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自治与政治体制改革(精选5篇)

时间:2019-05-14 02:45: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村民自治与政治体制改革》,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村民自治与政治体制改革》。

第一篇:村民自治与政治体制改革

村民自治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

村民自治,简而言之就是广大农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项基本社会政治制度。中国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首先是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起步的, 它的成功给农村政治体制改革注入了活力。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广大农村又开始了实行村民自治的政治体制改革之路。

一、村民自治作为基础民主建设的主要内容,是自下而上的改革,有着独特的优势。作为我国农村社会管理制度的重大创新, 村民自治的实行不仅会推动社会民主, 提升社会权力, 从根本上改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而且还将通过不断实践与创新, 理顺体制内部关系, 走出了一条自上而下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路径。这种自下而上、逐步推进的政治体制改革模式, 其突出的优点在于: 首先,村民自治作为自下而上改革的有益尝试,使得政治体制改革拥有了较广泛的民意基础,推动了改革的步伐。其一,村民自治实践使农民获得了更多的权力和利益,所以这种改革的尝试阻力较少, 农民的热情高。其二,作为最基层的民主政治建设较少涉及政治系统中其他高层次的利益, 所以来自上层的压力也相对较小, 为改革前期发展的顺利进行提供了较为平和的环境。同时也使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与攻坚有一个较合理的积累与准备过程。

其次, 村民自治的实施最大限度地调动了人民参与的积极性,为政治体制改革建立了广泛的群众基础的同时为政治体制改革积累大量的经验。自下而上的改革从扩大基层民主做起, 既有利于使广大人民群众在与自己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基层政权建

设、基层组织活动和基层社会生活中实施其实际权利, 又可以让人民群众在民主建设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边建设、边探索, 总结经验, 并使党和政府在政治体制改革实践和民主政治建设工作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中, 注意防止和避免出现类似的失误。

第三, 村民自治作为自下而上的政治体制改革的具体实践, 具有较低的发展成本。通过村民自治这种基层民主、自我管理的实践形式, 有效地使政府的管理权限部分收缩, 从而节约了政府的管理成本。一方面这种方式方面将权力部分让渡给农民, 让村民作主, 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形式来管理自己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事务,这样做使得政府对农村的管理权限部分收缩,相对应的行政管理开支也大为减少,节约了改革的成本;另一方面, 村民自治不是完全放手不管,而是通过乡镇基层政权、基层党组织来影响村民自治的发展方向, 从而符合并体现国家政府的意向, 使村民自治朝着有序、科学的方向发展, 相比起自上而下的强制性改革或管理而言具有改革成本低的优势。

二、在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中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推动村民自治良性发展。我国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改革, 其目标设定和过程控制较好, 改革的成果已得到社会公认。但是整个政治体制改革明显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目标的实现程度与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实现的程度相距甚远。理论和实践均表明,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是国家民主政治建设中的基础部分, 应当把它纳入政治体制改革的范围内有序进行。惟有如此, 才能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在政治体制改革发展过程中,要不断调整农村基层民

主政治建设的目标和体制模式,使其沿正确轨道健康发展。

作为农村政治体制改革的有益尝试,村民自治应该及时纳入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规划, 把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村民自治加以统筹安排。第一, 在政治体制改革中应当涉及并重视村民自治的制度安排,从制度上保障村民自治的目标和体制模式不走形、不变样。过去搞政治体制改革, 主要着眼于党内体制和国家机关体制的改革, 着眼于全局, 这当然无可厚非。但是, 民主是从基层开始的, 过去的政治体制改革制度设计往往不包含农村民主政治建设, 民主政治的基点不牢实。同时, 为了紧跟我国的改革开放的步伐,政治体制改革的制度安排应当更具体, 把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村民自治的制度安排纳入政治体制改革的总制度涉及中,使得基础民主建设、村民自治的目标更明确,相关制度更完善,才能更好保障基层民主建设、村民自治的有效开展,才更有利于改革的深化和全面展开, 以达到政治体制的总体目标。第二,要更注重发挥村民自治工作中的党和政府的领导和指导作用。搞村民自治,党和政府不是撒手不管农村工作,而是要适时适度的发挥自身的领导和指导作用,才能保障村民自治工作科学发展。由于国情所致很多农民都是从自身的一些具体要求出发去认识和理解村民自治的, 对民主政治的目标和内涵理解很不充分,对村民自治的意义也是一知半解。如果对村民自治工作完全放手不管, 很可能使农民对于党和政府的领导认同度大打折扣,使得村民自治偏离正确的轨道。因此在政治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做好村民自治这篇大文章必须从中国农民文化水平普遍比较低、农民的政治觉悟程度普遍不高、对民主政治的机制和程序以及追求的目标都还不甚清晰的实际出发, 有计划有秩序地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

治建设,并且要密切注意村民自治的发展动态,及时纠正不良倾向,保障村民自治不出现背离初衷的状况。党和政府应该做到对施行村民自治的村子内部具体的事务不能包办,但要有明确的指导要求;对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的重大事务不决定, 但要有监督;对选举村民委员负责人这样的事务不干涉, 但要派人到场督促依法办事。

(二)从约束机制建设入手做好村民自治工作。民主的实质是人民群众当家作主, 民主政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互相约束和监督, 否则民主就会走向它的反面。我国农民大多一家一户独立生产, 不集中劳动, 也少有集体活动。农民居住相对分散,农民监督自治组织负责人客观上比较难。从各地农村的实际看, 缺乏监督或监督不力, 不仅可能使一些自治组织的负责人滥用权力,由此导致村民的不满, 甚至产生严重的对抗或矛盾, 这些都是不符合民主政治建设的要求的。所以在政治体制改革的前提下更好的发展村民自治,监督是必不可少的,应该从这几个方面加强监督。第一, 严格执行村务公开制度。村内的经济等重大事项应该做到应公开尽公开,使自治组织的负责人或领导班子的行为受到广泛的监督。自治组织是最基层组织,处理的往往都是与农民直接相关的诸如计划生育指标安排、子女当兵入伍资格材料、政策性补贴落实到户(如退耕还林粮食、货币补贴)等具体的事宜, 应当及时向农民通报, 并且应形成有约束力的制度。第二, 建立健全村民监督组织, 具体负责对本村各项事务的监督, 监督组负责对农民群众进行定期通报。现在在很多农村成立了村民理财小组,对村内的财务状况做监督,这个做法很好的监管了村内的财务支出状况,那么应该将监督的组织权限范围进行有效扩大,使其在

其他方面也拥有监督权力,可以更好的对村民自治组织的运行的方方面面进行监督。

(三)用法制保障村民自治的发展。法治是现代社会的象征和标志, 是社会现代化的客观标准之一, 也是社会文明和发达的重要体现。民主没有实现法治化, 民主本身程度就很低。在进行村民自治工作时, 不能只一般性地承认农民自己当家作主的原则, 而是要通过一系列的制度、程序、机制将农民的民主权利具体化, 并且在实践中把它量化为更细致的权利与义务, 使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更具有可操作性和效用性。现在农村中不少出现的家族式管理, 宗族式管理,这是农村民主化程度低的表现, 也是法治化程度低的表现。现在我们的改革目标日趋明确, 无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 还是社会主义法律的模式, 都已经基本确立, 我们要用法治来推动民主政治建设, 用法律来规范人们的市场经济行为和社会活动行为,用法治来确定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组织之间的权利义务。总之, 我国现阶段的农村村民自治工作, 只有用法治来规范其内容, 模式和方法, 才能使自身发展到新的阶段。

第二篇:村民自治推荐材料

龙角镇村民自治推荐材料

“为群众提供最优质的服务,让群众满意,才是我们工作的宗旨和根本。”龙角镇龙堰村计划生育协会会长蒲东培这样说。

2011年龙角镇龙堰村成为重庆市首批“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示范村”之一,代表着该村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工作得到上级计生部门的肯定。计划生育村民自治一直是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龙堰村计生协会成立以来,坚持以“为群众服务”为宗旨,做到了事事为群众着想。

“多亏了我们村里的计生协会,我今年才可以纳入农村计划生育家庭部分奖励扶助对象呀”,龙堰村5组的村民谢长中这样说到。原来谢长中在2010年按照龙角镇移民政策后靠移民,户口由原来的农业户口转成了非农业户口,但是一直却没有办理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按照最新的重庆市农村计划生育家庭部分奖励扶助政策,由于政策原因户口转非,并一直没有享受城镇居民社保的独生子女户或双女户家庭,可以界定为农业户口,继续享受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龙堰村计生协会了解到这件事情后,及时向镇计生办说明此事,并提交了申请,跑前跑后为谢长中完善了申报材料,并在截止日期之前通过了审批,成为2012年龙角镇农村计划生育家庭部分奖励扶助对象之一。

为群众服务的同时也严格按照制度办事。根据龙堰村村民自治规范,凡村内涉及违法生育的家庭一律必须先到相关部门接受处理,主动缴纳违法生育社会抚养费。龙堰村自成立计生协会以来一直坚持

宣传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并对出现的违法生育现象严格如实上报。龙堰村1组村民余洋,2006高中毕业以后就随家人常年在外打工,去年和女朋友回到家中的时候,已经生育小孩,但二人还没有达到结婚年龄,属于非婚生育,按照相关规定应该缴纳一定的社会抚养费。余洋却以不打算给小孩上户口为由一直不到镇计生办接受处理。村计生协会知道这件事情以后,派出协会会员对他们进行了半个月的宣传教育,终于说服这家人办理了相关手续。龙堰村一直都是龙角镇违法生育案例较少的村居,村民主动缴纳违法生育社会抚养费的比例也居全镇之首。

龙角镇龙堰村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一直以关注民生、维护民利,让群众满意为宗旨,以共享阳光、共建和谐为主题,经过镇、村干部的共同努力,在全村已初步形成了“阳光计生”管理服务新机制,使广大群众充分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大大提高了群众对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满意程度。2012年龙堰村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目标任务就是,组织和带领村民制定并落实本村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发展规划、工作计划,完成镇下达的人口与计划生育责任目标。不断地促进村民婚育观念的转变,教育推动群众自觉履行计划生育的义务。

第三篇:农村人口与计划生育村民自治探讨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农村人口与计划生育村民自治探讨

作者:张建恩

来源:《新农村》2012年第02期

【摘要】计划生育村民自治是指村民依据计划生育政策、规章及村民自治章程,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形式,对村民自己婚姻、生育、节育和接受生殖保健服务等行为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一种计划生育管理机制。通过村民自治,使农村的计划生育政策落到实处,体现以人为本,从而提高群众的满意度。

【关键词】计划生育;村民自治 ;对策及措施

引言

我国农村实行“村民自治”是政治文明建设的关键一步。计划生育村民自治是村民自治的重要内容,是由群众依法管理自己的生育行为,是国家计生委为促进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人口环境的重要举措。

一、计划生育村民自治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1、实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是法制社会的要求

为保证计划生育工作依法开展,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对依法实行计划生育的公民,规定了一系列奖励保障措施:一是对独生子女的父母发给《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按规定给予奖励。二是建立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和社会福利等社会保障制度。国家鼓励保险公司举办有利于计划生育的保险项目,以促进计划生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公民晚婚晚育,给予延长婚假、生育假的奖励或者其他福利待遇;公民实行计划生育手术,享受国家规定的休假,地方人民政府可以给予奖励;对农村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给予资金、技术、培训等方面的支持、优惠;对实行计划生育的贫困家庭,在扶贫贷款、以工代赈、扶贫项目和社会救济等方面给予优先照顾。四是建立健全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为公民提供计划生育、生殖保健的咨询、指导和技术服务,育龄夫妻免费享受国家规定的基本项目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等。

2、推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是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时代的要求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50年代刚认识,60年代刚起步,70年代重视,80年代抓紧,90年代形成一系列政策措施。经过几十年努力,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已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过渡到了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出现了较好的局面。为防止人口出生反弹,国家计生委提出推进计划生育村民自治,顺应了改革的历史潮流,也是新形势下稳定低生育水平的重要举措。

3、实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是密切干群关系的要求

20世纪80年代基本上是高压政策强力推行的时期,这一点从90年代初出台的七不准文件中可见端倪。过去的干群关系之所以一度扭曲,就在于无法可依的情形下政府行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在相当大的范围里,我国控制生育的机制基本上就是一条腿走路,就是依靠社会制约机制发挥作用,靠基本政策的影响力和严厉的行政处罚手段过日子。但随着社会的进步,这种做法越来越不可行了。从社会心理承受力的角度看,老让群众“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这种做法早晚是要终结。

推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是人口计生部门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尊重群众主人翁地位的具体体现,也是人口计生部门切实转变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的实际行动。帮助村委会依法制定计划生育自治章程,完善合同管理,纳入村务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加强基层计划生育协会建设,发挥广大会员在基层计划生育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只有实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才能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可能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上的误区。一些干部可能认为村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民主意识不强、自治的自觉性不高,村民不可能自己管得好自己的计划生育。另一些干部认为计划生育村民自治是一项要求很高的工作,只能在群众民主意识强、村级经济条件好、计划生育工作基础较好的地方推行。还有人认为推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应有一个渐进的过程,现阶段在欠发达农村全面推行,条件不成熟,缺少推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的群众基础,现阶段全面推行,不符合中国国情。以上这些认识上的误区直接影响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的开展。

2、农民存在后顾之忧。在旧生育观念的影响下,没有男孩的家庭总想生个男孩传宗接代。有些干部对一孩户多是深表同情,不想管、不愿管、不敢管。养老依靠儿子,这从根本上影响了村民参与计划生育自治工作。

3、管理体制不完善。党和政府部署的无论哪一项农村工作,最终还是由村委会和广大村民去落实,计划生育工作更是如此。加上乡镇级基层管理体制的原因,经济上自身难保,难以全力支持计划生育村民自治,计划生育这一原本就十分敏感、难度大的工作,村委会一但失去乡镇的支持就很难开展工作。

4、无人带头开展计划生育村民自治。一些村民只忙着外出经商、务工,对一些政治问题漠不关心,文化水平稍高一些的青壮年多是外出打工了,有些村都很难找到一个文化稍高的合适的村干部,无人带头开展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加上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文化素质和法律意识不高。没有较高素质的村干部直接影响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的开展。

三、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应具备的条件?

开展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必须具备的条件是:一是有良好的计生工作基础。在具体操作制定《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时要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将国家有关计划生育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原原本本交给群众,直接由群众讨论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通过自定的这一制度可以有效规范村级干部的行政行为和村民的婚育行为。二是有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强有力的村级领导班子。三是村计生协会组织健全。广泛发动群众关心、支持计划生育工作,让群众在计划生育村民自治过程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四是村级经济有一定实力,能够足额落实计划生育各项奖励和优惠政策。五是有技术服务室,具有基本的计生技术服务设施和条件,开展经常性的生殖保健服务;有人口学校,能够经常性开展宣传活动。六是村干部和村民有较强的“参政”、“议政”意识,有实行计生村民自治的积极性。应当接受乡镇人民政府的指导,并协助乡镇人民政府开展工作。

四、贫困地区农村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的对策及措施

一是建全组织,明确职责。首先成立了计划生育村民自治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担任领导小组组长。计生办、卫生、民政等有关单位的领导为成员,主要职责是指导村民自治工作。试点村领导小组组长由支部书记担任;村主任、协会副会长为副组长;计生专干、协会理事为成员。主要职责是领导本村的村民自治工作。这样形成了党支部、村委会、协会三位一体的领导体制和以计生专干、宣传员、协会小组长(中心户长)三位一体的活动网络。职责是做好育龄妇女宣传服务工作。?其次,村两委班子根据本村情况,落实创建村民自治示范村的具体实施办法,并对班子成员进行了分工,除两委班子一把手具体负责外,还明确一名德高望重、群众威信高的退休干部为计生协专职副会长。村委会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在已婚育龄妇女中采取自愿报名、业务考核及面试、村委把关、群众选举的方法,选出了10名高中毕业的年轻育龄妇女为村计划生育宣传管理员和10名自觉遵守计划生育政策,热爱计生工作,愿意为群众服务的村民自治小组长。并按方便群众学习、生活、生产的原则,建立了以多个育龄妇女为中心的学习户,每月10日中心户组织学习。

二是宣传发动,统一认识。在市、县、乡的指导下宣传发动群众,提高对村民自治工作的认识。相继召开“两委”班子会、党员会、群众代表会、协会理事和会员会,层层动员,广泛发动,认真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学习《村民组织法》、《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工作方案》等有关文件,同时,还通过举办村干部培训班、村民培训班;发放宣传资料、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的宣传,营造了良好的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社会氛围,消除误解,达成共识,把思想统一在广大群众参与计划生育工作是稳定低生育水平的有效工作机制上来。

三是民主定章程,诚信签协议。《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章程》是搞好村民自治工作的核心。在县乡两级的指导下,根据村里的实际情况及群众意愿,制定《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已婚育龄夫妇计划生育合同》、《服务承诺》等,做到有章可循。同时,育龄夫妇也应履行计划生育义务;在实施中主要涵概了计划生育管理方面的内容,即学习教育内容、生育管理内容、民主监督内容、避孕节育内容、流动人口内容、民主监督和政务公开内容等;在奖励与限制方面,规定对自觉落实计划生育政策的村民给予奖励和表彰,对违犯计划生育政策给予处罚。同时《章程》规定对有困难育龄夫妇提供生产上的帮助和生活上的照顾。在组织职责中,明确党支部、村委会、计生协会的职责,明确村计生宣传员和协会组长的职责,并签订责任目标管理。在诚信的基础上,按照《章程》规定的内容与育龄妇夫签订计划生育协议。把两者之间的责任、义务、利益、紧密地结合起来,实行法制化管理。

第四篇:村民自治_回顾与展望

年 第期 调查与研究

村 民 自 治 :回 顾 与 展 望

郝涛

十七大报告指出,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 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是社会主 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 础性工作民主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基础,更离 不开基层群众的广泛参与,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村民 自治作为基层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治理中发 挥了积极作用,也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 展,因此,有人认为村民自治是一场 静悄悄的革命 一 村民自治的发展历程及特征

我国的村民自治发端于 世纪 年代初,这一 新生事物在党和国家的支持下逐渐成熟完善,现已成 为基层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村民自治的发展历程 起步阶段 改革开放后,人民公社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三 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农村管理制度发生了变化,农村 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一下子从过去高 度集中的政社合一的管理体制中释放了出来,积极性 得到了极大发挥,农村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活力 然

而,旧制度退出历史舞台时,新的制度并没有 及时建构起来,于是乡村社会陷入了旧制已亡 新制 未立的制度真空状态,由此造成的一系列问题也浮 出了水面社会的急剧转型让农民无所适从,以个人 为中心的价值观逐渐取代了集体主义的价值观由于 失去了掌控农民的制度资源,一些村级组织处于瘫 痪 半瘫痪状态,乡村治理的管理功能不断弱化,村组 织再也不像过去那样无所不能了,农民的命运逐渐掌 握在自己手中

在此背景下,一些地方的农民自发建立了村民委 员会,这一新的社区管理组织在国家的认可下,迅速

在全国推广开来通过总结各地的经验,年修改

宪法时,把村民委员会这一组织形式写进了宪法条

文,明确规定了村民委员会的性质和任务,从而在法 律上确认了村民委员会的合法性地位,这为其此后的 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法律地位

探索阶段

村民委员会的建立填补了人民公社解体后的组 织真空,其在乡村治理的独特作用得以充分体现,不 仅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也受到了农民的欢迎

年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 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该法律是在总结村民 委员会建设的基础上出炉的,自此之后,村民自治走 上了法制化规范化道路,也开启了我国自下而上的 民主化改革,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具有十分重 要的意义

伴随着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试行,全国各地的 农民踊跃参与了村自治,尤其在村民委员会选举中,农民表现出了极大的政治热情,一改过去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的政治冷漠态度所以,这一时期是村民自 治不断探索的时期,各地农民充分结合自身的实际,创造了一些很有价值的村民自治形式

完善阶段 通过村民自治的民主实践,农民参与民主的意识 日益提高,也掌握了一定的参与技巧,这意味着村民 委员会组织法的试行促进了村民自治在农村的迅速 发展,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在总结过去 年试行的 经验教训基础上,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正式 颁布实施,村民自治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农民作为村 庄的主人,参与村庄治理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对村庄 事务更加关心,民主选举民主监督民主决策和民主

调查与研究

党 政 干 部 论 坛

管理的制度不断完善

(二)村民自治发展的特征

世纪 年代以来,村民自治从产生到发展经

历的时间并不长,其间有过挫折,甚至遭到很多人的 质疑,但村民自治仍在徘徊中艰难前行,其发展历程 具有特殊的历史性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是外在性二战以来,世界民主化浪潮席卷全 球,民主成了衡量政治正确性的标准之一,否则,就会 在国际主流话语中处于劣势地位肇始于 世纪 年代的村民自治无疑也契合了这一国际背景

二是自下而上性 世纪 年代末 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内外的形势使我国面临巨大的 改革压力,如何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成为一个难题 高层 改革牵一发而动全局,如果一步走错,就会酿成难以挽 回的损失,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必须另辟蹊径,于是 党和国家着手从基层进行改革,开始在农村实行村民 自治,希冀通过这种自下而上的民主改革方式,提高民 众的民主意识,锻炼民众的参与能力,提高民众的参与 技巧,待条件成熟时逐步进行更高层次的改革 三是农

民的首创性村民自治最早是由农民创造的,其后来的发展也始终没有离开农民的首创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农民为我国基层民主乃至整个国家 的民主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四是政府的主导性农民是村民自治发展的首创 者,政府是村民自治的主导者,如果农民对村民自治 的实践没有得到政府的认可,村民自治也不可能蓬勃 发展,更不可能在全国得以普遍推广一直以来,政府 在村民自治的发展中扮演了主导者角色,它在总结村 民自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制定了村民委员会组织 法等法律法规,从而使村民自治的发展沿着法律的 轨道进行

二 影响村民自治的主要因素

是村民的自治组织,组织性质上的截然不同使两者关 系难以协调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乡镇政 府与村委会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而是指导与被 指导的关系,这一模棱两可的规定仅具有理论上的意 义,实际操作起来难度很大,村民自治不可避免地陷 入尴尬的境地,走向两个极端

一是村干部只对乡镇政府负责 在实际工作中,由 于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缺乏操作性,乡镇政府更多的 在领导着村委会,村委会成为执行乡镇政府命令的下 级机构,仅有自治之形,而无自治之实从村民自治制 度运作过程来看,目前村民自治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源 于村干部偏离其应然角色,即作为村民利益代表者与 维护者 调查发现,很多乡镇政府把政治触角延伸到 了村里,年初会让村干部签订工作责任状,年底对村干 部进行考核 在考核压力下,村干部往往背离村民自治 的目标,仅对乡镇政府负责,不对村民负责

二是村干部游离于乡镇政府的管理之外有些村 干部认为自己是村民选举出来的,不是乡镇政府任命 的 可以不服从乡政府的管理在调查中,一位村主任 就表达了这样的想法:想齿它就齿,不想齿就不齿,反正我是老百姓选出来的 按照谁授权向谁负责 的政治学原理 村干部的这个想法并没有错,也是可 以理解的但问题是,村干部游离于政府的管理之外,既不利于国家基层政权建设,又将使乡镇政府在政务 管理上陷入困境 因为村民自治的范围也是有限度 的,村庄内部的事务可以自行解决,而有些事务不仅 是村庄内部的事情,更是关系到整个国家宏观管理的 大问题,比如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农民应该 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

在乡政村治格局下,村干部究竟代表谁的利 益?看来不同的场景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这一独特 现象还会在乡村关系中长期存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村民自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

(二)两委之间的制度张力 两委指的是村党支部委伟大成就,已经成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道靓丽的 员会和村民委员会,两者

风景 正是基于村民自治等制度的逐渐成熟和完善,之间的制度张力主要表现为书记与主任关系的紧张 十七大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作为我国的政治制度写 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村主任是由村民自 进了党的报告从调查来看,村民自治的发展也不是 己选举出来的,而村党支部书记大多是由乡镇党委任 一帆风顺的,其发展受到了不少因素的制约 命的 村党支部委员会是党在农村的领导核心,贯彻落

(一)乡政村治 格局的乡村关系 人民公社解体实党的大政方针,主任和书记的合法性来自于不同的 后,乡镇政府以及村民委员会登上 系统,这就难以避免地出现了一个困境 即究竟谁是一 历史舞台,填补了农村社会管理的组织真空,以研究 把手 有人认为主任是全村村民选举出来的,书记应该 基层民主政治著称的张厚安等学者称此为 乡政村 服从主任,又有人认为共产党是执政党,主任应该服从 治格局 也就是说,乡镇政府属于我国最基层的政 书记如何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制度张力成为影响村民 权组织,是政府管理序列的神经末梢,而村民委员会 自治发展的制约要素 一些地方也尝试探索解决之道,年 第期 调查与研究

比如湖北随州的 两票制 就是这方面的典范

(三)乡村社会内部的制约力量 在乡村社会,有很多因素影响着村民自治的健康 发展从调查来看,当前有两个方面的制约因素值得 重视

一是宗族势力少数服从多数是民主的主要游戏 规则,在村民自治中,人数多就是政治优势表现得淋 漓尽致,宗族势力较大的候选人往往在选举中占据优 势,而宗族势力较小的候选人就很难当选 同一宗族 的人,可以充分利用本宗族的人脉资源,通过串联,共 同选举本宗族的候选人,以合法的方式控制村委会的 组成 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也是一种不平等和暴政,人数决定选举的政治逻辑剥夺了宗族势力较小的候 选人的权利

二是宗教势力近年来,宗教在农村得到迅速发 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信教的队伍究其原因,可谓 错综复杂,比如农民缺少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精神 文化生活,或者遇到天灾人祸,就把希望寄托在神灵 的身上等,加之宗教有组织地帮助农民解决一些生活 实际困难,这为农村的传播奠定了社会基础,以至于 有些地方出现了农民相信宗教组织,却不相信基层组 织,严重影响了村民自治的健康发展

三 村民自治的发展与展望 面对村民自治的困境,需要从多方面进一步发展 和完善,下面几个主要方面应引起重视

(一)处理好乡镇与村之间的关系 乡镇人民政府

与村民委员会的关系问题,是推进 村民自治的首要问题之一,也是农村基层政治体制和 管理体制中的重大问题 实行自下而上的村民自治 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民主价值,农民通过自主参与村 庄治理,可以提高参与的意识,增强政治参与的责任 感,锻炼参与的能力,掌握参与的技巧,与此同时也需 要顶层设计,因为仅仅靠农村基层改革,而上面岿然不 动的话,村民自治的积极功能终究会消耗殆尽

因此,在发展村民自治的同时,只有从宏观上进 行政治体制改革,理顺村民自治与上面的关系,才能 真正弥补乡村关系的制度张力

(二)破解两委关系的困境 村党支部具有政治领导 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 的职能,而村民委员会则是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 教育的群众性自治组织,两者的权力来源不同,前者 的 权 力 来 源 是 中 国 共 产 党 农 村 基 层 组 织 工 作 条 例,而后者的权力来源则是村民委会组织法 如何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直接决定着村民自治的实践效果,基于现实法律和政治的考量,破解两者困 境的主要路径有两个方面 一是完善法律制度,使两委

能在法律规定的范围 内,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正如黄海所言:两者的部分 内容交错重叠是造成两委职权冲突 的根本原因,因 此,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才是解决两委紧张关系的治 本之路

二是大胆创新,积极探索两委关系的新形式实 际上,一些地方的农民也创造了不少好经验比较典 型的有两推一选以及湖北省随州市 的两票制 两会制;山东威海等地为了避免二者的冲突,干脆 实行书记 主任 一肩挑

(三)培育农民的公民文化意识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要求: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 列宁也指出:文盲是处在政治之外的,必须先教他们 识字不识字就不可能有政治,不识字只能有流言蜚 语谎话偏见,而没有政治 因此,培育农民的公民 文化意识,关键在于教育通过教育从根本上提高农 民的整体素质,增强参与的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实 现农民由动员式参与为主向自主式参与为主的转变

参考文献 张厚安:中国农村基层政治建设,四川人民

出版社 年版 陈永刚毕伟:村干部代表谁,应然视域下村 干部 角色与行为的研究,兰 州 学 刊 年 第 期

刘雪华 田玉麒:农村宗族势力的时代变迁对

村 民 自 治 的 影 响 以山东省临沂市河湾 村 为个案,行政与法 年第期

王文惠:实行村民自治后乡镇人民政府的行政

管理问题探究,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年第期

曹利:村民自治的困境与出路,广东社会科 学

年第期

黄海:化解农村两委矛盾需要从制度入手,中国改革报 年 月 日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

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日报

年 月 日

列宁全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年版,第 页

(作者单位湖南省张家界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杨慧)

第五篇:村民自治与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探讨

村民自治与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探讨

摘要:中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在中国的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自198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行以来,村民自治在广大农村不断发展完善。并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其在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改善党群干群关系,促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基层农民民主意识的不断增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它不仅维护了农村社会的发展和稳定,而且给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在“村民自治”格局下进行的农村基层民主实践,给农村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创造力,与此同时,民主建设面临的困境也使“村民自治”格局遭受着诸多的质疑。我国的基层民主政治发展也在这一格局下取得了很大成就,同时为构建和谐新农村提供了稳固的政治基础。

关键词:村民自治;农村基层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Villager's autonomy and the village grass-roots democracy construction

inquiry into

Student:Yang Binguides a teacher:Chai Mei

Abstract: China is a nation that the village population shares great majority, the agriculture, village and farmer problem have a prominent function in the polit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China.From 1987 《the committee organic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villager 》practice, the villager autonomy continuously develops in the large village perfect.Also be subjected to more and more extensive concern, it is supporting a village society stability and improve a parties dry cluster of relation and help the village grass-roots democracy construction to have aggressive meaning.Since the reform opened, along with grass-roots farmer democracy consciousness of continuously to build up, the village grass-roots democracy construction obtained a substantial development, it not only supported the villag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stability, but also brough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democracy profound influence.The village grass-roots democracy fulfillment that carries on under “villager's

autonomy” structure and form gave village social to bring unprecedented creative power, at the same time, the democracy construction faces of the predicament also make “villager's autonomy” structure and form suffered to query manily.The grass-roots democracy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also obtained very great achievement under this structure and form, in the meantime for set up the political foundation that the harmonious and new village provided a firmness.Key words: Villager's autonomy;The village grass-roots democracy;The socialism new village constucts

一: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中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我国农村有八亿人口,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在中国的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伴随改革开放,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它经历了一个从局部试验到大面积推广实施的艰难历程。但总体来看,农村面貌依然落

后,“三农”问题依然是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性、根本性问题。党中央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人民公社体制的解体,传统行政支配型的乡村关系逐步被“乡政村民自治”的治理格局所取代,在实践中,这种格局充分体现了国家与社会的分化与统一,适应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为农村民主建设和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实行村民自治,已经成为保证农村基层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然而,在深化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过程中,“乡政村民自治”格局面临着乡村、党组织与村委会关系不顺畅等方面的问题,影响了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健康发展。由于我本人就是在农村长大,对当今农村村民自治的实际运行状况了解颇多,感悟颇深,我认为这一系列问题的产生不仅来自于规范化制度的供给短缺,也与利益的分化、行政体制改革滞后以及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密切相关。由于村民自治的实行一直伴随着诸多的疑虑,面对“乡政村民自治”格局中的困难,我们就更加迫切地需要认识到这种格局对于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重要意义,只有以制度创新去改善和解决目前面临的困难,把自己的目光投向中国农村村民自治这一基本政治格局与基层民主建设的基本内容,试图通过梳理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发展历程,分析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才能够保障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健康发展,为新农村建设和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我国农村村民自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亿万农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伟大创造。国内关于村民自治与基层民主建设的研究起步较晚。改革开放以前,研究多集中在对党的方针、政策的事后诠释、论证、宣传上。改革开放以后,对农村政治的研究得到恢复和发展并取得长足的进步。研究的内容不断得到拓展,研究方法不断创新,研究成果不断丰富。一批学者运用治理和善治理论的分析模式和国家――公民社会的分析模式对中国社会治理变迁、中国民主治理的现状进行研究,对村民自治的研究较有影响的,俞可平教授是其中的代表。由他主编的中国民主治理案例研究丛书,将中国的村民自治与基层民主建设成果展示在世界同行的面前,推动了学界对中国基层民主治理模式的研究。

从目前已有的文献来看,对村民自治的研究领域不断得到拓展,方法不断创新、研究论文、著作数量逐渐增多、质量不断提高。纵观这些著作、论文我们可以看到学界对村民自治的研究多集中在对它的功能的设定、它的动力机制以及对农村治理机制的设想与具体对策,村民自治的绩效等方面。其研究的出发点主要体现在如何完善农村的政治管理民主化制度:如何提高村民自治组织的自治能力;如何使乡镇政权的权力行使与村民自治组织的自我治理机制协调、顺畅地发展并发挥最大的政治效力,使广大村民得到最大实惠。其目的在于让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在和谐的政治管理中得到充分体现,保证我国的政治基础稳定、持续和协调发展。对村民自治的研究已取得不少成绩,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证性的个案研究和调研报告逐步增多,国内在不长的时间内出版了不少的译、编、著的有关专著。其代表性的论著有《村民自治进程中的乡村关系》(徐勇、项继权主编,2003)、《乡村政治――中国村民自治的调查与思考》(张厚安、徐勇、项继权等,2000)《村民选举观察》(李连江主编,2001)《村民自治的村庄基础——来自全国十个省市的村民自治的调查报告》(范渝、贺雪峰著,2002)以及其他一些学术杂志上的相关文献,这些研究成果为村民自治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从理论上研究村民自治的地位、价值意义及运行机制,代表性的论著有《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徐勇主编,1997)《村民自治的理论与实践》(陈浙闽,2000)《中国村民自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王振耀,2000)、《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吴毅,2002)等。其中徐勇著《中国农村村民自治》是一本国内少见的、比较系统研究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制度的专著,值得关注当今中国村民自治的人士的重视。该著作注重从宏观上对村民自治制度产生的背景、基本制度框架的把握,又从微观方面深入实地调查进行研究,使本书在国内同行中产生很大的影响。

(三)从法理学和具体法律制度上研究村民自治与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发展状况。其代表性的论著有崔智友的博士论文《中国村民自治制度研究》和王禹的《村民选举法律问题研究》和《我国村民自治研究》。崔智友的《中国村民自治制度研究》对我国村民自治制度的有关法理和具体法律制度进行了初步考察和分析,分别讨论了村民自治的定义、要素、原则和功能。王禹的《村民选举法律问题研究》将我国的村民选举纳入宪法学研究的范围,并以注释法律的形式阐述了村民选举的法律问题。其《我国村民自治研究》则运用宪法学原理,对村民自治实践中实现的各种制度建设问题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

(四)从村民自治发展史的角度,历史性地考察村民自治的发展、成就与问题代表性的论著有《村民自治通论》(赵秀玲、白刚主编,2004),《中国农村基层建制的历史演变》(张厚安、白益华,1992)《村民自治、农村民主与中国政治发展》(胡永佳,2000)等,这些理论成果对村民自治的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

西方学术界一直到90年代初期才开始观察分析改革时期中国乡村自治的变化,徐维恩和丹尼尔•凯利尔等学者认为,经济改革使农民阶级发生了分化,过去农村中建立在地方共同体基础之上的社区利益保护机制被削弱了,其结果是农民更大程度地暴露于国家的直接控制之下,国家在农村地区的渗透和统治能力大大地加强了。戴慕珍和乔纳森•昂格尔等则认为,农村社区中存在着干部与干部间的庇护关系,这种特殊的利益关系在毛泽东时代曾削弱过国家在农村地区的政策执行能力,使农村干部们得以在更大范围内谋求自身利益结果出现一种新形式的庇护型政治关系。这些论断尽管各有其道理和解释力,却似乎忽视了一个影响深远的政治现象,即一种国家倡导的、有限的、但却是真正的乡村自治组织在中国农村的逐渐兴起和扩散。近年来,乡村中国的这一新的政治发展开始吸引西方学者。一些人做了实地考察之后发表论文认为,这是一场真正的民主试验。应邀到中国观摩乡村地方选举的国际考察团也表示,这一基层民主实践是“整个国家向民主的政府迈进的重要的一步”。

结论:从目前的总体情况看,国内外对村民自治与基层民主方面研究仍存在许多不足:对理论方面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入;对村民自治具体处境与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关系及影响的研究仍值得学界进一步重视。中国农村的发展极不平衡,村民自治的发展,各地会呈现出巨大的差异,因而一些理论假设常常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作为一个关注农村民主政治发展的学生,自觉加入研究村民自治与农村基层民主建设队伍的行列之中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本文中我将采用理论分析与案例论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当前农村民主政治现状进行深入分析,从宏观和微观角度进行理论分析,既有理论研究,又有实地考察,把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结合起来,在对村民自治情况与基层民主建设间的关系进行现状考察的基础上,分析村民自治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及对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健康发展的相应对策,以使村民自治与基层民主建设理论研究得到进一步拓展。为我国的基层民主政治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何泽中著.当代中国村民自治[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2

[2]徐勇著.中国农村村民自治[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范渝,贺雪峰.村民自治的村庄基础——来自全国十个省市的村民自治的调查报告.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

[4]汤庭芬,基层民主与基层组织建设.人民出版,2001

[5]张厚安,白益华.中国农村基层建制的历史演变.四川人民出版,1992

[6]彭勃.乡村治理——国家介入与体制选择[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7]弗朗西斯•福山大分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8]初庆林.我国村民自治存在主要问题及对策[D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6

[9]段红红,阴洪池.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4(7):56-58.[10]胡永佳.村民自治、农村民主与中国政治发展[J].政治学研究,2000(2):21-23

[11]L.Baker: Doing Social Research, New York: McGraw-Hill,Inc.1998.51

[12]Harry Hearder, taly: A Sort Histor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39

下载村民自治与政治体制改革(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村民自治与政治体制改革(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1村民自治章程

    村民自治章程 第一条 为了保障本村村民依法自治,加强村民委员会建设,保证村务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促进本村“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国家......

    村民自治章程

    兴隆村村民自治章程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村级民主政治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壮大集体经济,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使全村逐步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

    村民自治章程

    村 民 自 治 章 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保持农村村民实行自治,促进农村的三个文明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有关规定,结合本......

    村民自治章程(范本)

    XX市XX区XX乡(镇)XX村 民 自 治 章 仇 庄 村 民 委 员 会 二 0 0 七 年 七 月 程村 第一章 总则 ...........................................................................

    村民自治章程

    村 民 自 治 章 程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保证村民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落实“民主选举、民主......

    村民自治章程

    村民自治章程 第一条为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法建制、以制治村,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保证村民依法管理自已的事情,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

    村民自治章程

    村民自治章程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深入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保证村民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调动村民建设社会主义新......

    村民自治条例

    村民自治条例 日期:2011-08-18 19:18:20.0 浏览次数:4159 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办法》,为进一步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