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农业论文

时间:2019-05-13 16:10: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特色农业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特色农业论文》。

第一篇:特色农业论文

林业之都——汪清

摘要: 汪清是我国储备木材资源的战略基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木材需求量不断增加,立足现有林地面积解决木材后备资源问题已成为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在吉林省,汪清县木材材质好最适宜建设成为国家木材资源战略储备基地,对维护国家长远木材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经济转型,新兴产业,对外合作

汪清县林业现在开始面临问题突出,生态系统破坏严重,生态功能严重退化。与开发初期相比,天然林面积减少,天然湿地大面积减少,土壤侵蚀加剧,地表径流时间缩短,水土流失严重,局部地区洪涝、干旱、森林火灾和病虫等自然灾害频发,生态功能严重退化。

面临这些诸多问题,我们必须尽快采取有效措施,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以增加生态功能、提高生态效益为基本目标,统筹林区生态保护、经济转型、改革开放与民生改善。加强林区生态修复与保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推进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着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促进林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使林区与全国同步。

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编制或修订好森林公园总体规划,为森林公园建设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坚持“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方针,坚持“谁投资、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筹集资金,加快推进森林公园建设步伐。积极争取把森林公园纳入事业单位管理,由所在地编委核定编制,将其所需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由财政给予定项或定额补贴,确保森林公园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切实加强森林公园的保护管理工作。凡是经批准建立的森林公园,都必须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有专门编制和管理人员; 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深化森林公园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森林公园资源整合,联合开发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努力拓展多种经营管理模式,采取改组、联合、承包、租赁、委托经营、股份合作等经营方式,实行聘任制或合同制、竞聘择优上岗等优化经营管理方法,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新机制。在保护好森林景观资源的基础上,逐步将森林公园的旅游经营推向市场,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林业经济发展活力。

加快林区产业转型,坚持以经济转型促进生态保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发挥林区自然资源禀赋好、生态环境优良、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发展绿色、生态和大量吸纳就业的产业,构筑以生态为主导的现代林区绿色产业体系,实现由林业经济向林区经济转型。

大力发展森林资源培育业。坚持保护恢复天然林,科学经营混交林,定向培育人工林,发展经济林的产业方向,立足提高现有森林质量,增强林地产出功能,着力构建汪清县森林生态效益林建设体系。着眼培育珍贵大径材,重点建设优质木材生产基地和经济果林基地。按照近自然林经营思想,对天然林资源实行科学经营,提高森林质量和效益。重点发展汪清县特色经济林,培育汪清县特色的红松果、野生蓝靛果、红豆杉、松籽、天然经济果林等木本生物质经济林。实行深度加工转化,带动种苗、运输、服务等相关产业发展。

做强木材精深加工业。着眼变初加工为精深加工,变初级产品为终端产品,提高附加值,用先进技术和装备改造提升加工水平,加快林业工业化进程,走低消耗、少排放、高产出、可持续的发展之路。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提高采伐、造材、加工剩余物及废旧木质材料的综合利用水平,实现林木资源的多环节加工增值。延长林木加工产业链条,在各个乡镇形成初级产品、中端产品和高端产品各有侧重的产业链。

积极发展森林绿色食品和医药业。通过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野生动植物驯化养殖和栽培,重点建设鹿业、蜂业、林蛙、参业、中药材、食用菌、山野菜、干果、桨

果等养殖、种植基地,研发生产多样化、系列化、优质化,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森林绿色食品、保健品和医药产品,培育具有延边特色的森林绿色食品、保健品和医药知名品牌。同时加大林下资源开发力度,积极打造天桥岭北方黑木耳交易中心,加快GAP北五味子基地建设。围绕优势产业,推进林产品标准化建设,着眼巩固现有市场,开发潜在市场,进军高端市场,充分利用会展经济形式,组织龙头企业、大众传媒、中介组织等加大我县优势林产品宣传力度,扩大知名度,提高影响力,增强竞争力。

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壮大生态文化旅游业。突出森林、湿地和冰雪等林区特色旅游资源,加大区域合作,构建区域旅游联盟,共同开发精品旅游线路,完善景区景点和旅游基础设施,打造国内外知名的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避暑、度假、康体和健身等休闲旅游胜地。挖掘民族文化、文化遗址、民俗风情等世族和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建设北方多民族、多文化生活体验基地。重点建设一批旅游林间景地,开发一批以乡村度假为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加大区域旅游通道、重点旅游景区景点的道路建设,提高旅游中心城镇与景区、景点的通达水平。加快建设不同档次的星级宾馆、绿色环保森林酒店、经济型酒店和家庭旅馆等,提高游客接待能力。

扶持发展林药产业。充分利用林区“绿色药库”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刺五加、五味子、防风、龙胆草和鹿、蜂等北方林区独具特色中药材的标准化种植和养殖、扩大规模,加大野生道地药材保护力度,建设林药特色原料供应基地。加强自主创新和产品研发、积极与国内知名中药企业和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合作,实现林药生产技术现代化、质量标准化、产品规模化和品牌化,提升林药和精深加工水平,推动产品结构升级,建设现代化的林药生产加工基地。

培育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风能和太阳能等新能源,切实提高清洁能源在林区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的比重,解决林区替代能源的问题。鼓励企业利用林业抚育剩余物、养殖业废弃物、林区灌木、秸杆、木材加工中产业的废弃物等发展生物质能源。着重发展以地源热泵、抽水蓄能、风能等清洁能源产业;以生物质液体燃料、甲醇燃料电池等低碳经济产业;以石头纸、油页岩、石材为主的接续替代产业,在偏远地区采用电网延伸,风能与太阳能互补发电等方式,解决生产和居民生活用电问题。

优化林区产业布局,发挥各城镇及区域的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建设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区,引导林区产业向各城镇和园区集聚。特色产业的精深加工、商贸、物流、信息、对外合作、旅游中心服务功能等主要在中心地域发展;中间产品加工、绿色农林产品加工业、特色商品的集散、旅游服务节点等要向林场相对集中的中心地带业链初端环节、原材料供应、商贸集市要向人口集中区集聚。积极推动林区基础条件好、符合相关规定的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扩大或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

完善林区交通设施,提高林区路网密度,改善林区对内、对外交通运输通道,把公益性林区道路纳入国家和地方交通建设规划,道路产权和日常养护逐步移交地方管理。重点建设通场公路、防火和专用通道,提高林区路网的养护等级。全面推进林区道路的配套建设,力争将现有场局间、场场间以及局对外联系的客运生产两用主要公路规划建成符合国家二级标准的水泥公路。加快林区专用路网建设,提高防火、防疫、营林、采伐等专业路网建设标准和维护等级。

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完善和落实各项就业再就业的政策措施,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发挥政府投资项目和重大项目建设对就业的带动作用,扶持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高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支持推动创业促就业。进一步完善就业援助制度,加大零就业家庭的帮扶力度和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以服务林区森林资源管护和

接续替代产业发展为目标,整合就业培训资源,依托职业学校建立技能培训基地,统筹安排各类劳动力技能培训专项资金。

坚持政、企分开的改革方向,加快推进林区管理体制改革。加大对外经贸合作,扩大林区对外开放,增强发展活力。

扩大对外合作。以边境贸易为基础,依托附近口岸,加大边境经济合作区,发展加工贸易及服务贸易。提升对俄木材精深加工和劳务输出等合作层次。积极拓展与俄的跨境旅游合作。

充分发挥现有相关政策的效能,研究制定促进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的新政策,保障规划目标和重点任务的实现。

妥善解决体制改革的相关成本。建立和完善与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相配套的财政体制。森林资源管理机构运行经费按事权划分纳入财政预算。妥善解决林业历史遗留问题。在一定期限内参照资源枯竭城市政策并比照农业补贴政策支持林区经济转型。林业职工从事林业生产和动植物种植养殖活动,可以按照有关规定享受国家扶持政策,在农业保险、小额金融贷款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林区经济转型的支持。

只有因地制宜的发展汪清特色林业,依托珲春开放口岸,坚持改革开放,才能把汪清这座林业之都,建设的更加美好更加富强。

参考文献 :《汪林经济转型实施方案》

《林业生态保护与建设》

《十二五规划纲要》

10级体育教育魏振昕

2011.7.26

第二篇:甘肃特色农业发展论文

摘 要:分析了甘肃特色农业发展的现状,在探讨甘肃特色农业优势与劣势的基础上,提出了甘肃特色农业发展的战略措施。甘肃特色农业必须坚持走产业化道路,注重政府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作用,结合甘肃实际,搞好农业制度创新和区位品牌塑造,切实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特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甘肃;特色农业;竞争力;优势;劣势

甘肃特色农业布局

甘肃是西部的农业大省,受资源条件、地理环境等原因的影响,农业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粮食、药材、果品和畜产品上。经过多年的扶持,甘肃已初步形成了草食畜、马铃薯两大的农业产业集群。围绕制种、蔬菜、水果、中药材、啤酒原料、棉花等区域性优势产业及食用百合、蚕豆、烤烟、球根花卉、黄花菜、油橄榄、小杂粮等一批地方性特色产品的小产业集群也逐步成形:金昌的啤酒麦芽加工集群,张掖的玉米制种加工集群,庆阳的白瓜子加工集群等。许多特色农产品成为满足全国需求的主要供应源,且大量出口海外。例如甘肃省紫花苜蓿留床面积目前已达到750万亩,居全国第一;中药材、啤酒大麦达210万亩和134万亩,年产量分别达34万吨和38万吨,面积、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杂交玉米制种面积发展到123万亩,制种量占全国用种量的53%;全国50强制种企业已有一半以上在甘肃省落户;脱水蔬菜、番茄酱、果酒果汁、优质小杂粮、油橄榄等农产品还出口日本、韩国、欧美及东南亚等国家。

尽管甘肃特色农业近年发展迅速,但和周边其它省份相比,甘肃特色农业发展仍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正确分析甘肃特色农业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对及时弥补特色农业发展的不足和制定相应的政策有重要的实际意义。甘肃特色农业发展的优势

自然资源优势

甘肃省地域广阔,生态和气候类型多样,光热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在发展特色农业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全省耕地面积5229.25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7.68%,人均占有耕地2.0亩。甘肃农业栽培历史悠久,农作物品种繁多。河西走廊是灌溉农业区,耕地面积大,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制种基地和高原夏菜基地;陇中、陇东旱作农业区,全年降水量少,是全国重要的洋芋、中药材、小杂粮、羊羔肉及肉牛生产基地;陇南地区气候湿润,是重要的特色农业基地,有经济林果、中药材、草畜、蔬菜四大主导产业。甘肃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现有天然草场2.69亿亩,是全国重要的牛羊肉生产基地和细毛羊基地。野生动物资源丰富,在650多种野生动物中,属于国家保护的稀有珍贵动物有90多种。 2 人力资源优势

甘肃省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且价格低廉。根据全面统计,2003年全省农村劳动力资源总规模为1213.37万人,其中,劳动年龄内的全部人口有1084.92万人,除16岁以上在校学生数、家务劳动数及其他外,甘肃省农村实有劳动力1050.49万人,按全省农村457.14万户计算,平均每户拥有劳动力2.30人。从性别分布上看:男性劳动力555.85万人,占52.91%;女性劳动力494.64万人,占47.09%。从年龄结构上看:据全省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省19岁以下的劳动力占6.86%,19-34岁的劳动力占42.48%,35-44岁的劳动力占21.46%,45-59岁的劳动力占22.42%,60岁及以上的劳动力占6.78%。以上数据表明,甘肃农业劳动力年轻化程度较高,从业人口以青壮年为主。 3 政策法规优势

2000年1月,党中央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了明确要求。国家政策措施向西部地区倾斜,加大了对西部地区建设资金投入的力度。近五年来,甘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科技、教育和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才开发力度加大。国家在甘肃地区累计投入企业技术更新改造资金1250亿元,一批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和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相继落成。随着“三农”政策不断完善和创新,有关吸引外资,土地利用,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相继出台。各级农业政策法规部门也认真贯彻中央精神,结合甘肃实际,不断加快地方农业立法。2004年来陆续颁布通过了《甘肃省农作物种子条例》、《甘肃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甘肃省草原条例》、《甘肃省动物免疫标识管理办法》、《甘肃省农药管理办法》等。同时,还启动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业植物检疫、农作物种子生产基地管理等方面的立法。 4 市场需求优势

据有关部门预测,未来几年内农产品需求将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从农产品需求量来看,西北地区2006年口粮总需求是1602.6万t,精饲料为1716.6万t,油菜籽总需求量272.6万t,蔬菜总需求量1402.2万t,水果总需求量362.5万t,棉花总需求量为42.9万t。以上农产品供应目前缺口很大。从近年农产品价格走势来看,2008年农产品生产价格总指数比2006年上涨了20%以上,粮食生产价格指数上涨了10%,畜产品价格上涨幅度最大,达到了55%。以上数据反映甘肃特色农产品需求潜力巨大,且市场价格持续坚挺。甘肃特色农业发展的劣势

生态环境劣势

水资源贫乏是甘肃特色农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障碍,甘肃人均水资源量1150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7%。全省大部分地区年均降水量只有302毫米,且时空和区域分布不均。干旱、大风沙尘暴、暴雨、冰雹、霜冻和干热风等气象灾害的种类繁多,发生频繁。干旱出现频率最高,给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带来很大影响;大风和沙尘暴灾害也较严重,大风日数每年有3~69天,沙尘暴日数为1~37天,大风和沙尘暴主要危害河西和陇中、陇东北部。此外,暴雨、冰雹、霜冻和干热风也是不可忽视的气象灾害,各地每年均有发生。

近年来,农药、化肥、农膜等农用化学物质的大量使用,对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解决我省粮食自给做出了突出贡献。但与此同时,也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上世纪70年代以有机氯为主的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给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到80年代尽管已完全停止使用有机氯农药,但至今一些地区的土壤中仍能检出六六

六、DDT。目前,全省农药消耗总量2.5万多吨,其中高毒农药使用量约100吨,不同程度遭受农药污染的农田面积超过100万亩。此外,化肥导致个别蔬菜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严重超标,地膜覆盖造成的 “白色污染”等在甘肃也比较严重。河西地区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 2 劳动力素质劣势

甘肃省农村劳动力总体上文化素质偏低。文盲或半文盲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6.28%,小学文化程度的占41.48%,初中文化程度的占30.2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1.97%。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结果计算,甘肃省从业人员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6.52年(其中男性7.44年、女性5.47年),比全国低1.46年。其中农村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5.64年(其中男性6.66年、女性4.53年)。据抽样调查推算,受过各种技术培训的人数仅占整个农村劳动力总量的比重7.07%。科技劣势

科学含量低,机械化运作水平不足,现代农业步伐缓慢,将直接制约甘肃农业发展,成为特色农业发展的羁绊。据资料显示,农业科技在甘肃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份额约占40%左右,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率约为20%-30%,真正成效显着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的技术不到5%。带动生产率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8%,与发达省份相差几倍甚至几十倍。在资源利用中,农业用水占70%左右,但农业水的利用率仅为30%-40%,机械化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仅为13%左右。科技的缺乏,不但大大加重了我省农民的劳动量,还在不同程度上使其蒙受了直接和潜在损失,严重制约到了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和现代化。 4 信息劣势

甘肃信息化各要素指数在西部地区均处于弱势,信息化发展速度相对较慢,信息服务的渠道不畅通。在面向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无公害生产基地、特色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种养大户和广大农民群众的需求方面,提供农业政策、新技术新品种、农产品供求、生产资料价格等信息服务的能力欠缺。农业生产滞后于市场需求的变化。特别是信息化人力资源发展较慢,信息化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甘肃信息化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这一切都严重影响了农业的战略性结构调整,制约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5 规模劣势

甘肃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小,产业协同和组织协同层次低。目前,甘肃特色农业中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只有22家,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企业也只有456家。农产品加工整体水平较低,加工转化率只有34%;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不大,覆盖不广,参与农户比例不高,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大大影响了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 6 制度劣势

农业经过20多年的改革,许多制度都围绕市场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和创新。但从整体来看,目前我国农业发展中仍面临许多制度瓶颈,这在甘肃农业发展上表现尤为突出。首先,以小农为本位的农业经营制度已严重阻碍了农业规模经营和规模效益的提高,制约农业效益的取得。其次,不合理、不规范的农村财税制度难以有效地形成新的激励,不能调动地方和农民的积极性。再次,排斥、拒绝农民的农村信用制度抑制了农民的投资欲望以及弱保护、低覆盖、不完善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无法满足农业和农民市场化、国际化的需要。加之现行的土地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及干部考核体制都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甘肃特色农业竞争力提升的策略建议

优化特色农业内部结构,促进特色农业集群化发展顺利进行

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应放在区域布局、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三个方面。区域布局结构调整的重点是加快建设一批规模化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出口农产品生产基地。品种结构调整主要是调整生产用地面积和投资比重,实现种植、养殖、林果、水产等各行业的协调发展,品质结构调整要实现产品更新换代,跟上市场需求步伐。在现有特色农业发展集聚的基础上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和法规,引导和鼓励企业按照产业链的不同环节进行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努力形成完善的产业体系,形成产业集群。同时有选择地吸引那些具备产业带动优势和有产业关联效应或配套协作功能的外资项目进入农业集群。健全以行业协会为中心的中介机构,提高集群的组织化程度。完善政府服务,建立有利于产业集群发展的融资体制、物流体系和信息服务平台。 2 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提高农业产业的科技含量

极大对农业科技研究的扶持,大力引进和挖掘农业技术人才。鼓励高校、研究所等科研单位与特色农业基地进行联合,在农产品革新和劳动力培训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培育龙头企业,发挥其辐射和示范功能,借此增强农业核心竞争力和激发甘肃民间创业动力。充分发挥农村实用人才在科技传递中的作用,提高科技的针对性、实用性、操作性,简化其程序,降低其成本,不断改进和提高农业科技的使用效率,努力使农业科技在农业增产增效中的贡献率不断得到提高。 3 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树立区域品牌意识

区域品牌与单个企业品牌相比,更形象、直接,更具有广泛、持续的品牌效应。因此甘肃特色农业要特别重视品牌功能,打造知名品牌,以明星企业和名牌产品为依托,提高区域竞争力。建立农产品的品牌质量控制体系,主要是品牌质量认证。企业要严格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制定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制定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以及收获,加工,包装,储运等环节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农产品绿色品牌质量,这是保护区位品牌的基本手段。 4 推进农村经济体制和制度创新,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

政府要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法制化建设,完善土地征用程序和补偿机制。完善农业投资管理体制,进一步放宽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投资领域。拓宽信贷资金支农渠道,改善农村金融服务。要加大农业减灾投入,建立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专项生产基金和市场风险基金,推行农业互助保险模式。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要依法行政,加大农业执法力度,提高农业行政执法效果,使特色农业各项管理工作走上法制轨道。 5 建立高效的资源合理利用、保护、更新机制,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鉴于甘肃目前的生态资源的显示,必须建立一个提高利用率,保护与更新资源的新机制,确保农业资源符合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有条件的地方通过节水设施的建设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复种指数,机型立体农业开发保护耕地资源。大力宣传持续农业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提高人们对持续农业的认识,强化全民环保意识。使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民能够认识到环境保护对于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树立全局观念,整体观念,持续协调发展的观念。用法律法规和各种政策措施来协调社会关系,规范人们的行为,以协调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提高群众的环保意识。

[1]张象枢.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性与途径[J].农村经济导刊,2003,(6).

[2]刘春玲.发展我国农业产业集群的对策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05,(6).

第三篇:特色农业建设路径与建议论文

特色农业是以当地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和经济条件为基础,以传统优势品种为龙头,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市场竞争力强、高效优质高产、具有一定规模或产业化经营的可持续农业[1]。近百年来,随着农业生产的高速发展,大量农药、化肥等污染物及粗放式的开垦耕作所带来的副作用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世界各国纷纷开发特色农业,如以色列通过研发滴灌技术和温室栽培技术,造就了举世瞩目的沙漠农业;荷兰利用高纬度光热充足的条件,发展以花卉产品为代表的高附加值创意农业;美国依托雄厚的科技实力,发展规模型、信息化的基因农业、精准农业[2]。发展特色农业是可持续发展观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具体体现,也是满足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国家及地区间农业生产合作与分工要求的重要途径。

福建省特色农产品包括水稻、果类、茶叶、花卉、烟草等。稻米是福建主要的粮食作物,主要有佳禾早占、特优63等水稻品种;福建的特色水果包括龙眼、荔枝、枇杷等;福建所产茶叶驰名中外,如安溪铁观音、武夷大红袍等;福建所产的闽西八大干、20余种道地药材、红菇等远近闻名。福建省具有发展特色农业的区域优势,在海西经济大发展的形势下,认识并发挥优势,有效地优化配置区位资源,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福建省农业综合实力,提高农民收入,支持海西经济快速、稳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发展特色农业的优势

1.1自然资源

1.1.1气候

福建省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境内地域差别明显,夏季炎热多雨,光照充足,冬季易出现大范围持续阴冷天气。年降水量约1500mm,降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东南部无霜期长于内陆地区,部分作物可实现一年三熟或一年两熟。气候条件在时空上的多样性为福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1.1.2河流与海洋

福建主要有闽江、九龙江、晋江、汀江、赛江等河流,全省水力资源丰富,河川年径流量约为1170亿m3,水力资源蕴含量大,利于灌溉。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海岸线漫长,拥有连江港、东山港及三都澳等众多良港,海岛约有1404个,具有丰富的海洋资源。

1.1.3动植物资源

福建省是我国南方重点林区和野生动植物的重点产区,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据调查统计,福建省有陆生脊椎动物832种,约占全国陆生脊椎动物的34.6%,其中哺乳类120种、鸟类549种(包括亚种)、两栖类46种、爬行类123种,已定名的昆虫有31目共5000余种[3]。福建有高等植物4703种,约占全国高等植物数量的14.3%,其中蕨类382种、裸子植物70种、被子植物4251种、木本植物1943种;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有52种,其中国家Ⅰ级7种,国家Ⅱ级45种;兰科植物有60属119种6变种,列入福建省第一批地方重点保护珍贵树木的有25种[4]。

1.2农耕历史悠久

福建优越的自然资源优势适合多种农业经济作物的生长,早在史前时期就有原始农业生产活动。秦汉之后,经济作物逐渐发展,种类逐渐繁多。到了唐宋,诸如茶、桑、麻等经济作物被大量种植。明清时期,农业的种植及生产出现商品化、多元化趋势。福建的农耕历史不仅体现了我国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也为当前农业特色经营奠定了基础。

1.3闽台农业交流密切

福建与台湾在地缘、血缘、文缘等方面有着天然的紧密联系。作为我国对外开放最早的省份之一,福建省积极开展对台农业交流活动,两地之间农业发展形成了互通有无、调剂余缺的双赢局面。近年来,福建省大量引进台湾农业良种,累计引进台湾农产品生产、加工设备5000多套,栽培、养殖、加工先进适用技术800多项,台湾农业良种2500多个,其中引进良种形成规模化推广和应用的达150多种[5]。福建农业发展既吸引了台湾的资金及先进农业发展模式,又为台湾提供了农业生产基地和广阔的农产品市场。闽台交流合作已经成为福建农业发展的一大特色,成为福建发展特色农业的一个支撑。

2特色农业现状及其发展制约因素

福建省自然山水植被资源丰富,但土地资源匮乏,其农业发展的策略和途径不同于其他省份,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做大做强具有福建特色的农业产业应是其基本政策的出发点。经过几年的发展实践,福建农业绽露区域特色,但依然存在一些发展中的问题,这些问题不断影响和制约着福建农业的发展。

2.1农业社会经济要素

2.1.1农业劳动力素质

福建省农村劳动人口呈逐年递增趋势,据统计,2005-2010年,农村劳动力人口由1490.55万上升至1579.32万,但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总人数的81%[6],少数有一技之长的农村劳动力纷纷涌向城镇,造成较高文化程度、技能型农民的流失,劳动力队伍素质下降。残障人员比例高,年高体衰、留守妇幼居多,科学文化水平低,缺乏必要的文化和职业技能培训,是造成福建省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的主要原因。农业劳动力素质较低,阻碍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影响建设特色农业的进展。

2.1.2农民合作组织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个新兴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尤其是农业集约化程度较高,农业经济发达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带领百万农民创业、闯市场,共御风险,培育产业,对于区域产业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至2009年12月底,福建省已登记合作社4435家,注册资金66.8亿元[7],在发展上面临着资金紧缺、缺乏农业专业技术指导、管理尚不规范等问题,合作社提供给农户的多是信息服务、技术咨询、初级农产品销售等低水平服务。真正能带动农户参与特色农业发展,做大产业的农民合作组织少之又少。

2.1.3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力

农业龙头企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领头羊,其规模大,经济和科研实力强,具有资金和市场优势,对特色农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据福建省统计局数据,截止2010年底全省共有省级以上龙头企业184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完成总产值883.51亿元,每家平均产值约为4.8亿元[8],与国内其他省份相比,福建农业龙头企业存在规模小,产值低,产品档次不高,带动农户的能力不足等问题。

2.2农业科技因素

2.2.1科研人员数量停滞增长

“科技三下乡”、“文化三下乡”、“春雨行动”等农业科技帮扶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加快了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但是农村中从事农业科技普及和推广的人员变数很大。据统计表明[9],2000-2005年,福建省从事农业科技活动人数在总体上虽有所上升,但与2000年相比,2005年的科研人数减少了214人,农业科研人员占机构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数比例由14.28%下降至8.36%。农业科研队伍缩小,科研人才流逝,科技增收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减小,严重影响了农民对科技致富的期待和热情,并影响了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

2.2.2生产标准化制度及体系尚未健全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外向型经济比重逐步加大,国际农产品市场的竞争愈演愈烈,农产品出口将遭遇越来越多的贸易壁垒,建立农业标准化体系,既是提高农产品品质,也是扶持保护本省特色农产品不受外来同类产品冲击的必要手段。福建农业生产标准起步较早,但标准体系普及率低、覆盖面小,部分农产品在产量、质量和绿色化程度上,处于市场竞争中的劣势,远远不能适应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需要。

3加快特色农业发展的建议

3.1重点规划、科学区域布局

2011年颁发的《福建省“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提出了建设三大特色农业带的布局,提出“闽西北山区重点发展生态农业和绿色农业,加快区域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建设区域优势突出、基础设施配套、生态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绿色农业产业带。闽东南平原地区重点发展园艺化、设施化、工厂化生产,发展生态绿色农业、创意休闲农业、高科技农业,建设市场竞争优势明显、产业外向度高的农业产业带。沿海渔业经济区重点发展海洋养殖、近海捕捞、远洋捕捞和新型海洋渔业,建设产业结构合理、生态环境优良、竞争优势明显的现代海洋渔业产业带。”[10]发展福建特色农业要遵照三大产业带这一科学布局,突出区位优势。紧扣海西经济发展大主题,认真思考福建优势与特色,产业评估、论证,区域化、产业化设计;抓龙头企业,建立更多的专业合作社,以多种经济模式吸引、容纳社会资金,拓宽融资渠道,让更多的闽商、闽侨、台商回乡创业或投资兴闽。

3.2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构建新型农业发展模式

科技创新是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核心,必须大力增加支持特色农业发展的农业科技投入力度,完善农业科技创新制度。加大特色农业科研的相关财政、税收和政策配套支持,建立科研机构—县级推广部门—乡镇科研人员的多层次农业技术推广机制,积极推进产、学、研一体化进程。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关键技术难题的攻克,积极推广高效益、低成本的农业种植培育方式,推广发展设施农业,探索高效、低碳农业等技术密集型模式。建立高覆盖率、高要求的农业标准化系统,推进现代农业信息化建设。

3.3健全农民合作社体制,强化农民合作社功能

首先,帮助解决当前农民合作社运行、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协助合作社完善内部组织建设、民主监督、财务管理、利益分配等体制问题,积极推进农民合作社组织的正规化发展。其次,在产业政策、项目指导、市场信息、资金信贷和技术服务等方面,发挥政府优势,理顺服务关系,营造良好的政策和产业氛围,助推产业发展,扩大产业辐射范围,引导更多致富无门的农民进入合作社,带动更大层面上的农业产业进步。

3.4强化特色农业政策性支持保护

政府出台更多的产业化优惠政策,站在全局一盘棋的大农业、大海西的角度,从资金、政策、科技、人才等方面大力支持特色产业,是发展特色农业的关键。需加大农业补贴力度,减免农业收费,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产业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完善农产品价格保护机制,保障农产品市场平稳运行,改变农业发展的传统思路,提倡农业发展新模式,扶植、培育一大批新型产业,延伸已有的产业链条。

3.4.1适度加大农业补贴力度

农业补贴政策对农产品种植有引导和激励的作用。发展特色农业应当继续完善和适度加大包括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在内的各项农业补贴政策,农业补贴应当向种植特色品种的农户倾斜。

3.4.2完善价格保护制度

价格问题是种植和市场的风向标,是供求关系调整的有力杠杆。农产品市场受供求关系影响较大,常出现供求不平衡的局面,导致农产品价格不稳定。粮贱伤农、菜贱坑农的事件经常出现,说明农民的市场信息不畅,政府对市场调控能力欠缺。政府既要在宏观上控制整个市场的规模,也要积极引导产业方向,在适当的时候应当加强市场监管和价格干预,健全农产品市场调控体系,减少市场流动环节,打击扰乱市场和金融秩序的恶意投机,在稳定物价的同时,稳步提高农产品价格,保护农民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

3.4.3支持农业多元化发展

大力发展多种经营模式,支持福建农业的多元化发展,在发展中不断创新。农业生产应当突破单一依靠农村农业经营的老路,走城乡统筹发展之路,形成城市市场资源反哺农村,农村发展成果回馈城市的局势;走知识农业的发展模式,重视农业信息化,鼓励农业创意,文化、旅游、休闲、牧猎、工贸多种产业并存,农业不再是种养和乡土文化的代名词,作为一种物质文化和饮食艺术的再加工和再创造,提高农业产业和产品的整体价值水平,推动特色产业发展的质变。

还要继续实行“走出去,请回来”战略,扶持农业异地产业链延伸、异地发展、异地基地建设,鼓励农业异地产业投资,发展农业贴牌合作生产形式,创造条件努力造就多种形式的合作共赢模式。积极发展出口创汇型农业,高效集成农业;加大力度推广海淡水养殖和远洋捕捞业以及“牛羊上山,果树上山,家禽上树,鸭子下水”的立体生态环境友好型农业。

第四篇:发展特色农业

发展特色农业,壮大农村旅游经济

——关于城关镇西河村发展的调研报告

刘红星

城关镇西河村位于县城西边沟底,距离县城仅1.5公里,过去因交通不便,地理环境不好,农村经济发展困难。近年随着县城人群体到西河锻炼休闲的增多,加之西河水利风景区建设初步完成,为西河村发展村级旅游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奠定了基础。在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中,通过对该村的详细调研,在总结分析的基础上,认为西河村应当围绕以乡野农村水利观光和休闲健身活动为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城镇人群休闲娱乐和回归自然等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以展特色农业为主,充实农家乐形式,发展农村旅游经济。它是一个市民需要、农民受益、前景无限广阔的新兴产业。具体如下:

一、西河村基本情况

西河村现有三个村民小组,640人,总耕地面积748亩,由于位于狭窄沟川地带,全村河川水浇地仅42亩,其余706地均为沟坡地,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很差。全村农业生产以水地种植蔬菜为主,沟坡地以种植玉米、小麦为主,另在荒山荒坡上种植有400亩花椒和10亩核桃。2013年全村种菜收入25.3万元,第一产业收入仅75.8万元,可以说农业生产除因离城近蔬菜销售方便收益较高外其他农业包括经济林收益很差。

二、西河村发展乡村休闲娱乐的优势、现状与问题

西河村有许多美丽的传说,“洗肠泉”为古代高僧佛图澄开

肋洗肠之地,“搠枪泉”因武帝饮马而得名,“跪姑泉”被定为“宫泉”。1997年以前这里是通往县城西北的交通要道,但是随着新西河桥的“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曾经繁华的西河村渐渐被人们遗忘在历史的角落里,千年普济寺断续香火,军队营房破烂不堪,到处是一片荒凉的景象。近几年来,随着人们锻炼身体的需要和休闲娱乐需求的发展,离县城较近有沟有河的西河村成为县城人群健身娱乐的“后花园”,每天从县城到西河村健身娱乐的人越来越多,平均每天有2000多人的流量。2013年,澄城县委、县政府依托“十二五”规划,充分利用西河村有水、近城、便于休闲等特点,作出“实施西河风景文化旅游开发项目,把西河村开发建设成集水上游乐、休闲避暑、农家餐饮等现代休闲服务于一体的绿水生态风景区”的重大决策,拉开西河走向生态田园的序幕。西河风景建设被作为“人与自然和谐相生”的亮点走进政府工作报告,“投资2500万元,实施县西河生态风景区建设工程”成为县长向全县40万人民公开承诺的为民办十件实事之一。

目前,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完成投资1841.7万元,对县西河河道进行综合治理,累计治理河道2.89Km,新建排水涵管2处,新修下河踏步23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水务局投资120余万元,新增实施了8座拦水坝工程,使西河老桥上下游1km范围内形成了3.6万平方米水面景观;省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开采水土流失补偿费使用项目总投资1212万元,对县西河风景区河段及沿河两岸山坡进行绿化和水土流失治理。这些项目的建设为西河

村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奠定了基础,现在已经有农家乐、农家烧烤等出现,村民也自发形成了新鲜蔬菜销售群体。

通过调查,我认为,西河村具有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突出优势,也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于引导。

1、发展能力不足,市场观念不强。首先是群众对乡村休闲旅游的产业地位认识不够,没有看到乡村旅游广阔的市场前景。认为没有多少效益,发展路子不多。该村的村民多数外出打工,条件好的也多在外地或县城安家,不愿意回村创业,现有群体没有投资发展能力。

2、基础落后,功能配套不全。目前县城通往该村的道路差,有一条水泥路得是很窄,离县城处道路污水垃圾纵横,严重影响消费群体进村。风景区内没有娱乐设施,留不住来往人群,现有接待消费者的农家乐的硬件设施较差,整个基础设施的配套不全,还不能很好地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的需要。

3、缺乏规划,零乱无序开发。目前,该村发展休闲娱乐等产业还处于自发状态,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划作指导,农家乐都是由经营者自己谋划、自行设计、自主建设起来的,导致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

4、形式单一,特色不够鲜明。在发展中没有和农业发展结合,没有特色,难以吸引人。由于缺乏市场理念、定位不准、现有农家乐大都缺乏文化内涵、多数是个体经营,数量少、规模小、档次低,且多以副业形式开展,故经营效益也不是很好。

5、没有在“乐”字上做文章。没有规范化经营观念,村民小农意识浓厚,只注重眼前利益。在农家乐建设和经营中没有在“乐”字上做文章,只顾赚钱,有的还破坏生态,污染环境。不是真正的农家乐。

三、西河村发展乡村休闲娱乐产业的对策与措施

我们认为应当坚持四项原则,采取四项策略

(一)坚持四项原则

1、突出乡土特色的原则。对于都市人群来说,乡村休闲娱乐就在于乡村的特有魅力,既要保持乡村的特有的“农”、“土”味和“野”味,也要保持乡村旅游资源的原汁原味。从农业入手,可以依托该村蔬菜种植强项,迎合城区人员消费喜好,结合生态农业建设发展大棚时鲜蔬菜,时令水果,反季节蔬菜等农业产业,结合自采自摘,净菜超市等项目,使之成为具有吸引力的观光农业基地。也可以利用沟坡发展经济效益好的土鸡养殖,野鸡养殖等项目,并结合农家乐现场进行消费,以吸引群众喜好。

2、保护环境与开发并重的原则。开发是目的,保护是前提。只有山表示水秀才有吸引人,必须要保护好西河村的水、两边沟坡的林、植被等自然资源。特要维护好当地的生态资源,防止人为的破坏和污染,把西河变成臭水沟,让群众丧失消费心情。

3、自然美与人工美相协调的原则。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是在其原有的自然风景的基础上进行的加工改造,因而要使自然美和人工美有机的结合起来,协调二者的发展,使其变得山更青、水更秀。起居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接待服务设施都要

既考虑服务功能的完善和配套,也考虑与乡村景观协调,使之具有浓郁乡村特色。给人以生态良好、环境优雅、独具特色的饮食环境。

4、突出特色效益的原则。发展乡村休闲娱乐要以取得最大经济效益为目的,只有突出特色才能做到少投入、多产出。要尊重旅游者的消费心理和观念,多考察,多调查,有针对性进行开发,同时又要做好基础设施改善,加快水面开发游乐设施,并发掘民间文化,建设有质量、有特色、有内涵的娱乐消费产业。

(二)采取四项策略

1、科学编制规划,合理开发资源。要在学习外地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本村休闲游乐资源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制订出适合本村的发展规划。要对基础设施的建设作出统一管理安排,对资源的利用进行统筹协调,对产业的开发进行细致谋划。规范引领,合理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生态资源、民俗文化、传统饮食和制作工艺等资源,稳步发展农业观光型、休闲度假型、民俗文化型和美味佳肴型农家乐。

2、借助各方力量,外引内联开发。建设好乡村休闲娱乐项目最大的难题是资金问题。首先,村政府要积极争取,在配合县上建设好后续水利风景区建设项目的基础上,争取各种农村建设性项目资金,加快本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全力做好通村道路和文化广场建设,为休闲娱乐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环境。第二,争取金融部门的大力支持,给本村旅游的各种项目发放更多的就业创业贷款。第三,要大力招商引资,利用本村外出干事人

多,路子多,资金活的优势,以一些好的娱乐项目吸引外来资本和工业资本投向本村旅游的开发。与此同时,要充分调市民和农民的主体积极性,出台各种优惠政策,通过以项目换土地、土地作价或土地使用权为筹资方式,采用股份制开发等形式吸引外部资金。此外,还可以让村民以资源入股、资金入股等形式,或以工代资,以劳动力转化为股份等形式,共同参与乡村旅游的开发。

3、重大项目带动,辐射引导发展。西河村旅游发展应当借助县上的大力支持,坚持“大项目、大投入、大营销”的战略。要利用大项目扩大影响,发挥它们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大批中小项目和农家乐的发展,使乡村旅游形成星火燎原之势。

4、加强宣传推介,实施品牌营销。首先要做出几个精品项目,紧接着就要大力宣传推介,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传媒,借助中介机构,以水利风景、农家美食、传说遗迹、消费低廉、绿色健康、田园风光、周末休闲、回归自然等等为卖点对外营销。要在对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和项目进行整体包装的基础上,举办乡村旅游展示会、新闻发布会加以宣传推介,并以各种节庆活动促销,促进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

2014年6月4日

第五篇:各地特色农业

一、我国各地特色农业区位条件

①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南疆等灌溉(绿洲)农业区位分析 区位自然优势:光照丰富;热量充足,温差大;其次地形平坦,有灌溉水源。自然劣势: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和盐碱化;冬季寒潮和暴风雪。

②东北地区商品谷物农业区位分析

自然因素:地形平坦开阔,耕地面积广大;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社会经济因素:地广人稀;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工业发达;国家政策扶持;开发较晚,人口密集较小。

不足:纬度高,热量不足,农作物一年一熟(适合春小麦,而不适合冬小麦生长);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冬季受寒潮和冻害影响等。

③华北平原旱作农业:优势在于光热充足,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肥沃;制约因素主要是旱涝、盐碱、风沙;人多地少;冬季寒潮。

④我国南方水稻种植业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光热水丰富;河流中下游及三角洲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网密布,水源充足。社会经济因素:劳动力丰富;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人们喜食大米。不足:人多地少;多丘陵山地,水土流失严重(红漠化);红壤土层薄,贫瘠,需改良;台风、暴雨、洪涝;春季低温。

⑤内蒙古草原畜牧业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草场面积广阔;没有大型食肉动物;东部夏季降水多些,利于牧草生长(降水从东向西递减)。

社会经济因素:牧业生产经验丰富;市场潜力广阔;国家政策扶持等

不足:气候干旱,降水少;草场退化;荒漠化加剧;冬季暴风雪、寒潮;鼠灾、蝗灾。⑥上海市郊区农业区位分析

自然因素:热量充足,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消费量大;交通方便;花卉、蔬菜等农作物单位面积的价值高,可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土地面积小,利于集约化生产。

⑦青藏高原河谷农业:优势在于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农作物单产高,品质好;其次河谷地带地形平坦,水源丰富,土壤相对肥沃。制约因素主要是海拔高,地温低,热量不足,土壤发育不良。

⑧云南彩色农业生产条件:

1、四季温暖,可连续生产;

2、光热资源,降水也较多;

3、地形复杂,垂直地带性显著,气候类型多样,花卉品种多;

4、河湖众多;提供灌溉水源;

5、劳动力和土地价格低;

6、交通运输建设加强;

7、冷藏、保鲜技术发展;

8、市场广阔;

9、政策扶持;

10、种植历史悠久。劣势是地表崎岖,地表缺水,土壤贫瘠

⑨江南丘陵、横断山区立体农业,云贵高原坝子农业:制约因素是地形

⑩珠三角基塘农业:优势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水丰富;水源丰富;土壤肥沃。制约因素是地势低洼。优点:良性的生态系统;生产灵活,市场适应性强;农民收入稳定。

下载特色农业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特色农业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业论文

    浅议宝丰县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张二科 羊角天麻的脂肪族成分研究 ………………………………………程忠泉 杨丹等 可追溯体系与食品安全......

    论文 农业

    论文 农业.txt生活,是用来经营的,而不是用来计较的。感情,是用来维系的,而不是用来考验的。爱人,是用来疼爱的,而不是用来伤害的。金钱,是用来享受的,而不是用来衡量的。谎言,是用来......

    茌平县特色农业发展情况

    茌平县特色农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茌平县委、县政府坚持把农业农村工作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团结实干建设铝城枣乡,科学发展跨入全国百强”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大力发展特色绿色农业

    大力发展特色绿色农业 发布时间:2005-7-26信息来源:吴彦春 发展特色绿色农业是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重要途径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及短缺经济的结束,不断调整和优化农业......

    某市特色农业发展情况

    培植壮大优势特色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现代农业发展─***市特色农业发展情况***市人民政府副市长(2008年8月13日)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是扎实推进新......

    农业农村特色工作

    大发瑶族乡2012年农业农村特色工作一、工作目标 通过实施特色养殖、种植基地建设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使产业结构更趋于合理,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把网箱养......

    高原特色农业(五篇材料)

    高原特色农业 景东县高原特色果蔬综合示范园初具雏形 2013年5月以来,景东县农科局站以我县被列为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县为契机,在良种场建设高原特色果蔬综合示范园,目前,示范园区......

    什么是高原特色农业?

    什么是高原特色休闲农业?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解读 高原特色休闲农业是云南省特有的休闲农业类型,集高原粮仓、特色经作、山地牧业、淡水渔业、高效林业、开放农业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