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超能查派》影评
《超能查派》简析人工智能
摘要: 《超能查派》是由尼尔·布洛姆坎普执导,休·杰克曼、沙尔托·科普雷、戴夫·帕特尔和西格妮·韦弗等联袂主演的科幻动作电影。《超能查派》是在纪录片式的写实主义风格下,用超未来的科幻主题,包裹贫富差距、生来平等、性本善的社会议题。这部电影,导演的科幻梦也愈发有少女情怀,用养成系的机器人查派来讨论人工智能的“性本善”。影片的情节就是,机器人制造者迪恩自己利用公司设备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有感情的机器人查派,植入人工智能程序的查派,有着善良的品格,行为举止与人类无异,然而躯壳的不同却给他带来巨大的阴谋与灾难。这也引发了人类的恐慌,其中一个人类机器人制造者文森特便驾驶机器战士,意欲除掉机器人查派,人类与机器之间的大战再度爆发。
关键词: 感情 人工智能 生存
该故事设在未来的2016年,米歇尔·布莱德利(西格妮·韦弗饰)的大型军火公司,制造出了全球第一批机器人警察,并派遣它们执行任务。这些机器人警察因为身体元件比人类要结实,而且服从命令,一出现就引发了社会的巨大轰动,也使当地罪犯的犯案率大幅下降,这些机器人受到了政府高官和广大市民的肯定,并为米歇尔·布莱德利的大型军火公司带来了一大笔财富。
程序员迪恩(戴夫·帕特尔饰)是机器人警察的制造者之一。正是他的创意和想法,才使得机器人警察横空出世,因此他在单位里深受老板米歇尔·布莱德利的的赏识与肯定。但他在工作之余,还有自己执着追寻的梦想:人工智能进化的下一步,希望可以创造出“能思考,有感觉”的机器人。于是迪恩向公司高层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并想寻求技术上的支持,未果后,他开始偷偷利用公司的设备自行制造和实验,最终,他成功地将拥有人工智能的机器人“查派”带到了这个世界。
查派刚被生产出来就被两个黑帮分子偷走,“刚出生”的人工智能机器人,成为了一个家庭的养子,查派性格天真可爱,像个孩子一样不断学习,然而能够语言,能够思想,能够作画的查派,也使这个奇怪的家庭发生了一些潜移默化的变化。
同时,正是这样一个可爱的机器人却引发了米歇尔·布莱德利以及公司下属文森特(休·杰克曼饰)的恐慌,因为查派有了自己的思想之后,他便知道自己身上的电池不可拆卸而且马上就没电了,所以他不得不逼自己找到可以延长自己寿命的方法,最终他找到了迪恩公司的某个头盔,可以传输自己的精神系统,并且它成功的将自己的大脑保存了下来。人工机器人却拥有了自己的大脑,这一事实使米歇尔·布莱德利及文森特大为恐慌。因此,米歇尔·布莱德利批准文森特可以驾驶他自己生产的机器战士找到迪恩与机器人查派,并且要确保机器人查派被消除,于是,人类与机器之间的大战再度爆发。
这部从2014年底开始,在北美各大影院里轮番播放预告片的《Chappie》,每次看完2分30秒的预告片,都会让人内心泛起一阵酸楚,不夸张,就像是被一种莫名的执着震撼,感受到在那个混乱无序的世界,人们如何不羁地活着,逼你用新的价值观,反思身边的一切,沉重地触及了每个人的灵魂痛处。尤其是当影片中,世界上第一个可以学习思考并且有感觉的机器人,通过半机械的声音平缓地说出:“ I don’t want to die , 我不想死,I want to live.我想活下去。I am consciousness, 我是有感觉的,I am alive, 我是活生生的,I am Chappie.” 我是查派。”
其实,查派更像是一个一夜长大的少年,在短短几天里成长为一个十几岁的大男孩儿,他要面对的是残酷的人类社会,暴力的管制,艰难的生活,和生死的抉择。而他本身是如此的纯真,他看着《希曼》的动画片,当看到亚当拔剑的英雄瞬间,他也会跟着模仿。他不会因为既定的事实而失去希望,他跟着街头混混学习如何反抗,如何战斗。他快速走过人类的学习成长的过程,面对成人需要面对的残酷,但是谁又来赐予他力量。不过也许他本身已经具有人类都不可比拟的强大力量,他要用自己的方式活下去。
电影里面看着最给力过瘾的片段,就是街头混混们教导查派,如何变成一个黑帮匪徒。这些暴徒由南非饶舌乐队成员Ninja,Yo-Landi Vi $$er 本色出演。整部电影充斥着该乐队的饶舌和电子乐,十分带感。他们服装色彩鲜明,造型夸张,说话带着匪气,脏字不断。塑造了一个个性十足,与颓废的世界反差极大的人物,更加凸显出他们的存在感和生命力。
查派最厉害的不是甩飞刀,秀双截棍,而是他惟妙惟肖的模仿小混混,学习如何让自己变得酷。走路要酷,边走边哈腰得瑟,说话也要够酷,言语间要抹一把鼻子,脖子上要带着金链子还是 $ 符号的,他在底层社会中生活,价值观很快被同化,有钱才能活着!查派满手指间的金属大戒指,全身涂满涂鸦代替纹身,他左肩爸爸,右肩妈妈的涂鸦,虽然没有左青龙,右白虎的威力,但是这些都是组成他的元素,他表达着自己对秩序的反抗和自己的内心。他满嘴脏话,他被人利用,从偷车到抢劫运钞车,他认真的做每一件事,因为他想生存,他害怕死亡,他有着无比真实的内心。
由于影片宣传,曝光度最高的就是查派的海报,主要是正面的机器人特写。可以看到在略微动画的造型设计上,查派身上的涵盖了太多的形象与标签。首先,他先是一个被人类制造出来的机器警察,警察的身份象征在他的基础设计上无处不在,深蓝色的外壳,右胸前的警徽,左胸上的警灯,胸前大大的POLICE字母。而当他被工程师戴夫改造为可以学习思考和感受的机器人后,他早已被破坏的外壳,前胸上一个巨大的弹洞,导致POLICE的字样只剩个字母P还清晰可见,上面还贴着CRUSH 的贴纸,这也寓意着,查派打破了自己从前的警察角色的单一躯壳,同时也意味着整个警察系统即将被查派所颠覆。连带右上方警徽早已烧焦殆尽,头上的天线耳朵和一支胳膊都是另外组装的颜色,伤痕也为他带来了独一无二的特色。
查派的脑门上贴着大大的“REJECT”标签,意思是报废的,残次品。就是这样的一具废弃的躯壳里,却孕育着人类,甚至人性最后的救赎和希望。电影的宣传语是”Humanity’s last hope isn't human.” 这是句极具讽刺意义的表达,人性最后的希望,并不来自人类本身。
这部电影的世界设定,就是机器人管理已经荒废腐化的地球秩序,人们生活在暴力的压制下。前者是从一个挣扎的地球人的角度叙述,而后者是从一个国家机器,转换为一个真实的智能机器人的角度,去感受和看待世界。而他们作为主角始终如一的共同点,是那么的简单和本真,就是活下去。一个人为了活下去,究竟可以承受多少重负?
该片导演尼尔·布洛姆坎普说自己塑造这个像人类一样有感觉的机器人的时候,会经常想:如何让别人感知到,你不是一个机器,你是一个真实的人?我想了想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把他完完全全当做一个人来塑造就行——从他“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观察查派与陌生人的第一次接触,他咿呀学语、摆弄玩具时流露的纯真,他接触各种文化、发挥艺术天赋时的跃跃欲试;他会得意忘形,会胆怯和惶惑,会祈求同情和原谅,会爆发出智慧和勇气,他有每个人类都有的脆弱和顽强。而他确实做到了,查派除了开心,痛苦和悲伤,他还会感到不信任,害怕和憎恨。
早几十年这么拍,观众或许会一笑置之。电脑科技的初级阶段,没人会相信一堆芯片和电线能孕育出具有自我意识的生命。但如今我们了解到,人类本身也不过是碳基结构的生物计算机而已,而当下的技术,距离创造出与我们平起平坐的新生命,已经为时不远。这样的常识,激发了观众对查派的移情。在他被流氓殴打欺凌时,我们心生不忍,当他抱着残破的躯体蹒跚出现,就像一个因流浪而饱受伤痛的孩子渴望着母亲的怀抱,当他目睹至亲倒在眼前,那份伤心欲绝,我们完全感同身受。
我虽然还没有为人父,不过曾经帮带过初生的婴儿,因此深深体会过带领一个心智初开的小生命逐渐熟悉、投入、最终拥抱这个世界,能给人怎样的喜悦。我相信所有为人父母者,在见到影片中的这些段落时,一定有着更深的感触。电影浓缩了查派的成长,在短短几天内,完成了一个孩子十几二十年的人生经历:从一片空白的婴儿,到满怀好奇和恐惧的幼年,到充满叛逆的青少年,最后成长为具有责任感和行动力、英勇迎战强敌、为至爱之人而战的成年英雄。心智的成熟,阅历的增长,是非观的树立,以及感情的茁壮,都是那样自然。虽然查派伤心时无法落泪,愤怒时不会浑身发抖,开心时也不过笨拙地舞蹈几下,但我却分明透过那钛合金身躯,看到了一颗鲜活的对生命充满热忱、对亲人和世界充满爱的灵魂。
而且,最近人工智能类型的电影屡见不鲜,去年的《超验骇客》,约翰尼·德普的演绎,让我至今想到那种把自己的大脑植入网络,然后可以随意操控任何所需的情况仍然会胆寒;而之后上映的电影《超能陆战队》中的可爱的私人健康顾问大白,也属于一种的人工智能。但是这两种表现方式相比于查派,都略显青涩。骇客德普的演绎,只让人感觉到把一个如此一流的概念演绎的平淡无奇,而大白,大家的关注点只是大白的呆萌和可爱,因为没有一起成长,因此只是对于最后的告别略感惋惜;而查派就不同了,从他出生我们就一直陪着他,因此最后他的妈妈去世,创造者去世时候他的焦急,我们是可以深切的感同身受的,所以,可以说导演这样的安排非常成功。
如果说《超能查派》整部电影的主题,关键词应该是:如何生存,什么是死亡,以及原谅。查派用几天的时间,经历人的一生。从单词和句子的认知,到喊出爸爸妈妈,直到第一次被人欺负,被身边的人欺骗,看到死亡,了解到自己即将死亡,之后他选择生存,为了生存可以付出一切努力,相信一切可以让他继续活下去的人,当看到身边的人一个一个离去,他学会了反击。面对欺骗自己的人,面对伤害自己的人,他都选择了原谅,成为了一个真正酷的“人”。影片聚焦查派新奇动荡的生命历程,从道德上折射人类自身存在的意义,表达导演对平等博爱的呼唤。
前几年尼尔·布洛姆坎普指导的《第九区》曾让我哭得死去活来,之后的《极乐空间》略感失望,当时心想,尼尔·布洛姆坎普大概也是“再而衰”一类的导演,一辈子的好点子全给处女作了。没想到《超能查派》扭转了这一印象,作为“约翰内斯堡三部曲”的收尾,《超能查派》这个句号足够分量。正如海报上“人类进化转折点”的标语,人工智能真是比我们更高级、更适应未来的存在。
视听特效方面,影片延续了尼尔在有限空间内做足气势的传统。拆墙裂地的火力交锋,像热刀切黄油一样穿透身体的子弹,展示了近未来军火的摧枯拉朽,没有《第九区》化成血浆的激光枪,也没有《极乐空间》打上太空,常规的大口径机枪和集束炸弹的威力已足够令人咂舌。尼尔依旧用他擅长的抑扬手法保持观众的兴奋,比如一开始表现大机器人的笨重,似乎是《铁甲威龙》里那些中看不中用的废物,但首次启动立刻飘然上天。全片的几个high点都跟《第九区》、《极乐空间》相仿,连时间点都掐得分毫不差。
尽管在理性上,笔者能接连数出影片制造兴奋和煽情的技巧,但在感性上,却无法不为这个虚构的故事激动和落泪。也许这就是电影艺术的魅力,越是了解它,反而越能陶醉其中。
科技越发达,人类越懒惰。电影工作者们和科幻小说家们一直都在构想未来世界的可怕性,《超能查派》虽然没有像《黑客帝国》那样让全世界人类被电脑控制,但是这部电影里给出了一个很大胆的设定,那就是机器人拥有自主智能之后,不仅不受人类的控制,并且智商的进化也是一日千里,人类真的是在制造自己的天敌吗?人类能够统治地球,无非是因为智商高于其它物种,并且驯服其它动物为人类工作,或者是成为宠物。在《超能查派》里面,机器人查派被工程师迪恩(戴夫·帕特尔饰)输入了人工智能,查派拥有了意识,并且是可进化的意识,它可以用几天的时间从婴儿意识进化到成年人的意识,它超速度的进化无疑在挑战人类统治地球的权威性。
在这部电影里,我们看到了查派的人性,但也不能忽视机器人进化的无限可能性,人类发明了各种先进的技术,但始终为技术所困扰,变得懒惰。技术服务于人类,但人类往往容易被技术所困,这是个矛盾的问题,很难解。
英国杂志TimeOut评价:“《超能查派》带有浓重的尼尔·布洛姆坎普个人特色”。影评人“westgarth”也在IMDb中文网发表好评,“这部电影不仅仅是关于机器人警察的故事,更提出了引人深思的社会问题,就像把生活带到了电影世界。”
我一向认为,一部好的科幻电影,不在于其描述是否符合现实,而在于能否自圆其说。从这个角度看,非硬科幻的《查派》,没有让人别扭的硬伤。看似升华一切的结局,其实从第一幕就做出暗示:既然意识可以被创造,当然也可以复制和转移,而在查派开始读取互联网时,故事向《攻壳机动队》靠拢的意图已经十分明显了。由此,查派那些挑战“机器人三定律”的做法,也变得可以理解,而他坚持不取人命的行为准则,也彷如人格化的道德描述:一个机器人在做出绝不杀人的承诺后,无论面对何种情况,都会坚守,这不再是一种软件定律,而是等同于高尚品格的表达。考虑到没有几个人类能做到这点,也许,海报上说的“人类进化转折点”是正确的,人工智能的确是比我们更高级、更适应未来的存在。
参考文献: [1]电影《超能查派》,百度百科.2015 [2]汪敬贤.浅谈人工智能的应用于发展[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02).[3] 张艳.新的乌托邦的建立——《只争朝夕》的存在主义解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4]张朝丽,徐美恒.中外电影文化[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06).[5] 李标晶.电影艺术欣赏[M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03).
第二篇:超能查派观后感
昨晚刚看完超能查派,让我来趁热打铁说说我的感想。我觉得这部电影有一个很明显的影射——那就是造人的影射。
第一:“罪与罚”。那个IT男创造智能机器人查派就像上帝创造了人。他对查派说:“我是你的创造者,你必须答应我不能杀人,不能„„„„不能犯任何罪。”这就像上帝当初和摩西定下的十诫。
第二:“身体与灵魂”,“生与死”。影片中,查派的养母和查派讲故事“人与人的不同,最重要是灵魂的不同,身体只是短暂的。当身体腐朽,灵魂会去下一个地方。”查理逐渐意识到他身体里的电池是有限,并且不断耗损的。小时候总觉得生命很长,时光比永久还久。一转眼自己逐渐老去才意识到,一朵花绽放后就会渐渐走向凋零。身体是必将会腐朽的,老去是不可挽回的,死亡是不可避免。然后呢?我们要如何去安放自己的灵魂?影片中查派找到了一个方法:拷贝了自己的思想意识输入到一个新的躯体去。那么在现实中呢?当我们躯体腐朽后,我们要怎样拷贝我们的思想意识,怎样再找一个新的躯体把拷贝好的思想意识安放进去?造物者还是设计得很巧妙,她把我们的思想意识拷贝到我们基因里了,然后再通过基因把思想意识安放在新生命里。身体会腐朽,就像机器会耗损,可是灵魂却能找到新的载体生生不息!
第三:那么造物者为什么要创造生命呢?当查派知道自己的电池很快会被耗尽,他有些恨他的造物者。他不理解“为什么明知道他会死,maker还要创造他呢?如何maker爱他为什么还会让他去死呢?”当这个哲学问题提出来时,我思考了好一会。对于这个问题,基督教是这样解答的:人与生俱来带着罪,罪的工价就是死。这并不代表神不爱我们。神无条件地爱我们,就像父母无条件地接纳我们,即使我们有自己固有的缺点。神教导我们“要爱邻如己。说出来的话,要像银子在炼炉里淬炼过七次。”神把我们创造出来是希望我们得体地行事,荣耀神。就像查派的制作者希望他能发挥积极的作用。
虽然这是一部典型的商业片,但它的叙事,它的想像,它对哲学思考的影射,都让人觉得这是有思考力的人做出来的东西。相比之下,国产片老套,恶俗,叙事不清,情节突兀,没有逻辑。只能说在思想专制的体制下,我们的思想受到了深深的限制。我们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都被深深地埋没了。
第三篇:超能陆战队影评
——世界上唯一比给予生命更美好的,就是让生命充满爱。
这部充满着笑点和泪点的动画实在有太多值得品评和收藏之处,然而促使我写下这片影评的,却是一个再小不过的细节:身着重装铠甲的Baymax刚刚站定、摆好Hiro要求的pose,这时一只蝴蝶飘然落在“钢铁巨人”的指尖,大白的神情瞬间变得无比柔软——勇武与温柔就这样简单而猝不及防地完美相融,那一刻,这句话浮现在我脑海:心有猛虎,轻嗅蔷薇。
Baymax对于Hiro的温柔是唯一的,从第一次目不斜视地用小短腿缓缓穿过街道,根本没意识到两侧刺耳刹车和尖锐的鸣笛,只因Hiro一句无心的回答,他坚信着“只要找到小机器人想去哪里,就能缓解Hiro的不适情绪”,这种坚信是心无旁骛的。在那之后的许多次,每当Hiro要求他做一些超过理解范畴甚至违背本性设定的事情时,Baymax都会认真地问,这样会让你感觉好些吗?最初对于Hiro来说这只是对机器人傻大个儿的敷衍之词罢了,因为只要声称是对自己的“健康”有利,大白都会义无反顾,尽管他不理解“飞行对于担任护理医生有什么帮助”等许多问题,仍然学会了击拳、踢腿,学会了飞行和空手道;他在飞驰的车顶时,还不忘俯身帮Hiro系好安全带,在受到攻击时永远义无反顾地充当Hiro的盾牌、护卫和缓冲软垫。
Baymax对于世界的温柔又是博爱的——无论是因为低电量而神志不清时仍然爱抚小猫;还是在战斗中拼尽全力保护所有的伙伴;亦或在Hiro决定拯救身陷时空隧道中的艾比盖尔时,毫不犹豫地载着他冲进如同血盆大口般吞噬一切的传送门……甚至在面对伤害了所有人的卡拉汉博士时,他让我们惊异于一个靠执行命令行动的机器人,在“我是一个护理医生,我不能够伤害人类的生命”和“我要做一切能够缓解Hiro病痛的事情”之间竟难以抉择,他的彷徨和挣扎如此有血有肉、如此真实,他不停地追问“终止卡拉汉的生命就能够治疗你的痛苦,是吗?”——在那一瞬间,碳纤维的机械心脏与Teddy善良温柔的心完美地合二为一。
与其说是Baymax在照料Hiro,不如说是Teddy作为一个看不见的守护者,始终陪伴着主角的成长,因此除了温柔,当然还有更重要的——爱。
存在于Baymax记忆中的是“哥哥”Teddy,但在影片的设置中,对于失去父母的Hiro来说,Teddy更多的意义在于“长兄如父”这四个字。同时佐证这一点的是:从象征意味上来说,卡在窗户里漏气如放屁、警局里自黑形象地撕胶带、总在关键时刻掉链子的Baymax,其实是那个存在于无数美国电影中、让儿子没面子的loser老爹:痴肥、废话多、醉醺醺、没眼色、屁声连天……只因为这毕竟是一部动画,所以这些“恶习”被修饰成令人捧腹的窘态,出现在我们眼前的形象也化身为一个笨笨而有爱的白胖子。——无论外表是暖男还是胡渣男,正是这样的老爹,在性命攸关的时候,却能豁出命来保护自己的儿子,原来一切形式都是表象,唯有爱深刻且真实。
而Baymax对Hiro的拯救绝不仅仅如此,与其说是大白最后用牺牲挽救H的生命,不如说从初次见面开始,他就一直在温暖地治愈这个男孩——从一条除菌喷雾开始,以一道绚烂的火光结束,他教会Hiro脱离悲痛、放却仇恨。当队友阻止他进入传送门救敌人的女儿时,我们感动而欣慰地看到曾经Teddy坚定的表情如此清晰地重现在Hiro的脸上,如果说Teddy曾经活在Baymax的记忆体里,那么Baymax作为护理医生所完成的最杰出的一次“治疗”,就是把Teddy“移植”到了Hiro的灵魂里;甚至当Hiro又一次失去至亲(这次是大白)的时候,能够独立而坚强的迎接光明,他终于可以发自内心地说,“我很满意你的照料”。
人一旦与自我和解,就很容易与这个世界和解,Hiro经历一切后的成长,最直观的是对待姑妈的转变——拥抱过后的第二个拥抱——其实爱一直都在,只是总被忘记如何表达,我们以为越长大会越冷静、越会隐藏感情,但其实不是,越成熟会对这个世界越温柔,因为体会了一切他者的苦难,所以对一切都温柔。
——世界上唯一比给予生命更美好的,就是让生命充满爱。
以上是观影之后的整体感受,以下是一些关于几个不同方向的细节分析,一点浅见,抛砖引玉:
关于剧情——
有一些关键的情节点处理得略显草率,比如第一次确立反派的时候,尽管后来揭示目标是错的,但这一目标始终是超能陆战队得以正式成立的直接原因,可目标的确立仅仅是Fred在电视新闻前的一句推断;以及发现真正幕后黑手的时候,从录像画面上指认真凶虽无新意却也无可指摘,但用一系列监视录像和角色画外音匆匆交待博士因夺女之痛由善转恶、从而反转整个剧情,不仅信息量略大,而且又落入了迪士尼动画“反派扁平化、恶绝对化”的窠臼。尽管这是一个有点惩恶扬善意味的故事,但反派的挣扎、扭曲和痛苦蜕变,亦值得着墨;相比嫉恶,悲悯更可以丰富影片的情感层次和张力。
反派卡拉汉行动力不足,如果为了丧女之痛可以不惜对爱徒们痛下杀手、计划毁掉整个城市来复仇,那么他为什么不能在得知女儿有生还希望时不顾一切冲进传送门呢?我不想讨论他被警察塞进警车与Baymax侦测到艾比盖尔生命讯号的先后顺序,为了故事主线这些细节的调整其实不存在任何障碍,同时也和我接下来要谈的一点息息相关。
即Baymax的牺牲。
大白不是不可以牺牲,只是在临近出口、曙光在望的时候死于“一块陨石造成的惨案”这种方式和整部电影的高格调相比略显廉价,难以摆脱为了赚取眼泪刻意为之的做作,如果在时空隧道里有卡拉汉的介入,主人公最后在宽恕和失去之间做出艰难抉择,牺牲以成仁,则更显贵重,毕竟真正高贵的宽恕不是简单的断绝杀念,而是放下仇恨的救赎。
关于结局——
我心中最好的结尾是定格在手掌打开、露出芯片的那一刻:一切都还未发生,仍拥有全部可能,毕竟在许多人心里,初代的Baymax就像是童年每天相拥而眠的娃娃,又像Gundam——尽管所有科学理论都证明它们是没有自我意识的,可你就是相信,无论它的灵魂还是它的躯体,都无可取代。
关于配角——
除了主角之外我最喜欢的角色是Fred,他是一个真正的梦想家,同时又是最敢于直面真实自我的人,甚至于不知道“害羞”为何物,他那令人瞠目结舌的“内裤四穿”理论我想很快就会流行起来。有多少人被忠告、被无视、被当作笑柄、被泼冷水否定,仍然对内心那些“天马行空”“无知者无畏”的想法保有天真的热忱、永远不羞于说给全世界听呢?而事实上Fred那些看似连小学生都知道不可能的想法,最后都通过意想不到的方式得以实现……尽管电影终归是电影,它把现实的残酷用大幅海报遮蔽起来、将一切理想化,可是这个不美好的世界,正是因为有那些热情的愚蠢和坚定的天真,才显得有些美好起来。我很有种冲动想把“先穿正面、再穿背面、把里往外翻过来穿,穿过正面、再穿背面”写进座右铭里面——当然不是当做生活小窍门——而是当做一种小聪明背后的大智慧,一种冲破现实条框的自信和热力,一种不惧冷眼侧目的乐观与练达。
关于所谓“教育意义”——
有心的观众会发现,大白对Hiro见缝插针的碎碎念,其实都是最基本却最容易被忽视的生活常识——原来好莱坞是这样拍卫生安全科教片的。这虽然是一句玩笑话,但却值得国内的动画人乃至教育人士引发思考:我们或许不需要把一大堆的人生说教和学科经验急功近利地塞进一部作品,或许只是润物无声,我们有一点儿,就讲给孩子们一点儿,在诙谐轻快的节奏里,哪怕看过一部电影他们只记住了“饭前洗手”和“系好安全带”,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还感受到温暖的爱和每三分钟一次的欢笑,就已经很好了。
第四篇:少年派影评
《李安的隐喻森林与少年Pi的三个故事》 作者:马伯庸
在谈论少年Pi这部电影之前,需要预设若干个前提。这些前提就像是数学里的那几条公理,一切演绎,一切推理皆由此而来。如果我们不能在起点达成共识,那么只会分道扬镳,越行越远。
第一。少年Pi的小说属于扬马特尔,少年Pi的电影属于李安。李安的电影基于原著,但又不尽相同。他保留了故事框架,进行了改动增删,使之混杂入了李氏基因,从而变成另外一样东西。因此,我在接下来的分析中,将会彻底抛开原著的干扰——不涉及原著情节,不涉及原作者用意,不比较两版之间的差异,总之就当是我们从来不知道这部电影还有原著——只专注于导演在银幕上给我们摆出来的东西。
第二。成年Pi的演员伊尔凡可汗在接受采访时说过:“这部电影表面上看是一个少年的冒险故事,实际上隐藏着很多隐喻,它有许多平行空间,很多层次。”换句话说,这是一个寓言性质的故事,里面的隐喻表现手法克制而简洁,彼此的映射关系十分明显。李安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赋予了扬马特尔的故事框架一个“李安”灵魂。我们只有承认李安在这些细节上的处理是刻意的,每一处都经过精心设计,每句台词都有它的功能和指向,才能拼凑出他试图表达的意义。否认了这一点,就成了聆听云天明童话的三体人,听到的只是一个纯净、美好的故事。
第三。我一向认为,影评是一件主观的工作,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视角和观感,他们都没错,所谓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根本不存在客观影评这种东西,自然也就不存在对错。对写影评的人来说,他唯一的责任,就是承认他的评价只是个人体验,不是妄议别人对错的客观真理。所以这篇东西,只是我个人的一些想法,它不涉及微言大义,不谈主题外延,只就电影本身的线索做一些分析。或许对,或许错,或许过度解读,或许牵强附会。如果得到大家的认同,我深感荣幸;如果你的意见与我大相径庭,那说明这部电影存在多重解读,更显出它的神秘魅力。
闲话少说,让我们从那次晚餐说起。
电影一开始,同时信仰了印度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Pi和他的父亲母亲在晚餐时进行了一次谈话。这次谈话非常重要,它是整个电影主题的第一次预演。
少年Pi的父亲说:“如果你同时信仰三个宗教,那等于什么都没信。与其如此,不如选择相信理性,相信科学……我宁可你经过深思熟虑否认我,也不要不加分辨地盲目接受。”(凭记忆写出,只是复述其大意,以下同。)
而母亲则说:“科学解决外在的问题,而不是内在的。”实际上是在暗示理性和信仰所发挥的作用不同,前者解决现实问题,后者解决心灵问题——要注意,母亲这句话,实际上成为了Pi后来一切行动的心理渊薮。
电影里提及了两人的背景:父亲被现代医学救了一条性命,所以他相信科学,代表着理性;母亲倾向于宗教,代表着信仰。电影里还特意强调,母亲舍弃家庭跟随父亲,信仰是她与过去唯一的联系。
父亲和母亲的说法不同,少年Pi面临着抉择。要理性还是要信仰,这是一个精神领域的经典困境,少年Pi最终做出的选择是:“我决定去受洗。”也就是说,他选择了后者,也就意味着他认同了母亲的话,但信仰需要的是虔诚,Pi并非一个虔诚者,他是个泛神论者。成年Pi的一番论述表明,他需要的是一种超自然的、至高无上的力量作为信仰依靠。至于无论是上帝、安拉还是毗湿奴,并不重要。可以这么说,他的意识里,信仰的是信仰本身,而不是某种特定的神明。
对虔诚者,他选择信仰是去解决问题。而Pi这样的人,他选择信仰,只是为了逃避问题。信仰对他来说,不是一个具体膜拜的对象,而是一个寄托,一个可以逃遁的空间。
这就是为什么,Pi要讲两个故事。
两个故事的真假一直存在争论。可在我看来,第一个故事毋庸置疑是编造出来的。李安很狡猾,他从不公开谈论故事的真假,他知道保持一部电影的魅力就是让观众无限地争论下去。可他在电影里的安排,却表明了自己内心的态度。
一个幻想故事,可以天马行空无所顾忌;但一个真实发生的故事,必须符合现实。第一个故事里有食人岛,这是一座深海中的热带密林,中间生存着无数沙漠中才有的狐獴。沙漠和大海,这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意象。
如果这个故事是真实的,那么李安为什么不设置一个长满棕榈树爬满老鼠的正常海岛,使之看起来更加合理呢?可李安非但没这么做,反而煞费苦心地挑选了距离合理性最远的沙漠狐獴,这是刻意放大不合理,以此来暗示第一个故事的虚幻性,告诉所有观众,这只是幻觉,这只是想象。我们都希望第一个是真实,但没法说第一个就是真实的。
这有点像我们平时开玩笑。比如我调侃一个姑娘说:“你真漂亮我特喜欢你。”这句话有可能会被当成玩笑,也有可能会被当真。为了避免被当真的风险,我会故意夸大这句话“你比林志玲还漂亮我天天想着你连肉都不愿意吃了。”不合理的部分被无限放大,听的人自然明白这只是个玩笑。
所以,第一个故事是Pi所幻想出来的,第二个故事是真实的,是理性的。可Pi无法解决第二个残酷故事给自己内心带来的煎熬,他只能逃遁到第一个故事里去,把周围的遇难者幻化为各种动物,才能让自己平静——正如母亲晚餐时所说,理性解决外在的,信仰解决内在的。他那一句“我决定去受洗”,实际上就是自己决定逃遁的预言。
李安在这部电影里,有两种方式来引导观众巧妙地觉察到隐喻存在。一是预演。每一次大的行动之前,都会有一次小的行动作为预演;二是让本体和喻体反复出现,强化两者之间的关联,然后通过构建喻体之间的关系,来揭示本体的命运。
晚餐谈话,无疑就是Pi讲述两个故事的动机预演;而基督教牧师对Pi说的那句:“you must be thirsty。”和父亲说“从它眼中反映出来的,是你自己的投影”,则是李安在不断在我们脑
海里建立起Pi和老虎之间的本喻关系。
有人说老虎代表了恐惧,我觉得应该更进一步,代表的是Pi的本能情感。在第一个故事里,Pi把自己一分为二,自己代表着人性或理性,老虎是剥除了理性的原始本能——本能地发怒,本能地恐惧,毫无掩饰地表达自己最粗粝的欲望。
换句话说,第一个故事里的人与虎,是第二个故事人性与兽性之间天人交战的投影。Pi不愿正视吃人的现实,只得一分为二,变成人与虎的奇幻漂流。这在许多影评里都有提及。
可是,不要忘了,我们否定第一个故事真实性,理由是它存在着不合理,而且李安保留了“不合理”的标签,以此提醒观众故事的虚幻。
但第二个故事,就真的合乎情理了么?
回想一下第二个故事的过程:Pi、母亲、水手和厨师登上救生艇。水手受伤,很快死去。厨师将其吃掉。然后Pi不小心放跑了一只海龟,被厨师殴打。母亲与厨师争执,被厨师所杀。厨师把母亲的尸体扔进大海喂鲨鱼。Pi出于愤怒杀了厨师,并吃掉了他。
在这个故事里,各种元素和第一个故事完美对应,母亲=猩猩,厨师=鬣狗,水手=斑马,老虎=Pi的本能,看似完美无缺,合乎情理,连最理性的保险公司都快要认同,但其中却存在着两个破绽。
第一个破绽,是香蕉。
当Pi讲述第一个故事的时候,说猩猩坐着漂浮的香蕉而来。保险调查员立刻指出,香蕉不会漂浮。当Pi讲述第二个故事时,对这个细节居然没有修改,仍旧坚持说妈妈坐着漂浮的香蕉前来。
第二个破绽,是妈妈的死。
厨师是一个对食物很执着的人,他会吃老鼠,会把水手杀掉用肉做鱼饵。对他来说,每一块肉都是极其宝贵的。可是妈妈死后,厨子没吃掉她,扔到了海里喂了鲨鱼——这是一种浪费,尤其是厨师已经吃过了水手,对他来说,最大的心理障碍已经消除,没理由会做这种浪费行为。
第二个故事本身已经非常圆满,却多了这两个颇为醒目的蛇足。实际上,它们也是刻意被保留下来的标签,用来提醒观众——第二个故事也并非真实——至少隐瞒了一部分真实。
这两个破绽,都与母亲有关。毫无疑问,第二个故事隐瞒的真实,就是母亲的下落,前面我说过了,李安喜欢用各种比喻反复强化本喻关系。少年Pi和老虎是其中最醒目的一对,但还有一对本喻很容易被忽略。
母亲与莲花。
莲花与母亲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在此之前已经有两次显著暗示。一次是在开头,母亲在地板上用粉笔画莲花给Pi和拉维看。一次是电影中段,Pi俯瞰海底,先是鱼形成莲花,然后又变成母亲的容貌(这里Pi父和拉维的脸都没出现,指向特别明显),最后叠加到了沉船。所以准确地说,莲花代表的是Pi对母亲的思念和爱。
与此同时,李安还特意安排了阿南蒂给Pi讲解舞蹈,引出一个关于莲花的重要比喻:林中莲花。
在Pi问阿南蒂林中莲花是什么意思时,她没有回答。直到我们进入整个电影最关键的一段情节:食人岛,才恍然大悟。
Pi在夜晚的林中摘下一朵莲花,打开以后,里面是一颗人牙。于是“林中莲花”这个比喻和指向,在这里得以完成。
我们知道,第一个故事是Pi的幻想。那么他在岛上的动作,肯定是对各种现实发生的投射。莲花是Pi对母亲的思念;莲花中的人牙,代表了母亲的遗骸,也即死亡。而母亲的躯体,实际上就是整个食人岛。
岛是母亲,而岛下涌起的酸潮,则是母亲的下场。
酸潮是一个意义异常清晰也异常恐怖的比喻。如果想表达母亲死亡的意象,有很多种办法,最简单的比如说潮水慢慢淹没岛屿,代表母亲的溺水;或者鲨鱼啃噬小岛的根茎,代表葬身鲨腹,等等……可李安选择的是一个非比寻常,几乎和海洋没有一点关系的比喻:酸。
这个酸,自然就是人的胃酸。酸潮扑上小岛,这个意象表明母亲是被吃掉的,被胃酸所消化,所以遗骸的代表物是牙齿。
Pi在岛上吃了植物根茎,老虎吃了狐獴,这是食母的暗喻。有一种说法认为,根茎和狐獴代表尸体的肌肉纤维和蛆虫,代表了吃人,这两个比喻在电影里找不到可参照的点。李安如果要设一个比喻,一定不会只设一次,一定会重复多次,或者找另外一个参照点,所以这个猜想是否成立,需不需要影射到如此细致,有待商榷。但食母是确凿无疑的。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食母之前已经预演过一次。
Pi是个素食主义者,他第一次抓到一条大鱼,一边大哭一边用锤子把它砸死。砸死以后,Pi跪倒在筏子上,哭着对鱼的尸体说:“毗湿奴,谢谢你化身为鱼来救我。”他这么做,是因为自己面临着饥馑危机,理性告诉他只能吃鱼渡日,为了能够达成心灵妥协,Pi必须在信仰里找了一个借口。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关于道德的教义太过鲜明,没办法利用,于是Pi只能选择毗湿奴作为理由。这也从一个侧面反应出Pi的宗教观。
于是,鱼成了毗湿奴的化身,Pi有了一个可接受的理由,内心回归平静。
这次吃鱼事件非常重要,承前启后。
往前看,它与晚餐谈话相对照。父亲在晚餐时说了句话:“今天的羊肉很美味,可惜你们享受不了。”说明父亲是家里唯一一个肉食者,他代表着理性,理性是要吃肉的。母亲则告诉Pi,理性可以解决外在,信仰可以解决内在。这一点是食鱼事件里也得到体现,Pi理性地杀鱼吃肉,然后用信仰给自己内心找了个避难所,一个借口。这个很变通甚至有点狡猾的举动,与Pi在餐桌上轻松地说“我决定去受洗”的精神是一脉相承。
往后看,母亲就是鱼。鱼是毗湿奴所化,那么母亲也一定是毗湿奴Pi来的。Pi吃鱼是因为这是毗湿奴的化身,Pi吃母亲也是因为她是毗湿奴的化身。一个化成鱼,一个化成了海盗。食鱼事件就是食母事件的预演。
宗教变成了Pi的心灵庇护所,他给自己构筑了一个坚固的壳。对Pi来说,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教义太过清晰,对善恶的道德评判太过清晰,他唯一能选择的——同时也恰好是她母亲所信仰的——只有印度教。只有毗湿奴的神话特性,才能为Pi食母构造出一个合理的借口。
李安唯恐观众还搞不清楚这个比喻,还特意给出一个岛的轮廓特写。有人说这是毗湿奴的侧影,有人说这是一个女人,都没错。这个轮廓本来就兼具了母亲与毗湿奴两种特性。莲花是毗湿奴的象征,而母亲信仰的是印度教,毗湿奴的神话就是她讲给小Pi听的。从这个特写镜头,母亲-莲花-毗湿奴这三个元素的连接,得到了一次明白无误的强化。
这就是为什么岛的轮廓既像毗湿奴,又像是母亲,Pi为了给自己的食母寻找了个宗教理由,早视它们为一体了。
在这之前,Pi应该已经做过类似的事情。在幻想层面,鬣狗杀死了猩猩,老虎杀死了鬣狗,但很快鬣狗、斑马和猩猩的尸体全都消失了,全都被老虎吃掉了。投射到现实层面,厨师杀了母亲,Pi杀了厨师。然后面临饥馑的Pi吃掉了水手的剩余部分和厨师,最后把目光投向了自己母亲的尸体。
食人是一回事,食自己的母亲又是另外一回事。Pi在吃水手和厨师时还能保持正常——食鱼事件里,Pi杀死了鱼自己却没吃,而是喂了老虎,表明他把吃人归咎为自己的兽性,自己的人性还保持着清醒——但面对自己母亲,他内心的惊慌和挣扎可想而知。
在登岛之前,故事一里有一场惊天动力的大风暴,老虎在瑟瑟发抖,Pi在呼天抢地。开始时Pi还呼叫着神明,但很快就放弃了。这说明他的人性和兽性同时遭遇大了现实中的大挫折,这挫折可能是真正的风暴,也可能是其他灾难,总之造成的结果是食物匮乏至极,陷入极度的饥饿。唯一的食物,只有母亲。
吃了,自己心理绝对无法接受;不吃,一定会饿死。
可这场危机太过强烈,于是Pi的人性和兽性不得不暂时达成统一,或者说妥协,把母亲当成毗湿奴的化身,重演吃鱼时的故事,并且构造出一个毗湿奴食人岛的幻象。正如电影开头讲述的,到了夜晚,我们都生活在毗湿奴的梦里。
然后,在幻想层面,人与虎同时登岛,Pi吃了植物根茎,老虎吃了狐獴。不知大家还记得不记得,当Pi告别阿南蒂的时候,阿南蒂给他手腕系了绳子,代表了与最爱之人的告别。再回想起Pi一登岛便在岛上系了一段绳子,便会豁然开朗。Pi是在告别,与母亲告别,因为他即将要吃掉她。
到了夜晚,酸潮涌动,莲花里只残存一颗牙齿。等到Pi夜晚打开莲花看到人牙时,林中莲花的暗喻发挥了作用,他的理性之火终于觉醒,意识到自己做下的极恐怖的事。
Pi自己说担心被食人岛吞噬,才决定离开,实际上担心的是食母这件事吞噬掉他的精神,让他疯掉,乃至死亡。所以他选择了逃离这个岛,也就选择了忘记。这同样也在阿南蒂的情节里得到了呼应:“我记得那一天发生的每一件事情,但是却忘记了是如何告别的。”
结果Pi把这件事彻底忘掉了。他给保险员讲述第二个故事时,只讲到自己暗示吃了厨师,就停止了。他不是刻意隐瞒,而是自己也忘了,唯一残留的记忆,只有他自己编造出来保留在第一个故事里的食人岛。
阿南蒂的情节在整个电影里地位独特。如果把她的戏单独抽出看,根本没有任何意义,这段情节跟后面一点关系也没有,这女人也再没出现过。但李安从来不做无用功,他加入阿南蒂的戏,正是为了给后面食人岛的一系列活动建立比喻的对照系。
系绳子、忘记告别、林中莲花,这些都是食人岛中的重要暗喻,同时又与阿南蒂的故事要素全部照合。没有阿南蒂的故事,食人岛的行为就会让观众觉得不知所云。没有食人岛,阿南蒂则变得毫无意义。两者实际上是一个彼此呼应的隐喻体系的两端。
这就是充斥于细节中的各式隐喻所构筑出的第三个,也是真正的故事。
李安把第一个故事描绘的极为精美,对第二个故事却吝啬到一个镜头都没有,对第三个故事甚至只肯用隐喻来承载。他把现实包裹在美好的糖衣之内,又在现实里放入残酷夹心,递给大家。作家和保险公司相信了第一个故事,Pi本人相信的是第二个,为了强化自己的信念,他甚至还多信了一个犹太教。至于观众愿意剥开几层糖纸,则取决于他们自己。
李安用这种极度不均衡的手法,把选择权出让给观众。他打开了许多条路,每一条都没有设置终点。《盗梦空间》里,陀螺是旋转还是倒下,主角究竟是在梦里还是现实,观众可以予以猜测解读,也可以随时出戏,起身走人,归根到底这是主角自己的问题,观众们是无关的客观者。但观众们在看少年Pi的时候,不得不面临一个问题:我究竟该相信哪一个故事。这个选择权不再取决于故事的解读,而是取决于观众的内心。宗教者从中看到信仰的力量,无神论者从中看到对宗教的否定与稀释,心灵纯净者与疲惫于现实都市的人倾向于相信第一个故事,而内心黑暗的悲观主义者,则对背后隐藏的真相不寒而栗。
当李安在采访时被问起关于第二个故事,他的回答避重就轻,说故事拍完就交给观众了,这是个聪明的做法,他放弃了最权威的导演阐释权,让观众保持争论。莫衷一是是电影保持长久魅力的不二法门。所以我们不必奢望从他那里得到明确的答案,相信自己的本心就好。
第五篇:少年派影评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评
园艺院景观101席冬雪 14510127
我对《少年派的漂流记》的第一印象就是和《阿凡达》一样仅仅以令人眩目的话面取胜,但看完了以后,它完全超越了我的想象,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它不仅仅是通过美轮美奂的画面向我们展示了派在海上的一场奇幻漂流,更像我们展示了少年派的丰富的内心世界。看似纯净的大海,却蕴藏着太多太多复杂的东西,就像人心,善良,邪恶,欲望等等都充斥在人其中。影片讲述了一个生于印度并且同时信仰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印度教的少年——派的故事,他的父亲经营着一个动物园,所以派从小就了解动物的习性„„坦白说,这个故事的开头并不算吸引人,混合着宗教信仰的一个少年的成长经历。不过随后剧情正式进入到“奇幻漂流”。派举家迁往加拿大,与他们同船的还有动物园的动物,派的父亲想把它们带到异国他乡卖个好价钱。但是动物园园长一家经历了一次类似泰坦尼克号式的沉船事件,除了派,家人全部遇难。派侥幸落在救生艇的舱盖布上得以生存,与他同处一艇的还有一条鬣狗、一只断了一条腿的斑马、一只母猩猩,以及一只成年孟加拉虎“理查德-帕克”。
在漂流的最初3天,鬣狗活吃了斑马,咬死了猩猩,老虎又杀死了鬣狗。接下来这个少年在海上求生的故事,就是如何对付理查德-帕克的故事。自知无法战胜老虎的派最终选择与它一起面对漂流生活。7个月中,他要收集淡水、捕鱼捉虾,他要使用一切海上生存技能喂饱老虎,也让自己活下来。当然,这场漂流也遇到了暴风雨、鲨鱼的袭击以及各种精彩而血腥的险境。在派与老虎所剩的食物耗尽后,陷入绝望的他们已准备从容赴死。但奇迹的是他们随着小船漂到了一座天堂般的岛屿。在短暂的停留休整之后,他发现这儿是个食人岛。惊恐的派与老虎再次开始了漂流,直到在墨西哥的海滩上获救,那只老虎却头也不回地消失了。
但这样一个奇幻的故事不可能让人信服,更加可能说服前来调查的两个日本日本公司代表,然后派讲出了另一个版本的海上求生记——其实,救生艇上并没有动物,只有一个厨子、一个断了腿的水手、派和他的母亲。厨师先后杀害并吃掉了水手,然后又杀死了母亲,最终派忍无可忍同样杀害并吃掉了厨师。最后的现实是,最终只有派活了下来。
当派讲出最后那个所谓杜撰出来的第二个故事之后,往复的镜头便一幕一幕在脑海中闪现,之前的所有好像并无深意的打趣的细节都成为了伏笔,使这整个故事融会贯通的串联起来,打破了原本充满和谐和爱心并且奇幻的冒险故事,而只一个有些残酷无情的血淋淋的故事展现在眼前。第二个故事中的四个人与第一个故事中的四个动物是一一对应的,水手是斑马、厨子是鬣狗、猩猩是母亲、而派自己是老虎,更确切的说老虎是派兽性罪恶的一面。
在这部影片当中处处充满暗喻和哲理,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视觉盛宴,更是一种对人性的思考和感悟,这个世界上真的有没有神灵,我不知道,但我愿意相信它是存在的,因为人如果没有神明的约束,可能会很可怕,派为了生存,放弃了素食者不吃肉的原则;为了生存,杀了人,他可以为了生存放弃这么多原则,那我们也可以扬言为了比生存更重要的东西,放弃更多的我们曾经遵循过的东西。因为社会的发展,理性的思考带给人们许多成就,同时也带给人们无穷尽的欲望,而又是因为人类所坚持的这么不可靠,所以才更需要有神灵的指引与约束。
在影片之初,派为了纠正其他人对他名字的看法,他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