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合同论文
谈建筑企业合同风险的控制及防范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之伴随的是市场风险的增加,特别是作为建筑企业,由于其项目周期长、动用的社会资源较多、进入这个市场的人员良莠不齐,项目实施过程中涉及的合同纠纷尤其突出。近几年来,我公司经济规模越做越大,产值迅速增长,各种经济纠纷越来越多,其中由于企业实施工程建设产生的合同纠纷并且进入诉讼程序的占诉讼案件的80%以上,所造成的损失也不可低估。因此笔者认为,如何帮助建筑企业在签订和实施合同的过程中规避风险,防范各种合同陷阱,是一个迫在眉睫、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也是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题中应有之意。本文就从建筑企业经济合同的特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对如何防范建筑企业的合同风险略作分析。
一、对投标风险的防范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对施工企业的投标行为同样适用。对于招投标工程而言,施工企业在投标前及投标过程中应积极办理下列事宜:对招标方资信、资质等状况的调查,包括招标方是否合法主体,招标方历史上的诚信状况;对招标程序合法性的审查;对投标报价等文件合法性的审查等等。
投标前应首先对招标方资信、招标程序、项目的合法性等重大事宜进行必要调查,才能从源头控制风险。施工企业在经营活动中,要配备专门人员,多渠道地对开发商的投资主体、注册资本和土地取得方式,地价支付进度和来源,建设期资金渠道,银行 贷款的条件等进行了解,然后综合分析其履约支付能力,做到事先心中有底。对承包合同或 补充合同中需垫资施工包括支付周期延长等变相垫资的项目,在有承受能力的同时,必须商 请建设方给予有效的担保或实物抵押。大量事实表明:由于施工企业先前调查不到位,盲目投标,在项目中途因违规建设等原因被叫停后导致血本无归,抑或在工程竣工后催讨工程款时才发现投资主体不明,维权成本之高,代价之大,不言而喻。
例如河南洛阳华风铝厂曾经与我公司签订过一份施工合同,还收取一笔合同签订费,但在长达近10年的时间里,该厂却一直没有开工建设,即使我公司要诉讼,但也由于存在诉讼时效的问题,很难处理;再如,武汉汉鄂公司与我公司签订了工程施工合同后,却被政府取消了其业主资格,导致我公司提交的履约保证金一时无法收回。
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即使是与正规业主签订合同也存在很大的风险,这与目前的不规范的建筑市场有很大的关系。笔者认为,在目前的形势下,建筑企业在投标前还是应该积极调查,慎重投标,确定没有把握的,宁可放弃。
二、关于施工合同签约的风险防范。首先谈谈施工合同的特点。
《合同法》规定,建设工程合同是指承包人进行工程建设,发包人支付价款的合同。可见,其本质上属于承揽加工合同,但由于建设工程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危险性和风险性,因此,《合同法》把它作为一种独立合同加以规定,并规定了许多强制性和禁止性内容。
特点之一:主体许可制度
《建筑法》、《合同法》虽然没有对建设合同的主体资格直接作出明确的限制性规定,但国家对建设工程合同的主体实行许可制度,要求从事工程承包的主体必须具备经国家有关部门核定的相应的资质等级条件。也就是说,施工企业、勘察单位、设计单位、工程监理单位以及工程造价咨询单位等均须法人,还要具有符合国家规定的注册资本、有与从事建筑活动相适应的法定执业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有从事相关建筑活动所必需的技术装备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承包人不具备上述条件,所签订的建设工程合同是无效的。这在《建筑法》中已有明确规定。但对建设单位或者发包人是否必须具备法人资格,法律没有明确规定。过去我们依据国务院有关规定,一般要求建设单位或者发包人也应当具备法人资格,否则,所发包的合同无效。现在看来,这项认定不符合现实情况,因为在实践中,存在许多不具备法人资格的其他社会组织,甚至一些经过授权的临时性机构发包工程,但这些组织属于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具有独立的财产,能够对外承担民事责任的情形。因此,对他们所签订的建设工程合同,只要不存在其他无效的情形,应当认定有效,况且《建筑法》、《合同法》均没有对发包人的资格作出禁止性规定。
特点之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建设工程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这是《合同法》第270条明确规定的。之所以如此规定是由建设工程合同特点决定的,体现了国家对基本建设工程监督管理的要求。书面形式是建设工程合同成立的形式要件。《合同法》规定的书面形式,是指以文字表现当事人所订合同的形式。对于没有采取书面形式订立的口头建设工程合同的效力,应当根据《合同法》第36条的规定予以确定,即当事人未采用书面形式但已经履行了主要义务,对方接受的,该合同成立。否则由于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合同形式要件,一般应认定为合同不成立。但建设工程项目已经完成,又得到有关部门同意的,也可以按照有效处理。
此外,合同法还对建设工程合同的条款作了规定,如工程范围、建设工期、中间交工工程的开工和竣工时间、工程质量、工程造价、材料和设备供应责任、拨款和结算、竣工验收以及质量保修范围和质量保证期等。如果建设工程合同欠缺法律规定的一些主要条款,应当认定合同不成立。
其次,谈一谈施工企业签订工程合同常见的风险。
从合同本身的合法性来看,我公司作为大型国有建筑企业,资质、证照齐全,如直接参加投标后接到的工程,一般不会有合同无效的情形。如果是分包工程,则有所区别,详细情况在下文阐述。
施工合同应当全面、完整。目前的施工合同无论是建设部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还是交通部的示范文本,其专用条款,都对施工企业限制较多,特别是其中的赔偿条款,施工企业几无权利可言。例如我公司起诉武汉汉鄂公司的案件,由于其条款约定解决纠纷的方式为仲裁,对于施工企业来说,要想及时挽回损失就比较困难。所以施工企业在可能的情况下应该对合同条款据理力争。
付款条件应当约定明确的,且容易证明。如合同约定的付款条件是否成就难以证明,则容易成为维权障碍。
在将只盖有己方公章的合同交给对方后,施工企业还应注意防范因对方任意添加对己方不利的合同条款所产生的法律风险。
三、关于建设施工合同履行过程中其他合同风险的防范。
所谓施工合同履行过程中其他合同,是指施工企业签订工程合同开始施工后,必然要动用大量的社会资源为其施工服务,常见的如用工、购设备材料、运输等合同。从笔者的实践来看,这部份合同是最容易产生纠纷,也是纠纷高发的合同领域。下面重点谈一谈由于分包、转包和挂靠合同产生纠纷的原因及其结果。
1、关于分包和转包合同的特征及法律性质。
关于分包,是指建筑建筑企业将其承包的工程项目中的专业工程或劳务作业发包给其他建筑企业完成的活动。
目前国家在大力提倡专业承包企业和劳务分包企业的发展,完善有形建筑市场分包工程交易功能。但必须指出的是,这里的分包企业是指有资质的企业。禁止个人作为承包主体进入建筑市场。这一点,早在《建筑法》出台时就进行了明确。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将专业工程分包给一家有资质的企业,还必须经过业主的同意,否则也是非法和无效的。
关于转包,《建筑法》严格禁止“转包”行为,有两种形式上的界定,一种是“承包单位将其承包的全部工程转包给他人”;另一种为“承包单位将其承包的全部建筑工程肢解以后以分包的名义分别转给他人”。无论建筑企业对工程进行转包合同是否经业主同意,都一律认定为无效。
关于挂靠经营,所谓挂靠,是指单位或个人以赢利为目的,以某一施工企业的名义承揽施工任务的行为。根据《建筑法》第二十六条的规定,凡转让、出借资质证书或者以其他方式允许他人以本单位名义承接工程任务的,均属挂靠承接工程,包括无资质证书的单位、个人或低资质等级的单位,通过种种途径和方式,利用有资质证书或高资质等级的单位名义承接工程。
关于违法分包、转包、挂靠经营承揽工程的案件的处理方式:
根据《合同法》第58条之规定:“合同无效或者被撤消后,因该合同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到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责任。”
由于建筑施工合同的特殊性,发包方实际已经占有建筑工程,承包方或接受转包方投入的人力、物力已经变成了不动产,根本无法返还,因此,处理因转包合同纠纷而产生的案件时,只能是折价补偿。建筑工程已经完工且质量合格,发包方(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已完工程的实际造价支付给施工企业(接受转包方)相应价款。合同已经履行但尚未完工的工程,应当对已完工程的造价予以鉴定,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已完工程的实际造价支付给施工企业相应的价款。
对于因无效合同造成的经济损失,应根据双方当事人——转包方和接受转包方的过错程度和责任大小,确定应当承担的赔偿数额。因无效合同造成的损失范围,一般包括窝工停工费、机械设备调遣费、倒运费、建筑材料和构件积压费、保管费、机械设施闲置费、租赁费、临时设施建造费、利润、有关费用调整、定额保管费、税金等直接与该工程有关而独立发生的费用等。一般来说,转包方和接受转包方对转包行为的违法性都是明知的,受经济利益的驱动明知而故犯。因此,双方均有过错,均应承担相应责任。
承包单位将承包的工程转包或者违反建筑法的规定进行分包的,转(分)包合同无效。转包方根据合同取得的利益或者约定取得的利益,属非法所得,依照《建筑法》第67条的规定,应予没收。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更进一步明确了对非法分包、转包、挂靠经营的行为的处理办法,即收缴当事人已经取得的非法所得。
2、对由于违法分包、转包、挂靠经营引发其他纠纷的风险控 制。
首先是因为建设工程施工合同问题与分包人发生纠纷,无论是以上哪一种经营形态,承包人与转承包人都要承担连带责任。对这一点,相关法律法规已有明确规定。
其次是分包人、转承包人或挂靠关系人与发包人、承包人以外的第三人发生交易并产生外部纠纷时,如何承担责任的问题。
其一、如果分包人、转承包人或挂靠关系人以自己的名义与第三人发生交易,则责任由自己承担,这一点并无疑问。
其二、如果分包人、转承包人或挂靠关系人以承包人的名义对外发生交易,产生纠纷的情况则比较复杂。一般人都认为,由于交易的主体是承包单位,应由承包单位来承担责任。法院的判决也大多如此。至于承包单位承担责任后,可向分包人、转承包人或挂靠关系人追偿。但此时又可能出现新情况:
分包人、转承包人或挂靠关系人所剩工程款的数额小于应承担责任的数额或者已经没有剩余的工程款,其可能一走了之,逃避责任或根本无力支付。承包人承担责任后,找不到买单的下家。违法分包人、转承包人或挂靠关系人没有与承包单位签订内部承包合同或挂靠协议,承包单位只有从事实上去推定双方存在着合同关系,对承包单位来说不太有利。
目前我单位以上的各种经营形态都存在。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分包人、转承包人或挂靠关系人以建筑企业的名义进行交易的风险最大。特别是如果分包队伍还刻有公章的情况下发生的交易行为,更可能在法律上产生善意第三人这样的法律后果,建筑企业因此在主体上摆脱不了承担责任的地位。
最后,关于由于分包人、转承包人或挂靠关系用工带来的劳动纠 纷的风险。
由于以上三种形式的经营形态都属非法,合同无效,因此分包人、转承包人或挂靠关系人雇佣的工人都可以看作是承包单位的职工。由于分包人、转承包人或挂靠关系人拖欠工资或发生的工伤事故,其雇佣的民工完全可以以承包单位为被告申请仲裁。这种做法无论是在司法实践或是有关的司法解释中已经得到认可。更有甚者,完全有可能出现包工头拿着工人的工资一走了之,这对承包企业形成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和社会压力。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情况是,根据《最高人民法院人身损害司法解释》第十一条规定,由于承包企业选择了不具有相关资质的分包人,其所雇佣的工人完全可以以雇主和承包单位为被告,要求承担连带责任。由于人身损害赔偿标准比工伤赔偿要高,还另有精神损害赔偿费等,所以赔偿的数额比工伤赔偿数额高出一倍以上。笔者曾经办理过这样一个案件,尽管是调解结案,但也比工伤标准高出了三、四万元。
关于分包人、转承包人或挂靠关系引起纠纷的思考。
笔者认为,从企业尽量降低成本的角度出发,使用没有资质的分包人费用会降低一些,风险就会相应增加,特别是目前社会信用度低,各种风险更难以防范。个人认为,对于分包人应当要求其提供相应的证照、资质,以分包人自己的名义施工,即使没有经过业主同意的分包,起码可以不承担与第三人交易的风险和劳动纠纷的风险。
同时进一步加强对经营者的监督、管理,包括财务、质量、安全等,可能的话上交一定的保证金,重大交易必须经公司同意等,尽可能避免和减少由此带来的风险及损失。
四、关于根据合同回收工程款的风险防范。
清欠重要,防止更为重要,即使接到了大量工程,但欠款收不回只会造成建筑企业更大的损失。相对于建设单位,建筑企业属于弱势群体,就更应当依据合同和相关法律、法规,在施工的过程中及完工后做好回收工程款的工作。
首先要重视履行管理工作。很多施工企业都知道“低中标、勤签证、高结算”的道理,但怎样才能做到呢?这只能靠我们施工企业在覆行合同的过程中做个有心人。收集工程施工的质量、工期、结算等手续,尤其是签证手续,务必完善自己手中的债权凭证。按照合同约定的进度付款条件一期一期予以落实,一旦出现拖欠,马上发函催告,必要时行使合法权利,采用停工、缓交工程资料等手段给建设单位压力。国内外很多大型的建筑施工企业都十分重视履约管理,甚至在公司内部每个项目都设立了专门的法务人员踊跃合同履行的整个过程,国内还有的企业设立了合同专管员专职负责。
其次,要及时的通过诉讼途径维护自己的权利,实践中,有的欠款案件,一直未采取诉讼手段,虽然每年也采取了中断时效的办法,案件的胜诉权没有问题,但等到建筑企业起诉以后,虽然案件胜诉,但债务人由于经营不善或者早已转移财产而已无财产可供执行。笔者参与办理的十九冶诉广东双钢欠款案中,工程完工仅几个月后,由于发现该钢厂经营不善,可能难以支付剩余工程款,果断的采取了诉讼手段,尽管其大部分资产已抵押给银行,但通过努力,还是查封了一些资产,最大限度的维护了国家利益。最后,要充分和善于运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维护居于弱势地位的建筑企业的权益。应当说,目前的建筑市场并不规范,业主一方过于强势,引起经济秩序的紊乱,进而引起的社会问题,已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并出台了相应的法规和解释。
由于业主拖延不办理结算,造成建筑企业不能确定自己的诉讼权利,一直是建筑企业最头痛的问题。对此国家财政部、建设部出台了《建设工程价款结算办法》,办法中规定了建筑企业在向业主报送竣工结算资料后的一定日期内,业主没有提出意见的,视同认可。由此,基本解决了业主拖延结算的问题。该办法应引起建筑企业合同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
要重视行使工程优先权,通过拍卖获得工程款。《合同法》第二百八十六条规定,认定建筑工程的承包人的优先权优于抵押权和其他债权。2002年《最高法院关于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问题的批复》又重新对该条款予以明确。有了法律条文和批复,建筑企业可以不经过漫长的诉讼程序,且无须理会发展商向银行贷款时设置的抵押权,直接将工程拍卖或折价变现。但要提请注意的是:建筑企业行使优先权的期限为六个月,自建筑工程竣工之日或者建筑工程合同约定的竣工之日起计算。对该批复中的六个月的时间段要把握好,否则将事倍功半。我公司起诉广东双钢的案件就是因为起诉时间刚刚超过前述的六个月的时间,提出的优先权没有得到法院的支持。
以上是笔者结合工作实践,提出的对目前建筑企业在合同履行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的思考。总的想法是,目前多数建筑企业属于粗放式管理,存在的很多风险实际是可以避免的。个人认为,防范风险的最有效的结合国家的法律、法规,规范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同时善于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2011年10月13日
第二篇:合同能源管理论文
企业合同能源管理 风控是关键
2010年是我国实现“十一五”节能目标的攻坚年。近期,我国正从战略高度推出系列政策扶持举措,大力推动节能服务产业发展。
今年4月份我国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解决融资、税收、会计等问题的针对性举措。6月8日财政部决定在2010年安排20亿元,用于支持节能服务公司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
伴随着一系列的政策利好,必将吸引更多的节能企业开展合同能源管理(EMC)项目。但是,据业内人士透露,我国每年都有一大批节能服务企业“热血沸腾”地投入EMC项目,但其中会有部分企业撤出这个市场。
面对这种现象,北京乐普四方方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物资总监王学岭认为,很多企业在看到EMC政策利好的同时,并没有实际地认识到EMC现阶段的风险,更谈不上有效的风险控制。
EMC项目成败关键在于风险控制
乐普四方作为中国节能服务的先行者和践行者,已经在EMC项目的实施上积累了近十年的经验。王学岭介绍到,所谓合同能源管理是EMC公司通过与客户签订节能服务合同,为客户提供包括:能源审计、项目设计、项目融资、设备采购、工程施工、设备安装调试、人员培训、节能量确认和保证等一整套的节能服务,并从客户进行节能改造后获得的节能效益中收回投资和取得利润的一种商业运作模式。在这个过程中,节能服务公司几乎承担了项目运作中的全部风险。
王学岭坦言,一开始实施EMC项目时,他们对风险的认识也不高,也曾经有过“一分钱没有收到,把设备拉回来”的痛苦经历。在经过几年的市场打拼之后,他们逐渐认识到,“EMC项目成败的关键在于对项目的各种风险分析和管理”。
合同能源管理项目风险是指在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选项、设计、建设、运营阶段发生情况的不确定性。合同能源管理项目风险可以说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但是风险不是不能防范和控制的,应首先对风险加以识别,在此基础上,采取适当的措施,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
根据多年的从业经验,他把合同能源管理的风险大体分为政策风险、市场风险、诚信风险和质量风险。
政策风险主要是指,支持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法律、金融环境还不健全;国家对淘汰落后产能政策方面的变化;汇率的变化等等。
市场方面的风险主要体现为,很多人对这一模式不了解,由于信息不畅通,造成交易成本增加;EMC运营周期比较长,所以企业自身的运营情况不可预期也可能造成风险。
诚信风险:部分客户缺乏诚信,就会产生支付风险。有业内人士表示,节能企业接下100个EMC服务的单,就有95个在资金回笼上有问题,甚至有1/3根本收不到钱。
质量风险主要是,项目运行过程中所产生设备故障、甚至包括企业停工损失都由节能服务公司来承担;项目运行不稳定造成的损失,项目由于客户等种种原因造成的无法按期实施过程中的损失由服务公司承担等等。
尽管这些风险的存在与目前我国EMC发展还不健全、不成熟有关。但是乐普四方人依然认为,真正专业化的节能服务公司能够沉着地面对并控制这些风险。
他说,EMC是一个整体控制体系下的服务。所以,风险控制的核心之路是提供最专业化的EMC服务,让更多的客户看到EMC专业服务的价值——最优秀的设备资源配置,最专业的团队服务,最完善的经营模式,提供最优质的个性化无缝对接服务。
第三篇:合同管理论文
合同管理论文
姓名:吴晓刚班级:机电(本)091学号:2009322113
【论文摘要】
随着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建筑市场正在逐步走向规范与完善,目
前建筑市场竞争比较激烈,企业普遍存在利润少、风险大的现象,建设工程合同
管理越显重要。企业应自觉重视合同的重要性,做好合同管理,才能有效的降低
工程风险,维护企业的利益,增加企业利润。
【关键字】合同管理履行索赔
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生产过程,并有着自身的规律和特
点,具有明显的行业特征。从项目建设的过程中看,可分为项目建议书、项目可
行性研究、勘察、设计、施工、竣工验收和生产运营等各个阶段;从专业技术角
度看,项目建设涉及到建筑、结构、给排水、电、燃气、电讯、市政、园林绿化
等专业设计和施工活动;从所消耗的资源看,需要劳动力、各种建筑材料、施工
机械、建筑设备、建设资金等,工业项目更需要专业化的生产设备。由于社会化
生产和专业化分工,一个工程往往需要众多的单位参与前期策划、规划设计、建
筑安装、材料设备供应及其他工程咨询等活动,小型项目可能需要十几个参建单
位,大型项目往往需要几十个甚至成百上千个参建单位。这些单位从各自的角度
和各自的利益出发,通过分工协作,共同努力,完成项目建设任务。在市场经济
条件下,合同就成为维系这些参建单位,调节各方权利义务关系的纽带。当然在合同的履行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违约行为,所以建设工程合同索赔就应运而生。
随着国内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并部分走向国际地位市场,一方面建设企业为了
更好的 开拓外部建设市场,承包商在工程履约过程中如何降低风险,保护自己,并赢得应有利润,显得尤为重要,其中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就是做好工程索赔;
另一方面建设单位为了合理控制工程造价,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要防止和避免工程
索赔的发生,并做好对承包商的索赔工作。面对当前我国工程项目合同管理存在以及亟需解决的问题,我国应在工程合同管理方面加强应对措施,以保证我国在工程合同管理领域成熟的发展。
工程项目合同管理概述
工程项目合同管理的内容:1建立合同管理体系及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合同管理档案。2合同订立前的管理。采取认真、严格的态度,做好市场预测、资
信调查和订立应具备的相应条件调查等合同订立前的准备工作。3合同订立中的管理。订立合同是一种法律行为,双方应当认真凭实据严肃拟定合同条款,做到合同合法、公平、全面、明确、有效。4合同履行中的管理。认真分析和跟踪管理
合同执行情况,及时处理有关工程索赔。
合同管理的本质:改革开放后,我国建筑业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大力拓展,取
得了瞩目的成就,同时也产生了包括工程款拖欠、工程质量以及安全等很多问
题。大家可能要问:这些问题与合同管理有什么关系?其实,仔细想想,哪个环
节能与合同脱离关系呢?如果工程款支付按照合同执行,怎么会有拖欠工程款以
及农民工工资的问题呢?如果施工按照合同中规定的技术标准履行,又怎么会出
现质量问题呢?这些只不过是表面现象,其本质在于市场经济下建筑市场的改革,市场经济的本质是契约(即合同)经济,合同是市场主体进行交易的依据。从另一
个角度讲,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信用是市场经济平稳运行的保证,是合同正
确履行的保障。但是,我国目前建筑行业就存在着很多问题,没有信用,业主与
承包商的信息不对称,合同监督机制的不健全等,施工合同、咨询管理合同、劳
务合同的不履行等。合同的本质在于规范市场交易、节约交易费用。
合同管理的职能:合同确定了工程项目的成本、工程和质量等目标,规定了
合同双方责、权、利的关系。因此,合同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合同管理
贯穿于工程实施的全过程,对整个项目的实施起着控制和保证的作用。在现代工
程中,没有合同意识则项目整体目标不 明确,没有合同管理则项目管理难以形
成系统,就不能实现项目的目标。在现代建筑工程中,不仅需要专职的合同管理
人员和部门,而且参与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其他各种人员和部门都必须精通合同,熟悉合同管理和索赔工作。所以合同管理在开发、设计、监理(咨询)、施工
等过程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现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合同管理在建筑工程项目
管理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国外很多工程项目管理(咨询)公司和大的工程承包企
业都十分重视合同管理工作,将它作为工程项目管理中与成本(投资)、工期、组
织等管理并列的管理职能。合同管理作为工程项目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
必须融合于整个工程项目管理中。要实现工程项目的目标,必须对全部项目及项
目实施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实施有效的合同管理。合同管理与其他管理职能密切
结合,共同构成工程项目管理体系。
合同管理措施
合同签订前的准备工作: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建筑市场中,要想通过投标和谈
判签订一份较为理想的合同,要求企业管理者从获取招标信息开始,就应做好项
目分析、评估、决策、合同预审等合同签订前的全部准备工作。对企业的基本情
况,包括劳动力、技术力量、设备装备能力、企业资信、获奖荣誉等,特别是企
业的财务状况和类似工程经验等与欲投标项目情况进行具体对照,分析本企业在该工程中的优势与劣势。从而决策是否投标。平时应通过计算机建立一个有关这
些资料的专门资料库和信息网,并注意补充与完善。
在合同签订后的项目实施过程中,必须严格履行合同规定的各项责任与义
务,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 合同评审与合同管理规划。合同签订后,按
ISO9002质量保证体系文件要求,进行合同评审,明确合同规定的各方责任与义
务,并制定相应的方案与措施。在编制《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的同时还应编制
《实施性合同管理规划》,明确合同管理的目的、内容、程序、方法.在进行合同管理时,按《实施性合同管理规划》进行合同管理。由于施工条件的复杂性和
多变性,合同变更经常发生,因此对合同管理应实现动态管理,建立《施工合同
动态管理日志》,发现新问题及时调整合同管理策略。二 合同技术资料管理。因
合同文件和技术资料是合同管理的基本依据,所以应首先建立和健全施工往来函
件的签收、发放登记手续。根据合同规定的工作范围、技术规范、设计图纸要求
和进场后报送的并经监理工程师批准的施工进度实施计划(《实施性施工组织设
计》),负责组织现场施工。每月(旬)的施工进度计划,亦须事先报送监理工程
师批准。承包商在施工过程中要注意收集、记录和整理以下各方面的技术资料:
1施工日志;2来往函件;3气象资料:4施工备忘录;5会议纪要;6工程照片
和工程 声像资料;7工程进度计划和实际进度计划;8工程核(结)算资料;9工
程图纸;10设计变更;11招投标文件;12市场信息价;13不可抗力事件等,以
便进行合同索赔时能 提出有力证据。三 履约中的施工现场管理按编制的《实施
性施工组织设计》组织施工合同签订后,在投标阶段所编制的《施 工组织设计》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再编制《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并按此指导工程施工,完成合同所规定的工期目标、质量目标、安全目标、成本目标。在施工过程中又
应根据实际情况,将施工计划进行对比检查,并进行合理调整,以满足合同要求。
工程合同一经签订,确定了合同价款和结算方式之后,影响工程造价的主要
因素便是工程设计变更或签证,以及工程实施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所以,深入理
解合同的每一个条款,切实加强日常管理,使管理行为正规化、规范化,作好处理
合同纠纷的各种准备, 特别是索赔与反索赔的研究在工程造价控制管理中是非
常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索赔与反索赔是合同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合同双方
攻与守的关系,是矛与盾的关系。工程发承包的实践经验证明,没有一个承包商不
要求索赔,即要求调增合同价款,因此,要搞好工程造价控制,就必须进行索赔与
反索赔的研究。加强合同教育,重视合同管理人才的培养建筑企业内部应该加强
合同意识,强化法制观念,加强对《合同法》《建筑法》《招标投标法》等一系列法
律、法规的学习,使全体员工能够熟悉和使用这些法律、法规。只有依照法律、法规从事经营活动,才能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才能真正地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企业若能对合同实施有效管理,将企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产生巨大的推动力。随着我国建筑业的迅速发展,并逐渐与国际建筑业接轨,企业必将合同管理工作作为重要的管理内容来抓,因此必须加大对建筑工程的项目管理,以
使企业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信誉。
【参考文献】李幼琴《建设工程合同管理探析》,杨伟忠《我国建设工程合同管理浅析》
王亚再《加强建筑工程合同管理之浅见》
第四篇:《合同管理》论文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2013年下半年课程考试大作业
考试科目:《合同管理》
一、大作业题目(内容):
一、合同法的基本原则及内涵。(10分)
合同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对合同关系的本质和规律进行集中抽象和反应,其效力贯穿于合同法始终的根本原则。
合同法的基本原则,是制定和执行合同法的总的指导思想,是合同法的灵魂。合同法的基本原则,是区别其他法律的标志,集中体现合同法的基本特征。
合同法的基本原则包涵: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遵守法律和公序良俗原则,合同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原则和合法合同受法律保护原则。
二、合同有效的基本条件。(10分)
1:当事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2: 当事人意识表示真实。
3:不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4:合同标的须确定或可能。
三、建设工程合同的基本概念及内容。(10分)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概念,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是建设工程合同体系中最重要,也是最常见的一种,是指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为完成商定的土木工程,设备安装,管道线路敷设,装饰装修和房屋修缮等建设工程项目,明确双方相互间的权利义务(完成工程建设、支付价款等)关系的协议。
建筑工程合同的内容:工程范围,建设工期,中间交工工程的开工和竣工的日期,工程质量,工程造价,技术资料交付时间,材料和设备供应责任,拨款和结算,竣工验收,质量保修范围和质量保证期,相互协作条款。
四、勘察设计合同的双方的主要工作。(10分)
主要工作是:提交有关基础资料和文件(包括概预算)的期限,勘察或者设计的质量要求,勘察或者设计费用,双方相互协作条款。
五、分别从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一方或多方的角度论述施工合同管理的要点及索赔的管理(本题不低于3000字,阐述的篇幅不满足要求,本题不得分。60分)
施工单位合同管理要点及索赔管理:
1、建立施工企业的合同管理系统。
合同管理系统,就是施工企业从上向下建立起一支专业管理队伍,实行系统管理。作为独立法人的施工企业,建立合同专门管理机构,这个机构等同于企业三总师室或工程部,是内部管理机构。各项目经理部也设立专职合同管理人员,隶属于企业合同专门管理机构。施工企业应制定施工合同管理办法,将合同管理系统的职责、权利、分工,用内部管理规定的形式确立下来。将合同管理系统分为两极,公司级和项目级。
2、制定施工企业的合同管理制度
除了有专门的合同管理体系外,施工企业还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可行的、合理的合同管理制度。这些制度包括:
(1)合同的审查批准制度
施工企业在施工合同签订前还应实行审查、批准制度。即在各业务部门会签后,送交合同专门管理机构或法律顾问审查,再报请法人代表签署意见,明确表示同意对外正式签订合同。这样,通过严格的手续,使合同签订的基础更加牢靠。
(2)印章管理制度
施工企业的合同专用章是代表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对外行使权利、承担义务、签订合同的凭证。因此,企业对合同专用章的使用、保管要有严格的规定,要建立合同使用登记记录,合同专用章要由合同管理人员专门保管、签印,实行专章专用,尤其不准在空白合同上加盖印章。凡外出签订合同应由合同专用章的管理人员与办理签约的人一同前往签约。如合同专用章管理人员利用合同专用章谋取个人私利,应追究其行政或法律责任。
(3)合同统计考查制度
合同统计考查制度就是利用科学方法、利用统计数字反馈合同订立、履行情况。通过对统计数字的分析,总结经验,找出教训,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
合同统计的内容一般包括中标率、谈判成功率、合同履行率等等指标。
(4)合同信息管理制度
施工企业的合同由于种类多,数量大,变更频繁,人为管理效率低,可能不还会出错,必须借助先进的手段建立计算机信息系统来管理,才能达到档案化、信息化。计算机信息系统能保证正确分析合同管理情况,适应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
3、施工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总经济师、项目经理必须掌握合同管理的知识。
(1)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总经济师是企业主要经营决策者,掌握合同管理的有关知识是领导现代企业必备的素质。前面已经论述过合同管理是企业的生命线,企业要生存,要在竞争中取胜,企业高层领导应适应客观要求。
(2)项目经理也应精通合同,熟悉合同管理和索赔工作。
现代企业管理不仅需要专职的合同管理人员和机构,而且要求项目管理人员在掌握合同管理的知识前提下进行工程索赔。
4、做好合同签订时的管理,为履行合同打好基础。
建筑工程具有投资大、工期长、结构复杂、受场内场外环境影响大,不可预见性因素多的特点。施工合同应尽量做到内容完整,条款说尽,表联明确、严密。为此,合同谈判人员要在合法、依法、平等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对工程信息的调研与反馈,制定出严密、周详、可行的谈判方案,不打无准备之仗。
5、认真履行合同,加强履约管理
(1)履约管理的依据--合同分析。
合同分析是从执行的角度分析、补充、解释合同,将合同目标和合同规定落实到合同实施的具体问题上和具体事件上。
a、分析合同漏洞,解释争议内容。
工程施工的情况是千变万化的,再标准的合同也难免会有漏洞,找出漏洞并加以补充,此可减少合同双方的争执。另外合同双方争执的起因往往是对合同条款理解的不一致,分析条文的意思,就条文的理解达成一致,才能为索赔工作打开通道。
b、分析合同风险,制定风险对策。
界定和确认工程项目所承担的风险是什么,风险影响程度大小,才能找到对策和措施去控制风险,规避风险。
c、分解合同并落实合同责任。
主要是加强合同交底工作:项目经理部对所有的合同均进行全交底,以会议与书面相结合的形式向全体员工介绍各个合同的承包范围、各方的责任与义务、合同的主要经济指标,合同存在的风险,履约中应注意的问题,将合同责任进行分解,具体落实到职能部门与个人。同时,设置专职合同管理,对项目各部门的履约情况进行管理、分析,协调各部门的联系,这样可加大合同管理力度,提高全员合同管理的意识。
(2)履约管理的方式--合同控制。
合同控制指承包商的合同管理组织为保证合同所约定的各项义务的全面完成及各项
权利的实现,以合同分析的成果为基准,对整个合同实施过程的全面监督、检查、对比、引导及纠正的管理活动。
合同的控制方法有主动控制和被动控制。主动控制是预先分析目标偏离的可能性,拟订和采取预防性措施,以保证目标得以实现。被动控制是从计划的实际中发现偏差,对偏差采取措施及时纠正的控制方式。
合同控制的首要内容是对合同实施情况追踪,追踪的对象如:a、具体的合同事件:包括工程的质量、工期、成本、分包商的工作:对分包商的工程缺陷提出意见,提出警告,责成他们改进;c、对业主和监理工程师的工作跟踪:他们是否及时下连命令,做出答复,及时支付工程款项、追踪工程的总体情况:如整体工程的秩序如何,已完工程是否通过验收,有无大的工程事故,进度是否出现拖期,计划和实际成本有无大的偏差等。通过追踪收集、整理,能反映出实际状况的各种资料和数据,如进度报表、质量报告,成本和费用收支报表等,将这些信息与工程目标,如合同文件进行对比分析,对偏差进行处理,进行调整,可以采取组织措施派遣得力的管理人员;可以采取技术措施,采取更有效的施工方案或新技术;可以采取经济措施对工作人员进行经济激励;最有效的措施是合同措施,如找出业主的责任,通过索赔降低自己的损失。如发现业主有意不支付工程款,发生合同亏损,要及早确定战略,采取各种办法,减少仓己的损失。
(3)履约管理的重点--工程索赔管理。
施工企业中有句口头语:“中标靠压价,赚钱靠索赔”,可见在建筑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当今索赔是十分重要的。在施工过程中,项目经理部管理人员要认真研究合同条件,关注现场动态,积极找寻索赔依据、计算出索赔费用,及时提出索赔,做好索赔的管理工作。在分包合同履行中,项目经理部也应加强合同管理.积极进行合同交底及合同履行的跟踪管理工作,在施工过程中注意正确履行我方的责任,严格控制反索赔事件的发生。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筑市场中的工程索赔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在我国,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全形成,在工程实施中,业主不让索赔,承包商不敢索赔和不懂索赔,监理工程师不会处理索赔的现象普遍存在。面对这种情况,在建筑市场中,应当大力提高业主和承包商对工程索赔的认识,加强对索赔理论和方法的研究,认真对待和搞好工程索赔,这对维护国家和企业利益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施工索赔是在施工过程中,承包商根据合同和法律的规定,对并非由于自己的过错所造成的损失,或承担了合同规定之外的工作所付的额外支出,承包商向业主提出在经济或时间上要求补偿的权利。从广义上讲,施工索赔还包括业主对承包商的索赔,通常称为反索赔。从以上对施工索赔的定义可以说明以下几点:
⑴ 索赔是一种合法的正当权利要求,不是无理争利。它是依据合同和法律的规定,向承担责任方索回不应该由自己承担的损失,这完全是合理合法的。
⑵ 索赔是双向的。合同的双方都可向对方提出索赔要求,被索赔方可以对索赔方提出异议,阻止对方的不合理的索赔要求。
⑶ 索赔的依据签订的合同和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索赔成功的主要依据是合同和法律及与此有关的证据。没有合同和法律依据,没有依据合同和法律提出的各种证据,索赔不能成立。
⑷ 施工索赔的目的。在工程施工中,索赔的目的是补偿索赔方在工期和经济上的损失。
第五篇:行政合同论文
行政合同法律救济制度的探讨
行政合同是以行政主体为一方当事人的发生、变更或消灭行政法律关系的合意。行政合同以合同的方式强化和落实责任,调动和发挥了行政管理双方的积极性,受到行政管理各方的欢迎,被普遍应用到国家事务管理的各个方面。行政合同的大量运用不可避免地会引发纠纷,而行政合同救济渠道不畅,直接制约了行政合同法治化的进程。因此,有必要从行政合同法律救济的范围入手,对我国现有的行政合同法律救济制度进行分析与反思,建立适应行政合同特点的双向性救济方式,以促进我国行政合同理论的发展与完善。
一、行政合同法律救济的范围
行政合同纠纷可以分为合同本身纠纷和由合同引起的合同纠纷两大类。合同本身纠纷是指纯粹由合同双方当事人约定的事由发生的纠纷。合同以外的其它纠纷是指行政主体行使行政特权而产生的纠纷。对于相对人来讲,发生这两类纠纷都可申请法律救济,现实生活中对相对人权益造成的损害主要是由于行政主体行使行政特权引起的,因此,这里重点探讨一下这方面的救济。
(一)行政合同相对人可以提请法律救济的范围
除了对合同本身纠纷外,行政相对人还可对以下合同外纠纷提请法律救济。
1、对行政机关缔结行政合同行为不服的
2、对行政机关行使行政合同的履行监督和指挥权行为不服的
3、行政机关单方面变更或解除行政合同不服的
4、行政机关实施的合同违约制裁不服的
5、为行政机关不履行行政合同义务的
(二)行政主体可以申请法律救济的范围
1、对合同效力的确定与相对人发生争议的
2、合同条款的理解与相对人发生争议的
3、合同履行报酬与相对人发生争议的
4、对违约赔偿金数额与相对人发生争议的
二、我国行政合同法律救济制度现状分析 我国现有行政合同法律救济制度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在理论研究层面上,没有形成行政合同法律救济的完整理论体系,研究课题分散,所作的探讨仅停留在表面的、感生化的层面;其次,在法律制度建设层面上,没有形成关于行政合同及其法律救济制度的完整体系,而只是在国务院各部委的规章、条例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和批复中时有显现,且受民法、经济法理论的影响较大;再次,在实践层面上,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法院系统对同一类型行政合同纠纷案件的认识和处理存在较大差异,其结果也是千差万别。
由于理论上对行政合同的性质及其与民事合同之间的界限和联系没有明确的认识,立法上对行政合同欠缺相应的法律规定,致使实践中已被广泛运用的不少行政合同在法律上缺乏应有的法律地位和明确的救济途径。行政复议法未对行政合同的可诉性作出明确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仅放宽了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但未专门对行政合同纠纷作出具体规定。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行政合同制度的理论研究,完善我国行政合同法律救济制度,使之更适应中国国情并与国际接轨。
三、西方国家行政合同纠纷解决办法
在西方国家,对行政合同纠纷的解决方法主要是司法外解决方法和诉诸司法途径。行政裁决或行政复议制度解决行政合同纠纷是各国的通例。从目前来看,美国对政府合同纠纷处理的运作机制中,行政机关内设立的合同申诉委员会(a board of contract appeals)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英国,行政人员的雇佣合同纠纷可以通过某些行政裁判所裁决。在法、日、德等国,对行政契约中的行政主体责任,在提起诉讼前,均可通过行政补救途径解决。
司法外解决途径除行政裁决外还包括协商和仲裁。西方国家在解决行政合同或政府合同纠纷方面的制度运作表明,通过司法外途径(行政裁决或行政复议、协议、仲裁)消除争议往往是比较成功的。我们从中可以获取的启示就是要重视以行政契约特性为考量对司法外救济制度的构建。
四、我国行政合同法律救济的制度构建
消弭因行政合同缔结或履行所引起的纠纷需要建立行之有效的救济制度,西方国家救济制度云作以及我国实践经验均表明:通过协商、仲裁或行政机关内部裁决等司法外途径解决纠纷,往往比较成功。这种解决纠纷的方式之所以受到欢迎,主要是因为相对 一方出于其与行政机关间存在着隶属关系的考虑而期望与行政机关保持较为良好的关系。因此,作为制度建设,应当肯定协商或者由政府出面调处作为非制度化的解决办法。
在对行政合同纠纷进行司法救济上,则应肯定行政诉讼制度是唯一的司法救济途径,这是在我国根据法律关系性质而区别救济途径的制度上,行政合同作为行政法上的争议从性质上排斥其他司法救济途径的结果。而现行的行政诉讼制度的单向性构造显然不能满足行政合同救济的需要,因此,有必要针对行政合同纠纷的特点对目前的行政诉讼制度进行重构。反映在具体制度与规则的构建上就是,将行政合同与具体行政行为并列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之内;在行政诉讼中专门规定解决行政合同纠纷的特别规则,包括允许行政机关起诉原则、调解原则、举证责任原则、确认合同效力以及对违约责任处理的判决形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