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准则下自行研发无形资产会计处理的探析(共五则)

时间:2019-05-14 02:33: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准则下自行研发无形资产会计处理的探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准则下自行研发无形资产会计处理的探析》。

第一篇:新准则下自行研发无形资产会计处理的探析

[无形资产资本化]新准则下自行研发无形资产会计

处理的探析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以下简称“准则”)的规定: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应当区分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其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其开发阶段的支出需同时满足准则规定的五个条件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而不论准则还是指南对研究项目开发成功且跨年度时,年末如何进行会计处理及在报表中如何披露,以及研究项目开发失败时,已经资本化的费用如何进行会计处理等问题都没有作进一步的说明。2007年注册会计师考试教材《会计》(以下简称“注会教材”)中仅介绍了在一个会计年度内研发成功时的会计处理。鉴于此,本文拟就研发支出的会计处理进行探索。

一、研发支出的账务处理

由于企业研究开发耗费时间较长且开发成功与否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在具体进行账务处理时,需要区分研发费用在开发成功时与不成功时的不同情况,同时还需分别考虑跨年度与不跨年度的不同情况。

(一)开发成功时的会计处理

1.不跨年度的会计处理

按照新无形资产会计准则的规定,研发支出的账务处理为:企业发生的研发支出,不满足资本化条件的,借记“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科目,满足资本化条件的,借记“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科目,贷记“原材料”、“银行存款”、“应付职工薪酬”等科目。研究项目达到预定用途形成无形资产的,应按“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科目的余额,借记“无形资产”科目,贷记“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科目。笔者现结合“注会教材”自创无形资产的举例进行案例分析。

例1:2007年1月1日,甲公司经董事会批准研发某项新产品专利技术,该公司董事会认为,研究项目具有可靠的技术和财务等资源的支持,并且一旦研发成功将降低该公司的生产成本。该公司在研究开发工程中发生材料费5 000万元、人工工资1 000万元以及其他费用4 000万元,总计10 000万元,其中,符合资本化条件的支出为6 000万元。2007年12月31日,该专利技术已经达到了预定用途。

教材中甲公司的账务处理为:

(1)发生研发支出:

借: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40 000 000

—资本化支出60 000 000

贷:原材料50 000 000

应付职工薪酬10 000 000

银行存款40 000 000

(2)2007年12月31日,该专利技术已经达到预定用途:

借:管理费用40 000 000

无形资产60 000 000

贷: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40 000 000

—资本化支出60 000 000

本题中符合准则规定资本化条件的为60 000 000元,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为40 000 000元,所以按照规定,发生研发支出时,计入“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科目的金额为60 000 000元,计入“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科目的金额为40 000 000元。题目所述项目年末达到预定使用状态,所以年末应该按照“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科目的余额转入“无形资产”科目。

2.跨年度的会计处理

“研发支出”科目核算内容说明中有关该科目年末的处理为:期(月)末,应将本科目归集的费用化支出金额转入“管理费用”科目,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本科目(费用化支出)。本科目年末借方余额,反映企业正在进行无形资产研究开发项目满足资本化条件的支出。

例2:假设例1的研究项目2008年5月才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2008年以后没有新追加研发费用,那么2007年12月31日如何进行会计处理?如何在会计报表中披露信息?在准则、指南及注会教材中都没有说明,笔者认为应进行如下会计处理。

年末“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科目的余额仍然应转入“管理费用”科目,结转后“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科目的余额为零,而由于12月31日该研究项目尚未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则“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科目的期末余额应保留在本账户中,需要做的会计分录为:

借:管理费用40 000 000

贷: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40 000 000

2007年12月31日“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科目应为60 000 000.年末“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科目如有余额,应该在资产负债表中披露出来,但是资产负债表中却没有“研发支出”这个项目,此时该如何填报?

笔者注意到资产负债表中虽然没有“研发支出”这个项目,但是新增加一个与“研发支出”比较类似的“开发支出”项目。至于“开发支出”项目反映什么内容,笔者没有发现其他相关资料可以帮助说明该问题,只有在《新企业会计准则实务指南(集团类公司)》会计报表部分对“开发支出”项目反映的内容以表格的方式做了如下的表述:

从上述表格可以看出,笔者认为应该是这样的一个关系:“开发支出”项目的期末余额=年初余额+本期发生额-计入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资产负债表中“开发支出”项目反映内容为本期“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中尚未开发成功的无形资产的余额。所以,“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期末余额6 000万元应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开发支出”项目中反映。

(二)开发失败时的会计处理

1.不跨年度的会计处理

会计准则规定,开发阶段的支出满足相关条件,才可以确认为无形资产,那么不符合无形资产确认条件的就应该计入当期损益。开发失败即不符合确认无形资产的条件。

例3:假设例1的研究项目在2007年12月31日开发失败,那么2007年12月31日的会计处理为:

借:管理费用100 000 000

贷: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40 000 000

—资本化支出60 000 000

2.跨年度的会计处理

例4:假设例2中的研究项目于2008年5月确定研发失败,那么2007年12月31日如何进行会计处理以及如何进行披露?2008年5月如何进行会计处理?

关于2007年12月31日如何进行会计处理以及披露问题,由于2007年12月31日没有研发失败的迹象,所以其处理方法与例2完全相同。不同之处在于5月的会计处理。

在5月份确定研发失败时,则不符合确认为“无形资产”的条件。应将“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余额直接转入当期损益。即:

借:管理费用60 000 000

贷: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60 000 000

二、建议增设“研发损失准备”估计开发失败可能发生的损失

在例3和例4中,由于开发失败,需要直接转入当期损益的金额分别为100 000 000元和60 000 000元,由于研发费用数目巨大,直接转入当期损益会对当年的利润产生较大影响,甚至可能使企业转盈为亏,这样的处理方法不符合谨慎性原则。

为了解决研发失败后一次性数额巨大的研发费用转入当期“管理费用”对企业损益带来的影响,笔者建议增设一个类似于“坏账准备”的备抵账户“研发损失准备”,其与“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相对应,期末以技术分析其失败的可能性有多大来决定各期应该提取和实际提取的“研发损失准备”。企业每期期末应该计提的研发损失准备=总的投资额×(1-期望成功率),而每期实际计提研发损失准备应为当期应该计提的减去其账户的贷方余额(或加上借方余额)。当期计提研发损失准备时候,会计处理为:借记“管理费用”;贷记“研发损失准备”。待研发成功时,借记“无形资产”,“研发损失准备”;贷记“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管理费用”。如果研发失败,会计处理为:借记“管理费用”和“研发损失准备”;贷记:“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

第二篇:新旧会计准则下无形资产中研发费用会计处理的

新旧会计准则下无形资产中研发费用会计处理的

比较研究

华侨大学08会计学(夜大)林旭东

指导教师 吴立源

[摘要]本文分别介绍了新旧企业会计准则中对企业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原准则将企业研究与开发费用统一计入当期损益,而新准则将企业研发项目的费用支出区分为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分别进行费用化和资本化。并对新旧准则会计处理方法的优缺点进行逐一分析。

[关键词]无形资产 研发费用 费用化 资本化

目 录

一:无形资产及无形资产的研发费用的含义

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且为企业带来多少经济利益具有较大不确定性的可辨认经济资源,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和特许权等。无形资产通常具有无实体性、长期性、不确定性和可辨认性等特点。无形资产的研发费用是企业开发新产品、改进旧产品或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时发生的支出。具体来说主要包括:研究与开发过程中耗费的材料;所用设备的折旧;为研究与开发购置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研发人员工资、福利;委托其他单位或个人承担部分研究开发工作支付的费用等。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状态下,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开发已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使得企业每年投入大量的人力与精力研究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这些费用往往占企业经营支出的很大比重。因此,研究和开发费用的处理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财务报告的质量。下面就新旧会计准则对研发费用的处理做一分析。

二:新旧准则下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方法比较

我国2001年出台的《会计准则—无形资产》规定:自行开发并依法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按依法取得的注册费、聘请律师费等费用,作为无形资产的成本;在研究与开发过程中发生的材料费用,直接参与开发人员的工资及福利费,开发过程中发生的租金、借款费用等,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三:研发费用全部费用化的缺点

原准则将研发费用全部费用化在实际操作中不断暴露出其弊端,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不符合收入费用配比原则。

如果无形资产开发成功,经济受益就是以后的多个会计期间,但如果研发支出费用化,那么以后的这些受益期间的费用就很小(只包括注册费等相关费用),而研发期间的受益很小,却需要承担巨大的研发支出,并且这些支出全部列为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违背了收入和费用在时间上的配比。

2.不能体现真实性原则。

真实性原则要求企业的核算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而研发费用全部费用化的结果导致在研发过程的当期虚减利润,研发成功后的会计期间又虚增利润,这样就不能反应企业的经营成果,不能体现真实性原则。

3.不符合一致性原则。

企业外购的专利、商标、专有技术、计算机软件等支出全部计入无形资产,自己研究开发的只有在特定条件下资本化,同样的资产因其取得的渠道不同,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不符合会计的一致性原则,使会计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可比性。

从会计行为来讲,费用化不利于促进技术进步。因为企业管理者的收入通常是同企业当期利润直接相关的,如果采用费用化,必然会使企业利润直接下降。

四:新准则下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方法

2006 年最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规定: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应当区分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分别按本准则规定处理。研究费用依然是费用化处理;进入开发程序后,对开发过程中的费用如果符合相关条件,就可以资本化。

研究阶段的特点在于其属于探索性的过程,是为了进一步的开发活动进行资料及相关方面的准备。从已经进行的研究活动看,将来是否能够转入开发、开发后是否形成无形资产等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为此,企业研究阶段发生的支出,应予以费用化。

开发阶段相对研究阶段而言,应当是完成了研究阶段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一项新产品或新技术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企业自行研究开发项目在开发阶段发生的支出,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应当确认为无形资产:

(1)完成该无形资产以使其能够使用或出售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2)具有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出售的意图;

(3)无形资产产生未来经济利益的方式,包括能够证明运用该无形资产生产的产品存在市场或无形资产自身存在市场;无形资产将在内部使用时,应当证明其有用性;

(4)有足够的技术、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支持,以完成该无形资产的开发,并有能力使用或出售该无形资产;

(5)归属于该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可靠计量。企业开发阶段发生的费用应予以资本化。

例:永大公司自行开发一项专利,在该专利研究过程中发生材料费、人工费等50万元。进入开发环节,发生各种开发费用80万元(符合资本化条件的60万元),研发成功另支付注册费用35万元进行注册。

按新准则规定,该项专利权的入账成本为95万元(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开发费用60万元+注册费用35万元),研究支出50万元及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开发费20万元计入当期损益。

会计分录:

借:无形资产 950 000 管理费用 700 000 贷:银行存款、原材料等 1 650 000(注:按旧准则规定,该项无形资产的入账成本为35万元,其余研发支出130万元全部计入当期损益)

五:新准则对研发费用会计处理的合理性

新准则改革了旧准则中研究开发支出一律费用化的规定,开发阶段的支出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资本化。对比之下,新准则的这一规定具有以下各方面的合理性:

1、开发费用资本化有利于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开发费用本质上是资本化支出,具有明显的后效性。在开发经费投入后,其效果可能要经过数年才能体现出来。由于管理者的任期并不是永久性的,如果把开发经费支出作费用核算,该项支出的增加必然会引起本期利润的下降。管理者不愿因为业绩下降而引起投资者的不满,也不想看到“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结果,于是就减少开发经费支出。这样短期利润数字可能比较好看,却损害了企业的长远利益;而资本化处理则会纠正这种倾向,并保持企业技术上的领先优势

2、开发费用资本化能更客观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开发支出为企业的投资者和其他财务信息使用者提供了关于企业革新活动进展和成功可能性的信息,将开发费用加以资本化后作为无形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可以向投资者传递企业管理层对无形资产预期收益评估的信息。

3、开发费用资本化有助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企业管理的最终目标。从近年来美国、日本、香港和等地股市看,类股票的市盈率普遍高于其他各类股票的市盈率,这说明“科技含量”已成为企业价值的组成部分。开发费用资本化会增加企业进行技术开发的动力,也就能更多地增加企业的价值。

4、开发费用资本化符合处理要求的收入与费用配比原则。开发活动成功取得的回报数额巨大,回报期较长,而开发费用在开发期间往往金额较大,若一概作费用化处理,那么开发期间的利润相对就低;而开发成功后在该成果受益期间的利润不仅因没有分摊开发费用相对偏高,还会因成果产生效益而增加,这样一来开发期间和受益期间的收与费用就严重不配比。在开发成功后产生效益的期间,与收益配比的费用为零,就会核算的正确性和不同期间经营成果的可比性,不利于企业对不同期间经营业绩的评价。

5、开发费用资本化符合会计处理要求的真实性原则。企业的开发活动一般在总体上都能带来未来的经济机利益,这样将开发费用资本化才能正确反映企业的真实价值,而如果对其直接费用化,报表的使用者就很难从会计报表中了解该公司拥有的高新技术的含金量,也无法了解企业在研发方面是否投入和投入多少。

6、开发费用资本化符合会计处理要求的一致性原则。20世纪70年代以前企业主要从科研机构购买科研创新成果,企业自身开展研发活动较少,在现有的会计体系中,对企业从外部购入的科研成果以专利权等形式将购买价格资本化,计入无形资产价值,是没有任何争议的;如果对企业自行研发的项目却不分情况全部直接费用化,显然违背了会计处理的一致性原则,而开发费用资本化正好符合这一原则。

7、开发费用资本化符合会计处理要求的相关性原则。企业披露的信息在时空上要具有前瞻性,只有具有前瞻性才具有相关性。知识经济条件下,创造企业财富的主要因素不再单纯是财务资本,而主要依靠智力资本和无形资产投入。决定企业长期生存的不再是企业现有的盈利点,更主要是靠搞研究、开发与创新。研发能力与与创新能力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为了在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中保持领先一步的优势,企业在投产现有产品的同时,有可能已在进行若干个后续产品的开发和试投产。因此,信息使用者要求企业披露的信息不仅能够反映企业现有的财务状况,还应当反映企业的人力资源储备和创新能力,不如此,信息使用者就无法做出正确的决策,信息的有用性就无法实现。显然,在我国加入WTO的今天,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要在全球化的竞争中取得优势,除了进行研究开发别无选择。可以预见我国企业的研发活动将会更加频繁,对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对企业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大,而开发费用资本化有利于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实力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实现,还能更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因此新准则对开发费用资本化的会计处理,反应了企业所处经济环境的变化,具有明显的合理性。

市场经济的优胜劣汰使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为了构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保持企业持久的竞争优势,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往往积极致力于研究开发活动,这带来了研究开发活动的激增。在一个非完全有效的资本市场上,巨额的研究开发支出直接影响到投资者对企业价值的评估,进而影响到投资者的相关投资决策。然而旧准则将研发费用全部计入当期损益,由此向市场披露的会计信息给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分析高科技企业的价值带来了极大的误导。为此,新准则将研究开发费用予以费用化和资本化,正确地对企业研究开发支出进行恰当的估价和会计处理,借此正确评估企业的价值,引导投资者进行正确的投资。

第三篇:浅析新会计准则下无形资产研发费用资本化1

浅析新会计准则下无形资产研发费用资本化

摘要:随着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企业的深化改革,无形资产的内容也变得越来越多,是企业的资产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对企业来说,采用正确的会计处理方法核算研发费用,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分析我国新颁布的会计准则中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方法,指出我国研发费用会计处理方法的现状,提出对研发费用资本化的几点建议,最后对新准则中有关研发费用会计处理做出评价。

关键字:无形资产 研发费用 资本化

一、新准则中关于自主研发无形资产的规定及其相关会计处理

(一)新准则中关于自主研发无形资产的相关规定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 无形资产》将企业内部研究开发的无形资产分为研究阶段支出和开发阶段支出,企业应当根据研究与开发的实际情况加以判断。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管理费用);开发阶段的支出在符合条件时才能资本化,计入无形资产成本,确定为一项无形资产,否则计入当期损益。如果实在无法分别到底是研究阶段的支出还是开发阶段的支出时,应将其所发生的所有的研发支出全部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管理费用)。但在实务工作中,具体划分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以及是否符合资本化的条件,应当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相关信息进行判断。由于这种主观性,不同的企业和个人在面对无形资产研发费用资本化和费用化的问题上,出于不同的经济利益和能力素养,往往会有不同的处理。值得注意的是,企业生产前或者使用前的原型和模型的设计、建造和测试;不具有商业性生产经济规模的试生产设施的设计、建造和运营等,都属于开发活动。

(二)具体账务处理方法:

1.企业自行研究开发无形资产发生的研发费用支出,在不满足资本化条件的时候,借记“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科目,在满足资本化条件的时候,借记“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科目,贷记“原材料”、“应付职工薪酬”、“银行存款”、“累计折旧”等科目。

2.企业以其他方式取得的正在进行中的研究开发项目,应该按照确定的金额,借记“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以后发生的研发支出,应该按照上述第一条原则尽享相关的账务处理。

3.研究开发项目达到预定用途形成无形资产的时候,应该按照“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科目的余额,借记“无形资产”科目,贷记“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科目。

(三)内部研究开发费用的相关会计处理例:

甲公司2010年1月10日开始自行研究开发无形资产,12月31日达到预定用途。其中,研究阶段发生原材料100万,职工薪酬30万,计提专用设备折旧40万;进入开发阶段后,相关支出符合资本化条件前发生的原材料50万,职工薪酬30,计提专用设备折旧30万;符合资本化条件后发生原材料80万,职工薪酬100万,集体专用设备折旧200万。假定不考虑其他因素。分析:根据相关规定,只有在开发阶段符合资本化条件后的支出才能计入无形资产入账价值,此题开发阶段符合资本化条件的支出金额=80+100+200=380(万元),确认为无形资产;其他支出全部计入当期损益,所以计入管理费用的金额=(100+30+40)+(50+30+30)=280(万元)。甲公司的账务处理如下:

(1)发生的支出:

借: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

2800000

--资本化支出

3800000

贷:原材料

2300000

应付职工薪酬

1600000 累计折旧

2700000(2)2010年12月31日,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时候:

借:管理费用

2800000

无形资产

3800000 贷: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

2800000--资本化支出

3800000

二、新准则对无形资产研发费用资本化的评价

(一)新准则对于研发费用会计处理的合理性

首先、新会计准则下无形资产研发费用资本化相关规定,有利于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资本化处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加真实的反映企业资产情况,从而更真实的反映企业的资产负债表,这样企业的财务报表才能给投资者传递更加真实的信息。其次、研发费用资本化有利于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开发费用的资本化无疑会减轻经营者在开发阶段的利润指标压力,,会使越来越多的企业进行技术开发,企业从而也就可能创造更多的财富,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最后、研发费用资本化可以更客观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新准则将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开发费用确认为无形资产,并将其在资产负债表中的“无形资产”中列示,这样可以充分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可以有效的向投资者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

(二)新准则对于研发费用会计处理的不足

首先、新准则增大了企业操纵利润的空间。研发费用资本化的标准具有很强的主观性,企业只需要区别“对待”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就可以确定研发支出到底是费用化还是资本化,从而就可以轻松的达到其“操纵”资产,随意调整费用化金额或资本化金额,可以把更多的支出归入研究阶段的支出,合理的将其费用化来隐藏利润,从而达到进行盈余管理的目的,从而增大了企业操纵利润的空间。其次、新准则中关于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划分具有具有主观性,在操作上有一定的难度,很难确认资本化的界定。在实务中,由于每个企业的实际情况可能不一样,每一项自出开发的无形资产的特点也各不相同,再加上无形资产本身的研发业务比较复杂、风险也不小,专业性比较强,要把企业的研发活动非常清楚地划分为研究阶段还是开发阶段就显得比较困难。结束语:

随着我国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大力支持及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如何准确的计算出企业自主创新项目的成本,反映企业的真实价值就显得极为重要。新准则对在符合资本化条件的研发支出确认为无形资产,并将其在资产负债表中的“无形资产”中列示,这与旧准则对于这一概念的处理,更加合理。虽然目前研发费用会计处理和应用还存在一些不足,但随着研发费用资本化在实践中的不断运用,必将能够探讨出更加合理和操作性强的标准。参考文献:

[1] 王泽山 《无形资产研发费用资本化与费用化的思考》 会计之友 2009 [2] 段革花 《中小企业无形资产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09 [3] 刘静 《新准则对无形资产研发费用资本化的利弊》 现代商业 2009 [4]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第四篇:新会计准则下企业研发费用会计处理的思考

新会计准则下企业研发费用会计处理的思考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和持续竞争力,都在不断加大研究开发费用的投入,研发费用在企业的经营支出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不仅高科技企业,传统企业也呈现出这一趋势。这些研究开发费用的会计处理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企业财务报告的质量,因此,探讨研究开发费用的会计处理十分必要。

一、研究开发费用的会计处理:国际流行做法与我国新会计准则的规定

如何对企业的研究与开发费用进行恰当的会计处理,各个国家的会计准则做出了不同的规定。总体上看,主要有3种类型的处理方法:

(1)研究开发支出的“费用化”。这种做法以美国为代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2号公告《研究和开发成本的会计处理》对企业研发费用会计处理做出规定,研究与开发费用应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研究开发活动结束后不论成功与否。均不确认为无形资产。

(2)研究开发费用的“资本化”。例如,荷兰的会计准则规定,研发费用只要预期能给企业带来收益即可予以资本化,并在5年内进行摊销。这种资本化的做法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企业的短期行为。但不加区分地将其全部资本化,又违背配比原则和稳健性原则。

(3)“有条件”的资本化。这种做法以英国为代表。英国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可以将研究支出作费用化处理,其中消耗固定资产的费用可以资本化。而对开发费用则可以进行有条件的资本化。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第38号准则《无形资产》则在以上3种处理方法的基础上,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将研究开发活动分为两个阶段,即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由于研究阶段的支出目的不是产生具有未来收益的经济资源,因而它很难带来未来经济利益,故此阶段发生的支出应直接计入损益:而开发阶段的有关支出则在满足技术可行性等条件时应予以资本化。

我国财政部2006年2月颁布并于2007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率先实施了新的会计准则,其中第6号准则《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对企业的研究开发费用的会计处理做出了规定。该准则主要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其核心内容包括:

(1)将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区分为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分别处理。所谓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研究阶段。是指为获取新的科学或技术知识并理解它们而进行的独创性的有计划调查;所谓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开发阶段。是指在进行商业性生产或使用前,将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应用于某项计划或设计。以生产出新的或有实质性改进的材料、装置、产品等。

(2)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在发生时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

(3)开发阶段的支出,在能够证明下列各项时,应当资本化——确认为无形资产:①从技术上来讲,完成该无形资产以使其能够使用或出售具有可行性;②具有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出售的意图;③无形资产产生未来经济利益的方式,包括能够证明运用该无形资产生产的产品具有市场或该无形资产自身存在市场;无形资产将在内部使用时,应当证明其有用性;④有足够的技术、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的支持。以完成该无形资产的开发,并有能力使用或出售该无形资产;⑤归属于该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可靠计量。

二、我国新会计准则下研发费用会计处理的合理性与不足

从以上介绍可以看出,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的会计确认不外乎3种情况:费用化、资本化、“有条件”的资本化。我国新会计准则主要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实行有条件资本化的处理方式。

1、合理性

研究开发费用有条件的资本化的合理性在于它既遵循了谨慎性原则,又遵循了配比性原则,具体表现在:

(1)开发费用资本化能更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开发支出为企业的投资者和其他财务信息使用者提供了关于企业革新活动进展和成功可能性的信息,将开发费用加以资本化后作为无形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可以向投资者传递企业管理层对无形资产预期收益评估的信息。

(2)开发费用资本化有利于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开发费用本质上是资本化支出。具有明显的后效性。在开发经费投入后,其效果可能要经过数年才能体现出来。由于管理者的任期并不是永久性的。如果把开发经费支出作费用核算。该项支出的增加必然会引起本期利润的下降。管理者为了不影响自己的业绩。就会减少开发经费支出。这样短期利润数字可能比较好看。却损害了企业发展的长远利益;而资本化处理则会纠正这种倾向,并保持企业技术上的领先优势。

(3)开发费用资本化有助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企业管理的最终目标。从近年来美国、日本和中国等地股市来看,科技类股票的市盈率普遍高于其他各类股票的市盈率,这说明“科技含量”已成为企业价值的组成部分。开发费用资本化会增加企业进行技术开发的动力,也能更多地增加企业的价值。

2、不足

我国新会计准则对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并不是完美的,它也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具体表现在:

(1)一定程度上缺乏现实可操作性。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无形资产研发业务比较复杂、风险大,要把企业的整个研发活动清楚地划分为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对于本身并不精通科学技术的会计人员来说,这项工作更是难上加难。因此,这一规定从表面上看很简单。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并不容易。

(2)资产确认标准带有太多的主观性,从而给公司操纵利润提供了可乘之机。企业将研发活动划分为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开发阶段的支出是否满足准则所规定的5个条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因而准则的这些规定客观上增大了企业盈余管理的空间。企业只需要“合理”地划分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通过调整研发支出费用化和资本化的分界点。就可以很轻松地操纵利润。

(3)在将开发阶段的支出计入无形资产后,对无形资产摊销的年限上,新准则的规定也存在一定的缺陷。新准则不再具体规定摊销年限,对于使用寿命有限的,应在使用寿命内系统合理摊销;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应摊销(利润上升)。这样,公司对其无形资产是否属于寿命可确定,以及寿命多长的判断将对公司利润造成一定的影响。

三、对新准则下我国研究开发费用会计处理的改进建议

我国新会计准则对研发费用的规定虽然有一些不足。但是与其他会计处理方法相比还是比较公允的。本文针对其存在的不足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1、合理划分研究与开发阶段

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的划分在具体操作时应该有一个合理的标准。一般而言。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必须经过“提出设想一可行性研究一小型工业化试验一大型工业化试验一正式投产”的过程。随着研究开发过程的不断进行。研究开发的不确定性不断降低。研究开发的风险也在降低,经过小型工业化试验后,研究与开发结果变得明朗,失败的风险很低。据此,本文认为,在从最初的想法形成到进行小型工业化试验阶段,是对新产品、新技术进行初步分析和调查并进行小型试验的阶段。这时项目能否成功还不一定,未来能否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也无法确定。投资风险比较大,所以可以将这一阶段的研究开发支出予以费用化。具体来说,可以根据新会计准则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将所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在“管理费用”下设二级明细科目“研究与开发费用”,并按照研究与开发项目设置三级明细账,按项目明细归集所发生的研究与开发费用,每期期末,将按项目归集的研发费用汇总,即得到当月的研发费用总额。

通过小型工业化试验后,项目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大,进一步试验的目的就是要运用于实践。未来经济利益也较为确定,开发失败的风险很小,因而应将这一阶段的研究开发费用予以资本化。具体会计处理方法为:对于已通过小型工业化试验阶段的项目,可在“研发支出”一级科目下按项目设置二级明细。用以归集该项目从大型工业试验到正式投产前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项目完成投产后,按照国家法律程序形成无形资产,则将该项目的后期研发费用从“研发支出——某项目”贷方转入“无形资产”账户借方。在一定期限内摊销。

通过这一规定,企业在具体操作时就有了明确的依据,可以合理地划分研究与开发阶段,恰当地处理研发费用。

2、加强研究开发费用的披露

应该进一步强化企业研发费用支出情况的披露,一方面将企业的各种研发信息传递给投资者,增强其对企业的投资信心;另一方面约束企业利用研发费用的调节进行盈余管理和利润操纵的行为。加强企业研发费用的披露主要包括两部分:

(1)加强研究与开发费用的表内披露。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在资产负债表的“管理费用”下应单独设置一行“研究与开发费用”项目,用来披露企业本期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新准则对此已做了明确的规定;但是还应在利润表的“管理费用”下增设“研究与开发费用”一栏,使投资者能更清楚看出企业的研究开发支出对利润的影响。利润表后还应设置附表“研究开发费用明细表”,用以按项目披露主要研究开发项目费用发生情况,这样可使投资者更加明确研发资金的使用情况。

(2)加强研究与开发费用的表外披露。主要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设立以下内容:一是披露企业研究与开发费用所采用的会计政策,确认的标准、分类、计价方法,费用化金额,占总费用的比例,资本化金额,所采用的摊销方法;二是说明研究开发费用、研究开发投资和无形资产的关系,说明研究开发费用的主要投入方向,研究开发成功与失败的比例:三是披露其与主营业务收入、技术性收入的比例,期初与期末余额的对照分析;四是披露所研究与开发项目的可行性、先进性、现状和市场前景。

综上所述,研究开发费用因为具有周期长、投入大、风险大的特殊性,确实给企业会计核算与信息披露工作带来了困难。也提出了特殊要求。但只要采取合理的会计处理方法,就能恰当地解决其内在问题。新会计准则规定的研究开发费用有条件的资本化。既遵循了谨慎性原则,又遵循了配比性原则,只要企业在具体实施时,按照上述方法将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进行合理的划分,进一步加强研发费用的信息披露,就能将研究开发项目能否带来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降到最低,使研发费用得到合理恰当的会计处理。

第五篇:研发费用所得税会计处理探讨

研发费用所得税会计处理探讨

2008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企业所得税法,对研发费用的规定依托于新会计准则,但新准则、指南及讲解中对研发费用在不同情况下所得税会计处理都没有进一步说明。现通过案例分析,分情况对研发费用所得税账务处理进行探讨。

一、新会计准则和企业所得税法中有关研发费用的规定

(一)新套计准则对研发费用的规定无形资产准则中规定,企业内部研发项目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于发生时计人当期损益;开发阶段的支出,同时满足规定条件的,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各项支出应通过“研发支出”科目进行归集,并分别“费用化支出”和“资本化支出”进行明细核算。期(月)末,应将“研发支出”科目归集的费用化支出金额转入“管理费用”科目。达到预定用途形成无形资产的,应将“研发支出”科目归集的资本化支出金额转入“无形资产”科目。年末“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中尚未开发成功的无形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开发支出”项目中反映。

(二)新旧企业所得税法对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的规定《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技术创新有关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06]88号)规定,对财务核算制度健全、实行查账征收的内外资企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等,其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技术开发费,按规定予以税前扣除。对上述企业在1个纳税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在按规定实行100%扣除的基础上,允许再按当年实际发生额的50%在企业所得税税前加计扣除。2007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中规定:“研究开发费用的加计扣除,是指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

二、研发费用的所得税会计处理

(一)研发活动不跨且成功时研发费用所得税会计处理资料1:2007年1月1日,甲公司经董事会批准研发某项新产品、新技术,共发生研发费用1000万元,其中符合资本化条件的支出600万元。2007年12月31日,该项技术已达到预定用途。预计使用寿命为lO年,净残值为零,采用直线法摊销其价值。2007会计利润为2000万元,企业所得税适用税率为33%;假定2008会计利润仍为2000万元,但按新企业所得税法,适用税率改为25%,除研发费用外,没有其他纳税调整事项。

(1)2007年一般账务处理。研发费用中符合准则规定资本化条件的为600万元,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为400万元,发生研发支出时,应借记“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400万元,借记“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600万元,贷记“原材料、应付职工薪酬”等1000万元。项目年末达到预定使用状态,所以年末将“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中的40037元转入“管理费用”,将“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60037元转入“无形资产”项目。

(2)2007年研发费用所得税处理。2007年适用旧企业所得税法。根据会计准则规定,当期计入“管理费用”的金额为400万元,但当期税法允许扣除的研发费用总额为1500万元,所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需要在会计利润的基础上调减110037元,即当年应纳税所得额为900万元,当年应缴纳所得税为29737元。2007年资产负债表日,该项无形资产账面价值600万元,计税基础为零,两者之间的差额600万元将于未来期间计入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属于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应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198万元(600×33%)。所以,2007年研发费用所得税会计处理为借记“所得税费用”495万元,贷记“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297万元,贷记“递延所得税负债”198万元。

(3)2008年及以后该研发费用的所得税处理。研发费用形成的无形资产价值为600万元,使用年限为10年,则2008年摊销记入费用的金额为60万元。研发费用在2007年已经扣除,2008年不能再扣除,所以,2008年应纳税所得额需要在会计利润2000万的基础上调增60万元,当年应实际缴纳所得税515(万元)(2060×25%)。2008年12月31日,该项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540万元,计税基础为零,两者之间的差额540万元属于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应确认与其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135万元(540×25%),但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年初余额为198万元,当期应转回原已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63万元。所以2008年12月31日所得税账务处理为:借记“所得税费用”452万,借记“递延所得税负债”63万元,贷记“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515万元。

假设此后企业所得税适用税率25%保持不变,则从2009年开始每年应转回原已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均为15(万元)(60×25%),累计转回的递延所得税负债=63+15×9=198(万元)。表明到10年后。即2017年资产负债表日,该项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均为零,两者之间不存在暂时性差异,原已确认的与该项无形资产相关的198万元递延所得税负债已经全额转回。

(二)研发活动不跨且失败时研发费用所得税会计处理资料2:假设资料1中的研究项目2007年12月31日发现研发失败,其他条件相同。

(1)2007年一般账务处理。该项研究失败,意味着为该项研究发生的支出均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发生时记人“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的金额需在年末转入当期损益。研发费用发生时的账务处理和资料1相同,年末,“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科目余额和“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科目余额都转入“管理费用”。

(2)2007年研发费用所得税处理。2007年计入“管理费用”的金额为1000万元,但当期税法允许扣除的研发费用总额为1500万元,所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需要在会计利润的基础上调减500万元,即当年应纳税所得额为1500万元,当年应缴纳所得税为495万元,这500万元的差异属于永久性差异。所以,2007年研发费用所得税会计处理为借记“所得税费用”495万元,贷记“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495万元。

(3)2008年一般账务处理。该项研发活动2007年已经失败,2008年无需进行账务处理。

(三)研发活动跨且开发成功时研发费用所得税会计处理资料3:假设资料1中的研究项目到2008年12月31日才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2008年新发生费用300万元,符合资本化条件的为250万元,其他条件相同。

(1)2007年一般账务处理。研发费用发生时的账务处理同资料1,不同之处在于年末,“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余额400万元转入“管理费用”,“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的余额600万元在资产负债表的“研发支出”项目中反映。

下载新准则下自行研发无形资产会计处理的探析(共五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准则下自行研发无形资产会计处理的探析(共五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

    新会计准则对于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 一、研发费用处理的类型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企业对于研发的投入逐年在提高。研发投入是保证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

    新准则下开办费的会计处理

    一、 新准则下开办费的会计处理 新会计准则,将开办费支出,直接记入“管理费用--开办费”科目。开办费的会计处理有以下特点: 1、改变了过去将开办费作为资产处理的作法。开办费......

    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会计处理

    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会计处理 一、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核算方法 根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第十三条的有关规定,高新技术企业复审时,近三年研发费用需要达到所规定的......

    无形资产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的差异五篇范文

    无形资产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的差异一、无形资产的界定与确认《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是为了规范无形资产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

    新准则下融资租赁的会计处理

    新准则下融资租赁的会计处理 2012-8-31 8:34 吴胜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摘 要:新准则对融资租赁业务的会计处理作出了新的规定。本文就融资租赁业务特点与意义,......

    新准则下开办费的会计和税务处理

    新准则下开办费的会计和税务处理 2009-4-21 13:53【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从《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附录――“会计科目与主要账务处理”(“财会〔2006〕18......

    浅析新会计准则下再保险业务的会计处理

    浅析新会计准则下再保险业务的会计处理再保险作为整个保险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险业务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所以对再保险业务进行单独披露是十分必要的。新会计准则明确把......

    新准则下合并财务报表所得税会计处理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新准则下合并财务报表所得税会计处理 作者:李 彦 何泉成 来源:《财会通讯》2007年第01期 一、企业集团内部应收账款对合并财务报表所得税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