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慧净法师:《第十八愿讲话》4
第一节 三心、目标、方法
总释三心
接下来解释“至心信乐,欲生我国”。
“至心、信乐、欲生”也叫“三心”。这“三心” 跟《观无量寿经》所讲的“三心”是一样的意思。《观无量寿经》所讲的“三心”是“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我们宗祖善导大师对这“三心”解释为:“真实心、深信心、回向发愿心”,和这里第十八愿的“三心”意思是一样的。
“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就是“真心、信心、愿心”——目标、方法。
“至心”就是真心,“信乐”就是信心,“欲生” 就是愿生极乐世界的心。目标、方法
“我国”就是极乐世界,是我们的目标,亦即“愿生弥陀净土”。我们人生的目标在哪里?极乐世界!我们学佛的目标在哪里?极乐世界!
我们念佛的目的、目标在哪里?也是极乐世界。
“乃至十念”就是方法,也就是念佛,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第二节 至心之义
一、真心
“至心”就是“真心”。真心是贯串下面所讲的“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也就是说:信,要真心地信;愿生极乐,要真心地愿;乃至十念的念佛,也要真心地念佛。
“信受弥陀救度,信有极乐世界的归宿”,口中这么讲,可是内心却有怀疑,那就不是真的信了。必须是心口如一,内心真的相信:“大宇宙之中有阿弥陀佛,有极乐世界。”这样的信就是真信。
愿生极乐世界,不是跟随人家念一念发愿文而已,而是真的发自内心念发愿文。
念佛,也是真心地在念佛,不管一天念多少,所念的佛,都是为了往生极乐世界,不是为了求现生的福报,或是来生能够再度为人,能够一闻千悟,能够做祖师、广度众生。不是!都是为了真的愿生极乐而来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所以,这个至心,也就是真心。
二、诚心
“至心”也可以说是“诚心”。《中庸》说: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也就是说,每一个人、每一件东西,从一开始到最后,始终本末,都必须“诚”。如果不诚的话,就没有这件东西的存在,是故君子以诚为贵。人跟人的交往,都必须具备真诚,如果没有真心诚意,只是虚情假意,就没有真正交往的意义存在;做一件事,没有真心诚意地去做,也没有做这件事的意义存在。《大学》说:
诚于中,形于外。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
内心是什么,自自然然就会呈现什么。有这个心,自然流露于语言、形诸于举动。所谓“言为心声”,听他讲这句话,就了解他的动机、目的,因为他所讲的话,所显现的,一定从内心自自然然流露出来。
三、凡事要真 我们的净土宗宗风提到“凡事真心”,也就是,不管事情大小、人我对待,任何事情都要有真心。如果没有真心,很显然就是虚假了,我们尽量不要做虚假的人。
连世间的事都要真心,何况往生极乐世界这么重大的事情,岂能不真心?所以,阿弥陀佛一开始就说“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把“至心”摆在最前面,也就是说,“你信要真,你欲生我国要真,你念佛也要真”。人坐船喻
这个“至心”,可以就佛和就众生两方面来讲,也就是说:佛救度众生是毫不虚假的,如同金刚,永不改变;众生的愿生极乐世界也是不虚假的。救度的人,以及被救的人,都要有真心。好像我们人坐在船上,这艘船是真的要让人坐而到达彼岸,而这个人也真心诚意地依靠船、不离开船。这样的话,船跟人、救跟被救,就一体不离,同时能够到达。
四、世间难真
不过,话说回来,我们这个时代是“末法时代”,是“五浊恶世”。
末法时代是所谓的“人心不古,世风日下”,修行有心无力。而五浊恶世充满恶凡夫,自己恶,别人也恶。所以,处在五浊恶世的人,都是具足贪瞋痴的凡夫。这样的话,怎么能够凡事都真心呢?
不可能的。所以《无量寿经》说:心口各异,言念无实。我们众生往往都“心口各异”,也就是口中所讲的,并不是心中所想的;所谓“言念无实”,人生处在这个世界、这个环境当中,总有无可奈何的时候,应该不打妄语,可是往往不得不说一些客套话,如果把真心所想的讲出来,恐怕会破坏气氛、破坏关系,所以,人总有无奈在。也因为这样,学佛的人反省检讨,对自己有所要求的话,就会有一种惭愧的心、忏悔的心。宗祖善导大师说:念念称名常忏悔。
我们凡夫处在这个五浊恶世,面对五浊恶人,不能彼此坦诚,所以只好念佛,念念之中,就具足惭愧、忏悔、灭罪的功能。
五、愿生必真
既然我们的心往往是多虚少实——多份虚假、少份真实,那怎么能往生?照样往生!这叫做“厌离娑婆,欣求极乐”,我们处在娑婆世界,不能真心诚意地面对自己、面对别人,才让我们更感觉娑婆世界是污浊的,彼此造罪造业,彼此无穷尽地轮转,所以才要欣求极乐。
尽管我们对人对事有时候难以真心实意,可是对往生极乐世界,却可以真心实意,可以至诚恳切。所以,这里的“至心”,也可以说是对往生极乐世界的至诚恳切的心。对于世间的人、事、物,未必能够完全做到真心诚意,但是对于往生极乐世界却必须是真心诚意的、至诚恳切的。
第三节 信乐之义
一、信与乐
信乐——信者不疑。罪机得救,称名必生,信而有乐。接下来,解释“信乐”。
所谓“信”,就是不怀疑,不怀疑就是信。有了信,自然就会有好乐、喜乐。这个“乐”,有“好乐le” 的意思,也有“喜乐yue”的意思。在第十八愿的成就文解释为“信心欢喜”,如果就欢喜来讲,这个字就读作喜乐的“乐”。为什么会有乐?因为我们这种造罪造业的人,居然由于信受弥陀救度、愿生弥陀净土、专称弥陀名号,就能够往生弥陀净土,不但离开六道轮回,而且能够往生成佛,自然就有喜乐之心,所以叫“信乐”。
二、信之功德 “信”对学佛来讲,是很重要的,不管是圣道门,还是净土门。《华严经》有一首偈说: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这两句话是释迦牟尼佛赞叹“信”的功德。
“信为道源”:信是入道的根源。“功德母”:信能出生功德。“长养一切诸善根”:所有的善法也必须靠信来长养。初入门到成菩提都要信,成始成终。
意思是说,一切的功德跟善法,都是由信所生、由信所长,也由信所滋养。一开始归依佛门,信佛、学佛也好,或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累积六度万行,积聚福德跟智慧,都必须要有“信”。所以,信是从最初入门,到最后成就菩提的一种成始成终的要件。
三、信之定义
佛门所讲的“信”,跟一般世俗所讲的“五常”有所不同。“仁义礼智信”的“信”是一种信用、信实,也就是守信用不虚假。跟人家约定时间几点到,就几点到,譬如晚上七点半开始,就晚上七点半开始,这就是信;跟人家借东西、借钱,说什么时候还就什么时候还,这也是一种信,所谓“有约必践,信守不二”,这是一般的信。
可是,佛法里面的“信”却不是这个样子。
玄奘大师《唯识论》对佛法的“信”有简洁扼要的说明。《唯识论》说: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
这样大家听起来可能不大了解,不过并不难了解,我稍微解释一下。
“于实德能”:对于真实的、功德的、功能的。
“深忍乐欲”:“深忍”就是深深地肯定,也就是“深信”的意思;“乐欲”就是喜好。对于真实的、有功德的、能够离苦得乐的功能深深地相信,而且喜好它,进一步去追求。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有功德的,什么是离苦得乐的呢? 比如释迦牟尼佛一开始所说的“四谛”法门—— “苦集灭道”:“苦”就是六道轮回,是果报;这种苦的果报,是有原因的,叫做“集”,也就是说,它是由贪瞋痴所聚集的,才会形成苦的果报;“灭”就是苦的熄灭,不再轮回,达到涅槃;要达到离苦得乐的涅槃境界,就必须修“八正道”——“道”。“苦集灭道”是真理,要相信;它能够生出离苦得乐的功德,要相信;它有离苦得乐的功能存在,要相信。
所以,佛法所讲的“信”,是信四谛、十二因缘,是信六度万行,依照这个去做,能够让我们超越轮回、离苦得乐,甚至能够证得菩提,也就是成佛,所以说“于实德能,深忍欲乐”,“深忍”就是深信不疑。
“心净为性”:佛法的信,它有一个本质,就是心净,也就是心向着解脱的方面去喜好、盼望,而修四谛、十二因缘、六度、八正道,不是为了五欲的,也不是希望下辈子享受人天果报,如果是这样的话,这种信就有污染了,所以叫“心净为性”。因此,佛法所讲的信,也叫“净信”——清净的信心,所信的对象是真实的,有功德的,能够拔苦与乐,能够离苦得乐,能够成就菩提。这是佛教通途教理对“信”的定义。
四、净土门之信
(一)信受弥陀救度
弥陀唯真,弥陀万德,念佛能生。
我们净土宗对“信”的定义是什么呢?是“信受弥陀救度”。因为弥陀的本身是“实”,是真实;弥陀的本身是“德”,具足万行、万德;弥陀的本身是“能”,能够让我们离开娑婆、往生净土成佛。所谓的真,以圣道门来讲,是“苦集灭道”四圣谛,是十二因缘、六度万行。到了净土法门,就独有弥陀才是真。也就是说“世间虚假,唯佛是真”。净土宗的“苦集灭道”
以“苦集灭道”来讲,我们净土宗说六道轮回是苦,这就是“苦”;我们之所以轮回六道,是因为有无明、有贪瞋痴烦恼,这就是“集”;而极乐世界是无为的涅槃境界,往生极乐则诸苦息灭,所以是“灭”;要往生极乐世界,就要“专称弥陀佛名”,也就是“道”。因为这六字名号,就是阿弥陀佛的“八道船”。龙树菩萨的《易行品》主要在解释“易行道”,而以阿弥陀佛的救度法门作为易行道的本体,说: 乘彼八道船,能度难度海。
就是说,我们依靠阿弥陀佛这六字名号的“八正道”之船,就能够度脱难以度脱的六道生死苦海。
所以,净土宗的信,就是信受弥陀救度。信唯有弥陀是真实的;信唯有弥陀的六字洪名,真的是万德万行的结晶;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就能够往生涅槃的弥陀净土。这句六字洪名,是“依正一如”,依报的极乐世界、正报的阿弥陀佛本身,都不离这六字洪名,只要我们称念,就能够到达涅槃的极乐世界。
(二)信法藏成佛的事实
信——以法藏成佛事实为信之内容。信必依他,非他不信,信已经存在的。
这个“信”,是以法藏成佛的事实,作为我们信心的内容。因为“信”不是我们内心自行产生的,必须要依靠外在,也就是以外在客观的事实,作为我们内在的信心。
譬如说,象山小区有个“净宗书院”,是因为净宗书院是一个已经客观存在的事实,所以自自然然就成为我们的信,我们不必假借任何的方法、任何的造作来产生这个信,我们如实地去领纳、去肯定它,它就成为我们的信。
信心来源——“设我得佛”。以果地觉,为因地心。
如实肯定弥陀的成佛,这就是信,弥陀成佛就是我们信心的来源。也可以说,是阿弥陀佛发下了“设我得佛”的四十八大愿,这四十八大愿成就了,他所成就的,就成为我们的信,所谓“以果地觉,为因地心”,以阿弥陀佛果地成就的功德,作为我们因地的信心。
(三)信称名必生
信何事?即:“欲生我国,乃至十念;必得往生”。
再来,我们信是信什么呢?也就是底下所讲的“欲生我国,乃至十念,必生我国”。也就是相信“愿生弥陀净土,只要专称弥陀佛名,必生弥陀净土”。这是我们要信的对象、内涵。
(四)信极乐世界是我的 进一步讲,我们信什么? 《阿弥陀经》讲: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
所以,我们是信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
不过,这样的信还不够,还不是净土法门的信,应该要进一步信极乐世界是我们的,也就是说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为我们完成的,极乐世界完成之后,它的“所有权”是谁的?是十方众生的,而十方众生是谁?是我本人,所以要“信极乐世界是我的”。[要深深相信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是度我的,要这样承认才行,叫直下承当。阿弥陀佛建立西方极乐世界是为我建的,不是为别人,要这样想,我们跟阿弥陀佛、跟极乐世界的关系就非常密切了。我们跟佛是一家人,我们跟极乐世界是一个家庭,这样哪有不往生的道理、哪有不成功的道理!可不能想歪了,阿弥陀佛是为别人建的,我没有分,那我们这一生怎么修也修不成功。所以这个信心非常重要。这个心一发就能倾尽,倾尽就是断尽,断尽什么?无始以来的生死。我们在六道生生死死搞轮回,没完没了,苦不堪言。]
(五)信弥陀是我的救主
再进一步是信阿弥陀佛的存在,并不是高高在上、让我们在这里膜拜而已,而是信阿弥陀佛就是我们的救主,他的存在就是要救度我,可以说跟我们有绝对的关系,就如“你跟我,我跟你”——缺少了我,你不能存在;缺少了你,我也不能活着。这才是真正的“你跟我”。阿弥陀佛和我们的关系就是真正的“ 你跟我”。所以,进一步相信,阿弥陀佛的存在就是为了救度我,而且主动地、平等地、积极地救度我。
(六)信之得与疑之失
不信弥陀救度,是所有恶中之恶; 信受弥陀救度,是所有善中之善。
恶,有大恶,有小恶,可以说罪恶无边。可是在所有罪恶当中,不相信弥陀的救度是最大的恶。为什么这么讲?我们信了弥陀的救度,就能够离开轮回、往生成佛,将来广度众生。由于不信弥陀救度,就继续六道轮回,一旦轮回六道,不但自己将来堕落三恶道受苦,即使离开三恶道,到了人间,也会杀生、偷盗、邪淫、妄语,无恶不作,无作不恶。那岂不是说,众生之所以继续轮回、造恶无边,是因为不信弥陀的救度。
信受弥陀救度,是所有善中之善。六度万行之善,都不如信受弥陀救度之善,因为我们修六度万行,由于根机不堪,所修的其实都是有为有漏的,所以,不能算为真正纯净的善;而信受弥陀救度,却能够往生成佛。佛本身是福德智慧两相具足的,所谓“两足尊”,往生成佛的话,不但自己不会去造罪业、危害众生,反而能够广泛救度众生,使众生离苦得乐。
所以,从这一点来讲,“不信弥陀救度,是所有恶中之恶;信受弥陀救度,是所有善中之善!”
五逆十恶固然极恶,但信弥陀者终必得救;五戒十善固然大善,但疑弥陀者难免堕落。
五逆十恶可以说是恶中之恶,可是他最后能够信受弥陀救度的话,他当下也能被救,不至于继续堕落轮回。
五戒十善固然是大善,可是怀疑弥陀救度的话,照样会堕落轮回。所以说“五逆十恶固然极恶,但信弥陀则得救;五戒十善固然大善,但疑弥陀则堕落”。善莫大焉,恶不能障 无善能胜弥陀救度之善,无罪能碍弥陀救度之罪。
我们再怎么样地行善积德,其实都是少善根少福德,跟阿弥陀佛的功德相比,犹如沧海之一滴,一点都不能比。所以,我们所修的善,没有能够胜过弥陀救度的善。
我们从出生到现在,甚至生生世世以来,都造了杀生的罪、偷盗的罪、邪淫的罪、妄语的罪,这些罪业,就像《华严经》所讲的,如果有形体的话,尽虚空不能容纳。尽管有尽虚空不能容纳的这些罪业,但也不能障碍阿弥陀佛的救度。所以,从这几点可以知道,阿弥陀佛救度的这个法门,是多么的难能可贵,是多么的殊胜稀有。万行妙体、功德结晶
六字万德洪名,是六度万行之妙体; 称念弥陀名号,是恒沙功德的结晶。我们说六字“南无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既然是万德的话,就表示八万四千法门、三藏十二部恒沙的功德,通通在这六字名号里面了,所以说“六字万德洪名,是六度万行的妙体”。我们要去实践六度万行,是有心无力、做不到,可是只要我们称念弥陀名号,就拥有了恒沙功德,因为这句弥陀名号就是恒沙功德的结晶。所以说“六字万德洪名,是六度万行之妙体;称念弥陀名号,是恒沙功德的结晶”。信者得救
念佛容易故,念佛殊胜故,顺弥陀佛愿故。
我们只要信受阿弥陀佛,就能够当下被救度,因为念佛很容易,只怕不相信,一相信都可以称念,名号功德就是我们的。如果它很困难,尽管我们怎样相信,可是做不到,那还是得不到利益。同时,它又很殊胜。虽然容易,可是不能离开六道、不能往生成佛,那再怎么容易也没有意义。但念佛本身既容易、又殊胜,为什么?因为背后有弥陀的愿力。所以莲池大师说:
千信即千生,万信即万生。
一千个人相信,一千个人往生;一万个人相信,一万个人往生。只要你相信,相信就是你的。只怕你不信,不怕你相信。
五、善导大师的解释
(一)机法二种深信
现在以善导大师的一段法语,作为“信乐”的结论。善导大师“机法二种深信”之文:
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这段文叫做“机法二种深信”之文,是出自善导大师的《观经四帖疏》“散善义”中。一个信心,圆具舍自与归他
虽言信机、信法,并非信心有两种,是一个深信从机、法两方面来说明。
信机即“舍自”,信法即“归他”。
一个信心之中圆具舍自与归他,此是净土门他力之信相。圣道门高谈生佛一如,而欲自力取证,但难如登天; 净土门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则易如反掌。
机法二种深信,第一种是信机,第二种是信法;虽有一者二者,但并不是说信心有两种,只不过是从机、法两方面来说明。“机”是指我们十方众生,也就是信受弥陀救度的众生,都称为机;“法 ”就是指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的救度。
信机,就能够舍掉自力;信法,就能够完全归顺他力。所以,这个信心俨然具足“舍自力,归他力”这两种内涵,这也是净土法门所谓“信”的内容、信的相貌,和圣道门不一样。圣道门所讲的是“生佛一如”,凡夫跟佛,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凡夫本性都具有佛的内涵,所以他们是想以自己的力量,去证悟自己的佛性而成佛,但难如登天,所谓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
净土法门完全不一样,净土法门晓得众生虽有佛性,但以我们的力量证悟不到,所以完全依靠弥陀救度,则易如反掌,所谓万修万人去。
净土宗是救度的法门 净土宗是救度的法门,能救者弥陀,所救者众生; 弥陀是法,众生是机;法者救机,机者信法;深信机无出离之缘,深信法救如此之机;法不离机,机不离法; 机法一体,生佛不离。若无机深信,则无法深信;若无机法深信,则非真实信心,也非真佛弟子。
二种深信归一向专称
显现机法深信是“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大师说: “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心有执著,不能与佛性相应
学佛的人都晓得,南北朝时代有一位梁武帝,梁武帝虽然身为皇帝,但是他的生活,却有如出家人的生活,他发心盖了四百八十座寺庙,所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也度了很多人出家,甚至自己也曾三次到寺院出家,做佛的奴仆,可说功德是很大的。但是他遇到了达摩祖师,问达摩祖师说:“我发心建寺度僧,而且为佛教做了很多很多的事业,像这样做,得到的功德有多少?”
达摩祖师跟他讲:“毫无功德!”
就像《金刚经》所讲的:“所谓功德,即非功德,是名功德。”由于他只是以凡夫的分别观念来说功德,如果还执著这种观念,就不合乎无为的本性,所以只要执著功德,就不是真正的功德。但是,众生在贪瞋痴还没有断除、降伏的情况之下,永远都是有执著的。心若有执著,要和没有执著的佛性相应,那是完全不可能的。
所以,以自己的力量要达到成佛,那真的是比登天还难。但如果有外力——也就是佛的力量,让我们作为阶梯,那我们成佛就非常容易。
机法二种深信,正是这个说明。
(二)信机 “一者决定深信”:这个“决定”就是决定性,不是不定性或或然性。
“决定深信”:毫无怀疑地相信。
相信什么?不是相信自己是善人、会修行,能够以自己的智慧力量来脱离轮回、来成佛,不是!而是相信自己根本没有力量脱离轮回,自己只有造罪造业的力量,没有解脱的力量。如善导大师所说:
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善导大师说他就是这样一个众生,同时也要我们体悟到,其实每个人都是跟他一样的。
“现是罪恶生死凡夫”:这是指现在世而言。“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这是指过去世而言。“无有出离之缘”:这是指未来世而言。
世间法不能解脱,出世间法我们修不来,所以我们永在轮回,常没常流转,永无出期。
所以,这三句话是指现在、过去、未来,都是罪恶生死凡夫,都一直在轮回,永无出离的因缘。无明烦恼未断
“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的罪恶是什么?我们都有无明,都有贪瞋痴。在无明、贪瞋痴没有降伏之下,我们的起心动念,都是从贪瞋痴所延伸出来的。既然这样的话,再怎么行善积德,都还是有无明、有贪瞋痴掺杂在里面。
尤其是我们这些出生在这娑婆世界五浊恶世的众生,贪瞋痴三毒很强盛,烦恼业障很深重,善心微微,而造恶却如狂风暴雨那么强烈。
学佛的人,首先要去恶行善。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它的标准是:能够行五戒、行十善就是善;而犯五戒、犯十恶就是恶。以五戒十善为标准来衡量我们的身口意时,就会发现:我们都是在犯五戒,都是在犯十恶业。从形象上来看,我们是学佛人,所说的都是一些佛法的言语,所做的也是佛门中事,可是我们内心的贪瞋痴,所谓“五蕴”很炽盛,在那里翻滚,有意无意之中,都会爆发出贪欲心、瞋恨心,无明、计较、嫉妒之心。所以,《地藏经》说:
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净度菩萨经》上也说:
一人一日中,八亿四千念,念念之所为,无非三涂业。用法镜观照自己
其实佛法就像一面镜子——我们在镜子面前才知道自己容貌的美丑。如果到了镜子面前,没有发现自己的美丑,就等于没有照到镜子。同样的,我们通过学习佛法,才了解自己的本来面目。学佛而不了解自己原来是罪恶生死凡夫,那就是没有以佛法印心,没有用佛法这面镜子来观照自己。无有出离之缘的悲痛
“ 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我们不只今生今世才是罪恶生死凡夫,在漫长的旷劫时间当中,我们也都是常没常流转的。“劫”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长的时间。“旷”作为劫的形容词,就更加显示“劫”的漫长。若将六道轮回譬喻为大海的话,六道轮回里面的众生,出生在天道、阿修罗道、人道这三善道,就是“出”,好像在大海里短暂地探出头来;轮回到地狱、饿鬼、畜生则叫“没”,沉溺下去了。善导大师说“常没”,就是说我们旷劫以来,常常在三恶道里面轮回,而不是在六道轮回。因为六道轮回就有可能是在人道、在天道,但是生于人道、天道都很难。释迦牟尼佛说“人身难得”,得人身就好像“盲龟浮木”,既然如此,当然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三恶道轮回。最可悲的是“无有出离之缘”,如果过去没有机会,现在也没有机会,可是未来有机会的话,那还有一线希望;但如果都没有出离之缘,岂不是永恒地、尽未来际、从始到终都要在三恶道轮转了!
当我们深深地触到“无有出离之缘”的悲和痛,那超越了世间任何的痛苦,即使匍匐在地上哀号,都没法显露那种无有出离之缘的悲痛,那种悲痛是无法形容的,是达到顶点的。
一个学佛者,如果无法体会到本身没有出离之缘、没有解脱希望的话,那么他很难依靠弥陀救度的法门。舍自力、归佛力
无有出离之缘的众生,才是弥陀发愿所要救度的众生,所以,阿弥陀佛的愿力让无有出离之缘的众生有了出离的增上缘、救度的增上缘。善导大师说:
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没有出离之缘的众生,只有信受弥陀的救度。所以,首先要深信自己是毫无力量脱离三界六道,甚至毫无力量出生为人,只能永远在三恶道轮回的这种卑劣的、卑贱的、可怜悯的众生,从而舍掉自己妄自以为可以行善积德、精进修行,将来大概有机会得道证果,要完全舍掉这种观念,也就是完全舍掉自力观念,而彻底信受弥陀救度,这就是第二种深信。
(三)信法
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 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阿弥陀佛发下的四十八大愿,愿愿都是为了摄受众生。“摄受”,用白话来讲就是救度,每一愿每一愿都是为了救度众生而建立的。所以,阿弥陀佛是救度众生的佛。阿弥陀佛已经成佛了,成佛的话,就表示他的愿已经完成;愿完成了——就是有力量满足他的愿,也就是满足救度众生的愿。阿弥陀佛成佛了,他的愿是金刚不变的,所以我们无疑无虑,随顺佛所说,不加怀疑;心中没有怀疑,当然也就没有种种“可能或不可能”的忧虑、顾虑,所谓“无疑无虑,乘彼愿力”,依靠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尤其是第十八愿,那就“定得往生”。这是决定性的,不是或然率或不定性的,而是百分之百的。只要依靠阿弥陀佛的力量,十个人十个往生,百个人百个往生,不管出家众、在家众,善人、恶人,都能够往生。
阿弥陀佛的愿力,也就是四十八愿当中第十八愿的力量,显现在哪里?在“乃至十念”的念佛。第十八愿说:“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阿弥陀佛已经取正觉,所以,只要是“乃至十念”的念佛众生,就必定往生,因为他随顺了弥陀第十八愿的力量。
(四)信“专称弥陀佛名”
“乃至十念”即是“平生之机,上尽一形;临终之机,下至十念”的念佛,因此,善导大师对第十八愿“至心信乐”四个字,不作任何复杂玄奥的种种解释,只直截了当地解释为“称我名号”四个字,并断言“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因为“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大师这种解释非常巧妙,直截根源,斩钉截铁,简明扼要,断尽凡夫所有疑议。又对净土宗乃至释尊一代教法,下了一个石破天惊的总结论说:“虽说定散两门(一代教法)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乃至十念’的念佛)。”因此,“专称弥陀佛名”即是整个净土宗的旗帜,以“专称弥陀佛名” 来“信受弥陀救度”而“往生弥陀净土”;也以此显示净土宗信愿行的内容,及净土宗为易行道的原因。“至心信乐”这个“信”,也就是善导大师所讲的这两种深信,以这两种深信导归“一向专称弥陀佛名”。至心
前面曾经提到,所谓的“至心”,就是真心,也就是诚心。世上凡事,若无真诚,这事就是虚假的,何况往生极乐世界这么重要的事!若不真心信受弥陀救度、若不真心愿生弥陀净土、若不真心专称弥陀佛名,那怎么能往生?所以“至心”摆在第一位。而“至心”的内涵是什么?就是真正地信受弥陀救度,真正地愿生弥陀净土,真正地专称弥陀佛名,所以说“至心信乐”。
第二篇:通愿法师简介
通愿法师简介:
通愿法师(1913-1991),中国当代名尼。俗姓翟,名尧臣,祖籍山东。祖父辈迁黑龙江双城县。自幼读书,1937年念至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经济系。1940年(27岁)从慈舟老法师出家,法名通愿,号妙体。1941-1955年北京通教寺参学,依止开慧比丘尼,开始弘法生涯。1956-1969年随师及母居五台山。“文革”中遭受折磨。1972-1985年住五台山南山寺,弘传戒律,培养僧才。此间,曾在成都、大同两次为出家女众传二部僧戒。后又居繁峙圭峰寺、陕西终南山大愿寺弘戒,并建弘戒道场“吉祥精舍”。曾任五台山佛教协会副会长、山西省佛教协会副会长、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一生简朴,清高淡雅,志坚行苦,爱国
爱教,广为僧俗称颂。通愿法师的一生,以“华严为宗,戒律为行,净土为归”。她深感末法僧团涣散,非提倡戒律无法治理。法师积极投入创设北平“比丘尼八敬学院”,健全尼众二部僧中受戒的佛制。晚岁仍扶病在华北、东北和赴成都与隆莲法师合力圆满完成二部僧戒。经常有来自十多个省市的尼僧,依止法师听讲“四分律比丘尼戒相表记”。不顾年老衰病,为弘传戒律竭尽心力。自27岁出家以来,悲深愿大,心坚行苦,无私无我,弘法利生。通愿法师的生活是清苦的。衣食极其简朴,常常将别人对她的供养移作佛事经费,生活粗茶淡饭,唯三衣一钵。身资日用,仅有几个纸箱,她清苦淡泊,身无长物。通愿法师的生活是寂寞的。她一生奉行“三不”主义。其一:不收徒弟。因为要维护一个道场,弘扬佛法,必须海众和合,而收徒就有可能起纷争。其二:不可为其写传,法师常随弟子如瑞法师解释说:“原因是古人有传,是有修有证,为令后学见贤思齐,促使奋发图强,步前人后尘而得成就。法师自谓空消信施几十年,尚不知如何酬信施于万一,所谓三心未了,滴水难消。每思及此,惶恐万分、惭愧忏悔尚来不及,何敢再作戏论。”(《通愿法师事略》)其三:自己不著书立说。认为古往今来,祖师法语,佛经注疏,汗牛充栋,只要精研,依教奉行,足够应用,不需要自己的旁枝见解。通愿法师自有不同人处,她超越自我,超越时代,走得好远好远,以至显得茕茕孑立,孤单寂寞。通愿法师是慈悲的。她勤苦自处,慈悯待人,悲心似海,欲报四恩于万一。她随依止师开慧尼和母亲一同来到五台山,常思师恩、母恩浩荡。母亲年迈,且是北方人,开慧师是南方人,口味有异,常常一锅饭做三样菜。她早夕跟随师侧,执侍巾瓶,无有倦怠。她悲深愿大,乐善好施,常常接济附近村民。笔者在五台山集福寺(尼姑庵)采访时,正遇几位村民,言谈间念念不忘法师的种种好处,让人骤然有“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的意念从心头掠过。法师是个有心人,“我虽出家未忘世”,她关心世事,爱国爱教,多次放弃出国的机会,专心致力于培养僧才的教育事业。为新一代僧尼树立了良好的楷模。1981年后,先后任山西省佛教协会常务理事、五台山佛教协会副会长、山西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全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
通愿法师一生行持,高风亮节。在学佛的旅途上,其人格闪现灼灼光华,似一通无字丰碑为学人作默默的接引。她一生不收徒弟,却有那么多尼众钦服其教化,追随左右。纵观法师一生,在她自己决不求名利恭敬,而于实际上能令一切信众皆受莫大之利益。法师平居时,如春风满庭,易亲易与,至其说教,则严于冰霜,厉于雷霆,无少假借。其常随弟子都说,法师似慈母,又象严父。
通愿法师威仪端庄,焕发着天然的尊严,令人一见之下肃然起敬。其人格本身就是一种无言的感召。常随弟子如瑞法师在谈到中国当代两大名尼隆莲和通愿法师的弘法风格时说:她们一个象太阳,一个象月亮,可谓濡沫相深之见。
是的,通愿法师的感召力象月色溶溶撒向大地。在这里,没有狂风暴雨,没有断岩绝壁,一切都和谐而平静。原野空旷,一条路从沉沉的大地上伸向远方„„。一钩弯月隐于薄雾之中,月色朦胧,你无法看清其真实面目,却分明承受着这穿透力极强的阴柔之光。这就是通愿法师。语默动静,无非示教;行住坐卧,尽演圆音。在在处处都洋溢着慈悲救世、度生不倦的情怀。于极平凡处见其精神,看似默默无语,内心却有悲天悯人的如火情肠。澹泊明志,宁静致远。这就是通愿法师的人格境界。
通愿法师不贪图名闻利养,依教奉行,海内善信同仁,共仰风范。1981年底,法师扶病南下四川传戒,与一代尼师隆莲法师合作,于1982年1月圆满完成了二部僧戒。这是自“文革”以来中国第一次传二部僧戒,揭开比丘尼修持传戒的新纪元。
1982年夏安居,是通愿法师于成都为尼和尚圆满二部僧戒后赶回五台山布置的,课堂就设在法师的寝室,学员来自辽宁、浙江、福建三省,有老者,也有后学,开讲“四分律比丘尼戒相表记”。法师开始实施她宏大的培养僧才的计划。1983年夏安居,学员20余人,仍讲“四分律比丘尼戒相表记”。1984年,法师由原在通教寺教过的学生永证等请去辽宁开原普觉寺安居。自此后彼等随法师到山西大同华严寺,与比丘合作,又一次圆满传了二部僧戒。
1985年,因原先居处无法容纳日渐增多的学员,通愿法师移居圭峰寺,这是法师在五台山的最后一年,也是学员最多的一年,来自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仍讲“四分律比丘尼戒相表记”,应要求录了音。
1986年,因特殊原因,圭峰寺无法居住。原先南山寺的住处又因窄小而不能招收学员。此时正好法师在陕西终南山大愿寺的二个学生请师前往。通愿法师只得恋恋不舍地离开自己行止三十年的五台山圣她,告别依止师和母亲往生于此的台山寺院。芒鞋藜杖,一钵三衣,踏上前往陕西的路程。
通愿法师来到陕西,初居大愿寺,本欲设建学戒道场,继续弘传戒学,但大愿寺已为子孙庙,无法在此举办道场。遂在陕西乾县,以个人积蓄买下杨汉乡村五间废弃的旧房,略作修整,建起“吉祥精舍”,成就一个弘戒道场。1988年有40余人参加研究班;1989年夏天有50人,冬天有20人;1990年亦有50余人。法师鞠躬尽瘁,给予悉心辅导。因法师处众谦和,持身有则,常随弟子及研究班学员都能自觉遵守丛林仪轨,奉行佛制。常随弟子妙音师回忆说,法师常教诲她们要防止所谓狮子身中虫自啖狮子肉的现象,应以戒为师,勤苦自修,做真正的佛弟子。为僧界现状,要誓志创立风范,令人恭敬三宝(佛、法、僧),令人生信心。未信的令信,已信的令增长。法师自行化他,德望远扬。吉祥精合出现了教观齐重,讲修并进,清规整肃,海众乐道的新风。吉祥精舍为福建、浙江培养的佛学院教师,把法师的精神推广至浙、闽一带,影响所及,风行草偃。远近四众多来吉祥精舍参学,其中亦有新加坡、香港等地信众。吉祥精舍,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房屋窄小,无法接纳更多学人,这就给弘教者与参学者带来不便。为了方便信众的参学,扩大学戒道场的影响,同时为更好地保存精舍里的几套大藏经,通愿法师决定重返五台山。经与五台山有关部门协商,通愿法师从参加峨嵋山金顶开光典礼后便由陕西回到山西太原,准备重返五台山。
l991年2月14日夜,除夕的爆竹礼花,映红整个太原城,通愿法师参加了居士迎春联欢会;15日(初一)与前来拜年的几位外地比丘尼谈话,受感染而感冒;18日(初四)后病渐加重,法师不愿去医院;3月3日(十七),请中医望诊; 4日(十八)住入264医院,进行治疗。6日(二十)法师自知尘缘将尽,出家人生归丛林死归塔,决意要回崇善寺(山西省佛教协会所在地)。到崇善寺后,法师头西脚东,闭目正卧,一心念佛,求生净土。夜里,常随弟子齐集师前念佛,为师助念,法师亦嘴唇微动,默念佛号。21时40分,在弟子念佛声中,通愿法师安详辞世。法师病重及住院期间,山西省民族宗教事务局的有关领导同志曾前往探视。法师辞世消息传出,省城信众列队前往哀悼。各地佛教组织、名山大寺及僧俗人士纷纷致电来函表示哀悼。通愿法师的法侣、一代尼师隆莲法师于3月9日从成都发来唁电:
电悉通愿法师示寂,莫名哀悼,无缘趋奠,短章当哭,烦陈灵右:
南山日月,清凉冰雪,鸿泥几度留遗迹。古调重弹,律意谁传,流水高山生暮寒。悲君不起,留君无计,青囊总是埋愁地。长记相从,丽日晴空,影落峨嵋第一峰。
3月4日早晨,一行灵车从太原出发,向五台山徐徐驶去。通愿法师要回五台山。下午4时左右,灵龛送至化身窑。通愿法师的遗体,如法荼毗,获舍利7000余颗。遵师遗嘱,骨灰分作三份:一份撒在五台山大白塔周围,以法师慈悲愿力,护持佛法;一份撒在四方朝台路上,令僧俗人等悉踏而上,以消弭尘世罪愆;一份送苏州灵岩山寺供养。
通愿法师走完了她78年的尘世之路,圆满了她51年青灯黄卷、古刹钟声的苦修生涯。早在佛教百废待兴的1981年,通愿法师便向弟子提出:“不要着急修大庙,而先来修修自身的小庙;如果想要佛法振兴,就要号召全体尼众起来建十方道场。佛法以后最缺的是僧才。”
1991年,常随通愿法师左右的如瑞、妙音二位法师,秉承老法师的遗愿,发心修建和合道场,以供十方尼众,使有场可聚,有戒可修,当时怀揣着一百零五块现金,前往政府指批的一座“古破庙”(文革期间已毁坏成医院),建造十方尼众共同修学的道场。这就是闻名遐尔的普寿寺的由来。通愿法师生前希望在这座道场不要分国籍,不要分任何差别,到道场都同一师学,------都跟本师释迦牟尼佛学习,如水乳之合,大家共同修学佛法、住持正法。老法师并给后学立下了修学三步骤:第一步是学威仪,不辱僧象,改毛病,早证菩提;第二步是发心读完大觉书,立愿行尽佛子事;第三步是学有所成,自利利他,修有所证,自度度人。两位师父以老法师的教诲为宗,同样奉行“三不主义”,自1991年起建至今,已为佛教、社会培养输出二千四百三十六人,历届学员来自全国二十八个省市、自治区,同时也培养了台湾、香港学员一百五十人。愿老法语
——广修福慧,清净三业。严持佛戒,不染世缘。——行住坐卧护威仪,六和同修学无为。——善护众念就是去自私的心。
——多念佛,少管事,快备资料,要紧要紧!但念无常,慎放逸!
——无论你欲生到哪位佛的国土,都要修相应法,才能去得成。如果你要生极乐世界,就不要说一句与极乐世界不相应的话,不做一件与极乐世界不相应的事。
第三篇:《观所缘缘论》讲话 慈航法师
《观所缘缘论》讲话
慈航法师
何谓“观”?就是能观之智。何谓“所缘”?就是所观之境。何谓“缘”?就是生识之助缘。何谓“论”?就是能诠之文句。心法具有四缘,其概要如左:
(1)因缘,“因”是生识之缘。每识之“种子”即为生每识之“亲因”,故名为“缘”。
(2)增上缘,“增上”亦是生识之缘。如眼识除“亲因”之外,其余眼根、光明、空间、作意等,皆是生“眼识”之“增上缘”,故亦名为“缘”。
(3)所缘缘,“所缘之境”,亦是生识之缘。盖心法为“能缘”,必有“所缘”之“境”,约色声香味触之本质,系第八识亲变之“相分”;前五识托之为“本质”,为“疏所缘缘”。若前五识托质自变之“相分”,方名“亲所缘缘”,本论专明此义。(4)等无间缘,“前后相续”,亦是生识之缘。不过是“心法”前后生灭相续耳。
【诸有欲令眼等五识,以外色作所缘缘者,或执极微,许有实体,能生识故。或执和合,以识生时,带彼相故。二俱非理,所以者何?】
“诸”是代名词,即指凡夫、外道、二乘而言。就是说,在一切凡夫、外道、二乘的人中,有人想要用外面的色、声、香、味、触这五尘的境界,来作眼、耳、鼻、舌、身前五识的“所缘缘”的,大概可分为三家:
(1)执“极微”的人,以为“极微”有实在的“体”,所以能生起眼等识来。
(2)执“和合”的人,以为“极微”的“和合相”,能带“彼相”,然后能生眼等识。
这两家所执的都不合乎道理,是甚么原因呢?颂曰:
【极微于五识,设缘非所缘,彼相识无故,犹如眼根等。】
这是出颂,下面有长行释,此处先立一量,以明颂的大意:
宗——极微非所缘
因——彼相识无故
喻——同喻如眼根 【所缘缘者,谓能缘识,带彼相起,及有实体,令能缘识,托彼而生。色等极微,设有实体,能生五识,容有缘义,然非所缘,如眼根等,于眼等识,无彼相故,如是极微,于眼等识,无所缘义。】
上面这首颂是说明“极微”不能作“所缘”的“境”,这长行里面解释得非常清楚。它的意思是这样:
甚么叫做所缘缘呢?做所缘缘的条件,就是说,“能缘”的“识”对“所缘”的“境”要具足下列两个条件:
(1)要带彼“所缘境”的“相”。
(2)所缘的“境”要有“实体”。
如果能够合乎这两个条件才可以做“所缘缘”,才能令能缘的“识”,托彼所缘的“境”而生起。但是外人所执的“外色”等“极微”本来是没有“实体”;纵然虽有实体,能生起前五识,有第一个条件,却又缺了第二个条件,就是容许有“缘”的意义,然而又没有了“所缘”的意义呀。因为那“极微”的“相”眼识上看不见,带不起来。这个道理你设若还不懂,我可以说一个譬喻给你听:
譬如眼根——胜义根(神经)虽然是有“实体”,但是在眼识上,却没有彼眼根的形相,故不能为所缘。这样,你说的“外色极微”在眼等识上既然没有其“相”,就没有“所缘”的义了。
【和合于五识,设所缘非缘,彼实体无故,犹如第二月。】 上面破了“外色”的“极微”,于前五识上没有其“相”,不能作“所缘缘”。下面再破“外色”的“和合”,于前五识也不能作“所缘缘”的道理。
此颂先立一量:
宗——和合无能缘。
因——无实体故。
喻——如捏目所见的第二月。
【色等和合,于眼等识,有彼相故,设作所缘,然无缘义,如眼错乱,见第二月,彼无实体,不能生故;如是和合,于眼等识,无有缘义。故外二事,于所缘缘,互阙一支,俱不应理。】
这长行的文义是解释前面那首颂的,它的意思是这样: 外人所说的“和合”,在眼等识上虽然有和合的“粗相”,这“粗相”设若能够做“所缘”的境,然而没有“缘”的意义,这是甚么原故呢?这就是因为前五识是“现量”,不分别大小、方圆、长短、名言、种类的“粗境”,并且和合是“假色”,没有“实体”,没有实体的东西不可以“作缘”而“生识”呀。例如眼识错乱,所见天上有第二个月亮,是没有实体,这第二月当然是不能为缘而生识的。这样说起来,和合的“粗色”在眼等识上是没有“缘”的意义。所以知道,外人所说的两件事——“极微”、“和合”,对于所缘缘的条件是互相缺减一支,都不应理,即是:(1)“极微”有“缘义”,而缺了“所缘”。
(2)“和合”有“所缘”,又缺了“缘义”。
【有执色等,各有多相,于中一分,是现量境,故诸极微相资,各具一和集相,此相实有,各能发生,似己相识,故与五识,作所缘缘。此亦非理,所以者何? 】
(3)为“小乘”的人,看见别人两种外色(“极微色”及“和合色”)的主张,都被唯识家破了,他现在换过一个挽救的方法,他说,不是“极微色”,也不是“和合色”,是一种“和集色”,可以作五识的“所缘缘”。他的理由是:
①“和集色”不同“极微色”。
②“和集色”不同“和合色”。
因为“极微色”是分散在虚空中,太微细了,看不见,故不能作“前五识”的“所缘境”。
因为“和合色”是“假”的,并且是有长短方圆的形状,虽可作“前五识”的“所缘”,而不能为“缘”。
若是“和集色”,那是“缘”和“所缘”都有了。因为:
①“和集色”是以“极微”为单位,具足有“实体”,故能为“缘”。②“和集色”是合集许多极微实体而成粗相为所缘时,能带“彼相”,故是“所缘”。
前面所说过的话,还没有离开好久,大约不至于忘记吧?“所缘缘”者,“要有实体,能带彼相”。现在“和集色”对于这两个条件都合上了,所以能做“所缘缘”。
试看“唯识家”破他,说他这说法也是没有道理的,怎样知道呢?颂曰:
【和集如坚等,设于眼等识,是缘非所缘,许极微相故。】
此是颂文,先立一量如下:
宗——和集非所缘。
因——许极微相故。
喻——如坚湿相等。
【如坚等相,虽是实有,于眼等识,容有缘义,而非所缘,眼等识上,无彼相故。色等极微,诸和集相,理亦应尔,彼俱执极微相故。执眼等识,能缘极微,诸和集相,复有别生。】
此段“长行”文是解释上面这首颂的,如何解释呢? 例如四大之坚湿暖动性,虽然是“实有”,但是在眼、耳、鼻、舌、身前五识上,容许“前五识”有“缘”义,但却没有了“所缘”,为甚么道理呢?因为眼等“前五识”亲缘不到坚湿等相,则识上无彼相。色、香、味、触等极微的“和集相”,就“前五识”也是缘不到的,故五识上也是一样,没有彼“和集相”,就是“极微相”,故只是“缘”而不是“所缘”呀。
还有另一种人,他执着眼等的五识,而对于能缘极微诸“和集相”且复有各别的相状生起,颂曰:
【瓶瓯等觉相,彼执应无别,非形别故别,形别非实故。】
“瓶”是“花瓶”,瓶有瓶的形相。
“瓯”是“茶杯”,杯有杯的形相。
“等”是其他的种种形相。
“觉相”是觉知这是瓶瓯之知觉。
“瓶瓯等”是被觉相。
“彼”是指小乘外道。
“执”是执着。
“应无别”是指极微一样无别。因为瓶瓯的形相虽有各别的不同,而能成的“极微”也是没有各别不同。
“非形别故别”,不是因为“瓶”“瓯”形相各别,而“极微”也有分别,因为“瓶”“瓯”形相各别,是“假”而非“实”的。【瓶瓯等物,大小等者,能成极微,多少同故。缘彼觉相,应无差别,若谓彼物形相别故,觉相别者,理亦不然,瓶等别形,惟在瓶等假法上有,非极微故。】
现在解释上面的颂文。“瓶瓯等物,大小等者”,这个“等”字是说“瓶”“瓯”的“极微”,是同等一样大的。所以说能成的极微,无论多少,而缘彼极微的知觉应当没有差别的。若说彼“瓶”“瓯”等物的形相各别,就说连“能知”的“觉相”,也有各别,这个道理也是不对的;因“瓶”等的形别但在“瓶”等假法上所有,“极微”是没有大小等各别的形相啊。
【彼不应执,极微亦有差别形相,所以者何?极微量等故;形别唯在假,析彼至极微,彼觉定舍故。非瓶瓯等,能成极微,有形量别,舍微圆故,故知别形,在假非实。】
彼外人不应当执着“极微”也有差别的形相,甚么道理呢?因为“极微”的微圆量是同等一样,所以形相各别,是由极微合成的。但是“假有”决非“实在”,如果将一个物体的形相分析到了“极微”的时候,那原来的物体固然没有了,就是那原来物体的“观念”,即各别形相的“能觉”,也决定会舍去的。为甚么呢?因为极微合起来时,不是能成“瓶”“瓯”等的极微,有甚么形量差别,舍去了极微的圆相了。所以知道,物体的形相差别是在“假”而非“实”。【又形别物,析至极微,彼觉定舍,非青等物,析至极微,彼觉可舍,由此形别,唯世俗有,非如青等,亦在实物,是故五识,所缘缘体非外色等,其理极成。】
又要知道,一种物体有二种色,一是“形色”,二是“显色”;形色是“假”,显色是“实”。一种物体的各别形相是“假”的,为甚么呢?因为如果把物形分析到了极微的时候,原来物相没有了,其各别形相的观念知觉也一定是会舍去的。譬如一个瓶子,未打碎时,瓶的形状存在,人对瓶的观念也存在。若是把瓶子打碎了,立刻瓶的形状没有了,人对那瓶的观念也没有了。青、黄、赤、白显色实物就不同了,要把青色分析到了极微之时,青色还是有的,彼分别青的能觉观念也不能舍去。由此我们就知道,物的形相各别,是世间俗谛假法上有,不同青黄赤白等实色,也是实物。因这原故,作前五识“所缘缘体”的,决不是“外色”,这个道理能不赞成吗? 【彼所缘缘,岂全不有?非全不有,若尔云何?内色如外现。为识所缘缘,许彼相在识,及能生识故。
外境虽无,而有内识,似外境现,为所缘缘,许眼等识,带彼相起,及从彼生,具二义故,此内境相,既不离识,如何俱起,能为识缘? 】
上面这段文有问,有答,有释。
外人问云:照你们的大乘这样说起来,“外色”不可作“所缘缘”,那末,这“所缘缘”岂不是完全没有吗?
大乘答:不是完全没有。
小乘又问:若不是完全没有,究竟是怎样一回事呢?
大乘先用偈颂来答他:
内色就是内识“自证分”所变的“相分色”,好像和外面显现的色法是一样,这内识所变的“相分色”才是内识“自证分”所变的“见分”,是它的“亲所缘缘”。这是甚么理由呢?因为唯识家自许“相分色”,是由自己的识体(自证分)上所变的,并且这“相分色”又能够引生自己识上所变的“见分”。
在大乘说没有外境,并不是否定的完全没有,不过是没有实体,而不离识的假有罢了。故说有内面的心识变现境界,好像有“外境”的“显现”,作前五识的“所缘缘”,许眼等前五识,带彼“相分色”而起,即是“所缘”;这“相分色”能引生识,即是“缘”。这样,岂不是具足了“带彼相起,及有实体”而做“所缘缘”的两种意义了吗?
(1)带彼相——带彼相分色——所缘。
(2)从彼生——从彼相分生——缘。
现在我们才知道,我自己内识的“相分色境”既然不是离开了“内识”而独有,怎样能作识的“所缘缘”呢?且看下文解答。
【决定相随故,俱时亦作缘,或前为后缘,引彼功能故。】
上面这首颂是答覆前面的问题。如何为“缘”,在时间上说有二种:
(1)同时为缘,“能缘”和“所缘”同时。
(2)前后为缘,“能缘”和“所缘”前后。
所缘的“相分”和能缘的“见分”之行相决定同时相随不离,有此定有彼,故可作“缘”;或“相分”在前,“见分”在后,由相分引生见分,这是相分能引生见分了境的功能力量。
【境相与识,定相随故;虽俱时起,亦作识缘,因明者识,若此于彼,有无相随,虽俱时生,而亦得有因果相故,或前识相,为后识缘,引本识中,生似自果,功能令起,不违理故。】
所缘的“境相”和能缘的“识”决定是互相随顺,虽然是同时生起,然彼境相亦作生识之“缘”。若此法(境相)对彼法(能缘识)是成功了“此有则彼有,此无则彼无”的话,此彼决定相随,二者虽然是同时生起,也有个因果道理在;此(相分境)有是“因”,而彼(见分识)亦有是“果”。前者本身既是“所缘”,又是后者的“因”,故又是“缘”,而成因果关系的“所缘缘”了。还有一个“所缘缘”的道理,就是我们的心念前一刹那的“识相”,作后一刹那的“识”之“所缘缘”。这前刹那的“心识”能够引生根本识中的功能(种子)生起能缘“见分”,好像从自己的种子生出自己的华果一般。这前刹那“识相”是“所缘”,又能引生后刹那“自识”,故又是“缘”,此是自类心识为“所缘缘”,也是不违背正理的。
【若五识生,惟缘内色,如何亦说,眼等为缘? 】
这是一个重要问题,外人意思是说:设若在前五识生起的时候,但缘“内识”所变的“相分色”,那末,怎样又说是前五根——眼耳鼻舌身,也可把它作了生识之缘呢?颂答曰:
【识上色功能,名五根应理,功能与境色,无始互为因。】
这是大乘唯识家有名的解答,唯识论上的唯识道理完全在这一颂。“识”是指第八“阿赖耶识”,“识上”就是识中,“色功能”就是色法种子。“第八识中”的“色种子”就是“色等五根”,这是合乎正理的。这“能生”的“色功能”(种子)和“所生”的“境色”从无始以来,都是互相为因果的,怎样互为因果呢? “现行”熏“种子”时,现行是“因”,种子是“果”。
“种子”生“现行”时,种子是“因”,现行为“果”。
【以能发识,比知有根,此但功能,非外色造。功能发识,理无别故。在识在余,虽不可说,而外诸法,理非有故。定应许此,在识非余。此根功能,与前境色,从无始际,展转为因。谓此功能,至成熟位,生现识上,五内境色;复能引起,异熟识上,五根功能,根境二色,与识一异,或非一异,随乐应说,如是诸识,唯内境相,为所缘缘,理善成立。】
我们怎样知道有“五根”呢?因为能发生“五识”,用“比知”的方法,才知道有“五根”。老实说,这“五根”就是“功能”,“功能”也就是“种子”,“种子”才能生“识”。你切切不要把“五根”当作是离去内识,以外色所造来的,这“功能”发生了识的“现行”,这种道理是一样的,无论是在“识内”或在“识外”,虽然不能一定说它是在那里,但是离识以外的一切色法在道理上说起来,都是没有的。这样说起来,“外色”既然都是没有,那末,决定要允许了这“所缘缘”是在我们“心识之内”,而不在“其余的地方”。
这“五根”的“功能”和“所缘”的“境界”从无始以来,“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互相展转为“因”,就是说,这“功能”——(种子),到了成熟的时候,生起了现行识上的“五种内色”——(相分色境界),又能引生异熟识上的“五根功能”——(种子)。此“五根”和“五境”这“两种色法”同“内识”或一或异,或非一非异,都可随你欢喜,任何那一种都可以说。如是“诸识”都是用“内境为相”,作“所缘缘”这种道理,善能成立。
即说偈曰:
【凡夫贪外色 佛圣观内识
了达是唯心 学佛能事毕】
第四篇:八识规矩颂讲话 慧律法师
慧律法师佛学讲座
八识规矩颂讲话 慧律法师(1)
1993年2月13日
高雄文殊讲堂
我们今天要讲前五识跟第六意识,诸位现在翻开(课本)来。翻开来五十九页,五十九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好!
好!五十九页,【八识规矩颂讲话】
【《八识规矩颂》,为玄奘大师所造。】
“规矩”两个字怎么解释呢?
【“圆”必依“规”,】如果你要画圆形的圈子,要依照这个“规”,我们常常讲:圆规,圆规,有一个中心,然后,画一个圆圈,这个念小学时,圆规大家都用过。你要画圆形的,没有这个圆规画不起来,没有办法!
【“方”必依“矩”,】你要画方形的,就必须按照这个“矩”,这个“矩就是画方形的东西。
【此造物的法则。玄奘大师欲在“八识”之下,分配“心所”的多寡,】
《八识规矩颂》是讨论八个识,它分成四个段落,前五识、第六意识、第七意识、第八意识。前五识有几个心所跟它配合;第六意识有几个心所跟它配合;第七、第八,有多少个心所跟它们配合。所以说:想要在八识之下,分配心所的多寡。
【以及“性”,“量”,“境”,“缘”宽狭的不同,】把笔拿起来,“性”就是三性,八个识:前五识、第六意识、第七意识、第八意识,它到底是什么性呢?三性,所以,这个“性”的上面,要加一个“三”字,一二三的“三”,三性。前五识是善的呢?是恶的呢?是无记性?善性、恶性、无记性,这三性。再来,三量:现量、比量、非量。要讲这八识跟心所的分配;以及八识跟三性的情形;以及八识和三量的情形,是现量呢?是比量呢?是非量呢?譬如说:前五识,前五识它一定要现量,它看到的,都是实实在在的境界。对不对?所以,它就会现量。那么第六意识,现量、比量、非量都有;那么第七意识,那一定是非量。所以说:这八个识,它的三量的分配情形是什么?再来三境,三境就是:性境、带质境、独影境。八个识跟三境的关系是什么?缘,宽狭的不同,这个“缘”就是指上面的:性、量、境,它缘着三性、三量、三境多少,所缘不同,所以说:宽狭的不同。【故造此颂;】因此,《八识规矩颂》并不困难,只要研究过唯识简介,以及《百法明门论》,那么《八识规矩颂》就等于是在复习,复习,并不困难!
【非但义理包罗含蓄,】就是说:不但这个道理包括了……,“含蓄”就是蕴藏得很丰富。【并且颂句简明谐和,】他做的七个字七个字这样,念起来很谐和,很好念。
【故诵读之时,更觉津津有味,而不生烦厌的。】
【王恩洋居士曾造《论释》,】
就是《八识规矩颂》的论释,【范古农居士】也就是校订《金刚经讲义》者。
【亦作《贯珠》,而谛闲老人并有《颂疏》,】
就是《八识规矩颂》的疏。
【均可作为参考。今此所讲者,不过余】
“余”就是慈航菩萨,也就是肉身菩萨,汐止(汐止市是台湾台北县下辖的一个次级行政区。)的慈航堂,我有去参访过,修到金刚不坏身,这不容易的!他最大的优点,就是布施到身上什么都没有。慈航菩萨一生一世所做的,代表作,代表,那就是施舍。他死后,抽屉抽出来,剩下四角的邮票,一毛钱都没有!抽屉抽出来,只剩下几张邮票,统统布施光光的,一毛钱都不留,他最聪明,施舍出去,才是真正的福德嘛!你现在的拥有,明天你爬不起来,就是别人的东西了!所以,慈航菩萨确实了解空性的道理,真正是一位高僧大德。修到金刚不坏身,那就是无我,无我。因此,我们要记住!放下有限的生命,才能得到无限的智慧。这是一定的道理!你要执著有限,你就开展不出无限的生命。所以,你看慈航菩萨长得多庄严,肥肥胖胖的,一个肚子那么大,开口就笑,他从来没有烦恼过,他的施舍心,那是前所未见的,身上都不带钱的。所以说:
【“随自乐为”,】那是我慈航随自己快乐地把它写一写。
【说其概要,便人了解!】方便人家、众生去了解。六十页,【前五识颂】
【性境现量通三性】 【眼耳身三二地居】【遍行别境善十一】【 中二大八贪瞋痴】
师父这样念,是要告诉你们,一个停顿停顿的地方,他在讲些什么。有的人看了这个句子以后,讲了老半天,他竟然不知道,这是在讲前五识。说:师父!您念这个在讲什么?前面那个大字,他竟然没有看清楚;“前五识颂”,有的人就是这么糊涂,已经告诉你:讲前五识颂了,就是这一段后面讲的,统统是前五识的事情。他念了老半天,他不晓得这在讲前五识,世界上就是有这么妙的人!我们一句一句来解释:
【性境】,就是前五识所面对的境界是什么呢?就是性境;真实的境界,不假思索的,清清楚楚的,(师父敲桌子,“咚、咚”响)这个就是桌子、这个就是杯子、这就是麦克风、这就是灯光、这就是墙壁,不假推论、不假思索的,眼可以看得到、手可以触摸得到的,就是性境。前五识所面对的就是现量,不是比量。怎么说现量呢?眼睛看的,就是这个东西嘛,就是现在的现量嘛!它不是第六意识用猜的,第六意识,晚上打坐的时候:还有几天要上课啊;我将来要出国……。自己幻想,幻想起来:出国以后,是不是找一个黑马王子啊?非量开始跑出来了,非量跑出来了!然后,观想到黑人,这就是所谓的非量。所以,第六意识比量、非量统统有。前五识不行,前五识要现量,所看的、听的,统统是很清楚的。现量。通三性,前五识有时候是做善,有时候是恶的,有时候是无记的。它是因为依据第七意识的分别跟执著性,所以,第七意识是染净依,第六意识是分别依。第七意识清净的话,那么它所缘的就是善的。第七意识分别心、执著心很重的话,它所流露出来的前五识,统统是不清净的。所以,虽然说:它是面临境界,其实还是心的问题,受第七意识整个控制住。虽然说:前五识是我们面对善境、恶境、无记住,但其实是心的问题。当我把分别心放下、执著心放下,我们把它回光返照,一切境界,都可以当作我们的老师。那么化一切境界,都离不开我们这分清净的心,前五识就会整个清净。第七意识为什么叫做染净依呢?因为第七意识就像河的上游,河的上游,黄河的上游如果不黄,到下游怎么会变黄呢?如果上游是清净的,流下来的水,当然就是清净的;如果上面的水是染污的,流到下游的水,那一定是染污的。所以,前五识还是掌握在第七意识的控制之下。意思就是说:若能转境,即同如来,一样,如果把一切境,摄归到我们的心,那我们还是唯心无境。虽然说:前五识面对这个境界,但其实前五识第一刹那之间看到,就是我们的清净心,不生不灭的清净心;是因为我们连续的动到第二个念头,连续地动到第三个念头。因为我们无始劫来无明的熏习,使我们动的念头,第一念推论到第二念,第二念推论到第三念,变成一种扭曲。本来是真实境、清净心,循业所影现出来的境界,本来无所谓的善、恶,无所谓的无记。在《楞严经》里面讲:非因缘,非自然,一切都是清净心,一切都是清净心。一切都是清净心。这是我们透过第一念,这一念看的,是本来的面目;可是我们稳不住,就是保任的功夫没有。所谓保任的功夫没有,就是我们心地持续安详的功夫没有,很容易就被我们的无明所征服,就马上转成第二念。这个第二念就开始分别,就是第六意识支配着,再来就是第七意识微细的强烈的执著。所以,我们一直认为境不好,其实是我们的心不好,我们不知足,我们没有智慧,把所有的无明,化作我们生命的无知,又拿这些无知,来困扰我们自己,认为有个真实性的世界。佛菩萨刚好相反,这些无知、无明,这些境界,都不是实在存在的,是我们的无明束缚著我们。所以,只要我们这个念头一转过来,统统是清净的。所以,要转前五识,其实是最难的,你要转这个肉眼,你怎么转呢?所以,修行人大部分,都必须从第六意识下手。因为前五识没有办法转,前五识一定要到佛果才能转变的。你要转这个色身,没有那么容易的,你怎么转这个色身呢?那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从前五识讲,是方便讲,《八识规矩颂》,应该是从第六意识开始讲才对,因为要转第六意识的分别心,这就比较容易了,我不分别,那就可以嘛!再来讲第七意识,再来讲第八意识,再来讲前五识。如果《八识规矩颂》要讲课,应该是从第六意识开始讲,再讲第七意识,再讲第八意识,然后,最后再讲前五识。因为前五识必须要成佛果,它才能够转过来。像释迦牟尼佛就转过来,眼睛像莲花般一样的慈祥,绀目澄清四大海。是不是?我们怎么转呢?我们没有办法转,我们没有办法转前五识。譬如说:这个触,我们一支针插下去,哇!痛得不得了!释迦牟尼佛知道,这个触觉是虚妄的东西,你用针刺下去,释迦牟尼佛他就如如不动!为什么?他本来就是进入空性的状态,转成佛果之后,他没有我法二执;没有我法二执,他这个肉体夹杂着神经系统,所有的神经系统,都化成他的清净心。我们是把我执加上这个色身,把这个我执,变成一种神经系统,所以,这个“我”的存在性,变成神经系统。释迦牟尼佛把我相全部破掉,那么他的神经系统,本身就进入了一个空性状态,虽然有这个色身,可是他有无量的定力。所谓无量的定力,因为他证悟到空性的东西,他本来就没有这个东西。所以,你用一支针插下去,他的触当体就是空性,触感。所以,这些对佛陀没有作用,你杀他,没有作用!所以,前五识要到转境,转这个色身,那就是等觉菩萨也没有办法,就是等觉菩萨也没有办法,一定要到妙觉,就是成佛。所以,前五识就比较难!所以,前五识来讲的话,是控制在第六意识的支配,以及第七意识执著的支配,因此,还是心的问题。前五识所攀缘的是性境,所面对的是现量。前五识是通善性、恶性,以及无记性,那么要第七意识是现什么性,第七意识是善的,前五识就善;第七意识是恶的,前五识就恶。是不是?第七意识是无记,它就是无记,其实它根本没有主宰。只是因为我们不了解境是由心所造,所以,本来是由心变现成万法、色法,我们不晓得。我们无法把染境,回归到我们的自性清净心,我们现在把影射出来的色、境界,变成以为有真实的外境,然后,我们再去执著这个外境,然后,再继续去造业。变成怎么样?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我们自己的心,去执著我们变现出来的境界,然后,这个境界又困扰我们自己。众生就是经过双重的颠倒,就是这样子!
【眼耳身三二地居】眼、耳、身这三种,在九地的第二地还有。九地的第二地,我们现在翻开七十二页,我们现在翻开七十二页,七十二页,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
一、五趣杂居地,色界分四地:
二、离生喜乐地,三、定生喜乐地,四、离喜妙乐地,五、舍念清净地。无色界分:
六、空无边处地,七、识无边处地,八、无所有处地,九、非非想处地。(新版已更正)那个是“想”,不是“相”。非想非非想,少一个“心”,那个字打错了!非想非非想,就是非非想处地。三界又称九地,把欲界纳归成一地;把色界划归成四地;把无色界划归成四地,一加四加四就是九地。所以说:二地居,眼耳身三二地居,那么就是离生喜乐地,离生喜乐就是色界的初禅天,色界的初禅。好!说:眼耳身三,眼睛、耳朵、身体这三种,在离生喜乐地,就是二地居,初禅天这个地方还用得到。至于这个味,就是口、就是舌;鼻嗅香,在这里没有用到。所以说:九地的第二地,是离生喜乐地,初禅因为没有段食,所以,没有味跟香,不用舌跟鼻,没有用到舌、没有用到鼻。所以说:眼、耳、身这三个识,这个“三”就是指上面的:眼、耳、身这三种,在二地还有用到,关於舌跟鼻,就没有用到了!可见,色界的初禅天,那里面就不需要用到空气了,就不需要用到空气了,因为鼻子没有作用了,鼻子只是装饰一下而已,鼻子只是装饰一下而已。像我们画佛像,画成这个佛像。对不对?如果你叫阿狗兄来画佛像,它不会画这样的,狗来画佛像,它会画一条狗的,它会画成一条狗的,它有用到嘛!对不对?猴子来画佛像,它会画成一只猴子佛,唯心所造嘛!那我们人画佛像,因为佛的法身是无相,无形无相的东西嘛!所以,我们把他画成那么庄严的,是这样子的!是不是?尽虚空界,遍法界,佛是无形无相的,所以,随众生心,应所知量,《楞严经》这样讲的嘛!对不对?你不相信吗?日本人画佛像,就像日本人,你相不相信?你去日本那个地方看看,佛像一看就像日本人;韩国人造佛像,一看!就像韩国人。不然问我们的韩国比丘,大见法师,你们韩国人,对不对?画的一座佛像就像韩国人。你看!中国人喜欢圆满,他一画佛像、做佛像,就像中国人一样。所以,这个阿弥陀佛是中国人画的,中国人喜欢圆满型的,喜欢圆满型的。对不对?就是这样子。为什么?佛那有那么多呢?中国的阿弥陀佛,怎么跟韩国、日本画的阿弥陀佛都不一样?对不对?佛光山造的阿弥陀佛,跟我们这里的阿弥陀佛也不一样啊!你喜欢画什么像,都没有关系,佛也没有固定的形相,意思就是这个道理嘛!万法还是唯心所造的道理。所以说:眼耳身三二地居,味跟香,就是所谓的舌识跟鼻识,根本就没有用到。底下是谈心所,前五识跟那几个心所相应呢?遍行心所:五遍行心所,别境心所,善心所有十一。“中二”就是我们所谓的中烦恼,有两个,就是:无惭、无愧。大烦恼有八个:昏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掉举等等。然后,贪、嗔、痴,根本烦恼本来有六个,但是,前五识只跟三个相应,本来是贪、嗔、痴、慢、疑、恶见。是不是?前五识只跟根本烦恼里面的贪嗔痴、中烦恼的两个相应;大烦恼有八个,与前五识相应 ;根本烦恼有六个,里面的三个,跟前五识相应。所以说,遍行有五个,别境也有五个心所,善也有十一个心所,五加五加十一,就是二十一。中二,中烦恼有两个,二十一加二就是二十三。大烦恼有八,二十三加八,三十一。根本烦恼六个里面,有三个:贪、嗔、痴,加起来,三十一加三,就是三十四个心所。这三十四个心所,跟前五识相应,跟前五识相应。师父整句解释一下,性境现量通三性,前五识跟性境相应;前五识跟现量相应,所攀缘的都是现量。前五识通善性、通恶性、通无记性。前五识,在眼识、耳识、身识,这三个情形,到初禅还用得著,初禅已经不用到舌跟鼻了!再来,前五识跟那几个心所相应呢?跟五遍行相应;跟五个别境相应;跟善十一 相应;跟中烦恼:无惭、无愧两个相应,“中二”嘛!就是中随烦恼。大随烦恼有八个,就是:掉举、昏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以及根本烦恼的贪、嗔、痴,五加五加十一加二加八加三,就是三十四个心所。我们看看十六页,所以说:这个就等於复习一下。十六页,翻开十六页,我们简单复习一下,五遍行心所,为什么讲遍行呢?因为它遍一切心,遍三界九地、一切地;遍善、恶、无记性,遍一切性;遍过去、现在、未来。所以,周遍一切心、一切地、一切性、一切时,所以,这个叫做遍行心所。意思就是说:你在任何的时间、空间,都要用到触、作意、受、想、思。触、作意、受、想、思,那一个人,三界九地,任何时空、善恶,统统要先触、作意、受、想、思,这个谁都逃不过的!触、作意、受、想、思,叫做遍行心所,这五个遍行心所,是遍一切处的,没有让你选择的馀地。
别境有五个,别境很容易了解,别境的意思,就是各别缘境,你各别缘什么境,你将得到什么心所。翻开十八页,翻开十八页,十八页的第一行,这五个心所叫做别境,因为它是各别缘境,“欲”,是缘所乐境,“胜解”,是缘决定境,“念”,是缘曾习境,“定”,是缘所观境,“慧”,是缘所观境,也是一样的。所以说:别境是各别缘境,你各别缘什么境,你就产生什么心所,所以,叫做别境。善十一,你看!信心所、惭心所、愧心所、无贪、无嗔、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这十一个心所,是善的心所。再来,我们说:中二,那么中二,诸位翻开二十一页,二十一页,二十一页,第十一、无惭,第十二、无愧,这是中随烦恼。一个人无惭无愧,那就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我们有惭有愧,我们就会拒绝去造恶;我们有惭愧心,我们成就菩提就容易!我们一个人所做无惭无愧,那跟畜生没有什么两样!所以说:中随烦恼两个。大随烦恼,好!翻过来,二十二页,二十二页的第十三就是掉举,那么这个排版漏掉了,(新版已更正)排版印漏掉了!所以,十三是掉举,第十四是昏沉,十五是不信,十六是懈怠,十七是放逸,第十八是失念,十九是散乱,二十是不正知,没有正确的知道。我们如果有正确的知道的话,那就不会迷惑了!
譬如说:明天情人节呀,送送什么玫瑰花啊、蛋糕啊,画一个心啊等等。是不是?电视今天都一直在报导这个东西。如果他有正确的念头、生命观,他会很平淡的处理,很平淡的处理。如果今天我结婚的话,说:情人节你要带你老婆去哪里?我带她去打佛七,最好的礼物!不然你送她什么呢?阿弥陀佛······,以心连心真带质,两个都到极乐世界去嘛!我就问她:你爱我吗?爱!永远吗?永远!以后我要去那里才能见到老公?很容易!你到极乐世界去,一定见到,永远在一起。不要讲每年送你什么,我随手地上捡起来,就给你挂耳环,到极乐世界,看你要什么,我统统给你!因为那是阿弥陀佛变现的清净世界。我真的爱你,我不会买玫瑰花送给你,那有刺的,怕你插到手。也不须要买什么巧克力,你已经八十公斤了,我为什么要买巧克力?对不对?那还能买什么东西给你呢?这个都没有什么不得了的,这世间就是虚妄、假相的东西,买奇士美口红抹一抹啊!对不对?画画眼睛、睫毛啊,这个都是生死、无常法的东西。我会带她去打佛七,两个人拼命的念佛,就是这样。回来的时候,送个地钟给她,教她练法器,阿弥陀佛······,练法器,这个送给你。就是这样子!众生相就是迷迷糊糊的,纵经百千劫,不能解脱,就是在妄、妄想里面打转,不正知,没有正确的认识这个世间。再来,根本烦恼里面的贪、嗔、痴,所以说:这个心所,我们简单的看过一下。底下,翻回来六十页,那么六十页这个,看起来就不会很困难了!
【〖讲〗】【“前五识”,在“三境”中,】【但能缘“性境”;】
只能缘性境。
【在“三量”中,但属於“现量”;】【若论“三性”,】
前五识有时候是善,(【那是善,】)有时候是【恶,】有时候是【无记,】【三性俱通。】
【三界分九地:】三界分九地。
【欲界一地——“五趣杂居地”,】
五趣杂居地。
【五识俱全。】全部都用得著,叫做五识俱全。底下加三个字:如果是,加这三个字,这样念起来才会顺,否则你不晓得他在讲什么东西。如果是
【色界初禅,】如果是色界的初禅。
【第二——“离生喜乐地”,】
那么【只有眼、耳、身三识了。】
【因为初禅以上不用段食,】不用段食,就像我们现在,段食就是时间的,这个“段”就是距离,时间的距离叫做段,譬如我现在吃饱了,经过一段时间我再吃,我吃饱了,经过一段时间再吃······,这个就是一种段食。段食就是间接的吃,叫做段。
【没有香味二境之存在,】
【所以用不着鼻、舌二识了。】
【二禅以上,】
【连眼、耳、身三识都用不着了,】
【因为他常在禅定中啊!】
【前五识的心所,只有三十四个:】
【“遍行”五个,】
【“别境”五个,】
【“善”十一个,】
【“中随烦恼”两个,】
【“大随烦恼”八个,】
【“根本烦恼”只有贪、瞋、痴】
“痴”在旁边括弧:就是无明,这个最难断的!因为你无明,你什么都来,你什么统统来!你无惭无愧也是无明;你会贪也是无明;你会我慢也是无明;你会愚痴也是无明;你会嗔恨心、你会嫉妒,统统来自无明,这个无明就是根本。
师父曾经调查过;你们知不知道,贪、瞋、痴、慢、疑,那一个最难断?有的人讲:贪最难断;有的人讲:嗔最难断。不对!痴最难断,痴,你怎么能断呢?痴就是迷迷糊糊嘛!知道,知道还是迷迷糊糊啊。为什么说:知道还是迷迷糊糊?道没有运用在你的生命,道只是文字而已,你只是懂得一点皮毛而已。所以,这个痴,要能够有智慧,还要降伏自己,要摆脱这个欲望,这不是很容易的事情!无明是最难断的,你根本没有办法,很难的!你说:我今天我不贪心。很容易啊!不困难。你说:我今天我不发脾气。那不是很困难。你说愚痴,愚痴你怎么放呢?我说:我放掉愚痴!来啊!你放给我看啊!说:我不愚痴。说不愚痴,你还是很愚痴啊!对不对?你说:我不贪!可以!我尽量布施,我尽量救度众生,我不贪钱,这个容易啊!说:我不痴。你没有办法啊!你不痴,你没有智慧,你怎么不痴?无能为力的,痴最难断!
【三个,】
【所以一共只有三十四个心所。】所以一共只有三十四个心所。六十一页,【五识同依净色根】【九缘七八好相邻】【合三离二观尘世】【愚者难分识与根】
眼、耳、鼻、舌、身,这五识都是依净色根。所谓净色根,又名胜义根,它是附托在根依处里面。也就是说:五识统统依附在净色根,依附在净色根。所谓净色根就是胜义根,接近我们现在所讲的神经系统,接近我们现在所讲的神经系统。我们说:浮尘根,就是接近我们现在讲的肉眼;净色根就是接近了视神经;但其实不是神经系统,接近而已。再来,九缘七八好相邻,眼识要靠九个缘,才能产生作用;鼻、舌、身要靠七个缘;耳朵要靠八个缘。好相邻,这个“相邻”是指数目,七、八、九都很接近,大家好像很好的邻居,住在一起一样,附近而已,你家住九号,我家住七号,他家住八号,刚好是邻居嘛!好!现在先翻过来,page twenty—five 师父!page twenty—five 是什么意思?还是要解释一下,page twenty—five 就是二十五,真麻烦!二十五页,好!二十五,根缘;境;“空缘”就是距离,因为以前没有这个名词,玄奘大师当时候,没有“距离” 这个名词,所以,“空缘”就是距离;“明缘”就是光、光线的意思。第四、明缘,就是光线的意思,第五、就是作意缘,第六、分别依,就是第六意识,第七、染净依,就是第七意识,第八、根本依,就是第八意识,第九、种子依,就是种子。等无间缘不必列出去,因为每一个统统要等无间缘。意思就是:连续才能作用,不连续是不能作用的。所以说:一般都讲九缘,其实是十个缘,因为等无间缘是必须有的,所以,不必加,不必加。对不对?不必加。譬如说:底下的,眼识九缘,就是全部都俱。耳识是八个缘,除去明,耳朵听声音,有光线跟没有光线,都可以听得到,有光线、没有光线,耳朵都可以听得很清楚!鼻识七个缘,嗅觉除了空缘,空缘,不必距离,有距离怎么嗅呢?你拿那么远,我在台北这里拿一块香肠,你在高雄闻,你闻得到吗?对不对?香味根本不可能达到这个地方。是不是?太长的距离,没有接触到鼻子,鼻子没有作用。所以,鼻子不能有距离的,有距离就麻烦了!所以,除去空,再来,不必光线。舌也是一样,不必距离、不必光线。身也是一样,除去空缘跟明缘。
所以说:九缘七八好相邻。再翻回来,翻回来,所以,九缘就是眼识要靠九个缘,鼻、舌、身要靠七个缘,耳要靠八个缘。所以,这五识,就是九缘、七缘跟八缘,相邻近,大家就像住在隔壁一样。合三离二观尘世,把笔拿起来,“合三”画一线,在旁边写著:鼻舌身;“离二”画起来,旁边写个:眼跟耳。鼻跟舌跟身,它要合才能作用,所以,合三。它要起作用,它一定要合。譬如说:鼻子,鼻子跟烟具,若有距离,你怎么合呢?舌头,我吃东西,我吃东西,我拿这样吃,吃什么?对不对?要合起来,咬下去才有作用;你不合,你怎么作用呢?身,身要接触,接触,要接触啊,皮肤,要接触啊!说:我那一件棉被很柔和!你怎么知道很柔和呢?因为我吊在半空中,我吊起来,晚上睡觉用看的,没有接触,没有touch,没有这个触缘,身体一定要碰到。对不对?有这个因缘,所以叫合三。合著,要接触到才能作用,这三种情形就是鼻识、舌识、身识。离二,眼睛要离、耳朵要离,你说眼睛,我拿这么近,那没有作用,这么近看,有人看这么近的吗?你有看过人家看书这样?这么近我还可以看得到,像道缘老和尚,他看书就是这样子,道缘老和尚讲经的时候,他那一本《弥陀经》,好大一个字,打开,一页里面没有写几个字。道老,近视两千多度,一、二千,道缘老和尚八十几岁,眼睛那么大!那眼镜的镜片,一看就知道是很有深度的人,他眼镜的镜片很深的!对不对?如果说这么看,怎么看?看不到!是不是?再来就是耳朵,耳朵也要有点距离,耳朵,若弄在这个地方:啊!耳朵当然要有点距离,弄到这里面去,你怎么听呢?所以说:离二观尘世,观察就是起作用。在这个尘世里面,就是眼耳鼻舌身的作用,这五个识,用这样子合跟离,这五个就是指五识,观照这个尘世间的一切。愚者难分识与根,把笔拿起来,“愚者”就是声闻人,声闻就是指罗汉。修小乘称为愚者,也就是证阿罗汉果的声闻人。难分,就是证阿罗汉果,还没有办法分清楚,这是识还是根。意思就是:因为很微细,分不清楚,识是无形的嘛!根是指清净四大所构成的,因此,根算是色法,识算是心法。所以,在这个时候,根的胜义根,很微细的清净四大所构成的,就是证阿罗汉果,还没有办法分清楚。诸佛菩萨证悟到这个,整个身体都是像影像一样,全部纳归到心法,唯心所造。
所以,愚者难分识与根。
【〖讲〗】【前五识共同依托的,是“净色根”,】【亦名“胜义根”,】净色根、胜义根。
【附托在“根依处”里面,】【眼识要托“九缘”,】【耳识要托“八缘”,】【鼻舌身三识要托“七缘”,】【才能生起,】【所以说:九八七,】【大家好相邻近了。】【眼、耳两识是“离中取境”,】眼睛跟耳朵,它一定要离开一个距离。
【鼻、舌、身三识是“合中取境”,】一定要touch 接触到,“合”就是要接触,不接触没有办法,没有作用的!
【才可以观察世间上的】【色、声、香、味、触五尘的境界。】【“根”和“识”两种不同的功用,】【不但凡夫和外道分不清楚,】【就是愚法声闻的人,】【也很难容易去真实了解啊!】
六十二页,六十二页翻过来的时候,在旁边写五个字:转识成智颂,就是前五识转识,然后成智慧,转识成智颂。
【变相观空唯后得】转识成智了!
【果中犹自不诠真】【圆明初发成无漏】【三类分身息苦轮】变相,师父的解释,你要特别注意听,等一下的解释就一目了然,最重要的是听师父的解释,然后,把这个词句的意思贯串起来,后面的就会迎刃而解,后面其实就是解释一下。所以,在讲的时候,要特别的注意听!“变”就是遣,遣相的意思,消遣的“遣”,遣除、除掉的意思,“变”就是转变这个相。简单讲:就是不住相,当你不著相的时候,这个都是名词的变化。变相就是说:当我转识成智,也就是说:当我不住相的时候。这个相,我们以为是真实性的,我们把它转变成空性,叫做变相,变相。所谓变相就是遣相,无所住的意思。当你遣相、无所住,观空,把笔拿起来,“空”的上面要加一个字:二,观我空跟法空。观空,观两种空性,一切无我,一切无法。唯后得,后得就是根本智,你要转变起来,转识成智以后,才能够得到根本智跟后得智。所以说:遣相观空,当你遣除一切相,当你不住一切相,观照我空跟法空的时候,你就会得到根本智跟后得智。果中犹自不诠真,这一句话,一些注解上,有的讲的并不是很清楚。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这前五识,在佛果的究竟位,果中就是究竟位,就是佛果位。佛果位当中的前五识,已经转识成智的时候,犹自不诠真,这个“诠”是显示,“真”就是真如。就算你已经证悟到佛果了,这前五识已经转识成智了,你一样不容易显示出这个真如,因为真如是无所表。真如无所表,它必须仰仗后得智,现一层的影像出来。譬如说:我们要怎么样能够诠显这个清净心呢?我们有实报庄严土,有实报庄严土。法本来是无形无相的东西,但是,因为清净心它一定要显,所以,显现出类似真如的,其实真如是不可显。所以,他为了要显现,就像真如一样的境界,因此我们所看到的清净的极乐世界以及净土,都是为了显现真如的清净;但其实真如是无相的。那么为了显现真如,我们必须以清净的世界来显示出来。所以说:佛果中犹自不能显示真如。简单讲就是说:当我们证到究竟的佛果,前五识已经转识成智的时候,一样很不容易显示真如,因为真如本来就是无所表示,必须要仰仗后得智,转变一分清净心的影像相分出来,来自己攀缘。意思就是说:你成佛,证得佛果了,已经进入空性的法身了,法身是无相;但是,我们还有实报庄严土,这个就是从真如起的影像。所以,他显现出来的,统统是清净心,统统是清净的东西。那么,我们的心污浊,所显示出来的,都是不清净的。
圆明初发成无漏,“圆明”就是转第八意识,为大圆镜智的时候,叫做圆明。当我们转第八意识,记住!第八意识没有转过来,前五识是没有办法转的,因为前五识是果报身嘛!前五识是受第八意识的主宰。我们根身、器界、种子,都是来自於第八意识,你当然要转第八意识,才能转前五识。对不对?是不是?如果说:你第八意识不转,前五识也没有办法。所以,前五识要果地的佛,他才有办法!圆明初发成无漏,转第八意识为大圆镜智的时候,初发:刚刚,初发,初发就是发起大圆镜智的时候,前五识才转,前五识才转成无漏的智慧。所以,中间要加几个字,圆明初发,中间加:“前五识才转,”成无漏,就是要加五个字。圆明初发,中间加: “前五识才转”成无漏的智慧。这样一看就会一目了然!所以说:圆明初发成无漏,就是当转第八意识转成大圆镜智的时候,刚刚发起这个大圆镜智,前五识才转成无漏。就是所谓的成所作智,这个是最难的,最难转的!三类分身息苦轮,三类分身,他为了要度众生,为了要度众生,第一个要现千丈的胜应身,为初地菩萨以上说法;现丈六的劣应身,为地前以及二乘、凡夫说法。再来就是变化身,随类化身,现种种不同的身形,去度化众生,就像三十二应之类的,所以叫三类分身。
当你证到佛果的时候,你的前五识就随著转,那么你就变化无穷,你就可以普度无量无边的众生。息苦轮,当然就是所谓的分段苦,跟变易生死的痛苦。六道轮回叫做分段生死的苦,还有变易生死的苦,就是境界的改变。息苦轮,就是息掉分段生死苦、变易生死的苦。师父再解释一遍:变相观空唯后得,如果你能够遣掉虚妄的相,不住虚妄之相,你彻底的观照:我也空,一切法也空,那么你将会得到后得,唯后得,你就会得到根本智。果中犹自不诠真,这个“诠”就是显现出来。就算你证悟到佛果,前五识已经转为成所作智,那么,还是没有办法显示无形无相的真如,不容易显示。圆明初发成无漏,就是转第八意识,为大圆镜智的时候,刚刚一发起来,究竟的佛果位,我们的前五识,才能转成无漏。当你转成无漏,你就是佛果了,就可以三类,就是说:胜应身、劣应身,还有随类化身,来普度众生,停止分段生死的苦,以及变易生死的苦。这个“轮”是轮转的意思,息苦轮。
【〖讲〗】【上面那两首颂,】【是约“前五识”】【在凡夫“有漏位上”而说的。】【这首颂,】【是约圣人“转识成智”所说的。】【佛有两种智:】【一是“根本智”,】【二是“后得智”。】【什么叫做“根本智”呢?】
什么叫做根本智呢?
【遣相既尽,】那个不是“遗”,那个是“遣”。遣相既尽,(新版已更正)“遗”就是除掉,所以,那个字是打错的,要画掉。遣相既尽,当你除掉这些妄想的相,已经尽了,【证得无相,】证悟到无相。
【智体无漏,实证真如,】智慧的体是无漏,实证了真如,【是直接亲缘真如的。】
【什么叫做“后得智”呢?】【体是无漏,而有分别,】虽分别,而实是无分别。【是不能直接亲缘真如的,】【故又名差别智,】【即是世俗智。】【此“后得智”如果要缘“真如”的话,】【那只好托“二空”】托二空。【所显的“真如”为本质,】【自己再变起一重相分(影像)来缘,】那么这是清净心所影现出来的,自己来攀缘,那么当然就是清净的世界了,也就是所谓的佛菩萨所现的清净世界。
【即是“观空舍执,执尽真现”。】同学们!这个很重要!修学佛法,在座诸位!我们修行佛法,非常非常重要,要放下的,就是这个执著,你看看这八个字:观空舍执,执尽真现。所有的经典,都在叫你放下,叫你破除执著。如果执著不放下,我们变成只做学术的探讨,叫做佛学,不叫做学佛,可惜!所以,学佛的人,不是在学的时间的长跟短,是你有没有志气,你肯不肯放下。如果你今天听师父的劝告,你肯放下,你现在就比学佛三十年的人,超越得多多,超越得多多。你肯放下,三藏十二部经典,都叫你放下嘛!你现在一听到佛法,知道这是假的,知幻即离,离幻即觉,狂心若歇,歇即是菩提。你要学佛法,只有二十几个字:若论佛法,一切现成,当相即道,见处即真,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再讲一遍:如果要论这个佛法,一切现成,那是因为你执著,扭曲了我们真正的真如性,变成意识心态,《楞严经》所讲的:都是用妄心在修行。你觉得你很委屈;你觉得你受尽了侮辱;你觉得你很痛苦,这都是因为不了解这个虚妄心。我们的生死本来如空花,躯壳等同梦幻的东西,那里有真实性的东西?所以,若论佛法,它一切现成。你不会捡现成的,你一直寻找。。。,所以,你一直觉得你在修行,这是错误的观念,本性是不能让你修的,你怎么修都是错,动一个念头,说你在修行就错,永远不能成佛!因为“修”是在因缘生因缘灭里面打转,只要你认为你在修行,那就是生死的凡夫,因为你用的就是生灭心,顶多让你证到阿罗汉果,因为那是意识心态。佛法不能用修的,佛法要用悟。记住!“悟”的底下要加一个字:入,悟,就是入佛法。修是永远没有办法的,你修到死,你还在事相里面打转:我今天有修行、拜佛、念佛、精进。没有错!可是你不悟,心情高潮、低潮,你不悟到空,那你完了,你麻烦大了!你不悟到这个不生不灭的本体,你在因缘法里面一直打转,一直很认真的。。。所以,释迦牟尼佛在《楞严经》里面讲:纵经千劫,不成佛果。你经过千万亿劫,不能成佛果,只名热沙,不名煮饭。何以故?沙非饭本,煮沙怎么能够成为饭呢?我们在这个因缘法里面,当下、当处你就要放下,不必期待,没有理由,因为这就是妄的,就那么简单!若论佛法,一切现成。当相即道,所有的现相,它就是你的道,道就在你的现前。见处即真,看到任何东西,统统知道那是缘生缘灭,没有真实性的东西,你放下就是!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你不要去执著它,你不要去抗拒它,“舍”就是抗拒。佛陀说:不要用抗拒的心去面临,抗拒就是逃避它,不用逃避,该来的它就来,该走的就走,来去就自如。没有什么,你们觉得很难,我觉得很容易。
所以,师父一直告诉自己:我这个人,我适合六祖的修行法,我这个人懒惰,非常懒惰,躺著就不想爬起来,坐著看书就不想站起来。我这个人修行,若是用拼命拜佛,比赛体力的,我肯定不行,因为我这个人很懒,很懒惰!如果用六祖那个方法,那就很快了,快很多!坐著,他就开悟,站著也开悟,行住坐卧都开悟。为什么会开悟?我就不取不舍嘛,就见性成佛道嘛!对不对?这本来的面目嘛!你忙什么?你烦恼什么嘛?对不对?我如果用这种懒惰法,那就很快,如果要靠拼体力的,那我没有办法!有些人打八关斋戒,阿弥陀佛。。。,很认真的打佛七,对!我们赞同,拼得汗流浃背,对不对?到了第二天,明天起来:我放不下我的儿子、我的金钱、我的名闻利养。你昨天八关斋戒很清净,今天呢?所以没,保任的功夫没有,就是空性的思想没有。这世间那里有得有失呢?你感觉到什么委屈呢?所以说:用此真心到成佛地,永无委屈之相,中间永远没有委屈之相,就是用不生不灭的心修行。所以,《楞严经》是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非常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唯识也是非常重要的,法法相通,知道吗?会听佛法的人,清凉、太清凉了!没事,没事,外省人讲的:什么事都没事!当你修行到什么事都没事,就解脱了,大彻大悟了,没事,本来就没事嘛!你忙什么?你忙什么?有佛法跟没有佛法差很多,有一次,我的同学回来告诉我:林同学!林益谦!我今天被女朋友烦死了!我说:么!怎么了?你讲给我听听看!“么”的意思就是说:哦!是什么意思?台北人都是这样讲的啦!他说:我骑摩托车去找女朋友,骑摩托车去找女朋友,找女朋友的时候,她就是很不喜欢离开我,一直希望跟我散散步。我说:那后来呢?后来就去散步啊,我觉得这样很好啊!再来就去台中公园,但是,因为她很爱嘛!见面后一直不想分开来,不想分开来。然后,他又骑摩托车,送他的女朋友送到家,送到她家的门口,他又不敢进去呀,因为认识不是很久,对不对?两个相爱,父母亲不晓得认不认同啊。又在门口,一个不想离开,一个不想进去,摩托车就在那边。可能很多人有这种经验,一个不想走,一个不想进去,走一走走一走的时候,她说:我们再去走一走。我说:你有再去走吗?有啊!去那里走?摩托车放著,又去圆环走,又去圆环走。我说:你们圆环走了几圈?哦!走了好久,走了好久!我说:回到家几点?回到家天亮了!他说:真的是很困扰!我说:那是你才会如此,如果是我,我不会这样,我绝对不会这样!我会怎么跟她讲呢?我会跟她讲清楚,因为即使你们今晚见面,到明天一定要分开的嘛!对不对?一定要分开的,这个是迟早的问题嘛!我会跟女朋友说:来!你要走圆环,你想走几圈?我陪你跑,你要走十圈,我们就用跑的比较快,一二三四五六。。。,跑十圈,行了!跑十圈跟走十圈一样嘛,这样就表示走完了,这样比较快,你慢慢的走,要走到几时?就算你走到明天,还是得分开。所以,我们有学佛,跟没有学佛差很多,没有学佛的,就老是如胶似漆的黏在一起,爱得死去活来,摆不平!一个一直不想走,一个不想离开,就是这样,到最后就是亲亲嘴,然后,回去的时候。开始通电话,然后开始一直执著,一直放不下,一直放不下,众生相!
我告诉你们:同学们!你们要以一颗平常心谈恋爱,你女朋友说:我要休息。你就让她休息,因为就算她不休息,她出来跟你走,走一个晚上,你还是要在走、还是要离开,时间到,还是要回来休息。一个修行人、大智慧的人,随时都要接受分开的思想,你有大智慧嘛!要不然你怎么办呢?你能怎么办呢?现在讲起来,是十几年前的事情,对不对?那还是要分开。结果呢?两个,她嫁的老公不是他;他娶的老婆也不是她,两个人后来各自劳燕分飞。所以,我常常告诉你们:不用那么辛苦,不用那么辛苦的意思是说:你今天一直跟她培养感情,对不对?但是,以后她不一定是你的老婆,所以,何必浪费金钱,请她喝木瓜牛奶呢?你忙了老半天,结果她不是你的老婆,岂不是很无聊,白忙一场,是不是这样?那么忙做什么?对不对?你要观察大局已定,肯定了,她真的要嫁给我们,肯定了,那就可以请她看电影、喝木瓜牛奶,订婚了,她是你的太太了嘛!这种投资是值得的,要不然你忙了老半天,被别人娶去当老婆,你不是当冤大头了吗?你说对不对?浪费常住的钱,你家叫做常住嘛,一人一间常住嘛!对不对?所以说:我们要很冷静的,很冷静的,不要浪费我们的生命,不要浪费我们的生命,如果你拥有佛法,那你会很解脱的,很解脱的!
(本集完·sjmnfdz师兄提供本讲座文稿,兰草校对整理2010年11月25日)
http://www.xiexiebang.com/playlist/playindex.do?lid=10737949
《八识规矩颂讲话》慧律法师讲(2)
很解脱的!翻开六十二页,六十二页,第三行,【〖讲〗】上面那两首颂,是就“前五识”在凡夫“有漏位上”而说的。这首颂,是就圣人“转识成智”所说的。佛有两种智慧:一个是“根本智”,根本智就是空。二是“后得智”,就是所谓的有,就是差别智,所谓的俗,不坏俗。什么叫做“根本智”呢?遣相既尽,证得无相,智体无漏,实证真如,是直接亲缘真如的。什么叫做“后得智”呢?体是无漏,而有分别,是不能直接亲缘真如的,所以,又名差别智,也就是世俗的智慧。这个“后得智”,如果要缘“真如”的话,因为真如是不能缘嘛!那只好托“二空”所显的“真如”为本质,自己再变起一重相分,就是所谓的影像来缘。所以,佛菩萨所观的、所现的,都是清净的世界,就是这样子。也就是观空舍执,执尽真现。【不然的话,】【不但在菩萨因位中,】【“前五识”的“世俗智”,】【不能直接亲缘“真如”,】【就是到了佛果位中,】【要想“前五识”转成的“成所作智”】【来缘“真如”,】【也是不能诠表显现出来的。】
因为真如本来就没有办法显现,真如是无形相的东西。六十三页,【前五识要“转识成智”的话,】【必须第八阿赖耶识先转成“大圆镜智”,】
因为前五识是属於果报身,果报是来自於第八意识所谓的根身、器界、种子,第八意识不转,根身就不能转了,这一定的道理。一定要先把第八意识转变,根身、器界、种子才能转变;否则的话,前五识没有办法。
【最初发起光明的时候,】【然后前五识才转成无漏的“成所作智”了。】【到了这个时候,】【就能够现三类的化身,】【来救拔止息众生中“二种生死”——】
【(分段生死,】三界内的生死,【变易生死)】是三界外的生死。【的苦轮了。】
【甚么叫做“三类分身”呢?】【
(一)现千丈的胜应身,】【为初地以上的菩萨说法。】【
(二)现丈六的劣应身,】【为地前菩萨】地前就是初地以前的,就是三贤,三贤位,十信、三贤,【及二乘、凡夫说法。】
【
(三)随类化身,】【现种种不同的身形,去度众生,】【如三十二应之类。】前五识讲到这个地方一个段落,底下我们谈:【第六识颂】注意听!
【三性三量通三境】【三界轮时易可知】【相应心所五十一】【善恶临时别配之】
三性就是第六意识通善性、恶性、无记性。
三量,第六意识也是通现量、比量、非量。
那么三境呢?通三境呢?
第六意识也通性境、带质境跟独影境,三界轮时易可知,在三界轮转,指六道轮回的时候,易可知,上面加两个字:作用,作用。第六意识的作用,是很明显的,因为分别心大家都有嘛!随时随地都是第六意识在作用。三界轮,底下如果再加一个字,就更清楚,三界轮“转”时,作用,“易”就是清楚的可以知道,很清楚的可以知道。因为第六意识,是大家都很清楚的嘛!对不对?就是你随时平常日用中,分别心就是。相应心所五十一,就是所有的五十一个心所,第六意识统统跟它相应。善恶临时别配之,关於善心所,或者是恶的心所,这里的“善恶”,不是指造善跟造恶,不是这个意思,是指善的心所,或者是恶的心所。要注意!因为前面是讲心所,这样讲起来才有意义嘛!相应心所五十一,善的心所跟恶的心所。“临时”就是当你在任何的时间,随时起这个善念,或者是恶念。别配之,别配之就是分配相应,去分配它,分配它,善心所、恶心所。临时就是:在你那一念作用当中,看你是起什么念头,分别的配善、恶的心所。
【〖讲〗】【“第六识”,在“三性”—】【善性、恶性、无记性,是都有的。】
也就是第六意识善、恶、无记都有。
【在 “三量”——】第六意识,【现量、比量、非量,】【是全备的。】【在“三境”——性境、带质境、独影境,】【是皆通的。】这个我们都有讲过了!【在“三界”轮转的时候,】【亦是容易可以知道的。】【他的相应心所,】【“遍行”五,】【“别境”五,】【“善”十一,】【“根本烦恼”六,】【“随烦恼”二十,】
随烦恼分成:大随烦恼、中随烦恼、小随烦恼,大随烦恼有八;
中随烦恼有二,就是无惭、无愧;
小随烦恼有十,加起来就是二十。
所以,“随烦恼”上面写;大、中、小,那么你们就更清楚!大随烦恼、中随烦恼、小随烦恼,就有二十一个心所。不定心所有四个,(【“不定”四,】【一共有五十一个都全备的。】【所以随“信”】“信”就是善。【等相应,】【即可作善。】十一个心所,【随“贪”等相应,即可作恶,】【是能够临时各别由其分配的。】
所以,《八识规矩颂》其实并不困难,因为它就等於在复习一样,等於再复习一下而已。再来,【性界受三恒转易】这样念就不对,要这样念:性界受三恒转易,【根随信等总相连】【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
听师父解释,性,在上面写个:三性,加一个“三”。
叫你们加,就是往后你们自己看,就更清楚,虽然后面解释有,我认为,做笔记是学生的责任,是学生的责任。三,“界”的上面也加一个:三,“受”的上面加一个:五。然后底下,第六意识就是通三性、通三界,三性:善、恶、无记;三界:欲界、色界、五色界;受有五个受:苦受、乐受、忧受、喜受、还有舍受,有五个受。最后那个“三”,那个“三”是什么,那个“三”要画一线,右边要写个:性、界、受,是指这三种东西。这“三”是指三性、三界、五受,是指这个,你不要弄错了!不要性界受三,有三个受,不对的!不是这个意思。是三性、三界、五受,性、界、受,这三种,恒转易,一直在变动,一直在变动。根随信等总相连,把笔拿起来,写在旁边:“根”就是根本烦恼,“随”就是随烦恼,“信”就是所谓的十一种善法,信等等,善法十一。“根”就是根本烦恼,“随”就是所谓的随烦恼,“信”所谓的善、善法。总相连就是说:第六意识总是跟这些心所相连著,离不开这一些的。意思就是:第六意识有时候是根本烦恼而起;有时候是随烦恼;有时候是善法而起来,都是连著。动身发语独为最,把笔拿起来,“动身”画一线,旁边写个:身业,“发语”画一线,旁边写个:口业。然后,中间加几个字,但第六识的意业,还是独为最,“最”就是最厉害,转动、推动的力量最大。再讲一遍:“动身”就是指我们的身业,“发语”是口业。因为这一段是形容三业,是谁比较快,谁比较厉害。动身即身业,发语即口业,然后,中间加:但第六识的意业,还是独为最,独为最不必加,“但第六识的意业还是”就加这个,独为最,“最” 就是最厉害。意思就是说:身业、口业,还是受到意业的控制,万法唯心嘛!还是心,你的心的问题,你的嘴巴要讲好话还是讲坏话,好话、坏话,谁在控制你?那还是第六意识啊!对不对?我们当然要讲好话,广钦老和尚说:要做好人,不要做坏人。对不对?要做好人、要讲好话,不要讲别人的坏话。你讲别人的坏话,是你的第六意识;你要讲人家的好话,赞叹、随喜功德,也是我们的意业在控制的。因此我们认为,身跟口是其次,最重要的,还是我们这个意业,我们的意业,念头的问题,念头的问题。
引满能招业力牵,“引”就是引业,“满”就是满业。“引”的旁边写两个字:就是“总报”,“满”就是别报。这个引满二业,讲过了无数次,还是有人对这两个字弄得很不清楚,师父不厌其烦的,再讲一遍:引,譬如说:用比喻的,譬如说:六道轮回,你现在造业。。。,你今天所做的都是昧良心的事,睁眼说瞎话,人家明明是白的,你硬要把他讲成黑的,叫做抹黑,我告诉你:很容易进入饿鬼道,虚诳、妄语嘛!人家不是这样子,诬谤圣贤嘛!白的讲黑的,那你麻烦了!你所做的都是黑的,黑业嘛,不是白业嘛!那么这种力量,会把你引导到鬼道去,鬼道都是住在黑暗的世界里面。你今天到处负债,你故意欠钱不还,恶性倒闭,不是不得已的,因为我周转不灵,倒了,那没有话讲:你周转实在是有问题,我已经尽力了。若恶性倒闭,那你麻烦大了!将来堕畜生道,你将来要还的。所以,人家欠你的,你不一定要向他追讨,因为他一定要还你。知道吗?别人欠你的,你不一定要向他追讨,因为他一定要还你,六道轮回,总有一天会遇到嘛!对不对?所以说:虽然他欠钱不还;但是,你等於存放在银行,他一定要还你的,逃不掉!这个引业就是这样子。简单讲:引业就是总主导,你要引到天道去,你要引到人道来,要引到鬼道去,要引到地狱道,要引到阿修罗道,都是靠这个引业,引业就是总报。引到人道,你就是人;引到畜生,你就是畜生道,所以,那个叫做总报。知道吗?引业是最厉害的业,你一点都没有办法的!引业一引到人道来,你做女孩子,你麻烦了!你一个月都要麻烦五天。她说:我叫它不来!没有办法,它一定要来的,你一点办法都没有,你能讲什么道理吗?没有道理可说。你生长在这个世间,女众这个麻烦的事情,就是因为受到月球引力的影响,月球引力的影响。如果我们打一个洞,到地底下去,不受月球潮汐的影响,女孩子的月经可以断,没有,甚至於乱、乱掉。如果到地底下几百公尺去工作的女孩子,假设说:打个地窖,一直伸进去,不受月球潮汐的引力、旋转的引力,那么女性的月经就乱,就乱掉了,甚至就没有了!所以说:女孩子她受到月球的影响很大,她的情绪特别的变化,跟月球有很大的关系,有很大的关系。日本人有调查过,当月球比较接近地球的时候,引力越强,情绪控制不住的时候,他就杀人,杀人,暴,强暴女孩子,强暴。甚至於这个女孩子发狂,男众也会受到影响,男众也会受到影响,女众也会受到影响。所以,地球跟月球是息息相关的。
引。所以说:引到人道来,我们一点办法都没有,它就是这样子,所以,这个引力很厉害!满,在旁边写个:别报,别报。什么叫做别报?就是各别的福报,这样讲就很清楚!“满”就是各别的福报,你做人,那你的福报有多少,同学们!不要强求,当你今天很穷的时候,你要知足,你要常常想,我的福报就到这个地方,我已经很知足了!今天你有一碗稀饭吃,你就要欢喜:我还好有一碗稀饭吃。当我今天有一辆摩托车开,我要知足:还好!我有摩托车开。我骑脚踏车,我就观想:还好我有脚踏车。本来我是很想买脚踏车的,是怕骑出去让人家笑。真的!人家讲的:医学上讲的:饭后三百步,不用开药铺。当你吃饱饭的时候,你走一走,走三百步,身体就会健康。我一直想,踩脚踏车是健康的来源,因为现在要慢跑没有办法嘛!对不对?我又怕骑脚踏车到银行去,嘻。。。,慧律法师骑脚踏车!多不好看,就难!有的出家人也有骑脚踏车,这也不是很难看,我以前也骑过啊!可是现在的人,都把大法师雕塑成一个形相:大法师怎么骑脚踏车呢!或者是买一辆小一点的,像小孩子骑得很快,走过去,嗨!阿弥陀佛!你敢想像我骑那小小的脚踏车走过去:嗨!阿弥陀佛!那是什么景象?你不觉得这样怪怪的吗?想像得出来,如果拍一张相片,那实在是。。。所以,这个还是不行,做法师还是要有威仪,还是不能骑脚踏车的。对不对?“满业”就是别报,就是各别的福报,你的福报有多大,那就是别报,各别的报应不同。因此,我希望每一个人都能观照知足,知足:我的福报就是这样子,我不强求。那么乐、快乐就在里面。能招业力牵,能够招感引满二业,能招业力牵,造业,所谓的因,就招果嘛!一定的道理,业力就牵引了!
【〖讲〗】【“第六识”,】【它对於“三性”,“三界”。“五受”,】【恒常转变而更易,】【因为有时为“善”,】【有时作“恶”,】【有时是不善不恶的“无记性”;】【有时在“欲界”,】【有时在“色界”,】【有时在“无色界”;】【有时“苦受”,有时“乐受”,】【有时“喜受”,有时“忧受”,】【有时不苦不乐的中容的“舍受”。】“中容”就是不苦不乐,就是舍受,不苦不乐,不忧不喜,叫做舍。【“第六识”,】【有时“根本烦恼”生起,【有时“随烦恼”生起,】【有时也有“信等十一种善法”生起,】【互相牵连。】【“动身”即是“身业”,】【“发语”即是“口业”,】【所以在“第六识”的身、口、意“三业”中,】【“动身”的行为,“发语”的说话,】【远不若“意业”为最厉害。】还是心,我们这一颗心。我的一颗心,让佛祖的那一颗心,来到我们的这一颗心,心心就平等。对不对?【“第六识”,】【有时造“引业”的总报,】【和“满业”的别报,】【所以结果能招“引业”,】【牵去受“总报”的“阿赖耶识”;】【能招“满业”,】【牵去受“别报”的“前五识”,】【此识即以“造业”“招果”为彼业用,】
所以,第六意识在造业,第八意识在受苦,所以,我给第八意识取一个名字,叫做:倒楣透顶,很倒楣,它没有主张,都是在受苦,第八意识没有主张,它不能讲话嘛!都是第六意识在做,第六意识造一造,第八意识在受苦,所以,第八意识没有办法。
我们相处得并不融洽,可是不能分开。就像师父的病苦,以前佛光山要写一篇文章,我就写:我们相处得并不融洽,可惜我们不能分离,它不能离开我,它离开我,活不成;我离开它,也活得不快乐,它的名词叫做病苦。我写一篇文章去投稿。所以说:造业招果,就是这样子,就是第六意识的功能。
【故曰“引满能招业力牵”也。】你造引业,以及造满业。
【发起初心欢喜地】这是第六意识的转识成智颂,发起初心欢喜地,欢喜地就是所谓的初地。初地有分入心、住心跟出心,在入心的时候,转识成智,因为第六意识在初地菩萨就会断,虽然断了分别的第六识,但是,还有俱生,那就难了!
【俱生犹自现缠眠】俱生的我执,还是没有办法!“缠眠”就是被困得死死的,俱生的我执,那种烦恼,俱生是对分别讲的,我们有分别我执、有俱生的我执。意思就是说:虽然你转了第六意识成智;但是,那个微细的俱生我执,还是没有办法,还是无奈他何。犹自现缠眠,你很想修行没有错,可是功夫下得不彻底,只断掉分别我执,就证阿罗汉果;可是,那个无量亿劫来的微细的我执,没有办法断!所以,俱生的我执,犹自现缠眠,被困得没有办法!俱生我执是对分别我执所说的,俱生是对分别来讲的。所以说,“俱生”底下加个:我执,俱生我执犹自现缠眠,“俱生我执”旁边写个:是对分别我执而说;分别我执是对俱生我执而说,俱生我执是对分别,分别是指第六意识。所以,后天性的可以断,俱生是指先天性的,那就难了!无量亿劫来,难!俱生我执犹自现缠眠。
【远行地后纯无漏】把笔拿起来,远行地,唯识是讲第七地菩萨,要到第七地菩萨,才能够纯粹无漏。意思就是说:俱生我执以及现行种子,统统断。俱生的法我还没有断,俱生的法我执,要到佛地、金刚地、等觉才能断。所以,远行地后纯无漏,要到第七地的菩萨,才真正的纯无漏,那个时候俱生我执、现行的种子全断;但是,法执未断,俱生的法执未断。只是俱生的我执断,俱生的法执还没有断,最微细的法执,还没有办法断。
【观察圆明照大千】注意听!“观察”这两个字,是指对众生讲的,他能够妙观察,一切众生的差别,种种的差别,然后说法,然后说法。所以,这个说法,也可以让法师开悟。一个法师他很会说法,他可以运用他的第六意识,变成妙观察,说法可以讲到“无我”的境界,有的无量亿劫来,他就是说法。在释迦牟尼佛的弟子里面,有的人说法,说到证阿罗汉果,说到无我,证阿罗汉果。所以,这个说法是很好的,人家讲的:自己看十次,不如讲一次。古来丛林里面,弘法的,统统是这一句口号:自己看十遍,不如自己讲一遍。这是什么意思呢?师父叫你自己看,翻。。。,自己看;我若说:法观!明天你起来讲,明天你起来讲。你试试看!法观晚上要不要看到凌晨两、三点?平常叫他看到两、三点,我看很难;我明天叫你起来讲,完了!你上台,你敢讲错一个字吗?你不看、你不查吗?你试试看!你不查,你试试看啊!所以,惧怕上台的人,永远长不大,我教过你们:你们要拜一尊厚脸皮佛,不要怕嘛!要拜这一尊佛,不要恐惧。对不对?不要不好意思嘛,要讲,就是要讲,就是要讲,不讲不行的!讲才是你的东西,有机会就是要讲。知道吗?所以,观察就是观察有情,观察众生,观察众生的差别相而为说法。然后,圆明,注意听!“圆”底下加一个:满,“明”底下加一个:净,“照”上面加一个:普。“照”的底下加一个:三千。就是观察有情的心行差别而说法,圆满明净,普照大千,普照三千大千世界。再讲一遍:观照有情一切种种的差别而说法,然后,圆满明净,普照三千大千世界。你看!经过消文释义后,就完全清清楚楚!对不对?清清楚楚。所以,我们学佛,还是要有善知识、还是要有法师,我们自己看,就比较累一点;一听,那就很清楚了!
【〖讲〗】【第六识,转识成智,】【要到最初发起“初地”,】【名为“欢喜地菩萨”,】【在入心、住心、出心,】【这三心中“入心”的时候,】【“分别我执”虽然伏住了,】【而“俱生我执”】【还是眠伏在“阿赖耶识”里面。】六十六页,【要到“第七地”时的“远行地菩萨”之后,】【俱生我执“现行”并“种子”,】【都完全断了,】俱生我执,那不是俱生法执,俱生我执而已。【这才纯是“无漏”,】【到这时,“第六识”转成的“妙观察智”,】【此智以能善观诸法自相共相,】
这里要注意听!诸法的,加一个“的”,自相,自相就是各别因果,共相就是共业所成。譬如说:有的人对政治、政局、国家的看法,其实如果你了解佛法,就知道共业所感。共业从那里来?从别业来的。自相就是别业,就是每一个人各别的因果的差别相,叫做自相。譬如说:你的第八意识、他的第八意识所显现的因果,同时的差别相,自相。共相就是所谓的共同创造出来的相,就是所谓的共业所感。了解佛法的人,我们就会知道,这个世界除了弘扬佛法,宗教家带动,否则这个世界会越来越糟糕,不会越来越好的。因为你看现在众生造的业,台湾还算是个很有福报的地方,台湾到处都有打水陆;到处都有人弘法;到处都有人做梁皇;到处都有人讲经说法、共修念佛,这个不得了了,不得了了!这个可以使阴界,阴间的众生平息、超度。所以说:你们听过一句话吗?世界未乱,鬼神先乱。当我们这个世界要乱的时候,我们的心烦,造业的人越多,会感应这个鬼神,会感应这个鬼神。这个鬼神就会先乱,鬼神一乱,人的心就会乱。所以,我们台湾算是很有福报,很多很多次的灾难,在台湾来讲,都重者转轻,完全没有灾难是不可能,可是都平安无事的这样过去。这跟许许多多的宗教家,包括这些其他的宗教,都功不可没!不只是我们佛教,当然力量最大的是佛教。所以,有时候,宗教家比预言家更了不起,我们由自相、共相就可以知道,这个世间会越来越糟糕。尤其是环保,这是师父最担忧的问题,你去看看谈水河,去看看高雄的爱河,人的心,人心不好,治安就不好、环保就不好。你看那个工厂的废水,可是我们要用到的,又全部都是化学的东西,我们又离不开它。
你去看看,那个油轮一爆炸,有一艘油轮触礁,十万吨的油轮一散开来,死了多少水中之类的生物?不计其数!那个油使水鸭、海狗全部死掉。如果要毁灭地球,那很容易!你只要把油一直倒到大海里面,整个地球就全部完蛋了!油,污染。你去东京湾看看,东京湾,东京湾在五十年前,日本的东京湾,在五十年前,清澈见底,那个鱼儿是游来游去,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下,鱼戏莲叶上,可能这没有。五十年前的东京湾,你现在请日本的潜水人员,到东京湾去潜水,下去,什么都看不到,什么都看不到,只看到污染的东西,看到那一些耐活力比较强的生命,它才可以活著,这是我看闭路、录影带的,日本人也恐惧!日本人造地是最厉害的,全世界最厉害的,就是日本人,造地、造土地,把山挖过去,填补海港,日本人造那个空港,造一个很大的飞机场,现在正在造,一弄起来几千公顷、几万公顷,一直挖那个山填补海,那日本人一流的!结果把本来清澈见底的海港,弄得全部污浊了,破坏了!我们最大的、最可怕的就是我们的无明,所谓的文明,就是自取灭亡。师父这一句话讲了,你留著,这句话全世界没有人讲,只有我讲。我们所谓的文明,就是无明,后面加个:自取灭亡,文明等於无明,等於自取灭亡。这个地球、地球村,很快就被我们人所创造出来的科学所破坏掉,所破坏掉。那个滥垦、滥葬是很可怕的,人的清净心没有,什么都完蛋了!你去阿里山看看,以前阿里山的树木都种得很大很大;现在,把它全部除掉,种什么?种茶叶,种茶叶,结果一下雨,大量的泥土全部冲刷下来,人家为了赚钱嘛!种植茶叶,滥垦,水土保持做得不好。还有滥葬,随便埋葬。因此,如果这个世间要转,要佛法。但是,我一直认为很难,非常非常难!你看这个污染,台湾,前几天测量的,空气品质算最不好的,台湾有二十一个观测站,二十一个观测站里面,有十个都是低於标准的,有十个都是低於标准的,对人体有害的空气,高雄就是楠梓,住在楠梓算是很倒楣!高雄就是指楠梓,空气最坏的,卫星云图一照起来,上面一个海岛,一看,因为污染得太严重,照起来一片黑的,一片黑的!所以,在台湾,你明天早上起来,挖下去,整个都是黑的。你说:我要到那里呼吸新鲜空气。我看都差不多,因为整个地球都是一体的。我觉得灾难很容易就会到,这是我的预感,也不晓得为什么。我不是预言家,也不算是什么很了不起的圣人,什么都不是啊!只是感觉而已,因为看了这种情形,很快就会来到。同学们!生死无常,要拼才会赢,真的!我不骗你们!不要执著这个世间是是非非的事情,全部放下,一直念佛。
底下:
【摄观自心,引生无量功德,】【及观有情心行差别而说法,】【皆能如理如量方便善巧而无违失。】【故能圆满明净,】【普照三千大千世界,】【说一切法,断一切疑,】【度一切众生,皆得利乐。】
皆得利乐。因此,今天我们台湾还有很大的福报,还有法师在说法,还有录音带在流通,你想想看!这个是不是我们台湾的福报啊?台湾的福报!六十六页中间,【第七识颂】前五识跟第六识我们讲过了,我们现在来讲第七识。说:【带质有覆通情本】第七识是带质境,这个带质境有两种:一个是真带质境,一个是似带质境。这个带质境,我们说:以心缘心真带质,也就是第七意识的见分,攀缘第八意识的见分为自我。譬如说:我们这个色身,是第八意识显现出来的果报身;可是,第七意识一直执著,认为是个我。也就是本来是无我,变成一个真我。以心缘心真带质,这个真带质是对似带质讲的,因为第七意识一直牢执第八意识的见分为自我,那么,两个都是精神作用,也就是两个都是能缘,精神作用是能攀缘,两个都是能缘。真带质境是对似带质讲的,似带质境的意思是说:以心缘色似带质,似带质,以心缘色。譬如说:第六意识存在我们心中,然后,我们攀缘色尘,这个是似带质境。真带质境跟似带质境,最简单来讲:本来没有所谓的带质,是因为我们有无明。也就是说:我们的无明,转变成见相二分,在微细的角度来讲,产生了我相,产生了我相。所以说:以心缘心真带质,中间相分两头生。注意听!以心缘心真带质,以第七意识的见分,攀缘第八意识的见分。以心缘心,也可以说:以第七意识的见分,执著第八意识的见分为自我。然后说:中间相分两头生,这个中间的我相,“相分”是指我相,有一个“我”字。两头生,这个“两头”,一头是从第七意识的见分,执著另外一头第八意识的见分。中间的我相,是因为第七意识这一边一头,跟第八意识的见分这一头,两头,就像两支蜡烛一样,点著,中间有一个黑的圈的重复点。就像两跟蜡烛,你点一根蜡烛在左边,一根蜡烛在右边的时候,它有一个圆圈的光,这个光,稍微近一点,这个光就会重叠,中间有个光,就是重叠,光就重叠,那个重叠就是表示:是第七意识的一种我相的产生,我相的产生。再讲一遍:以心缘心真带质境,所谓真带质,其实万法是唯心,没有所谓的带质;但是,因为无明化作一种执著,所谓带质就是一种障碍,那么,它是比似带质更早一层。以心缘心,也就是微细的执著,微细的,使凡夫并不容易了解的,这才是真正的带质境,也就是真正的接近无明的根本,无明的根本。那么以心缘色似带质,用这个心去缘这个色法,现在的这个色法,已经是无明转变的,已经是无明转变成境界了。说: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当你了解万法唯心的时候,一切的境界,十方的宇宙、时空,统统没有!只是你一颗清净心在作用而已。但是,转过了无明,变成了见相二分,变成以心缘心,变成一个我相出来。再经过粗糙的转变,就变成以心再缘色,因为这个境界,变成根身、器界、种子的显现出来,又更粗糙的显现。那么那个时候就不是以心缘心,就会以心缘色似带质,中间相分一头生。中间相分一头生,指第六意识以心缘色的这个带质境,这个带质境。所以说:这个又不一样,不一样!因此第七意识见分,执著第八意识的见分,就是以心缘心,中间相分就是两头生。如果讨论第六意识,就是我们的见分,缘第八意识的相分,也就是以心缘色似带质,中间相分一头生。也就是说:我们第六意识,缘第八意识变现出来的相分,那么,这个是以心缘色,中间相分是一头生。为什么?因为境界是对方嘛!我们这个相分,是由单方面:由第八意识所显现出来的,并不是两个都是心法。第七意识牢执第八意识,两个都是能缘;第六意识缘境界,一个是能缘,一个是所缘,这不一样的!带质境就是这样子。简单讲:第七意识就是带质境,就是所谓的:以心缘心真带质境,真带质境是对似带质境讲的,真带质境就是我相的一个障碍;似带质境就是境界的一种障碍,简单讲就是这样比较清楚。本来没有所谓的带质,本来一切万法唯心的东西,没有所谓的质碍。所以,带质境:真带质、似带质,以心缘心真带质,中间相分两头生。以心缘色似带质,中间相分一头生。中间相分两头生,就是因为第七意识的见分,然后,第八意识的见分,由这两头,产生中间的我相为自我,也就是由第七意识的见分,执第八意识的见分为自我。那么,中间相分一头生,以心缘色的话,是第六意识以心缘色的一个带质境,中间相分一头生,因为一个是能缘,一个是所缘。而真带质是两个都是能缘,因为透过无明的熏习力,我们非看不行、非见不行,就产生一个我相。带质境大致上简单的解释。有覆,注意!在“覆”的旁边写四个字:痴、见、慢、爱,也就是第七意识因为受到一个“我”的错误,错误的一个“我”。因为错误的“我”,所以,它愚痴,它什么事情都站在自己的角度,它没有智慧,痴,我痴。我见,我见就是什么都有一个“我”在做主宰:我在看;我的看法是怎么样;你的看法是怎么样;你的看法不对,我的看法才对。我慢,“慢”就是把自己拉得很高,他不晓得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他不晓得一切毕竟空性,不可得相,成佛尚不可得,何况有一个我相、众生可度呢?对不对?慢:把自己拉高。我爱,因为不了解一切法无我,所以,他会贪爱这一些境界。所以,这个“覆”简单讲:就是盖住本性,就是这么简单!因为第七意识牢执第八意识,变成一个我相,由我相的熏习力,由无量亿劫以来,一直到今天,我们不肯放下,所以,整个盖住了清净心。“覆”就像怎么样?就像脸盆一样盖著,见不到阳光。覆,我们的顶上覆盖一层东西,我们见不到光明。所以说:第七意识是真带质境,然后,是有覆无记性,有覆无记,是因为它有我相,迷惑,所以,有痴、我见、我慢、我爱。那么第八意识是无覆无记,第八意识它本身并没有所谓的痴、见、慢、爱,第八意识是我们宇宙、人生的综合体,它根本就没有一个我相,只是残留了一些种子,残留了一些种子,那么这一些种子并没有覆盖,因为它并没有所谓的痴、见、慢、爱的执著,没有一个我,没有一个我,就没有所谓的覆盖。所以,有覆无记是第七意识,这个“覆”,是痴、见、慢、爱的一个代名词,第八意识是无覆,也是无记性。后面的“无记”,是对善、恶来讲的,为什么是无记呢?因为它不造业,第七意识只是执著一个“我”,它并不是发号施令说:我要去造业。没有这样子!造业都是第六意识在做的,造善、造恶,然后造无记业,都是第六意识在讲的。第七意识只是往内,执著第八意识为一个自我,就因为这样子,所以,它一直看不清楚真正的本来的面目,本来无我,变成一个有我,有我的话,它就推动第六意识:喂!你去造业吧!你去造业,为我而杀、为我而痴,然后,为我而贪、为我而见、我慢,都是推动第六意识。第六意识就说:我的师兄第七意识讲的,叫我贪,我就拼命的贪!所以说:第六意识一就拼命的造业;然后,第七意识:你的造业就是我的意思。主谋,第七意识是主谋,错觉,错觉。所以,有覆无记性。为什么是无记性?因为它执著第八意识,第八意识无记,当然第七意识就是无记性,第八意识非善非恶。对不对?它不是造善,也不是造恶,它只是存留种子。第七意识是执著第八意识的种子为自我,它也没有所谓的善跟恶,它不造业嘛!对不对?它只是有盖住而已,盖住本性而已,就这样子。所以是有覆,意思就是有四种烦恼:痴、见、慢、爱,有覆,有覆。
通,情,第七意识这个“通”的意思是说:它是跟这个,跟什么?“情”是指第七意识,“本”是指第八意识。意思就是:有情生死的根本,有情生死的根本。这个 “情”跟“本”,两个是形容不一样的意思,“情”是指第七意识,我们今天会爱得死去活来,怕父母、兄弟姊妹被人家伤害,只一直想照顾自己的团体,不想要把爱、慈悲扩散到整个社会、整个国家。那你想想看!“情”就是一个情执,因为由第七意识。所以,全世界都是迷惑,所有整个宇宙,只要没有听到佛法;就算听到佛法,没有深入的观照,全世界没有一个是觉悟的人。每一个人都是从“我”开始,然后有个家;我的家,我的家。对不对?我的家庭真可爱。他就不会说:你的家很可爱。他不会这样子的,扩散不出去的。如果你学佛的话,那你就会觉悟到无常,你就会觉悟到无常。像我们以前学佛以后,就不是唱这种歌,我们都唱:我的家庭真凄惨,父母早死真悲哀。对不对?都是这样子,虽然没有电冰箱,也没有冷气机。。。什么都没有,都是无常的嘛!那一样是自己的?统统没有!我们唱的歌是很悲哀的。所以,我们要了解,全世界、整个宇宙,没有一个是觉悟的,“我”开始:这是我的女朋友,你连看一眼都不行,你连看一眼都不行。他的贪爱,执著到极点的时候,他会造成一个错觉。我们人因为这个我相,他什么都会错觉、会扭曲掉,他为了“我”好,白的都可以给你讲成黑的。在这个世界,会抹黑人家的,这个是很可怕的!如果我们转过来,转过来,我们用感恩心,顺境的时候,我们庆幸我们的福报;逆境的时候,我们用感恩的,用感恩的。师父常常讲的:世界上最坏的人,就是提婆达多,这个提婆达多要让佛死,你想想看!他的心有多坏,他坏到极点了,释迦牟尼佛还要去救他。所以,恶人不是要让你来恨的,恶人是要让你来感恩的。你懂吗?坏人是要让你来感恩的,不是要让你来恨的,因为他也是善知识。
所以,转变一个观念,你把天地之间每一个众生,都把他当作佛菩萨,你试试看!你就不一样,你的生命完全就不一样!“我”,一个“我”开始;我的女朋友、我的钱、我的家庭、我的社会、我这个社会、我这个国家,你想想看!“由一个我”的开始,那他一定会有看法不同的。所以,人与人争,家与家争,社会与社会争,国家与国家争,你不要觉得奇怪,释迦牟尼佛说:佛佛道同,只有佛跟佛的看法、意见相同,你懂吗?这个难!very diffcult 这个难!所以说:要凡夫的团体没有争执,这个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不可能!那个团体不勾心斗角的?你举手!没有意见不和的,你举手!那一个团体?举手啊!你发现你的老板,你们的公司、行号,从来意见统统相同的。意见都相同就这样:我见到你,我跟你顶礼,因为禅宗最高境界,就是涅盘妙心,见处即真,你跟我顶礼,我跟你顶礼,然后笑一下,对不对?那就OK了!看法都相同嘛!一切法毕竟空,但是,凡夫俗子你走到那里。。。你现在要是不摆平这个,我告诉你:你走到全世界的那一个道场,统统一样!当处发生,当处就是寂灭,因为本来就无我。所以,道不能用修的,一定要用悟的,悟的就要放下,就是这样!你怎么修?有我相,你怎么修,你都没有办法,因为你怎么修,还是我相的存在。你悟了,无我,无我就解决了,一个念头,就全部都解决了!无我,当你在贪求、追求外境,你在发脾气的时候,你就想:一切法无我。所以,为什么说:有的人修行,修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吃憨素。对不对?吃憨素,他吃到死,他不晓得放下这个东西,因为他以为有我嘛!所以,有我,他说他在修行,每天早上念《普门品》、晚上念《弥陀经》,一直吃素,没有用的!结善缘,没有作用的,因为他放不下,他有一个我相的存在,那么你修到死也是一样啊。
这个我相就像什么?就像脓烂一样,脓烂一样,我相。师父作个比喻,就像我们严重的皮肤病,一个脓包,一个脓包,我们修行,如果这个“我”没有破,就像怎么样?这个脓包,肿得已经快脓烂了,然后,我们每天怎么样?我们每天化妆。。。,洗干净,阿弥陀佛。。。,脓烂了,烂在那里面了,没有办法!“烂”什么?“烂”就是执著一个“我”的存在,执著一个“我”的存在,他随时会爆发无明,所以,“我”的存在,是无明的产物,你没有彻底的切割,那个脓流不出来。就是你要彻底的无我,那就解决了,就解决了!简单讲:执著一个“我”的存在,你随时都会有情绪高低潮,你随时会高亢、随时会低潮,你任何一个时间、空间,你会茫茫然,你不晓得在追求什么?目标是什么?因为你有“我”的存在。那么有“我”,你又找不到,又觉得是虚妄之相,那么这个就是烦恼的根本,你到那里统统没有办法!道不是用修的,再重复讲:道绝对不是用修的,是用悟的,当下就像开刀一样,把那个脓烂拿掉。所以,禅宗有一句话说:万境本闲,庸人自扰。我相不放下,你所有的困扰,统统存在内心,这个就是根本。所以,研究唯识的可贵之处,就是让你能够知道:这不是真实性的我。
世界上只有圆滑,没有圆融的,世界上那里有圆满的事情?你讲,你讲讲看!世界上有圆满的吗?不可能的事情!你看六祖惠能大师悟道后,他被人家追杀,追杀呢!你想想看!六祖是大彻大悟的人,人家还是要让他死,还躲进石头缝里面。所以,你看到恶人,你说:他还没这么坏,那些坏蛋还要让六祖死;提婆达多要让佛陀死。你看到一个坏人,还值得原谅的,他还没有坏到这种程度。所以,如果说:人家觉得坏的,我觉得他满好的!为什么?您怎么觉得他很好?他没有拿刀子要杀我,这已经算很好了,已经算是很好了!还好我不是七祖。所以,研究唯识,一定要彻底的去觉悟,一定要彻底的。你不彻底的觉悟,我告诉你:你修三十年也是一样,有想修行又吃素,然后,没有智慧,来世变成什么?牛,那个老牛,牛是吃草的,它又善良,又吃素,吃草就等於吃素一样嘛!又没有智慧,吃得肥嘟嘟的,就是没有智慧,没有办法,来世变牛。所以说:通情本,有情生死的根本,因为牢执第八意识,第八意识。因此要转变。注意!要观照那个“无我”是什么东西,要彻底的观照,不要感觉很委屈,不要觉得很伤心,这个世界,不值得什么叫做伤心不伤心,全世界的人都对不起你,都没有关系,因为你还有极乐世界。全世界的人统统对不起你,你还有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在等著你(我),希望无穷,不须要伤心。
【随缘执我量为非】“缘”就是时空,随著时空,到那一个地方,都是执著一个“我”。量为非,它当然是非量,“量为非”就是非量,因为本来无我,他执著有一个 “我”,他到那里都错嘛!所以说:随著时空、因缘的会合,“我”,执著一个“我”,量为非,所看到的,都不是真实性的,全世界都是迷惑的。
【八大】就是大随烦恼有八个,叫做八大。
【遍行】就是五个遍行心所。
【别境慧】就是别境有五个,别境有五个嘛!别境中的慧心所。八大烦恼,以及五个遍行心所,以及别境五个心所里面的一个心所:慧心所,跟第七意识相应。以及底下:贪心所、痴心所,我见心所、我慢的心所相应,相随嘛!
【贪痴我见慢相随】老是跟这四大根本烦恼相应。所有的烦恼,你把它列进来,不离开这四个:贪,贪求一切境界;痴,没有智慧,看不破、放不下;我见,什么统统都是以自己的立场;我慢,把自己拉得很高,全世界都听他的,压抑著别人,来衬托自己的伟大,这种伟大,也就是相对的愚痴,也就是相对的愚痴。你要伟大,大家都伟大。所以,佛悟到最究竟的境界,你们是佛陀心中的众生,那么,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所以,佛教是非常的高超,非常非常的高超。贪痴我见慢相随。
【〖讲〗】【“第七识”,梵名“末那”,】【译名“意”,】【为第六识依,】【故名“意根”,】
“意根”就是意识的根本。所以,第七意识对内,执著第八意识;对外,作为前六识的依靠。第七意识如同什么?如同桥梁,从第六意识造的业,然后,通过第七意识执著,搬运到第八意识。从第八意识的种子,透过我执,然后,发号施令,透过第六意识去造业。所以说:它是意根,意识的根本。所以,第七意识有两种作用,第七意识有两种作用,对内执著第八意识;对外,作为第六意识的根本。
【此亦名“意识”,】【“意”即“识”故,】【“持业释”也。】
“持业释”就是持续这个业识,这个“释”就是一种解释。持业释,意思就是说:它的意思,是持续我们的业识,因为我执、法执没有断。所以,它继续,“持”就是继续,“业”就是业识,它继续这个业识不断,所以,生死就不断,我法执不断,没有办法!
【第六意识,是“依主”得名,】第六意识是依主得名,“主”就是根,依照它的依靠得名。【其差别在此。】六十七页,【“第七识”,在“三境”中,】【是“真带质境”,】【以第七识的“见分”去缘第八识的“见分”,】两个都是能缘。【即是“以心缘心真带质”。】
这一句:以心缘心真带质,后面他就讲:中间相分两头生,这是第七意识。以心缘色似带质,中间相分一头生。所以,真带质是对似带质境讲的;似带质境是对真带质境讲的。真带质是因为心跟心才是我们究竟之处,所以,他讲真。带质就是因为透过无明,变现一个我相,变现一种障碍,障碍,是真正的障碍的开始,所以是真带质。那么似带质它因为以心缘色,这个色法就是境界,境界已经是第八意识所变现出来的果报。因心法跟心法的执著微细,而它已经变成粗糙的境界,所以是:以心缘色似带质,就变成第六意识的一种执著。
【在“三性”中是“无记性”,】因为它一味的执著,第八意识的见分为自我,它没有所谓的善恶的东西。第八意识是无记性,当然第七意识就是无记性,只是加一个有覆跟无覆,因为第七意识有痴、见、慢、爱,第八意识没有。
【又因为它有四种烦恼相应——】【我痴、我见、我慢、我爱,】【所以又叫做“有覆无记”,】“有覆”就是遮盖了清净心。【就是说,】【尚有四种“根本烦恼”盖覆住它啊!】【“情”是指第七识;】【“本”是指第八识。】【情是“有情”,本是“根本”,】【合起来说:就是有情生死的根本;】也就是第七意识是我们的有情,第八意识是根本,所以,有情生死的根本,就是七、八意识的连锁。所以,【所以叫做“通情本”——】【双通七、八两头,】【即是“中间相分两头生”。】
这个“相分”的上面加一个字:我,中间的我相,中间的我相,这个相分,中间的我相相分。两头生,画一杠,写个:第七意识的见分,一头;第八意识的见分,两头,从这两个地方产生。中间的我相这个相分,是由第七意识的见分这一头,以及第八意识的见分这一头所产生的,然后旁边写个:就像两根蜡烛,中间重叠的黑影这个比喻,就是这个道理。犹如蜡烛左右重叠的黑影,就是我相的意思,本来实在是没有。
【“第七识”,】【它是随“三缘”:】【
一、“种子缘”,】每一识都要种子。【
二、“根本缘”,】根本缘就是所谓的第八意识,因为第七意识要执著第八意识嘛!没有第八意识,怎么作用呢?
【
三、“作意缘”,】动一个念头,所谓的一念不觉,一定要作意,不作意不能作用的。【而执着第八识为“一”,】
第七意识认为:我有个一。譬如说:我们这个色身有个一。是不是?有一个个体,有个一。
【为“常”,】我不会死,大家都没有想到死的问题,有一个“我”的存在,永远有一个“我”的存在。
【为“遍”,】“我”就是遍一切处,到那里都有一个“我”。
【为“主宰”】认为有一个可以控制【的“真”我”,】其实是错觉,没有
一、没有常、没有遍,也没有一个主宰,以为有一个真正的一、常、遍、主宰的真我。【其实第八识的“见分”,那里是“一”,】【是“常”,是“遍”,是“主宰”的“真”我”呢?】
意思就是:【这种思想是错误的啊!】同学们!你想想看!每一个人的思想都是错误,那你说:构成的这个社会国家会对吗?会对吗?因为实在是无我的世界,变成有一个执著的我相的家庭、社会、国家,有真正的自我吗?没有!所以,我们都是在错误的思想里面,没有一天是过著真正的生命。
【此识“亲所缘缘”,】【即第八识“见分”;】“此识”就是第七意识。第七意识它所攀缘的,也就是第八意识的见分。
【此识“亲所缘缘”,】第七意识它所攀缘的,【即自识“相分”;】因为已经变现出一个我相出来让你执著了。意思就是:第七意识已经变出一个我相让你执著了,是自识的相分。【均“依他起性”,】“依他起”就是因缘生因缘灭。“他”就是条件。依条件而起来的。
【无常无主,】【如幻化法,】【非实是我。】不是一个真正的我。【以彼“随缘”,】因为它是随缘。【便“执我”故,】便执我故,便执著有一个我。【非“我”执“我”,】【於境妄计,】不是真正的“我”,而执著一个“我”。【故“量”为“非”也。】量
《八识规矩颂讲话》慧律法师讲(3)
量为非。因此,我们如果没有好好的体悟这个错觉,我们是一个没有福报的人。我们在布施的时候,就会执著一个我;甚至於不但不布施,还贪求,贪求外面的东西是我们自己的。世界上最大福报的人是谁?是那一些悟到平等性智的人,大彻大悟的人,是世界上最有福报的人。因为所有身外的金钱享受,只是想要满足我们这个欲望。所谓的福报,就是身上的金钱、房子等等这一些,让我们享受,我们说:我们有福报;但是,如果一个知足的人,就具足了福报,知足,就是大福德因缘的人。我有一碗饭吃,我知足了,比你有一千万、一亿万,每天困扰得不得了,那是你所获得不到的啊!当然,这是我们这样子讲,如果他太苦了,也没有办法,也没有办法去修行。譬如说:师父今天收到信,收到一封信,他那里面就写:希望我发起救度衣索匹亚的难民,然后,登高一呼,来做这种工作。这种工作有人在做了。对不对?这种工作有人在做了。那么,我一生一世所做的工作,不是要这样,不是做这种工作;我要做的,是要把录音带流通到全世界去。这个我很喜欢做,我非常喜欢做这种工作,因为,法才是我们真正的生命,法才是真正的生命。有人做这个慈善,救度衣索匹亚、苏丹等等,那么他们做这种工作。对不对?有那些菩萨在做这种工作。我的愿力没有那么大,我的愿力:希望用法解救众生,解救众生。跟有缘的众生结缘,看他能不能有正知正见,活得快乐一点,活得快乐一点。我有饭吃、有水果吃,再来就是剩下的。对不对?就是救度众生,不够,我们慢慢来,慢慢来,慢慢的化缘,没有关系!
所以说:非我执我,於境妄计,所以,量是为非。
【第七识的心所,只有十八个,】【“大随烦恼”八,】【“遍行”五,】【“别境”中慧心所一,】【再加上贪、痴、见、慢四个“根本烦恼”,】【紧紧相随着。】【恒审】第七意识永远在思考。【思量】因为第七意识是思量,思量识嘛!第六意识是分别识,思量。
【我相随】这个“相随”就是不停,没有办法摆脱,相随,很麻烦了!二十四个小时,都跟在屁股后面,躲也躲不过,躲也躲不过。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在为情所困扰,为情所困扰。就是学佛的人,不到悟的境界,还是为情所困扰,因为第七意识的我执不断嘛!同学们!要彻彻底底的,以无我的心行於世间,否则的话,苦是必然的。情执,你可以画一个等号,等於痛苦。情执就是痛苦,一定的道理,你逃不掉的!恒审思量我相随。
【有情日夜镇昏迷】有情,有了这分第七意识的情执;日夜,就是白天跟晚上;镇昏迷,全部,“镇”就是没有例外。这个“镇”字就是被压得。。。我们说:镇压,被压得迷迷糊糊的,被这个我执、我相,恒审思量,压得迷迷糊糊的。
【四惑】就是痴、见、慢、爱,我痴、我见、我慢、我爱,四惑。
【八大】就是八大烦恼心所。
【相应起 】跟第七意识相应。四惑就是我痴、我见、我慢、我爱,以及八大烦恼心所,相应起,相应起。
【六转呼为染净依】“六转”就是前六识。前六识的转动意识,“呼”就是叫,叫第七意识,称呼第七意识为染净依。染,第七意识染,则前六识是染;净,第七意识净,则前六识是净。就像水源,下游必须依照上游,下游一定依照上游来的。所以说:六转呼为染净依,就是六转识,前六识称呼第七意识叫做染净依,染净依。所以,修行从根本修,从那个根本修?断我执,所有三藏十二部经典,就是叫你修空观,断我执。你肯,你现在肯放下我执,你这个修行就胜过无量亿劫。
同学们!佛陀告诉我们:无量亿劫以来,我们的生死,是因为四个字:妄想执著。对不对?我们现在每天在讨论:我要了生死。我要了生死。我要了生死。。如果我们放下妄想跟执著,不就解决了吗?同学们!这个放下的功夫,不做行吗?你不做这个放下我执的功夫行吗?不要管人家的是非善恶,每天回光返照看自己,一切的善人是菩萨;一切的恶人也是菩萨,也是菩萨。世界上没有几个人那么无聊,一天到晚做坏人,要毁谤人家、伤害人家的。这种人也很无聊,无聊到极点了!要做这么无聊的事情,你也不太喜欢做的。所以,有人喜欢做这种工作,我们也把他视同是菩萨。因此当你的内心里面,转变一个观念,用感恩的,同学们!这个很好用,很好用!感恩心,你试试看!你用感恩心,这个世界对你就是不一样,完全不一样,什么你都感谢他,什么你都感谢他。
以前我相很重,刚修行的时候,看到人家批评我们,哎呀!很烦恼!我们现在不一样,转一个念头,感恩,感恩,确实是这样子,太了不起了,你很了不起!你怎么样不对。。。,是!是!我不对,是!我不对,你好,你好!就这样子:你好,我不好;你是,我非。直下承当,反正我接受你的看法,避免抗拒的心态,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不取不舍,就是这样,你讲我怎么样,我就怎么样。是不是?所以,今天诵戒,我就跟徒弟讲清楚:如果有一天,你徒弟要我师父走,那我也走,没有关系!假设我在这边干扰到僧团,你们不要解散就好,好好的住下来。对不对?一切法无我,我该走的时候,还是要走。当然弄到这样,那就落魄潦倒了,那就麻烦大了,那就麻烦很大了!是不是?当然不太可能是这样子。这样讲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必须以大无我,我的存在,我要利益整个僧团,我住下来;如果我有伤害到整个僧团,我走,没有关系!你们好好的用功,没有关系!我也不会说:我真是苦命啊!我不会这样,本来就是这样子,一切法本来就无常嘛!该怎么做就是怎么做,也无所谓的。
第七意识是思量为性。
【〖讲〗】【“第七识”,是思量为“性”,】【又是以思量为“相”;】【“性”是“体性”,“相”是“行相”;】【“第七识”虽是以思量为“体性”和“行相”,】【但是要加上“恒审”两个字才能够相称。】“恒”是恒常,“审”是审察。它常常一直在执著一个我相,所以,它一直审察著,强烈的一个执著性。
【“恒”是“恒常”,无有间断。】【“审”是“审察”,非同泛缘。】
把笔拿起来,泛,这个“泛”字,广而有间断叫做泛,漫无目的叫做泛,非专一叫做泛。非同泛缘,这个“泛”就是它范围很大,很大很大,它没有一个目标。是不是?它没有一个目标。第七意识它有固定的目标,它的目标,就是执著第八意识的见分为自我,它没有其他的工作可以做。简单讲:就是无聊,没事它就是无聊,有一个我相。闲著没事,到你家去走一走,人都是这样子,你不相信,你冷静想想看,你爸爸有没有这种事情?你爸爸到晚上,工作回来的时候,或者是已经退休了,他闲著没事了,到隔壁张伯伯的家里泡个茶;到隔壁的林伯伯、林妈妈的家里泡个茶,去跟他坐一坐。他坐著,他不晓得要念佛,他不晓得要做什么。然后,活了七、八十岁;
八、九十岁:奇怪!我活了这么久都不会死,很糟糕,我都不会死,很麻烦了!我活著又不晓得要做什么,电视又什么都看过了;世间的什么肉都吃过了;素食吃过了、肉也都吃过了。结婚生子,已经生了十几个,十六、七个了,够多了!不晓得要做什么?叫我生,也没办法再生了,再来就不晓得要做什么?整天坐在那个地方,不泡茶,不然做什么?活到最后,变成开始一直觉得很无聊,他不知道要做什么?不知该如何是好?没有听到佛法,他就是这样,迷迷糊糊。你看这些众生,他有没有一天到晚找人家泡茶?找人家谈话?为什么?他想要填补空虚的心灵,希望能够跟对方讲一讲。。。,结果,七点多,很高兴的去跟人家讲话,十点多回来却绷著脸,不爽快!因为跟人家吵架了,本来是想去跟左邻右舍泡茶的,泡到后来跟人家吵架了!为什么吵架呢?一讲到他的媳妇怎么样,一讲到他的女儿怎么样,批评他的儿子,他就不高兴了,就回来了!你看我们众生的可怜、悲哀,到什么程度?无聊,就产生是非。然后,去那边坐著:那家的媳妇怎么样,那家的女儿怎么样,那家的儿子。。。你不谈这个,你要谈什么?谈一定谈人、事、时、地、物嘛!开会的五个原则。对不对?不然你要讲什么呢?你讲来讲去,不是讲人家是非,你要讲什么呢?我问你:你不讲人家是非,你能讲多少话呢?他会讲:直指人心,明心见性成佛道吗?以前我们都常唱这首歌:无聊的人,怎么会如此悲哀。。。无聊的人,怎么会如此悲哀。听到佛法,他就不会,他内心就充满著喜悦,喜悦,非常非常的喜悦,知足,充满著智慧、充满著慈悲、充满著解脱、充满著自在,内心里面:你怎么样,我统统原谅你,可以吧!你如何是按怎(台语谐音),我统统原谅你,你怎么样我都原谅你!那就OK了!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当处发生,当处寂灭。慢慢的体会,道就在这个地方。
所以说:不同於泛缘,“泛缘”就是毫无目的的。第七意识是专一的,它是专一的。
【第六识”,虽有“审察”,】【但是没有“恒常”。】【“第八识”,虽有“恒常”,】【但是又没有“审察”。】又没有审察。【“前五识”,不但没有“恒常”,】【连“审察”也是没有。】【唯有“第七识”,】【又是“恒常”,又能“审察”。】【今列表以明之: 】【八识〈】【前五识】就没有了,空空洞洞的,没有线条,没有审察,也没有恒常。【第六识——审察】【第七识——审察
恒常】【第八识——恒常】【第七识,】【它恒审思量是甚么东西呢?】【此识以“思量我相”为用,】【就是恒常审察思量“第八识”为“我”,】【时时刻刻“相随”着“第八识”,】【所以我们“有情”的众生,】【从无始至未来,】【未断烦恼以前,】【日夜在大梦未醒中,】【镇守昏迷,】然后,【毫无觉悟,】【这是甚么原因呢?】【因为“第七识”和“四惑”即四个根本烦恼,】【与“八大”即八个大随烦恼,】【“相应”而生起“我相不停”啊!】
简单讲:我相就是痛苦的根本。所以,人家说:斩断,砍树木要砍那个根,“根”就是我执、就是执著。修行能舍,难舍能舍,这是真的在行菩萨道,这是真的在行菩萨道。如果你冷静想想看,当然你们是在家人,你们需要经济的来源生活,对不对?以我们出家人来讲,冷静想想看,你冷静想想看,我们出家人,也没有后代。对不对?我们没有儿子、没有老婆,什么都没有,那你留下财产做什么?你是要把那个财产放著,然后,把眼睛闭上来,然后,让徒弟纷争,或者是让他们去造业;还是尽快的,做利益众生的工作,把金钱转换成功德,如果是你,你要做什么工作?再笨的人也不会留财产,大家都会拼命的一直施舍,再笨的,也不可能会拿这个钱来造业。对不对?十方血汗的钱,你就是要利益众生、普度众生,就是这样子!
底下:【“六个转识”,完全是依托“第七识”,】
【“转”,谓转变和转易;】
【第七识染污,前六识也染污;】
【第七识清净,前六识也清净;】
【所以“前六识”称呼“第七识”,】
【叫做“染净依”,】
【由此识染故,令“六识”染,】
【“六”虽行善,犹成“无漏”,】
就是前六识虽然行善,还是有漏。
【必此识清净成“无漏”已,】
注意!“无漏”的前面加两个字:加“大乘”,这里是指大乘的无漏,是指佛果,不是指小乘的无漏。要注意!这里是唯识学,跟人家谈的不一样。小乘的,是指阿罗汉就是无漏。不!不!不!在大乘的唯识学里面,一定要到佛果。这里是讲大乘,第七识清净,那么就是佛果,因为第七意识清静,第八意识就清静嘛!对不对?
七、八是永远不能相离的,第八意识一转念,我法二执断,到最后,我们所谓的生相无明,那还是第七意识的最微细的。所以,一定要到:金刚道后异熟空,一定要到金刚道,那么就是第七意识转最清静的,第八意识就是清静。意思就是:第七意识、第八意识是同时清静,不能分前后的。分前后是为了讲学方便,才讲:第七意识是由第八意识转变过来的;但是,到最后的清净识,七、八识,第七意识清净,第八意识同时清静。对不对?就像这两只手,第八识这个,第七意识这个靠著,当第七意识断的时候,第八意识也没有啊,也倒下来啊!对不对?像两支芦苇这样子依附著,也不是说:第七意识靠第八意识,第八意识靠第七意识,两个互相靠,因为互相执著嘛!第七意识的见分,以第八意识的见分为自我,一卡住,有我执跟法执嘛!我执断了以后,还有法执,第七意识一落下来,那第八意识做什么?体会得出来吧!对不对?就是这样子。
【“六”乃得成“无漏”也。】前六识才成无漏。七十页,这是第七意识的转识成智,【极喜初心平等性】第七意识要转识成智,要开始的时候,转到初地菩萨,“极喜”就是初地菩萨。初心,有所谓:入心、住心跟出心,初心就是入心。因为,十地菩萨,每一地都有入、住、出,入心、住心、出心,我们在《唯识读本》就已经研究过了。所以,在初地菩萨入心的时候,他开始要转了,转第七意识为平等性,平等性意即是无我执,诸法平等,诸法平等。所以,师父为什么感觉到:佛法实在太伟大?因为它实在是绝对的平等,绝对的平等。
【无功用行我恒摧】把笔拿起来,无功用行,无功用,一定要到八地、九地、十地,以及佛地,才叫做无功用行。所谓无功用行,就是已经进入无生的法忍了,已经接近成佛了!那个时候,都是无为法,都是无为法,不是用有为法可以达到的。所以,无功用行,就是不须要、不假任何的造作,直接通真如,只是长养圣胎的究竟、圆满不圆满。就像一条帆船要靠岸,你必须要把帆布收起来,收起来以后,它就自自然然的,慢慢慢慢的靠近岸边。也就是说:到最后要成佛,就不须要任何的功夫了,因为顺著无生,就直通萨婆若海。无功用行,就是八地、九地、十地、佛地。我恒摧,这个要加几个字:我相恒被摧破,“我恒摧”就是:我相恒被摧破,每一个字加一个字下去,“我”的底下要加:相,“恒”的底下加一个:被,然后,“摧”就是加一个:破,就是破我相。我相恒被摧破。整句的意思就是:一定要到八地、九地、十地、佛地,我相是指法我执,指法我执,法执的我相,法我执,不是指人我执。法我相恒被摧破。
【如来现起他受用】前面要加几个字:转第七意识为平等性智的时候,到了这个时候。。。再讲一遍:转第七意识为平等性智,这个时候,如来、佛、佛陀,就现起他受用。意思就是:当第七意识为平等性智的时候,佛陀就慈悲,现起了他受用,他受用就是专门在利益众生的。利益什么?利益凡夫、利益二乘人、利益地前的菩萨,他受用。利益一切的这些二乘人,凡夫、二乘人、地前菩萨。然后,【十地菩萨所被机】不但是凡夫、二乘人、地前菩萨;十地,这不是指第十地菩萨,要注意听!是指从初地到十地,这个不能误会的!我们一念,念错,以为十地菩萨:哦!要到第十地菩萨,才受到佛的加被。不!不!不是这个意思,是从初地到十地,十地是指十个地: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七地、八地、九地、十地,是这个意思,而不是专指十地这一个地,是指十个地。从初地到十地菩萨,统统受到如来的加被。
【〖讲〗】【第七识,转识成智,】【也要到初地欢喜地——“极喜地”,】
我们说:每一地都有入心、住心跟出心,入心就是初心。初地的,【入心——“初心”的时候,】【才转成“平等性智”,】【由观自他有情,】观自他有情就是观自他众生。【及一切诸法悉皆平等;】【由观“自他平等”故,】【大慈悲等恒共相应,】【即是无“我执”之时。】【由观“诸法平等”故,】【无住涅盘之所建立,】没有安住在不生不灭的境界里面,意思就是:从空出假,就是要利益众生。无住涅盘,也就是说:不能只有安住在涅盘,一定要度众生,涅盘妙心,当下就是。
【即是无“法执”之时。】【到那时候,方可任运自然,】【不必再加勉强,】不勉强,也就是不是有为法了,因为那个时候是无为了。【即是“无功用行”,】【其所执著的“我相”,当然早已摧破无遗了。】
你问每一个众生:他自由吗?他自由,他内心里面,怎么受情绪的影响那么大呢?他这个自由,只是怎么样?只是一个躯壳而已,躯壳而已。对不对?这个躯壳让你走东走西的自由,你犯法,我把你抓进去关起来,众生不是关这个身体,就是关在烦恼里面,众生一定关一样的。那么我们那一些闭关的法师们,谁那么无聊,自己跑进去关房里面被关起来?他也没有犯法,为什么要关起来?他找到更大的自由,回光返照。所以,佛教它是彻彻底底的自由,彻彻底底的平等,因为它空,破一切相。没有找到这个,世界没有所谓的真平等的东西,不可能真正的自由。谁会自由?你自由吗?你会自由吗?今天你的父母去世,你会很自在吗?你活一活,活一活,突然你的先生去世,你虽然学佛,你能放得下吗?能吗?你今天正在热恋当中,爱得死去活来,女朋友突然跑掉了,你能放得下吗?你能保持冷静吗?那不行!不行就是还是不自由的。
所以,我们说:我们将这个身体卖给员外,我们把生命都卖给执著了,卖给执著。我们大家的身体都不能自由,不是只是身体卖给员外而已,连这个心也都卖给情绪、卖给执著,我们没有自由身。所以,我们不是卖身就是卖心,卖这个情绪,整个卖,卖给执著。执著这个员外很坏,可是你又不能离开它。
【到了这时候,成等正觉,】【从“如来”的“法身”,而现起了“报身”,】【亦即“受用身”。】
【分为二种:】【
(一)“自受用身”,】【即是诸佛自住法乐的境界,】【等觉菩萨尚且不知,】【何况下地?】
“下地”就是初地、二地、三地。。。等觉是十地菩萨再上去了,“下地”就是初地到十地。等觉菩萨都不知道,何况初地到十地?
【
(一)“他受用身”,】【那是为从初地到十地的“地上菩萨”说法,】【使得到大乘法乐。】【“地前菩萨”及“二乘”“五趣”,】【是皆不能受用的。】统统不可以受用的。好!七十一页,【第八识颂】这是最后了,讲到第八意识,第八意识就比较不困难。
【性唯无覆五遍行】【界地随他业力生】【二乘不了因迷执】【由此能兴论主诤】
师父解释一遍:“性”就是三性:善、恶、无记性。第八意识是善性?是恶性?是无记性呢?唯无覆,无记性,无覆无记性。所以,下面要加三个字,性唯无覆就是:三性里面是指无覆无记性,因为它是非善非恶嘛!然后,五遍行前面加两个字:“只有”五个遍行心所,第八意识只有五个遍行心所,触、作意、受、想、思,只有五个遍行心所。界地随他业力生,把笔拿起来,“界”就是三界,地”就是九地。三界就是九地,九地就是三界,因为为了作偈颂好念方便,所以讲:界地。随他,把笔拿起来,“他”是指前六识,前六识,前六识造业,就产生第八意识的种子,就必须要六道轮回。也就是,三界九地的六道轮回,是随著前六识造业的力量而产生的,也就是因为这个种子,落进去第八意识里面。所以,三界九地,意思就是说:第八意识跑到三界九地的地方,是因为随著前六识造业的力量而去投胎。二乘不了因迷执,把笔拿起来,“二乘不了”加几个字,加:阿赖耶识的境界,二乘不了阿赖耶识的境界,因迷执,因此而迷惑,有法执的存在。二乘他不了解阿赖耶识的境界,因为他还有法的迷执。由此能兴论主诤,“论主”就是:大乘说有第八意识,小乘说没有第八意识,就开始诤论。由此能兴大小二乘的诤论,大小二乘的诤论。小乘说没有第八意识,因为二乘人:声闻跟缘觉,他不了解阿赖耶识的境界,所以,小乘说没有第八意识。大乘说有第八意识,就开始诤论了!由此能兴大小二乘的论主、诤论。诤什么?诤第八意识的存在有否?所以,小乘还是不究竟的,不究竟的。
那一天,昨天,前两、三天泰国比丘来,泰国比丘来,我们法性跟法如跟他谈一谈。。。谈到涅盘的境界,涅盘,他认为涅盘就是灭。法性!你有没有跟他谈?小乘讲的涅盘就是灭,什么都没有,他们小乘的就讲到这个灭,就是什么都没有,他不晓得妙有,灭了就连妙有都没有了。所以,小乘怎么修,都没有办法成佛,没有办法,还是要透过大乘法的究竟义,究竟义。我不会说泰国话,要不然就去度泰国比丘。去的话,第一门开唯识,讲到第七意识、第八意识,僧王也听不懂,因为他们没有读过第七意识、第八意识。出家,那个泰国比丘,出家出了好长的时间,我看十六年了。十六年,你跟他谈起来,他认识佛法还是认识很少,十六年了,泰国比丘。是不是?因为透过法如的翻译,我们跟他谈一谈。。。他所知道的还是很有限,非常有限。所以,这个经教的通达,并不是说你出家久了就有办法的,没有善知识,就是一点办法都没有。虽然我们讲堂这样子,每个礼拜上这么几堂课程,你能够熬得住三年、五年,就不得了了,不得了了!我们教授讲的:不得了了!熬得住三年、五年,就不得了了,每天讲,一直熏习。。。重复,真的!所以说:一定要熬得住,才有根本,太早离开这个僧团,不是一个很有福报的人,不是一个很有福报的人。没有善知识,就是一点办法都没有。所以,在《大智度论》里面讲的,《大智度论》里面讲的:它怎么样赞叹善知识?善知识是法身父母故;善知识是导航故;善知识者是明灯故;善知识者是般若故,是我们的般若。善知识是六度故,就是行菩萨道、六度的一个依靠。善知识如衣食故,善知识就像我们穿衣、吃饭的重要。善知识如灯塔,一切众生见善知识,当以舍身命一切供养。在《菩萨戒》里面讲:日日三两金,供给法师,日日三两金,一天要用三两金子,供养法师。日日三两金,一钱金子假设两千元好了,两千元就好了。一两金子,一钱两千,一两要两万,一天要六万元供养师父,法师哦!日日三两金,供给法师,说法的法师哦!你想想看!他对善知识是恭敬到极点。不是像现在,你讲他两句,他就:bye-bye!再见!那有人学佛这样的?一讲他两句,他噗一下就走掉了,就什么都不管了,也不晓得自己的法身慧命有没有根、有没有定,统统没有,两句话他就走了!人家来讲:这个法师好。他就跟著这个法师;说这个法师不好,马上就走了,也不会分辨依法不依人,所以,很可怜、很悲哀,悲哀!所以,法师一天要吃六万元,哇!太惊人了!《菩萨戒》说:一天要用六万元供养,六万元可以买多少粒馒头了!我每天喝一碗米浆,师父早上没有吃,中午就吃半碗饭,然后,喝一碗米浆。六万元,一天吃六万元,你看可以喝多少碗米浆?一卡车了!对不对?
所以说,这个是告诉我们:在《大智度论》里面讲的,善知识的重要,没有善知识,我们的法身慧命、我们般若智慧,没有办法产生。所以,在《大智度论》说:我们宁可舍自己的身命,都要供养善知识;宁可舍身命,都不能离开善知识的。同学们!心要把得定,不要受到任何是非的影响,你是大智慧的人,依法不依人,就这么简单!
七十一页,【〖讲〗】【第八识,在“三性”中】【不是善性,也不是恶性,】【是非善非恶的“无记性”;】【不过第七识是“有覆无记性”,】【第八识是“无覆无记性”,】【因为它没有贪、痴、慢、见,】【这四个烦恼所覆,】【故名“无覆”。】【第八识的“心所”是最少,只有五个,】【就是作意、触、受、想、思,】【名为“遍行”。】【“他”,是指“前六识”而言。】界地随他业力生,这个“他”是指前六识。【“界”是“三界”,“地”是“九地”,】【如左表:】七十二页,【三界〔欲界—】列为一地,【
一、五趣杂居地】【色界〔】分为四地,【
二、离生喜乐地
三、定生喜乐地】【
四、离喜妙乐地
五、舍念清净地】【无色界〔】分四地,【
六、空无边处地
七、识无边处地】【
八、无所有处地
九、非非想处地】总共【九地】这个我们在十四讲表都讲得很清楚了,在这里不必重复。【“第八识”,是随它“前六识”】【作的有什么业,那就要生到什么地方去。】【故此识之性,但随业生,不造业故。】
意思就是:第八意识不造业,只是怎么样?被带著走,就像牛被牵著鼻子走,没有办法,没有办法,第八意识只有受苦的份,受苦的份,它没有选择的馀地。
譬如【“前六识”如果造的是地狱业,】【那末,“第八识”是总报主,】果报的总和,叫做总报主。【那当然就生到地狱趣中去;】【如果造的是饿鬼、畜生的业,】【也同是一样的去受各各不同的业报。】
地狱大部分都是嗔心重的。记住!地狱大部分都是嗔心重的,嗔心重的。饿鬼,大部分都是悭贪、贪心重的人,贪心重的人。畜生都是愚痴的业,都是造愚痴的业,都是造愚痴的业,没有智慧,没有智慧。
【“二乘”,】【即是“声闻乘”与“辟支迦罗乘”。】“辟支迦罗”就是辟支佛。【这二乘圣者,虽然“我执”是已断,】但是,【他们的“法执”未破,】【“所知障”尚存在。】【对于第八“阿赖耶识”的“境界”,】【还是不能了知,】【因为他们还是迷昧,】【所以坚执说没有;】也就是说:没有第八意识。【这样一来,】【大乘唯识家论主,】【他们主张是有“阿赖耶识”,】【小乘说无,大乘说有,】【这样,一个说有,一个说无,】【所以大小二乘就诤论起来了。】所以,唯识学到泰国去行不通,行不通!他们不知道有第七意识、第八意识,你怎么讲,他都不知道。
七十三页中间,【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受熏持种根身器 】【去后来先作主翁】
“浩浩”是指第八意识是广大无比,幽深难了,很幽深,很不容易了解。三藏,注意!不是指三藏十二部的三藏,不是这个意思。这“三藏”是指:第八意识有三种功能,还是没有办法穷尽。那三种功能?一个是能藏,一个是所藏,一个是执藏。浩浩三藏不可穷,就是广大的第八意识,不是用能藏、所藏、执藏来形容,就有办法穷尽去了解它的。能藏:第八意识能藏种子,第八意识能藏,种子被它所藏。所藏呢?前七识是能藏,第八意识为前七识造业所藏,前七识是能造业、能藏,第八意识是被前七识所藏。执藏是专指第七意识执著第八意识的执藏。所以说:广大的第八意识,是好大好大的,并不是就能藏、所藏、执藏,简单的可以穷尽去解释它。渊深,这是指第八意识,七浪,是指前七识。第八意识就像很深很深的深渊的水,七浪,因为前七识藉著境界,而一直分别、执著,所以,境界就像风一样的造起来,前七识就像浪一直打著海水,打著海水。境为风就是:一切境界就像风一样的吹,一切境界。当我们一切法不受,善、恶、无记,统统放下,境界马上没有作用,这个风吹不起来。修行修到最后,一定是八个字:如如不动,不取於相。你修行修到最后,一开始要修,还是要这八个字:如如不动,不取於相,因为相是假相嘛!你修行修到最后,要成大器、要成佛,一样是八个字:如如不动,不取於相。用这个不生不灭的清净心,面对境界,一切法不生,这些境界对你都没有作用,慢慢的体会。师父年纪大了,年纪大了,四十一了,I am forty-one years old this year.He s very old man.是很老的男人,是一个很老的男人。很老了,所以,我的体会就比较深,再坏的人、再坏的男人,坏蛋坏到极点,师父都看过:再坏的比丘,我也看过;再坏的女人,那个坏到明明在骗人、害人,明明一通电话就可以求证的,她还在打妄语,坏女人,坏死了,坏透了!那个坏女人,那个女人啊!真是的!所以,再坏的女人都看过、再坏的男人也看过。所以,我对於我们研读班的同学们,无论一楼、二楼、三楼,你看!都是赞叹的,都是赞叹的。如果有某某人来讲:师父!那个比丘怎么样。。。哎呀!很好了,很好了!标准不要订得那么高嘛!你订的标准不要像佛一样,订得像佛一样,这不得了了,这没有办法!他很坏,没有坏到在大殿打架,这就不错了!对不对?师父!这个女人怎么样。。。,说你怎么样。已经很好了!她们没有把白的讲成黑的,或者是拿刀子来杀我,这个女人已经不错了,很好了!她要念佛,又来听经,她坐得下来,赞叹!所以,我现在的心胸,就是什么都好啦,什么统统好啦!什么统统是赞叹人家、鼓励人家、勉励人家。所以,我在大学的时候,我们的同学,给我一个评语,就是说:我们大学相处了四年,我发现林学长你这个心很平等,你是我所看过的人,最平等的一个学长,胸量很平等,没有高,也没有低,反正对大家统统是好的。这个女孩子她这样讲,这是女孩子跟我讲的:林学长!在你的身旁,你就像一颗大的太阳,都被你融化了,你实在是太好的人了,我对你的印象实在太好了!我说:到此就好了,不要太好,太好有时候麻烦很大!所以,我在大学就是这样子,不是说:我出家才刻意对人家好,不是这样,你叫我对人家坏,我做不出来,我就是对人家非常好,那没有办法!I can not.没有办法的事,我就是要对人家很好嘛!对不对?所以说:我们的同学就说:来到林学长的旁边,都被呵护著,都被你呵护著,都被你,能得到你的精神鼓励。所以,我一生一世很少造口业,我不批评人家,我都一直赞叹人家、一直勉励人家。到最后,我今生今世奉行一句哲学名言:赞叹一定胜过责备。这是我自己永恒的座右铭,这一句话是我永恒的座右铭,我到死,一样持著这个原则:赞叹是一定胜过责备的。好好的勉励人家,好好的鼓励人家。
所以说:境界虽然是重要;但是,还是我们的心的问题,是我们的心的问题。受熏持种根身器,就是说:我们第八意识是受到熏习的,受到熏习的。第八意识会变现怎么样?持种就是第八意识有三种功能,就是种子,持续的这个种子,叫做持种。“持”就是不断,让这个种子不断,叫做持种。持种就是:持续种子让它不断,断掉的话,就没有六道轮回了!你让第八意识断掉的话,那里有六道轮回?对不对?种子不断嘛!是不是?再来,根身,根身就是所谓的我们这个色身,我们这个色身,就是第八意识所变现出来的。器,底下加一个:界,器界,因为它这个词句只有七个字,所以说:“器”就是器界。简单讲:第八意识有三种东西,本来是一体的;但是,因为我们受到熏习,变现出我们的种子、我们的色身,以及外在的境界。简单讲:这些外在的境界,我们现在的色身,包括我们现在所有的思想,都是无始劫以来,因为熏习所变出来的宇宙、人生。根身就是人生,器界就是宇宙。人生、宇宙是怎么样?都是第八意识所变现出来的,没有真实体的,没有真实体的。人生是妄相。为什么?因为有种子,我们的种子,所以,熏习很重要,熏习很重要!去后来先作主翁,“去”就是:我们一个人要死亡的时候,最慢去的,叫做去后。第八意识最慢,前六识都走了,我们一个人死的时候,眼、耳、鼻、舌、身识慢慢的没有了,对色身的执著没有了,再来,这七识不是没有,是收摄回来,到第八识里面,并不是没有。死亡只是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暂时不作用,而不是死了就去掉,不是这样。去掉的话,你来世完蛋了!眼、耳、鼻、舌、身、意去掉的话,你来世投胎,眼、耳、鼻、舌、身、意统统没有啊!对不对?就像蜗牛的角,暂时收回来而已,暂时。人死的时候,把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暂时收回来,放在第八意识里面,等待因缘,因缘成熟,再冒出来,继续前七识的作用,继续前七识的作用。所以,我们的生死不断的。研究唯识,可以彻底的了解人生、宇宙。有空要看《摄大乘论》、看《成唯识论》,有空要看《摄大乘论》,以及《成唯识论》,那更彻底!不过我介绍了很多人看,他都摇头:师父!看不懂,看不懂!叫我师仔(台语),说他看不懂,听起来很像台语狮头山的狮。说他看不懂,他说:师父!没有办法,《成唯识论》怎么看也看不懂,还是希望师父讲。没有时间了,我的青春已经有限了,你看!四十一了,到现在,我讲了几年的课程了?在讲堂已经讲了三年了!对不对?我再来要讲《楞严经》,讲完再讲《法华经》,我的青春已尽了,不可以再浪费我的青春了,录音带已经满满的了!那流通处一直讲:师父!不要再讲了,流通处都摆不下了,不晓得怎么办?我说:还是要讲,还是要讲,摆不下,摆床铺下,还是要讲!
“来先”就是:投胎是第八意识先来。第八意识俗称灵魂,先来,来先。我们投胎的时候,第八意识一刹那,与父母的因缘先结合,作主翁就是作主导,作主翁。死的时候最慢去,投胎的时候最快来、最先来,作我们的主宰,这是第八意识,【〖讲〗】【第八识的“境界”,犹如大海,】【无边无涯,】【“浩浩”,是广大的意思;】【“三藏”,即是能藏,】能藏种子。【所藏,】是被前七识所藏。【执藏。】是指第七意识的执著。【“阿赖耶识”,甚深义理,不容易穷尽,】【“第八识”喻如“深渊”,】【“前七识”喻如“波浪”,】 【“一切境界”喻如“大风”。】
其实根本没有境界。同学们!有的人在上班,在上班,有一个人,她化妆得很漂亮,她去上班的时候,人家就说:哎呀!来公司不要化妆得很漂亮嘛!一讲,她回去烦恼了,因为她化妆习惯了嘛!来到我这个地方,说:师父啊!我很喜欢化妆,我的公司、行号里面说:来公司上班不须要化妆。我说:你要化妆,他叫你不要化妆,是他的看法。我说:你要化妆,你化妆要怎么想呢?虽然我这个色身是假的;但是,我要让众生起欢喜心,所以,我要化妆,三分长相,七分靠打扮。对不对?要很庄严,很庄严。师父!您化妆吗?化妆啊!怎么不化妆?我要刮胡子,还要把这一条龙变成半条龙,把这个刮断。对不对?然后,我如果有青春痘的话,就要赶快看一看,录影起来好不好看啊?面相是第一印象嘛!对不对?选女婿也是如此,选女婿也是第一印象最重要!再看看,我很怕晒太阳,因为晒太阳晒多了,会有雀斑,雀斑。脸上有雀斑的,前世都是供奉猫王的,供奉猫王的。要不然就是供奉豹,豹身上有一点一点的黑圆斑,普里斯来,Oh!My darling。。。猫王,美国那个猫王。所以,我这个人主张:虽然是假相;但是,要给人家印象好,给人家印象好。我说:你继续化你的妆,你内心里面想:我为了要让众生好印象,这不是为我个人化妆的,以无我的精神,像观世音菩萨的美,第一个印象好,很好的印象,很好的印象。我觉得:美很重要,这是我个人的感觉,我个人的感觉。而有的人本来就长得丑,前面后面也分不清楚,她问:师父!我要化妆吗?你不用啦!你画不画都无所谓,你从前面看、从后面看,都是那么丑,有没有化妆都无所谓。如果到这种地步,那就很惨了!前后都一样,那个就不须要化什么妆了!对不对?俗话说:三分长相,人家是指稍微能入眼的,就多少化一下妆,就多少化一下妆。她回去就问人家:我须要化妆吗?人家跟她说:你不用化妆了!我惨了!前面、后面看起来都一样。所以,各人的见地不一样,你一切的境界,都是唯心所造,唯心所造,唯心所造。我认为:你不须要在意别人对你的看法,一个人每天活在别人的在意中,你会活得很痛苦的,不须要!我对得起我的良心,我在工作里面,我认真的做,你管我要怎么样、穿什么衣服。对不对?你管我要怎么样漂漂亮亮的。我觉得漂亮是一种美感,也是一种享受,给众生一个好的印象,我认为还是满重要的,毕竟是凡夫嘛!对不对?
【“第八识”受“前七识”染法所熏,】【“前七识”现行法,】【熏到“第八识”中变成了“种子”,】【它能执持“根身”、“器界”、“种子”。】【“第八识”是“受报主”,】要受果报的。【所以众生在“临死”到“身冷尽”的时候,】
“身冷尽”,旁边写个:二十四个钟头。一个人死的时候,师父劝告你,最好二十四个钟头以后,你再动他,你务必要让他全身冷尽,才给他换衣服,不要急著换衣服。师父在“人生最大的一件事”,已经讲得很清楚了!那一套,我觉得值得推广,那一套,师父认为值得推广,请回去给你爸爸、妈妈听,当你爸爸、妈妈已经在长庚、荣总,在医院住院的时候,最好送一套给你爸爸、妈妈;“死亡的艺术”,以及“人生最大的一件事”。为什么?叫他要有心理准备,叫他要有心理准备。知道怎么处理。但是,世间人很难接受这种观念,很难接受这种观念。但是,你要开示爸爸、妈妈说:这一条路是一定要走的,魂断蓝桥,魂断蓝桥。没事就。。。你每一天奏一次,你就会觉悟,不是等到死的时候才奏,因为我们每天都要睡觉嘛!睡觉的时候,放一段,跟死人没有什么两样,只是躺在床铺跟躺在棺材的差别而已。所以,每天听一次这首歌,很容易觉悟,很容易觉悟。先生如果气得打我们,我们再关掉就行了;我们才刚结婚而已,你放这样的歌能听吗?大彻大悟的人,就是这样子嘛!随时都要准备死亡,也没有什么。对不对?放下嘛!
【它是“最后去”的,】【若是在“受生”来“住母胎”的时候,】【它是“最先来”的,】【所以它是能作一切众生的去后来先“主人翁”了。】
因为第八意识我们控制不住。同学们!记住!往生是现在的工作,不是临命终的工作,我再次的劝告你:你现在可以控制你的情绪,临命终,你往生就有把握。你现在不能控制你的情绪,我告诉你:你的临终完全要靠师父,完全要靠师父。你临命终根本不能主宰,你除了靠师父加持以外,你能做什么?你能怎么样?你靠这个僧团、你靠法会,要不然没有办法。但是,你怎么死的也不知道啊!对不对?要像坐飞机到南非,到摩里西斯岛,咻!下去,连往生被都来不及盖。所以,出国的时候,僧袋里面要带一件往生被,往生被,开飞机不对劲了,当里面在广播的时候,他就会告诉你,人家这个讲得很有艺术,他说:我们将会有一次很痛苦的降落,我们将会有一次很痛苦的降落经验。因为那个轮子放不下来,飞机的轮子拉不下来,拉不下来。人家那个机长讲得多有艺术,机长讲的是很有艺术的话:我们将有一次很痛苦的降落经验。那个时候,你就要把往生被准备好,赶快拿强力胶黏住金光明沙,然后,要低著头,因为飞机要紧急降落的时候,头要低下来,低下来:观世音菩萨。。。头抬起来以后,发现没死,赶快我把金光明沙擦掉,擦掉,没死,没死,没死!不然头上黏著沙子,出机场能看吗?人家看到你:Your head,why?你头上怎么全是沙子?往生被要带在身上,以防万一。所以,能不能盖到往生被还不晓得,随时都要有心理准备,生命是无常的,生命是无常的。
七十四页,说:【不动地前才舍藏】【金刚道后异熟空】【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不动地就是第八地,第八地叫做不动地。一直要到第八地的不动地前,到第八地,才舍藏,才舍去阿赖耶识,藏识才舍去,这个“藏”就是藏识。舍去藏识,是舍去什么藏识呢?就是阿赖耶识。要到第八地不动地以前,才舍掉这个藏识,就是舍掉一切烦恼的种子。金刚道后异熟空,把笔拿起来,“金刚道后”就是等觉菩萨。一定要到等觉菩萨,异熟空,就是我们这个业报,才能完全化作清净的实报庄严。异熟就是果报身。一定要到等觉菩萨,这个业报才尽,异熟,异熟果报,业果才能空掉。否则的话,你这个报是逃不掉的,除非你念佛求生极乐世界。记住哦!唯识学是在三界,佛陀在人间里面讲的,他讲的这个角度,都是专指人间。所以,这个异熟果报,要到等觉菩萨才舍掉。你要求生极乐世界就不必了,求生极乐世界,一下子就到极乐世界去了,你所显现出来的,就是清净庄严身,清净庄严身,不必像我这样,每天要修面、刮胡子,我这个两天不刮的话,就不行了!就不行了!大圆无垢同时发,“无垢”就是清净识,清净识,“大圆无垢”就是清净识,无垢嘛!同时发现,就是第八意识到达最究竟圆满的时候,就是大圆镜智。“大圆”就是大圆镜智,“无垢”就是清净识。大圆镜智一直到清净的时候,同时发,产生了!普照十方尘刹中,当你开发了第八意识,完全清净,就是成佛了,那么你的能力,就可以普照十方尘刹中。成佛不是简单的一件事情,成佛不是简单的一件事情。
【〖讲〗】【“第八识”转识成智,】【要到“第八地”时的“不动地”前,】【就是第七地菩萨,“远行地”的时候,】【才能舍弃了“藏识”,即是“阿赖耶识”。】【若是要舍离“异熟识”——(善恶业果位),】【那是不客气的话,】慈航菩萨常常这样讲:那是不客气的话哦!【要到“金刚道后”——(等觉菩萨后)——】【将要成佛的时候,】【这个“业果识”才算完全“空”了。】【到这时候,】【杂染的有漏识——“阿赖耶识”,】【就变成“无垢清净识”了,】【所谓“大圆镜智”,也同时发现,】【普照十方世界,】【在那微尘数的佛土中,】【而去度脱苦海中无量无边的一切众生。】【即说偈曰:】【以此功德
回向有情】【同成佛果 大愿圆成】大愿圆成。
我们《八识规矩颂》讲完了,讲完了。虽然我们没有时间讲《摄大乘论》、没有时间讲《成唯识论》;但是,你看!我们讲过了《唯识简介》、讲过了《百法明门论》、讲过了《唯识读本》、讲过了《唯识三十颂》、讲过了《唯识二十颂》、讲过了《八识规矩颂》,这样最起码,给大家有一个基础性的了解。再来,我们要讲《大乘起信论》,《大乘起信论》是一本很好的论典,融通空有的思想。没有研究过《大乘起信论》的,要想把经典弄得很清楚,也不容易。虽然说:《大乘起信论》,有人说是伪经,有人说是伪经,因为《大乘起信论》所讲的,是真妄和合,妄心跟真心的和合。有的人说:那不是大彻大悟的人讲的话。的确!悟道,妄是无根的,妄不能跟真和合;妄如果跟真和合的话,成佛就会变成众生。对不对?和合嘛!妄心本身不能跟真心和合的,真是根本。真心,《楞严经》讲的:舍识用根,根是不生灭的体性。在《楞严经》就讲得很清楚,《圆觉经》就讲得比较究竟。而《大乘起信论》,为什么人家讲它是伪经呢?因为它讲:真妄和合,讲真心,因为它讲生灭门跟真如门。就像风,风,然后,海水跟浪,它有比喻:海水就像真如,风不动的时候,风不动的时候,海水就清净;风动的时候,就变成生灭,就变成生灭。所以,因为《大乘起信论》用这样的比喻,这样比喻不通啊,那人家问你:什么时候风才不动?什么时候风才不动?你讲!《圆觉经》就不是这样讲,《圆觉经》讲就是如同空中的花,眼睛有毛病、眼睛痛,才看到空中有花,空中本来就没有花嘛!对!妄想本来就是没有。所以,《圆觉经》是究竟了义教。对不对?《楞严经》也是究竟了义教。《圆觉经》讲:知幻即离,离幻即觉。《楞严经》讲:狂心若歇,歇即菩提。这个都是讲妄想无根。但是,因为《大乘起信论》讲什么?因为《大乘起信论》讲真妄和合,这个就不能解释了,真心跟妄心合在一起,如果说:成佛了,成佛以后,那什么时候变众生呢?那众生也不须要修行啊!因为真妄和合,合久了,生灭停了,就变成真如;真如停了,就变成生灭,那么众生就变佛,佛也会变众生,所以,这个就变成讲不通。这是《大乘起信论》的致命伤是在这个地方。知道吗?但是,我们是通达经典的人。但是,《大乘起信论》在中国佛教经典的地位里面,从来屹立不摇,太重要了!它的文章实在写得太好了,太美太美了!《大乘起信论》,师父这样念过,那文章实在是美,美得不得了,太美了!你念起来就非常有学问,非常有学问的人。所以,经教,不能说:我研究一部经典,我就出去外面讲经。你没有融通空有的思想、论典,通达、藏经,你讲这个就遗漏那个;你讲那个就会遗漏这个。知道吗?因为贯通了三藏十二部,就可以把每一部经典的精华分析得很清楚,solution
就是一个解决,把它系统性分析得很清楚。那么,我们知道它的问题在那里,我们认识《大乘起信论》,也是一桩好的事情,好的事情。《大乘起信论》并不容易的,也很难的,也很难的!但是,透过师父的演讲,我们尽量把它讲得让大家了解,了解,是一个很好很好的一部论典,没有一个道场、没有一个善知识,不讲《大乘起信论》的。那我们这个道场,算是满有水准的,为什么不讲《大乘起信论》呢?对不对?
全辑已圆满
高雄文殊讲堂
(本集完·sjmnfdz师兄提供本讲座文稿,兰草校对整理2010年12月7日)
回向偈一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回向偈二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第五篇:在愿景共存专题讨论会上讲话
文章标题:在愿景共存专题讨论会上讲话
刚才大家的发言对“愿景共存、厂兴我荣”讨论活动的必要性、目的意义以及如何进行讨论、重点放在哪些方面等发表了很好的见解,很有新意,我也很受启发。接下来,我谈三点想法。
一、明确目标,愿景共存,强力执行
先讲一个小故事:有一位父亲带着三个孩子,到沙漠去猎杀
骆驼,他们到达了目的地。父亲问老大:“你看到了什么呢?”老大回答:“我看到了猎枪、骆驼,还有一望无际的沙漠。”父亲摇摇头说:“不对。”父亲以相同的问题问老二,老二回答:“我看到了爸爸、大哥、弟弟、猎枪、骆驼,还有一望无际的沙漠。”父亲又摇摇头说:“不对。”父亲又以相同的问题问老三,老三回答:“我只看到了骆驼”,父亲高兴地点点头说,“答对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团队小到落实一项工作,完成一项任务,大到企业的发展,企业的战略,要想走上成功之路,首先一定要明确团队目标,清晰团队愿景,漫无目标或目标过多都会阻碍我们前进,只有朝着确切的目标行动,朝着清晰的愿景努力,才有成功的希望。所以,我们这次“愿景共存、厂兴我荣”讨论活动的目标一定要为全体员工所认识,一定要使全体员工清楚并认可讨论的目标是思想观念明显更新,学习氛围明显浓厚,能力作风明显改善,企业文化建设明显推进,各项工作成效明显提升。并且要让目标溶入全体员工的潜意识中,不断行动,强力推进,在既定的时限内实现目标,这也是新形势下实现企业愿景的必然要求,事关企业兴衰、企业生存,事关员工的切身利益。
另一方面,应该说我们企业的愿景,企业的战略目标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建设管理科学、安全可靠、指标领先、文明环保,富有凝聚力和竞争力的现代化一流火力发电厂,这也是广大员工所认可的,我相信,没有哪一位员工会认为这个企业愿景是不合适的,甚至是错误的。事实上,我们的绝大数员工都在为实现这个愿景而努力着,奋斗着,耕耘着,能把个人的愿景和企业的愿景很好的融合在一起,有机地衔接在一起,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且成效也非常明显。但同时,我们也不能不看到,确有少数员工,虽然认可企业的愿景,可是在实现过程中,又将自己与其割裂开来,对企业的整体发展漠不关心,不愿付出,我行我素,错误地强调不合理的,有违常规的、不切实际的个人愿景,责任心不强、爱岗敬业精神差,缺乏对企业的认同感、归属感,认识上出现了很大偏差,严重阻碍企业愿景的实现,这是绝对不允许的。因此我们必须通过这次讨论,教育和促使他们提高认识。
二、培育良好心态,改善心智模式,凝聚团队力量
再讲二个小故事:
其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在纳粹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一间狭小囚室里关着两个人,他们唯一能了解世界的地方是囚室里那扇一英尺见方的窗口,[有文章需求,请到*好范文 wenmi114.com站留言板,12小时内解决您的问题!注:去掉中间符号在百度搜索第一个网站]每天早上,他俩都要轮流去窗口眺望外面的世界,一个人总爱看窗外的天空,看蓝色的天空中小鸟自由的翱翔,另一个人却总是关注高墙和铁丝网。前者的内心豁达高远,后者的心里却充满了焦躁与恐惧。半年后,后者因忧郁死在狱中,前者却坚强地活了下来,直到获救。
其二:进行一次团队训练,在一张白纸上描上一个黑点,问在座各位“你们看到了什么?”一部分人盯着黑点回答“一个黑点,”另一部分人回答:“看到了一张白纸,”还有个别人回答,“我既看到了一张白纸,又看到了白纸上的一个黑点。”
前一个故事讲述了良好心态的重要性,后一个故事反映了不同心智模式观察事物、体验生活的不同结果,这对于个体的发展、价值的体现,生活的快乐程度,人际关系的改善,团队力量的凝聚,团队愿景和个人愿景的有机结合、有效实现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一定要努力培育良好的心态,做到思绪“阳光灿烂”,胸怀“晴空万里”,树立积极、进取、乐观的人生态度,改善沉闷、压抑的心智模式,把注意力从指责、抱怨、找借口、拖延、推卸责任中解放出来,集中到快乐、成功、幸福、团结、信任上来,并积极融合到团队中,凝聚团队的力量,为团队的目标、团队的愿景工作着,快乐着,勇于负责,乐观自信,不断创新,追求卓越。同时,也在这过程中实现个人愿景,这也应该是这次“愿景共存、厂兴我荣”讨论活动必须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
三、正确认识,积极进取,强化责任,爱岗敬业
还讲一个小故事,张三和李四同时受雇于一家店铺,拿着同样的薪水,可是一段时间以后,张三青云直上,而李四却仍在原地踏步。
李四很不满意老板的不公正待遇。终于有一天,他到老板那儿发牢骚,老板一边耐心地听着他的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