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新闻报道的故事化写作
论新闻报道的故事化写作
新闻故事化是中国进入21世纪之后新闻界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几乎所有的媒体都推出了讲故事的栏目和板块,理论的探讨也时常见于学术刊物。学界对新闻故事化的理论探讨一般都围绕新闻故事的悬念设置、场景描写、细节展现、对话等手段的运用展开。然而笔者认为,故事的关键是内容构成而非仅仅是表现形式。
一、新闻故事化的理论依据
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美国记者富兰克林认为:用故事式手法写新闻,就是采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突出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①
美联社特写新闻部主任布鲁斯·德希尔瓦认为:研究显示,以说故事的方式向人们提供的信息更容易被理解和记忆。因为这种方式让人放松,让人觉得有趣。以这种方式整合过的新闻素材将更加有效地吸引读者。因为读者看到的不再是干巴巴的事实罗列,而是真实的生活。②
国内新闻学者在这些理论依据的基础上认为新闻故事化的要点在于以故事化的手法处理新闻。
最早在国内提出新闻故事化的学者大概是李希光,他在2002年出版的《新闻学核心》一书中说:新闻的具体写作中,只能运用一种技能:小说家的叙述技巧。它是最有感染力和战斗力的。新闻应该尽量追求新闻事件的故事化、人情化和戏剧化的过程,注重细节与现场描写,使新闻一开始就有声有色,能够把读者(观众)吸引住。在这里,他强调的是小说家的叙述技巧。③
比较早的一篇探讨新闻故事化的是发表在2003年7月9日《中华新闻报》的刘寒娥、张丽萍的文章《故事化新闻写作的一种思路》,文中总结了新闻故事化的具体手段:用形象的事实说话,尽可能地寻找事件中蕴含的戏剧性或含有幽默感的情节和细节;以人的视角写故事;建立多维的、立体的故事叙事视角。阐释重点仍在叙事手法。以后的一系列文章,都重点围绕讲故事的手法展开。但新闻报道都可以写成故事吗?到底什么是故事呢?决定故事构成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
二、什么是新闻故事
20世纪确立和发展起来的叙事学,对事件和故事都有经典的研究。研究表明,一个事件不同于一个故事。事件是由一种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状态,而故事是由时间上的延续性与事件前后的因果联系而构成。故事有各种类型。有神话故事,有文学故事,有宗教故事,有历史故事,也有新闻故事。新闻故事就是现实中当下发生的有因果联系的事件序列。
2006年7月,唐山地震30周年,《新京报》推出专题报道,其中一篇特稿《废墟婚礼,那一道难愈的折痕》,就是以故事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地震后重组的家庭25年的历程,展现了唐山独特的家庭生态。
强胜冠和张志平就是这样一对夫妻,唐山地震之前,他们有各自的家庭,两个家庭的住处相距不过50米,但并不相识。1976年的地震,使唐山1.5万个核心家庭顷刻解体。在文化馆工作的强胜冠失去了妻子,有两个女儿。在玻璃厂上班的张志平失去了丈夫,有两个儿子。1981年的8月,两人经人介绍认识结婚,重组了一个新的家庭。在他们家的墙上,有一张夫妻合影,30岁的强胜冠穿着厚厚的秋装,25岁的张志平身上还是夏天的衣服。这是用过去的老照片拼合的合影,仔细察看,还能发现拼合的痕迹。
在唐山,这样的重组的家庭与其它城市因为婚姻破裂而重建的家庭是不同的。夫妻双方及各自的子女对失去的亲人都有着深切的情感。张志平的大儿子丁小鹏30年后还觉得自己的父亲没有死。每逢清明或7·28时,夫妻都会给各自已遇难的亲人上坟,而和原先的姻亲也都有着来往。
强胜冠和张志平谨慎地处理着重组家庭必然会面临的各种问题。结婚后,强胜冠把女儿留在了她们的姥姥家,每个月给孩子们送钱过去,他的意思是,少些接触就少些家庭矛盾。对张志平的两个儿子,强胜冠始终有一种作为继父的距离感,一般的事情都让张志平出面解决。孩子们成人后,强胜冠给每个孩子准备了2万元。在给女儿们钱时,他会让张志平出面,以增加彼此的好感。而张志平,逢年过节,会和强冠胜一起到他的岳母家省亲,老太太过世,张志平为她披麻戴孝,泪如雨下。他们做的一些事,别人可能无法做到。在唐山震后重组的8600余户家庭中,其中有2300户又解体了,他们可以算是较为美满的一家。
当唐山地震30周年时,记者采访了这个家庭,原本打算要给他们拍一张全家福的,包括强胜冠的两个女儿、张志平的两个儿子以及他们的诸多孙子孙女,共10多口人。而实际到场的只有丁小鹏一人。强胜冠的一位朋友说:照片上的这道折痕只是淡了,但永远存在。
《新京报》这篇特稿中的叙事,可以说是一篇典型的故事叙述,不仅仅因为报道运用了场景描写、人物对话、悬念设置等小说手法,更关键的是因为故事叙述的不是一件事,而是一个演变过程中的一系列事件,这一系列事件包含着某种因果关系,这种因果关系通常指向我们所说的社会意义,而这是叙事的目的所在。
正因为如此,任何类型的故事都必须反映现实生活的真实关系,其话语本质是一样的。从根本上说,叙事是表述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即没有不寓意的故事。
三、新闻报道故事写作的意义
任何故事都反映真实世界的关系,因而隐含着某种道理,这正是人们喜爱故事的原因之一。它同样可以引导人们认识世界达到一定的深度。在新闻故事中,更多的是让受众了解现实世界的关系。这种寓意是一种深层次的信息,但这种信息在故事中的传递是感性层面的,通过故事表达出来的。
对整个新闻报道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来说,新闻报道的故事写作有着多重意义:
(1)新闻报道的故事写作注重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反映。传统的新闻价值,强调重要性和显要性,强调异常性,更多涉及重要人物、成功人物、杰出人物、特异人物的生活和经历,而新闻报道的故事写作,更注重寻常性,新闻故事的主角大多是普通百姓,故事的内容更多涉及普通百姓的生存状态和内心感受。
第二篇:新闻报道故事化
摘要:新闻报道故事化已经普遍地存在于当今的媒体运作中,新闻之所以青睐故事化叙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闻可以借之得到更为有效的传播。用故事讲述新闻,既满足了读者的接受心理需求,使新闻报道更具可读性和趣味性,更能实现‚注意力经济‛。故事化新闻的写作往往借鉴文学的写作技法,再现新闻事实,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视觉体验,注重细节描写、引用直接引语、小说化的情节设置等。故事化的前提是尊重新闻的真实性。在保证真实的基础上进行故事化写作,才能真正讲好新闻的故事,才能真正为受众所接受。
关键词:新闻写作,故事化,媒介竞争,真实性,引言
如今,越来越多的‚故事化新闻‛出现在各大媒体,无论是消息还是通讯,写人还是记事,一般事件还是重大题材都越来越像‚故事‛,报道的语言已经不再是生硬、抽象的概括性词语,而是为读者所熟识的较为生动活泼的日常用语。新闻写作正在逐渐转变风格,严肃的板着脸进行说教的新闻正在变得和蔼可亲。
数字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以往人们对于信息的渴望与获得途径,信息在今天已经变得触手可及。广大受众对于信息的选择也不再像以往那样只要求快速、准确,而是要好看、要生动,或者说要‚娱乐‛。媒介环境的信息冗余使众多媒体面临着新闻‚同质化‛的严酷竞争,而受众口味的变化与选择标准的提高更让媒体时刻担心着自己的收视率、收听率、点击率、发行量。广播、电视、网络,尤其是报纸,正使尽浑身解数地让自家的新闻与众不同,更加好看,吸引更多 的受众。因此,新闻写作故事化成了众媒体共同的选择。新媒体时代,最能发挥创造潜力的领域是新闻故事的采写和编辑。要想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获得成功,关键就在于‚你有没有更加优秀的会讲好故事的新闻写手‛。同一件事情发生了,不同水平的人来采写,同一个人用不同的方法来采写,其结果往往大不一样。这中间,是如何驾驭写作艺术的问题。新闻写作是一门选择事实的艺术,也是一门讲故事的艺术。
一、关于‚新闻写作故事化‛的定义
——使读者身临其境的叙事艺术
(一)‚新闻写作故事化‛概述
号称全美写作质量最高的《华尔街日报》常常能够把枯燥的财经新闻写得生动活泼、通俗有趣,又不失大报风范,自成特色,业界往往将《华尔街日报》的这种文体称为‚华尔街日报体‛,用具体的描写代替宏观大叙事,用细节的真实刻画整体性的实质,即‚一千个人的死亡只是一个统计数字,而一个人怎样死却可以写成一个悲剧‛。在我国,秉承了‚华尔街日报体‛风格的当属《南方周末》,每每发生什么大事,人们总要看看《南方周末》是如何来做报道的,因为它始终以与众不同的姿态出现在读者面前,把新闻事件更加真实、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它是在以一种倾诉的口吻跟读者聊天,而不是在教育读者。几千字的文章,读者不费力气地就顺利读下来,在不知不觉中了解了事件的本末,并接受记者的观点。这就是故事化新闻的传播作用:在受众无知觉并不排斥的状态下引导舆论,并获得 受众的青睐。
故事化的新闻写作方法古已有之,早在2000年前,司马迁在他的名著《史记》中,开创了一套崭新的通过‚实录‛图解事实的写作方法。他以人物为中心,将有关的历史事件记载到人物传记中,构成一个有始有终的完整的线性故事。司马迁不是一般地描述历史进程和人物的生平事迹,而是对历史规律和人物命运进行深刻的思考,透过表象去发掘本质,通过偶然性去把握必然规律[1]。西方特稿写作,特别是美国新闻学领域毫无例外地采用的正是这套方法。普利策评优秀特稿奖的条件是:‚除了具有独家新闻、调查性报道和现场报道的共有的获奖特质外,优秀的特稿主要是考虑高度的文学品质和原创性‛。
(二)‚新闻写作故事化‛定义泛论
曾获普利策新闻奖的美国记者富兰克林认为,所谓新闻写作故事化,就是‚采用对话、描写和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客观实践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2]
美国新闻学家麦尔文“曼切尔在他的《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中指出:‚记者的第一个写作信条是要表现,不要叙述。平铺直叙,会使读者或听众处于消极的地位,而表现,就会使之身临其境。‛‚记者必须把这些事件带到活生生的生活中去‛,‚在他的报道中加进一些人情味的东西‛,‚把新闻人格化和戏剧化‛;‚找出一个人,一个有代表性的人,他是受影响的,或者是被卷入的,抑或是这一情况 的原因或后果的一个例子来写‛[3]。
美国《60分钟》的节目缔造者唐”休伊特曾说,‚如果我们能使节目主题多样化,并采用个人新闻,不是处理事件,而是讲述故事;如果我们能够像好莱坞包装小说那样来包装事实,我担保我能把收视率翻一番。‛
我国著名的新闻人穆青认为‚新闻是一种叙事文‛。1982年穆青就提出:我们要鼓励和支持记者捕捉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最生动、最活泼的新事物,鼓励记者探索最能反映丰富多彩的社会的新闻形式。我们的新闻报道的形式和结构,也应向自由活泼的方向发展,改变那种沉重的死板的形式,而代之以清新明快的形式[4]。
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是国内积极倡导新闻写作故事化的学者之一,他认为:‚作为一种定义,新闻学是一门采集和讲述故事的学问,这个故事必须能够满足公众的利益、兴趣和需求。‛‚我相信新闻是故事,任何一条好新闻,它必然是一个好听的故事,人类从有自己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那天起,都在讲述故事。文字记叙的也是故事,从荷马史诗到司马迁,到唐玄奘,到马可“波罗,不管中国人、外国人,包括莎士比亚,都是在讲一个美好的故事,新闻也是故事,只不过新闻的时效性更强一些。‛
有些专家反对新闻写作故事化,认为这种类似创造小说一样的写法会削弱新闻的真实性,使新闻看上去变得不切实际、成为虚幻。然而,语言符号的使用、对万物的分类并不代表事实本身,实践证明,新闻写作故事化是让新闻更加为人所信服的一种最为有效的手段。新 闻写作故事化是用新闻中的故事抓住受众,是一种突出描述艺术的写作风格,强调文字描述对感官的刺激。它要求记者像语言艺术巨匠那样,用感觉化视觉化的文字报道新闻并挖掘这个故事对读者生活的意义[5]。
(三)‚新闻写作故事化‛的定义及其艺术特色
新闻写作故事化,是一种回归新闻本质、让新闻真正体现其功能的一种写作技巧。这种技巧以尊重新闻事实为基础,借用文学的笔法,把故事引入新闻,运用各种表现手法写出新闻的故事之美,使受众看着喜欢、听着高兴,有所思、有所得,并能感受出美的愉悦与快感,实现真正的有效传播。
与一般的新闻写作相比,故事化的新闻写作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一般的新闻写作主要目的在于告知,只要把事实交待清楚即可,至于读者是否愿意并真正接受,便不在考虑的范围之内。而故事化的写作则要在告知的基础上,消除可能存在的阅读障碍,传达某种价值取向,在文字的排列中彰显出一种人文关怀。具体表现在:
1.选题的内容多是日常生活中的场景故事,这些故事与新近发生或发现的对大众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有密切关联。新闻报道的‚市民化选题‛使其与受众有着天然的接近性。
故事化新闻的选题多是一些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题材。突发的重大新闻事件的详情、新闻背后的内幕情况、曲折动人的新闻故事、引人关注的人物命运、衣食住行状况的微小变化、法制案件的告破等题材常常成为各大媒体的首选。贴近生活的选题也更加贴近受 众,这就使故事化的新闻报道与受众产生了天然的接近性。新闻报道的‚市民化选题‛使其具有了‚市民意识‛,即使是一些涉及国计民生的大事也是通过一些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情景的描写来展现。从小处着眼,彰显大主题,是故事化新闻最突出的艺术特征。
2.在尊重新闻真实性的原则之下,想方设法让‚实话实说‛的新闻借助文学的手法去‚实话巧说‛。借用文学的叙事艺术进行写作,注重细节刻画、情节安排,力图用画面感再现新闻事实,使读者身临其境并从中感受到乐趣和意义。
故事化新闻强调可读性与可信性,无论情节多么引人入胜,必须要符合新闻事实本身。事实上,在故事化的新闻写作中,记者与读者有一种契约:任何故事都是真实的,不是虚构的;读者看到的是记者用故事化手法认真、诚实再现出来的现实。
语言简洁有力,笔调风趣幽默,叙事清晰明白,描写生动活泼,人物对话和事情经过的穿插精炼简洁。一张图片胜过一千个文字,一个好的场景文字描写也会胜过几张图片,关键在于读者是否‚相信‛作品中图解的事实。故事化的新闻写作就是用文字对新闻进行图解的,它用设置情节悬念、刻画细节、大量使用直接引语、运用修辞等文学手段为读者描绘出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读者不仅可以看到事实的发生,也可以进入其中体会当事人的心境感受。简单通俗的词汇运用、符合生活逻辑的情节设置使‚这个故事‛看上去更加贴近真相,更能展现深层次的社会现实。
3.故事化的新闻写作从内容到形式都更加注重研究受众的接 受心理,接受兴趣。多以平民的视角,关注平民的生存现状与其生存理想。客观再现新闻事实的过程中渗透着出于正义而迸发出的强烈责任意识,体现出一种新闻写作理念的人性化回归与媒体的社会责任意识。
《华尔街日报》的资深头版撰稿人,威廉”E“布隆代尔在他的著作《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一书中提到:所有被称为伟大的故事,都来自伟大的创意,几乎在所有伟大的故事创意中,都有一种人性的展示。
社会责任论者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必须承担起教育和宣传的职责[6]。‚我们必须承认,大众传播机构是一种教育工具,可能是最有力的教育工具;并且他们必须承担教育者的责任,陈述和澄清为之奋斗的理想。[7]‛我国新闻媒介的基本任务就是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媒体必须承担起教育和宣传的职责[8]。
故事化新闻写作的本质就在于以人为主体,挖掘事件中具有人情味的因素,展现人性的真善美,激活人类的丰富情感,倡导主流社会意识。把情感因素融入到理性的思索与平实流畅的故事叙述中,使受众在接收新闻事实的同时,更能感受到一种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便是社会道德与文化的基本载体。像讲故事一样报道新闻,体现着媒体对受众的关注与人文关怀,也是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意识的一种体现。
二、‚新闻故事化‛渐成主流的因素
——好故事让新闻更有效地传播
新闻写作故事化已经普遍地存在于当今的媒体运作中,新闻之所以青睐文学的故事化叙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闻可以借之得到更为有效的传播。用故事讲述新闻,既满足了读者的接受心理需求,使媒体信息更具可读性和易读性,更能实现‚注意力经济‛。以这种方式整合的新闻素材将更加有效地吸引读者。因为读者看到的不再是干巴巴的事实的罗列,而是真实的生活。
(一)新闻报道实现有效传播需要回归事实本位
新闻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早在原始社会,就出现了纯粹服从人类生存斗争的新闻活动。经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至今,新闻活动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内容在不断丰富、传递手段更加多样,有两条却是始终没有改变的:从事新闻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客观世界的变动、驱使人们不由自主地从事新闻活动的原因是人类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客观世界的永恒变动[9]。可见,新闻在整个人类的发展进程中始终发挥着传播信息与引导舆论的基本作用。一个传播者总有两个层次的意图,信息性意图是为了让听话者知道某事,传播性意图则是使听话者意识到他说某句话的目的[10]。
喻国明教授曾说:‚新闻的真正价值是,它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受众,并且这种影响力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进一步影响社会进程、社会决策、市场消费和影响人们的社会行为。‛ 新闻要发挥其 主要功能的前提就是要实现有效传播,尽量消除在传播过程中的障碍,使信息能够顺利地到达受众并在最大程度上为之接受,这就需要新闻报道回归到事实本位。
新闻报道的主要目的,就是力求使读者阅读报纸(或收听收看广播电视)之后所产生的印象与事实真相一致[11]。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的新闻媒体尤其是一些主流媒体用一种模式化的极具概括性的语辞进行新闻报道,出现了一大批过于典型的典型新闻。它们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脱离生活实际的人物、事件,千篇一律,枯燥乏味。这种八股文章,不仅不会产生任何实际效果,还会使读者产生天然的阅读障碍,而且会降低媒体的公信力,影响方针政策的贯彻和执行。流于形式的新闻报道显然不能起到传播信息与引导舆论的作用,让新闻报道回归事实本位则是一条切实之路。
事实上,在我国新闻事业开创之初,报人就秉承了《史记》的笔法,以故事的形式写新闻。用故事讲述新闻,已成为新闻回归事实本位的一种新取向。新闻的本源是事实,而事实即是真实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生动的故事,新闻说到底便是由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故事构成的。应运而生的故事化新闻写作正是基于新闻事实的具体情形以更加人性化的理念进行事实再现,基于生活的文字语言消除了读者潜在的阅读障碍,基于生活的叙述视角使‚故事‛更加真实新闻更具可读性。同时,这也是新闻写作传统关注社会中的人的一次理念回归。
(二)新闻媒介竞争促使媒体注重塑造鲜明的个性特点 新闻事业具有形而上的上层建筑属性和形而下的信息产业属性。‚事 业性质、企业管理‛是这双重属性在我国新闻事业中的外在表现形式,这一形式促使新闻媒介形成了积极竞争的态势。在竞争中,新闻媒介在不断改革创新的过程中更加注意塑造自己鲜明的个性特点。新闻媒介的个性特征是一家新闻媒体明显区别于其他媒体的基本特点,它直接决定了受众对于不同媒体的注意力,意味着收视率、发行量、点击率,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注意力经济‛。
在众多的华语媒体中,凤凰卫视的地位无可取代,因为他有着与众不同、无法复制的特质,受众即使在媒介众多信息冗余的媒介大环境下一眼便可认出凤凰,在期望获得更多信息时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凤凰,也更加信任凤凰。这种特质可以用凤凰老总刘长乐的一句话来概括:媒体是一种艺术,我们不可能以赛跑来比喻传媒的竞争,只能用舞蹈比喻。因为赛跑是靠体力和速度,舞蹈是讲究平衡、重心、感觉和审美[12]。
塑造鲜明的媒体个性并不是一时一刻、一招一式的,它需要从思想观念上进行长期塑造,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形成对某一事物态度的过程中,许多时候并不取决于理性的思考,而取决于情感的好恶[13]。
因此,新闻报道要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获得良好的社会评价,就要尽量和受众个体发生联系,把握人类情感的共同特点。只有真心实意地关注受众的感受,媒体才会赢得受众的尊重进而产生信任。只有获得了受众的信任和支持,媒体的鲜明个性在激烈的媒介竞争环境下才是有意义的。
(三)可感性强的新闻报道更易获得受众的认可和信任
新闻媒介进行新闻报道的目的就是要获得受众的认可与接受,而受众可以通过反馈活动来影响传播者。因此,受众定位、受众分析已经成当今媒体在制定报道计划时经常做的一件事情,其本质在于了解受众的心理特征。
作为社会群体的受众,在接触大众传播的信息时并不是不加选择的,而是更愿意选择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和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而对与此对立或冲突的内容有一种回避的倾向,即拉扎斯菲尔德等提出的‚选择性接触假说‛[14]。它说明,受众在大众传媒面前并不完全被动,而具有某种能动性,大众传媒并没有随心所欲地支配和左右受众的力量[15]。新闻媒体在报道新闻、传播信息时要公正、不带有明显的立场和态度,才能在最大限度上让受众选择并接受。
受众的心理需求因人而异,要求新闻报道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不拘一格,以适应不同受众的爱好;受众的求新、求真、求近、求短、求知、求乐、求奇的共同性心理[16],又要求新闻报道,具有人们能共同接受的素质。这种可受性的素质一般表现为有益、有趣和可信[17]。理论研究证明:新闻的可感性越强,可信程度越高;可感性越强,可接受程度越高[18]。许多受众对一些新闻持怀疑态度,除了个别新闻明显夸大事实外,大多是由于事实可感性不强。受众不能从新闻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感受,新闻的真实性就失去了植根的土壤。因此,可感性直接强化真实性。读者打开报纸,最容易吸引他们的新闻,是那些与他们生活领域和生活现场‚贴近的事‛。‚贴近‛是表 面原因,‚可感‛才是本质联系。有些新闻与读者并不贴近,但由于舆论造成‚热点‛,或由于记者的‚再现手法‛提高了事实的可感性,也能够紧紧抓住读者。
三、怎么样写好‚故事化新闻‛
——像讲故事那样采写新闻
(一)在新闻的范畴内保持新闻自身的平衡
追求细节、现场感和人情味已经成为故事化新闻吸引受众的砝码。然而,过分强调故事性,会削弱新闻本身的信息传递功能。因此,对新闻进行故事化处理的前提必须是,在新闻的范畴内保持故事性与新闻性的平衡,这就需要处理好两个统一的关系。
1.真实性与故事性的统一
故事性报道强调讲故事,但在这个过程中,记者有时会为了增加人物的感情色彩、增强事件的戏剧性,而在笔调上进行适度的夸张,这样写出来的人和事也许很感人,但并不真实、全面。背离了新闻真实性的初衷,故事性再强,报道也会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要做到真实性与故事性的统一,就必须抓住新闻的内核——真实,每个故事、每个细节都是实际发生过的,甚至每一句话每一次心理活动都是采访对象承认过的。‚记者不能生造细节、生造故事,即使你想到了非常好的细节,你也必须在真实性这儿刹车,否则你写的就不是新闻了,传播的就不是真实的信息了,这是一个记者基本的职业素养。‛
2.理性与感性的统一
故事化报道追求现场感、细节化,所以常常在故事里充满了对现场和细节的细致描写,这样固然可以增加报道的形象化,给受众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但有时又会流于表面,使受众觉得肤浅。
一篇好的故事化新闻在于聪明地表达文章的主题、体现出新闻的人文关怀,带着读者一起去思考而不仅仅是获得短暂的娱乐。故事是为思辨服务的,一篇充斥着大量故事情节却缺乏思辨主线的文章,充其量只能算做‚实录新闻‛,缺乏应有的报道深度。只有首先在众多故事中提炼出思辨性的主题,然后把各种新闻故事呈现在一种可以表现其真正意义的脉络中,才能使故事化报道做到既报道新闻,又引导舆论。
(二)采访中注重挖掘故事
《南方周末》资深记者南香红对于那些无法去现场的报道,总是可以呈现出非常强的现场感,以至于很多人误以为她就在现场。‚但文章中所有的细节都是真实的,都是我一点一点问出来的。呈现现场感的技巧在于你采访的细致与耐心程度,要想文章不枯燥就得不厌其烦地问。‛可见,采访中的细致耐心、不断询问并在问题中寻找到故事,对于再现新闻事实是必须的也是一项前提条件。
记者在采访时应注重重要性、贴近性、趣味性等新闻要素,偏向于挖掘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故事和代表时代发展趋势的社会故事,注重挖掘新闻背后承载的具体意义。
记者要用‚变动‛的眼光寻找‚故事‛,一旦发现‚滴水见 太阳‛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就紧抓不放,询问到底,而且要对任何一条线索发出质疑,多为几个‚为什么‛与‚怎么样‛。记者要善于提出具体、深入而又有特点的问题,还要注意提问的角度要适合被访者。聊天似的提问,让许多记者在采访中获益匪浅,与其按照提纲一条一条地读下去,不如抓紧时间与采访对象好好聊聊他所处的生活环境。记者还要调动各种感官对现场的人物、背景、情景、情节、氛围等进行观察,把握细节。只有记者们观察到了,才能在写作中把事实再现出来。而且现场的各种细节还会有助于记者们找到写作的思路与线索。
(三)写作中实现新闻故事化
1.避免‚新八股‛现象
越来越多的记者们开始模仿、借鉴故事化的写法。然而有些报道只是照搬形式,即:小故事(导语)——过渡——新闻主体——再提小故事(结尾)。至于‚小故事‛是否具有新闻事实的典型性或充分反映出报道的主旨内容,则不去过多考虑,小故事喧宾夺主,新闻主题反而平平淡淡,没有力量。全篇充斥着各种人物说的话,有些与主题关系很小,有些毫无意义,毫无逻辑的事实罗列,让读者不知所言为何物……这种情况被称为新闻写作的‚新八股‛现象。
‚新八股‛现象使新闻报道看上去虽然生动形象却毫无生气,没有吸引力,它并不能使受众产生阅读快感,只会觉得阅读是在浪费时间,甚至还会使他们产生厌恶感。况且,有些记者或撰稿人在采写新闻事件的时候,过分注重于旁枝末节的追逐,而忽略了主题事件的 挖掘;更有甚者,为了寻找到具有冲击力的故事情节,采取了杜撰和虚构的方式,将自己的意图糅杂进编造的故事,这样就更加违背了故事化写作的本质。
因此,避免让新闻写作陷入‚八股‛写作的泥淖,是所有新闻记者在开始写作时必须要再三思虑的。千篇一律的‚故事化‛,以及过分的甚至脱离实际的‚故事化‛都会适得其反。关键在于,新闻记者要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对新闻事实进行实事求是地再现。
2.从个人的视角出发
故事化的新闻往往选择‚个人化‛的报道角度,即通过个人的故事、体验为切入点和线索来报道一个重大的新闻事件,或解释新出台的法规政策等。优秀的新闻记者在报道重大新闻时,总是从某个个人的角度出发,以小见大、贴近读者,从而顺其自然地引出对重大新闻的报道。在报道中,无论是长篇特稿、通讯、专栏、会议新闻,还是领导人会见的消息,都至少需要一张有血有肉的人的面孔。越是重大的新闻事件,越是应该有个人化的故事。缺乏个人化的故事,报道只会显得空洞乏味,只会让受众失去兴趣,其结果是导致公众失去对国计民生这些涉及每一个公民自身利益的重大政治事件的兴趣。
在2002年的‚两会‛报道中,一些报道充分运用了个人化的故事写法,产生了十分具有冲击力的传播效果和宣传效果。‚两会‛的重要议题通过个人化的故事和感受报道出来,受众不仅对‚两会‛更加了解,还从中感受到中国的民主政治正在不断进步。
‚姜健代表成了山东团的重点保护对象,这几天新闻组的人连 续出面挡驾了不少记者,因为姜健实在太累了。来之前他刚献过血,开会后有顾不上休息,每天忙议案、建议到夜里两点多钟。‛ [20] ‚浙江省金华市一个农民,向有关部门申办一个养鸡场,前前后后盖了270多个章。为了盖这些章,连新买的汽车轮胎都磨破了。几年后,申请终于被批准,但这个农民对办养鸡场已经没有兴趣了,因为市场的行情发生了变化。‛[21]
又如:美国有114.3万退休金领取者,今年能够拿到的退休金总额比去年少63亿美元。显然,这条信息反映出社会保障制度的巨大变化。然而,‚114.3万‛和 ‚63亿‛只是抽象的数字概念,无法解释更深层次的含义。如果把读者带到弗罗里达州圣彼得堡市一个上了年头的小酒店门廊前,并介绍那些月收入不到40美元,因为无法购买食品,支付账单而在绝望中生活的几位老人面前,读者就会深刻感受到减少退休金对社会的影响。读者会因为记住某一个普通人的故事而记住社会的某一重大变化。一个生动感人的普通人的故事和经历,给公众留下的深刻印象胜过几十篇讲大道理的社论和理论文章。
3.制作具有吸引力的标题
标题素来有新闻报道的眼睛之说,它左右着读者在众多的新闻报道中如何选择。‚题好一半文‛,对于文章来说标题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一个毫无吸引力的标题是不会引起读者的任何兴趣的,而具有吸引力的标题往往会吸引更多读者的眼球。故事化新闻更加应该注重标题的制作,而且要力求满足受众的需求。
标题应该成为受众最为关注的信息。受众接触新闻媒介的目的在于获取信息,新闻标题中应涵盖更多有效信息,标题就是新闻。在制作标题时,把事实主体作为核心信息,是增强标题吸引力的有效途径。
比如:高校毕业生就业将取消各种政策性限制(2003年 2月28日《中国青年报》1版);中国大闸蟹,横行曼谷酒楼(1983年《经济参考报》)
标题应该满足受众的探知欲望与好奇心。人们在生活中碰的新情况和问题,总是希望从报刊电视媒介上寻找参谋或答案,媒体往往担任着为大众答疑解惑的角色。这类标题在当今媒体中随处可见,针对现实生活中人们面临的各种问题和现象,及时地给予正确的解答和指导,大多以问题的形式出现。满足了受众某方面的求知欲望,自然也就有了超乎平常的吸引力。
比如:熊股是咋跌出来的(2007年7月5日《南方周末》16版)
标题应与受众的感情产生共鸣。‚文章贵乎以情感人‛,新闻标题制作也不例外,能够与受众的感情产生共鸣的标题更具有吸引力。以情感人的标题应切合新闻的真谛,凭着新闻本身的‚真‛和作者真实的‚情‛而让读者情动于衷而欲罢不能。
比如:(引标)有人送来流浪汉,竟称‚死了再来收尸‛附近居民质问——谁在如此漠视生命(2007年1月26日《楚天都市报》第1版);拨通服务电话,要等到花儿也谢了(2007年7月5日《南 方周末》17版)。
标题应给受众美感的语言。中国文化传统讲究文辞优美,所谓‚言而无文,行之不远‛。在新闻事实和语言环境确定的情况下,在遣词造句和形式结构上别出心裁,给人以语言的美感的标题往往会有截然不同的阅读效果。比喻、比拟、借代、双关、仿词、对偶、对比、反复、设问等修辞手法广泛运用在标题制作中。
比如:弱冷空气难斗烈日 沈城没雨高温还得持续(2007年6月25日沈阳网);中国虎‚留学‛在非洲(2007年5月17日《南方周末》10版)
4.使用简洁具体的字词
新闻故事化要求具有视觉化的细节、具体感人的事实,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大量地使用形容词、排比句,真正的智慧,通常总是用很朴实的方式反映出来的。语言越朴实,越生动,就越容易理解[19]。少唱些高调,少来些自我欣赏,多注意一些具体的现实,多提供一些实际的知识[22]。
要尽量使用具体名词。诸如‚问题、情况、反应或利益‛这些抽象名词到底指什么?善于讲故事的记者可以用以更加准确的词语或句子来代替它们。又如:‚客轮‛、‚700英尺长的豪华客轮‛,后者比前者更加具体、更加形象。‚反应‛可以变成‚害怕、憎恨、怀疑、热情、厌恶‛或者其他更为真实的表达。
要尽量用动作说话。动词可以增加故事的活力和表达的深度,这既是许多记者、通讯员的成功经验,也是那些优秀的新闻作品的显 著特征。动起来,新闻才能‚活起来‛动起来,新闻人物才能‚立起来‛,动起来,才能把读者的阅读兴趣‚吊起来‛[23]。比如:‚不要以为我是一个疯子?‛市长狂吼道。读者立刻就能感受到这位市长的暴脾气。
要尽量使用日常用语,而不是政府官员、新闻发言人、法官、律师使用的语言。一个善于谈话的记者,不论他要写什么,他都会问自己一个问题:我和朋友聊天的时候是这样说的吗[24]?鲁迅主张:‚从活人嘴上,采取有生命的词儿,搬到纸上来。‛一个生涩的词,在生活中或许会有一个或几个生动的解释与之相对应,因此,新闻记者一定要从生活中发现丰富多彩的生动语句,用生活中的词去讲故事才会讲得真实、讲得生动。
5.巧妙运用文学技法
新闻写作的不断丰富,得力于从文学中汲取了宝贵的养料。故事化新闻,就是要制造出视觉新闻。‚所谓视觉新闻,无非是形象化、立体化、有典型细节,生动的画面,读来有声有色,使人能够具体地形象地看到你所报道的事实的真面貌‛ [26]。巧妙运用文学激发,可以把读者带到现场,使他能看到、感觉到、甚至闻到当时所发生的一切[25]。
第一,描写,实现新闻的视觉化传播。
描写,即依照事物的情状,用语言或线条、颜色表现出来。它要求语言具体、形象、生动、可感,实现新闻的视觉化传播。新闻报道中的描写主要涉及场景描写、人物描写、细节描写。其中,细节 描写尤为重要。细节是被放大了的故事,通过细节的刻画,可以将人物和事件的特点加以突出,从而愈加显示出形象的生动性和真实性,给人以真实感,并给读者很强的心灵震撼,实现心灵的共鸣。故事化新闻的报道成功与否就在于它是否拥有足以感动人的细节。
比如:在炸鸡摊边,前文穿件白大褂,正在低头数钱,发现我在看他,脸突然红了,迅速摘下帽子,问我,像不像外地土老帽儿。其实,无论从气质还是穿着上,前文都与‘土老帽儿’相去甚远,但能感觉到,他处处都在谨慎的规范自己,以躲避这个讨厌的称谓。前文在旁边的饭馆里要了桌酒菜,说是有时来不及就在这随便吃点。他把‚随便‛两字说得很轻松,流露出一种有钱人的潇洒。(蔡平《哪儿是我的家——赵氏家族追访记》)
这段文字,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只用了寥寥几个神态和语言的细节特写,就把对象怕别人说自己‚土老帽儿‛充阔气的心理、憨厚而又自尊的性格鲜活刻画出来。读者读到这样的细节,如见其人。但如果不使用这些观察到的细节表现,而是直接告诉大家他爱虚荣为人憨厚等,那么读者对他是不会有什么印象的。
在《逼近真实——〈冰点〉体会》中提到,好细节,就是那些你不用录音机,不用往本子上记,也牢牢记在心里的东西……唯有让自己心动和印象深刻的东西,才能让读者心动和印象深刻。南方周末记者吴晨光对此态度更加明确,他说:‚细节是金——当然,不要什么都用细节。和文章主题有关的,要保留;无关的,一字不留。‛
第二,引用直接引语,提高真实性与戏剧性。
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新闻报道与写作》教材中写到:必须把直接引语写入新闻的重要部分。直接引语能使新闻事件更具真实性和戏剧化色彩,读者可以直接聆听新闻人物‚说话‛。如果新闻中使用了直接引语,读者就可以这样判断:既然新闻事件的参与者在直接说话,那么这件事必定真实无疑。另外,使用不同身份、不同个性的新闻人物所说的话,新闻会更富人情味,语言上会更富色彩,行文上更富变化,读者读起来会更感到亲切生动。直接引语常常是新闻中的点睛之笔,会给读者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托尔斯泰在谈到《战争与和平》一书的力量时,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不叙述,我不解释,我让我的人物为我说话。‛引用直接引语,最大的作用在于代替作者点明主题,揭示新闻或新闻人物的意义,不暴露出主观倾向。
然而,对于直接引语的选择应当恰到好处,过多或过少使用直接引语都会削弱故事的感染力。直接引语的组合使用也是故事化的新闻报道常用的新手法,但是需要记者具有更强的逻辑想象力和制造情节的能力,否则,不但起不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反而会画蛇添足。
第三,适当的修辞让受众眼前一亮。
拟人、比喻、对比的修辞手法多用于故事化的新闻报道中。恰当的修辞会使读者在情感上自然而然产生一种亲近感,新闻事实的魅力会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虽然昨日有一股弱冷空气移驾到辽宁,但太阳依然是威风八面。今日,沈城上空有云层出来拔刀相助,可还没挡住太阳的热情。‛ 拟人化的写法使这则消息报道的天气状况看上去不是很糟,而事实上其时沈阳市已经连续56天无降雨,无论是市民还是动植物都在干旱中艰难度日,这则生动活泼的消息显然缓解了人们的急躁情绪。
又如:《中国青年报》新德里1987年2月24日电
第39届世界乒乓球佛标赛组委会好像变成了‚小件寄存处‛,中国人今天上午则把斯韦思林杯和考比伦杯交给他们,不到12小时又把两座奖杯取了出来。
按规定,上届冠军在比赛前要将奖杯交给组委会保存,再把奖杯颁发给本届冠军,而中国队蝉联了冠军,因而‚小件寄存处‛这一形象的比喻,就把这个新闻事实交待出来了,同时又不乏幽默风趣。
对比法也是文学、戏剧、新闻经常运用的方法。可以横比,可以纵比,通过人与人、物与物、事与事、时与时、地与地的比较,好坏对照,美丑映衬,从中显示出道理。无需记者说话,道理不言自明[27]。
第四,借用短篇小说的叙事结构构思新闻。
意大利著名女记者法拉奇常常把报道写成有背景、有故事情节的短篇小说,当然小说和情节只是形式,不是内容。用小说的思维构思故事,寻找故事中潜在的喜剧、悲剧、讽刺或冲突因素,尤其要重点关注故事主角和对手之间的紧张关系。新闻报道要让故事内部产生动感,最理想的动感,就是让故事的情节按照‚发生/影响/反作用‛的结构顺序自然发展。对立元素轮番出现,形成交锋。
新闻故事化的叙事结构要紧凑,切忌将各种乱糟糟的细节和 画面堆积在一起。材料要集中、观点要突出,在最短的篇幅里,以最高的效率写出最好的效果。
结语
新闻稿件应该是最精炼、最具故事性的,因为新闻本身便是由一个一个故事构成的。令人遗憾的是,许多重大的信息往往被淹没在冗长、乏味的没有故事的新闻报道中。‚新闻写作故事化‛给受众带来了‚身临其境‛感受新闻事实的机会。记者通过文字的排列与词句的转合,在讲故事的过程中透漏出人文关怀,中国的新闻媒体在受众眼中正在变得更加亲民。
然而,‚故事化‛八股文泛滥的现象在当今的媒体中并不少见,甚至于在不断蔓延。不同的新闻应该有不同的写法,并不是每一条新闻都适合用故事化的方法来处理。媒体应本着对受众负责的态度,不应该借用‚故事化‛的外壳,凭空虚构、大搞出位,专注于制造‚眼球效应‛。故事化新闻讲究一个‚动情‛,但不是故意‚煽情‛;故事化新闻讲究‚通俗‛,但不是追求‚低俗‛;故事化新闻讲究再现新闻场景,但不是虚构故事环节;故事化新闻讲究引用人物对话,但不是任何话语都有引用的价值;故事化新闻讲究情节,但不是事实的简单拼凑和叠加。种种现象的产生不仅源于激烈的媒介竞争态势,其根本在于新闻媒体的责任意识与专业精神,新闻媒体从业者的专业素质还有待提高。
新闻写作是一门选择事实的艺术,也是一门讲故事的艺术。讲一个故事很简单,但要讲出一个好故事并非易事。这不仅需要记者高超的采写技能与思想深度,还需要记者拥有一种悲天悯人的境界和情怀,当然保证‚真实‛是一切的前提。
参考文献:
[1] 易平.论司马迁写当代史成一家之言[J].史学理论研究,1997.2.[2] 杰里”施瓦茨.如何成为顶级记者[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25.[3] [美]麦尔文“曼切尔.《新闻报道与写作》[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1.108.[4] 穆青.《新闻散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52 [5] 李希光.《转型中的新闻学》[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562.[6]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39.[7] 施拉姆等.《报刊的四种理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1.[8]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32.[9]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20.[10] [美]斯蒂文”小约翰.《传播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255.[11] 刘海贵.《新闻采访写作新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221.[12] 刘长乐.《东西方传媒大亨的对话:东西论剑》[M].华夏出版社,2004.89.[13] 陈作平.《新闻报道新思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290.[14] Lazars field,P.F.Burleson B.and Gadget H., The people’s Choice,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4.82~149.[15]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76.[16] 汪新源.《新闻心理学》[M].上海: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8.215.[17] 何光先.《现代新闻学》[M].云南教育出版社,1988.373—374.[18] 胡志平,王桥.《重新发掘新闻奥秘》[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33—34.[19] 高尔基.《高尔基论新闻和科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1.7.[20] 潘圆.《姜健:代表就要提议案》[N].中国青年报,2002-3-15(2).[21] 程刚.《保护权利 制约权力》[N].中国青年报,2002-3-10(3)
[22] [德]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36.[23]
刘善兴.《新闻写作36术“此时无声胜有声》[M].上海:解放军出版社,2001.20.[24] [美]威廉”E“布隆代尔.《〈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193.[25] [美]雷尔迈”莫林.《美国名记者谈采访工作经验“事情本身往往能说明问题》[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1.12.[26] 穆青.新闻散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278.[27] 康文久.《实用新闻写作》[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45.阅读资料:
[美]威廉”E"布隆代尔.《〈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2
热奈特.虚构叙事与纪实叙事[A].朱立元.二十世纪西方文论选下卷[C].北京:高等教育 出版社,2002.3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4
刘寒娥.故事化:新闻写作的人文意识[J].新闻实践.2005.(12).5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6
杨皓,杨志刚.新闻因事而生动——浅谈新闻报道的故事化写法[J].记者摇篮.2007.2 7
刘长乐.《东西方传媒大亨的对话:东西论剑》[M].华夏出版社,2004.8
白庆祥.《新闻论语》[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9
李希光.《转型中的新闻学》[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10
崔艳君,韩俊亮.新闻写作故事化探索[J].青年记者.2006.(18).11
刘海贵.《新闻采访写作新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2
王建河.论新闻报道中的文学性[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2.7.13
康文久.《实用新闻写作》[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已投稿到: 排行榜
第三篇:新闻报道写作
新闻稿的格式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写作格式,但一般情况可归为倒金字塔式、正金字塔式、折衷式、平铺直叙式四类写作型式。
倒金字塔式
这种写作方式是目前媒体常用的写作方式。这种模式将新闻中最重要的消息写在第一段,或是以新闻提要的方式呈现在新闻的最前端,有助于受众快速了解新闻重点。由于该模式迎合了受众的接受心理,所以成为媒体应用最为普遍的形式。
这种模式写作的基本格式(除了标题)是:先在导语中写出新闻事件中最有新闻价值的部分(新闻价值通俗来讲就是新闻中那些最突出,最新奇,最能吸引受众的部分;其次,在报道主体中按照事件各要素的重要程度,依次递减写下来,最后面的是最不重要的;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一个段落只写一个事件要素,不能一段到底。
因为这种格式不是符合事件发展的基本时间顺序,所以在写作时要尽量从受众的角度出发来构思,按受众对事件重要程度的认识来安排事件要素,因而需要长期的实践经验和宏观的对于受众的认识。
正金字塔式
这种写作方式是以时间发生顺序作为行文结构的写作方式,刚好与倒金字塔式相反,依序分别是引言、过程、结果,采渐入高潮的方式,将新闻重点摆在文末,一般多用于特写。
折衷式(又叫新华体)
这种写作方式将倒金字塔式、正金字塔式两者进行了折衷,新闻中最重要的讯息仍然在导言中呈现,接下来则依照新闻的时间性或逻辑性叙述。
这种模式的基本格式(除了标题)是:先把事件中最重要的部分在导语中简明地体现出来;然后,在第二段进一步具体阐述导语中的这个重要部分,形成支持,不至于使受众在接受时形成心理落差。因而,第二段实际上是一个过渡性段落;接着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把“故事”讲下来。
平铺直叙式
此种写作方式就是注重行文的起、承、转、合,力求文字的流畅精準,此种写作方式反而适合组织在发表声明时使用。
华尔街日报体(DEE)式
最近很流行一种模式。这个格式类似“电影镜头”的手法,主要特点就是在文首特写新闻事件中的一个“镜头”,一般是以一个人的言行为主,从而引出整个的新闻报道。
标题对于新闻报道很重要
标题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受众阅读的几率。当前我们已经可以经常看到一句话新闻,即是以一个标题代替一条报道的情况。
标题要提炼新闻事件的“精华”,把最吸引人的地方体现出来,同时要简洁。如果需要可以在主标题前加上引题,在其后加上副题。
如果要写作比较长篇的调查性报道、深度报道,就要注意在文中按照事件叙述明晰的需要,适当加一些小的标题,以概括一个部分的内容,便于受众阅读(针对印刷媒体而言)。
除上述之外,要注意一些细节,比如文首要加电头;文中要尽量使用直接引语,尽量少地体现作者的观点表达;行文要流畅,不要艰涩等等。
我们写的是新闻稿,并非作文。或许你的作文水平很高,但这并不表示你写出来的新闻稿就一定是好的。写新闻与学校语文课的作文是很不相同的。我们写出的新闻稿不能像自己的命题作文。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新闻和作文的区别。何谓新闻?陆定一说:“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的本源是事实,也就是说先有事实后有新闻,新闻都是事实,但自己的命题作文允许虚构。新闻不需要想象,所要的都是事实,作文则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另外,新闻要求时效性,已经发生很久的事情是不能成为新闻的,而作文几乎没有时效性。作文只要文字通顺、叙述清楚、笔调优美,就是好作文,不一定要求真实,也不是为了发表。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要面对广大读者。新闻作为一种实用性问题有它一定的写作格式,作文又是另一种写作格式。如新闻的要素作文是不需要用的,作文中太详细的描写和作者的抒情在新闻中也不能出现。比如报道学校里的运
动会,只需要把过程和一些比赛项目的比赛结果简单的向读者介绍一下,而不用具体到单个人在400米赛跑中的整个过程以及观众对他的具体评价。
从标题上看,消息新闻标题直接、朴实、一语破的;文学作品标题蓄、曲径通幽。
你写出来时要看看自己写出来的“新闻”是否符合新闻的格式和要求了。看自己的稿子里是否有太多的抒情部分,如果有,就要酌情删除;看自己所写的稿子的是否都是事实,如果有虚构想象的部分也一定要剔除,因为新闻要求要有真实性;看自己的稿子里是否有导语,如果没有要添上。
我之所以直接发写好的给你 是因为也要靠自己写你说对吧? 你可以去凤凰网找新闻的!!!!!!
第四篇:新闻报道稿写作培训资料
新闻报道稿写作培训资料
一、标题
标题我们通常只用一个主标题,又是根据需要会同时用到主标题和副标题。一般用活动主题或亮点来作为标题,或者也可以用“XX大会胜利举办”。如果是通讯稿的话主标题可以采用对偶的形式,比正文难写,既标新立异,又提炼内容,再加上副标题。例子:继往开来,再创佳绩——记经济学院第六届团建经验交流会
“中信建投杯”第一届大学生理财大赛圆满落幕
经济学院(农村发展学院)召开宣传委员大会
二、正文
第一段:(关键词:时间、地点、出席嘉宾)
一般采用排比句开头,即开门见山。写出活动时间、地点、人物。人物包括出席领导嘉宾、主持人(如果是领导老师当主持人才要写)和听众,顺序:先说领导老师,领导还要根据等级高低排序,最后写学生。领导老师的称呼要完整:单位头衔、名字、职称。例如:“经济学院党委副书记陈长树”。
例子:9月28日,共青团福建农林大学经济学院(农村发展学院)第一次代表大会暨经济学院(农村发展学院)第一次学生代表大会在金山学院学术报告厅隆重召开。校团委副书记林栋、院党委书记范焕谦,党委副书记陈长树、院党委秘书谢芬、院团委副书记黄斌锋、辅导员王文莹、林杰、徐立萍及148名学生代表出席本次会议。
第二段:(关键词:活动流程、比赛结果)
中间一段是报道稿的重点,在选取笔记内容的时候要精当。把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具有典型的材料挑出来,确保能体现出这篇报道稿中心。
如“决赛在“非你不可、自说自话、由你做主和风险提速”四个环节中展开。在“非你不可”环节中,队员们凭借自身理财知识的积累,一道道所选理财问题迎刃而解。随后的“自说自话”中,各队运用所学理财知识,独到全面的对各个情境进行分析,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理财计划,充分展现他们对理财观念的认识。在最为精彩的“由你做主”环节中,各队各显神通,有笔芯、酸奶、瓜子等商品买卖、更有爱心义卖、租赁装备组织真人CS野战赛的理财方式,各队势必将100元效益最大化进行到底。各队精彩的PPT演示,也把现场气氛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进入得分、扣分弹性最大的第四轮“风险提速”,现场的气氛也异常紧张,而队员们敢答敢拼,奋力争先,勇夺第一的精神也感染了现场的观众,引得大家阵阵掌声。” 若报道比赛或者晚会,结果要在末尾点出。如“来自10农经的郑立、10行管的曾能志获得二等奖,而来自09金融的高力、10金融的庄伟强、10行管的叶丽娜获得三等奖,最佳环保奖、最佳创意奖则归属10工业工程的徐一鸣、10农经的肖燕鸿。”
我们平时写的时候一般按照时间顺序,按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束的的先后顺序安排层次。但是要注意不要写成了流水账,要有重点地写。语言上要注意,要用客观的、书面的语言,而不能用主观的、口语化的语言。你不能将自己对一件事的看法和态度写进稿中,我们写稿是对客观事件的记录,而不是评论。也不能说什么“祝愿„„”之类的,我们只能引用活动中人物的发言,而且也必须用第三人称引述的方式来写。
最后一段: 写出活动的背景、意义,这是对主题的升华,考一种逻辑能力。一般用“本次活动旨在„„,推动„„,提高„„”之类的格式来套写。如“本次比赛旨在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增进交流与合作,展现经院学子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弘扬了拼搏、团结、和谐、友爱的精神。” 一般,如果知道活动的主办方和承办方,需要在最后加一段点出。
如“本次排球赛由经济与管理学院学生委员会主办,经济与管理学院体育部承办。”
【报道稿注意事项】:
1.要站在学院的角度报道事件,把做的事情用文字反馈出来,写出对我们经济学院的影响。具体描述可不用写,不要带有自己的感情色彩,反映事件要客观。报道稿不能用第一人称写(局外人的角度),要用书面语,整篇报道稿不要给人口语化感觉。
2、对于有领导和老师讲话的活动,事先要详细记录其讲话内容,并有条理的叙述出来。如“曹老师为培训班做了题为“如何写好校园新闻”的专题讲座。曹老师就如何写好校园新闻稿做了三个方面的阐述:
一、如何掌握好基本新闻写作知识,并着重讲了要学会用讲故事的写作思路。
二、灵活应对几种常见新闻题材。曹老师归纳了三种校园常见新闻题材:会议新闻的写作;事件新闻的写作;人物通讯的写作。
三、广泛挖掘身边的新闻线索。”
3.对于小活动,写出概况和结果即可,要有针对性。
4.报道中尽量不要出现各班班长、团支书之类的字眼,参加的各班团支书可以称为各班学生代表,还有学生干部之类。
5.参加会议人员统称为与会人员,学院学生可称为经院学子。
6.报道稿中常用的关联词:会议伊始、初始、随后、紧接着、此外、同时、至此„„
7.活动太小时,比如什么拔河比赛等,觉得自己没什么可以写的时候,就要描写一下比赛的画面了。写报道时在活动介绍时可写“XXX活动结束后,同学们都纷纷表示„„”,要体现出同学们的积极、热情,还应该将老师的共同参与也写进去(重要)。
8.意义的一般格式:本次XX活动(会议)的举行,不仅体现了„„,而且促进了„„,更为„„打下了基础(拉开序幕、增加一抹浓厚色彩„„)
9.第一次写全称经济学院(农村发展学院),再次出现可写经济学院。
【报道流程】:
新闻稿具有时效性,各个活动要及时写稿,当天的稿当天写好并打成电子版发给记者团修改。如果是晚上的活动,则需在第二天上午9点之前发,如果是白天的活动则需要在当晚10:30分之前发至记者团邮箱jjyjzt1314@163.com 稿件经记者团修改审核及辅导员审核通过后最终登在院网站。
经济学院宣传系统QQ群288097425(未加的请及时加入)
【电子版稿件格式要求】:
标题(副标题):宋体小三,居中加粗
正文:仿宋四号,行距固定值25磅(设置方法:鼠标右击段落,行距选固定值)稿右下方: xx部xxx 报道xxx 摄影(部门活动)
年级专业班级xxx 报道xxx 摄影(班级活动)
发送要求:文字稿件要求附带相关活动照片,以做到图文并茂。稿件请用word软件编辑,照片放在word文档外,稿件和照片要放在同一个文件夹内再添加到压缩文件发送。照片要求人物清晰最好能用相机拍摄,照片数量尽量多点(以便我们挑选)最好附带简短文字说明。
注:稿件发送完后要用短信或群里及时告知以便记者团第一时间查收。
记者团团长 汤婧手机:***
经济学院记者团
2013年10月25日
第五篇:新闻报道与写作
第一节新闻写作的真实性原则
一、新闻写作对真实性的要求: 1新闻报道的具体事实必须真实准确
(1.确有其事2.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必须准确无误3新闻中引用的各种资料必须准确无误4新闻所反映事实的环境、过程、细节、人物的语言、动作必须真实5新闻中涉及任务的思想认识和心理活动等,必须是当事人所述)
2、新闻报道的整体概括与分析要符合客观实际
(1.现象真实与本质真实要辩证统一2.微观真实与宏观真实要有机结合3.新闻报道的多层次真实)
二、新闻报道失实的原因: 1.体制性失实 2.经济性失实
3.故意失实与非故意失实
三、新闻写作如何避免失实:
1、在确定主题和选择报道角度时要坚持独立思考
2、在谋篇布局时要避免片面性
3、在写情节时严禁想当然
4、培养质疑意识,注意核对引用资料
(1.稿件中所引用的材料,要通过不同途径查询与核对2.对被采访者的自述,也要保持质疑意识,也要核对3.要注意核对数字)
5、描写要有分寸感
6、要注明新闻来源
7、严格执行稿件送审制度 第二节 注重发挥事实本身的作用
一、用事实说话
1、什么叫用事实说话?一种说法:通过客观的叙述新闻事实及其背景来体现观点、发表意见。另一种说法:记者把思想观点藏在精心选择的某些事实里,让受众通过事实自己领悟其中的道理。
2、为什么要用事实说话?(1)事实是新闻的本源(2)事实胜于雄辩(3)事实最符合受众的需要
3、是不是所有的新闻报道都在说话?(1)传播的目的是说话(2)选择就是在说话(3)新闻与说话无法分家
二、用事实说话的方法
1、用典型事实说话
(例子:北京市的规划)典型事实具有哪些特点?(1)它必须是鲜活的读者所未知的事实(2)它必须具有重要性而且是具体的事实
(3)接近性可以强化典型事实(4)有的放矢也是选择典型事实的一个标准
2、用再现场景说话(例子:永不消逝的电波):所谓再现场景,就是把新闻事实的某些现场情景具体地描述出来。第一人称再现法,就是由记者直接把读者带入现场,是再现场景常用的方法。在批评类报道中通过“场景再现”让事实说话,即记者目击记,更是经常使用的方法。
3、运用背景材料说话。背景材料常被成为“新闻背后的新闻”,最简单的定义是:用来说明新事实的旧事实。怎样运用背景材料说话?(1)运用联想通过把所报道的新闻事实,与其他一件或几件事实关联起来陈述的方法,暗示与引导读者进行联想,从而得出结论。(2)。善于对比,如:赫鲁晓夫昨日深夜派人把斯大林的遗体从红场水晶棺中抬出,烧成灰烬。赫鲁晓夫任乌克兰第一书记的时候,在党的会议上高呼:斯大林是他的父亲。(3)不同的背景材料表现不同的观点。如何选用背景,选用什么样的背景材料可以表现不同的倾向性和观点。如:1994年12月俄罗斯出兵车臣,西方通讯社报道这一事件时,不同通讯社的记者加进了不同的背景 一家通讯社:这刚好是苏联出兵阿富汗十周年。另一家通讯社: 1944年,当时的苏联曾把这个被指控勾结纳粹的难以驾驭的民族迁往中亚。(4)综合立体地使用背景材料加大说话的深度和力度(5)借助“直接引语”说话,直接引语指记者通过采访得来的被采访者的原话。直接引语的作用:(1)直接引语是新闻报道中不同身份、不同个性人物所说的话,引用它们,可以使报道具有现场感,富有变化和人情味。(2)直接引语有助于提高新闻的真实性。如果直接引语来自重要人物或重要机构,还有助于提高新闻的权威性。(3)记者利用新闻报道中的人物之口,讲出自己希望说出又不便直接出面说的话 第三节 新闻角度 涵义:记者发现事实、挖掘事实、表现事实的着眼点或入手处
一、新闻角度的重要性
1、角度选择是否得当与新闻价值的大小直接相关
2、不同的角度讲不同的话,有不同的报道效果
3、角度选得好可以出独家新闻
二、寻找最佳角度(什么是最佳角度?一是能突出新闻的个性特征;二是能体现事物的本质;三是有生动活泼的内容;四是有新颖巧妙的形式。)
1、根据不同读者群的定位寻找最佳角度
2、根据接近性原理选择最佳报道角度
三、选择新闻角度的几种方法
1、以旧见新找角度
2、以小见大找角度
3、虚中觅实找角度
4、逆向思维找角度
5、发散思维找角度
6、全局高度找角度 第四节 新闻跳笔
一、什么是新闻跳笔?所谓笔法,西方叫叙述学,我们指的是运笔的技巧,行文叙述的方法。新闻写作所使用的笔法是多种多样的。一般的文学写作中的基本笔法,比如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在新闻报道中同样作为基本笔法被广泛地使用。“跳笔”有两个主要特点:
1、在文体结构上是多段体
2、它与一般文字作品所要求的注意上下文衔接、具有连贯性、讲究启承转合等不同,它主张“跳”,在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有较大的跳跃.为什么新闻写作要用“跳笔” ?
1、吸引读者并适合读者快速阅读的习惯
2、便于记者快速写作并形成明快的新闻文风
3、加大新闻信息量的一个重要手段。
二、如何运用新闻跳笔?
1、段落多,多分段
2、断裂行文。新闻跳笔所要求的“断裂行文”,是指段落之间不按照时间的顺序,或者事实的原始过程从头排列,不面面俱到,不平铺直叙,不必顾及程序、顺序或者层层推理的逻辑,而是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只着力突出读者最感兴趣的新闻事实,把它们之间用跳跃的方式组织起来。
换句话说,段落之间可以彼此没有关系,无需过分地注意文字的连贯性和上下文的过渡与衔接。
3、借用电影的“蒙太奇”结构“蒙太奇”是一种电影手法,指镜头的组合和连接,通过不同的组合连接,产生不同的艺术表达效果,例如进行对比、引起联想等。
4、加大句与句之间的跨度 以上三点我们主要从宏观上分析了新闻跳笔在提行分段与文章结构上的运用,实际在微观上,即在整个新闻写作的行文过程中,无论消息还是通讯,跳笔几乎随处可见。它具体表现在加大句与句之间的跨度。可以有多种多样的 “跨”。第五节 新闻语言
一、什么是新闻语言? 通过新闻媒介,向受众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使用的文字语言就叫做新闻语言。
二、新闻语言的特点
1、准确客观、具体、简洁、通俗、生动
(1)准确客观:用事实说话 对事实的报道符合其原貌,而不是以夸张失实的语言来渲染事实。多用带客观性的中性词语,不要轻易或习惯性地使用论说性语句,这是真实性及客观性在语言上的具体落实。(2)具体 用具体的语言进行叙述,表达真切实在的内容,尽可能不要使用哪些抽象的、通用性的语言,在写场面与氛围时,也要注意用具体的语言描写具体人物的表现,而尽量不用或少用抽象的概括性的语言,即所谓的“弃多写少,弃大写小”。(3)简洁 以较少的字句完整、清晰地表达新闻事实(事件),简洁在形式上的要求是尽可能多用短句子,简单句,少用长句子、复合句;删除一切赘字赘语。(4)通俗 所谓通俗,就是把新闻报道写的深入浅出,明白如话。多用群众语言,老百姓说的话,大众化的口语减少专业性、技术性、理论性的叙述,使之易读易懂。不可避免的专业性语言要给予通俗的解释,或用比喻假设等手法使读者理解。怎样才能写得通俗?①解决“新闻官腔”的问题②要学会“第二种翻译”是指用浅显的文字、生动的比喻或者老百姓熟悉的语言来讲述、表达或说明新闻报道中的内容。对于那些专业性比较强的报道,例如经济报道、科技报道等,更要对其中一些专业性内容与专业术语进行必要的通俗化“翻译”。对于这类报道,提高可读性的关键就在于作好“第二种翻译”。③巧妙处理新闻报道中的数字(5)生动 所谓写得生动,通常是指把新闻写“活”,即要求新闻报道富有感染力。怎样才能写得生动?①在某些方面“生动”与 “具体”是联系在一起的,一般来说,越是写得“具体”就越容易生动②新闻报道一定要“见人”,这是让稿件“活”起来的一个关键③新闻报道能否生动。与结构也有很大的关系 看看:(“DEE结构又称“华尔街日报体”。这种结构比较多地使用于非事件性消息。其基本特征是,从描写具体的某个人入手,通过对事实进一步解释和恰当的背景分析,进而显示整体、点明主题、引入结论;或者通过集中描绘整体事实中的一部分,通过这一部分进而说明与展示整体。这种结构会使得新闻报道生动并有力量,而且符合读者认识事物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④多用动词,用准动词
2、新闻语言要有时代感
3、新闻语言应有不同的风格(1)消息与通讯对于语言的要求不同,消息比通讯更惜墨如金,消息的语言是一种具体陈述与抽象概括相结合的语言。而通讯由于承担着展开事实、描写事实、再现事实乃至解释事实的任务,它比消息报道的内容更详细、更深入,它或是对消息所提供事实的进一步必要的补充,或是对消息所报道的全部事实或某一部分事实的“放大”。同时通讯报道的范围也比消息更广泛,因此,它可以也必须更多地调动各种修辞手法,更多地借鉴文学写作的技巧。一般来说,通讯的语言比消息更形象、更丰富、有更多的感情色彩。(2)新闻语言风格取决于新闻事件本身的基调(3)新闻语言风格还取决于人物报道中被采访者的语言个性 第六节 广播新闻写作
一、简化报道
1、主语和谓语尽可能连在一起
2、避免倒装句和倒装句结构
3、避免使用被动句式
4、用短句,少用长句
二、选择适合于听的的词汇
1、多用双音节词
2、用口头语言写广播稿
3、注意同音不同义的字
4、用简称要谨慎
5、普通话广播要少用方言土语
6、慎用代词
7、简化关于数字的报道
8、多使用象声词第七节 电视新闻写作
一、简化报道
1、主语和谓语尽可能连在一起
基本原则
新闻事业的道德
公众服务新闻事业
新闻事业的传统 鸣谢 个人寄语
起步
获奖者
机会 新手
薪金
第一部分 工作中的记者
第一章 在岗位上
工作中的新闻记者
契约
边疆报道
飓风袭击斯宾塞
校园枪击案
早期报道
一个告示和一场火灾
电视报道火灾
一个小孩之死
一家都市日报
长一些的报道
圣诞基金会
在《夜线》
追求自由
电视纪录片
调查性报道
数字计算
在线新闻
记者素质
一篇需要背景材料的新闻发布稿
小结
进一步阅读书目 第二部分 基础
第二章 报道要素
准确
溯源
验证
完整
平衡
客观
简洁
选择性
清晰
人情味 责任感
小结
写作
进一步阅读书目 第三部分 撰写报道
第三章 何为新闻
第四章 职业工具
第五章 导语
第六章 报道结构
第七章 写作者的艺术
第八章 特稿、长篇报道和系列报道
第九章 广播电视新闻写作 第四部分 报道原则
第十章 挖掘信息
第十一章 充分观察
第十二章 建构与使用背景
第十三章 发现、培养与使用消息来源
第十四章 采访原则
第十五章 采访实践
第十六章 演说、会议和新闻发布会
第十七章 预感、情感和刻板成见 第五部分 从事故到教育
第十八章 事故与灾难
第十九章 讣闻
第二十章 警事新闻
第二十一章 法院新闻
第二十二章 体育新闻
第二十三章 商业报道
第二十四章 地方政府与教育
第六部分 法律、品味与禁忌、规约与伦理
第二十五章 记者与法律
第二十六章 品位DD为适合作界定
第二十七章 新闻职业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