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写作故事
为中学生讲写作故事
△唐代诗人贾岛,骑驴思考“夜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其中是“推”好还是“敲”好。巧遇韩愈,韩愈认为“敲”好,后来留下了“推敲”这个典故。
△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写《泊船瓜洲》,将“春风又到江南岸”改为“春风又绿江南”,成为千古名句。“绿”字叫“诗眼”(关键字)
△清代诗人袁京卿。即将被杀头,他要求临死前在吟一首诗,“顾我于今归去也,白云堆里笑呵呵,”吟后被刽子手砍下头。△现代文人胡适1910年参加考试 题目《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说》
考试是论说文。胡适为发挥自己考证的这一专长,故意写成考证文,本来是答错题。巧遇考官赏识。给了胡适高分。
△楚人鼻尖粉一点白粉。石匠挥动斧子将白粉砍去,准确没伤到鼻子。后来留下“斧正”典故。意思是动笔修改,准确到像斧子砍鼻头白粉那样精确。
△宋代词人辛弃疾设宴,请众诗人修改他的 《贺新郎》,岳飞孙子岳珂指出这首词用典过多,两个警句雷同,辛弃疾接受批评。
△诗仙——(李白)诗气飘逸
诗魔——(白居易)写诗刻苦,似魔鬼发狂 诗骨——(陈子昂)
有“汉魏风骨” 诗杰——(王
勃)
独具一格 诗囚——(孟
郊)
苦心吟改
诗奴——(贾
岛)
苦吟似诗的奴隶 诗佛——(王
维)
诗坛地位崇高 诗鬼(李贺)--喜欢写死亡和鬼 诗神(苏轼)--神来之笔 诗圣杜甫---思想庄严
△美国1969登月飞船以希腊神话“阿波罗”(希腊诗歌之神)命名 △《三国演义》宣扬关羽 造成全国二万个关帝庙
△晋代诗人陶渊明不愿对上司行磕头礼,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五斗米即官薪。后来他写了《归去来辞》辞官回乡隐居,.△
△ △
△
△
郭沫若写《地球,我的母亲》,躺在地面体验“大地”
△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周文王被禁在羑里创作了八卦的《周易》,孔子在流浪途中写了春秋。
△ 汉武帝听说司马相如会写赋,召见他,司马相如写了《子虚赋》,写了子虚、乌有、无是公三个人物,后代留下“子虚乌有”的典故。
△ 法国作家大仲马办写作公司 雇马凯写了《三个火枪手》、《基度山伯爵》,书上写作者:大仲马。后来马凯的墓碑上写“真正的作者马凯”。大仲马的私生子小仲马写了名著《茶花女》。
△ 欧阳修写文章构思在三个上(马上、枕上、厕上)
△ 曹操著《孟德新书》有人戏说:“此书早已看过”,曹操以为与古人巧合,将书烧掉了,此事说明他写作态度严谨。
△ 谦虚的李白,登黄鹤楼看见崔颢(háo)的诗,感叹说:“眼前有诗题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 当代作家张恨水,写作时常对镜子表演小说中人物的各种表情。△ 李白写《蜀道难》,声名鹊起,受到唐玄宗召见。
△ 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守关人请老子将他的学说记下来,后来成为名传千古的《道德经》。
△ 范仲淹喜欢坐在蚊帐中点油灯写作,后来蚊帐成了“黑帐”。
△ 李贺骑马带诗袋,将写好的诗扔进袋中。
△ 西晋诗人左思写《三都赋》,因为人们喜欢传抄,造成“洛阳纸贵”。
△ 鲁迅的书名《且介亭》即“半租界”的亭,《花边集》是因为有人骂他领苏联的“花边”(卢布),《三闲集》是因为有人骂他“有闲,有闲,还是有闲。”
△ 善于作笔记,鲁迅写《中国小说史略》,笔记卡片5000张。
△ 老舍叫年轻人写作少用典故,少用成语。
△ 宋代诗人宋祁写了“红杏枝头春意闹”,后人评论“着一闹字,境界全出。” △ 当代作家龚炜将
“为爱南山青翠色,东篱别染一枝花;”其中“别”字改为“另”字,人称“半字师”。△ 元代剧作家王实甫写《西厢记》最后写完倒地而死。
△ 南朝江淹少年有诗名,后来诗越写越差,人称“江郎才尽”。△ 汤显祖一夜写三梦
汤显祖写了《牡丹亭》之后,为应付文友,一夜写了其余三梦,后人称“临川四梦”。△ 一条对联中有16个外国典故
山姆大叔带酸小姐驾诺亚方舟经乌托邦 入伊甸园巧遇超人安泰受洗礼
泥足巨人随苦行僧去香格里拉过滑铁卢 进象牙塔恰逢黑马缪期论涅槃
山姆大叔(美国绰号)
酸小姐
(俄国小说《小市民的幸福》精神空虚“千金小姐” 诺亚方舟(《圣经》中的船)乌托邦
(英国莫尔《乌托邦》)伊甸园
(《圣经》天堂)
超人
(尼采笔下的全能人物)安泰
(希腊神话英雄)洗礼
(基督教洗婴儿)泥足巨人(《圣经》中的神话人物)苦行僧
(印度苦修僧)
香格里拉(英国希尔顿《消失的地平线》中的地点)
滑铁卢
(拿破仑失败处)象牙塔
(法国诗人奥古斯丁的“艺术天地”)
黑马
(难以预测的人物)涅槃
(佛教的“入灭”“圆寂”)
△ 五代李相读《春秋》,误将“偌”字读“错”,旁边小吏为之纠正,李相称他为“一字师”。
△ 王勃写《滕王阁序》,喜欢卧在床上思考,受到启发便爬起来写作,人们说他是在腹中打稿,后来有了“腹稿”名词。△ 唐代诗人卢仝(tóng)的幼子弄得诗书一团糟,卢仝对诗吟“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后来有了“涂鸦”这个词。
△ 元代诗人虞集吟诗“五更鼓角吹残雪”,小童指出“角可吹而鼓不可吹”,后人认为用动词须准确。
△ 巴黎名人喜欢在客厅会见文人,这种聚会叫“沙龙”。
△ 清代曾国藩打败仗,本来是“屡战屡败”,却向皇帝呈报改写为“屡败屡战”,受到皇帝赞赏。
△ 清代诗人徐述写诗“清风不识字,何得乱翻书。”被官府认为诽谤清朝,杀了头,后人认为是“文字狱”。△ 写作要用典。《滕王阁序》中有四十多个典故。“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南溟”出于《庄子·逍遥游》“天柱”出于《山海经》。
第二篇:写作故事
写作故事
写作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以前的我对作文可是一窍不通,后来经过老师的指导,我发现写作原来是那么美。它能把一个平凡的世界,用绚丽多彩的语言点缀得五彩缤纷。
依稀记得,我是在三年级的时候就开始写作,回想起我的第一篇作文,是那么可笑。那时侯我刚刚接触作文,根本不懂甚么是写作。从造句中的一两句话,我似乎明白甚么是写作。
有一次,老师布置了第一篇作文,题目是《我的母亲》。我到现在还记得我写母亲的外貌:我的母亲是一个长的不高的人,长着两只又大又圆的眼睛,脸是黄色的过了几天后,老师把我的处女作发了回来,要求重做。当时的我和尚摸不着头脑,于是我拿着我的作文跑去了办公室问老师。老师笑着对我说:你看这里,你母亲的脸怎么是黄色的呢?我理直气壮地说:老师,是黄色的啊!你和我的都是黄色的啊,都是黄种人啊!说完,弄得老师哭笑不得。周围的老师也哈哈大笑起来。老师告诉我说我写得太死板了。我当时有点不服气,然后我问老师:老师,那怎样才能写好一篇作文啊?老师告诉我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放学后,似乎有领会的我迫不及待地跑进了书店,看起了一本本的作文书。我发现书中的文章写得极好,真是妙笔生花,居然可以把一个普通的人,一件普通的事情演绎得那么生动形象,让我十分佩服。从此,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写好作文。于是我买了许多文学着作,每天坚持写日记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后来,我重新写了《我的母亲》,得到了老师的好评,我当时高兴极了。老师还告诉我:写作文不一定要用华丽的语言,而是要用自己的真实情感去写。这句话成了我写作时的格言。从此,我就爱上了写作。
现在的我已经写过无数篇文章,虽然并不是每篇文章都写得很好,但每篇文章都包含着我的汗水与心血。写作永远都是我的快乐。我想信总有一天,我会用我的笔,写出世界上最美丽的东西。
第三篇:故事写作
故事写作模板
主题:(促使主角做出行动的原因,即主角的欲望或需求。必须为一种情感或者一种状态)干扰事件:(扰乱人物生活的困境或者危机)主角:(戏剧行动的发起者,干扰事件的受害人,必须是“人”)对手:(戏剧行动的主动或被动回应者,有时也指故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必须为“人”)
故事模拟设计步骤(主故事模板撰写步骤)
一、主旨陈述(主题+基本动作+目的句)
寻找主题 试着问自己:“促使(主角)行动的情感/欲望/需求是()”
切记,()内必须是一个名词。他可以是一种简明、直接,的情感。例如爱。也可以是一种与情感相联系的需求和欲望,比如成功。(例《公民凯恩》《罗拉快跑》)
写下主题 确定主角
为主角设计姓名、性别、性格、年龄、身份。如果有可能,设计好前史,即主角曾有的并且可能对现在的行动产生影响的经历,在故事中可以此为主角设计奇特的行动。(例《罗拉快跑》,收到录取书后家长的不同反应)提示:最好写自己熟悉的社会角色,尽量避免“陌生人”。
最后,写下“(主角的名字),这是一个„„样的男/女人”
设计干扰事件
设计一个打破主角稳定生活的事件,可大可小,但是必须与主题发生关系,一般来说,即会对主角满足其需求或欲望产生威胁。设计方法:可以从主角的前史和目前的职业、日常生活入手,代入角色思考,本着令主角产生强烈情绪波澜的目的,从稳定中寻找突破口。
自我练习:正在聚精会神上课的学生,最在乎什么,突然发生什么最令他失望?
望子成龙的高考生家长,最关注什么,发生什么会让他们难过或惊喜?
一位单亲妈妈,最害怕什么?
一个小偷,最渴望什么?(例《克莱默夫妇》《公民凯恩》)最后,写下“(主角)遇到了„„(干扰事件)”
确定基本动作
根据主题和主角的特质,设计出主角的基本反应,并(最好)用一个及物动词(词组)将它概括出来(不强求)。例如,一位母亲在儿子犯罪之后,从包庇儿子到鼓励儿子自首,整个过程,它的基本动作就是帮助,而对手也自然出来了,那就是儿子。确定基本动作相当于定方向,主角在整个故事从头到尾的基本动作必须是一致的,否则故事肯定出了问题。确定基本动作可以便于我们检查自己对于故事情节的设计。
写出目的句
根据主题和基本动作,用简明的句子将其合理串连在一起。这往往也是故事的核心冲突。即“主角想要做什么”。例:《哈姆雷特》:
正义——谋杀
哈姆雷特想要杀死克劳迪厄斯国王。
(那么核心问题其实也就昭然若揭,就是哈姆雷特能否杀死国王)到此,主旨陈述(主题+基本动作+目的句)便完成了。
二、戏剧性前提 设计戏剧动作
首先,我们得明确什么是戏剧动作。戏剧动作不同于物理上的动作,指的是一个人的行为引发了另一个人的反应,这一整个环节才是一个戏剧动作。
由此可见,戏剧动作必然是由主角和其他角色(包括对手)共同完成。一般来说,对手领导阻碍势力,并对主角的行动做出反应。但是,一个故事往往还有其他人物对主角的行动做出反应,他们可以是“敌人”也可以是“战友”,但是,无论怎样,所有戏剧动作,都适用一个原则:
情感——(动作)行动——反应
即戏剧动作是由主动方出于某种感受(需求、愿望、欲望),做出相应的动作(行为),同时引发了被动方的反应。必须要保证动作和情感的统一,否则人物的行动就会显得莫名其妙,生硬虚假。而在设计主要情节时,主题就是主角的行动初衷,以此设计主角的行动便会准确方便很多。同样,故事中的其他人物也需要依照这个原则设计行动,尤其要注意对手行动的设计。也要保持这种情感上的始终如一。
要点:主角的要求一定不能满足
当戏剧动作展开时,主角的行动必须不断被阻挠,从而不断产生戏剧动作。这样,主角的愿望会随着动作的展开转变,他们就会被抛进冲突(即未获得解决的戏剧性动作)之中。冲突可以不断升级,从而产生增加张力,故事情节随之展开,冲突也可以结束(例如结局),选择权就在于你。
找出戏剧问题
戏剧问题包含两部分,一是在干扰事件发生后,推动情节发展的危机。这里的危机主要是由主角的前史和性格特质决定的。例如主角是一个工作狂,中年男子,很少有时间陪妻子,但是很爱妻子。干扰事件是一个男人发现他妻子和别的男人在床上。那么隐藏危机就是之前说的主角的一系列情况。二是核心问题,也就是在主旨陈述中所写的主角的目的能否达成。
建立戏剧性结构
在舞台戏剧中,幕与幕之间存在一个短暂的间隙,供观众休息。剧作家会在每一幕结尾处安一个“扣”或者“包袱”,来吸引观众,挽留观众。而对于参加艺考的你们,更需要吸引住阅尽万卷、疲惫不堪的考官们,使他们有兴趣读完你的故事,对结局产生期待。因此,在故事写作中,也需要适时安排“钩子”(在后面我们称其为转折点),合理设置情节,形成科学的结构。
在艺考当中,通常写故事的字数要求是1500字。那么,以1500字为例,大约15个字一句话,一篇故事大概有100句话。以黄金分割定律为基础,结合众多优秀的故事以及戏剧作品,总结出最常用的结构设置如下:
开端:占5句话(第一个干扰事件出现在第3—5句话之间)发展:占20句话(第一个转折点出现在第20—25句话之间)中端:占50句话(第二个转折点出现在第70—75句话之间)结尾:占25句话
如果有中间点的话,一般出现在60到65句话之间(尽可能地接近第二个转折点)(数据是死的,人是活的,关键是不要盲目下笔,要打有准备之战)
转折点其实就是另一种干扰事件,只不过一个故事里可能有无数的干扰事件,但是转折点却是有限且几乎固定的。第一个干扰事件必须出彩,它是你吸引住考官眼球的第一次机会。它是主角面临的第一次危机,它必须给后续出现的干扰事件和转折点提供契机,而且需要有升级冲突的空间。下一个重要的干扰事件,即第一个转折点,将会给主角带来一个新的挑战,并引导故事进入中段,此时,主角应该面临更大的危险,同时其对抗者也会获得继续与其对抗的新的驱动力。其后的中段将会是主角的消沉期,此时主角似乎处处碰壁,困难重重,事事不顺,解决问题的希望似乎越来越小。而中间点就发生在这里。在这个点,主角必须面对一个决定,而这个决定将使得他的生活产生永久的改变。并且,随着这种决定的做出,主角往往被断尽后路,走上悬崖,甚至开始怀疑自己。而且认为自己不可能再向前进了。这时,第二个转折点就会出现,它促使主角意识到自己不能放弃,必须追求自己的目标,并驱使主角走向冲突的最终解决。即使那个终点可能是毁灭。它的出现也就意味着高潮的来临。而这一切就会发生在结尾。
一般来说,第一个转折点可以处理得相对“温和”一点。(但是我不是很提倡,因为考官阅卷的特殊形式决定了我们必须快速抓住考官眼球,且不断给予他刺激,形成“一山更比一山高”的惊喜,使其对后续情节保持期待)但是第二个转折点,却应该是戏剧性的最高潮阶段,应该形成整个故事最为紧张的关键时刻。因此,第二个转折点就需要很有“魅力”。它通常有三种类型。第一种,真相大白型,主角处理了生活中那些他害怕或不愿面对的问题。第二种,峰回路转型,多见于惊悚或刑侦类故事中,主角发现当初头号怀疑对象并不是真正的凶手,与此同时,真凶正手握匕首埋伏一旁。第三种,狗急跳墙型,主角似乎已被击败,毫无希望,输掉一切,感到孤独无助。然而,某些事却驱使主角必须要采取行动,孤注一掷解决问题。
要注意的是,不管哪种类型,第二个转折点都应该为主角提供故事开始以来最大的风险。而且,转折点(尤其是第一个)的位置非常重要,牵一发而动全身。考试时不要盲目开写,宁可多花点时间确定转折点。
三、撰写故事模板
故事模板分为两部分,主旨陈述和戏剧性前提。主旨陈述=主题+基本动作+目的句
戏剧性前提=干扰事件+戏剧问题+第一个转折点+第二个转折点+中间点+后续干扰事件以及一些有意义的小细节
故事模板格式如下:
主角: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状况、性格、有意义的前史。主旨陈述:
主题——基本动作
目的句
戏剧性前提:第一个干扰事件:
戏剧问题:
第一个转折点:
中间点:
第二个转折点:
以《吴老蔫的故事》为例写故事模板: 主角:吴老蔫(吴天福),男,四十岁,农民。文化水平不高,胆小怕事,迷信多疑。以前家里很穷,经商致富后总担心钱被抢,十分在意自己的钱财。
主旨陈述:
畏惧——舍弃
吴老蔫想要保住钱财(消灾)。第一个干扰事件:吴老蔫在街上偶遇的算命老汉说吴老蔫今年要破财。
戏剧问题:吴老蔫本就是没什么文化的农民,胆小怕事,迷信多疑,勤劳肯干,以前家里很穷,经商致富后总担心钱被抢,十分在意自己的钱财。
(当他听到算命老汉说自己今年要破财的时候,因为本来就担心自己挣得钱被人偷走,于是十分笃信这个预言。
他和媳妇商量后,决定把钱放进铝饭盒,锁入柜中。)核心问题:吴老蔫能否守住钱财?
第一个转折点:一个持枪蒙面人闯进吴家,吴老蔫在其威胁下选择交出钱财保命。
(此后,老蔫着急上火,躺床上半个月。这更体现了他对钱财的重视。也为他之后他赚了钱再次去算命老汉那问平安埋下伏笔)
干扰事件一:老蔫又赚了钱,为保稳妥,再次去找算命老汉问平安。中间点:同一个歹徒再次造访吴家用同样的手法抢钱。(老汉选择破财消灾,导致他钱财散尽,迫使他在之后只能搏命)
第二个转折点:临近过年,歹徒第三次到吴家抢钱,吴老蔫已无钱可交。(此时他只能决定搏命)
提高篇
一、人物设置 特殊的前史和性格
前史包括人物关系、人物背景、人物职业、人物身份等等(例:《天使爱美丽》《罗拉快跑》《第一滴血》《城市猎人》)
着眼真实,代入思考
(从日常生活中,你和周围真实的人相处的方式,代入角色的身份,设计一些特殊的行动)例:有些事你对同学说,却不对父母说。
坚定主题,合理发展人物
逻辑性,英雄即使发现自己的阴暗面依然是英雄,恶棍即使洗心革面但仍然是“恶棍” 《罪恶的羔羊》
超越读者的期待
替你的人物选择某种虽符合逻辑,却不太合拍甚至不恰当的行为,例《尽善尽美》 让一个微不足道的决定导致天崩地裂的结果,例往面包里放洋葱 与读者期待背道而驰 例《夺宝奇兵》 超越人物套路
打破常规的人物设定,但是必须仍然合理并符合逻辑,这需要从内部寻找人物的驱动力。提供给读者一些线索和提示,给观众以预示,使他们更容易接受人物的变化可以用“如果我是„„”的代入法思考。例:一个懦弱的书呆子,去参军
一个小孩,却有成年人的体魄
一个特工或者私人侦探,却笨拙无能 一个五好学生,却厮混夜店
势均力敌
主角一定要有力量,必须具备解决戏剧问题的能力。但不能高大全,也不能一无是处。给对手一把刀,对手愈强,冲突愈激烈
二、时间陷阱
可以设定特殊的时间,用时间逼迫人物做出选择。例如“最后一分钟营救”“定时炸弹” 特殊纪念日
三、空间陷阱
设计特殊的场景,利用空间的压力参与冲突。例如:楼梯间、电梯、停车场、大桥底下、公园 家长会现场、朋友聚会,例《刮痧》
四、语言潜文本
故事语言以通俗为主,对话要富有动作性、性格化、专业化、潜台词 例:鲁智深、口头禅、特殊人物的特殊语言《生活大爆炸》,疯子有疯子的语言风格,杀手有杀手的语言风格
五、动作力度
牛顿定律,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一组作用力。在故事中,通过控制动作力度来调节冲突,控制情节发展,配合动作点。凡是有行动,必然会引发反行动。例:
第一组
行动——
反应——
我掉了钱包
你捡了起来
我说:“这是我的钱包。”
你说:“好吧。”
我伸手要钱包。
你把它还给我。
第二组
行动——
反应——
我掉了钱包
你捡了起来
我说:“这是我的钱包。”
你说:“糟糕。”
我喊道:“警察!”
你逃跑。
第三组
行动——
反应——
我掉了钱包
你捡了起来
我说:“这是我的钱包。”
你拿刀架住我脖子,说:“现在是我的了。”
我夺你的刀
你把我打晕,逃跑
人物反应使得冲突加剧,并推动情节向前发展。
六、增加赌注
增加主角的压力,通过把主角在乎的东西置于危机中,来激化冲突。
例:一个贫困高考生,爷爷病危,妹妹突然决定辍学为其省学费,全家希望集于一身。
《007》
七、谨慎选材
生活经历:要从熟悉的校园家庭生活入手,或者从周围熟悉的职业领域(父母亲戚的职业)入手 有感而发:不能靠想象生搬硬套
有“戏”可挖:不能记流水账,要高于生活,有意挑选容易出戏的题材
八、独特视角
小而平凡的视角、人物情感的视角、变形异化的视角 《寿宴》《罗生门》《变形记》丰子恺作品《剃头记》
第四篇:故事类写作
戏剧故事写作
戏剧故事写作
一 含义
戏剧故事为编写故事和编讲故事,它要以人物(比如秦川雨)为中心,以事件为纽带,以情感为依托进行展开.戏剧故事的知识来源和材料来源主要是
A、个人直接的实际生活经历; B、间接的道听途说
C、从文学作品、戏剧影视作品中借鉴。戏剧故事最重要的是要制造矛盾冲突,就是要设置戏。
二
故事的元素
第一,人物性格----一个人较稳定的对人生的态度,及与之相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第二,情节----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发展变化的过程。
第三,结构----情节的布局和规划。
第四,主题----贯穿故事始终的深层情感和思想。
第五,矛盾冲突----故事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人物性格和目的的不同,所造成的难以调和的对立和较量。
第六,情境----故事发生、发展的特定情势和具体环境。主要包含:自然和社会环境、人物关系、事件发生发展时的情势。
第七,悬念----引起观者的心理期待,然后有计划地满足或不满足他们。
第八,巧合----故事的常用技巧,目的是为了引发矛盾冲突,或加强矛盾冲突的激烈程度。
第九,对比----故事的常用技巧,利用主要表现对象和次要对象的比较造成反差,以衬托和突出主要表现对象。
第十,伏笔----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作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使故事达到情节合理、结构严谨。
第十一,细节----故事描绘形象的基本单位。组成情节的每个细微末节。
第十二,构思----创作前对故事各个元素进行总体设计的思维过程。包括:审命题、选素材、定题材、各元素设计等。三 故事的写作方式
第一,叙述----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把人物经历和事件发展变化的过程概括地记叙、述说出来。
第二,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事物和环境的形态和状态具体地描绘、摹写出来。
四 怎样来判断故事的好坏呢?
首先要有一个好的主题。讲的故事要有意义,要有一种灵魂作为统帅。对故事主题的把握程度也代表了对事物理解的深度,能够体现出他们的思维水平。第二,故事要动人。首先要感动自己,然后才能感动别人。
五 类型
戏剧故事是多种多样的,大体上分为这几类: 第一、续写。例如:“在一辆开往南方某城市的列车上,他刚找到自己的铺位,抬头一看,不禁一惊:怎么是你„”
第二,组词式。例如:“下雪,火锅,校长”
第三,一般性命题方式。题目的形式多种多样。例如:“离别的最后一刻”、“奇怪的女人”“绿茶”等等诸如此类。
一般性命题方式包括
第一,规定人物式:如《修鞋匠》、《隔壁的女人》、《警察和小偷》。
第二,规定道具式:如《妈妈的老皮箱》、《一封陌生人的来信》。
第三,规定情境式:如《生日宴会》、《飘雪》、《公车上》。
第四,规定情节式:如《回家》、《远走高飞》、《探亲》。
第五,规定主题或情感式:如《自尊》、《别亦难》、《善意的谎言》。
如何编讲故事给出开头续写类的详细分析
1例: 结果式:他惊讶地对我说:“这完全不可能!” 2.随堂模拟出题
1).他紧紧地拉住我的手说,“一直走,别回头!”……
他紧紧地拉住我的手说:“一直走,别回头”
山顶就在眼前
他紧紧地拉住我的手说,“一直走,别回头!”我于是咬紧了牙关,一步一步地跟在他的身后。山路越来越陡,我身体的一侧是刀劈斧凿般的石阶,而另一侧除了两根铁链之外,就是茫茫的云海,每迈出一步,我都要付出很大的勇气和决心。尽管恐惧一直缠绕在我的心头,但心中却一直有一个声音提醒着我,“一直走,别回头!”
他是一个挑山工,在黄山脚下,二话不说扛起了我重重的摄影包。他的话不多,唯一的口头禅就是“一直走,别回头。”在一路的攀谈中,我知道了他是家里唯一的劳动力,弟弟在外地念书,母亲卧病在床,在农忙的时节他会帮妹妹一起种地,而闲下来的时候就会来做挑山工,不管多重的活儿,只要有活,他就肯干。我品味着他的这些话,也同情着他的生活,相比之下,我为了生活所付出的努力比他简单太多了。我问他,“累不累?”,他笑笑说,“还行,就是肩膀上的东西沉了点。压的难受。”其实我问的是他的生活,他却答非所问。
他又说,“再苦再累不是也得走吗,知道山顶在那里,人就有盼头了。不过有一个诀窍,那就是可不能往回看,回头一看,人就泄了气,脚步变沉了,就再也上不动了,想要回头看,得等上了山顶再说。”
一阵风吹来,云开雾散,黄山的最高峰就出现在了我的面前,那是我的山顶,我的终点,却不知道他的山顶在那里。面前的石阶变得特别陡峭,他紧紧地拉住我的手说:“一直走,别回头!你看,山顶就在眼前了!”
范文的优点:
.构建了一个需要“拉手”、“走”的客观情境:爬山。
构建了一个需要“紧紧”地“拉手”的客观情境:陡峭的黄山。.构建了一个哲理体系:生活与爬山,同样的艰辛,山顶就在眼前,不能回头。.塑造了一个基本完整的人物形象:挑山工
.人物、地点、事件、人物关系都交待得很清楚。.反复扣题,“一直走,别回头!”.最后能够上升到哲
学高度。
范文的缺点:
人物塑造过程中,思路不够完整,人物对白篇幅较大,但是缺乏特点,增加了讲述难度。一定要“说理”,增加了编写难度。
编写故事的技法集锦
第一讲 人物
戏剧故事最大的目的就是塑造人物,这个人物要有鲜明的性格,要有人不能忘怀的点。1. 创造一个人物
人物是故事的核心,一个好的故事必须要有鲜明的人物形象。
a.确定主要人物,重要人物和次要人物
故事一定要围绕主要人物展开。
b.作出人物小传
人物小传包括人物的家庭情况,教育情况,工作情况,性格,生活,健康状况,兴趣爱好等。要熟悉你的人物!c.动物也是人物。
2. 人物的发展
a. 首先要明确人物的需求。
b. 为人物的需求设置障碍。
c. 设计人物克服障碍的过程。树立起人物形象。
a. 动作
动作即是人物!b. 对话
对话要与人物的需求,他的希望和梦想联系。对话来自于人物。对话的作用
1)必须把故事的信息或事实传达给观众)必须推动故事的向前发展
3)必须能体现人物性格 4)必须展现人物之间和人物内部的矛盾冲突
5)必须传达人物的情感状况
c. 外貌
细致入微的外貌描写也是塑造人物的一个重要手段。长相如何? 身材如何? 衣着?
d心理描写,容易形成作者的思想,文章有灵魂。
4.塑造一个真实而又多侧面的人物。
a. 职业生活部分。b. 个人生活部分。c.
私生活部分。
人都有性格,不存在没有性格的人。如果同学们一时找不到有意思的人物,可以考虑自己生活中的人物原型,即你周围的同学、朋友、亲人大概都是什么性格——开朗的、忧郁的、安静的、咋呼的、豁达的、斤斤计较的,或是酷爱面子的、就爱揭人短的„„只有从生活找到的人物性格才会有合理性,才会有现实依据,才会听起来真实可信。
所以,在编讲故事、设定人物性格的时候,需要认真考虑考虑你故事里的人物性格是否真实可信。
选举
有一个成绩非常优秀的女孩子,每年都能被评为班级优秀干部,而且每次学校里的活动她也都积极参与。父母和老师都非常宠爱她。
这天她要竞选年级里的优秀学生,这个选举只要能通过全班人的投票就可以了。选举在班会课上举行。因为女孩子在班上的人缘特别好,因此几乎所有人都举了手,投了女孩子一票。当老师满意地点完人数以后,却意外地发现还少了一人。
老师环顾教室,发现坐在教室角落的一个胖胖的小男孩,他没有把手举起来。这个男孩平时是班里最调皮的一个,一天到晚欺负班里的女生,上课时从来就没安分过。
老师质问男孩为何不举手,男孩机灵地笑了笑,也没说什么原因,就是不肯举手。老师喝令他说明理由,他只是转转眼珠说:“都是她,不好玩。”老师火了,硬是把他拖到墙脚罚站。可最终,女孩就因为男孩的缘故而落选了。女孩子却并不难过或生男孩子的气,只是欣慰地笑了笑。从那以后,男孩看到女孩都不敢抬头,好像做了什么对不起她的事,可女孩每次都是报以一个灿烂的微笑。
事隔多年,男孩女孩都长大成人,各自上了大学。某日,两人不期而遇,坐下来进行了交谈。说及当年选举的事,男孩又脸红了,可女孩笑着说:“我当时的确着急过,可当时告诉我落选后,我却有种坦然——长期以来我的生活一直完美无缺,像是生活在光环之下。可那次却是你帮助了我,让我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完美——有时离完美差一步,生活才会更真实、更精彩。”
在这个选举的故事里,提供了两个学生形象:一个女孩和一个男孩。这个女孩的性格,我们在故事里可以隐约地感觉到——成绩不错,老师喜欢,有点好强,好像也比较豁达;而那个男孩,故事里说是一个调皮、不安分的学生。男孩可能因为不喜欢这个女同学的做人、做事,所以没有投票,导致女同学落选,那么接下来的故事呢?可这个考生只有几句话,而女孩却并不难过或生男孩的气,只是欣慰地笑了笑。从那以后,男孩看到女孩都不敢抬头,好像做了什么对不起她的事。这就算故事了吗?事实上,故事就应该从这个地方展开,这才是这个故事的主体部分:一个女孩和一个男孩,男孩因为没有投女孩的票而觉得愧疚,那么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碰撞呢?他们之间,因为性格因为选举,会发生什么样的冲突呢?关于“选举”的故事就应该围绕两人在选举中产生的矛盾来展开情节,可这个故事完全没有展开。没有展开,自然就没有情节、没有矛盾,也就不能称之为故事。
所以,想把故事讲好,第一个任务不是忙着编造情节,而是先考虑人物。设定好真实可信的人物性格后,才能从人物性格出发组织情节。
活着的伤疤
我爷爷参加过抗美援朝,一辈子都是任性倔强的人,也一辈子好酒。上了年纪之后,身体开始不好,高血压、高血脂,医生让爷爷少喝酒,可任性的爷爷就是不听医生的劝告。为了让爷爷不喝酒,一家人开始斗智斗勇:控制爷爷周边的朋友,不让爷爷喝酒,甚至把爷爷藏起来的酒都换成了水。爷爷也想尽办法喝酒,有一次居然把自己的功勋章抵押给朋友换酒喝。爷爷的任性终于激起了全家人的愤怒。爷爷解释说:不是他想喝酒,是他身上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留下的伤疤要喝酒;如果不喝酒,他身上的伤疤就会红、会疼,那个伤疤是活的。谁也不相信爷爷的话,就是认定爷爷任性。爷爷解释不过,只好在全家人的监视下开始戒酒。可我发现自打不喝酒之后,爷爷好像一夜之间沉默了,也一夜之间老了。最后一家人发现,爷爷之所以要喝酒,是因为奶奶去世之后,爷爷一个人活着孤单。酒是爷爷唯一的朋友,没有了酒,爷爷连最后一个朋友都没有了!我也明白了,爷爷心里真有一个活着的伤疤,那就是爷爷的孤独。
我们对这个故事作一个简单分析。爷爷是个任性的人,因为任性,家里人才会跟爷爷就酒的问题展开斗争;也因为任性,一家人的斗争才会激化;因为激化,爷爷才同意戒酒。整个情节围绕爷爷的任性展开。这样围绕人物性格展开的情节,就不会生硬。另一方面,也因为抓住人物的性格特点,整个故事从立意的角度来说,从主题的情感表达来说,都属于有特点的故事。所以,要做到立意有特点,故事有情感,就一定得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展开有机的情节走向。
情节围绕人物性格特点,这是搭建有机情节的一个方法。另一方法则是,让情节跟着人物走。这样,就得设定一个有目的的人物。
我们只是一个普通的人,我怎么能从我或我知道得人出发,写出让人兴奋或者复杂的故事来呢?
首先,所有的人类感情都是一致的,改变的只是环境(时间、地点、目的、生活情况)和紧张的程度。如果你感受过感动,你就知道在2 000年前的中国,爱情是什么滋味;
如果你感受过欢欣,你就知道冲浪运动员在海滩追上浪峰的滋味;
如果你生气、沮丧或者被吓坏过,你就明白中世纪的人在被绑架或被劫持为人质时的滋味。
其次,你个人经验王国的疆域比你想象中的更为广阔。除了想象力之外,它也会作为辅助工具发挥巨大效用。
最后,要想方设法获取各种资源。把你生活中遇到的各色人等的特点融合起来,这样你才可能创造出有血有肉而且精彩的人物。
《修鞋匠》
《警察和小偷》 <<奇怪的男人>> 小明在家百无聊赖的看着电视,这时忽然门铃响了。小明跑上去打开门。他一下愣住了„„
第二讲 故事发生的背景
1.时间背景
包括故事发生的年份:清代?民国?还是现代?
以及故事发生的季节:春夏秋冬?1月?2月? 还有故事发生在上午还是下午还是傍晚还是夜间? 《红高粱》
《没有那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
白岩松
现在不少年轻人总是说自己的青春太不容易了,是的,现在“蚁族”的确很难,漂泊在北京不容易,可我们这一代连成为“蚁族”的资格都没有,因为解决不了户口,没有粮票,必须遣返回原籍。季羡林当年去德国,赶上“二战”爆发,十年会不了祖国,吞了安眠药,你说那一代人容易吗?1949年出生的人,赶上“三年自然灾害”,正长身体的时候吃不上东西,后来决定去上大学了,又让“文革”给耽搁了,等要结婚了,70年代中末期,突然面临一个残酷的选择:你是回城,还是高考,还是结婚?好不容易熬过去了,想多生几个孩子享受天伦之乐,又实行计划生育了;接着想猛足了劲儿挣钱,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轮到自己下岗了;等孩子费了半天劲儿毕业了,找工作又成难题了。你说那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
青春的好,在于我们可以不断尝试,可以花大把时间改正错误,人生中无数个第一次考验着我们。我们上大学有一首歌“21岁,我们走出青春的沼泽地。”可见大家都还在沼泽地里,所以希望大家放大青春的最美好的日子,把平淡的日子过好。2.环境背景
故事发生的地点。城市还是农村?中国还是国外?内陆还是海岛?
还包括故事中人物居住的环境,工作的环境,娱乐的环境,还有故事发生的各个场景。街道?酒吧?教室?家里? 比如
《在德国遭遇“渎职医生”》 《一个都不能少》 3.戏剧创作中的“三一律” 指一个场景,一个事件,一个整天
应当注意各个地点之间的联系和它们在故事的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
《生日宴会》 《下雨天》 《公车上》
第四讲 故事与情节
写故事的首要问题是扣住命题
看一个例子,一个命题为“夜场电影”例子:
夜场电影
一次我跟比我小一岁的弟弟去看夜场电影,看到午夜的时候,电影放映间内已经没有多少人了。
就在这个时候,从外面进来了四个青年汉子。他们走到我旁边,我就闻到一股酒气。他们中的一个瘦子使劲推了我的脑袋一下,我吓了一大跳,只听他说:“你们俩刚才在外面骂我们哥们儿了吧?”我一头雾水:“啊?没有啊!认错人了吧,大哥们。”此时我弟弟也很奇怪,我只听见他说:“没有啊!我们早就进来了!”由于夜场电影院里面都是那种能躺的长沙发,当我向弟弟看去时,发现他们中有两个人挤到了我们之间,挡住了我的视线。
我也没在意,只是急于分辩,说明我们并不是他们要找的人。一个胖子吼道:“你们少装,就是你们,走!走!跟我出去。”我很害怕,他来拉我,我抵抗着他的力量,不肯起来。这时那个瘦子忽然转变了语气,劝那个胖子说:“算了!我看真不是他,走吧。”还跟我说:“兄弟不好意思啊!认错了!”之后瘦子就带着他们要走。
就他们刚走了几步时,弟弟突然喊道:“我的手机呢?”我问他:“你放哪了?”我就放扶手上了!”弟弟说着就站起来追上那四个人说:“把手机还我!”那四个人说谁拿你手机了,推开我弟弟就往出口走,我弟弟跑到门口堵住门喊:“把手机还我!”我看见胖子冲上去给了我弟弟肚子一拳,弟弟疼得弯下腰,于是我也冲上踹了胖子一脚,大喊:“把手机还来!”此时我忽然觉得脖子一凉,就看见那瘦子把一把弹簧刀架往我脖子上,恶狠狠地说:“再喊我弄死你!”我不敢动,那胖子照着我肚子就踹了一脚,我也蹲了下去。胖子还要打我,被另外三个人劝住了。
随后,那四个人都走了,临走还大声喊没拿我们手机什么的。我又疼又难受,哭丧着脸说:“倒霉!”这时弟弟走上前来扶我,并对我说:“其实那胖子打我的时候就把手机塞给我了。”“那你怎么不早说!”我忽然觉得轻松了不少。这就是我一次看夜场电影的经历。那是第一次有人用凶器威胁到我,让我感受了一下生命有危险时的我是一个什么样子。我有点伤心我的胆小,但又庆幸我的冷静。
建立一个故事的基础是一种情感基础
故事需要讲述的是一种人物之间的情感关系。在一个故事中,一个人去做任何或与任何人发生冲突,都一定会有情感原因。没有情感原因就构成不了故事。
人的情感不是单立的,而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一个人总会有亲人、朋友、同学、同事、恋人,仇人,更或是萍水相逢的人.不管什么关系,一个人总是以情感为纽带跟其他人联系在一起的,这其中涉及亲情、友情、爱情、嫉妒、仇恨、内疚等等,不一而足。
此外,故事之所以为故事,还需要情节。什么叫情节呢?
情节就是影响到人物关系变化的事件。只有影响到人物情感关系变化的事件才能构成情节。
一个故事的情节,就是人物关系的变化过程。如果两个人原来就好,故事就是不断讲述他(她)们俩如何好,如何好,这也构成不了一个故事。相反,如果讲述两个人从好到不好或从不好到好,有了变化,才能形成故事。而那些影响到他们从好到不好,从不好到好的事件才构成了情节。
说清楚何谓故事、何谓情节之后,再回到扣住命题这个话题。
所谓扣住命题,就是命题所提供的物件、场景都要影响到人物关系的变化。只有影响到人物关系的变化,这些物件、场景才构成中心情节;只有成为中心情节,讲故事才算扣题。
为了让大家更清楚扣住命题的要求,我们来比较两个故事,命题为“半张照片”。
半张照片
高三的五一长假,我和爸妈去植物园观赏樱花展,权当作是高考前的放松。
游园过程中碰到了从小学到初中一直和我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李祥。高中三年以来,这是我第一次见他。虽然他已经全然不像多年前那个文文静静的老实孩子,成了歪穿着奇装异服、叼着烟卷、满嘴脏字的社会青年,但我还是抑制不住重逢的激动,和他在樱花前照了张合影。多年之后的再次相见也让李祥很激动,但显然他在我面前比以往拘束了很多,眼神中也不时流露出愧疚和无奈。
很快照片洗出来了,一卷照片36 张每张都洗得很好,可唯独我和李祥的合影曝光过度,巧的是洗坏了的正正好是李样的那半张。我盯着照片越看越觉得遗憾和惆怅,脑海里渐渐浮现出过去的李祥。
小学6年,我们是班里学习最好的两个,也是班里最铁的一对朋友。学习上我们相互勉励,生活中我们形影不离,一起上下学,一起玩耍嬉戏。到升初中的时候,我们约定争取一起考进我们所升中学的实验班(尖子生班)。但遗憾的是,不知什么原因,比我学习稍好的他竟然没考进实验班,而我如愿以偿地考上了。我安慰他、鼓励他,告诉他只要自己努力坚持,在普通班也一样学。开始他有些萎靡不振,但很快就好了起来,并且发誓要和我一起考进省重点高中。我很欣慰,为朋友感到欣慰。
虽然不在一个班,但我们上下学仍旧一起走,路上谈论一些学习和学校的事情。可时间一长,事情慢慢有了变化。他开始推托有事不和我一起回家,我问他为什么他也不说。后来慢慢地我们便各走各的了,而且我还经常在放学后看到他和他班里那些同学一起三五成群地聚在学校周边。我渐渐感觉到:李祥,他变坏了。
我们的关系远不如以往了,到初三的时候,我们成了仅仅是见面打个招呼的普通朋友。我眼看着他一天天地堕落,也曾想办法劝他,可他总是嘴上说一套,做的又是一套。初三下学期,学习紧张起来,我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也完全把这个朋友抛到了脑后。中考前一个月,我在学校偶然碰到了李祥,他对我说,他妈死了,他不考高中了。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宿命,但我很清楚地知道,他不考高中决不仅仅是因为他妈妈的死。-望着眼前这半张照片,我在遗憾惆怅的同时,更明白了我们在走不同的路。我的这一半清晰明了,他的那一半混沌不清;我有目标,他很茫然。似乎这张合影就该被曝光过度,似乎我们真的就不是一路人。我也只能深深地祝福李祥,希望他一路走好。
第五篇:新闻故事写作
新闻故事采写研讨会材料之六
浅谈如何让电视新闻故事化
周文席
把电视新闻制作的可视、可信,具有吸引力,是电视新闻记者奋力追求的工作目标,而近几年电视新闻报道中出现的“新闻故事化”,正是在记者们的追求下应用越来越多的一种全新的创作方式。那么,如何把新闻故事化制作的更好听、更好看,更符合电视艺术的创作规律,以达到提高收视率的目的,这就是我想和大家交流的问题。
电视新闻故事化实际上就是采用纪实的手法来反映某个新闻事件。从各级电视台播出的新闻节目中来看,可以粗略把故事介入电视新闻报道分为两类。一类象中央台创办的《生活空间》栏目,主题就是“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还有的栏目名称就直接叫“新闻故事”,这些栏目播放的节目多以新闻专题、科技、法制类栏目的形式出现,节目表述一个个新闻人物或事件,每个节目长度有一定的限制。例如《讲述》、《说事拉理》、《探索发现》、《道德观察》等栏目,虽然属于科技、法制栏目的范畴,但也是新闻故事化的一种表现方式。
例如前期我采写的新闻《一次“真情服务 创造的感动”的诠释》,就具有电视新闻故事化的特点。当时我去哈密物业工程维修中心做周刊时,在和工程维修中心负责人聊天的过程中,了解到了这样一件事:最近,哈密物业公司维修中心收到一份感谢信,署名是今年75岁的油田退休老人罗永熙,信中大致内容是:今年3月的某一天,四区七栋一单元101室的老人家下水道堵塞,经过维修人员连续近6小时的艰难作业,下水道终于疏通了,这件小事可着实感动了罗永熙老人。
我想,这不是一个很好的新闻故事吗?于是我和罗永熙老人取得了联系,没想到见面后,老人非常健谈,我悄悄的用摄像机记录的老人的谈话,随后,我根据老人叙述找到了维修员工张师傅,请他回忆当时维修的场景,回来后我采取老人和维修师傅同期声对接的形式,把这个新闻事件讲述清楚,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链,这样就把过去发生的事情变成新闻现在进行史,既符合了电视新闻报道规律,又还原了新闻的真实性,让观众看了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自然而然地让观众在情感上产生一种亲近感。
所谓电视新闻故事化,指的是“采用对话、描写和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突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富兰克林语)。一般来说,我们所关注的“电视新闻故事化”是指一种“讲故事”式的电视新闻叙述方法。
另一类是在新闻消息中被运用,这类新闻消息在广播电视新闻评奖中又分为短消息(1.5分钟以内)和长消息(4分钟以内)。最常见的是典型报道和时政类节目,把新闻人物或事件用生动活泼的故事讲出来,以尽可能的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新闻故事化创作,不仅关注事件的结果,而且更重视新闻事件的过程,注重展现新闻事故情节,挖掘人物的内心情感,刻画人物的个性,捕捉生动传神的生活细节,从而提炼作品的主题思想,拓展电视新闻的报道空间,以增强新闻的可视性。
例如前期我好和李华德在机械厂采写的新闻《“传帮带”带出高效率》,就是通过一个新闻故事引入,报道了机械厂某车间开展“融、凝、树、保、推”的情况,通过故事的切入,(一段师徒同期声对接),把故事引出来,让生硬的报道变得有活力,让人物变得丰满,让故事变得生动鲜活。
在去机械厂采访时,我了解到在抽油机车间有这样一对师徒,师傅耐心细致、不仅给徒弟教焊接技术,而且给他讲做人的道理和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和师傅在一起,他学到了许多从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看短片《“传帮带”带出高效率》。
新闻故事化一般比较适合社会类、事件类、人物类等类型的新闻报道,在政治类新闻报道中,如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以故事为切入点,而后引出新闻事实。当然,在社会类、事件类、人物类等类型的新闻报道中,需要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链,如同小说,有若干个情节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敬老爱老车》就是一条反映领导关注民生的社会类新闻,有坐过敬老爱老车的许多老同志讲述了发生在他们身边或者自己亲身经历的乘坐《敬老爱老车》的故事。通过一件件小事,串出了一个完成的故事链。
看短片《敬老爱老车》。
在电视新闻采访的过程中,我们不光带着设备去采访,要带着问题去、带着灵敏的嗅觉去、带着“淘金”的思想去,用平凡的题材提炼深刻的主题,挖掘新闻事实中具有人情味的因素,情理交融,揭示人性的闪光点,激活人类的情感,增强新闻报道的趣味性与可读性,实现新闻传播的社会价值。
电视新闻故事化引用了文学的表现手法,使得平淡的新闻报道变得丰满而立体,极大地丰富了新闻报道的魅力。屏幕上的影像只是用一种类似于我们感知世界、解释世界的方式来再现现实世界的,它只是“真实”世界里部分事物的一种映像,一种“主观”映像,它是一种被电视节目制作者以一定的方式程序化了的、符号化了的人、物和事件。比如对空难、地震的报道:以往只有干巴巴的死难人数、原因调查等“硬新闻”,但电视新闻故事化就可以抓取空难、地震中惊心动魄的镜头,将一起庞杂的突发事件分解成若干动人心弦的新闻故事。就拿汶川地震和近期的青海玉树地震来说吧,从国家领导人深入现场慰问到相关救援机构挑灯夜战挖掘,从人拉肩扛的部队官兵到忘我生死、舍身救护的医生,全国人民在一起,“一方有难八方志愿”,山河悲唱,举国哀悼,一幕幕感人至深的电视画面都是记者深入现场取到的宝贵资料,场面真实感人。
可见,电视新闻故事化更易引起观众的兴趣,拉近观众与新闻事件的距离,可以把平凡的题材变成深刻的话题,通过极具人情味的镜头语言增强了电视新闻的观赏性。
新闻故事化实质上就是借用文学的手法写新闻,使新闻报道呈现出勃勃生机。新闻故事化手法突出强调趣味性、人情化和矛盾冲突,注重新闻事件的画面、细节,重在技巧的运用,同时对新闻时效性以及新闻的来源具有较高要求,所以,记者在运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时,要具有较强的新闻意识,在追求审美效果的同时,绝不可忽略新闻真实性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