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劳动法》论文题目答案
《劳动法》案例
(共三个案例,任选一个案例写作,写作模版见附件中的“课程论文写作模板(单题式),字数2000~3000字,范文参见“单题式案例类范文”)
案例分析1:
某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00年10月15日。2007年12月26日,大学毕业生王某与该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在劳动合同中约定:王某如果严重违反公司劳动纪律或者公司的规章制度,该有限责任公司可以解除与王某的劳动合同。2008年3月,该有限责任公司的管理制度中规定:职工如对单位同事暴力威胁、恐吓,将予以开除,同时通报公司,并视情节移交司法机关处理。2010年2月10日,王某在工作中与公司副总经理刘某发生纠纷,王某打伤公司副总经理刘某,后经鉴定,刘某构成轻微伤。2010年2月17日,经调解,双方自愿达成协议:由王某一次性赔偿刘某各种费用1万元,以后再发生任何事情与此事无关。同日,该有限责任公司作出了对王某的处理决定,决定认为此次事件的发生,在公司内部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为严肃纪律,严格奖惩制度,根据《劳动合同法》、公司奖惩制度及劳动合同约定,公司研究决定对王某予以解除劳动合同。王某不服,认为自己与公司签订的是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公司不得解除与自己签订的劳动合同。
要求:根据上述情况,并结合《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回答下列问题:
(1)如何理解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无确定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并非终身不能解除的劳动合同,在劳动者严重违反公司的规章制度等情况下,用人单位有权解除劳动合同,并且可以不用支付经济补偿金。
(2)该有限责任公司与王某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否合法?为什么? 合法。2007年12月26日,王某与该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此时《劳动合同法》尚未生效(2008年1月1日生效),此时根据《劳动法》 表示不再续签劳动合同,但要求公司支付其一年内延长工作时间的加班工资,并出示了一年内延长工作时间的考勤记录。公司对王某不愿续签劳动合同表示遗憾,但认为公司实行的是计时工资制度,并另有规定的加班制度;公司并未安排王某延时加班,王某延长工作时间是个人自愿的行为,公司不能另行支付加班工资,对王某的要求予以拒绝。双方于是发生争议。
要求:根据上述情况,结合有关法律的规定,回答下列问题:(1)用人单位是否可以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为什么? 可以。《劳动法》
第二篇:《劳动法》论文题目
《劳动法》案例
(共三个案例,任选一个案例写作,写作模版见附件中的“课程论文写作模板(单题式),字数2000~3000字,范文参见“单题式案例类范文”)
案例分析1:
某公司是一家咨询公司,主要从事国外留学咨询服务工作,公司自成立以来,各种咨询业务发展很快,为了公司业务发展的需要,该咨询公司招聘了一批工作人员,张某于2008年10月到该咨询公司工作,双方签订了书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中约定,张某的月工资为2600元,在劳动合同中,双方没有约定劳动合同试用期条款。2008年11月和12月,该咨询公司以张某还处于劳动合同试用期为由,按每月2000元的标准为他发放了工资。2009年1月,张某劳动合同试用期满,工资调整为每月2600元。2009年9月,张某因为该咨询公司未给他缴纳社会保险费为由提出辞职,并要求公司补足拖欠他的2008年11月、12月的每月工资差额600元,共计1200元。但该咨询公司认为,公司的人事管理制度规定:初次入职的职工试用期为3个月,试用期间月工资一律为2000元,因此不存在拖欠张某工资的情况。张某认为,当时与公司在签订劳动合同时,公司并没有提及劳动合同试用期的问题,公司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约定的标准支付劳动报酬。
要求:根据上述情况,结合《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回答下列问题:(1)在张某与公司签订的劳动合同中,劳动合同条款应当包括哪些?(2)在本案中,张某以公司未给他缴纳社会保险费为由,提出辞职是否合法?为什么?(3)该咨询公司通过制定规章制度规定,初次入职的职工试用期为3个月,试用期间月工资一律为2000元是否合法?为什么?
案例分析2:
某律师事务所是由律师李某、张某、刘某共同出资合伙成立的,因业务发展的需要,计划招聘一名会计人员。王某毕业于国内某财经大学,从事多年的会计工作,业务能力出色,经过双方协商,王某于2010年1月1日与某律师事务所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期限为3年,工作岗位为从事会计工作。劳动合同文本一式两份,全部由律师事务所留存。其中,双方在劳动合同中约定:王某若未履行完三年的劳动合同,而提前主动离职的,视为违反劳动合同约定,应当支付律师事务所违约金人民币5万元。
2010年10月20日,王某因故向某律师事务所提出辞职,要求律师事务所办理提前解除劳动合同的手续,某律师事务所为王某办理了解除劳动合同的证明,但要求王某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向律师事务所支付5万元违约金,双方当事人由此发生争议。
要求:根据上述情况,结合《劳动合同法》的有关规定,回答下列问题:(1)某律师事务所与王某签订的劳动合同,是否适用《劳动合同法》?(2)某律师事务所与王某签订劳动合同,未将劳动合同文本交给王某一份,是否合法?为什么?
(3)对于某律师事务所未将劳动合同文本交付王某的行为,应当如何处理?(4)某律师事务所与王某在劳动合同中约定的违约金条款是否合法?为什么?
案例分析3:
女工张某经过著名家政培训学校的培训,掌握了熟练的家政服务技能,常年从事家政服务工作,具有多种家政服务工作经验。由于张某工作能力出色,很多家政服务公司纷纷提出
聘任张某从事家政服务工作。2010年5月,张某先后与甲、乙两个家政服务公司达成口头协议,张某同时为甲、乙两个家政服务公司提供家政服务工作,每天上午为甲家政服务公司提供家政服务工作,工作时间为3小时,下午为乙家政服务公司提供家政服务工作,工作时间为2小时,两份家政服务工作互不影响,劳动报酬以小时计酬,劳动报酬结算周期为每周支付一次。
要求:根据上述情况,结合《劳动合同法》的有关规定,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两个家政服务公司聘任张某从事家政服务工作的用工形式是什么性质的用工?为什么?
(2)张某为甲、乙两个家政服务公司提供家政服务工作,只是达成了口头协议,没有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是否合法?为什么?
(3)张某同时为甲、乙两个家政服务公司提供家政服务工作,是否合法?为什么?(4)张某的劳动报酬结算周期为每周支付一次,是否合法?为什么?
第三篇:劳动法(论文题目)
劳动法
一、论文题目(在以下论题中任选一题): 1.论我国的劳动权
2.劳动法律关系与民事法律关系 3.劳动法的作用 4.劳动合同法的作用
5.论建立公平劳动标准原则 6.如何保障我国劳动者的休息权 7.论劳动关系协调机制
8.就业与劳动者的就业权保护 9.劳动合同订立中的法律问题 10.劳动合同变更的法律问题
11.劳动合同的法律效力与无效劳动合同 12.劳动合同解除的法律问题 13.劳动合同与集体劳动合同 14.单位非法用工的法律问题 15.劳务派遣的法律问题 16.关于试用期的法律问题 17.拖欠工资的法律问题 18.论职工参与权
19.工伤保险的法律问题 20.女职工的法律保护问题
21.劳动争议仲裁与劳动争议法律诉讼
二、论文写作要求
1.题目中任选一题,写成论文。
2.论文的写作要经过资料收集,编写提纲,撰写论文等几个步骤,同学们应结合课堂讲授内容,广泛收集与论文有关资料,占有一定案例,参考一定的文献资料。3.最终提交的论文应包括以下内容:
(1)论文题目:论文题目应为授课教师指定题目。
(2)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应占主要篇幅。论文字数一般在1500~2000字左右。论文要文字流畅,语言准确,层次清晰,论点清楚,论据准确,有独立见解。要理论联系实际。引用他人观点要注明出处,论文正文数字标题书写顺序依次为
一、(一)、1、(1)①。
(3)参考文献,论文后要标注清楚参考文献附录(不少于3个),参考文献要注明书名作者、(文章题目及报刊名称)版次、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序号使用〔1〕〔2〕〔3〕……。(4)独立完成,雷同文章按零分记。(5)论文要求用方格信件纸手写上交。
(6)在论文首页的右上角写清中心、科目、姓名、学号。考试时交给班主任
第四篇:劳动法论文要求及题目
劳动法论文要求
大家好:
《劳动法》论文于18周周2上午第一大节在图新楼414上交。
论文参考其他课程论文要求,要有封皮,注明姓名、学号等 ;字数在4000字左右,农大信纸。另附参考题目word版,共有一下156个参考题目,最好不要写同样的题目。劳动法学和社会保障法学论文题目
1、论劳动法的功能
2、论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3、论我国劳动法的特点
4、试论劳动法的价值取向
5、论劳动法学与民法学的关系
6、论劳动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7、论劳动法的调整对象
8、我国劳动法适用范围的思考
9、论劳动法律与人力资源管理的相互关系
10、在校大学生勤工助学法律性质探析
11、论劳动规章制度及其效力
12、“三方协商”机制的法律意义
13、试论如何完善我国劳动关系的“三方协商”机制
14、论过错责任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在劳动法中的适用
15、论劳动权的冲突与协调
17、劳动法调整之下的惩戒制度设计
18、论劳动法中的违约金、补偿金、赔偿金的适用
19、论劳动法上的权利救济
20、劳动法律援助制度探讨
21、社会弱势群体的劳动法律保护
22、论劳动法律关系与民事雇佣关系的联系与区别
23、劳动权与社会保障权比较
24、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关系
25、论和谐视角下的劳动关系
26、劳动关系稳定的法律调整机制
27、构筑和谐劳动关系的法律思考
28、论劳动关系法律调整的特征和方法
29、论劳动关系的社会性特征
30、论劳动法律关系
31、试论企业改制过程中的劳动关系问题
32、“用人单位”资格探讨
33、“劳动者”资格探讨
34、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探析
35、劳动纪律合法性标准探讨
36、用人单位内部劳动规章制度的立法思考
37、论劳动者权利的法律保障
38、论劳动者权利的侵权救济
39、劳动者权利能力的法理思辩 40、劳动者行为能力的法理思辩
41、论劳动者的权利本位
42、劳动者分层保护机制研究
43、职工劳动就业权的法律保护
44、论劳动者的基本权利与义务
45、职场性骚扰探讨
46、论劳动者休息权的实现
47、论职业安定权
48、完善劳动安全权的若干建议
49、反强迫劳动制度的立法建议
50、“过劳死”现象的劳动法律规制
51、论工会在协调劳动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52、论工会的集体谈判权
53、关于我国集体谈判权保障的立法思考
54、论和谐劳动关系构建中的政府作用
55、论非标准劳动关系
56、劳动派遣及其法律规制
57、劳动派遣制度的法律分析
58、劳动派遣中的雇主义务与责任研究
59、劳动派遣中的劳动者权益保护 60、劳动派遣连带责任的法理分析
61、劳动派遣中的解雇保护与退回机制研究 62、论非全日制劳动关系的特点 63、论兼职劳动关系的法律规制 64、论我国就业促进机制的构建 65、论公平就业的基本内涵
66、论国家在促进就业中的职责 67、论我国促进就业的措施
68、反就业歧视立法若干问题探讨 69、浅析我国的就业歧视及其法律规制 70、就业歧视诉讼救济体系的构建 71、论当前职业介绍中的问题及法律对策 72、劳动力中介机构的法律规制 73、关于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完善建议 74、论我国再就业工作的途径与措施 75、大学生就业中的劳动法律问题分析 76、论劳动合同法的立法宗旨 77、论劳动合同法的基本原则
78、劳动合同效力制度研究 79、论无效劳动合同
80、完善无效劳动合同制度的法律思考 81、浅谈我国劳动合同的订立原则 82、劳动关系建立与劳动合同订立的关系 83、论劳动合同的变更
84、劳动合同期限问题研究 85、浅议劳动合同中止制度 86、论劳动合同中的附随义务
87、论我国的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88、劳动合同竞业限制条款的法律思考 89、劳动合同服务期条款的法律思考 90、我国劳动合同违约责任制度的完善
91、劳动者违约金约定禁止的研究——《劳动合同法》第25条的评析 92、试用期的劳动法律问题
93、论劳动合同解除与终止的经济补偿金制度 94、论竞业限制与商业秘密保护 95、用人单位经济性裁员的法律问题 96、论集体合同的法律约束力 97、我国集体合同的法律规制问题 98、完善我国集体合同的法律思考 99、中国劳动基准评析
100、论我国劳动基准法的目标选择 101、论工资的法律保障与监督 102、论工资保护制度 103、论工资优先权保护
104、劳动报酬权法律保护制度探讨 105、劳动争议受案范围刍议 106、论劳动争议程序的弊端及改革 107、劳动争议处理程序改革探析
108、完善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法律思考 109、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的问题与思考
110、劳动争议调解机构社会化的可行性分析 111、劳动争议处理体制中的举证责任分配问题 112、劳动争议一裁终局及除外规定的研究 113、构建我国集体合同争议处理机制的思考
114、试论劳动监察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中的作用 115、论我国劳动监察制度的完善
116、浅析劳动保障监察与劳动争议仲裁的关系 117、社会保险法律责任制度的构建 118、论社会保障中的政府责任
119、社会保险基金筹集与管理问题研究 120、社会保险基金筹措中的问题及对策 121、关于我国社会保障费改税的思考 122、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法律思考 123、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立法建议 124、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模式选择 125、论我国的医疗制度改革
126、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问题与完善建议 127、论我国工伤保险法律制度的完善 128、工伤认定的法律问题研究
129、完善工伤法律救济程序的建议 130、我国的工伤补偿制度研究
131、我国“工伤责任竞合”的制度探析 132、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的完善 133、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改革方向 134、农村劳动力失业保障机制研究
135、解析新农村建设中的“新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136、农民工权益的法律保护研究 137、论政府在弱势群体保护中的作用 138、流动人口的权利保障探析
139、城市流浪者的成因及法律救济问题 140、残疾人的的社会救助问题初探
141、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完善
142、我国农村社会救助的制度缺陷及解决 143、论国际劳工标准与我国劳动法律的完善 144、劳动就业政策的国际比较 145、论国外政府的再就业政策 146、中外社会保障制度比较
147、浅谈国际劳动立法对我国的影响 148、WTO与中国劳动法律制度
149、WTO对中国社会保障体制的影响 150、WTO对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151、WTO与我国劳动标准立法 152、养老保险制度的国际比较 153、工伤保险制度的国际比较 154、医疗保险制度的国际比较
155、失业保险制度的国际比较
156、国外的就业保障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
第五篇:劳动法论文
论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法律保障
摘 要:农民工是8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特殊产物,由于其自身和社会的原因导致其权益经常遭到侵害。在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关注农民工这个庞大弱势群体的利益,赋予其应有的社会地位,依法保障其合法权益,不仅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更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实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
关键词:农民工;权益;法律保障。
中共中央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即构建“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当前,农民工权益保障不充分的问题仍然是突出的不和谐现象,也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对农民工权益的保护。国家要完善农民工权益保护的法律制度,依法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促进整个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一、农民工权益法律保障中存在的问题。
农民工是指具有农村户口身份却在城镇务工的劳动者。从上个世纪80 年代开始,我国城市化以空前之势兴起。农民工是这个特定历史时期出现的特殊产物,他们是城市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为加快我国城市和社会发展,推进城市化的进程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中国农民始终是一个弱势群体,而作为从农民中走出来的农民工,他们更是这弱势群体中庞大的组成部分,农民工由于自身的文化素质、劳动技能以及城市中固有的制度、思想观念等的影响,还没有真正被城市社会所接纳和认同,还不能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的社会地位和待遇,他们承载着太多的歧视和不平等,他们当中的一些人的合法权益不时遭受侵害。主要表现在:
1、工资待遇低,欠薪现象普遍存在。按劳取酬,干活给钱,当城市里的“工作人”每月按时领工资,就像太阳每天从东升起一样自然,而广大的农民工却普
遍遭到工资待遇低、拖欠克扣工资的困扰。首先,农民工的工资待遇非常低,与城市里的正式工人相比,“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时”的现象普遍存在。据调查,在深圳,农民工每月工作26 天以上,每天的平均工时在10 小时左右,有时会连续工作12 小时以上。在相同的岗位上,农民工的月工资是1000 元左右,而深圳户籍的员工则高达3000 元。北京市统计局2005 年初对京城农民工生存现状的调查结果显示:京城农民工月均收入875 元,年均收入10500 元,而2004 年北京市职工平均工资为28348 元,这里的职工还包括在岗职工和不在岗职工,如果只按在岗职工计算的话,两者的差距更大。其次,拖欠、克扣甚至拒付工资现象时有发生。由于用人单位往往拖欠工人工资,许多农民工一年忙到头连工资都拿不到。据新华社2003 年发布的一项调查统计,在接受采访的农民工中,72.5%的被采访对象表示,他们的工资不同程度遭受到拖欠,其中,28.8%的人反映从未按时拿到过工资。
2、超强度劳动普遍存在,休息权得不到保障。休息权是宪法规定的劳动者必须享有的一项权利。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企业为了赚取更多利润,随意延长农民工的劳动时间,有的没有星期天和节假日,有的企业以实行计件工资为借口,故意把定额定的很高,强迫工人加班加点。据全国政协的有关调查,农民工没有休息日的占47%,每天工作12--16 小时的占46%。虽然我国《劳动法》明文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 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的工时制度”,“用工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一日”,“并规定用人单位在元旦、春节、国庆等法定节日期间应当依法安排劳动者休假”。但在现实生活中,农民工兄弟依法所享有的休息休假权在很大程度上都得不到实现。
3、劳动条件差,职业病频发。当前一些用人单位着眼于眼前利益,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不注意改善工作环境,不给农民工配发必要的劳动保护用品,导致农民工职业病发病率较高,因工作中接触有毒物品而中毒等事件也时有发生。特别是地处小城镇的非公有制小型企业,由于企业的规模小,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机器设备陈旧老化,通风不畅或者根本没有通风装置,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许多农民工染上了严重的职业病。例如,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就多次报道南方一些城市的外资企业因不注意劳动保护而发生了农民工累死车间、集体中毒等事件。
4、社会保障缺乏。对于城市职工而言,一旦成为一个单位的职工,单位就会按照《劳动法》的规定为其交纳医疗、养老等保险金,而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所享受到的社会保障几乎为零。由于不是城市居民,他们无法享受城市居民所能享受的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工伤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据四川有关部
门调查,在县级以上企业就业的农民工,仅有3.41%参加工伤保险,0.84%参加医疗保险,0.83%参加失业保险,2.99%参加养老保险[3]。尤为严重的是,农民工是工伤工亡的高危人群。据资料调查,有三分之一的城市农民工因工生过病,约60%的人生病后都是仗着年轻、体质好硬挺过去,约40%的人不得已而花钱看病,而看病支出绝大部分是自费,用人单位为他们支付的不足1/12。
5、教育权得不到保障。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民工自身的受教育权得不到保障,农民工到城镇就业,虽然解决了生存问题,但还要学习技能、积累经验,以获得稳定就业的能力,适应城市生活。而农民工在进城时就在文化教育程度上与城市同龄人存在着先天差距,如上海2003 年对外来流动人口调查表明:84.05%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农民工进城后因本身经济条件较差,往往难以支付市场机制下的培训费用,城市庞大的继续教育体系对他们来说是不存在的,而政府和用人单位又因缺乏经费投入且无明确的政策保障,不可能有对农民工进行培训等再教育的积极性。同时,用人单位过度延长农民工劳动时间,更不可能使农民工有其他再学习的机会。二是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权得不到保障。目前对于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的受教育问题缺乏相关的规定,也没有专门的社会保障体系。在人地两生的城市,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是他们最为棘手的问题。城市正规学校入学的户籍制度使很多农民工子女即使在义务教育阶段也无法进入正规学校接受教育,就算能够进入也需要缴纳高额的借读费,赞助费等。很多农民工没有办法只好将孩子送入没有教学质量保证的专门为农民工子女创办的学校或者带子女回老家入学。
二、农民工权益受损的原因。
当前农民工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社会制度方面的原因,也有法律方面的原因,还有农民工自身的原因等等。
1、社会制度存在弊端。传统户籍制度所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是农民工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的最深层次的原因。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是靠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一系列制度来维系与运行。户籍制度就是管理住户和人口的制度。我国的户籍制度是一种“社会屏蔽”制度,它将中国社会的一部分人排除在城市工业文明之外。农民工无论进城打工多久,也不论在城市居留多久,只要你没有城市户口,就无法改变你的农村户口的身份和地位,许多面向城镇居民的优惠政策,农民工就无法享有。近年来,国家虽然多次对户籍制度进行调整,逐渐放宽了对农民进城的限制,但在政策落实、采取措施的力度和范围方面还很不够,仍旧没能改变农民工的基本现状。
2、法制不够健全。我国在法制建设方面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国家也仍然在加强立法建设,但是关于劳动者权益尤其是农民工权益的法律法规还很不成熟。主要表现在:
第一,关于农民工保护法律的欠缺。我国当前的《劳动法》、《工会法》以及各种《安全生产法》,虽然规定了一些保护工人的经济、安全、生命健康等权利的内容。但这些都是为所有工人所作的比较笼统的规定。农民工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重要。但是,我国目前还没有制定专门保护农民工权益的法律,在保护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的权益上还存在盲区,导致保护农民工权益缺乏直接的法律依据。第二,对劳动者保护力度不够。如劳动者相对用人单位来说明显处于弱势地位,但劳动法并没有向劳动者倾斜,使得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无法使自己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有效的法律保障。法规的操作性也不强:如《劳动法》规定,订立劳动关系应当签订劳动合同。对于故意拖延不订立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对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但在现实生活中,对于不签合同的用人单位,行政机关并没有采取有效的制约手段。第三,在司法方面,其一由于我国对劳动争议案件是实行“先仲裁,后诉讼”的解决方式,导致农民工在发生劳动争议之后寻求公力救济的金钱和时间成本过高,而救济效率却很低,结果使得大部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及时保障;其二在劳动争议案件举证责任方面,套用民事案件审理中的“谁主张谁举证”的诉讼原则,而大多数农民工文化素质普遍不高,法律知识贫乏,往往无法举证或举证能力有限,也不利于农民工权益的保护;其三现行法律援助制度不健全,使得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工很难获得法律援助。
3、农民工自身的原因。农民工法律意识薄弱,缺乏维权意识和能力,是农民工权益受损的内在原因。由于劳动力过剩,农民工又处于弱势,为了不失去工作,他们首先考虑的是如何确立劳动关系,而对于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很少事先考虑,甚至毫无考虑,所以很容易陷入那些善于坑骗的用工方所设置的陷阱。很多农民工在自己合法权益受侵犯时,不懂得通过合法手段保护自己;有的农民工虽有维权意识,但考虑自己无权无势,不敢维护自身权益;有些农民工由于法律知识缺乏和法制观念淡薄,在维权中因证据不足求助无门,往往铤而走险,采用非法手段和极端手段维权,极易造成社会危害。
4、工会对农民工权益保护缺位。《工会法》第二条规定“工会是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中华全国总工会及其各工会组织代表职工的利益,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工会作为合法组织,应当维护“工人阶级”整体的合法权益。农民工进城务工,按理当然属于“工人阶级”的范围,但由于我国户籍制度的弊端,农民工在身份上仍然属于农业人口,是“农民阶级”。因此,实践中各单位工会很少考虑到农民工权益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