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旧会计准则研究(最终版)

时间:2019-05-14 02:15: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新旧会计准则研究(最终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新旧会计准则研究(最终版)》。

第一篇:论新旧会计准则研究(最终版)

学 号:2009296

论新旧会计准则研究

2011年 6月 5 日

目 录

内容摘要:………………………………………………………………………………………… 1 导言 新旧准则的差异性

2.1合并报表会计处理办法的差异 2.2债务重组方法发生差异 2.3资产减值准备的差异 2.4长期股权投资的差异 2.5企业所得税处理办法的差异 2.6费用资本化发生差异 3 新会计准则的进步性

3.1新会计准则使财务信息更加可靠

3.2新会计准则适应经济生活的发展要求,内容上有所创新 4 新会计准则的问题与对策

4.1不断完善会计准则,使会计准则更具有可操作性 4.2加强会计人员培训 4.3加强诚信职业道德建设 4.4加强企业内部财务控制体系 4.5完善公司管理机制 5 新会计准则对未来的益处

5.1准则变化体现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 5.2新会计准则更加强化了会计的功能

5.3企业要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新准则带来的挑战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I

内容摘要:我国的第一个企业会计准则于1992年11月颁布,并于1993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在这十多年里,我国经济和法律环境等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准则的一些内容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急需进行装订修改。于是在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新颁布了39项会计准则(由1个基本准则、38个具体准则和1个应用指南构成)和48项审计准则,并规定于2007年1月1日在境内上市公司实行。新准则体系填补了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兴经济业务会计处理规定的空白,使会计准则进一步国际化,减少了中国投资人了解境外上市公司以及境外投资人了解中国上市公司的成本,为中国参与国际间的贸易与投资活动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与原准则相比,新准则不仅增添了若干个新准则,而且进行了重大修改,使会计准则体系更加完善,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有机统一体系。

关键词:“ 差异性” “ 进步性” “会计准则” “问题与对策” “未来”

1导言

新准则准则体系强化了为投资者和公众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的新理念,实现了与国际惯例的趋同,首次构建了比较完整的有机体系,并为改进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提供了有益借鉴,实现了我国准则建设新的跨越和突破。和旧的会计准则相比,新准则从基本会计准则到具体会计准则都作了较大的改动。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对于构建完整的概念框架体系,统一我国会计规范的法律形式有着重要作用。对企业而言,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将会给企业及环境等诸方面带来深刻变化。因此,准确理解、分析这种转变,积极寻求企业对策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并且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新旧准则的差异性

2.1 合并报表会计处理办法的差异

新企业会计准则对合并财务报表的定义、合并范围和方法以及少数股东权益的列报与旧准则均有所不同。新准则对合并财务报表的意义是指反映母公司和其全部子公司形成的企业集团整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财务报表。而在旧准则中,合并报表是指“由母公司编制的,将母公司和子公司形成的企业集团作为一个会计主体,综合反映企业集团整体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其变动情况的会计报表。”可以看出,新准则中是基于“控制”概念进行定义的,当母公司能控制一个主体财务和经营政策,并从该主体的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时,该母公司就有控制权,更加宽泛了控制的定义。关于合并范围的规定,性准则进一步的增大了合并的范围,强调了以控制为基础确定合并范围的理念,并且消除了一些原先对规模以及特殊行业的限制规定,从而使得合并财务报表能够真正反映作为由母公司和子公司所构成的企业集团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各种信息。旧准则规定企业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应当将合营企业合并在内,并按照比例合并法予以合并。新准则取消了比例合并法,而是规定对合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新准则对少数股东权益的列报也与旧准则有所不同。2.债务重组方法发生差异

新会计准则中债务重组准则的定义是,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时,债权人按 处理办法变革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制裁做出让步的事项。突出了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前提和债权人最终让步的业务实质。资产计量基础的变化。新准则规定,重组收益确认为当期损益。如果涉及了或有支出,应将或有支出包括在将来应付金额予以折现,确定债务重组收益。实际发生时冲减重组后债务的账面价值,如未发生作为结算债务当期的债务重组收益,计入当期损益。最大的改变就是现值的计算和损益的确认。按照公允价值的入账和将来应收金额的现值是与旧准则最大差异的地方。

2.3 资产减值准备的差异

新准则规定,“存货跌价准备”、“固定资产跌价准备”、“在建工程跌价准备”和“无形资产跌价准备”,从2007年开始,计提后不能冲回,只能在处置相关资料后,在进行会计处理。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一些以前年度通过计提跌价准备来操纵利润的公司,以及迫切需要通过转回跌价准备来达到某些经济指标的公司,很有可能在新旧准则交替的一年空白期内,集中于2005年、2006年转回部分资产减值准备。新的资产减值准则实施后有效的控制利用减值准备作为“秘密储备”调节利润的情况,准则实施后,利用减值准备来调节利润空间将变得越来越小,利用计提手法调节利润将越来越难。这一规定可谓是新旧准则中减值准备部分差异最大的地方。

2.4 长期股权投资的差异

新准则规范了长期股权投资,将短期投资改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将长期债权投资改为“持有至到期投资”,并在“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准则中规范。对有控制权的投资采用成本法,对共同控制和重大影响的投资采用权益法。对长期股权投资取得时的初始投资成本的计量进行规范:一是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取得的股权投资,以取得被投资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初始成本;与支付现金、转让的非现金资产以及所承担债务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二是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取得的股权投资,以付出的资产等的公允价值作为初始投资成本。三是非企业合并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也是以付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为初始成本。权益法的核算发生了差异,取消了股权投资差额,即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成本大于投资时影响被投资单位可辨认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不在调整长期投资者的初始成本;小于的,其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以及成本法的核算、股权转让损益的计量和披露的内容都发生了变化。

2.5 企业所得税处理办法的差异

新准则则没有按原准则规定,将税前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之间的差异分为永 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而是借鉴国际会计准则,采用暂时性差异的概念,据此计算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由此确认的所得税费用包括了当期所得税费用和递延所得税费用。然后根据利润总额扣除所得税费用,得出的税后利润即净利润。新准则实际只允许企业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中的债务法,这是对所得税会计的一个革命性的变化。

2.6 费用资本化发生差异

一是开发费用准予资本化。新准则将无形资产的开发分为研究阶段和开发阶 段:研究阶段的支出计入当期损益,即费用化;而开发费用的支出,如果满足一定条件,可进行资本化处理,计入无形资产,这将大幅增加科技及创新类企业的利润。二是借款费用资本化范围扩大。在新《借款费用》准则中,扩大了借款费用可以资本化的资产范围。准则规定借款费用如可直接归属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的构建或者生产的,应予以资本化;需要相当长时间构建或生产活动才能达到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的资产可以作为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这包括固定资产和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构建或生产活动才能达到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的存货、投资性房地产等。如果相关资产的构建或生产占用了专项借款之外的一般借款的,被占用的一般借款的利息费用也允许资本化。新会计准则的进步性

3.1 新会计准则使财务信息更加可靠 新准则中的基本准则明确规定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第一条就是可靠性,要 求“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定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新会计准则从三方面确保了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

一是会计准则充分考虑了市场因素变化对资产价值的影响,强调按资产的定义确认和计量资产,在资产不能预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时,要求企业计提相应减值准备。

二是新会计准则充分考虑了企业所处的具体商业环境。允许企业在不违背国家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的前提下,根据所处的具体商业环境灵活的选择适应自身的会计政策,如可对其他应收款计提坏账准备,可采用不同百分比进行计提,以及采用不同的固定资产折旧政策等,充分揭示企业所面临的市场风险。

三是新会计准则就或有事项等不确定性事项所可能引发的风险,要求企业认真鉴别,将符合负债确认条件的或有事项产生的义务确认为负债,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充分批露。新会计准则则要求承担人在确认租赁引发的负债负债时,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

3.2 新会计准则适应经济生活的发展要求,内容上有所创新

新会计准则体系从过去偏重工商企业准则扩展到横跨保险、农业等众多领域 的39项准则,覆盖了企业的各项经济业务,填补了我国市场经济条件新型业务处理空白。主要创新表现在:在涉及的领域上,增加了原准则中没有或者有但是规定不详细或不明确的内容。如:企业年金基金、股份支出、投资性房地产、生物性资产、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与列报、保险合同等等。在会计处理的具体内容上,引入多项新的概念,如:公允价值概念引入。新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例如要求上市公司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考虑换出、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以及交易是否具有商业实质,要求上市公司在债务重组交易中考虑重组公允价值,并要求在利润表中确认相关损益。这些规定将使得上市公司的资产和交易得到更为公允的反映,一些上市公司通过以低价资产换入高价资产,从而降低成本的做法将不再可行。资金的时间价值在新准则中得到体现,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准则要求,公司对应收和应付款项采用实际利率法,按摊余成本计量。这使得拥有长期应收、应付款项的上市公司不得不将这些长期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减计至未来现金流的折现金额。这种处理方法充分体现了资金的占有成本,并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上市公司管理层对资产负债结构、产品赊销政策进行优化。在披露方法上也做出许多新的规定,如:金融风险的披露更为直接和透明。准则要求,将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内核算,这使得上市公司进行的一些高风险金融投资可以及时的在财务报表中得以反映,使治理层可以更直接的获取相关信息,为更好的履行其职责提供条件,同时也使投资者可以更加直接的了解上市公司衍生金融工具的情况。新会计准则的问题与对策

4.1 不断完善会计准则,使会计准则更具有可操作性。

此次会计准则主要是为了实现与国际准则接轨,相对于中国现行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跨越是相当大的,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问题,要结合中国国情和特色,出台详细的实施细则,在实践中不断拓展准则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其可操作性。要谨慎进行模拟试点,测试会计准则实施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信息系统等的影响,保证新旧准则之间平稳过渡。4.2 加强会计人员培训

对于企业的会计人员应加强新会计准则的培训,使他们对新会计准则的精髓以及在实务中的操作做到了然于心,注重会计人员的综合能力以及会计理论功底的素质。同时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以及后续教育在原有的基础上应该有所加强,使会计人员彻底抛弃以过去为重心的理论体系和观念,建立面向未来的会计观念和理论体系,以适应新经济发展的需要。4.加强诚信职业道德建设

会计准则的变化顺应了市场交易日益复杂的发展趋势,这也对企业的财会人员的适应能力提出了巨大挑战,要求会计人员认真学习和领会新会计准则的精神实质,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而目前我国会计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能满足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发展需要,因此,广大会计从业人员要通过培训等方式学习和掌握新会计处理方法,并放眼国际全面提高自身职业素养。4.加强企业内部财务控制体系

有效的内控制度及措施,可以降低会计职业判定的风险。首先,内控体系的设计要使会计人员便于熟悉企业组织的不同部门和业务流程,真正参与企业经营治理,对企业具体业务和所处的市场环境有较深的了解,具有全局性观念,其作出的职业判定才是完整的、准确的。其次,在会计机构中增设专门的财务分析部门或岗位,对已做出的职业判定进行验证分析,评估并修正职业判定,同时会计岗位也能相互制约,防止滥用会计职业判定。另外,建立对重大的不确定事项集体决策制度,防止因个体的局限性而造成的失误。最后,完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会计职业判定的有关信息,包括重大会计政策的选择、重大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处理方法、或有事项对财务成果的影响等,让会计报表使用者全面理解把握会计信息,熟悉到不同的会计职业判定及选择的结果,避免发生法律纠纷,满足不同相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4.完善公司管理机制

资本市场的发展是会计准则发展的前提,只有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的资本市场,才能保证高质量准则的执行到位。目前,现代企业制度在我国还未有效建立起来,必须尽快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规范上市公司的财务行为,要进一步增强公司管理层及时、充分、如实披露财务信息的意识,促使管理层在真正提高公司质量上下功夫,而不是依赖非常交易及不公允的关联交易等操纵利润。若要从企业的现状来分析改善新会计准则实施的道路,只能参照我国现在实行的管理层收购方法,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增强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感。更新企业的系统,保证新准则下能够以有效率的、兼顾成本与效益、及时的和适合持续操作的方式生成数据信息。加强公司文化治理、行为治理和财务治理,并且促进三者之间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的进程。因为只有在健全的治理机制下公司才可能有效地运行,才可能充分发挥治理作用。新会计准则对未来的益处

5.1 准则变化体现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

会计是一门国际化的商业语言。会计准则趋同,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这次准则的变化球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我国会计准则在本质上实现了国际趋同,但是我国的经济发展与一些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比如资本市场不成熟、法律制度政策不健全等,使我国在实施新会计准则的同时,还要注意和改进一些机制,制定一些应对措施。另外,虽然新会计准则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在减少上市利润操纵空间方面,对原会计准则做出了很大改动,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总是时有发生,上市公司总能找到会计准则存在的疏漏,因此,我们应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体系,同时加强会计监管力度,实现与国际会计的真正接轨。5.新会计准则更加强化了会计的功能

会计的基本功能是为投资者、债权人及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但会计功能绝不仅限于此。它要和国家其他政策相配合,体现对特定产业的政策扶持。以新的《无形资产》准则为例,它就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相配套,体现了国家对科技及创新类企业的政策扶持。《规划纲要》提到,国家将鼓励企业增加研究开发投入,增强技术创新能力,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发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加大企业研究开发投入的税前扣除等激励政策的力度。而开发费用的资本化无疑会提升科技及创新类企业的业绩,减轻经营者在开发阶段的利润指标压力,从而提高他们在研发投入上的热情。

5.3 企业要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新准则带来的挑战

企业的财务主管有必要阅读一下已发布的新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这样可以先行了解新准则将带来哪些变化,企业现有的会计准则系统所能提供的信息是否满足这些新的要求。由于企业财务核算都已在不同程度使用电脑系统,新的会计数据的采集、处理可能带来的软件和硬件的升级要求也不得不纳入考虑范围。新会计准则的出台对企业的影响是深远的,为我国企业提供了机遇和挑战。为了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惨遭淘汰,企业应尽快适应新准则的出台,积极制定应对策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快自主创新和技术升级,并扩大在世界范围内会计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这必将促进企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在全面论述了新旧会计准则差异性的基础上,不难看出我国的新准则已经趋同于国际会计准则,这是符合潮流的,因为随着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改组的完成,会计准则的全球趋同已成为定局。不过,实施新会计准则的挑战依然不容轻视。对于企业管理层而言,接受新准则首先意味着需要评估准则的变更可能产生的,从而做出关键的决策,制定相应的适应企业自身会计政策体系,此后才是新准则融入企业的财务报告流程和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在此基础上,中国将在几年后出现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而这在现行会计准则下很难实现。新会计准则也将助推中国“走出去”的步伐,尤其将加快国内企业海外上市的步伐。

参考文献

[1] 林玲,新旧会计准则的比较研究[J]财经研究,会计与统计,2007(10)[2]杨芳,论新旧会计的差异[J]甘肃科技纵横,管理科学,2008(4)

[3]王亚男,新旧会计准则比较浅析[J]中国农业会计,学习贯彻新制度,2008(5)[4]廉润,浅析新旧会计准则的差异[J]现代会计,理论探讨,2009(1)[5]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6]曲晓辉.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刍议,2001

致谢

我的这篇毕业论文的完成,首先应当归功于天津商学院二级学院的指导老师。无论是在论文整理还是在论文的撰写的过程中都给予了我大量的指导和帮助,令我不但完成了论文,也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受益匪浅,特致以深深的感谢,同时得到了许多同学的宝贵建议,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第二篇:新旧婚姻法的比较研究

新旧婚姻法的比较研究——从夫妻财产制度的视角出发

发件人:Smile Red℡心情 <505933034@qq.com>查看添加修改拒收时间:2012年4月1日(星期天)晚上6:43 纯文本 |

收件人: 王丽芳 <1269469868@qq.com>

大小:27K

打印 | 显示邮件原文 | 导出为eml文件 | 邮件有乱码? | 转发到群邮件 | 保存到记事本 | 添加提醒 | 作为附件转发

备 注:

编辑删除

请在此输入备注...取消

标记:已将此邮件标记为星标邮件。取消星标

内容摘要:新婚姻法已实施近两年,前期讨论声似乎还未停止,后期争论声就已接踵而至。面对完善婚姻家庭制度这一艰巨复杂的任务,各家均有不同的观点。本文仅针对夫妻财产制——从新旧婚姻法关于夫妻财产制规定的不同进行比较,指出修改后婚姻法仍存在的不足并就此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以期使婚姻立法更完善。

关键词:夫妻财产制度,新婚姻法,旧婚姻法,立法建议

婚姻法的修订,牵动全国上下十三亿民众之心,可以说民众对此事的关心程度甚至超过对宪法的修改,因为它是老百姓的又一实实在在的“权利宣言”。修订结果,共有三十三处变动或增删[1],而夫妻财产制,作为规范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财产关系的法律制度,正是2001年婚姻法修正的重点。

夫妻财产制度,国外大体上有统一财产制、共同财产制、联合财产制和分别财产制。以上四种夫妻财产制是按财产的归属和管理的角度划分的,和法定财产制、约定财产制划分的角度不同。按照我国婚姻法规定,夫妻关系存续期间财产的归属,夫妻之间有约定的,按照其约定,夫妻之间没有约定的,视为夫妻共同财产。也就是说,我国法定财产制实行的是共同财产制。

一、新婚姻法较旧婚姻法关于夫妻财产制度规定的比较与进步

修订后的《婚姻法》,明确规定了夫妻财产的三个部分:即夫妻约定财产、夫妻共同财产、夫妻个人财产,弥补了我国原有的婚姻法对夫妻财产界定上的一些漏洞,增强了法律的可操作性,具体表现在:

1、夫妻之间可约定财产。新婚姻法新增加一条作为第十九条规定了约定财产的相关内容,即夫妻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共同所有、部分各自所有等。此项规定充分反映了对民事权利主体意愿的尊重,体现了当事人之意思自治,符合私法自治的基本精神。

修订后的《婚姻法》对夫妻之间可约定财产的规定,反映了以人为本的立法价值取向,符合世界各国民事法律发展之潮流,但对此规定也有些学者不甚赞成,认为“它是无异于对

离婚诉讼的一种引诱”[2].对此观点笔者不敢苟同,夫妻关系的建立除了感情基础外,更需要物质作后盾。正是由于有了事先的财产约定,才会为日后可能产生之摩擦提供了润滑剂,更能消弭双方可能产生的不快,增加夫妻关系之间的向心力,又有何不可?再说我们经常说“亲兄弟明算帐”,难道能说是对兄弟反目的一种引诱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2、完善了我国的物权制度,体现了物权法定原则。我国民法中未规定物权的取得时效制度,而婚姻法修订以前出台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财产分割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中却规定:“一方婚前个人所有的财产,婚后由双方共同使用、经营、管理的房屋及其他价值较大的生产资料经过8年,贵重的生活资料经过4年,同样可视为共同财产。”该司法解释其实创造了物权的时效取得制度,实际是典型的法官造法,这种造法并不符合立法法的规定,是对物权法定主义的违背,实有检讨之必要。此次《婚姻法》的修订,对夫妻财产作了明确的规定,即除当事人之间另有约定外,依法属于个人财产,不因婚姻关系的延续而转化为夫妻共同财产,从而解决了我国以前婚姻立法中的这块硬伤。

3、规定夫妻个人财产制度,有利于提高婚姻当事人创造财富的积极性。我国原有的“夫妻共同财产”范围规定过于宽泛,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个体业主、私营企业主大量出现,而他们的财产数额巨大,一旦发生继承或赠与,将其个人财产规定为夫妻共同财产,会挫伤他们创造财富的积极性。司法实践中,有人正是利用这种法律规定,通过不正当结婚、离婚等手段来敛富聚财,因此这种扩大夫妻共同财产的做法已证明是行不通的,甚至会引发道德灾难。修订后的《婚姻法》规定了夫妻个人财产制度,即新增加了一条作为第十八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夫妻一方的财产:(1)一方的婚前财产;(2)一方因身体受到伤害获得的医疗费、残疾人生活补助费等费用;(3)遗嘱或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夫或妻一方的财产;(4)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5)其他应当归一方的财产。这样就免除了婚姻双方当事人的后顾之忧。由于夫妻财产关系明确,也排除了第三人的交易顾虑,有利于推动整个社会资源的最有效利用。

4、夫妻财产内容进一步充实,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要求。我国原有的夫妻财产制度为婚后所得共同所有制,但这种制度的内容却几乎一片空白。事实上此制度的核心是夫妻财产本身。我们知道财产包括有形财产和无形财产(知识产权等),原来的夫妻财产制度对无形财产未加规定,修订后的《婚姻法》对此作了完善。如第十七条对夫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财产列为共有财产,增加了“知识产权的收益”。

5、体现了对弱者的保护,更好的反映了私法本质——实质正义。修改后的《婚姻法》体现了对弱者的保护,反映了社会主义新型夫妻关系的要求。比如说第四十条规定了“一方因抚育子女、照料老人、协助另一方工作等付出较多义务的,离婚时有权请求补偿,另一方应当予以补偿”;还有对妇女儿童有特殊的保护,比如说离婚时贯彻“儿童优先”原则等。

二、新婚姻法对于夫妻财产制度的规定存在的缺陷

我国新修订的婚姻法在夫妻财产制度方面作了不少努力,为解决夫妻财产方面的争议提供了有效的法律依据,有助于建立稳定的社会主义家庭关系。但笔者认为这次修订仍存在许多缺陷,现略述如下:

1、共同财产规定得很不周延[3].婚姻法第十九条规定: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适用本

法第十七条或第十八条的规定。而第十七条和第十八条分别规定的是共同财产与个人财产,在此两者并不兼容,更严重的是,第十七条第五款规定:其它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第十八条第五款规定:其它应当归一方所有的财产。两者都是“口袋型”条款,都可以作扩张解释,当二者发生冲突时,如何处理?立法者本意可能是避免不能穷尽共同财产与个人财产的范围而有意为之,但却留下更大的法律空子,甚至可能引起法律适用混乱。在这方面,日本的婚姻家庭法规定得比我们清楚得多,也爽快得多:“夫妻间归属不明的财产,推定为共有。”

[4]法国民法典和德国民法典也有类似的规定。

2、夫妻财产契约的签订必须遵守诚信原则,不得有违社会之公序良俗,婚姻法对此有所疏漏。实践中,夫妻之间的一方可能凭借其优势地位,或者诱使、利用对方的无经验,签订不公平之协议;或借财产协议规避债务。法律在这方面应作出规定和限制,而我国法律恰恰缺乏相应的规定。或许立法者以为这是不言而喻的,但往往是一些社会常理,法律不规定就会产生歧义,比如说关于丈夫是否享有生育权以及配偶权等问题的争论[5],就是因为法律规定不明或者缺乏规定而产生。

3、夫妻财产制度的约定缺乏公示程序的规定,令该约定缺乏公信力。我国婚姻法第十九条规定:夫妻可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虽然该规定约定必须采用书面形式。但是笔者以为,该约定毫无公信力,根本不足以对抗第三人。由于书面约定,乃是夫妻之间的合意,无公证机关的介入,其约定势必可任意曲解,第三人根本不可能知情。于此,善意第三人利益不应因此受损,根据法律最终之价值取向,将不得不以牺牲该约定的公信力为代价,在与夫妻任何一方发生交易之时,第三人的债权可向夫妻任何一方主张债权。在这方面,许多发达国家法典比我们规定得明确:法国民法典规定夫妻所有财产协议,均应有公证人在场,当事人对此协定均表同意并且必须有公证人在契约上签字,该证书必须指明在举行结婚前交至身份官员[6],德国法也有类似之规定[7].笔者认为,这些规定固然会增加财产约定的成本,但考虑到约定可能涉及第三人的利益,我们仍然应当借鉴。

4、与前一问题相关,夫妻财产制度缺乏协议变更程序。由于夫妻财产协议是夫妻双方意思一致达成的结果,是其意思自治的反映,那么,当事人当然有权利对夫妻财产协议进行变更。遗憾的是,我国婚姻法对此却没有作出相应的规定。相比较而言,西方发达国家的婚姻家庭法对夫妻财产的协议变更有明确的规定,如法国民法典规定:夫妻之间对财产契约作任何更改,须具备前述签订财产契约的条件,并且必须以书写在婚姻财产契约的原本之后,才能对抗第三人。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5、婚姻法未规定别居制度[8],造成夫妻在关系存续期间难以对财产进行分割。我国现行婚姻法规定,夫妻的财产分割必须是以婚姻关系破裂为代价,这就掐断了当事人选择的余地。实践中,有的夫妻仅只想进行财产方面的分割,而不想婚姻关系破裂,走向离婚之路的情况也是普遍存在的。事实上,正是没有规定别居制度,夫妻关系存续期间,一方当事人对个人财产行使完整的物权也显得困难重重。

三、立法建议

由于《婚姻法》修改刚过两年,再行对其修改的可能性已经不大,但却可通过与之不相冲突的婚姻法实施细则或在以后民法典亲属篇的制订中加以完善,就夫妻财产制度方面,具体说来可以作以下几方面的完善:

1、法律中明确规定:夫妻财产约定不明或未加约定的,推定为共同共有。这样规定可以明确夫妻双方新增的但尚未约定权利归属财产的权利归属,有利于减少双方因此发生的争议。

2、夫妻财产协议应遵守诚信原则、公平原则、合法原则、不违背公序良俗等民法基本原则。即使是制订民法典,仍然应当对夫妻财产协议应遵行上述原则作出特别规定,因为夫妻财产协议制度属于民法中的一项特殊制度,无论从立法习惯还是守法意识方面讲,这种规定都是必要的。

3、规范夫妻财产协议,规定登记公示程序,未经公示程序不得对抗第三人。这样规定可以避免夫妻通过财产协议制度来逃避债务,甚至可以避免当事人利用现行《婚姻法》第三十九条规定规避对第三人所负债务。对于夫妻财产协议的公示程序,可借鉴法国民法典的一些做法。

4、增加财产协议变更程序,要求夫妻双方进行财产协议时,必须按法定的程序进行。同时,为了确保协议的公信力,应当对夫妻财产协议的变更次数和条件作出必要限制,这也是对夫妻的财产协议变更冲动和轻率作出的必要规制。至于限制的方法,笔者认为不能简单的规定变更的次数,而应当将变更条件和次数综合考虑,针对夫妻制度的总体特点作出必要限制。

5、增设夫妻关系存续期间财产分割制度,既为更好地体现民事权利主体之意愿,也为挽救更多的婚姻。

完善婚姻家庭法律制度是一项艰巨复杂的任务,我们现在进行的工作,既是一个新的起点,也是以往修改婚姻法工作的继续。笔者相信,随着对婚姻家庭法律制度研究的深入和有关司法实践经验的丰富,经过立法机关,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婚姻家庭法律制度一定会在民法典的制定过程中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婚姻家庭编也一定会成为我国民法典中的一个亮点。

注释:

[1]新华社电,《专家阐述与修改婚姻法相关的六大问题》转引自2001年1月27日海峡网。

[2]党国英《关于我国婚姻家庭法基本原则的思考》转引2001年5月9日北大法律信息网。

[3]田雨《学教授析婚姻法修正草案夫妻财产三大盲点》转引自2001年12月27日海峡网。

[4]新华社电,《专家阐述与修改婚姻法相关的六大问题》转引自2001年1月27日海峡网。

[5]李明舜《民法典的制定与结婚、夫妻法律制度的完善》,《民商法学》2003年第1期。

[6]罗洁珍译《法国民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10月第一版,第345页。

第三篇:论新旧《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范文模版]

论新旧《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

姓名xxx(通讯地址)

摘要:随着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许多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为此,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06年6月启动了《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的修订工作,成立了修订工作领导小组和起草小组。先后组织了多次召开研讨会、座谈会,征集了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行业协会、企业和医疗器械使用单位的意见,形成了修订思路。新的条例对旧的进行了许多修改和补充,开拓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工作的新局面。为了实施新条例,我们必须做好队伍建设,认真研究贯彻做好《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的实施工作。关键词:医疗器械监督管理 条例 队伍建设

自2000年4月1日开始实施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是我国第一部由国务院发布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行政法规。随着医疗器械行业的不断发展和政府依法行政工作的全面推进,《条例》中有的制度和规定已不适应监管新形势的需要。为此,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06年6月启动了《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的修订工作,成立了修订工作领导小组和起草小组。先后组织了多次召开研讨会、座谈会,征集了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行业协会、企业和医疗器械使用单位的意见,形成了修订思路。

《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共十一章一百二十六条,由总则、医疗器械生产管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医疗器械经营管理、医疗器械使用管理、医疗器械法律责任、附则构成。

在《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中,修改的主要内容有:

1.进一步强化监督管理,保障人民用械安全。对涉及医疗器械的各方面,如生产、经营和使用等环节都一一进行了规定,全方位加强对医疗器械的监管力度。

2.强化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做为产品第一责任人的概念。明确规定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应当对其生产、销售的医疗器械的安全性、有效性负责,不得生产、销售不符合法定要求的产品。

3.加强注册审批管理。将现行的第一类产品的注册审批由市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实施改由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实施。同时,为了提高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审批的质量,加强对注册申报资料真实性的要求,还增加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受理申请后进行研制情况核查的规定。

4.引入和完善各项制度。对如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召回、追溯管理,医疗器械进出口管理,医疗器械分类确定等制度进行了明确规定。

5.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结合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的精神设定了相应的罚则,与现《条例》相比,对违法行为的处罚程度大大加强。

6.引入医疗器械安全性、有效性基本要求。将其作为保障医疗器械安全有效的核心,以期改变目前注册审查过度依靠标准作为强制要求、产品安全有效过度依靠标准控制 的现状。

7.改变《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的发放方式。将《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设置在取得《营业执照》后核发,以期解决申办生产许可证中的实际操作问题。

8.改变医疗器械经营企业的监管方式。由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规定重点监管产品目录,只对经营《<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产品目录》内产品的经营企业发放经营许可证、并设置年审制度,以期使医疗器械经营许可的范围与产品的风险程度相适应。

此外,修订草案中还对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的管理,在用医疗器械的管理等其他问题进行了规定。

认真研究贯彻做好《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的实施工作是一件重要的事情,所以我们必须做好队伍建设。各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领导班子中,应配备一位懂医疗器械管理工作,了解该项工作情况的同志,分管医疗器械的监督管理工作。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岗位,应该配备具有相应学历和医疗器械管理经验的专业人员,这些人员要经过培训上岗。负责产品审批的人

员,应具有专业技术问题的识别判断能力。监督员队伍的配置应选拔工作责任心强、政治素质高、敢于对违规行为依法进行监督管理的干部。针对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权力相对集中的情况,必须加强进行自律、自重、自我约束、勤政廉洁的教育。

针对一次性无菌医疗器械重点产品的现状,要切实管好两头。

一是要把好企业和产品的市场准入关。重点抓好输液器、输血器、静脉针换发证工作,淘汰管理不善、产品质量无保证的企业,改变目前一次性医疗用品生产企业散、乱、小、低水平重复严重的状况。

二是加大监督查处的力度。建立健全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重点产品监

督管理的专项法规,明确各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职责,规范生产、经营和使

用单位的行为;实施对产品质量的监督抽查制度,将定期检查和突击检查相结

合;实施跟踪抽查,对不合格企业和产品要严格复审制度;

《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的颁布是我国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步入依法行政的重要标志,作为未来医疗器械行业的一员,我们怎能不学好用好此条例呢?

参考文献:1:《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76号)

2: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修订草案)

3: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征求

意见

4:关于贯彻实施《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的通知

第四篇:关于准行政行为研究论文

关于准行政行为研究论文

摘要:准行政行为指行政主体运用行政职权以观念表示的方式作出的间接产生行政法律效果的行政行为,准行政行为研究论文。本文通过对准行政行为概念的分析,试图找出准行政行为的本质特征,及其与相关行政行为的差异。通过对准行政行为表现形态进行列举式的归纳,使对准行政行为的研究走进现实的复杂环境中。笔者还结合司法实践中获得的实证材料,对准行政行为的可诉性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行政行为;准行政行为;观念表示;间接法律效果

On the Quasi-administrative Act

Abstract: quasi-administrative act is defined as the factual expression rendered by the administrative bodies by exercising administrative power, which will indirectly contribute to the administrative legal effect.This article intends to unveil the attributes of quasi-administrative act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quasi-administrative act and any other kind of administrative act by probing into its concept.By listing the modes of the expression of quasi-administrative act, it is expected to connect the quasi-administrative act to complex reality.Based on the positive materials.Keywords: administrative act quasi-administrative act factual expression indirect legal effect

准行政行为不是一个法律用语,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并没有准行政行为的提法,准行政行为更多地作为一个学术用语被学者们提起缘于对行政行为研究的需要,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确立“行政行为”而放弃“具体行政行为”提法可以看到,将行政行为定义在狭义、最狭义的范畴已不适应人民法院受案范围扩展的要求,法学论文《准行政行为研究论文》。因此,大多数学者们将行政行为定位在广义范畴,认为行政主体实施的所有公法行为都是行政行为,行政法律行为、事实行为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准行政行为也都归于行政行为的名下。在这种情况下,准行政行为日益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一个热点。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准行政行为的研究,以指导司法实践。

一、准行政行为的概念及特征

学术界对准行政行为概念的定义不一:有观点认为,“准行政行为,是指符合行政行为的特征,包含行政行为的某些基本构成要素,但又因欠缺某些或某个要素,而不同于一般行政行为的一类行为。”[1]还有观点认为,“准行政行为是国家行政机关单方面作出的,自身不直接产生特定的法律效果,但对行政行为有直接影响,并间接地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2]。我国台湾地区的学者将准行政行为定义为:“行政机关就某种具体事实所作的判断、认识,以观念表示的精神作为构成要素,依法发生法律效果的行政活动,又称观念行为、表明行为”。[3]日本有学者认为,准行政行为是“根据行政厅的意思表示以外的判断或认识的表示,由法律将一定的法律效果结合起来形成的行政行为”[4]

在这些定义中,第一种观点注意到准行政行为的特殊规定性,将准行政行为与行政法律行为区别开来,但作为一种表述尚未概括其本质属性。第二种观点、第三种观点试图对准行政行为本质进行概括,其观点分属学术界争论已久的“间接法律效果说”“观念表示说”。第四种观点总体上可归属于“观念表示说”,但认为准行政行为法律效果的产生只与法律规定有关,排除其它事实对准行政行为法律效果的影响,尚不全面。虽然存在上述差别,但这些差别主要是定义者叙述和角度的差别,尚未构成根本对立。因此,融合“间接法律效果说”

第五篇:准实验研究的特点

为什么要进行准实验研究呢?

实验研究很精确,但进行环境过于理想化,要花费较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去控制对象和环境,但对于教育研究而言要进行有效控制是很难的,因为教育实验的对象常常是人而非物,不可能进行严格的控制,同时在实验中对研究者的要求也很高,让研究者和被研究者都感到有压力,而且还要受到受试单位、学校配合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基于上述的局限,实验这种研究方法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不如其它研究方法广泛,没有发挥出它的优势和作用。为了解决实验的这些不足之处,发挥实验研究应有的作用,我们可以采用原始的组,在较为自然的环境下以类似实验的方法设计方案来进行研究。

准实验研究的特点

(1)降低控制水平,增强现实性

准实验设计是将真实验的方法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它不能完全控制研究的条件,在某些方面降低了控制水平。虽然如此,它却是在接近现实的条件下,尽可能地遵照真实验设计的原则和要求,最大限度地控制因素,进行实验处理实施的,因此准实验研究的实验结果较易与现实情况联系起来,即现实性较强。

相对而言,真实验设计的控制水平很高,操纵和测定变量很精确,但是它对于实验者和被试组的要求较高,在操作上带来很大的困难,现实性比较低。

(2)进行研究的环境不同

进行准实验研究的环境是现实的和自然的,与现实的联系也很密切。而实验研究的环境与实际生活中的情况相差很大,完全是一个“人工制作”的环境,与现实之间的联系较难。

(3)效度

准实验设计利用原始组进行研究,缺少随机组合,无法证明实验组是否是较大群体的随机样本,同时任何因素都可能对原始群体起作用,所以因被试组挑选带来的偏差将损害研究结果的可推广性,从而影响准实验研究的内在效度,因此在内在效度上,真实验优于准实验设计。但是由于准实验的环境自然而真实,它在外部效度上能够且应该优于真实验设计。因此,在考虑准实验研究的效度时,应该对它的特点有清楚的认识,并注意确定实验组之间的对等性,同时在逻辑上对可能有的代表性和可推广性加以论证,避开其不足之处。

下载论新旧会计准则研究(最终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新旧会计准则研究(最终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会计职业道德

    论会计职业道德系别:经管系班级:10会计电算化姓名:龙琼摘要:本文通过论述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存在的现状及问题,对会计职业道德滑坡的原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一系列解决措施。希望......

    论人力资源会计

    论人力资源会计  2006-08-07作为影响当今世界大趋势之一的知识经济正在蓬勃兴起。而会计人员作为社会经济利益的鉴证人和协调者,在知识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曾经和正在发挥着重要......

    新旧党政机关公文处理法规比较研究(合集)

    新旧党政机关公文处理法规比较研究——以1996、2001、2012颁布的三部公文法规为例袁肖肖2010133139公共事业管理公管1011班摘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2年4月26......

    我国工业新旧动能转换研究

    我国工业新旧动能转换研究 新旧动能接续平稳转换是当前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李克强总理先后在不同场合强调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意义:1月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克......

    论物流企业新旧动能转换及发展

    论物流企业新旧动能转换及发展 新旧动能转换是指将高耗能、高污染的传统产业及低效率、低质量的经营管理模式转换为具有创新特征、领先特征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

    超准的操作题会计电算化

    2012年会计从业《会计电算化》用友软件实务操作题 用友T3实务操作题答案 (关键步骤用加粗红字表示) 一、系统设置: 1、增加操作员,编号:32。姓名:乔峰。口令:2。所属部门:财务部 单......

    论广告创意研究

    论广告创意研究广告重在“别出心裁”,这也意味着广告创意十分重要。广告创意有侠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广告创意是指广告作品的创造性思维,即如何把广告的主题用艺术化的形式表现......

    新旧会计准则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的比较

    【摘要】2006年2月财政部发布的《 企业 会计 准则第18号——所得税》与原所得税准则比较,会计处理发生了重大变化。本文首先从 理论 上对新旧会计准则关于企业所得税计税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