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古典园林的特色论文
园林景观设计
姓名:xxx 班级:xxx 学号:123456
中国古典园林的主题分析
摘要:我国古典园林一般以自然山水作为景观构图的主题,建筑只为观赏风景和点缀风景而设置。园林建筑是人工因素,它与自然因素之间似有对立的一面,但如果处理得当,也可统一起来,可以在自然环境中增添情趣,增添生活气息。园林建筑只是整体环境中的一个协调、有机的组成部分,它的责任只能是突出自然的美,增添自然环境的美。这种自然美和人工美的高度统一,正是中国人在园林艺术上不断追求的境界。
关键词: 古典园林 山水 对立 统一
山水,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自古以来,人们在利用和改造山水的过程中,与山水结成各种对象性关系。在实践中,山水既为人们提供必需的生活资源,又是人们实践的主要对象,人们从自身的需求出发,把山水视作实用的对象、崇拜的对象、审美的对象,对山水加以欣赏、歌颂和赞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生活的提高,人们乐于游山玩水,观赏名山大川绮丽风光中,对山水美的欣赏与人们的精神生活、道德观念联系起来,作为真、善、美的一种象征,以物喻人,移情寄性。使山水的审美情趣进入以物“比德”和赏景“畅神”的境界。山水何以为美?春秋时代的孔子告诉我们“知者乐水,仁者乐水”,何也?“出云风以通天地之间,阴阳合和,雨露之泽,万物以成,百姓以食。”将山看成沟通天地,和合阴阳的重要事物及雨露源泉,是抚育万物,养育百姓的根本,具有与“仁者”无私品德相比美的特征,所以它是美的。而水,孔子认为它无私给予万物,“似德”:所到之处有生命成长,“似仁”:下流曲折而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董必平,“似正”;其万折必东,“似意”;所以,君子见大水必观赏,这就是说,水具有与“君子”或“知者”的德、仁、义、智、勇等品质相类似的特征,所以它是美的,令人愉悦的。
一、山水园林是传统审美观的积淀
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悠久,从奴隶社会末期到封建社会解体,在300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世界上独特的山水风景园林体系。
自然山水是美的载体,园林里只要有山有水,便有林壑之美,横生画意诗情。青山碧水足可令人们心旷神怡,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或借山水以寄意,或借山水以抒情。古往今来,无论是古代的“游圃”,后来的宫苑,还是民间私人宅园,凡属名园都是得山水性情。山衬水、水映山、山因水活、水得山势,青山绿水构成中国园林的基调。
晋代王羲之的《兰亭序》云:“散怀山水,萧然忘羁。”诗句点明了山水形象唤起的审美情趣,已经超越了耳目的感官享受,是进入自然生命之精神韵味的心领神会,彻悟到了作为永恒的生命本源之“道”。使山水的审美情趣进入以物“比德”和赏景“畅神”的境界。
二、山水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运用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山水、泉石是重要的造景要素。大型宫苑、中大型庭院里既有孤立的石峰,散置的石块,也有由石堆叠而成形态各异的假山,水泉多相通,山石也多相依。在小型和微型的空间里,往往代之以泉石,作为山水的象征。
2.1 山之骨架
山是造园的骨架,造园堆山叠石,是自然之山的重现。自然界的石头种类繁多,各有不同的石质、石色、石纹、石理和形体轮廓。而不同形态和质地的石头,便自有它们不同的性格。所以要分峰用石,避免混杂。
2.1.1 叠山
园林内使用天然土石堆筑假山的技艺叫做“叠山”,它是中国古典园林最典型、最独特的造景手法。叠山大致可分为土山、石山及土石混合山三类。其中土山的历史最早,秦汉园林中就已有挖湖堆山的巧妙造园手法了。这种方式一般面积有限的园林很难做到,于是在土山的基础上出现了叠石假山。
2.1.2 叠石假山的运用
叠石假山的运用目的是在很小的地段上展现咫尺山林的风光,幻化千岩万壑的气势,从而增添园林的自然美。可以说,园林之所以能够体现出高于自然的特点,主要得于叠山这种高级的艺术创作。
自古以来,人们就用诗、画赞美水。流动活泼是水的表现特征,而平静的水是很软美的,人们常用柔情似水来形容温柔的感情。水给人亲切感,它的流动使其了充满活力。我国古代的园林设计,通常应用山水树石、亭榭桥廊等巧妙地组成优美的园林空间,将我国的名山大川、湖泊溪流、海港龙潭等自然奇景浓缩于园林设计之中,形成山青水秀、泉甘鱼跃、林茂花好、四季有景的“山水园”格调,使之成为一幅美丽的山水画。
2.2 水之血脉
在大自然中的水有静水和动水之分,静态的水,面平如镜,清风掠过水面,碧波粼粼,给人以宁静之感。皓月当空时,月印潭心,为人们提供优美的夜景。还有波澜不惊、锦鳞游泳的各类湖泊,与树林、石桥、建筑、山石、彼此辉映,相得益彰;又有幽静、深邃的峡谷深潭,使人联想起多少美丽动人的传说。动态的水,往往给人以活泼、奋发、奔放、洒脱、豪放的感觉。一如山涧小溪,溪浅而阔,清泉沿滩泛漫而下,赤足戏水,逆流而上,有轻松、愉快、柔和之感;二如水从两山或峡谷之间穿过形成的涧流,由于水受两山约束,水流湍急,左避右撞,形成波涛汹涌、浪花翻滚的景观,给人以紧迫、负重之感;三如水流从高山悬崖处急速直下,犹如布帛悬挂空中,形成瀑布,有的高大好似天上落下的银河,有的宽广宛如一面洁白如练的水墙,瀑底急流飞溅,涛声震天,使人惊心动魄,叹为观止。
2.2.1 水山相连
故堆山与挖池一般同步设计。关于自然水池造型,自古有“心”字形之说,即池之两端形状狭隘,中部膨大,致使人莫辨其源。若能与山体紧密配合,则能使青山绿水相得益彰。有些大型风景胜境,像无锡的太湖、杭州的西湖,虽得幸于天然之水,却亦是如此。
2.2.2 水的独立运用或相互组合
在园林设计上,巧妙的运用山体,建造岗、峦、洞、壑,以大自然中的自然山水景观为蓝本,采取置石、筑山、叠景等手法,将从山上流下的清泉建成蜿蜒流淌的小溪,或建成浪花飞溅的涧流等。如苏州的虎跑泉等。
2.2.3 喷泉 喷泉常与水池、雕塑同时设计,起装饰和点缀园景的作用。设置喷泉的地点,宜在人流集中处。一般把它安置在主轴线或透视线上,如建筑物前方,广场中间,花坛组群等园林艺术的构图中心。这只有几个古典的皇家园林中可见。
2.2.4 壁泉
壁泉一般设置于建筑物或墙垣的壁面,有时设置于水池驳岸或挡土墙。墙壁一般为平面墙,也可内凹做成壁龛形状。喷水口多用大理石或金属材料雕成龙头、狮子等动物形象,泉水由动物口中吐出喷到承水盘中然后由水盘溢入贮水池内。墙垣上装置壁泉,可破除墙面平谈单调的气氛,因此它具备装饰墙面的功能。另外,在造园构图上常把壁泉设置在透视线、轴线或1条园路的端点,故又具备刹住轴线冲力和引导游人前进的功能。
2.2.5 跌水
跌水有规则跌水和自然跌水之分。所谓规则式,就是台阶边缘为直线或曲线且相互平行,高度错落有致使跌水规则有序。而自然跌水则不必一定要平行整齐,比如泉水从山体自上而下三叠而落,连成一体。
三、结语
总之,“石令人古,水令人远”。园中有山有水,才会清新致雅。而且中国古典园林追求的是“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的深远意境,山水在园林中,既是一种物质性的建构实体,同时又作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起着符号的作用。人们通过欣赏园林中山水可以联想到无限的山川自然,从而达到与神灵对话,与自然亲近,驱除烦恼,陶冶性情的目的。我想这也是古人用山水来造景的意义所在吧!
第二篇: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特色
《新华文摘》2012年第3期P112-114
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特色
杜道明
中国古典园林可以说是自然美、建筑美、艺术美的有机统一。无论是端庄雍容的皂家苑囿,还是精巧雅致的私家园林,抑或古色古香的名山寺观,古代的造园家们都凭着高度的智慧和才华,经过艺术的剪裁和提炼,在有限的空间里造就出千变万化的园林景色。那些精美的牌匾对联、亭台楼榭、曲院回廊、假山叠石与荷池画舫等,无不精心设臵,巧妙安排,将大自然的万千美景和审美意蕴浓缩其中,构成一幅幅令人流连忘返的艺术化境。
一 园名、对联的美学意蕴
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和中国绘画一样,都注重把命名、题咏与景物的安排结合在一起。作为园林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那些通过门额、牌匾、石刻等形式表现出来的园名和景名,不仅恰到好处地起到了点题和深化意境的作用,使园林生出许多情趣,变得更加富有生命力,而且园名本身也状物写景、抒怀言志,或富含深奥哲理,或充满诗情画意,或含蓄蕴藉,或画龙点睛,使人在吟赏玩味之余,启迪智慧,增添游兴,获得审美的愉悦和享受。
其实,园名最初只是一个符号标志,便于人们称呼而已,所以常以地名或人名代替。如西晋的石祟在河南金谷涧的别墅叫金谷园,唐代王维的辋川别业和白居易的庐山草堂,都是这样命名的。也有用园主人的姓氏、官职来命名的,如董氏东园、沈尚书园等,与此相对的则是以义命名,如宋代司马光在洛阳筑园,取名“独乐”,有独善其身之意。
中国古典园林后来的命名,或出自典籍,或出自文人诗赋,或取汉字的谐音,都是为了表达园主人对前代名士的仰慕、归隐林下的志向等,突出了园林的主题思想及主旨情趣,同时引领游人的审美体验,去领悟感性风景所蕴藏的深厚内涵。如江苏吴江同里镇的退思园,本是清朝末年兵备道任兰生遭弹劾罢官还乡后所建,园名“退思”,语出《左传〃宣公十二年》“进思尽忠,退思补过”,有退而思过之意。
除以标题似的园名体现造园家的主观情趣和统领全园的创作风格之外,中国古典园林中局部景点的命名则往往是景随名出。比如徜徉于苏州留园,在“涵碧山房”赏青山绿水,在“闻木樨香轩”闻桂花飘香(桂花别名木樨),在“清风池馆”沐浴明月清风,在“壕濮亭”观鸟兽禽鱼……移步之间,一个个景点便随名而出。名称和周围景色浑然一体,将游客带入一幅幅情景交融的画面之中。这些和谐、有序的安排,大大增添了园林的整体美感。
中国古典园林和局部景点的命名,最重要的作用是引发游人的形象思维,从而由物境进入审美的境界。高度凝练、概括而又深邃的园林命名,总是以其丰富隽永的美学蕴含,引领游客进入造园家所极力表现的艺术境界之中,击领略那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并获得美的享受。
对联是中国独有的文学艺术形式,被大量地应用于园林之中。这些对联既能造成古朴、典雅的气氛,又起着烘托园景主题的作用,给以综合审美为特征的中国古典园林增添了一道耐人寻味的文化风景线。而且对联文辞之隽永,书法之美妙,常常令人一唱三叹,徘徊不已,这对游人来说无疑也是一种美的享受。
在济南大明湖的北岸,铁公祠西圆门两侧镶嵌着一副名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这是由清代诗人刘凤诰吟咏,大书法家铁保书写,被人刻在条石上的。济南大明湖自古遍生荷花,湖畔垂柳依依,花木扶疏,湖光山色,美不胜收。这副对联正是它风景的最好写照,而且对仗工稳、平仄协调,二百多年来一直被人传诵。镇江的焦山是长江中的一个小岛,山半 腰有座“别峰庵”,小巧玲珑,四周绿树翠竹掩映,环境特别幽静。庵中有两间书斋,曾是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的读书处。门旁挂有郑氏手书的一副对联:“室雅无须大,花香不在多,”在郑板桥看来,好的居住环境并不在于大和多,而是要有诗意。唯其如此,才能做到以雅胜大,以少胜多,这“雅”和“少”,正是镇江焦山这类文人园林的突出特点。
总之,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对联.虽仅片言只语,却意蕴隽永,对园林景观起着烘云托月、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些对联有的富有哲理,发人深思;有的抒发情怀,令人神往;有的切合主题,启人心智,所以成为园林艺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精华之所在。
二 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就是有意境。意境既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内涵、传统风格和特色的核心,也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最高境界。“意境”是一个由“意”与“境”相结合的美学范畴,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其中“意”指人的思想感情,“境”指客观现实环境,意境就是人在审美过程中主客观的高度统一,是由客观景物的诱发而在人们头脑中产生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也是一种情景交融,神、形、情、理和谐统一的艺术境界,它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意境的基本特征是,以有形表现无形,以物质表现精神,以有限表现无限,以实境表现虚境,使有限的具体形象和想象中的无限丰富形象相统一,使真实景象与它所暗示、象征的虚境融为一体。中国古典园林在处理时空的问题上,与诗画有相通之处。由于园景和诗境、画境一样,在美学上共同追求“境生于象外”的艺术境界,因此这三者都具有以有限空间描写无限空间的艺术创作原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尤其是江南私家园林艺术,是在有限的空间里,以自然界的砂、石、水、土、植物、动物等为材料,创造出幻觉无穷的自然风景的艺术景象。
园林的意境和风貌主要取决于造园家的文化素养,这也是许多名园出自文人画家之手的原因。而著名的造园家几乎都工于绘画,擅长诗赋。在造园过程中,诗赋、绘画艺术的合理运用,往往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功效,这就使园林艺术和山水画、田园文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园林的山水布局、建筑及小品的安排,以及 花木栽植,往往借用山水画论,而风景主题的意境构思、匾额、楹联等,叉常常受到山水田园诗的启发。这种特殊的关系使中国古典园林每每散发出浓浓的诗情画意。如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每逢月夜,皓月当空,月光、灯光、湖光交相辉映,月影、塔影、云影融成一片,有说不尽的诗情画意。因此,中国古典园林被誉为“凝固的诗,立体的画”。但园林的意境与诗、画又有不同,诗画的意境是借助于语言或线条、色彩构成的;而园林的意境是借助于实际景物与空间构成的。不过在美学上三者又有共同之处,即都追求境生象外,情景交融。
中国历代园林的设计者和建造者,因地制宜、别出心裁地营造了许多园林,虽然各不相同,却有一个共同点:游览者无论站在园林中的哪个点上,跟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中国古典园林十分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也正是为了营造诗情画意的意境。而要充分领略园林“入诗”“入画”的意味,就不仅要熟悉中国古典园林的常见手法和布局,还要用心体会风景背后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园林意境的产生,离不开具体而真实的景物。这些景物由建筑、山石、水体、花木构成,是有形、有限、有比例的,是给人直接感知的空间;而由景所产生的人的想象空间,却是无形、无限,无比例的。园林意境的产生,同样离不开人的思想感情的参与。中国古典园林中众多的审美对象,无论造园家如何精心设计、布局,唯一的目的就是在特定的时空里最大限度地刺激游客的“心”,促使其生情、生意。唯有心物契合,情景合一,园林的意境方能酝酿生成。游人或抚绕孤松,或驻足花丛,或信步闲庭,或揽风亭 台……通过身临其境的领悟,在有限的园林实景中感受到诗情画意的无限意蕴,使整个身心完全陶醉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审美意境之中。
园林景物对游人情感的激发,主要是通过人的眼、耳,鼻三个感官。作用于眼睛的主要是园林的景点,这些景点的构成要素是建筑、山石、水体、花木等。园林艺术的魅力,一方面在于设计师的匠心独运,另一方面在于观赏者的想象再创造。
作用于耳的信息,主要反映在园林以声音为特点的景点上。中国古典园林常常借声音现象传达个人的情感意绪,从而给自然声音现象赋予动人心弦的情感美特征:秋雨梧桐就是人间说不完道不尽的悲欢离合的典型;残荷雨声代表着一种忆旧怀亲的伤感愁绪;雨打芭蕉则表达一种轻愁、一种无奈的思念之情。意境的化出,更将声音之美引向了一个特殊高妙的境界。
作用于鼻的信息,则主要体现在园林内植物的芳香。游览中国古典园林,不仅能看到美丽韵景色,还能闻到醉人的芳香:春天有扑鼻的桃李芬芳,夏日有袭人的荷花清香,秋季有浓郁的丹桂飘香,冬天有浮动的腊梅晴香。中国古典园林重视“写意”手法的运用,一山一石都耐人寻味,给人留下充分的联想和回味的余地。一块小石,便有山壑气象;一勺清水,便有江海气象;一草一木,便有森林气象,一座建筑小品,实际上代表了造园家的人格理想。中国古典园林在景点的空间布臵上追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叉一村”的境界。因此园林的布局设景,总是尽量避免形成一览无余的视觉效果,使人在有限的园林空间内,仿佛臵身于变幻的仙境中,从而形成一种含蓄幽深、形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美。
总之,中国古典园林之美多多,最本质者在于意境之美。臵身园林,时闻弦外之音;游毕而归,每有不尽之意,这就是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美的无穷魅力。
三 中国古典园林的动态之美
在构成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美的诸多因素中,最引人入胜的莫过于动态美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动态美,首先表现在景物的动态上。一座面积有限、四面围墙的园林,难免给人一种凝固、闭锁的感觉。但造园家却能运用具有动势的造型艺术,使一座小园平添活力,俯仰成趣。比如一条弯弯的园林小路,因曲折而给人以蜿蜒向前的动势;龙游般的云墙,好像在跌宕起伏中蠕动;那高高的尖塔,高耸着指向苍穹,仿佛在向上升腾;在飘动的白云的映衬下,就连顽石也好像在“动”;即使是晴空万里,也照样富有动感,因为中国古典园林造山叠石的审美标准之一就是“皱”,它指山石的表面有凹凸的褶皱,外形起伏不定,既有明暗变化而又富有节奏感。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如亭、廊、楼、阁,是庄 重的、静止的,但为什么不让人感到沉闷、压抑昵?这就妙在中国古人创造了“飞檐”这种形式。它使房顶四角就像飞鸟一样展翅欲飞。在屋脊和飞檐上又有龙、凤、麒麟、人物、飞禽走兽等饰物,以及瑞云、卷草这类纹饰,无一不具有腾跃之美和天马行空之感。
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讲究多个方位的变化。叠山、理水以及建筑、花术的设臵,都是力求营造山高水低、高低错落的变化,使得游人无论身在何处都能得到美的享受。在园中漫步,随着地形的起伏和建筑的高低错落,既可仰观亭台楼阁,也可俯视绿水红鱼,视角多变,美不胜收。
中国造园强调有山有水,园以山奇,山因水活;山是静的,水是动的,二者结合,死山也就变活了。至于那流水的声响,更会使静静的园林充满生机。假如人们在竹下、花间流连,或“万竹引清风”,或“秋风动桂枝”,在这里,风也成了园林动景的一部分。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常常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山静泉流,水静鱼游,花静蝶飞,石静影移,都是静态形象中的动态美。而各种动势相互影响,又会产生某种张力,更加强了园林生机勃勃的动态美,这正是任何艺术门类都无法体现的综合艺术,它寄托着造园家潜在而热烈的动态追求。人们游赏一座封闭的园林,之所以不会感到静止与凝滞,其原因就在这里。
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活动离不开时间的流动,离不开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离不开晨昏昼夜的时辰变化,也离不开阴晴雨雪的气象变化。正是由于这些不断变化的天时,才使人们对园林的欣赏有了更深的动态美感。中国古代的造园家们早就掌握了园林景观的时间性,使“良辰”和“美景”互相融合,使时间和空间互相交感,构成一个个动态的风景系列。随着春夏秋冬四季的推移,园林的最色也变化无穷,所以园林审美讲究季节的动态变化。事实上,季节变化之美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是被有意识地突出和强化的。比如用花表现季节变化的有春桃、夏荷、秋菊、冬梅;用树表现的有春柳、夏槐、秋枫、冬柏;用山石表现的,春用石笋、夏用湖石、秋用黄石、冬用宣石(英石)。如扬州个园的四季假山,借助石料的色泽、叠砌的形体、配臵的花木以及光影效果,使四季假山各有鲜明的季节特征,游园一周,如度一年。再如杭州西湖的造景,春有“柳浪闻莺”,夏有“曲院风荷”,秋有“平湖秋月”,冬有“断桥残雪”。南京的四季郊游,春游梅花山,夏游清凉山,秋游栖霞山,冬游覆舟山。春赏桃花、夏观池荷、秋看红叶、冬品腊梅,都是别具风格的赏心乐事。
中国古典园林主要是借山水、花木、建筑等物质实体来表现造园家的审美理想,因此它是一种空间艺术。游人对园林的审美活动,总是通过静观与动观这两种不同的赏景方式进行的。所谓静观,就是游人停留在某个景点上观赏,并细细品味周围景物的意趣,所欣赏的是园林的静态美。所谓动观,则是游人在行进中赏景,景点随着人的移动而连续不断地变化,所欣赏的是园林的动态美。欣赏小型园林往往以静观为主;大园因为有较长的游览路线,所以多以动观为主,但二者又是交互结合在一起的。适合静观的位臵多在厅堂、轩榭、楼阁、亭台、古迹等处,这些地方往往视野开阔,景色迷人,文化底蕴深厚,宜坐宜留。既可以在岸边细数池中游鱼,也可以在亭中迎风待月,更可以发思古之幽情。当然,即使是相对静止的景物也因观赏角度的不同而面貌各异,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动态美,正如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所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中国古典园林的景点设计主次分明,景色多变,因此造园家往往为此设计出一条最佳的游览路线,在行进中把各种最佳的动态观赏点和供人休息、宴客、活动、居住的建筑物有机地串联在一起。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游览路线通常是自然曲折、高下起伏的,或临水景,或依山麓,有的还设臵了曲折的长廊,让游人免受日 晒雨淋之苦。曲折的游廊、起伏的台阶、蜿蜒的石径,都是动观的好地方。游人或登高远眺,或洞底探幽,园林美景如画卷般徐徐展开,从而使人体验到一种节奏和韵律的动态之美。中国传统艺术最忌直露,所以园林艺术也以含蓄深邃、曲折多变闻名于世。一座好的园林,绝不会让游人一下就看到全园最精华的部分,一些构思精妙的佳景往往藏在后面,这叫做“先藏后露”,或“欲扬先抑”。例如北京的颐和园,从东宫门进入后,首先看到的是一片整齐对称的宫殿、廊院、围墙。当人们通过一 段曲折、封闭的行程而略有倦意时,绕过仁寿殿便来到昆明湖边,当广阔的湖面和美丽的西山出现在面前时,顿时觉得豁然开朗,平添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动态美感。
为了激发游人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以及揭开层层面纱一探究竟的冲动,中国的造园家们常常利用“障景”营造景观效果,以增强游人的动态审美趣味。这种障景造园手法,起着峰回路转、曲径通幽、引人入胜的作用。比如大观园用假山做为屏障,目的是避免游人一入园便对整个园景一览无余,而采用障景的艺术 手法,以达到曲径通幽的效果。这种手法在江南园林中随处可见,有些园林在某一景区的入口处.还直接挂上“通幽”、“幽径”的匾额,以唤起游人的动态审美意识。苏州多数园林的入口处,常用假山、小院、漏窗等作为屏障,适当阻隔游人的视线,使人一进园门只是隐约地看到园景的一角,几经曲折才能见到园内山池亭阁的全貌,从而发出“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感慨。此外如北京恭王府花园的土山,苏卅拙政园入口内的黄石假山,上海龙华公园入口正面的黄石大假山,苏州寒山寺门前的影壁,北京北海的九龙壁等,都是中国古典园林常用的障景手法,目的都在于引起游人的动态审美情趣。
作者单位: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
(摘自《中圆文化研究》2011年冬之卷)
第三篇:中国古典园林案例论文讲解
中外园林史结课论文
中国古典园林案例分析
2015年12月20日
中国古典园林案例分析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是指以江南私家园林和北方皇家园林以及寺庙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山水园林形式,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上独树一帜,是全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它深浸着汉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与发展的瑰丽事业。本文将例举几个具体的园林代表的造园历史和特点来分析中国古典园林之美。
关键词:建筑布局;艺术意境;创造;艺术形象;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按园林地属关系大致分三种:
皇家园林
私家园林 西安华清池
寺庙园林
拙政园
其中以皇家园林为主体。
南普陀寺
一、皇家园林——“以人为环境为主,因借自然景观为辅的园林”[1] 皇家园林在古籍里面称之为“苑”、“囿”、“宫苑”、“园囿”、“御苑”,从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文字――殷商(公元前16~11世纪)甲骨文中发现了有关皇家园林“囿”的论述。据此,有关专家们推测,中国皇家园林始于殷商。直至清朝时期(1616年~1911年),皇家园林的建设趋于成熟,高潮时期奠定于康熙,完成于乾隆,由于清朝定都北京后,完全沿用明朝的宫殿,这样皇家建设的重点自然的转向于园林方面。这时的造园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实现了一次飞跃,这个时期出现的名园如颐和园、北海、避暑山庄、圆明园,无论是在选址、立意、借景、山水构架的塑、建筑布局与技术、假山工艺、植物布置、乃至园路的铺设都达到了令人叹服的地步。
1.一亭一径,足谐奇趣,人间天堂——颐和园
颐和园,北京市古代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十五公里,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与圆明园毗邻。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也是国家重点旅游景点。
清朝乾隆皇帝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为孝敬其母孝圣皇后动用448万两百银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珍宝被劫掠一空。清朝灭亡后,颐和园在军阀混战和国民党统治时期,又遭破坏。
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同时公布的承德避暑山庄、拙政园、留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颐和园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09年,颐和园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颐和园内的建筑结构皆以自然山水为基础,其建筑形式多模拟江南名胜古迹,或肖其意,或仿其型,因地制宜地创建了众多绚丽恢宏的廊、桥、亭、榭,殿、宇、楼、台。其规模宏大,水域宽广,地貌多变,建筑富丽堂皇总面积达294公顷,其中水面占四分之三,园内有古建筑三千余间,面积约七万平方米。表现出帝王的气派,风格粗犷,厚重有余,委婉不足。可见颐和园造园手法吸收各地园林精华,既有北方山川的雄浑宏阔,又有江南水乡的清丽婉约,并蓄帝王宫室的富丽堂皇和民间宅居的精巧别致。
颐和园集中国历代造园艺术之精粹,是中国园林艺术史上的里程碑。古往今来,它
颐和园
以其无与伦比的园林艺术魅力倾倒了无数中外游客,被人们赞誉为“人间天堂”。
2.“一池三山”的千年皇家园林——北海公园
北海公园位于北京市区的中心,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之一,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最早的北海只是一处普通的水域,水中有岛名“瑶屿”。金代开始挖湖堆山,扩大瑶屿,改称“琼华岛”,岛上建“瑶光殿”、“广寒殿”,又从汴梁(今开封)移来艮岳花石堆叠假山,北海便初具规模。元代继续扩建琼华岛,改称“万岁山”、“万寿山”、’渎山“,并以此为中心建造大都城,所以有”先有北海后有北京“的说法。明代,北海成了皇宫的后花园,称西苑,始掘南海,堆土东岸,将团城和犀山台与陆地联接起来,并建”金鳌玉栋桥“。清代,在广寒殿遗址上建塔立寺,称”白塔寺“,后改称”永安寺“,称琼华岛为白塔山。乾隆时期对北海又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连续施工30年。光绪时代,慈禧挪用海军军费重修北海,供其享乐。辛亥革命后的1925年8月,北海被辟为公园向游人
北海公园 开放,但因管理不善逐渐荒芜,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已成为一处杂草丛生、污泥淤积的荒园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海公园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疏浚三海、修整建筑、增加设施,使北海更加绚丽多姿,成为人民休息游览的胜地。1987年,北海被评为北京新十六景之一。
北海公园最标志性的建筑白塔,而北海琼华岛山顶白塔为整个北海园林中的制高点,山南坡寺院沿南北中轴线对衬布局,玉液桥南围城承光殿为对景,白塔高耸天际与远处的景山,故宫互为借景。园林建筑立意强调景观效果,突出艺术意境创造,但建筑功能同样需要重视。在考虑艺术意境过程中,有两个最重要最基本的因素必须结合进去。这两个因素是:建筑自身功能和自然环境条件。两者不是彼此孤立的,在造景时需综合考虑。在北海这样的皇家园林中,白塔作为控制全园的制高点,形成了具有强烈中轴线的对称空间艺术格局。设计者巧妙地将礼佛烧香等种种功能与因地制宜的塑造各具特色的建筑空间结合了起来。
跟颐和园一样,北海全园是造园大面积用水的典范之一。园林山水构架处理中,无论水面面积大小,多以其包围陆地,形成岛山。而岛的位置多偏于一侧,将其分割成一大一小两个水面,由小水面衬托出大水面的辽阔,对比呼应,从而形成山水镶嵌、构架精彩的园林格局。
二、私家园林——“属于王公、贵族、地主、富商、士大夫等私人所有的园林,称为私家园林”
在留存至今的古典园林中,私家园林分布范围最广,数量最多,亦最具有代表性。私家园林之中,最负盛名的是江南园林。中国有一句流传很广的赞语,即”江南园林甲天下“。而;以小巧精致而闻名的网师园是苏州园林中极具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的中型古典山水宅园代表作品。
小巧精致的私家园林——网师园
网师园的造园历史可追溯至八百年前。南宋淳熙初年,吏部侍郎史正志于此建万卷堂,名其花圃为渔隐,植牡丹五百株。清乾隆年间,光禄寺少卿宋宗元在万卷堂故址,营造别业,为奉母养亲之所,始名网师园,内有十二景。乾隆末,园为瞿远春购得,增建亭宇,叠石种树,由于瞿远春的巧为运思,使网师园“地只数亩,而有纡回不尽之致;居虽近廛,而有云水相忘之乐。”至今网师园尚总体保持着瞿氏当年造园的结构与风格。
同治年间,园归李鸿裔,因与宋代名园沧浪亭相近,李氏自称“苏邻”,更园名为“苏邻小筑”。1917年,张作霖购此园,改名为“逸园”。1940年,园为文物鉴赏家何亚农买下,并对此进行全面整修,悉从旧规,并复网师旧名。1950年何氏后人将园献给人民政府。1958年,网师园再经整
网师园 修后对游人开放。
网师园分为宅第和园林两部分,是一座典型的江南住宅园林。规模较小,主要构思是”小中见大“,即在有限的范围内运用含蓄、扬抑、曲折、暗示等手法来启动人的主观再创造,曲折有致,造成一种似乎深邃不尽的景境,扩大人们对于实际空间的感受;东宅西园,有序结合。苏州园林大多以水面为中心,四周散布建筑,构成
一个个景点,几个景点围合而成景区;网师园也是如此,以池水为中心,由东部住宅区、南部宴乐区、中部环池区、西部内园殿春簃和北部书房区等五部分组成。其中中部为主园,名曰“网师小筑”,全园以水池彩霞池为中心,面积约半亩。池岸西北、东南两隅,各有水湾一处,曲折深奥,有渊源不尽之感。沿池布置石矶、假山、花木和亭榭,黄石假山“云岗”体量不大,园主多是文人学士出身,能诗会画,善于品评,园林风格以清高风雅,淡素脱俗为最高追求,充溢着浓郁的书卷气。以修身养性,闲适自娱为园林主要功能;
三、寺庙园林——“是佛教、道教和民间神庙等宗教及民间信仰的建筑空间和自然环境空间结合而成的园林”
论其特色,它具有一系列不同于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的特长;论其选址,它突破了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在分布上的局限,可以广布在自然环境优越的名山胜地。正如宋赵抃诗道:”可惜湖山天下好,十分风景属僧家“。也如俗谚所说:”天下名胜寺占多“;论其优势,自然景色的优美,环境景观的独特,天然景观与人工景观的高度融合,内部园林气氛与外部园林环境的有机结合,都是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所望尘莫及的。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寒山寺
唐太宗贞观初(627--649)名僧寒山子,来此缚茆起居,唐玄宗时著名禅师希迁(700--790)在此创建伽蓝,题额曰寒山寺。
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初(976--983)节度使孙承祐重建佛塔七成(层)。.北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郇国公王珪因书张继诗,易封桥为枫桥。
南宋高宗绍兴年间(1131-1162年)称枫桥寺。
洪武年间
(1368-1398年)僧昌
寒山寺
崇僻建。寒山寺归并寺三:秀峰寺、慧庆寺、南峰寺;庵四:文殊、云皋、射渎,其一失。据此可见寒山寺在明初尚为丛林。辛亥革命后至1949年,寒山寺亦处危境,香烟稀少,门庭冷落,收入无着,住僧星散。1941年秋,高冠吾等曾将原藏经楼略事修葺,易名为霜钟阁。日军侵占苏州时期,寒山寺殿堂房舍曾一度沦为日军仓库马厩。
寒山寺殿宇大多为清代建筑,主要有大雄宝殿、藏经楼、钟楼、碑廊、枫江楼、霜钟阁等。寒山寺的建筑布局没有严格的中轴线。寒山寺山门前面的石拱圈古桥是江村桥,桥堍与山门之间那垛黄墙称照壁。山门两旁两棵古樟。黄墙内古典楼阁飞檐翘角,右为枫江楼,左为霜钟楼,都源于枫桥夜泊诗。佛龛背后一尊威风凛凛的将军像,面朝里,对着大雄宝殿,手拿金刚杵,也叫降魔杵,那是韦驮,位居四大天王手下的三十二神将之首。
寒山寺的主庭园左侧的花坛两面嵌长条石刻两块,一为明代崇帧年间刻的”寒拾遗踪“;另一刻清末江苏巡抚程德全写的”妙利宗风“。出大雄宝殿,左通普明宝塔和方丈室,右达名闻遐迩的听”夜半钟声“的钟楼,正前方的两层屋宇是藏经楼。远望屋顶,可见唐僧、孙悟空等西天取经塑像群。藏经楼楼上秘藏珍贵佛经,楼下叫”寒拾殿",寒拾殿后墙的背面立一巨碑,刻着千手千眼观音、韦驮和关公等人物。钟楼就在寒拾殿旁。
寒山寺寺院布局并不追求左右均衡,照墙和山门基本是一线相承,后边的大雄宝殿、藏经楼,并不在一条中轴线上;新建的普明塔院,则按南北向中轴线布局。寺中处处皆院,错落相通。
结论:
不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寺庙园林。都是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它的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它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这一系列现存的技术高超、艺术精湛、风格独特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是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象一部部石刻的史书,让我们重温着祖国的历史文化,激发起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同时它也是一种可供人观赏的艺术,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也是美术鉴赏的重要对象。而要鉴赏建筑艺术,除了需要理解建筑艺术的主要特征外,还要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一些重要特点;如巧妙而科学的框架式结构;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的庭院式的组群布局;经过长时期的努力,同时吸收了中国其他传统艺术,特别是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等造型艺术的特点,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然后再通过比较典型的实例,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概言之,重新认识中国古建筑园林,透过形式,超越诗情画意等浅层内涵,深入实质,廓清主要特征,便可拓出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1.现代风景园林概论/陆楣编著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11 2.中国园艺文摘 2009年第6期
3.中国古典园林网 http://www.xiexiebang.com/zhuanti/gdyl/
第四篇:感受中国古典园林的魅力论文
感受中国古典园林的魅力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自成一体,具有独特的风格,尤以其含蓄深远的古典韵味最具魅力。
关键词:历史、建筑特点、建筑风格
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中国造园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周文王的时候就有了营建宫苑的活动,直至汉朝,中国造园艺术一直处在萌芽期,期间主要是皇家苑囿,造园的主旨、意趣很淡漠。到魏、晋、南北朝时,是造园艺术的形成期,初步确立了再现自然山水的基本原则,逐步取消了狩猎、生产方面的内容,而把园林主要作为观赏艺术来对待。除皇家苑囿外,还出现了私家园林和寺庙园林。隋、唐、五代可看作成熟期。不仅数量多、规模大、类型多样,而且从造园艺术上讲也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由于文人直接参与造园活动,从而把造园艺术与诗、画相联系,有助于在园林中创造出诗情画意的境界。宋朝时,造园艺术进入高潮。不仅造园活动空前高涨,而且伴随着文学、诗词,特别是绘画艺术的发展,对自然美得认识不断深化,当时出现了许多山水画的理论著作,对造园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然而随后的元朝,却一直处于滞缓状态和低潮。到明、清时,造园艺术再次达到高潮。造园活动无论在数量、规模或类型方面都达到了空前的水平;造园艺术、技术日趋精致、完善;文人、画家积极投身于造园 活动。与此同时还出现了一些专业匠师。不仅是人才辈出,而且还出现了一些造园理论的著作与专书。
悠久的历史给中国园林艺术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面纱,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痴迷于探索中国古典园林的魅力。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特点
建筑与环境的结合首先是要因地制宜,力求与基址的地形、地势、地貌结合,作到总体布局上依形就势,并充分利用自然地
形、地貌。如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的拙政园,利用园地多积水的优
势,疏浚为池;望若湖泊,形成晃漾渺弥的个性和特色。拙
政园中部现有水面近六亩,约占园林面积的三分之一,“凡诸
亭槛台榭,皆因水为面势”,用大面积水面造成园林空间的开
朗气氛,基本上保持了明代“池广林茂”的特点。
其次是建筑体体量是宁小勿大且在平面布局与空间处理上都力求活泼,富于变化。因为自然山水中,山水为主,建筑是从。与大自然相比,建筑物的相对体量和绝对尺度以及景物构成上所占的比重都是很小的。如拙政园的小沧浪,由小飞虹、得真亭、志清意远、小沧浪、听松风处等轩亭廊桥依水围合而成,独具特色。水庭之东还有一组庭园,即枇杷园,由海棠春坞、听雨轩、嘉实亭三组院落组合而成,主要建筑为玲珑馆。在园林山水和住宅之间,穿插了这两组庭院,较好地解决了住宅与园林之间的过渡。同时,对山水景观而言,由于这些大小不等的院落空间的对比衬托,主体空间显得更加疏朗、开阔。这种园中园、多空间的庭院组合以及空间的分割渗透”、对比衬托;空间的隐显结合、虚实相间空间的蜿蜒曲折、藏露掩映;空间的欲放先收、欲扬先抑等等手法,其目的是要突破空间的局限,收到小中见大的效果,从而取得丰富的园林景观。这种处理手法,在苏州园林中带有普遍意义,也是苏州园林共同的特征。
总之,园林建筑设计要把建筑作为一种风景要素来考虑,使之和周围的山水、岩石、树木等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优美景色。而且风景是主体,建筑是其中一部分。
三、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风格
1、表现含蓄
含蓄效果是中国古典园林重要的建筑风格之一。追求含蓄乃与我国诗画艺术追求含蓄有关,在绘画中强调 “意贵乎远,境贵乎深”的艺术境界;在园林中强调曲折多变,含蓄莫测。这种含蓄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其一,其意境是含蓄的;其二,从园林布局来讲,中国园林往往不是开门见山,而是曲折多姿,含
蓄莫测。往往巧妙地通过风景形象的虚实、藏露、曲直的对比来取
得含蓄的效果。如首先在门外以美丽的荷花池、桥等景物把游人的心紧紧吸引住,但是围墙高筑,仅露出园内一些屋顶、树木和圆内
较高的建筑,看不到里面全景,这就会使人引起暇想,并引起了解
园林景色的兴趣。北京颐和园既是如此,颐和园入口处利用大殿,起掩园主景(万寿山、昆明湖)之作用,通过大殿,才豁然开朗,见到万寿山和昆明湖,那山光水色倍觉美不胜收。江南园林中,漏
窗往往成为含蓄的手段,窗外景观通过漏窗,隐隐约约,这就比一览无余地看有生趣得多。如苏州留园东区以建筑庭园为主,其东南角环以走廊,临池面置有各种式样的漏窗、敞窗,使园景隐露于窗洞中,当游人在此游览时,使人左右逢源,目不暇接,妙趣横生。
2、强调意境(主要研究)
中国古典园林如同中国古代的诗词,有着深远的意境。景与境就是这种园林造景艺术中不同的两个空间范畴。景是实物空间,由建筑、山石、水体、树木所构筑而成,是有形、有尺度、有比例的,给人直接感知的空间;而境是景所带来的思想空间,是无形的、无限的,无比例、无尺度的,由景物而产生的想象空间。其中植物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主导作用。古人造园植木,善寓意造景,选用花木常与比拟,寓意联系在一起,如松的苍劲、竹的潇洒、海棠的娇艳、杨柳的多姿、蜡梅的傲雪、芍药的尊贵、牡丹的富华、莲荷的如意、兰草的典雅等。特善于利用植物的形态和季相变化,表达人的一定的思想感情或形容某一意境,如“岁寒而知松柏之后凋”,表示坚贞不渝;“留得残荷听雨声”、“夜雨芭蕉”,表示宁静的气氛。海棠,为棠棣之华,象征兄弟和睦之意。枇杷则产生“树繁碧玉叶,柯叠黄金丸”;石榴花则“万绿丛中红一点,动人春色不宜多。”树木的选用也有其规律:“庭园中无松,是无意画龙而不点睛也。”南方杉木栽植房前屋后,“门前杉径深,屋后杉色奇”。利用树木本身特色“槐荫当庭”;“院广梧桐”,梧桐皮青如翠,叶缺如花,妍雅华净,赏心悦目。
景是物质的,而境是精神的。
中国园林的意境,即突破小空间,进入大空间。中国园
林的建筑,其审美价值不在本身,而在于能使大的视野由小变
大,丰富人的审美感受。比如窗户。西方教堂的窗不是让人往
外望的,因为它高于人的视平线,主要作用在于透过暗淡的光
线,造成一种神秘、崇高的气氛。而中国园林的窗则是为了使
人接触大自然。例如,园林中常见的“亭”,结构很简单,屋顶,加上几根柱子。没有墙壁的阻挡,能更好地把外界无限的景物吸收进来,突破有限,进入无限,让游览者心中涌现一种人生感、历史感。比如“兰亭”,亭子本身并不怎么出众,可是《兰亭集序》明确指出“眼观宇宙之大,俯察品内之盛”,在一个小小的亭子里,让人接触到四面八方的自然景物,感到一种生机,从而引发人生感。《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也即是以广阔的空间包含人生感悟而形成独特的意境美的。
“景有尽而意无穷”。这便是中国古典园林造园之精髓。
结语:悠久的历史,独树一帜的风格,充满诗情画意的设计,以及含蓄深远的意境,赋予了中国古典园林无尽的魅力。尽管很多人已经游览过多次各古典名园,却依旧在探索,试图揭开中国古典园林的那一层层神秘美丽的面纱。时代在发展,中国古典园林却不会被取代,而是被人们珍藏,并不断给予现代园林师无尽的灵感。参考文献:彭一刚编著《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萧默编著《建筑意》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3.1
肖英编著《传统文化建筑》中国林业大学出版社2005.8
周维权编著《中国古典园林史》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论文网在线
第五篇:中国古典园林教案
中国古典园林教案设计
方玲丽
一、[教学目的]
了解中国古代园林的种类、特点及代表性作品;结合实例了解中国造园艺术的原则和具体经验(艺术手法)。
二、[重点和难点]
园林艺术的艺术手法,欣赏园林艺术的立足点 1.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2.合理划分,善于借景 3.寓情于景,触景生情
三、[课前知识准备]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这是对中国园林美学的经典概括,园林虽然是人为的,但要追求不露人工痕迹的天然美,即所谓“大巧若拙”、“大朴不雕”,中国园林的主要特点是借鉴自然,以多姿多彩的自然地貌为蓝本;尊重自然、与自然相亲相近,即所谓“以真为假”来塑造园林地貌,而且要继承中国传统的筑山理水手法,“做假成真”,使园林地貌,出于自然高于自然。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以至中国文化的出发点与归宿点。儒、道、法各家对此解释不尽相同,大概“天” 是“自然之天”,是“宇宙万物及其运行规律”。“人”是指“人为”,“人的思想”、是“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两者要“和谐、融合、相通”。
四、[本课内容] 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私家园林、皇家园林、寺观园林。主要园林介绍:私家园林──苏州园林;皇家园林──颐和园; 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景要素:筑山、理池、植物、建筑、书画。中国古典园林的品位特点: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五、[内容结构]
① 中国古代园林包括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观园林三类。
皇家园林代表作有北京的圆明园、颐和园和北海。清代乾隆、嘉庆年间为造园的鼎盛时期。皇家园林布局以江南园林为参照,并以神话传说的东海三神山进行设计、构思,以其博大恢宏的总体气象和宫殿群的特殊政治意义形成自己的特色。北京皇家园林在近世曾遭受外国侵略者的严重破坏与抢掠。
② 私家园林以苏州为最盛,设计以中国山水画为蓝本,追求细腻曲折丰富的变化,形成浓郁的人文环境。
③ 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积累了丰富的造园经验。明代计成《园冶》一书对园林选址、布局、叠山、选石、因借等作了系统的论述。
六、[教学过程]
导入——找出下面图片中的不同,一张是中国古典园林,一张是西方现代园林。
我们通过实例来了解我国古代园林的造园艺术手法。(由教师简介图片,引导学生在图片中找出特点):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中国古典园林的园景上主要是模仿自然,即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自然的景色,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特别是在人工山水园的叠山、理水、植物配置方面表现尤为突出。达到了“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
欣赏中国四大古典园林:拙政园、颐和园、留园、承德避暑山庄。拙政园
拙政园是我国“四大名园”之一。1961年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拙政园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江南古典园林中的佳作,其布局设计、建筑造型、书画雕刻、花木园艺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被誉为“天下园林之母”。拙政园是苏州古典园林建筑中最大的一个园林。主要以水景为主,富于自然情趣。在布局上显得非常活泼,模仿自然的“自然式”的布局。该园水的面积占全园面积的五分之三,亭榭楼阁,大半临水,造型轻盈活泼。浮廊紧贴在水面的浮廊倚墙起伏而行,犹如游龙戏水,浮在水面。园景摹仿自然,以人工的力量创造自然的景色,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体现了中国古人尊重自然并与自然相亲近的观念。这是拙政园最美的画面之一。
颐和园
颐和园是清代的皇家花园和行宫,前身清漪园,始建于1750年,清漪园1860年被焚毁1866年重建,改名颐和园,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严重破坏,1902年再次修复。现存的虽不是原来的全貌,但仍然是中国古代保存下来的最完整的大规模皇家园林。
颐和园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水面占全园的四分之三。集中了全国园林艺术的精华,构思最巧妙、最有特色的是她的长达728米的长廊,长廊和廊中的绘画本身就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另外她还起到了将园内各个景点有机地联系起来的作用,烘托出园林整体的美。
留园
留园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园中分四个景区:中部以山池为中心,风景明净清幽;东部则厅堂宏丽轩敞,重楼叠阁;西部是土山枫林,景色天然清秀;北部是田园风采。全园建筑布局结构严谨,尢以建筑空间处理得当而居苏州园林之冠,亦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
回答四大园林有什么不同吗?他们有哪些分类,各有什么特点?有哪些代表作品?
(1)北方的皇家园林:规模宏大、豪华富丽;
皇家园林布局以江南园林为参照,并以神话传说的东海三神山进行设计、构思,以其博大恢宏的总体气象和宫殿群的特殊政治意义形成自己的特色,北京皇家园林在近世曾遭受外国侵略者的严重破坏与抢掠。
(2)南方的私家园林:设计精巧、风格雅致;
私家园林以苏州地区造园艺术成就最高;其设计思路是以中国画的山水画作品为蓝本的,也以山水画的意境创造为旨趣;私家园林一般规模不大,因此在景区划分和造景上追求细腻曲折丰富的变化。
(二)中国古代园林的代表作品? 答:(1)皇家园林
皇家园林造园的鼎盛时期是——清代乾隆嘉庆年间
代表作品有北京西苑、颐和园(是古代保留下来的最完整的皇家园林)、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
(2)私家园林
私家园林造园艺术成就最高的是——苏州地区
代表作品有苏州(留园、拙政园、网师园);扬州(个园、何园、瘦西湖);无锡的寄畅园;南京的瞻园;上海的豫园。提问: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构成有哪些?
答:(1)自然环境的山形水势。包括人工叠山和开凿的泉流湖水;
(2)建筑物及其特殊的人文内涵;
(3)园林内的树木花卉;
(4)园外大环境的景观、氛围。
中国造园艺术是多方面因素的配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造园:
造园拼图游戏:分四组讨论并派各两位代表上台做这个游戏,看哪组做的最好?作品展示,鼓掌鼓励。
课堂小结 拓展提高
本节课学生学会了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几大要素,并且可以自己亲自造园,也欣赏了很多中国古典园林的图片和视频,非常的具有中国古典韵味,通过学生回顾本节内容,巩固所学知识,为今后学习美术欣赏做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