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写作的故事化技巧

时间:2019-05-14 02:15: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闻写作的故事化技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闻写作的故事化技巧》。

第一篇:新闻写作的故事化技巧

新闻写作的故事化技巧

“新闻故事化”是近年来在新闻采写中运用得越来越多的一种方式。把新闻事实以跌宕起伏的故事来讲述,尽可能地寻找事件中蕴含的戏剧性或含有幽默感的情节和细节,这种方式大大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和贴近性,为新闻报道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式。

所谓新闻故事化,指的是“采用对话、描写和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凸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富兰克林语)。

故事化新闻与一般新闻报道的区别在于一般新闻报道只注重新闻事件的结果,而故事化新闻不仅关注事件的结果,而且更重视新闻事件的发展过程,注重展现新闻故事的情节,挖掘人物内心的情感,刻画人物的个性,捕捉生动传神的生活细节,从而增强新闻报道的可读性,使新闻报道充满趣味性和人情味,让人能看到、听到、闻到、甚至能触摸到新闻。

近年来,我们把新闻故事化作为新闻工作创新的重要

手段,把它运用于新闻报道中,尤其是新闻特写、特稿、通讯体裁作品的写作中。在实践中,我们主要通过以下两方面来实现新闻的故事化:

一、依靠大量的细节和人物言行场景的描写,把读者带入新闻现场

平面化和现场感不强是纸质媒体的缺憾,而故事化新闻写作引用了文学的表现手法,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寻找感性的细节,尽量采用那些能引发读者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细节,让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也使得平面化的新闻报道变得丰满而立体。

《日照日报》2008年12月4日的《“让灾区孩子戴上我做的帽子”》中写道:

闫丰慧在石臼商场经营了一个很小的门面,丈夫身体不好,常年在家休养,还有一个6岁的孩子,全家一年的收入也就有1万元左右。

为了省钱,闫丰慧在石臼商场南面的社区,租了别人平房里的一间小东屋,再把小屋与外面的过道连在一起,这样就能放两张床、一台电视机和一套厨具。

760顶鲜艳的“虎头帽”,就整齐地码放在“过道房屋” 的大床上,占据了床上大部分的空间。而床头的纸箱上,摆放的是闫丰慧孩子的作业本和一个铅笔头。

报道中,记者像一个超脱的观察者,不动声色地记录下周围发生的一切,如“租了别人平房里的一间小东屋”、“小屋与外面的过道连在一起”、“帽子整齐地码放在„过道房屋‟的大床上”等,通过对场景的描写,写出了这个家庭的贫困生活,使读者更因这样一个家庭的善举而感动。

《日照日报》2008年5月3日《一名组工干部的1338个日夜》中写道:

当孙培杰最后一次途经岚山区委办公楼时,原本躺着的孙培杰挣扎着坐起来,极力扭头张望着他曾经工作的地方,车已经离去了很远,但他还在直挺挺地回头张望着……

报道中,记者通过细腻的人物表情的描写,挖掘人物内心的情感,刻画人物的个性,从而增强新闻报道的可读性,使新闻报道充满人情味。如“原本躺着的孙培杰挣扎着坐起来”、“极力扭头张望着”、“直挺挺地回头张望着”等,通过捕捉生动传神的细节,显示出孙培杰对曾经工作的地方的无限留恋,拉近了读者与新闻事件的距离。

二、通过设置引人入胜的悬念,激起读者阅读新闻的兴趣和欲望

新闻故事化主要表现在它所产生的生动、曲折、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上,而要把新闻当故事讲,且要讲得娓娓动听、扣人心弦,就一定要善于运用“曲折”,这是一个技巧,也是牵引读者眼球的妙招。而要让故事“曲折”起来,方法之一就是设置“悬念”。

譬如《日照日报·黄海晨刊》2009年7月13日的报道《新婚老婆对老公说——“嫁给你真是嫁对人啦”》 :

7月8日那天晚上,滕琳琳和高运江说了一晚悄悄话。都过去好几天了,妻子还有一句话让高运江心里感觉特别暖和。

7月12日上午,高运江很腼腆,他挠挠头最后露了一句,当晚妻子曾对他说:“你这么善良,嫁给你真是嫁对人啦!”能让新婚妻子发自肺腑说出这句话,都是因为一个老人。就在那个雨夜,高运江给妻子捡回来一个“婆婆”。

报道一开始就用“滕琳琳和高运江说了一晚悄悄话”给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读者看了后不禁会发问:什么悄

悄话说了一晚上?新婚老婆为什么会对老公说嫁给你真是嫁对人了?在这个悬念的引导下,读者继续阅读下去,最终才了解,原来是作为公交车司机的高运江把在公交车上“捡”到了一位老太太并带回家进行悉心照料。

故事化技巧运用于新闻写作,使新闻报道呈现出了勃勃生机。然而,在实际写作中,记者除要注重新闻事件的画面、细节,以及写作技巧的运用外,还不能忽略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使作品更像新闻,而不是文学。

第二篇:新闻写作的故事化

新闻写作的故事化

时下,新闻界常说报纸已经进入了“标题时代”、“读图时代”,受众阅读更多是出于了解、扫描各种信息,致使深阅读的受众群日渐萎缩,大众阅读尤其是消费形态的阅读浅化、泛化现象突出,在新闻报道领域体现为受众只读标题或凭兴趣“挑看”新闻。

所以,新闻故事化成为一种趋势。好听的故事,人人都喜欢。用讲故事的手法写新闻,切合读者的阅读心理,内行人从中看门道,外行人从中看热闹,各取所需。

所谓新闻故事化,目前有两种说法:其一是“采用对话、描写和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突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其二是“记者在新闻写作中发掘新闻事实中的故事因素,以讲故事的形式表现新闻事件,增强新闻报道的趣味性与可读性,实现新闻传播的社会价值”。一般来说,我们所关注的“新闻故事化”是指一种“讲故事”式的新闻叙述方法。

在美国报业发行量位居全美第二的华尔街日报使用的培训教材指出:“因为我们的注意力总是放在了读者对信息的需求上。于是,我们忽视了一个所有读者最普遍的要求,一个所有要求中最基本的要求:给我讲一个故事,让它有趣一点!”

普利策新闻奖得主之一美国记者富兰克林认为“新闻学的本质是故事”,并将“新闻故事化”定义为:“采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等手法,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从而突出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新闻故事化以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喜好,容易与受众形成情感互动以致达到共鸣等显著优势,在新闻界被广泛认同,成为众多记者在新闻写作中频繁使用的表达方式。

那么,如何把新闻写的像故事?

第一:设置引人入胜的悬念

新闻故事化主要表现在它所产生的生动、曲折、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上,而要把新闻当故事讲,且要讲得娓娓动听、扣人心弦,就一定要善于运用“曲折”,这是一个技巧,也是牵引受众眼球的妙招。中央电视台《走进科学》的节目制作人张国飞说:节目中的每一个故事都要一波三折,一定要有,没有就不行,这是我们要求的结构,其实观众也希望故事曲折。这样才有意思。我们所采写的新闻中所包含的故事,有的天生曲折、波澜起伏,但是有大量的故事,则是浅显直白的,毫无曲折可言,怎么办?那么,我们费尽心思也要让它变得曲折。方法之一就是设置“悬念”。新闻报道中,如果选择一个本身就不曲折的事件作为叙事的主干,那么制造悬念就一定要有枝杈和回旋,采用树状发散式或螺旋式的叙事方法,让故事的发展和受众的思考形成博弈的力量,这样受众的关注度就会大大提高。

譬如,2000年奥斯卡的55座金像在一家运输公司从洛杉矶以南的工业城市贝尔装货时全部被盗。如果导语中这样写:“美国电影艺术和科学院的官员们今天证实,今年的55座奥斯卡金像一夜之间被盗。”受众会不会再读下去?这很难说,但变化一下表达方式,就会悬念丛生:

就连好莱坞也编造不出这样的故事:为了侦破一起神秘的盗窃案,一个联合特别行动组成立了;联邦调查局也被请来了;一条特殊的电话热线开通了,悬赏破案的赏金是5万美金。

什么东西被偷了?英王皇冠上的珠宝?比尔·盖茨的财产?都不是。被盗的东西是对洛杉矶市来说要重要得多的东西:奥斯卡金像不见了!

这么复杂的因素,加之作者运用了巧妙的叙事结构技巧和表达技巧,如揭秘般层层推进事实的真相,报道的情节也因此变得扑朔迷离,起伏跌宕,曲曲折折,引人入胜,而其中起“枝杈”和回旋作用的“联合特别行动组”、“联邦调查局”、“特殊的电话热线”、“5万元赏金”、“皇冠上的珠宝”以及“盖茨的财产”等貌似“毫不相干”的因素却在无形中成功地制造了“注意”和“期待”,使受众迫不及待地要读下去。

第二、让形象的事实说话,突出情节和细节

美国学者罗伯特.赫利尔德认为:一个好的完整的新闻故事应该类似于戏剧表演,“故事中要有明显的矛盾冲突”;“时刻保持故事的现场感和紧张感”;“提供给读者任何可能得到的细节”。重描述、冲突、情节——这是新闻故事这种信息表达方式的体现。曾获得普里策新闻奖的美国记者富兰克林说:一个好的故事应该蕴含一系列情节、细节,当一个令人同情的人物偶然碰到一个复杂的情景,他的遭遇和反映就是情节的展开。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就是要强调对事件的过程的展现,及事件内含的悬念、冲突的表现。

例文:阿富汗北部查瑞卡电 昨天上午,当两枚发自周围山区塔利班阵地上的导弹砰然落进热闹的市场时,阿富汗前线小镇查瑞卡挤满了赶集的商贩。

……当其中一枚火箭落到街上时,45岁的希克·拉苏尔正盘着腿坐在几堆大蒜中间,他当场就被炸死了。仅仅几分钟前,他的大儿子,18岁的阿普杜拉·加夫尔还跟他一块在店里。他一听到爆炸声,立即跑回市场。他的父亲躺在血泊里,血渗透了周围的大蒜;大街上躺着一名儿童,已经没有了呼吸;一名女子身穿有红色图案的裙子,横卧在断壁残垣中;在附近的瓦砾堆中,一条腿露了出来……

短短的几句描述,像一个个电影镜头,闪现在我们眼前,仿佛置身于被导弹袭击的前线小镇查瑞卡混乱、惊恐、夹杂着人们呼喊哭叫的市场里,仿佛看到18岁的阿普杜拉·加夫尔,疯狂跑回市场,面对倒在血泊中的父亲痛不欲生。“鲜血染红的大蒜”、“横卧的尸体”和“瓦砾中的腿”,既具体形象、又生动深刻,让人过目难忘。

第三、以人为故事主体写故事

在讲故事时,应努力挖掘新闻事实中具有人性、人情的色彩因素,描述人的生存境遇,捕捉生动传神的生活细节,展现人性的真善美,把情感因素融入理性思索中。近年来媒体流行的“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就是捕捉到了普通人身上闪跃着的人性光辉和生命活力,显示了平淡中的伟大,琐碎中的崇高,展示了一种人性的崇高美。如央视“新闻调查”《第二次生命》中,为了医治女儿的尿毒症而毅然摘掉自己右肾的母亲;《姥姥》中被称为“姥姥”的林洁如何为孤儿们的成长而奔波、操心的历程;“生活空间”《爱的奉献》中那个38年如一日地照顾有病老伴的老头……这种爱,营造出温煦和睦的氛围。故事化的手法,使那些看似单调乏味的事例变成一个个充满人情味的感人故事。

例文:

1990年美联社的消息《砂石地上的怪现象》:在津巴布韦东北偏远山村的小河边,16岁的穆昆比正在洗衣服。正当她拧干衣服的时候,一道雷电打到她脚下的砂石上,使她成为雨季里遭雷击的第93人。

据警方统计,在从11月3月开始的雨季里,这个地区每年有100多人被雷电击毙。据专家说,这是世界上遭雷击致人死亡最多的地方。

此文是写自然现象,但作者却从人入笔,以人的视角关注自然现象对人的价值和意义。作品不是靠议论和叙述吸引读者,而是靠讲故事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获得具体印象。

第四、建立多维的立体的故事叙事视角

新闻是一门叙事的艺术,用故事化手法叙事的关键在于对新闻事实叙述的视角选择。视角是作品成败的关键。不同的视角叙事,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报道效果。多变的视角有助于复现事实本身的复杂性,使故事变得更加生动、丰富。

新闻故事化的常用视角主要有以下几个:

1、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将新闻事件中的人物作为叙事的主角,通过人物对现场身临其境、耳闻目睹的观察和感知讲故事,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使受众在情感上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亲近感,对新闻事实的报道形成认同感。

2、公众代言人的叙事视角。记者像一个超脱的观察者,不动声色地记录下周围发生的一切,自己的个性深藏不露。记者从公众的视角捕捉最有新闻价值的,公众欲知、未知、应知的新闻事实。

3、第三者的叙事视角。即借他人的眼睛对事实进行客观的叙述。记者在借用第三者叙事过程中,把事件凝固在某一瞬间,通过人物的眼睛复原当时的场景,吸引读者完整地阅读故事。

总之,新闻报道叙述视角的选择必须出奇出新,在叙述的整个过程中,要努力抓取富有表现力的细节因素,重视环环相扣的情节;一定要注意营造高潮,没有高潮,叙述就会缺乏起伏,就很难吸引人。

第五、故事化语言要杜绝“新闻腔”

确定了新闻故事化最佳的报道视角,也找到了具有悬念的情节和真实入微的细节,当记者在稿纸上开始写,或在键盘上敲下第一个字时,文字发挥的作用就会明显凸显出来。实际工作中,记者的语言常常会受到行话的影响,被行话牵制,形成一种文字表达的熟套,俗称为“新闻腔”。这样的写法,对于记者来说很省事,只要将领导和机关现成的讲话稿、文件、资料等文字信息拿来,稍加润色,甚至原版克隆就大功告成了;同时,还可以加大报道的速度和数量,可谓一举两得,真是何乐而不为。这种省力气的“新闻腔”突出表现为事情叙述概念化、语气表达模式化、笼统抽象、空洞无物,既不通俗朴实,又不具体生动。

譬如,在报纸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激励官兵奋发有为夺取更大的胜利”、“凝聚人心、凝聚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奋斗”、“在困难中看到希望,在严峻的挑战中发现新的机遇”、“通过学习……认真贯彻……坚决执行……始终做到”等这样一些让人生厌的字眼,当然不是说这些话不该说,而是这些话语作为新闻报道确实不能给受众具体实在的内容,只能成为套话、空话遭人唾弃。

显然,“新闻腔”不仅不是新闻语言应该有的风格,而且故事化语言更应避讳。作为记者,要想方设法通过语言消除与受众之间的隔阂,拉近与受众的距离,造就亲和力———这是新闻故事化写作中运用语言文字一个不可动摇的准则,简单来说,就是要运用最亲切的字眼,用故事化的语言来“讲述”新闻。这样的语言对于广大受众来说,必然不是大话、空话、假话、套话,要不陌生、不难懂、不空洞、不呆滞、不冷冰冰、也没有官腔,既不文绉绉,更不玄乎乎,因此,必然是朴实、通俗、准确、简洁、具体、形象和生动的。

第三篇:新闻写作如何故事化

新闻写作如何故事化

所谓新闻故事化,是指记者在进行新闻创作时,用讲故事的形式将新闻事实娓娓道来。正如曾获普利策新闻奖的美国记者富兰克林说: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就是采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凸显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①新闻故事化是继新闻散文化、深度报道之后的又一次文体变革,是一种新闻文体的创新。这种新闻文体往往把采集得到的新闻事实置于一个冲突的叙事框架中,制造悬念,引人入胜,通常将笔墨聚焦于一个普通的有血有肉的人,以平民化的视角来彰显人情味,通篇采用白描,直接引语等手法,使新闻场景和人物立起来,使新闻具有可视可听可触摸的美感。

著名新闻人穆青认为,新闻是一种叙事文。②这里的事指的就是故事,用另一个学者李希光说新闻学是一门采集和讲述故事的学问。③故事化是新闻的一种叙事方法,是新闻报道的一种手段。在我国,新闻故事化还只是小荷初露,而在太平洋彼岸的美国却已经演练得炉火纯青了。早在普利策接办《世界报》时,故事模式就成为了《世界报》新闻写作的首选。这种故事模式的新闻写作往往开篇制造悬念,让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同时又引人入胜,让受众欲罢不能。然而,新闻故事化又不同于《世界报》曾风靡一时的黄色新闻写作,它不煽情,只是注重细节化、情节化和人情味,同时,也不同于一般的硬新闻,而是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深受读者的喜爱。

美联社特写新闻部主任布鲁斯·德希尔瓦认为:以说故事的方式向人们提供的信息更容易被理解和记忆。因为这种方式让人放松,让人觉得有趣。以这种方式整合过的新闻素材将更加有效地吸引受众。因为受众看到的不再是干巴巴的事实罗列,而是真实的生活。④既然新闻故事化能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客观性和趣味性等,能激发受众的阅读欲,那么,新闻是怎样进行故事化写作的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冲突框架制造悬念

新闻框架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无时无刻不在幕后管制着新闻。新闻的框架就是新闻的视角和观察点,新闻报道选取的框架不同,叙事随之不同,框架内呈现的事实也不同。新闻故事化之所以能引人入胜,就在于新闻的谋篇布局中运用了冲突框架。冲突框架是媒体广泛采用的一种戏剧化手法。新闻是讲故事的,制造悬念是讲故事的艺术。⑤记者将新闻焦点聚焦于事件中的冲突一面,报道冲突双方或一方,这种新闻叙述的故事往往悬念重重,具有戏剧性能扣人心弦,情节扑朔迷离,一波三折,也契合了受众想看故事的阅读心理给我讲一个故事,看在老天爷的份上,让它有趣一点!

美国华尔街日报就是惯用冲突框架进行故事化写作的媒体,它因特立独行的故事情节和生动活泼的文风深受受众喜爱,并已经发展成为华尔街日报体。这种新闻文体,一般在新闻报道开篇讲述一个小故事,制造悬念,让读者留有遐想,在接下来的新闻叙事中,记者将遮掩事实真相的面纱徐徐展开,有时候甚至犹抱琵琶半遮面,让故事情节一波三折,不制造戏剧性誓不休,将故事情节在冲突曲折中发展,当然这是建立在保证新闻真实性的前提下展开的。怎样才能慧眼识得新闻事实中冲突关系呢?华尔街日报在培训其内部记者时是这么告诫的:用小说家的思维来构思你的故事想法,寻找故事中潜在的喜剧、悲剧、讽刺或冲突因素,在采访和写作过程中重点强调这些因素。尤其要重点关注故事主角与对手之间的紧张关系,要记住主角和对手并不一定都是个人。⑥冲突是整个故事新闻的核心,也是故事能够曲折的保证。这种冲突,可以是人物与外界的冲突,也可以是来自人物内心的冲突。我们常见的具备冲突性质的新闻事件有体育比赛、揭露坏人坏事、贪污腐化、意识层面的对立,局部与整体的对立,过去与现在,等等。

二、彰显人增强人情味

假设你翻开一张报纸,映入眼帘的新闻通篇是拖沓冗长的会议摘要,高深莫测的专业术语,而作为新闻活动主体的人却神龙见首不见尾,仅见的人也是罗列的关于出席领导的姓名清单,如此,你作何感想?想必是有多远逃多远。然而,在大多数新闻中缺席的人才是新闻故事的灵魂。新闻故事化写作,就是讲述关于具体的,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的故事。新闻中只有有了鲜活的人,读者才爱看。

要彰显人,首先表现在进行故事化写作时,要以人为主的视角来叙事。优秀的新闻作品在讲故事时基本上都是以人为主脉,尤其注重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淋漓尽致的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以人的活动来引领和推动故事情节的向前发展。尤其是针对一些情节曲折度不够,冲突性不足,内容平直,故事可塑性不强的新闻事实时,将人纳入其中,从与新闻事实密切相关的人着手,写他们对因该新闻事实而发生的具有隐喻意义的动作,个性化的语言,流露出的真挚情感等,这样就能使缺乏活力的新闻事实因人的介入而变得生动有趣,而不是干巴巴的素材堆砌。正如李希光先生指出的,新闻的力量和冲击力在于其个人化。所谓新闻的个人化,就是通过人们的个人故事、体验为切入点和线索来报道一个重大的新闻事件,或解释新出台的法规政策等。⑦所以,讲故事时,一定要竭力发掘出新闻事实中具有人性的,人情的色彩因素,描述人的生存境遇,捕捉生动传神的生活细节,展现人性的真善美。

讲故事,凸显人,这个人未必非得是名家名人,可以是普通大众。讲述普通人的感人故事,能使新闻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是受众最爱。讲故事,只有从普通群众的视角出发,展现普通人的故事,才能摒弃新闻中夸夸其谈,不着边际的高大空的论调,一切以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为准则,才使受众感觉亲切,自然。

要讲好人的故事,就必须深入基层,获得群众的直接引语。

第四篇:新闻故事写作

新闻故事采写研讨会材料之六

浅谈如何让电视新闻故事化

周文席

把电视新闻制作的可视、可信,具有吸引力,是电视新闻记者奋力追求的工作目标,而近几年电视新闻报道中出现的“新闻故事化”,正是在记者们的追求下应用越来越多的一种全新的创作方式。那么,如何把新闻故事化制作的更好听、更好看,更符合电视艺术的创作规律,以达到提高收视率的目的,这就是我想和大家交流的问题。

电视新闻故事化实际上就是采用纪实的手法来反映某个新闻事件。从各级电视台播出的新闻节目中来看,可以粗略把故事介入电视新闻报道分为两类。一类象中央台创办的《生活空间》栏目,主题就是“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还有的栏目名称就直接叫“新闻故事”,这些栏目播放的节目多以新闻专题、科技、法制类栏目的形式出现,节目表述一个个新闻人物或事件,每个节目长度有一定的限制。例如《讲述》、《说事拉理》、《探索发现》、《道德观察》等栏目,虽然属于科技、法制栏目的范畴,但也是新闻故事化的一种表现方式。

例如前期我采写的新闻《一次“真情服务 创造的感动”的诠释》,就具有电视新闻故事化的特点。当时我去哈密物业工程维修中心做周刊时,在和工程维修中心负责人聊天的过程中,了解到了这样一件事:最近,哈密物业公司维修中心收到一份感谢信,署名是今年75岁的油田退休老人罗永熙,信中大致内容是:今年3月的某一天,四区七栋一单元101室的老人家下水道堵塞,经过维修人员连续近6小时的艰难作业,下水道终于疏通了,这件小事可着实感动了罗永熙老人。

我想,这不是一个很好的新闻故事吗?于是我和罗永熙老人取得了联系,没想到见面后,老人非常健谈,我悄悄的用摄像机记录的老人的谈话,随后,我根据老人叙述找到了维修员工张师傅,请他回忆当时维修的场景,回来后我采取老人和维修师傅同期声对接的形式,把这个新闻事件讲述清楚,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链,这样就把过去发生的事情变成新闻现在进行史,既符合了电视新闻报道规律,又还原了新闻的真实性,让观众看了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自然而然地让观众在情感上产生一种亲近感。

所谓电视新闻故事化,指的是“采用对话、描写和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突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富兰克林语)。一般来说,我们所关注的“电视新闻故事化”是指一种“讲故事”式的电视新闻叙述方法。

另一类是在新闻消息中被运用,这类新闻消息在广播电视新闻评奖中又分为短消息(1.5分钟以内)和长消息(4分钟以内)。最常见的是典型报道和时政类节目,把新闻人物或事件用生动活泼的故事讲出来,以尽可能的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新闻故事化创作,不仅关注事件的结果,而且更重视新闻事件的过程,注重展现新闻事故情节,挖掘人物的内心情感,刻画人物的个性,捕捉生动传神的生活细节,从而提炼作品的主题思想,拓展电视新闻的报道空间,以增强新闻的可视性。

例如前期我好和李华德在机械厂采写的新闻《“传帮带”带出高效率》,就是通过一个新闻故事引入,报道了机械厂某车间开展“融、凝、树、保、推”的情况,通过故事的切入,(一段师徒同期声对接),把故事引出来,让生硬的报道变得有活力,让人物变得丰满,让故事变得生动鲜活。

在去机械厂采访时,我了解到在抽油机车间有这样一对师徒,师傅耐心细致、不仅给徒弟教焊接技术,而且给他讲做人的道理和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和师傅在一起,他学到了许多从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看短片《“传帮带”带出高效率》。

新闻故事化一般比较适合社会类、事件类、人物类等类型的新闻报道,在政治类新闻报道中,如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以故事为切入点,而后引出新闻事实。当然,在社会类、事件类、人物类等类型的新闻报道中,需要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链,如同小说,有若干个情节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敬老爱老车》就是一条反映领导关注民生的社会类新闻,有坐过敬老爱老车的许多老同志讲述了发生在他们身边或者自己亲身经历的乘坐《敬老爱老车》的故事。通过一件件小事,串出了一个完成的故事链。

看短片《敬老爱老车》。

在电视新闻采访的过程中,我们不光带着设备去采访,要带着问题去、带着灵敏的嗅觉去、带着“淘金”的思想去,用平凡的题材提炼深刻的主题,挖掘新闻事实中具有人情味的因素,情理交融,揭示人性的闪光点,激活人类的情感,增强新闻报道的趣味性与可读性,实现新闻传播的社会价值。

电视新闻故事化引用了文学的表现手法,使得平淡的新闻报道变得丰满而立体,极大地丰富了新闻报道的魅力。屏幕上的影像只是用一种类似于我们感知世界、解释世界的方式来再现现实世界的,它只是“真实”世界里部分事物的一种映像,一种“主观”映像,它是一种被电视节目制作者以一定的方式程序化了的、符号化了的人、物和事件。比如对空难、地震的报道:以往只有干巴巴的死难人数、原因调查等“硬新闻”,但电视新闻故事化就可以抓取空难、地震中惊心动魄的镜头,将一起庞杂的突发事件分解成若干动人心弦的新闻故事。就拿汶川地震和近期的青海玉树地震来说吧,从国家领导人深入现场慰问到相关救援机构挑灯夜战挖掘,从人拉肩扛的部队官兵到忘我生死、舍身救护的医生,全国人民在一起,“一方有难八方志愿”,山河悲唱,举国哀悼,一幕幕感人至深的电视画面都是记者深入现场取到的宝贵资料,场面真实感人。

可见,电视新闻故事化更易引起观众的兴趣,拉近观众与新闻事件的距离,可以把平凡的题材变成深刻的话题,通过极具人情味的镜头语言增强了电视新闻的观赏性。

新闻故事化实质上就是借用文学的手法写新闻,使新闻报道呈现出勃勃生机。新闻故事化手法突出强调趣味性、人情化和矛盾冲突,注重新闻事件的画面、细节,重在技巧的运用,同时对新闻时效性以及新闻的来源具有较高要求,所以,记者在运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时,要具有较强的新闻意识,在追求审美效果的同时,绝不可忽略新闻真实性的要求。

第五篇:故事化新闻探析

故事化新闻探析

【摘要】优秀的新闻报道就应当是生动的故事。故事化报道为新闻传播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契合受众深层次的视阅需求,扩大了新闻传播效果。做好故事化新闻需要用心构思、凸显主角、突出细节、注重描写。另一方面,故事化新闻应恪守真实性底线,防止对新闻真实性的伤害。

【关键词】新闻 故事化 真实性

新闻界前辈徐铸成曾言,记者好比厨师,做新闻也是一门讲究“烹饪”的艺术,通过前期采访,有了好的原料,在后期编辑时还要精心选料、设计好菜谱。那么,什么样的菜式和特色最惹观众喜欢呢?答案无疑是细节化、情节化、故事化。

“新闻报道故事化”如今是我国新闻报道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已作为一种报道方式被广泛运用,渗透到新闻报道的各个领域。何谓新闻故事化呢?比较公认的定义是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富兰克林所谓:“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采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突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新闻故事化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和贴近性,契合了受众深层次阅读需求,起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但另一方面,新闻故事化手法的不当运用,也易造成对新闻本质特性的伤害,使新闻的真实性遭到质疑。

一、故事化新闻的勃兴

“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真实性和时效性是新闻两个基本特征,而真实性更是新闻的生命、最本质属性。对“故事”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真实的或虚构的用做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由此看出,故事是采用文学的表现手法对真实的或虚构的事情进行生动的加工创造,适合于口头讲述的、通俗易懂的叙事文学体裁,具有情节的跌宕起伏、人物的形象鲜明、语言的通俗易懂等特点。不难发现,新闻与故事,有着本质特性的差异。

传统的新闻报道“倒金字塔”结构,强调的是信息发布和传达,对新闻作为故事叙述的生动和文学美感侧重不多。随着媒介的发展、受众需求的拓展,故事和新闻的结合越来越紧密。把新闻事实用讲故事的方式展现出来的新闻故事化报道方式被大量采用,并且受到了受众的广泛欢迎和喜爱,也大大提高了新闻的传播效果。如今,“新闻故事化”表现手法被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竞相运用,因其摒弃了单

一、简单的叙述性报道,充分运用了事件富有戏剧性的故事情节,赋予其新的审美理念和深层意味,满足了受众对信息的好奇心和阅读欲。

新闻是传播信息,是一件很严肃的事,“讲故事”是一种文艺娱乐,有人担心用讲故事的形式来说新闻,不仅缺乏信息量,而且还流于庸俗,导致新闻娱乐化。故事化新闻,虽带有故事这个定语,但它仍属于新闻的范畴,具有新闻的本质特性,新闻故事化只是采用故事化这种表现手法来对新闻进行报道和传播,新闻的本质真实性和时效性依旧不变。

二、故事化新闻表现技巧

新闻学就是事学,新闻就是报道事实,讲故事应该是新闻最基本的特征和最基本的表现手法。离开讲故事,即使是新闻评论,也会艰涩枯燥乏味。优秀的新闻报道就应当是生动的故事。用讲故事的方式写新闻报道,那么新闻报道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死板、生硬、单调、枯燥的毛病,变得吸引人、打动人、感染人,从而易于传播,更收功效。因此,以简练、生动、流畅又逻辑清晰的语言来讲清楚一个故事,应成为一名记者和编辑的基本功。

1、用心构思

有了好的故事内容,还必须构思好,否则,故事就会被浪费了。首先要给故事一个定位,对故事的外在形式和内在价值有个准确认知和把握。故事基本上有两种:单一型故事和复合型故事。单一型的故事,本身具有独一无二的吸引力,并且有头有尾,十分完整,不乏细节。只要将这个故事展开,就非常有趣、有益,这有点类似通常所说的“事件性报道”。复合型的故事,可以看作一个“大”故事、“总”故事,需要把类似的几个事例集纳、综合在一起,这大多用于综述、专稿、特稿、调查报告等。对故事有了准确定位,亦即对故事的内容、形式、价值有了准确判断,将决定你下一步的写作是否成功。

2、凸显主角

新闻是因“人”而生动的。在新闻的诸要素中,新闻人物是主角,是构成新闻的主体。因此在采写新闻时要做到见物更要见人。抓主角,新闻报道才能鲜活起来。要选择那些能够引起读者兴趣的人作为主角,这样读者才会对你的文章产生兴趣,才能让你阐述的观点在他们中间引起反响。凸显主角,需要在人物性格刻画上下功夫。首先记者必须对主角有着充分的了解,不能只是单纯地列出人物的姓名、职业、年龄等等,那样无法让读者去了解你想要刻画的人物,达不到栩栩如生的刻画效果,也不能光说他很聪明、滑稽等,必须细致传神地描述他的言行,通过具体事例和在事件冲突中的表现,展示一个人的性格。

3、题材有趣

趣味性是新闻价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众对新闻越感兴趣,新闻的价值就越大。作为媒体,只有让所刊播的新闻让更多的受众记住、认可、产生共鸣,才能获得最大的宣传效果,趣味性可以让新闻事实充满情趣、富有人情味、更能引起受众的兴趣。因此,记者应尽可能地捕捉件中有新意的情节和细节,通过有画面感的描写和场景设置,细致入微地展现新闻现场,让读者如临其境,使听众的关注点落在与自己一样的普通人的身上,不知不觉地被带入主题,增加了新闻的人情味和贴近性。

4、突出细节

细节是新闻中最生动、最传神、最具吸引力的地方。当新闻报道过后,在受众的脑海里逐步消减,形象日趋模糊,而传神的细节,如一句话、一个细小动作等,往往能触动人的心灵,让人留下深刻印象。如《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一文中,有这样的一段描述:想到也许这是同年迈多病的老母亲的最后一面,孔繁森再也抑制不住内心感情,“扑通”跪倒在母亲面前:“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娘,您要多保重!”说完流着泪给母亲深深磕了一个头。这些点滴的感人情节,很能打动人的心灵,读后让人留下隽永印象。

5、注重描写

没有场景描写,故事就没法讲。一个好的环境描写包括了视觉感受、听觉感受、嗅觉感受和触觉感受四个部分。在写作中,记者要注重描述,运用各种感觉,将看到的、听到的、触摸到的描写出来,让听众仿佛身临其境。也就是说,不要直接告诉听众发生了什么,而是要用自己的描写让他们去感觉发生了什么。如路透社消息《美国提案被击败中国将进入联合国》一稿中,就写到:“联合国的代表们今晚击败了美国为保住台湾在联合国的席位所作的努力,从而为北京进入联合国铺了道路。代表们在走廊里大声发笑,他们唱歌,欢笑,喊叫,拍桌子,有人甚至跳起舞来„„”这些形象的描写,把读者仿佛带回到那个场景中。

此外,用讲故事的方式写新闻报道,语法、文法、逻辑、修辞等文字的基本方面也不能忽视,要注重运用文字的魅力来叙述好故事。一要尽可能做到具体,不要大而化之地用模糊语言,多用实在的具体的让人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语言。二要多用动词,少用形容词。动词使人不感到枯燥,形容词使人对新闻产生疑虑。三要简洁,单刀直入,开门见山,不拖泥带水。四要有交谈感,作者给读者的感觉是个别聊天,而不是在体育馆里听演讲。五要有连贯性,故事要顺畅,一气呵成,不阻梗,不中断人的兴趣。为此,就要解决好过渡段落,写好转折和过渡;交代来历出处,以证实信息的可靠性;解释说明,不让读者纳闷和产生困惑。

三、如何找到好故事

既然讲好故事,对新闻的成功意义重大,那么如何才能找到好的故事?好的故事素材靠发现、靠寻找、靠筛选。

首先,要有故事意识。故事意识即故事敏感,如果新闻感麻木,就会对故事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白白错过。其次是要广泛阅读,从有关出版物和文字材料中寻找选题,从采访对象的有关总结、报告、讲话、笔记等书面材料中寻找故事,包括故事线索、故事的蛛丝马迹。

找到好故事,还要广交朋友,多和“消息灵通人士”沟通,通过他们提供故事信息;和采访对象多聊天,闲谈、侃大山,看似非正规的采访,往往是发现故事线索的最佳途径,随和地放下架子的聊天,往往能听到一些你所求之不得的故事。

四、新闻报道泛故事化隐忧

新闻报道泛故事化的现象也带来了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从故事情节来说,在新闻报道采编制作过程中,记者难免会有故意展现故事情节曲折性、夸大或扭曲人物形象,以表现故事的离奇,从而忽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原则。记者过多的人为安排和主观情感的记录,使得新闻故事多有失实。如近年来媒体发生的纸馅包子、中国海军索马里护航逼出跟踪潜艇、女老大包养16男等,虽然故事性十足、绘声绘色,但没有了真实性,给媒体公信力造成极大损害。其次,情节讲究逻辑性,很多媒体也因没有那么多传奇色彩的人、事作素材,出现泛故事化现象,导致人物形象很是苍白,很多报道、节目显得越发矫揉造作,不伦不类。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了争取受众的最大化,一些媒体过分倚重故事化,也带来新闻报道流于浅薄,“三俗”现象一度泛滥。新闻报道本身承担着规范社会的功能,大众媒介在传播信息的同时还承担着媒介责任和道德约束等职能,不能只是一味的迎合和满足受众的需求,还应该对受众进行合理的引导,发挥媒介的导向作用。

下载新闻写作的故事化技巧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闻写作的故事化技巧.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新闻的“故事化”发展

    浅谈新闻的“故事化”发展 摘要平民化改变了过去那种“媒体本位”为“受众本位”,树立受众意识,改变过去那种“你听我说”、“你播我看”的报道方式、用平民化的视角叙述新......

    新闻故事化采写要求

    学习与交流: 中心领导在关于新闻中心如何“解放思想、谋划发展”问题上,多次与科室长座谈,反复强调,有些稿件浮在面上,基本上是空对空的东西,有的是材料,有的要素不全,有的对领导讲......

    新闻评析的写作步骤和技巧

    新闻评析的写作步骤和技巧 第一节 选题 (一)选题的实质是评析主体对评析客体的一种价值选择和判断. (二)选题的标准:(1)作品的信息价值标准(立足于作品与受众的关系,是新闻......

    新闻写作培训,新闻写作培训与技巧。

    新闻写作培训 培训老师:艾老师 新闻写作是一门学科,只有深度了解、具体实践了,才能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其丰富、深远的内涵。 图片、标题(字大、位置最高)的内容即是本报纸最显眼的......

    新闻通稿写作的几个技巧

    新闻通稿的类别 新闻通稿原本是一些新闻通讯社的“专利”。他们在采访到一些重要新闻以后,会以一种统一的稿件方式发给全国的需要稿件的媒体。这就叫做通稿。后来,很多企业在......

    新闻评析的写作步骤和技巧

    新闻评析的写作步骤和技巧 新闻评析的写作步骤和技巧 第一节 选题 (一)选题的实质是评析主体对评析客体的一种价值选择和判断. (二)选题的标准:(1)作品的信息价值标准(立足......

    新闻的写作经验技巧5则范文

    新闻的写作经验技巧 1、写作时应多使用动词,少使用形容词,使文章生动起来。 2、写作应先起标题后写文,增强文章逻辑性。 3、交稿时必须有三重标题,以题代文。 4、消息类稿件每个......

    论新闻报道的故事化写作

    论新闻报道的故事化写作 新闻故事化是中国进入21世纪之后新闻界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几乎所有的媒体都推出了讲故事的栏目和板块,理论的探讨也时常见于学术刊物。学界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