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二年级主题阅读《名人伴我成长》校本教材
主题阅读校本教材——
《名人伴我成长》
致小读者
亲爱的同学们,人生因阅读而精彩,酷爱阅读的孩子更有爆发力。匆匆岁月,似水流年,在这匆忙的时代中,只有书籍,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它似一泓清泉为我们注入新鲜的力量;它似一把钥匙,让我们进入知识的殿堂;它似一展远航的风帆,载我们向成功起航。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当你静静地融入书中时,你就会看到,那里繁花似锦,那里五彩缤纷,翻开淡淡墨香的历史,走出了多少才子栋梁,他们在人类进程中留下了明显的印记,读名人故事,名人伴我们成长。为了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在学习中去开启心智,激发潜能,从而让学生从手中的“语文”走向更广阔的“大语文”中去,结合法库县东湖小学办学理念,根据学生学习特点、语文课标、课堂教学的需求和学校的校本课程编写计划,我们开发编写了一套具有学校特色的主题阅读教材,提升学生阅读水平。根据年段特点编排了《名人伴我成长》校本教材,当你们打开这本书,你会发现,你来到了一个可以任你驰骋的精神世界。在这里,你可以和你喜欢的人物交流,也可以朗读故事,背诵你喜欢的名言,书写喜欢的词语······你可以邀请爸爸妈妈一起来阅读,也可以和小伙伴们分享,也可以向老师们请教你不懂的问题。
我们祈望看到,每一位同学都能捧起一套经典,与知识为友,与真理为友,让阅读悄然成为师生的习惯,改变师生的人生,我们相信:《名人伴我成长》的实施,一定会使我校这个大摇篮里的孩子们更加聪明、健康、快乐、向上,一定会使东小的天空更加亮丽,草地更加芬芳,笑脸更加动人。
主题阅读,让孩子爱上读书,让阅读点亮梦想,书香成就人生!孩子们,衷心希望你们能够享受读书的那份乐趣,进入一个新的读书天地,向着阳光而行,让阅读成为你们一生的伴侣,从读书中获得幸福的人生!
【课程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且明确规定小学阶段背诵优秀古诗文160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中国教育学会小语会理事长崔峦曾说:“热爱母语,就要喜欢诵读经典。诵读经典,你不仅会更加热爱母语,热爱中华优秀文化,而且会为自己幸福的人生奠基。”为了营造学校良好的读书氛围,真正让学生在阅读中受益、成长,让祖**语美丽学生的人生,促进书香校园的营造,因此开发了该校本课程。历史上的名人,每个人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例如一提到岳飞,我们想到的就会是精忠报国;这些英雄的故事儿童读了,加上老师、家长积极的引导,很容易让良好的价值观在儿童的内心深处生根发芽。
【课程目标】:
1.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素材,提高人文素养。
2.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积累词语和句子,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让学生养成积极协作,互帮互助的好习惯。
3.让学生在阅读中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发展他们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喜欢阅读,品味经典。
4.通过阅读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从名人故事中获得知识,明白道理,接受优秀思想的熏陶,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从儿童心理需要和精神成长的各个层面出发,根据年段特点选择名人故事为阅读内容,《名人伴我成长》整本教材融合认知性、教育性,学练一体,可读性、可操作性强。既可以做为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名人故事的教材,也可以做为学生自主阅读的课外读物。
从书中可以感受到名人身上的优秀品质:勤奋刻苦、钻研的可贵精神;做事要有自信,有始有终,即使遇到困难也决不放弃;人生需要毅力和勇气,否则将一事无成;珍惜时间等;从而激励、影响学生。
课后设有讨论和拓展延伸,不仅让学生懂得道理,并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阅 读能力、思考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同学间的合作、互助能力等。全书没有拼音标注,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独立阅读,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使学生快乐阅读、主动阅读、发展阅读、持续阅读,从而形成自主阅读能力,受益终生。
编者 2018年1月
编 委 会
二年级《名人伴我成长》校本教材
爱国英雄杨靖宇
阅读*思考
杨靖宇21岁参加革命。
1940初,他被日军围困,身负重伤,啃不动树皮,只能将棉衣里的棉花和着冰雪吞下去充饥。日军劝降不成,便放乱枪,年仅35岁的杨靖宇壮烈牺牲。残忍的日军剖开他的遗体,当看到他的胃里只有野草和棉絮时,这些被杨靖宇带领的抗日联军弄得焦头烂额的侵略者全呆住了。在冰天雪地的长白山密林中,支撑着杨靖宇与敌人战斗的力量是对祖国的一腔热爱之情。
*讨论*
1.杨靖宇被日军围困后靠什么充饥? 2.支撑着杨靖宇与敌人战斗的力量是什么?
3.写一写 你还能写出几组含有意思相反词的成语吗?
冰()雪()(-)(-)(-)
*拓展 *延伸*
1.杨靖宇是个怎样的英雄? 2.把故事讲给父母听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阅读*思考
周恩来从小志高,12岁就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周恩来12岁那年,因家里贫困,只好离开苏北老家,跟伯父到沈阳去读书。
一次,校长来给大家上课,问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读书?”有的说:“为明礼而读书。”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有的说:“为 父母而读书。”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当问到周恩来的时候,他清晰有力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校长震惊了,他没料到,一个十几的孩子,竟有这样大的志气。
周恩来在青少年时期,为中华之崛起努力读书。以后,也是为了这个目标,他忘我地工作,无私地奉献了毕生精力。
*讨论*
1.校长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同学们是怎么回答的?周恩来又是怎么回答的?
2.我们向周恩来学习什么?
*拓展 *延伸*
1.按照课文填一填。
()地工作()地奉献
2.你知道周恩来的哪些故事?和同学们说一说。
茅以升
阅读*思考
在我国老一辈科学家中,有许多人都是留学国外又回国服务的。
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在1916年20岁时,到美国留学,成为康奈 尔大学桥梁专业的研究生,很快以优异的成绩获得硕士学位。成了一个既懂理论又有技术的人才。美国人很佩服他,一份份聘书从各地寄来,请他担任工程师。但是,茅以升没有接受聘请,而是决定回国了。美国有些人劝他:“科学是没有祖国的,是超越国界的。科学家的贡献是属于全人类的。中国条件差,你留在美国贡献会更大。”茅以升回答:“科学虽然没有祖国,但是科学家是有祖国的。我是一个中国人,我的祖国更需要我。我要回去为祖国服务!”1919年,茅以升带着一身本领回到国内,开始了为国造桥的事业。
现在浙江省钱塘江上那座雄伟壮观的钱塘江大桥,就是茅以升设计并主持建造的。
*讨论*
1.茅以升设计并主持建造了哪座大桥? 2.美国人劝茅以升留在美国,茅以升是怎么回答的?
*拓展 *延伸*
1.我们要学习茅以升什么精神? 2.照样子说一说,写一写。
一份份 ____ ____ ____ 名言积累
勤奋就是成功之母—茅以升
华盛顿砍树
阅读*思考
乔治.华盛顿是美国第一位总统。他小时候是个又聪明又淘气的孩子。
一天,父亲送给他一把小斧头。那小斧头小巧锋利。小乔治可高兴啦!他想:父亲的大斧头能砍倒大树,我的小斧头能不能砍倒小树呢?我要试一试。
他看到花园边上有一棵樱桃树,小乔治高兴地跑过去,举起小斧头向樱桃树砍去,没一会儿,樱桃树就被砍倒了。他又用小斧子把小树的枝叶削去,把小树棍往两腿间一夹,玩起了骑马打仗的游戏。一会儿,父亲回来了,看到心爱的樱桃树倒在地上,很生气。他问小乔治:“是你砍倒了我的樱桃树吗?”小乔治这才明白自己闯了祸,心想:今天准得挨爸爸揍啦?可他从来不说谎,就对父亲说:“爸爸,是我砍倒了您的樱桃树,我想试一试小斧头快不快。”
父亲听了小乔治的话,不仅没有打他,还一下子把他抱起来,高兴地说:“我的好儿子,爸爸宁愿失去一千棵树,也不愿你说一句谎话。爸爸原谅诚实的孩子,不过,以后再也不能随便砍树了。”
小乔治望着父亲,懂事地点了点头。
*讨论*
1.小乔治小时候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2.圈出第二自然段中小乔治的动作词。
*拓展 *延伸*
1.照样子写一写
高兴 高高兴兴 开心 ____ 明白 ____ 快乐 ____ 干净 ____ 马虎 ____ 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诚信名言积累
言必信,行必果——孔子 诚实是人生永远最美好的品格。——高尔基
李白的故事
阅读*思考
李白小时在四川象耳山读书,很不用功,并想中途废学。
有一天,他在山下小溪旁遇见一位白发老婆婆在那里磨铁杵。李白问干什么,老婆婆回答说:“把铁杵磨成针。” 李白不相信,嗤一声笑了,对她说:“铁杵岂能磨成针?”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老婆婆向他讲了这个道理。李白顿时领悟。从此,他便发奋用功,终于懂得了“功到自然成”的道理。
*讨论*
1.李白从老婆婆话中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 2今后你准备怎样做?
*拓展 *延伸*
你知道李白的哪些诗?背诵给大家。
王羲之吃墨
阅读*思考
被后人称为“书圣”的王羲之,小的时候练字十分刻苦。有一天,他聚精会神地在书房练字,书童送来了王羲之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几次催他快吃,他仍然连头也不抬,像没听见一样,专心致志地看帖、写字。饭都凉了,书童没有办法,只好去请王羲之的母亲来劝他吃饭。母亲来到书房,只见羲之手里正拿着一块沾了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呢,弄得满嘴乌黑。原来羲之在吃馍馍的时候,眼睛仍然看着字,脑子里也在想这个字怎么写才好,结果错把墨汁当蒜泥 吃了。母亲看到这情景,憋不住放声笑了起来。
王羲之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勤学苦练,练就了很扎实的功夫,这为他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铺平了道路。
*讨论*
1.2.3.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什么? 王羲之把墨汁当什么吃了?
你知道哪些形容人刻苦学习的成语,分享给大家。
*拓展 *延伸*
1.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2.我们学习时应该怎样做?
残疾人的骄傲—海伦·凯勒
阅读*思考
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一岁半时因病丧失了视觉和听力,这对于一般人来说是不可想象、不可忍受的痛苦。然而海伦并没有向命运屈服。在老师的教育、帮助下,她凭坚强的毅力战胜了病残,学会了讲话,用手指“听话”并掌握了5种文字。24岁时,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著名的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以后她把毕生的精力投入到为世界盲人、聋人谋利益的事业中,曾受到许多国家政府、人民的赞誉和嘉奖。
1959年,联合国曾发起“海伦·凯勒”运动。她写的自传作品《我生活的故事》,成为英语文学的经典作品,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广泛发行。
*讨论*
1.海伦·凯勒一岁半时患了什么病? 2.海伦·凯勒凭坚强的毅力战胜了病残,学会了什么? 3.海伦·凯勒写的自传作品是什么?
*拓展 *延伸*
1.从海伦·凯勒的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2.你读过海伦·凯勒写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吗?讲给大家听。
坚持就是胜利
阅读*思考
巴雷尼小时候因病成了残疾,母亲的心就像刀绞一样,但她还是强忍住自己的悲痛。她想,孩子现在最需要的是鼓励和帮助,而不是妈妈的眼泪。母亲来到巴雷尼的病床前,拉着他的手说:“孩子,妈妈相信你是个有志气的人,希望你能用自己的双腿,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地走下去!好巴雷尼,你能够答应妈妈吗?” 母亲的话,像铁锤一样撞击着巴雷尼的心扉,他哇地一声,扑到母亲怀里大哭起来。
从那以后,妈妈只要一有空,就给巴雷尼练习走路,做体操,常常累得满头大汗。有一次妈妈得了重感冒,她想,做母亲的不仅要言传,还要身教。尽管发着高烧,她还是下床按计划帮助巴雷尼练习走路。黄豆般的汗水从妈妈脸上淌下来,她用干毛巾擦擦,咬紧牙,硬是帮巴雷尼完成了当天的锻炼计划。
体育锻炼弥补了由于残疾给巴雷尼带来的不便。母亲的榜样作用,更是深深教育了巴雷尼,他终于经受住了命运给他的严酷打击。他刻苦学习,学习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大学毕业后,巴雷尼以全部精力,致力于耳科神经学的研究。最后,终于登上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领奖台。
*讨论*
1.小巴雷尼遇到了什么不幸? 2.画出妈妈鼓励小巴雷尼说的话。
*拓展 *延伸*
1.我们向小巴雷尼学习什么?
2.你平时是怎样克服困难的,举例说一说?
夏练三伏,冬练三九
阅读*思考
岳飞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他小时候练功十分刻苦。有天清晨,天气十分寒冷,北风呼啸,和岳飞住在一起的小师弟们都因怕冷不肯起床练功。岳飞却想:功夫就要夏练三伏,冬练三九,若少年不努力,将来用什么去报效国家呢!他从被窝里跃起,穿衣提剑,迎风斗雪,挥剑起舞。
天大亮了,小师弟们才慢慢腾腾地出来练剑。见岳飞已练得满面红光,汗流浃背,一个个羞红了脸不敢吱声。
从此以后,他们也像岳飞一样不分酷暑寒冬,刻苦操练,武艺渐增。岳飞也成了一位名将,率领‚岳家军驰骋疆场,建立了赫赫战功。
*讨论*
1.岳飞是怎样练剑的?
2.你知道“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是什么意思吗?这样的谚语你还能写出几条?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应该养成什么好习惯?
*拓展 *延伸*
1.你有没有在大风大雪天气坚持上学的经历,举例说一说? 2.你还知道哪些名人不怕困难的故事?
不教一日闲过
阅读*思考
齐白石是我国著名的书画家。他非常珍惜时间,从不浪费时间,他一直用一句警句来勉励自己,这句警句就是:不教一日闲过。怎样才算是在一天中没有闲过呢?他对自己提出了一个标准,就是每天要挥笔作画,一天至少要画五幅。虽然他已经90多岁了,但他还一直坚持这么做。
有一次,齐白石的家人和朋友、学生来给他过90岁生日,在喜庆的气氛中,他一直忙到很晚才把最后一批客人送走。这时他想,今天五幅画还没有完成呢,应该作完画再睡觉,于是他拿起笔作画,由 于过度疲劳,难以集中精力,在家人的一再劝阻下,他才去休息。第二天,齐白石早早地起床了,家人怕他累坏身体,都劝他再多休息会儿,可齐白石却十分认真地说:昨天客人多,我没有作画,今天可要补上昨天的‘闲过’呀!说完他又认真地作画了。
*讨论*
1.齐白石用来勉励自己的名言警句是什么? 2.读下面的句子,用加点的词写一句话
虽然他已经90多岁了,但他还一直坚持这么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应该养成什么好习惯? *拓展 *延伸*
1.你平时是怎样珍惜时间的,举例说一说? 2.你还知道哪些珍惜时间的名言?
毛主席的特殊爱好
阅读*思考
几十年来,毛主席一直很忙,可他总是挤出时间,哪怕是分分秒秒,也要用来看书学习。他的中南海故居,简直是书天书地,卧室的书架上,办公桌、饭桌、茶几上,到处都是书,床上除一个人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书占领了。有一次,毛主席发烧到39度多,医生不准他看书.他难过地说,我一辈子爱读书,现在你们不让我看书,叫我躺在这里,整天就是吃饭、睡觉,你们知道我是多么地难受啊!工作人员不得已,只好把拿走的书又放在他身边,他这才高兴地笑了.毛主席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有的还把书、文中精当的地方摘录下来或随时写下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
毛主席所藏的书中,许多是朱墨纷呈,批语、圈点、勾画满书,直线、曲线、双直线、三直线、双圈、三圈、三角、叉等符号比比皆是,这也是他多年来养成的好习惯。
*讨论* _
1.毛主席的特殊爱好是什么? 2.毛主席是怎样读书的,在文中画出句子。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应该养成什么好习惯?
*拓展 *延伸*
1.你平时是怎样读书的,举例说一说? 2.照样子填空,再读一读
难过地(说)高兴地()慢慢地()
___()___()___()
好习惯能帮助人们赢得宝贵的机遇
阅读*思考
苏联发射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的时候,曾经发生过一件既细小又重要的事情。20世纪60年代,苏联发射了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宇航员叫加加林。
当时挑选第一个上太空的人选时,有这么一个插曲,几十个宇航员去参观他们要乘坐的飞船,进舱门的时候,只有加加林一个人把鞋脱下来了。他觉得:“这么贵重的一个舱,怎么能穿着鞋进去呢?”就加加林的这一个动作,让主设计师非常感动。他想:只有把这飞船 交给一个如此爱惜它的人,我才放心。在他的推荐下,加加林就成了人类第一个飞上太空的宇航员。
所以有人开玩笑说,成功从脱鞋开始。原来得到赏识很简单,养 成好习惯就可以了。
*讨论*
1.加加林为什么成了人类第一个飞上太空的宇航员? 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应该养成什么好习惯?
*拓展 *延伸*
1.你平时是怎样讲卫生的,举例说一说?
2.成功从()开始,因为养成()就可以了?
爱思考的天才
阅读*思考
在一个夏天的晚上,小张衡和爷爷、奶奶在院子里乘凉。他坐在一张竹床上,仰着头,呆呆地看着天空,还不时举手指指划划,认真地数星星。
张衡对爷爷说:“我数的时间久了,看见有的星星位置移动了,原来在天空的,偏到西边去了。有的星星出现了,有的星星又不见了。它们不是在跑动吗?”爷爷说道:“星星确实是会移动的。你要认识星星,先要看北斗星。你看那边比较明亮的七颗星,连在一起就像烫衣服的熨斗,很容易找到……”“噢!我找到了!”小张衡很兴奋,又问:“那么,它是怎样移动的呢?”爷爷想了想说:“大约到半夜,它就移到地平线上,到天快亮的时候,这北斗就翻了一个身,倒挂在天空……”
这天晚上,张衡一直睡不着,多次起来看北斗。夜深人静,当他看到那闪烁而明亮的北斗星时,果然倒挂着,他感到多么高兴啊!他想:这北斗为什么会这样转来转去,是什么原因呢?天一亮,他便赶去问爷爷,谁知爷爷也讲不清楚。于是,他带着这个问题,读天文书去了。后来,张衡长大了,皇帝得知他文才出众,把他召到京城洛阳担任太史令,主要是掌管天文历法的事情。
*讨论*
1.这个数星星的孩子叫什么名字 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应该养成什么好习惯?
*拓展 *延伸*
1.你平时是怎样思考问题的,举例说一说? 2.我们向张衡学习什么?
自督读书的重要
阅读*思考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家喻户晓的名言,是由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著名学者顾炎武最先提出的。
顾炎武自幼勤学。他
6岁启蒙,10岁开始读史书、文学名著。11 岁那年,他的祖父要求他读完《资治通鉴》,并告诫说:“现在有的人图省事,只浏览一下《纲目》之类的书便以为万事皆了了,我认为这是不足取的。”这番话使顾炎武领悟到,读书做学问是件老老实实的事,必须认真忠实地对待它。
顾炎武勤奋治学,他采取了自督读书的措施:首先,他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读完的卷数;其次,他限定自己每天读完后把所读的书抄写一遍。他读完《资治通鉴》后,一部书就变成了两部书;再次,要求自己每读一本书都要做笔记,写下心得体会。他的一部分读书笔记,后来汇成了著名的《日知录》一书;最后,他在每年春秋两季,都要温习前半年读过的书籍,边默诵,边请人朗读,发现差异,立刻查对。他规定每天这样温课200页,温习不完,决不休息。
*讨论*
1.顾炎武从几岁开始读书? 他的自督读书的措施是什么? 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应该养成什么好习惯?
*拓展 *延伸*
1.你平时是怎样监督自己的,举例说一说? 2.为自己制定自督计划,并和同学交流。名言积累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居里夫人和镭
阅读*思考
—有信心,才能克服眼前困难,看到光明前景
著名的居里夫人,是一位原籍为波兰的法国科学家,被誉为“镭的母亲”。
居里夫人为了提取纯镭,以便测定镭的原子量,向科学证实镭的存在,曾终日穿着沾满灰尘和污渍的工作服,在极其简陋的棚屋里,用和她差不多一般高的铁条搅动冶锅,从堆积如山的沥青矿的废渣中寻觅镭的踪迹。条件极其艰苦,但她心里却充满自信。
她对友人说:“我们应该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我们必须相
信我们的天赋是用来做某种事情的,无论代价多大,这种事情必须做到。”她终于获得了成功。
*讨论*
1.居里夫人被誉为什么?
2.居里夫人为了提取纯镭,是怎样做的?3.按照短文填一填。
我们应该有(),尤其要有(*拓展 *延伸*
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今后我们应该怎样去做?
关于自信的名言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决。—爱默生
33)!林肯的故事
阅读*思考
林肯,美国第16任总统。
1832年,林肯失业了,他下定决心要当政治家。可是他竞选失败了。在一年里遭受两次打击,这对他来说无疑是痛苦的。接着,林肯着手自己开办企业,可一年不到,这家企业又倒闭了。在以后的17年间,他不得不为偿还企业倒闭时所欠的债务而到处奔波。林肯没有放弃,他又说:“要是失败会怎样?”1846年,他又一次参加竞选国会议员,最后终于当选为美国众议员。
*讨论*
1.说说林肯在一年里遭受两次什么样的打击? 2.学习林肯什么精神?
*拓展 *延伸*
名言积累
失败者任其失败,成功者创造成功——林肯
前功尽弃不可要
阅读*思考
有一天,孟子逃学回家。孟母正好在机房织布,见他逃学回来,气得拿起剪刀把快织好的一块布割断,教训他说:“你读书就像我织布,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起来,一断就成不了布。你读书也要天天用功才会有成就,不然就像我割断布那样前功尽弃。”
孟子听了十分惭愧,马上回到学校发奋念书,后来终于成为有名的大学问家。
*讨论*
1.孟母教育儿子的方法是什么?
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应该养成什么好习惯?
*拓展 *延伸*
1.你平时有过事情做到一半就放弃的事例吗,结果如何,试着说一说?
2.你应该向孟子学习什么?
第二篇:好习惯伴我成长--校本教材
好习惯伴我成长
HAOXIGUANBANWOCHENGZHANG
低 年 级
序 言
对教育者来说,习惯是极为重要的现象,只有习惯才能使我们教育者把某些原则灌输到受教育者的性格、神经系统以及他们的天性中。英国教育家洛克说:“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都归于自己的习惯。习惯一旦培养成功以后,便用不着借助记忆,很容易地就能发生作用了。”可见,养成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基础性层面,是素质教育中最“实”的基础部分。
说儿歌,是低年级学生喜欢的活动。用儿歌代替枯燥乏味的说教,让学生在说儿歌的过程中,记住要求,以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通过儿歌,寓教于乐,既符合孩子的年龄特征,又使孩子很快掌握了学校常规和课堂常规,在不断的强化训练中,使孩子们从“小园生”成功地向“小学生”转化。
总之,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强化的过程,我们低年级的教师就得抓住这个关键时期,从点滴做起,坚持不懈,强化训练,加深烙印,习惯成自然,让学生播种好习惯,收获好性格,享受好人生!
目 录
第一单元 导语 „„„„„„„„„„„„„„„ 5 第一课 三字经„„„„„„„„„„„„„„„ 8 第二课 生活习惯童谣 „„„„„„„„„„„ 20 第四课 学习习惯童谣 „„„„„„„„„„„„26 第五课 文明礼仪习惯童谣„„„„„„„„„„ 32 第六课 好故事我爱听„„„„„„„„„„„„ 36 第七课 好书推荐„„„„„„„„„„„„„„ 37 第二单元 导语„„„„„„„„„„„„„„„„ 38 第八课 弟子规„„„„„„„„„„„„„„„ 43 第九课 安全习惯童谣„„„„„„„„„„„„ 48 第十课 自信教育童谣„„„„„„„„„„„„ 57 第十一课 好故事我爱看„„„„„„„„„„„„ 62 第十二课 好书推荐 „„„„„„„„„„„„„„63
第三篇:名人伴我成长
名人伴我成长
阳光灿烂。漫步在林荫小道,心想:徐悲鸿,怎样一个画家。
前几天,看完了吕立老师的新著《徐悲鸿——从画师到大师》,感慨颇多。徐悲鸿,从一个默默无闻的画师,是经过怎样的努力怎样的奋斗?怀着对他的崇拜,我去了徐悲鸿的故居。
正门口伫立着的便是徐悲鸿先生的雕像,一个画盘紧紧被他握在手里。故居里陈列着徐悲鸿先生的画和与之相关的简介。简简单单就这样,但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房屋,却孕育出了一个绘画大师。
记得上次美术老师和我们介绍过他,徐悲鸿先生出身贫寒,从9岁正式从父习画,每日午后都要临摹晚清名家吴友如的画作一幅并且学习调色、设色等绘画技能。10岁便能为乡里人写春联。13岁随父辗转于乡村镇里的他以卖画为生,接济家用。背井离乡的日子虽然艰苦,却丰富了徐悲鸿的阅历,开拓了其艺术视野。17岁时,徐悲鸿独自到当时商业最发达的上海卖画谋生。青年徐悲鸿曾4次去上海,穷到沿街乞讨,难到想跳河自杀。然而他没有怨天尤人,自暴自弃,以“山穷水尽而能自拔才不是懦夫”的精神自励。留学海外,他带着学习西方绘画是为了发展中国绘画的抱负与使命艰难求索,百折不挠。徐悲鸿一生视艺术为生命,以至于为了收藏国内外那些名画他不惜到处借债。悲鸿惜才,他是名副其实的伯乐,极力为每一个他遇到的有艺术潜质的青年寻找创造深造学习的机会。白石老人、傅抱石、蒋兆和、吴作人等等,无一不得到悲鸿的提携。他先后留学日、法,游历西欧诸国。从1933年起,他便先后在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德国、苏联举办中国美术展览和个人画展。
还记得那些画嘛?《愚公移山图》,《八骏图》,《负伤之狮》等等。徐悲鸿先生擅长中国画、油画和素描,在创作上他以“师法造化,寻求真理”为原则,作品多取材现实生活,或借古喻今,寄托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情怀。他长于画马和狮、牛、猫、鹰、雀等各种动物,生动传神,各有寓意。在抗日战争期间,以风雨鸡鸣和跃起的雄狮、奔腾的马,表达对中华民族觉醒奋起的热望。在创作理论上,徐悲鸿主张改良中国画。他注重素描的严格训练,提倡师
法造化,反对因循守旧。
还记得小学课本上那篇课文嘛?《徐悲鸿励志学画》这篇课文通过记叙徐悲鸿留学法国时,为回击外国学生的嘲笑,励志学画,以优异的成绩为中国人争光这个鲜活的故事,向当今的小学生再现了解放前一位年轻国人的风采。
徐悲鸿先生培养的学生中人材辈出,许多已成为著名艺术家,成为中国美术界的中坚骨干。可以说,徐悲鸿是中国近代艺术史上的伯乐,他对中国美术队伍的建设和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无与伦比,影响深远。
光靠练习就可以获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嘛?当然不是。徐悲鸿先生之所以如此成功,不仅要归功于他勤勤恳恳的练习,更要有那份永不放弃的决心。绘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有多少人会明白?每天,只是吃了几口干面包,喝几口白开水,省下的钱都是为了要买绘画用具;每天,起早贪黑,可以不睡觉可以不吃饭,却不可以不画画;每天,从早到晚都不休息,遇到困难也不退缩······“被挫折击倒那又怎样,我就是不要放弃”这句话陪伴了徐悲鸿先生一世。
《徐悲鸿——从画师到大师》内容丰富、人物众多、从中到西,时空跨度大,写了大半个世纪,上至达官显贵、中外美术界名人,下至故交好友、贫寒学子,洋洋十余万字,200多帧珍贵图片。特别对康有为、傅增湘、蔡元培等人物的刻画,虽寥寥数笔,却个个栩栩如生。书中内容涉及到中国画的渊源流派、发展演变,并扩展到西学东渐,中国画的复兴,再到艺术品的收藏、鉴赏等众多内容,如同展示出一部中国近现代美术的发展画卷。作品叙述生动,文笔优美,是它的又一大特色。吕立先生新用文学笔法写人物的艺术与人生,把叙述、描写、抒情融为一体,他采用“以点带面”的讲述风格,经常从一幅画上的款识或一场拍卖会讲起,让听众身临其境,令故事悬念丛生,扣人心弦,也使本书摇曳多姿,格外诱人。正如一媒体评论“本书除了充满激情的文笔还有交响诗般的自由结构,一卷在手,可感受画家的喜怒哀乐,亦可了解画坛的风云变幻”。吕立先生以独特的视角把徐悲鸿的艺术历程放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的大背景上展开,去揭示他的彷徨、向往、执著与追求以及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联系,全方位解构了这位“中国近代绘画之父”。
而徐悲鸿先生的一生正像他的名字一样,就像是一只孤独的大雁,一生都在奋力拼搏,他为我们后人留下了不尽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他的人生和艺术光耀神州,往来千载。
第四篇:名人伴我成长—苏轼篇
名人伴我成长
历史名人苏轼的故事
一、苏轼概况
千百年来,迷东坡、爱东坡、说东坡、写东坡的人,数不胜数。可以说,苏轼是中国历史上“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之人,是最具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典型符号,有着跨越时空的恒远活力和无尽张力。苏轼会通百家,冠绝千古,在众多领域上堪称大家、大师。是全才、通才、奇才、天才,是百科全书式、全能型的文化巨人,是中国文人心仪神往的人格典范。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哲学家、思想家、佛学家,有坡仙、诗神、词圣的美誉。
嘉祐二年,苏轼进士及第。神宗时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后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哲宗时,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并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晚年被贬惠州、儋州。徽宗时大赦,归途中病逝,享年66岁,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的一生,可以用“四个三”来概括:不忘三事——金榜题名、乌台诗案、太后恩宠;不忘三人——敬如父师的欧阳修、素为敬重又有矛盾的王安石、司马光;不忘三地——黄州、惠州、儋州;不忘三情——与苏辙的手足情、与王弗的生死情、与朝云的不了情。他的生活几乎都与传奇相关。金榜题名时,由第一变成了第二,却反而更为出名;乌台诗案中,九死一生,被贬黄州,反而出现了创作的黄金时期……
心是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事业?黄州儋州惠州。
——苏轼自题生平总结和评价,读之令人握腕惋惜,慨叹不止。苏轼是一个鲜活的、立体的人,儒家喜其忠,道家喜其旷,佛家喜其空,文人喜其雅,平民喜其义。
二、苏轼评价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多面手,多层次、全方位、全能型文化巨人。千古之后,再无苏轼,千年之间,唯此一人!他似乎穷尽了生命的可能性,穷尽了中国文化的可能性。他抵达了生存的广度与深度的极限。是中国士大夫完美个性和人格的化身,他才华横溢、潇洒不羁、仁爱慈柔、个性不随。他的旷达、坚韧、正直、宽容等独特的人格魅力,使他流芳千古,更让后人在感动之余,有所沉思、有所感悟、有所启迪。
古人评价苏轼
《宋史》:“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良,称为天下奇才。” 宋神宗:“才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
宋仁宗:“大宋何幸,得此奇才?吾为子孙得两宰相矣!”
当时童谣:苏文生,吃菜羹,苏文熟,吃羊肉。(如果对苏轼的文章不熟悉,就甭想考中,就去喝菜汤吧;对苏轼的文章很熟悉,就准能考中,就能吃涮羊肉)
刘辰翁: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欧阳修:“此人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吾老矣,当放此子出一头地。” 王安石:“不知更几百年,方有此人物。”
秦观:“中书(苏轼)之道如日月星辰,经纬天地,有生之类,皆知仰其高明。”
胡元任:“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皆废。”
三、苏轼的几个小故事
1、苏轼科举考试
1057年,20岁的苏轼进京赶考。主考官是大文豪欧阳修,参加考试的学生有苏轼、苏辙,还有张载、程颢、程颐、曾巩、曾布、吕惠卿、章惇、王韶。这十人后来都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届科考,因此被称为“千年科举第一榜”。
欧阳修看到一张试卷,啧啧赞叹:“真是妙文啊!”他提起笔,立即想把此卷圈为“第一”。忽起一念:“这肯定是我弟子曾巩所写,我若将他圈为第一,其他人必会觉得不公。”于是将此卷定为“第二”。
哪知解封一看,作者竟是苏轼。欧阳修找到苏轼旧日文章一看,更是惊赞不已:“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成语出人头地的出处)他觉得自己这个文坛领袖该退休了。
1061年,朝廷举行制科考试,这是皇帝为直接选拔特优人才设置的。制科考试设置五等。一等二等,要求太高,就是虚设。第三等实际就是最高等级。北宋建国100多年来,也只有一个人考过第三等。结果苏轼得了第三等,苏辙得了第四等。仁宗感慨:“朕为子孙后代得了两位宰相!”
2、兄妹对诗
一天,苏东坡无意发现苏小妹前额突出、眼眶深陷。便拿妹妹的长相来开玩笑,即时吟诗一首:
未出堂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 几回拭泪深难到,留得汪汪两道泉。苏小妹看到哥哥那副邋遢样,反唇相讥:
一丛哀草出唇间,须发连鬓耳杏然; 口角儿回无觅处,忽闻毛里有声传。
用诗讥笑苏轼不加修理的、乱蓬蓬的络腮胡须。可是,转而一想,似乎又还没有抓到痛处。她发现哥哥的额头扁平,一副马脸长达一尺,两只眼睛距离较远,五官搭配不合比例,当即又吟诗一首:
天平地阔路三千,遥望双眉云汉间; 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
3、对对联
一天,苏东坡对苏小妹说:“都说你才智不凡,你要是能在一夜对好我出的对子,我就佩服你。”苏小妹笑答:“何须一个晚上。”苏东坡说出他的上联:水仙子持碧玉簪,风前吹出声声慢
苏小妹暗称难度大,竟一时对不上。过了一会,她见月光下一个丫环端来茶水,触景生对:虞美人穿红绣鞋,月下引来步步娇
这副对联恰到好处地嵌入“水仙子”、“虞美人”、“碧玉簪”、“红绣鞋”、“声声慢”、“步步娇”六个曲牌名,而且用拟人手法赋予具体形象,出对巧,应对更妙。
四、名作代表
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题记: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赏析:此篇是苏词代表作之一。从艺术成就上看,它构思奇拔,畦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从表现方面来说,词的前半纵写,后半横叙。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
2、《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题记: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赏析:苏轼在贬谪生活中,能一反感伤迟暮的低沉之调,唱出如此催人自强的歌曲,这体现出苏轼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
3、《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赏析:这首词是苏轼豪放词中较早之作,作于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冬,当时苏轼任密州知州。据《东坡纪年录》:“乙卯冬,祭常山回,与同官习射放鹰作。”苏轼有《祭常山回小猎》诗云:“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回望白云生翠巘,归来红叶满征衣。圣明若用西凉簿,白羽犹能效一挥。”其描写出猎的壮观场面及卒章所显之志,与这首《江城子》类似。
4、《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赏析: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5、《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guān)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lèi)江月。赏析: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咏赤壁,下阕怀周瑜,并怀古伤己,以自身感慨作结。作者吊古伤怀,想古代豪杰,借古传颂之英雄业绩,思自己历遭之挫折。不能建功立业,壮志难酬,词作抒发了他内心忧愤的情怀。
6、《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赏析:以绝色美人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人人皆知西施是个美女,但究竟是怎样的美丽,却只存在于个人心中。而西湖的美景不也是如此吗?采用这样的手法,比起直接去描写,不知要节约多少笔墨,而它的寓意却丰富深刻得多。
7、《定**·莫听穿林打叶声》
题记: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赏析: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8、《蝶恋花·春景》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赏析:本词是伤春之作。苏轼长于豪放。亦最擅婉约,本词写春景清新秀丽。同时,景中又有情理,我们仍用“何处无芳草(知音)”以自慰自勉。作者的“多情却被无情恼”,也不仅仅局限于对“佳人”的相思。本词下片所写的是一个爱情故事的片段,未必有什么寄托。只是一首很好的婉约词。王士祯所说的“枝上柳绵,恐屯田缘情绮靡。未必能过。”《花草蒙拾》指出本词与风格婉约的柳永词不相上下。
9、《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赏析:上阙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写实;下阙记述梦境,抒写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写虚。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
10、《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五、关于苏轼的作文
与苏轼相遇
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为了他的出现,中国,也许等待了一千年,又一千年。
他是文坛上的东坡居士,写下了着名的赤壁两赋一词,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历史上留下了他许多不朽的诗篇。
他虽多次被贬,却不乏坚韧和乐观的人生态度,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之东流,不禁感慨万千。从他身上,我学会了坚韧和不拔;从他身上,我学会了乐观和豁达;从他身上,我学会了理想的艰辛。
他是我的榜样,他是中国亿万人的榜样,他的精神,他的人格,流传至今。因为有他,我们的世界丰富多彩,因为有他,我们的文学源远流长。
他的出现,是偶然也是必然;他的才华,是凡人而又超凡;他的思想,出于瞬间而又影响深远;他的性格,既洒脱而又有常人的一面。我仿佛可以看见,在那交通不便的时代,他携家带眷,风尘仆仆,跋涉在中国的荒野古道上,无休止地向着新的谪居地进发。最后,孤身一人流放在海南岛,他这个一天都离不开朋友的豪放诗人,却被迫像野人一样住在蛇蝎衍生的椰树林里,在语言不同的一族中了却残生。
但是他却始终保持一颗纯洁的童心,他用孩子般的单纯天真的眼光来感受世界和人生。不受习惯和成见之囿,于是常常有新鲜的体会和独特的发现。他用孩子般的天真单纯的眼光来衡量世俗的事务,却又不免显得不通世俗,不合时宜。我觉得苏东坡应该感谢的是:他不断的下放,每一次的下放都有每一次的收获。因为整个生命被现实的目的性绑住了,所以被下放的时候,才可以回到自我,才能写出这么美的句子。
繁华落尽见真醇,于是他寄情于优美的诗文,沉淀出不朽的艺术。于是,凄苦得以超越,灵魂得以提升,奇迹得以出现。历史永远记住了这个彻响千古的名字—苏东坡。痛苦的历练往往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面对困难,我们要做的不是用迷雾来遮盖心灵的光辉,不是把困难放大来羁绊人生。放大困难的蛹,永远成不了蝶;放大困难的鸟,决不会在烈火中重生。我们要做的是用心灵的月光照亮黑夜的路,用乐观豁达的浩然之气点化人生旅途中“千里快哉风”的惬意!
第五篇:好习惯伴我成长主题班会教案 二年级
《好习惯伴我成长》二年级主题班会教案
一、班会目的:
让学生明确好习惯的重要性,知道哪些是好习惯哪些是不良习惯,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好习惯的目的。
二、班会准备:
班级照片、搜集儿歌、编排小品、写倡议书、搜集名人故事。
三、活动过程:
A:学习是动力,好习惯引领我们不断前行。
B:知识像海洋,等待我们张开臂膀去遨游。
A:我宣布,二年级一班《好习惯伴我成长》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B:同学们,你们知道,良好的学习习惯都包括哪些方面吗?
(自由回答)
A:同学们说的真好,平时我们是这样做的吗?
请看小记者拍的照片,谁做的对,谁做的不对呢?
(大屏幕播放照片,请同学们评论)
B:同学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我们取得好成绩的基础,它将帮助我们健康成长。
A:良好的习惯不仅仅表现在学习上,还表现在生活中,生活中要养成哪些好习惯呢? 就让这些儿歌告诉你吧!(儿歌串联)
B:如果你觉得这些儿歌还不够全面,那就把你的想法写在今天的日记中吧!
A:廖迎春,刚才我们谈到了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我觉得良好的品行习惯也很重要呀?
B:刘雨杰,别急别急,你看演出已经开始了。
(小品:明明的一天)
A:刚才的小品可真有意思,看来我们班的表演人才大有人在呢?
B:热闹归热闹,看完后要反思才行呀!
A:刚才的小品中有哪些错误,正确的品行习惯应该是怎样的?
(自由发言)
B: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它体现了个人的修养和素质。历史有许多人取得成功,就是因为从小养成了好习惯。
请听名人小故事。
毛泽东小时侯非常喜欢读书,为了锻炼自己能集中精力做事情,他专门来到城门洞读书。城门洞是交通要道,路窄人多,各式各样的人来来往往,谈论着各自的话题,奇人新事特别多。毛泽东端着书本,目不转睛地盯着书里的文字,无论身边发生什么情况,他都毫不动心。刚开始的时候,看来一会儿,毛泽东就有点坚持不住了。但后来,凭着顽强的毅力,他每天都强迫自己比前一天多看10分钟。习惯成自然,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专心致志的好习惯了。由于他专心读书,知道的事情特别多,小伙伴们都叫他“万事通”,长大以后,毛泽东做出了惊天动地的大事情。
小时侯的鲁迅也很贪玩,常常迟到。有一次,鲁迅又迟到了。上课的老师很生气,严厉地教育他们,没有早到校的好习惯,没有勤奋的好习惯,是永远也没有出息的。鲁迅听了以后,感到非常难过。他回到座位上,用小刀在课桌的左上角刻下了一个醒目的“早”字。从此,鲁迅读书再也没有迟到过,也因此养成了勤奋的好习惯,后来成了一位伟大的文学家。
A:我们常听长辈们说:“与其给孩子金山银山,不如教给孩子好习惯。”可见,好习惯是比金钱更值钱的财富。下面有请同学代表二年级一班全体同学向大家发出倡议:
倡议书: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孔子曾经说过:“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我们是祖国未来的花朵,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未来的竞争是激烈的,要迎接未来的挑战,我们必须要有良好的习惯。今天我代表二年级一班全体儿童团员向大家发出倡议:
一、维护校园整洁,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不在墙面、桌面乱涂乱画,不损坏花草树木。
二、举止文明,尊重师长,言行得当。使用文明用语,不说脏话、谎话,不打架斗殴,不在走廊楼梯上追跑哄闹。
三、讲究个人卫生,常洗澡,勤换衣,保持衣服和手脸的卫生。
四、自觉遵守纪律,不迟到,不早退,不抄袭作业,课间活动不要大声喧哗。
五、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收拾书包或其他物品。
六、吃饭有规律,不挑食。多吃蔬菜和水果。
B:好习惯让人终身受益,习惯就象雏鹰的一双翅膀,能让我们在高高的蓝天上翱翔。习惯就是我们成长中最好的伙伴,能让我们在阳光下茁壮成长。让我们把好习惯放在心里,让它在心中生根发芽!
A:最后请同学们大声跟我说:
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
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
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
B:下面,请辅导员老师讲话。
同学们,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我们成功的基础,但一节课不可能把好习惯展现的面面俱到,在以后的班队会中我们还要坚持开展此项活动,我希望通过今天的队会,同学们能够取长补短,改掉自己在学习生活品行以及其他方面的不良习惯,争取做一名百分百合格的小学生。老师期待着!
A:我宣布,二年级一班好习惯伴我成长主题班会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