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通讯业和信息化规划
以国家、省、市“十二五”发展战略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两化融合方针,从信息化实际情况出发,以信息化试点地区和重点项目为契机,全面分析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和形势,统筹兼顾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突出规划的前瞻性、战略性和专业性,发挥规划的引导和规范作用,使“十二五”信息化规划成为政府部门履行职责、推进全社会信息化的重要依据,结合地区社会、政治、文化、经济、产业的特点,结合信息化建设的先进理念和实证研究,构建地区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发展战略体系,为信息化建设提供指导依据。规划实施过程中,要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推进相结合、联合建设与有序竞争相结合、自主创新与引进技术相结合、全面发展与重点推进相结合的原则,着力优化经济结构。
赛迪顾问认为,信息化规划因素综合考虑区域总体经济发展实力(基于信息化成熟度模型考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政府管理、建设内容用与影响因素。在信息化建设的不同阶段和发展的不同时期,这些要素的影响作用及影响程度各不相同。在信息化发展初级阶段,城市总体经济发展实力和经济效益是影响信息化发展的决定因素,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强烈的市场需求,难以从根本上推动整个信息化的发展。而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一个城市的科技、教育水平以及信息化人才的匮乏又将成为城市信息化建设的瓶颈,这些问题不能得到有效地解决,必将对信息化建设以及可持续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所以信息化规划思路应该综合考虑以上问题。
3.1“十二五”信息化规划指导思想与建设原则
3.1.1“十二五”信息化规划的指导思想
工业和信息化部2 0 1 0年初印发的《关于做好工业通信业和信息化“十二五”规划工作的意见》指出“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加快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为主线,以自主创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基本动力,从调整要素投入结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入手,着力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着力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着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着力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显著提高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显著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为建设工业强国、构建信息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以我国“十一五”信息化发展现状和问题为出发点,结合国家对“十二五”信息化的发展思路,赛迪顾问认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二五”规划的思路为: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两化融合为主线,以信息产业发展为基础,以信息化应用为重点,以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信息化发展环境,为建设工业强国、构建信息社会打下坚实基础。两化融合是“十二五”信息化规划的主线。“两化融合”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本质特征,是科学发展的内在需求。“两化融合”是指信息化与工业化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共生共荣的历史进程。
“十二五”信息化必须全面借鉴30年来国内外历史经验教训,全面分析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新问题基础上,在对“两化融合”的发展战略深入研究基础上,制定“两化融合”的目标、内容、策略等,切实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同时通过大力推进“两化融合”进程,带动信息产业和其他领域的信息化发展。
信息产业是“十二五”信息化发展的基础。信息产业和信息化的关系是互为因果和相互促进的关系,信息产业以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基础,是信息化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而信息化则是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它为信息产业的发展创造市场,提供需求,从而也是信息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通过大力推进信息化应用,拉动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改变以资源消耗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加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方面的信息化应用深度是“十二五”信息化的重点。以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和增强企业竞争力为出发点,深化信息化在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建设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体系,提升信息化对区域、行业和企业发展的支撑力度。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是“十二五”信息化发展动力。信息化管理体制和信息技术是影响信息化发展的两个关键因素,通过体制创新理顺信息化发展环境,促进信息化健康有序发展,同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信息技术的研发,为信息化发展奠定基础。
为建设工业强国、构建信息社会打下坚实基础是“十二五”信息化发展的宏观目标。信息化可以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两个层面进行有效支撑。通过“两化融合”可以有效提升传统产业的竞争力、孕育新兴产业,为工业强国目标提供有力支撑;通过政府和社会的信息化应用,提高政府管理和服务能力,提升社会服务水平,为构建信息化社会提供支撑。
3.1.2“十二五”信息化规划原则
“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信息化应该本着一定的原则,例如:统筹协调,资源共享;立足需求,注重效益;面向市场,开拓创新;以民为本,服务发展。
(1)发挥政府在政策引导、制度保障等方面的作用,综合平衡各行业、领域、产业间的信息化发展,处理好各方面的问题和矛盾,充分整合网络基础设施、业务系统和信息资源,促进资源的共享共用。面向某地区的关键角色梳理关键需求,通过信息化提升区县的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创造良好的投资创业环境以提升吸引力。
(2)从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入手,从政府、企业和公众的迫切需求出发组织信息化建设,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衡量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标准,不搞没有效益的信息化,走低成本、高效益的信息化发展之路。统一规划,对业务系统和数据进行综合梳理,实现业务信息和数据共享和交换,解决信息孤岛,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信息化建设任务重,周期长,投资大,宜采取分步实施的策略,聚焦各阶段重点问题,以点带面、逐步深入,在实施中不断审视,及时调整,增强实施及应用效果。
(3)强化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市场机制的主导作用和企业的主体地位,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信息化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企业参与建设、运营、筹资和管理;创新体制和机制,促进信息技术与管理创新的有机结合,大力提高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激活信息化发展动力。适度超前规划,地区信息化规划需要在资金和能力范围内,在功能设计、技术选择、设备选用等方面做到适度超前,同时,制定统一的系统规范和接口标准,满足功能扩展需求。
(4)以便民利民为宗旨,把信息化建设的着力点放在满足市民需求和城市发展全局上,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和服务功能,提高市民生活质量。
3.2“十二五”信息化规划目标
“十二五”信息化规划要通过“两化融合”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大力发展信息产业等新兴产业,提高政府和社会大众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全面支撑工业强国和信息社会的发展目标。
《国家信息化的战略目标(2006-2020)》明确制定了我国到2020年应该达到的一系列重要目标为:
●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基本普及;●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信息产业结构全面优化;●国家信息安全保障水平大幅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取得明显成效;●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初步确立;●国家信息化发展的制度环境和政策体系基本完善;●国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显著提高;●为迈向信息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赛迪顾问研究认为该战略目标将提前实现,也将成为“十二五”信息化发展的目标。
第二篇: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规划和思考
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提升暑假高级研修班
时间:8月18日上午
地点:华中师大
主题: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规划和思考 主讲人:吴砥教授(湖北省信息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QQ 45366019***)
提纲:
我国教育信息化规划解读
1.各国规划和应对措施
2.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
3.教育信息化十年规划
教育信息体弱的发展背景
发展教育信息化的重点问题
教育信息化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焦点
日本 欧盟 加拿大 韩国 美国
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计划最为典型
1996年计算机辅助教学CAI----2000年计算机辅助教育CAE----2004年E-learning在线学习,多媒体 教学 虚拟学校----2010年学习、评价、教学、基础设施、教育生产力 美国:NETP2010
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规划2010
评估方式变革
教学方式变革
基础设施升级
应用系统重构
美国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终身电子档案
教育系统必须进行由技术支持的重大结构性变革,而不是进化式的修修补补。(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规划)
三通: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
连接式教学模式:广泛连通协作参与自我提升
英国:JISC 2010-2012发展战略
高校联合住处系统委员
重点领域1:优质共享的基础设施和资源
网络建设满足大众需求的灵活、可靠、低成本的网络 访问接口提供安全的、便捷的数字内容访问接口
基础能力建设建设管理友好、共享便捷的数字共享系统 重点领域2:高效组织机构建设
JISC战略重点发展方向
新加坡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
我国可借鉴,体制相同
新加坡教育信息化战略目标与资金投入
新加坡MP3阶段性实施效果:学生ICT应用学生ICT素养国际。
日本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
2010日本IT战略总署E-Japan战略:超高速网络设施建设 2003日本野村研究所U-Japan战略:无所不在的网络环境建设 2009日本IT战略总署I-Japan战略:信息技术支持学科教学和远程教育
韩国智能教育
韩国智能教育计划的五大战略举措
(一)数字化教材的开发与应用
(二)在线学习常态化
《教育规划纲要》之教育信息化
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阶段:起步 应用 融合 创新(教育与应用的整合发展)
工作方针:面向未来 育人为本;
1统筹规划 分类推进;
应用驱动 共建共享;
尝试融合 引领创新。
规划编制内容设计
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发展任务解析
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 教育管理 发展路标:以基础教育为例
1.实现所有中小学校和幼儿园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达标,主要指标为:
各种信息化设施和资源的可获得性
学校教育信息化领导力、教师教育
教育管理信息化系统:电子政务电子校务
国家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状态
应用整合:教材电子化
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历程
近期主要工作重点
三通工程发展目标
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教师培训技能素养
2013年调研情况
第三篇:信息化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信息化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摘要: 信息化的目标不能从信息化本身去寻找,而要从达成管理目标去寻找业务导向。从一纵一横两个角度来分析,上下贯通、左右协同、资源共享”作为制造业企业信息化规划的指导思想。
关键词: 信息化规划信息化建设水平衡量着企业管理工作现代化程度,合理运用信息化手段可以促进企业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因此,要运用信息化手段全面支持企业业务发展规划的要求。我们可以将“战略驱动,信息化的目标不能从信息化本身去寻找,而要从达成管理目标去寻找业务导向。从一纵一横两个角度来分析,上下贯通、左右协同、资源共享”作为制造业企业信息化规划的指导思想。
企业信息化规划要遵循的原则一般有以下几点:
(1)信息化规划与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相结合,充分考虑到企业各项业务与管理的发展方向,避免陷入脱离企业发展目标只进行盲目建设的困境。只有与企业发展的方向相一致,才能真正起到指导企业信息化的作用,从而进一步地促进企业的整体发展。
(2)注意先进性与实用性的统一。信息化规划应当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避免出现信息技术与管理手段跟不上企业发展需求的局面。但同时也要考虑到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在确保实现既定目标和满足未来5年左右业务发展需求的前提下。尽量选择技术成熟、经济可行的解决方案,不可盲目地追求最新技术,增加项目的实施风险。
(3)统筹兼顾信息共享与数据安全。在规划的制定中,一定要坚持信息共享的原则,避免出现信息孤岛。在信息资源共享的前提下,注意信息的安全问题。做到二者之间的有效平衡。
(4)信息化规划必须全面细致,合理指导企业的信息化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
4信息化规划的方法
信息化规划需要以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各部门的业务需求为基础,吸收同类型企业信息化成功的经验,掌握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提出企业信息化的近期规划和远期规划,同时还要提炼出信息化的目标及整体战略,能够全面而系统地为企业的信息化进程做好铺垫。信息化规划需要完成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调研工作。前期调研工作包括对企业信息化现状和形式等相关信息的收集与整理。这是信息化规划的前提。因而。这一步在整个信息化规划制定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如果调研所收集的信息与企
业实际存在的问题有较大出入。后期的规划容易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最好进行两轮词研,这样可以有效保证调研信息的准确性。
(2)信息分析工作。对前期调研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在这些信息中提炼出企业的发展战略、管理模式和关键流程,他们对于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战略、总体架构、应用系统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企业战略决定了IT对板块业务的支撑策略。对核心能力建设的支持方式,对战略阶段目标实现的任务与能力要求;管理模式决定了企业内部、业务板块管理层、业务执行层不同的职能配置,进而决定了IT的总体架构(应用范围和部署方式);关键业务流程的分析。将决定相应应用系统模块功能与数据模型。
(3)业务架构上。将从四大中心(营销中心、研发中心、制造中心、采购中心)及企业职能上进行梳理,纵向分析管控的合适度。是否管得好,是否管得住,是否更好地支持企业战略。同时。还应该以供应链流程为主线,横向分析供应链的效率(时间、质量、成本、客户满意度),明确流程是否以客户为导向。
(4)应用系统规划。应用系统规划分为应用架构规划和数据架构规划两部分。应用架构(EAA)的目的是建立企业的业务架构与具体的IT应用系统之间的关联。应用架构不是对某个系统的设计或者需求的分析。而是定义企业向业务部门提供的整体的Irr应用系统和功能。这里有4类需求分析,分别为:企业通用需求、共享的需求、共享的需求(数据分离)以及特殊需求。企业通用需求就是所有的业务线有的相同的需求;共享的需求是部分业务线有的相同的需求;共享的需求(数据分离)是部分业务线有相同的需求,但数据是相互独立的,与前面提到的不同点就在于数据分离;特殊需求即业务线的特殊需求。在此需要根据企业业务架构的“管理积木”,设计企业的信息平台应用架构的“系统积木”。
数据结构是数据架构规划的基础,定义良好的数据模型可以反映业务模式的本质,确保数据架构为业务需求提供全面、一致、完整的高质量数据。只有理想的架构目标并不能确保数据环境真正得到改善,数据结构本身也需要根据信息化建设程度不断调整。
(5)基础设施规划。基础设施规划分为网络与硬件两部分。信息平台的基础设施建设是所有信息化的基础。是企业信息化实施的第一步。只有基础设施建设符合企业的发展需求了,才能为业务运行提供高质摄的软硬件平台。
(6)系统实施规划。经过前一个阶段的信息收集、分析和整理,接下来便是生成系统实施规划。包括应用实施规划、主计划、信息化治理模式、投资规划。系统实施规划就是信息化规划的最终文本文件。
上面所述即为信息化规划工作的一个高度概括和总体框架,接下来的信息化工作便是根据规划的内容进行软硬件的选型和实施。在选型过程中需要明白:企业管理的方式是永远可以进步和提高的,这意味着企业信息化也是没有终点。企业的内外部因素都会有一些不可预测的变化。这也会促使一些信息化系统的软硬件选型做出相应的变动。
第四篇:浅谈中国通讯业改革
浅谈中国通讯业改革
1978年对于中国是个重要的年份,因为这一年我们有了新名词——改革。三十载改革开放成功地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转折,各个领域都发生的巨大的变化,其中通信业作为我国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而小小电话的岁月变迁,使我们领略到改革开放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通信改革的第一个十年中,老一辈通信人摸着石头过河,为改变行业面貌而探索奋斗。70年代摇把子电话成为改革放开初期的主要通信工具,在当时能拥有一部电话,是许多人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1978年,我国电话普及率仅为0.38%,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10,占世界1/5人口的中国拥有的话机总数还不到世界话机总数的1%,每200人中拥有话机还不到一部,比美国落后75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到来,我国陆续出台了一些政策以发展通信业,1979年6月,国务院批准实行电话初装费政策。当时国务院批准邮电部的请示,同意向用户收取电话安装费用,用于市内电话建设。从此,电话开始逐渐进入到家庭,而笨重的摇把子电话,也由可以直接拨号的拨盘电话而代替。
1984年2月,邓小平曾经指出:“先把交通、通信搞起来,这是经济发展的起点。”随后,通信领域的改革之风吹起,发展通信业的政策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1984年10月、12月 国务院常务会议和中央书记处分别对邮电发展作出“六条指示”。进一步明确了邮电通信在国民经济 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及作用,提出了优先发展通信的方针、政策和措施,对调动邮电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建设国家通信网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1988年6月 国务院领导提出通信发展要坚持“统筹规划、条块结合、分层负责、联合建设”的十六字方针。
1988年11月 国务院确定邮电体制改革“三步走”的方向。第一步,对邮电物资等管理机构完全实现政企分开;第二步,逐步实现邮政、电信专业分别核算,转移职能;第三步,条件成熟时,从上至下实现邮政、电信分营和政企分开。
在这一阶段,人们的通信工具集中在邮政信件,电报以及电话这三大类上,其中,电话进入到百姓生活中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变得方便许多。
到了90年代,电话已经普及,拨盘电话由按键电话替代,使用方便,并且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了丰富多彩、造型迥异、功能繁多的个性化电话。在电话完全成为家庭生活必需品的同时,其他通讯工具陆续产生。1993年8月,国家放开经营部分电信业务。向社会放开经营无线寻呼、800兆赫集群电话、450兆赫无线移动通信、国内VSAT
通信、电话信息服务、计算机信息服务、电子信箱、电子数据交换、可视图文等业务。电话业务逐步完善,计算机网络也初见规模,同时新生了BP机、大哥大等通讯工具,这些方便快捷的通讯工具再次成为大家追捧的对象。
1993年12月 国务院批准组建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
1994年3月 国务院进一步改革邮电管理体制。国务院批准的邮电部“三定”方案要求:邮电部要进一步实行政企职责分开,将邮政总局、电信总局分别改为单独核算的企业局,统一经营全国公用邮政、电信通信网和邮电基本业务,并承担普遍服务的义务。邮电系统继续实行邮电部和省区市双重领导、以邮电部为主的管理体制。
1994年4月 江泽民总书记视察电信部门并作重要讲话。他强调指出:“改革开放十几年来,我国邮电通信事业有了很大发展,通信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通信设备真是‘鸟枪换炮’了。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中,邮电通信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这些成绩,党中央、国务院是满意的。”
1994年10月 邮电部决策发展GSM移动电话。
移动电话,最早的名字叫做大哥大,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时候风靡一时。由于当时科学技术条件的制约,这种手机外表四四方方,只能成为可移动算不上便携。很多人称呼这种手机为“砖头”或是“黑金刚”等。BP机相对大哥大来说就要小巧的多,并且,从BP机开始的即时通信,将人们带入了没有时空距离的年代,时时处处可以被找到,大大加速了人们的生活、工作效率,但也
让人无处可藏。1983年9月16日,上海用150MHz频段开通了我国第一个模拟寻呼系统;84年5月1日,广州用150MHz频段开通了我国第一个数字寻呼系统。2007年3月初,原信息产业部发表公示称,中国联通公司已经申请停止经营北京等三十省的无线寻呼服务。这意味着我国的寻呼网络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寻呼机也服役完毕,成为了历史名词。
电信业改革的最后十年,“分析”、“重组”、“上市”、“转型”成了这一阶段的关键词,从六大基础运营商格局的初步确立到“六合三”的实现,其间包括中国3G标准的提出,以及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方略的确定,通信业进入了一个新的改革阶段。1999年2月,国务院通过中国电信重组方案。同年12月和2000年1月、6月,分别批复组建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和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此后,三大集团公司陆续挂牌,中国电信重组工作顺利完成。与此同时,国务院对联通公司也进行了重组,从中国电信剥离出来的国信寻呼公司于1999年5月划归联通公司。经过改革重组,中国基础电信各个业务领域都已同时有两家以上企业经营,市场竞争格局初步形成。2008年5月,我国启动了新一轮的电信重组,结束了长期以来固定和移动分业经营的局面。2008年10月15日,中国联通网络通信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与另外两家运营商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这一阶段,电话已经成为家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通信工具,此外,手机也成了人们的必需品,它小巧,携带方便,功能丰富,满足人们
各种需求。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网络的完善和健全,人们不再局限于电话沟通,在互联网上使用MSN、QQ等聊天已经司空见惯,网络电话的出现更是受到出国留学生们的青睐,能使远离家乡的他们节约下来一大笔话费,并把自己在异地他乡的视频清晰的传给远方的亲人。网络通讯的普及在更广意义上拉近了距离,E-mail、MSN、QQ、博客留言等不仅能互通基本的讯息,还能互传文件、音视频。如今的手机与网络通讯等紧密的结合起来,二者的充分利用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通讯时代。QQ等聊天工具各种专业化E-mail、都纷纷开通了手机版,这样网络和手机就实现了互通。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今天,人们的联系变得如此的丰富多彩。通讯的变迁,令我们感受到中国巨大的变化和发展进入前所未有的飞腾年代。
第五篇:通讯业必争乡镇市场
3G布局尚未定型
截至2011年1月底,中国3G用户数突破了5000万大关,预计到今年年末的时候,会突破1亿大关。对消费者来说,3G时代不仅仅意味着速度的提升,更多的则是从语音、宽带、通讯等基础业务的层面转向娱乐、社交、网络互动、应用平台等多元化市场转变。相信在3G网络带宽、终端应用优势之下,移动互联网将会以更快的速度发展。
曾有多位业内人士预测,农村市场是未来移动通信市场的最大增长点。数据显示,与城市高达80%-100%的移动通信普及率相比,农村地区普及率还非常低,平均不足20%,农村市场无疑拥有着巨大的潜力。
应用业务之战将打响
在未来,手机可能被“手持智能移动终端”这个名词代替,而这个现象的核心就是iOS、Android、Symbian、WP7等智能手机平台的兴起和普及,将人们的生活从点对点的沟通模式转化为通过网络,实现电子地图、网上购物、移动缴费、娱乐互动等各种足不出户即可享受的应用业务中来。
数据通信业务、网络终端覆盖、应用业务平台等都是运营商争取用户,提升服务质量和深度的关键词。苏宁电器总部通讯采销管理中心总经理李斌表示,苏宁电器作为国内首家同时进驻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的连锁行业,利用广泛的群众基础以及全国超过5000万会员,超过1500家连锁门店,覆盖全国超过300个城市,给三大运营商提供了充分发挥的渠道便利。而运营商也意图借道苏宁,给消费者提供更加全面、更加实惠、更人性化的专项服务。在苏宁门店,顾客的卡号办理、增值业务服务、智能系统应用都可以实现一站式解决,从而实现与运营商业务的零距离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