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自学考试03707毛邓三重点复习资料

时间:2019-05-14 02:05: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江苏自学考试03707毛邓三重点复习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江苏自学考试03707毛邓三重点复习资料》。

第一篇:江苏自学考试03707毛邓三重点复习资料

毛邓三复习资料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11938年,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所作的《论新阶段》政治报告中,首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必然性是什么:

1、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需要。

2、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联系中国的具体实际,创造性地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升华为理论,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优秀文化的土壤之中,各中华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1、是中国共产党创造性的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际问题所凝结的丰硕成果,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这些理论成果在内容上,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又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

3、这些理论成果在形式上,体现了中华民族特点和民族形式,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民族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是指引党和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毛邓三复习资料

2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使中华民族以暂新的面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作风,不断地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含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是:

1、土地革命战争期间,毛泽东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同时强调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起来,倡导调查研究,在群众斗争中创造新局面。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2、遵义会议到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从理论上系统地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全面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精辟地论证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政策和策略,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已经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3、1945年党的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的展开而达到成熟。

4、解放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系统地阐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由新民民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理论和政策,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等。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得到了继续发展。

二、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1、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2、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关于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4、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毛邓三复习资料

5、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6、关于党的建设理论。毛泽东思想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的科学体系,而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方面是贯穿于各个组成部分的活的灵魂。

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它所确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奋斗方向、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指导着党不断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推向前进。

2、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它不仅开辟了有中国特点的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而且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为今天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良好基础,永远是中国前进的旗帜。

3、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活的灵魂、倡导的中华民族重新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远大理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自力更生与艰苦奋斗的精神等,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

一、1982年党的十二大,邓小平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

二、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三、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1、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3、关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4、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邓小平理论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毛邓三复习资料

四、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41、邓小平理论提高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是指导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指南。

2、邓小平理论是把我国建设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保证,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3、邓小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重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进了党章。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集中概括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要本利益。“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是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前提,发展先进文化,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保证。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和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指导方针。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们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是面向21世纪的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第五节

科学发展观

一、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1、第一要义是发展。

2、核心是以人为本。毛邓三复习资料

3、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4、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三、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51、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2、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3、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重大理论成果。

四、怎么样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1、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路线。

2、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继续深化改革开放。

4、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第一节

实事求实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在1929年6月写的一封信中分析红四军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想的原因时指出:我们是唯物观论者,凡是要从历史和环境两个方面考察才能得到真相。在这一封信里,毛泽东第一次使用了“思想路线”这一概念。1930年5月,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仅”的著名论断。标志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初步形成。

1935年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倡导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开始指导全党.1937年,毛泽东撰写了《实践论》、《矛盾论》等著作,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批评了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错误,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毛邓三复习资料

61945年召开的党的七大上,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确立.二、邓小平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路线:

在1978年11月至12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特别强调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要意义。

1992年春天,在南方谈话中,为了排除当时存在的姓“资”还是姓“社”抽象论等“左”的思想的干扰,邓小平明确提出了“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三、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

1、科学的概括了“实事求是”在整个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2、科学的阐述了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一致性。

3、深刻阐述了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大意义。

第二节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1、一切从实际出发。

2、理论联系实际。

3、实是求是。

4、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关系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前途和命运的根本问题。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制定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的基础。

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执政规律、中国特色社会化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强大思想武器。毛邓三复习资料

74、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国的决定因素。

第三节 坚定不移地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一、怎样进一步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1、理论创新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基础。

2、理论创新必须同实际紧密结合,在新的实践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二、在新的历史起点怎样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呢?

1、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

2、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

3、必须坚定不移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4、必须坚定不移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总之,“一个始终不渝”、“四个坚定不移”,是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关键所在,是我们改革开放以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宝贵经验的总结,是保证党和国家事业顺利发展的根本所在。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与经验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1、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和封建势力日益勾结,成为统治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2、在中国社会经济中,封建剥削制度仍占明显优势,民族资本始终没有成为主要形式。

3、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中国人民经济上贫困和政治上不自由。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其中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新民主主义革命路线的主要内容: 毛邓三复习资料 1940年毛泽东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它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成为科学的理论体系。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是新民主义革命理论的集中体现。它的集中表述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分清敌我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革命的主要动力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新民主主义总路线的核心是“无产阶级领导”,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区别于旧民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毛泽东指出:现时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己不是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就是要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也称三大经济纲领,即: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3、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是:

1、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战线。

2、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

3、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的伟大工程。毛邓三复习资料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经验:

1、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

2、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93、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又一条宝贵经验。

4、正确认识和处理党内矛盾,是促进党的团结统一、增强的党的战斗力的又一重要保证。

5、加强执党建设的思想。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历史意义

第一,它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学说,提出了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新理论。第二,它成功地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2、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意义

第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第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科学的阐明了中国革命的规律,指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伟大实践并取得了胜利。第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下,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当代中国发展奠定了根本前提。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和经验

党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以“一化三改”为核心内容的总路线,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二是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总路线的两翼。

中国共产党关于农业合作化的方针政策主要包括:

1、把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有机的结合起来。

2、坚持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同发展农业生产同是并举的方针。毛邓三复习资料

3、坚持自愿互利的原则,反对强迫命令。

104、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逐步实现过渡。第一步,号召农民组织带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农业生产互助组;第二步,在互助组的基础上,组织以土地入股和统一经营为特点的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第三步,在初级社的基础上,组织大型的集体所有制的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的深远意义:

第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它为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创造了制度条件;

第二,它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主人,极大的巩固和扩大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第三,它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是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第四,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正确运用和创造性的发展。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意义:

第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它为解放生产力、在我国开展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可靠的基础。

第二,我们党在过渡时期中,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在社会主义改造中,把经济制度的改革同人的改造相结合。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列宁关于对资产阶级和平赎买的设想。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创造性的开辟了一条约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稳步向前、逐步过渡的方式,即避免了社会动荡和生产力的破坏,又使被改造对象逐步提高觉悟,愿意接受改造,变成社会主义劳动者。毛邓三复习资料

1第三,运用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说服教育等原则实现了和平过渡,不权保证了社会的稳定,而且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总之,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它为中国的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创造了基本前提。

第四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1956年4月,毛泽东做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讲话深刻论述了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在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问题上,要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的办法来发展重工业;……

1956年9月党的八大提出: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有矛盾。

第二节

社会主义本质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削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完整概括。

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特点:

1、在本质和目标的层次上认识社会主义。

2、突出生产力的基础地位。

3、强调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最终目标。

4、在动态中描述社会主义的本质。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廓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对于我们在新的基础上推进改革,沿着合乎社会主义本毛邓三复习资料

2质要求的方向发展,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之所以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因为:

第一,大力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

第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不断发展生产力,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三,发展生产力,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第四,当前,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

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深刻内涵:

第一,中国发展的越强大,世界和平越靠得住。

第二,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要靠我们的发展。

第三,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

第四,善于把握时机来解决我们的发展问题。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深刻内涵:

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党的执政地位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

第一,党的执政地位和党所承担的历史责任决定了党必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第二,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体现。

第三,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一条重要经验。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深刻内涵:

首先,必须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在党的一切活动中体现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其次,必须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人是生产力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毛邓三复习资料

1第三,必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第四,必须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使人民群众获得切实利益。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丰富内涵:

邓小平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把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发展的一个崭新阶段,包含了丰富的内涵,具体来说有这么几个方面:

1、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起到第一位的变革作用。科学技术已广泛地渗透到经济活动中,渗透到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主要靠科技的力量。

2、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起到第一位的作用。科学技术不仅自身直接体现为生产力,而且通过作用于生产力的其它要素发挥重要作用。比如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生产工具的进步,劳动对象来源的扩大都离不开科学技术。

3、现代科学使管理日趋现代化、科学化。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管理是使潜在生产力变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科学技术与经济广泛结合,使得管理成为生产力的重要范畴。生产管理是科学,是知识,也是技术。

4、高科技在知识经济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第五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跨越这个阶段。前一层含义阐明的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两层含义,必须统一起来认识和把握。首先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两层含义。这样才能同“左”和“右”的两种错误倾向划清界线。毛邓三复习资料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区别:

14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新民主主义社会虽然都存在多种经济成分并有某些相似成分,但是却存在着社会性质的区别,后者不属于社会主义社会,是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2、这种社会性质的区别,具体表现在:首先,也是最根本的,它们的经济基础不同,前者社会主义公有经济己经成为主体。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之上的;后者社会主义公有经济制度还不是社会经济的主体。其次,主要矛盾不同,前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而后者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最后,根本任务不同。前者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而后者的根本任务除了发展生产力之外,还要抓阶级斗争,解决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问题。

结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不是从一般原则出发,不是根据社会主义发展的一般进程得出的逻辑结论,而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总结中国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

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原因是:

1、要用相当长的时间发展社会生产力,去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建立社会主义物质技术基础。

2、要用相当长的时间来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我们必须用相当长的时间改变生产力的落后状况,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逐步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才能进入社会主义比较成熟的阶段。

3、当前的时代特点和国际环境,也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经历更长的时期。

可见,中国的历史与现实,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必然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

党的十七大报告概括了我国发展中的八个方面了阶段性特征,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

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十分重要。①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有助于我们克服急躁毛邓三复习资料

5情绪。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实事求是地去建设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②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就要求我们埋头苦干。③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有助于我们树立信心。我们反对好高骛远,但也不应该妄自菲薄,自甘落后。

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具有的重要意义:

1、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最基本国情,是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确定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的根本依据。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克服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是抵制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的锐利武器。

3、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有助于我们解决种种矛盾,澄清种种疑惑,正确认识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它的简明概括。

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

2、“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

3、“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4、“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

为什么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生产力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更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了我们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只有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摆脱社毛邓三复习资料

会生产的落后状况,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3、只有搞好经济建设,才能逐步建立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从而才能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为什么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统一起来?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是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这两个基本点互相贯通,互相依存。

2、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历来坚持的根本原则,我们所讲的改革开放是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所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是统一的,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我们的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健康发展,就在于它是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都是为了更好的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4、这是三十年来我们党最可贵的经验,是我们事业胜利前进最可靠的保证。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内容: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员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稳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如何正确理解和处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关系? 毛邓三复习资料

171、共产主义是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纲领。但是共产主义实现是一个历史过程,需要通过若干阶段的具体目标,有步骤、分阶段地向前推进。中国共产党过去制定的民主革命的纲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纲领以及现在制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都是党在特定历史阶段的最低纲领。

2、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辩证统一于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的全部历史过程。最高纲领为最低纲领的制定指明前进方向;最低纲领为最高纲领的实现准备必要条件。

3、共产党人必须有远大理想,坚持最高纲领,但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好工作,为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而奋斗。

第六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一节

改革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主要内容是: 第一,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概念和内涵。

第二,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第三,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第四,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第五,全面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邓小平在新的实践当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主要内容有: 第一,指出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优越的主要标准。第二,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第三,把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第四,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是改革。毛邓三复习资料

为什么说改革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答:改革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因为:

181、就国内来说,原有的经济体制严重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建国初期,我国主要根据苏联模式,建立了一套高度集中统一的经济、政治等体制,这套体制虽然也起了一定的历史作用,但是它存在着种种弊端并且日益显露出来,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妨碍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压抑了地方、企业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在根本程度上失去了活力。所以,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僵化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就国际环境来说,原有经济等体制不适应世界经济的紧密联系和快速发展的新趋势。新技术革命迅速发展、世界经济联系日趋紧密,原有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表现出强烈的不适应性。如果不进行调整和改革,只能在世界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和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落伍。20世纪纪60年代和70年代,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迅速发展,我们和发达国家差距拉大就是证明。所以说改革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如何理解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答:

1、改革是为了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解放生产力。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做革命。

2、改革是对原有体制有行根本性的变革。

3、改革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一等系列重大变化。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

1、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2、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3、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简述我国在在30年的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取得的宝贵经验: 毛邓三复习资料

答:党的十七大报告把把30年来我们党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使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归结为“十个结合”,其内容是: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基础改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把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

简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

答:

1、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存在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它们是互相依存和互相促进的。

2、发展是硬道理,是目的,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集中力量把国民经济搞上去,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3、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发展和改革是社会主义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

4、社会稳定是发展经济和顺利进步改革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一切都无从谈起。

第二节

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

我国己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1、所谓全方位,就是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对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对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不论在经济建设方面,还是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都坚持对外开放开放。

2、所谓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地带,开放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中心城市的对外开放,充分发挥开放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加快主要交通干线沿线地带的开毛邓三复习资料

放;鼓励中、西部地区吸收外资,开放和利用自然资源,促进经济振兴;统筹规划,办好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形成全国范围内多层次的对外开放。

3、所谓宽领域,就是立足于我国国情,对国际商品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市场、劳动力市场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拓宽到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服务业等领域。

邓小平提出的我国必须实际对外开放的必要性(主要原因){为什么说对外开发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1、是对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形势发展敏锐观察的结果。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科学技术发展一日千里,只有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合作,充分利用国际经济资源和科技成果,才能发展自己,赶上当代世界的科技和经济发展潮流。

2、是对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的历史教训深刻总结的结果。长期闭关自守,把我国搞得贫穷落后,信息闭塞。历史的经验一再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3、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扩大对外开放,可以引进国外资金、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优秀人才,以克服我国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管理知识不足等困难;可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大力开拓国际市场,互通有无、取长补短、趋利避害,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可以参加国际经济、科学、技术、人才和信息的交换,有利于我们及时了解和掌握各种经济、科技信息;可以广泛吸收世界文明成果,发挥后发优势,在较高的技术层面上发展经济,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经济技术发展上的差距。

我们为什么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

答:

1、我国是独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维护国家的政治、经济的独立自主权利,决不允许别国干涉。

2、我国是拥有十几亿人口的社会主义大国,现代化建设不可能依靠别人,必须立足于领先本国人民的力量。

3、强调自力更生,可以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迫使我们奋发努力,振奋起整个国家奋发图强的精神,把人民团结起来,就比较容易克服面临的各种困难。

4、取得外援要付出代价,放弃自力更生,就会丧失独立自主的权利。

所有,在对外开放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绝对不能动摇的,这是我们的基本立足点。毛邓三复习资料

21四、如何认识和防止对外开放带来的资本主义腐朽的东西?

答,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开放政策不会导致资本主义。因为,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有强大的人民政权、国家机器,实行社会主义政策。我们引起的外资有限,它占的份额很小,改变不了中国的社会制度,不可能损坏社会中国的主权,只会有助于发展社会主义。

其次,我们必须采取一些措施来防止和克服开放所带来的资本主义腐朽东西,消极因素,这些措施可归纳为:

1、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

2、必须对资本主义的腐朽性影响进行坚决的抵制和斗争。

3、采取法律和教育和两种手段来防止和克服资本主义的腐朽影响。

五、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关系: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统一。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生更生不是盲目排外。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在本质上是统一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发展本国经济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和前提;对外开放可以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两者都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必须坚持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的统一,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把对外开放的立足点和归宿点放在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上,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改革开放。

六、我国经济特区的作用:

1、使这些地区的经济得到迅猛发展,建立起开放型经济,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很好地发挥了四个“窗口”的作用。经济特区己经成为吸收外资和先进技术的窗口,是世界了解我国坚决实行改革开放等政策的窗口。

3、对内地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产生了重要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等。

4、经济特区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和探索,推动了在全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和探索,推动了在全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

七、我国当前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应该采取的主要措施:

1、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的结合起来,扩大开放毛邓三复习资料

2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深化沿海开放,加快内地开放,提升沿边开放,实现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

2、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

3、积极有效的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高素质人才。

4、积极稳妥地实施“走出去”战略。实施“走出去”战略,主要是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

5、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第七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第一节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的我国经济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

第二步,到20世纪未期,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1997年的党的十五大把“三步走”战略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 1、21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体制更加完善。

3、到21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我国总体实现小康有什么特点?

答:

1、我国总体上实现的小康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2、低水平的小康,是指刚入小康的门槛,只是解决了衣食无优的生存需要,离宽裕还比较远。

3、不全面的小康,是指己经达到的小康侧重于物质文明方面,对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等方面关注不毛邓三复习资料

够。

234、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是指进入小康的人口在全国分布很不平衡。城市与农村之间、东部与西部之间、不同收入阶层之间的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存在巨大差异,而且这种差异还有扩大的趋势。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这主要是:

1、到2020年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民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2、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方略得到全面落实。

3、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4、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了更高要求:

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3、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

4、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5、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第二节

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什么是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当前应采取那些措施?

1、创新型国家,一般来说,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的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

2、建设创新型国家,当前采取的主要措施是:①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毛邓三复习资料

4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跨越式发展。②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③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大力扒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

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两者之产的关系:

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般来说,经济增长方式是指通过要素结构变化包括生产要素的数量增加或质量改善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和模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指把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而经济发展方式除了涵盖前者的含义外,还包括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成果合理分配,加快形成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相一致的发展方式。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单纯依靠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和扩张,即通过扩大生产场所、添加机械设备、增加劳动力等来实现的经济增长方式。

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依靠生产要素质量和使用效率的提高,即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加资金、设备、原材料的利用率来实现的增长方式。

“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

“两个坚持”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

“三个转变”是:

1、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领先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转变。

2、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的转变。

3、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相对传统工业化道路而言的。它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1、同信息化等现代高科技紧密结合。毛邓三复习资料

2、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

3、坚持城乡协调发展。

254、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

八、“三农”是指农业、农村、农民。

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提出关于农村问题“两个趋向”的论断的内容:

在工业化初始化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在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1、生产发展,是新农村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

2、生活宽裕,是新农村的建设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

3、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

4、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5、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

发展现代农业的的必要性:

1、是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农业工作的客观需要。

2、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3、是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的迫切需要。

4、是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根本出路。

5、是持续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条件。

解决“三农”问题对我国有着特殊重要性和紧迫性:

农业是根本,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根本问题。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取得的伟大成就,都是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密不可分的。毛邓三复习资料

十七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必须把农业放在首要地位,大力发展农业。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必要性在于:首先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它的基础作用主要表现在: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产品是轻工业的重要原料,重要的出口商品;农村又是工业品的主要市场;农业的发展能为国民经济的其他部门发展提供劳动力等。其次,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最后,发展农村经济,建设新农村是提高全国人民生活水平,扩大内需和促进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根本保证。只有增加广大农民的收入,才能提高农民的购买力,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只有建设现代农村经济,才能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才能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城区经济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当中各个地区之间的发展关系和结合状况。

我国经济发展存在三个不同层次的地带:

1、东部沿海经济比较发达地区。

2、中部经济次发达地区。

3、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

发展地区经济,统筹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1、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只有发挥各个地区的特点和优势,充分利用各个地区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物质技术条件,加速地区经济发展,才能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2、区域经济发展可以使各地更好地互相补充、互相协作,协调发展,发挥国民经济的整体优势。

3、区域经济的发展是我国消灭贫困、使全国各族人民的生活达到小康水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4、加快不发达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对于加强民族团结,建设和谐社会有重要作用。

邓小平根据我国各个地区的特点和条件,在1978年提出了“让一部分地区首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地区经济梯次推进的战略构想。

邓小平在1988年又提出两个大局的思想。他说:“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毛邓三复习资料

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的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全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沿海拿出更多的力量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一个大局。那时沿海地区也要服从这个大局”。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当前应采取那些措施?

1、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2、要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3、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建设生态文明。

如何正确理解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紧迫性?

答:

1、所谓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方式进行消费为基本特征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

2、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根据我国国情和可持续发展要求作出的正确抉择。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用量少,正牌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阶段,面临很多资源环境压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由于经济增长基本上建立在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上面,一些地区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促进经济增长,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已经集中出现,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资源利用、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

3、克服资源短缺的瓶颈,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矛盾和问题,是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同时,逐步形成节约能源和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也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

第二篇:毛邓三考试重点

1. 如何理解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的重大意义?——八

实现工业化,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相对于传统工业化道路而言的,其新型性在于:它是以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是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中心的工业化,是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城乡性相协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工业化,是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总之,新型工业化是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现代产业的科技成果改造、提升、发国民经济的过程,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新道路,重要意义在于:第一,中国能够较快地基本实现工业化,这将使世界工业化人口增加一倍,共享工业化成果,极大程度遏制南北差距拉大;第二,将有利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从而对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第三,将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对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从而为维护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权益作出贡献,有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都有很大发展,但地区发展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它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在新阶段“三农”工作的新理念、新思路,是对我们党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战略思想的继承的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措施,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我国农村的发展展现了美好蓝图,开辟了广阔道路。

首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

其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国际经验表明,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我们要深刻汲取国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把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

再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我们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大部分地区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不通公路、群众看不起病、喝不上干净水、农民子女上不起学。这种状况如果不能有效扭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因此,我们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

又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农村集中了我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

最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的社会和谐。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关系总体是健康、稳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2.如何理解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扩大就业的重大意义?——八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综合分析世界发展大势和我国所处历史阶段,作出了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策。这是继

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以来我们党提出的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既反映了我们党对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的准确把握,也反映了对我国基本国情和战略需求的科学分析。

第一,进入21世纪,在科学技术的引领和推动下,人类正经历着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演进。科学技术创造出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解决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和财富形成的主要源泉,特别是战略高技术正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

第二,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只有通过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才能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和可持续增长,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是我们面临的艰巨任务和严峻挑战。只有抓住科技革命稍纵即逝的难得机遇,显著提高科技实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才有可能突破我国人口和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保障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第三,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们党综合分析世界发展大势和我国所处历史阶段提出的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把科学技术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有利于带动我国社会生产力实现质的飞跃,努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和保持发展的主动权。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兴衰,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事业,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

1、我国人口多给资源环境带来重大压力,人口过多,大大增加了对资源的索取量和对自然界的排放量,从而使人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与日俱增。

2、我国资源相对不足、资源消耗高、资源利用效率低已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

3、我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惩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威胁着人的自下而上和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发展经济所走的都是粗放型增长的路子,在计划经济年代,由于经济发展慢,资源的供求矛盾不是很明显。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各地经济发展步伐加快,资源供需矛盾不断加剧,资源稀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软肋”。由于资源消耗大,资源供应短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资源对外依赖程度越来越大,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加快,经济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化步伐加大,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对资源的需求必然大幅增加,资源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加剧。因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国情的要求、形势的需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是确保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说到底也是协调人和自然、人和地球关系的问题。纵观整个社会发展史,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不合理使用,导致了自然对人类的报复。目前人类所面临的人与自然的不和谐问题,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复杂和严峻。支撑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大多是不可再生的,如果我们今天肆意挥霍,我们的子孙后代将付出沉重的代价。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实现新形势下资源的合理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如果人类不及时改变经济社会的发展模式,建设友好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长此下去地球也可能成为不再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

3.如何正确来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九

(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这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总结执政经验,对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所做出的规律性认识,是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

(2)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在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离开了共产党的领导,就不可能把全国人民的力量和意志凝聚起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也就无从谈起。发

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核心在于坚持党的领导。第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健全民主和法制,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要求,也是我们党执政的根本目的和可靠基础。发扬人民民主,又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有效途径。党只有领导人民创造各种有效的当家作主的民主形式,坚持依法治国,才能充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巩固和发展党的执政地位。第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与人民民主、党的领导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依法治国不仅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而且也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执政地位。我国的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管理社会事务和经济文化事业,保障自己当家作主的各项民主权利,这是依法治国的实质。依法治国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党的领导下,维护人民主人翁地位的过程,保证人民实现当家作主的过程。党领导人民通过国家权力机关制定宪法和各项法律,又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严格依法办事,保证法律的实施,从而使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3)总之,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之中,决不能把它们分割开来或对立起来。

4.依法治国的含义是什么?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何在?——九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同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完全一致的。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民主与法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础,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第四,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5.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地位?—— 十

1.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地位?

(1)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社会是经济、政治和文化全面发展的社会,物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愚昧无知,失去理想,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健康发展。

(2)它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和内容。综合国力既包括经济实力、技术实力等物质力量,也包括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等精神力量。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体现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发展状况和建设成果,蕴涵着推动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因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提高综合国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通过知识体系、价值观念、思想信仰和行为规范,产生凝聚和激励社会成员的巨大力量。

(3)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能够培养国家所需要的各方面的人才,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开发人的智力资源,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科学支撑,使蕴藏在人民群众中无穷无尽的创造力发挥出来,从而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文化建设能够使人们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形成共同理想和道德准则,提高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激发劳动者的生产和工作热情,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文化,能够引导人们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引导和教育人们从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去认识社会主义;引导人们以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帮助人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从而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

6.怎样认识社会建设以解决民生为重点的意义?——十一

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并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认识、新概括,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这一科学和精辟的论述,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既要求大大发展生产力,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物质基础,又要求不断完善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使全体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每一步都把经济发展的目标同改善人民生活和促进社会进步的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作出统一部署。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生活、生产和生命安全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这是我们党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集中体现,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部署,反映了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

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只有抓住机遇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离开发展,一切无从谈起。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要求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兼顾和协调好改革发展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抓住了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抓住了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影响社会和谐安定问题的关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同时又是十分重要而紧迫的工作。其基本要求,就是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就是要扩大公共服务,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是要理顺分配关系,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就是要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维护社会安定团结。这样,才能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万众一心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十六大以来,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也面临不少问题,突出的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就会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同时,人民群众在新的发展阶段,期待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对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生活环境以及个人全面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社会的公共需求快速增长,也更加需要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要完成这样的历史任务,就必须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很难实现建成全面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目标。

7.如何理解“四个尊重”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十四

党的十六大强调,“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要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把“四个尊重”作为一项重大方针,其着眼点在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真正掌握和实践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不断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

在全社会认真贯彻执行“四个尊重”的方针,是时代发展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当今时代,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为基础的知识经济迅速兴起,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已经转向主要依靠人力资本,创造成为重要的劳动形式,人才成为最宝贵最重要的资源,脑力劳动在劳动形态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四个尊重”是党在深刻认识和把握当代经济发展的本质特征及其影响的基础上做出的积极回应,充分反映了时代的精神,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在全社会认真贯彻执行“四个尊重”的方针,是中国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本质体现。生产力的发展是一个先进生产力不断代替落后生产力的动态过程。劳动、知识、人才、创造,是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四个基本要素。抓住了这些基本要素,也就抓住了发展生产力的关键。

在全社会认真贯彻执行“四个尊重”的方针,目的在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党获得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始终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只有正确看待各种形式的劳动,承认其相应的合法权益,才能最广泛最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我们事业的发展。贯彻执行“四个尊重”的方针,就是要在全社会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8.坚持党的领导为什么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十五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改善党的领导,才能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这是因为:

第一,当今世界正处在历史性大变动之中,为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当今世界,形势复杂,竞争激烈。只有改善党的领导,党才能够更好地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带来的严峻挑战,团结和带领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二,中国正处在历史性的伟大变革之中,新形势、新任务对我们党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党的领导方式、工作方法和具体制度不加改进和完善,党就难以适应新的要求。党长期以来形成的一套好的领导制度、方法及优良工作作风,都是应该继承和继续发扬的,但有的必然要随着任务、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改进、补充和更新。如果墨守成规,不思进取,势必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党的领导和战斗力必然会受到削弱。

第三,目前,我们党的实际状况同肩负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荣使命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党内存在着思想不纯、作风不纯、组织不纯的现象,有些问题还相当严重,损害了党的战斗力;在党的领导工作状况方面,一些党的组织不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领导工作涣散软弱,治党不严,一些领导班子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不够,某些消极因素和腐败现象在党内滋长蔓延;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的领导制度方面也都存在着不相适应的问题。所有这些,都需要通过改善党的领导加以解决。

第三篇:毛邓三考试重点

毛邓三重点

一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科学体系:毛泽东思想不是在个别的方面,而是在许多以其独特创造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构成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它有着坚实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其核心和精髓就是实事求是.主要内容: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6.党的建设理论 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的飞跃的理论成果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3.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它同样有一个贯穿始终的哲学思想,这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很方法论,这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重要内容: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3.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四.三个代表: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五.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第一要素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六.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1.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想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七.事实求实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1.一切从实际出发2.理论联系实际3.事实求实4.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八.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首要对象.总体上说。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他们是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而根本的动力是工人和农民。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的性质和前途: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九.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1.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2.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3.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在新民主主义文化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公产主义思想。

十:新民主主义的三大法宝:统一路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十一:党在过度时期的总路线(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进。

十二。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第一,积极引导农民

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的道路,第二,遵守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第三,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第四,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2.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者:第一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第二。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际资本主义的过度形式。第三,把资本主义工商者改造成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十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1.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

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社会主义本质内涵: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

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十四,发展才是硬道理:第一,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第二,发展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时间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第三,发展才是影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十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1.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

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一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二是由于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业的农业国,逐步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三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四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学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学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五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 六是由地区文化经济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七是通过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常数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八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九是逐步缩小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十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十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十八,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大社会主义文化。

十九,“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即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定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二十,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二十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1是在所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 为社会主义服务。2.是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二十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地位? 1.毫不动摇的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守的一条基本原则 2.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首先要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公

有制经济有个正确的理解 3.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必须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 4.公有制的主题地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制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二十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多种分配制度并存的分配制度。

二十四,“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问题。

二十五。“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内容:1.一个中国,2.两制并存3.高度自制4.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成若放弃使用武力,5.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6.积极促谈,争取通过谈判实现统一,7.积极促进两岸“三通”和各项交流,增进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和感情,密切两岸经济,文化关系,为实现和平统一创造条件,8.坚决反对任何“台湾独立”的言行,9.坚决反对外国势力插手和干涉台湾问题,10.集中力量搞好经济建设,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也是实际国家统一的基础。

意义: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的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同意问题,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祖国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可以避免武力统一会造成的不良后果,4.“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5.“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二十六,和平和发展是当前时代的主题?

和平和发展成为当今时代发展的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这是世界各种矛盾发展变化和世界抑制战争因素不断增长的合力作用的结果,从和平趋势的内在需求看,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给人类留下了深重灾难和沉痛教训,世界各国人民对和平的追求十分强烈,和平发展成为世界的潮流,世界经济的发展加深了各国利益的相互交织和相互依赖,冷战结束后多几化进程使世界各种主要力量彼此制衡,对霸权主义战争政策的牵制力量在增强,成为制约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核武器等毁灭世界的战争工具形成的“恐怖平衡”也成为制约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广大发展中国家力量的发展,尤其是中国的发展壮大,对世界和平与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 作用,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生存与发展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继续发展和保持优势则是发达国家面临的问题,对内稳定,对外思和,是多数国家的政策取向,对抑制战争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十七,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第一,坚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二,维护国家的统一,社会和谐稳定,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三,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把亿万人民团结凝聚起来,共同建设美好未来,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四,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的挑战,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3.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第一,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为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必须改善党的领导,第二,从国内看,如今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改革,新形式,新任务对我们党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三,从党的自身情况看,目前,我们党的实际状况同党肩负的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荣使命还有不适应的地方。

二十八:人民民主专政:民主是国体和整体的统一,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二十九,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1.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2.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3.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4.依法治国是国家长久治安的重要保障。

三十: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基本要求?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有法可依是前提,有法必依是核心,执法必严是关键,违法必究是保障。三十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于协调发展的社会,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是社会,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统一中发展的,也是在和谐与不和谐统一中发展的。

三十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1.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政治,公平正义,诚实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主义,建设和谐主义,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2.基本原则: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第二,必须坚

持科学发展第三,必须坚持民主政治,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3.目标任务:(1)社会主义民主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

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利得到切实尊重和保证,(2)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3)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4)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5)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的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6)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性国家基本建成,(7)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8)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9)实现全面建设以及十几亿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第四篇:毛邓三考试重点

第一章单选 5分多选4分 简答5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其每一表现中都带有中国的特性,带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使其在中国进一步民族化和具体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历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学风,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3、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等等。

4、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话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3、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5、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简答)

1.2.3.4.5.6.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祖国完全统一理论 等等

6、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

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3.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7、“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1)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8、“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面指针

3.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9、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非常重要,要倒背如流)

内涵: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0、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非常重要)

重大意义: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第二,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

第三,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第二章 单选3分 多选2分 论述题151、毛泽东关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的文章(选择)

《改造我们的学习》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非常重要)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1.他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话的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

2.他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理想基础

3.他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4、如何理解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论述)

5、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看一下)

第三章 单选6分 多选12分 简答5分 辨析10分

1、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多选)

自然经济基本破坏

民族资本的基本发展

皇帝和贵族的专制政权被推翻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非常重要,要背。注意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和动力)《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提到

无产阶级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革命的主体是无产阶级,客体是人民大众,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

中国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多选)

无产阶级的革命领导权

4、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要求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纲领

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纲领

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三、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5、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的文章(选择)

《战争和战略问题》

6、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及其内容

依据:中国革命的实际(中国的国情),在城市中,国民党的力量比较强;在农村中,敌人的力量比较弱。另外,在当时,中国农民的人口占总人口的绝大多数。

内容:在农村建立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非常重要)《《共产党人》发刊词》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第四章 单选4分 多选6分 辨析5分

1、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辨析)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在这些经济成分中,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而形成的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掌握了主要经济命脉,居于领导地位。与新民主主义时期三种不同性质的主要经济成分相联系,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表现为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由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既可以自发地走向资本主义,也可以被引导走向社会主义,其本身并不代表一种独立的发展方向。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必然使中国社会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加上当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国际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终胜利,非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受到限制和改造。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因此,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2、一化三改、社会主义工业化,个体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小题)

合作社合作组赎买没收

4、P89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的三个步骤

1.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2.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

3.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5、P90 四马分肥

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资方红利

6、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度的方式

3.用和平的方法进行改造

7、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标志)

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8、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1.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的基础

2.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

3.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第五章 单选4分 多选4分 简答5分 辨析5分

1、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3、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辨析)

1.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

2.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4、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5、怎么理解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6、怎么理解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另外,老师建议我们认真看一下2009年的那两份试卷(AC),个人觉得应该可信的。

第五篇:毛邓三复习资料

简易复习毛邓三

一、单选题必须掌握常考知识点(整理过程中,可能部分是重复的。以下内容不一定需要完全背诵,看见眼熟也就可以了,一般多看几遍就可以,多选题一样,无需死记硬背。简答、论述部分需要同学们花时间去记忆。加油!相信自己!)

1、1935年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实际领导地位。

2、1938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六中全会所作的《论新阶段》中,首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抗日战争时期)

3、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4、在党的十五大上,首次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是: 邓小平理论。

5、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6、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 以人为本。

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是:实事求是。

8、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指出,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最根本原因是: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

9、中国革命统一战线最根本的问题是:领导权问题。

10、中国共产党首次明确提出执政党建设问题的会议是:七届二中全会。

11、邓小平理论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12、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发展。

13、认清中国的国情,最重要的是认清:社会的性质和所处的发展阶段。

14、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表明: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很不成熟。

15、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中国最大的实际就是: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6、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前提和基础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17、我国经济特区的性质是:社会主义。

18、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是:生活宽裕。

19、国有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一直发挥着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

20、市场机制的核心是:价格机制。

21、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2、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23、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

2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是坚持:科学发展。

25、“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核心是:一个中国。

26、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应该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首位。

27、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全球化。

28、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29、当前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主线: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30、中国共产党全部工作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1、1930年5月,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提出的著名论断: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32、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农民阶级。

33、“工农武装割据”的中心任务是:土地革命。

34、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35、邓小平曾经指出,根据我们自己的经验,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

36、当今时代,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科学技术。

37、在当代,对经济发展起第一位变革作用的是:科学技术。

38、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上,毛泽东首次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可能区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

39、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是指:经济建设。

40、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41、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点是:发展对外经济关系。

42、“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的第三步在人民利益方面的目标是:人民生产比较富裕。

43、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44、实行何种所有制结构,是由: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的。

45、我国社会主义宏观调控主要应当运用:经济手段。

46、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障是:党的领导。

47、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核心是:有法必依。

48、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前提是:有法可依。

49、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的关键是:执法必严。

5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是:共同理想。

51、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

5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5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坚持:以人为本。

54、1963年,周恩来将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归纳为“一纲四目”,“一纲”是指: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

55、我国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这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在国际上的地位决定的。

56、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57、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是: 战争与革命.58、党的十六大提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键在于坚持:与时俱进。

5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 中国从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

60、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

61、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62、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所谓宽领域就是:把对外开放扩展到基础产业和服务业等众多产业。

63、党的十二大正式提出了:分两步走,20世纪末翻两番实现小康社会的发展战略。

64、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6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居于主体地位的所有制形式是:公有制。

66、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是: 民主集中制。

6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68、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明确阐述这一重要思想的是:胡锦涛。

69、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最初是为了解决:台湾问题。

70、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遗留下来的问题。

71、20世纪70年代,毛泽东在科学分析战争与和平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

72、党的十七大指出,党的建设要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其重点是: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73、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

74、首次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党的:十六大。

75、党的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76、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77、毛泽东关于党的建设的核心内容和显著特点,是重视党的:思想建设。

78、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79、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

80、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是: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

8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82、改革、发展、稳定三者是内在统一的,其中发展是:目的。

83、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基本点是发展:对外经济关系。

84、党的十七大提出: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85、循环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流动过程。

86、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是:社会保险。

87、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

88、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

89、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以人为本。

90、民生之本是:就业。

91、首次宣布以“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现统一大业”代替“解放台湾”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92、苏东剧变之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趋势是:多极化。

93、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94、在党的七大上,首次被确认为党的领导思想的是:毛泽东思想。

95、1992年,邓小平提出“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主要是针对:姓“资“姓”社“的问题。

96、阻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制度的落后。

97、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

98、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

99、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辩证统一于: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全部历史过程。100、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内涵的是:毛泽东。

101、改革、发展、稳定之中,稳定是:基础。

102、我国革命、建设、改革根本问题,始终是:“三农”问题。

10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题,多种所有制成分共同发展。

104、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的是:市场。

105、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区别开)106、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内容是:村民自治。

10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主题是: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精髓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基础是:社会主义荣辱观。

10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坚持以人为本。

109、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10、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是:赎买。

111、党的八大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以及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12、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提出这一论点的是:邓小平。113、处理好对外开放和自力更生的关系,应当把立足点放到:依靠自己的力量。

114、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115、发展国民经济,放在首要地位的必须是:农业。

116、我国的政党制度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17、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保证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118、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建设的重点是:改善民生。

119、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于:党的领导。

120、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各民族共同繁荣。

121、毛泽东提出中国革命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122、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是:实事求是。

12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回答的问题是: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124、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125、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是:工人阶级。

126、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从目标的层次上认识社会主义。

127、邓小平曾经指出,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

128、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体和核心是:经济建设。

12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是:股份制。

130、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发展生产力。

131、实现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13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生产发展。

133、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134、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治基础、根本原则和核心内容是: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135、作为一种国家制度,民主的本质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13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137、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是:体制机制创新。

13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以人为本。

139、新安全观的核心是: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

140、当前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主线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141、人民军队建设的最基本的原则是: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权。

142无产阶级领导的。143、全面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理论是在党的:十三大。

144、邓小平首先提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仍然存在解放生产力的问题。145、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紧紧抓住的主线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146、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就是:无产阶级专政。

147、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事务的权利。

14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是坚持:科学发展。

149、解放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我们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下载江苏自学考试03707毛邓三重点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江苏自学考试03707毛邓三重点复习资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毛邓三复习资料

    第一章:  1、最早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的是(b ) A、李大钊 B、毛泽东C、刘少奇 D、周恩来  2、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 c ) A、遵义会议 B、党的六大C、......

    毛邓三复习资料

    毛邓三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因。P2-P3 1、定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

    毛邓三复习资料

    毛邓三复习资料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第一节p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

    毛邓三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的两个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思想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938年毛泽东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

    毛邓三复习资料

    毛邓三考试复习大纲 选择题: 1, 最早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中共七大 2, “以人为本”的:“本”就是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 党的思想路......

    毛邓三考试重点5篇

    第一章单选 5分多选4分 简答5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3、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4、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

    毛邓三复习资料1

    毛邓三复习资料 第一章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教条,要和中国国情相......

    毛邓三复习资料 全部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复习资料 一、 单项选择题 1、毛泽东在全党实际领导地位的确立,是在1935年的( ) A、古田会议 B、遵义会议 C、瓦窑堡会议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