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一讲 家庭教育与小学生成长AA
第一讲 家庭教育与小学生成长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了解家庭教育在儿童成长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家庭教育的特点、内容和方法。
教学过程: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们生存的港湾,家庭教育不仅决定着子女的成长与发展,也关系着民族的素质与未来。作为家长,应不断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学习和掌握新形势下的家庭教育的特点、规律和方法,以保证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一、家庭教育在儿童成长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是儿童成长的根基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生活基地。家庭教育在塑造儿童基本的道德品质,指导儿童基本的人生之路,塑造儿童良好的个性品质,引导儿童成人和成才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家庭是儿童进入社会的桥梁,家庭教育是儿童认识世界的起点
家庭教育的根本任务使育人。家庭是儿童实现社会化最早的施教者和基本推动者。家庭承担着儿童认识社会的启蒙工作,指导儿童随机地吸收有益的社会信息,抵制过于剧烈的冲击和不健康因素的侵袭,为儿童适应社会生活打下基础。
1、家庭教育是最初始的教育。
2、家庭教育是最基本的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
3、家庭教育是内容最广泛的教育。
(三)家庭是儿童综合能力培养的基地,家庭教育是素质教育成功实施的保证
家庭教与的内容非常丰富,它除了满足儿童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外,还向儿童传授包括身体的、认知的、情感的、社会的等各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家长利用家庭教育的这一特点和优势,可以有效地促进儿童综合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
二、小学生家庭教育的特点、内容和方法
(一)小学生家庭教育的特点
1、保育与教育相结合
2、知识学习与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相结合
3、成才与成人教育相结合
(二)小学生家庭教育的内容
1、合理安排生活,关心子女的身体健康,增强他们的体质
2、培养子女的求知兴趣,促进其智力发展
3、培养子女优秀的品德和初步的辨别是非的能力
4、培养子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形成初步的评判美的能力
5、加强子女的劳动教育和训练,培养他们良好的劳动习惯与生存自理能力
(三)小学生家庭教育的方法
1、理解并宽容孩子的探索性失误
2、赏识孩子的每一个进步
3、培养孩子的良好兴趣
4、遇事而诲,遇物而教
第一讲 家庭教育与小学生成长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学习,掌握小学生家庭教育的原则及独生子女和留守子女的教育方法。教学过程:
三、小学生家庭教育的原则
由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具有特殊的关系,而家庭不是专门的具有机构,家长也不是专职的教育工作者。因此,进行家庭教育,要特别注意坚持正确的教育态度,遵循科学的具有原则。
(一)全面培养与特长培养相结合的原则
(二)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三)教育的适中性原则
(四)以身作则的原则
(五)循序渐进的原则
(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原则
四、独生子女和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
(一)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
1、正确看待和评价独生子女
2、独生子女成长的优势和劣势
优势:
a)充分的爱和关怀 b)优裕的物质生活条件 c)周到的生活照顾 d)充裕而多样的智力投资 e)不必承担责任
独生子女教育中的不利因素 a)缺少正常的伙伴关系 b)缺乏吃苦耐劳的生活体验 c)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的锻炼 d)缺乏和谐一致的教养态度
3、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的误区: a)过高期望 b)一味溺爱 c)过多干涉和保护
d)过分的生活照顾和包办代替 加强和改进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 a)摆正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地位 b)建立对独生子女的适当期望
c)以非智力教育为重点,全面关心孩子成长 d)重视独生子女的社会化教育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四重缺失”: 一是关爱缺失,是儿童孤僻冷漠,没有爱心; 二是保护缺失,使儿童身心受到创伤; 三是管理缺失,使儿童无所敬畏,野蛮放纵; 四是教育缺失,使儿童缺乏道德法制观念。
教子女学会做人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通过教学,使家长了解养成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知道养成教育所包含的内容。
2、通过学习,使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学生的爱心及同情心。教学过程
导入: 叶圣陶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在家庭教育中,德育是中心,而德育的中心是养成教育,养成教育在孩子成才的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教学:
一、养成教育的意义
(一)养成教育影响孩子的一生
1、养成教育有利于孩子成人。
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是对孩子成才、成人有利。养成教育是提高孩子修养、完善人格不可缺少的教育。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会使孩子受益终身,而养成不良习惯,却贻害无穷。
2、养成教育有利于家庭幸福
习惯培养不断利于孩子成才,也有利于家庭的幸福。可以说习惯培养于家庭幸福有直接关系。孩子习惯好,有利于家庭幸福;反之,则不利于家庭幸福。
3、养成教育有利于社会、国家
行为习惯涉及修养,涉及人际关系,它不仅对本人起作用,对他人、对集体、对自然界起作用,也可以说,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国家的安定团结、对社会的和谐发展也起着促进作用。
(二)养成教育包含的内容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小学生的行为习惯作出了具体规定。家长可以以此对学生进行教育。
二、培养孩子的爱心
(一)爱对孩子成长的作用
爱是一种能力、一种习惯,是人类最伟大的一种品格。有爱心的人,宽容、积极乐观,乐于助人,易被人接纳,获得生活的快乐、事业的成功;相反,缺乏爱心的人,很难在社会中与人友好相处。
(二)爱心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三)爱心如何培养
1、要有培养孩子爱心的期望
2、父母以身作则
3、体会孩子的感情
4、不要拿爱做交易
5、善于对孩子说“不“
6、让孩子有表达爱的机会和感受
7、经常抽出一定的时间与孩子在一起
8、用文艺作品熏陶孩子
三、唤醒孩子的同情心
(一)同情心带有先天性
(二)如何培养和强化同情心
教子女学会做人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学习,使家长明白小学生应负的责任,知道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并在生活中对孩子进行责任感、礼仪、诚信教育。
教学过程:
四、孩子责任心的培养
(一)什么是责任心
责任心就是就是对自己行为的负责和控制,所谓孝心、尽职尽责、使命感、事业心都源于责任心,责任心的延伸表现为诚实、求信,对学习、工作认真负责和对家庭、工作认真负责和对家庭、国家、人类的热爱。
(二)小学生承担的责任
1、对自己的责任 1)爱护自己的健康 2)自我保护 3)生活自理 4)提高自己的能力
2、对亲人的责任
3、对社会的责任
(二)小学生责任心的培养
1、家长做好表率
家长的高度责任心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培养孩子责任心的前提。
2、提供建设性的批评和表扬
对孩子的批评和表扬关系到孩子责任心的培养。对孩子的表扬应该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告诉孩子他对在哪里,要实事求是,具有建设性。
3、让孩子适当参加劳动
劳动事是培养和强化责任心的生动课堂,培养孩子的责任心,运营的贯穿于劳动教育的全过程,通过劳动,让孩子的责任感得到加强。
4、培养孩子的选择能力
家长应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观点,从小训练孩子独立思考,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五、培养孩子的文明风度
(一)礼仪教育的认识误区
1、礼仪是虚伪的东西
2、小孩不懂事,不懂礼貌情有可原
3、礼貌是懦弱的表现
(二)小学生礼仪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1、语言修养
让孩子养成文明讲话的习惯,学会说“请、您好、再见、谢谢、对不起”;教育孩子不随便插话。
2、举止修养
养成良好的坐立行习惯,改正不文明行为; 文明进餐; 打电话文明; 会客的文明。
3、艺术修养
六、孩子要懂得诚信和感恩
(一)诚信,小学生成长的基石
(二)孩子要知道感恩
十分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学习,使家长明白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能够及时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为什么要讲究心理健康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 小学生心理健康主要包括:
1、智力正常
2、有良好的适应性
3、情绪和情感稳定协调
4、适度的反应能力
5、心理特点与年龄相符
6、性格健全
(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1有助于增进孩子的身体健康
2、有利于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
3、有利于提高孩子的社会适应性
(三)维护心理健康的途径——心理健康教育
二、家庭中应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家庭中应从9个方面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帮助孩子端正人生态度
2、帮助孩子正确认识事物
3、教孩子学会做情绪的主人
4、教育孩子学会正确对待自己
5、让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学会交往
6、教会孩子科学用脑,劳逸结合
7、培养孩子一个好的个性
8、锻炼孩子的意志力
9、培养孩子的幽默感
(二)良好的家庭环境恰当的教育方式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要搞好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1、自己要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2、创造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环境
3、运用科学的方式和方法
(三)注意进行生命教育,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三、孩子常见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及矫正
(一)儿童多动症
(二)厌学
(三)学校恐惧症
(四)攻击行为
(五)学习技能发育障碍
教育子女学会生活
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负担,必须把健康教育和体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家长要树立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要把教子女学会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指导子女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并掌握一定的安全防范技能。,一、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
(一)膳食搭配比例要合适
(二)锌是孩子健康成长不可忽视的微量元素
(三)一日三餐搭配要合理
(四)良好饮食习惯的基本内容
二、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一)用眼卫生
(二)口腔卫生
(三)饮水卫生
(四)其他方面的卫生
(五)坐、立、行、睡要姿势正确
三、培养孩子良好的身体素质
(一)体育锻炼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二)帮助孩子制定身体锻炼计划
(三)帮助孩子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
(四)因人因地制宜指导孩子进行锻炼
四、培养子女的安全防危意识与应变能力
(一)教孩子记住家庭住址与交通规则
(二)教孩子了解常用药品和求医方法
(三)教孩子掌握家中电器、燃气灶具和常用小工具的实验使用方法
(四)教孩子学会遇到失火、溺水时的应急处理方法
(五)教孩子独立对付坏人
五、关注儿童的性教育
(一)性教育要从小抓起
(二)性教育,家长是最好的老师
六、关注孩子的消费理财教育和上网教育
第二篇:家庭教育与小学生成长——教案范本
《家庭教育与小学生成长》
教学目标:
通过与家长直面的交流,引导家长关注学生成长,不断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学习和掌握新形势下家庭教育的特点、规律和方法,以保证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教学时间:(按实际填写)教学过程:
一、引入话题:
西方一位思想家曾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握在父母手里。”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们生存的港湾。家庭教育不仅决定着子女的成长与发展,也关系着民族的素质与未来。特别是已经进入21世纪的今天,作为人才培养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家庭教育显得更加重要。作为家长,应把教育子女当做一项伟大而崇高的事业。
二、话题探讨
1、家庭教育在儿童成长中的地位和作用
小学阶段,孩子思想尚未定型,有很强的可塑性,他们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兴趣,并善于模仿。但分辨是非的能力教差,家庭和周围环境的各种影响,他们往往会不加取舍地接受。因此,良好的家庭教育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显得意义深远而重要。
(1)、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是儿童成长的根基。
(2)、家庭是儿童进入社会的桥梁,家庭教育是儿童认识世界的起点。* 家庭教育是最初的教育 * 家庭教育是最基本的教育 * 家庭教育是内容最广泛的教育
(3)、家庭是儿童综合能力培养的基地,家庭教育是素质教育成功实施的保证
2、小学生家庭教育的特点、内容和方法(1)、小学生家庭教育的特点
* 合理安排生活,关心子女的身体健康,增强他们的体质
* 培养子女的求知兴趣,促进其智力发展 * 培养子女优秀的品德和初步的辨别是非的能力
* 培养子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形成初步的评判美的能力 * 加强子女的劳动教育和训练,培养他们良好的劳动习惯与生存能力(3)、家庭教育的方法
家庭教育是一门艺术。家长要想成为一个理想的“艺术家”,就不能生硬地照搬学校教育的模式,而必须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家庭教育的特点出发,重视教育方法的选择和教育手段的运用。常见的方法有:
* 理解并宽容孩子的探索性失误 * 赏识孩子的每一个进步 * 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 遇事而诲,遇物而教
3、小学生家庭教育的原则
在家里教育自己的孩子并不是盲目的,漫无目的的,要特别主义坚持正确的 教育态度,遵循科学的教育原则。
(1)、全面教养与特长培养相结合的原则(2)、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爱孩子是人之常情,是人的一种心里需要。爱孩子本身并没有错,但爱不是无边无际的,爱要有“度”和“限”,爱与严格要求是辩证统一的。爱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前提,父母只有爱孩子,才希望孩子有出息,才会对其提出严格的要求,促使其成才。严格要求是对孩子热爱的体现,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爱。但是绝对不可以溺爱。过多过滥的爱,不仅很难让子女体验到爱的珍贵,相反还会给家长和子女带来精神上的负担。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把爱孩子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既让儿童体会到爱的伟大,又体会到爱的严格,使儿童成为有情感、有原则、严格自律之人。
(3)、教育的合适性原则(4)、以身作则的原则
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孩子效仿的对象,并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5)、循序渐进的原则(6)、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原则
4、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
现在独生子女的家庭与日俱增,孩子是父母的一切,正像许多家长所说:“我们输不起,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孩子。如果这个孩子成功了,就是百分之百的成功。如果失败了,就是百分之百的失败。”因此,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便作为一个崭新的教育问题,摆到了广大独生子女家庭和教育工作者面前。
(1)、正确看待和评价独生子女(2)、独生子女成长的优势和劣势
现在的独生子女的成长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 充分的爱抚和关怀 * 优裕的物质生活条件 * 周到的生活照顾 * 充裕而多样的智力投资 * 不必承担责任
独生子女“独”的特性和上述优势,也常常给独生子女教育带来诸多不利、因素:
* 缺少正常的伙伴关系 * 缺乏吃苦耐劳的生活体验 * 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的锻炼 * 缺乏和谐一致的教养态度
(3)、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误区
我国的独生子女家庭与西方一些国家的独生子女家庭相比,在许多方面存 在着很大的不同。西方一些国家,也有不少独生子女家庭,但这些独生子女交通多是因离异等原因出现的单亲独生子女家庭,有些则是夫妻追求享乐不愿多生而形成的独生子女家庭。而我国数千年来重人伦、重子嗣,绝大多数家庭不是不愿多生,而是因为我国人口太多,计划生育政策不允许多生而出现的独生子女交通,在这样的社会文化北京下,很多父母及其长辈把所有的“赌注”都压在孩子一个人身上,结果在家庭教育方面出现里不同程度的误区。
* 过高期望 * 一味溺爱 * 过多干涉和保护
* 过分的生活照顾和包办代替 * 过于焦虑
(4)、加强和改进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
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是摆在广大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加强和改进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工作刻不容缓。
* 摆正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地位
* 建立对独生子女的适当期望
* 以非智力教育为重点,全面关心孩子成长 * 重视独生子女的社会化教育
如果家长还有家庭教育的良策可以提出来,以供大家参考。现在我们可以在一起讨论一下。
(家长讨论,并做讨论发言。)
三、归纳总结
班主任总结: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生活向学校所提出的任务是如此复杂,以至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家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圆满的效果。学校里的一切问题,都会在家庭里折射地反映出来,而学校的复杂的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一切困难的根源,也都可以追溯到家庭。”让我们每位家长从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努力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适合未来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第三篇:家庭教育与小学生成长教案
家庭教育与小学生成长
教学目的和意义: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一个人成长发展无法离开又不可缺少的。我们常说,“家庭是孩子的永远眷恋且永不停课的学校,父母是孩子第一任且永不卸任的教师。”正是通过家庭教育,家长把自己崇高的品德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生活经验,潜移默化地传授给下一代,并将伴随孩子们走完全部人生旅途。而且家庭教育又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培育孩子按照国家和社会规定的目标成长。原则上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因此在教育内容上也是与学校教育内容相配合的。归纳起来,家庭教育的基本内容有如下几点:
一、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
一个孩子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拥有一个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才能为将来的人生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李岚清副总理曾指出:“家长对孩子不能只注意在校的学习成绩,也要关注思想品德方面的修养,注意他们在社会上可能受到的不良影响,否则好孩子也有可能变坏,有的甚至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有的家长成天把孩子禁锢在家里学习,不注意开拓孩子视野,增长社会实践经验等,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品德的发展像涓涓细流,需要日积月累,成长中的孩子道路品质还没定型,需要家庭、学校乃至整个社会良好教育环境的营造,这个过程是由浅入深的。低年级的小学生只是初步掌握一些道德上的判断,知道了一些诸如公平、自私之类的概念,并且主要是依据家长、老师、小伙伴们以及各类传媒的种种言论和行为,来形成自己的判断。到了高年级,他们才开始有了一些自己的标准,对一件事情或一个人做出比较独立的评价。总体来说,小学生的种种道德上的表现是不稳定的,容易受外界的影响。这就决定了道德培养的长期性和及时性,它贯穿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要求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在培养孩子良好道德品质的过程中不要怕麻烦,要反复地讲道理、举例子,以及自身经常的影响,才能有助于将道德观念在他们心中扎下根来,仅有言教还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要通过父母的身教和结合生活实践中的各种情境施教。孩子们是通过模仿来学习各种不同的行为方式的,模仿是没有道德判断的,但通过模仿学到的不同行为方式,就是别人评价个体道德品质的依据。孩子们模仿最多的就是父母,因此对于家长来说,在孩子面前要做到慎言、慎行,家长一句随便说出的话,对于一件小事的处理,都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良好品德的培养。身教胜于言教,这句话用在父母对孩子的品德的教育上是再合适不过了。
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就家庭而言,要着重抓好孩子文明礼仪和健康思想观念的教育,这是形成良好品德的基础。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用适宜的方式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
1重视文明礼仪教育
父母要教育孩子衣着得体,整洁朴素,美观大方。男孩子不蓄长发;女孩子不烫发,不化妆,不穿高跟鞋,不配戴成人的道饰。
父母要教给孩子对长辈或初识者称呼“您”;对教师、社会工作人员称号“老师”“师傅”、“阿姨”“叔叔”等;对他人提出要求时要说“请”;与人打招呼时要说“您好”;与人分手时要说“再见”;给人添麻烦时说“对不起”;得到帮助时说“谢谢”。要使孩子正确使用礼貌用语,一方面,家长必须在待人接物过程中正确使用礼貌用语,让孩子有一本活的学习教材;另一方面,家长要创造机会让孩子随时随地练习,逐渐形成自觉使用礼貌用语的习惯。
孩子在公共场所的文明举止,既显示出个人的修养,也反映出家庭的教育水平。所以,家长要特别重视并经常利用可能的机会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如电梯门口,看见先生给女士让路,家长可以告诉孩子这就是一种文明举止;饭店里,看见服务员举止优雅、热情大方地招待客人,家长可以告诉孩子这也是一种文明举止等等。
2、关注网络道德教育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以计算机为载体的网络文化,已开始走进我国社会的家庭。网络文化作为人类未来的一种生存方式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虚拟性。即各种网络行为、形式没有现实社会行为的实体性、可感知性,是虚拟的、非真实的。二是互联、互动性。即网络传播提供了一种开放的双向信息交流方式,并以此改变人们的思想品德及行为人格。三是多元性。即文化传播的多元性和受众选择的多元性。前者指各种不同价值取向的文化共存于网络之中,后者指接受信息的公众可心得到全方位的信息。四是快捷性。即任何一种网民关注的现象,瞬间便可传遍世界。五是开放性与非中心全球性。即网络传播是开放的、无中心的,没有把关人的控制功能。任何网民都可以成为中心。六是自主性,即任何网民都可以自由、自主和不受约束地在网络上发表意见和吸取信息。七是创意性。即网络为所有人提供了各种潜能发挥的机会。八是交互式思维。即多元性和互联性的网络文化特点为网民提供了交互思维的条件。
二、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品质
在孩子的学习中最强大的动力就是来自孩子自身的学习动机,如果孩子自己有着强烈的学习动机,那么他的自觉性、刻苦努力的程度都会很鲜明的表现出来,在学业上,子女是否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所得出的结果是大不相同的。有关研究表明:孩子的学习动机,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父母的要求。家庭长者对孩子学习的看法和学业的要求,对孩子的学习动机的形成起着巨大作用,尤其对于天真烂漫的小学生来说,他们的良好的学习动机更多是来源于外部影响,家长对于学习动机明确的孩子要使他们维持下去,因为小学生的学习动机的维持具有短时性和易变性,很容易因为一件小事而改变。而对于缺乏明确学习动机的孩子,也可以巧妙应用奖励的策略,对于孩子在学习上付出的努力,取得的成绩,不管是多么微小,家长都应及时给予肯定的评价,还可以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不断地进行正面强化,这可以极大地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功感,促进良好学习动机的形成。但要注意,对孩子的奖励一定要适度,过分的奖励反而会使孩子依赖于父母的表扬,或产生骄傲情绪,削弱良好学习动机形成的力度。
兴趣爱好是孩子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有了兴趣,学习才不会成为孩子的沉重负担,而是愉快、主动地投入学习当中去。学习兴趣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在一、二年级的时候,孩子主要对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本身感兴趣。如早上背起书包去上学,在课堂上一会儿念拼音,一会儿写字,一会儿做算术题。这些形式的变化让他们充满了兴趣。家长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为孩子安排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如先阅读一篇文章,再做手工。然后再学一会儿数学,听一段音乐,这样用不断变化和富有新意的学习内容充分刺激孩子的学习兴趣。一般从三年级开始,孩子就开始喜欢开动脑筋独立思考问题了。因此需要一些具有一定创造性的学习内容。这时家长应帮助孩子制订一步步适当的学习目标,既让孩子感到新颖又具有挑战性还不会因为大难实现而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如鼓励孩子读一些有趣的数学读物,科普书籍,有适量生字和思想内涵较深刻的文章,以对孩子学习兴趣进行充分的调动与开发。一些孩子在这个阶段开始出现对各个不同学科的兴趣分化,这和不同学科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的天赋、家庭内的学习氛围和家长的期望都有密切的关系,不过这种对不同学科的兴趣,还不十分稳定,很容易发生变化。家长应鼓励孩子对特定学科的主动探索,尽量创造条件满足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充分发挥创造性,也许这就是一个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的事业道路的开始。
在培养孩子学习品质上,家长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发展孩子的智力优势
作为家长,应善于发现孩子的优势与弱项,注意发展孩子的智力优势,这样做的意义不仅在于促进孩子的某一方面智力潜能最优化发展,而且更在于提高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
发挥智力优势并不是对弱项不管不顾,而是帮助孩子把在优势领域获得和自尊心、自信心迁移到弱势智力领域中去。如家长可以这样试着引导幼儿:“如果你在学儿歌时能够像绘画那样,不走神,积极地动脑筋,不怕困难,你唱的儿歌一定会和你画的画一样好,来咱们试试。”
每个孩子都渴望认识世界。把孩子领出家门,让他多与外面的环境接触,有利于孩子开阔视野,健康成长。玩,有助于孩子智力发展,也有助于许多非智力因素的发挥。玩要满足了孩子们的欲望,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和同伴们一起玩耍,既完善了孩子的个性,又发展了相应的社交能力。善玩的孩子有许多优点,聪明、伶俐、乐观、愉快、朝气蓬勃,有幽默感,乐于与人交往,富于幻想,勇敢大胆,具有强烈的自我发展倾向。
注意和孩子语言交流的方式。与孩子进行语言交流时,请弯腰或蹲下,看着孩子的眼睛说话,孩子感受到重视和平等。多用直接的肯定句说出要求,不让孩子总是感到被否定。需要孩子做出选择时才用选择句,可避免某些情况的为难。不要同时给孩子多种指令,低年级的孩子无法理解复杂的、连续的命令。
(二)认识和了解孩子的长处
及时发现孩子的天赋,意味着及时发现孩子在某些方面的超常表现。你的孩子属于哪种脑功能类型
科学家根据人类特有的高级神经活动现象,即人类脑功能活动的特点,把人划分出三种类型:艺术型、思维型、中间型。艺术型的人脑功能活动的特点是具有直接印象的鲜明性、知觉和记忆的形象性、想象的丰富性;思维型的人脑功能活动特点是倾于分析和系统化,倾向于比较概括和比较抽象的思维;中间型的人,有的两种系统发展平衡但水准较低,有的两种系统发展平衡而水准较高,尤为重要的是,教育中间型的孩子,父母应按照科学的方法,开掘孩子的潜能,打破两种系统的平衡,使孩子被埋没的潜能得到迸发。
关心和培养儿童的天赋
有天赋的儿童对周围环境的要求很苛刻,他们经常用捣乱的方式以吸引别人的注意。如果他们在家里或在学校里不能引起父母或老师的重视,那么他们经常会成为捣乱分子。强烈的好奇心经常会使这样的儿童把听来的东西付诸实施,所以很容易成为吸毒、或犯罪的牺牲品。如果成年人不知道如何对待这样的儿童,那么他们的天赋往往不能得到发展,以至最后完全泯灭。
(三)孩子需要创造教育
1、珍惜孩子的好奇心
家长在培养孩子的创造力的过程中,要特别珍惜孩子的好奇心,鼓励他们大胆思考。孩子的创造潜能靠发现,靠培养、靠挖掘,尤其是需要家长给他们创造宽松的、适宜他们成才的环境,并善于引导其正确的思路,在创造中享受成功。
一般来说,一旦孩子的好奇心受到家长的重视,孩子就会有更多的思考和大胆的提问。这种问题是大胆的、自由的、无拘无束的,所以可以会经常出现错误。碰到这种情况,家长应该抛开平日里习惯于纠正孩子错误的意识,注意给孩子留有余地,启发其自己发现问题并加以改正,珍惜和保持孩子不断探索的好奇心和创新的兴趣。如果纠正过多,管理过严,孩子在考虑问题时就会怕犯错误,久而久之,就会感到自己啥也不行,只有从成人那里接受现成的安排结论,使孩子丧失信心、自尊心和创新精神,从而阻碍儿童创造能力的发展。正确的做法是,家长以积极肯定的态度鼓励孩子大胆思考、勤于提问、勇于探索。如果是新奇的问题,即使是错的,也要给予鼓励,因为关键是孩子在思考。
2、珍惜孩子创造的萌芽
创造力是正常人在不同程度上具有的一种普遍特征,孩子同样有与其自身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创造的萌芽,家长要加以珍惜,为进一步培养和发展孩子的创造力打好基础。具有创造力的孩子大多表现出:兴趣广泛,对创造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质疑问题:目标专一,有顽强的毅力和坚韧性,做起事来一丝不苟,孜孜不倦,不达目的不罢休;自信心强,即使受到别人的嘲讽也不改变信念;想象力丰富,喜欢虚构和叙述;思维灵活流畅,主意多,喜欢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复杂的事物。
(四)多给孩子一些启发式指导
提出一些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科学上的实验技能而已,而提出一个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以及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思维。素质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是孩子进步的动力。人类创造智慧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
目前,我国的学校教育正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核心即是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也要将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放在重要位置上,对子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多采取启发引导的方式加以指导,以保护其创造的积极性。
21世纪是以信息为特征的社会,若要在信息化的社会中求生存、求发展、求强大,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关键的课题。教育的重要性已不仅是知识本身,而是获取知识的过程。为此,要让孩子充分参与教育过程,积极培养自我训练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培养积极性思维能力。
三、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李政道在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做报告时说:“美国的孩子从小就有动手做各种用具、家具的习惯,动手已成为不可缺少的内容。18世纪前,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中国人搞的,因此不会动手决不是中国人的传统。现在学生不重视动手,这显然是错误的。”我国的留学生与外国学生相比,动手能力远远不可,其主要原因,一是学校和家庭忽视实践能力培养,二是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尤其是劳动的机会太少。有统计数据表明,上学生每天参与家务劳动的时间,美国是1.21小时,泰国是1.1小时,韩国是 0.7小时,法国是 0.6小时,英国是 0.5小时,日本是 0.4小时,而我们中国的孩子呢,仅有 0.2小时。上海市家庭美德调查与研究课题组的研究指出:只有31.2%的家长“每天要求女子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家务”。在天津的一次对低年级小学生生活能力的调查显示:一年级小学生,不会洗脸的有49%,不会穿衣服的占37%,而不会整理书包的占90%以上,这样最基本的自理能力都没有得到锻炼,那就更谈不到家务劳动了;另一个调查显示,1/3的城市小学生极少参加家务劳动,更谈不上公益劳动和集体劳动了。这是孩子劳动教育严重不足的真实写照。
有专家研究认为,学生劳动教育应作如下的划分:
低年级:穿衣服,系鞋带、洗手、洗脸、洗脚、叠被、洗手帕,洗袜子、整理图书和玩具,擦桌子、扫地、削铅笔、整理书包、作值日。
中年级:洗小件衣服,收拾屋子,倒垃圾、钉纽扣、包书皮、帮家长买菜。高年级:布置房间、缝补衣物、刷鞋,打扫院子、打扫楼道,积极参加社区和学校组织的活动。
家长应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做这些事情,以锻炼动手能力,还应指导孩子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从而锻炼实践能力。
开场白
许多学生认为数学是枯燥的、乏味的。一些非数学老师在听完一堂数学课后,往往这样评价:思路清晰、语言精练、解题严谨,就是太乏味、缺少趣味性,让人昏昏欲睡。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引发他们的好奇心?设计好“开场白”,非常关键。下面是数学课的几个片断:
动手实验式“开场白”:桌上摆满了切成各种形状的萝卜,大伙好像还在热列地讨论着什么。老师微笑问:“同学们,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截出的面可能是什么形状?”
悬念式“开场白”:老师一上讲台,故意神神秘秘地说“你们每人随便想一个自然数,将这个数乘5减7,再把结果乘2加14”。……“你们算得的结果个位数字一定是0”。顿时教室里象炸了锅似的,……“等你学了字母表示数,你也会算了”。……
故事式“开场白”:为了让学生体会图形的边长、周长、面积在变化过程中的关系,领会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关键是捕捉到不变的量。老师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父亲的羊越来越多,想拆旧羊圈扩大面积,可是没有多余的篱笆,怎么办呢?他叫来了儿子,儿子不慌不忙地说:“爸,我有办法”。“你看,旧羊圈长70米,宽30米,面积2100平方米。如果改成50米见方的新羊圈,不用添篱笆,羊圈面积就有2500平方米”。
诸如此类的还有:“贴近生活式”开场白;“设疑式”开场白;“名言式”开场白;“趣味式”开场白;“实例式”开场白;“比喻式”开场白等等。向学生提出恰当的问题,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第四篇:第一讲 刑法与刑法学
第一编 刑法基础论
第一讲 刑法与刑法学
第一节 刑法概说
一、刑法的概念和属性
(一)刑法的概念
1、对刑法内涵的界定:
一般从刑法的阶级本质与刑法的主要内容相结合的角度来界定:
(1)阶级本质: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的阶级利益和统治秩序,以国家名义颁布,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法律。
(2)主要内容:基于对刑法结构的不同理解主要存在三种不同观点: A、规定犯罪和刑罚的一切法律规范的总称;
B、规定犯罪及其刑事责任(法律后果)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C、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一切法律规范的总称;
2、对刑法外延的理解
(1)广义刑法与狭义刑法。(2)普通刑法与特殊刑法。(3)形式刑法与实质刑法。扩展:关于“刑法”的称谓
在外国,既有使用“刑法”概念的,也有使用“犯罪法”概念的。英美多使用“犯罪法”(criminal law)概念,而德日则使用“刑法”(penal law)概念,法国则是两个概念都使用。日本学者团藤重光认为,是使用“刑法”概念还是使用“犯罪法”概念,主要是一种习惯,难以认为二者之间具有实质区别。或许可以说,使用“刑法”一次时所重视的是规范的一面,使用“犯罪法”一词时重视的是事实的一面。
(二)刑法的属性
刑法的属性,是指刑法区别于其他一切法律的基本特征。
1、保护范围的广泛性。
2、规制对象的特定性。
3、调整手段的严厉性。
4、功能发挥的保障性。
二、刑法的目的和机能
(一)刑法的目的
“目的是全部法律的创造者。每条法律规则的产生都源于一种目的,即一种实现的动机。”(耶林)刑法自然也有其制定和适用的特定目的,对该目的我们一般从以下三个层次理解:
1、刑法的整体目的;
2、刑法各个章节的目的;
3、刑法条文的目的
对于条文的理解不能超出章节的目的范围。
(二)刑法的机能
1、行为规制机能。其一,其二,2、法益保护机能。其一,其二,3、人权保障机能。其一,其二,扩展:关于刑法的保障机能
刑法是一把双刃剑,用之得当,则个人与社会两受其益;用之不当,则个人与社会两受其害。德国学者拉德布鲁赫将这一命题归结为刑法的悖论性,指出:自从有刑法存在,国家代替受害人施行报复时开始,国家就承担双重责任,正如国家在采取任何行为时,不仅要为社会利益反对犯罪者,也要保护犯罪人不受被害人的报复。现在刑法同样不只反对犯罪人,也保护犯罪人;它的目的不仅在于设立国家刑罚权力,同时也要限制这一权力;它不只是可罚性的缘由,也是它的界限,因此表现出悖论性:刑法不仅要面对犯罪人以保护国家,也要民对国家以保护犯罪人;不仅面对犯罪人,也要面对检察官保护市民,成为公民反对司法专横和错误的大宪章。【德】拉德布鲁赫:《法学导论》,米健、朱林等译,第96页,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
【课后思考】如何协调刑法的保护机能与保障机能之间的冲突?
三、刑法的渊源和体系
(一)刑法的渊源
1、什么是刑法的渊源?
2、刑法渊源的种类(1)刑法典。
(2)单行刑法,即国家以决定、规定、补充规定、条例等名称颁布的,规定某一类型犯罪及其刑事责任、刑罚或者刑法的某一事项的法律。
1998年12月29日《关于惩治骗购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犯罪的决定》(3)附属刑法,即附带规定于其他非刑事法律中的罪刑规范。问题:关于《刑法修正案》的性质?
(二)刑法的体系
1、我国近代刑法的发展历程
2、当前我国刑法体系:
3、我国刑法典的编纂体例(1)编:(2)章:(3)节:(4)条:(5)款: ·引用表述: ·但书:(6)项:
四、刑法的解释
1、刑法解释的特殊性 相对于其他法律解释而言,刑法解释有其特殊性:由于国家刑罚权的发动是以剥夺人的生命、人身自由、财产等最基本的公民权利为内容的,所以任何一个法治文明国家对此都应慎之又慎,这就要求我们以最严格的态度解释刑法。
扩展:
意大利刑法学家贝卡利亚反对对刑法进行解释,他认为:“严格遵守刑法文字所遇到的麻烦,不能与解释法律所造成的混乱相提并论。这种暂时的麻烦促使立法者对引起疑惑的词句作必要的修改,力求准确,并且阻止人们进行致命的自由解释,而这正是擅断和徇私的源泉。”
【课堂讨论】是不是可以不经解释而直接适用刑法?
2、刑法解释的基本立场
(1)主观解释论,是一种根据立法者原意来探求刑法内容的刑法解释论。持此论者认为:刑法的本质是主权者的命令,刑法规范的内容完全取决于立法者立法时的意志。刑法规范是一个完全独立于解释者的客观认识对象,其含义不仅与解释者的知识结构和价值观念无关,也不应该因社会的变迁而不同;解释者对于立法原意具有绝对服从的义务,而没有探讨其合理性的权利。
(2)客观解释论,是一种主张根据社会需要来理解刑法规范含义的刑法解释论。持此论者认为:刑法是社会需要的产物,无论是刑法的制定还是解释都应该服从社会需要这一根本目的。刑法规范一经制定,其内容就应脱离立法者的意志而获得独立的生命力;刑法的解释不应该是一种单纯的揭示立法者意志过程的认识活动,而应该是一种不断地促使刑法规范与社会发展同步发展的创造性活动。
扩展:
法国哲学家利科尔认为:文本一旦形成,就与特定的历史环境和作者的意图产生一定的举例,成为一个有自律性的言语实体;理解是解释者与文本意义的同化过程。【法】保罗•利科尔:《解释学与人文科学》,陶元华等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1页以下。
【课后思考】刑法解释应当采取何种立场?
3、刑法解释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罪刑法定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明确性原则。·可预测性原则。
4、刑法解释的方法
将解释方法分为解释理由和解释技巧。在进行刑法解释时,解释理由可以是多种并行的,而解释技巧只能采用一种,选取哪一种解释技巧取决于解释理由。
(1)解释理由: ·文理解释,是指根据刑法用语的文义及其通常使用方式阐释刑法意义的解释方法。
·体系解释,是指将刑法条文放在整个刑法体系乃至法律体系中,根据其在体系中的地位,联系相关法条的含义阐明其规范意旨的解释方法。
·历史解释,是指根据制定刑法时的历史背景以及刑法发展的源流,阐明刑法条文真实含义的解释方法。
·比较解释,是指外国立法与判例或刑事法理论作为参考资料,借以阐明本国刑法规范真实含义的解释方法。
·目的解释,是指根据刑法规范的目的来阐明刑法条文真实含义的解释方法。扩展:
我国学者张明楷教授认为:在所有的解释理由中,只有文理解释和目的解释具有决定性意义。文理解释的决定性在于所有的刑法解释都要从法条的文理开始,而且不能超出刑法用语可能具有的含义;目的解释的决定性在于在对一个法条可以做出两种以上解释结论时,只能采纳符合法条目的的解释结论。换言之,“正确的解释,必须永远同时符合法律的文言与法律的目的,仅仅满足其中一个标准是不够的。”
(2)解释技巧:
·平义解释,是指对法条用语进行最平白的字义解释。
·限制解释,是指在法条的字面含义过于宽泛时作出缩小法条文义的解释。·扩大解释,是指在法条的字面含义过于狭窄时作出扩大法条文义的解释。·补正解释,是指在刑法文字发生错误时,统观刑法全文加以补正以阐明刑法真实含义的解释技巧。
判断下列刑法解释中所运用的解释方法:(1)强奸男性不成立强奸罪;
(2)T111为境外的机构、组织、人员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或者情报的,构成犯罪。司法解释将其中的“情报”解释为“关系国家安全和利益、尚未公开或者依照有关规定不应公开的事项”;
(3)婚内强奸不成立强奸罪;
(4)将信用卡诈骗罪中的信用卡解释为包括借记卡和贷记信用卡;
(5)T64中的“以下”不包括本数;T191中的“没收犯罪所得及其收益”。
第二节 刑法学概说
一、刑法学的概念
·最广义的刑法学,又叫刑事法学,是研究关于犯罪和刑罚的一切问题的学问,包括研究刑法规范的理解与适用、犯罪的原因及对策、刑事诉讼程序、刑罚的执行等与犯罪和刑罚相关的一切内容的学科。
·广义的刑法学,即以刑法实体规范为研究内容的学问,包括刑法解释学、刑法哲学、刑法史学、比较刑法学以及国际刑法学等分支学科。
·狭义的刑法学,即一般意义上的刑法学,主要是指刑法解释学及部分意义的刑法哲学。
二、刑法学的理论体系
一般而言,指的是刑法总论的理论体系。
1、刑法基础论:刑法与刑法学、刑法基本原则、刑法效力范围
2、犯罪论:犯罪与犯罪构成、犯罪构成要件(四要件+正当行为)、犯罪的特殊形态(停止形态+共犯形态+罪数形态)
3、刑罚论:刑罚的一般理论、刑罚体系和种类、刑罚裁量制度、刑罚执行制度、刑罚消灭制度
三、西方近代刑法学思想发展简要
四、我国近代以来的刑法学发展历程简要
第五篇:家庭教育对小学生成长的意义
家庭教育对小学生成长的意义(王柯心同学家长王艳军)发表时间:2010-01-19 11:19:10 [查看原文]
家庭教育对小学生成长的意义
通过对家长学校教材的学习,使我更深刻的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书中所提出的教育方法使我耳目一新、受益匪浅。下面就通过对此书的学习谈几点我自己的看法。
家庭教育的历史比学校教育还要长,他是随着家庭是孩子首先接触与长期生活的场所,孩子的吃、穿、住、用都是由家庭供应的,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也都是在家庭里解决的。孩子在每日每时的各种生活活动中受到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
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对孩子的影响极大。家庭经济条件富裕对孩子的成长可能有利,也可能有害,关键在于家长如何对待与安排。家庭对金钱的态度和对花钱问题的处理,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影响他的理想与志趣。家庭的环境布置、生活方式对孩子的成长也有不可忽视的积极的或消极的作用。
家庭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合抱之木,生于毫木;九层之台,始于垒土”,在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工程,家庭教育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民族的兴旺,祖国的富强,因此,做好家庭教育对学生健康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家庭对小学生个体社会化的影响
对于小学生来说,家庭是其生活的主要场所之一,家庭成员是其交往的主要对象。家长是小学生感情上的依托者。因此,家庭是小学生个体社会化的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家庭对儿童个体社会化的影响,有其自身独特的色彩。将此归纳为三点:第一,家庭教育的内容适合实际生活的需要,即属于生活的教育。第二,家庭教育是个别教育。知其子者,莫过其父。父母最了解自己孩子的个性,因而最能顺应其个性而利导之,使其个性得以充分发展。第三,家庭教育是感情教育。
家庭是一个整体,它的一切方面都对儿童社会化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不同层次的因素对儿童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对儿童个体社会化有明显影响的因素主要有:
1、父母的文化修养。
父母的文化修养是影响小学生个体社会化的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家庭因素。家庭方面的其他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这一因素决定的。首先,父母的职业基本上就是由其文化修养决定的,而不同的职业又决定着其不同的经济收入,并进而决定着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其次,父母的文化修养,决定着父母对儿童所采取的教育方式以及对儿童的期望水平等。古人云:“士之子恒为士,农之子恒为农,工之子恒为工,商之子恒为商。”马克思也曾指出:“孩子的发展能力取决于父母的发展。”
2、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态度。父母对孩子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态度,对孩子的个性形成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这已被多方面的研究和调查结果所证实。心理学方面的有关研究指出,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可分为三种类型,即(1)民主的或宽容的;(2)权威的 或独断的;(3)放纵的或溺爱的。第一种方式表现为父母对孩子的活动不仅予以保护,而且给予社会和文化的训练,对孩子的要求既给予合理的满足,又加以一定程度的限制,父母和儿童之间的关系表现得非常和谐。在这种教育条件下成长的儿童大多能形成良好的个性。如谦虚有礼貌,待人和善诚恳等。第二种教育方式表现为父母统管了孩子的一切方面,孩子几乎没有任何自由的余地,一举一动必须受到大人的限制。一旦孩子在某件事上犯了错误,父母便严加指责,甚至予以“武力制裁”。在这样的教育条件下,很可能使孩子产生严重的恐惧心理,常常为了逃避惩罚而说谎。同时,经常挨打骂的孩子,其性情可能变得暴躁或倔强、任性。第三种教育方式表现为父母对孩子百般宠爱,百依百顺,或者相反,对孩子不管不问,任其发展。在这种教育方式下成长的孩子,一般很难形成良好的个性。
3、家庭关系状况——主要指感情气氛
家庭感情气氛是指在一个家庭中占主导地位的一般态度和感受。这种气氛是由家庭成员共同酿成的,但主要是受夫妻关系决定的。因为就现代家庭结构而言,小学生一般都是来自核心家庭的儿童。在核心家庭中,尽管还有亲子关系等,但这些关系都是由夫妻关系决定的。如果夫妻关系十分和谐,夫妻双方就都乐意付出时间和精力来培养、教育孩子,亲子关系也就相当和谐,父母与子女关系密切。这样的家庭气氛一般都是十分温暖融洽的。生活在这种家庭气氛中的小学生一般都有很强的安全感和幸福感。由此就非常有利于小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并使之向理想的社会化方向发展。反之,如果一个家庭中夫妻反目,感情恶化,关系紧张,夫妻双方都没有心思和精力去照顾孩子,有时甚至拿孩子出气,或者逼孩子亲近自己,疏远对方。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儿童,很容易产生焦虑、紧张和自卑心理(感到不如别的孩子幸福)而且缺乏安全感。这都会给儿童的社会适应和个性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4、家庭生活条件
作为影响儿童社会化的一个间接因素,家庭生活条件同样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一个家庭的生活条件优越,就可以为孩子购置更多的发展资料(如书籍、报刊、智力玩具、学习机等等),还可以带孩子外出旅游观光,扩大儿童的视野,加速其社会化的进程。不过,父母在为儿童购置发展资料时,必须有选择地购买,而不能滥购,否则,一方面孩子应付不过来,另一方面对那些东西不珍惜。而且,有些东西甚至可能给孩子带来消极影响。
父母的教育方法要注意情感与理智结合,也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此外家长还要学会欣赏与激励,学会批评与惩罚,协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除了重视学习外,家长要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让孩子能拥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迎接属于他们的机遇和挑战
二、指导家庭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由学校实验是不够的,在更重要的意义上讲,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依靠家庭教育,因为家庭才是学生的来源与归属,小学生心理健康最后要归结于此。因此,学校、家长应该合力重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坚持不懈向家长提出各种建议,指导家长开展小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建议如下: 幼稚的心灵更需要关心。首先家长要知晓孩子的心灵更加需要关心,从小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每一个家长应尽的义务。
1、父母要多与孩子交流,成为孩子心声的忠实倾听者
我们现在的孩子,缺少的正是这种倾听。许多父母平时工作很忙,他们认为倾听孩子的心声,是浪费时间,是没有必要的。知心姐姐在她的著作中有这样一段话:通过母子间的交谈,父母得到的是生命的信息,而孩子得到的是人的自信。这种平等,是心理上的平等,它让一个孩子从小体味到人的尊严。父母的倾听会使未成年的孩子从小学会以平等与尊重的心态与人建立联系,会使孩子觉得自己很重要,也可以减少孩子的烦恼,更可以以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帮助孩子认识生活,解决实际生活中困扰孩子情绪的问题,让孩子过得轻松、快乐。
2、家长自己要保持积极的情绪,言行要得体
每一天,家长的情绪、言行都影响着孩子。我们常常可以听到家长这样对孩子说,“你聋了?听见没有?”“当初我就不该生你!”“闭嘴!你这个小混蛋!”“如果你再打他,我就杀了你。”“天呐,你快把我累死了!”许多家长把孩子当成“出气筒”,靠骂孩子来发泄淤积在心中的不满和焦虑,殊不知你的这些言行给孩子尚未成熟的心理带来了什么。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家长自己生活没有规律,却责怪孩子不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自己不求上进,却要求孩子一定要考上重点学校;对孩子不够尊重,却要求孩子尊重别人;家长对孩子很少赞扬,却要求孩子能够正确认识自我。在家长的这些不良情绪、不得体语言、不恰当行为的影响下,孩子心中充满了恐惧、悲观、憎恨与不自信,这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情绪,影响到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影响到他们的心境。
3、要创设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家庭心理环境
如果家长不转变原来那种只注重学习成绩的观念,孩子的压力只会越来越重,“徐力杀母”事件还可能会发生。因此,笔者认为要引导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观念,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家长以自身的行为和正确的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子女,让孩子在家里感到轻松、愉快,这样才能使孩子保持健康的、积极的情绪。
4、家长要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孩子
现在许多家长教育孩子的心理有些错位,不是用赏识的目光去看待孩子,而是用挑剔的眼光找孩子的毛病。最可怕的是用别人的孩子的长处,去比较自己孩子的短处,越比较越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的孩子。到后来他的孩子也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情绪始终处于紧张之中,就怕自己做不好,更有甚者,还会产生对别人成绩的嫉妒。其实,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一样,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存在着差异,只要你的孩子今天比昨天有进步,你就应该祝贺他。“哪怕天下所有的人最后看不起我们的孩子,做父母的都应该眼含热泪地欣赏他、拥抱他、称颂他、赞美他,为他们感到自豪,这才是每个孩子的成才之本。”这是一位聋童父亲在为改变女儿命运的坎坷途中发现的一个奥秘。
五、结束语
总之,通过对此书的学习使我感到,孩子的教育不是一个人的事情,也不是一个人能够承担的责任。那么,孩子的成长,就根本不是只靠教学制度的约束、老师的管理和学生的自觉,作为家庭的环境和家长的教育,也同样是不可忽略的要素。家庭要配合学校、配合老师,扎扎实实地做好家庭教育工作,才是当务之需。应该说,为孩子创造更好的学习和成长氛围,是国家、社会、学校以及家庭义不容辞的责任。家庭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堡垒,也是文化冲突的避风港。在人格塑造中,家庭以其血缘的联系产生着潜移默化而又深根蒂固的影响。健全的人格不能缺少家园文化充分的情感内化及熏陶。传统的文化家园模塑了各民族青年的深层气质,时代不断塑造着青年的共时个性。正是深层气质引导着个性,才使民族文化在各个特定时代各呈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