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刍议法学课堂教学中的互动讨论
刍议法学课堂教学中的互动讨论
摘 要: 在法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应用案例教学、应用何种案例效果更好?文章认为恰当地应用发生在本地的一些案例现身说法,学生很感兴趣,效果较好。教学《婚姻家庭法》时,作者充分利用了新疆少数民族的婚姻习惯的讨论,民族大学生对这一块内容非常熟悉也愿意讨论,教学效果良好,并且对大部分将来要在新疆工作的学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通过讨论,了解到国家法对少数民族的婚姻习惯进行了很好的调适,培养了他们的法律信仰,对实现民族地区的法治化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案例讨论 转化抢劫罪 少数民族婚姻习惯
新疆有十三个少数民族,各民族有不同的婚姻习惯,研究讨论他们的婚姻习惯,可以更好地在少数民族居住区执行《婚姻法》,并通过制定尊重他们的婚姻习惯法的自治条例,加强民族团结,保持边疆的稳定,促进经济繁荣。
通过课堂讨论、民汉学生的互动,学生对新疆少数民族婚姻习惯总结为以下方面。
一、离婚不自由
新疆少数民族的离婚不自由。离婚不自由,主要指女子离婚不自由,在族权为主和神权主导的婚姻下,离婚没有自主性。
哈萨克族历来不提倡离婚,视离婚为极不光彩的事,即使由父母包办的不美满的婚姻,也要服从,妇女更没有离婚的权利。如果夫妻离婚,则子女全部归男方,如果丈夫主动提出离婚,女方就可以带走自己出嫁时的陪嫁妆。如果女方提出离婚,那么任何东西也不许带走,只得单身离开家门[1]。柯尔克孜族的婚姻关系一般是永不分离,一对夫妇只要活着就要厮守,没有离婚的说法,休妻或嫁几个丈夫均被认为是可耻的。维吾尔族男子有“塔拉克”的权力,丈夫可以休妻,他们只要对妻子连说三次“于且塔拉克”便算断绝关系。离婚时,妇女可以将随嫁财产带走,但争夺儿女抚养权却是以夫权为主,已生下子女,七岁以下从母,长大以后从父,但父亲需要给暂时从母的幼儿担负生活费[2]。由以上得出,在过去少数民族家庭中,男性拥有绝对的权利,女性只能处于屈从地位,尤其是在婚姻问题上更没有选择的权利,即使在现代文明社会里,这种观念也仍占有一席之地。
二、早婚现象严重
早婚是新疆少数民族婚姻的特征之一,其结婚年龄普遍在十六、七岁。伊斯兰教规定穆斯林民众的女子最早九岁就可以出嫁,传统社会舆论也认为女子应该早嫁。对于男子来说,维吾尔流传一句俗语“用帽子打不倒就可以结婚”,所以有“回人男十四、五即娶,女十一、二即嫁,男女于十五岁之内能生子者,谓之宗瑞,必作宴作贺”[3]。早婚从宗教上来看,是信仰伊斯兰教的结果。
新疆部分少数民族地处边远山区,远离现代文明。尤其是生活在高原和草原上的牧民,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贫穷而自由的生活。这种自然环境、生活环境的限制,使得年轻的小伙子、姑娘们过早地懂事、成熟。
十六、七岁的少数民族青年男女就具备了成家的条件,他们并不过多地考虑婚姻关系的社会属性,也不考虑年轻人心理的成熟远远不及生理的成熟,只认为早婚可以早育多生。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少数民族中尤其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男女,其婚姻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要求晚婚晚育的人数越来越多,早婚倾向逐步淡化。
三、近亲结婚的习俗
我国《婚姻法》第七条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禁止结婚。法律上禁止近亲结婚,而在少数民族地区经常有近亲结婚的现象,在新疆存在表兄妹婚。表兄妹婚有两种:一种是姑舅表兄妹婚,另一种是姨表兄妹婚。塔吉克族在缔结婚姻时,首先考虑近亲和表亲无血统禁忌;满族中同姓不能通婚,但姑舅之间可以通婚;回族姑表兄妹之间通婚不受限制。他们一般认为舅舅家的女儿嫁给姑妈的儿子是天经地义的,既是对舅舅家的回报,又是亲上加亲的好事[4]。根据科学解释,三代以内具有直系血缘关系的人结婚会增加隐性基因遗传病的发病几率,比如:先天性痴呆、哑巴,甚至怪胎等,这就成了家庭幸福的隐患,并给社会带来了负担,更重要的阻碍了少数民族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及社会经济的发展,使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更落后。据了解,随着人民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国家关于优生学的宣传,这种旧的习俗现在已在逐渐改变。
四、民族内婚制
民族内婚制是指婚姻的缔结只能在本民族内部进行,排斥与其他民族通婚。这是婚姻习俗在联姻范围方面的限制。我国婚姻法对不同民族间的男女婚姻关系未加以限制,这就是说,不同民族之间的男女,只要符合法定的结婚条件,就可以通婚。然而在新疆大部分的少数民族都实行民族内婚制,他们提倡鼓励本民族内部成员之间缔结婚姻关系,对于不同民族之间及非穆斯林民族之间缔结婚姻关系虽然没有强烈反对但仍持审慎态度,一般来说他们是不提倡、不鼓励的[5]。
五、现行婚姻法对新疆少数民族婚俗的调整
(一)关于结婚年龄的变通
我国婚姻法规定:“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1980年修改婚姻法时,一方面考虑适当提高法定婚龄有利于广大青年的身心健康、工作和学习,以及计划生育工作,另一方面应注意到法定婚龄过高,不符合自然规律的要求,也脱离群众、脱离农村实际。在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由于传统婚姻习俗的残存,早婚现象比较普遍。如果现行婚姻法不作变通,就很难在本地区贯彻执行,法律的威信和尊严就会受到影响。因此,从当地实际出发,各少数民族地方的变通或补充规定都把婚姻法规定的法定婚龄降低了两岁,即结婚年龄变通为:男不得早于20周岁,女不得早于18岁。少数民族男女自愿晚婚晚育的,应予鼓励[6]。
(二)关于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
我国采取“因族因地而异,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方针及灵活性的政策,解决少数民族计划生育问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中规定:城镇汉族居民一对夫妻可生育一个子女,少数民族居民一对夫妻可生育两个子女。汉族农牧民一对夫妻可生育两个子女,少数民族农牧民一对夫妻可生育三个子女。部分边远牧区执行前款规定确有困难的,经自治区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批准,可以适当放宽。新疆现行的生育政策符合少数民族心愿,也是符合新疆实际的。
(三)关于少数民族婚姻效力的灵活处置
我国《婚姻法》规定,结婚必须办理结婚登记手续,该过程是重要的法律行为,它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要的法定程序。办理了结婚登记,取得了结婚证,夫妻关系就确立了。登记结婚在婚姻过程中确立了主体地位以后,同时也考虑到新疆少数民族传统婚俗,尤其是伊斯兰教中“尼卡”证婚效力,阿訇在主持婚礼时首先要求查看新郎新娘的结婚证书,并当众宣读两个证书的内容,如未领结婚证,“尼卡”仪式就不能举行。结婚证书具有法律效力,而“尼卡”证婚仅是传统的民间形式。在对待这个问题上,国家相应采取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方式即婚姻登记与婚姻形式相结合,在承认国家法律效力的同时,也承认宗教仪式的效力。这样,国家既维护了婚姻法的统一性和严肃性,又充分考虑到了各个民族独特的婚姻习惯。
因地制宜,结合本地案例进行课堂讨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增加学习法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好习惯,对将来写论文、搞科研、干工作都大有益处。
参考文献:
[1]努荣古丽.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婚姻家庭现状及立法思考[J].法律适用,1998,(07):23.[2]梁海峡,赵丽君,张玉进.清至民初新疆少数民族婚姻规范与婚姻习俗[J].昌吉学院学报,2004,(02):67-68.[3]鲍宗豪.婚俗与中国传统文化[M].第一版.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3-64.[4]龙庆.少数民族的婚姻特点及法律思考[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2):32-33.[5]杨大文.婚姻家庭法[M].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93.[6]楼望皓.新疆婚俗[M].第一版.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19-20.
第二篇:浅析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浅析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近几年来,“互动”越来越体现在煤体与观众、促销厂家与消费者、书本杂志与读者之间加深往来与相互沟通的一种重要方式。新课程实施改革以来,也要求我们做教师的在课堂教学中要实行师生之间的互动。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主动起来,学会自己学习、自己动脑,而不是一味地去接受知识。如何把握好课堂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呢?我想从以下点谈谈自己的看法。首先是要在课堂上多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给学生提问的权利。如今的课堂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独立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但如果一节课只是老师在讲,学生不许多嘴,只许安静的听话,这种能力显然是无法得到锻练的,甚至还会使某些学生彻底丧失兴趣。所以在课堂上,不必急于将整堂课的目标强加于学生,束缚学生的思维。,可设置一些小问题,引发学生的疑问,促进他们的思考,并为他们提供平等交流的机会,让他们畅所欲言。其次要改进课堂结构,学习变成师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教学是沟通和合作的活动,强调师生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学生作为沟通和活动的主体,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体。当教师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进行指导时,教学才称得上教师主导的教学。所以课堂上要倡导以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对待学生,培养民主型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体验事实,体验问题,体验过程,体验结论。再者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方法。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中,老师多设计一些开放型的问题便于学生合作完成。保证每个学生有机会提出自己的解答方法,再让学生讨论不同方法的优缺点,选择较优的方法。同时鼓励学习困难的学生跟着同学一起讨论,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努力使后进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这样优生的思路拓宽了,后进生的自信心得到了增强。低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把学生合理地安排成小组,在每次小组活动之前,教师必须明确提出本次活动的内容和要求,让学生知道要干什么,并且要求学生认真听清楚要求之后才能开始活动。在小组活动期间,教师要进行巡视,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如有的学生参与不够积极,有的学生合作不够友好,有的学生发言时声音太大影响到了其他组的同学,还有的学生遇到和自己不同的观点就和别人争吵。这时教师就给以具体指导,教他们如何与别人沟通:“你可以这样说,我与你的观点不同,我是这样想的……或者说我帮你补充一下……”
第三篇: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互动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互动
和寨九年制学校张冬青
在新课程、新理念逐步走进校园的今天,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多重对话关系,包括了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及学生与学生间的对话。那么,如何通过这多向交流,让语文课“流动”起来,使学生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火花,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有效地促进他们创新思维的发展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我认为应该从三方互动即生本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入手。
一、生本互动,学生用“心”交流提高阅读能力
生本互动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自身的经验储备,灵活地、多角度地体悟文本,与作者、作品的人物进行心灵交汇、情感交流,体察他们的境遇,感受他们的思想,从而积极主动地以文本为凭借进行平等对话。
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我首先利用多媒体用充满感情的语言向学生介绍了朝鲜战场上中朝人民的友谊,把学生的思绪拉入了那感人的岁月,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学生与文本进行了第一次对话;然后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反复朗读课文,与文本进行第二次对话;最后我满怀深情地配乐朗读了全文,教室安静极了,有的孩子眼中泛起了泪花,孩子们在第三次与文本的对话中感悟了文本的情感;在随后的自由朗读中,学生充满情感的朗读告诉我,他们的感情和文本的感情合二为一了。于是我让学生再一次与文本对话,作了如下设计:假如你是大娘、小金花、大嫂,你会对志愿军说什么?假如你是志愿军,你会对朝鲜人民说什么?学生或激动或深情的语言让我知道他们成功走进了作者的心灵,与文本与作者进行了零距离的心灵对话,形成独特的阅读体验,一种浓浓的情感在课堂中流动着。
二、生生互动,养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传统教学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通常被认为是无关紧要或者消极的。而现代课堂教学强调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主动的学习者和积极的探索者。一位名人说过,两人各自交换一种思想,一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生生互动,使学生拥有了不止一种思想,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语文课堂真正得到了解放;另一
方面,学生积极地互动使他们获取了更多的来自学习伙伴的信息,达到了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协同发展的目的。同时,生生互动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了他们的交往能力。
在教学《田忌赛马》一文时,我让学生分组学习课文,动手操作两次赛马过程,并讨论田忌为什么会获胜。教室一下子热闹了,学生情绪高涨,每个小组的同学在组长的带领下展开了演示讨论,并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在学生自由的讨论中田忌两次赛马的过程一一重现,而田忌获胜的原因也迎刃而解。在这里,课堂已不是一人独白,他人独听的局面,而是师生间,生生间自由、开放、弘扬个性的对话。而学生在思维“碰撞”过程中,闪现了一个又一个奇妙而又美好的想法,高潮一波接一波。
三、师生互动,老师是组织者,学生成为主人
师生互动即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教师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了‘伴奏者’的角色,从此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是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这一全新的教学理念是让语文课堂“流动”起来的关键。
在教《蟋蟀的住宅》一课,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同学们想不想演一演小蟋蟀?”教室一下子热闹了,学生都纷纷举手。我笑了:“这可是昆虫联合国总部召开的昆虫国际建筑经验交流会,参加这次盛会,是为了展示咱们蟋蟀杰出的建筑才能。现在开始各小组准备,看看哪个小组表现最优秀,我们就选那个小组去,好不好?”学生欢呼雀跃,有的表演,有的画图,有的讲解„„大家各施所长,并不时拉我去指导,把小蟋蟀的本领一一展现在大家面前。这一过程中,我把“讲台”搬到了学生中间,我成了学生学习的伙伴,并巧妙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创造性学习,真正地让语文课堂变成学生交流与互动的舞台,老师与学生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教育家陶行知说“课堂是知识的圣地,是师生生命历程的一部分。”要增进语文课堂教学中生本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效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增强课堂教学中的生命意识,就让我们用饱满的情绪、科学的方法去吸引孩子,使枯燥、陌生的课堂多一些欢声笑语!
第四篇:课堂教学中有效讨论
课堂教学中有效使用讨论之我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课堂教育教学的形式、方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广大一线的数学老师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代替用了几十年的、传统的、落后的教学模式。将原来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看转变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倡导学生合作交流、鼓励学生亲身实践;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化为主动的探究式、讨论式学习,使学生乐于学习、勇于探索。真正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学生学习也就更主动、积极。教师也转变了角色,在新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充当雪深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设计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的是导的作用,这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应随之改变。当前的学习方式很多,也各有特色,而讨论式学习方式在课堂中运用最广。它的特点是能使学生融入学习,通过讨论获得成功的体验,进而产生学习兴趣、树立信心。现在的课堂教学,“讨论”已经成了衡量有无贯彻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标准。这就难免出现片面强调讨论而忽视课堂教学的现象,认为一节课只要放手让学生讨论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笔者经过认真分析、思考,觉得存在一定的弊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讨论提纲的拟定考虑不够充分。(2)讨论的效果和质量尚待提高。(3)过多的注重了讨论的形式而忽视了讨论的时机。(4)讨论式无法面向全体学生。
(5)讨论的参与度不高,无法让大家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笔者在观摩的各种形式的教学研究课,听取专家、优秀教师的观点、经验,认真思考、反思,就讨论式学习的形式、内容、作用、意义等方面说说学习的新的和体会。
一、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讨论”的作用和意义。
讨论,能活跃课堂气氛,使数学教学不再是枯燥无味的模式教学,通过讨论能使课堂显得有活力、充满生机。但我们不能一味只注重讨论,而是要适时地引入讨论,适当、科学有效地利用讨论,面向全体,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小主人、成功的讨论式教学,它的课堂气氛是宽松、民主、和谐、开放、张扬有度的。讨论,就是给学生表达的机会,发表自己看法的权利。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充分地创设学生思考、质疑的时间和空间,激发学生探究、求知、表现的欲望,让学生想学、乐学,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个性,学习智慧的火花在讨论的过程中相互碰撞,锻炼了学习的思维,使之逐渐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充分体现了教学上的师与生、生与生的互动。学生经历了由不知到知、不会到会的成功体验,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就能够逐步形成和完善。讨论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学生找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式学生的表现欲望、竞争意识、克服困难的心理品质形成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展示自己的个性的创新思维过程。教师应善于设计讨论提纲,提出的问题要明确、有针对性,那么教学中的讨论就会是一朵浪花,一轮彩虹。教师要
明确讨论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是解决本堂课的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非常有效的手段之一,是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学习主体地位的有效方式,同时也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核心——全面关注学习的发展。
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恰当运用讨论。
什么时候进行讨论?如何教学讨论?什么样的讨论才是科学有效的?这是当前实现课堂教学研究和探讨的课题。一节课上讨论的设计要受课堂教学内容、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的认知需求、课堂教学的氛围等许多因素的制约。数学问题的讨论要求教师备课时精心设计问题,并且不失时机地参与到学生的讨论活动中,加以指挥,充分体现了生与生、师与生之间的互动。当前的数学课堂教学讨论的组织方式一般以两人、三人或四人一组,当然也有根据需要安排更多的人。但无论怎么安排,讨论小组人员的结构尤为重要,它体现了教师对教材、对学生情况掌握的熟悉程度。讨论人员的安排通常可根据学生的素质结构和讨论题的难易程度来科学安排。(1)讨论人员的结构要体现层次性。教师应根据需要安排讨论小组成员,难度不大的问题安排两人一组商量;稍难的问题可设计成四人一组讨论;对于问题解决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思维方式解答的还可以组织全班讨论。
(2)讨论小组成员的安排体现科学性。如何科学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是避免形式主义的保证,无论同质同组还是异质同组的讨论,都应该在小组长的组织下进行,让每一位组员都得到发言的机会,小组长还应该安排人员把每个同学的意见收集起来,在讨论完后进行汇总,形成小组的讨论结果。(3)适时对讨论过程进行评价。有无对讨论的结果进行评价,是一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之一。学生讨论完后对讨论的情况进行汇报,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状态的最佳时机,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热情、学习成效给予恰当而中肯的评价,应提倡生生之间也可以展开评定,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收获。当学生获得同学的欣赏时他们的自信才可能真正建立。(4)注意在讨论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塑造。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敢说、敢想、敢于否定别人、也敢于否定自己的学习态度,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勇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指导学生批判性地吸取别人的意见,不盲目地随从或适从,教师还应竭力保护学生的创新火花,不能因学生的答案不对就一棍子打死,应先肯定他的思考,再引导他走出思维的误区,找到正确解决问题的途径。
三、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保证讨论的有效性。
讨论的目的是解决进行重难点,所以讨论的有效性对整堂课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提纲,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来检验课前准备。课案设计中设计课堂教学问题是备课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要求教师要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深入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并且创造性地用好教材,灵活机动地驾驭课堂、驾驭学生。教师在设计讨论提纲是英注意以下几点:
1、讨论提纲的设计应符合学生的认知需求。当教师教学的新知识与学生已
有的认知水平发生冲突时,可以设计有针对性的讨论题供学生讨论,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运用旧的知识基础解决新知,建立新的认知结构。
2、讨论提纲的设计应关注知识的重难点或关键处,以及易于混淆的知识。讨论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讨论,把握知识的最本质的东西。教师设计的问题应重点关注半节课的重点,让学生通过讨论掌握教学重点或关键,达到教学目标。易于混淆的知识也是讨论的重点,通过讨论可以让学生明确它们的不同之处。因此,问题的设计要充分考虑知识的重难点、关键,也要让学生通过讨论区分容易混淆的知识。
3、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难度很大、需要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思考题时可以随机安排学生讨论,这能起到相互学习、相互帮助。
4、讨论提纲的设计还应关注教学过程中不可预见的问题。即当学生提出教师未考虑到得,偶然冒出来的问题时,也可安排机动地讨论。
上面所说的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讨论都要遵循教学活动的“必须”,同时也是学生认知需求的“必须”。
一堂课中讨论环节的安排应遵循教学过程学生的认知规律,讨论提纲的设计要具有思维性、目的性、针对性。讨论的组织要科学、合理、深入,避免随意性、盲目性,使教学借助于“讨论”让学生全面深入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第五篇:互动课堂教学工作总结
互动课堂教学工作总结
一学期的学校工作又落下帷幕。在这一学年中学按照县教育局的工作思路与工作重点,紧紧围绕135互动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依靠全体教职工,积极进取、努力开拓、奋发拼搏,学校的各项工作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学校始终以“高标准、严要求、创一流”为总体目标,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为核心,以135互动课堂教学模式为突破口。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在教育局吕局长带领下,通过实践论证,本学期推出“135互动课堂教学模式”以来,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建立健全各种组织,并依据县局“135互动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步骤及时制定出实施方案,组织培训,在期初会上进行模拟演练,查摆问题,开学后及时进行班级和小组文化建设,目前师生正以满腔的热情践行着“135互动课堂教学模式”。但就“135互动课堂教学模式”的现实推动情况看,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对模式的理解和运用;二是对导学卡的编制和运用;三是小组合作交流的有效性的问题;四是对有序有效的学生展示的研究;五是对评价标准的确定,如何评价班级学习小组和小组内成员的评价等。依据县局通知要求,现将我校前一段推进“135”互动课堂改革工作总结如下:
一、创造有利于“135互动课堂”课堂教学改革的条件
1、更新教学观念
观念决定行为,要改变教师固有的观念是很难的。为此,开学初,组织全体教师集中学习《135互动课堂教学模式改革通识培训》。对“135互动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详细解读,对导学卡及教案编写工作做了细致解说。为营造课改的氛围,学校形成了会会讲课改,人人研课改,堂堂落实课改的局面,让教师形成课改的理念。通过培训引领,老师们对“135”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过了一段时间后,在学校组织的“135”理论过关考试中,90%的教师达到优秀成绩。
此外,学校又组织教师进行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教师意识到课改的设想最终要靠教学实践去实现、去完善,不仅要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而且要改变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广大教师理解了高效课堂的基本理念,改变了教学方法,把握了自己的角色定位,突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并要求科任教师用新课程的理念审视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
2、组织建立:建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学校课改领导小组,形成了校长(主任)——教学处——教师,前勤——后勤信息畅达,管理到位,组织有效的管理机构。
3、制度健全:建立健全了保障课改运行的各项规章制度,实行边实验边调整,边运行边规范。
4、物力保障:学校教室从环境布置到课桌摆放和黑板的增设,小组文化建设,教师外出学习等学校都给予极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
5、措施得力:开学初学校就以组织为牵制,以制度为约束,以财力为保障,以方案为统领,形成了全面铺开,稳步推进,科学实施,强化规范,保证成效的一系列措施,确保“135互动课堂”顺利实施。通过教研带动,使教师更好地消化理解和吸收接纳新理念、新方法,总校及各校领导与教师一道同研究、同反思、同成长。
学校领导多次到年级组、班级参与“135”互动课堂班级建设,从环境的美化到小组的命名。参与指导“135”互动课堂,查导学卡,看导学卡,听互动课,和讲课教师座谈,和学生座谈,及时发现课堂内引发的新问题、新矛盾,设身处地,站在师生的角度来分析困难,设法尽快解决突出问题。通过这些举措,强化了师生对“135”互动课堂的认识,争取更好地实施课程改革。
认真落实教育局“135”互动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步骤,组织教师深入学习“135”内容,充分发挥教研组功能,利用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活动,加大研讨力度。
目前,通过系列举措,“135”互动课堂在我校开展得如火如荼,班级建设有声有色;课堂中三阶段实施有条不紊;师生互动和谐融洽。
二、“135互动课堂”改革实验初见成效
1、教师观念转变了:确立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变为学生学习过程的服务者、引领者、组织者、鼓励者、合作者。
2、教学模式更新了:由原来的教师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地心说”,变成以学生学为主的教学模式——“日心说”。课堂的中心变了,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主体。
3、学习方式自主了: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真正实现了“我要学”。
4、评价方式换位了:原来是以教评学,教师主导。现在是以学定教、学生主体。
5、学生思维解放了:原来课堂是教师思维主导,学生的思维被教师牵着走。现在学生的思维按学案走,按知识的生成走,学生思维得到了活跃。
6、课堂氛围活跃了:原来课堂是少数精英学生的天地,大多数学生课堂闲置、思维呆滞,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单一的互动方式,造成个别学生反学、弃学。现在是学生小组间按照导学卡自主探究,合作研究,群学共究。学生思维解放,活动空间解放,话语权解放,互动形式开放。课堂成了知识的超市,学生在涌动,生命在狂欢。
7、出现了典型班级和个人:如八年级一班的付丽娟;九年级的姜松。同时涌现出了像曹秀兰、赵亚如、潘颖华、朱海荣、滕桂艳、姜磊老师等学科标兵。他们最大限度的发挥了自身的潜能,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变得灵动,教师充满阳光,课堂更加精彩。
三、比较突出的典型事例
在课堂教学达标验收中,所有教师积极参加验收活动,能够使用135互动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讲课,在讲课中出现了像曹秀兰、付丽娟、姜松、王震兴、等一大批讲课较好的老师,为其他班级做出了表率……;学期中我校有13名教师进行23项成果进行了申报,通过成果申报工作可以看出教师课改的积极性。
四、目前学校在课堂“135”教学改革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1、教育观念转变的不彻底,尤其是一些中老年教师,突出表现在校点的教学上。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强弱不一,目前学校课改的步调还不足以奏鸣强音。
2、导学卡问题的设计简约,缺少中心问题,有的问题太大或太琐碎,问题主线发挥不到位。
3、小组合作学习有形式,但常出现合而不“作”、作而不“合”。
4、如何提高小组的展示效果
5、如何做好小组评价
6、教学管理层面的工作人员,在学术涵养和知识水平等方面有待提升。
五、解决策略
1、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通过中青年教师的课堂改变、学生的改变,让那些彷徨的人看到教育的希望,给他们带去挑战,在面对压力的同时去改变自己。
2、教育是爱的事业,是充满阳光的。为此领导指导工作时要多带笑容,多表扬少批评。[~]使师生们能在和谐的条件下获得一丝快乐与阳光。
3、加大集体备课力度,在设计问题前认真备好教材、学生,使问题的设计合理,层次分明,能调动和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
4、进一步明确分工,确保合作学习一开始人人都能各司其职、有条不紊,确实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让每个学生真正参与到合作学习中去。
5、想方设法增加学习小组的展示和评价形式,创新评价机制,把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把对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经常性的开展优秀学习小组学习汇报会等活动。
6、加强“135”教育理论的培训,通过多种渠道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总之,135互动课堂教学模式,让我认识到教师不应“授人以鱼”而应“授人以渔”;不是奉送真理而是教学生去发现真理。“135互动课堂教学模式”一定能在我校扎根发芽,并茁长成长,不久的将来,“135互动课堂教学模式”一定会在我校开花结果。我坚信在135互动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学生是灵动的,课堂是精彩的,教师是阳光的。135互动课堂教学模式一定会实现新课程改革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