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心理学笔记范文
第一讲:课程介绍
教材:彼得.格雷《心理学》第五版;阅读书目:格雷.马库斯主编的《诺顿读本》。
科学的心理学研究能让你们更多地了解与我们日常面对的真实问题有关的真实世界。
该课程的总目标:向大家介绍在人文领域里,对最重要主题,也就是对我们人类的研究现状、人类大脑如何运作、我们如何思考、是什么让我们变成了现状的样子…
心理学通常分为一下五个子领域:神经科学:通过观察大脑反应来研究心理;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类是如何成灾、发育以及学习的;认知心理学:用计算机方法来研究心理,通常将心理比作计算机,并探究人类如何行动,如言语理解、物体辨认、游戏等;社会心理学:研究人类的群体行为、如何与他人交流;临床心理学:研究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
经济学和博弈论如今已经成为理解人类思维和人类行为的重要方法。16
该课程将讨论的问题:我们如何获得这些知识的,特别是,这其中有多少是固有的、内在的、天生的,又用多少是文化的产物、语言的产物、教育的产物;试图找出人性的基本成分究竟是什么;
你的人生又有多少是由命运决定的;什么让我们成为了如今的样子,这可以从基因和环境的角度加以理解;是什么使一个人如此迷人;道德: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心理疾病:主要的心理障碍:抑郁和焦虑,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多重人格障碍、。
诗人威廉.华兹华斯:the child father to the man(三岁定终身)
菲尼亚斯.盖奇病例: 菲尼亚斯〃盖奇是一个美 国采矿医师,1842年,他用铁橇填塞炸药。当炸药爆炸时,这个铁棍横空飞来,穿过了他的左颊,从头骨中飞出,带出了大脑中大部分前皮层飞出一百多英尺,盖奇浑身是脑浆和血。在去医院的路上盖奇和他朋友居然还去了一个酒吧喝了点苹果酒。他并没有失明、没有失聪、也没有变成弱智。但在他身上却发生了一些其它变化,他失去了辨别是非的能力,无法再控制自己了。他曾经是个努力工作的好男人,而经历了那场事故后,他完全变了,他无法再工作,无法再对自己的爱人忠诚,超不过五分钟就会咒骂一句,他经常打架、经常吵架、经常酗酒,已经完全失去了对自己的控制。最终,在一个全国巡游的马戏团里,大钢管打烂了他的脑袋,结束了他的生命.这又是一个说明大脑如何引起心理的非常典型,并且说明了大脑的损伤,将会严重影响我们的日常行为。
卡普格拉综合征:通常是由于受到某种打击而产生的。1923年由法国的精神科医生卡普格拉(J.Capgras)首先描述,也称卡普
格拉综合征(Capgras syndrome)。核心表现是患者认为一个现实的人(多数是亲属)被另外一个人所冒充或取代,这两个人同时都存在,而且长相和其他特征都是一样的。被冒充的原型还可能是其他熟人、见到的任何人、患者本人,以及物品、房子、环境等。至于冒充者究竟是谁,患者很少追究。该症状在临床上比较常见,而且基本上见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病例2-24]女,26岁,研究生,寒假回家时感到父母被外表长相酷似的别人替换了,连房子和所有物品也都被替换了,随后发现来访的亲友也都被替换了。她去走亲访友,所到之处一切都已经被替换了,仿佛置身于专门为她仿照家乡面貌设计的“第二个故乡”。坚决要求男友陪她一道去寻找“失去的家园”。在火车上她去了趟厕所,回来发现男友也被替换了,刚才座位周围的其他旅客也被替换了。于是惊恐地报警。在门诊她多次询问医生:“现在的医学是否已经发达到不留痕迹地复制一个人的水平?”临床诊断:精神分裂症。
卡普格拉综合征和科塔尔综合症由大脑同一部位引起的障碍。科塔尔综合症:以虚无妄想(nihilistic delusion)和否定妄想(delusion of negation)为核心症状,患者主要是认为自身躯体和内部器官发生了变化.部分或全部已经不存在了,如某患者称自己的肺烂了,肠子也烂了,甚至整个身体都没了.患者认为自己已经死了不复于人世或者五脏六腑已经被掏空 即使正和外人说话也不认为自己是活着的。
研究极端病态心理的案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正常的生活,通常对极端情况的研究会与我们日常所坚信的信念形成强烈的反差。
课程介绍:
你的梦应该如何解析?男人和女人在两性需求的性质和程度是否不同?猩猩能否学习手语?为什么我们不能胳肢自己?本课程试图回答这些以及其他诸如此类的问题,并提供了思想和行为科学的研究等全面的概述。
它探讨:知觉、沟通、学习、记忆、决策、宗教、说服、爱情、欲望、饥饿、美术、小说以及梦的主题,我们将看看儿童心理方面的发展;他们和其他人的不同;他们是如何在大脑中建立联系的,当遇到疾病损伤时时又是怎么被切断的。
关于课程主讲人:
Paul Bloom
Paul Bloom是耶鲁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他出生在加拿大的蒙特利尔,是加拿大麦基尔大学的本科生,之后他在麻省理工学院做博士后的工作。他多次发表文章在科学期刊Nature和Science以及流行杂志如《纽约时报》和《大西洋月刊》上面。他是《共同的行为与脑科学》的编辑。他的著作包括:《How Children Learn the Meanings of Words》和《How the Science of Child Development Explains What Makes Us Human.》他的研究专注于儿童对艺术、宗教、道德的认识。
课程结构:
本耶鲁大学课程每周在学校上两次课,每次75分钟,2007年春季拍摄作为耶鲁大学开放课程之一。
课程安排:
1.Introduction
2.Foundations: This is Your Brain
3.Foundations: Freud
4.Foundations: Skinner
5.What Is It Like to Be a Baby: The Development of Thought
6.How Do We Communicate?: Language in the Brain, Mouth and the Hands
7.Conscious of the Present;Conscious of the Past: Language(cont.);Vision and Memory
8.Conscious of the Present;Conscious of the Past: Vision and Memory(cont.)
9.Evolution, Emotion, and Reason: Love(Guest Lecture by Professor Peter Salovey)
10.Evolution, Emotion, and Reason: Evolution and Rationality
11.Evolution, Emotion, and Reason: Emotions, Part I
12.Evolution, Emotion, and Reason: Emotions, Part II
13.Why Are People Different?: Differences
14.What Motivates Us: Sex
15.A Person in the World of People: Morality
16.A Person in the World of People: Self and Other, Part I
17.A Person in the World of People: Self and Other, Part II
18.What Happens When Things Go Wrong: Mental Illness, Part I
19.What Happens When Things Go Wrong: Mental Illness, Part II
20.The Good Life: Happiness(以上载自电驴)相关课件下载请点击这里
第一课:Introduction
在线观看:
个人信息抽取:教授推荐书目:格雷.马库斯《诺顿读本》
Peter Gray 《心理学》可在这里下载
http:///pdfs/Gray5epdfs/Gray_ch01.pdf
以上已提供一章节的下载,想继续下载只要改变尾数的数字就可以了。例如
(http:///pdfs/Gray5epdfs/Gray_ch02.pdf)
本人推荐书目《心理学与生活》英文名称:Psychology and life 版本:第16版 下载PDF格式可以到这里
1.心理学被分为五个子域:
one,Neuroscience(神经科学),which is the study of the mind by looking at the brain.two , Development(发展心理学),which is trying to learn about how people develop and grow and learn.three , Cognitive(认知心理学),which refers to a sort of computational approach to studying the mind, often viewing the mind on analogy with a computer and looking at how people do things like understand language, recognize objects, play games and so on.four , Social(社会心理学),which is the study of how people act in groups, how people act with other people.five , Clinical(临床心理学),which is study of mental health and mental illness.2.发展心理学尝试把人的天性与后天的环境影响区分开,人之初性本善?或本恶?这也是本人一直在探索的问题,可以说是涉及到信仰方面的问题。Institutional evil 机构性邪恶是指由于周遭环境所引发的犯罪甚至反人类的行为。
3.大脑损伤位置相同但却可以导致不一样的病症:例如Capgras Syndrome(卡普格拉综合症)以及Cotard Syndrome(科塔尔综合症)
在这里本人仍然存在一个疑问:人的善和恶是怎么界定的,是相对的吗?只是针对于人类群体内部的善良,或者是针对自然界的善良,法律的规定中的善意和恶意无疑是规定人类群体式的。假如善恶之间不存在明确的普适的界定,那么发展心理学便走向了一个死胡同。
第二篇:心理学笔记
1、心理学科性质:边缘中间学科。皮层四叶:额顶枕颞
2、心理现象的结构: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心理:个性心理倾向:心理行为的动力系统,如需要动机个性心理特征如能力。
3、心理学的独立:1879年德国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
4、心理学的实质:心里是人脑的技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实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
5、两种信号系统:条件反射实质上就是信号反射条件反射系统就是大脑皮层的信号系)①第一信号:现实具体刺激物(如气味、颜色、声音)第一信号系统:现实具体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如“望梅止渴”。②第二信号:语言中词汇第二信号系统:由于严重词汇组成刺激所形成条件反射系统如“谈梅生津”。
6、感知觉的异同点: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客观事物各个部分和属性整体反映。共同点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区别感觉是个别属性知觉是整体联系:感觉是知觉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
7、感知觉的种类:【感觉:外部感觉肤觉内部感觉机体觉。知觉:①物体知觉:空间知觉(反映物体的的大小、形状)、时间知觉(对客观现象延续性顺序性反映)运动知觉(对物体空间位移速度反映)②社会知觉:对他人的知觉(听其言观其行知其人)人际知觉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自我知觉人贵有自知之明
8、感受性变化的规律:①感觉的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觉器官的持续作用而引起感受性变化的现象)视觉适应明适应暗适应听味嗅肤觉适应感觉适应(无适应现象)②感觉对比(统一感受器官在不同刺激作用下而是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同时对比继时对比③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连觉:指一种感觉的感受器官受到刺激时,在另一感觉到也产生了感觉的现象。连觉最常见形式是有颜色引起(红色-兴奋蓝色-镇静④时间与感受性变化:在实践活动中感受性可通过练习提高。
9、知觉的特性及教学意义:【①知觉的选择性(从众多的刺激中选择少数刺激甲乙优先知觉的特性)。影响因素:a、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从背景中分离出来;b、对象的动静状态,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运动的物体容易被知觉为对象;c、人的主观状态:符合人们需要、兴趣、爱好的更容易。教学启示:卡片、动画教学;突出重点、下划线;多媒体教学;对比衬托教学】【②知觉的整体性(对客观的各个属性或各个部分进行整体性的反映的特性)。影响因素:a、已有的知识经验;b、知识对象的特点(接近性:想接近的容易被看做一个整体;相似性原则:客观对象具相似性特点时容易被当做整体来看;连续性法则 闭合性原则教学启示: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板书条理清楚,纲目分明;教学语言上层次分明,说话恰当。】【③知觉的理解性。影响因素:已有的知识经验;言语提示。教学启示:挖掘学生已有知识丰富经验;用言语提示,颠簸挖掘学生已有知识经验。】【④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映像仍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知觉的恒常性主要发生在视觉范围内。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明度恒常性、颜面恒常性)】
10、记忆的基本过程:识记→保持→辨认和回忆。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记忆的过程包括:编码、储存、提取。
11、记忆的种类:【A、按记忆的内容分:①形象记忆。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以表象形式出现。是指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
时头脑中出现的该事务的形象特征是直观形象性和概括性作用是表象是介于知觉与思维之间的中间环节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渡。②语词记忆以思想概念等为内容。③情绪记忆,以体验过的情绪为内容。④以操作过的动作为内容】【B、根据信息保持时间:①瞬时记忆。②短时记忆。一分钟以内。特点:信息保持时间短③长时记忆信息经过充分有一定深度加工后在头脑中保留下来的记忆形式。特点:信息保持时间长信息编码多为言语编码和表象编码存储。】关系:刺激→瞬时记忆(注意)消失→短时记忆(复述)遗忘→长时记忆
12、区分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干扰说证明前摄抑制指先前的学习材料对记忆后学习的材料发生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前学习的材料所发生干扰作用。
13、遗忘规律组织复习:遗忘是对过去曾经实际过的事物不能或进行错误再认或回忆。艾宾浩斯用无音节和节省法绘制出了不同时间间隔记忆节省图为遗忘曲线。规律是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速度上先快后慢内容上先多后少。复习:①复习时间得当:时间隔循环复习。②复习方法合理。时间分配上 分散集中复习;背诵方法看单纯阅读、将反复阅读尝试回忆结合;内容分配上看整体部分综合复习。③复习次数合宜:低度适度过度学习以150%比例最佳
14、联想的种类:接近联想(时空接近)相似联想(形式或性质相似)对比联想(相反特征)因果联想(因果联系)。
15、思维的含义和特征。含义: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性间接概括反映。特征具有概括性(抽取共同特征和规律)和间接性(借助媒介和知识经验)。
16、思维的种类:【①根据思维的发展水平或活动凭借物不同: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②根据解决问题的方向:聚合思维(求同思维、集中思维、辐合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分散思维、辐射思维)。】
17、思维的过程:对进入人脑的各种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系统化和具体化。基本过程:分析与综合。
18、怎样帮助学生掌握概念:①直观教学。直观形式:实物模像直观、言语直观;②正确运用变式。变式指用不同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目的在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属性。③科学地下定义:准确精炼适合学生接受能力和知识水;④形成概念体系;将概念运用于实践。
19、解决问题思维过程:发现明确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20、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①知识经验②定势由先前的活动中而形成的一种准备状态③功能固着: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倾向④动机水平。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激励人们解决问题动机强弱解决问题效率有着密切关系显示出倒‘U’字曲线型⑤知识表征方式⑥个性特点⑦原型启发。
21、思维的品质:思维的深思维的逻辑性。
22:想像人脑对已有表象做加工改造产生新形象心理过程
23、区分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再造想象: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图形表解的示意在头脑中产生有关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具有再造特点。条件:正确理解语言描述和图样符号标志的意义丰富的表象储格。】【创造想象:更具一定目的、任务在头脑中独立的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具有新颖性首创性独立性。条件:社会实践的需要与创造着强烈的创造欲望和动机(前提);丰富的表象储格(基础);积极的思维活动(关键);原型启发(起点)】
24:注意特征。注意指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指向集中特征指向性选择对象活动范围集中性反映心理活动水平强度
25、注意与心理过程的关系: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不能单独存在,是心理活动的共同性,不能反映事物的属性和特点;注意是一切心理过程的开端,并伴随其始终。
26、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①客观刺激物的特点(刺激物的强度,如绝对强度和相对强;);②人的主观状态:人的需要、兴趣、态度人对事物的期待;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
27、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明确的活动目的和任务;稳定的间接兴趣;合理的组织活动;坚强的意志力。
28、注意的品质:①注意的范围/广度,旨在同一时间内所能注意到对象的数量。影响因素:知觉对象深入对象越相似越集中排列越规律越能构成相互联系整体注意范围越大知觉者经验知觉者活动任务。②注意的稳定性,指人的心理活动持久保持在一定对象或活动上的特性狭义指注意保持在同一对象的时间上广义则是保持在同一活动的时间上注意分散叫做分心。影响因素:注意对象的特点,内容上分量难度种类上的类别形式对活动的态度人积极性更重要。③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在不同的对象顺利分配的条件人对活动的熟练程度同时进行几种活动之间关系活动性质。④注意转移,指根据新的需要及时主动的将注意从一个对象转到另一个对象影响因素原来活动吸引力新活动特点人神经系统活动灵活性。
29、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①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组织教学。无意注意在教学中的作用是双重的,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其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排除消极作用。优化教学环境,以防止干扰、保持注意的稳定性;教学内容要丰富、新颖;教学方法要生动、灵活。②注重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激发自觉性和培养间接兴趣;加强意志力的培养和锻炼,给予信号、邻近控制、提出问题特殊安排提出批评。③善于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化的规律,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注意,在实践活动中两种注意不能截然分开。30:情绪、情感的关系:【区别:①从需要的角度看:情绪是和有机体的生理需要想联系,情感是同人的高级社会性需要想联系;②从发生角度看,情绪发生较早,情感则比较晚;从表现的形式看:情绪具有情境性、冲动性、伴有明显的外部表现,变化快,不稳定。情感则具有稳定性、深刻性、内隐性。】【联系:情感、情绪是人的感情活动过程的两个不同的侧面二者在人的生活中水乳交融很难严格区分历史上统称为感情情绪是情感的外部表现是情感产生的基础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对情绪有调控作用。】
31、区别心境、激情、应激:【心境:一种微弱、平静而持续的情绪状态,也叫心情。特征:强度小、持久性、弥漫性,区别于其他情绪状态的基本特征。原因是生活上重大事件、事业成败、工作上的顺利获挫折、自我感觉、气候的变化、心境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激情:一种爆发式、短暂的、强烈的情绪状态。特征:强度大、持续短、突发性、冲动性。原因是对人具有重大意义的突发性事件、对立意向的冲突或过度的兴奋与抑制及个人的修养程度。在激情状态下,人会出现意识狭窄,激情也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应激:在出乎意料之中的紧迫与危险情况下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应激状态下可能会有惊慌失措或急中生智两种表现,中度紧张状态下,应激使人头脑清醒,急中生智;高度紧张状态下,会出现惊慌失措。】
32、区分道德感、理智感、美感:道德感是指根据一定的道德标
准去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言行是产生的情感体验。理智感是指人在理智活动中,在认识和评价事物时产生的情感体验与好奇心、求知欲等相联系的。美感是指:人们根据自己的审美标准对自然或社会现象予以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33、意志行动的特点:有明确的预定目的;以随意动作为基础;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34、意志与认识情感的关系:意志和认识的关系意志产生以认识过程为前提意志对认识过程有很大的影响作用】【意志和情感的关系:情感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或阻力,意志可以调控人的情绪情感】
35、意志行动的过程:①采取决定阶段:动机斗争;确定目的;选择方法和策略,制定行动计划。②执行决定阶段:意志对行动的调节;客服内外困难;经受成败的考验。
36、区分三种不同的动机斗争:①双趋势冲突:当个体具有分别追求两个目标的两个动机,但又必须二者抉其一时所发生的冲突。②双避式冲突:当个体想分别躲避两个目标的两个动机,但又必须在两个目标中择其一时所发生的冲突。③趋避式冲突:当个体面对同一目标,同时产生接近和躲避两种动机,但又必须做出取舍。
37、区分意志的品质:意志的品质是指一个人在生活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意志特点,是衡量一个人意志坚强与否的标准。①自觉性只一个人在行动中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并充分认识行动社会意义使自己行动服从于社会要求方面的品质。②果断性③自制性:指一个人善于控制支配自己行动品质相反任性怯弱。④坚持性:指一个人能百折不挠地贯彻决定并完成既定目标品质相反是顽固执拗见异思迁。
38、需要的种类:根据需要的产生和起源划分为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根据需要的对象分为物质需要精神需要。
39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高到低自我实现尊重爱和归属安全生理需要
40、动机产生的条件:个体内在的某种需要是动机产生的根本原因;外在环境则是诱因,引导个体趋向于特定目标。
41、气质类型:气质类型可分为四种。①胆汁质典型特征:高兴奋性,低自制力。②多血质典型特征:高灵活性、低坚持性和稳定性③粘液质典型:高稳定性坚持性,低灵活性果断性优柔寡断。④抑郁质情感体验深刻,细腻而持久。
42、高神经活动类型气质类型关系: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是气质类型生理机制气质类型是高神经活动类型心理表现
43、性格与气质的关系:【区别:性格主要由后天因素决定而气质由先天神经活动类型特点决定气质比性格具有更强稳定性气质反映一个人自然实质主要指行为动力特征与行为内容无关无好坏之分。性格反映的是一个人的社会实质主要指行为的内容反映个体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有好坏善恶之分。】【联系:气质影响性格的形成气质可以影响性格特征形成和改造的速度气质影响性格的表现形式使性格带上气质的色彩性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和改造其职使它服从于生活实践的要求人具有生物社会性。】
44、性格的结构特征:①性格的态度特征(核心地位):对社会、集体和他人的态度方面的性格特征对工作和学习态度方面的性格特征对自己的态度方面的性格特征。②性格的意志特征:表现个人是否具有明确的行为目的(自觉性),独立有目的;表现人对行为的自觉控制水平的特征(自制性),在长期工作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坚持性),有恒心坚忍不拔在紧急的困难情况下表现出来的特征(果断性),沉着稳定、③性格的理智特征:感知方面的性格特征被动感知型主动观察型概括想象方面性格特征,主动想象型幻想型现实型思维方面性格特征独立思考。④性格的情绪特征:情绪的强度特征,热情安宁冷;青学稳定性持久性特征忽冷忽热情绪稳定;主导心情特征乐观悲观。
45、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①能力与知识技能有着密切关系。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过程中形成和发展并在其中表现出来②知识技能不等同与能力首先三者分别属于不同范畴,知识→经验系统,能力→心理品质,技能→动作系统;其次三者在个体上不同步。
46、能力个体差异表现:①能力类型的差异质差别知觉活动分析综合型分析综合型记忆活动混合型视觉型思维与想象艺术型思维型中间型②有能力发展水平差异量差别主要指智力水平高低③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量差别少年早慧中年成才30-45岁人的智力发展最佳阶段大器晚成。
第三篇:笔记心理学
笔记心理学
笔相特征依据的共同特点: 1.笔迹轻重决定人的性格和工作能力。2.字母大小,如大写字母过大,字体过大或过小,证明个性表现的意图和愿望。滥用弧线,花字尾表明自我感觉、精神状态有某种局限性。办事一丝不苟和有条理的人在笔迹中通常有 这些特点——字母清楚完整,标点符号准确。3.字行高低不平是机智和狡猾人的笔迹。4.字迹有棱有角,说明观点和意图坚定,喜欢加剧冲突; 字迹圆滑表明办事老练,性格随 和。根据上述特征来判断人的性格。首先从下笔的轻重看,笔画轻重均匀适中,说明稳重,有自制力,对所喜欢的事情能达到 如醉如痴的程度。笔画不匀称的人则喜欢破坏,脾气暴躁,因琐碎小事就会伤心。笔画很重的人敏感;笔画过轻的人则自信程度差,喜欢自责。字行也能说明问题。行直说明稳重,起伏不平说明有外交手腕,善于发现别人的弱点。越写越往上斜,说明自尊心强;往下斜,说明性情沉郁。字体大表明在极端条件下能够表现自己,过于自信和举止随便; 字体小则表明克制、会计算、有观察力。字迹紧凑的人吝啬、谨慎。从笔迹看心理 人的心理状态与病情有很大关系。一些心理治疗专家认为: “笔迹是人类大脑的写作”,例如,病人书写时字母的一横都从左向右地往上斜,表明病人是个乐观主义者,他的病较易治好; 相反,如果病人的字间隔或行间隔较大,说明他是个悲观主义者,在治疗前应做些思想工作。也有人将它作为一项科研技术运用于刑事侦查和审讯实践中。美国著名的心理疗法专家威廉希契科克对笔迹学研究已达 20 年,他藏有 4 万份笔迹档案,从中他得出了一些具体的结论: 笔迹是一个人的性格,智力水平和思维逻辑的具体反映。凡是笔画轻重均匀适中,说明书写 者有自制力、稳重,对自己所喜欢的工作能竭尽全力去完成;反之,凡是笔画不均匀的书写 者多半是个脾气暴躁、喜欢破坏和妒忌心强、喜欢背后做小动作的“阴谋家”。笔划过重的人 比较敏感,笔划过轻的人往往缺乏自信。字行高低不平是机智或狡猾的人的笔迹; 字迹有棱有角说明书写者是个意志坚定、观点鲜明,不会改变立场的人,但这种人一般说来 会与观点不同者辩论得面红耳赤。反之,字迹圆滑 者则是性格随和、办事老练,能一唱百合,善于搞公关工作的人。凡是在字的上部书写得干净利落而又能紧紧护住下面的书写者,象征有进取心、接受能力强、好学,这些人是培养做领导者的好材料。凡是字体丰润、笔划搭配匀称,书写速度又较快者是个理解能力强、忠于职守的人
;而在字 的结构方面严谨、方正以及点划都能体现力度者是个记忆力强、办事认真的人;字体方圆、长短、大小错落有致者,其适应性及变通能力强,适宜做交际及公关工作。凡能模仿别人的笔迹又缺乏新意者,可靠性强,但又能独当一面;如果字迹书写得较小,运
笔轻重适度,阿拉伯数字写得很美而签字却显得比较拘谨者,是个内藏心机,喜怒不外露和 能沉着应付大事的人。敢于打破常规,另辟蹊径,笔迹求异变形者,是个富于冒险精神的人;在字行间起伏不平的 书写者富于外交手段,善于发现别人的弱点;书写时越写越往上者是个乐观主义者,而越写 越往下者则是个悲观主义者。字体大小也是个性的一种表现,字体写得过大的人是举止随便、过于自信和做事比较草率的 人; 字体写得过小则是有观察力和会精打细算的人,字迹过于紧凑则具有吝啬和善于盘算的 性格。总之,上述理论从字的笔画轻重、匀称性,字迹的棱角或圆润,写字速度的快慢,字的间架 结构,字体的形状、长短、大小,字的模仿性或创造性,字行的高低,倾斜度等特点的排列 组合起来看人的心理,甚至有的由此预测未来和人生。笔迹与心理健康 从一个人字迹我们大致可以分析这个人的性格。比如性格刚强的人一笔一划都显得干净利 落、方正坚硬;而性情软弱的人,则字体就相对无力,柔弱得多。我国西汉文学家杨雄就曾 说:“书,心者也。心画形而人之邪正分焉”。笔迹心理学家还认为笔迹与心理健康之间也有着显著的联系。他们通过分析字的力度与斜 度、字体与字结构、空格与空白、签名风格等,能够准确地判断出书写者的心理方面的问题。笔迹家雅曼把笔迹学研究的成果分为七个大类: 《 《喵~~邵峰: shaofeng.renren.com QQ: 515702330 路过加好友哦。嘻嘻。申请必通过~哈~》 》
1、书写的压力反映了人精神和肉体的能量。
2、笔画结构方式代表了书写人面对外部世界的态度。
3、书写的大小是自我意识的反映。
4、连笔程度反映了思维与行为的协调性。
5、字和字行的方向是人自主性及社会关系的反映。
6、书写速度与人理解力的快慢有关。
7、整篇文字的布局反映书写人面对外部世界的态度与占有方式。通过笔迹探索性格与心理健康,是一门尚年轻的学问,但它也是一项有趣而充满活动力的事 业,相信它在不远的将来,能为我们带来新的讯息。笔迹与心迹 也许将来某一天,当你向求职单位递上打印得整整齐齐的履历表时,却会被要求必须提供一 份手写的材料。别奇怪,因为专家要对你的笔迹进行分析,以便用人单位能更多地了解你
你的 性格和心理状况。中国古代就有字如其人、识人不如相字的说法。但通过笔迹真能了解一个人吗?前不久,在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的一间教室里,我现场观看了笔迹心理学家徐庆元的演示: 一位女学员在黑板上写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两行大字和几个阿拉伯数字,徐 庆元观察片刻后说:她的书写速度快,线条流畅,笔触重,这三者是和谐统一的,可以看出 这个人快人快语,单纯而不复杂,即便是坏事,也能用好的眼光去看,很难被污染;喜欢直 言,批评人比较严,属于刀子嘴,菩萨心…… 徐对着笔迹思忖了一会儿,又说: 她经历过生活的磨难,像男性般独立;也能包容,有热心,爱帮忙,有慈悲心;她喜欢做亲自动手的工作、技师型的工作,比如医生;但她还有艺术方
面的才能,可能要通过业余发展起来……最后,似乎迟疑了一下,徐先生在黑板上写下文学 两个字。在场的人都感到十分惊讶,因为被徐庆元分析的这个人,正是作家毕淑敏。了解她的人都知 道,她曾在西藏阿里当过军医。毕淑敏说,徐的分析还是很准确的。为什么从字迹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心理状态来呢?心理学教授郑日昌说,写字也是 一种行为表现,是一种无意识的心理投射。我们知道,人的稳定型行为,比如言谈举止、处理问题的方式等等,都表现出人的个性特征。就像每个人的说话方式不同一样,我们每个人的笔迹也不相同。美国心理学家爱维认为:手 写实际是大脑在写,从笔尖流出的实际是人的潜意识。人的手臂复杂多样的书写动作,是人 的心理品质的外部行为表现。徐庆元从 14 岁起就开始研究笔迹了。他告诉记者,小时候自己写字很慢,进了中学,因为 写字慢,考试时就很吃亏。后来为了把字写快,他练了一年字,结果发现自己的性格开朗了,外向了。从那以后,他就开始注意老师、同学的字和他们性格之间的关系,收集了很多笔迹 进行分析研究。在高考落榜后最苦闷、迷茫的时候,有个同学拿来一张字条,让他分析。他 看后告诉同学,写字的人正处在痛苦压抑之中,情绪十分沮丧绝望,正处于得不到解脱的精 神状态中。同学听后大吃一惊,告诉徐庆元,这个人因为失恋,前天喝敌敌畏自杀了,这张 字条是他自杀前一天写的。这件事给了徐庆元很大刺激和启发,成为他研究笔迹心理学的一个动力。他在研究中发现,书写线条不是视觉而是主动触觉控制的结果,书写时握笔的松紧和行笔的轻重快慢会因人而 异,笔迹线条是人在无意识活动的同时留下的无意识记录。从这里入手,徐庆元创造了通过
第四篇:心理学笔记
第一章 绪论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人格、心理状态。
心理过程:心理活动的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人格包括动机系统、心理特征系统和自我监控系统。
动机系统包括动机、需要、兴趣、理想、价值观念和信念等心里倾向
心理特征系统包括气质、性格、能力、是行为习惯性的心理系统。
自我监控系统就是自我意识系统,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调控等。
心理的本质:(1)人的心理意识是高级物质的高级反映形式。(2人的心理意识来自于客观现实,具有社会性。(3)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4)人的心理意识是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5)实实践是检验人的心理意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教育心理学的主要分支:(1)基础心理学(2)发展心理学(3)教育心理学(4)健康心理学(5)社会心理学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实践性原则
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观察法、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测验法、其他方法。
第二章 心理学的生理基础
人的心理活动无论多么复杂都只不过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
神经元:就是神经细胞,是构成神经系统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神经系统由亿万个神经细胞组成的。人脑是人的神经系统的最高部位。神经元包括:细胞体、树突、轴突。
大脑皮质: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
大脑皮层包括:感觉中枢,运动中枢、语言中枢和联合区。
大脑左右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正常人大脑左半球是主管语言和抽象思维的功能系统,叫语言优势半球;大脑右半球是主管形象知觉、形象思维和调节感情的功能系统,是非语言占优势的半球。音乐、美术和创造性活动主要是在右半球进行的。
第三章 意识与注意
注意:是人的意识对一定事物选择性的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两个特征。
注意对心理活动的组织作用:(1)注意的选择功能(2)注意的学习功能(3)注意的跟随和保持功能(4)注意的调控功能(5)内部注意是自我体验和自我认知的重要条件。
注意的外部表现:感官的趋向活动、无关运动的停止、呼吸的变化。
根据注意是否有预定目的和意志努力,可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无意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它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也叫随意注意,他是有预定目的的,必要时还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它是有一定目的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怎样在教学中应用注意的规律:(1)无意注意的应用:①教学内容力求新颖丰富②教学方法力求多样,富于变化。③善于组织学生注意,妥善处理偶发事件。④安排好教学环境,防止学生分心
(2)有意注意:①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激发和培养间接兴趣。②科学的组织课堂教学③加强意志力的锻炼和培养④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
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注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第四章 感觉、知觉、观察
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某一个别属性的反应。
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综合反应。
观察: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参加的比较持久的知觉。
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yu)限的关系
人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绝对感觉阈限和绝对感受性之间成反比例关系,即绝对感觉阈限的值越小,说明感受性越高,绝对感觉阈限的值越大,说明感受性越低。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的关系
差别感受性:人刚能觉察出同类刺激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
差别感觉阈限与差别感受性之间也成反比关系,即人的差别感觉阈限越大,差别感受性越低;人的差别感觉阈限越小,差别感受性越高。
感觉的现象:(1)感觉适应:对暗适应和对光适应两种。
(2)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有同时对比和先后对比。
(3)联觉: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4)后像:暂时留下来的感觉印象。
社会知觉:个体在生活实践过程中对别人、对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也叫社会认知。社会知觉的种类:(1)对别人的知觉,自我知觉,人际知觉。
社会知觉常出现的四种偏差:第一印象,晕轮效应,刻板印象,近因效应。
知觉的基本特征:(1)知觉的选择性:人们能迅速的从背景中选择出知觉对象。
(2)知觉的整体性:再刺激不完备时知觉者仍能保持完整的认识。
(3)知觉的理解性:人们根据已知的认识经验对感知的新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语言把它的特性揭示出来。
知觉的恒常性:在感知过程中,由于知识经验的参与,知觉并不因为知觉的物理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仍然保持相对稳定和不变。
错觉: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失真的、歪曲的知觉。
幻觉:在没有外界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虚幻的知觉。
提高社会知觉的能力,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1)正确对待第一印象(2)公正的对待学生,防止发生晕轮效应(3)消除刻板印象(4)重视应用近因效应。
第五章 记忆
记忆:大脑对过去经历过的食物的反应。是人脑对所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记忆由识记、保持、再认三个环节构成。
记忆表象: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而在头脑中重现出来的形象。
记忆表象的特征: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
记忆的分类:(1)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2)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3)前瞻记忆和回溯记忆。(4)错误记忆和真实记忆(5)形象记忆、动作记忆、情绪记忆和逻辑记忆。
瞬时记忆:外界刺激信息通过感觉器官时,按输入刺激信息的原样,以感觉痕迹的形式在人脑中被暂留的过程。
(2)短时记忆:信息在头脑中保持在一分钟之内的记忆。
(3)长时记忆: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得到复述后,便可进入长时记忆。
(4)外显记忆:对过去记忆有意识的直接测试。(5)内隐记忆:对记忆无意识的间接测试
(6)形象记忆: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7)动作记忆:以作过的动作或运动为内容的记忆
(8)情绪记忆:对情绪事件或情绪体验的记忆。
影响记忆效果的因素:(1)识记的目的(2)对材料的理解(3)识记材料的数量(4)识记材料的不同性质(5)主体的情绪状态
学习程度:在一定限度内,学习程度越高,保持效果越好。当过度学习程度达到150%,记忆效果最好。
保持效果的影响因素:(1)学习的程度(2)记忆任务的长久性(3)记忆内容的不同性(4)记忆后的复习(包括:及时复习、分散复习、尝试重现和反复记忆、多样化复习)
记忆的品质(用来衡量记忆的指标):记忆的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
第六章 思维与创造
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地概括的认识。特性:间接性和概括性。
思维的分类:(1)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理论思维。①动作思维:伴随实际行动的思维活动。②形象思维:运用已有表象进行的思维活动③理论思维:利用概念进行的思维。
(2)习惯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①创造性思维:用独特新颖的方法来解决新的问题的思维,是发明创造中的思维方式。
(3)对外思维和内省思维
(4)母语思维和外语思维
(5)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想象:人根据头脑中已有的表象经过思维加工建立新表象的过程。
(1)再造想象:根据别人的描述在头脑中构成的新表象的过程。
(2)创造想象:根据一定的目的在头脑中独立的构思新表象的过程
(3)幻想:个人渴望的、指向外来的想象。
(4)妄想:一种比较严重的心理疾病。
创造性思维:以新的方式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思维活动。
创造性思维的过程:(1)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明确新问题。(2)解决新问题:准备阶段、孕育阶段、豁然开朗阶段、检验假设阶段。
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几个因素:(1)创造动机强度的影响(2)知觉情境的影响(3)思维定势的影响(4)功能固着的影响(5)解决问题策略的影响(6)已有知识的影响(7)人格的影响。
良好思维的品质的标准:(1)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2)思维的独创性和判断性(3)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4)思维的目的性和可控性(5)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
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策略:(1)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创造的积极性(2)用唯物辩证法指导思维和创造性活动。(3)在启发式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4)运用发现是教学法把科学探索过程引入课堂。(5)在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学习。(6)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让学生掌握有关思维创造的知识(7)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8)要使学生了解自己的思维品质(9)组织创造性活动,让学生大胆创造。
第七章 情绪和情感
情绪与情绪:是个体对客观事物与个人需要之间关系的体验过程。
情绪和情感与认识不同,认识是对客观事物本身的反应,而情绪和情感则是对客观事物与个人需要之间关系的反应。
情绪和情感与认识又有紧密的联系:(1)认识是产生情感和情绪的基础;(2)情感和情绪对认识也有影响。
情绪和情感的外部表现:面部表情,体态表情、言语表情。
情绪和情感的功能:动力功能和组织功能。
情绪的从在状态:(1)心境:一种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2)激情: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为时短暂的情绪状态。
情绪的种类: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情绪调节:情境调节、认知调节、行为调节、注意转移、适度宣泄。
第八章 意志
意志: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的心理过程。
意志是人特有的心理现象,是人类意识能动性的集中表现。意志的产生与社会生产劳动有密切的关系。人的意志总是与行动紧密联系,所以也把有意志参与的行动称为意志行动。意志行动是人类独有的行动。
意志特征:(1)自觉目的性:①确定的行为目的要符合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②行动目的必须符合社会准则。(2)行为调节和控制(3)克服困难
意志与认识、情感和动机的关系:(1)意识与认识的关系①认识活动是意志行动的前提(意识行动中的自觉目的性是以客观规律的认识为基础的,人的行动目的是受客观规律的制约的)②意志
也影响人的认识活动。
意志与情感的关系:(1)积极的情感可以鼓舞人的意志,成为意志的动力;消极的情感也可以成为意志的阻力,他会消弱人的意志,阻碍人去实现目标,使意志行动半途而废。(2)由于意志具有组织和调节的功能,意志不止受感情的影响,反过来意志也影响感情。
意志与动机的关系:(1)动机是意志活动的激活者,有激励作用,是人的行为积极性的源泉。(2)动机对人的意志起着指向性作用(3)动机对人的意志起着调节的作用。
复杂的意志行动:决定阶段和执行阶段。
意志品质:自觉性、独立性、果断性、自制性,坚持性。
第九章 人格
人格:是个体行为的内部倾向。每个人既有不同于他人的外在行为的特点,也有不同于他人的能够支配和影响这些行为的内在倾向。
人格的结构:人格动机系统、心理特征系统、自我调控系统。者三部分既是相互独立的,又是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
人格的特征:整体性、独特性、稳定性与毕生发展性、生物性与社会性。
气质:是个体心理活动的反应特征。(天赋性,稳定性和可变性)
气质类型的基本特征: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和抑郁质。
气质与实践:(1)气质类型不决定人的社会价值和智力水平(2)气质类型与因材施教①依据学生不同的气质特征,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②教育学生善于认识,改善自己的气质。
性格的概述:是人对现实的较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模式。
性格与气质的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1)区别:①气质主要是先天性的更多的受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影响,是在人的情绪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反应特征。②气质无好坏之分,而性格则有好坏之分。③气质表现的范围狭窄,局限于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等方面;而性格表现的范围广泛,几乎囊括了人的社会心理特点。④气质的可塑性较小,变化较慢,而性格的可塑性较大,变化较快。(2)联系:①性格与气质的关系密切,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②气质可以影响性格的形成和发展③性格对气质也有明显的影响。
性格结构:性格的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理智特征。
影响人格的因素:(1)人格与家庭教育(2)人格与学校教育(3)人格与社会教育(4)人格与自我教育A
人格测量:自陈法、投射测验法(主题统觉测验,罗夏墨迹测验)
第十章 能力
能力: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人格心理特征。
能力的种类:(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2)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3)认识能力、元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智力、能力与创造力的关系:智力是能力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创造力则是智力在创造活动中独特发展的结果。创造力能推动智力的进一步发展,所以说,智力、能力和创造力有着密切相关的关系。
多元智力结构理论:哈佛大学认知和教育学教授,世界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就是在特定文化背景下或社会中,解决难题和创造新产品的能力。
智力测验:比奈智力测验。
能力类型的差异:表现在质和量两个方面。(1)质的差异:有特殊能力差异和和能力类型差异(2)量的差异:有发展水平高低的差异和表现早晚的差异。
影响中学生智力发展的因素:(1)遗传素质和智力发展(2)营养与智力发展(3)家庭教育与智力发展(4)学校教育与智力发展(5)实践活动与智力发展(6)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发展(7)中学生的智力特点
第十章需要
需要:人脑对心理或生理上的缺失或不足所引起的一种内部的紧张状态,是个人活动积极性的源
泉。
需要的特征:对象性、社会历史制约性、独特性、周期性。
需要的分类:生理需要和社会性需要、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需要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其中生理需要是人类最基本最强烈、最明显的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比较接近现实,对教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只有满足学生合理的,可以实现的最基本的需要,学生才会努力的学习。在教学中,老师只有努力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才能调动学生听课和做作业的积极性。正在思想工作中重视满足学生的自尊的需要、爱的需要和美的需要,丰富学生的精神需要,才能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
局限性:(1)他只强调了个人的需要、个人的意志自由、个人的自我实现,而没有提到社会现实对个人需要的制约作用(2)缺乏科学实验的依据和客观的测量指标,还有待在社会实践中进一步检验。
动机:是引起、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和动力,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
学习动机:提东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以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资过程和内部心理状态。
学习动机的分类:(1)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2)远景的间接动机与近景的直接动机(3)主导动机与辅助动机。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应的关系:(1)学习动机的水平对学习效果的影响。(2)学习动机的强度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耶克斯-多德逊定律:从事比较容易的学习活动,行动及活动的最佳水平应当高一点;而从事比较困难的学习活动,动机强度最好低一点
第十五章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一种持续发展的积极地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主体能对社会做出良好的适应,能充分发挥身心潜能。
心理健康的标准:(1)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2)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①智力正常,乐于并善于学习②悦纳、尊重自己并不断地塑造自己。③情绪欢乐、适宜。④乐于交往,善于交往。⑤性格健全,行为正常。⑥适应社会。
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1)外部: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2)内在:心理因素、生理因素。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自我问题,学习问题、行为问题、情绪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性心理问题、社会适应问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1)科学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的原则(2)面向全体与关心个别差异相结合的原则(3)预防,矫治和发展相结合的原则。(4)尊重与理解的原则(5)学生主体性与教师辅导性相结合的原则(6)活动性与保密性原则。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课堂渗透、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
第五篇:心理学跟进笔记
第一章 现代心理学研究与发展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什么是心理学
定义: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人对客观湿湿的主观反映。
二.研究任务:揭示人类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三.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个体行为和个体心理。2.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3.个体意识和个体无意识。
第二节 心理学的源流
一.心理学的流派
心理学诞生的标志: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家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研究,使心理学从这雪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Ps:冯特是心理学之父。
(一).构造主义
奠基人:冯特
代表人物:铁钦纳
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意识,即对人对直接经验的觉知。方法:内省法。
(二).机能主义
创立者:詹姆斯
主张:①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能力和目的。
②心理学的工作不应该局限于实验室内,还应该采用观察,测验以及问卷调查等方法。
意义:推动了美国心理学面向实际生活的发展进程。
(三).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
主要研究:知觉和意识的组合过程。代表人物:韦特海默,苛勒,考夫卡。主张:①人对事物的任何事是有整体性的。
②人所得到的知觉是有组织的。
③人的意识和知觉不等于,也不能还原成感觉。
Ps:元素的机械总和,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先于部分的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四).精神分析学派
创始人:弗洛伊德。主张:①人在童年时期的潜意识的经验及其导致的内心冲突是心理学障碍的根源。
②性方面的潜意识压抑过度或不当会导致诟病 手段:释梦,自由联想,意义:①对个性,动机心理学的押宝就产生较积极作用。
②泛性论遭批判,批判继承形成新弗洛伊德派。③成为二十世纪影响人类的文化最大理论之一,对哲学,文学及其奇特社会科学产生重要的影响。
(五).行为主义
创始人:华生
主张:①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可观察的外显行为。
②反对内省法,主张实验法。
③强调幻境决定论。
后期代表人物:斯金纳。
主张:任何机体当前的行为结果改变了未来的行为
意义:①锐意的研究可观察的行为,强调严格的科学研究方法,对心理学走上客观研究的科学道路起积极作用。
②影响了当时的行为科学。
③但极端排斥研究心理内部结构和过程,否定一是研究的重要性,客观化了心理学的内涵,限制了发展。
(六).人本主义
代表人物:马洛斯,罗杰斯 观点:人性,潜能 方法:思辨,推测
(七).认知学派
代表人物:奈瑟,西蒙
观点:内部认知活动(头脑加工活动)。方法:口语报告(发声思维)
第三节 心理学的研究
一.类型
1. 延续性的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
(1).纵:①即追踪研究,他是在比较长的是时间内,对人的心理发展进行系统,定期的研究。
②系统,详细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量变质变。
③缺点:周期长,易受社会环境变动影响以及样本自然减少等。
(2).横:也叫横断研究,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测试的心理发展进行测查并进行比较研究。
优缺点:省时,高效但是缺乏系统连续性,难以确定因果关系,取样程序也较复杂。2.个案研究和成组研究
(1).个案研究:对一个或者少数个被试进行的研究,详尽,系统,但被试太少,缺少典型性和代表性。
(2).成组研究:被试一批,取样多,可做量化处理,科学性较强,代表性较好,但研究不够深入。(3).相关研究和因果研究 二.心理学研究的程序。
1.确定问题并提出假设。2.确定研究对象。
3.界定概念及其测量工具。4.选择研究方法。
5.解释结果并做出推论。三.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1.观察法 2.调查法 3.实验法
4.测验法:采用一种专门的测量工具,短时间,测量间接性,相对性,客观性。
章节ps:心理学二分法,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三分法,包括心理过程,心理状态(过渡状态),个性心理。
第二章 脑与心理
全章观点:①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的技能。
②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源泉和内容。
③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④心理是在实践中发生和发展的。条件反射~~~~ 结论:①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②心理是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第三章(书为第四章)认知过程
第一节 注意
一.注意的含义
1. 概念: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的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2. 特点:(1)指向性
(2)集中性:心理活动停留的紧张
二.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维持功能,调节功能。
三.分类:①无意注意:影响因素有,刺激物的特征,人本身的状态。
②有意注意(随机注意)。
③无以后注意:例如盲打。四.注意的转移
因素:①原来注意的强度。
② 新对象的性质。第二节 感知觉
一.感觉
1. 定义一种简单的心理现象,他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2. 感觉的测量
(1).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受阈限:感受性就是对刺激的感受能力,绝对感受性就是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绝对感觉阈限就是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2).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受阈限:差别感受性就是刚刚能察觉同类刺激最小差别量的的感觉能力,差别感受阈限指刚刚能感觉出同类刺激的最小差别量。
3.感觉适应:相同的刺激物持续作用于某一特定的感受器而使感受性提高或降低的变化现象(例如视觉明暗适应,嗅觉适应等)。二.经验与知觉。
1.定义:知觉可以被看作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反映。2.特性:①整体性 ②选择性 ③理解性 ④恒常性(如门无论怎么开关视觉变化但是人们对其认识还是固定的)。
第三节 记忆
理解: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识记、保持、再认或是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一.种类。1.从唯独划分:(1)内隐(即无意记忆)。(2)外显记忆(有意记忆)。
2.按记忆种类:形象,逻辑,情绪,运动,3.按记忆编码 二.记忆系统
1.感觉记忆 贮存时间:短。
(瞬时记忆)编码方式:未加工,按刺激的物理特征。
信息容量:大量信息。
2.短时记忆 贮存时间:一分钟以内
编码方式:听视觉
信息容量:有限,7±2组块(组块指人们在过去经验中已变为相当熟悉的一个刺激独立体)
3.长时记忆 贮存时间:一分钟以上。
编码方式:情景,语义。
信息容量:无限。三.记忆的过程和规律。1.识记:(1)对事物反复感知从而形成比较巩固的映像的过程。
(2)种类;①有意识记(有目的性的,有方法的)和无意识记(无目的无方法)②记忆识记(不理解,重复记忆)和意义识记(理解,依靠材料本身的内在联系进行识记。)
(3)影响因素:①识记的目的性。②识记材料的意义。(联系越多,识记材料的意义越强,识记
效果越好)
③事迹材料的数量。④识记材料的位置。
二.如何保持
因素:①识记的程度。
②识记后的程度。
③记忆材料的性质(动作>形象,有意义>无意义)。④识记后的休息。⑤复习。
三.遗忘的规律。
1.遗忘是指经历过的事物的不能和再认或者是错误地重现和再认的现象。2.特性:不规律的。
3.影响的因素:主观因素,材料位置,材料数量,学习的程度。
第四节 想象和思维
一.想象:分类:有意与无意,再造和创造,幻想(与创造想象有关)二.思维
1.特性:概括性(角度内容),间接性(手段)。2.过程:①分析和综合。
②比较。
③抽象和概括。
④具体化。
3.探索方向:即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发散思维又名求异思维(从一点考虑多点)。发散思维的特点:流畅性,独特性,变通性(具体见第七章)。三.思维的类型。
1.动作思维:三岁前。2.形象思维:学龄初期。3.抽象思维:学龄中期。4.形式逻辑和非形式逻辑。5.集中思维,分散思维,四.问题的提出与解决。
问题是指人们尚未探索的未知情景。
1.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①知觉情景,即问题的呈现方式。
结论:越简洁越明了越容易。
启发:解决问题需要突破知觉情景的束缚。②思维定势:功能固着 a.思维定势的特殊形式。b.思维情况的表现。
c.指一个人只能看到物体的通常功能而
看不到其他的功能。
d.解决问题时要经常考虑功能变通以求
得问题的顺利解决。
③原型启发;例如蜻蜓直升机,蝙蝠超声波啥的。
④动机强度。
2.问题解决的过程:①提出问题 ②分析问题 ③提出假设 ④检验假设 3.问题解决策略:算法式,启发式(经验规则)。
第四章(书为第五章)情绪
第一节 情绪的认知
一.含义:情绪是人类对于各种任职对象的一种内心感受或态度。
三层含义:(1).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只是反映内容和其它心理过程不同。
(2).主体的需要是情绪产生的基础。
(3).对客观现实的认识是情绪产生的必要条件。
Ps:心境特点:弥散性,长期性;激情的特点:爆发性,冲动性。二.情绪理论
1.早期理论:①詹姆斯—兰格理论 观点:情绪变化是因为生理变化。
②坎农—巴德理论 观点:情绪变化伴随着生理变化(发生于大脑)。2.认识理论:①沙特—辛格理论 观点:决定情绪的因素是认知。a.身体需要高度的生理唤醒。
b.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识性的唤醒。
②阿诺德—阿扎鲁斯理论 观点:情绪是对意义的反映,这个反映由评价
和评定完成。
意义:在情绪问题上提出评价的理论。
3.动机—分化理论:伊扎德 观点:以情绪为核心,以人格结构为基础,论述情绪的性
质和功能。
三.健康情绪的必要条件 1.正确的人生追求。2.宽广的胸襟。3.理性地适应生活。4.寻找身边的快乐。四.怎样调节和控制不良情绪 1.觉知自己的情绪状态。2.转移注意力。
3.转变观念重构的认识。4.合理地发泄情绪。
5.主动用言语控制调节情绪。
第六章 人格 第一节 人格及其结构
一.人格的含义:人格是个人在各种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内在动力组织和相应行为模式的统一体。
三.特征:整体性(统一体),稳定性和可塑性,独特性和共同性,生物性和社会性,四.人格理论:弗洛伊德理论,①本能与压抑。(生本能,死本能。)②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③人的心理性欲阶段。五.人格结构
1.奥尔波特人格特质论:特质是人格的基础,是心里组织的基本建构单位。(两特质,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个人特质又包括三个特质,首要特质,即最能代表一个人特点的特质。中心特质,即能代表一个人的性格核心成分。次要特质,指一个人的某种具体的偏好或反应倾向。)
2.卡特尔人格因素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出名的有·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3.艾森克特质理论:他对更高层面上的特质比较感兴趣,他将这个层面上的特质称为类型,也可叫基本维度,即存在高低两极的连续维度,而不是非此即彼的类型划分。任何一个人的人格都有可能位于维度的某一点上,但这些维度应该是最具有概括性的。(大体分为外向性和神经质两个基本维度。)六.研究人格的其他方法
1.观察法。①项目校查 ②等级鉴定 2.晤谈法(结构式):被试的现状,历史,本人和环境的关系以及在某些特定环境里的行为等。
第二节 人格的形成
一.气质
1.类型:血液型,黏液质,胆汁质(包括黄胆汁和黑胆汁)二.影响因素
社会,学校,家庭,产前环境出生过程。
第三节 人个理论
一.精神分析理论。
1.本能与压抑(主弗洛伊德的性欲理论)
防卫机制:压抑,退行(以儿童的方式逃避),合理化和文饰作用,反向作用,转移,升华。
2.人格的内在冲突;弗洛伊德划分为三部分,本我,自我,超我。分别对应快乐原则,现实原则,自我原则。
3.人格的发展与健康:弗洛伊德将人的一生划分为五阶段。即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两性期。
PS:埃里克森是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
第七章(书为第三章)行为动力
第一节 需要
一.基础信息 1.含义:需要是由生理或心理缺失不足引起的一种内部的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是个人活动积极性的源泉。2.特征:对象性,动力性,社会性。3.种类:(1).生物需要与社会需要。(2).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二.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如果填空只要求写五个那就只写最下面四个和最顶的那一个)
三.对马斯洛需要层次的简要评论
1.积极意义:①注重社会正常人的需要,因此它具有普遍性。应用广泛。
②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一个有严格组织的层级系统。
③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比较客观、准确地揭示了人类需要产生的客观规律。2.缺陷:①脱离现实社会生活实践,将人类的一切需要看成是由潜能决定的,降低了社会生活环境在人的需要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②马斯洛强调低级需要向高级需要发展,但没有充分认识到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
③马斯洛是一个人本主义者,他的许多概念是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而未能顾及这些概念的现实社会内容。
第二节 动机
一.含义:动机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诱因是指所有能引起个体动机的刺激或情境。(分为正诱因和负诱因)Ps:动机对于个体活动具有三种基本功能:激活,引导,维持和调整。二.分类
1.生理性动机(例如饥饿,渴,睡眠,性等等)2.社会性动机(例如兴趣,权力动机等。)
三.动机冲突(按表现形式和性质内容分)
(一)表现形式
1.趋避式的动机冲突:
同一个目标对于个体来说可能满足某种需要,但同时也可能构成威胁。一个目标对个体 形成了好恶、吸引排斥的两个方面,此时个体所形成的矛盾的心理环境、就是趋避式动 机冲突。前面所述妇人拉孩子就属此类。当时真正的母亲在“得到自己的儿子的目标行 为下,存在着“拉过来得到儿子”和“拉重了会拉死儿子”的矛盾的心理情境,于是产 生趋逐式的动机冲突。2.双趋式的动机冲突:
个体在有目的的活动中同时有两个并存的目标、而且这两个所欲达到的目标对其具有同 样强度的吸引力和能引起同样强度的动机。但个体由于条件、环境所限制而无法同时获 取两个目标,这时在心理上产生难以作 出取舍的冲突情境,这就是双趋式动机冲突。产 生双趋动机时必须作出强迫性的、非此即彼的选择,优柔寡断则结果可能一个都得不到 或造成对心理的伤害。
社会生活中此种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常常会遇到。如某青年一方面要参加组织安排的活 动,又想观看足球比赛。参加了组织活动就不能看足球赛,反之也一样。最后他必须作 一个取舍。
3.双避式动机冲突:
个体在有目的的活动中,眼前呈现两个具有同样强度威胁力的目标;迫于环境形势,逃 脱一个咸胁就必须接受另一个威胁,正是所谓的“前有伏兵后有追击”。此时个体引起 的紧张和随之所产生的动机上的冲突就是双避式动机冲突。这正是人们平时所说的“两 难心理”。
(二)性质内容
1.原则性动机冲突。2.非原则性动机冲突。
第三节 动机理论
一.强化动机理论:一切行为都是由刺激---反应构成的,也就是说联结主义认为在刺激和反应之间不存在任何中间过程或中间变量。(理论认为强化即凡是能增加反应概率的刺激或刺激情境均可称为强化)
二.成就动机理论:动机强度=F(动机水平×期望×诱因),诱因是成功时得到的满足感。三.期望理论
四.归因理论:内部和外部,稳定和非稳定,可控和不可控。
归因理论的实际运用;1.了解心理与行为的因果关系。
2.根据行为者当前的归因倾向预测他以后的动机。3.归因训练有助于提高自我认识。Ps:美国,塞利格曼等人提出习得性无助。五.自我效能感应。1.定义: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它与自我能力感是同义词语。自我效能感理论已经得到了大量实证研究的支持。
2.分类:①结果期待,是指人对自己的某一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②效能期待,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实施某种成就行为的能力判断,即人对自己行为能力的推测。3.形成因素:个体成败经验 ;个体的归因方式。
第四节 学习动机的激发
1.设置合理目标 2.有效利用反馈与评价 3.增加学习任务的趣味性 4.合理运用奖励与惩罚 5.科学利用竞争与合作
6.向学生表达明确可行的期待 7.增强自我效能感 8.进行归因训练
第七章(书第六章)智力与创造力
第一节 智力及其理论
一.智力的含义:智力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包括生理,心理及社会等多个方面。(传统意义上的智力是由思维、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构成。)
Ps:个体的智力有高低之分,并受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二.智力的理论 1.因素理论
(1)二因理论:斯皮尔曼,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
(2)群因素论:瑟斯顿,特征关键词是多物的共同因素。
(3)流体智力(先天)和晶体智力(后天):卡特尔;①流体智力是发现复杂关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不依赖于个体文化的文化只是经验,不同的文化背景中的个体,可以具有相似的流体智力。②晶体智力依赖于流体智力。
2.结构理论
(1)层次理论结构:弗农提出。继承了斯皮尔曼的二因素理论,提出了智力的四层次结构模型。(顺序为一般因素→大因素群→小因素群→特殊因素)
(2)智力三维结构理论:吉尔福特提出。从操作、内容和产物三个维度来考虑。3.信息加工理论
(1)多元智力理论:加纳德提出。
分类: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动觉智力、人际智力、自知智力、认识自然的能力(共八条,最后一条是1999年提出)
(2)三元智力理论:斯藤伯格,包括成分智力、背景智力和经验智力。
(3)PASS模型:①注意—唤醒系统
②同时性加工—继时性加工系统 ③计划系统
第二节 智力测试
智力捉鸡的我决定放弃这一节,因为不是很常考,请自行看书p188—p194几种智力测试名称。好了,跳到第三节。
第三节 智力开发
一.智力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从“社会发展、学校、个人自身发展、教育开发智力”四
方面随便瞎扯。
二.智力发展的阶段性:45岁后学习能力明显下降,之前除非个人不努力或者先天智力原因。否则基本没差。
三.智力应该遵循循序渐进和量力而行的原则。
四.智力开发的有效途径:1.教育和教学中开发智力。
2.元认知与智力开发:①元认知就是对认知本身进行反思的一个
知识系统,即对认识的认识。
②特点:在于对认知过程的分析和调控。
第四节 创造力的培养
一.含义: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
二.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发散思维特点: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
三.创造力的特征:敏感性;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再定义性;洞察性。Ps:吉尔福等人将富有创造性的人格特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独立性。
②有旺盛的求知欲。
③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事物运动的机理有深究的动机。
④知识面广,善于观察。
⑤工作中讲求条理性、准确性与严格性。
⑥有丰富的想像力、敏锐直觉、喜好抽象思维,对智力活动与游戏有着广泛兴 趣。
⑦富有幽默感的,表现出卓越的文艺天赋。
⑧意志品质出众,能排除外界干扰,长时间地专注于某个感兴趣的问题之中。四.培养创造力的途径与方法
1.途径:①环境因素:社会,家庭,学校。
②教育:改革评价机制,改革现有课程,重视健康的人格培养,培养非逻辑思 维能力。
2.方法:头脑方法,信息交合法,联想法,综摄法。Ps:创造力开发的法则:综合法则,对应法则,移植法则,离散法则,换元法则,逆反法则,群体法则。
第九章(书第八章)个体心理发展
一.心理发展
1.含义:个体随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得到改造,日趋 完善。复杂化的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的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2.体现:①反映活动从混沌未分化向分化、专门化演变。
②反映活动从不随意性、被动性向随意性、主动性演变。
③从认识客体的外部现象向认识事物的内部本质演变。
④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从不稳定向稳定发展。Ps:学生心理发展的动力:社会、学校、教育向他们提出要求时产生新的需要和他们已 有的心理水平形成的矛盾。
3.特点:连续性与阶段性;方向性和不可逆性;不平衡性;个别差异;发展的关键期。二.心理发展的主要观点:①成熟势力说(格赛尔)即成熟是推动心理发展的主要动力。
②行为主义观。
③精神分析论。
④相互作用论:图式,同化,顺应,平衡:
皮亚杰提出四个心理运算阶段:感知运算(0~
2岁),前期运算(2~7岁),具体运算,形式运算。
⑤生态发展观。这章--后面没怎么听课,也不是很重要。。。略过。。
第十章(书第九章)学习心理
第一节 学习与学习理论
一.什么学习的重要性含义分类啥的不罗嗦了。二.学习理论及其应用:
1.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①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观,关键是强化。②班杜拉社会学习观;观察是最基本的学习过程。2.认知注意的学习理论:①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观。
②奥苏伯尔的认知接受学习观。他认为学生的意义学习才是真 正的学习。
③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观。3.构建主义的学习观:知识观,学生观,教师观。
第二节 学习迁移
一.学习动机
1.分类:正迁移和负迁移(正作用和负作用);
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特殊迁移和一般迁移(原理和态度是教育的核心);
侧向迁移与纵向迁移(普通→特殊)二.学习迁移理论以及应用
1.早期理论:形式训练说,相同要素说,概括说和关系说。2.当代迁移论:①认知结构的迁移观:奥苏伯尔认为已有的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的学习
有重要影响。
②建构主义的迁移观:即认知结构在新条件下重新建构。
3.促进迁移的教学:改善心智的功能;传授基本知识;有效的知道;提高的迁移的意识 性;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第三节 学习策略
一.分类
1.迈克卡三分法
二.认知策略:复述策略;精制策略(例如学生做笔记);组织策略。三.元认知策略:
1.元认知结构:①元认知知识:个体通过经验积累起来的关于认知的一般性知识。
②元认知体验:主体在从事认知活动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③元认知监控:主体在进行认知活动的过程中,将自己进行的认知活动
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而自绝的监视、控制和调节(包括制定计划、执行计划、检查结果、采取补救措施)。
2.元认知能力:(1)元认知能力的实质:核心是自我监控。
(2)元认知得提高:记笔记或者增强学生对自己或他人的认识e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