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陕西民俗文化的调查问卷
1.您的性别是()[单选题] A.男 B.女
2.您的年龄是()[单选题] A.20以下 B.20-30 C.30-40 D.40-50 E.50以上
3.您来自()[单选题] A.陕西本省 B.其他省市 C.境外
4.您了解过陕西地区的民俗文化吗?()[单选题] A.非常了解 B.有些了解 C.完全不了解
5.您喜欢陕西地区的民俗舞蹈吗,如安塞腰鼓、壶口斗鼓、韩城行鼓等?()[单选题] A.喜欢 B.不喜欢 C.没接触过
6.您喜欢陕西地区的民乐吗,如陕北秧歌、陕北民歌、榆林小曲等?()[单选题] A.喜欢 B.不喜欢 C.没接触过
7.您喜欢陕西地区的民间艺术吗,如宜君农民画、关中皮影、安塞剪纸等?()[单选题] A.喜欢 B.不喜欢 C.没接触过
8. 您喜欢陕西地区的民俗活动吗,如民间社火、勉县五节龙、白水仓颉庙庙会等?()[单选题] A.喜欢 B.不喜欢 C.没接触过
9.您觉得陕西省哪些民俗文化传承得比较好?()[多选题] A.传统节日 B.方言
C.古典文学 D.传统手工艺 E.传统美食
F.历史古迹和旅游 G.书法字画 H.中医 I.其他 10.您了解陕西地区民俗文化的方式有哪些?(可多选)[多选题] A.听长辈提起 B.兴趣爱好了解
C.新闻、报纸、广播等新媒体了解 D.书籍
E.其他方式
11.您认为保护民俗文化可以选用什么方式?(可多选)()[多选题] A.学校等基层教育机构中开展教育 B.成立一些组织对其进行保护 C.由国家处理并采取措施 D.民间流传即可
12.您认为政府可以就民俗文化的传承采取哪些措施()[多选题] A.扶持民俗文化传承,对于传承者实行一定的奖励措施 B.专门培养个别人员传承民俗文化
C.大力宣传民俗文化,使其成为民众生活中的兴趣爱好
D.让民俗文化自然发展,无论改变还是消失,政府都不予插手
13.你觉得我们应该怎么去加强、继承与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多选题] A.学校应加强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和教育
B.多开展大家去继承和保护的活动,从意识上去加强 C.国家应出更多这方面保护的政策
D.呼吁公民多接触传统文化,多宣传传统文化精华部分 E.我有其他的想法
14.您认为在如今有些现实和物质化的社会,学习传统民俗文化还有必要吗?()[单选题] A.非常有必要 B.有些必要 C.完全没必要了
15.您对传统民俗文化的未来怎么看?()[单选题] A.传统文化与全球化并行不悖
B.传统文化将逐渐受到中国人民甚至全世界人民的发扬推崇 C.随着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传统文化将逐渐被淡忘 D.传统文化将来会成为少部分人研究的小众文化
第二篇:孝民俗文化调查问卷
孝民俗文化调查
1.您了解孝及孝文化吗?
(1)我所理解的孝就是对父母的孝。早在三千多年前,甲骨卜辞中就已经出现“孝”字,说明至少在殷商时代,中国人就以有孝的观念。孝的观念经过无数的思想家、理论家的归纳、升华,从而创立了孝道。“孝”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孝经》的出世奠定了孝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2)孝,当然是要赡养,如果不赡养照顾老人的生活,那是一种严重的道德缺失。但对“孝”孔子还有更深一层的解释,他认为一些动物都能赡养,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敬,如果不敬,仅仅提供食物住所,那人与动物差别并不大的。所以孝敬应该联起来讲。
(3)百善孝为先,惟孝道能传承道统和宗绪。对什么是孝,孔子的回答是:父母唯其疾之忧。这句话有两种说法,一个是说要像在我们小时候生病了父母那样操心担心的心境来反哺孝顺他们(可惜下一辈多不能体谅父母的辛劳);一个是说我们要光大门楣,做的事情都不必父母担心,只有万一生病了才会惊动父母。但这两层意思不管从何而解,其实都应该是孝所应包含的含义。孝就是不让父母操心。
(4)几千年中华文明史,演绎出了多少至善至孝的故事。例如,《二十四孝》中的传奇经典故事黄香扇枕温衾、董永卖身葬父、王祥卧冰求鲤、杨香扼虎救父、朱孝昌弃官寻母、孟宗哭竹生笋等等,无一不集中体现出了孝的观念。因为这些经典传奇故事,《二十四孝》作为一种孝文化传承下来。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晋朝以“孝”治天下,一时盛行成风,体现了“孝”的巨大凝聚力,“孝”成为一种信仰影响着国家、社会。
2.您认为当前许多人不孝敬父母的原因是什么?
(1)这个……可能是他们已经习惯了父母对他们的好了吧!认为父母对他们的好是理所当然,只欣然接受而不懂回报。而造成这个局面,教育有很大的责任。一方面是家庭的启蒙教育,另一方面是学校的思想教育。
(2)首先就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受宠爱。缺乏责任感!也有的是自身家庭压力比较大吧!于是只顾自己或孩子不顾父母了。或者是由于家庭矛盾。
(3)我认为是他们从小娇生惯养养成的不好的习惯---“懒”!懒得管父母。从小总是受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与呵护,只会索取不会付出,长大后不会体贴父母。所以“不孝敬父母”跟家长有很大关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于孩子,能爱,不能溺爱,而应该从孩子年幼时给其灌输道德思想,培养孩子的品德。不然养出大逆不道的孩子只是自食其果!
3.您对不孝敬父母的人持怎样基本的态度?(1)对不孝的人我们虽然很反感与唾弃,但是也不能一棒子将其打死。我会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开发他们潜在的孝心,每个人都有着一颗善心,只是被现在复杂的社会所湮没而已,我相信只要方法恰当,不孝的他们应该可以回头的。实在没办法就可以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
(2)在家里连父母都不孝顺,到了社会上也难以立足。这种人不值得人看起。若有一天他飞黄腾达,我不屑与其结识;若有一天他流落街头,我也不会施舍自己的同情心!
4.您身边有没有对父母尽孝做得很好的人?举例说明。
我身边没有发现不孝的人,而做的特别好的以至于被人传诵的人也没有发现。但是我有位朋友,自小丧母,后来远离家乡,每天给家里的父亲打电话,他说他父亲从小与他相依为命,他要让父亲知道,虽然身体远离了父亲,但心永远在一起的。
5.您怎样对待父母的指令或决定?(1)有选择性的听。若符合我的意愿和伦理道德就会听取,在与父母意见不同时可以自己先想想。然后和父母好好协商协商,最终协商出一个好的结果。
(2)父母生下我们,养大了我们,这一份情,是永远都还不清的!没有父母,哪来的我们?即便你认为是父母错了,也不应该和他们争吵!而是心平气和地讲道理,多沟通,达到理想结果。
6.您身边有没有敬老院?如有,成立于何时?是私立还是公立?现在有多少老人入住?待遇如何? 有。成立于何时不清。是公立的。待遇还有一般。
7.您身边有没有具有孝文化内涵的民间传说、艺术遗存、风俗礼仪、孝特产品、乡规民约?如有,请一一指出。不同时代“孝”的体现各有侧重,不同地域的“孝”的体现也不尽相同。据传,我的家乡麻城的孝文化色彩曾经十分浓郁。有网文称,麻城县在明初百年间曾有过“孝感乡”,位于麻城县西北,北与河南罗山、光山搭界,后更名为黄安县,这里的孝文化曾鼎盛于世,然而现在却难以考证是否属实。在明清时期,麻城不叫麻城,而是叫麻城孝感乡,这是许多史书上都有记载的。麻城孝感乡作为古代八大移民圣地之一而驰名遐迩,孝文化兴盛不衰,然而据考证名不副实。随着时代的发展,麻城的孝文化在逐渐淡化,具有浓郁色彩又能体现孝文化的有价值的东西已经很少见了,至少在我的视野中很少。如果勉强一点的话,应该有那么几样。大约二十年前,乡里投资建了一座规模不大不小的敬老院,旨在帮助一些孤苦无依、生活艰难的老人,帮助他们安度晚年。还有,每过十年村里就会举行祭祖大会,共拜祖先,并借此来表彰那些为村里做贡献和孝敬长辈特别突出的人。每过几年村长就会组织村民并请村里长辈主持进财神庙祈福,拜慰神明。这些活动应该都能或多或少地体现孝文化。
第三篇:家乡民俗文化调查问卷
关于家乡民俗文化的调查问卷
为了探究家乡民俗文化,我们开展了相关课题活动,并制作了“关于家乡民俗文化的调查问卷”,特意向您了解一下有关情况,请您就下面的问题做出如实回答,谢谢您的合作!1、2、3、4、您的户籍所在地是(省、市)()您的性别是()A 男B女 您目前的年龄是()您认为民俗文化都包括哪些部分?()(多选)
A物质民俗文化B文化民俗文化C艺术民俗文化
D社会民俗文化E精神民俗文化F语言民俗文化5、6、您在日常生活中哪些方面会有家乡民俗产品()(多选)您对民俗文化的了解途径主要是哪些方面?()(多选)A 流行饰品B 家居设计C 服装D 饮食E民俗节日
A父母长辈B社会媒体C 口头相传D 书本报刊 E其他()
7、你了解家乡多少民间故事?()A3-5个B5-10个C10个以上
8、你如何看待家乡的民俗禁忌?()
A 理解并遵守 B 理解但不遵守C 无所谓
D 不知道所谓的民俗禁忌 E 其他()
9、您的家乡民俗文化最有特色的是()
10、A服装B 节日C饮食D其他(请说明)
11、您是否在您的户籍所在地上大学?()
A是(转至13题作答)B否(请您继续作答)
12、您用多长时间适应了大学生活?()
A1-3个月B 半年左右C一年左右及以上
D 到现在依旧无法适应 E可以适应于任何环境
12、您是否感到来自他乡文化民俗的冲击?()
A 有并且很明显 B 有但不明显C 没感觉到D没注意 E其他
13、您家乡的饮食有什么特点?()
A喜食辣B 口味清淡C口味较重D 所有口味都喜欢E其他
14、您的家乡饮食多()(米/面; 酸/甜/苦/辣)
15、(1)对于春节,您的家乡有何习俗?(如贴春联,给压岁钱,吃饺子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于端午节,您的家乡有何习俗?(如赛龙舟,绑五彩绳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于清明节,您的家乡有何习俗(如扫墓,踏青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您有宗教信仰吗?()
A 有B 无(请跳过17,18题)
17、您信仰哪个宗教?()
A佛教B基督教C伊斯兰教D其他
18、在您的宗教中,有何禁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中国各地的民俗文化丰富多样,您认为造成民俗文化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A 地理位置B 历史发展因素C社会、经济、文化复杂D其他(请详细说明)感谢您的参与,您的反馈对我们有着莫大的支持!
第四篇:陕西民俗文化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中华文化概说
分校(工作站)专业学号学生姓名
年月
浅谈凤翔彩绘泥塑与陕西乡土文化观念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凤翔彩绘泥塑艺术为载体,论述陕西关中具有独特的地域性乡土文化,试图以民俗学文化艺术观念来解读,力图使陕西凤翔彩绘泥塑在学界得到重视,凤翔彩绘泥塑与陕西乡土文化观念是分不开的,本文将展开讨论。关键词:凤翔彩绘泥塑乡土文化观念
一、凤翔彩绘泥塑的地域
凤翔古称雍、雍州、雍城,地处关中平原,宝鸡市东北,县城距宝鸡市区44公里。凤翔县东西分别邻岐山县、千阳县,南北分别为陈仓区、麟游县。是陕西省首批公布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相传秦穆公之女弄玉善于吹笛,引来善于吹簘的华山隐士簘史,知音相遇,终成眷属,后乘凤凰飞翔而去,唐时取此意更名凤翔。秦文化、凤文化、民间文化、苏轼文化等四大文化为凤翔历史文化的精粹所在。本文主要以陕西民间艺术极具代表的凤翔彩绘泥塑浅谈与乡土文化的认识。
凤翔县位于关中平原西部,境内出土的春秋战国及汉唐墓葬中均有泥塑的陪葬陶俑,可见其泥塑工艺历史之久。近年来凤翔彩绘泥塑主要分布在城关镇六营村及周边地区,相传明代曾在此驻扎六营军队,后军士转为地方居民,其中部分人重操入伍前的陶瓷制作手艺,利用当地粘性很强的板板土,和泥捏塑泥人,制模做偶彩绘,然后到各大庙会出售。当地老乡购泥塑置于家中,用以祈子、护生、辟邪、镇宅、纳福。六营村的脱胎彩绘泥偶由此出名,并代代相传,成为中国民间美术中独具特色的精品。凤翔泥塑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她是有名的凤翔三大民间工艺美术品之一。
二、凤翔彩绘泥塑的产生
凤翔彩绘泥塑为陕西省凤翔县的一种民间美术,当地人称“泥货”。凤翔泥塑源于汉唐,盛于宋元,历史渊源已久。据《凤翔县志》记载:“县境内发掘出土的春秋战国、汉、唐时期的古墓随葬器物中,有各种形态的动物、人物陶俑,如虎、牛、鸽、猪、狗、羊、独角兽、骆驼等,其型制相似今日之泥塑。”距陕西凤翔县城不远的六营村是著名的凤翔泥塑之村。
凤翔彩绘泥塑,始于先秦西周时期,流传民间三千年之久,是至今中国保留最古老、最具民族特色的泥塑类手工制品。经考证专家们认为,其彩绘纹饰与西周时期的青铜器纹饰有所不同。以花鸟鱼虫、祥鸟瑞兽为主的意象造型是中国古代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神灵崇拜的遗存,反映出图腾时代的文化特点。它以创作毛稿制模、翻胚,粘合成型,经精抛、彩绘、出线、装色、上光等数十道工序精制而成。并以其形态逼
真、粗犷夸张。简练概括、威武可爱的造型,大红大绿的色彩、酣畅淋漓的线条、浪漫神奇的纹饰而称道,与关中的地区的风土人文为背景进行创作,是镇宅避邪、保家太平、增福送喜的吉祥物。
凤翔彩绘泥塑用膏泥(俗名“板板土”)为胎,掺以纸浆为筋。根据神话与传说内容,塑成民俗化人物动物,饰以彩绘。造型生动夸张,色彩艳丽多目,富有生活气息,号称“中国一绝”。与西方“抽象派”艺术异曲同工,与“印象派”艺术殊途同归。因为西方儿童完全可以从中理解其象征意义。所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参观后说:“凤翔彩绘泥塑是献给世界儿童的最好礼物。”凤翔泥塑已二次作为“国家名片”——邮票的主体图案。
考古研究和史料记载,凤翔彩绘泥塑并非江西陶瓷艺人所为,而是本地先民的发明创造。据《凤翔县志》记载:“县境内发掘出土的春秋战国、汉、唐时期的古墓随葬器物中,有各种形态的动物、人物陶俑,如虎、牛、鸽、猪、狗、羊、独角兽、骆驼等,其型制相似今日之泥塑。”
对凤翔出土的春秋战国墓中的彩绘陶俑研究发现,陪葬彩绘陶俑的制作工艺和今日的彩绘泥塑制作方法有许多相同之处,都是内为空心,分两片粘合成型。不同的是,陶俑成坯后入窑烧制,出窑后再上彩;而彩绘泥塑作品不经过烧制,泥坯晾干后直接粉白上彩。由此可以推断,彩绘泥塑工艺的产生当在春秋战国时期。
在凤翔境内中小型古墓的发掘中,出土了许多动物彩陶俑,这说明古代殉葬制是等级分明的。自从废除先秦人殉制度、改活人殉葬为陶俑殉葬起,按社会地位的等级制,人物俑只能用于王族和达官贵人殉葬,平民百姓是不能享用的。平民用人物俑殉葬行不通,便改用等级较低的动物俑替代,这就给了陶俑制作艺人们驰骋想象的空间。动物俑产生的年代应和人物俑产生的年代相隔不远,彩绘泥塑工艺也就这样在艺人们不经意间产生了。
三、凤翔彩绘泥塑的珍贵价值
无论泥塑是起源于明朝、先秦还是更远古的时代,无不代表着泥塑悠远的历史文化。凤翔彩绘泥塑在几百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存并发展下来,必然代表其所拥有的宝贵价值。作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是其艺术、历史文化意义,还是现代商业化中的经济价值,都值得我们尊重和研究。
(1)凤翔泥塑为纯手工制作,工序庞杂。泥塑的制作大致可分为选土、砸泥、入棉絮、擀泥片、上模、脱胎、(合泥)、挂粉、勾线、装色和上光等十几道工序, 全部由手工来完成, 包括颜料,也都是亲自细细研制,才能保证色泽好, 粘性强, 久不掉色。
(2)凤翔彩绘泥塑造型抽象生动,千姿百态,展现黄土耕农醇朴民风。涉及到人物、动物、植物等,大都是空心的圆雕式摆件,也有浮雕式的挂片。凤翔泥塑有三
大类型:一是泥玩具,以动物造型为主,多塑十二生肖形象;二是挂片,有脸谱、虎头、牛头、狮子头、麒麟送子、八仙过海等;三是立人,主要为民间传说及历史故事中的人物造像。艺人们以夸张的艺术手法,使它不但具有狮虎豹共有的生气勃勃、凶猛顽强的性格特点,还有朴实敦厚、稚拙可爱的表情神态,从而更加耐人寻味。
(3)造型简练且夸张。“舍其形而求其神”是民间美术作品典型的造型手段,泥塑玩具也不例外,它表现为突出主体,省略细节,即抓住对象主要特征,省去次要的细枝末节。如凤翔泥塑大挂虎,眼睛是两条鱼,怒目圆睁,两只大耳特别突出,造型简洁粗犷。在整体造型与装饰上,没有蓄意雕琢的痕迹,显得天然质朴。
(4)彩绘技术精彩绝伦。泥塑玩具的制作中最为精彩的部分就是涂色修饰,这是泥塑玩具充满灵性的点睛之笔。色彩的搭配和底色的涂制到线条的描绘和烧火焙制的技法,每一种特殊制作技法都造就出风格各异的玩具。在彩绘前,要在泥挂片表面上涂白粉,以便上彩色后色泽鲜艳。这类泥玩具的白底色一般是用滑石粉溶解而成,将泥块辗成粉末,置入锅内放水调和,加入少量骨胶,稀稠适度,加热调匀为止。然后在塑形完整的玩具上均匀地涂敷,需要一遍成功,而且完全罩住泥地本色。上色的过程十分讲究:在品色里放入适量的鱼眼胶溶解,并且将碗放入一个大铁锅中,铁锅里加少许水,加热。最后的工序是上彩色,一般是先上大红与品绿色这两种主要色。然后上玫瑰红,作为辅助色补充大红的不足。最后上陪衬色品黄,起到增加画面亮度的作用。所有部位的色彩涂完之后,将玩具放在阴凉处晾干。至此,一个泥塑挂片的彩绘制作就全部完成。有这些讲究的绘彩技术来说,足见其技术之精彩。
(5)艺术特色丰富。提到“民间泥玩具彩绘方法分为单底黑描、单底彩描两类”。单底彩描颜色饱满,寓意深远,其色彩鲜艳夺目独具中国传统特色。凤翔泥塑具有新颖的造型、精细的做工、雅俗共赏的外部图案以及较强的装饰价值。凤翔泥塑艺术风格质朴活泼,主要以各种动物或人物题材为主,由于民间艺人们从民俗实用性出发进行创作,造型圆润,手感细腻光滑,适合儿童手捏玩耍。作为儿童或者是成人的手中把玩之物,能给人很好的触觉感和心理感受,深得人们喜爱。
(6)符号意义有趣。出于对图腾的膜拜,人类很早就意识到,创作出各种动物的图腾,是记忆祖先的持久方法。经考证,专家们认为,凤翔泥塑的彩绘纹饰与西周时期的青铜器纹饰有所不同。以花鸟鱼虫、祥鸟瑞兽为主的意象造型是中国古代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神灵崇拜的遗存,反映出图腾时代的文化特点。陕西的土地粗犷、刚劲、豪放,陕西人身上凝聚了古老而博大的浩气,其泥塑除了具有美学价值外,还寓有镇宅驱邪、赐福降祥、永保太平之意。泥塑上彩绘的莲花、石榴花、蝴蝶等都具有象征寓意。莲花,意连年有余;石榴,意多福多子;艾草,意去毒辟邪;海棠,意富贵;蝴蝶,意多福;牡丹,意吉星高照;贯钱,意万贯利钱。
四、凤翔彩绘泥塑传承意义
凤翔泥塑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及较高的民俗文化、民间艺术和美学研究价值,深为有关专家所瞩目。但在商业环境的影响下,现在的凤翔泥塑艺人往往以销定产,一味迎合市场需要,这使得许多传统产品近于灭绝,也使得凤翔泥塑技艺逐步失去原有的文化内涵,不断发生变异。20世纪60年代前,六营村及周边村有三百多户农家生产泥塑,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陕西省凤翔县的胡深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陕西乡土文化囊括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所划分的所有类型。有口头传说和表达,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知识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这五个方面。同时又是13个古代王朝的所在地,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因此在文化兼容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并且表现出极强的历史悠久性和风俗古老性。
从历史来看,陕西乡土文化承载着陕西自古以来的政治、文化、生产生活以及民俗的各个方面,陕西乡土文化就是了解陕西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生活状态的缩影,通过凤翔彩绘泥塑文化诠释和理解促进现在陕西的发展,也给乡土文化的传承以启示。
参考文献
[1]凤翔县志[M].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2]可爱的凤翔[M].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3]田季生,刘志选.三秦文化[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2.[4]徐敏.凤翔泥塑[J].新西部,2006,(2).[5]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M].湖南美术出版社.1992.
第五篇:陕西民俗文化走进欧洲
陕西民俗文化走进欧洲
发布时间:2013-11-15信息来源:陕西省文化厅
按照陕西文化走出去的总体要求,扩大陕西传统文化在海外影响力,由省文化厅组派的陕西民俗演展团一行8人应欧亚新丝绸之路经贸文化促进会、斯洛伐克布拉迪斯拉发孔子学院的邀请,于9月26日至10月3日赴奥地利、斯洛伐克进行文化交流。
维也纳联合国城中国文化联谊会(简称中文会),是由维也纳联合国城各机构和组织的中国任职人员、退休人员及家属和维也纳联合国城各机构和组织对中国文化有兴趣者组成的非营利群众性组织,旨在利用联合国平台,弘扬中国文化、增进国际友谊,正面宣传中国改革开放的丰功伟绩。肖建清会长、王圳副会长、以及联合国工发负责民间工艺研发的项目干事 MARLEN 等与陕西民俗演展团在维也纳联合国城与进行了广泛座谈,演展团团长厅非遗处崔天民处长就中国政府近年来对民间艺术保护的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包括立法的现状,给大家作了详尽介绍,同时民间艺术家也就各自的艺术历史和独特性,以及目前的传承和传播现状,一一道尽,并当场展示技艺。
孔子学院是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在世界各地设立的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机构,成为传播中国文化和推广汉语教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9月28日,由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主办的2013维也纳汉语日活动在维也纳市中心的瑞典广场拉开帷幕,中国驻奥地利使馆赵彬大使、国家汉办胡志平副主任、奥地利前驻华大使布腾豪泽博士以及包括奥地利大法官、国家议院、文化教育届知名人士和光明日报、奥地利电台、电视台等多家媒体近三百人参加开幕仪式。来自陕西的剪纸、杖头木偶和提线木偶等陕西非遗项目纷纷亮相,吸引了民众的注意力,赢得了广泛好评。此外,演展团还赴斯洛伐克布拉迪斯拉发孔子学院进行了文化交流,充分展示了陕西优秀的传统民间文化。
陕西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间艺人炉火纯青的表演技艺,不仅为交流机构留下了深刻印象,更让奥地利和斯洛伐克民众流连忘返。维也纳联合国城中国文化联谊会、中国驻奥地利使馆赵彬大使、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Richard Trappl(李夏德)院长、中方院长王静和布拉斯迪拉发孔子学院中方院长丁树德都对演展团赞叹不已,邀请演展团2014年国庆等合适时间到访进行更为丰富的文化交流。演展团在奥地利期间与欧亚新丝绸之路经贸文化促进会的负责人进行了座谈,并就2014年与2015年合作在维也纳联合国城举办陕西专题文化展等系列活动达成了初步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