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景观建筑学高密度老城区小尺度城市景观设计解读
景观建筑学高密度老城区小尺度城市景观设计
内容摘要 景观建筑学是由建筑学、城市规划、城市设计衍生出来的新型交叉学科,它将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融为一体.小尺度城市景观对美化高密度老城区、改善居住环境可以起到费省效宏的作用,适合当前我国的国情.高密度老城区小尺度城市景观的设计思路:切忌千篇一律,盲目效仿,要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对待自然景观.高密度老城区小尺度城市景观的设计手法是单体建筑外延化、创作形体抽象化、设计景观立体化、景观界限明确化......景观建筑学是由建筑学、城市规划、城市设计衍生出来的新型交叉学科,它将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融为一体.小尺度城市景观对美化高密度老城区、改善居住环境可以起到费省效宏的作用,适合当前我国的国情.高密度老城区小尺度城市景观的设计思路:切忌千篇一律,盲目效仿,要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对待自然景观.高密度老城区小尺度城市景观的设计手法是单体建筑外延化、创作形体抽象化、设计景观立体化、景观界限明确化.目前,景观建筑学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它与规划、园林、生态地理等多种学科交叉、融合,与建筑学、城市规划形成了建筑学科的3个重要分支.它将建筑技术与艺术融为一体,提高人居环境水平,实现了人与建筑、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赫勃特·西蒙(HerbertSimon)在《工艺科学》(TheScienceofArtificial)一书中说:“设计景观,就是要找到一个能够改善现状的途径.”景观建筑学根据建筑设计对象尺度和比例的不同,一般分为三大类,第一大类是大面积流域治理以及总体城镇的设计.如杭州西湖,1000多年前的南宋,人们有意识的把西湖规划成防御洪水和农田灌溉的水利设施,而这一大尺度的景观改造最终成为一个自然的景观,所以“景观”不仅是可以观的人造自然,更是可以用的风景.第二大类是设计面积在340hm2以上,面积尺寸相对较大的城市广场和小区的设计,即城市规划与建筑学的交叉,属于城市设计学科.其设计焦点是建筑的位置、尺度、形制的整体宏观效应,也就是城市轮廓线与城市构图的美学考虑.第三大类是经常接触到的雨廊、山墙、铺装、雕塑、壁画、凉棚、座椅、路灯、喷泉、水池、草皮以及修剪过的树木等均属小尺度城市景观设计.1 自然的景观模式与目前我国城市形式不协调
近年来,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景观项目设计,但大多数是追求表面风格,将注意力集中在“英国式”或“法国式”上,几乎千篇一律的按照“自然风景”这一模式来设计.其设计重点是在城市中移植一片仅供观赏的“人造自然”,即“造园”.这一理念有以下3个特征:1)城市的景观用地,大多被处理成草地、树丛、水面或别的自然形式.2)试图创造一个所谓的“山水城市”,通常为了与自然地貌相似,人造的山丘、水体、种植物沿着不规则的曲线,大尺度的营造.3)景观建筑与建筑单体功能无连续性,是从“人造自然”脱离出来的,景观与建筑对比鲜明.究其原因,首先是没有适合我国国情的西方实例可以借鉴,而西方的大多数城市景观建筑是为了解决城市工业化带来的缺乏绿化的困境,这一理论带有强烈的反工业化倾向,即城市风景化(landscapegardening).许多人过分推崇西方城市中大片如荫的草地,认为是现代城市的标志,并努力在中国如法炮制.其次,“自然风景”也和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师法自然”不谋而合,即把景观建筑等同于园林设计,甚至是种植设计,认为不种花花草草就不是在作景观.“自然风景”的景观模式在中国是否可行,是一个很值得商榷的问题.我国城市人口密度很高,是西方国家的十几甚至几十倍,即在中国每hm城市面积上要容纳1000多人,而典型的美国城市不到50人.而且,我国人均住宅的面积过低,不到10m2,而德国人均是40多m2,那么大量的交际、健身活动只有在城市公共空间中进行,但城市要发展,土地要营利,政府又不能提供大量的土地做公共大型人造自然景观,即使做了,利用率也不高.许多城市中大片的绿地、水体多是观赏型的,人们只能远观,不能到草地上去活动,马路上依然挤满了人群,许多草坪由于管理不善磨损形成秃面,反而影响了景观视觉效果.由于建筑单体与景观建筑没有连续性,各有各的功能,或是功能单一,在不是十分有利的气候条件下,这些景观空间也就得不到充分的利用.换言之,景观建筑应是一个可以容纳使用者的场所,除了有更多的绿化外,应与建筑没有太大的差别,人们可以在景观建筑中随意进行社交活动,但又有一定的私密性,使用费用也相对低廉.通过景观建筑可以改善城市环境,人们走出单体建筑后即可欣赏到迥异的景色,并身置其中.景观是否与自然山水一致,也未必强求,只要符合“美学”标准就可以了,一味追求大尺度的山水城市,可以说是出力不讨好的做法.自然状的山丘必须占有较大的水平面积,这与形式服从功能、设计依赖调查的现代设计理论相悖.用旧式文人诗情画意的视点取代现代城市运作的冷静观察也是不可取的,如果再加上画地为牢,单纯抄袭而不是因地制宜的创作就更不可取了.试想在钢筋混凝土“森林”中的两块绿地上作一些自然曲线,显然不可能有什么“生态学”的效应.“自然风景景观形式”在人口密度低,经济实力强,或是尚未形成的新城市的设计中大有好处(西方科布西耶的城市设计理论也是有针对性的),但对目前我国高密度的大中城市而言,则没有考虑到城市形式、人口、市民行为、经济水平、社会价值的现实,而是把设计理念停留在视觉环境艺术的肤浅表面,再加上某些业主混淆“生态化”、“绿色建筑”、“山水城市”的定义,用大而不当的景观来应付绿化责任,使得自然景观模式与目前我国城市形式显得很不协调.2 高密度老城区小尺度城市景观设计的理念
我国人口居世界第一,城市人口密度极高,近几年来,国民经济高速发展,房地产开发突飞猛进,在人均居住面积有了很大改善的同时,随之带来的负面影响便是原有的公共绿地大面积锐减.城市人口的高密度、公共绿地的匮乏对人居生活质量和城市投资环境的严重影响已初见端倪,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许多人都作了尝试.如学习西方城市“自然风景”的景观模式,种植大片如荫的草地.这虽然对改善城市环境起到一定作用,但由于我们没有西方国家城市那么大的景观空间,而且营造草坪的费用又十分昂贵,故只能象征性的做一两处,对居住环境的改善力度并不大.由于我国的大中城市多是高密度老城区,公共绿地少而小,对其实施小尺度景观设计较为适宜.小尺度景观设计不仅具备大中尺度景观设计所具备的观赏功能,而且它还有使用功能——容纳活动与休憩观赏功能.小尺度景观设计在建筑物周围、大路边、小道旁,在任何一个小的空间都可以因地制宜的营建内向的、完整的袖珍景观.例如纽约市中心倍受赞扬的Paley公园,面积仅为13m×30m的长方形,在几株刺槐的掩映下,铺设了花岗石板的地面上设置了桌椅,长方形的一边为出入口,另外平行的两边建成垂直绿化的围墙,剩下的一边则是象征瀑布的水墙.在一个不足400m2的小空间上竟设计营造出一个既方便社交,又相对安静,且充满自然情趣的小尺度景观建筑,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这种功能与艺术和谐统一的小尺度景观建筑是城市景观中的精品,值得借鉴.景观中的观表示的是景物在人心中反映出来的样子,使景观升华为一种心情,这正是设计景观的意义所在,也是我们期盼的目的.高密度老城区中的小尺度景观建筑就是使人们全身心的融于其景中,进而产生出置身自然的效应来,从而体现天、地、人合一的理念.小尺度景观设计的另一特点使原有的自然景观不易被破坏,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环保原则,至于营造经费也较前两类少,符合我国国情.小尺度景观设计虽然就个体而言是小的,但由于分布广,数量大,量变足可引起质变,在美化城市、改善居住环境方面可以起到费省效宏不可估量的作用.3 高密度老城区小尺度城市景观设计的基本思路
后工业化社会生态观点在工业化的中国发展的思路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它从两个方面体现在高密度老城区小尺度景观设计中.(1)切忌千篇一律,盲目效仿他人
景观设计应根据当地气候、地理环境等具体情况进行,这样才能既切合实际又独具特色.如英国一城市就将本地土生土长的一种野草作为绿化草皮,即经济实惠,又不失特色,被世界教科文组织评为城市景观设计优秀奖.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和气候都差异很大,沿海城市常受台风的侵袭,而干旱是北方城市的特点,不具备相互效仿的基本条件.我国目前普遍存在一种不可取的现象,如一个景观设计模式在某个城市取得较好的效果,别的城市便不加思索地一味模仿,生搬硬套,其后果使得城市毫无特色.现在各个城市都在评选市花市树,这就是在景观设计上因地制宜,突出个性的一种思维,即特色美.小尺度景观设计不可过于追求形式上的美,因为单有形式上的美是不够的,我们所营建的环境应该是真正没有压力的空间,使大家都可以到这里来放松,这才是小尺度景观设计的真谛.(2)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对待自然景观
将自然部分还给自然是景观设计的指导思想,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对待自然景观便是这种思想的具体体现.以这种思想指导设计可使建筑景观和原有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最大限度地突现出原自然景观中的美.反之,为表现自己的主张而破坏原自然景观是不可取的,因为任何一处原自然景观都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景观十年,风景百年,风水千年的道理,应处处体现在高密度老城区小尺度城市景观设计之中.4 高密度老城区小尺度城市景观设计的具体手法
高密度老城区中建造小尺度景观建筑的设计手法,主要从以下4个方面表现.(1)单体建筑外延化
在高密度老城区中景观建筑设计的首要原则是尽可能的增加人的活动区域.大片的草坪不宜于保养,应尽量少用,以小片花坛和树穴取而代之,同时将建筑物单体扩展,提供一系列半室内的空间,并将这空间最大面积的绿化、美化,使居民置身景观建筑之中.这就要求不能将建筑作为单体对待,应充分注意它外部的环境,将建筑本身作为景观的轨迹.在小尺度景观设计时应把单体建筑的外轮廓线也纳入到设计范围中,使建筑成为外部风景的一部分,而外部风景又是建筑不可分割的延续,无论从建筑尺度上,还是空间组织上,均充满了新鲜感和愉悦感,对每一寸建筑面积都经过充分的艺术化考虑并将其外化,把房子、绿化、铺地、灯光、山水综合有机的组织在一起,这不是简单的做一些树皮屋或将墙面刷成绿色所能代替的.(2)创作形体抽象化
景观设计不能无视自然,但也不能完全模写自然.运用格式塔心理学的认知理论,两个表面细节的形式可以含有相同的基本结构.由于几何抽象而形式简洁、强烈,不仅不需模仿自然,甚至可以更有力的表现自然,如日本(Tegn200)在台湾的宜兰东山地区设计了一系列钢筋混凝土圆锥体,坐落在大片几何形体中,又似跌落在水面上,不仅马上使人领会其“山丘”的暗示,更有看似非是而别具情趣.传统中国园林的山体多为垂直起落的太湖石,很少与自然山形相似,这也是抽象到了极致的范例.(3)设计景观立体化
设计立体景观,要保证景观视觉与室内建筑的迥异,小中见大.天坛公园的圜丘,大面积的铺地,外围的短垣,垣外由大树围成了圆圈,形成了一个既有限又无限、不高又与天相接的建筑氛围,便是一个典范.高密度老城区中的水平地面功能化后,提高绿地率难度很大.小尺度立体景观可增大绿化覆盖率,以弥补其不足.小区中种植落叶乔木,建筑物表面附着攀援植物,楼顶做成空中花园,形成有层次的、多样性的、环保型的绿色空间,这样便可最大限度地绿化城市.(4)景观界限明确化
界限在高负荷的景观中十分重要.在古典园林中狭隘的基地上所有的水体、花木群、山丘完全被湖石、驳岸及护坡、砖瓦道牙、或石栏杆所界定,其目的是为了避免种植区或景观遭人为损害,越是小的种植区越要有完善的保护系统.界定的形式应避免破坏景观,尽可能与其它功能相接合.5 结 语
在高密度老城区内新建更多的功能与艺术和谐统一的小尺度城市景观,改善我国大中城市严重缺乏绿地的状况,是景观设计的最终的目.抛弃“造大园”,因地制宜地营造内向的、完整的袖珍景观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景观设计理念.景观设计的上品应是城市景观在提供了足够活动场所后,能再现当地特有的自然界景象.高密度老城区中小尺度城市景观的设计不仅点缀了城市,更是人们由单体建筑向群体建筑,一直到城市的重要过渡,是人类生活、工作交往的第二场所,在缓解人居环境活动场地不足的同时添加了城市的可见性与艺术品位.目前设计师们已注意到将地理学、气象学、流体力学、自然学等多方面知识综合运用到景观设计中,使其具有防街道风、降噪等功能.用景观建筑学的观点对高密度老城区中小尺度景观的设计进行研究,是一项新课题,需要不断探索.
第二篇:城市居住小区景观空间尺度研究及实例分析解读
城市居住小区景观空间尺度研究及实例分析
【摘 要】本文针对城市居住小区景观环境的空间尺度问题进行初步研究,研究的重点是景观功能尺度和视觉尺度两个方面。并且通过实例调查分析,以景观要素的功能尺度为基础,探讨视觉审美尺度、心里尺度对景观空间尺度的控制。对景观竖向尺度的视觉因素量化控制进行研究。【关键词】居住小区;景观;空间尺度
The research of Landscape scale in city residential district Yu Tao,Zhou Lu-wei(Shandong Architecture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101)【Abstract】This article is for landscape environmental requirements in residential area and analysis of landscape space Study of respectively by function scale and visual perception scale.And by an example in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functions of landscape factors, visual basic criteria for aesthetic scale, was expressed for that space in the control.the landscape on the scale of visual elements to quantify control research.【Key words】Residential area,Landscape,Spatial scale 1.概述
1.1 空间尺度的概念。
“空间”一词对人们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人们总是在不断的重复它。但是,真的要对空间进行系统的研究就会发现他又十分的陌生。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空间的多义性引起的。《辞海》中是这样定义“空间”的:“在哲学上,与时间一起构成运动着的物质存在的两种基本形式。空间只物质存在的广延性;时间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空间和时间具有客观性,同运动着的物质不可分割。没有脱离物质运动的空间和时间,也没有不再空间和时间中运动的物质。空间和时间是相互联系的。” [1]可见“空间”的概念不仅是指物质的围合或占领,同时它也是一个哲学概念。“空间”是看不见摸不到的,大多数对它的描述是根据人得一种感受和体验,逐渐形成一种“空间经验”。这种感受和体验主要由三种:一是指“空间”的位置、地方、处所;二是将空间的“空”的属性当作一种状态;三是对“空间”的形状和大小,也就是它的长、宽、高的感受和体验。在某种意义上第三种“空间经验”所描述的就是空间的尺度。1.2 空间尺度的特性。尺度通过尺寸、比例并借助于人的视、听、行等各方面的生理感觉,表达人与物、物与物相互之间的相对量比关系。[2]可见要探知空间尺度就是要研究空间的尺寸、比例以及人对空间的生理感觉这三个方面。空间的形成有两种情况:一是实体围合,形成空间;二是实体占领,形成空间。可以说空间是由实体的“集中”或者“围合”产生的。如果要测量空间的尺寸大小,实际上测量的是形成空间的“集中”或者“围合”的实体,而不是抽象意义的“空间”。空间比例的描述则是形成空间的实体之间的比值或者是整体空间的内部划分所产生的各个小空间的比值。人对空间的感觉也会因形成空间的实体的材质、颜色、形状不同而有所差异。正是这种实体的大小、材质、颜色、形状、比例形成了空间的特性。故而可以说,空间尺度具体数据的研究,是对空间的特性的研究。1.3 空间尺度的决定因素。
一个空间的尺度大小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就是空间功能和形式,也就是空间的功能尺度和形式美尺度。满足空间的使用功能是对空间尺度的基本要求。比如景观环境中道路的尺度就必须要满足行人或行车的尺度要求。形式美尺度主要是使空间满足人们对空间的美感需求。人的视觉是人类在认识世界、获得信息的各种感知方式中,最重要的一种方式,也是人类接受信息量最大的一种知觉工具。所以视觉尺度在空间的形式美尺度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人”的生理心理需求因素是研究空间尺度必须要考虑的因素。每个设计师都要综合分析的。当然对空间尺度产生影响的因素还包括不同的民族、宗教等文化因素以及社会级别因素等,需要设计师的综合分析。
2.山东青岛阳光山色小区景观现场调查与尺度分析
阳光山色居住小区,位于青岛市合肥路,浮山新区二小区以北,是城市居住区的核心位置。2005年1月竣工,小区总建筑面积13.8万平方米,容积率1.20,绿化率 36.20%。整个社区充分体现了建筑与环境的融合,根据地形特点,采用造型完美、色彩协调的建筑风格,与多层次的绿化融于一体,充分体现了青岛山地住宅的特点,是一处低建筑密度、多层次立体绿化的理想花园式居住社区。2.1 小区内景观绿地现场调查。
该小区整体地形狭长以致主入口将成为唯一主要人行入口,在规划布局的时候就考虑这一因素,所以在中心广场的设置上以开敞大气为主要理念,以满足主要人流进出,同时这种理念也符合青岛业主的心里(如图1)。图1 总平面图
入口矩形广场的形式呈中心对称式,在植物的布局上为了配合广场的外形,采用规则式(如图2)。但是为了可以更好的过渡到后面自然式的种植环境,在苗木选择上做一些变化,在规矩中有自然的味道。广场中种植少量的乔木以满足人的休憩遮阴,两侧边缘的模纹花坛采用撒金柏作为模纹的“骨”有所创意,但种植密度略高显得有些拥挤(如图3)。总体来说,整个广场绿地的植物配置采用“草坪——坛——树丛”的设计方式,充分发挥了绿化带的生态功能和城市美化功能。但过少的乔木种植无法产生竖向“景观面”,削弱了植物对广场的竖向围合感。图2 入口广场 图3 模纹花坛
小区内的宅前绿地主要设置于向阳侧,植物配置以“三季有花,四季常绿”乔、灌、草相结合,形成了归属各住宅建筑的公共空间景观(如图4)。部分宅前绿地以低矮的灌木进行围合,为一层用户营造出庭院绿地,以降低宅前绿地作为公共空间供其他住户停留、嬉戏时带来的影响(如图5)图4 宅前绿地 图5 一层小庭院
本小区的道路绿化以乔、灌、草相结合的覆层结构进行平行栽植,植物色彩的配置以绿色为主,主干道弯道处控制了乔木的栽植。道路两侧有高差变化时,地势高的一侧多采用低矮灌木梯次种植,散落小乔木;另一侧乔灌结合种植。这种配置方式既满足了调节气候、减少交通噪声以及美化环境等良好作用,同时使车辆中的驾驶员拥有较好的视野。但是小区的宅前绿地以及次干道绿地,植物在色彩选择上太过单一,应适当种植观赏性强的植物。而且园路绿化太过简单,应适当种植芳香型的植物如白兰、含笑等,对改善居住小区内的老年人的心脑血管循环状况,调节人的情绪都有良好的作用。
2.2 小区景观空间尺度分析。2.2.1 中心广场景观尺度分析。
中心广场处于小区的中心景观带上,基于小区地形狭长的特点,两侧的绿地并没有选择过多的种植大乔木,可能会造成景观空间植物围合感的减弱,以致影响广场空间层次的分割。首先,通过对观场横向立面的分析,广场两侧的建筑所围合的空间中建筑间距(D)与建筑的高度(H)的关系为D/H=2.5。这种尺度关系下,广场的空间关系弱化。处于水体边缘的人(A点位置)观看右侧景观,视距(D?1)与植物高度(H?1)之间的关系为D?1/H?1=2.5,植物围合的空间划分已经很弱了,广场空间的层次性也消失了,处在这种尺度关系中的人会感到视觉通透、空旷。(如图6)图6 中心广场立面 D=56m,H=22m,D1=21m,H1=8.5m 2.2.2 宅前绿地尺度分析。
宅前绿地景观空间可与宅前道路景观一起分析,他们是相互联系的。首先通过对宅前绿地立面的竖向分析可以看出,邻幢间距(D)与建筑高度(H)之间的关系为D/H=1。这种尺度关系下,宅前建筑围合的空间形成一种稳定感,同时也满足了日照间距的需求。处于道路中间的人分别观看两侧绿地景观,在正常视角下视距(D?1)与右侧植物高度(H?1)之间的关系为D?1/H?1=1.5,仰角为27°时正好可观察到植物的整体。在正常视角下视距(D?2)与左侧植物高度(H?2)之间的关系为D?2/H?2=1,处在道路中的人可以观察到景观植物的细部(如图7)。图7 宅前绿地景观立面 D=22M,H=22M,D?1=8.3m,H?1=5.5,D?2=3m,H?2=3m 2.2.3 道路绿地尺度分析。
小区道路绿地景观的设置,应是景观空间具有围合感的同时又要具有一定的通透性,过于茂密的人行道路植物景观特别是乔木的密度过高更容易遮挡视线,会产生不安全感。在控制植物密度的同时,也可对所选植物的树形进行选择。通过对小区次干道绿地立面图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正常视角下以仰角27°,视距D?1与植物高度H?1之间的关系为D?1/H?1=1,可以看到植物的整体以及部分背景(如图8)。而且树形的选择栽种拱形树冠的乔木,再形成围合的同时又具有实现的通达性,这种空间会带给人舒适感。图8 道路绿地立面图 D?1=3.7m H?1=3.7m 3.我国北方居住小区景观尺度存在的问题及处理方法
基于我国北方的地理、气候、经济以及开发商和住宅消费者的审美水平等条件,居住小区景观设计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植物的种类相对于南方比较单一,特别是冬天温度的影响。所以,北方居住小区中的植物种植,多采用四季常绿的乔木、灌木组合搭配,降低了景观空间的层次性和居民对绿地景观植物的观赏性。影响了对大尺度空间的分割,破坏了空间尺度的层次性。
(2)北方大多居住小区对小区绿化率处于规划要求的最低标准,其环境娱乐设施并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绿化面积受到限制,景观空间的尺度关系也就不能达到适宜的要求。
(3)小区景观的设计者对小区内的居民的活动及心里状态了解不够,以致许多景观设施的利用率过低。
(4)设计者以及居民对环境的审美追求不高,使得环境对居住区的美化功能得不到有效利用,破坏了整个小区的景观尺度关系。
所以在小区的植物配置中,应多采用一些新培育的树种,四季常绿植物与季相性的植物配合种植,以增加小区植物围合空间的层次性和观赏性。适当的提高绿化面积,逐步从“居者有其屋”向“居者优其屋”的转变。在设计中,要从居住者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从专业的角度加强视知觉尺度在设计中的作用,合理运用景观空间的适宜尺度关系,提高整个小区的美感指数。参考文献
[1] 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931 [2] 张晓健,李生效,建筑尺度与人的心理.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92 :191-194.[3] 段汉明,建筑的尺度与时空特征,新建筑,2000 [4] 布鲁诺﹒赛维,建筑空间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5] 顾小玲,景观设计艺术,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6] 郭淑芬,田霞,小区绿化与景观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文章编号]1006-7619(2010)05-28-472 [作者简介] 于涛(1982.6-),男,学生,设计艺术学山东建筑大学艺术设计学院07艺研。周鲁潍(1958.6-),男,教授,山东建筑大学。
(责任编辑:背包走天下)
第三篇:基于景观连接度的城市居住区湿地景观设计
基于景观连接度的城市居住区湿地景观设计
湿地作为地球之肾,对环境有着重要的生态调节功能,但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剧,湿地遭到严重破坏,景观破碎化程度日益加快导致湿地景观格局连续度下降。本文通过引入景观连接度的基本原理,分析湿地景观设计中景观连接度的影响因子及应用,为修复湿地景观破碎化现状提出相应的设计途径。
引言
近年来,人们处于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模式下,对亲近自然的渴望不断升温,亲水而居成为人们对城市居住区环境的更高要求。将湿地的概念引入到城市居住区的建设中,成为当前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湿地现状不容乐观,迫切需要借助景观连接度理论治理景观破碎化、景观格局连续度下降等状况,因此将景观连接度理论运用到城市居住区湿地景观设计中对城市居住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景观连接度与城市居住区湿地的释义
1.景观连接度
景观连接度是景观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1984年Merriam首次使用景观连接度概念用以描述景观结构特征与物种运动行为间的交互作用,景观连接度就是描述斑块、廊道和基质在空间上如何连接和延续的一种指标,是对景观空间结构单元相互之间连续性的度量。
2.城市居住区湿地
城市居住区湿地是指分布在城市居住区范围内的自然湿地或人工湿地,与居住区水景有着本质区别,是拥有景观功能与生态功能同时能够自我维护及发展的生态系统。城市居住区湿地是为了满足居民生态、观赏、游憩及教育的要求而建立的场所,同时又能够保护和修复原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因而在城市居住区湿地景观设计上要充分考虑自然湿地生态系统与人本观念的双重因素。
城市居住区湿地中景观连接度的影响因子
1.斑块
斑块是景观结构中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指不同于周围背景的、相对均质的非线性区域,在景观结构中景观斑块包括水体景观斑块、人文景观斑块、植物景观斑块、动物景观斑块等,这些斑块的结构(斑块的位置、组成和质量、大小和形状、数量和密度,同类斑块的间隔和隔离度)对景观连接度的高低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景观是由众多高连接度的斑块组成,那景观连接度就较高,反之景观连接度就较低。
2.廊道
廊道是指两个生境斑块间狭长的线性区域,其存在为斑块间物种的迁移、种群的基因流动提供了保障,因此保护和建立廊道是提高景观连接度的重要手段,然而不同的生物体对廊道的要求不同,故在廊道与斑块的自然属性及生物对两者的反应良好的前提下,增加景观结构中廊道的数量是可以提高景观连接度的。在城市居住区湿地中由于形式不同廊道可分为两类:自然廊道和人工廊道,其中自然廊道包括带状树木、草地、河流等,人工廊道包括道路、桥、木栈道、景观廊架等,合理的配置廊道的空间分布、数量是提高城市居住区湿地景观连接度的有效手段。
3.基质
基质在景观设计中指的是场所的地理环境及人文社会特征,其异样性、多样性和连续性的性质影响着景观连接度的高低,基质斑块内的空间构成是影响景观连接度的重要因素,如阻碍物种运动的斑块环绕在生境周围就会降低景观连接度,反之增加。
基于景观连接度的城市居住区湿地景观设计
1.景观节点
人为干预、设计的斑块常常是以景观节点的形式呈现,斑块的属性体现出景点的性质,斑块的大小反映的是景点的尺度,斑块的外形反映的是景点的形态。在城市居住区湿地景观设计中,考虑景点的数量、密度、大小、形状、间距等因素是保证景观高连接度的前提。
2.道路与铺地
道路与铺地作为景观廊道的一部分,是连接各个景观节点之间的重要构件,不仅为游客提供游览路线并能够优化居住区景观空间格局,提供交通、休憩、观赏等功能。
3.植物
随道路、水系分布的带状树木、草地作为软质廊道是动物迁移生存的地区,同时是游客观赏的一部分,故在植物配置上应满足生态功能、视觉功能并重的要求。
4.水体
湿地离不开水,湿地中流动的线性水域作为自然廊道为水中生物提供了迁移的路线和空间,同时为游客提供游览路线或起到引导作用;湿地中的非线性水域为亲水性种群提供适宜的生境,成为其觅食、休息或繁殖的栖息之地,因而在水体设计时,应将水体与外部的连通性、水系网络的生态功能作为首要考虑因素。
结语
居住区湿地的景观连接度指数可以反映其内部的物质和能量及交流是否一个完善的循环过程,它直接影响了居住区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因而将景观连接度理论运用到城市居住区湿地景观设计中有利于城市居住区湿地的保护、恢复与发展,湿地生物资源管理,城市热岛效应的缓解和人们生活环境的优化,在满足人们对居住环境的高要求下能够解决湿地景观破碎化给城市可持续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
(作者单位: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
作者简介:黄朝霞(1989-),女,河北石家庄人,硕士,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在读,研究方向:景观环境艺术设计;
高黎(1972-),女,河南平顶山人,硕士,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公共环境艺术。
第四篇:城市景观设计总结
景观是人类审美的连续展示,景观是人所向往的自然,景观是人类的栖居地,景观是人造的工艺品,景观是需要科学分析方能被理解的物理系统,景观是有待解决的问题,景观是可以带来财富的资源,景观是反映社会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意识形态,景观是历史,景观是美。广义的景观设计可以归属于大地景观,是指地理环境概念,包括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建筑学、林学、农学、地学、管理学、旅游、环境、资源、社会文化、心理等。狭义的景观设计可以归属于人居环境景观,是内在人的生活体验,是以人作为衡量尺度的景观设计。
景观造型的基本元素包括点、线、面、形体、色彩、肌理等构成方法,其中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由面成体。色彩与肌理赋予形体最后的精神定义。
水体要求:①保护流域、湿地和所有河流水体的堤岸。②将任何形式的污染减至最小,创建一个净化的计划。③土地利用分配和发展容量应与合理的水分供应相适应而不是反其道行之。④返回地下含水层的水的质和量与水利用保持平衡。⑤限制用水以保持当地淡水储量。⑥通过自然排水通道引导表面径流,而不是通过人工修边的暴雨排水系统。⑦利用生态方法设计湿地进行湿地进行废水处理,消毒和补充地下水。⑧地下水供应和分配的双重系统,使饮用水和灌溉及工业用水有不同的税率。⑨开拓、恢复和更新被滥用的土
地和水域,达到自然、健康状态。10致力于推动水的供给、利用、处理、循环和再补充技术的改进。
植物配置要求:1要有主有次,注意对比与调和要在绿化空间的主体轮廓中有起有伏和有一定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要注意四季的不同的景色,要了解花卉植物的生态特性 做到二季或三季有花
四季常绿 4要注意与场地环境相协调,与场地的总体风格一致。5要利用与消除或减轻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灰尘、废气、噪声对环境的污染,创造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要因地制宜地选用植物树种,尽快发挥绿化效益。
总结:1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 3 场地有不同分区时,绿化形式要与不同分区的环境相适应
4绿化布置要因地制宜
5对风景林、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地的林木自然保护区的森林及自然保护区外的森林及自然保护区外的珍贵林木和朽特殊价值的植物资源,均应认真保护
————环艺092张亚东 200905023218
第五篇:解读城市景观中的视觉秩序
解读城市景观中的视觉秩序
周鸽 杭州师范大学
摘要:城市景观,作为一种物质的表现的方式,是一种可以看到、感觉到的物质形态,也是一个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水平的体现。本文从城市景观设计视觉秩序的所出现的误解的现象、原因、视觉秩序的重要性及解决的办法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视觉秩序。
关键字:城市景观;视觉秩序;
Key words:City landscape;Visual order;
一、引言
针对中国高速发展的城市化运动,城市景观的变化也体现了一个城市文明和品味的提升。在文明和美化的名义下,城市的整治的工作在全国不同的城市陆续展开——灌注的是视觉上的“文明与美”的理解。在展开的同时也带来的一系列的问题,也就是把视觉秩序理解为视觉感受的统一性。因此本文提出“视觉秩序对城市景观设计的重要性以及视觉秩序所隐藏的文化价值”等来解读城市景观中的视觉秩序。
二、视觉秩序的提出及概念界定
1.视觉秩序的提出以及产生的历史背景
“视觉秩序”这一概念的是奥地利建筑师和景观规划师卡米罗·西特(Camillo Sitte ,1843—1903年)在1889年著的《城市艺术》(The Art of Building Cites)一书中提出的。在工业革命之后,因为设计师们过分的强实用功能和生硬的规划,造成七拼八凑的物质面貌城市景观设计,而对传统城市的极大冲击以及当时建筑师和规划师日渐分离,西特提出:“建筑师的责任是使规划与建筑协调一致,城镇设计除了技术问题,还有艺术问题。”他反对以“现代化”的名义搞大拆大建,或从图纸美学出发追求刻板的网格式的规划,主张建筑师应重视外部空间的研究,城市规划中应分清交通干道与步行街的不同作用。
1960年,凯文·林奇(Kevin Lynch)在《城市意象(The image of City)》中。已经开始将城市景观同人们在城市中的体验与人们的行为心理结合起来。几乎同一时间,英国的戈登·卡伦(Gordon Cullen)在1961年出版的《城镇景观(Townscape)》中,卡伦从视觉、心理以及设计内涵等方面系统的论述了视觉秩序对城市景观的重要性。其中,卡伦强调的视觉秩序是秩序的整体连续性,是人对秩序的动态感受。
③
②
① 秩序是指有条理的状态。如我们的心跳、呼吸、作息、思维反应速度等等。视觉秩序是由可视形象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景观中的视觉秩序与其本身的艺术形式是相联系的。城市景观设计的发展与其它艺术形式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的,因为它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它所具有的艺术形式是综合的。换句话说,城市景观设计是一种集体艺术。在本文中,所理解的视觉秩序不仅要满足平面中点线面的美学关系,画面空间感上前后、主次等关系,同时也要满足其功能性和文化内涵。城市景观中的视觉秩序是人对景观的感受,又是与时间相关的一种秩序。
城市景观不仅仅是一个的空间而是有人活动构成的综合的社会场所。城市景观是与人相关的四维的结构,建构的目的是为人民大众服务。因而城市景观的创造必须和人的真实感受结合起来,否则就成了只有表象特征的景观形式。
三、现实生活中现象的分析及原因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视觉秩序”整治在许多地方开展。如大型的基础性的就由大拆大建、高楼聚集、成片开发,新区平地而起等组成,而无法拆建的地带除了贴瓷砖、刷油漆,就是对街道或者公园进行景观硬质景观统一等手段进行修补美化。这些修补也许改变这个场所原有气质,破坏了原有的审美情趣,力求所达到的是视觉上的统一。离我生活最近的社旗古镇,为了达到视觉的统一,将原有古街道两边的建筑重新进行了整修,就是所谓的“修旧如旧”,虽然说建筑的形式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但是它却失去了原有街道的味道。街道变得整齐划一,街道上没有往日流动的商贩,没有了所谓的“乱七八糟”的宣传的“旗帜”式的招牌。这一系列的整治确实从形式上得到了统一,但是却失去古街道的活灵魂。
物质结构是社会生产力的一种体现,但相对于人这一因素来说也是相对固定的。在这种情况下,人是景观中的主要角色,没了人的活动,景观设计的意义也就消弱了。在景观设计中,如果 ① 梁雪 肖连旺.城市空间设计【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10(英)戈登·卡伦.王珏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M】.2009-01-01②
③ 姚宁.美的视觉秩序【J】.教学相长.2006-06
强调的是新潮、是概念,或者追求的是设计所含的科学技术的成分,这就偏离了设计最初为人设计的目的,或者根本就忽略人这一角色在景观中重要性,这样的设计也就成了见物不见人的设计。这种无视人的设计是造成视觉秩序误区的原因之一。
在城市景观进行二次整修的背后发生了城市景观装饰运动。城市装饰运动直接地化为视觉的美化,而视觉的美化被简单地化为形式上的统一。所有的房屋必须被穿上“城市美化”的制服,人对城市景观的审美和趣好被忽略和统一;很多的城市不许流动经商,这也许就会让最有活力的本源失去了秩序的最初味道。这种视觉秩序就从简单视觉性的变成了对人精神的束缚。也许这才是现在视觉秩序误区又一原因。
总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也在不断的提高,人们对身边的景观的质量也提出的了新的要求。同时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城市人口不断将增加,居住区密度也在不断的增加,住宅楼的高度也越来越高,人们在很大程度上,由高点向下观景的位置,即形成高视点景观。我认为规划中“自上的而下”的决策方式较多,设计的决策权的掌握受政治的影响比较大。而“自下而上”的公众参与和城市景观自发性成长机制受关注程度还不够。
四、视觉秩序在景观设计中的重要作用 1.视觉秩序的基础性
城市景观设计的体系中包含着自然结构、物质结构和人文结构三部分。自然结构是一定的,人文气息也不是一时间可以改变的。在视觉层面上讲,我们所看到的只是秩序的开始。所以我们在设计过程中在尊重自然秩序的情况下,也需要满足人的视觉需求,心理需求,文化需求。如杭州市江阳畈生态公园在设计过程中并没有破坏原有的湿地结构,即在保持在人秩序的同时,把人的需求也考虑的很周全。现在江洋畈生态公园(图二)成了人们亲近自然的好去处。
所以,视觉的特性与视觉心理.是美感视觉秩序的研究对象。在以人为中心.把人同环境联系起来的设计中确立秩序的概念,是使我们的设计不断更新的基础。
2.视觉秩序的是人的体验
城市景观是一个与人相关的四维的结构。更具体的说是与时间相关的设计。城市景观所给不仅仅是一个的空间而是有人活动构成的综合的社会场所。美国著名的景观设计师约翰 O·西蒙兹(John O.Simonds 1913-2005年)说过:“我们规划的不是物质,不是空间,也不是某个东西,而是人的体验”。正如美国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于生》中提出的保证规划中的“多样化”,即对多种功能、活动的参与,以达到空间中人的活动多样化,从而形成有活力的城市空间。(1)对人生理的影响
从人的生物特性来讲,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视觉是对秩序感知的根源。无论是人体的结构、形态还是运动状态均体现着秩序。心跳、呼吸、兴奋与休眠的都市有秩序的交替着。自然界中很多生物的形态正是因为秩序而让人激动和兴奋。(2)对人心理的影响
人对景观景观的认识首先是通过感官来体验的。如果景观的设计只是简单的重复以至于没有新鲜感和独特之处,人们在心理上就会觉得空间变的狭小甚至会挤压感产生,从而便会厌倦甚至遗忘,也就验证了凯文·林奇的“消失了”的原因。人们只有在充满活力和相互联系和错综复杂的用途才能会给人们一种愉悦的心理情绪,从而让人恋恋不舍,人才会因为景观而是自己的身心真正的放松。
①① 在网址http://baike.baidu.com/view/4001460.htm 搜索到 3.视觉秩序是城市的特征的体现
首先,我们来打一个比方,一个城市的景观就如同一个活生生的一个人。一个有风骨,有血肉,有性情的人,看上一眼,我们的印象就会深刻;如果毫无个性特征、千篇一律,当然是转身即忘。凯文·林奇(Kevin Lynch,1918-1984年)在《城市的形象》中提到了城市的某些地方从人们的头脑里“消失了”的现象,他发现发现他采访的一些人完全忽视了他们的存在,或者是整个儿就没有意识到他们的存在,除非受到提醒,尽管这些地方的状况还不至于此。这也就说明了景观设计中视觉秩序不是简单的形式,而是内容对人的感染。
①
五、视觉秩序背后的内在的逻辑
城市景观所存在的秩序性是一种发展的、动态的结构,它不仅维持某种的已有平衡和某种既存的稳定及有序结构,而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不断地经历着“无序一有序一新的无序一新的有序”的结构深化的过程。由此而不断改善自身的功能,不断从低层次向高层次进化发展。一定的结构决定了它所具有的一定的功能,所以城市景观系统是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体。1.由形式到功能
我们现在所理解的视觉秩序也许仅仅只是局限于景观设计中的形式。实际上蕴含在其中的是 ① 译《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加拿大 ] 简·雅各布斯 译林出版社 2005年5月
使用功能也很有秩序性。我们把使用功能看成一种秩序,也许我们身边的景观也就会变的更加适合于人的使用且更加的生动活泼。就像化学中的分子结构,结构的稍微变动就会使内容发生巨大的变化。如现在街道的设计在南方如杭州、上海、南京等城市街道在视觉形式上已经基本满足了人们需要,不同的街道有不同的味道,也许你看到这些就可以了解一些这里的文化气息。但是从功能上来讲,如果将使用功能与观赏功能美化功能等结合在一起也许就会更加的完美。如路灯与花卉的结合、植物绿化与坐凳设计在一起等这写在满足形式的情况下,也满足了功能的需求。2.由显性的结构到隐形的文化内涵
从哲学的思想来说,形式体现内容,而内容决定形式。视觉秩序,并不是简单的结构,更不是简单重复,那样将会变的无趣,会让人觉得厌烦。内容的丰富,也不是凌乱的丰富,而是有秩序的丰富。所谓的有秩序,不单单是形式和结构秩序,而是秩序背后的一种文化秩序。如古根海姆博物馆(图一)两次进行增建,1969年增加的一座长方形的3层辅助性建筑,1990年再次增建了一个矩形的附属建筑,在增建的过程中,设计师并没有将新增的建筑去掩盖住原有建筑的光芒。相反,新增的建筑是对原有建筑的一种尊重。就像人一样,是对长者的一种尊重。
六、景观设计中视觉秩序所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人们视点的增高
随着楼层的增高,人们的视点也随之增高。这对景观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设计过程中我们的设计由以前点的设计到面的设计。具体的说,就是在点线面的布置上,高视点设计尽少 的采用点和线,更多地强调面,即色块和色调的对比。如植物搭配要突出疏密之间的对比;水面的设计时,注重水体的全貌或水池的优美造型。2.城市景观设计中尺度的概念不够强
目前国内常常提出几十乃至上百、几百平方公里的城市设计对象,而且还要全部提出具体的三维形象设计方案,这就远远超出了人们能够感知的尺度。因此我们在设计应该有合适的尺度概念,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把握我们所需要的视觉秩序,从而设计出适合人审美体验和审美需求的设计。3.现代景观设计对旧有建筑及空间的态度
在现代景观设计中,人们在利益化的驱使下,忽视旧有建筑的存在。在设计时,不能很好的尊重它们甚至与之冲突。西特对于历史的敬仰和珍惜的做法绝对值得我们思索,正如他所说,“一座历史悠久的古代城市,其历史恰似一本纪录在这座城市中所作的宗教的、精神的和艺术的投资的分类帐。这种投资用它崇高的影响的方式对人类赋予永恒的投资。”因此我们设计中应最终原有的构筑物,以体现其历史性和文化性。
小结
总之,城市景观设计是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自然演变过程中一种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工作。我们在景观设计中要形成一个系统的理念,把视觉秩序融入到我们的设计中,这样景观设计才会真正的从人的角度出发,设计出符合大众的景观设计。使之人与自然更加的协调,城市生活更美好。
参考文献:
【1】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北京:译林出版社,2005.【2】卡米诺·西特.遵循艺术原则的城市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2.【3】梁雪、肖连旺.城市空间设计[M].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0-10 【4】艾伦.泰特著.周玉鹏 肖季川译.城市公园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5】姚宁.美的视觉秩序[J].教学相长 2006-06
在哲学意义上,人与环境构成了基本的结构关系,人对场所和环境的意义的体验构成了人作为存在的立足点,场所因人而有了“精神”,建筑是这种场所精神的视觉化表象。场所的结构形式可以变化,但场所的精神却可能继续存在。不过,舒尔茨所描述的这种场所精神存在的前提是人与环境的交流应予以保护,这也是城市保护的重要基本点,值得保护的不是徒有其表的物质形态,而是隐藏在背后的社会生活。这就是为什么优秀的城市景观能够鼓舞并升华人的灵魂,成为一个城市永恒不变的城市象征的原因。就像意大利罗马的西班牙大阶梯那样(图2),成为游客和市民共同心驰神往的场所,因为它融进了城市的现代生活。
所有的经验,包括审美经验和审美意识,都和一定的结构有关。应该在整体结构的基础上对视觉对象进行整体的把握。而由美国格式塔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在其《视觉思维》中所创用的视觉思维,即视知觉的概念,更强调视知觉的感知过程,就是一种概念的形成过程。
在书中,以艺术家的眼光,从视觉、心理以及内涵等方面关注了城市景观的细节及组成,比较系统的论述了视觉秩序对城市景观的重要性,和古典主义的静态的视觉秩序相比,卡伦更强调视觉的整体连续性,是动态的感受。如果说林奇的《城市意向》是系统的论述了城市景观的要素的话,卡伦的《城镇景观》则把视线延伸到了各个细微的层次(图12)。
对城市美好形态的关注重新回到对生活本身的关注上来,从西特(Camillo Sitte)到 后来的卡伦(Gordon Cullen),林奇(Kevin Lynch)以及克里尔(Rob Krier)等,这些大师们不断的用他们专业的眼光关注并引导着城市的发展,不过城市形象的塑造其实更多地来自于城市中的各种人群。1991年,考斯托夫(Spiro Kostof)在他的总结性的书《The city shaped》中写道,“这些人群包括军事工程师,官方行政人员,也包括乡巴佬(开拓殖民地的领导人),他们创造了伟大的西西里希腊城镇,大量的中世纪欧洲贵族的新城镇,还有设计纽约的摩西斯(Robert Moses)以及设计费城的培根(Edmund Bacon)”39我们的城市有很多并没有设计者去设计,而是来自于对每日生活的自我适应,城市每天都受到来自真实生活的洗礼。
吉伯德就这样认为:“我们必须强调,城市设计最基本的特征是将不同的物体联合,使之成为一个新的设计,设计者不仅必须考虑物体本身的设计,而且要考虑一个物体与其他物体之间的关系。”40(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p.70)亚历山大对于城市建设也有一条最基本的法则:“每一个新的建设行为必须有一种基本职责:它必须创建一种连续的自身完整的结构。”41(C.亚历山大,城市设计新理论,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p.19)在这里,他们都强调了要素之间的连续、完整的结构关系,看到了要素之间关系的重要意义。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认为的那样:思想并非强加给社会的理性抽象形式,而是引发出一种 潜藏于物种中间组织秩序43(洪亮平,城市设计历程,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p.18)正如克莱夫·贝尔45(克莱夫·贝尔,英国形式主义美学家)认为的那样,视觉艺术作品中能激起我们审美情感的线条和色彩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组合构成了“有意味的形式(Significant form)”,这也是所有视觉艺术作品所共有的一种性质46(张德兴主编,二十世纪西方美学经典文本,第一卷世纪初的新声,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p.463)。城市景观的这种意义与形式的关系构成了城市景观的本质特征
现象学美学主要理论家莫里茨·盖格尔曾经讨论过艺术形式的价值,他认为这种艺术作品形 式的节奏韵律、和谐律动的协调性所具有的价值,不仅可以辅助审美对象的内容价值渗透到人们的心灵中去,而且也能对审美主体的深层自我构成影响,是具有独立意义的50(司有仑,《当代西方美学新范畴词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p.444)而如果将对城市景观的审美看作是城市生活的人的基本欲望和需求的转化,那么这种欲望和需求的不断实现的过程,既是人类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也是城市景观实践能力的提高过程。
人们观赏城市景观的任何一个视角,其心理都是作为一个整体而活动,不断地捕捉一个 个连续的景框,从而对景观对象形成一个整体认知。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在《艺术论》一书中,进一步把诸形式组合成一个有意味的整体的活动,称之为构图,他认为这样的价值远比诸形式因素简单相加的价值大得多61(司有仑,《当代西方美学新范畴词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p.534)。可以认为,城市景观的视觉表现是以整体结构为基础的,这个整体结构揭示的是城市景观对象形成的复杂结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