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诗词鉴赏论文(样例5)

时间:2019-05-14 02:24: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李清照诗词鉴赏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李清照诗词鉴赏论文》。

第一篇:李清照诗词鉴赏论文

李清照诗词鉴赏论文:

李清照诗词中的女性意识

摘要:本文从三个方面浅谈李清照词中所表现出的女性意识。引论部分指出李清照作为一个文化女性具有与一般女子不同的生命意识;正文部分从李清照诗词对外美和内美的观照、李清照诗词中流露的男儿气概和李清照身处乱世坚持独立人格三个方面去透视李请照作为一个文化女性对人生世事、美好情事、环境际遇所持的态度,从中揭示其独特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女性意识 外美 内美 气概 独立人格

李清照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婉约词的杰出代表。我们读着她那一首首清丽旖旎的词作,仿佛闻到了一缕缕檀香、梅香、酒香,感受到了作者那一丝丝令人心醉的愁情,真有“坠情者醉其芬馨,飞想者赏其神俊”之感。不少论者在赏玩之余,却不免惊异感叹其为一妇人却能卓然一家。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曾写道:“清照以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帙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可见,赞美之词溢于言表。李清照何以在中国古典文学历史上享有如此美誉呢?细究其作品,我们不难发现,李清照在其作品中以其独特的心理感受和细腻的词人气质打动了世人,她真实地反映了作为女性的自我,自然地流露出自我的女性生命意识,从而形成李清照独特的艺术魅力。所谓女性意识,就是指女性对自身作为人,尤其是女人的价值的体验和醒悟。对于男权社会,其表现为拒绝接受男性社会对女性的传统定义,以及对男性权力的质疑和颠覆;同时,又表现为关注女性的生存状况,审视女性心理情感和表达女性生命体验。那么,就让我们来仔细探讨李清照的女性意识。

写作,是人类本真经验的表达,可女性的写作一开始就处在一种极为尴尬的境地。为了使女性写作的纯粹性浮现出来,一个女性作家首先要做到的恰恰是拒绝历史,拒绝文化。也只有拒绝文化,通过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悬隔的策略,女性作家才能够从男性文化无处不在的经验领域中抽身而出。她们已别无选择,只有回到“一间自己的屋子”,审视自己,更注重自身的感触。李清照崇尚自我,作品中流露出对自我生命价值的观照。我们说人的觉醒和对自我的认识常常从自身开始的。魏晋时期人们就开始重视个人才能、智慧和自身的形体美。到了唐代,人们已能发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壮语,这说明人们对自我生命价值的认识更进了一步。这样的历史渊源,当然对宋代的这位才女有着很深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看李清照对自己外在美的认识。在封建男权社会里,“三从四德”是对女性的要求。女性的生存必须得依赖于男性,所以“女为悦己者容”成为女性们遵循的一条定则。女性对自我生命价值的认识似乎完全以男性的认识为评判标准,而李清照却是封建社会里的一个“异类”。她拒绝封建男性文化,她对自我生命的价值有着充分的认识,在其作品中大胆地展示女性青春美、形体美,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从而我们就能窥见李清照的女性意识。

在李清照作品中,以花喻人是她惯用的手法,我们就选几首来看清照是怎样认识自己的外在美的。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划金钩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点绛唇》)

这首词上片为我们刻画了一位天真活泼、累态可掬的娇美少女形象。她有似锦的青春年华充满生命的青春之美。词中“露浓花瘦”语意双关。“露浓”表明时间是在早晨,“花瘦”说明花未开,含苞待放。未开之花更富于魅力,再加上露珠的镶

嵌和晨曦的映照,五彩缤纷,晶莹剔透,美不胜收。这不正是作者拿如花似锦的青春年华的象征吗?词的下片为我们展示这个少女的性格特征。她见到客人时有羞怯的一面,又有“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机灵顽皮。在封建社会,女子是不准抛头露面的,而身为大家闺秀的李清照却刻意渲染“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顽皮可爱,这可看到李清照对封建礼教的轻视,透露出对女性生命意识的观照。由此看出,李清照毫不掩饰自己的青春美,对自我的认识已比较清晰。

我们再来欣赏一首词:“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沈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渔家傲》)

这首词上片写寒梅初绽,下片写月下赏梅。写梅亦是写人。作者对寒梅作了总体的勾勒之后,又以生花之妙笔点染了她的形象美和神态美,从而使读者进一步领略其象外之象,韵外之致。那么,词人是怎样展示梅花的形神之美的呢?在上片起首二句之后,也就是在总的勾勒寒梅形象的基础之上,紧接着用“香脸半开娇旖旎”比喻她含羞带笑,娇柔妩媚的美人面容;用“玉人浴出新妆洗”形容她如同刚出浴的美人那样娇洁。这里句句写梅也是句句写人,妙处是梅与人、景与情水乳交融,化为一体,把梅花写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从而也展示出青春少女晶莹剔透之美。结尾处又点出“此花不与群花比”,与众不同,自我欣赏生命之美。

当然,李清照还有很多以花喻人的作品,这里不再赘述。这些作品在写女性美或女性的春情时,都是以自我为中心,自我展示或自我需要,并非以男性为中心,将自己放在从属的被动地位。

其次,我们来谈谈李清照对自己内在美的认识。人们赞赏李清照,更注重其作品中的“神骏”,这才是李清照内在才情、格调的内美的体现。

前面我们举出了《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这首词,词末有“此花不与群花比”一句。这句堪与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比美,有异曲同工之妙。“此花”韵胜,格高,自然不屑于和这些“群花”类比的,言外之意,作者已将梅花人格化,实际上写出了作者本人那种贞洁自立,“冒雪报春”的坚美姿质和高贵品性,同时,作者那超人的才情,高雅的格调自然地流露出来了。还有《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中“不知蕴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这里作者也是将梅花视为知己,不仅将梅花人格化,而且将它个性化,作者的妙笔把高洁的梅魂与其超拔脱俗的情操两厢契合,融为一体。从这里,我们自然地感受到了作者的内在气质。当然李清照还有其他的“高洁”之句,如“自是花中第一流”、“疏影尚风流”等等。

以上我们是对李清照的内美的认识,实际上外美与内美是不可分的,它们融为一体,形成李清照独特的自我生命审美价值的观照。

我们谈到李清照在对自我生命价值认识时,不难发现作者是以一种“物化式”的抒情方式表达的。这种表达方式自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但我们能感受出这种表达方式有点内敛,没有现代女诗人那喷薄的气势。现代女诗人们则可以自由地抒发内心的情感体验,女性主体意识也得到了清晰的凸现。李清照在抒发情感时与客体物象同化为一,最后达到一种和谐、圆满的状态。黑格尔认为这是“主体没有达到内心生活的自由独立”的表现。李清照生活在封建社会,当然她的生活不能不受到一定限制,所以就反映在其创作上了。现代女诗人们的创作不乏有“自由式”的抒情,这种抒情方式专注于女性的精神世界,特别是女性意识的最深处,使女性主体意识得到清晰的凸现。现代女诗人的创作显示出现代知识女性对存在的冷静观照与深层思考。例如,王小妮的诗:

“就这样平凡地活着,我的纸里

永远包藏着我的火。”

——《活着》

“我写世界

世界才垂头显现

我写你

你才摘下眼镜看我我写自己时

看见头发阴郁,应该剪了。

能制作出剪刀

那才是真正了不起。”

——《应该做一个制作者》

这些作品里显示出作者强大的智性之思,反应出作者对生存和生活的冷静观照与思考,表达了对“人”主体性的寻找。这些较之于李清照作品,主体意识增强了,对自身价值的认识更为大胆,更为深刻了,这说明现代女性诗歌已在走向成熟。

李清照是一位非凡的女性,她有自己的理想,李清照表达自己的志向时大胆豪迈,表现出男儿气概。

李清照是一个拥有坚定志向的人,她生活在封建社会时代,这是她的不幸。封建社会禁锢人的思想,无情地窒息了女性精神上的自由意识和创新意识,作为女性的“自我”只能命定地满足于社会结构中预先规定好的地位与权益,然而李清照

渴望打破这种封闭式的精神束缚,她博览群书,关心时事,务求高远,不论是儒家忧国忧民的责任感,使命感;其家乡“东洲逸党”人士不拘形检,通透任情,建功立业的精神;还是其父不慕容利,不附权贵的高尚品格都给李清照以深远的影响。李清照不是一位普通的女性,而是受到祖国传统精英文化熏陶和培育的优秀知识女性。她的生命光圈不似一般女性那么狭隘,她的女性意识也不似一般女性那么贫弱。但是,女性的社会地位限制了她,她的鹏举之志只能以其女性特征的方式表现出来。她不可能全殿对策,也不可能驰骋沙场,她只能写诗作词来抒情述志。

李清照在一首《分得知字韵》的五言绝句中说:“学诗三十年,缄口吧求知,谁遣好奇士?相逢说项斯。”项斯,唐代诗人,最初没有名气,不被人知,后来结识了杨敬之。杨读了他的诗歌也赠送了一首诗歌给他。杨敬之很爱才,便处处逢人为他吹嘘。不久,项斯便名播长安。女诗人表面不说“缄口不求知”,但联系她其它作品如《打马图经序》一文末尾有“使千万世后,知命辞打马,始自易安居士也”一句,便可以推出李清照是希望能够遇上一个像杨敬之那样“相逢说项斯”的人。从这里我们确实可以看出李清照是一位有抱负之人。

李清照还在她的作品中表现出追求精神解脱,渴望自由的强烈愿望,例如《晓梦》等。她不满朝廷的苟安政策,敢于在诗歌中批评当政者:“圣君大信明如月,长乱何须在屡盟。”她还挥毫写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动人魂魄的人生绝唱。可见其男儿气概之豪迈。她的笔触不仅涉及了精神生活、社会政治生活,还涉及了文化生活,如《词论》中的大胆主张,对男性词人的尖锐批评等。她志向高远,但她不满足,在《渔家傲》中写道: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彷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词中女词人托梦抒怀。在与天帝的对话中叙述了自己上下求索恐无所成就的焦虑,苦心为诗然于事无补的遗憾。最后表达了渴望鲲鹏展翅,直飞自由理想境界的热烈向往,展示了

词人迥然有别于一般女性的宽阔胸襟和崇高境界。尽管由于历史的局限,李清照的追求目标还很朦胧,但那渴望超越现实的浪漫气息与豪迈气概则令人叹为观止。

李清照确有那种豪迈气概,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女人,比起同时代的女子来说,她是一难得的奇女子。虽然朱淑真也是一位才女,但在她的作品中我们看不到类似的高远之作,反而是一些“小女人”的作品。当然,这并不是贬低朱淑真。李清照违反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礼俗,而朱淑真是怎样看待自己的创作的呢?朱淑真一面填词一面又责备自己,还说什么“然翰墨文章之能,非妇人女子之事”。这朱淑真的看法与薛宝钗真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两位都是遵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遗训,而李清照却相反,不但大胆吟唱“风花雪月”,还大胆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表达自己的高远志向。可见,李清照的确是一位迥然有别与一般女子,具有自己独特的女性生命意识。

李清照不仅迥然于一般女子,对于封建社会的男性,她的生命意识也没那么复杂。封建社会的男子们,一生为功名利禄所累,所以在他们的作品中自然流露出自己的“志向”与一些“愤世”之意。这些作品当然免不了打上“追名逐利、趋时附势、消沉颓废”的烙印。而李清照在封建时代虽然身为女子是不幸的,但又是有

幸的。她被排斥在封建社会生活之外,也就不易沾染封建礼俗恶习,所以李清照这种“抱负远大”的生命意识较之于封建社会的男性要单纯一些。

李清照晚年生活在乱世当中,却能顽强地独自生存下来,并能潜心学术研究,这不能不令人为之惊叹。李清照何以在乱世中顽强地生存下来呢?我们就不得不谈到她那不屈不挠的独立人格精神。

人们说李清照是幸福的,因为她有一个开明的父亲,有一桩美满的婚姻。但是,我要说李清照一生也是不幸的。她一生饱尝人生甘苦,不幸多于幸。李清照幸福时光是短暂的,婚后父亲遭害,夫妇离别,多愁善感的李清照哪有不伤心呢?写出“何况人间父子情”,“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的诗词。由此可见李清照所处环境的糟糕与心中的无奈和凄凉。靖康之变后,各种灾难纷至沓来:先是她与丈夫节衣缩食而攒下来的十余屋收藏在战乱中化为灰烬,继而丈夫染病身亡,自己也大病一场,“仅存喘息”。金兵攻陷洪州以后,又有大批书画宝器“散为云烟”,不仅如此,又传闻她家受到秘密弹劾,有人诬告她赐玉器于金人,这使她大为惊恐,更使她悲痛不已的是在会稽被贼人夜间盗去卧榻下的书画砚墨五竹箱。这些珍藏,赵氏夫妇看得像生命一样宝贵,所以她叹息说:“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矣。”李清照面对这一列不幸遭遇,她倒下了吗?没有!可见李清照是一个“个体人格独立性极强”的人,人生中种种不幸并没有将她同化为逆来顺受的女性。相反,外界的压力,人生的苦难迫使她站在旁观的立场上重新审视自我。她的独立意识越强,就越难被同化;她的心志越高,与周围世界的冲突就越大;她的灾难越深,反抗性就越强,她的那种不屈不挠的独立人格精神就越显光辉照人。

首先,李清照在政治上表现出独立自主意识是十分强烈。她有许多爱国诗词,抒发自己独到见解。李清照对南宋的苟安政策提出了“圣君大信明如月,长乱何须在屡盟”的质问;面对金统治者的两个伪政权,李清照发出了“两汉本继绍,新宠如赘疣。所以稽中散,至死薄殷周”的卓越见识;面对沦陷的故土,李清照又写道“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这些诗词不正表现了李清照的独立自主意识吗?她主张坚决抗金,反对苟安,不愿委曲求全;她强烈思念故土,那“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悲哀,不正是对南宋偏安的一种批评和不满吗?从这儿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那强烈的爱国情感,说明作者要求独立自主的意识是十分强烈的。

其次,李清照在生活上也表现出不屈不挠的独立人格精神。面对人生中的种种不幸,李清照没有倒下,她仍然保持那种“自是花中第一流”的自我化、个性化的崇高人格精神,“此花不与群花比”的寒梅精神与高尚情操。即便是南渡后,李清照流落江南,孤独凄凉,但她仍表现出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的精神。她曾用“风韵雍容未甚都,尊前柑橘可为奴。谁怜流落江湖上,玉骨冰肌未肯枯”(《瑞鹧鸪》)的红杏自比,来表达自己傲视尘世,不甘沉沦的意愿。当诗人不被她的时代所理解,自己的抱负又无法实现,她仍坚持独立的自我,“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听人笑语。”(《永遇乐》)在《声声慢》中走自己的路,宁与孤独为友的坚韧人格更为强烈:“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不正是封建时代下一个不幸女子的血泪控诉和呐喊吗?,残酷的命运,社会的变迁,可以摧毁李清照的肉体,却无法摧毁她的人格精神。她所给予人的不是消极低

沉的情绪,而是一种在灾难和不幸中坚持独立人格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表现出一种“疏影尚风流”的洒脱气派。

不管是政治上还是生活上,李清照给予我们的不是自暴自弃的态度,而是一种从悲痛和愁苦中焕发出的意志和力量。在那样一个乱世当中,一个孤苦无依的女人却能坚持自己的文学创作,钻研自己的学术文化,这不能不说明她那独立自主的人格精神之伟大,独立自我的生命意识之强烈。

综上所述,我们确实能感受到李清照是一位非凡女性,闪烁着独特的生命意识的灿烂光圈。她一生抱负远大,崇尚自我,坚持独立自主的人格精神,这就是李清照独特的女性生命意识的体现,也是形成李清照作品独特艺术魅力的体现。

参考书目:

刘瑜《李清照词赏析》,广西出版社,1990版

陈祖美《李清照作品赏析》巴蜀书社出版社,1996版

熊笃《中国古代史新编》,重庆大学出版社,1996版

陈组美《李清照评传》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6版和1990版

《泰安师专学报》1998年第一期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33卷第6期

第二篇:李清照诗词鉴赏论文

浅谈李清照诗词中的女性意识

专业

姓名

学号

摘 要

论文摘要:李清照作为封建社会的文化女性,她不像大家闺秀、小家碧玉把自己锁在闺房绣楼内消磨自己的青春韶华,而是把触觉伸向广阔的社会,直面社会,靠着自己敏锐的细腻观察和深厚精湛的艺术造诣,用文学语言反映宋代上层社会、民族关系和阶级矛盾,可见李清照的社会关怀意识有别于一般封建女性,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关注朝廷、关注国事、具有炽热爱国情怀的文化女性的精神世界。这种女性意识,不仅是当时封建社会生活准则和狭隘生活天地里的一般女子所不具备的,就是在当今社会也同样有着积极健康的意义。本文从三个方面浅谈李清照词中所表现出的女性意识。引论部分指出李清照作为一个文化女性具有与一般女子不同的生命意识;正文部分从李清照诗词对外美和内美的观照、李清照诗词中流露的男儿气概和李清照身处乱世坚持独立人格三个方面去透视李请照作为一个文化女性对人生世事、美好情事、环境际遇所持的态度,从中揭示其独特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李清照 女性意识 诗歌影响

引论

李清照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婉约词的杰出代表。我们读着她那一首首清丽旖旎的词作,仿佛闻到了一缕缕檀香、梅香、酒香,感受到了作者那一丝丝令人心醉的愁情,真有“坠情者醉其芬馨,飞想者赏其神俊”之感。不少论者在赏玩之余,却不免惊异感叹其为一妇人却能卓然一家。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曾写道:“清照以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帙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可见,赞美之词溢于言表。李清照何以在中国古典文学历史上享有如此美誉呢?细究其作品,我们不难发现,李清照在其作品中以其独特的心理感受和细腻的词人气质打动了世人,她真实地反映了作为女性的自我,自然地流露出自我的女性生命意识,从而形成李清照独特的艺术魅力。所谓女性意识,就是指女性对自身作为人,尤其是女人的价值的体验和醒悟。对于男权社会,其表现为拒绝接受男性社会对女性的传统定义,以及对男性权力的质疑和颠覆;同时,又表现为关注女性的生存状况,审视女性心理情感和表达女性生命体验。那么,就让我们来仔细探讨李清照的女性意识。一 李清照诗词对外美和内美的观照

写作,是人类本真经验的表达,可女性的写作一开始就处在一种极为尴尬的境地。为了使女性写作的纯粹性浮现出来,一个女性作家首先要做到的恰恰是拒绝历史,拒绝文化。也只有拒绝文化,通过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悬隔的策略,女性作家才能够从男性文化无处不在的经验领域中抽身而出。她们已别无选择,只有回到“一间自己的屋子”,审视自己,更注重自身的感触。李清照崇尚自我,作品中流露出对自我生命价值的观照。我们说人的觉醒和对自我的认识常常从自身开始的。魏晋时期人们就开始重视个人才能、智慧和自身的形体美。到了唐代,人们已能发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壮语,这说明人们对自我生命价值的认识更进了一步。这样的历史渊源,当然对宋代的这位才女有着很深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看李清照对自己外在美的认识。在封建男权社会里,“三从四德”是对女性的要求。女性的生存必须得依赖于男性,所以“女为悦己者容”成为女性们遵循的一条定则。女性对自我生命价值的认识似乎完全以男性的认识为评判标准,而李清照却是封建社会里的一个“异类”。她拒绝封建男性文化,她对自我生命的价值有着充分的认识,在其作品中大胆地展示女性青春美、形体美,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从而我们就能窥见李清照的女性意识。

在李清照作品中,以花喻人是她惯用的手法,我们就选几首来看清照是怎样认识自己的外在美的。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划金钩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点绛唇》)

这首词上片为我们刻画了一位天真活泼、累态可掬的娇美少女形象。她有似锦的青春年华充满生命的青春之美。词中“露浓花瘦”语意双关。“露浓”表明时间是在早晨,“花瘦”说明花未开,含苞待放。未开之花更富于魅力,再加上露珠的镶嵌和晨曦的映照,五彩缤纷,晶莹剔透,美不胜收。这不正是作者拿如花似锦的青春年华的象征吗?词的下片为我们展示这个少女的性格特征。她见到客人时有羞怯的一面,又有“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机灵顽皮。在封建社会,女子是不准抛头露面的,而身为大家闺秀的李清照却刻意渲染“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顽皮可爱,这可看到李清照对封建礼教的轻视,透露出对女性生命意识的观照。由此看出,李清照毫不掩饰自己的青春美,对自我的认识已比较清晰。

我们再来欣赏一首词:“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沈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渔家傲》)

这首词上片写寒梅初绽,下片写月下赏梅。写梅亦是写人。作者对寒梅作了总体的勾勒之后,又以生花之妙笔点染了她的形象美和神态美,从而使读者进一步领略其象外之象,韵外之致。那么,词人是怎样展示梅花的形神之美的呢?在上片起首二句之后,也就是在总的勾勒寒梅形象的基础之上,紧接着用“香脸半开娇旖旎”比喻她含羞带笑,娇柔妩媚的美人面容;用“玉人浴出新妆洗”形容她如同刚出浴的美人那样娇洁。这里句句写梅也是句句写人,妙处是梅与人、景与情水乳交融,化为一体,把梅花写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从而也展示出青春少女晶莹剔透之美。结尾处又点出“此花不与群花比”,与众不同,自我欣赏生命之美。

当然,李清照还有很多以花喻人的作品,这里不再赘述。这些作品在写女性美或女性的春情时,都是以自我为中心,自我展示或自我需要,并非以男性为中心,将自己放在从属的被动地位。

其次,我们来谈谈李清照对自己内在美的认识。人们赞赏李清照,更注重其作品中的“神骏”,这才是李清照内在才情、格调的内美的体现。

前面我们举出了《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这首词,词末有“此花不与群花比”一句。这句堪与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比美,有异曲同工之妙。“此花”韵胜,格高,自然不屑于和这些“群花”类比的,言外之意,作者已将梅花人格化,实际上写出了作者本人那种贞洁自立,“冒雪报春”的坚美姿质和高贵品性,同时,作者那超人的才情,高雅的格调自然地流露出来了。还有,《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中“不知蕴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这里作者也是将梅花视为知己,不仅将梅花人格化,而且将它个性化,作者的妙笔把高洁的梅魂与其

超拔脱俗的情操两厢契合,融为一体。从这里,我们自然地感受到了作者的内在气质。当然李清照还有其他的“高洁”之句,如“自是花中第一流”、“疏影尚风流”等等。

以上我们是对李清照的内美的认识,实际上外美与内美是不可分的,它们融为一体,形成李清照独特的自我生命审美价值的观照。

我们谈到李清照在对自我生命价值认识时,不难发现作者是以一种“物化式”的抒情方式表达的。这种表达方式自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但我们能感受出这种表达方式有点内敛,没有现代女诗人那喷薄的气势。现代女诗人们则可以自由地抒发内心的情感体验,女性主体意识也得到了清晰的凸现。李清照在抒发情感时与客体物象同化为一,最后达到一种和谐、圆满的状态。黑格尔认为这是“主体没有达到内心生活的自由独立”的表现。李清照生活在封建社会,当然她的生活不能不受到一定限制,所以就反映在其创作上了。现代女诗人们的创作不乏有“自由式”的抒情,这种抒情方式专注于女性的精神世界,特别是女性意识的最深处,使女性主体意识得到清晰的凸现。现代女诗人的创作显示出现代知识女性对存在的冷静观照与深层思考。例如,王小妮的诗:

“就这样平凡地活着,我的纸里

永远包藏着我的火。”

——《活着》

“我写世界

世界才垂头显现

我写你

你才摘下眼镜看我 我写自己时

看见头发阴郁,应该剪了。

能制作出剪刀

那才是真正了不起。”

——《应该做一个制作者》

这些作品里显示出作者强大的智性之思,反应出作者对生存和生活的冷静观照与思考,表达了对“人”主体性的寻找。这些较之于李清照作品,主体意识增强了,对自身价值的认识更为大胆,更为深刻了,这说明现代女性诗歌已在走向成熟。二 李清照诗词中流露的男儿气概

李清照是一位非凡的女性,她有自己的理想,李清照表达自己的志向时大胆豪迈,表现出男儿气概。

李清照是一个拥有坚定志向的人,她生活在封建社会时代,这是她的不幸。封建社会禁锢人的思想,无情地窒息了女性精神上的自由意识和创新意识,作为女性的“自我”只能命定地满足于社会结构中预先规定好的地位与权益,然而李清照渴望打破这种封闭式的精神束缚,她博览群书,关心时事,务求高远,不论是儒家忧国忧民的责任感,使命感;其家乡“东洲逸党”人士不拘形检,通透任情,建功立业的精神;还是其父不慕容利,不附权贵的高尚品格都给李清照以深远的影响。李清照不是一位普通的女性,而是受到祖国传统精英文化熏陶和培育的优秀知识女性。她的生命光圈不似一般女性那么狭隘,她的女性意识也不似一般女性那么贫弱。但是,女性的社会地位限制了她,她的鹏举之志只能以其女性特征的方式表现出来。她不可能全殿对策,也不可能驰骋沙场,她只能写诗作词来抒情述志。

李清照在一首《分得知字韵》的五言绝句中说:“学诗三十年,缄口吧求知,谁遣好奇士?相逢说项斯。”项斯,唐代诗人,最初没有名气,不被人知,后来结识了杨敬之。杨读了他的诗歌也赠送了一首诗歌给他。杨敬之很爱才,便处处逢人为他吹嘘。不久,项斯便名播长安。女诗人表面不说“缄口不求知”,但联系她其它作品如《打马图经序》一文末尾有“使千万世后,知命辞打马,始自易安居士也”一句,便可以推出李清照是希望能够遇上一个像杨敬之那样“相逢说项斯”的人。从这里我们确实可以看出李清照是一位有抱负之人。

李清照还在她的作品中表现出追求精神解脱,渴望自由的强烈愿望,例如《晓梦》等。她不满朝廷的苟安政策,敢于在诗歌中批评当政者:“圣君大信明如月,长乱何须在屡盟。”她还挥毫写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动人魂魄的人生绝唱。可见其男儿气概之豪迈。她的笔触不仅涉及了精神生活、社会政治生活,还涉及了文化生活,如《词论》中的大胆主张,对男性词人的尖锐批评等。她志向高远,但她不满足,在《渔家傲》中写道: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彷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词中女词人托梦抒怀。在与天帝的对话中叙述了自己上下求索恐无所成就的焦虑,苦心为诗然于事无补的遗憾。最后表达了渴望鲲鹏展翅,直飞自由理想境界的热烈向往,展示了

词人迥然有别于一般女性的宽阔胸襟和崇高境界。尽管由于历史的局限,李清照的追求目标还很朦胧,但那渴望超越现实的浪漫气息与豪迈气概则令人叹为观止。

李清照确有那种豪迈气概,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女人,比起同时代的女子来说,她是一难得的奇女子。虽然朱淑真也是一位才女,但在她的作品中我们看不到类似的高远之作,反而是一些“小女人”的作品。当然,这并不是贬低朱淑真。李清照违反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

封建礼俗,而朱淑真是怎样看待自己的创作的呢?朱淑真一面填词一面又责备自己,还说什么“然翰墨文章之能,非妇人女子之事”。这朱淑真的看法与薛宝钗真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两位都是遵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遗训,而李清照却相反,不但大胆吟唱“风花雪月”,还大胆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表达自己的高远志向。可见,李清照的确是一位迥然有别与一般女子,具有自己独特的女性生命意识。

李清照不仅迥然于一般女子,对于封建社会的男性,她的生命意识也没那么复杂。封建社会的男子们,一生为功名利禄所累,所以在他们的作品中自然流露出自己的“志向”与一些“愤世”之意。这些作品当然免不了打上“追名逐利、趋时附势、消沉颓废”的烙印。而李清照在封建时代虽然身为女子是不幸的,但又是有幸的。她被排斥在封建社会生活之外,也就不易沾染封建礼俗恶习,所以李清照这种“抱负远大”的生命意识较之于封建社会的男性要单纯一些。

三 李清照身处乱世坚持独立人格

李清照晚年生活在乱世当中,却能顽强地独自生存下来,并能潜心学术研究,这不能不令人为之惊叹。李清照何以在乱世中顽强地生存下来呢?我们就不得不谈到她那不屈不挠的独立人格精神。

人们说李清照是幸福的,因为她有一个开明的父亲,有一桩美满的婚姻。但是,我要说李清照一生也是不幸的。她一生饱尝人生甘苦,不幸多于幸。李清照幸福时光是短暂的,婚后父亲遭害,夫妇离别,多愁善感的李清照哪有不伤心呢?写出“何况人间父子情”,“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的诗词。由此可见李清照所处环境的糟糕与心中的无奈和凄凉。靖康之变后,各种灾难纷至沓来:先是她与丈夫节衣缩食而攒下来的十余屋收藏在战乱中化为灰烬,继而丈夫染病身亡,自己也大病一场,“仅存喘息”。金兵攻陷洪州以后,又有大批书画宝器“散为云烟”,不仅如此,又传闻她家受到秘密弹劾,有人诬告她赐玉器于金人,这使她大为惊恐,更使她悲痛不已的是在会稽被贼人夜间盗去卧榻下的书画砚墨五竹箱。这些珍藏,赵氏夫妇看得像生命一样宝贵,所以她叹息说:“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矣。”李清照面对这一列不幸遭遇,她倒下了吗?没有!可见李清照是一个“个体人格独立性极强”的人,人生中种种不幸并没有将她同化为逆来顺受的女性。相反,外界的压力,人生的苦难迫使她站在旁观的立场上重新审视自我。她的独立意识越强,就越难被同化;她的心志越高,与周围世界的冲突就越大;她的灾难越深,反抗性就越强,她的那种不屈不挠的独立人格精神就越显光辉照人。

首先,李清照在政治上表现出独立自主意识是十分强烈。她有许多爱国诗词,抒发自己独到见解。李清照对南宋的苟安政策提出了“圣君大信明如月,长乱何须在屡盟”的质问;面对

金统治者的两个伪政权,李清照发出了“两汉本继绍,新宠如赘疣。所以稽中散,至死薄殷周”的卓越见识;面对沦陷的故土,李清照又写道“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这些诗词不正表现了李清照的独立自主意识吗?她主张坚决抗金,反对苟安,不愿委曲求全;她强烈思念故土,那“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悲哀,不正是对南宋偏安的一种批评和不满吗?从这儿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那强烈的爱国情感,说明作者要求独立自主的意识是十分强烈的。

其次,李清照在生活上也表现出不屈不挠的独立人格精神。面对人生中的种种不幸,李清照没有倒下,她仍然保持那种“自是花中第一流”的自我化、个性化的崇高人格精神,“此花不与群花比”的寒梅精神与高尚情操。即便是南渡后,李清照流落江南,孤独凄凉,但她仍表现出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的精神。她曾用“风韵雍容未甚都,尊前柑橘可为奴。谁怜流落江湖上,玉骨冰肌未肯枯”(《瑞鹧鸪》)的红杏自比,来表达自己傲视尘世,不甘沉沦的意愿。当诗人不被她的时代所理解,自己的抱负又无法实现,她仍坚持独立的自我,“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听人笑语。”(《永遇乐》)在《声声慢》中走自己的路,宁与孤独为友的坚韧人格更为强烈:“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不正是封建时代下一个不幸女子的血泪控诉和呐喊吗?,残酷的命运,社会的变迁,可以摧毁李清照的肉体,却无法摧毁她的人格精神。她所给予人的不是消极低沉的情绪,而是一种在灾难和不幸中坚持独立人格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表现出一种“疏影尚风流”的洒脱气派。

不管是政治上还是生活上,李清照给予我们的不是自暴自弃的态度,而是一种从悲痛和愁苦中焕发出的意志和力量。在那样一个乱世当中,一个孤苦无依的女人却能坚持自己的文学创作,钻研自己的学术文化,这不能不说明她那独立自主的人格精神之伟大,独立自我的生命意识之强烈。

综上所述,我们确实能感受到李清照是一位非凡女性,闪烁着独特的生命意识的灿烂光圈。她一生抱负远大,崇尚自我,坚持独立自主的人格精神,这就是李清照独特的女性生命意识的体现,也是形成李清照作品独特艺术魅力的体现。

注释:

[1] 刘瑜《李清照词赏析》,广西出版社,1990版

[2] 陈祖美《李清照作品赏析》巴蜀书社出版社,1996版

[3] 熊笃《中国古代史新编》,重庆大学出版社,1996版

[4] 陈组美《李清照评传》

[5]《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6版和1990版

[6]《泰安师专学报》1998年第一期

[7]《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33卷第6期

第三篇:李清照诗词鉴赏

古诗词鉴赏

《如梦令》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一剪梅》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蝶恋花》李清照 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醉莫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

《声声慢》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泠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最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惟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醉花阴》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水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念奴娇》李清照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栏干慵倚。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

《如梦令》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点绛唇》李清照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倚遍阑干,衹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晓梦》李清照

晓梦随疏钟,飘然蹑云霞。因缘安期生,邂逅萼绿华。秋风正无赖,吹尽玉井花。共看藕如船,同食枣如瓜。翩翩坐上客,意妙语亦佳。嘲辞斗诡辩,活火分新茶。虽非助帝功,其乐莫可涯。人生能如此,何必归故家。起来敛衣坐,掩耳厌喧哗。心知不可见,念念犹咨嗟。

《春残》李清照

春残何事苦思乡,病里梳头恨发长。梁燕语多终日在,蔷薇风细一帘香。

第四篇:李清照诗词鉴赏

李清照诗词鉴赏

古典诗词鉴赏之李清照篇——《如梦令》 李清照——《一剪梅》

李清照——[蝶恋花]《上已召亲族》 李清照——《点绛唇》 李清照——《渔家傲》 李清照——《如梦令》 李清照——《声声慢》 李清照——《醉花阴》 李清照——《乌江》 李清照——《长寿乐》 李清照——《多丽》

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李清照——《念奴娇》 李清照——《武陵春》 李清照——《永遇乐》 李清照词全集

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李清照——《长寿乐》 李清照——《好事近》 李清照——《行香子》 李清照——《如梦令》 李清照——《庆清朝慢》 李清照——《诉衷情》 李清照——《小重山》

李清照——《孤雁儿/御街行》

第五篇:诗词鉴赏论文

浅谈诗词之美

论文序号:80 姓名:陈恩燃 院系:会计学院会计三班

诗宋词,中华民族之瑰宝也!古往今来,多少大诗人,大词人用了无数传颂不衰的诗词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美的空间。诗词在美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诗词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在我看来。诗词美的审美体验就是诗词对人的情感的一种激发过程。当人们与诗词表现出一种高度的融合的时候,诗词中的体验也就给予了人最真实的感受。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作品会产生不同的体验,同一个人对于同一作品在不同的时期也会有不同的体验。可见人们对美的体验带有主观性,而同文学作品一样,诗词的来源的现实,只不过是经过了提炼,使得人们对其有了更深的体会。

诗词的美体现在句子的凝炼,体现在思想的深度上。意境之美,哲思之美,自然之美,声音之美,语言之美等等。数不胜数的美在诗词中可以体现出来。

意境之美。“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李白便以简洁但意味深长的诗句来体现他的那种意境。而近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当中用了三句诗词来表达三种意境,从而说明成大事者必须经历的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为“无言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第二种境界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为“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三种境界,三句诗词,这是多么简练的概括。仅仅用了三句便将创业时的无人理解,创业中的劳苦,创业成功的喜悦写了出来。而且不仅仅于此,其实不论是在创业,还是做学问,还是其他的,都可以用这来形容。这难道不是一种美吗?

李煜的诗词中充满了泪水,而他最高的艺术成就恰恰就是他在国破家灭之后取得的。“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他最后的词中,到处都充满了伤感。优美的句子,体现出的却是他的绝望。正如缪塞所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哲思之美。我想,李商隐的诗能够很好的体现这一点,特别的他的《无题》系列,在艺术上,在思想上都有很高的成就。“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人们常用来歌颂老师辛苦工作,表现一种奉献的精神,我想是再贴切不过了。“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同样的表现了恋人之间那种默契和爱意。而在《登乐游原》中更是一句千古绝唱,“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此种艺术哲思,虽经千年而不变色,人们总能够从中得到共鸣。一种悠远的,更加接近于本质的东西从人们的内心中分离出来。而苏轼也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毛泽东不仅是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他的诗词也写得非常好,非常有气势,也很有哲理。正如,“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毛泽东经历了长期的军事斗争,写出来的诗词也分外的有气势,有分量。“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散发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沧桑感。

自然之美。借景抒情,是一种常用的诗词表现手法,写景的诗句也是很多的。“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我认为都是写得非常好的。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充满了恢宏的气势。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寥寥数语,一幅动人景象就此铺开。而唐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这首长诗在写景上堪称完美,以至于有人称之为“孤篇盖全唐”。他将音乐美,景物美,还有意境美融合在一起。发古之幽思,写景中加入了历史的厚感和美感。“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由景入情,浅浅说去,节节相生,句句翻新。至“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处,达到了顶峰。

声音之美。用诗词来表现音乐之美,当数白居易的《琵琶行》。诗中那优美的语句用来表达音乐简直就是令人叫绝。“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是多少形象的描写啊,仿佛就在耳边响起了那动人的琵琶声。更有“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到最后连形象描写都抛开了,而以一种更加贴近意境的东西来描绘。我想每一个读完《琵琶行》都会想起这样一句诗“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另外,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同样也是写音乐的名篇。“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将声音的描写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就诗词来说,狂放,浪漫,有气势的诗词更容易打动人。而细腻,婉约的诗词得有更多的经历之后才会渐渐感觉到其中的好处。

有的诗词简洁明了,通俗易懂,而我们也能够很快地从中获得乐趣。而我觉得有很多的诗词更像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一样,有时候别人能够体会得到其中的奥妙,而我却觉得不怎么样。反过来,我觉得很好,但别人也觉得一般。我想这可能更加注重人的个体性体验吧,又或者说要有更多的阅历,经历过才能够明白。

然而还是会有一些共通的,有的时候尽管一时间我不明白其中的妙处,可仍然能够感觉其出色的地方。就像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我只是单纯的觉得这句诗很好,因为语感,意境。便要我说,我想我是说不出来的。又如“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我读诗向来是不求甚解的,只在语感中去体会,而我觉得诗词给我带来的,让我感觉到首先是韵律之美,接着才是意象美,最后才到意境美,哲思美。有时并不能感觉到那么深。尽管当时不明白,但我还是觉得带给我的好处很多,至少我能在读它的时候,慢慢的感觉到一种快乐,一种平和,和一种享受。

“人诗意地栖居”荷尔德林如是说。就如宗教中所说人皆有神性一样,人皆有诗性,我想有句话说得好,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相对论中有一句话,“光在大质量客体处弯曲。”我想这又何尝不是一句诗呢?

悼亡感伤之美。悼亡诗词作为我国古典文学中诗歌的一种,其过程和题材是较为曲折和特殊的。在古代灿若星河的诗词海洋中,悼亡诗词作为一颗奇异之星,其光芒在整个古典文学的长河中熠熠生辉。虽然它过早的陨落了,但它闪耀的地位和它独有的感伤之美却是其他诗歌所无法比拟抑或企及的。

何谓悼亡诗?“抚存悼亡,感今怀昔之诗也。”[1]“悼亡”本指对亡者的哀悼之意。但在我国古代,并非所有悼念亡者的诗都能称之为悼亡诗。自西晋潘岳首先以“悼亡诗”为题,抒发追悼亡妻的伤逝之情后,悼亡诗才成为了特指悼念亡妻的诗,从此作为历史过程中文人们约定俗成的界定。所以,应将悼亡诗“视为夫妻间丧偶后,生者哀悼亡者的诗篇”。[2] 既然悼亡诗词取材于伤逝亡妻的主题,那么就决定主宰其间的是一种感伤之美。死者与世长辞,生者的悲哀却缠绵不去,故以天下至语写天下至情!悲哀的情感贯穿于字里行间,以寄托诗人不能排遣的感伤。

一、抚今追昔,以内心哀婉的悲情和妻子高贵的品格渲染其感伤美。

悼亡诗词的感伤美,首先源于夫妻间共同生活中所产生的鹣鹣深情。恩爱夫妻,本该白头偕老, 可亡妻的现实又是诗人不能不接受的, 于是抚存感往, 巨大的悲痛从作者的心底涌出, 使得作品染上了一层浓郁的悲情色彩。如江淹《悼室人》之六:“牕尘岁时阻,闺芜日夜深。流黄夕不织,宁闻梭杼音。凉霭漂虚座,清香荡空琴。蜻引知寂寥,蛾飞测幽阴。乃抱生死悼,岂伊离别心。”;又如李商隐《房中曲》:“忆得前年春, 未语含悲辛。归来已不见, 锦瑟长于人。今日涧底松, 明日山头檗。愁到天地翻, 相看不相识。”诗人们或表达佳人早逝, 空留遗迹, 独帏凄寂之苦;或抒发追思迷离, 呜咽难绝的心绪, 其情其境, 哀怨动人。

“为文造情不容易,为情造文更艰难”。[3]所以悼亡诗词在情感真挚这一点上, 比其它任何诗歌都来得严格, 可以说容不得半点虚假。它往往以爱情为经, 以死亡为纬, 在表现人生爱与死这两种生命的极端情感时,句句带泪,曲曲传情。而贯穿其间的主线,就是作者丧妻后无法排遣的一怀愁绪、满腹心酸。如元稹《六年春遗怀八首》其五:“伴客销愁日长饮,偶然乘兴便醺醺,怪来醒后旁人泣,醉里时时错问君!”悼念亡妻, 流泪的应该是诗人自己, 可诗人偏偏不写自己伤心落泪, 只写旁人哭泣, 从旁人的感泣中表现出自己的伤心,以醉里暂时忘却丧妻之痛, 写出永远无法忘怀的哀思。其蓄情之深,含情之真,令人赞叹。象这种化解不开, 挥之不去的感伤之情,在悼亡诗词中可谓俯抬皆是:元稹《遗悲怀》:“昔日戏言身后世,今朝都到眼前来。”;“诚知此恨人人有,贫残夫妻百事哀。”;纳兰性德《浣溪沙》:“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这些读之令人喉喧气塞的悲妻诗行, 是作者丧妻后心灵伤痛的流露。一首首悼亡诗词,就如同一个个喷射口。诗人郁结于胸, 无法排遣的悲伤,在字行间得到渲泄、转移、疏导。使人“一读则改容,再读则泪下,三读则断肠矣”[4], 其打动人心的魅力, 正源于它所独具的感伤美。

悼亡诗词都是以一种追悼的形式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妻子生前留给作者的恩爱与温馨只能成为美好的回忆。妻子的美丽与贤惠在诗人伤感的思念中显的更加无可替代,往往是“见尽世间妇,无如美且贤。”(梅尧臣《悼亡三首》);“我辈钟情故自长,别于垂老更难忘。不如晨牡兼狮吼,少下今朝泪几行。”(陈祖范《悼亡》)而更有细述者如元稹《遣悲怀三首》:“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又如王海洋《悼亡》“ 千里穷交脱赠心,芜城春雨夜沉沉。一官长扬吾何有,却捐闺中缠臂金。”这里作者从生活小事忆起, 前者回想当初家境拮据时,妻子勤俭持家,体谅丈夫,粗茶淡饭,却毫无怨言。后者则回忆妻子生前为人大方豪爽,急丈夫好友之所难,不惜将腕上金镯相赠。平凡的锁事,衬托出妻子贤惠、无私的品格,清贫的生活更显出夫妻的患难情深,而诗人平和的叙述, 却充满了对贤妻的赞叹与怀念。

陈寅恪说:“韦氏(元稹妻韦丛)不好虚荣,微之(元稹字)尚未富贵,贫贱夫妻,关系纯洁。”[5] 正因如此,元稹才会在《离思五首》中吟出:“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这样的千古名句来表达妻子韦丛在他心中无可取代的位置,从而更加渲染了诗歌的感伤之美!

二、触景生情,睹物思人,以眼前的凄凉景致和妻子的生前旧物衬托其感伤美。触景生情是我国古典诗词常用的表现方法之一。触景生情,即先有景,而后生情,情与景合而为诗。悼亡诗词正是常常通过景物表达情感, 赋物以情, 移情于景, 使景物人情化。这时景物已不再是客观的物, 而是移入自然物中诗人的自我情感, 景物成了诗人悼念亡妻悲凄情感的象征。试看以下作品:李商隐《正月崇让宅》:“ 密锁重关掩绿苔, 廊深阁迥此徘徊。先知风起月含晕, 尚自露浓花未开。”;史达祖《过龙门》:“一带古苔墙,多听寒螀,箧中针线早销香。”;沈叔培《山花子》:“ 碧柳千条露未干, 金衣百啭晚风寒。”这里绿苔寒露, 晕月晚风, 残蝉啼莺, 都是渗入作者主观悲情的景物。句句写景, 又句句含情,它是作者怀悼亡妻悲伤孤寂心灵的写照, 是凄清落寞处境的再现, 作者虽未直接言悲说愁, 但悲愁之情自见。

悼亡诗词的作者本来就敏感多思, 偏又遇上丧妻的人生巨痛, 所以眼前之景、触目之物从悲伤的心灵滤出, 一切都染上了伤感的色彩, 睹物思人的文字比比皆是。如潘岳《悼亡三首》: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其一)“展转盼枕席,长簟竟床空。床空委清尘,室虚来悲风。独无李氏灵,仿佛睹尔容。”(其二)“茵帱张故房,朔望临尔祭。尔祭讵几时?朔望忽复尽。悲怀感物来,泣涕应情陨。”(其三)潘岳借助对亡妻故物进行铺叙状写,以表达对亡妻沉痛哀悼之情,感情真挚,读罢不觉泪已湿襟。无怪后人陈柞明夸赞地说:“安仁(潘岳字)情深之子,夫诗以说情,未有情深而语不佳者。”[6]又如李商隐《房中曲》:“玉簟失柔肤,但见蒙罗碧。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再如梅尧臣《悲书》:“有在皆旧物,唯尔与此共。衣裳昔所制,箧笥忍更弄。”诗人们以悲愁之眼观物, 使所见皆愁, 即使是美好的景物, 在他们的笔下也被摧残、毁损, 他们的诗词始终透着一股睹物思人的悲痛之情。因此这不仅仅是外在世界的悲凉,更是作者内心的悲凉。悼亡诗人们正是借眼前景物, 渲泄出丧妻后的万念俱灰,其无法掩抑的沉哀茹痛, 令人回味不巳。

三、情含事中,以往昔夫妻间的平凡琐事对比如今人去屋空、孤独寂寥的处境,展现其感伤美。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怅怳如或存,回遑忡惊惕。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潘岳《悼亡诗》)作者的妻子杨氏已经离他而去,只留下作者独自一人。回想起曾经和妻子的幸福生活,而如今却是人去屋空,如此强烈的对比下不难想像作者在感情上承受着怎样的痛苦。妻子似乎在存亡之间, 想象中的形影不断在眼前出现。当诗人从幻想中清醒过来, 痛定思痛, 就不能不接受冷酷无情的现实---自己已经与妻子阴阳永隔,留下的只是对妻子无尽的思念和自己的孤独!

这种人去屋空的感伤之情,在清朝词人纳兰性德的《金缕衣·亡妇忌日有感》中更显出孤独凄凉,可称之为此中绝唱。一首词,悼尽人间悲情!

“此恨何时已? 滴空阶、寒更雨歇, 葬花天气。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应久醒矣!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钗钿约、竟抛弃!

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 我自终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 待结个、他生知己,还怕两个惧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

这是作者在妻子亡故三周年的忌日写的一首悼亡词。作者怀念亡妻,表现了沉痛孤寂的心情,写得哀婉凄恻。这首悼亡词以决绝表情深,说妻子魂梦不回,是因她觉得“不及夜台尘土隔”,想结再生之缘,却“还怕两个俱薄命”,又希望死者复生“湘弦重理”,成为连理枝,幽魂相守。整首词充满了孤独之感,格调低沉凄婉。作者对妻子的失去产生的生者徒伤悲,死者长已矣的慨叹用人去屋空、孤独凄凉的情感模式来表达,更显示出作者对妻子的情深,也更加映衬出了作品的感伤之美。

诗人们追思往事, 最令其悲痛欲绝的是永远失去了妻子的温柔体贴, 这一痛苦倾注于笔端, 一首首催人泪下的诗词便由此产生了。如元稹《六年春遗怀》其二:“ 检得旧书三四纸, 高低阔狭粗成行, 自言并食寻常事, 惟念山深驿路长。”全诗仅叙述一件小事, 即翻检到亡妻生前曾写给自己的书信, 信上妻子淡淡诉说对“并食”而炊的清苦生活早已习惯, 唯一惦念的是在外奔波劳顿的丈夫。又如李商隐《悼伤后赴东蜀至散关遇雪》:“剑外从军远, 无家与寄衣。散关三尺雪, 回梦旧鸳机。”隆冬时节, 诗人从军边塞离家远行, 旅途中顶风冒雪,盼望妻子寄衣御寒, 可妻子已逝, 还有谁能记挂我的冷暖?追思往

事, 诗人们情不自禁地记起妻子曾给予自己的关心温暖, 对比眼前孤寂无助的处境, 怎能不感慨系之, 黯然神伤呢?再如史达祖《寿楼春·寻春服感念》:“裁春衫寻芳。记金刀素手, 同在晴窗。谁念我, 今无裳。”;邵曾鉴《金缕曲·到家》:“年时握手揩双泪, 两相看, 千头万绪, 从何说起?任是纤腰墉无力, 强要瘦扶花倚, 强要做, 欢颜破涕。” 一个由今日的“无裳”, 引发对当初的绵绵怀想 , 一个由往日的生离 , 抒发今天孑然一身的愁怅 , 貌似客观平淡的叙述中, 包含着诗人对亡妻不能自已的深情。

如果说回忆夫妻共同度过的艰难岁月, 使作者对亡妻的贤德更加敬重、赞叹的话, 那么回忆夫妻间曾有过的欢情趣事, 则更令作者柔肠寸断、痛苦万分。如纳兰性德《浣溪沙》:“被酒莫惊春睡重, 赌书消得泼茶香, 当时只道是寻常”;“记绣榻闲时, 并吹红雨, 雕栏曲处, 同倚斜阳”;“最忆相看, 娇讹道字, 手剪银灯自泼茶。”当日夫妻把盏对饮的欢乐, 剪灯泼茶的趣事, 红雨斜阳的诗情画意...这些令人心醉的情景, 在作者的脑海中仍记忆犹新,可情投意合的妻子却撒手而去,作者越是回忆, 越是陷人痛苦的深渊无法自拔, 内心交织着悲戚、依恋、痛苦等种种复杂的情感, 其中悲伤的滋味只有诗人自己心中明白。

四、以梦托情,以虚驭实,借虚幻的梦境返照现实的残酷,深化其感伤美。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借梦的意象来表达情感,表达悼念,就更显的生动、真切。古代悼亡诗词中,以“梦”为题的作品很多。如:韦应物《感梦》“岁月转芜漫,形影长寂寥。仿佛观微梦,感叹起中宵。绵思霭流月,惊魂飒迴飚。谁念兹夕永,坐令颜鬓凋。”另外,元稹也有《感梦》诗一首:“行吟坐叹知何极,影绝魂销动隔年。今夜商山馆中梦,分明同在后堂前。”两首同题诗主题相同 ,但表达方式却各具特色 ,前一首将悼亡与自悼相结合,表达无可挽回的情感;后一首却反映了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还有苏轼的名篇《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自难忘。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 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 正梳妆。相顾两无言, 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 短松冈。”作者写自己梦中还乡, 梦中夫妻相会, 梦醒后的愁怅, 几经转折, 表达出对亡妻不绝如缕的思念。这些形形色色的梦境,作者们写来都是锥心泣血,读之则令人气阻声噎,感伤之情萦绕心头,久久不能自已。

悼亡诗词经常包含作者的自悼成份。所谓“自悼”,“是个体对生存状态面临命运摧折时的一种情绪反映。”[7]命途多舛, 上的失意, 使悼亡诗词的作者加深了对爱与死的情感体验,对生命的思考也就不仅仅围绕亡者来展开, 而是扩展为对自我生命的悲思。首先,作者经历了妻子死亡全过程后,对自己的死也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并有所准备。其次,经过了一次爱人失去后的情感埋葬过程,作者心身受到剧烈的创伤,诗词中不免带有人世沧桑之叹。悼亡作品中的自悼成份,又使悼亡作品倍增凄切感伤成份。如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三:“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全诗表达了作者由悲妻而转为悲己,沉浸于绝望的苦思冥想之中;又如韦应物《月夜》:“浩月流春城,华露积芳草。坐念绮窗空,翻伤清景好。清景终若斯,伤多人自老。”也表达了作者面对美丽的春色伤往昔,叹人生,景虽好、愁难消、人易老,怎不让人伤悲呢? 再如梅尧臣《秋日舟中有感》:“天乎余困甚,失偶泪滂沱。世事随时远,秋风顺水多。鳏鱼空恋穴,独鸟未离柯。岁月都无几,存亡可奈何。儿娇从自哭,婢騃不能呵。已觉愁容改,休将旧监磨。弊衣留暗垢,残药恨沈痾。斗厌驱驱役,终期老薜萝。”表现了一种在孤寂凄凉的环境中苦度残年的自伤自悼之感;还有蒲松龄《悼内六首》其一:“迩来倍觉无生趣, 死者方为快活人。”这里, 有对百年人生深思后的自悲, 更有厌弃人世、羡慕死者的情怀,格调虽然低沉、消极, 但它是发自古人心灵最深微处的生命思考和命运悲叹, 是古人对人生的感知和确认。悼亡诗词的作者们一面藉着手中工愁善怨的笔抒发哀情, 对现实进行苦苦的排拒, 一面则又不得不直面人生, 将自己深深的锲入到现实生活中去。无论叙事还是抒情, 悲人还是悲己, 贯穿其间的始终是凄楚辛酸的情感。

总之,古代悼亡诗词传达的是一种“物是人非事事休, 未语泪先流”的悲情;是“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的哀婉;是“人死如灯灭”的巨痛与感伤。古代的悼亡诗词的意象选择带有一种极普遍的特征: 多用日常生活中的现实性意象, 即多是柴米油盐的生活小事,平淡无奇的家庭琐事, 多是诗人妻子生前活动的闺阁庭院中的种种物象,诸如冷火残灯、沉香旧筐、孤帐空床、未完针线、娇儿索母之啼等等。这些一物一景、一事一情平凡的意象组成了一首首凄美绝伦、催人泪下的悼亡诗词。因为失妻之痛是陈情不竭的,无论富贵还是贫贱,与妻子的相濡以沫是失去妻子之后的悲痛之源,而正是这潺潺不绝的悲痛成就了悼亡诗词至情至深的感伤之美。

参考文献:中华诗词

诗词百家

中华诗词报 新文学杂志 诗潮

唐诗鉴赏辞典

下载李清照诗词鉴赏论文(样例5)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李清照诗词鉴赏论文(样例5).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诗词鉴赏论文

    当时只道是寻常 唐诗宋词一直都是文化中的瑰宝,常常不由自主地想或许就是因为古人习惯吟诗作对,习惯在庭前书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所以古时的青山绿水才格外的秀美吧,或许那时即使......

    李白诗词鉴赏论文

    论李白山水诗 李白,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他给我们留下了大量杰出的诗作。李白并不是以山水诗闻名,但李白的山水诗以雄奇、豪迈、苍凉见长,突破了中国传统山水诗的借山水以自娱的......

    毛泽东诗词鉴赏论文

    SKYUN.ORG 毛泽东诗词鉴赏 试析毛泽东诗词的宇宙观及其传统美学背景陈小晖 2011/6/5[在此处键入文档的摘要。摘要通常是对文档内容的简短总结。在此处键入文档的摘要。摘要......

    李清照经典诗词十首

    李清照经典诗词十首 李清照经典诗词必背十首 (1)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李清照诗词研究

    李清照诗词研究 李清照是我国南北宋之交的一位著名女词人,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特殊地位的女文学家。历代以来对其词作的艺术成就,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李清照把女性的柔......

    李清照诗词读后感

    李清照诗词读后感(一):我眼中的李清照——读易安诗词有感朱羿菲"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熟悉而又苍老的声音将我惊醒,我睁开朦胧的睡眼望向......

    诗词鉴赏选修课论文---送别

    郑州大学古典诗文鉴赏论文 题目:送别诗品鉴 姓名:某某某学号:23274862894 院系:物理工程学院 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1班 送别诗品鉴 佟慧姣20112250119 物理工程学院2011级......

    李清照论文

    李清照词“愁’’情的抒情艺术浅析 摘要:李清照被誉为“婉约”词派之宗,她所作词的主要内容是抒写爱情与离愁别恨,特别是对“愁”绪的抒写更是独树一帜。她以真情实感为基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