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团法人制度研究(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4 02:10: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财团法人制度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财团法人制度研究》。

第一篇:财团法人制度研究

财团法人制度研究

张 芳 财团法人概念和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从罗马法上追溯其起源。财团法人制度主要是大陆法系的制度,但大陆法系的大多数民法典并未对财团法人这一概念作出很明确的定义。虽然学术界关于此定义的说法不一,但都大同小异,主要都是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财产性的集合;二是为一定目的而设立;三是法人。即财团法人是指法律上对于不以营利为目的的财产集合赋予民事权利能力而形成的法人。

11.财团法人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1.1财团法人与社团法人的区别:

财团法人与社团法人是以法人成立的基础来划分的,一般认为社团法人是人的集合,而财团法人是财产的集合。马俊驹认为两者在成立基础、设立人的地位、设立行为、目的以及有无意思机关等方面存在不同。另有学者认为除此之外,两者还存在以下差别2:

一、因财团法人一般以追求公益事业为目的,其设立在多数国家较为严格。社团法人内部形态不一,依法适用不同的设立程序,其中非营利社团在许多国家只需登记即可。

二、两者变更和解散的条件不同。社团法人可以由社员依决议自动加以变更,还可以依决议自愿解散;财团法人的目的、章程及组织的变更、管理方法的修改,或者解散,须由特定机构依职权为之,不存在自愿决议的解散。这些都可以为今后我国设立法人制度所借鉴。

1.2财团法人与公益信托的区别:

公益信托作为英美法系的产物,其和公益性财团法人在功能有相 12 葛云松,《中国的财团法人制度展望》,北大法律评论,第5卷,第1辑,第173页

高庆新,《对构建财团法人制度的思考》,河南师范大学学报,第35卷第4期

似之处,两者都是为了促进社会公益事业,但在法律上两者又着显著的区别3:一,在设立方式上,财团法人必须依照法人的设立方式而设立,而公益信托是依据信托法而设立,只需要委托人与受托人签订信托契约或受托人根据委托人的遗嘱对其财产进行管理。由此,可见两者设立所依据的法律不同;

二、从财产所有权的归属来看,根据法人制度,财团法人所募集和接收的捐赠都属于财团法人所有,与捐赠人和管理人的自有财产相分离。而公益信托财产是根据信托法,与委托人自有财产相分离,但信托财产也不属于受托人,受托人只享有管理和处分信托财产的权利,公益信托财产的所有权人是不特定的公共受益人;

三、从财产的管理与存续期间来看,财团法人为也确保其永续性,法人机关在其存续期间内原则上不得动用基本财产,而公益信托则无此限制,即使是小额资金也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比较自由地进行公益事业。

由此,公益信托相比公益性财团法人具有成立方式简约、节约运营成本、不受捐赠规模及存续期间的优点。但章小兵认为,我国民法典采纳财团法人比采纳信托制度更适宜。他认为信托法的最大优点在于其飘忽不定,不断变化,从而能够不断适应实践的发展变化,不断更新法律,所以它是英美法系的典型产物。但在大陆法系中,法律的发展主要不是通过法官和律师在法庭上进行,而是由立法者和法学家在法典中进行。如果将信托规定于法规相对稳定的民法典之中,就会严重削弱信托制度的变异性,阻止了信托的发展。对比两种制度的优缺点,是否我国在未来的民法典将如何设制?4笔者认为从发展的眼光来看,任何一个国家中都应当存在一种受国家控制的并且在名称上受到国家保护的长期性公益性组织,同时,也应存在另一种不受国家监督的长期性的组织。第一种组织能够为那些希望其事业或名誉被人 34 马骏,《对我国公益基金运作模式的法律思考》,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8卷第5期

章小兵,《财团法人制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纪念的捐赠人提供了最大程度上的保障及动力。但同时也存在另外一种捐赠人,把慈善作为个人事务,他们不希望受到国家的控制,且国家对公益事业进行全面控制,也会降低公众的参与意识。所以,两种制度都有其存在的必要,两种相辅相承,共同推动我国公益事业的发展。

2.我国未来民法典财团法人制度的立法选择 2.1我国非企业法人的立法现状

社团法人与财团法人的划分是大陆法系中最重要的法人分类。在大陆法系中以法人设立所依据的法律为标准,将法人分为公法人与私法人。凡依公法设立的法人为公法人;依私法设立的法人为私法人。私法人可再以法人成立的基础为标准,进一步分为社团法人与财团法人。社团法人是以人的集合为基础而成立的法人,是人的集合体。公司、合作社、各种协会、学会等都典型的社团法人。财团法人是以财产的集合为基础而成立的法人,是财产的集合体。各种基金会组织、寺院与慈善组织等都是典型的财团法人。

社团法人与财团法人的分类在我国并没有为《民法通则》所采纳。《民法通则》中将法人分为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社会团体法人、企业法人四种类型,且没有很多的具体规定。尤其是企业法人之外的另外三类非企业法人的法律规定,我国的研究则比较薄弱,相关立法也极不完善。主要是国务院的四个行政法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基金会管理条例》。在这其中,大致相当于财团法人的是由行政法规规定的基金会法人与民办非企业法人。5

为了加强对社会团体法人的管理,国务院1998年通过了《社会 5 高庆新,《对构建财团法人制度的思考》,河南师范大学学报,第35卷第4期

团体管理条例》。此《条例》第2条明确规定,社会团体是指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国家机关以外的组织可以作为单位会员加入社会团体。此《条例》第10条有关社会团体成立条件中规定,社会团体成立必须有50以上的个人会员或者是30以上单位会员。虽然社会团体法人与财团法人有着相似之处,但又不完全相同,例如,社会团体法人是各成员参加本团体事务的管理工作,但财团法人的捐赠人不参与法人的管理工作。

关于基金会的规定,主要有1988年的《基金会管理办法》和2004年的《基金会管理条例》。1988年的《基金会管理办法》第2条规定,“基金会是指对国内外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以及个人自愿捐赠资金进行管理的民间非营利性组织,是社会团体法人”。由此可见,在此基金会被定性为社会团体法人。从此《办法》我们看不出基金会须以成员为其成立的必然要素。基金会是无成员组织,这与以成员为构成要素的社会团体法人有着本质的区别。鉴于此种情况,曾有学者主张摒弃“基金会法人”一词用语而改采“捐助法人”用语6。在2004年的《基金会管理条例》中,对基金会的有了明显的变化,《基金会管理条例》第2条规定,“本条例所称基金会是指利用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捐赠的财产,以从事公益事业为目的,按照本条例的规定成立的非营利性法人”。该条例不再将基金会归为社会团体法人,是将其笼统称为非营利性法人。

关于民办非企业法人的规定,主要有1998年发布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该《条例》第2条规定民办非企业单位是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而《事业单 6 江平,赵旭东,《法人制度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0-51页

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第2条规定,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到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由此可以得出,民办非企业单位和事业单位仅从资产来源上就可以将两者明显区分开来。在民办非企业单位中领取了法人执照的则可以称之为民办非企业法人。

那么,对于非法人型的民办非企业单位,是根据《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的第12条,民办非企业单位根据其承担的民事责任的不同方式,除了可以采取法人形式外,还可以采用个人和合伙的形式。这一制度就遭到了葛云松博士的质疑。他认为这一制度根本是我国的“制度创新”,且没有理论和逻辑上的根据。所谓的不以营利为目的就是指不将盈利分配给出资人,在非法人型民办非企业单位不须进行“分配”,单位所得直接为个人所有或合伙共有。7对于葛博士的观点,笔者也赞同,对于个人和合伙的民办非企业单位,出资人的财产与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财产无明显界线,民办非企业单位并无独立财产,对于单位的盈利是否进行了分配根本无法区分,进而无法说明是否以营利为目的。所以这一不合理的制度应该取消。2.2基金会与民办非企业法人的性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成立了越来越多的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法人,而且他们在不同的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他们的法律性质,有不少学者认为它们具备财团法人所必备的特性。即使在法人目的、法人的设立程、法人的章程和法人解散等若干细节规定上有些区别,8但笔者认为它们之间并没有根本性的不同。首先,从财产方面来说,基金会与民办非企业法人都有自己的独立财产。基金会的捐助人在将自己的财产捐助之后,这些财产就为基金会享有完全的所有权,由基金会的管理者按照基金会的目的来进行使用和处分。同样,78 葛云松,《中国财团法人制度展望》,北大法律评论,第5卷第1辑,第171-193页

章小兵,《财团法人制度研究》,2006年硕士论文

葛云松,《中国财团法人制度展望》,北大法律评论,第5卷第1辑,第171-193页

民办非企业法人在设立人投入财产后即与财产彻底分离,财产的所有权也为民办非企业法人所有。企业法人的出资人虽然在出资后与所出资的财产相分离,但其对财产享有决定权和分配盈利的权利,而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法人的出资人在财产捐出后,不再对所捐财产享有所有权和支配权,而且了不能分配剩余财产。由此,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法人都是财产性的集合,没有成员,符合财团法人财产性集合的特性。其次,虽然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法人虽然没有成员,但其仍然和自然人一样具有独立的人格,但仍可以按自己的名义作出有效的意思表示,符合法人的特性。所以,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法人虽然没有冠以财团法人的名称,但它们是可以归入国外所称财团法人的范畴。

2.3我国法人制度现行分类存在的问题

我国《民法通则》规定将法人分为企业法人、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和社会团体法人四类,对我国法人四分法的理论基础,学术界并未达成共识。有学者认为这种划分的缺陷明显。其主要表现为9:(1)没有明确公、私法人的分类,减弱了民法的社会功能。民法作为市民社会的基本法,是为了推动国家政治架构的健康、稳定发展,促进市民社会的和谐与进步。为了保障这一功能的实施,民事主体制度的作用尤为突出。法人制度只有通过清晰的公、私法人分类,严格设定民事生活领域的准入规则,才能完成对公法人进入私法领域的限制,实现对私法人实施自主行为的保障。(2)我国的四分法,突出不同所有制企业法人的特殊性,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已不能适应当前的经济生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决定法人分类的标准不是所有制的身份,而是法人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3)事业单位法人包含的类型过于宽泛,既有国家拨款成立的兼有部分行政管理职能的公法人,又有依国家行政命令组建的公益法人,还有由自然人或法人组建并办理登记成立的 9 马俊驹,《法人制度的基本理论和立法问题之探讨》(上),法学评论,2004年第4期

私法人。这些法人没有按其特征抽象出同一类别的因素和基础。(4)没有确认财团法人,不能包容我国现有的法人类型,如基金会、寺庙、捐赠财产构成的各类组织等。

2.4学者的态度

在我国民法典起草问题的学术讨论中,围绕是否将财团法人的概念与制度引入立法,存在着不同的意见。

葛云松博士通过比较我国的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与国外的财团法人,认为我国应当建立统一的财团法人制度,并且在该制度统合基金会制度和法人型民办非企业单位。10马俊驹在多篇论文中也力主采纳财团法人制度,主张:“我国未来的民法典首先应将法人划分为公法人和私法人,在严格限制公法人进入私法领域的范围的基础上,将私法人划分为社团法人和财团法人,同时对社团法人辅之以营利、公益和中间法人的立法模式。”徐国栋教授在其主持的绿色民法典草案中将有关财团法人的规定放置于法人编第五题。11

梁慧星教授不主张采用社团法人与财团法人的划分,而采用了营利法人与非营利法人之划分。在非营利法人之下,又划分为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社会团体法人和捐助法人,其中相当于财团法人的地位定格为捐助法人。王利明教授也没有采用社团法人与财团法人相对 应的划分,而是沿用了民法通则所使用的企业法人与非企业法人的法人分类。但他建设在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法人一节对基金会法人进行规定。

2.5我国未来民法典应引入财团法人制度

综上所述,学术界有众多学者建议我国未来的民法典应该采纳财团法人制度。笔者也赞同此观点,理由如下:

首先,财团法人制度有其独特的价值。在财团法人制度下,独立 1011 葛云松,《中国财团法人制度展望》,北大法律评论,第5卷第1辑,第171-193页

章小兵,《财团法人制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的财产只追随特定的目的,财产管理人只是按照财团目的来进行管理或者进行经营,管理和经营产生的法律后果由财团财产承担而不是由管理人承担,管理人不是财团法人的成员,不能够任意支配财团财产,而只能在法人目的和章程的指导下从事公益事业。12在我国,动员社会公众的力量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法律形式主要是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但对于这些组织的规定只是散见于一些行政法规中,无法统一。

其次,传统民法上将私法人根据其是成员的集合还是财产的集合而区分为社团法人和财团法人,在名称上已经非常精当,在法学界已经是一个相当熟悉的概念,并不需要进行替代性转换,其实,新的名称并不一定就能使国人更快接受。所以有学者提出的“捐助法人”、“捐献法人”、“基金法人”等名称并不可取。

第三,我国1986年《民法通则》将法人划分为企业法人与非企业法人,然后把非企业法人再次划分为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社会团体法人。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法人在这种划分方法中所处的地位比较模糊。如前所述,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法人普遍认为属于财团法人的一种法人类型,与此同时,另一些财产性集合的组织也将不断出现,如前述的家族财团,还有现在比较流行的私人俱乐部,它们都是以私益为目的,但又都是财产的集合体,梁慧星教授所提的捐赠法人是否能够为它们法律地位留在一席之地。那它们的地位又该何去何从?我想,为使法律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进步,我国未来的民法典应当采纳财团法人制度。

在引入形式上,有学者主张统一的财团法人制度作为一个有可能将在我国初生的立法制度,设立单行法进行规范,将更加有利于制度的发展和革新。13笔者认为此不可取,财团法人制度的引入,必然也 1213 章小兵,《法人制度分析》,企业家天地,2008年第11期

高庆新,《财团法人制度基础解析与立法模式选择》,经济理论研究

会牵涉到与财团法人制度相对应的社团法人制度的引入,两者作为民事制度的主体,应该在主体篇进行说明,更符合民法典的编制体例。

3.我国引入财团法人制度需要注意的问题

3.1财产性集合

通说认为财团法人是一种财产的组合。但该如何看待财产性集合中的捐资者和人的集合中的发起者,笔者认为,两者有着诸多的相似点:

一、两者都是法人的投资者,他们的投资行为对于法人的成立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法人成立之初的注册资本直接就由其出资多少而决定;

二、他们的出资目的也直接影响到法人成立的目的。但财团法人因其带有公益性质而享有一些公司法人所不享有的优惠政策,为了避免一些唯利是图的人利用财团法人的这些优惠,不能只是将财团法人限定于财产性的集合,而应作出与此财产相关的规定。比如:出资的形式,是否仅为现金,实物和股权出资可行吗?另外,财团法人的财产该如何管理,如何让这些资金不被挪作它用,避免本该为社会谋福利资金流入的图谋不轨的人手中。

3.2财团法人的目的

通说认为财团法人是以公益性为目的。其实,财团法人源于古罗马,且罗马法系的代表作《德国民法典》是将法人分为营利法人和非营利性法人,其它的非营利性法人即我们所称的财团法人,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德国民法典》中的财团法人并非一定是以公益性为目的,因此,德国的财团法人除了我们所熟知的基金会、慈善组织等公益性法人之外,还有家庭财团、企业财团等些非公益性财团法人。但在后来西法东进的过程中,《德国民法典》中财团法人可适用于非公益性目的已经为大多数国家所摈弃,如日本民法典,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典都未承认家庭财团,主要理由是税收问题,因财团法人本身享有 9

一些税收优惠政策,为了避免有人利用这种优惠政策来逃避继承税。但有学者提出,民法典应该对家庭财团这一制度应该予以吸收和保护,因为这一制度能有效防止家族后代继承人在短时期内将几代人的辛劳挥霍一空。14笔者也赞成这一观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不能因为因噎废食,对于家族周围制度的的弊端,我们可以通过税法加以调节,将其不利的影响降到最低。

3.3财团法人的机构

通说认为财团法人没有意思机关。因财团法人是财产的集合,所以只有执行任务的机关。15但我国也有学者认为,只要是法人都应该有其意思机关,董事或者理事应视为财团法人的意思机关。16另外还有学者认为,财团法人确有其意思机关,其意思机关即为其捐款者。笔者赞成尹田教授的说法。财团法人最不是简单的履行捐款者的目的,对于一个法人来说,财团法人还有许多别的任务:第一,首先的是让财团法人的所吸纳的资金按其设立之初的目的运作;第二,管理好暂时不用的资金;第三,维系财团法人的正常运营,不断募集和接收社会公众捐赠,经营管理好现有资金。

关于财团法人是否应设立监事会,学术界也存在争议。有人认为财团法人应涉及到公益事业,所以有公权力的介入以帮助实现法人目的,所以没有必要设立监事或监事会,但笔者认为,仅凭政府的监督并不能够很好的运营财团法人,在其内部也需要设立一个内部监督机制,即监事或监事会,以形成一个权利的制衡,同时也可以节约资源,降低成本。这样,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双管齐下,能够更好地实现财团法人极高的社会公信力的要求。

1415 罗昆,《财团法人的设立原则探析》,武汉大学学报,第61卷第5期

史尚宽,《民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42页 16 尹田,《民事主体理论与立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22-223页

参考文献:

1、郑春梅,《中美公益基金会的制度对比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2、葛云松,《中国的财团法人制度展望》,北大法律评论,第5卷第1辑,第173-191页

3、黄琳琳,《基金会行政管理法律规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4、袁杏娟,《基金会法律制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5、丁波,《当代中国公益基金会的状况、问题与规制》,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6、武晓新,《财团法人制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7、章小兵,《财团法人制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8、孟建国,《我国财团法人制度辨析》,法律园地

9、王雪琴,《论社团法人和财团法人划分的局限性及改良》,法学杂志,2010年第4期

10、陈晓军,《论互益性法人》

11、马骏,《对我国公益基金运作模式的法律思考》,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10月

12、高庆新《对构建财团法人制度的思考》,河南师范大学学报,第35卷第4期

13、罗昆,《财团法人运营中法律问题探讨》,商场现代化,2007年5月

14、罗昆,《财团法人的设立原则探析》,武汉大学学报,第61卷第5期

15、夏利民,《财团法人的制度价值及其影响》,重庆社会科学,总第161期

16、史峰,《财团法人略论》,研究生法学,总第29期

17、章小兵,《财团法人制度分析》,企业家天地,2008年11月

18、高庆新,《财团法人制度基础解析与立法模式选择》,经济理论研究

19、刘忠世,《慈善法人建设与慈善事业发展》,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20、章小兵,《德国财团法人制度研究》,企业家天地,2009年9月下旬刊

21、孙吉吉,《对中国慈善事业发展问题的思考》,人口与经济增刊,2007年4月

22、李怡心,《关于国外慈善事业研究综述》,道德与文明,2006年第2期

23、章小兵,《论财团法人制度的历史发展》,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6年7月

24、黄峥烽,《论基金会法人地位的定位》,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第8期

25、李芳《民间慈善团体的合法性问题》,青海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26、章小兵,《日本财团法人制度研究》,企业家天地,2008年12月

27、郑功成,《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与需要努力的方向》

28、任振兴,江治强,《中外慈善事业发展比较分析》,学习与实践,2007年第3期

29、丁波,《当代中国公益基金会的状况、问题与规制》,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30、马骏驹,《法人制度的基本理论和立法问题之探讨》(下),法 12

学评论,2004年第6期

31、马骏驹,《法人制度的基本理论和立法问题之探讨》(中),法学评论,2004年第5期

32、马骏驹,《法人制度的基本理论和立法问题之探讨》(上),法学评论,2004年第4期

33、张怡,王慧,《法人制度的历史考察及我国法人制度的应然选择》,南通大学学报,第21卷第2期

34、宋英利,《浅议社团法人与财团法人》

35、吴开华,《论建立我国私人学校财团法人制度》,中国教育法制评论,第1辑

36、马俊驹,余延满,《民法原论》,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37、江平,赵旭东,《法人制度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第二篇:财团法人家乐福文教基金会捐助章程

財團法人家樂福文教基金會捐助章程

中華民國八十四年十一月十五日訂定發布

中華民國九十七年十月廿八日修定第一、二、四、六、九、十、十五條

第一條 本基金會依照民法暨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管文化藝術財團法人設立許可及監督要點組織之,定名為「財團法人家樂福文教基金會」(以下簡稱本會)。

第二條 本會以「提倡優良文化教育活動,協助文化教育工作,推動文化教育發展,推廣文化藝術,提升文化品質,促進社會和諧」為宗旨。本會依有關法令規定辦理下列業務:

(一)舉辦各種藝術文化展演、演講、推廣、研討會及座談會。(二)辦理及贊助各種類型之文教競賽、文教推廣及文教活動。(三)贊助及獎勵優秀藝術文化事業及藝術文化工作者。

(四)其他符合本會設立宗旨之相關公益性文化藝術活動。

第三條 本會設立基金共新臺幣壹仟萬元整,由家福股份有限公司捐助。本會依法完成財團法人登記後,得繼續接受捐助。

第四條 本會會址設於台北市南港區南港路二段二十巷五號B1之1。並得視業務需要,經文化建設委員會許可後於國內、外設置分事務所。

第五條 本會設董事會管理之,董事會職權如下:(一)基金之籌集、管理及運用。(二)業務計畫之制定及推行。(三)內部組織之設置及管理。

(四)獎助案件之決定處理與有關辦法之訂定。(五)收支預算及決算之審定。

(六)董事之選聘及解聘。

(七)其他重要事項之擬議或決議。

第六條 本會董事由董事七至二十一人組成之。

第一屆董事由原捐助人選聘之,第二屆以後之董事由前一屆董事會選聘之。董事均為無給職。

第七條 本會董事任期每屆三年,連選得連任。董事在任期中因故出缺時,董事會得另行選聘適當人員補足原任期。每屆董事之任期屆滿前貳個月,董事會應召集會議,選聘下屆董事。新舊任董事,應按期辦理交接。

第八條 董事互選一人為董事長,綜理會務,對外代表本會。

第九條 本會董事會每年至少應開會二次,必要時得召集臨時會議。董事會由董事長召集並擔任主席。須有過半數董事出席始得開會。

董事會之決議應有過半數董事出席,以出席董事過半數之同意並經主管機關種許後行之。但左列重要事項之決議應有三分之二以上董事之出席,以董事總額過半數之同意,並經主管機關准許後行之:

(一)章程變更之擬議,如有民法第六十二、六十三條情形並應經過法院為必要處分。

(二)不動產之處分之擬議。

(三)董事長及董事之選聘及解聘。(四)解散之擬議。

前項重要事項之討論,應於會議之前十日,將開會通知連同議案送達各董事,並依規定申報主管機關派員列席指導。會後並將董事會會議紀錄呈報主管機關核備。

第十條 本會以每年一月一日至十二月卅一日為會計,每年二月底以前,董事會應審定下列事項,呈報主管機關核備。(一)上業務報告及經費收支決算。

(二)本業務計畫及經費收支預算。

(三)財產清冊(含捐助人名冊及有關憑據影本)。

第十一條 本會辦理業務計畫以外之工作,需符合本章程第二條之規定,並應需事先申報主管機關核備。

第十二條 本會辦理各項業務所需經費,以支用基金孳息及法人成立後所得捐贈為原則,非經董事會決議及主管機關許可、不得處分原有基金,不動產及法人成立後列入基金之捐助。

第十三條 本會登記後,其許可設立事項如有變更應於變更事項發生後三十日內,報請主管機關許可變更,並於許可後三十日內向該管轄法院辦理變更登記。

第十四條 本會因故解散時,其剩餘財產不得歸屬於任何個人或私人團體,應歸屬於所在地之地方政府或地方自治團體。

第十五條 本章程訂於民國八十四年十一月十五日,修訂於民國九十七年十月廿八日。如有未盡事宜,悉依有關法令規定辦理。

第十六條 本章程經本會完成財團法人登記後施行。

第三篇:退市制度研究(本站推荐)

我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研究

摘要

上市公司退市制度是证券市场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退市制度能够有效保证证券市场的高效有序发展。我国已基本建立了上市公司退市制度,但该制度还很不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功能的发挥。依据我国现有退市制度的相关规定和运行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进一步健全我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对策,有利于我国早日健全上市公司退市制度。

关键词:上市公司;退市原因;退市制度;证券市场

一、中国退市制度变化的情况

2012年5月1日起实施的创业板退市制度拉开了中国股市退市制度改革的大幕,改革后的主板退市制度不仅弥补了现行退市标准和程序的不足,还通过新增指标完善了净资产、营业收入、非标审计意见等相关退市标准,并且新增了股票成交量、股票收盘价两个市场交易方面的退市标准,明确了恢复上市和重新上市的条件,同时保障新旧退市制度的平稳衔接和过渡。

(一)主板、中小板上市公司出现最近一个会计期末净资产为负值的、出现最近连续两个会计营业收入低于1000万元人民币的,其股票将实行退市风险警示;公司股票实行退市风险警示后,首个会计营业收入仍低于1000万元人民币的,其股票将暂停上市;公司股票暂停上市后,首个会计营业收入继续低于1000万元人民币的,其股票将终止上市;股票成交价格连续低于面值,上市公司出现连续20个交易日每日股票收盘价均低于每股面值的,其股票将直接终止上市等。

(二)创业板4月20日正式发布的《创业板上市规则》明确了创业板退市相关规定,主要包括八大亮点:创业板暂停上市考察期缩短到一年;创业板暂停上市将追述财务造假;创业板公司被公开谴责三次将终止上市;造假引发两年负净资产直接终止上市;创业板借壳只给一次机会补充材料;财报违规将快速退市;创业板拟退市公司暂留退市整理板;创业板公司退市后纳入三板等,并自2012年5月1日起施行。

二、退市制度难以真正建立的原因分析

1.非市场化的发行制度导致壳资源的价值太高。

现有制度下,我国证券市场一直以来都是被政府严加管理和控制,对于企业上市实行严格的行政审批,在一定的时期内只允许一定量的企业上市。上市指标的稀缺及其高昂的成本抬高了壳资源的价值,那些长期亏损、经营惨淡,早应该退出市场的公司依靠着这一香饽饽反复进行无效的重组。壳资源的高价值使得企业退出几乎成为不可能的事情。

2.地方保护主义的盛行成为上市公司退出的一大障碍

上市公司多数是所在地方的利税大户,是带动就业,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政府为了守住自己的财神爷,给予其大量的优惠政策。为了支持地方上市公司不被退市,有个别地方政府甚至会纵容企业违法违规,地方保护虽然暂时地保住了本辖区的部分短期利益,却是以损害整个证券市场的稳定运行为代价,结果往往也是积重难返,自食恶果。

3.退市会损害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监管层出于保护中小投资者,维护社会稳定的角度,在决定上市公司是否退市时态度不够坚决。上市公司退市不仅仅是对企业经营状况、价值的一种否定,它同时也意味着对其所有人的惩罚。一般而言,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多为机构投资者或者大企业,中小投资者的所持股份仅为一小部分,然而其数量往往庞大得涉及各个社会角落,他们的自有资金有限,能够获取的社会资源、信息不足。由于信息不对称,中小股东承担了过多的退市风险。一旦其所购买的股份被退市之后,他们受到的打击的程度远远较之于大股东要大。监管层面对是既要制度执行、又要社会稳定的两难境地,维稳的任务使其倾向于牺牲规则的执行力。

4.公司上市功能的错误定位

证券市场的核心功能,最本质地表现为为社会先进生产力提供长期资本资源及对这种资源进行交易、优化配置的功能。一般而言,证券市场具有筹资、资源配置,对资本资产的风险收益进行合理定价、促使公司形成高效合理的运营机制等作用。基于此我国发展股票市场的初衷,更多的是考虑股票的融资功能,尤其是为国有企业筹资,为国有企业解困。另一方面公司上市后,通过市场对公司股票的反应,可以激励上市公司改善资产质量状况,提高经济效益,但是许多上市公司进入证券市场,其真实想法只是为了“圈钱”。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上市对企业来说只是一种低成本的筹资渠道。未上市的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千方百计的上市;而那些理应退出证券市场的上市公司,则千方百计的逃避退出上市。这样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实施也就大打折扣。上述行为误解了我国开放证券市场的初衷,是对证券市场功能的错误定位。

三、完善我国退市制度的思考

对于完善退市制度,应该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特别是美国的上市公司退市制度,应该本着法制化、多元化、定量化、层次化的原则完善我国的上市公司退市制度。1.完善我国上市公司退市的法律法规并加大执法力度

“资本市场的建立、运行和发展,离不开法治的支持和保障。发治强则市场兴,法治弱则市场衰。这是为国际、国内资本市场实践所反复证明的一条客观规律。”首先完善退市标准和退市程序方面的内容,美国成熟证券市场在退市标准和退市程序方面的规定是相当完备的,而且各个程序的时间限度和衔接问题也很顺利。但是一直以来我国的退市标准都是以“连续三年亏损"作为基本条件的,此标准规定过于单一,应该从净利润退市标准、净资产退市标准、1元退市标准、违反持续上市标准、成交量退市标准、虚假陈述标准、主动申请退市、市值退市标准、被监管谴责退市标准等方面完善上市公司的退市标准。对于程序性的退市问题作出细致准确的安排,各个阶段的时间衔接尤其重要。其次法律应限制甚至禁止“借壳”重组,这样做的目的与股票发行制度的设计初衷是一致的,所有欲上市的公司应当按照我国证券法规定的核准条件申请上市而不应该借“壳”上市。再次在ST制度实施过程中,仍然有一部分股票经历了长年的ST,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退出证券交易市场,这从侧

面说明我国的证券市场退市制度实施的力度很小,基于此执法机构应当在现有法律法规的框架内加大执法力度。

2.完善对投资者的保护机制

“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是各国证券法的核心任务与根本目的。”“当前讨论讨论投资者保护问题,不仅是非常重要的,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而且是有远见的、战略目光的,反映了中国证券市场在发展中走向成熟的必然需要。”“买者自负”在证券市场上是通行的原则,似乎在此处强调投资者的利益保护是不恰当的。但是上市公司退市往往是由于上市公司违规操作或者经营不善造成的,所以“买者自负”对投资者就是不公平的,特别是对抗风险能力更弱的中小投资者更是如此。首先由于上市公司退市的原因包括操纵市场、非法挪用募集资金、不正当关联交易、虚假陈述等其他类型的严重违规违法行为,但是我国法院只受理投资者因虚假陈述受到损害而提起的民事诉讼。这样投资者的权利就得不到全面的救济,所以法院应全面受理证券民事赔偿案件。其次,完善对中小投资者的赔偿制度。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一股独大的现象,中小投资者由于信息不对称,权利极容易受到侵害。如果中小股东在投资决策前所获得的信息是虚假并因此遭受损失,可以向相关责任主体提出民事赔偿要求。

3.建立多层次的证券市场退市体系

上市公司退市并不是说明他们不再需要进行融资或者没有资格再从证券市场上进行融资,除了公司主体资格消灭的以外,退市公司还是市场主体,他们还有融资需要。“多层次资本市场是配合一国经济发展战略、满足市场多样化需要、实现专业化管理的必然选择,也是证券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我国现在实行的主要是主板市场退市制度,对于退市的股票将进入股份代办转让系统。对于刚刚建立起来创业板市场以及场外交易市场退市制度更是不完善。我国证券市场结构不完善,不利于资本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理想的多层次的证券市场体系应包括主板市场、创业板市场、场外交易市场和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这个体系中的交易市场虽然不同,但是应该建立上市公司的流通机制,在标准考核的基础上实现上市公司进退法制化。这样才能形成良性的循环,为上市公司退市提供市场依托。

4.发挥证监会在实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中的作用

证券市场的证监会一般只作为证券市场的监督者,专职于证券市场各种规则的制定和执行监督工作,其主要职能是制定证券市场的各种制度并保证这些制度的有效运行,为各种市场主体提供一个公平、透明、自由的市场环境。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尤其需要确立完整统一的法律制度,建立相对集中的监管体制,形成统一互联的场内场外市场体系。这样就必须发挥中国证监会的作用。首先,中国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应该监督上市公司违法违规行为,监督沪深证券交易所的暂停上市、终止上市的执法行为。其次证监会应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制定详细的上市公司退市实施细则或办法,使上市公司的退市制度更具有可执行性。

2012年作为改革渐进深水区的一年,证券市场也将面临着全面的改革挑战。不论是新股发行制度的严格化,亦或是陆续在完善中的股票退市制度,它们都在昭示中国的资本市场正在通往一条规范化、法制化的道路上。面对股市一级市场普遍存在的资金超募的投机风气,本轮退市制度的完善性改革针对了三大市场痼疾:财务造假、利益层护壳及创业板高估值。总体来看,规则的设计遵循了这样的一条思维路径:首先是完善退市体系包括规则和时间;其次,大力度提高“借壳”难度;最后是严肃会计规则以及强化信息披露。这些切中要害的措施虽然短期内不会发生乐观者预想的效果,但绝对是长期利好市场健康。

参考文献:

1.关旭.基于国际经验的创业板退市制度研究[J].国际商务财会,2011(11).2.周爱民,周霞.创业板退市制度小议[J].西部论丛,2010(11).3.王明彬,创业板退市制度落地利好蓝筹,重庆时报,2012.4

4.蔡奕.十字路口的中国证券法[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9.

5.退市与否应考虑制度严肃性与公平性,证券时报,2012.

第四篇:课题研究制度

课题研究制度

为进一步加强教育科研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提高教育科研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尤其是加强我校课题研究的管理,保证课题研究的规范实施,特制定本制度。

一、课题组织管理机构

1、学校教研室负责课题研究的管理和指导工作。

2、课题组长负责本组课题研究业务指导、资料的收集、整理等具体工作。应做到立项有计划,结题有总结。

3、教研室每月对课题的研究和管理工作进行检查指导。

4、课题组长负责课题具体研究工作、阶段总结、研究报告等课题资料撰写工作。

二、课题管理制度

1、责任制。各课题组要认真实施课题研究方案及其计划。课题负责人要切实负起责任,使课题研究达到目标,强化过程,形成成果,防止走过场、图虚名。

2、学习、研究制度。各课题组应在学校校长、书记的组织引领下,每月至少组织开展1次教学、科研活动或经验交流。

3、要按照课题目标、内容,运用相应的方法开展研究工作。课题组成员应自觉积极地完成以下基础工作:

①撰写计划与总结;

②参加学习与活动;

③搜集情报与资料;

④积累心得与个案;

⑤解决矛盾与问题;

⑥健全档案与汇报;

⑦展示成果与效益(上好公开课,发表论文,成果评奖);

3、课题档案制度。各课题组应有专人负责课题档案。申报书、实验方案、实施计划、教案、个案、调查、测试、总结、汇报、音像资料、试卷、学生的有关情况、活动记录等等,均有存档,特别要注意保存原始资料。对课题实施情况做好记录,并备有课题研究记录。

4、成果汇报。各课题组应在教研室组织下,定期举行研讨汇报会上,向本校教师汇报(展示)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每月至少1次。

5、课题研究情况报告制度。各课题组每月要向课题管理部门报告课题实施情况。

6、结题制度。各课题组应向课题管理部门提出书面结题申请,填写申请表,并撰写结题报告。

三、课题成果考核及推广制度

1、学校对在课题研究方面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

2、学校将通过评选奖励、经验交流、现场参观、报刊宣传、网上发布和参加各级各类竞赛等办法,宣传和推广优秀科研成果,做好成果转化工作,不断提高社会效益。

四、课题组长职责

1、负责制订研究方案,撰写学期研究计划,进行学期研究工作陈述和总结,完成结题报告,按月工作完成汇报工作。

2、认真有效地组织实验教师的学习和研究工作,收集、积累能反映实验教师研究工作态度和质量的一切资料。

五、实验教师职责

1、服从课题组长的安排。认真完成各项研究工作,按月工作汇报完成实验记录。

2、积极参与课题研究,积极向课题组长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喀什市东城第一初级中学

2016.1

第五篇:国家公务员制度比较研究

一、公务员制度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答:我国国家公务员制度是根据我国的国情建立的,同时又改革了传统的人事制度的弊端,因此它既不同于西方文官制度,也不同于我国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

1.我国公务员制度坚持和体现了党的基本路线,而西方文官制度则标榜“政治中立”。在《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总则中,明确规定“国家公务员制度贯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这说明我国公务员制度是党的组织路线,而西方文官不得参加党派活动,不得带有政治倾向。

2.我国公务员制度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而西方文官制度要求公务员与“党派脱钩”。我国公务员制度根据党的组织人事路线、方针、政策制定,坚持党对人事工作的领导。各级政府组成人员的国家公务员是由各级常委及其组织部门负责考察,依法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选举或决定任免。西方文官制度对公务员的管理强调“与党派脱钩”,公务员职务晋升不受政党干预。

3.我国公务员制度强调德才兼备,西方文官制度缺乏统一的,全面的用人标准。国家公务员在录用中采用公开考试、严格考核、对思想政治方面要求严格。在晋升中注重思想政治表现和工作实绩。因此坚持德才兼备标准是国家公务员制度的重要特色。

4.我国公务员制度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国家公务员不是一个独立利益集团,而西方文官是一个单独的利益集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我国公务员的考核、奖惩、晋升等都要考察其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西方文官制度中的公务员,可以通过自己的工会等组织同政府谈判,最大限度维护自己的利益。

二、你如何看待中国科举制度与现代公务员制度之间的关系?

答:科举制度与公务员制度对许多人来说显然并不十分陌生。因为科举制度给中国古代社会留下的痕迹即使在今天看起来也还是清晰而浓重,而公务员制度在当代西方社会发挥的作用正在变得日益巨大而深远。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近现代西方国家的公务员制度的渊源。我们知道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官员考试制度:第一,中国的科举制度在英国广为人知;第二,有关那个时代竞争考试理论的期刊文章和议会辩论均与中国的这一制度相关;第三,议会内外一致认为,科举制度是中国创立的一种制度,而且不容否认;第四,没有任何其他国家先于中国而使用一种竞争性的官员考试制度。”科举制度在中国以及亚洲国家并没有直接转化为近现代的公务员制度。尤其值得深思的是,当西方国家急于了解并效仿中国的科举制度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起适应近现代西方社会需要的公务员制度的时候,发明了科举制度的中国人却正在迫不及待地铲除这一制度及其所造成的影响。但是,当我们对科举制度与公务员制度进行研究之后,我们却发现,这两项制度对君主专制的古代中国与两党或多党制的近现代西方国家几乎带来了同样的利弊:政治的稳定、行政的高效以及随之而来的官僚政治的泛滥还有由此而造成的种种弊端。在这里,我们不仅看到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相互影响,同时也看到了古代与近现代之间的上下接续。尽管古代中国与近现代西方国家在时间与空间上都相距甚远,但是,历史的共性并不因此失去其影响力。而研究这种历史的共性及其在不同时间与不同空间中的表现,恰恰是历史学的基本任务。当我们把视野扩展到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全过程与全方位进行整体考察的时候,就会发现,科举制度显然是古今中外历史文化尤其是政治制度发展进程中的一个交汇点。

三、公务员制度的主要价值诉求有哪些?

答:

1、公平正义是公务员精神的价值取向。社会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和谐需要公正,公正才能和谐。对于一个社会共同体来说,其价值层面的需求就是公平与正义,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盛世局面。追求社会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旨,而这恰好与现代公务员精神的蕴意相一致。党和政府制定的政策、制度的公正性,发挥着导向并调整社会主流价值的作用。但是,政策、制度的公正性在某种程度上还取决于其实施者即公务员所具有的公正品质和公正无私的立场及公权力的正确行使,通过创造性的工作去化解社会矛盾,消解社会冲突诱因,实现政策、制度所指向的公平与正义。反之,在当今的社会现实公正博弈中,如果公务员偏私,权力的公共性就会偏离,公正性就会偏失。显而易见,公务员精神在于坚持高扬人本精神,铸就和谐正义精神支柱,维护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给人以信心和力量,引领与培植人们的公平正义共同价值观以提高社会凝聚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

2、公共利益是公务员精神的目标追求。利益惠民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目标。我们所倡导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各方利益大体均衡的社会,需要充分考虑各阶层社会成员的利益需求,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的利益均衡机制。我们党高度重视社会公共利益、社会资源的分配问题,并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这根主线,遵循“有益于多数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最终有益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的原则来平衡起点的差异,作为社会管理、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尺度。公务员是社会公共组织的成员,履行的是社会公职,无论是法理的规定,还是制度设计的要求,都明确提出:公务员的一切行为,都必须以维护公共利益为目的,以为社会公民服务为宗旨。公务员精神源自于公务员的这种公职理念,代表公共利益,行使公共权

力,提供公共服务,权为民用,利为民谋。由此可见,公务员精神以公共利益为目标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人是经济社会发展最核心的要素,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社会和谐最核心的要求,而人与人之间和谐的核心要求则是利益关系的协调。公务员精神就是坚持以公民为本位,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基点,以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为依归,实现社会和谐。

3、依法行政是公务员精神的实现模式。法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依法行政是公务员精神的必然要求,又是公务员精神转化为行动的重要途径,这与建设和谐社会的需求相统一。公务员作为法定表现形式的公共职位,他的一切权力都是来源于法律,是由人民意志体现的法律奠定的,是以社会公众为本原的,保持对法律的足够敬畏,是依法行政的基本条件。公务员依法行政,实质上就是要维护人民通过法律获得权利和利益,同时体现公民权利本位,公务员义务本位的公务员精神。公务员依法行政,必须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增强法律、规则意识,公权力的行使不能打擦边球,一切必须在法制轨道上开展工作,按照法定的职责、条件、标准、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执行公务,公正执法,匡正言行,准确运用与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提高建设和谐社会的本领。和谐社会要求公权力敬畏法律,公务员依法行政,更重要的是通过法治的途径实现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保护人的权利、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规范,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依法对公民一切正当的利益给以无差别的保护,从而推进民主法制与和谐社会建设。

下载财团法人制度研究(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财团法人制度研究(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课题研究制度

    课题研究制度 课题研究制度1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我校教育科研工作,促进学校的教育改革,培养一批研究型、学者型教师。特制订本管理办法。一、选题:1、在科研课题立项之前,要了......

    课题研究制度

    课题研究管理制度 为了保证该课题的顺利进行特制定研究制度如下: 1、课题组成员应服从安排,搞好各自的研究工作,并做好组员之间的相互协调工作。 2、研究组成员应积极投入课题......

    课题研究制度

    落实《指南》课题研究制度为贯彻落实教育部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开展好《指南》实验课题研究工作,全面提高学前教育保教质量。特制定课题研究......

    听证制度研究

    浅析我国的听证制度 摘要:在行政立法大量涌现的今天,听证作为程序正义的体现,越来越显现出其重要性。西方国家在行政立法听证上已取得了很多成功经验。而在我国,行政立法听证制......

    校本研究制度范文

    校本研究制度一、建立以校为本的研究制度,校长是第一责任人,是学校教育教学研究的身体力行者。校长要为教师参加教育教学研究提供条件支持,如建立融汇校内外研究资源的信息库,直......

    财团法人阳光社会福利基金会奖助学金申请书大全

    財團法人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獎助學金申請書申請日期;中華民國年月日本次申請期間自96/09/15~96/10/05日止,逾時恕不受理。以郵戳為憑。96年度財團法人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獎助......

    财团法人彰化县教育基金会助学金实施要点

    財團法人彰化縣教育基金會助學金實施要點 一、為建設富麗祥和之新彰化,獎助本縣優秀學生奮發向學,特訂定本要點。 二、凡設籍彰化縣滿6個月,現就讀國內公私立國民小學以上學校......

    研究党建工作会议制度

    曾达乡研究党建工作会议制度 为深入持久地个巩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成果,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强化各党支部的政治核心作用和战斗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