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合同法》期末论文
(203)
北京理工大学远程教育学院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
《合同法》期末论文
教学站
学号
姓名
手机号
成绩
填写姓名学号姓名;严禁抄袭,试卷雷同一律0分
试题:请针对合同的概念、成立、效力、履行、变更、转让、保全、终止、违约责任以、合同与侵权责任区分、合同法最新发展以及合同法的比较性研究等相关论题任选一题目,写一篇论文。论文需要严格遵守以下各项要求:
1、字数在1500字-3000字之间。
2、小四号字体,单倍行间距。
3、文章需有摘要、关键词。
4、文章采取脚注形式。
5、资料充分,论据有力,并在深入研究中外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得出自己清晰和相对具有一定创新性的观点。切忌避免抄袭。
/ 1
第二篇:劳动合同法期末论文
《劳动合同法》案例解读
姓名
学校 学院 班级 学号
每年寒暑假,都有许多大学生想要找份工作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但有一些人中了骗子的圈套,辛苦了一个假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报酬,他们之中有的人因为没有社会阅历和维权经验而放弃维权,但也有一部分人坚持走上了维权道路。我从网上看到的这个案例,与我们所学《劳动合同法》以及《劳动法》的内容有一些关联,如果大学生能在找工作之前留心学习,或许上当受骗的结局就可以避免。
案例是这样的:
12月还没来到,郑州多家高校的校园里就已经贴满了各种“寒假招工”的启事,其中,一张以“河南省人民政府驻深圳办事处劳动就业培训服务中心”名义招工的启事,引起了学生小王和小范的注意。
这是一家政府性质的中介,落款还盖有政府公章,为了确认这家中介机构的性质,他们两个还专门跑回宿舍上网查询,发现这家机构确实有官方网页,而且网页上的内容跟宣传页上的一模一样。
认真核实后,小王拨通了该机构负责人贾某的电话。对方在确认小王是想要寒假打工的学生后,不断地强调自己是政府工作人员,其负责的这个“河南省人民政府驻深圳办事处劳动就业培训服务中心”属于政府机构,绝对不会骗人。后来,他们找到了该中介的办公室。在那里,贾某向他们出示了服务中心的公章和一些红头文件。
这些物品和文件彻底取得这两名大学生的信任。回到学校后,他们分别向同宿舍的同学讲起了这件事情。很快,班上的不少女同学也都知道了此事。她们也想与同学们一起去打工,过一个不一样的春节。1月13日晚上,小王、小范以及其他同学共31人,充满期待地坐上了开往苏州的大巴。
1月14日,31名同学被送往一家电子厂,接受了厂方培训。与厂方签订合同后,厂方扣留了他们的身份证说等到他们工作满一个月后发放,并且要求学生交纳50元保证金。办完手续,交齐费用后,学生们开始了为期一个月的打工生涯。春节前,这批学生突然被一个叫做“路易达企业管理有限公司”的负责人李某叫出来。李称,学生们的工资都将由路易达公司发放,工厂也向学生们表示,他们属于路易达公司的劳务派遣人员,工资都将通过路易达公司发放。虽然有些不放心,但小王他们已是骑虎难下,就这样,他们在工厂里度过了一
个忙碌的春节。
2月8日,距离厂方规定的发工资的时间已经过去了3天,学生们却依然分文未得,工厂却表示工资已经支付给了路易达公司。
2月14日,学生们按合同结束了打工,但是路易达公司依然没有给学生们发工资。小王和小范带领学生们找到公司负责人李某索要,结果每个人才得到500元,后来,小王等人多次讨薪,最终也就要回了共一千多元的工资,与按照合同计算的日薪80元共2000多元相差很多。后来,小王等人多次讨薪,最终也就要回了共一千多元的工资。
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与《劳动合同法》相关的问题。
首先,厂方已先与31名学生订立了劳动合同,并未对学生们说明他们属于李某公司的劳务派遣人员,《劳动合同法》第三条规定:订立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厂方显然违背了这一原则。学生已经于厂方签订了劳动合同,而未与李某公司签订任何劳务派遣合同,所以学生与厂方建立了劳动关系而不存在和李某公司的劳务派遣关系。厂方应当支付学生们的劳动报酬。
其次,《劳动合同法》第九条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厂方扣押了学生的身份证并要求缴纳保证金等行为已经违法。
再者,学生们按照合同规定,日薪80元,一个月工资是2000多元,但是他们工作的时间是春节期间,《劳动法》中关于休息休假有第四十条 用人单位在下列节日期间应当依法安排劳动者休假:
(一)元旦;
(二)春节;
(三)国际劳动节;
(四)国庆节;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休假节日
第四十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下列标准支付高于劳动者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工资报酬:
(一)安排劳动者延长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工资报酬;
(二)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资报酬;
(三)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资报酬。
学生们在春节期间工作,所以应当支付他们工资三倍以上的报酬,此外像加班加点和周末加班等也应按《劳动法》的规定计算。
最后,这个案例还涉及到劳务派遣的相关问题。根据2013年7月1日开始施行的《劳动合同法》,对原来的《劳动合同法》作出了一些修改,包括将第五十七条修改为:“经营劳务派遣业务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
(一)注册资本不得少于人民币二百万元;
(二)有与开展业务相适应的固定的经营场所和设施;
(三)有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劳务派遣管理制度;
(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经营劳务派遣业务,应当向劳动行政部门依法申请行政许可;经许可的,依法办理相应的公司登记。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劳务派遣业务。” 可见,法律对于劳务派遣单位的资质要求更加严格,劳动者在选择劳务派遣单位时一定要注意该单位是否具备上述条件,不要被“黑中介”欺骗。
案例的最后,小王等人也没有要回自己的工资,劳动者在劳动争议中更容易处于不利地位,对于涉世未深的大学生而言,讨回工资显得更加艰难。此时,我们就更应该拿起法律的武器坚决捍卫我们的合法权益,让违法者得到法律的制裁,让劳动的价值得以体现,也让劳动者得到应有的公平和尊重。
参考文献:
1.百度文库——劳动法全文
2.百度文库——2013最新劳动合同法全文(修正案)3.新职业——法律频道典型案例
第三篇:劳动合同法期末论文
劳动合同法期末论文
班级:财务0922 姓名: 学号:
一、劳动就业合同与大学生就业
劳动就业合同是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的基本法律形式,也是实现大学生劳动权利的法律形式。今天,大学生就业已从计划分配转变为自由择业,在这种形式下,就业劳动合同就成为规范劳动就业市场的重要法律依据,也是合同双方维护自己权利的法律武器。同时,大学生通过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使双方的权利义务规范化、明确化,以此来防止用人单位的不当解雇,违反约定支付劳动报酬和提供劳动保护条件等不合理现象的发生。另外,当大学生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争议时,就业劳动合同就是大学生用来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有效证据。
二、目前大学生在签订合同时出现的问题
近年来,由于大学生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劳动合同而引起的法律纠纷频繁发生。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和法律知识,因而在签合同时出现许多不合理的现象。以下是笔者总结的大学生在签合同时经常出现的几个问题。
(一)错误地认为就业协议就是劳动合同经笔者调查发现,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毕业生认为,有就业协议就不用签订劳动合同了,就业协议就是劳动合同。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就业协议是指毕业生在校时,与用人单位、学校三方协商签订的,是编制毕业生就业计划和毕业派遣的依据。而劳动合同是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明确劳动关系中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是上岗毕业生从事何工种劳动的依据。也就是说,就业协议签订在前,劳动合同订立在后。另外,它们所包含的内容也不同,就业协议的内容主要是毕业生如实介绍自身情况,并表示愿意到用人单位就业,用人单位表示同意接受该毕业生,学校同意推荐该毕业生,列入就业方案并纳入就业情况统计,它不涉及毕业生到单位报到后所享有的权利义务。而劳动合同涉及到劳动报酬、劳动保护、工作内容、劳动纪律等,劳动权利义务关系更为明确。因此,毕业生只有弄明白这两个合同的含义,才能更好地通过签订有效的劳动合同来维护自身的权利。
(二)越过就业协议直接签劳动合同随着法律制度的不断健全,就业协议所包含的内容也越来越广泛。因此,很多毕业生就认为不用签就业协议而直接签劳动合同就可以了。专家认为,直接签劳动合同是有效的,但也存在一些缺陷。首先,就业协议需要经过学校签证,这有助于学校做好就业促进工作。毕业后,学校可以根据就业协议书把学生的档案直接寄给用人单位的档案保管部门,减少了周转的时间,提高了新单位办理手续的效率。其次,劳动合同只规范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行为,假如有一方在毕业前反悔,另一方将无法利用就业协议的一些特别政策保护自己。比如,就业协议上往往有违约金规定,违反协议者应支付违约金,而劳动合同必须根据劳动法规定订立,对违约金的设立局限性很大,根本无法像就业协议一样广泛保护。
(三)对自己在劳动合同中的权利和义务不了解“就业压力大”,是当代大学生找工作所面临的一个共性问题,因此,有些大学生在被招聘单位录用后,就急于与对方签订劳动合同,生怕“煮熟的鸭子又飞了”,认为签了劳动合同,自己的工作就会有保障,就会万无一失。而用人单位此时往往会利用大学生这一心理,在合同上做一些手脚,企图签订对企业有利的“一边倒合同”,使合同里的内容偏向于用人单位这一方。
(四)大学生对合同中存在的不合理条款敢怒不敢言大学的普及,让很多学子走进了大学的殿堂,但同时,也让更多的大学毕业生面临着就业难题,而这给一些企业提供了利用廉价劳动力的机会,他们利用自己在招聘时的诸多
优势,随意在合同中添加“霸王条款”,使一些毕业生签订一些不合法的劳动合同。例如,有的规定毕业生的试用期长达12个月,有的规定毕业生不得恋爱结婚,甚至还出现了“生死合同”。而现实是,一些大学生为了保住自己求之不易得来的工作,不得不与用人单位签订不合理的劳动合同。被社会称之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竟不利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实在是一个值得社会深思的问题。
(五)签订合同时出现的自身诚信问题这里的诚信问题主要指大学生签订就业协议后出现的违约现象。因为现在找工作提倡双向选择,自由择业。有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同时选择几家单位,但最先同意接受并要求与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的单位,不一定是毕业生心目中的理想单位。于是,个别毕业生为了保底,就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遇到比原单位好的企业,就毁约,另谋高就。然而,还有一部分毕业生在与单位签协议的同时,就做好了违约的心理准备。因为毕业生的违约,导致现在一些企业不喜欢招聘应届毕业生。
二)兼职劳动的法律价值争议
对兼职劳动是否应该受到法律保护,长期来,我国法学界存在较大争议。肯定者认为,从经济、社会角度看,兼职均利大于弊。首先,兼职促进“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合理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实现人才资源共享,有利于社会资源节约和效用最大化。[11]对劳动者,兼职增加了劳动机会和劳动收益,还有利于劳动者提高素质。其次,兼职劳动符合社会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一个劳动者固定服务一个雇主或用人单位,是传统劳动形式的常态模式。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形式变得多样,劳动形式发生了改变。
然而,不赞成或者反对法律保护兼职劳动的也大有人在。他们提出兼职劳动弊病很多,例如,易使劳动者权益受损害;干扰了劳动市场秩序;可能导致劳动者享受多重社会保险待遇或者用人单位之间负担不公问题。这种观点主张,我国劳动者一般只能维持一种单一的劳动关系时,该劳动关系才能受到劳动法律的保护;兼职劳动者从事了两种或多种职业,形成了两重或多种劳动关系的,只有第一种劳动关系才能完整地受到法律保护,形成劳动法律关系,其他劳动关系难以符合劳动法律关系的属性,兼职劳动关系由于缺乏法律依据难以获得法律保护。还有人倾向于将兼职劳动界定为劳务关系而非劳动关系。
我认为,否定兼职为劳动关系的理由不充分。社会已经发展到多元化的时代,依传统劳动法理论将在社会新环境下出现的新现象或新问题一棍子打死的做法,并不妥。至于兼职劳动可能存在的种种弊端,通过合理管理是可以克服的。仅以节约资源、促进就业、提高效率来衡量,兼职均是值得肯定的。
事实上,维护劳动者的权益,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最根本的是要建立劳资双方的自治机制。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赋予劳动者充分的权利,包括团结权、集体谈判权和民主参与权等,必须有强有力的代表职工利益的基层工会组织,否则,再完备的法律也会由于雇主的各种“应对”和“规避”而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劳动合同法颁布和实施后,一些企业之所以能够放手“规避”,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劳动合同法中对劳资“共决”没有作硬性规定,以及一些企业工会组织难以有效发挥作用。有一位老板公开讲:“我不担心没有办法解雇工人。我的企业规定了十几条严重违反劳动纪律和规章制度的条款,不听话的,不需要的,照样解雇他们。反正严重违反劳动纪律的‘严重’谁也说不清,由我定。”可见,要使劳动合同法不“伤害低层次劳动者”,根本的办法和出路在于进一步完善法律,加强配套立法,赋予工人应有的民主参与权利,加强基层工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工会的作用,建立起劳资共决机制,从而形成劳资双方的自治机制。这是我们必须努力的方向,而不是开倒车、向后退。
第四篇:《合同法概要。选修课期末论文
《合同法概要》学习心得
《合同法》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在我们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合同无所不在。有交易的产生常常伴随着合同的成立。所谓合同,又叫契约,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它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第一、合同是一种法律行为,是引起当事人之间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产生、变更、终止的合法行为、而非事实行为。第二、合同的目的和宗旨是在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和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第三、合同是当事人意思一致的表示,是他们之间的协议。这里的意思表示一致是要求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当事人均要作出意思表示,且其意思表示是平等、自愿、真实和完全一致的。如果某一方是因为被强迫或者在其它不志愿的情况下签订的合同,则该合同在法律上属于无效合同。
合同是债发生的最重要、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所谓债是发生在特定主体之间的,以请求为特定行为的法律关系,是按照合同的约定或依照法律的规定,在当事人之间产生的特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享有权利的是债权人,负有义务的是债务人。在债的法律关系中、债的主体、客体和内容都是待定的债的主体是指债的当事人,具有特定性和相对性债的客体是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债的内容则是主体所依法享有的权利和义务。由合同引起的债叫合同之债。但无论是债的关系或合同关系,均须纳入法 的调整范围之中。合同法就是调整合同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一旦纳入法的范围,我们在签订合同的时候就要仔细考虑这个合同到底该不该签,该怎么签,因为当合同生效之后,如果自己不小心有违约的行为,可能就会使自己负上法律的责任。特别是自己作为第三方进行担保时,要清楚自己作为担保人所要承担的风险。否则,当法院发给你一堆债务单的时候,自己还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
有了合同的签订,就有合同的履行。所谓合同的履行是指债务人全面地、适当地完成其合同义务,债权人的合同债权得以实现当事人订立合同是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的目的,只有通过合同的履行,这种目的才能达到。因此,合同的履行是实现当事人权利的重要途径。合同的履行以有效合同为前提,无效合同谈不上履行的问题。合同的履行应按照法律规定和合同的约定来进行,并遵守适当履行、协作履行、经济合理履行的原则,全面履行合同义务。适当履行又叫全面履行,是指当事人合同规定的标的及其质量、数量。由适当的主体在适当的履行期限、履行地点以适当的履行方式,全面完成合问义务。协作履行原则要求当事人基于诚实信用原则,协助对方当事人履行其义务,并适当履行自己的义务。经济合理履行则要求当事人讲求经济效益,以较小成本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一般来说,合同生效以后,当事人可以按照合同约定全面地履行自己的义务,并享受合同权利。但实际的复杂性,会使合同履行出现一定的困难,从而导致合同的不履行、不完全履行或暂时不能履行这些情况除符合法律规定依法方可以免责外,应承担其相应的法律责任。为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我国合同法从现实的客观情况出发,对双方合同的履行规定了三个抗辩权,即同时履行抗辩权、先履行抗辩权和不安履行抗辩权。同时履行抗辩权是指双方合同的当事人没有先后履行顺序的,一方在另一方未为对待给付以前.可拒绝履行自己的债务的权利。它要求当事人互负债务、且该债务没有规定改履行的先后顺序,有给付的可能,并已届清偿期。该权利的行使以对方当事人未履行债务为前提。先履行抗辩权则是强调互负有债务的当事人,后履行债务一方在先履行一方当事人没有履行债务的情况下,有权拒绝对方要求自己履行债务的请求。不安抗辩权是指负有先履行债务的一方当事人确有对方当事人下履行或可能不履行其债务的证据时,可暂时中止自己的债务履行,并通过对方当事人。在对方当事人提供了担保,或履行债务以后,应履行自己的债务。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上述三个抗辩权行使不当,给对方当事人造成损害的,应承担法律责任。
另外,作为合同的解除是指在合同有效成立以后,当解除的条件具备时,因合同一方或双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使合同自始或
仅向将来消灭的行为。作为一种法律制度,合同解除发生在合同有效成立后,履行前或履行过程中。这是由于合同成立后,因某些宏观情况的变化,导致合同的履行成为不可能或不必要,如一味地要求当事人履行合同,则可能造成更大的损害。因此,允许当事人解除合同,可使当事人避免更大的损失,但值得注意的是。合同一旦解除,当事人最初订立合问的目的显然不可能实现。同时,不适当的解除合同,或许会给当事人带来更大的损害。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了解一些合同法的理论和知识,这对我们来说不无裨益,一毕业我们就会签订一系列的合同,就业合同就是大学生要签订的最典型的合同。最近看到一些报道关于毕业大学生的在签订就业合同后,在就业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合同问题。一些用人单位在和毕业生签订合同的时候,用一些口头合同,含糊合同,单方合同,生死合同等不平等合同剥夺了求职大学生应有的权利。所以,了解一些合同法的理论和知识,知道合同法中违约责任作为一种违反合同的民事责任,当事人是需要承担这种民事责任的,这对我们这些大学生在毕业以后的求职道路上,在碰到一些有关自己的合同的签订和纠纷时,有很大的帮助。我们大学生应该学会用法律这把强有力的武器来维护自己应该享有的权利。
第五篇:合同法论文
一、继续履行
1、继续履行的概念。继续履行也称强制实际履行,是指违约方根据对方当事人的请求继续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的合同责任形式。其特征为:
(1)继续履行是一种独立的合同责任形式,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合同履行。具体表现在:继续履行以违约为前提;继续履行体现了法的强制;继续履行不依于其他责任形式。
(2)继续履行的内容表现为按合同约定的标的履行义务,这一点与一般履行并无不同。
(3)继续履行以对方当事人(守约方)请求为条件,法院不得径行判决。
2、继续履行的适用。继续履行的适用,因债务性质不同而不同:
金钱债务:无条件适用继续履行。金钱债务只存在迟延履行,不存在履行不能,因此,应无条件适用继续履行的责任形式。
非金钱债务:有条件适用继续履行。对非金钱债务,原则上可以请求继续履行,但下列情形除外:
(1)法律上或者事实上不能履行(履行不能);
(2)债务的标的不适用强制履行或者强制履行费用过高;
(3)债权人在合理期限内未请求履行(如季节性物品之供应)。
二、采取补救措施
采取补救措施作为一种独立的合同责任形式,是指矫正合同不适当履行(质量不合同)、使履行缺陷得以消除的具体措施。
关于采取补救措施的具体方式,我国相关法律作了如下规定:
1、合同法第11北条规定为:修理、更换、重作、退货、减少价款或者报酬等;
2、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4条规定为:修理、重作、更换、退货、补足商品数量、退还货款和服务费用、赔偿损失;
3、产品质量法第40条规定为:修理、更换、退货。
应注意以下几点:
1、采取补救措施的适用以合同对质量不合格的合同责任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而依合同法第6北条仍不能确定合同责任为前提。
2、应以标的物的性质和损失大小为依据,确定与之相适应的补救方式。
3、受害方对补救措施享有选择权,但选定的方式应当合理。
三、赔偿损失
赔偿损失,在合同法上也称违约损害赔偿,是指违约方以支付金钱的方式弥补受害方因违约行为所减少的财产或者所丧失的利益的责任形式。
1、赔偿损失是最重要的合同责任形式。
2、赔偿损失是以支付金钱的方式弥补损失。
3、赔偿损失是由违约方赔偿受害方因违约所遭受的损失。首先,赔偿损失是对违约所造成的损失的赔偿,与违约行为无关的损失不在赔偿之列。其次,赔偿损失是对守约方所遭受损失的一种补偿,而不是对违约行为的惩罚。
4、赔偿损失责任具有一定的任意性。
赔偿损失的确定方式有两种:法定损害赔偿和约定损害赔偿。
法定损害赔偿。法定损害赔偿是指由法律规定的,由违约方对受害方因违约而遭受的损失承担的赔偿责任。
1、完全赔偿原则。
2、合理预见规则。
①合理预见规则是限制包括现实财产损失和可得利益损失赔偿总额的规则,不仅用以限制可得利益损失的赔偿;
②合理预见规则不适用于约定损害赔偿;
③是否预见到或者应当预见到可能的损失,应当根据订立合同时的事实或者情况加以判断。
3、约定损害赔偿。约定损害赔偿,是指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预先约定一方违约时应当向对方支付一定数额的赔偿金或约定损害赔偿额的计算方法。它具有预定型、从属性、附条件性。
四、违约金
违约金是指当事人一方违反合同时应当向对方支付的一定数量的金钱或财物。
1、法定违约金和约定违约金;
2、惩罚性违约金和补偿性(赔偿性)违约金。
违约金具有以下法律特征:
1、在合同中预先约定的(合同条款之一);
2、是一方违约时向对方支付的一定数额的金钱;
3、是对承担赔偿责任的一种约定。
关于违约金的性质,其性质仍属违约的损害赔偿。
我国合同法第114条第2款也作了规定。其特点是:
1、以约定违约金“低于造成的损失”或“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为条件;
2、经当事人请求;
3、由法院或仲裁机构裁量;
4、“予以增加”或“予以适当减少”.五、定金责任
所谓定金,是指合同当事人为了确保合同的履行,依照法律和合同的规定,由一方按合同标的额的一定比例预先给付对方的金钱或其他替代物。合同法第115条也规定:当事人可以依照担保法约定一方向对方给付定金作为债权的担保。债务人履行债务后,定金应当抵作价款或者收回。给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的债务的,无权要求返还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的债务的,应当双倍返还定金。
合同责任是指在合同缔结时或者合同成立后以及合同履行期间,由于合同一方当事人的行为导致他方当事人权益受到损害,而依法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
合同责任的分类
合同责任包括:缔约过失责任和违约责任。缔约过失责任
缔约过失责任(Liability for Wrongs in Conclusion of Contract),是指在合同缔结过程中,一方当事人违反了以诚信实用为基础的先契约义务,造成了另一方当事人的损害,因此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构成缔约过失责任的要件
1、缔约过失责任发生在合同缔结的过程中;
2、一方违反了以诚信为基础的先契约义务,即在合同成立前的缔约过程中,当事人应负的通知、保护、保密等义务;
3、违反先契约义务的行为造成了对方的损失;
4、违反先契约义务的一方当事人具有过失。
缔约过失责任与违约责任异同
由于缔约过失责任依据合同法而成立,并发生于合同缔结阶段;因此,它与违约责任联系紧密,但又有明显区别。
首先,违约责任是基于有效合同而产生的民事责任,违反的是合同履行义务;而缔约过失责任是基于合同不成立或合同无效而产生的民事责任,违反的是合同前的义务。
其次,缔约过失责任只赔偿因过失而造成的损失,而合同违约责任既有赔偿损失,也有支付违约金和强制实行履约等方式。
再次,违约责任具有约定性,而缔约过失责任是法定性。
缔约过失责任与侵权责任的区别
缔约过失责任与侵权责任都是法定责任,但也有区别:
第一,缔约过失责任是在订立合同过程中形成的,而侵权责任则存在于一切社会交往之中;
第二,缔约过失责任的表现形式是损害赔偿,而侵权责任形式除了损害赔偿以外,还表现为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和影响等;
第三,缔约过失责任的成立,在主观上必须有过失;而某些侵权责任则不以过失为要件,如《民法通则》规定的特殊的侵权责任。
合同不成立的缔约过失责任
缔约过程中的过失行为,常有四种表现:
一是要约人违反要约义务;
二是在要物合同中,要约人反悔,不交付标的物,或者承诺人反悔,不受领标的物,致使合同不成立,给对方当事人造成损失;
三是需经批准、登记的要式合同中,因要约人或者承诺人过错,致使合同未批准、登记,给对方造成损失;
四是当事人违反缔约的附随义务,给对方造成损失。
合同无效的缔约过失责任
合同被确认无效,或者合同被撤销的,合同自始无效,当事人应当返还所得的财产,恢复到合同订立前的状态。
缔约过失责任旨在填补受害方的损失,故承担合同不成立或者合同无效的缔约过失的责任,主要是赔偿损失。
[编辑] 违约责任
违约责任(Liability for Breach of Contract),是指当事人不履行合同债务而依法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合同法》第107条、108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合同义务的,对方可以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
违约行为的类型
在合同履行过程中,违约行为可分为以下几种:
1、单方违约和双方违约;
2、预期违约和届期违约;
3、根本违约和非根本违约;
4、合同的不履行和不适当履行;
5、一般瑕疵履行和加害履行;
6、债务人履行迟延和债权人受领迟延;
7、因第三人的原因造成违约和因当事人原因造成的违约。
归责原则
合同当事人承担违约责任总要基于一定的事由,这种可归责于当事人的事由,即称为归责原则。归责原则是判定当事人承担违约责任的主要依据,因此,从主观上分为过错责任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
第一,过错责任原则
违约责任的归责,主要实行过错责任原则。合同的当事人因过错造成违约的,就要承担违约的民事责任。
第二,无过错责任原则
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实行双轨制,除过错责任外,在某种情形下还实行无过错原则。当事人违约,没有过错,但法律规定承担责任的,也要承担违约责任。
构成法律责任的要件,一般包括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而违约责任按《合同法》的规定,只要“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就要承担违约责任,无论主观上是否有过错,除了不可抗力可以免责外,都应承担违约责任。
承担违约责任的种类
1、继续履行。一方当事人在拒不履行合同或者履行合同有某些不适当的情况下,按照另一方当事人的请求,继续履行合同义务即为继续履行。
2、采取补救措施。债务人在履行合同有某些不适当或者不能履行合同的情况下,可以采取补救措施,实现合同目的。
3、停止违约行为。一方当事人违约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请求其停止违约行为,违约人也应当主动停止违约行为。依诉讼程序,人民法院有权有责令违约人停止违约行为。
4、赔偿损失。在民法上包括违约的赔偿损失、侵权的赔偿损失及其它的赔偿损失。这里的赔偿损失,是指违约的赔偿损失,它是一方当事人违反合同而对另一方当事人造成财产等损失的赔偿。
5、履行定金罚则。定金,具有惩罚性,当事人订有定金合同,若违反主合同,则应履行定金罚则。如付定金人根本违约,无权请求返还定金,接受定金人根本违约,双返还定金。
6、赔礼道歉。这种方式不仅可以用侵权责任,也可以用于违约责任的承担。
7、承担违约责任种类的并用。承担违约责任,其形式有的可以单独适用,有的可以并用,也有的不能并用。
免责理由与免责程度
我国《合同法》规定,不可抗力为免责理由。它是指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不能预见,对其发生和后果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事件。例如:自然灾害、地震、台风、洪水等;政府行为,颁布新政策、法律;社会事件,罢工、战争等。
《合同法》中的免责程度,是依据不可抗力的影响程度,部份或全部免除责任。如果合同当事人的一方确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应当及时通知对方,以减轻可能给对方造成的损失,并应当在合理期限内提供证明。
违约责任的追究
追究违约的法律责任,既有任意性,也有强制性。对不履行债务方,如果协商、调解不成,可以按约定提请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按《民事诉讼法》规定,“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当事人必须履行”。
总之,在传统的合同法中,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关系仅仅存续于合同的成立与履行完毕这一阶段。如果合同关系尚不存在或未成立,就自然无违约责任可言。然而,实践中合同因一方当事人缔约时的过失不成立或无效时,如何保护受损失一方当事人的利益,便成为违约责任所不能解决的问题。缔约过失责任的确立,目的就在于此。缔约过失责任与违约责任的实践运用,方构成合同责任的完整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