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年小学数学教师业务能力测试题及答案(大全)
2013 年小学数学教师业务能力测试题答案
1、数量关系 空间形式
2、图形与几何
3、基本思想 基本活动经验
4、演绎推理 教学手段多样化
5、良好的数学教育 得到不同的发展
6、学生学和教师教 7、60 8、90
9、绿 10、5 1000 11、25平方厘米 12、97 13、62.8平方分米 14、2倍 15、13
16、√
17、√
18、×
19、√ 20、√
21、D
22、B
23、C
24、C
25、A 26、89 2.75 1.01 2 29727、1999 28、12.56平方厘米 29、14130千克 30、30平方米
31、案例分析:我们知道,《数学课程标准》有这样一个重要的理念:“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不难发现,这节课教师采用了让学生“动手十
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这种教学模式。教师的确把学生放在了最为突出的主体地位,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从。公式的推导到知识网络的构建,大部分的话都是由学生自己讲出来的,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共同研究者。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创造力得到了施展,学习的热情高涨。然而,遗憾的是,本节课在汇报交流过程中,花费的时间太多,而没有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课末,草草收兵,所以就根本谈不上全课总结。我认为如果变人人交流为集体反馈。在汇报交流网络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找几个有代表性的学生上台展示并讲解后,对学生说:“我知道同学们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并想在这里一展才华。然而时间有限,课后,把你们的作品贴在教室后面的”学习园地“里,我们再继续交流,好不好?并且比一比,看谁的作品设计得最合理,最美观!”这样,既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两全其美,和乐而不为呢?
32、略
33、略
第二篇:县小学数学教师业务能力测试题及答案
小学数学教师业务能力测试题(150分钟完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2分)
1.在40克的水中加入10克的盐,盐占盐水的(B)。
A.25%
B.20%
C.80%
D.10%
2.学生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B)。
A.基础
B.核心
C.方法
D.要求
3.数学课程标准安排了哪几个领域的学习内容?(A)
A.
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B.
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
C.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D.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4.有理数a、b在数轴上表示如右图所示,下列结论错误的是(C)
A.b B. C. D. 5.为一年级学生设计了一道练习题:先计算,再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12-3 = 12-4 = 12-5 = 12-6 = 12-7 = 12-8 = 12-9 = 12-10 = 在这道练习的设计中,主要渗透了(D)数学思想。 A.分类 B.化归 C.极限 D.函数 6.下面描述中,体现过程目标的是(D)。 A.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B.能对简单几何体和图形进行分类。 C.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D.体验某些实物(如土豆)体积的测量方法。 7.“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圆拼图”,达到的结果目标是(B)。 A.了解 B.理解 C.掌握 D.运用 8.已知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4,a,8,那么a的取值范围是(C)。 A.4 B.1 C.4 D.4 9.下列计算正确的是(D) A.3a-2a=1 B.x2y-2xy2= -xy2 C.3a2+5a2=8a4 D.3ax-2xa=ax 10.如右图,把一张长方形的纸片沿着EF折叠,点C、D分别落在M、N的位置,且∠MFB=∠MFE.则∠MFB=(B) A.30° B.36° C.45° D.72° 11.如图,AB=AC,要说明△ADC≌△AEB,需添加的条件不能是(D)。 A.∠B=∠C B.AD=AE C.∠ADC=∠AEB D.DC=BE 二、填空题(12-14题每空1分,15-26题每空2分,共32分) 12.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 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13.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14.数学课标提出了“10个核心概念”,这些核心概念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体现在某一内容领域的有 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空间观念、数据分析观念 第二层:体现在不同内容领域的有 几何直观、推理能力、模型思想 第三层:超越课程内容领域的有 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15.加工一批零件,原计划8天完成,实际每天多加工20个,只用6天就完成了。这批零件一共有(480)个。 16.简便计算:178×=(179-1)×=179×-=178-=177 17.明明原来有一些邮票,今年又收集了24张,送给君君30张后,还剩50张。明明原来有邮票(56)张。 18.五年级有40个学生,其中有25人参加数学小组,23人参加科技小组,有19人两个小组都参加了,那么,有(11)人两个小组都没有参加。 19.给同学发水彩笔,如果每人分5支则多12支,如果每人分8支则多3支。那么,每人分(9)支刚好分完。 20.工人栽花,每7棵花间的距离是12米,照这样计算,栽20棵花的距离是(38)米。21.有一块长方体的木料,它的长、宽、高分别是12分米、6分米和4分米。若将这块木料锯成一些正方体木块(要求尽可能大),最多能锯(36)块。 22.如果代数式x+2y的值是3,则代数式2x+4y+5的值是11.23.分解因式:49a2-42ab+9b2= (7a-3b)2 . 24.射线OM上有三点A、B、C,满足OA=20cm,AB=60cm,BC=10cm(如下图所示),点P从点O出发,沿OM方向以1cm/秒的速度匀速运动,点Q从点C出发在线段CO上向点O匀速运动(点Q运动到点O时停止运动),两点同时出发。当PA=2PB时,点Q运动到的位置恰好是线段AB的三等分点上(近B点)。那么,点Q的运动速度是(和)cm/秒。 25.如图,在直角△ABC中,∠C=90°,AD、AE把∠CAB三等分,AD交BC于D,AE交BC于E,且EF⊥AB,AF=FB,则∠B的度数= 22.5° . 26.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是正整数,则整数P的值为 5和7。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1分) 27.表面积较大的长方体,体积也较大。(×) 28.直线比射线长。(×) 29.有甲和乙两数,只要甲数是乙数的倍数,乙数则是甲数的约数。(×) 30.男生人数比女生多25%,则女生人数比男生少20%。(√) 31.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 32.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 33.“知识技能”是落实“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目标的载体。 (√) 34.“体会数学的特点,了解数学的价值”是“知识技能”方面的目标。(×) 35.“掌握”的基本含义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用于新的情境。(√) 36.教学中我们要抛弃传统的教学技术,大力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 37.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是要求每个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同一个数学问题。(×) 四、简析题(每题5分,共15分) 38.部分学生在初学列方程解决问题时,常将x单独放在等号的一边(形如x=),你是如何看待这种情况的,应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答:(1)用方程解题,从思维角度说,能起到化难为易的作用,但是,如果仅将“x=”放在一个算术式子的一边,使其成为形式上的方程,实质上是用的算术解法,这样不但没有发挥方程解题的优势,而且还会使本来较繁的算术解法变得更加复杂…2分;(2)用方程解题的关键,是引导学生找出“等量关系” …1分;(3)引导学生找等量关系的方法有:利用题目中表示等量关系的关键词语、常见的数量关系、数形结合、四则运算间的关系和计算公式等…2分。 39.“体育队共有10名同学,男生平均身高142厘米,女生平均身高138厘米,体育队平均身高多少厘米?”课堂教学时,围绕上题引导学生“探究平均数的取值范围”,你认为可以得出哪些结论? 答:(1)平均身高的取值范围在138-142厘米之间…2分;(2)男生人数越多,平均身高越接近142厘米…1分;(3)女生人数越多,平均身高越接近138厘米…1分;(4)男女生人数相同时,平均身高是140厘米…1分。 40.下面是三年级上册《搭配中的学问》教学片断,请你对该教学片断进行简要分析。 教师无序地出示:2件上衣和3条裤子。(上衣分短衣和长衣,裤子分短裤、中裤和长裤) 师: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作为一种搭配方法,你认为搭配的方法有几种?请把你的想法表示在白纸上。 学生独立探索,教师巡视。 学生汇报时出现了2种、3种、4种、5种和6种答案,教师请不同答案的代表上台。 师:(投影显示)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一张6种的表示情况。 生:短衣和短裤,短衣和中裤,短衣和长裤;长衣和短裤,长衣和中裤,长衣和长裤。 师:请同学们再读一次。 学生再读。 师:小朋友们通过读发现了什么? 生1:是有规律的。 生2:是有序的。 师:这个规律是什么? 生3:先短衣(分别)与裤子搭配,再长衣(分别)与裤子搭配。 师:(出示4种的)请这位同学读一读这一张的搭配情况。 生4:短衣和短裤,短裤和长衣,长衣和短裤,中裤和短衣。 师:你为什么没有找全呢? 生4:我写乱了。 师:请同学们思考,怎样表示容易找全? 学生回答略。 简要分析: 核心理念:在进行基础知识的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巧妙方法:通过读的环节,让学生自己发现找全了的原因是“有序”,没有找全的原因是写“乱”了,体会“有序思考”的重要性。 给分点可参考如下:(1)通过连续的读让学生发现有序的思考方法(数学思想方法)…2分;(2)通过对比的读让学生知道出现问题是因为“乱”(无序思考)…2分;(3)通过反思“怎样表示容易找全”,让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有所感悟…1分.五、综合题(共20分) 41.附件提供的是《笔算乘法》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p63-64),请你分析教材,并回答下列问题。(《笔算乘法》见附件) (1)在学习这个内容前,学生具备了哪些相关的知识基础?(2分) (口算基础:两位数乘整十数……1分;笔算基础:两位数乘一位数……1分) (2)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关键是什么?(3分) (掌握乘的顺序(或其它表述但意思相同)……1分;理解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或其它表述但意思相同)……2分) (3)写出这节课的教学目标。(4分) (教学目标要含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三个方面。目标全面,但大而空给1-2分;目标全面,而且还具体实用给3-4分。) (4)如果把这节课划分为引入、新授、巩固和小结四个阶段,请你用比较简练的语言设计出“新授阶段”的教学过程。(7分) (体现先学后教,体现算法多样化与最优化(笔算),体现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既关注算法也关注算理……设计很差给0-1分,设计一般给2-3分,设计良好给4-5分,设计优秀给6-7分。) (5)根据本课重点内容,请为“巩固阶段”设计一道有针对性的练习,并解释你的设计意图。(4分) (设计的练习要针对算理和算法,练习很差给1分,一般给2分,良好给3分,优秀给4分。) 驾驶员业务能力测试题 姓名:共120分得分: 一、选择题(20题、每题2分 在括号里填写正确的字母)共40分 1、驾驶机动车在道路上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行为,属于什么行为? A、违章行为B、违法行为C、过失行为D、违规行为() 2、机动车驾驶人造成事故后逃逸构成犯罪的,吊销驾驶证且多长时间不得重新取得驾驶证? A、5年内B、10年内C、终生D、20年内() 3、驾驶机动车应当随身携带哪种证件? A、工作证B、驾驶证C、身份证D、职业资格证() 4、驾驶机动车在进出非机动车道时,最高速度不能超过多少? A、30公里/小时B、40公里/小时C、50公里/小时D、60公里/小时() 5、驾驶机动车行经市区下列哪种道路时不得超车? A、主要街道B、单向行驶路段C、单向两条行车道D、交通流量大的路段() 6、驾驶机动车遇到前方车辆停车排队等候或缓慢行驶时怎么办? A、可借道超车B、占用对面车道C、穿插等候的车辆D、依次行驶() 7、机动车在道路上发生故障,需要停车排除时,驾驶人应该怎么办? A、就地停车排除故障B、开启近光灯或雾灯C、将车停到不妨碍交通的地方D、将车停在道路中间 8、驾驶人有哪种情形,交通警察可依法扣留机动车驾驶证? A、饮酒后驾驶机动车B、超过规定速度10%C、疲劳后驾驶机动车D、行车中未系安全带(9、驾驶与准驾车型不符的机动车一次记几分? A、12分B、6分C、3分D、2分() 10、饮酒后驾驶机动车一次记几分? A、2分B、3分C、6分D、12分() 11、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的一次记几分? A、12分B、6分C、3分D、2分() 12、上道路行驶的机动车未悬挂机动车号牌的一次记几分? A、2分B、3分C、6分D、12分() 13、上道路行驶的机动车故意遮挡、污损、不按规定安装机动车号牌的一次记几分? A、12分B、6分C、3分D、2分() 14、使用伪造、变造的机动车号牌一次记几分? A、2分B、3分C、6分D、12分() 15、使用伪造、变造的行驶证一次记几分? A、12分B、6分C、3分D、2分() 16、驾驶人有下列哪种违法行为一次记6分?()) A、饮酒后驾驶机动车B、使用其他车辆行驶证C、车速超过规定时速50%以上D、违法占用应急车道行驶() 17、驾驶人驾驶机动车违反道路交通信号灯通行一次记多少分? A、2分B、3分C、6分D、12分() 18、有下列哪种违法行为的机动车驾驶人将被一次记6分? A、驾驶与准驾车型不符的机动车B、饮酒后驾驶机动车C、驾驶机动车违反道路交通信号灯D、未取得校车驾驶资格驾驶校车() 19、有下列哪种违法行为的机动车驾驶人将被一次记12分? A、驾驶故意污损号牌的机动车上道路行驶B、机动车驾驶证被暂扣期间驾驶机动车的C、以隐瞒、欺骗手段补领机动车驾驶证的D、驾驶机动车不按照规定避让校车的() 20、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累积记分达到规定分值的驾驶人怎样处理? A、依法追究刑事责任B、处15日以下拘留C、终生禁驾D、进行法律法规教育,重新考试(二、判断题(10题、每题3分 在括号内对打“√”号,错打“×”号)共30分 1、驾驶机动车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发生交通事故属于交通违章行为。() 2、驾驶机动车在道路上违反道路通行规定应当接受相应的处罚。() 3、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且构成犯罪的驾驶人,将吊销驾驶证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驾驶证。() 4、上路行驶的机动车未随车携带身份证的,交通警察可依法扣留机动车。() 5、驾驶机动车上路前应当检查车辆安全技术性能。() 6、不得驾驶具有安全隐患的机动车上道路行驶。() 7、机动车上路行驶时,前排乘车人可不系安全带。() 8、驾驶机动车找不到停车位时可以借人行道停放。() 9、行车中在道路情况良好的条件下可以观看车载视频。() 10、车速超过规定时速达到50%的一次记3分。() 三、问答题(3题、每题10分)共30分 1、您为什么会选择驾驶员的职务? 2、您为什么选择在顶益公司工作? 3、请详细描述驾驶员的职业道德。) 四、附加题(20分) 浅谈在顶益公司的工作感想。 第Ⅰ卷:选择题(50分) 一、公共知识(20分,每小题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 1.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包括:(B) A.人本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素质教育理论。 B.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 C.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合作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 D.人本主义理论、合作学习理论、素质教育理论。 2.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这种现象在教育心理学上称为:(A) A.迁移。B.同化。 C.顺应。D.模仿。 3.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能满足于“授人以鱼”,更要做到“授人以渔”。这说明教学中应该重视:(B) A.传授学生知识。B.发展学生能力。 C.培养学生个性。D.养成学生品德。 4.小学生在识字的初级阶段,容易把一些笔画相近或相似的字读错,如把“入口”读成“八口”,这说明小学生:(A) A.感知能力不成熟。B.注意能力不健全。 C.记忆能力不深刻。D.思维能力有欠缺。 5.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的德育工作有相应的侧重点,其中,小学阶段的德育重点主要是:(B) A.基本道德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B.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实践。 C.道德理想信念的培养与指导。 D.人生观价值观的选择与确立。 6.进城务工的张某夫妇超计划生育一女孩,今年已满六岁,由于没有准生证,他们临时住所附近的一所小学及当地教育局拒绝接受该孩子入学。学校和教育局的行为违背了:(B)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计划生育法》。 7.小敏是班上的学习委员,学习一直非常努力,成绩名列前茅。在一节自习课上,她遇到一道数学计算试题,半节课过去了还没做出来,正着急时,忽然听到有个同学说“她越来越笨了”。小敏心里咯噔一下,琢磨他是在说自己吧,然后就不断地想自己是不是变笨了。从那以后,小敏很在意别人说什么,而且总觉得是在说自己,非常难受,后来朋友跟她开玩笑也耿耿于怀。整天被一些无关紧要的事占着脑子,乱糟糟的,头都快炸了。你认为,小敏同学的心理问题是中小学生常见:(C) A.焦虑症。B.恐惧症。 C.强迫症。D.抑郁症。 8.袁老师中途接手小学三年级3班的班主任,有几个学生经常缺交数学作业,经过了解,发现只要题目难一点或计算量大一点,这几个同学就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不仅如此,在各项活动中也有一些同学叫苦叫累。如果你是班主任的话,可在全班进行:(B) A.积极的情感教育。B.意志品质的培养。 C.人际交往教育。D.良好性格的教育。 9.教师提问学生,要求学生列举砖头的各种用途。学生给出的可能的答案是:建房子用的材料、打人的武器、用于垫高、用于固定某东西。这种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是:(A) A.发散思维。B.形象思维。 C.抽象思维。D.直觉思维。 10.健康是现代社会人们追求的重要目标,拥有健康并不意味着拥有一切,但失去健康则意味着失去一切。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应包括:(D) A.躯体健康。B.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C.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 D.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二、学科专业知识(30分,每小题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 1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是统领整个基础教育课改的纲领性文献,其中对课程目标作了“三维目标”设计,数学《课程标准》是数学教学的纲领性文本,其中把三维目标作了学科化处理,以体现数学教育的特点。课标将数学课程目标划分为“知识技能目标”和“过程性目标”。下列各项是从课标文本中摘录的关于学习目标的描述,其中哪一项不属于过程性目标?(B) A.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及简单数量关系的过程 B.认识亿以内的数,了解分数、百分数、负数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 C.探索给定事务中隐含的规律 D.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12.《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安排了哪几个 领域的学习内容?(A) A. 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B.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 C.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 D.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数学思考、情感与态度 三、公共知识(10分) 26.认真阅读以下材料,回答文后的问题: 材料一。“明亮的教室要干净,神圣的教室要安静。”不少教师强调课堂要鸦雀无声,追求课堂秩序井然。 参考答案: ①课堂里没有秩序、没有纪律是不行的,但秩序和纪律都是手段,不是目的;②过分地强调安静并不科学;③让学生喜欢学习、学习得更好(让学生健康地发展/让学生积极地思考/……)比让学生安静更重要。应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观。 材料二。张同学从小酷爱天文,每次向家长和教师提出的问题都与天文有关,家长认为孩子满脑子奇思异想,对他们认为的主科语数外下功夫太少,会影响他将来的学习、升学与就业,多次横加阻拦。班主任则认为张同学有天文的潜质,便建议张同学自己做一个人生规划设计,并联合家长、自然学科教师共同指导,使张同学正确处理好了学科学习与业余爱好的关系。后来,张同学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几年后硕士毕业,分配在北京天文馆工作。 (1)分析材料一,反思“课堂上比安静更重要的是什么?” 你认为在新课程背景下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教育观?(4分) (2)材料三中,班主任有着什么样的学生观?请结合新课程改革的实际,略谈如何突出这一学生观?(6分) 参考答案: 班主任老师有着主体性的学生观。 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突出学生主体性要提倡学生全体发展、自主发展、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第三部分 问题分析及对策(30分) 1,当前有不少公开课气氛活跃,上得很是热闹然而在热闹的背后却少见了学生高质量的思维活动。作为教师你对这一现象怎么看?怎么办?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教学活动主要在课堂展开。大多数人评价一节好课,往往把课堂气氛的好坏作为评定这节课好坏的一大依据。其实,更要紧的还在于看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的主阵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学习潜能的发挥程度。可这往往被忽略,特别是中下学生的学习很难顾及。对这一现象,往往教师应有明确中的认识,要让学生的课学教学有效,依赖于教师先进的教学思想和理念,依赖于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和驾驭,依赖于教师对学生的熟悉和理解,依赖于教师教学素养和智慧的提升。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做到: 一、注意问题的设计。尽量设计好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学习。 二、注意能作出有效“激励”,有激励性人格的教师,能赢得学生的信任,也能决定教师教学和有效程度,让更多学生的信任,也能决定教师教学的有效程度,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 总之,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我们的终极目标,是我们教师努力的目标方向。 2,新课程改革实验以来,许多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都会遇到学生插嘴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学生插老师的嘴,当教师在讲解,引导或统一要求时,学生突然给你一句意想不到的话;学生插同学的嘴,当同学在提出一个问题或解决一个问题时,有的学生会无意识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作为教师你将如何对待学生插嘴? 新课程改革实验以来,许多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都会遇到“学生插嘴”的现象。主要表现是:学生插老师的嘴,当教师在讲解、引导或统一要求时,学生突然给你一句意想不到的话;学生插同学的嘴,当同学在回答问题时,有的学生会无意识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这两种现象固然就影响了正常的教学,但带给教师们更多的是欣喜与思考。 传统教学的“问答式”教学,以教师为主体,课堂教学就是“满堂灌”,学生只有先举手经过老师的同意才可以发言,课堂上一般不会出现 “学生插嘴”的现象。然而,新课程倡导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倡导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者、引导者、参与者,在这种宽松、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学生插嘴”现象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了。对于学生的插嘴现象,我们的教师要给学生一个表达的机会,一个自由想象的时空,让学生先做判断、分析,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数学课程标准》在“情感与态度”中强调:学生应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面对学生的“插嘴”,我们不仅要认真倾听、耐心等待,而且要经常创造让学生各抒己见的机会,并抓准时机表扬鼓励,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使学生积极 26.认真阅读以下材料,回答文后的问题: 材料一。“明亮的教室要干净,神圣的教室要安静。”不少教师强调课堂要鸦雀无声,追求课堂秩序井然。 参考答案: ①课堂里没有秩序、没有纪律是不行的,但秩序和纪律都是手段,不是目的;②过分地强调安静并不科学;③让学生喜欢学习、学习得更好(让学生健康地发展/让学生积极地思考/„„)比让学生安静更重要。应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观。 材料二。张同学从小酷爱天文,每次向家长和教师提出的问题都与天文有关,家长认为孩子满脑子奇思异想,对他们认为的主科语数外下功夫太少,会影响他将来的学习、升学与就业,多次横加阻拦。班主任则认为张同学有天文的潜质,便建议张同学自己做一个人生规划设计,并联合家长、自然学科教师共同指导,使张同学正确处理好了学科学习与业余爱好的关系。后来,张同学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几年后硕士毕业,分配在北京天文馆工作。 (1)分析材料一,反思“课堂上比安静更重要的是什么?” 你认为在新课程背景下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教育观?(4分) (2)材料二中,班主任有着什么样的学生观?请结合新课程改革的实际,略谈如何突出这一学生观?(6分) 参考答案: 班主任老师有着主体性的学生观。 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突出学生主体性要提倡学生全体发展、自主发展、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30.教学评析: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这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中,“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下面是某特级教师 “相遇问题”的教学片段,请你根据新课程的教育理念,结合该教学片段,谈一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恰当把握教师的角色定位。(10分)教学片段: „„ 两生上台模拟情境:8:00张 三、李四同时从各自家中出发,8:05两人相遇。思考:张三走了几分钟?李四走了几分钟? 一共走了几分钟?为什么? 出示例题: 小强和小丽同时从各自家中出发,相向而行。小强每分钟走100米,小丽每分钟走50米,4分钟后两人相遇。小强和小丽两家相距多少米? 学生自己用文具演示。 思考:两人在哪里相遇?相遇点离谁近一点? 选择:老师讲,还是同学们自己做? 学生强烈要求自己做。做完的同学上台板演各种不同的解法:想法一样的,就上台在相同的解法旁边签个名;不一样的就上台写出来。 指名由学生当小老师,自己组织讨论解法一:100×4+50×4 学生(公开课借用学生)开始不知所措,慢慢有人指出: 没写单位,列式太复杂。所说均为无关紧要的枝节问题。教师(坐在小老师的座位上,举手):×老师,我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问吗? 得到首肯后,教师先后问: 100×4是什么意思? 400+200是什么意思? 小强走的路和小丽走的路怎么就是小强和小丽两家的距离? 每个问题一出,学生纷纷抢着要帮助老师。有的能意会,却解释不清楚,其他学生就借助手势或演示帮助他继续理解清楚。 下一个算式,你们能自己组织讨论和提问吗? 全体学生:能! 学生自主讨论(100+50)×4 学生1:100+50是什么意思? 学生2:150×4是什么意思? 小老师指名回答,学生讨论热烈,且有一部分学生能清晰说明100+50、150×4的含义。教师课件演示:1个150米,2个150米,3个150米,4个150米。„„ 评分标准: 明确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定位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结合课例,说明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教师,(1)课前,应当精心钻研,准确解读教材,把握学生已有经验和基础,设计数学学习的核心问题,以及恰当的教学活动; (2)课中,应当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师生关系,并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 (3)课中,有效组织活动的开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广泛、积极参与,围绕核心问题进行深度探索、思想碰撞、分享思维成果。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应准确把握角色定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当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数学案例分析 一、案例描述 两位教师上《圆的认识》一课。 教师A在教学“半径和直径关系”时,组织学生动手测量、制表,然后引导学生发现“在同一圆中,圆的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教师B在教学这一知识点时是这样设计的: 师:通过自学,你知道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吗? 生1:在同一圆里,所有的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生2:在同一圆里,所有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 生3:如果用字母表示,则是d=2r。r=d/2。 师:这是同学们通过自学获得的,你们能用什么方法证明这一结论是正确的呢? 生1:我可以用尺测量一下直径和半径的长度,然后考查它们之间的关系。 师:那我们一起用这一方法检测一下。 „„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2:通过折纸,我能看出它们的关系。 „„ 思考题: 1、两案例的主要共同点是什么? 2、是否真正了解学生的起点? 3、从线性与非线性的观点分析两教法。预测两教法的教学效果。 案例分析: 答:两个案例都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通过动手操作来理解直径和半径的特征及联系 B教师设计,是学生不断激活“内存”的过程。建构主义是非常强调个体的经验的,个体的一切学习活动都是以经验为基础展开的,让学生充分调集和展示经验,是师生高效对话的前提。我们不仅要充分承认学生不是一张白纸,还要尽可能了解学生已经有了哪些颜色。 很明显,第二位老师已经为学生创设了一次成功的数学活动,我们可以预测这样的活动一定能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无穷魅力。这种魅力,一方面是因为它承接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学生感受到数学很简单、很日常、很好玩,有信心,有兴趣去学习。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多感官的活动,探究这些亲切有趣的现象背后的原理,建立一定的数学模型,培养一定的数学能力,由此得到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持续动力。 二、[案例描述]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教学片断: ⒈教师布置学生独立思考的内容:我们如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已经知道面积公式的平面图形来研究它的面积公式呢? ⒉学生合作交流不到2分钟,当教师发现有一个小组的同学“过平行四边形的一个顶点作平行四边形的高,把平行四边形分割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直角梯形,然后再等量拼成一个长方形,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底乘高”的方法后,就立即宣布合作结束。 [案例分析](主要从与合作学习有关的因素的角度上加以分析) 答: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了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特征。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的“一言堂”的专制,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当前,很多教师都已经有意识地把它引入课堂,但很多时候的小组合作只是作了个形式而已。 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前,你可以先回答下列问题:(1)为什么这节课(或者这个环节)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不用可以吗?(2)如果要用,什么时候进行?问题怎么提?大概需要多少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教师该如何点拔、引导?(3)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人自学三种具体的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4)学习中,哪些内容适合进行班级集体教学、哪些内容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哪些内容适合个人自学? 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的教学形式不是替代的关系,而是互补的关系。广大的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和实践中要有一个科学的态度,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而将传统的教学形式说得一无是处。不讲原则的过多的合作学习也可能限制学生思考的空间,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三)[案例描述]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需要多少钱》(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的教学片断: ① 出示买卖的情境图(图标有泳圈的单价12元,篮球的单价15元)。 ② 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③ 探索算法多样化。 师: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算式怎样列? 生:15×3= 师:应该怎样算呢? 生1:我用加法15+15+15=30+15=45(元) 生2:我用乘法10×3=30 5×3=15 30+15=45(元) 生3:把15看成3个5,共有9个5,得45(元) 师:你喜欢用什么方法? 生1:用加法。 师:用加法也可以。 生2:用乘法。 师:好的。 ④练习13×3 70×5 24×2 13×5 31×3 34×2 24×4 师:你喜欢用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 学生练习时笔者观察了7位小朋友所用的方法,其中有4位是采用加法的„„ [案例分析](主要从算法多样化与优化的层面上加以分析): 答:有的教师认为,如果对算法进行优化,那就谈不上算法多样化,似乎多样化与优化之间存在矛盾。其实不然,方法和方法之间根本不存在优劣之分,任何优越性与不足都是与一定的环境相联系的。算法优化是学生个体的学习、体验与感悟的过程,不是群体或教师的优化。对个体而言,是个体对原有的计算方法优化的过程,是个体思维发展、提高的过程。如果不对算法进行优化,那么我们的学生就没有收获,没有提高。 在优化算法的过程,教师必须注意两点:第一,优化的主体是学生,要尊重学生的想法,教师应把选择判断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优化的过程是学生自我完善的过程,产生修正自我的内需,从而“悟”出属于自己的最佳方法。教师在评价算法时,不要讲“优点”,而要讲“特点”,把优点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这才能达到优化的目的。第二,教师要明确“优化”并不是统一一种方法,把优化的过程作为引导学生主动寻找更好方法的过程,尊重学生的选择,只要学生认为合适、自己喜欢,教师就应加以肯定和鼓励。 (四)、[案例描述]记得那是一节顺利而精彩的课,上课内容是“分数的意义”。在课的结尾,教者没有安排学生围绕知识点去小结,而是让学生在小组内、班里用分数表述一下自己这节课的学习情绪。令人难忘的是有一位学生在小组里的表述:“我把整节课的学习情绪看成单位‘1’,高兴的占了3份,即3/4高兴,遗憾的占了一份,即1/4遗憾。因为面对这么多的老师听课,我们班的同学一个个都正确地回答了老师的提问,展示了我们班的风采,为班级争了光,我为我们班而自豪,感到十分高兴。我之所以遗憾,是因为整堂课我一直认真思考,积极举手,许多问题又不难,但老师没有给我一次机会,我感到很遗憾„„” 下课后我找到这位同学了解情况: 问:小朋友,你知道老师为什么没让你发言吗? 答:老师有可能没有看到我举手,也有可能怕我回答不准确吧,因为数学这门课我学得不太好。 问:平时课堂上,老师都叫哪些同学发言呢? 答:差不多都是成绩较好的同学。 [案例反思](可以从面向全体的角度分析): 答:这是我们数学课堂中存在的普遍想象,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来面向全体学生呢?只有最大限度地尊重个体,才有可能真正面向全体,这样的道理已经很难在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下得以落实。我们想,我们可以采用开展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的个人想法在小组内得到展示,在小组内得到表现。„„ (五)案例描述: 教学“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时,原题的内容是一个粮店三月份售出面粉674袋,每袋25千克,一共售出面粉多少千克?这样一道例题让学生感觉与自己生活太远,和白己的关系又不是很密切,所以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果照着原例题讲,学生肯定会觉得枯燥无味。于是,我们联系学生的生活来进行延伸。上课伊始,就让学生猜测一个滴水的水龙头每天要白白流掉多少千克水?学生们一听是生活中经常能遇到的事情,兴趣盎然,有的猜测5千克,有的猜测10千克,还有的猜测20千克,有个别学生看到了课后的内容说出来是12千克。教师接着问,照这样计算,一年要流掉多少千克水?学生马上算出平年是4380千克,闰年是4392千克。随着计算结果的出现,学生觉得非常吃惊:“哇!这么多呀!”看着学生吃惊的样子,教师又提出新的要求:“你家所住的楼房一共有多少户?如果按一家一个水龙头计算,一年要白白流掉多少水?” 思考题:原题与改动后的题目比较有什么异同(包括与学生生活的联系、目标的维度、教学效果)? 案例分析 答:“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是一个比较抽象化的数学知识练习,但是它同样包含了丰富的过程性学习目标,教师在教学时应提供具体有趣的素材,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思考,使学生获得“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的学习体验,并掌握“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算理。 从上面的两个情景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个情景,由于学生缺乏真实的体验,缺少吸引学生的素材,学生很难对这教材产生学习积极性,也不可能很好的参与学习的过程了。 不少专家指出,“教科书,只是教与学的工具,决不是唯一的资源”。“大胆而创造性处理教材,甚至重组或改编教材,那时教师的业务权利”。因此,在第二个教学情景中,老师进行了大胆的替换改造,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素材来取代。在上面的片段中,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学生已初步学会了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周围世界,并且在这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真正体会到了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与价值。第三篇:驾驶员业务能力测试题
第四篇:小学数学教师业务考试试卷及答案
第五篇:小学数学教师业务理论考试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