
说理启迪法就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启发引导教育对象,以理服人的教育方法。(3)情感交流法
情感交流法是通过情感交流触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唤起他们自我教育的主动性,促使他们在相互信赖、彼此尊重的基础上,将正确的认识转化为自觉行动的教育方法。(4)榜样教育法
榜样教育法是用他人的良好行为作为榜样来启发、激励青年学生的方法。它通过将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和准则的具体化和人格化来起作用,用具体的人或事来感染学生。(5)参观访问法
参观访问法是指利用社会大课堂,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对典型的事物进行实地观察,对典型的人物进行采访,从而帮助学生了解社会、扩大视野、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的方法。
6.简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途径。
答: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基本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
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是高校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的主要形式,它包括:
①马列主义理论课教学。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系统教育,引导学生完整、准确地掌握和运用其基本原理和方法,确立科学的思想观念并用以指导社会实践。②思想品德课教学。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方面的系统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质和道德观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教职员工的“三育人”
“三育人”,就是要求教师要教书育人,干部要管理育人,后勤职工要服务育人,以不同的方式对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3)党、团、学生会组织活动
通过这些组织开展活动对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影响面广,学生容易接受,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主要是指通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营造学校的文化氛围、文化环境,对学校内成员特别是学生思维方式、思想观念的形成、发展产生积极影响。(5)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由知到行的必经之路。
四、论述题
1.论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根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任务和大学生的成长规律、思想发展特点及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而确定的。一般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分为以下几类:(1)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就是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完整的教育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地按照这一内容本身的知识结构序列传授给学生。系统教育主要是通过正式的课程教学进行的。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①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原理教育、基本观点教育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实践的教育。其中,积极引导学生掌握并在实践中应用邓小平理论,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②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世界观教育。要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无产阶级人生观。③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教育。通过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主要规范的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和专业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高尚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④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教育。不断加深大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立志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和整个人类进步事业而努力学习。⑤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教育。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对于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性,提高大学生的民主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2)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一般是根据国内外形势发展的需要,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每年的纪念节日或校内发生的有意义的事例,确立教育内容,进行某一方面的专题教育,主要采取形势报告、专题讲座、文艺演出的方式开展。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包括以下四类:
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和形势任务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基本政策,认清国内外形势,明确奋斗目标,增强社会主义信念。②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的教育。引导大学生认识到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的根本一致性,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三者利益之间的关系。
③劳动态度和纪律教育。培养大学生在劳动就业中的公平竞争意识和引导大学生认识自觉遵守纪律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劳动态度和自觉遵守各种纪律的行为习惯。
④革命传统教育。引导大学生学习革命先烈为真理而斗争、为党的事业勇于献身的崇高品德,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鼓舞大学生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3)按阶段安排的想政治教育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有针对性地、科学地安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侧重点,具体分析如下:
①新生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新生阶段是大学生角色转变和适应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侧重安排:理想与成才教育、政治方向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观念教育等。
②二、三年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二、三年级是大学生思想稳定发展、逐步定型时期,主要精力放在课程学习和如何塑造自我、完善自我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侧重安排:世界观与人生观教育;道德观、审美观与恋爱观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与国情教育、政治修养教育。③高年级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高年级是大学生走向社会前的心理准备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侧重:社会观教育、职业道德与作风教育、毕业分配教育。2.论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内容及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措施。
答:(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内容
①思想建设。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思想建设的内容有: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提高思想和业务素质,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
②组织建设。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组织建设的内容有: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选拔,包括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选拔和兼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选拔;注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培养和提高,主要方式有:脱产进修、在职培训、业余进修和开展科学研究等。
(2)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措施
①强化学科研究。要在实践中探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原则和方法,不断充实新思想、新内容和新方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同时,培养和造就一批有真才实学、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带头人和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专家。
②完善管理体系。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管理,既要体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的特点,又要体现教学与科研的特点,完善的管理体系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意义重大。
③优化队伍结构。首先,应完善专兼职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管理制度;其次,应使专兼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做到互通有无、互相指导、相得益彰;再次,不断优化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学历、年龄结构。
④讲究量才使用。对基础理论和政治理论水平较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重点支持其进行理论研究并引导其以理论指导实际工作;对一般工作者,要力求培养一批作风扎实、勤于奉献、乐于本职工作的骨干;对新上岗的工作者,要进行重点培养。
⑤政策落实到位。应在各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职务评定、晋升、工资待遇等方面与教学、科研教师同等对待,切实关心其工作和生活。
⑥改革工作方式。各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集思广益,改变集中的、突击式、运动式的工作方式,采取灵活多样、长短期结合的方法,以提高工作效益。附录 试卷结构、标准样卷及参考答案试卷结构试卷结构试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题型比例:选择题30%,填空题10%,筒答题30%,论述题30%认知层次比例:识记25%,理解55%,运用20%。
第二篇:2014山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指南
2014山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课题指南
1、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创新研究
2、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途径研究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研究
4、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途径载体研究
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途径研究
6、高校宣传思想教育工作整体性协同性研究
7、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研究
8、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9、在高校中推进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研究
10、深化学校综合改革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研究
11、辅导员家访活动有效途径和长效机制研究
12、高校实践育人机制研究
13、大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长效机制研究
14、学生骨干队伍选拔、培养工作机制研究
15、学雷锋活动和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机制研究
16、新形势下高校思政课针对性实效性研究
17、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职业精神培养的方法途径研究
18、高校学生诚信教育及诚信体系建设研究
19、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法律关系研究
20、网络信息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教育研究
21、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22、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研究
23、当代社会思潮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4、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高校德育价值观构建研究
25、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途径方法
26、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评价体系研究
27、特殊群体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研究
28、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资助育人工作研究
29、大学生社团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30、高校班集体建设在大学生自主管理中的作用及工作机制研究
31、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研究
32、大学生形势政策教育针对性、实效性研究
3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机制研究
34、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方法与对策研究
35、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途径研究
36、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研究
37、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研究
38、大学生常见的异常心理及应对案例的研究
39、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
40、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研究
41、高校学风建设的体制机制研究
42、大学文化建设体制机制研究
43、大学校史校训校风总结凝炼以及大学精神培育凝练研究
44、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研究
45、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制度体系构建研究
46、网络信息化时代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研究
47、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创新研究
48、新媒体与高校形象建设研究
49、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与研究
50、新时期影响高校安全稳定的因素及其发生路径研究
51、大学生宗教信仰现象调查与研究
52、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
第三篇:2012山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指南
附件
12012山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课题指南
1.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研究
2.大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长效机制研究
3.高校学生诚信教育及诚信体系建设研究
4.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法律关系研究
5.网络信息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教育研究
6.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7.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变化特点研究
8.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研究
9.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
10.当代社会思潮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11.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实质、形成机制及引导策略研究
12.价值取向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
1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体系研究
14.特殊群体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研究
15.高校大学生社团的建设与管理研究
16.高校大学生社团的育人功能研究
17.高校大学生社团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18.高校班集体建设、优秀学生骨干在大学生自主管理中的 1
作用及工作机制研究
19.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研究
20.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及有效性研究
21.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
2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
23.高校大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研究
24.基于不同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因材施教方法与路
径研究
25.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职业认同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26.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队伍团队建设研究
27.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研究
28.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研究
29.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研究
30.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研究
31.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32.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与教育对策研究
33.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与教育对策研究
34.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
35.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研究
36.高校教师学术道德的现状分析与监控制度研究
37.大学校史校训校风总结凝炼以及大学精神培育凝练研究
38.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39.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研究
40.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制度体系构建研究
41.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
42.大学生网瘾现象的调查与对策研究
43.网络信息化时代高校宣传工作研究
44.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创新研究
45.新媒体与高校形象建设研究
46.大学生创业教育探索与研究
47.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研究
48.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对策研究
49.当前社会环境下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与探索研究
50.新时期影响高校安全稳定的因素及其发生路径研究
第四篇:思想政治教育原理考试重点
1.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研究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和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的应用性科学。
2.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对教育对象和社会生活所能发挥的积极的有利的作用
或影响。
3.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方面所期
望达到的结果。
4.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形成和
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
5.思想品德:是一个多要素的综合系统,是人们在一定的思想指导下,在品德行为中表现
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点、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的总和。
6.思想品德结构:是指人的思想品德的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
7.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
成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促使受教育者产生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以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8.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思政教育方法,承担着传递教育内容、实现教育目标的使命,是教
育者对受教育者所采取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9.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思政教育艺术:指思政教育者为了有效地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而创
造性运用具有感染力的教育技能和技巧的总和。
1.1.如何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述题)
1)优化经济环境:加快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新秩序;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理顺分配关系,在全社会建立和谐的利益关系
2)优化政治环境:坚持完善社会主义民族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推进机构改
革;加强反腐倡廉和干部道德建设
3)优化文化环境:首先也是最根本的是要在整个文化建设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
系,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使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持续发挥全面提高公民综合素质的作用;促进各项文化事业的发展;努力建设企业文化、校园文化、乡镇文化、社区文化、军营文化、家庭文化、优化亚文化环境;最后要抓好文化市场的建设和管理
4)优化社会舆论环境:当合政府要有效地控制电视广播电影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体,弘
扬主旋律,加强正面宣传、正面报道、正面教育;敢于通过媒体剖析现实,澄清是非,开展道德评价,实行舆论监督;采取有效地措施进化网络环境;加强媒体自律
第五篇:第八章 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重点试题解析
高等教育学考试要点第八章 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重点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学科发展的稳定性与可持续发展,主要涉及()。A.学科的发展潜力 B.学科发展的成熟水平C.学科发展布局的整体性 D.学科影响的社会性
2.1 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类》中确立的专业数是()。
A.5 10个 B.671.个 C.504个 D.249个 3.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设置共设()个学科大类。A.10 B.11 C.12 D.13 4.高等学校内部的学科和专业设置,不受下列哪项因素的制约?()A.学科自身发展的学术性 B.高等学校学科发展与布局的整体性 C.学生发展水平D.学科影响的社会性
A.具有创新精神 B.具有宽厚的基础知识 C.具有竞争意识 D.具有法律意识
8.下列有关高等学校专业划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专业划分的依据越来越向学科分类标准靠拢
B.专业的划分与职业分工区别越来越明显
C.当前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往往直接指向某一具体的行业
D.当前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立足于为某一大的行业类别提供人力资源
二、填空题
1.()是按学问性质划分的门类或研究领域,是高等学校及专业性质分类的基本标准之一。
2.学科是一个(),专业是一个教学范畴。
3.专业的划分,主要以社会职业分工、()、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状况及()为依据。
4.我国有计划地按专业培养人才的教育模式,是在()年开始的院系调整过程中形成的。
5.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与调整要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公民个人的需要为()。
6.在诸多方面的人才素质中,突出人的进取性和()是时代的需要。
三、简答题
1.简述高等学校学科设置的影响因素。
2.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原则与指导思想是什么? 3.市场经济体制下,该如何进行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 4.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有哪些? 5.简述我国高等学校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原则。
四、论述题
当前我国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中的主要问题是什么?该如何解决?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解析:学科的发展潜力是高等学校学科设置的影响因素之一,它主要涉及到学科在高等学校设置中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因此,答案为A。2.D 解析:l998年我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类》中确立了11个学科大类,设立的专业数是249个。主要包括:哲学3种,经济学4种,法学12种,教育学9种,文学66种,历史学5种,理学30种,工学70种,农学16种,医学16种,管理学18种。因此,答案选D。3.B 解析:略
解析: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要与国家的教育方针、高等教育的总体培养目标一致,同时,学位条例也是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依据,而学校教学目标是更为具体的目标层次,不是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依据,它的制定也要依据上述三个因素。因此,答案为D。7.A 解析:在诸多方面的人才素质中,突出人的创新精神是时代的需要。现代社会发展对高校所培养的人才提出了很多要求,其中具有创新精神是对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因此,答案为A。8.C 解析:从高等教育学科发展的历史来看,专业划分呈现如下发展趋势:划分的依据越来越向学科分类标准靠拢;专业划分与职业划分有着越来越明显的区别;专业设置并不直接指向某一具体的行业,而是立足于为某一大的行业类别提供人力资源。因此,答案为C。
二、填空题 1.学科 2.知识范畴
3.学科分类;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
10.多样性;普通教育 11.选择权;发展权
12.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
三、简答题
1.简述高等学校学科设置的影响因素。
答:近代科学的发展,推动了学科的分化,且分化的速度有越来越快的趋势。但并不是所有的学科都能在高等学校中得到专门的设置和发展。一个学科能否在高等学校中得到专门设置和发展,从学科自身的角度看,主要的影响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1)学科发展的成熟水平
这主要涉及学科的主干知识和基本结构体系是否完整,与其他学科知识之间的兼容度等问题。一般来说,高等学校在考虑学科设置时,成熟度高的学科比较容易被接受,而成熟度较低的学科,在高等学校中则比较难以得到专门的设置。但这种情况也不是绝对的,特别是对一些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来说,它们对前沿科学的研究,很多就是对一些非成熟学科,或者尚处于胚芽状态,甚至还没有出现任何征兆以示可能会发展成为一门学科的研究领域,给予了很大的容忍、关注与发展,结果就有可能会引发或促进一些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诞生。(2)学科的发展潜力
(4)学校的现实社会效应
在考虑学科设置问题时,学科的现实社会效应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学科设置是高等教育与社会需要之间的重要联结点,因此,高等学校在考虑学科设置时,必须同时面对学科对高等学校学术理想的体现程度,以及对现实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顾此失彼,都会对学校的长远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高等学校的学科设置,除了要受到上述因素的影响外,还会受到很多其他因素的影响。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各因素之间也会彼此产生影响,不同高等学校要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中,从不同角度决定学科设置的标准,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学科结构体系。
2.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原则与指导思想是什么? 答:专业设置与调整既要遵循现代科技发展的特点,又要依据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专业设置的原则与指导思想包括以下几点:(1)遵循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的规律 专业设置既要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数量、类型、质量、规格上的变化,又要遵循教育的内部规律,符合学科发展趋势和人才培养规律,注意人才培养的超前性,注重专业设置与调整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适应学科、专业本身发展变化的需要
学科是专业设置的基础,专业的内容和发展方向要与学科的形成、发展、变化相适应。致力于培养宽知识面的人才是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必然趋势。(3)从实际出发,随时调整专业结构
根据经济结构的变化和专业发展趋势,及时调整专业知识结构,淡化专业界限;并利用新理论、新技术不断更新专业内容,及时反映学科发展的前沿和经济、科技进展的水平。
(4)专业范围覆盖面较宽广
3.市场经济体制下,该如何进行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 答:我国正在实现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引起了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的新变化。(1)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基本要求
①专业设置与调整应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公民个人的需要为基本出发点。②专业设置与调整要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和趋势,更新、改造原有专业,积极扶植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新兴专业。
③专业设置与调整应符合高级人才成长的规律,以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此应保持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性。
(2)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具体做法 在适应当前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①拓宽专业面,变专才教育为通才教育,增强学生适应能力和职业转移能力; ②改变专业培养的方式,如按专业大类培养学生;
③在规划学校专业建设时,要避免出现两种倾向:一是一哄而上,盲目追求大而全;二是缺乏社会需求预测,盲目扩大招生数量。4.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有哪些? 答: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培养人,任何历史阶段、任何形态的社会都是如此。但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在不同时代和不同社会的回答却是不同的。在人类跨入21世纪之际,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正在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对21世纪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较高的人文精神和道德风貌
面对高度发展的科技与经济带来的物质繁荣和急剧的社会变化,每个人都必须正确对待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具备较高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品质。(2)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优化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未来社会需要人才具有扎实宽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正如世界经济和合作组织的柯林.博尔所指出的,未来人应持有三本教育“护照”,一本是学术性的,一本是职业性的,另一本是证明人的事业心、进取精神、创造能力和协调组织能力的。(3)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现代意识
这是未来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人才的新要求。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规律,不论是经济竞争、科技竞争还是经营管理的竞争,最根本的竞争在于人才的竞争和人的观念的竞争。其中观念的竞争要求未来人才具有作为现代人所必不可少的竞争意识、效益意识、法律意识和国际意识等。(4)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
在诸多方面的人才素质中,突出人的进取性和创新精神是时代的需要。江泽民同志一再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进取、开拓、创新是现代社会发展对高校所培养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5.简述我国高等学校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原则。
答:我国高等学校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要与国家的教育方针、高等教育的总体培养目标一致党和政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制订了不同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我国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不同要求,高校专业培养目标的制定必须与之相适应。同时,学位条例也是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依据。(2)培养目标和规格要与社会需要相一致
专业培养目标是学校教学的质量参照标准和依据,反映社会对人才质量、规格与类型的要求,因此,培养质量与规格必须与社会对人才的现实需要保持一致。(3)培养要求应与个人的发展相一致
专业培养目标应能够体现出个体的差异性与基本规格要求的统一,体现质量标准的相对同一性与个体发展的差异性的统一。(4)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规格的国际性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确定,应在充分考虑我国国情的前提下,适当地与国际高等教育接轨,在学习年限、课程体系、学分、教材、学位水平等方面尽可能与国际公认的要求接近。
四、论述题
当前我国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中的主要问题是什么?该如何解决? 答:(1)当前我国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中的主要问题
尽管近年来我国高等学校在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伴随着专业布点的迅速增加,高校专业设置中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矛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高等院校本身扩大规模、拓展发展空间的要求和专业目录中专业数量减少之间的矛盾。在扩大高等院校办学规模、扩招的前提下,各高等院校的积极性非常高涨,积极兴办新专业,以满足扩大办学规模和拓展发展空间的目的。但是,新颁布实施的专业目录,专业数量明显减少,使高校的专业设置增加和办学规模的扩大遇到困难。
②拓宽专业口径对教师本身素质和知识面的挑战。目前的绝大多数教师是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其本身的专业面较窄,对拓宽专业口径有抵触情绪,或在实施过程中,没有或没有能力按新的教学大纲实施教学内容。
③专业设置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盲目性主要表现在专业设置的市场预测和科学论证不够,有些学校不研究社会需求,因人设置专业,有什么条件就办什么专业,和社会市场要求脱节。而专业设置的随意性主要表现为一些学校不顾办学条件,看到市场需要什么就设什么专业。这两种极端的情况是比较普遍的,解决专业设置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直接关系到今后的学生就业和人才培养的质量以及教育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
④专业设置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需求,不适应社会需求的快速变化。高等教育的最大弊病之一就是人才培养的滞后性,这是因为人才培养的时间周期造成的,比较理想的专业设置模式应该是,对人才需求进行预测,超前设置专业,甚至以超前设置的专业进行超前人才的培养,带动地方产业结构的改造和调整。但是,目前缺乏对学科专业设置工作的科学研究,而且社会评价机制也很薄弱。
⑤目前专业设置的弹性较小,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也不适应社会多元化和多层次发展的要求,紧贴市场、适应需求的一批专业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其主要表现为一方面缺乏精英型,有很大发展潜力和后劲的高层次的综合素质人才,另一方面缺乏大量的面向市场、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具有实践技能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⑥本科专业设置和研究生专业设置目录之间的不匹配。根据高等教育本身的发展规律,今后的发展趋势为大学本科进行通才培养,而硕士研究生以上教育进行专才培养。研究生专业设置和本科生专业的设置要有一定的连续性和对应性。⑦新兴、交叉、综合性学科专业发展尚缺乏力度,有利于这些学科专业生长的制度和机制尚未形成,专业壁垒、学科壁垒森严,高校的学科专业、人才培养还不能及时反映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发展趋势。
⑧教育资源在新兴学科和传统学科中分配的矛盾。目前的大部分专业都是农业和工业社会经济结构的产物,不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求。要加强新兴学科专业的建设,需要考虑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传统学科的整合与改造,用高新技术来改造和提升传统学科的技术含量,使传统的产业焕发活力;二是加强新兴学科的建设,带动新兴产业的产生和发展。因此,要解决好有限的教育资源在这两类学科专业之间的合理配置。
在专业设置和学科调整方面产生的各种问题和矛盾,有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也有高等学校内部的原因。其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专业设置的灵活度较小,政府行政行为较强,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不够,有关专业设置的科学研究不力,对人才需求预测和社会发展趋势认识模糊等。(2)解决问题的建议
①在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指导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地区(中心城市)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全面规划、论证本省、本地区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和布局,由教育部聘请专家评审,确定后的方案,由有关部门积极创造条件,分阶段逐步实施。
②加强人才需求趋势的研究,以指导高等院校专业设置的调整。该功能应该在国家的领导下,由地方政府组织各高等院校进行研究、实施或委托社会评价咨询机构进行。③委托社会评价机构对专业设置进行评价。国家政府部门委托社会评价部门来对大学的专业设置进行评价,对专业设置和办学质量进行评价,这样做相对比较科学,可以较好地处理在专业设置上的政府行为和学校办学自主权的矛盾。④加强目前在校教师的概念更新和知识结构的改善,以适应拓宽专业口径、改造旧专业和建设新专业的客观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