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教师招聘心理学备考整理笔记(共5篇)

时间:2019-05-14 02:23: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福建教师招聘心理学备考整理笔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福建教师招聘心理学备考整理笔记》。

第一篇:福建教师招聘心理学备考整理笔记

一、教师职业道德概念: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时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德总和,是调节教师与他人、与社会等关系时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在这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观念、情感和品质。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作用(功能):

1、对教师工作的促进作用

2、对教育对象的教育作用

3、对社会文明的示范作用

4、对教师修养的引导作用

三、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

1、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2、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3、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

4、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

5、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6、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途径、方法

1、坚持知行统一

2、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3、努力做到“慎独”

4、学习先进人物

5、加强学习,勇于创新

6、参与实践,总结经验 五.教育学及其发展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教育学的发展分为: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3、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

4、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

一、教育及其发展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狭义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

教育的发展:原始社会的教育 古代社会的教育

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教育

近代社会的教育

20世纪以后的教育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 1..教育者 受教育者 教育媒介

2.三个构成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教育实践系统。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可能展开,受教育者也不可能得到有效地指导;没有受教育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媒介,教育活动就无法实现。

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1.教育与社会政治的关系

1、政治对教育起着重要的制约和影响作用: 政治制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的权利;政治制约和影响教育目的;政治制约和影响教育内容;政治制约和影响教育制度。

2、教育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政治的制约,同时也对政治产生巨大的影响。教育学对政治的作用:a、教育能够促进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b、培养和早就政治人才c、制造社会舆论,影响政治时局

4、促进政治民主化

2.教育与社会经济关系

总的来说,是经济决定和制约教育,教育又对经济有着重要的反作用。随着现代化的发展,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教育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同时,经济的发展也越来越离不开教育的发展。

3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科学技术能改变受教育者观念、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推进科学体制化、具有科学研究功能、具有科学技术研究功能。

4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文化对教育具有重要影响,同时教育又积极反作用于文化。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教育促进文化的传递和保存。

5、教育与社会生产力

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

四、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个体身心发展: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身心有规律的变化过程。

五、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重点: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1、内发论 :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2、外铄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外在力量的影响决定个体身心发展的水平和形式。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强调人的身心发展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六、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对教育的启示(论述,简答)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 → 循序渐进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 → 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规律 → 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期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规律 → 注重培养学生自信和努力的品质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 因材施教 “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人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七、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遗传---

1、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3、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个体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4、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环境---

1、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可能性变成现实

2、环境决定人的发展方向、速度和水平学校---

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型规范

2、学校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功能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功效

4、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八、教育目的概念: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九、教育目的的功能

1、导向功能

2、激励功能

3、评判功能

4、指导功能

十、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1、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2、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3、既重视个人发展又重视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

十一、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十二、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及其组成部分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组成部分:

1、德育

2、智育

3、体育

4、美育

5、劳动技术教育

十三、学校教育制度及其发展

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是国民教育制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体现了一个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

教育从产生到今天,其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经历了从“非形式化”的原始教育到“形式化”的学校教育,再到今天构成完整体系的“制度化”教育的发展历程。

十四、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1、幼儿教育:实施机关为幼儿园,2、初等教育:包括普通小学和成人初等学校

3、中等教育:包括普通中学、农业中学、职业学校或职业高中、技工学校

4、高等教育:包括大学和专门学院、成人教育的高等学院、研究生院

十五、教师劳动的特点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2、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4、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十六、教师的素养

1、教育专业精神

2、教育专业人格

3、科学文化素养

4、学科专业素养

5、教育专业知能

十七、教师专业的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完善的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专家型教师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1、专业理想的建立

2、专业知识的拓展与深化

3、专业能力的提高

4、专业自我的形成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

2、提高教师的自主反思意识

3、鼓励教师进行教育研究

4、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

十八、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

1、强调教师职业角色的转变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来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从学校和社区的关系看,教师是社区型开发的教师

2、强调教师行为的转变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在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十九、学生的特点

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2、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3、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二十、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是完整的人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学生和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是责权主体

二十一、师生关系的意义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二

十二、如何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1、教师主动融洽师生关系

2、要研究掌握批评学生的方法

3、教师要注重形成自身的威信

4、教师要了解学生的需要,并予以适当的满足

5、教师要多于学生交往,增强彼此的喜欢程度:以教学过程为主,多于学生沟通;以课外活动为补充,多方面了解学生。

二十三、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

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

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

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二十四、课程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二

十五、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

1、前言——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

2、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内容标准——内容领域及行为目标。

4、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5、附录——术语解释、案例。

二十六、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

由于课程标准规定的是国家对国民在某方面或某领域的基本素质要求,因此,课程标准对教材、教学和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与归宿。

课程标准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它规定了各科教材、教学所要实现的课程目标和各科教材教学中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规定了评价哪些基本素质以及评价的基本标准。二

十七、制约课程的因素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4、课程理论

二十八、课程的类型

从课程的组织方式来划分分为: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

从对学生的学习要求角度来划分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从课程的呈现方式来划分分为:显性课程和隐形课程 二

十九、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与特征 主要内容: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3、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特征:

1、课程结构的均衡性

2、课程结构的综合性

3、课程结构的选择性 三

十、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1、教师层面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2、学生层面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3、学校层面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4、社会层面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八、教学

一、教学的意义与任务

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主要手段

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3、教学构成教育工作的主体部分,又是实施教育的基本途径

二、教学的任务

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并培养创造才能

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教学过程的本质

1、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四、教学过程的规律

1、教学相长性规律

2、教学发展性规律

3、教学教育性规律

五、常用的教学原则及其运用

1、直观性原则-----a、选择正确的直观教育和现代教学方法

b、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c、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2、导向性原则-----a、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b、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c、让学生动力,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d、发扬教学民主

3、巩固性原则-------a、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b、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c、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4、循序渐进原则------a、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b、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难点的教学

c、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5、因材施教原则----------a、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b、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a、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b、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c、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d、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六、常用的教学方法及其运用

常用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谈话法

3、讨论法

4、演示法

5、练习法

6、实验法 运用:

1、教学的目的和任务要求

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3、教学的条件、时间、设备

4、学生的特点

5、教师的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和人格特点

七、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实施要求

备课-----

1、钻研教材

2、了解学生

3、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上课-----

1、课的类型与结构

2、上好课的要求: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课堂气氛活跃

作业的检查与批改------

1、作业内容科学

2、作业分量适度,难易适度

3、对作业提出要求,规定完成时间

4、经常检查批改作业

5、作业要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课外辅导------

1、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养成独立学习的良好习惯

2、做好对学生困难学生的帮助工作

3、为有探究兴趣的学生提供研究指导,帮助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成绩评定要求根据标准,力求做到客观、公正、真实、精确,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业成绩,特别应防止凭印象评定。

八、教学组织形式

1、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2、现代教学的辅助形式------个别教学与现场教学

3、现代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分组教学与复式教学

九、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

1、注重学习者的全面发展

2、倡导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

3、鼓励课堂教学的生成与开放

三、教育评价的内涵

教学评价=客观描述+价值判断+增值探索

四、教育评价的作用

1、激励作用

2、调节作用

3、诊断作用

4、管理作用

5、发展作用

五、教育评价的方法

1、客观题评价法与主观题评价法

2、表现性测验评价法

3、评定量表评价法

4、行为检核表评价法

5、同伴评定法与轶事记录评价法

6、成长记录评价法

六、教育评价的主要类型

1、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2、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

3、实证化评价与人文式评价

4、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

七、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评价

1、在评价指导思想与根本目的上,强调致力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和弘扬学生人格的主动精神

2、在评价功能上,强调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3、在评价类型上,强调实施形成性评价

4、在评价方法上,强调采用绝对评价法

九、德育

.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

十、德育的意义

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

4、德育是培养具有道德发展性的人的条件和保证

一、德育的目标

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立志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努力学习;初步树立公民的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讲科学,不迷信;具有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积极进取、不怕困难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分辨是非、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

二、德育内容

1、政治教育

2、思想教育

3、道德教育

4、心理健康教育

三、德育过程的规律

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四、常用的德育原则及其运用 常用的德育原则及其运用:

1、导向原则

要求: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要把德育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结合起来。

2、疏导原则

要求:讲明道理,疏导思想、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要求: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

4、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要求:要统一学校内部的各方面的教育力量、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对学生进行德育要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

5、因材施教原则

要求: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根据学生的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6、知行统一原则

要求:加强理论教育,提高学生认识水平、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观察了解学生,适时指导,要求他们知行合一、倡导学生善待生命,以真诚的思考、言说和行为积极影响周围的人、教育者要博学深刻,率先垂范。

7、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要求:建立健全的学生集体、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通过个别教育影响集体。

8、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要求:教育者要以一分为二的辩证思维方式、全面分析、了解并理解学生,正确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教育者要善于观察学生,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因势利导、教育者要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能力,启发他们自觉地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五、常用德育方法及其运用

1、说服法:a、明确的目的性b、富有知识性、趣味性c、注意时机d、以诚待人

2、榜样法:a、选好学习榜样b、激起对榜样的敬慕之情c、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

3、锻炼法:a、坚持严格要求b、调动学生主动性c、注意坚检查和坚持

4、陶冶法:a、创设良好情境b、与启发说服相结合c、引导学生参与情境创设

5、表扬鼓励与批评处分:a、公平、正确、合情合理b、发扬民主,获得群众支持c、注重宣传与教育

六、德育的途径

1、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班主任工作

3、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4、劳动

5、共青团活动

七、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和作用 意义:

1、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教育者

2、班主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者

3、班主任是联系班级中各任课教师的纽带

4、班主任是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的桥梁

5、班主任是学校领导实施教学、教育工作计划的得力助手和骨干力量 作用:

1、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2、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

3、班主任是协调班级人际关系的主导者

八、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与方法

班主任工作内容包括:了解和研究学生、有效地组织和培养优秀班集体、组织课外、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评定学生操行,评选三好学生。

班主任工作的方法要灵活多样,学会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事情、不同的条件,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方法。

十一、课外活动

1、课外活动的含义

课外活动是指在课堂教学之外,由学校组织指导或由校外教育机关组织指导的,用以补充课堂教学,实现教育方针要求的一种教育活动,是根据受教育者的需要和自己的努力以及教育教学的需要,在教育者的直接或间接指导下,来实现教育目的的一种活动。

3、课外活动的意义

1、课外活动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获得知识

2、课外活动是对学生的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特长的广阔天空

3、课外活动是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

4、课外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5、课外活动是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

4、课外活动的任务

1、扩大加深和巩固学生在课堂上所获得的知识

2、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

3、发展学生的能力

4、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5、课外活动的内容

1、科技活动

2、学科活动

3、文体活动

4、课外阅读活动

5、社会活动

6、主题活动

7、游戏活动

6、课外活动的形式

1、群众性活动

2、小组活动

3、个人活动

7、如何进行课外活动的组织

1、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和兴趣、特长

2、注重学生的平衡发展,兼顾全面发展与特殊能力的养成

3、重视游戏和自由活动

认知发展与教育

一、感知觉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很少单纯地感觉到事物的个别属性。当我们感觉到事物的个别属性时,总是同时知觉到这个事物,并把事物的各个不同的属性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反映。正因为感觉和知觉的关系如此密切,所以通常把它们合称为感知觉。

二、感知觉规律的应用

(一)、直观教学的基本形式: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言语直观

(二)、遵循感知规律,促进直观教学:

1、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

2、运用知觉的组织原则,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3、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4、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三、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

1、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

2、引导学生复习与预习相关的知识

3、引导学生制订观察计划和提出观察的方法

4、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成果。

四、记忆

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五、记忆的品质

1、记忆的敏捷性

2、记忆的持久性

3、记忆的准确性

4、记忆的准备性

六、记忆过程及其规律

记忆的基本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3个过程。

七、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明确识记目的,加强有意识记

2、加强理解记忆,掌握识记方法和技巧

3、尽量减少和避免干扰

4、合理组织复习

七、想象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八、想象力的培养

1、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动机

2、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词语或图表所标志的意义

3、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4、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活动

九、思维

思维是指对客观现实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同一类实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

十、(良好的)思维品质

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批判性、思维的独创性

十一、思维过程

思维的过程包括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其中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其他过程都是由此派生出来的。

十二、问题解决的过程

问题解决的过程分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十三、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问题表征

2、心理定势

3、迁移影响

4、功能固着

5、动机强度

6、人格特征

十四、创造性思维

有创见的思维,即通过思维不仅能揭示事物的本质,还能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建树性的设想和意见

十五、创造性的培养

1、创设有利环境,营造创新氛围

2、加强创造性思维方式与创造技法的训练,掌握创造策略

3、塑造创造性人格,激发创造潜能

4、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激发创造灵感

十六、注意

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十七、注意的功能

1、选择功能

2、保持功能

3、调节和监督功能

十九、注意的基本特征(品质)

1、注意的广度

2、注意的稳定性

3、注意的分配

4、注意的转移

二十、注意及其规律的在教学中的运用

1、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2、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3、运用2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二

十一、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将从婴儿期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特点:以感觉和动作的分化为主

2、前运算阶段(2-7岁)

特点:单位思维、思维的不可逆性、自我中心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特点:多维思维、思维的可逆性、去自我中心、具体逻辑推理

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特点:思维以命题形式为主。

一、情感和情绪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二、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1、信号功能

2、调节功能

3、感染功能

三、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与教育 情绪、情感的发展:

1、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

2、情感的性质不断深刻

3、情感的稳定性不断增强

4、高级的社会情感逐步发展起来

情绪、情感的教育:

1、用丰富的知识武装学生,使学生将各科学习与积极地情感体验结合起来。

2、利用榜样的作用,对学生进行直观影响。

3、在实践生活中培养情感,使学生将情感和行动结合起来。

4、利用有丰富情感的文艺作品,使学生获得间接的情感体验。

5、培养学生自觉控制情绪的能力。

三、意志及其品质

意志: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有意识地根据目的、动机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意志的品质:

1、独立性

2、坚定性

3、果断性

4、自制力

四、学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

1、加强目的性教育,注意培养道德情感

2、组织实践活动,以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

3、指导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

4、发挥纪律对培养意志品质的作用

一、需要及其种类

1、定义:需要时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2、种类:根据需要的来源不同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

根据满足需要的对象不同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二、马斯洛的需要理论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

三、学生的需要与教育

四、兴趣及其种类

1、定义:兴趣是指人对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伴随着积极的情绪体验,对个体活动,特别是对个体的认知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分类:直接兴趣、间接兴趣、个体兴趣、情境兴趣

五、学生的兴趣与教育

六、能力及其类型

1、定义:就是指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

2、类型:根据能力的适应活动范围的大小分为:一般能力、特殊能力

根据从事活动时创造性程度的高低分为:模仿能力、创造能力 根据能力的功能不同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社交能力

七、能力的差异

1、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2、能力类型的差异

3、能力发展早晚的差异

八、能力的测量

九、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1、先天素质的影响

2、环境与教育因素

3、实践活动的影响

4、其他个性因素的影响

十、学生能力的培养

1、学会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3、引进竞争机制,培养学生抗挫能力

4、创设激励氛围,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5、树立集体意识,培养学生协作能力

6、体验成功乐趣,培养终身体育能力

十一、气质

1、概念: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 类型:

多血质:活泼好动,言语行为敏捷,反应速度、注意转移的速度都比较快,行为外向;容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善于交际、不怯生,容易接受新事物;注意力容易分散,兴趣多变,情绪不稳定。

粘液质:稳重,考虑问题全面;安静,沉默,善于克制自己;善于忍耐。情绪不易外露;注意力稳定而不容易转移,外部动作少而缓慢。这种人又称为安静型,在生活中是一个坚持而稳健的辛勤工作者。由于这些人具有与兴奋过程向均衡的强的抑制,所以行动缓慢而沉着,严格恪守既定的生活秩序和工作制度,不为无所谓的动因而分心。

胆汁质:胆汁质又称不可遏止型或战斗型。胆汁质的气质特征是外向性、行动性和直觉性。具有强烈的兴奋过程和比较弱的抑郁过程,情绪易激动,反应迅速,行动敏捷,暴躁而有力;在语言上,表情上,姿态上都有一种强烈而迅速的情感表现。

抑郁质:抑郁质的人一般表现为行为孤僻、不太合群、观察细致、非常敏感、表情腼腆、多愁善感、行动迟缓、优柔寡断,具有明显的内倾性。抑郁质的人为人小心谨慎,思考透彻,在困难面前容易优柔寡断。

十二、气质与教育

在教育工作中应该注意到学生在气质类型方面的差别,对于不同气质类型特点占主导的学生应该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1、对待学生应克服气质偏见

2、针对学生的气质差异因材施教

3、帮助学生进行气质的自我分析、自我教育,培养良好的气质品质

4、特别重视胆汁质和抑郁质学生

5、组建学生干部队伍时,应考虑学生的气质特点

十三、性格及其结构

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 结构:

1、性格的态度特征

2、性格的意志特征

3、性格的情绪特征

4、性格的理智特征

十四、影响性格的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1、家庭

2、学校教育

3、同伴群体

4、社会实践

5、社会文化因素

6、生物学因素:遗传物质、人的身体器官的构造和技能、性别差异

十五、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及其教育意义

埃里克森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8个顺序不变的阶段: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

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他的教育意义:

埃里克森的理论指明了每个阶段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讲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一、学习定义

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二、学习的分类

1、从学习主体来说,学习可分为:动物学习、人类学习、机器学习

2、按学习的结果可分为: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动作技能

3、按学习时的意识水平可分为:内隐学习、外显学习

4、按学习的性质与形式可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5、按学习的内容可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

三、学生学习的特点

1、学习的学习以系统掌握间接经验为主要任务

2、学生的学习是按教育目标进行的,是在有计划、有目的和有组织的情况下进行的。

3、学生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超前适应性

四、学习动机及分类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 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学习动机的分类:

1、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2、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3、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五、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是直接的,它们之间以学习行为为中介。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取决于两个要素:一是学习动机本身的强弱;二是学习者行为的质量。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条件。在学习中,激发学习动机固然是重要的,但应当把改善各种主客观条件以提高学习行为水平作为重点来抓。

六、学习动机理论

1、强化理论

2、需要层次理论

3、成就动机理论

4、成败归因理论

5、自我效能感理论

七、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进学生继续努力

5、适当开展竞赛

八、迁移及其种类

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 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 迁移种类:

正迁移与负迁移

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九、迁移与教学

迁移与教学辩证关系:一方面,使学生产生最大程度的迁移,这是有效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另一方面,真正有效的教学又必须依据迁移规律。

十、知识直观的类型

1、实物直观

2、模像直观

3、言语直观

十一、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

2、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

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5、让学习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十二、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

1、直观教学,促进知识的保持

2、复述加工,促进知识的保持

3、作业精当,促进知识的保持

十三、技能

技能是个体运用已知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分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

十四、技能的种类

技能的种类分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

十五、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

1、操作定向

2、操作模仿

3、操作整合4、操作熟练

十六、操作技能的培养要求

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十七、学习策略定义

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有目的、有意识采用的有效学习的规则、方法、技能及调控方式。

十八、学习策略分类

1、认知策略

2、元认知策略

3、资源管理策略

十九、如何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机会

4、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

二十、加里培林心智技能形成的理论

1、动作的定向阶段

2、物质与物质化阶段

3、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

4、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

5、内部言语动作阶段

第五篇

学生心理健康与教师心理

一、心理健康定义: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预防心理问题,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

3、有助于解决学生发展中的各种心理与行为问题

4、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

三、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1、焦虑症和考试焦虑

2、抑郁症

3、恐怖症

4、强迫症

5、厌学症

6、人格障碍

心理辅导:是指学习教育者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与规律,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运用心理学等专业知识技能,设计与组织各种教育性活动,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充分发挥个人潜能,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过程。心理辅导目标:

1、学会调适:教给学生学会调节就是学会正确对待自己、接纳自己,化解冲突情绪,确立合适、正确的志向水平,保持个人精神生活的和谐。

2、寻求发展:要引导学生认清自己的潜力与特长,合理正确地进行人际交往,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学习生活中不断进取,不断发展

四、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

1、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

a、强化法b、代币奖励法c、行为塑造法d、示范法e、处罚法f、自我控制法

2、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

a、全身松弛训练 b、系统脱敏法 c、肯定性训练

3、改善学生认知的方法

4、辅导策略的综合运用

五、教师成长的阶段和途径

1、教师成长的三阶段 a、关注生存阶段 b、关注情境阶段

c、关注学生阶段

2、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的发展水 开展微格教学 教学决策训练 反思教学经验

六、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的区别

1、课时计划的差异:与新教师相比,专家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并具有预见性。

2、课堂教学过程的差异:课堂规则的制定与执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材的呈现、课堂练习、家庭作业的检查、教学策略的运用

3、课后评价的差异:专家型教师与新手型教师关注的焦点不同。专家型教师是以学生为中心,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尤为关注;新手型教师以自己为中心,更多考虑自己的教学情况。

七、教师威信地形成与发展

1.影响教师威信形成的因素

(1)教育教学技能和心理素质是教师获得威信所必需的因素.(2)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教师威信形成的基本条件.(3)教师的仪表,生活作风和习惯也在影响威信的形成.(4)教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对其威信的形成有重要影响.(5)师生关系对教师威信的获得也有相当大的作用.2.教师威信的维护和发展

(1)巩固已有的威信,防止威信的下降和丧失.(2)发展不全面的威信为全面的威信.(3)发展低水平的威信为高水平的威信.

第二篇:2011教师招聘心理学笔记

吴进发 第 1 页 2013-3-31

心理学笔记

一、认知发展与教育

(一)感知觉及其规律的应用、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

感觉: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感觉的意义:(1)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2)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

(3)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感觉是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它和一切心理现象一样,具有反射的性质。感觉不仅包含了感受器的活动,还包含了效应器的活动。

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的整体认识。

知觉的种类: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知觉的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恒常性。

学生观察力的培养:(1)在观察活动中,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2)制定周密的观察计划;

(3)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4)学会做观察记录;(5)观察后的归纳、总结。

(二)记忆的种类、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1、记忆的分类:

(1)根据记忆的内容和经验划分:

形象记忆:我们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如万里长城

逻辑记忆:个体以词语所概括的事物之间的关系、意义性质为内容的记忆;如法则、定理、公式 情绪记忆:个体以曾经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动作记忆:以做过的动作或动作为内容的记忆。

(2)根据记忆时意识参与的程度: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外显记忆:指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

内隐记忆:指个体在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

(3)根据记忆中信息的编码,贮存与提取: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4)根据记忆加工与存储的内容不同;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

程序性记忆:指如何作事情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机能和运动机能的记忆;

陈述性记忆: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他可以通过语言传授而一次性获得。

2、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小学生:(1)有意识记逐渐占主导地位;(2)意义识记在逐步发展;

(3)在形象记忆的基础上抽象记忆迅速发展;

高中生:(1)有意识记占主导地位;(2)理解识记成为主要的识记方法;(3)抽象记忆占优势。

3、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三)想象及想象力的培养:

想象:是人脑对已存储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想象的种类:

1、从有无目的性的角度,可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

2、从想象与现实的关系,可分为

幻想、理想和空想。

3、从内容是否新颖的角度,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培养中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1、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领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现象力的大门。

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四)思维的类型:(1)根据思维发展水平的不同: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2)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3)根据思维的指向性:集中(求同)思维和分散(求异)思维;(4)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五)思维品质及其培养:

良好的思维品质的特点:广阔性和深刻性、独立性和批判性、逻辑性喝严谨性、灵活性和敏捷性、创造性。

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1)加强科学思维方法论的训练;

(2)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3)家强语言交流的训练;

(4)发挥定式的积极作用;(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六)问题解决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问题解决过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问题解决影响因素:1.问题情境。

2.已有的知识经验; 3.原型启发; 4.定势和功能固着;5.情绪与动机。

(七)创造性及其培养

创造性:

1、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创造性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潜能。

创造性的基本特征: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影响创造性的因素:环境、智力、个性。

创造性的培养:

1、创造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

(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2)留给学生充分选择的余地;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1)保护好奇心;(2)解除学生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3)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1)头脑风暴法;(2)直觉思维训练;(3)发散思维训练;(4)推理与假设训练;(5)自我设计训练

(八)注意及其规律的运用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注意的分类: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注意的特征: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1、正确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1)凡需要学生注意的对象和操作的活动,尽量赋予它们无意注意的特性

(2)尽量减少与教学无关的对象或活动的刺激作用

2、利用课内外活动帮助学生学会组织和发展自己注意的能力;

(1)提高活动的目的性.(2)激发学习动机(3)训练良好的注意习惯;

3、运用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转换的规律,让学生在有目的的学习活动中,快乐地学习

二、情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

(一)情感的发展与教育

(二)意志品质及其培养

良好意志品质的特征:

1、意志的自觉性;

2、意志的果断性;

3、意志的自制性;

4、意志的坚韧性 中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1、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

3、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做起。

三、人格发展与教育

(一)需要、动机、兴趣与教育

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应。

需要的种类:(1)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2)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有以下五个等级构成:

1、生理的需要。

2、安全的需要。

3、归属和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求知需要。

6、审美需要

7、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人类的基本需要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彼此重叠的。它们排列成一个由低到高逐级上升的层次,层次越低的需要强度越大,只有低级需要基本满足后才会出现高一级的需要。

动机:是激发和维持有机体的行动,并使该行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驱力。

动机产生的条件:

1、内在条件是需要;

2、外在条件是诱因。

动机的功能:

1、激发功能;

2、指向功能;

3、维持和调整功能。

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伴随着积极的情绪体验,对个体活动,特别是对个体的认知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激发:

1、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能力的类型、能力的差异、能力的测量、能力的培养

(三)气质与教育

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时说的脾气、秉性。

气质对教育工作的意义:

1、了解每个学生的优缺点形成;

2、因材施教 ;

3、根据气质特点进行职业指导气质无好坏之分,是先天与生俱来的,难以改变、;

4、正确认识自己的气质优缺点

(四)性格的形成与教育

良好性格的培养:

1、加强人身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2、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

3、充分利

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

4、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

5、依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

6、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四、学习心理

(一)学生学习的特点、学习的分类、学习的基本理论

学生学习的特点:

1、以系统学习人类的间接知识经验为主;

2、在教室的指导下,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

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学生不但要学习知识技能,还要发展只能,培养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

学习的分类:

(一)从学习主体来说分为:动物学习、人类学习和机器学习;

(二)按学习成果,心理学家加涅分为:言语学习、智慧学习、认知策略、态度、动作技能;

(三)按学习意识水平,美国心理学家阿瑟·雷伯分为: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

(四)按学习性质与形式,奥术贝尔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五)按学习内容,我国学者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

学习的基本理论

(二)学习动机及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一)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

(二)设置合适的目标;

(三)培养适当的自我效能感;

(四)训练归因;

(五)表达明确的期望,提供及时的反馈;

(六)合理运用外部奖赏,有效运用表扬

(三)学习迁移与教学:

1、形象学习迁移的因素:

(1)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或相似性;(2)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程度;

(3)学习情境的相似性;(4)学习的定时和态度;

(5)认知结构的特点;(6)学习策略的水平。

2、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

(1)注意教学材料和内容的编排;(2)改进教材呈现方式;

(3)提高知识的概括化水平;(4)加强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训练;

(5)加强教学方法的选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6)改进对学生的评价。

(四)知识学习的类型、知识学习的过程和条件

知识学习的类型:

1、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2、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组合学习。

知识学习的过程和条件:

1、陈述性知识的学习:(1)一般过程:获得 → 保持 → 提取

(2)陈述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A、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B、有效运用注意规律。

C、对陈述性知识进行精加工。D、整理和综合知识材料,使知识系统化。

E、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系统。

2、程序性知识的学习:(1)一般过程:陈述性阶段→程序化阶段→自动化阶段

(2)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A、注意课题的选择与设计。B、注重示范与讲解。

C、运用变式与比较。D、大量训练与适时反馈。

E、明确程序性知识的使用条件。F、分解程序的操作过程。

(五)技能及其特点、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的形成及培养

技能: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分为操作技能和心理技能。技能特点:(1)技能是学习得来的,不同于本能行为;(2)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不同于知识;

(3)技能是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不同于一般的随意运动。

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熟练。

操作技能的形成途径: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联系;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心理技能的形成阶段: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

操作技能的形成途径:

1、建立合理的智力活动原型。

2、有效进行分阶段联系。(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和概括性;

(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

(六)学习策略及其种类

学习策略: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为了达到有效的学习目的而采用的规则、方法及其调控方式的综合。学习策略的种类:一般来讲学习策略可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认知策略: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监视策略、调节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学业求助策略

(七)品德的形成及其培养

品德的形成包括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

影响品德学习的条件:家庭教育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以及个体的道德认识水平

良好品德的培养:有效的说服;树立良好的榜样;利用群体约定;价值辨析;给予适当的奖励与惩罚。

五、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

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

3、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二)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心理辅导及其目标、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

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焦虑症;

2、强迫症;

3、抑郁症;

4、恐惧症;

5、人格障碍和人格缺陷;

6、性偏差;

7、进食障碍;

8、睡眠障碍

心理辅导及其目标:

心理辅导:指学校教育者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与规律,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运用心理学等专业知识技能,设计与组织各种教育性活动,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数值,充分发挥个人潜能,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过程。

心理辅导的目标:学会调适和寻求发展

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

1、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发;示范法;处罚法;自我控制法。

2、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全身松弛训练;系统脱敏法;肯定性训练;合理情绪疗法。

六、教师心理

(一)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影响(罗森塔尔效应):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传送给学生会,会使学生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教师期望效应的发生。既取决于教师自身的因素,也取决于学生的人格特征、原有认知水平、归因风格和自我意识等心理因素。

(二)教师成长的阶段和途径:

教师成长的历程:关注生存阶段、关注情境阶段、关注学生阶段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通过师范教育培养新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二是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的素质。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

4、反思性教学。

(三)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的区别

1、课时计划的差异;

2、课堂教学过程的差异;

3、课后评价的差异;

其他方面的差异(师生关系、人格魅力、职业道德)

第三篇:2011年教师招聘教育学备考整理笔记

2011年教师招聘教育学备考整理笔记(根据最新考试大纲)

一、教育及其发展:

广义上:泛指能增长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狭义上: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系统的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

发展: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教育(怒率社会教育与封建社会教育),现代教育(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

二、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一)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教育影响)

1、教育者:影响受教育者的知识、技能、思想、品德、身心等方面发展变化的人。

2、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学习、接受教育的人,是教育的对象

3、教育措施(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中介要素,包括教育内容(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教的载体)和教育手段(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和方法)

(二)关系

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的。其中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受教者不仅仅作为学习者和发展的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没有受教育者的主动参与,教育者主导作用的发挥也就无从谈起;教育影响(措施)是受教者之间相互作用于联系的中介要素。教育过程并不是上述三种要素的简单叠加,而是三者之间有机联系的整体。教育过程正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几种要素像话作用所构成的特殊矛盾运动。

教育的政治功能

(一)、教育具有维系社会政治稳定的功能

1、教育为社会培养各种政治人才

2、教育培养具有一定政治素质的社会公民

(二)教育具有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的功能

1、教育的普及化与社会政治变革

2、教育通过传播先进的思想、弘扬优良的道德促进社会政治的变革

3、教育可以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教育的经济功能

(一)教育具有促进经济增长的功能

(二)教育具有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 首先,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其次,教育是促进科技与发展的重要手段

三、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关系 首先,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其实,决定着受教育者的权利 第三,决定着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伟大影响作用 首先,教育能否为政治经济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其次,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

第三,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

四、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1、社会文化影响着教育的发展

首先,文化传统直接影响着教育内容的构成和教育目的的确定 其次,民族文化传统影响学校的教学方法的选择 第三,社会文化本身的发展影响教育的发展

2、教育对社会文化的反作用(传承文化、创新文化及融合文化)首先,教育对社会文化传递、保存功能 其次,对社会文化创造、更新功能 第三,对社会文化的传播、交流功能

四、教育与个体发展关系

1、个体身心发展:包括人的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身体和心理两方面在内外部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发生显著变化的过程就是个体的身心发展。2.人的身心发展的理论(1)认知发展理论

(2)智力发展理论(三元智力理论,多元智力理论)(3)道德发展理论(4)需要层次理论 3.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2)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3)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4)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5)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4、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1)遗传。

首先,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其次,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第三,人的遗传素质是有差异性的,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最后,遗传素质又具有可塑性。人的遗传素质会随着外界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介入而发生变化。(2)环境

首先,外部社会环境是个体身心发展、陈述的客观条件,对人一生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其次,环境对人的作用离不开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对于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3)教育

学校教育是专门培养人的场所,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培养人的活动,决定了人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

其次,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具有主导作用,其目的性、系统性、专门性和基础性对青少年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教育必须以遗传素质为基础,以外界环境为条件)(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教育和环境对个体身心发展的作用,只有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即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实现。教育工作者应该适时地向学生提出要求,引起学生的内在需求和东西,并鼓励学生采取积极的行动去努力,才能有效地促进其身心的发展。

五、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1、教育目的:由国家或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体要求,它规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和要求。从狭义上来看,教育目的就是国家对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规格和要求。

2、教育目的的功能

(1)教育目的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又是教育工作的归宿。

(2)教育目的对于教育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这种指导意义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教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为教育者指明工作的方向和奋斗目标,为受教育者确定了努力的方向;教育目的的选择作用,为选择教育内容、途径、方法和形式提供了依据;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激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为实现目标而努力;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为教育效果的测量和评价提供了依据和标准。

3、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1)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题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2)在如何确定教育目的的问题上,教育史上一直存在两种理论的争锋:个体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前者认为教育目的的确立的依据应该是人的本性,而不是社会的要求,教育目的应该是要发展受教育者的的个性。社会本位论认为,确立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的要求,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教育目的在于促使受教育者社会化,把他们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

(3)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人的全面发展具体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与充分的发展。

4、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我国的教育目的就是提高全体公民的素质,增强人的体质,发展人的个性,使受教育者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体现代化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者。

5、素质教育

(1)内涵:指个体在先天基础上,经过后天环境影响、教育训练和主观努力而形成的顺利从事某种活动的基本品质或基础条件。素质教育则是指学校中以发展学说的多方面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活动。实质是通过教育改革,真正实现“两全”的目标,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使我们的教育面向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学生和学生的每一方面发展,把以淘汰、选拔为主的应试教育变为基础性、普及型、发展性的教育。核心和灵魂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组成:

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

6、新课程培养目标的要点及其特点

⑴ 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⑵ 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⑶ 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才观、价值观。⑷ 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

⑸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⑹ 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⑺ 具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获得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归纳以下八个要点: ① 公民意识; ② 价值观念; ③ 社会责任感; ④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⑤ 科学人文素养和环境意识; ⑥ 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⑦ 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⑧ 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新课程培养目标的特点:

第一:着眼学生个性的整体性发展。第二:强调终身教育的基础性。第三:突出素质教育的重点。第四: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六、教师与学生

1、教师职业角色的特点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职业角色的多样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传道者角色。一般说来,教师的道德观、价值观总是代表着处于社会主导地位的道德观、价值观。(2)授业、解惑者角色。教师在掌握了人类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获得的知识经验、技能的基础上,对其精心加工处理,以特定的方式传给年轻一代,启发他们的智慧,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技巧,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建设者。

(3)示范者角色。教师的言行是学生最直接的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学生具有向师性的特点,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事的态度等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4)管理者角色。教师肩负着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的职责。

(5)父母与朋友角色。在某种程度上,学生往往愿意把教师当成朋友,也期望教师能把他们当做朋友看待,希望得到教师在人生、生活、学习等各方面的指导,希望教师能与他们一起分担痛苦与忧愁,分享欢乐与幸福。

(6)研究者角色。教师工作地对象是充满生命力的,这就决定了教师必须以一种变化发展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工作对象,要不断创新。

2、教师的素养、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 P38(1)教师的职业素质包括

ü 道德素质。教师职业道德主要包括:热爱教育事业,忠于教育,敬业乐业(基础);热爱学生、诲人不倦(基本规范)团结协作、关心集体;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ü 知识素养。首先,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业务知识;其次,必须掌握教育科学理论和教育教学艺术。再次,教师要掌握教育管理方面的知识。

ü 能力素质。一个合格的现代教师应有以下几种基本能力:第一,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和讲课能力,掌握教学的基本功。第二,教师应具备良好的组织管理的能力。第三,作为教师,良好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和非语言表达能力是必不可少的。第四,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已成为现代教师能力的一项基本内容。(2)教师观

首先,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其次,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

再次,教师不再是静态知识占有者,而应该成为教育活动的研究者。成为教学问题的探索者、新的教学思想的实践者。(另一种版本:

一、教师应该是服务者;

二、教师应该是促进者:第一,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第二,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三、教师应该是学习者。教师也是发展中的个体。教师必须要有专业发展的观念,他(她)不仅是教人者,也是学习者。教师就应该不断地加强学习,综合各种信息,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教师应该是研究者,新课程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走研究型的道路 首先,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教师的研究;另外,教学行为的科学化需要教师的研究)

3、学生的特点、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1)学生特点P34 ü 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 ü 学生是一个发展中的人 ü 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2)现代学生观

ü 学生及时教育过程的客体,又是认识的主体。

l 首先,教师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教师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教育对学生施加影响,学生是教育过程的客体。学生通过教师传授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培养社会生活的基本能力,在教师的影响下全面发展。

l 其次,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也是认识的主体。教师把人类的认识成果转化为学生的知识、智力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和实践活动,而学生的积极参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关键。因此,学生始终是教育过程中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是认识的主体或者学习的主人。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地位,发挥主体作用。

ü 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的特点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根据

l 首先,中小学生是独立、完整的生命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具有身心发展的规律,而且都具有发展的主观能动性。

l 其次,中小学生的可塑性非常强,他们都是具有极大发展潜力的人。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才能,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鼓励学生发掘自身的潜能,培养学生学习中的创造性。教师应该承认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和个体性,尊重学生发展中的独立个性。

4、师生关系的意义(师生关系式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P41 第一,良好的师生关系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促进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第二,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校集体凝聚力的形成,促进教育任务的有效完成。第三,良好的师生关系式提高师生学校生活质量、建立良好教育教学秩序的基础。

5、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逐渐建立和发展起来的,需要教师、学生、学校行政人员的共同努力。但由于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教师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更主要取决于教师的作用。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2)采取正确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3)加强自身修养。

6、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基础教育学P66)

教师在教学过程应与学生积极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新的课程理念,要求在学校教育中确立新型师生关系,构造融合、和谐的教学氛围,倡导建立一种平等合作、对话理解的师生关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1)J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支撑下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的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而不是“客观知识”的传递过程。师生关系由“操纵——依附式”转变为“平等——合作式”,从而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密切合作关系,以达到统统合作完成知识的社会建构的目的。2)新教材使用下的师生关系。在新课程标准下,师生共同面对的不仅是知识与教材,而是更为广泛的现实生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药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要注重实践知识、生活知识的教授。新教材使用下的师生关系应实现有“本本——理论式”到“体验——实践式”的转变

3)新学习方式下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发现、合作交流,从而拓展学生发展发展的空间。表现在师生关系的建立上,就是要使师生关系实现从“灌输——接受式”到“指导——探究式”的转变。

第四篇:2012福建教师招聘幼儿园

2012福建教师招聘幼儿园《教育综合知识》

模拟卷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A)。

A.《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B.《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

C.《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D.《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以色列科学家达尼埃尔·谢赫特曼,以表彰他的突出贡献是(C)。A.硝化甘油炸药 B.人工放射性元素 C.发现了准晶 D.胰岛素分子结构

3.2012年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编制的《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该规划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的区域开发指导方针,对“十二五”时期西部地区空间开发格局进行了统筹规划。关于该规划内容,下列不正确的是()。

A.支持成渝经济区、关中―天水、广西北部湾等11个重点经济区率先发展 B.支持西北草原荒漠化防治区等5个重点区可持续发展 C.支持沿边艰苦地区跨越发展

D.支持攀西―六盘水等8个资源富集区集约发展 4.我国保护少年儿童权益的专项法律是(D)。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5.《教育法》规定,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B)。

A.民事责任 B.刑事责任 C.一般责任 D.行政责任

6.《教育法》第十条规定:“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教育事业。国家扶持边远贫困地区发展教育事业。国家扶持和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这体现了教育法的(B)原则。

A.方向性 B.平等性 C.公益性

D.全面性

7.《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在幼儿园,幼儿每日的户外活动时间不得少于(C)。

A.1小时 B.1.5小时 C.2小时 D.2.5小时

8.教师与幼儿沟通时,不正确的做法是(B)。A.注意倾听

B.言语专业化

C.注意蹲下去与孩子平等对话 D.用点头、抚摸鼓励幼儿

9.我国幼儿园是对(C)周岁以上学龄前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A.6

B.2

C.3

D.4

10.我国幼儿教师资格制度从何时开始实行(C)。A.1995年1月1日

B.1996年7月1日

C.1994年1月1日

D.1993年7月1日

11.“我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是什么?我毫不犹豫地回答:对孩子的爱。”这句话出自(A)。A.苏霍姆林斯基

B.杜威

C.陶行知

D.蒙台梭利 12.促进幼儿心理发展最好的活动形式是(A)。A.游戏 B.学习C.劳动 D.交往

13.职业要求幼儿教师必须在幼儿面前保持开阔的心胸,善于调节、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这是由于(A)。

A.幼儿的心灵脆弱敏感,易受消极情绪的影响

B.孩子也喜欢美好的形象

C.一般园长都要求教师这样做

D.幼儿教师大多是女性

14.以敏锐、稳重、体验深刻、外表温柔、怯懦、孤独、行动缓慢为特征的气质类型是(D)。A.粘液质

B.多血质

C.胆汁质

D.抑郁质

15.儿童对一类刺激物注意得多,而在同样情况下对另一类刺激物注意得少的现象是(C)。A.探究性注意

B.定向性注意

C.选择性注意

D.状态性注意

16.下列属于新生儿条件反射的是(C)。A.抓握反射

B.惊跳反射 C.对喂奶姿势的吸吮反射

D.游泳反射 17.亲子关系是一种(D)。A.血缘关系

B.心理关系 C.情感关系

D.家庭关系

18.下列几何图形对幼儿来说最易辨别的是(D)。A.长方形

B.三角形 C.梯形

D.半圆形

19.在《幼儿园工作规程》所提出的教育目标中,“培养儿童活泼开朗的性格”属于(D)目标范畴。A.智育

B.体育

C.德育

D.美育

20.蒙台梭利教育原理是以(A)为出发点的。A.儿童中心 B.儿童生命 C.适应自然 D.反对成人化

21.抽象能力明显萌发的年龄段是(D)。A.3岁前儿童

B.小班幼儿 C.中班幼儿

D.大班幼儿

22.儿童学习书面语的最佳时期是(C)。A.1~2岁

B.2~4岁 C.4~5岁

D.5~6岁

23.(C)是我国学前教育所特有的一条原则。A.独立自主性原则 B.发展适宜性原则 C.保教结合原则 D.综合性原则

24.儿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是(A)。A.家庭 B.托儿所 C.幼儿园 D.学前班 25.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主要是指(C)。A.购买大型玩具

B.安装塑胶地板

C.合格的物质条件和良好的精神环境

D.选择较清静的场所

26.在幼儿园实践中某些教师认为幼儿进餐、睡眠、茶点等是保育,只有上课才是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唯一途径,不注意利用各环节的教育价值,这种做法违反了(A)。

A.发挥一日生活的整体功能原则

B.重视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原则

C.尊重儿童原则

D.实践性原则

27.学前教育的实质就是(B)。A.综合教育 B.启蒙教育 C.独立性教育 D.适宜性教育

28.3岁前儿童的言语主要是(C)。A.连贯言语

B.逻辑言语 C.情境言语

D.复合言语

29.当教室中一片喧哗声时,教师突然放低声音或停止说话,会引起幼儿的注意。这是(C)。A.刺激物的物理特性引起幼儿的无意注意

B.与幼儿的需要关系密切的刺激物,引起幼儿的无意注意 C.在成人的组织和引导下,引起幼儿的有意注意 D.利用活动引起幼儿的有意注意

30.幼儿园教育的任务是(D)。

A.为儿童将来的职业做准备 B.培养儿童成为专家

C.培养特长儿童 D.培养全面发展的儿童 31.我国幼儿园的教学是(C)。A.幼儿的活动 B.教师的活动

C.幼儿与教师的活动 D.个别活动

32.教师通过实物引导儿童有目的地感知客观事物,丰富感性知识,扩大眼界,锻炼感知觉,该教师运用了(D)。A.观察法

B.演示法

C.示范法

D.范例法

33.儿童容易模仿影视片中反面人物的行为,结果导致不良品德的形成。为了避免影视片的消极影响,根据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适当的做法是(A)。

A.避免学生观看这类影视片 B.对有模仿行为的儿童进行说理教育 C.影片中尽量少描写反面人物

D.影视片应使观众体验到“恶有恶报,善有善报”

34.在罗马贫民区创办第一所幼儿学校——“儿童之家”,创立以感官为基础的幼儿教育教学体系的教育家是(B)。

A.福禄贝尔

B.蒙台梭利

C.德可乐利

D.凯米

35.与中小学相比,我国对幼儿园课程与教学管理相对较松,幼儿教师的劳动的特点是(B)。A.无意性 B.自主性

C.随意性

D.被动性

二、填空题

36.2011年11月16日,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校车事故造成21人死亡(其中幼儿19人)、43人受伤。对此国务院高度重视,随后工业和信息化部对校车安全4项强制性国家标准公开征求意见,此次征求意见稿的最大亮点是__校车_____首次进入国家标准的制定行列,可以说填补了一项空白。

37.中国商务部于2012年3月13日晚间证实,美国、欧盟、日本将对世贸组织就中国______钨、钼等原材料出口限制提起诉讼,中国已收到来自三方的磋商请求。

38.心理学家_______ 根据著名的双生子爬楼梯实验提出了个体发展的成熟决定论。

39.对学前儿童实施____全面发展___教育是我国学前教育的基本出发点,也是我国学前教育法规所规定的学前儿童教育的任务。

40.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_______年,以桑代克出版的《_______》作为主要标志。41.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实验幼儿园的_______方案,是以认知学习理论为基础的幼儿教育方案的代表。42.激发幼儿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有_______、_______、诱因。

43.婴儿学习的发展表现出三个不同层次:_______、经典或操作条件反射、_______。44.福禄贝尔编写的_______标志着学前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45.我国幼儿园具有为_______服务和为_______服务的“双重任务”。46._______前儿童的注意基本上属于无意注意。

47.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儿童的言语归为两大类:_______和_______。48.形式训练说以_______为理论基础。

49.社会能力的构成主要有三个维度:_______、亲社会交往能力、_______。50.幼儿注意的选择性有赖于_______、_______以及幼儿的需要、兴趣和经验等。

三、简答题

51.简述福禄贝尔的“教学即生活”。

52.学前儿童高级情感发展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53.简述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

四、案例分析题

54.在一次语言活动中,某教师给幼儿讲“小猫钓鱼”的故事。为了加深幼儿对故事的理解,教师利用活动玩具“猫”和“鱼”作为教具。她一边绘声绘色地讲解故事的情节,一边演示活动的教具,同时伴随相关的轻音乐。

假如你旁听了这节课,请用感知觉规律理论对这次活动进行分析、评价。

55.某幼儿园中班的孩子正在午睡,值日老师柳陶由于感觉很疲倦。就在寝室一张空的幼儿床上睡着了。幼儿江海想起床上厕所,但看不到老师,一直憋着不敢起来,后来实在憋不住了,只好自己急急忙忙从床上下来准备去厕所。结果由于匆忙,一下子从床上摔下,被窗边的椅子碰破了头,又由于憋尿太久后摔倒在地,造成膀胱受损。柳陶老师听到江海的跌倒声和哭声,立即起来,将江海送到医院救治。

两个月后,江海痊愈出院了,江海的家长同时将幼儿园和柳陶一并告上法庭。要求赔偿经济损失。本案中。到底谁应对这起幼儿伤害事故承担法律责任?应承担哪些法律责任? 56.区域活动开始了,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的选择了不同的区域开始玩游戏,我发现创想区一个人也没有。于是,我说:“创想区谁愿意去玩啊?”可是没有人理睬。也许是幼儿光顾着玩游戏没有听见吧,于是我耐心地提高了嗓门:“今天谁愿意去玩纸箱啊?”这时,孔妍举手说:“我去吧。”后来有几个幼儿也陆续的响应了,要去创想区玩。

创想区“纸箱加工厂”的游戏开始了,从窗口望去,孔妍等几名幼儿都在玩,可是一会儿游戏就结束了。见此情况我就从头到尾把整个游戏的过程和玩法讲给了她们听,并给她们几个人分配了不同的角色,在我的辅导下创想区里的“纸箱加工厂”总算顺利的开展起来了。在区域活动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我发现创想区里乱成一团,跑过去一看,正在玩开“小汽车”的游戏呢。看到我来又赶紧玩起了纸箱,嘴里却不停的说一点都不好玩。请根据孩子的反应对这位教师的游戏区设置是否合理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

五、论述题

57.试述幼儿注意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

教师招聘考试押题试卷

(一)二、幼儿园课程内容的范围

1、满足幼儿全面发展的整体需要,有效地发挥各领域的教育作用。

2、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是幼儿必要的和有效的学习内容。

3、联系幼儿的世纪生活经验与兴趣,内容具有时代性、丰富性。

4、适合幼儿的能力与发展需要,对幼儿的进一步学习具有挑战性。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18世纪法国著名的自然主义教育家卢梭的教育代表作是()。

A.《爱弥尔》

B.《教育漫话》

c.《人的教育》

D.《母亲读物》

2.()提出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一切观念都来自后天的经验,而不存在什么天赋。

A.夸美纽斯

B.卢梭

c.洛克

D.福禄倍尔

3.批评清末民初我国幼儿教育机构“外国病”、“花钱病”、“富贵病”的教育家是()。

A.陶行知

B.张雪门

C.陈鹤琴

D.张宗麟

4.2001年9月,我国出台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所确定的“五领域课程”内容包括的五个方面是()。

A.体育、艺术、语言、常识、社会

B.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

C.体育、德育、艺术、科学、社会

D.健康、计算、社会、科学、艺术

5.规定幼儿园教育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中的是()。

A.《幼儿园教育纲要》

B.《幼儿园工作规程》

c.《幼儿园工作暂行管理条例》

D.《未成年人保护法》

6.“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影响人的成长的重要因素是()。

A.环境

B.邻居

C.母亲

D.成熟

7.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首要条件是()。

A.良好的智力品质

B.良好的道德素质

c.良好的身体素质

D.良好的个性品质

8.“对幼儿照料与教育,就像纬线和经线一样紧密地交织在一起。”这句话体现了()。

A.个别教育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保教结合原则

D.集体教育原则

9.根据我国《幼儿园工作规程》,下列哪项不属于幼儿教师的职责?()

A.学期(或学年)初做好本班收费工作

B.观察、分析、记录幼儿发展情况

c.与家长保持经常联系

D.定期向园长汇报工作

10.教师在向小班幼儿描述常规时应避免使用否定性的语句,这是由于()。

A.按规定不能用

B.小班幼儿年龄小,语言理解能力弱

c.说否定句有损教师形象

D.容易造成幼儿的逆反心理

11.对儿童身心影响最大的家庭因素是()。

A.家庭生活方式

B.家庭经济状况

C.家庭结构

D.家庭主要成员的文化程度

12.对幼儿园幼儿活动的正确理解是()。

A.让儿童尽情地随意玩耍

B.在安全的前提下按课程的要求活动

C.为儿童舒展筋骨而进行活动

D.教育过程就是活动过程,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13.幼儿教师在语言课上只讲故事、音乐课上只能唱歌、体育课上只做游戏的做法,违背了()教育原则。

A.启蒙性

B.发展适宜性

c.活动性

D.综合性

14.在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中,()是首要的因素,它是幼儿教育的前提。

A.爱心

B.观察力

C.组织能力

D.与儿童沟通的能力

15.()是目前我国家园工作中最常用的一种形式。

A.开放日制度

B.家长接待日

c.家访

D.电话联系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 5分)

1.蒙台梭利教学法

2.发展适宜性原则

3.幼儿智育

4.结构游戏

5.保育员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9分)

1.世界上第一所幼儿教育机构是由德国教育家福禄倍尔建立的。

2.幼儿教育的全部意义在于能开发幼儿智力。

3.在幼儿园课堂中,教师与幼儿之间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4.幼小衔接的意义在于能够使幼儿更好地适应小学的文化学习。

5.幼儿的学习是否有意义,关键在于幼儿采用哪种学习方式。

6.幼儿园经济条件差,创设环境时必须考虑经济性原则。

7.教师应该按照一些家长的要求,减少游戏活动,加强读、写、算的教学。

8.尊重幼儿游戏的自主性就是要尊重幼儿游戏的意愿和兴趣。.

9.幼儿的游戏主要是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进行的。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简述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

B.2.简要叙述幼儿体育的内容。

3.简述幼儿园与小学不衔接的原因。

4.简述幼儿教师的“教”和幼儿的“学”之间的关系。

五、论述题(每题8分,共1 6分)

1.教师应如何对待幼儿间的冲突?

2.为什么说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的各个方面是相互促进、相互渗透、不可分割的关系?

六、案例分析题(共1 0分)

在幼儿园中,教师要学会与幼儿沟通。比如,要熟记每个幼儿名字,这样幼儿会感到非常亲切,对教师的话作出积极反应;说话的语速和语调要恰当,最好能引发幼儿的好奇心;与幼儿交谈时,语言要简单明确,容易被幼儿接受;说话的态度要友善,比如:

“我很喜欢听到你的描述,相信每位小朋友都会喜欢。”“你这一次比上一次说得更清楚了。”在交流的时候,教师还要注意与幼儿的目光接触,要耐心倾听幼儿的谈话,作出积极反馈。现实生活中,有的老师能灵活运用其交流技能、有的老师则因为与幼儿缺乏有效沟通而苦恼。

请你从幼儿教师需要具备的能力出发,谈谈教师如何与幼儿实现有效的沟通。

第五篇:心理学笔记

1、心理学科性质:边缘中间学科。皮层四叶:额顶枕颞

2、心理现象的结构: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心理:个性心理倾向:心理行为的动力系统,如需要动机个性心理特征如能力。

3、心理学的独立:1879年德国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

4、心理学的实质:心里是人脑的技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实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

5、两种信号系统:条件反射实质上就是信号反射条件反射系统就是大脑皮层的信号系)①第一信号:现实具体刺激物(如气味、颜色、声音)第一信号系统:现实具体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如“望梅止渴”。②第二信号:语言中词汇第二信号系统:由于严重词汇组成刺激所形成条件反射系统如“谈梅生津”。

6、感知觉的异同点: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客观事物各个部分和属性整体反映。共同点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区别感觉是个别属性知觉是整体联系:感觉是知觉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

7、感知觉的种类:【感觉:外部感觉肤觉内部感觉机体觉。知觉:①物体知觉:空间知觉(反映物体的的大小、形状)、时间知觉(对客观现象延续性顺序性反映)运动知觉(对物体空间位移速度反映)②社会知觉:对他人的知觉(听其言观其行知其人)人际知觉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自我知觉人贵有自知之明

8、感受性变化的规律:①感觉的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觉器官的持续作用而引起感受性变化的现象)视觉适应明适应暗适应听味嗅肤觉适应感觉适应(无适应现象)②感觉对比(统一感受器官在不同刺激作用下而是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同时对比继时对比③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连觉:指一种感觉的感受器官受到刺激时,在另一感觉到也产生了感觉的现象。连觉最常见形式是有颜色引起(红色-兴奋蓝色-镇静④时间与感受性变化:在实践活动中感受性可通过练习提高。

9、知觉的特性及教学意义:【①知觉的选择性(从众多的刺激中选择少数刺激甲乙优先知觉的特性)。影响因素:a、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从背景中分离出来;b、对象的动静状态,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运动的物体容易被知觉为对象;c、人的主观状态:符合人们需要、兴趣、爱好的更容易。教学启示:卡片、动画教学;突出重点、下划线;多媒体教学;对比衬托教学】【②知觉的整体性(对客观的各个属性或各个部分进行整体性的反映的特性)。影响因素:a、已有的知识经验;b、知识对象的特点(接近性:想接近的容易被看做一个整体;相似性原则:客观对象具相似性特点时容易被当做整体来看;连续性法则 闭合性原则教学启示: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板书条理清楚,纲目分明;教学语言上层次分明,说话恰当。】【③知觉的理解性。影响因素:已有的知识经验;言语提示。教学启示:挖掘学生已有知识丰富经验;用言语提示,颠簸挖掘学生已有知识经验。】【④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映像仍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知觉的恒常性主要发生在视觉范围内。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明度恒常性、颜面恒常性)】

10、记忆的基本过程:识记→保持→辨认和回忆。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记忆的过程包括:编码、储存、提取。

11、记忆的种类:【A、按记忆的内容分:①形象记忆。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以表象形式出现。是指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

时头脑中出现的该事务的形象特征是直观形象性和概括性作用是表象是介于知觉与思维之间的中间环节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渡。②语词记忆以思想概念等为内容。③情绪记忆,以体验过的情绪为内容。④以操作过的动作为内容】【B、根据信息保持时间:①瞬时记忆。②短时记忆。一分钟以内。特点:信息保持时间短③长时记忆信息经过充分有一定深度加工后在头脑中保留下来的记忆形式。特点:信息保持时间长信息编码多为言语编码和表象编码存储。】关系:刺激→瞬时记忆(注意)消失→短时记忆(复述)遗忘→长时记忆

12、区分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干扰说证明前摄抑制指先前的学习材料对记忆后学习的材料发生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前学习的材料所发生干扰作用。

13、遗忘规律组织复习:遗忘是对过去曾经实际过的事物不能或进行错误再认或回忆。艾宾浩斯用无音节和节省法绘制出了不同时间间隔记忆节省图为遗忘曲线。规律是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速度上先快后慢内容上先多后少。复习:①复习时间得当:时间隔循环复习。②复习方法合理。时间分配上 分散集中复习;背诵方法看单纯阅读、将反复阅读尝试回忆结合;内容分配上看整体部分综合复习。③复习次数合宜:低度适度过度学习以150%比例最佳

14、联想的种类:接近联想(时空接近)相似联想(形式或性质相似)对比联想(相反特征)因果联想(因果联系)。

15、思维的含义和特征。含义: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性间接概括反映。特征具有概括性(抽取共同特征和规律)和间接性(借助媒介和知识经验)。

16、思维的种类:【①根据思维的发展水平或活动凭借物不同: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②根据解决问题的方向:聚合思维(求同思维、集中思维、辐合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分散思维、辐射思维)。】

17、思维的过程:对进入人脑的各种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系统化和具体化。基本过程:分析与综合。

18、怎样帮助学生掌握概念:①直观教学。直观形式:实物模像直观、言语直观;②正确运用变式。变式指用不同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目的在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属性。③科学地下定义:准确精炼适合学生接受能力和知识水;④形成概念体系;将概念运用于实践。

19、解决问题思维过程:发现明确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20、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①知识经验②定势由先前的活动中而形成的一种准备状态③功能固着: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倾向④动机水平。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激励人们解决问题动机强弱解决问题效率有着密切关系显示出倒‘U’字曲线型⑤知识表征方式⑥个性特点⑦原型启发。

21、思维的品质:思维的深思维的逻辑性。

22:想像人脑对已有表象做加工改造产生新形象心理过程

23、区分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再造想象: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图形表解的示意在头脑中产生有关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具有再造特点。条件:正确理解语言描述和图样符号标志的意义丰富的表象储格。】【创造想象:更具一定目的、任务在头脑中独立的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具有新颖性首创性独立性。条件:社会实践的需要与创造着强烈的创造欲望和动机(前提);丰富的表象储格(基础);积极的思维活动(关键);原型启发(起点)】

24:注意特征。注意指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指向集中特征指向性选择对象活动范围集中性反映心理活动水平强度

25、注意与心理过程的关系: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不能单独存在,是心理活动的共同性,不能反映事物的属性和特点;注意是一切心理过程的开端,并伴随其始终。

26、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①客观刺激物的特点(刺激物的强度,如绝对强度和相对强;);②人的主观状态:人的需要、兴趣、态度人对事物的期待;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

27、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明确的活动目的和任务;稳定的间接兴趣;合理的组织活动;坚强的意志力。

28、注意的品质:①注意的范围/广度,旨在同一时间内所能注意到对象的数量。影响因素:知觉对象深入对象越相似越集中排列越规律越能构成相互联系整体注意范围越大知觉者经验知觉者活动任务。②注意的稳定性,指人的心理活动持久保持在一定对象或活动上的特性狭义指注意保持在同一对象的时间上广义则是保持在同一活动的时间上注意分散叫做分心。影响因素:注意对象的特点,内容上分量难度种类上的类别形式对活动的态度人积极性更重要。③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在不同的对象顺利分配的条件人对活动的熟练程度同时进行几种活动之间关系活动性质。④注意转移,指根据新的需要及时主动的将注意从一个对象转到另一个对象影响因素原来活动吸引力新活动特点人神经系统活动灵活性。

29、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①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组织教学。无意注意在教学中的作用是双重的,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其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排除消极作用。优化教学环境,以防止干扰、保持注意的稳定性;教学内容要丰富、新颖;教学方法要生动、灵活。②注重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激发自觉性和培养间接兴趣;加强意志力的培养和锻炼,给予信号、邻近控制、提出问题特殊安排提出批评。③善于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化的规律,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注意,在实践活动中两种注意不能截然分开。30:情绪、情感的关系:【区别:①从需要的角度看:情绪是和有机体的生理需要想联系,情感是同人的高级社会性需要想联系;②从发生角度看,情绪发生较早,情感则比较晚;从表现的形式看:情绪具有情境性、冲动性、伴有明显的外部表现,变化快,不稳定。情感则具有稳定性、深刻性、内隐性。】【联系:情感、情绪是人的感情活动过程的两个不同的侧面二者在人的生活中水乳交融很难严格区分历史上统称为感情情绪是情感的外部表现是情感产生的基础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对情绪有调控作用。】

31、区别心境、激情、应激:【心境:一种微弱、平静而持续的情绪状态,也叫心情。特征:强度小、持久性、弥漫性,区别于其他情绪状态的基本特征。原因是生活上重大事件、事业成败、工作上的顺利获挫折、自我感觉、气候的变化、心境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激情:一种爆发式、短暂的、强烈的情绪状态。特征:强度大、持续短、突发性、冲动性。原因是对人具有重大意义的突发性事件、对立意向的冲突或过度的兴奋与抑制及个人的修养程度。在激情状态下,人会出现意识狭窄,激情也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应激:在出乎意料之中的紧迫与危险情况下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应激状态下可能会有惊慌失措或急中生智两种表现,中度紧张状态下,应激使人头脑清醒,急中生智;高度紧张状态下,会出现惊慌失措。】

32、区分道德感、理智感、美感:道德感是指根据一定的道德标

准去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言行是产生的情感体验。理智感是指人在理智活动中,在认识和评价事物时产生的情感体验与好奇心、求知欲等相联系的。美感是指:人们根据自己的审美标准对自然或社会现象予以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33、意志行动的特点:有明确的预定目的;以随意动作为基础;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34、意志与认识情感的关系:意志和认识的关系意志产生以认识过程为前提意志对认识过程有很大的影响作用】【意志和情感的关系:情感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或阻力,意志可以调控人的情绪情感】

35、意志行动的过程:①采取决定阶段:动机斗争;确定目的;选择方法和策略,制定行动计划。②执行决定阶段:意志对行动的调节;客服内外困难;经受成败的考验。

36、区分三种不同的动机斗争:①双趋势冲突:当个体具有分别追求两个目标的两个动机,但又必须二者抉其一时所发生的冲突。②双避式冲突:当个体想分别躲避两个目标的两个动机,但又必须在两个目标中择其一时所发生的冲突。③趋避式冲突:当个体面对同一目标,同时产生接近和躲避两种动机,但又必须做出取舍。

37、区分意志的品质:意志的品质是指一个人在生活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意志特点,是衡量一个人意志坚强与否的标准。①自觉性只一个人在行动中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并充分认识行动社会意义使自己行动服从于社会要求方面的品质。②果断性③自制性:指一个人善于控制支配自己行动品质相反任性怯弱。④坚持性:指一个人能百折不挠地贯彻决定并完成既定目标品质相反是顽固执拗见异思迁。

38、需要的种类:根据需要的产生和起源划分为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根据需要的对象分为物质需要精神需要。

39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高到低自我实现尊重爱和归属安全生理需要

40、动机产生的条件:个体内在的某种需要是动机产生的根本原因;外在环境则是诱因,引导个体趋向于特定目标。

41、气质类型:气质类型可分为四种。①胆汁质典型特征:高兴奋性,低自制力。②多血质典型特征:高灵活性、低坚持性和稳定性③粘液质典型:高稳定性坚持性,低灵活性果断性优柔寡断。④抑郁质情感体验深刻,细腻而持久。

42、高神经活动类型气质类型关系: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是气质类型生理机制气质类型是高神经活动类型心理表现

43、性格与气质的关系:【区别:性格主要由后天因素决定而气质由先天神经活动类型特点决定气质比性格具有更强稳定性气质反映一个人自然实质主要指行为动力特征与行为内容无关无好坏之分。性格反映的是一个人的社会实质主要指行为的内容反映个体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有好坏善恶之分。】【联系:气质影响性格的形成气质可以影响性格特征形成和改造的速度气质影响性格的表现形式使性格带上气质的色彩性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和改造其职使它服从于生活实践的要求人具有生物社会性。】

44、性格的结构特征:①性格的态度特征(核心地位):对社会、集体和他人的态度方面的性格特征对工作和学习态度方面的性格特征对自己的态度方面的性格特征。②性格的意志特征:表现个人是否具有明确的行为目的(自觉性),独立有目的;表现人对行为的自觉控制水平的特征(自制性),在长期工作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坚持性),有恒心坚忍不拔在紧急的困难情况下表现出来的特征(果断性),沉着稳定、③性格的理智特征:感知方面的性格特征被动感知型主动观察型概括想象方面性格特征,主动想象型幻想型现实型思维方面性格特征独立思考。④性格的情绪特征:情绪的强度特征,热情安宁冷;青学稳定性持久性特征忽冷忽热情绪稳定;主导心情特征乐观悲观。

45、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①能力与知识技能有着密切关系。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过程中形成和发展并在其中表现出来②知识技能不等同与能力首先三者分别属于不同范畴,知识→经验系统,能力→心理品质,技能→动作系统;其次三者在个体上不同步。

46、能力个体差异表现:①能力类型的差异质差别知觉活动分析综合型分析综合型记忆活动混合型视觉型思维与想象艺术型思维型中间型②有能力发展水平差异量差别主要指智力水平高低③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量差别少年早慧中年成才30-45岁人的智力发展最佳阶段大器晚成。

下载福建教师招聘心理学备考整理笔记(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福建教师招聘心理学备考整理笔记(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笔记心理学

    笔记心理学 笔相特征依据的共同特点: 1.笔迹轻重决定人的性格和工作能力。 2.字母大小,如大写字母过大,字体过大或过小,证明个性表现的意图和愿望。 滥用弧线, 花字尾表明自我感......

    心理学笔记

    第一章 绪论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

    心理学笔记范文

    第一讲:课程介绍 教材:彼得.格雷《心理学》第五版;阅读书目:格雷.马库斯主编的《诺顿读本》。 科学的心理学研究能让你们更多地了解与我们日常面对的真实问题有关的真实世界。......

    2018福建南平教师招聘教育心理学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知满天教育)[范文大全]

    2018福建南平教师招聘教育心理学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知满天教育) 1:就有效的操作技能的形成而言,模仿需要以为基础。 单项选择题 A、认知 B、知识 C、智力 D、练习 2:知道如何解剖......

    教师招聘备考心得体会

    教师招聘招考备考心得(深圳,惠州,河源等) 当我读大四的时候,也为自己的工作而烦恼,曾经想过考公务员,考研,都只是过过场,最后我坚定不移的只想当老师,也许我比她们目标明确,所以一直努......

    2018年福建农村信用社招聘笔试备考指导

    www.xiexiebang.com。 (二)报名时间:笔试统招人员报名时间为2018年1月4日8时~2018年1月15日16时。 (三)考试时间:笔试统招类笔试时间初定为2018年1月28日(具体时间以准考证通知为准......

    2018福建农村信用社招聘备考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经营自主性是市场经济存在的前提。平等关系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则。 竞争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开放性是市场经济发展......

    福建教师招聘面试宝典汇总

    教师招聘经典面试题汇总 一、自我介绍 一般先让应聘者作自我介绍,着重说明自己的优势,时间大约2—3分钟。通过这一程序,招聘者旨在了解应聘者的学习成绩,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精明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