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时间:2019-05-14 02:54: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1982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982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第一篇:1982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1982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注意:理工农医类考生不要做附加题,满分为100分。文史类考生必须做附加题,满分为120分。

一、请把汉字写在拼音下面。(2分)

zhōng guó shì shìjiè shàng lìshǐ zuì yōujiǔ de guójiā zhī yī。

zhōngguó gè zúrénmíngòngtóngchuàngzàoleguānghuī cànlàn de

mínzú wénhuà,jùyǒuguāngróngdegémìngchuántǒng。

二、文学常识(8分)

(一)为纪念被国民党杀害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左联五位烈士,鲁迅写了《为了忘却的记念》。

(二)郭沫若的《

》是“五四”时期影响最大的一部诗集。

(三)程疯子是话剧《

》里的人物。

(四)“完璧归赵”的故事赞扬了______________ 的机智勇敢。

(五)《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作者是______。

(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杜甫《

》里的名句。

(七)列宁指出高尔基一九○六年写的《

》是一本非常及时的书。

(八)《皇帝的新装》是丹麦著名童话作家_________ 的作品。

三、在下边的横线上填进最恰当的字,每一道横线上只填一个字。(12分)

(一)青年人在困难、___ 折面前,不要气____,不要____ 怠,要勇往直前。

(二)写文章老实一点,是做到准确的好办法。有时____ 意求工,反而弄巧成____。

(三)联合国大会第九次紧急特别会议,通过一项____ 促所有国家____ 裁以色列____ 并叙利亚领土戈兰高地的决议。

(四)在打击经济等方面的犯罪活动中,如果我们的干部优柔____ 断,____ 视无睹,甚至____ 息养奸,就会养____ 遗患,害己、害党、害国。

四、认真阅读下面两段文字,解释加着重号词语在文中的含义。(12分)……我希望你要能够象这桔子树一样,独立不倚,凛冽难犯。要虚心,不要作无益的贪求。要坚持,不要同乎流俗。要把你的志向拿定,而且要抱着一个光明磊落,大公无私的心怀。那你便不会有什么过失,而成为顶天立地的男子了。……不过也不要过分的矜持,总要耿直而通情理。但遇到大节临头的时候,你却要丝毫也不苟且,不迁就。

对话体特别宜于论事说理。在不用对话体的论事说理的文章中,作者独抒己见,单刀直入,只要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就算“自圆其说”;至于旁人的种种不同的看法,可以一概置之不问,至多也只是约略转述,作为己说的佐证或是作为辩驳的对象。但是同一事理往往有许多方面,观点不同,所得的印象或结论也就不同;而且各人的资禀修养也可以影响他的见地,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事理的看法没有完全是客观的。1.流俗: 2.矜持: 3.耿直: 4.苟且: 5.迁就:

6.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7.自圆其说: 8.约略: 9.佐证:

10.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五、仔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弄清楚它的语言结构,简明扼要地回答问题。(6分)

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的进程中,已经结成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统一战线,这个统一战线将继续巩固和扩大。

(一)这是一个包含两个分句的复句。这两个分句有没有主语?如果有,把它指出来。

(二)这两个分句的谓语主要动词各是什么?

(三)这两个分句的宾语各是什么?

六、文言文的解释和翻译(14分)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注意:

①这段文字里的“上”、“天子”、“皇帝”都指汉文帝。②亚夫:即周亚夫,细柳军主将。

解释上面一段文字中带着红字的词语(8分)1.已而: 2.被甲: 3.锐兵刃: 4.且至: 5.居无何:

6.按辔徐行: 7.曩者:

翻译上面一段文字中带横线的句子。(6分)1.将以下骑送迎: 2.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3.称善者久之:

七、请扼要回答下面一段文字说了哪几层意思(6分)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答:

作文(写在试卷上。40分)注意:

1.必须写议论文。不要写成诗歌或其他文体。2.必须先在试卷上拟出简明提纲,然后作文。

3.作文要求观点正确,中心思想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段落层次清楚,语言通顺;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

4.每个字占稿纸一格,标点写在格内。不要超过一千字。5.字迹清楚,卷面整洁。

作文题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简明提纲:

附加题(20分,计入总分)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知其大意,然后解释翻译一些词句。(15分)孙吴奄有江左,亢衡中州,固本于策、权之雄略,然一时英杰如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四人者,真所谓社稷心膂,与国为存亡之臣也。自古将帅,未尝不矜能自贤,疾胜己者,此诸贤则不然。孙权初掌事,肃欲北还,瑜止之,而荐之于权曰。“肃才宜佐时,当广求其比,以成功业。”后瑜临终与权笺曰:“鲁肃忠烈,临事不苟,若以代瑜,死不朽矣!”肃遂代瑜典兵。吕蒙为寻阳令,肃见之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蒙遂亦代肃。蒙在陆口,称疾还,权问:“谁可代者?”蒙曰:“陆逊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无复是过也。”逊遂代蒙。四人相继,居西边三四十年,为威名将,曹操、刘备、关羽皆为所挫。虽更相汲引,而孙权委心所之,吴之所以为吴,非偶然也。1.下列带红的词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意思?答案写在括号里。(5分)a.瑜止之,荐之()于权固本于(孙)策、(孙)权之()雄略 b.与(于)国为()存亡之臣也曹操、刘备、关羽皆为()所挫 c.然()一时英杰此诸贤则不然()

d.未尝不矜能自贤()(注意:解释“自贤”)此诸贤()则不然 e.疾()胜己者称疾()还

2.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0分)a.当广求其比。

b.若以代瑜,死不朽矣。c.谁可代者? d.无复是过也。

e.居西边三四十年,为威名将。

二、简要说明鲁迅的小说《药》在情节上安排了哪两条线索?指出这两条线索是通过什么连结起来的?

1982年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语文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注意:评分一律给整分,不要出现小数。第一题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草案·序言》中两句的拼音。答案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

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评分标准

共2分,每句1分。全句都对给1分,有错不给分。第二题 答案

(一)柔石、殷夫、胡也频、李伟森、冯铿。

(二)《女神》

(三)《龙须沟》

(四)蔺相如

(五)李白

(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七)《母亲》

(八)安徒生 评分标准

本题共八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8分。

第(一)题答对三个以上的,给1分;不足三个的不给分。

填写姓名,用本名或字、号、笔名都算对。如把殷夫答成白莽、徐祖华等都对。外国作家的姓名以课本上的译名为准,写法与课本不符的不给分。填空中如写错别字或用拼音代替,都不给分。

第三题

答案(下边加红的是应填的字)

(一)挫折 气馁 懈怠

(二)刻意求工 弄巧成拙

(三)敦促 制裁 吞并

(四)优柔寡断熟视无睹姑息养奸养痈遗患(答“养虎遗患”也算对)评分标准

每答对一个字给1分,共12分。写错别字或用拼音代替,或者填进的字从上下文看不是最恰当的(如把“敦促”答成“督促”),都不给分。第四题答案

1.流俗:一般人的见解和习惯。2.矜持:拘谨、拘束。3.耿直:正直、直爽。

4.苟且:只顾眼前,得过且过。5.迁就:无原则地将就。

6.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见解有根据,说话有道理。(或:所抱的见解和主张有一定的根据,所讲的话有道理。)

7.自圆其说:使自己的说法前后一致,没有自相矛盾的地方。8.约略:大概。9.佐证:证据。

10.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指对同一个问题,各人观察的角度不同,见解也不相同。评分标准

十条词语解释,共12分。第7条和第10两条各给2分,其余每条各给1分。只要解释的基本意思与答案相符就给分,不要求字面上与答案一样。基本意思不正确的不给分。第7和第10条只答对一半的给1分。第五题

阅读的这段文字选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草案·序言》 答案

(一)第一分句没有主语。第二分句的主语是“统一战线”。

(二)第一分句的谓语主要动词是“结成”。第二分句的谓语主要动词是“继续”。

(三)第一分句的宾语是“统一战线”。第二分句的宾语是“巩固和扩大”。评分标准

每题2分,共6分。

(一)若答成第一分句有主语,扣1分。第六题

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答案解释:

1.已而:随后。(答“旋即”、“不久”也对)2.被甲:披铠甲。(答“穿上衣甲”也对)3.锐兵刃:把武器磨得很锋利。4.且至:将要到来。5.居无何:过了不久。

6.按辔徐行:控制着缰绳让车马慢走。7.曩者:刚才。(答“从前”、“先前”也对)翻译:

1.主将及其属官都骑着马迎接和送行。

2.它们(指霸上、棘门军)的主将确实(或:本来)是可以加以袭击并俘虏的。(或:它们的主将确实是可以用偷袭的办法加以俘虏的。)

3.称赞他好,称赞了很久。(答为“连声称赞他好”或“称赞了好久”也可以。)评分标准

本题共14分。解释7个词语,“按辔徐行”给2分,其余每个给1分;翻译三个小句,每小句给2分。只要基本意思与答案相符就给分,不要求字面上与答案完全一样。

第七题这段文字选自《荀子·劝学》。答案

一共说了三层意思:

1.“积土成山”至“无以成江海”,说学习要有积累; 2.“骐骥一跃”至“金石可镂”,说学习要持之以恒;

3.“蚓无爪牙之利”以下,说学习要专心致志。评分标准

第一层意思给2分,共6分。没有划分层次,准确地说出了三层意思也对。作文评分标准

40分,其中内容占15分,表达占25分。

(一)内容方面 分四等评分: 第一等 12-15分

观点正确,立意新颖,中心思想突出,感想深刻,联系实际具体、恰当。第二等 8-11分

观点正确,中心思想明确,感想比较深刻,联系实际比较具体、恰当。第三等 4-7分

观点基本正确,中心思想尚明确,感想不够深刻,联系实际不够具体、恰当。第四等 3分以下

观点有错误,中心思想不明确,只写一些抽象、空洞的话,基本上没有联系实际,或者罗列一些不相关的材料。

(二)表达方面分五等评分: 第一等 21-25分

结构谨严,段落层次分明,语言准确流畅。第二等 16-20分

结构完整,段落层次清楚,语言通顺,偶有语病。第三等 11-15分

结构尚完整,段落层次比较清楚,语言基本通顺,语病不多。第四等 6-10分

结构不够完整,段落层次不够清楚,语言不够通顺,语病较多。

第五等 5分以下结构残缺,不能成篇,条理紊乱,语言不通顺,语病很多。

(三)其他

1.作文超过字数不扣分。简明提纲今年暂不计分。

2.必须写议论文。写诗歌的不给分。写其他文体的在及格线(24分)以下给分。3.写错别字,标点错误以及书写极其潦草,卷面乱涂乱改难以辨识等等,均归到 9 语言表达方面去酌情扣分,至多以扣5分为限。

4.如果发现个别作文立场观点有严重错误或思想感情极不健康,应给予最低等分数,或不给分。但必须严格区分是认识问题还是立场问题,谨慎从事。此类试卷须提交学科评卷组审议。

附 加 题 第一题

这段文学选自《容斋随笔》卷十三。答案

(一)解释 1.之:他 之:的 2.为:是 为:被

3.然:但是,然而 然:这样,如此

4.自贤:自以为德行才能都好 贤:有德行才能的人 5.疾:妒嫉 疾:疾病

(二)翻释

1.应当多找些和他类似的人。

2.如果以他代替我周瑜,(我)虽死也不朽了。

3.可以代替你的人是谁?(或:谁是可以代替你的人?)4.不会再有人超过此人了。

5.坐镇在西部边界地区三四十年,成为威风凛凛、大名鼎鼎的将领。评分标准

共15分。解释5分,其中每小题必须两个加着重号的项目都答对才给1分。翻译10分,其中每小题2分

第二题答案

一条线索是革命者夏瑜的英勇牺牲,另一条线索是华老栓夫妇在医治儿子的痨病时所表现的落后无知。这两条线索是通过“药——人血馒头”连结起来的。如果回答是通过刑场、茶馆、坟地等场景连结起来的,也算对。评分标准

回答正确,文字简练,给5分。两条线索答对一条的,给2分。答对两条线索是由什么连结起来的,给1分。答题不要求字面上与答案完全一样。

第二篇:1984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1984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部分(40分)

(一)请把相应的汉字写在拼音下面。(4分)

1.Zhuózhòng zhuāhǎo tǐzhì gǎigé 2.Bìxū yánsù cáizhèng jìlǜ

(二)下边列举的鲁迅的作品里,有哪几篇是小说?请在不是小说的篇名前的括弧里打“×”,并在小说篇名前边的括弧里用阿拉伯数字标出它们发表的先后次序。(2分)()《记念刘和珍君》()《药》()《拿来主义》()《祝福》

()《“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为了忘却的记念》()《阿Q正传》()《狂人日记》()《<呐喊>自序》

(三)下边一共有四个论断,请在正确的论断后边的括弧里打“√”号,错误的打“×”号。(每题1分,答错倒扣1分,不答不给分。)

1.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和孙犁的《荷花淀》都描写了荷花,它们都是写景的散文。()2.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和姚雪垠的《虎吼雷鸣马萧萧》都写到了李自成这个历史人物,但前者是学术论著,后者是文艺作品。()

3.《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守财奴》中的葛朗台,《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都是资产阶级剥削者的典型。()

4.《樱花赞》、《百合花》、《花城》、《南州六月荔枝丹》、《杨树》等作品都写到了花草树木,但它们的文体各不相同,表达方式都不一样。()

(四)仔细阅读下边几段文字,然后答题。本题一共包括11个小题,按顺序原文中加红或画线的词句相对应。凡选择题一律在正确答案后边的括弧中打“√”号。每题只准打一个“√”,否则不给分。(30分)

现在我们可以根据有力的证据断言:人类一切部落,在野蛮社会以前是蒙昧社会,正如我们知道在文明社会以前是野蛮社会一样。人类历史的起源相同,经验相同,进步的历程相同。①

在人类进步的道路上,发现与发明层出不穷,我们根据这些把人类的进程划分成先后相承的若干阶段。同时,各种社会制度,因为与人类的永恒需要密切相关,都是从少数原始思想的幼苗发展出来的,也同样成为我们划分阶段的依据。将这些制度,这些发明与发现综合起来,加以比较,就可以看出人类出于同源,同一发展阶段中人类有类似的需要,并且可以看出在相似的社会条件中人类有同样的心理作用。②

我们把陶器的出现作为野蛮社会开始的标志,因为人类必须先有村居生活,而且必须在简单的技术已经达到相当进步的水平之后,才有可能制造陶器。⑤在人类的进步过程中,制陶术的出现为改善生活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近代文明是在野蛮阶段的各种发明、发现和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且大量吸取了野蛮阶段的种种成就。不管文明人的成就多么卓越伟大,都不能使我们低估或无视人类野蛮阶段所完成的事业。⑥要知道,野蛮阶段的人类已经创造并享有了文明的一切要素,只有使用文字一项是例外。文字的使用是文明阶段开始的一个最准确的标志。认真地说来,没有文字记载,就没有历史,也没有文明。

随着发明和发现的产生,随着制度的发展,人类的心灵也必然因之而愈来愈开豁,人类的脑子也在逐渐变大,尤其是大脑部分。在蒙昧阶段,人们要从一无所有的环境里想出最简单的发明是极其困难的;在这样一种原始的生活条件下要发现任何可资利用的物质或自然力量也是极其困难的。因此当时人类心智发展之迟缓是不可避免的。要把这样一些蒙昧初开,野犷难驯的人组织起来,形成一个社会,当然也是十分困难的。毫无疑问,最早的发明项目、最早的社会组织,是最难于产生的,因此从蒙昧阶段过渡到野蛮阶段所经历的时间是最长的。⑦

人类发展进度比率的问题同人类文化各阶段的相对长度直接有关。人类发展的速度自始至终是循着几何级数递增的,虽不是严格遵守这个规律,但基本上是如此。这一点不仅曾为历史事实所证明,而且从理论上说,也不可能遵循其它的规律。⑧因为每当人类获得一项准确的知识之后,就变成了进一步获得新知识的动力,就这样一直推进到极其错综复杂的现代知识。因此,虽然人类在最早一个阶段的进步速度最慢,在最近一个阶段的进步速度最快,可是我们如果就这两个阶段的成就同全部成就关系来估量,则最早一个阶段的成就的相对量可能是最大的。我们认为下边这种看法有可能会得到公认,那就是:人类在蒙昧阶段的进步,就其对人类整个进步过程的关系而言,要大于野蛮阶段的进步;同样,人类在整个野蛮阶段所取得的进步要大于其后整个文明阶段的进步。⑨

人类文化上的这些阶段的相对长度是多少?这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虽然不可能作出精确的估计,但不妨试求其近似值。根据发展速度按几何级数递增的理论,蒙昧阶段的时间自然要比野蛮阶段为长,而野蛮阶段要比文明阶段为长。如果我们假定人类生存在地球上的时间已有十万年,那么我们至少要把六万年划归蒙昧阶段。按照这样的分配,人类中最先进的一部分⑩竟花去五分之三的时间生活在蒙昧阶段。余下的时间里,要把两万年——即五分之一——划归野蛮阶段的初期。给野蛮阶段的中期和晚期留下一万五千年,文明阶段就只剩下五千年左右了。

人类经历蒙昧阶段的时间比此后的全部经历还要长,而文明阶段所占据的时间只不过是人类历史的一小片段。这个结论在人类学上是极其重要的。(11)①按照作者的观点,人类社会的发展应该按顺序分为哪几个阶段?

②左边画线的这句话的意思是:

a.人类出于同一祖先,因此有同样的需要和心理。()b.同一个种族的成员在同样的发展阶段中有相同或类似的需要和心理。()

c.人类所有种族在相似的情况下,其需要和心理是相同或类似的。()

d.在社会条件不尽相同的情况下,人类的心理作用仍然可以是一致的,而具体的需要在相同的条件下只能是近似的。()③这一段有两个“其”字。第一个“其”指代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个“其”指代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④这里的“相对量”和“比率”的意思是:

a.“相对量”指不同阶段文化发展相对成就的大小,“比率”指不同阶段发展速度的比较。()

b.“相对量”指不同阶段文化发展相对成就的大小,“比率”指这些成就的量的比例。()

c.“相对量”指不同阶段文化成就的相对重要性,“比率”指不同阶段在发展过程中所占的时间。()

d.“相对量”指不同阶段文化成就在数量上的比较,“比率”指不同阶段在发展过程中所占的时间。()

⑤作者把陶器的使用作为野蛮社会开始的标志,是因为: i.ii.⑥在这两句话里,作者只提到野蛮阶段和近代文明的联系,没有提到蒙昧阶段,是因为:

a.近代文明的发展与蒙昧阶段的文化并没有联系。()b.蒙昧阶段无文化成就可言。()

c.野蛮阶段的文化成就比蒙昧阶段更重要。()d.近代文明与野蛮阶段有直接继承关系。()⑦这一段的意思是:

a.发明、发现的产生,社会制度的建立,是野蛮阶段的开始,而在蒙昧阶段,这一切都是很困难的,所以蒙昧阶段特别长。()b.发明、发现的产生,社会制度的建立,都开始于蒙昧阶段,但由于从无到有是非常困难的,所以蒙昧阶段特别长。()c.在蒙昧阶段,人类无发明、发现和制度可言,而这三者是野蛮社会开始的必要条件,因此,二者之间有一段相当长的间隔时间。()

d.通过蒙昧阶段发明、发现和建立制度的困难,说明原始人智力发展迟缓的原因。()

⑧这里所说的“理论”,文中有没有解释?如果有,请你在有关的句子下面画上横线;如果没有,请你用一两句话简要地解释一下(写在下边)。

⑨作者提出这样的看法是因为:

a.蒙昧阶段最长,野蛮阶段次之,文明阶段最短。()b.蒙昧阶段取得进步所付出的劳动量最大,野蛮阶段次之,文明阶段最少。()

c.人类早期成就是以后发展的动力和基础。()d.人类智力的发展比具体成就更重要。()

⑩这里作者为什么要说“人类中最先进的一部分”?光说“人类”行不行?为什么?

这个结论之所以重要,是因为:

a.它告诉我们今天的文明是无数代祖先无声无息孜孜努力的结果,我们应该认识创业的艰难。()

b.它证明人类历史起源相同,经验相同,进步速度也相同。()c.它纠正了多年来流行的看法,使我们对人类发展的规律有清晰的认识,鼓舞我们进一步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信心。()d.它确认人类社会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而且在发展速度方面按几何级数递增这一规律。()

二、文言文部分(30分)

(一)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红的字。

1.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2.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3.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4.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

5.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与璧而秦不与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二)下面列出中国古代文学家十二人和古典文学作品十二篇,请把每一位唐代作家和他的作品分别用线条连起来。(画错倒扣分)

陶渊明

琵琶行

欧阳修

六国论

韩愈

阿房宫赋

陆游

桃花源记

杜牧

石钟山记

辛弃疾

中山狼传

王勃

捕蛇者说

杜甫

杜少府之任蜀州

宋濂

师说

李白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马中锡

梦游天姥吟留别

贾谊

孔雀东南飞

(三)给下面的文言文加上标点。

霍光为人沉静详审长才七尺三寸白皙疏眉目美须髯每出入下殿门止进有常处郎仆射窃识视之不失尺寸其资性端正如此初辅幼主政自己出天下想闻其风采殿中尝有怪一夜群臣相惊光召尚符玺郎郎不肯授光光欲夺之郎按剑曰臣头可得玺不可得也光甚谊之明日诏增此郎秩二等众庶莫不多(推崇)光。

(四)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画横线的语句。

戴进,锻工(锻炼金属制作首饰的工匠)也,为人物花鸟,肖状精奇,直倍常工。进亦自得,以为人且宝贵传之。一日,于市见熔金者,观之,即进所造,怃然自失。归语人曰:“吾瘁吾心力为此,岂徒得糈(粮食)?意将托此不朽吾名耳。今人铄吾所造亡所爱,此技不足为也。将安托吾指而后可?”人曰:“子巧托诸金,金饰能为俗习玩爱及儿、妇人御(使用)耳。彼惟煌煌是耽(沉溺),安知工苦?能徙智于缣素,斯必传矣。”进喜,遂学画,名高一时。1.直倍常工

2.吾瘁吾心力为此,岂徒得糈? 3.不朽吾名 4.子巧托诸金 5.斯必传矣

三、作文(50分)

(注意:写在试卷上,每字占一格,标点符号也写在格内。要字迹清楚,卷面整洁。)

有的同学说:“每逢作文,自己常常感到无话可说,只好东拼西凑,说一些空话套话,甚至编造一些材料。”有的老师说:“每次学生作文,我都辛辛苦苦地批改、讲评,但是学生往往只看分数,不注意自己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所以提高不快。”请针对上面两段话所反映的情况,联系自己和周围同学的现状,以对中学生作文的看法为中心,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题目自定。要求做到观点明确,有所分析,有真情实感。

一九八四年全国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

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注意:评分一律给整分,不要出现小数。

一、现代文部分(40分)

(一)[4分]答案 1.着重抓好体制改革 2.必须严肃财政纪律 评分说明

每小题2分,没有写出相应汉字或书写有错误的,每错一个字扣1分,每小题扣满2分为止。

(二)[2分]答案(2)《药》、(4)《祝福》、(3)《阿Q正传》、(1)《狂人日记》 评分说明

四篇小说都选对者得1分,次序都排列对者得1分。

(三)[4分]答案 1.(×)2.(√)3.(×)4.(×)评分说明

每答对一个得1分,答错一个倒扣1分,扣至0分为止。

(四)[30分] 答案及评分说明

①蒙昧、野蛮、文明[2分] ②c.[3分]

③i.人类社会的每一个发展阶段[2分] ii.各个阶段人类文化

答对一处得1分,概念表述不全不给分,第二个“其”字的答案中把“发展”也写进去的不给分。④a.[3分]

⑤i.现有村居生活[2分] ii.技术达到相当水平

两点全对者得分,答出要点即可,不要求语言表述完整。⑥d.[3分] ⑦b.[3分]

⑧从“因为每当人类”至“极其错综复杂的现代知识。”[3分] “因此”以下画线者不给分。⑨c.[3分]

⑩不行,因为人类各种族的发展并不平衡,这里指的是已经进入文明阶段的种族。[3分] 答案中指出“最先进的一部分”的含义(已进入文明阶段)的,可得满分,只答出各民族发展不平衡的(例如“现在世界上还有原始部落”等),得2分。(11)d.[3分]

二、文言文部分(30分)

(一)[5分]答案

1.背()2.违背、背弃3.失败4.依仗、凭借5.承担、担负 每小题一分。第三小题,如对三个“负”字有不同的解释,不给分。

(二)[5分] 答案

王勃 杜少府之任蜀州 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杜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韩愈 师说 杜牧 阿房宫赋

每答对一个作家及其作品得一分。如果画出非唐代作家,每个倒扣一分,扣完为止。

(三)[10分] 答案

霍光为人沉静详审,长才七尺三寸,白皙,疏眉目,美须髯。每出入下殿门,止进有常处,郎仆射窃识视之,不失尺寸,其资性端正如此。初辅幼主,政自己出,天下想闻其风采。殿中尝有怪,一夜群臣相惊,光召尚符玺郎,郎不肯授光。光欲夺之,郎按剑曰:“臣头可得,玺不可得也!”光甚谊之。明日,诏增此郎秩二等。众庶莫不多光。

评分说明“美须髯”、“端正如此”、“风采”之后必须标句号,“臣头可得,玺不可得也”必须加引号,以上四处标错一处,扣一分。其他处要求断句正确。错两处扣一分;漏标、错标各算一处。

(四)[10分,每小题2分] 答案

1.价钱比一般工匠的产品高出几倍。(“直”、“倍”译错各扣一分。译为“高出一倍”也不算错)

2.我竭尽自己的心思制作这种东西,哪里只是为了换饭吃?(前半句和后半句各一分)

3.使我的名不朽。(“不朽”的使动用法没译出,不给分)4.你的巧妙的技艺放在金银首饰上

5.则(就)必然能流传后世。(“斯”译为“则”、“就”均可)

三、作文(50分)一类卷40—50分

1.考生能够针对试题上提供的情况,联系自己和周围同学的现状展开议论,但不要求面面俱到。

2.考生应对自己的观点有所分析,并注意到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

3.材料要与观点一致,而且应在表述方面和观点有机结合;文章应有真情实感。4.语言要求:用词准确,行文流畅。

凡符合上述要求者为一类卷,以45分为基准分,再酌情增减。一类卷中思想内容有创见或语言简洁、鲜明、生动者,可获得满分或接近满分。二类卷30—39分

观点正确但不够全面,有所分析但缺乏深度,条理清楚但较粗疏,语言通顺,偶有病句;凡符合以上情况者为二类卷,以35分为基准分。

二类卷中有某一方面与一类卷准较接近者,酌情加分;某一方面缺点较显著者,酌情减分。加减分不得超过本类评分的幅度。三类卷20—29分

凡出现下列缺点之一者为三类卷,以25分为基准分: 1.观点不明确;

2.罗列材料,基本上无分析; 3.材料不能说明观点; 4.内容空泛,空话套话较多; 5.语言不通顺。

考生作文在其他方面有可取之处者,酌情加分;兼有两项以上缺点者酌情减分。加减分不得超过本类评分的幅度。四类卷19分以下

凡属以下情况之一者,得分不超过19分: 1.文不对题;2.与文体要求不符; 3.文理不通;4.全文不足三百字。

以上各类卷确定得分数后,再根据下列各项扣分: 1.未拟题目者扣2分;

2.错别字满三个扣1分,重现者不计; 3.标点错误较多或模糊不清者酌扣1—2分; 4.字迹潦草,款式不当,卷面不整洁者酌扣1—2分。说明

1.凡认为思想观点有错误或有其他严重问题的试卷,应提交评卷领导小组研究处理。

2.对于没有写完的作文,评分不能“一刀切”,应视其具体情况,参照评分类别,酌情处理。

第三篇:2010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上海

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卷)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 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6分)

笔 墨 的 超 越

①毛笔、墨是中国书法和绘画的主要工具,原本并无奇特之处,不过分别是由兽毛与熏烧的烟灰制作而成的。但是,在中国的书画艺术史上,它们始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②汉代蔡邕说:“惟笔软则奇怪生焉。”的确,毛笔是中国书画成为艺术的关键因素之一。“墨分五色”,足以展现万类的缤纷,更是中国艺术家的常识。毛笔的锥体造型,具有“锋出八面”的能力;墨与水的调和,经过宣纸的洇化,可产生变幻莫测的效果。

④笔墨的造型过程一般不可重复,书法和绘画,虽是静态地呈现在纸上,却可以在人们心中唤起强烈的动感。沈尹默说,在欣赏书法时,“不但可以接触到五光十色的神采,而且还会感到音乐般轻重疾徐的节奏”。原本的“墨色”,居然可使人感受到“五光十色”;原本静止的文字,居然可以使人感受到“音乐的节奏”!中国的书法与绘画艺术,因笔墨的性能,具有了独特的表现能力与艺术魅力。简单的书写或皴擦、普通的黑白两色,竟然以简驭繁、以静寓动,胜过了许多复杂的艺术。宗白华认为:“中国音乐衰落,而书法却取代了音乐成为一种表达最高意境与情操的民族艺术。”其中或有溢美之词,但也足见中国人对笔墨艺术的特殊感情。

④这种特殊感情的形成,不仅由于笔墨造型能力的超妙和奇特。

⑤笔墨与文人长相厮守,须臾不离,年深日久,似乎也具有了特殊的性灵。因此,笔可..以“歌”,墨可以“舞”,“妙笔”可以“生花”,笔底可走“龙蛇”,甚至文人也被称为“墨客”——工具与人,达成了性灵的相通。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里,笔墨成为文人精神生活重要的呈现手段之一。相传锺繇说过:“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笔迹界破空间。成为人们传达美的手段,于是乎有了中国书法和绘画的文人传统。

⑥在这一传统中,笔墨超越了物质的限制,而成为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外化。朱光潜说:“例如写字,横、直、钩、点等等笔画原来都是墨涂的痕迹,它们不是高人雅士,原来没有什么‘骨力’、‘姿态’、‘神韵’和‘气魄’。但是在名家书法中我们常常觉到‘骨力’、‘姿中国校长网资源频道

www.xiexiebang.com

态’、‘神韵’和‘气魄’。”这些感受,与其说是一个普通的欣赏者通过想象、移情获得的,毋宁说是中国人把文化中最核心的观念向笔墨艺术活动持续贯注的结果。

⑦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对调笔用墨,有一系列的规范.《弟子规》说:“墨磨偏,心不端。”执笔要求“腕平掌竖”,因为“心正则笔正”,反之“笔正”可见“心正”。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中锋”和“藏锋”,因为“中则正”、“君子藏器”。何以会提出这样的要求? 因为其中包含了精神的期待。明代书论家项穆说:“正书法,所以正人心也。”笔墨本身不是目的,人的心灵才是目的。看起来似乎是技术性的活动,所寄寓的却是非常深刻的人格修炼的目标。

⑧于是“技进乎道”,笔墨的训练转化为道德人格的修炼。黄庭坚认为,苏轼能拔萃于宋代书家,根本原因在于他的道德文章之超卓,“他人终莫能及尔”。而人格的修炼,最终又服从于社会的总体目标,所以项穆又说:“正人心,所以娴圣道也。”孔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观念,在此被落实到了笔墨的操守中。这种笔墨活动,已经不再以艺术家的培养为鹄的,而以符合文化精神的社会人的塑造为旨归。

⑨有趣的是,与这种道德目标明确的修炼方式并存的,还有一种游戏的取向,所以“游戏笔墨”成为一个成语——口它常常指作文的态度。宋代米芾说:“要之皆一戏,不当问拙工。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在这种游戏中,笔墨的艺术成为精神逍遥、心灵栖居的园地,技术的工巧与否并非关键。庄禅的哲学,由此流动于笔墨之中,与道德人格的修炼一样,浸润着中国文人的情怀。

1.概括第②段的主要内容。(2分)2.简析第③段中两处画线句作用的异同。(3分)3.下列对第④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种特殊感情”指代上文所说的中国人对艺术的赞美之情。B.“不仅由于”表明下文将进一步阐述笔墨对于中国人的意义。C.在结构上,这一段有承接上面两个自然段,引出下文的作用。D.此处独句成段,表达内容更明确,文章层次也显得更为清晰。4.第⑤段中加点词“性灵”的意思是。(2分)5.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⑨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2分)A.因为 B.何况 C.可见 D.虽然

6.从全文看,笔墨的“超越”可以归纳为哪些要点?(4分)

中国校长网资源频道

www.xiexiebang.com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一12题。(20分)

天目山

①去天目山,是心里积存已久的一个念想,不是为观光,是为了那些大树。几十年里,只要说到树,天目山就从父亲的眼神里巍然升起,他一遍遍说,假如你没去过天目山,根本不明白什么叫树。其实不全是为了树,我知道,是为了一个人。几十年来,若是提起他的名字,母亲的眼神就会倏然暗淡下去,她的双眼仿佛是海潮淹没的沙滩。她喃喃说,我要和你一起去。

②去天目山,于是变成一种夙愿和仪式,无论是为了树,还是为了人。

③只是,我没有想到,登天目山那一日,会遇上那样一场弥天大雾。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呼啸而过,远山近树忽而不见了。山中古老的禅源寺,隐匿在苍白的雾气里。下车寻路,林间的青石板小径如雨泼过似的,湿漉漉地腻滑,只几步便消失在浓烟样的水雾中。

④母亲默默地走在前面。白色的纱幕被她的脚步豁开一个缺口,影子穿过去,纱帘瞬间又闭合了。山路通往林深处,在那深不可测的绿巷中,我隐约看见了一排排树,昂然立于路旁。它们竟是那样的高大,浓密的云雾遮去了树梢,树尖伸到望不见尽头的天上去了;最令人惊叹的是树干之直,刀削般笔挺,像一根根气度轩昂的罗马石柱,支撑着绿屋的穹顶。褐色的树皮一片片如鳄鱼的鳞甲,已被千年的风霜锤磨成坚韧的岩石。

⑤他究竟倒在哪一棵树下了呢? 鲜血从他年轻的胸膛里流淌下来的时候,他或许就靠在了那棵大树的树干上。他依托了大树,所以牺牲的那一刻仍像树一样站立。龙爪般的树根至今还留着他的血迹,只是被蒙蒙的雾气暂时稀释了。

⑥那个无风无雨的春日,那些被父亲无数次赞颂和崇仰的天目山大树,就这样从漫山飘忽的浓雾中,和那个叫萧洪明的故人一起,若隐若现地走来。我看不清他的面孔,只听见他脚上沉重的铁链,一声声从森林尽头传来。我不知道他在匆匆离去前,是否还有心情观赏这些天目山的稀世大树。57年前的树叶早已零落成泥,但我清晰地看见他灼热的目光仍在枝条上缠绕。

⑦半个世纪过去了,如今我所见的,是被他熟读过的那些树。陡峭的石阶两旁,柳杉武士样雄伟,顺坡排列,阵势逼人。再抬眼,金钱松破雾而出,穿云摩天,傲气十足。若不是弥天大雾遮挡了视线,就可望见悬崖峭壁的林莽中那几百棵千年银杏。等到秋天,山谷里定是黄叶灿烂,一片金光四射。

⑧几十里山路,不是在走,是在仰望,瞻仰那些永远的树。当那一排枪声在冰冷的山谷中国校长网资源频道

www.xiexiebang.com

里响起来的时候,惟有这些树,是沉默的目击者。后来那些离乱梦魇的岁月,仍是这些树,在荒野莽丛中陪伴他。他年轻的生命终止在27岁那个年纪,大树却已千年。

⑨母亲依然走在前面。从上山那一刻起,她的双目就被山峦雾气染得湿润。树林深处鸟鸣啁啾,声声如歌,让人想起遥远的青春季节:一群女生欢笑着从禅源寺的临时课堂上跑出来,手拉手围着寺前的老银杏树,雄壮的抗日军歌惊飞了树上的小鸟„„待她几年后重回天目山,却是被押解着,一步步踩着前头他沉稳的脚印。直到今日,她一抬眼仍能看见他坦然的目光,如阳光下流淌的山涧小溪,从石缝里透出乌亮的光泽。

⑩母亲站住了,站在一棵柳杉树下。树身奇粗,三人合抱仅围大半圈,瘢痕累累,深藏的皱褶中写满沧桑。枝条上没有一片绿叶,惟有躯干依然屹立,像一尊古老的石像。在我的惊叹中,母亲说,这就是真正的大树王,现在它死了。五十多年前,我曾见过它活着的样子,树冠就像一把巨大的伞,整个开山老殿都被它遮住了。一阵山风袭来,雾气旋转着,雪花般从它粗糙的枯枝中穿过。刹那间,油绿的树叶似一树繁花,缀满了它坚韧的枝干,青枝摇曳,生机盎然,满山坡都是杉叶林涛的哗响。大树王在我的想象中复活,抑或说它从未死去。

⑾雾越发浓了,洇湿了母亲的头发。父亲说,他们已是第三次到天目山了,但没有人知道那个57年前被枪杀的革命者,究竟葬在哪里。我说,你找不到他,因为他已经变成了一棵树。

⑿世事变迁,惟有天目山的树,是永远的。为着他们那一代人的理想,半个世纪之后我们依旧对他们深怀敬意。然而,在缥缈的雾中我们似乎模糊了他们理想的内容。山民说,天目山东西两峰之巅,各有一池,池水清冽,冬夏不涸,颇似双目仰望苍穹,故得名“天目山”。我想象那清澈的池水,像是他在诘问苍穹。

⒀山林寂静,水气迷茫。雾中影影绰绰的大树无言,没有回声。7.第①段中画线句运用比喻的表达效果是。(2分)8.第②段这句话的含义是。(2分)9.从表现手法上,选择一个角度对第⑨段作赏析。(3分)10.根据文中的内容,介绍萧洪明其人。(不超过60字)(3分)11.对文中写“树”分析正确的两项是(6分)A.描写雾气越来越浓厚,烘托了天目山大树悠久的历史沧桑感。B.第④⑦段写树形神兼备,赋予了树轩昂、雄健、不屈的气质。c.描写“大树王”死而复生的情景,突出了它顽强的生命活力。

中国校长网资源频道

www.xiexiebang.com

D.浓墨描写大树,层层铺叙,为篇末揭示赞美先烈的主旨服务。E.本文以登山行踪为顺序,始终贯穿对大树的描述,脉络清晰。F.天目山的树在父母眼里是一种植物,在作者眼里是人的象征。12.第⑿段中写天目山得名的原因,其意图是。(4分)

(三)默写。(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1)青海长云暗雪山。(王昌龄《从军行》)(2),晋代衣冠成古丘。(李白《登金陵凤凰台》)(3),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5),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清平乐·村居》)(6)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柳宗元《小石潭记》)(7)吾生也有涯。(《庄子·养生主》)(8)香稻啄馀鹦鹉粒。(杜甫《秋兴》)

(四)阅读下面的散曲,完成第14一16题。(8分)

[越调]平湖乐

尧庙秋社 王恽

社坛烟淡散林鸦,把酒观多稼。霹雳①弦声斗高下,笑喧哗,壤歌亭外山如画。朝来致有,西山爽气,不羡日夕佳。[注]①霹雳:琴名。

14.简要描述尧庙社日中的村民活动。(2分)15.对这首散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曲描写尧庙社日活动情景,展现了当地的民风民俗。B.“社坛烟淡散林鸦”暗示了村民举行祭祀活动的季节。C.“山如画”描写远山明丽的风光,渲染烘托社日活动。D.本曲用词清新高雅,但是整体仍不失通俗朴茂的本色。

16.“不羡日夕佳”化用了高中课本哪首诗中的诗句? 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分)中国校长网资源频道

www.xiexiebang.com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7分)①欧阳公讳晔,字日华。自为布衣,非其义,不辄受人之遗。少而所与亲旧,后或甚贵,.终身不造其门。初为随州推官,治狱之难决者三十六。大洪山奇峰寺聚僧数百人,转运使疑.其积物多而僧为奸利,命公往籍之。僧以白金千两馈公,公笑曰:“吾安用此? 然汝能听我言乎? 今岁大凶,汝有积谷六七万石,能尽以输官而赈民,则吾不籍汝。”僧喜曰:“诺。”饥民赖以全活。

②陈尧咨以豪贵自骄,官属莫敢仰视。在江陵,用私钱诈为官市黄金,府吏持帖,强僚佐署。公呵吏曰:“官市金当有文符。”独不肯署。尧咨讽转运使出公,不使居府中。

③鄂州崇阳,素号难治,乃徙公治之,至则决滞狱百余事。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公自临其狱,出因坐庭中,去其桎梏而饮食之,食讫,悉劳而还于狱,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动惶顾,公曰:“杀人者汝也。”囚不知所以然。公曰:“吾视食者皆以右手持匕,而汝独以左手,死者伤在右肋,此汝杀之明也。”囚即涕泣曰:“我杀也,不敢以累他人。”公之临事明辨,犹古良吏,决狱之术多如此。所居,人皆爱思之。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1)少而所与亲旧(2)终身不造其门 ..(3)素号难治(4)乃徙公治之 ..18.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A.饥民赖以全活 以吾一日长乎尔 .. B.至则决滞狱百余事 他植者则不然 .. C.去其桎梏而饮食之 恍惊起而长嗟 .. D.决狱之术多如此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19.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5分)(1)尧咨讽转运使出公,不使居府中。(2)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

20.第①段中“公笑曰”的“笑”反映了欧阳晔怎样的心理?(3分)21.本文表现了欧阳晔口口、口口和口口的品质。(3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3分)中国校长网资源频道

www.xiexiebang.com

九 疑 山 图 记

①九疑山方二千余里,四州各近一隅。世称九峰相似,望而疑之,谓之九疑。

②九峰殊极高大,远望皆可见也。彼如嵩、华之峻崎,衡、岱之方广,在九峰之下,磊磊然如布棋石者,可以百数。中峰之下,水无鱼鳖,林无鸟兽,时闻声如蝉蝇之类,听之亦无。往往见大谷长川,平田深渊,杉松百围,榕栝并茂,青莎白沙,洞穴丹崖,寒泉飞流,异竹杂华,回映之处,似藏人家。实有九水,出于中山,四水流灌于南海,五水北注,合为洞庭。不知海内之山,如九疑者几焉? ③或曰:“若然者,兹山何不列于五岳?”对曰:“五帝之前,封疆尚隘,衡山作岳,已出荒服。今九疑之南,万里臣妾;国门东望,不见涯际;西行几万里,未尽边陲,当合以九疑为南岳,以昆仑为西岳,衡、华之辈,听逸者占为山居,封君①表②作园囿耳。但苦当世议者拘限常情,牵引古制,不能有所改创也,如何?”

④故图画九峰,并随方题记,传于好事,以旌异之。

【注】①封君:领受封邑的贵族。②表:标记。22.第①段交代了九疑山的。(2分)23.简析第②段中“时闻声如蝉蝇之类,听之亦无”的表达效果。(2分)24.对“听逸者占为山居”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任凭隐居者将衡山、华山据为己有。B.听说逃亡者到衡山、华山安家藏身。C.听任出世者在衡山、华山结庐隐居。D.听说出世者在衡山、华山安居生活。25.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的画线句。(3分)26.简述本文的写作意图。(4分)

二写作70分

27.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丹麦人去钓鱼会随身带一把尺子,钓到鱼,常常用尺子量一量,将不够尺寸的小鱼放回河里。他们说:“让小鱼长大不更好吗?”两千多年前,我国孟子曾说过:“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意思是,不要用细密的渔网在池塘里捕捞小鱼,这样才会有更多的鱼。

实际上,其中的道理也贯穿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方面。

中国校长网资源频道

www.xiexiebang.com

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上海 语文试卷

(一)1.笔墨是中国书画成为艺术的关键因素。

2.两处引用阐明了笔墨艺术的魅力;引用沈尹默的话阐明笔墨艺术可以在人们心中唤起强烈的动感,引用宗白华的话阐明笔墨艺术胜过许多复杂的艺术。3.A 4.情感和美感 5.D 6.笔墨超越了物质的限制,而成为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外化。笔墨的训练转化为道德人格的修炼。笔墨的艺术成为精神逍遥、心灵栖居的园地。(二)7.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眼眶里饱含着泪水,表达了母亲的悲伤之情

8.去天目山,不仅是为了看树,更是为了缅怀先烈,这是积久的愿望和庄重的活动

9.虚实结合,将现实场景与历史回忆交织起来(由林中景色联想到战争岁月;欢快的场景与悲壮的场面形成对比),突出了萧洪明坚毅不屈的形象,表达了母亲对青春岁月的追念。

(五)17.(1)交往(2)到(3)一向(4)调任 18.C 19.(1)陈尧咨暗示转运使让欧阳公离开,不让(他)留在州府。(2)桂阳有争船而互相斗殴至死的人,(这个)案件长久没能判决。

20.对僧人贿赂不以为然,对处理好此事自信从容,安抚僧人。21.廉洁 爱民 正直 睿智(六)22.规模和得名缘由

23.这句话描写了山中若有若无的蝉蝇一类的声音,以声衬静;突山了九疑山中峰之下的静寂。24.C 25.这句话整散结合;先用整句突出九疑山的山峰兼有嵩、华、衡、岱的特点,强调其峻峭与宏伟,节奏鲜明;再用散句描摹这样的山峰很多,句式参差,富于变化。

26.九疑山地处衡山之南,宏伟美丽;却不能列于五岳;作者撰文对此表示不满;希望人家认识九疑山特有的长处。

二 写作70分

中国校长网资源频道

www.xiexiebang.com

第四篇:2006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重庆卷

2006年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重庆卷)

语文试题卷共8页。考试时间150分钟。第1至11题为选择题,33分;第12至25题为非选择题,117分。满分150分。

一、(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豁免 附和 蛊惑人心 祸起萧墙

B、遏止 扼要 鄂伦春族 厄瓜多尔

C、菁华 矜持 泾渭分明 惊世骇俗

D、撕裂 趔趄 烈火金刚 骂骂咧咧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慰藉 销毁 矫揉造作 瞠目结舌

B、焦躁 坐标 变本加厉 缘木求鱼

C、颠簸 竣工 关怀备至 顶礼摩拜

D、盘绕 静谧 哄堂大笑 迫不及待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奶奶在城里呆了许多年,很少出门,从不逛街。有一次乡下的亲戚下来了,她竟然毛遂自荐,要带他们上街去玩。

B、午后,我独自在花间小径上穿行,猝不及防地被一只蝴蝶在面颊上点了一个触吻,一时,心头掠过了几许诗意般的遐想。

C、李老汉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别人给他的帮助与恩惠,哪怕仅仅只是一句安慰的话,他也睚眦必报。

D、植物也有“喜怒哀乐”,养植物跟养宠物一样,对它经常给予关爱,让它“心绪”良好,它就会投桃报李,令你心旷神怡。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通过仪器来观察世界开阔了人们的视野,由此也改变了我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

B、新牌坊立交桥的建成将大大缓解交通高峰期的堵车问题。C、由于适当的温度有助于化学反应速度,工期将选在气温较高的5、6月份。

D、这些事故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主管领导和管理部门对安全生产没有引起高度重视。

二、(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文,完成第5-7题。

文化危机深化到一定程度,必定引起深刻的文化转型。所谓文化转型,是指特定时代、特定民族或群体赖以生存的主导性文化模式为另一种新的主导性文化模式所取代。在这种意义上,文化转型同文化危机一样,并不是经常发生的社会历史现象,无论是个体的文化习惯的改变、价值信念或信仰的改变,还是特定群体或特定社会某些文化特质或文化理念的一般意义上自觉的或不自觉的更新,都不能算作文化转型,只有在大的历史尺度上所发生的主导性文化观念、文化理念、价值体系、文化习惯的总体性的、根本性的转变,才是我们所说的文化转型。按照这种尺度,人类迄今所经历的最深刻的文化转型就是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转型,即传统农业文明条件下自在自发的经验型的文化模式被工业文明条件下的自由自觉的理性文化模式所取代。这即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文化的现代化或人自身的现代化。

文化的变化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例如,我们生活世界中的具体的文化要素、文化特质、文化形式即使在文化模式的常规期或稳定期也会或快或慢地变化,一些习惯、惯例、文艺形式、仪式等等甚至在总体文化模式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时,也会自己经历生灭的变化。但这种变化不是我们所说的文化模式在总体上所经历的裂变与危机。再如,当一种文化中的个体通过交往或迁移而生活于另一种文化之中时,他也必须经历痛苦的文化模式转换问题;同样,当一个个体经历生命中的不同的生理时期,必须经过个体文化模式的阶段性转变,这些也同样不是我们所说的文化转型。就是两种不同的文化通过人的交往或交流发生接触和碰撞,也会引起某一方或双方人的衣食住行、语言符号、审美情趣的一些具体改变。即使这样,也还不一定是真正的文化转型。应当看到,文化转型和文化危机密不可分。一方面,同文化模式的常规期和稳定期相比,文化危机和文化转型共同构成了文化模式的剧变期或革命期。在文化模式的剧变期中,文化危机和文化转型是同一个历史进程彼此密切相连的两个阶段,如果说,在总的文化冲突与剧变时期中,文化危机代表着量变的过程,文化转型则是这一量变过程达到一个转折的关节点而引起的质变。另一方面,文化危机和文化转型本身就是交织在一起的,文化危机是文化转型的过程,文化转型是文化危机的结果。即是说,一种深刻的文化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本身就表现为一个过程,无论是现实社会运动或人的生活层面上的文化失范或文化冲突,还是社会精英层面对于现实文化危机的自觉反思或批判,都是文化转型过程的重要内涵。

5、下列对于“文化转型”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特定的时代、民族或群体赖以生存的主导性文化模式所发生的根本性的改变

B、在大的历史背景下所发生的主导性文化模式的总体性转变 C、文化冲突与文化变革在量变过程中发生的具有转折意义的质变

D、社会和生活的文化失范或文化冲突,社会精英对现实文化危机的自觉反思或批判

6、根据原文,下列真正属于“文化转型”的一项是

A、传统的自在自发的经验型文化模式转变为现代的自由自觉的理性文化模式 B、特定群体或个体文化习惯的改变和价值信念或信仰的改变

C、在文化模式的常规期或稳定期的文化要素、文化特质、文化形式的变化 D、通过交往或迁移而生活于另一种文化之中的文化个体所经历的文化模式转变

7、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的现代化或人的现代化是一种自由自觉的理性文化模式 B、两种不同的文化在交往或交流的接触过程中也会发生变化的碰撞和转变

C、文化模式的革命意味着由文化危机而达到文化转型 D、文化危机与文化转型密不可分,文化危机一旦出现,就标志着文化转型的到来

三、(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读书不辍,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授堂邑县尹。首毁淫祠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英宗即位,命参议中书省事。会元夕,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拜住袖其疏入谏,其略曰:“世祖临御三十余年,每值元夕,闾阎之间,灯火亦禁;况阙庭之严,宫掖之邃,尤当戒慎。今灯山之构,臣以为所玩者小,所系者大;所乐者浅,所患者深。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帝大怒,既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即罢之,仍赐尚服金织币

一、帛一,以旌其直。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粜,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又率富民出粟,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到官四月,末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

堪:忍受

B、拜住袖其疏入谏

袖:藏在袖里

C、特拜陕西行台中丞

拜:拜访

D、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

少:稍微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人已去,追而还之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B、昼则默诵,夜则闭户

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纟希

C、不得已而为盗耳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

D、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张养浩“行义”和“直言”的一组是

A、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

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

B、首毁淫祠三十余所

况阙庭之严,宫掖之邃,尤当戒慎

C、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

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

D、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

帝大怒,既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A、张养浩从小品行端正,读书刻苦努力;任堂邑县尹时,执法公允,深得老百姓景仰和称颂。B、元宵节,英宗想在宫内的鳌山上张灯结彩,张养浩直接给皇帝上疏,劝以“崇俭”,皇上听取了他的意见。C、关中大旱,张养浩接受任命,全力赈灾济贫。他制止“豪猾”利用换钞盘剥百姓,千方百计保证了人们的粟米供给。D、张养浩政事勤勉,毫不懈怠,积劳成疾。去世之时,关中百姓十分悲痛,如同失去父母。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8分)

12、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4分)(2)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4分)

13、阅读下面的两首清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新雷

张维屏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在《新雷》中,造物“有情”体现在哪些地方?为什么要说“只待新雷第一声”?(2分)(2)两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4分)

1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和文学常识的空缺部分。(4分)

(1)仰观宇宙之大,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

(2)风急天高猿啸哀。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3)“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此二句出自《

》。

(4)汉末建安时期,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诗歌创作,体现了“慷慨以任气”的时代风格,开创了被后世誉为“

”的优良传统。

五、(本大题共5小题,共22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15-19题。

说村落

阎连科

村落在今天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符号。人们把村落、村庄、乡村等而视之,笼统解释为农民们聚居的地方。但若仔细辩认,村落、村庄、乡村似乎应该有些什么差别,比如说乡村必然是在偏僻的乡下,而村庄就有可能独立出现在繁闹城市。许多大都市里至今还有村庄的存在,但那村庄里的主人却已不是农民了。然而,这些好像都不重要,人们都不会去刨根问底,重要的是农民聚居的地方和那个地方的人。

你走在山脉上,阳光斜斜地照着,山梁上除了嘎嘎不止的乌鸦就是徐徐晃动的树,这时候口也渴了,而回答你的是荒凉无垠的黄褐褐干裂的田地。恰就在这时你听到了井上辘轳的叽咕声,水淋淋的,明亮而又清丽,心中一震,转身看到一凹山腰上有几间、几十间草房,掩映在树木间,仿佛卧在树荫下疲累的牛——这个时候,你心里叫出了村落二字,开始对村落有了一些真正的了解。

再或,你走在南方稻田的埂上,沉浸在一种诗意里,唐人的诗句、宋人的词句如春风一样掠过你的心头。放眼良田万亩,正为“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的夸张感到贴切时,一阵乌云先自来了。于是,你惊了手脚,在田埂上跑得东倒西歪。也就这个当儿,从哪儿划出一条小船,先递你一张荷叶顶在头上,赶着雨水到来之前,把你载到了一丛草房的檐下。这个时刻,你心里哐咚一声,忽然更加明了村落的含义。

实际说,村落的真正意义,并不仅仅就是农民居住的地方这一点。村落应该还有一种精神,一种温馨,一种微微的甘甜。村落是和城市相对应的存在,对于农民,它给予他们居住、生活的必需,而对于都市,它给予温暖和诗意。它既是一种物质存在,又是一种精神存在。我们可以从村落中找到农民、房舍、树木、耕牛和鸡羊,同时也应该找到农民自身生存的艰辛和对外人所付出的温馨。古文人怕是最能体味村落的含义的,无论是李、杜、白还是“八大家”,他们对村落的理解,都浓含了“愁滋味”。可轮到我们,却偏颇得很,不仅没有了对农民的“愁味儿”,连诗境也剩下不多了。单单地写出愁苦来,那不是村落,而是村落中的人,单单地写出温馨来,那也不是村落,那是村落表面的诗境。到了今天,村落剩下的就是一个符号,就是聚居农民的某个地方。所看到和理解的是新楼瓦舍,而农民那千古以来一成不变的生存形式和给别人的温馨、对自己的麻木和忍耐,却被人们从村落中删去了。

连我自己,做小说的时候,对于乡村的描绘,也是不断重复着抄袭别人的说法:“站在山梁上望去,村落、沟壑、林地、河流清晰得如在眼前”,或说“模糊得如它们都沉在雾中”。而实际上,村落真正是个什么,沟壑的意义又是什么,河流在今天到底是什么样儿,我这个自认为是地道的农民的所谓作家,是果真地模糊得如它们都沉在雾中了。

我不敢说别人什么,而我自己,或多或少,总是感到一种内疚的。我们对村落意义的删节,并不单单是因为社会发展所致,更重要的,是我们对农民的背叛。只有在大都市住腻的当儿,我们才会想到村落,而想到的那个村落,除了田园的诗情,对农民的愁情是决然不会有的。这是当今社会中村落的悲哀,而对于村落以外的人,是什么也谈不上的,或幸或悲。

15、如何理解“村落在今天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符号”的含意?(2分)

16、文章以“说村落”为标题,就文章构思而言,作者对“村落”是如何“说”开去的?(4分)

17、根据全文,概括说明作者眼中“村落”的完整含义。(4分)

18、作者说“我这个自认为是地道的农民的所谓作家”,对“村落”也“模糊得如它们都沉在雾中了”,联系上下文说明这样写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6分)

19、文章中说:“这是当今社会中村落的悲哀,而对于村落以外的人,是什么也谈不上的,或幸或悲。”这蕴含着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你怎样看待村落的命运?(6分)

六、(本大题共4小题,共17分)

20、在下列材料的横线处依次填入恰当的标点符号。(4分)

1995年,27岁的孙炯去北京参加全国优秀导游考试①遇到一道考题②英国小说家J③希尔顿的小说④消失的地平线⑤里写到的⑥香格里拉⑦源自哪种语言⑧法语、英语⑨还是喜马拉雅山麓的一种方言⑩答案是最后一个。

21、从A句或B句中任选一句,仿照例句完成喻体部分。要求:两个喻体的内容构成对比关系。(4分)

例句:济南与青岛有什么不相同的地方呢?假若济南是穿肥袖马褂的老先生,那么青岛便是着摩登时装的美少女。

A句:现实世界与网络世界有什么不相同的地方呢?假若现实世界是,那么网络世界便是。

B句:语文与数学有什么不相同的地方呢?假若语文是,那么数学便是。

22、简要说明题22图漫画的寓意,并为它拟定一个标题。要求:寓意的字数在15至30之间;标题不超过4个字,标题与寓意之间具有相关性。(5分)

(1)寓意:(3分)

(2)标题:(2分)

题22图

23、两个同学要去参加运动会,他们都邀请好友为其助阵。请分别拟出两个同学的邀请语。要求:话语得体,符合规定的语言表达方式。(4分)

(1)一位同学幽默地说:。

(2)一位同学含蓄地说:。

七、写作(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24、片段作文。(10分)

以“车站一瞥”为题目,作场景描写,不少于200字。

2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50分)

“走”与“停”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其内涵十分丰富,可以引起我们对自然、社会、历史和人生的种种感受、联想和思考。请以“走与停”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题目自拟;③立意自定;④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⑤不少于600字;⑥不得抄袭。2006年高考语文答案(重庆卷)

一、(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B 2.C 3.C 4.A

二、(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5.D 6.A 7.D

三、(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8.C 9.B 10.D 11.B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8分)

12.(8分)

(1)已经用刑法处罚了他们,还把他们当强盗看待,这就断绝了他们改过自新的路。

(2)我希望(皇上)把崇尚节俭思虑深远作为准则,把喜好奢侈及时行乐作为警戒。13.(6分)

(1)“觉春生”、“安排著”、“只待”。因为只有新雷响后才会有“春生”和“千红万紫”。

(2)前者寄托了对新生活、新气象的渴望与期盼;后者寄托了对新生事物的无私关爱。14.(4分)(1)俯察品类之盛(2)清清沙白鸟飞回

(3)过秦论(4)建安风骨

五、(本大题共5小题,共22分)

15.(2分)

村落的真正意义在今天被许多人淡忘了,似乎仅仅只是农民居住的地方。

16.(4分)

(1)由村落的符号化和含义的模糊引出话题。

(2)再以事例形象地说明村落的含义。

(3)由村落的居住说到村落的精神。

(4)联系自己和当下社会,反思村落精神的被遗忘。

或:引题——事例——拓展——反思

17.(4分)

(1)农民的居住地。(2)诗意与温馨。

(3)愁苦与艰苦。(4)对自己的麻木与忍耐。

18.(6分)

(1)表现手法:①对比。②反讽。

(2)好处:深化主题。

19.(6分)

(1)作者的情感态度:

①对当今村落的处境表示同情与遗憾;对“村落以外的人”的态度感到迷惑与无奈。

②唤起人们对村落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2)略

六、(本大题共4小题,共17分)

20.(4分)

①,②: ③· ④《⑤》 ⑥“⑦” ⑧? ⑨,⑩?

21.(4分)略

22.(5分)略

23.(4分)略

七、(本大题共60分)

24.(10分)略

25.(50分)

第五篇: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语文是一门集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基础性学科,高考,作为选拔人才的高规格的考试,自然对语文这门基础学科要进行考察,而且要求也更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仅供大家参考阅读!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如下:

一、名句名篇默写(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总角之宴,________________。(《诗经·氓》)

(2)与君离别意,_______________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小学而大遗,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4)__________________,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5)秦人不暇自哀,__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6)问君何能尔?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

答案(1)言笑晏晏(2)同是宦游人(3)吾未见其明也(4)茕茕孑立(5)而后人哀之(6)心远地自偏

二、语言文字运用(13分)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2分)

在一个以征服和改造大自然为主流价值观的背景下,在日益喧嚣浮燥的年代里,要想在理想与现实间铺上一条回乡的路,那就只有去追寻丰________(yú)生命律动的大地风物,去探求给养内在情性的源头。甲乙在他的最新散文集《鲜花地》中就做了这样的追寻与探索。

(1)根据括号内的拼音填写正确的汉字。(1分)

(2)文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指出并加以改正。(1分)

答:答案(1)腴(2)“燥”改为“躁”

解析(1)题是根据拼音写汉字,联系前后的字进行推敲,错误率会大大降低。应填“腴”字。(2)题要对成语的含义有正确的理解,“燥”指缺少水分,“躁”指不冷静,根据词语及句子意思,应是“浮躁”。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

(1)当一方将权力赋予另一方时,必须建立一种机制来________权力接受方能够按照权力授予方的意志行使权力,对其决策和行动负责,这种机制就是问责。

(2)模式引进________包括名称和节目模式,还包括节目制作流程的每一个细节,这就“强迫”中国电视制作从各个环节弥补不足,从作坊式走向工业化流水线。

(3)“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与永恒的时间和空间相比,人不过是________,我只是中国这个大家庭里一个小小的螺丝钉,但我愿做有价值的那一个。

A.保障 不只 九牛一毛

B.确保 不止 九牛一毛

C.确保 不只 沧海一粟

D.保障 不止 沧海一粟

答案 C

解析 确保:确实地保持或保证。保障:保护(生命、财产、权利等),使不受侵犯和破坏。(1)句不存在“受侵犯和破坏”这层意思,应选“确保”。不止:表示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不只:不但,不仅,表递进。根据(2)句的“还”,应选用“不只”。九牛一毛:比喻极大的数量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非常渺小。(3)句侧重说人的渺小,应用“沧海一粟”。

4.下面文字有一句有语病,请先写出有语病句子的序号,然后加以修改。(2分)

①大漆,是漆树树皮中分泌的汁液,又名生漆、土漆、国漆,有“漆中之王”的美誉。②中国漆树产量大,质量佳,在远古时期便已使用大漆、认识大漆,并用大漆制作器物。③目前中国发现的现存年代最久的漆器,距今已有七八千年的历史。

有语病句子的序号:________

修改:答案 ② “使用大漆”与“认识大漆”位置互换。

解析 通过分析,在②句中,“使用大漆、认识大漆”语序不当,不符合认知规律,应是先认识后使用,二者应该互换位置。

5.阅读以下新闻材料,根据要求答题。(7分)

在厦门海沧野生动物园的非洲草食区,游客总能看到。遗憾的是,园方昨天传出坏消息:有一只雄性,而它的“爱人”,另一只雌性。

究竟是谁害了它们?园方兽医为雄性,赫然发现它的胃中囤积着重达4公斤的塑料垃圾袋!虽然垃圾袋上的字体已模糊,但依稀能辨出是各种食品的包装袋。

据园方介绍,鹿属于反刍动物,误食塑料包装袋后,法把这些异物反刍到口中吐出,也无法将它从胃肠中排出,日积月累,而垃圾袋也无法排出体外,最终被堵死。

(1)用一句话概括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答:(2)请就此现象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50字左右。)

答:答案(1)厦门一野生动物园中黇鹿因误食塑料垃圾丧命。

(2)要点:这一事件反映了人们环保意识的淡薄。在景区游玩时,随手扔垃圾,可能会给野生动物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为此,我们应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从身边事做起,从自我做起,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具体略。

解析 在概括新闻主要内容的时候,我们需要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等几个方面对新闻进行分析,然后对其进行整合概括。在谈自己的看法时,可先对新闻事件进行评析,然后提出自己的看法,再指出正确的做法。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2014·龙岩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城镇化应直面文化命题

杨平

①在讨论城市文化问题时,还需要社会多元主体的自发参与,否则城市就不是一个完整的社会构造,文化就不可能多样。

②作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城镇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③新型城镇化应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然而,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究竟意味着什么?文化在其中应发挥何种作用?如何避免城镇化浪潮出现“去历史、去文化”现象?

④“千城一面”是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广受诟病的一种现象。在相似的城市面孔中,看不到历史和文化对城市性格的塑造。城市有产业而无生活,有生活而无品质;传统的共同体日益瓦解,邻里生活渐趋消失,进而导致人际隔膜、阶层隔膜、人心隔膜,社会信任难以建立;青年人缺乏信仰支撑,社会缺乏共同伦理。这些现象与工业化和市场化相伴而生,成为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的副产品。

⑤关注城镇化,不仅要关注产业增长,土地制度变迁,户籍制度改革,更要关注城市文化在城市社会变迁中的重要作用,直面文化命题。因为说到底,人们聚集于城市是为了追求幸福生活,而城市文化,则是一个城市能否赋予人们幸福生活的重要因素。

⑥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迅速进入工业社会,但成熟的工业社会的城市形态和文化形态却并未随之确立。中国人正在寻找工业化时代适合自身生存的文化形态和价值形态,这其中的种种矛盾和不适,深刻地反映在我们居住的城市格局之中。与此同时,新工业文明正悄然袭来,信息化、全球化正成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与这种新型文明相适应的城市文明,更是中国人所不熟悉的,为正如火如荼进行的新型城镇化带来更大的挑战。应对工业化和全球化的双重挑战,将为我们未来的城镇化带来巨大的想象空间和更多的可能性。

⑦如何涵养城市文化?在传统中国,政治和行政力量占主导地位;在当代市场经济社会,市场力量业已无处不在;而在未来,社会力量的生长将对城市文化产生日益明显的塑造作用。因此,在讨论城市文化问题时,政府的规划与行政能力十分重要,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产业化能力也十分重要。但仅有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多元主体的自发参与,否则城市就不是一个完整的社会构造,文化就不可能多样,城市文化就缺乏生命力。

⑧一座城市的文化精神最终形成,必然有一个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结合及互动的过程,靠简单的行政命令无法形成城市精神,靠市场的无形之手也无法建构健康的城市文化。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建设,从汶川地震到芦山地震,社会力量在介入重大灾害事件进而塑造公民精神的过程中正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因此,社会多元主体的参与及其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协调,是城市文化塑造过程中的一个新命题。

⑨所谓城市文化,说到底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它可以体现为美轮美奂的城市建筑,也可以体现为传统遗存的保护和文化产业的生长,但归根结底,它体现的应是一个城市的价值和精神。如此,城市才可宜居,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才可和谐,一代又一代的居民才可扎根,经济发展才可能借此获得自己的文化面孔。

(选自2013年12月6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大推动了中国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何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引起了当今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关注和讨论。

B.涵养城市文化,以往是政治和行政力量占主导地位;现在是市场力量为主力军;但将来,社会力量将后来居上,成为主体。

C.目前,中国的城镇化建设正面临工业化和全球化的考验,但只要认真应对,就可能对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产生良好影响和积极作用。

D.城市文化的表现形式呈多样化,既可以是能看见的美丽建筑,也可以是无形的精神;既可以是传统遗存的物品,也可以是未来创造出的文化产业。

答案 B

解析 “现在是市场力量为主力军;但将来,社会力量将后来居上,成为主体”错,原文为:“在当代市场经济社会,市场力量业已无处不在;而在未来,社会力量的生长将对城市文化产生日益明显的塑造作用。”

7.“这其中的种种矛盾和不适,深刻地反映在我们居住的城市格局之中”中的“种种矛盾和不适”具体指什么?(3分)

答:答案(1)当今城市缺乏有品质的生活。(2)传统的共同体日益瓦解,邻里生活渐趋消失,形成各种隔膜,社会信任难以建立。(3)青年人缺乏信仰支撑,社会缺乏共同伦理。

解析 首先要找出设题句在文中的位置,然后由此句向前搜索,找到与之相照应的内容,即文章第④段,最后对用分号隔开的第④段第三句话进行归纳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8.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为什么提出城镇化应直面文化命题这一问题。(3分)

答:答案(1)过去和当今的城镇化建设缺乏历史和文化建设,城市缺乏有品质的生活。(2)城市有了文化,才能赋予居民幸福生活。(3)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它体现了城市的价值和精神。

解析 从全文的角度考虑,逐段阅读,分析其与文化命题的关系,凡涉及文化命题的存在问题、意义、实质等的内容都可作为答案要素。如第④段是文化命题的历史和现实问题,第⑤段是文化命题与人们幸福生活的关系,第⑨段是文化命题的实质,筛选其中相关的语句,整合答案即可。

下载1982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1982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06年全国高考成语试题及详解答案[★]

    2006年高考词语试题汇编——成语详解 1、(2006全国卷 I)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许多农民巧妙地将服装厂剪裁后废弃的“下脚料”做成帘子,当作蔬菜大棚的“棉......

    2018年北京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北京卷) 本试卷共10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015年湖北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5年湖北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本试题卷共8页,六大题23小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

    2010年贵州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新旅程教育——————崭新的人生 从这里开始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试题卷语文 第一卷 本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

    2018天津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 语文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第Ⅰ卷1至6页,第Ⅱ卷7至11页。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

    2010年江苏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 语 文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加点的字,没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弹劾/弹丸之地哽咽/狼吞虎咽责难/多难兴邦 ......B.鲜活......

    09北京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09年北京高考语文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 共30分)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诠释出其制胜瞩(zhǔ)目 人才荟(kuài)萃......

    2018年全国1卷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共五篇]

    2018年全国1卷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先秦儒家已形成比较立体、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这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