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封市第十次党代会上的工作报告

时间:2019-05-14 02:12: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开封市第十次党代会上的工作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开封市第十次党代会上的工作报告》。

第一篇:在开封市第十次党代会上的工作报告

在开封市第十次党代会上的工作报告

祁金立 2011年9月1日

同志们:

中国共产党开封市第十次代表大会,是一次继往开来、肩负重要历史使命的大会。大会的主题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落实中央、省委重大决策部署,动员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进一步振奋精神,抢抓机遇,开拓奋进,务实重干,为实现开封快速崛起而努力奋斗。

现在,我代表中共开封市第九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

市九次党代会以来,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中原城市群建设、郑汴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机遇,强力实施“六大战略”,加快推进“三个跨越”,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过去的五年,是综合实力持续增强的五年。全市生产总值由400亿元增加到930亿元,年均增长12.9%。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不足14亿元增加到37亿元,年均增长21.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75亿元增加到276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粮食产量连续七年增长,服务业发展亮点纷呈,文化

旅游产业强势攀升。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3.6:43.1:33.3,二、三产业比重比“十五”末提高6.1个百分点。

过去的五年,是城乡建设持续提升的五年。古城保护和新区开发取得重大进展,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成为国家级示范园区,开封经济开发区晋升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统筹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县域经济实力快速提升,中心城市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县城、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1.2%,比“十五”末提高8.5个百分点。

过去的五年,是改革开放持续突破的五年。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一批老企业摆脱困境,重焕生机。行政审批、城市管理、文化旅游等方面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对外开放力度进一步加大,缔结国内外友好城市达到15个,17家国内外500强企业来汴投资发展,外贸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1.5%,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年均增长41%。

过去的五年,是社会发展持续进步的五年。各项社会事业产业协调发展,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3.7%和14.7%。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效明显,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过去的五年,是党的建设持续加强的五年。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等主题教育扎实有效。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基层民主进一步扩大,惩防体系不断完善,党风廉政建

设深入推进。工会、共青团、妇联、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等工作取得新的进步。

过去的五年,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中央和省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团结奋斗的结果,是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结果,是驻汴部队、公安干警和武警官兵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委,向所有为开封发展作出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五年的实践和探索,留下了许多宝贵经验和有益启示。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实现快速崛起,必须解放思想。思路决定出路,小解放小“开封”,大解放大“开封”。实现快速崛起,必须牢记使命。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努力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实现快速崛起,必须勇于创新。创新激发活力,创新赢得未来,要把创新作为开封快速崛起的强大动力,以创新的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实现快速崛起,必须注重民生。民生无小事。要建立为人民办好事办实事的长效机制,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快速崛起,必须维护稳定。稳定是第一责任。要坚持守土有责,确保一方平安。实现快速崛起,必须加强党建。抓班子带队伍,抓基层打基础,抓作风反腐败,不断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生于忧患,兴于图强。面向未来五年,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实现开封快速崛起,必须在破解难题上下功夫,在克

服不足上求突破。当前,我们还面临很多必须正视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对外开放能力不足,经济外向度不高,高新产业和大项目不多,出口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有限。二是文化创新能力不强,文化产业发展滞后,文化潜力有待挖掘。三是县域经济实力较弱,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城乡统筹发展任务艰巨。四是财政保障能力不足,支出压力加大,很多该办想办的事情,还没有办或者没办好,社会事业欠账较多,民生工作仍存在薄弱环节。五是破解难题能力不够。一些干部对重大问题和重点工作思考不深、研究不透,缺乏战术性突破的真招实招,少数党员干部服务意识差,不作为、乱作为现象依然存在。六是党的建设有待加强,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在某些领域和某些领导干部身上还比较突出。对此,市委将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形势和奋斗目标

省委对开封发展高度重视,寄予厚望,要求我们“精诚所至,金石开封”,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率先发展。这是我们的使命,更是我们的机遇。

经过深入调研和认真分析,市委作出了“未来五年,是开封风生水起的黄金发展期”的基本判断。这个判断顺应发展大势,符合开封实际。一是总体有利的宏观环境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发展机遇。国家坚持扩大内需战略,有利于我们拓展发展空间;国家大力促进中部崛起、把开封纳入中原经济区核心区,更加有利于我们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国家加

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有利于我们克服薄弱环节,巩固优势领域。二是多年来我市积累了坚实的发展基础,使我们有能力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发展条件。三是我市比较优势日益显现,三次产业都呈现出提升扩张的态势,特别是国家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四是我市已经培育出了一批骨干企业,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市场前景看好,初步形成了良性发展的内生动力。五是我市已经站在了“千亿GDP”的崭新平台,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协调性进一步增强,有能力把更多的潜在机遇和有利因素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只要我们牢牢把握这一“黄金发展期”,就一定能够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更加持久的发展。

今后五年,全市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四个重在”实践要领,坚持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以建设中原经济区强市为战略目标,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为保证,抓住中原经济区建设、郑汴一体化发展重大机遇,统筹“三化”协调发展,打好“五大攻坚战”,确保实现“五个翻番”,努力推动开封快速崛起。

围绕上述总体要求,今后五年的主要奋斗目标是:

经济发展更加强劲。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全市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服务业增加值实现翻番。全市生产总值超过2000亿元,年

均增长12%以上;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过8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力争市本级财政收入跃入全省第一方阵。

城乡面貌更加靓丽。新区核心区建设形成规模,老城区改造加速推进,东区、南区、北区协调发展,城市品位显著提升,新型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化率达到50%左右。

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明显改善。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明显提升。

党的建设更加有力。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切实加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干部作风进一步好转,反腐倡廉取得明显成效。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理清思路,科学谋划,务求新作为,展示新形象,实现新突破。

——要以科学发展、快速崛起为突出主题。坚持发展为要、发展为先、发展为重,把快速崛起作为工作要求、检验标准,落实到全部工作中,体现在具体行动上,实现规模与质量同步提升、硬实力与软实力共同增长、富民与强市有机统一。

——要持续探索走“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积极转方式、调结构,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着力提升一产,强化二产,壮大三产,在发展中培育支柱,在提升中增强竞争力。

——要构建三位一体的战略支撑。以开封新区为发展引擎,通过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壮大发展根脉,通过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夯实发展基础,实现良性互动,推进跨越发展。

——要解放思想为发展注入新的动力。着力推进领导方式转变,积极学习借鉴先进理念和经验,以思想解放、观念更新带动发展方式改变、体制机制创新,为发展增活力、添后劲。

三、突出重点,凝心聚力,全力打好五大攻坚战

目标就在眼前,要化蓝图为现实,我们必须抓住关键,努力打好五大攻坚战,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提升,全面增强我市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一)打好工业强市攻坚战。工业是强市之本。要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打造中原特色产业及现代制造业基地。到2015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力争达到1000亿元,为开封快速崛起提供坚强支撑。

强力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按照“四集一转”的要求,完善发展规划,创新管理体制,健全激励机制。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围绕发展特色主导产业,大力开展产业集群招商,积极引进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龙头型、基地型项目及配套项目,着力提升产业集群化发展程度。三年内各县产业集聚区固定资产投资超百亿,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五年内形成以开封新区为龙头,精细化工和边村两个产业集聚区为两翼,五县产业集聚区为支撑的发展新格局。

大力发展产业集群。立足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全力打造投资规模大、发展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主导产业,加快做大做强汽车电动车及零部件、装备、化工、新材料、食品、纺织服装、光伏、木业、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十大产业集群。到2015年,十大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超3000亿元,初步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竞争力强的战略支撑产业。

积极培育龙头企业。把培育发展大企业、大集团作为实现开封快速崛起的重大举措。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支持优势企业兼并重组,引导企业做大规模、做强主业、做响品牌。实施重点企业和高成长型企业培育工程,大力扶持奇瑞汽车、晋开集团、华瑞化工、百昱光电等骨干企业,形成一批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的企业。

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北大科技园河南园区、晋开百万吨总氨、光气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建设,增强工业发展的后劲。提高项目谋划运作水平,努力使更多的项目进入国家、省规划布局,促进我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完善项目推进工作机制,确保项目及时落地、投产、达产。不断丰富项目储备,形成储备一批、新建一批、投产一批的滚动发展格局。

加快工业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工业转型升级专项引导资金,引导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强上市后备企业培育,健全金融服务体系。鼓励、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强化现代物流、人才培养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构建创业、研发、孵化中心等服务平台。实施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融合”实验区示范工程,创建一批国家、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二)打好开封新区五年成规模攻坚战。开封新区承载着全市人民的希望和梦想,是开封现代化建设的主战场。要按

照“五区一中心”的发展定位,强力推进新区建设,呼应郑州,借力省会,保持好势头,实现新跨越。力争通过五年努力,新区建成区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生产总值达到300亿元以上,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培育特色产业,打造经济发展引擎。把做强特色优势产业作为新区发展的主线,突出集群发展,引领全市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加快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园建设,建成中原经济区重要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推进空分设备产业集聚区建设,建成国家级空分特色产业基地。培育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和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金融业、商贸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建设区域性金融、商贸流通和科教研发中心。积极发展都市生态农业,建设都市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

加快开发建设,打造现代新区样板。按照经典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的要求,全面加快开发建设步伐。大力推进新区中央商务核心区建设,建成一批具有世界水准、体现新区风采、展示开封形象的现代城市综合体。加强城市景观建设,建成一批彰显特色、独具魅力的城市亮点。加快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金融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升综合承载能力。坚持绿色生态发展,加快推进森林公园、调蓄水库及沿路、沿河、沿湖景观带建设,营造宜居宜业的优良人居环境。

激发创造活力,打造改革创新高地。大力推进改革创新,使开封新区成为中原经济区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的先导区。

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建立完善有利于强化统一领导、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体制机制。积极推进更具突破性的改革措施,在土地、金融、计划、规划、财政、投融资、城乡统筹、产业发展等领域先行先试。加快科技创新和发展创新,大力推进科技生产力、创新驱动力、人才引领力“三力融合”,让知识、技术和人才的活力竞相迸发。

发挥综合优势,打造对外开放门户。开放的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的力度有多大,发展的空间就有多大。要把扩大开放、招商引资作为新区工作的重点,充分发挥政策、区位、资源等综合优势,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使开封新区成为全市对外开放的主平台。要突出招大招强,着力引进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积极引进一批跨国公司区域性总部、国内大型企业集团总部入驻;突出集群招商,吸引企业集群链式转移。全面加强区域合作,主动推进郑汴一体化发展,完善合作机制,搭建合作平台,加快郑汴对接,促进开封郑州联动发展。

(三)打好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攻坚战。立足开封独特优势,坚定不移地走打造特色城市之路。我们必须以国际视野规划城市,用国际标准建设城市,按国际惯例管理城市,树国际形象营销城市,全面构筑城市国际化的硬件基础、物质形象和功能内涵,努力建设具有开封风格、开封特色、开封气派的国际文化旅游名城。

发挥历史文化优势,建设宋韵彰显的人文之城。以国家级宋都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建设为载体,打造全城一景的宋文化

主题公园。做精一批文化工程,实施宋都古城风貌保护与重现规划,“找回汴梁,重塑古都”,再现宋风宋韵。做强一批文化企业,重点发展文化旅游、文艺演出、书画艺术等优势产业,使之成为我市重要的支柱产业。做大一批文化企业,形成主业突出、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打造全国知名的文化品牌。做优一批核心景区,形成创意新颖、内涵丰富、环境优美的精品景区。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的文化人才队伍,培育文化发展专业团队,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实施宋文化品牌带动和文化“走出去”战略,进一步提升开封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建设精致秀美的宜居之城。坚持“城市有机更新”理念,以环境提升再造城市价值。优化城市布局,加快老城区开发改造,引导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外迁,疏解老城区人口,拓展公共空间。实施引绿、引水入城工程,重点抓好环城、环湖景观带和水系工程建设,加强对古树名树的保护,打造“水在城中流、城在林中建、路在绿中行”的生态环境。加强城市道路和停车场建设,优先发展公交,完善城区路网,着力打造“不堵城”。加快背街小巷改造步伐,营造整洁有序、舒适便利的街巷环境。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努力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强化城市建设精品意识,重质量、重细节,力求特色鲜明、精致精到。统筹推进城东、城南、城北建设,加快城中村、棚户区改造,抓好城市出入口景观带建设和火车站及周

边改造开发,提升城市整体形象。积极推进市区与开封县城一体化发展,建成快速通道网络,加快实现全面对接。

坚持创新发展之路,建设风采独具的魅力之城。城市因文化而伟大,文化因创新而永恒。要创新思路,走 “文商旅”发展模式,以文化为魂、旅游为体、商业为力,实现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古典和时尚相映生辉。进一步整合文化资源,重点做好宫廷、府衙、民俗、宗教、名人等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创新,加强汴绣、官瓷、朱仙镇木版年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让历史文化动起来、活起来,形成“多元并蓄、文化聚集”的魅力之城。建设一批集餐饮、购物、休闲娱乐等于一体的大型城市综合体,推动老城区商贸业向多元、高档、集中转变,以商贾林立的繁华气象聚集人气。突出宋都、菊乡、水城三大特色,抓好旅游观光、节庆会展、休闲娱乐、美食购物四大板块,继续办好菊花花会、清明文化节、郑开国际马拉松等重大节会活动,打造“大宋皇城、菊香水韵”城市名片。加快构建与国际接轨的旅游服务体系,抓好游客集散中心等配套设施建设。积极发展体验游、生态游等新业态,不断丰富“夜游开封”内涵,推动我市旅游由观光型向休闲型、创意型转变。

(四)打好推进新型城镇化攻坚战。新型城镇化是实现开封快速崛起的重要载体。要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切入点,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逐步形成“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镇—中心社区”的建设格局。

加快县城和小城镇建设步伐。把县城发展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坚持产城融合,拉大框架,做优功能,提高规划建设水平,增强辐射带动力,建设“大县城”。力争到2015年,各县县城人口达到15-20万,成为产业生态良好、吸纳就业充分、人居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新城。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各县选择3-5个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乡镇作为中心镇,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成一批新型小城镇。着力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子女就学、户籍等突出问题,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推进朱仙镇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着力打造全国文化旅游名镇。

扎实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按照“科学规划、适度超前,先易后难、梯次推进,尊重民意、三级共建”的原则,加快建成一批人口聚集适度、产业支撑有力、功能设施齐全、环境优美和谐、管理科学民主的新型农村社区。力争到2015年,全市建成260个重点农村社区。推动城镇生产要素和产业链条向农村延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覆盖,逐步实现农村产业城镇化、基础设施城市化、生活服务社区化。

加强县域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干线道路升级改造力度,打造市区与县城之间的半小时交通圈;加快完善农村骨干路网,实现“县县畅、乡乡联、串村道路等级化”。完善城镇配套服务功能,推进水、电、气、信息通讯等公用设施建设,力争三年内完成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加强农村危房改造,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五)打好农业产业化提升攻坚战。推进农业产业化是加快开封崛起的重要内容。要坚持“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发展理念,重点打造粮食、油料、棉花、大蒜、畜禽、木业、花卉、蔬菜、淡水养殖、食用菌等十大产业链,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深化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积极推动大农业向畜牧业调整、农村经济向农产品加工业调整。加强粮食核心区建设,确保粮食产量稳中有升。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推动我市向畜产品生产强市跨越。加快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培育优势特色农产品品牌。积极发展观光农业,推进农业示范区建设,建成一批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大力推进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打造一批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强农产品物流销售网络建设,加快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促进农产品顺畅流通。

提高现代农业发展保障能力。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增强农业抗旱减灾能力。加快农业机械装备发展,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提高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能力。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强农业合作组织建设,加大对农业合作组织领办人、农业企业经理人、农民经纪人的培训,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实施多种流转方式,推动规模经营。

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进一步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赋予县域经济更大的发展自主权。发挥县域资源优势,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以培育主导产业为主攻方向,千方百计壮大县域经济。全面增强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各县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位次要明显前移。

打好五大攻坚战,是实现开封快速崛起的关键所在。我们必须牢固树立攻坚意识、“开封”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苦干意识、成效意识,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始终保持克难攻坚、争先晋位的创业激情,凝心聚力,励精图治,努力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辉煌业绩。

四、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提高人民幸福指数

幸福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也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以民生工程为抓手,着力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一)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富足。把促进就业放在优先位臵,积极落实鼓励自主创业政策,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强就业培训,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等重点人群就业工作。加强劳动执法,保障劳动者权益。完善职工工资收入正常增长机制,积极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着力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

(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安心。把保障性住房建设作为民心工程来抓,着力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全面推进医疗、失业、工伤保险市级统筹、省级调剂,加快实现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全覆盖。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建立和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机制,切实减少因土地征用等方面引发的不安定因素。大力发展福利慈善事业,实现城乡社会救助全覆盖。持续不断提高各项社会保障标准,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三)大力发展社会事业,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如意。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着力发展高中教育,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和特殊教育。加快职业教育园区建设,努力把开封建成全国重要的职教基地。支持河南大学、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开封大学、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等高校发展。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加强食品药品监管,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构建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发展的支撑作用。大力发展体育事业,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统筹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四)推动社会管理创新,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和美。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加快构建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和应急处臵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推进基层社会管理创新。完善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建立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和权益保障机制。进一步做好信访工作,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广泛开展平安创建活动,提高社会治安防控能力。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加强公共安

全预防预警和应急处臵体系建设,提高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

(五)加强民主法治建设,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舒畅。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各级人民政协参政议政作用,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程序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切实做好民族、宗教、对台、侨务工作,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加强和改进党对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领导,支持他们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完善村民委员会直接选举制度,积极推行社区居委会直接选举。深入推进依法治市、依法行政,稳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改进法律服务,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坚持军民融合发展,探索建立资源共享、力量共用、信息互通、发展互动的机制,不断提升军民共建的层次和质量。

(六)提升社会文明程度,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温馨。大力弘扬先进文化,努力建设学习型城市,提升发展的软实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深入推进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促进家庭和美、邻里和睦、人际和谐。加强宣传思想工作,营造有利于发展的舆论氛围。完善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长效机制,深入开展群众性创建活动,扎实推进文明创建工作。积极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持续推进绿色生态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强力推进节能

减排和防污治污,让开封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景更美。

五、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为开封快速崛起提供坚强保证

实现开封快速崛起,关键在党,成败在人。要以执政能力建设为根本,以先进性建设为命脉,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努力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一)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始终保持先进性。坚持不懈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党员、教育干部,深入学习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抓好党委中心组学习,完善党员干部述学、评学等学习制度,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加强党委班子自身建设,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健全领导班子议事决策制度。坚持民主生活会制度,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培养大局至上的政治境界、奉献至上的思想境界、事业至上的工作境界、精神至上的生活境界。加强大规模干部教育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战斗力。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选用那些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务实重干、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坚持“五重五不简单”,匡正用人风气,让能干事者有机会,让干成事者有舞台,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改进干部选用办法,对不胜任现职的干部,坚决予以调整。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

监督,坚决遏制暗箱操作、权钱交易、跑官要官等不良风气,让干部不想跑、不用跑、不敢跑。加强领导班子建设,选好配强“一把手”,加大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力度,统筹选配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非中共党员干部,形成优势互补、梯次配备的良好格局。落实人才发展规划,创新人才引进、培养、选拔、使用办法,努力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

(三)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切实增强凝聚力。积极推进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改革创新,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引导基层党组织履职尽责创先进,引导广大党员立足岗位争优秀。加强农村党建,推进村级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改进大学生村干部培养管理机制。加强城市和农村社区党建,健全队伍建设、经费保障等工作机制,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加大机关、学校、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力度,实现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推进党务公开,保障党员的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加强党员队伍日常管理,完善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引导党员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做群众的主心骨、贴心人、带头人。

(四)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着力营造好氛围。坚持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转变工作作风,形成心无旁骛干事业、奋力赶超谋跨越的浓厚氛围。大兴联系群众、亲民爱民之风,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大兴务实重

干、求实求效之风,牢固树立实干为先思想,坚持“三具两基一抓手”,做到立说立行、干就干好、抓就抓成。大兴勇于负责、敢于拼闯之风,牢固树立权力就是责任的观念,始终保持迎难而上的拼劲、雷厉风行的干劲、锲而不舍的韧劲,做到敢抓敢管、敢于碰硬、敢于担当。大兴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之风,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做到忠诚履职、乐于吃苦、甘于奉献。

(五)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努力塑造新形象。实现开封快速崛起,迫切需要一个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要充分认识当前反腐败斗争的严峻性和艰巨性,扎实推进惩防体系建设,提高反腐败工作整体效能。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常修为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做到警钟长鸣。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完善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腐败。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着力解决重点领域的腐败问题,对任何腐败分子和腐败行为,都要依法查处、严惩不贷。各级领导干部都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守住正气、守住道德、守住良心,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同志们,未来五年,是开封赶超跨越、决战决胜的关键时期;未来五年,是开封重振雄风、快速崛起的攻坚时期。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加快发展、再造辉煌的崇高使命,历史地落在我们肩上。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

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依靠和带领全市人民,万众一心,开拓奋进,为实现开封快速崛起而努力奋斗!

第二篇:开封市第十次党代会上的工作报告

开拓奋进 务实重干 为实现开封快速崛起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开封市第十次党代会上的工作报告

2011年9月1日

祁金立

同志们:

中国共产党开封市第十次代表大会,是一次继往开来、肩负重要历史使命的大会。大会的主题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落实中央、省委重大决策部署,动员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进一步振奋精神,抢抓机遇,开拓奋进,务实重干,为实现开封快速崛起而努力奋斗。

现在,我代表中共开封市第九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

市九次党代会以来,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中原城市群建设、郑汴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机遇,强力实施“六大战略”,加快推进“三个跨越”,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过去的五年,是综合实力持续增强的五年。全市生产总值由400亿元增加到930亿元,年均增长12.9%。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不足14亿元增加到37亿元,年均增长21.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75亿元增加到276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粮食产量连续七年增长,服务业发展亮点纷呈,文化旅游产业强势攀升。

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3.6:43.1:33.3,二、三产业比重比“十五”末提高6.1个百分点。

过去的五年,是城乡建设持续提升的五年。古城保护和新区开发取得重大进展,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成为国家级示范园区,开封经济开发区晋升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统筹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县域经济实力快速提升,中心城市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县城、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1.2%,比“十五”末提高8.5个百分点。

过去的五年,是改革开放持续突破的五年。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一批老企业摆脱困境,重焕生机。行政审批、城市管理、文化旅游等方面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对外开放力度进一步加大,缔结国内外友好城市达到15个,17家国内外500强企业来汴投资发展,外贸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1.5%,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年均增长41%。

过去的五年,是社会发展持续进步的五年。各项社会事业产业协调发展,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3.7%和14.7%。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效明显,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过去的五年,是党的建设持续加强的五年。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等主题教育扎实有效。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基层民主进一步扩大,惩防体系不断完善,党风廉政建设深入推进。工

会、共青团、妇联、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等工作取得新的进步。

过去的五年,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中央和省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团结奋斗的结果,是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结果,是驻汴部队、公安干警和武警官兵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委,向所有为开封发展作出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五年的实践和探索,留下了许多宝贵经验和有益启示。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实现快速崛起,必须解放思想。思路决定出路,小解放小“开封”,大解放大“开封”。实现快速崛起,必须牢记使命。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努力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实现快速崛起,必须勇于创新。创新激发活力,创新赢得未来,要把创新作为开封快速崛起的强大动力,以创新的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实现快速崛起,必须注重民生。民生无小事。要建立为人民办好事办实事的长效机制,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快速崛起,必须维护稳定。稳定是第一责任。要坚持守土有责,确保一方平安。实现快速崛起,必须加强党建。抓班子带队伍,抓基层打基础,抓作风反腐败,不断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生于忧患,兴于图强。面向未来五年,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实现开封快速崛起,必须在破解难题上下功夫,在克服不足

上求突破。当前,我们还面临很多必须正视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对外开放能力不足,经济外向度不高,高新产业和大项目不多,出口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有限。二是文化创新能力不强,文化产业发展滞后,文化潜力有待挖掘。三是县域经济实力较弱,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城乡统筹发展任务艰巨。四是财政保障能力不足,支出压力加大,很多该办想办的事情,还没有办或者没办好,社会事业欠账较多,民生工作仍存在薄弱环节。五是破解难题能力不够。一些干部对重大问题和重点工作思考不深、研究不透,缺乏战术性突破的真招实招,少数党员干部服务意识差,不作为、乱作为现象依然存在。六是党的建设有待加强,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在某些领域和某些领导干部身上还比较突出。对此,市委将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形势和奋斗目标

省委对开封发展高度重视,寄予厚望,要求我们“精诚所至,金石开封”,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率先发展。这是我们的使命,更是我们的机遇。

经过深入调研和认真分析,市委作出了“未来五年,是开封风生水起的黄金发展期”的基本判断。这个判断顺应发展大势,符合开封实际。一是总体有利的宏观环境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发展机遇。国家坚持扩大内需战略,有利于我们拓展发展空间;国家大力促进中部崛起、把开封纳入中原经济区核心区,更加有利于

我们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国家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有利于我们克服薄弱环节,巩固优势领域。二是多年来我市积累了坚实的发展基础,使我们有能力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发展条件。三是我市比较优势日益显现,三次产业都呈现出提升扩张的态势,特别是国家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四是我市已经培育出了一批骨干企业,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市场前景看好,初步形成了良性发展的内生动力。五是我市已经站在了“千亿GDP”的崭新平台,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协调性进一步增强,有能力把更多的潜在机遇和有利因素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只要我们牢牢把握这一“黄金发展期”,就一定能够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更加持久的发展。

今后五年,全市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四个重在”实践要领,坚持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以建设中原经济区强市为战略目标,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为保证,抓住中原经济区建设、郑汴一体化发展重大机遇,统筹“三化”协调发展,打好“五大攻坚战”,确保实现“五个翻番”,努力推动开封快速崛起。

围绕上述总体要求,今后五年的主要奋斗目标是:

经济发展更加强劲。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全市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服务业

增加值实现翻番。全市生产总值超过2000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过8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力争市本级财政收入跃入全省第一方阵。

城乡面貌更加靓丽。新区核心区建设形成规模,老城区改造加速推进,东区、南区、北区协调发展,城市品位显著提升,新型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化率达到50%左右。

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明显改善。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明显提升。

党的建设更加有力。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切实加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干部作风进一步好转,反腐倡廉取得明显成效。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理清思路,科学谋划,务求新作为,展示新形象,实现新突破。

——要以科学发展、快速崛起为突出主题。坚持发展为要、发展为先、发展为重,把快速崛起作为工作要求、检验标准,落实到全部工作中,体现在具体行动上,实现规模与质量同步提升、硬实力与软实力共同增长、富民与强市有机统一。

——要持续探索走“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积极转方式、调结构,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着力提升一产,强化二产,壮大三产,在发展中培育支柱,在提升中增强竞争力。

——要构建三位一体的战略支撑。以开封新区为发展引擎,通过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壮大发展根脉,通过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夯实发展基础,实现良性互动,推进跨越发展。

——要解放思想为发展注入新的动力。着力推进领导方式转变,积极学习借鉴先进理念和经验,以思想解放、观念更新带动发展方式改变、体制机制创新,为发展增活力、添后劲。

三、突出重点,凝心聚力,全力打好五大攻坚战

目标就在眼前,要化蓝图为现实,我们必须抓住关键,努力打好五大攻坚战,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提升,全面增强我市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一)打好工业强市攻坚战。工业是强市之本。要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打造中原特色产业及现代制造业基地。到2015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力争达到1000亿元,为开封快速崛起提供坚强支撑。

强力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按照“四集一转”的要求,完善发展规划,创新管理体制,健全激励机制。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围绕发展特色主导产业,大力开展产业集群招商,积极引进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龙头型、基地型项目及配套项目,着力提升产业集群化发展程度。三年内各县产业集聚区固定资产投资超百亿,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五年内形成以开封新区为龙头,精细化工和边村两个产业集聚区为两翼,五县产业集聚区为支撑的发

展新格局。

大力发展产业集群。立足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全力打造投资规模大、发展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主导产业,加快做大做强汽车电动车及零部件、装备、化工、新材料、食品、纺织服装、光伏、木业、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十大产业集群。到2015年,十大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超3000亿元,初步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竞争力强的战略支撑产业。

积极培育龙头企业。把培育发展大企业、大集团作为实现开封快速崛起的重大举措。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支持优势企业兼并重组,引导企业做大规模、做强主业、做响品牌。实施重点企业和高成长型企业培育工程,大力扶持奇瑞汽车、晋开集团、华瑞化工、百昱光电等骨干企业,形成一批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的企业。

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北大科技园河南园区、晋开百万吨总氨、光气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建设,增强工业发展的后劲。提高项目谋划运作水平,努力使更多的项目进入国家、省规划布局,促进我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完善项目推进工作机制,确保项目及时落地、投产、达产。不断丰富项目储备,形成储备一批、新建一批、投产一批的滚动发展格局。

加快工业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工业转型升级专项引导资金,引导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强上市后备企业培育,健全金融服务体系。鼓励、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强化现代物流、人才培

养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构建创业、研发、孵化中心等服务平台。实施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融合”实验区示范工程,创建一批国家、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二)打好开封新区五年成规模攻坚战。开封新区承载着全市人民的希望和梦想,是开封现代化建设的主战场。要按照“五区一中心”的发展定位,强力推进新区建设,呼应郑州,借力省会,保持好势头,实现新跨越。力争通过五年努力,新区建成区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生产总值达到300亿元以上,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培育特色产业,打造经济发展引擎。把做强特色优势产业作为新区发展的主线,突出集群发展,引领全市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加快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园建设,建成中原经济区重要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推进空分设备产业集聚区建设,建成国家级空分特色产业基地。培育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和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金融业、商贸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建设区域性金融、商贸流通和科教研发中心。积极发展都市生态农业,建设都市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

加快开发建设,打造现代新区样板。按照经典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的要求,全面加快开发建设步伐。大力推进新区中央商务核心区建设,建成一批具有世界水准、体现新区风采、展示开封形象的现代城市综合体。加强城市景观建设,建成一批彰

显特色、独具魅力的城市亮点。加快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金融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升综合承载能力。坚持绿色生态发展,加快推进森林公园、调蓄水库及沿路、沿河、沿湖景观带建设,营造宜居宜业的优良人居环境。

激发创造活力,打造改革创新高地。大力推进改革创新,使开封新区成为中原经济区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的先导区。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建立完善有利于强化统一领导、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体制机制。积极推进更具突破性的改革措施,在土地、金融、计划、规划、财政、投融资、城乡统筹、产业发展等领域先行先试。加快科技创新和发展创新,大力推进科技生产力、创新驱动力、人才引领力“三力融合”,让知识、技术和人才的活力竞相迸发。

发挥综合优势,打造对外开放门户。开放的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的力度有多大,发展的空间就有多大。要把扩大开放、招商引资作为新区工作的重点,充分发挥政策、区位、资源等综合优势,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使开封新区成为全市对外开放的主平台。要突出招大招强,着力引进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积极引进一批跨国公司区域性总部、国内大型企业集团总部入驻;突出集群招商,吸引企业集群链式转移。全面加强区域合作,主动推进郑汴一体化发展,完善合作机制,搭建合作平台,加快郑汴对接,促进开封郑州联动发展。

(三)打好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攻坚战。立足开封独特优

势,坚定不移地走打造特色城市之路。我们必须以国际视野规划城市,用国际标准建设城市,按国际惯例管理城市,树国际形象营销城市,全面构筑城市国际化的硬件基础、物质形象和功能内涵,努力建设具有开封风格、开封特色、开封气派的国际文化旅游名城。

发挥历史文化优势,建设宋韵彰显的人文之城。以国家级宋都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建设为载体,打造全城一景的宋文化主题公园。做精一批文化工程,实施宋都古城风貌保护与重现规划,“找回汴梁,重塑古都”,再现宋风宋韵。做强一批文化企业,重点发展文化旅游、文艺演出、书画艺术等优势产业,使之成为我市重要的支柱产业。做大一批文化企业,形成主业突出、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打造全国知名的文化品牌。做优一批核心景区,形成创意新颖、内涵丰富、环境优美的精品景区。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的文化人才队伍,培育文化发展专业团队,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实施宋文化品牌带动和文化“走出去”战略,进一步提升开封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建设精致秀美的宜居之城。坚持“城市有机更新”理念,以环境提升再造城市价值。优化城市布局,加快老城区开发改造,引导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外迁,疏解老城区人口,拓展公共空间。实施引绿、引水入城工程,重点抓好环城、环湖景观带和水系工程建设,加强对古树名树的保护,打

造“水在城中流、城在林中建、路在绿中行”的生态环境。加强城市道路和停车场建设,优先发展公交,完善城区路网,着力打造“不堵城”。加快背街小巷改造步伐,营造整洁有序、舒适便利的街巷环境。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努力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强化城市建设精品意识,重质量、重细节,力求特色鲜明、精致精到。统筹推进城东、城南、城北建设,加快城中村、棚户区改造,抓好城市出入口景观带建设和火车站及周边改造开发,提升城市整体形象。积极推进市区与开封县城一体化发展,建成快速通道网络,加快实现全面对接。坚持创新发展之路,建设风采独具的魅力之城。城市因文化而伟大,文化因创新而永恒。要创新思路,走 “文商旅”发展模式,以文化为魂、旅游为体、商业为力,实现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古典和时尚相映生辉。进一步整合文化资源,重点做好宫廷、府衙、民俗、宗教、名人等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创新,加强汴绣、官瓷、朱仙镇木版年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让历史文化动起来、活起来,形成“多元并蓄、文化聚集”的魅力之城。建设一批集餐饮、购物、休闲娱乐等于一体的大型城市综合体,推动老城区商贸业向多元、高档、集中转变,以商贾林立的繁华气象聚集人气。突出宋都、菊乡、水城三大特色,抓好旅游观光、节庆会展、休闲娱乐、美食购物四大板块,继续办好菊花花会、清明文化节、郑开国际马拉松等重大节会活动,打造“大宋皇城、菊香水韵”城市名片。加快构建与国际接轨的旅游服务

体系,抓好游客集散中心等配套设施建设。积极发展体验游、生态游等新业态,不断丰富“夜游开封”内涵,推动我市旅游由观光型向休闲型、创意型转变。

(四)打好推进新型城镇化攻坚战。新型城镇化是实现开封快速崛起的重要载体。要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切入点,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逐步形成“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镇—中心社区”的建设格局。

加快县城和小城镇建设步伐。把县城发展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坚持产城融合,拉大框架,做优功能,提高规划建设水平,增强辐射带动力,建设“大县城”。力争到2015年,各县县城人口达到15-20万,成为产业生态良好、吸纳就业充分、人居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新城。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各县选择3-5个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乡镇作为中心镇,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成一批新型小城镇。着力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子女就学、户籍等突出问题,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推进朱仙镇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着力打造全国文化旅游名镇。

扎实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按照“科学规划、适度超前,先易后难、梯次推进,尊重民意、三级共建”的原则,加快建成一批人口聚集适度、产业支撑有力、功能设施齐全、环境优美和谐、管理科学民主的新型农村社区。力争到2015年,全市建成260个重点农村社区。推动城镇生产要素和产业链条向农村延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覆盖,逐步实现农村产业城镇

化、基础设施城市化、生活服务社区化。

加强县域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干线道路升级改造力度,打造市区与县城之间的半小时交通圈;加快完善农村骨干路网,实现“县县畅、乡乡联、串村道路等级化”。完善城镇配套服务功能,推进水、电、气、信息通讯等公用设施建设,力争三年内完成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加强农村危房改造,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五)打好农业产业化提升攻坚战。推进农业产业化是加快开封崛起的重要内容。要坚持“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发展理念,重点打造粮食、油料、棉花、大蒜、畜禽、木业、花卉、蔬菜、淡水养殖、食用菌等十大产业链,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深化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积极推动大农业向畜牧业调整、农村经济向农产品加工业调整。加强粮食核心区建设,确保粮食产量稳中有升。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推动我市向畜产品生产强市跨越。加快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培育优势特色农产品品牌。积极发展观光农业,推进农业示范区建设,建成一批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大力推进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打造一批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强农产品物流销售网络建设,加快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促进农产品顺畅流通。

提高现代农业发展保障能力。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增强农业抗旱减灾能力。加快农业机械装备发展,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提高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能力。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强农业合作组织建设,加大对农业合作组织领办人、农业企业经理人、农民经纪人的培训,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实施多种流转方式,推动规模经营。

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进一步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赋予县域经济更大的发展自主权。发挥县域资源优势,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以培育主导产业为主攻方向,千方百计壮大县域经济。全面增强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各县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位次要明显前移。

打好五大攻坚战,是实现开封快速崛起的关键所在。我们必须牢固树立攻坚意识、“开封”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苦干意识、成效意识,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始终保持克难攻坚、争先晋位的创业激情,凝心聚力,励精图治,努力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辉煌业绩。

四、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提高人民幸福指数

幸福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也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以民生工程为抓手,着力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一)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富足。把

促进就业放在优先位臵,积极落实鼓励自主创业政策,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强就业培训,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等重点人群就业工作。加强劳动执法,保障劳动者权益。完善职工工资收入正常增长机制,积极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着力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

(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安心。把保障性住房建设作为民心工程来抓,着力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全面推进医疗、失业、工伤保险市级统筹、省级调剂,加快实现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建立和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机制,切实减少因土地征用等方面引发的不安定因素。大力发展福利慈善事业,实现城乡社会救助全覆盖。持续不断提高各项社会保障标准,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三)大力发展社会事业,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如意。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着力发展高中教育,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和特殊教育。加快职业教育园区建设,努力把开封建成全国重要的职教基地。支持河南大学、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开封大学、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等高校发展。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加强食品药品监管,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构建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发展的支撑作用。大力发展体育事业,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统筹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四)推动社会管理创新,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和美。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加快构建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和应急处臵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推进基层社会管理创新。完善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建立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和权益保障机制。进一步做好信访工作,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广泛开展平安创建活动,提高社会治安防控能力。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加强公共安全预防预警和应急处臵体系建设,提高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

(五)加强民主法治建设,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舒畅。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各级人民政协参政议政作用,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程序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切实做好民族、宗教、对台、侨务工作,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加强和改进党对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领导,支持他们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完善村民委员会直接选举制度,积极推行社区居委会直接选举。深入推进依法治市、依法行政,稳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改进法律服务,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坚持军民融合发展,探索建立资源共享、力量共用、信息互通、发展互动的机制,不断提升军民共建的层次和质量。

(六)提升社会文明程度,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温馨。大力弘扬先进文化,努力建设学习型城市,提升发展的软实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深入推进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促进家庭和美、邻里和睦、人际和谐。加强宣传思想工作,营造有利于发展的舆论氛围。完善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长效机制,深入开展群众性创建活动,扎实推进文明创建工作。积极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持续推进绿色生态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和防污治污,让开封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景更美。

五、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为开封快速崛起提供坚强保证

实现开封快速崛起,关键在党,成败在人。要以执政能力建设为根本,以先进性建设为命脉,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努力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一)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始终保持先进性。坚持不懈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党员、教育干部,深入学习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抓好党委中心组学习,完善党员干部述学、评学等学习制度,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加强党委班子自身建设,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健全领导班子议事决策制度。坚持民主生活会制度,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和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培养大局至上的政治境界、奉献至上的思想境界、事业至上的工作境界、精神至上的生活境界。加强大规模干部教育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战斗力。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选用那些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务实重干、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坚持“五重五不简单”,匡正用人风气,让能干事者有机会,让干成事者有舞台,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改进干部选用办法,对不胜任现职的干部,坚决予以调整。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坚决遏制暗箱操作、权钱交易、跑官要官等不良风气,让干部不想跑、不用跑、不敢跑。加强领导班子建设,选好配强“一把手”,加大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力度,统筹选配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非中共党员干部,形成优势互补、梯次配备的良好格局。落实人才发展规划,创新人才引进、培养、选拔、使用办法,努力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

(三)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切实增强凝聚力。积极推进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改革创新,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引导基层党组织履职尽责创先进,引导广大党员立足岗位争优秀。加强农村党建,推进村级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改进大学生村干部培养管理机制。加强城市和农村社区党建,健全队伍建设、经

费保障等工作机制,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加大机关、学校、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力度,实现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推进党务公开,保障党员的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加强党员队伍日常管理,完善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引导党员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做群众的主心骨、贴心人、带头人。

(四)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着力营造好氛围。坚持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转变工作作风,形成心无旁骛干事业、奋力赶超谋跨越的浓厚氛围。大兴联系群众、亲民爱民之风,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大兴务实重干、求实求效之风,牢固树立实干为先思想,坚持“三具两基一抓手”,做到立说立行、干就干好、抓就抓成。大兴勇于负责、敢于拼闯之风,牢固树立权力就是责任的观念,始终保持迎难而上的拼劲、雷厉风行的干劲、锲而不舍的韧劲,做到敢抓敢管、敢于碰硬、敢于担当。大兴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之风,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做到忠诚履职、乐于吃苦、甘于奉献。

(五)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努力塑造新形象。实现开封快速崛起,迫切需要一个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要充分认识当前反腐败斗争的严峻性和艰巨性,扎实推进惩防体系建设,提高反腐败工作整体效能。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常修为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做到警钟长鸣。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

完善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腐败。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着力解决重点领域的腐败问题,对任何腐败分子和腐败行为,都要依法查处、严惩不贷。各级领导干部都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守住正气、守住道德、守住良心,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同志们,未来五年,是开封赶超跨越、决战决胜的关键时期;未来五年,是开封重振雄风、快速崛起的攻坚时期。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加快发展、再造辉煌的崇高使命,历史地落在我们肩上。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依靠和带领全市人民,万众一心,开拓奋进,为实现开封快速崛起而努力奋斗!

第三篇:芜湖县第十次党代会工作报告有关内容

芜湖县第十次党代会工作报告有关内容

(一)以地区生产总值突破百亿元、财政收入再创新高为标志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积极应对各种挑战,保持了经济持续较快增长。从2006年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由37.5亿元跃升为102亿元,年均增长19.6%;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32.3亿元跃升为169亿元,年均增长55.5%;财政收入由3.87亿元增长到l 3.7亿元,年均增长39。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8.3亿元增长到52亿元,年均增长59.8%。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3.5∶65.5∶21.0,二三产业比重比“十五”末上升了12.3个百分点。连年获得全省县域经济运行考核表彰。

(二)以体制机制不断创新、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为标志,改革发展实现新突破。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县政府机构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进一步深入,部门关系进一步理顺。县委党校成功获批中专体制规格。文化、教育、财政、招投标等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推进,在全省率先试点推行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全面落实支农惠民政策,有效推进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了“阳光村务”工程建设,切实加强“三资”管理。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县属企业改制全部完成。实施了市域县区区划调整工作,妥善安排人、财、物的交接,保证了区划调整工作平稳进行。

(三)以开发区启动申报国家级、重大项目相继落户为标志,开发开放赢得新跨越。积极申报国家级开发区,推进园区开发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迈进。大力推进开发区东区建设,同步推进基础设施和综合配套服务,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2010年,开发区投产企业327家,比2006年增加266家,并集聚了全县46.7%的规模工业企业、承载了32.2%的固定资产投资、产出了37.8%的财政收入,正逐步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主阵地。以开发区建设为牵动,招商引资成效明显。五年来招商引资累计到位内资417.8亿元,是上一个五年的7.5倍,实际利用外资2.16亿美元,是上一个五年的2.6倍。落户了宝德轮业、昊阳光能、银峰铸造、德力西电气等一批带动性强、附加值高的大项目。同时,把握国家投资导向,共争取各级各类项目资金约4.5亿元。

(四)以东湖公园建成开放、省级文明县城成功争创为标志,城市面貌展现新形象。在全省率先开展了覆盖全县的城乡总体规划,陆续编制了一系列控规、详规及各类专项规划。新建和改造城区道路3 1条共35公里,完成县道改造65公里,建成“村村通”公路580公里,协调推进芜雁高速、芜申运河建设,县域交通网络进一步完善。县城老城区改造稳步实施,城南新区建设步伐加快,城东新区建设全面启动,县城建成区面积达25.7平方公里。与此同时,阳光半岛星级酒店、世纪广场、中法机械商贸城等一批三产配套项目陆续投入使用。相继建成了东湖公园、城南景观廊道等美化绿化工程,县城绿化覆盖率达到35.14%。城市配套功能不断完善县城日供水能力扩至5.5万吨,供水普及率达96.9%;日污水处理能力达3万吨,生活污水处理率达65%。深入开展市容整治,强化城市管理,顺利淘汰取缔了1000余台“五小”车辆,拆除了近27万平方米违法建设。连续两届荣获“省级文明县城”。

(五)以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土地治理扎实推进为标志,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效。全面落实了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等农业经营主体。扎实开展了阳光工程、农业专业技术、执照农民等新型农民培训,增强了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4.3%。实施了新农村建设“1 12"示范工程、‘255”示范工程,打造了鲁村、永和等30余个新型社区、居民点。优化编制了53个新农村居民点的布局规划。以土地整治整村推进为抓手,扎实推动了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和建设用地置换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继续加强,三次获得省“江淮杯”金杯奖。

(六)以民生工程顺利实施、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为标志,社会事业迈开新步伐。扎实推进民

生工程,项目从20项扩展到40项,年投入资金从8600万提高到6.1亿元。城镇职工和居民医保、工伤、生育保险制度不断完善。全面推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成功列入全国新农保试点县,全县4.6万60岁以上农民每月可领到70元的基础养老金。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供养和新增的被征地农民全部实现应保尽保,标准不断提高。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改革,促进教育事业均衡发展。申请国家各类专利1860件,专利授权量810件,均居全省前列;2007年、2009年连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称号。以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全覆盖,人均筹资水平从50元提高到230元;切实做好了甲型HIN1流感、手足口病等防控工作。新建了县文化馆、县图书馆等文化基础设施,全面完成了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各项社会事业长足发展,人口计生、国土资源管理、环境保护等国策得到了有效贯彻。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化“五五”普法工作,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有效化解各类信访问题,强化安全生产管理,有力地维护了社会政治稳定。

第四篇:仇和在昆明市第十次党代会上的工作报告

仇和在昆明市第十次党代会上的工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昆明市第十次代表大会8月6日上午隆重开幕。

会场内,金色的党徽、鲜艳的红旗、绚丽的鲜花交相辉映,“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为在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中造福人民而奋斗”的巨幅横标显得格外醒目,会场气氛热烈、隆重、庄严。

出席这次大会的代表共499名,实到497名,符合法定人数。

开幕大会执行主席在主席台前排就座。他们是:仇和、张祖林、李邑飞、杨远翔、田云翔、李文荣、董保同、郭红波、应永生、黄云波、金志伟、方兴国、保建彬、谢新松、余功斌、朱永扬、李培山、李庄。

上午9时,张祖林同志宣布:中国共产党昆明市第十次代表大会开幕!

报告分为10个部分

仇和同志代表中共昆明市第九届委员会向大会作题为《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为在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中造福人民而奋斗》的工作报告。仇和指出,这次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为在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中造福人民而奋斗。

报告分10个部分:

一、过去五年的主要工作和基本经验。

二、未来五年的发展思路和奋斗目标。

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创现代产业竞争新优势。

四、加快提升城市功能

品质,做优区域性国际城市新载体。

五、加快实施全域城镇化,形成城乡联动发展新格局。

六、加快促进改革开放,构建全省桥头堡建设新高地。

七、加快建设泛亚文化名城,展现文化繁荣发展新气象。

八、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开创人民幸福生活新境界。

九、加快优化生态环境,打造最适宜人居新家园。

十、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水平。

从6方面阐述5年成绩

仇和在报告中首先回顾了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的主要工作。他说,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市委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践行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现代新昆明建设,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战胜严重干旱等自然灾害,圆满完成了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谱写了“昆明跨越”的新篇章。

仇和在报告中从6个方面阐述了过去5年来所取得的主要成绩:5年来,我们优化经济结构,强化产业支撑,综合实力持续增强;大干基础设施,完善城市功能,城乡面貌显著变化;深化改革开放,创新体制机制,发展活力竞相迸发;始终以人为本,着力改善民生,和谐社会加速构建;坚持环保优先,狠抓滇池治理,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夯实执政基础,提升领导能力,党的建设富有成效。

仇和说,5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始终保持思想领先,才能从容应对挑战,挺立时代潮头;只有始终保持发展率先,才能加快富民强市,实现崛起腾飞;只有始终保持开放抢先,才能广泛富集要素,拓展发展空间;只有始终保持改革当先,才能把握历史机遇,抢占

发展先机;只有始终保持创新争先,才能增创竞争优势,蓄积发展势能;只有始终保持民生优先,才能凝聚民心民力,形成发展合力。

仇和在报告中说,我们既要抢抓桥头堡建设战略机遇,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又要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在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中造福人民。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是以全球视野审视昆明,围绕国家战略需要定位昆明,作出的必然选择;在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中造福人民,是体现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促进人的自主而全面发展,提出的根本要求。报告提出今后5年发展要求

根据新形势、新任务,报告提出了今后5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抢抓桥头堡建设战略机遇,深入推进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力打造富强昆明、活力昆明、文化昆明、生态昆明、和谐昆明,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为在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中造福人民而奋斗。

报告提出,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的奋斗目标和基本构想是:近期抓规划、夯实基础。到2015年,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同时,同步基本建成绿色经济强省的龙头、民族文化强省的枢纽,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国际化门户和重要桥头堡城市。“十二五”时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实现翻番。中期壮实力、基本达标。到2020年,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同时,同步基本建成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区域性

国际城市。远期提品质、全面建成。到2030年,使昆明区域性国际城市特征更加明显、实力更加雄厚、影响更加广泛,全面建成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区域性国际城市。

仇和在报告中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创现代产业竞争新优势,要打好结构调整这场硬仗,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高起点推动园区发展,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加快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做优区域性国际城市新载体,要完善城市规划体系,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建设品质,强化城市基础支撑,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加快实施全域城镇化,形成城乡联动发展新格局,要更加重视统筹城乡发展,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创新农村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区域协调互动发展。加快促进改革开放,构建全省桥头堡建设新高地,要构建大开放格局,推进大通道建设,加快大平台搭建,实施“三外”并举,加快改革攻坚步伐。加快建设泛亚文化名城,展现文化繁荣发展新气象,要建设共有精神文化家园,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增强文化发展生机活力,扩大文化辐射影响能力。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开创人民幸福生活新境界,要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全力以赴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更大力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群策群力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坚定不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加快优化生态环境,打造最适宜人居新家园,要着力推动绿色发展,加快建设森林昆明,全面提速滇池治理,持续强化环境保护,深入整治城乡环境。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水平,要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党的制度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基层组织建设、干部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

仇和在报告结束时说,回顾过去,我们历经艰辛、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展望未来,我们满怀憧憬、共同肩负神圣的使命。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

学发展观,振奋精神、锐意进取,勇于创新、扎实工作,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为在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中造福人民而努力奋斗。

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以书面形式提请大会审议。

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杜玉银及省委换届工作指导组领导到会指导。部分党外朋友,有关人民团体和在昆的中管、省管企业、大中专院校、商会负责人、驻昆部队首长及有关方面的同志列席会议。

第五篇:俞正声在第十次党代会上的讲话(范文模版)

创新驱动 转型发展

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而奋斗

(2012年5月18日)

俞正声

同志们:

我代表中共上海市第九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第十次代表大会,是在上海处于转型发展的攻坚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中央要求上海当好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科学发展的先行者,我们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勇敢地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坚定不移地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之路,在加快推进 “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伟大征程中阔步前进。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

市第九次党代表大会以来的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外部环境复杂、自身发展转型的严峻挑战和举办世博会的重大考验,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历次中央全会精神,团结、带领和依靠全市人民,胜利完成了市第九次党代表大会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开创了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新局面。

世博会举办实现成功、精彩、难忘。我们把办博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在世博申办和前期筹办打下的坚实基础上,坚持科学办博、勤俭办博、廉洁办博、安全办博,深入开展“迎世博600天行动”和“世博先锋行动”,广泛发动党员、干部和群众参与世博、服务世博、奉献世博,出色完成了世博会各项承办任务,带动了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市容市貌改善和市民素质提高,推动了发展方式转变,使“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深入人心。同时,精心谋划“世博后”这篇大文章,大力弘扬上海世博会精神,最大限度地用好举办世博会的宝贵资源,使举办世博会真正成为推动科学发展的持续动力。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迈出实质性步伐。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我们坚决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主攻方向。过去五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3%,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6.5%。2011年第三产业发展快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7.9%;房地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06年的7.3%下降到5.3%;先进制造业增速快于一般工业;一般贸易增速快于加工贸易,服务贸易增速快于货物贸易;落户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中心、投资性公司累计达到927家;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预计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5.32%;坚持创新引领发展,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启动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2.9%。同时,认真谋划“十二五”发展,使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成为全市共识。

“四个中心”建设取得重要突破。国际经济中心建设全面推进,集聚辐射功能明显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形成了与

国家战略相适应的推进机制,上海已成为全球金融市场比较齐全的城市,资本市场、期货市场等规模跃居全球前列。国际贸易中心建设不断深化,上海综合保税区建立,国家会展项目奠基,新型国际贸易结算、贸易便利化等试点启动,商贸流通现代化步伐加快。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加快建设,航运机构、航运市场和航运产业快速发展,航运产品和服务创新试点加快启动,国际航运枢纽港地位日益凸显。

改革开放不断探索新路。坚持先行先试,深入推进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围绕建设全国行政效率最高、行政透明度最高和行政收费最少的行政区之一的目标,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政府管理创新。

着力破解制约服务经济发展的制度瓶颈和政策障碍,在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中率先开展增值税制度改革试点。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大力推进国有企业开放性、市场化重组,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0.1%。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施农民宅基地置换试点。积极扩大对外对内开放,2011年上海市进出口总额比2006年增长92.3%,实际利用外资累计突破1000亿美元;加大对新疆喀什、西藏日喀则等对口地区帮扶力度,支援都江堰市灾后恢复重建任务顺利完成,与各省区市及港澳台地区经贸合作不断深化。

城市建设管理和发展布局明显优化。推动区划调整和功能优化,将南汇区划入浦东新区,实施黄浦区和卢湾区 “撤二建一”。加快黄浦江两岸、临港地区、世博园区、虹桥商务区和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

等重点区域发展。支持有条件的郊区新城加快集聚发展,郊区和新城建设全面提速。

智慧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初步建成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基础设施体系,轨道交通运营线路达到452.6公里。高度重视城市运行安全和生产安全中发生的问题,强化制度建设,切实改进工作。加强规划管理,强化文明规范执法,市容市貌和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绩。

文化大都市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践行,思想理论教育有效性和宣传舆论引导能力不断提高,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扎实开展。基层公共文化设施进一步完善,重大文化工程建设有力推进,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取得重要成果,群众性文化活动日趋活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继续完善。文化体制改革阶段性任务全面完成,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文化领域开放度进一步扩大,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交流合作更加频繁,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持续增强。特奥会、奥运会上海赛事、世游赛等重大活动成功承办。

以民生改善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全面推进。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保障房、动迁安置房“四位一体”的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五年累计开工建设和筹措各类保障房5500万平方米。稳步开展个人住房房产税试点。着力加强物价综合调控。持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积极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2011年城市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62万元和1.56万元,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差距有所缩小。基本社会保险制度有效整合,覆盖城乡的社会保

障体系基本形成。教育改革和发展向纵深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内涵建设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效显著,市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取得积极进展,社会协同力度明显增强,公众参与热情进一步激发。社会矛盾预防和化解机制不断完善,社会治安平稳有序。军政军民团结进一步巩固。

党的建设不断加强。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推动科学发展能力普遍提高。切实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认真实施,基层党组织党务公开全面推开,“公推直选”积极推进。不断加大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力度,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破解人才引进和创新创业政策瓶颈,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区域化党建充分体现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创先争优活动彰显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两新”组织党建扩大了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党的群众工作创新发展。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基本框架初步建成,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得到加强,“制度加科技”预防腐败工作成效明显。市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人大、政府、政协工作富有成效,依法治市进程明显加快。多党合作事业不断发展,爱国统一战线日益壮大,人民团体和群众组织的作用得到更好发挥。

同志们,五年的成就来之不易。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国人民、中央各部门、各兄弟省区市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在历届市委打下良好基础上全市各级党组织、180多万党员和2300万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中

共上海市第九届委员会向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向离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沪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指战员,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上海建设发展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五年的历程极不平凡。面对各种风险和考验,我们之所以能够取得令人鼓舞的新成绩,归根结底,就是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科学发展之路。五年的实践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经验和体会是:

必须坚持把中央精神与上海实际紧密结合,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认真贯彻中央方针政策,准确把握国家战略要求和国际大都市发展规律,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始终突出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和项目导向,聚焦“四个中心”建设,围绕产业发展、国企改革、人才和住房等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进难题解决,努力在深化对世情、国情和上海市情的认识中完善发展思路,在服务服从国家战略中把握发展机遇。

必须坚持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扎扎实实推进经济发展转型。始终在优化产业结构、推进节能减排、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减少对投资拉动、房地产业、重化工业、加工型劳动密集产业的依赖,绝不能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绝不能以积累社会矛盾为代价,绝不能以增加历史欠账为代价,求得一时的快速增长。坚持安全第一、集约利用土地、控制污染排放和加强生态保护,切实提高上海经济发展质量和长远发展后劲。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加强社会建设的核心任务。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既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重视和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又着眼于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重视和加强价值引领、社会公平、正义维护、民主法制建设及公共服务完善等,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好的社会环境,真正体现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要义。

必须坚持以提高依法执政能力为重点,着力推进执政方式的现代化。认真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进一步改进地方立法和制度建设,着眼于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维护司法权威,全面推进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治理和依法办事,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和环节,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推进政府信息公开,提高执法公信力。更好地发挥法律监督、民主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敬畏人民、敬畏法律、敬畏组织。

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大力弘扬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始终牢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就重大决策和重大政策的出台,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民意,尊重多数人的意见,努力在社会共识基础上形成政策和制度,真正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坚持讲真话、察实情、办实事,鼓励批评和监督,认真开展自我批评,戒骄戒躁,切实改进工作,做到群众观点须臾不能忘记,真正体现执政为民的宗旨。

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肩负起抓好党建的重大责任。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严

格要求,严密制度,严肃纪律,在大是大非上头脑清醒,在路线原则上立场坚定,对违反党的原则的人和事不留情面,对腐败分子决不姑息,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形成各尽其职、齐心合力的良好局面。

在回顾五年来工作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应清醒地看到前进道路上还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工作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外部经济环境更趋复杂,依赖出口拉动经济增长日益困难;经济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重道远;创新创业活力不足,改革开放力度不够,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任务艰巨;常住人口总量快速增长,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压力加大;社会矛盾多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体利益诉求日趋多样、协调难度增大;不适应开放、透明、信息化条件下的执法行为依然存在,依法治市的力度和执法公信力亟待提高;城市运行安全和生产安全问题多发,管理国际大都市的能力亟待增强;虚拟社会对现实社会的影响增大,运用和应对网络等新媒体的能力不足;一些党员干部宗旨意识不强、安于现状,一些领域腐败现象比较严重,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面临尖锐挑战,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更为紧迫。这些困难和问题,既有客观因素造成的影响,也反映出我们改革创新意识、攻坚克难决心与形势发展、群众要求还有差距;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不够深入,影响了一些正确决策的及时形成;决策落实力度不够,执行力还需提高;对一些地方基层基础工作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认识不足,抓得不够

等。对此,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不掩盖问题,不回避矛盾,不得过且过,采取更加有力措施加以解决,不断开创上海各项工作的新局面,始终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二、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未来五年是上海推进“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心”的关键五年,也是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攻坚阶段。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大环境大背景,面对上海转型发展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一定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紧紧抓住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加速、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孕育突破的机遇,紧紧抓住我国科学发展主题下转方式、调结构、扩内需的机遇,紧紧抓住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加快形成、上海改革开放先行先试、国家重大项目落户和后世博的机遇,积极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乘势而上,奋勇率先,以百折不挠的决心和勇气,坚定不移地推动科学发展,在新的更高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

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总方针,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奋力推进“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心”,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积极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着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共同富裕,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努力建设经济活跃、法治完善、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城市安全、生态宜居、人民幸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今后五年工作的主要目标是:

转方式、调结构取得重大突破。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新型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5%左右;社会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3.3%左右,全员劳动生产率全国领先;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在“十二五”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下降。

“四个中心”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初步形成。国际经济中心地位全面提升,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进一步集聚;国际金融中心资源配置功能进一步增强,主要金融市场成交额保持世界前列,基本确立全球性人民币产品创新、交易、定价和清算的中心地位;国际贸易中心能级和贸易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服务贸易加快发展;国际航运中心功能更加完备,现代航运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人的全面发展水平和社会和谐程度明显提高。失业率有效控制,物价水平总体平稳,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城乡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率高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常住人口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万美元左右,收入分配差距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保持全国前列,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区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完成350万平方米,郊区城镇化地区的危旧房改造加快推进,“十二五”新增100万套保障性住房任务全面完成;中心城(外环以内)公交出行比重和轨道交通客运量占公交客运量比重均达到50%以上,市民出行更加

便捷;人的创造活力进一步激发,市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生活质量不断提升;社会管理进一步加强,城市运行安全有序。

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显著提升。党内民主制度建设有新发展,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得到有效落实;党内监督约束机制有新突破,拒腐防变能力切实提升;高素质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和管理能力显著提升;基层组织建设切实做到覆盖全面、充满活力,党员队伍更加纯洁,党群关系更加密切,基层基础更加稳固。

实现这些目标,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推进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创新转型的根本目的,把深化改革开放作为创新转型的强大动力,把培养、集聚和用好人才作为创新转型的关键所在,把改革完善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和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作为创新转型的政治保证,以制度创新保障和推动观念、科技和文化创新,以创新驱动发展,在发展中加快转型,在转型中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这是新一届市委的重要使命,也是上海在新起点上实现新发展、形成新优势的战略要求和关键路径。

三、加快推动经济转型发展

推动经济转型发展,关键是要下决心减少对传统发展路径的依赖,紧紧依靠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率先走出一条科技支撑作用明显、体制机制保障有力、服务经济比较发达、城市服务功能完善、城乡和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转型之路,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持续发展能力。

(一)始终坚持先行先试,不断把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坚定不移地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和“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的对外开放,不断突破制约发展的瓶颈障碍,不断拓展率先发展的优势空间。继续高举浦东开发开放旗帜,深化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着力在扩大开放、完善市场体系、吸引人才、创造最佳创业环境和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等方面先行先试、率先突破,为全市和全国改革积累经验。牢牢把握增值税制度改革试点的重大机遇,深入开展各类服务业改革试点,进一步降低准入门槛,改革体制机制,健全完善法制,更好地促进“四个中心”建设和服务经济发展。积极稳妥地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注重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相得益彰地发展,以更大力度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和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健全国资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大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健康发展,以市场准入和公平待遇为重点,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完善服务体系,加大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力度。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大力吸引跨国公司在沪发展地区总部及各类功能性机构,营造跨国公司“在上海,为世界”的良好环境;积极吸引和服务国内各类企业总部在沪发展,培育和发展我国的跨国公司。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积极发展服务贸易、技术贸易和新型国际贸易,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鼓励各类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多种方式“走出去”。

(二)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建设更具活力的创新型城市。以建设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重大契机,加快推进企业股权激励、科技金融结合、人才特区建设、财税政策完善等创新突破,加

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市场应用,带动促进全市各类科技园区和产业开发区发展,努力在建设创新型城市中走在全国前列。聚焦国家战略和需求导向,加强重点领域前瞻性布局,深化部市和院市合作,支持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任务,努力在大型客机、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瞄准有重大应用前景的领域,加强基础研究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及研发基地建设。进一步激发各类企业创新主体活力,强化国有企业创新导向,促进民营企业增强创新能力,支持跨国公司、外资企业在沪设立研发机构,鼓励其与本土机构开展科研合作。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在创新和转型中的重要作用,引导鼓励其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推动协同创新。针对共性技术研发等薄弱环节,整合资源,健全组织体系和配套政策。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市区联动,加大科技投入,创新政府投入方式,鼓励各类天使投资和创业基金等集聚发展,促进投贷联动、知识产权质押等科技金融产品创新。强化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重视和做好科普工作,提高市民科学素养。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坚持实施信息化领先发展和带动战略,推进以宽带城市、无线城市建设为重点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云海计划”、物联网等行动计划,全面提升城市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推动信息技术与城市发展和市民生活全面深入融合。

(三)加快推进“四个中心”建设,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产业体系。紧紧围绕建设“四个中心”的国家战略,按照高端化、集约化、服务化,推动三二一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

业结构,不断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和产业能级。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要把握人民币跨境使用的重要机遇,以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为核心,以金融改革开放先行先试和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为重点,进一步吸引总部和功能性金融机构,增强金融创新活力,切实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国际贸易中心建设要着力提高市场开放程度和贸易便利化水平,完善现代市场体系,鼓励贸易方式创新,搭建贸易平台,深化口岸通关模式改革,推动外高桥(9.72,0.00,0.00%)国际贸易示范区先行先试。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要优化航运集疏运体系,加快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体系,深入推进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巩固提升国际航运枢纽港的地位和功能。鼓励发展邮轮经济。加强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间的相互促进和融合,整体推进国际经济中心建设。加快发展各类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推动服务外包发展,不断扩大服务业规模,增强集聚和辐射能力。主动作为,突出重点,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快培育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努力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引领区。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重视和加强品牌建设,推动传统制造业加快技术改造,鼓励企业以设计、研发、营销等为重点转型升级。优化调整钢铁、石化等行业的产品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引导和推动产业布局优化,加快实施世博园区后续开发,基本建成虹桥商务区核心区,完成迪士尼主题乐园一期项目,有序推进黄浦江两岸开发。大力推进杭州湾北岸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

(四)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构筑城乡一体化新格局。把郊区和农村

放在现代化建设更加重要位置,进一步推动建设重心转向郊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以改善交通条件、加快旧区改造等为重点,促进苏州河两岸协调发展和功能提升。强化规划引领,有重点有步骤地分类推进新城建设,构建中心城区与新城等便捷集约的交通联系。统筹工业园区、产业基地和大型居住区与新城建设,促进产城融合,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提升新城综合功能。优化郊区小城镇布局,加快老集镇改造。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着力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生产新型组织方式,着力培育职业农民,着力完善包括机械化作业在内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注重自然村落保护,有重点地推进村庄改造,加大对农村低收入人群和经济相对困难村的帮扶力度,加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深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改革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切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五)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建设安全、便捷、宜居的城市。

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坚决杜绝有安全隐患的工程、设施的实施和运行。进一步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城市安全监督管理,加强对轨道交通、危险化学品、建筑消防、地下空间等重点领域隐患排查和治理,健全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确保城市运行安全和生产安全。强化食品药品质量监督和源头治理,强化法人主体责任,确保食品药品安全。提高特大型城市水资源、能源等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强化依法管理和规划管理,加强信息技术和标准化手段在城市管理中的应

用,加大城市运行维护和投入保障力度,不断完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和联动机制。深化市政公用行业改革,继续推进政企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管养分离,全面提高城市现代化设施管理和服务水平。深入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强化城市交通一体化管理,持续提高交通服务水平。

(六)大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坚持和落实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持续抓好重点领域和重点单位的节能减排管理,推进新能源开发利用,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等各项目标。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土地利用制度,注重存量土地的二次开发。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在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方面取得切实成效。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顺应人民群众对改善环境质量的新期待,滚动实施环保三年行动计划,下大力气改善大气和水环境质量,推进生活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加强基本生态网络建设,进一步加快崇明生态岛建设步伐,努力营造良好的绿色生态环境。

(七)进一步增强服务全国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合作深化与繁荣发展。加强与兄弟省区市的合作,全面提升服务长三角地区、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的水平。深入实施国家长三角地区区域规划,深化和拓展交通、环保和科技等重点领域合作,完善合作协调机制,加速推进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努力为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作出更大贡献。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建设,促进长江流域联动发展。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中部地区崛起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

兴,加强与环渤海、珠三角等地区的互利共赢合作。鼓励支持上海企业积极拓展国内市场,促进产业有序转移和资源优化整合。创新完善帮扶机制和方式,努力帮助对口支援地区增强自我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加强与港澳台地区的交流,进一步提升经贸、教育、文化等领域合作水平。

四、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法治建设为重点,在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上下功夫,在拓宽协商求同、民主参与的渠道上下功夫,在公开透明、及时回应社会和群众关切上下功夫,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巩固和发展上海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生动局面,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好的民主法治环境。

(一)加强领导、强化监督,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完善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格局,以强化监督和扩大公开为着力点,不断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巩固和发展地方党委领导体制改革成果,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司法机关和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充分发挥这些组织中党组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市委各工作党委的作用。支持人大依法履行职能,加强重点领域的地方立法,加强对“一府两院”的工作监督和法律监督,对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及群众切

身利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进行重点监督,加强对其所选举任命干部的监督,继续探索被任命人员接受监督的有效途径和形式。支持政府加快转变职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着力推动以预算公开为核心的政务公开,推动公共资金分配、公共权力运行、公共资源配置、公共政策制定、公共服务供给的公开透明,不断增强各级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支持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调研活动并就重大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把民主监督融入政协履职全过程,及时发现问题、反映情况。加强和改进党对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领导,充分发挥其在组织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和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方面的重要作用,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把提高各级党组织整合社会资源和引领群众的能力作为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主动接受舆论监督,善用媒体与群众交流、做好群众工作。积极探索开放式决策机制,健全政策公开、决策咨询、决策失误责任追究等制度,使各项决策建立在大多数人共识的基础上,更加科学、更加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愿望。

(二)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广泛凝聚智慧和力量。不断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切实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完善和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完善和发展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积极搭建平台,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充分表达观点

和意见,积极反映群众的意愿和呼声。坚持将扩大基层民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支持居委会直选、村委会“海选”,进一步推动基层工会、共青团、妇联和行业协会扩大直选范围,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完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厂务公开等各类公开办事制度,全面推广评议会、听证会、协调会等民主制度,健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机制,引导和组织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的实践中提高自我管理水平。发挥统一战线的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大力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加强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支持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更好地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大力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选拔和推荐更多优秀党外干部担任领导职务。积极做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加强民族、宗教、侨务和港澳台工作,为促进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作出更大贡献。

(三)深入推进依法治市,不断提高各项工作的法治化水平。

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不断提高运用法律手段推动创新转型、加强社会管理、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平正义的能力,依靠法律和制度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强化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立法听证制度,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立法中的作用,通过公布法规草案等多种形式,广泛

听取各方面尤其是基层群众的意见,不断扩大公民对立法的有序参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切实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强化行政问责,不断提高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的公信力,不断增强公务员队伍依法行政的观念和能力,把上海建设成为全国法治环境最好的行政区之一。坚决支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司法权,防止以各种形式干扰司法活动,维护司法权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将法制宣传教育渗透于法律运行的始终,拓展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五、加快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

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传承中华文化精髓,吸收世界文化精华,彰显海派文化特色,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显著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显著增强上海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一)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夯实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坚持不懈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大力弘扬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大力践行公正、包容、责任、诚信的价值取向。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深

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大力倡导志愿服务,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培育向真、向善、向美的文明风尚。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研究回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推进优秀文艺作品原创能力建设,创作生产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精品力作。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培养具有理想信念、公民素质和健全人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进一步营造健康向上、和谐理性的舆论氛围。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发挥新闻舆论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等重要作用,把干部群众的思想凝聚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上来。加强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重点新闻网站等主流媒体建设,有效整合宣传资源,不断增强舆论宣传的权威性、公信力和影响力。加强互联网建设、运用和管理,丰富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培育文明理性的网络环境。健全新闻发布网络和工作制度,建好以“上海发布”为核心的政务微博群,完善舆情研判和应对机制,做好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和舆论引导。善待媒体,鼓励媒体科学监督、依法监督、建设性监督,推动解决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群众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重视外宣工作,积极传播中国和上海声音,营造增进了解、客观友善的国际舆论环境。

(三)建设一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公共财政为支撑、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效能。加快中华艺术宫、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虹桥国际舞蹈中心等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进

市、区县两级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场馆建设,加强社区、郊区农村、大型居住区和新城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健全服务功能。完善公共文化资源配送系统,试行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社会化、专业化管理营运机制,推动公益性文化场所免费开放。挖掘富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加强革命历史文化等各类文化遗存的保护和利用,加强地方志编纂和档案工作,传承上海历史文脉。培育群众文化团队,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四)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切实增强城市文化竞争力和影响力。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优化文化创意产业布局,推进文化与科技、金融、贸易、信息、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国家数字出版基地、中国(上海)网络视听产业基地等重大文化项目建设,支持和壮大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鼓励和引导各种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健康发展,积极扶持“专、精、特、新”中小文化创意企业,打造知名文化品牌。加强服务平台建设,加大金融服务力度,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

(五)深化文化领域改革开放,充分激发文化发展活力。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国有转制文化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加强部市合作、市区联动和部门协同,提高文化建设和管理效能。鼓励各类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办好国际性重大文化节庆活动,吸引国内外优秀文化来沪交流。发挥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作用,促进文化交易市场繁荣。建设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营造

宽松宽容的文化发展环境,让上海成为文化人才集聚的高地和文化创新创业的沃土。

六、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和谐程度

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是推进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目的所在和必然要求。要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着力完善公共服务,着力推进城乡融合,着力促进公平正义,强化源头治理,创新社会管理,努力实现平等包容、共建共享,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能感受到上海这座城市的美好。

(一)着力完善公共服务,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深入推进教育改革发展,以深化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为载体,全面提升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健全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多样、优质发展。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完善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优化医疗资源的布局和结构,深化公立医院改革,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优化完善30分钟体育生活圈,改善市民生活方式,提升市民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逐步完善政策。完善常住人口居住管理制度,逐步形成合理调控人口规模和结构的有效机制,促进来沪从业人员更好地融入城市发展。准确把握老龄化的规律和趋势,顺应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优化城乡养老机构分布,完善“9073”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老年友好型城市。构建现代社会救助体系,建立财政投入、社会投资和慈善捐赠等多元经费保障机制。采取多种措施,关心支持残疾人自强、自立、更好地发展。

(二)加快健全保障体系,共建共享美好生活。将促进就业作为改善民生的首要任务,建设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加大就业培训力度,统筹做好各类群体的就业工作。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建立健全职工工资收入集体协商、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努力缩小收入差距。完善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完善养老、医疗、工伤、失业和生育等社会保障制度,支持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和补充医疗保险发展,稳步提高各类保障待遇。(下转第3版)

(上接第2版)积极推进中心城区和郊区城镇化地区的危旧房改造。注意解决农村住房困难家庭的实际问题。坚持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坚持以居住为主、以市民消费为主、以普通商品住房为主的原则,完善“四位一体”的住房保障体系,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三)努力创新管理机制,有效规范社会秩序。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形成符合上海特大型城市特点的社会管理体系,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努力促进社会和谐。着力构建“诚信上海”,以守信受益、失信惩戒为导向,以联合征信为手段,加强信用信息记录、应用和共享平台建设,培育和规范信用服务机构,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着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完善工会、企业、政府三方协调机制,依法实行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建立规范的劳务派遣用工管理体系,持

续推进集体协商机制建设。完善联动服务和执法体系,加强实有人口、实有房屋、实有单位全覆盖管理服务。培育发展社会组织,理顺管理体制,加强分类指导,鼓励支持各类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加强社工队伍建设。着力促进网络虚拟社会健康有序发展。

(四)切实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着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全面推行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和评估制度。畅通信访渠道,创新信访机制,强化初信初访受理办理等工作,完善领导接访、下访等工作制度,积极化解信访积案。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衔接的大调解体系,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行业协会、社会组织和律师等共同参与社会矛盾化解。建立城市公共安全的风险防控标准化体系和规划体系,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完善预防和减少犯罪的工作体系,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坚决防范和打击各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坚持党管武装,加强国防教育、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做好拥军优属和拥政爱民工作,积极支持驻沪部队建设。

(五)大力推进社区建设,不断夯实基层基础。注重发挥党在社区建设中的领导作用,发挥政府在社区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尊重社区群众和驻区单位的主体地位,提高全社会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努力形成依法管理、重在服务、社区自治、共治共享的局面。进一步发挥社区事务受理、卫生、文化、综治工作中心等平台功能,提高服务效能。

进一步理顺居委会职责和设置规模,建立完善协商沟通机制,整合运用社区资源和力量协调处理社区事务,切实提高居委会自治能力。进一步促进业委会运作规范化,推进物业管理重大事项决定的公开透明化。探索“镇管社区”模式,以常住人口为基数,增加财力投入和管理力量,提高城乡结合部地区和大型居住社区服务管理水平。

七、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

实现本次大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关键在党。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之源,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建之本。新时期党的建设要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更加注重价值引领,更加注重服务群众,更加注重制度创新,更加注重拒腐防变,努力开创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总揽全局、民主开放、公开透明、充满活力、纪律严明、基层稳固的党建新格局。

(一)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坚定理想信念。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切实把建设学习型政党的任务落到实处。党员干部应该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不断提高党性修养;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清醒地看到前进道路上面临的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的重大考验,深刻认识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危险,切实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公平正义、民主法治的执政理念,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进一步摆脱地域局限、路径依赖等思维束缚,以更加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敢闯敢试、锐意进取,真抓实干、狠抓落实,更好地把党的执政理念和人民

群众的愿望凝聚成共识,不断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二)提高领导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能力,更好地担当历史重任。进一步认清上海在全国和全球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方位与特点,着力提升在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应对国内外形势变化的能力,着力提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率先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着力提升在开放透明条件下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和拒腐防变的能力,着力提升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更好地肩负起推进“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心”的历史重任。加强党员干部能力和素质培养,充分发挥党校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和党史资政育人作用,认真落实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队伍素质任务,注重在实践中、在新挑战新考验中培养锻炼,使党员干部具备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所需要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和法律等方面知识,更好地把握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规律。以更高的境界、更大的气魄,大力选拔具有国际视野、战略思维的人才进入干部队伍,不断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

(三)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制度创新提高党内民主质量。既重视发展党内民主,拓宽民主建言空间,畅通民主表达渠道,营造听真话、讲实话的良好氛围;又强调民主基础上的集中,科学汇集大多数人的意志、愿望和智慧,保证思想统一、步调一致、政令畅通。深化全委会运行机制改革,完善全委会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强化全委会在重要干部举荐、票决和在经济社会重大事项、重要制度、重大规划及项目安排等决策中的作用。坚持地方党委常委会每年向全委会报

告工作并接受评议制度。充分发挥党代表在任期内的作用,坚持党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健全党代表提案、提议制度,扩大代表知情、履职途径,发挥代表参与决策、监督、评议等方面作用。乡镇普遍推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探索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多种实现形式,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全面推进村(居)党组织换届“公推直选”,逐步扩大其他领域试点范围;深入推进区县委权力运行公开透明,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党务公开水平。

(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以增强党性、提升能力、激发活力为核心,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作风过硬、业绩突出、清正廉洁、群众公认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注重从干部对待是与非、公与私、真与假、实与虚的态度和行为上考核干部的德;注重选拔坚持原则、敢于担当、心系群众,想干事、能干事,有思路、有激情的干部,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着眼于优化干部队伍结构,下大力气培养年轻干部,做到精心培育、严格要求。注重从基层一线选拔执行力强、创新力强、感召力强的优秀干部。注重既扩大干部工作的民主,又提高民主的质量,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拓宽干部选拔视野,贯通党政干部、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交流渠道;规范干部任用提名制度,完善竞争性选拔干部方法,增强选人用人的公信力。改进干部教育、考核、激励机制,提高干部管理科学化水平。积极做好新形势下老干部工作。

(五)以更宽广的胸怀和更好的环境引才用才,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把人才作为推动创新的核心要素,坚持不惟学历、不惟资

历,不拘一格用人才,让各类人才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瞄准世界前沿,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加快建设国际人才高地。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实施一批重大人才工程,大力培养和引进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创新团队、高技能人才等各类人才,增强城市发展动力。打造育才、引才、用才的政策优势,加大人才落户、创业融资、住房医疗等政策突破,创新人才薪酬、管理、激励模式,促进人才与产业、科技、资本的深度融合。提升人才公共服务效能,优化人才事业环境、生活环境和服务环境,使上海成为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乐土。

(六)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更好地凝聚党员、凝聚群众、凝聚社会。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关键在创新,根本在落实。要创新和优化组织设置,健全创先争优长效机制,深化区域化党建,推进党建信息化建设,加强分类指导,提高工作实效。准确把握不同领域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定位,更好地发挥领导核心、政治核心、协助监督、政治引领等作用,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社区党组织要重在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优化管理、维护稳定。农村党组织要在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和谐中更好地服务农民群众和来沪人员。机关党组织要重在服务中心、建设队伍,始终走在全市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前头。国有企业党组织要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和建设高素质管理者、人才、党员、职工队伍,参与决策、带头执行、有效监督。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要团结凝聚职工群众,维护各方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高校党组织要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重在推进教育改革、搞好教书

育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科研、文化、卫生、体育和中小学等事业单位党组织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服务质量,促进事业发展。深化社会组织、产业园区、金融机构、“两外”单位党的建设,扩大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提高组织生活质量,引导党员更好地在岗位上建功立业、在社会上模范带头。加大在一线发展党员的力度,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探索党员组织关系由一个党组织主管、参加多个党组织活动的方式,完善党内关怀、帮扶、激励机制。坚持把联系服务群众、直接做好群众工作作为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任务和基层干部的基本职责,落实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完善“凝聚力工程”、“一线工作法”、“组团式联系服务”等群众工作方法,健全群众工作体系,维护群众权益,密切党群关系。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加强基层党组织书记和党群工作者队伍建设,健全党建资源支撑体系。

(七)切实改进党的作风,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坚持密切联系群众、求真务实、艰苦奋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大力弘扬先进典型的浩然正气,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新风正气,勤政廉政,以优良的党风政风践行根本宗旨。坚持加强作风养成和加强作风整顿“两手抓”,加大治庸、治懒、治散、治奢力度。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化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加强对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着眼于保持和维护党的纯洁性,坚持强化思想教育与严格队伍管理相结合、有效预防腐败与坚决惩治腐败相结合、发挥监督作用与严肃党的纪律相结合,不断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

学化水平。坚持从严治党,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认真开展巡视工作,严格执行党内监督条例,规范廉洁从政行为;严格执行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扩大公开范围;建立有效防止利益冲突制度,严格约束领导干部和公务人员获取不正当利益行为。严肃党纪政纪,坚决查办违纪违法案件,严惩腐败分子。运用“制度加科技”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资源在市场中配置、资金在网络中监管。加强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专项治理,坚决遏制消极腐败行为。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重品行,珍惜人民信任,恪守为民之责,清正廉洁,克己奉公,以对党和人民事业的不懈追求充分体现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同志们!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中央对我们寄予厚望,人民对我们充满期待。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认真学习贯彻即将召开的党的十八大精神,凝心聚力,攻坚克难,谱写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崭新篇章,为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而奋斗!

下载在开封市第十次党代会上的工作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开封市第十次党代会上的工作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十次党代会

    在热烈的掌声中,袁纯清同志代表九届省委向大会作题为 《率先走出资源型地区转型跨越发展新路,为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努力奋斗》的报告。报告共分九部分:一、过去五年......

    第十次党代会

    中国共产党贵州省第十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于4月28日在贵阳举行。 石宗源受省第十次党代会主席团的委托,主持中国共产党贵州省第十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 会议结束前,省......

    太原市第十次党代会市纪委工作报告

    太原市第十次党代会市纪委工作报告 ——重振雄风追回本属于太原的荣誉 市十次党代会隆重开幕 全市人民瞩目的中国共产党太原市第十次代表大会,昨日上午在工人文化宫隆重开幕......

    宋太平在第十次党代会上的报告

    宋太平在第十次党代会上的报告摘要 一、过去五年的主要工作 (一)完善创新思路举措,发展合力不断增强。 (二)努力加快发展步伐,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核......

    在区第十次党代会闭幕式上的讲话

    在区第十次党代会闭幕式上的讲话各位代表、同志们: 中国共产党重庆市渝中区第十次代表大会自2月28日开幕以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全体代表不负全区18000多名共产党......

    李建国在自治州第十次党代会上的报告(最终定稿)

    李建国在自治州第十次党代会上的报告坚定信心科学跨越为实现“三个率先”而努力奋斗--在中国共产党昌吉回族自治州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李建国(2011年9月21日)各位代表、同......

    在市第十次党代会闭幕式上的讲话

    在市第十次党代会闭幕式上的讲话(2011年8月11日)仇 和各位代表、同志们:中国共产党昆明市第十次代表大会,在省委的高度重视下,在省委换届指导组的精心指导下,经过全体代表和同志们......

    在某县第十次党代会预备会议上的讲话

    在某县第十次党代会预备会议上的讲话 在某县第十次党代会预备会议上的讲话2007-02-08 08:04:07同志们: 中国共产党某县第十次代表大会明天就要开幕了,这是全县人民政治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