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双百”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双百”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2012年12月3日,在校共青团、学院委员会的通知和班团支书的组织下,我们隆重而盛大地观看了《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的人物名单及事迹。
这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可歌可泣。有表现出高度的牺牲奉献精神的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邓稼先;在国际数学界享有盛誉,为中国当代数学发展及其应用作出重大贡献的华罗庚,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陈嘉庚物质科学奖;在抗击非典战斗中,他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主动请缨收治危重病人,全力以赴地精心制定医疗方案,以医者的妙手仁心挽救生命,显示出了科学家治学严谨的作风与高度的责任感,他就是钟南山„„仔细读过每一个感人泪下的先烈事迹,个个都是值得敬仰的人物,每一位中华儿女都应铭记在心,成为激励自己奋发向上的动力。为祖国奉献自己的一生,为国家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为祖国燃烧自己的生命!
其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袁隆平。毫无疑义,是袁隆平给了中国人温饱。从1964年开始,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种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1995年研制成功两系杂交水稻,1997年提出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路线,2000年实现了农业部制定的中国超级稻育种的第一期目标,2004年提前一年实现了超级稻第二期目标。报纸上曾引述农民的话说:“我们吃饱饭,靠的是两‘平’,邓小平和袁隆平。”袁隆平的水稻南优2号,比以前的水稻单产增产20%。八十年代,国际组织给他的奖项多得像米粒一样。民以食为天,食以稻为先.袁院士,功劳卓著,世界人民感激,的确功德无量!100位感动中国人物以及很多不为人知的感动中国人物,他们热爱祖国、一心为民、造福人类的崇高品德,与党肝胆相照、同心同德的思想风范,与时俱进、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不畏艰险、执着追求的坚强意志,严以律己、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是当代中国人学习的楷模,更是新世纪呼唤的时代精神。
第二篇:《感动中国双百人物》读后感
一个人坚定的守护着自己的母亲的时候,一株蒲公英悄然地绽放在华夏大地上······
—题记
无人采取的种子在一簇一簇瘦叶下,努力生长出更多更密的根须。为了少向母体吮吸一点乳汁,自己便去寻找那不易被察觉到的石缝。窗外,杨柳青青,它们早已走过寒冬。就在此时,一缕清风拂来,送来杨柳枝叶的芳香,心神一阵清醒。放眼望去,昔
日的原野上已经漾开了春天的芬芳,如此清纯,沁人心脾······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一个被追问了千年的问题。一个儿子在用身体做出了自己的回答,他把生命的一部分回馈给病危的母亲。在温暖的谎话里,母亲的生命也许依然脆弱,但是孝子的真诚已经坚如磐石。这是对田世国的最佳诠释,在他的身上,我犹如看到了那掀起万丈波澜的情萦,也有使人优柔寸断的音律,轻轻的,弹唱着,属于这段赤子之心的唯美的心境,诉说着这人世间最伟(来源:好范文 http://www.xiexiebang.com/)大的情感,丝丝缕缕,如一段段潺潺向前的溪水,明净,柔和。
尿毒症,年迈的老母亲无情地被病毒折磨着,一天天网消瘦,但是,即使自己早就知道这种病的危害性,但仍用微笑埋着家人,自己默默承受着这一切。终于,虚弱的她再也支撑不住了,无力的倒下。田世国知道后,立即启程回家。有谁知道,这一次,是死神与人间之爱的最后决斗。
一个人的一生是有限的,在这些岁月里,即使先前对母亲有一丝不了解乃至怨恨,但最终我们还是必须得像“海帆”一样一直牵引着回家的方向,因为,母亲用最温暖的手为我们撑起了一片天,这片天,是我们永久的归宿,就如同母亲一样,如此静谧而又安详。
母亲终于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了,田世国疲惫的心终于有了一丝安慰。但是,有一个愿望一直回旋在他心中,要为母亲捐肾。作为家里顶梁柱的他,义无反顾的做了这个决定。自古以来,有多少文人墨士用柔美诗篇讴歌母亲的伟大?有多少名人壮士用满腔热血歌颂母亲的无私?有多少普通人民说道母亲的纯洁?但事实上,又有多少人,真真正正地回报了母亲?我,深深触动·······
田世国,让天下所有母亲都收获了安慰,大爱无疆,一颗赤子情怀,温暖了多少天下妈妈的心怀,为母亲捐肾,看似一个平常不过的举动,却凝聚了多少对母亲的感恩和爱戴。在阳光下,它漾开了无数耀眼的感情因子,四处迸溅,激起了无数华夏儿女的心声,也慰藉了无数中国妈妈的一生。它和他,像是一个永远闪着光辉的虹光,普照着世界,温暖着我们。
窗外,一株蒲公英,悄然开放·····
第三篇:《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
如今的社会,让人感到浮躁。带着浮躁性情的我,无聊地走进路北大学生活动中心观看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视频。起初的目的只为了拿张素质拓展券。
当荧幕打开时,悠扬的音乐声缓缓升起,渐渐地我内心的浮躁不知不觉间消逝了,像是污浊的心被纯洁的圣水沁洗过一般。它让我明白这次活动,我得到的真正收获不仅仅是一张素质拓展券。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有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中国氢弹之父于敏,一生中最好年华只专注于一件事,为此他隐姓埋名30年;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我国高温合金研究奠记者师昌绪。他们对事业的执着与热爱让我深深地感动。想到自己不免得非常地惭愧,回往大学开学到现在,面对自己不感兴趣的课程,只想着逃避,不懂得主动去发掘其中蕴含的兴趣,正值人生旺季的我,如果想要像于敏,师昌绪那样做出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那就应该有不怕孤独寂寞,坚持不懈努力钻研的学术精神。即便现在没有,但可以用心去培养。还有两次背井离乡为南水北调做出重大贡献的基层干部赵久富;留名“炎黄”默默捐款27年的张纪清;与失聪的儿子同桌16年,陪儿子考上大学的陶艳波; 破获上百起暴恐案,被誉为大漠“猎鹰”的新疆特警木拉提·西日甫江等等许多感动中国人物。他们展现了人世间的小爱与大爱。陪伴失聪的儿子考上大学的陶艳波,十几年如一日无微不至照顾瘫痪父亲的孝女朱晓辉,他们充分展现了亲情的伟大力量!这些深入人心,让人明白珍爱就在现实。从大漠“猎鹰”新疆特警木拉提·西日甫江,远赴非洲的中国埃博拉医疗队那里,让我深刻体会到一种英勇无畏的英雄品质,让我肃然起敬。这也让我想起了不久前扬州大学体育学院仲磊同学,在家乡冰河中勇救落水汽车中的4名乘客的英勇事迹。倘若当时我在现场,必然是手足无措,畏惧意想不到的危险而胆怯逃脱。如果人人都有爱心与责任,社会中的一些令人悲伤的惨痛事件也就可能避免。
当荧幕中出现两对恩爱夫妻的画面,通过对他们的事迹的讲述,我被他们的事迹所震撼。当今,我们大学生就业压力大,但仍要为富足安逸的生活而奋斗,而我的理想生活就是做为一名大学教师,与亲人过着安逸的生活。然而,应该退休后在北京享受天伦之乐的朱敏才夫妇退休后竟放弃在北京悠闲自在的生活,去山区义务支教。尽管已经古稀之年,但他们表示:“只要我们还能动,就希望在这里继续教下去,让山里娃也能和城里娃一样,能大声流利地说好英语、学好英语”。
山区洗澡难、买菜难、乘车难、看病就医难,各方面都极不方便。卧室跟男厕所共用一面墙,夏天臭气熏天,孙丽娜晚上要戴着两个口罩才能睡觉。因为长时间在山区生活,加上高原强烈的紫外线照射,现在孙丽娜的右眼全部失明,左眼视力只剩下0.03,检查身体时还发现体内重金属超标。朱敏才也患有高血糖、高血脂、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危险疾病。但他们依然坚守岗位,带给孩子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
他们义务执教不拿一份报酬,在省吃俭用资助贫困生的同时,还在积极为学校建电脑教室、修学生食堂四处联系争取支持和帮助。夫妇两在北京治病期间,仍心系山区的孩子,为他们捐来了20台电脑。孙丽娜还将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奖给她和丈夫的10万元奖金转赠给了学校,用于建电脑教室。这是许多大学生办不到的,因为之所以大学生就业压力大,除了客观存在岗位紧张的问题,关键还是许多学生觉得不少职业和环境不符合自己的身份和意愿。
看完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我重新认真地反省自己。是否在学校虚度了时光?是否做过有意义的事?是否有目标理想?是的,只有能够摒弃社会中的浮躁的人,保持一颗爱的诚心,才能使自己得到精神层面的升华,人生才能有更大的意义,也不枉在世间走一次。
第四篇: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在感动中成长
——《2017感动中国》观后感
感动的力量,有的时候来自瞬间的壮举;有的时候也会来自于经年累月,一生只为一事来。在今年的《感动中国》节目中,我为她感动。
——题记
今天,我在家中观看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仪式。其中,一位扎根在大山里的教师,用自己36年的青春,都花费在大山孩子的身上,她就是支月英老师。
《感动中国》委员会给她的颁奖致辞是这样的;你跋涉了许多路,总是围绕大山。吃了很多苦,但给孩子们的都是甜。坚守才有希望,这是你的信念。三十六年,绚烂了两代人的童年,花白了你的麻花辫。
这位老师把自己的青春都奉献给了大山里的孩子。让一个从牙牙学语的孩子到慢慢识字,到知道懂礼貌,有学问,一直到飞出大山,支月英为他们付出了许多。本来可以走出大山的支月英,却选择留在大山里。有的人说支月英是傻子,她特傻,她是这样回答的;“大山里需要我这样的傻子。”2006年的一天,支月英的一只眼睛已经看不见了。她的女儿长大对她说“妈妈,你是一个好老师,但不是我的好妈妈。”支月英长期在学校里陪着大山里的孩子,给了她们像母爱一样的爱,但对自己的两个女儿却充满了亏欠。
支月英不顾家人的反对,坚持自己的信念。1980年,支月英来到偏僻的白洋村小学,每天跋山涉水,来到这里。家人曾想让支月英回家,她也动过心,如果人人都想着走出大山,大山里的孩子谁来教育?支月英用自己三十六年的青春,教育出两代人。从“支姐姐”变成“支妈妈”。支月英的这种精神,让孩子们知道什么是坚定,什么是操守。
看了这个真实的故事,让我内心感动的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有一次,我看见家门口有好多小朋友都骑着自行车,轻松自如,随心所欲,想去哪儿就去哪儿。于是,便央求妈妈给我买一辆自行车。买回来后,我发现,原来骑自行车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先开始,一只大大的“拦路虎”挡在我面前,上不了车。妈妈告诉我,首先,推着自行车,等自行车的速度越来越快时,在座上去。我按照妈妈说的做,自行车越来越快,我还没坐上去,就摔了个眼冒金星。慢慢的,我尝试着坐上去,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我成功了。可我又发现另一只“拦路虎”正在前方等着我。下不了车。自行车开始摇摇晃晃了,我想跳下来,可不知从何入手。只听“砰”的一声,我和自行车一起摔倒在地,摔得我头昏眼花,眼冒金星。我再也受不了这种疼痛了,决定再也不学自行车了。
想到扎根大山36年的支月英的故事,一股力量使我上进,我在心里默默地告诉自己“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再一次的拿出自行车,这一次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起初,我还是害怕之前摔得眼冒金星,头昏眼花的事情再一次的发生。但在想想,如果不摔跤,怎能学会走路。有一就话不是这样的吗“失败乃是成功之母”不失败哪儿来的成功?我鼓励自己前进,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我变得越来越强大,慢慢的,我学会了骑自行车。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支月英用实际行动,注释了这句话的含义。也让我明白,更加深刻的理解了这句话。
支月英的力量无比强大,为我照亮前方的路。今后,我要向支月英学习,学习她那种有信念,坚持的精神。
第五篇:《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看了《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后,我几乎可以泪流满面了,一个个感动人物,一件件感动的事都涌现在我的脑海中。
一个总为他人着想,又十分仔细细心、批改文件时总是一丝不苟,他对科学的热爱,他就是----朱光亚。他2011年逝世。他对以前充满遗憾,对未来充满向往。当我看到朱光亚的一幕情景之后,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一直流着。一个肝胆医生,不畏手术的风险,执意的来策划手术计划。当一个女孩生命垂危时,众多医生都不敢为她医治,而他却不管如何都要试试,进行了9个小时的手术终于结束了,女孩已经好了起来;他还常常为别人着想,为病人们摆鞋怕病人晚上下地时找不到鞋……他就是吴孟超,把病人当做是自己的亲人一般对待,而且他要求的手术费是十分便宜的。
刘伟对未来的向往,使他一次又一次的击破了他面前所存在的困难。他这种向往使他有了自己的天空。最后用脚弹出了一首首优美动人的钢琴曲。这三个人物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他们是我最敬仰、最崇拜的感动人物。不论是残疾人还是四肢完好的人,他们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天空。为别人所着想、为他人创造美好的未来:这是吴孟超和朱光亚。而刘伟是为了自己的信念、自己的坚持不懈闯出了一个只属于自己的梦想。
阿巴嘎旗第一中学初一:李雪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