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电子游戏艺术的特征_汪代明讲解
电子游戏与电子游戏艺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电子游戏艺术包括电子游戏,但并非所有的电子游
戏都是艺术。电子游戏中的视频游戏、(1掌机游戏、街机游戏等由于缺乏叙事性、情感性和充分的交互性,只是一种单纯的娱乐形式。PC 游戏(含单机游戏和网络游戏中的运动类、射击类、赌博类、打斗类、赛车类、棋牌类游戏一般说来也只有娱乐功能。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PC 游戏中的角色扮演类、策略类、养成类逐渐具有了强大 的叙事能力和情感负载功能,借助游戏影像,通过游戏“交互”,人的情感得到了慰藉,心理需求得到了满足,娱乐上升到了艺术的层次。
综上所述,电子游戏艺术是指在计算机或计算机网络上实现的,具有交互性、开放性、虚拟现实特征的超文本艺术形态。其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沉浸式的美感体验
沉浸在字典上的意思是:“陷入在一些事件的包围和覆盖中。”电子游戏中的“沉浸”是通过计算机图形构成的三度空间,或是将其它现实环境编制到计算机中去产生逼真的“虚拟环境”,通过用户的视觉感知、听觉感知、力觉感知、触觉感知、运动觉感知、味觉感知、嗅觉感知等,让用户沉浸其中。电子游戏中的“沉浸”是人们被置入精心模拟的空间时即可产生的愉悦体验,它与其中是否有吸引人的内容并无直接的联系。
体验者将注意力集中在虚拟现实的封闭环境中,利用智力来强化而不是置疑这种体验的真实性。其最大特点是用户可以用自然方式与虚拟环境进行交互操作,改变了过去人类除亲身经历就只能间接了解环境的模式,从而有效的扩展了自己的认知手段和领域。
就人类而言,对“沉浸”的追求并非可有可无,实在是生命之必需。通过“沉浸”人与环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人在自然面前消除了恐惧、怀疑、压抑、紧张
和怯懦,置身在纯净完美的幸福之中。“沉浸”和爱情、审美、艺术体验一样,都属于人的“高峰体验”,都是人的精神家园。
从美学的角度看,“沉浸”是审美必不可少的前提,没有沉浸,审美主体就不能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就没有情感体验,也就不可能产生美感。传统艺术以逼真的模仿为手段,主要作用于人的某一种感觉器官,即使是被称为综合艺术的戏剧、影视
也主要是诉诸人的视、听觉器官。与计算机虚拟现实相比,其沉浸感是有限的。而在电子游戏中,由于
虚拟现实全方位的诉诸于人的所有感觉器官,人会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甚至成为人的一种生存方式。体验与生存、体验与审美、生存与审美高度统一。不可否认,“沉浸”消弭了游戏者与游戏的心理距离,时间在电子游戏中从事件的座标中滑落,蜕变成了一连串不相关的纯粹的时间碎片的组合。曾经是审美中介的想象伴随着时间碎片的膨胀也没有了空间和余地,人的理性失去了生存的环境和空间,审美“观照”失去了用武之地。物理时间的连续性被割裂,只
]现象
]论电子游戏艺术的特征 ]汪代明
2006・3・文艺争鸣・现象
132剩下了“当下”,三维空间因为没有了想象而扁平,但 虚拟的时间、空间却出现了。没有了历史的时间碎
片构成的空间虽然失去了立体感,但却摆脱了种种 限制而获得了自由,这种自由的幻觉又因VR技术而 使人获得比现实还“真实”的感觉。
艺术离不开虚构,没有虚构就没有艺术。不论 是虚构还是虚拟,想象都是基础。与传统艺术不同 的是,电子游戏艺术将虚构上升到了“虚拟现实”的 高度。传统艺术虚构中的想象只能存在于艺术家和 鉴赏者的头脑中,人的感觉器官是无法直接把握的。而电子游戏艺术虚拟现实中并非没有“想象”,只是 将想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为人可以直接感知的、和客观生活中感知到的对象没有区别的感性事物。从某种意义上说,对生活的逼真再现并非是艺术的 终极目标,而对生活的提升和转化,源于生活而又高 于生活的“感性显现”(虚拟现实,才是艺术的审美 境界。当然面对这样的审美新视野,后现代也许是 最恰当的表述。
二、交互式的艺术历险
电子游戏的“沉浸”感并非是对象单方面对人的 感官吸引,还包括人主动的参与以及与对象的相互
激励,即交互性。交互性是吸引受众参与艺术活动 的首要属性,任何艺术都离不开接受者,接受美学提 出的文本“召唤结构”勾勒了接受者参与艺术活动的 基础结构,但是这种结构只是一种隐性结构,由于其 不具备将使用者的能动性转换成可感知的中介环境 的能力,因此接受者是否能参与其中以及参与的程 度都是一个未知数。
电子游戏的交互性指的是游戏者与计算机之间 相互作用的属性。电子游戏虚拟现实与通常的CAD 系统所产生的模型以及传统的三维动画是不一样 的,它不是一个静态的世界,而是一个开放、互动的 环境。游戏者能够控制虚拟的影像和人工环境,这 一特点使虚拟现实能够依据使用者的意愿而展现开 来。正是由于虚拟现实的可控性,人在虚拟现实中 的行为对象(虚拟的人或物完全依据行为人的意愿 对人的行为做出反应,行为者成为自己行为的唯一 直接在场者。
借助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力量,电子游戏吸收 了以往艺术所有的优点和长处,比戏剧、电影、电视
等艺术有着更高的综合性,它所达到的交互性程度 及广度是以往的艺术希望达到却永远无法企及的。任何艺术都是一种情感的交流与体验,然而传统艺 术囿于艺术观念及技术条件,其交流是单向的。艺 术家是主宰,欣赏者只是被动的接受。欣赏者即使 有所创造也是在艺术家提供的基础上的“再创造”, 其主观选择性非常狭窄。传统艺术活动中,艺术家 与欣赏者的交流是异步的,由于时代、阶级、民族、地 域、文化背景等原因的限制,误读是不可避免的。交 流成功的机缘以更多的误读、失败为代价,艺术价值 的实现困难重重。
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给艺术的情感交流带来了双 向交流和实时交流的可能,电子游戏艺术实现了接 受美学者倡导的以欣赏者为主导的双向交流。电子 游戏程序在被“游戏”前是死的“符号”——二进制代 码,没有任何意义(也非数学上的0,1,游戏程序只 是游戏者之间交流的载体,没有主动与被动的区分, 交流是平等的、双向的。游戏制作者并非传统意义 上的艺术家,他提供的仅是一个由数码影像碎片组
成的数据库(游戏引擎,游戏者才是艺术的创造者, 同时也是艺术的观赏者,游戏者之间互为艺术的创 造者与欣赏者,这在大型网络游戏上体现得最为明 显。在单机游戏上体现为人机交互,限于计算机目 前所能达到的人工智能水平,目前这种交互虽然是 同步的但其深度和广度却很有限。随着计算机人工 智能的逐步成熟,在不远的将来,真正的交互将得以 实现。电子游戏艺术中的交流除了无法很好的超越 时代外(能做到虚拟的超越,它可以超越阶级、民 族、地域、文化背景等诸多因素实现同步交流,至少 形式上能够实现。
我们每次玩电子游戏就是在进行着人机交互, 而且随着网络的发展,我们不仅和计算机做着“交 互”,更是通过计算机直接与地球上的其他游戏伙伴 “交互”。通过网络进行的人与人之间的交互比之P C单机游戏人与计算机的交互,其层次更深了一些。再往下发展,这种交互将更加深入。比如交互的双 方可以彼此看见对方,听见对方的声音,甚至闻到对 方的气息。总之,除了不能触碰到对方的实体之外,一切都与真正面对面的交往一模一样。(2想象一下, 如果一款电子游戏能够做到这种程度的交互性(我 们可以称之为完全的交互,那将会使电子游戏产生 怎样的变化呢? 游戏者在交互式的游戏艺术中可以扮演任何类 型的角色,游戏中的任何人物都可以由游戏者来担 133 任。在即时战略游戏中,你既可以做一个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也可以做一个亲临战场奋力厮杀的小兵;在RPG 中,你即可以做斩妖除魔的正义主角,历尽艰辛去拯救世界;亦可以去扮演心狠手辣的恶魔,千方百计的去陷害他人;如果你愿意做一个给别人提供消息的酒馆老板,也未尝不可。游戏艺术的制作者给游戏者营造的只是一个虚拟社区,一个相对稳定的大致剧情,一个大环境、大背景(例如某个神秘的古国或某个宇宙中的星球等。在这个大环境、大背景中,你可以任意驰骋。可以拉帮结伙组成一个“战斗队”,你也可以独闯龙潭,做一个孤胆英雄;你甚至可以什么都不做,只是在这样一个虚拟的世界里尽情溜达,结交朋友。
三、开放性的叙事结构
任何传统的艺术都有一个较为固定的情节和结局,是一个封闭的系统。电子游戏艺术建立在超文本、超媒体基础上,它能够提供给游戏者不同的自主选择权。游戏会因为游戏者不同的选择呈现出不同的情节和结局,即使游戏者点击相同的链接点,也可能出现随机的链接路径而导致情节、结局的差异,游戏者也因此得到不同的感受。这就是电子游戏艺术叙事结构的“开放性”。
开放性并不是没有情节及结局,只是这个结局不由游戏开发者来定,而是由游戏者来定。换句话说,游戏开发者提供给游戏者的只是一个大环境、大背景,或者说是
一个特定的世界。游戏者可以跟随游戏开发者为你设定的一些固定的游戏套路、一种或几种结局游戏,也可以不选择这些套路或结局,而是以自己的方式玩出另一种过程和结局。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发展,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日臻成熟,游戏的情节、结局甚至可以通过具有高级人工智能的游戏引擎自动随机生成。这时候,电子游戏艺术不仅其结局和实现结局的方式可以由游戏者来决定,甚至游戏本身也可以根据游戏者的意愿进行一定程度的拓展或改变,其艺术魅力必将得到更大的拓展。游戏公司可以设计一个基于“游戏引擎”(3
内核的游戏,游戏除了本身可供玩赏之外,还具有相当便利的扩展性,可以让任何具备一定能力的人为其添加分支、添加任务、添加场景或是添加人物,这样的游戏将永远没有谢幕的时候。目前许多即时战略游戏提供的“地图编辑器”就是这种理
念的雏形,只是它距离理想的状态还远远不够。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这种理念一定会继续发展下
去,电子游戏艺术的完全开放必将实现。Linux 操作系统的成功道路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与Windows 操作系统的封闭性决然相反,Linux 的内核是由芬兰大学生Linus Torvalds 编写的,其源代码免费开放提供给社会,数年内其他程序员在其内核基础上竞相开发,Linux 的功能得到了不断的扩充和拓展,功能日益强大,并处于继续发展之中。
笔者力倡电子游戏艺术,但也充分认识到电子游戏成为艺术的种种阻力及距离。这种阻力不是来自技术桎梏,因为“摹尔”定律支配下的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实现着人们的幻想。电子游戏成为艺术最大的阻力来自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电子游戏自身的异化现象,阻碍了人们对电子游戏的认同感;一是来自传统艺术(包括艺术理论领域的不屑和反对,延滞了对电子游戏审美属性的挖掘;最后,后现代美学转换所带来的艺术观念及艺术活动的变革是巨大的,人们体认电子游戏艺术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今天的丑小鸭一定会变成明天的白天鹅!注释:
(1索尼的PS(PS2、微软的Xbox、任天堂的GameCube 等视频游戏除外,它们实际上就是没有屏幕的计算机,不仅可以和PC 单机游戏媲美,甚至也提供了联网游戏功能,可以归在PC 游戏类。
(2东京大学的科学家在塑料薄膜中嵌入两组晶体管,一组感觉压力,一组感觉温度,然后分别将这两组晶体管“碾压成片”后,再将其重叠在一起。连接晶体管电线交叉的位置,都装有一个传感器,通过记录电流的起伏,来判断温度的高度和压强的大小,他们的技术完全能够克服电子皮肤复杂的设计可能会出现的电磁干扰。他们还计划研制能够感觉光、湿度甚至超声波的电子皮肤,以后还可能让机器人具备人类皮肤都缺少的触觉。
(3游戏引擎主要的工作是进行游戏中的物理演算、碰撞运算、物体成像、玩家角色的操作,以及播放正确的音量和声音输出等必要的功能。它是由许多子系统所共同构成的复杂框架系统,从建立模型、画面成像、行为动画、光影处理、分子特效、物理演算、碰撞侦测、数据管理、网络联机,以及其他专业性的编辑工具与套件等等,它几乎可以涵盖整个开发过程中所有的重要环节,使得游戏可以得到更好的华丽画面与流畅度。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艺术系 汪代明・论电子游戏艺术的特征
第二篇:论中国电视剧的当代发展及其审美特征
论中国电视剧的发展现状及其与外国电视剧审美比较
文学院2011级7班23号pyy
内容摘要:电视剧是目前国人平日生活里不可缺少的一味调剂品,发展至今,其种类也越来越多样化。21世纪以来,无论是国产电视剧还是国外电视剧都呈现繁荣发展的态势。本文就近十几年来中国电视剧的发展现状做简单的梳理。并与美剧,韩剧,泰剧等目前在中国流行的国外剧作一定的对比。从浅显的美学原理究其原因。
关键词:类型化
历史传统
美剧
韩剧
泰剧
正文:对于近十几年的中国人的夜晚活动来说,我认为,除了广场舞以外那电视剧就是主要的精神食粮了。过去的三十年虽不尽然,不过进入21世纪以来,在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的同时,电视剧作为电视艺术的一种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其种类愈发多样化,制作水平更加精良是毋庸置疑。在这里,我想谈谈21世纪来我所亲身体验的电视剧的发展状况。
一、中国电视剧发展现状
电视剧种类增多及其类型化发展:
首先我想谈谈在主流种类上电视剧的发展。自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电视剧种类明显增多,由原来占主流的爱情剧到后来的家庭伦理剧,自《潜伏》以来各类各样的谍战剧,生活剧等等中国内陆剧逐渐在电视剧市场中刮起一股不容小觑的风。这一个时间段,电视剧类型化是一个主要特征。类型化即我们所说的跟风。为什么说类型化呢?举个例子,像如果市场上出了一部大火的家庭伦理剧,则紧跟着会出现很多相似题材的家庭伦理剧。自此家庭伦理剧进入观众眼球并取得它一定的独特地位。其他电视剧类型不外乎如是。用挨边的美学理论来说就是,性格美学和行动美学共同成就了好看的人物。与此同时,“类型研究的理论因为注重观众作为集合的反映,可以研究社会大众对多种艺术元素的感受力,对其结构形式的喜好和适应,并做出更有科学意义的规定”长期积累的观赏经验让观众在内心有了相对统一的对于类型化人物的界定。电视剧类型的形成不仅是创作者对于电视剧本体把握的体现,同时也离不开电视剧观众对于电视剧作品的直接反馈和间接再创造。创作和欣赏两个过程的共同作用,使得类型化成为电视剧人物塑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自2010年一部穿越剧《神话》在中国观众心里留下一定印象以来,穿越剧似乎也在中国电视剧市场中崭露头角,随后而来的《宫》大火了一把,再紧跟着一部穿越剧《步步惊心》也深得人心。看起来这几年穿越剧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和市场,可是现如今又被广电限制这种题材。发展势头被扼杀,所以笔者预测目前到此后的十年间,穿越剧的题材会少之又少甚至不复存在。究其原因,不外乎是中国传统“求实”的心理和尊重历史的官方说法。自古以来,在对中国人思想上统治者总是宣扬正统思想。而穿越在一定程度上属于“胡编乱造的真实”,因此不会让其发展。
独具特色文化长盛不衰的古装武侠剧:
提到尊重历史这个话题,不得不再谈论表面看似与之“悖论”却又从过去到现在一直占有一席之地而且普遍为中国人所喜爱的武侠剧与古装剧。古装武侠剧可谓是中国电视剧的一个历史沉淀的代表。在世界电视剧地位上都拥有独特且无法超越的地位。中国的古装武侠剧如果被别国所翻拍,国人总会觉得不伦不类,怎么都不像样。就如同旗袍一样,只有中国女人才能穿出美感和女子韵味。到现在电视剧新种类如此多样的大环境下古装武侠剧仍然是当今我们喜欢观看的电视剧类型。从我们的文化原因和中国人的审美心理上可探究一番。比如就历史因素而言,在服装道具上受众便可一饱眼福,《天龙八部》中天下五国的各色服饰令人惊艳;涉及战争场面,小说中的情景得以逼真的还原,以及桃花岛、大理、丽江、香格里拉等风 景名胜拍得如诗如画,何尝不是一场视觉盛宴。若就武侠本身而言,惊心动魄的打斗场面又能深深吸引住观众的眼球,江湖高手的功夫场面拍得美仑美奂。观众坐在家中,就能领略各地美景、各色美女、各种深不可测的武侠神功、令人感动的感情纠葛和精美的古代服饰等等。此外,从文化心理上。武侠电视剧大大满足了我们最基本的心理需求。例如在武侠电视剧中,以暗器伤人是为侠客鄙夷的,这是符合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的;还有有仇必报或知恩图报的伦理道德,也是中国人普遍认同的传统心理。所以武侠剧作为中国电视剧一种典型文化代表,是其他国家所不能模仿的。国之独特。
不过近两年来出现了不少古装剧由网络小说改编而来的势态。对于人们大多拥护原小说而反感其被拍成电视剧的民众心理来说,由小说改拍而来的古装剧能否继续良好发展还是一个未知数。
二、美、韩、泰等国外剧与中国电视剧的不同审美特征
美剧与中剧:
美剧我接触的不多,不过整体风格和大框架不外乎也是那么一个稳定范围内的流动和走向。虽有变化,感觉也跳不出那个我们对它整体印象的“大围墙”。美国作为一个没有多久历史的国家,取得现在的世界地位是靠的是经济和科技。所以其电视剧里鲜有历史片。多数都是科幻和动作戏。这一点与中剧比最是明显。美剧给人的整体印象就像这个国家一样。有一股风风火火的劲头在里面。电视剧是一种快节奏,让人觉得美剧电视剧里的人总在动作,大动作小动作,反正像是用不疲劳的农民一样,基本让人回想不到一刻安静,温婉的镜头。正如他们这个国家,不是个平平静静,安安分分的主儿。当然,这种快节奏的整体印象不排除与他们的语言特征有关。而中国电视剧给人的整体印象是一种平和,轻缓。像古人说的“中庸之道”。不过也正是由于美剧和中剧一个像舞刀弄枪的侠客,一个像中规中矩的平民的特点。美剧的形式花样层出不穷,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相比之下,中剧就没有多大的突破了,一是题材上涉及的类型主要是大众现在喜爱的,少有创新题材的出现。二是对未来想象画面的电视剧类型几乎没有,笔者所了解的只有《魔幻手机》一部而已。探寻到深处的话,无疑也归因于两国国民思想深处的认知心理。笔者在此概括成自由思想下的美剧创新精神和统治思想下的中剧中庸之道。
韩剧与中剧:
韩剧算是笔者接触得最多的国外剧,所以也从那么多种类的韩剧里总结了特点一二。相较于美剧比中剧的快节奏而言,韩剧的整体印象就是典型的慢节奏了。韩剧的审美也体现在这慢节奏中,像演员间的久久凝视不语,却欲语泪先流;一句短话要停顿哽咽的说完等等,而这些又恰是为中国民众审美心理和文化传统所能接收的意蕴。韩剧情感的突显擅长以演员的眼神来传情达意;中国电视剧则是声音,动作,神态兼具。若照先前譬喻中剧像个中规中矩的平民百姓,那么在笔者看来,韩剧就是温温柔柔的闺阁女子了,更柔更轻。
韩剧在题材上也比中剧多姿多彩。也不乏创新。像前不久的一波韩剧,现代的戏却偏偏能拍出带有科幻色彩的新意,如《主君的太阳》中能看见鬼的女主;《听见你的声音中》可以透过眼睛读到人内心想法的男主;刚刚火遍亚洲余热不减的外星人都教授。这样的剧情放在中国怕是通不过审核的。为什么韩剧被很多亚洲人喜爱。通过以上提到那几部电视剧可见一斑。用美学的观点来说。美之所以成为美,是因为“真实的虚幻”和“不存在”。很多韩剧给我们展现的东西往往是现实世界中难以实现和没有存在的东西,所以就具备了美的前提。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真实”的“虚幻世界”,使我们从中获得对现实的体认、生存的智慧、勇气,还有欲望的暂时满足。正所谓“人入戏,身陷其中,乐其所乐,哀其所哀,‘剧’如镜,烛照生命和人生”。所以韩剧给人感觉很美。
韩剧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传播韩国的文化和带动消费。看过韩剧的都知道,韩剧中主角都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和文化修养,而这些也是普通大众所追求的,在后现代社会这些也是每一个社会个体的身份象征,存在价值所在。它既可以成为社会上层统治者和经营集团的品味、风格、身份的表现形式,并成为他们进一步宰制社会大众的手段,又可以成为广泛传播与人民大众的消费性产品。中国电视剧的性质则要纯粹一些。在通过电视剧带动消费这一点上远远不及韩剧。跨文化传播的影响也不及韩剧。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韩国对其文化的重视。
从套路上来说,韩剧较中国电视剧而言就稍显单调了,众多韩剧中我们不乏看到这样的套路,韩剧总是有明显的男一男二,女一女二。故事不外乎主要围绕这四人展开。而且是典型的灰姑娘与王子的故事。男主总是高高在上,女主卑微却深得男主的心等等。韩国奉承着中国儒家思想的传统,所以传统的“男尊女卑”思想也根深蒂固。中国电视剧在创新上虽不及韩剧。但在套路上要比韩剧略胜一筹。除了传统的灰姑娘王子式的爱情,还有平等相爱甚至女富男穷的情况,这也说明了一定程度上中国男女地位越来越平等的现状。泰剧与中剧:
第一次接触泰剧也是几年前安徽台的《天使之争》,就总体印象而言,泰剧和中国电视剧的整体感觉差别不大。它不像韩剧那样缠绵悱恻的慢节奏,也不像美剧那样风风火火的奔腾之势。由于笔者所看泰剧不多,现就笔者看的泰剧与中剧最明显的特点比之一比。泰剧比较贴近当地风土人情,不同等级的人之间尊卑有别,日常生活的饮食文化都比较接地气。礼仪这一块做得尽善尽美。“很多韩剧是在谈完恋爱后,女主角患上绝症;而泰剧则常常苦尽甘来,最后大团圆,这是因为泰国是个信仰佛教的国家,所以剧中人善恶分明,而结局则讲求因果报应。在这一点上与中剧是无甚出入的。
小结:
总结看来,每个国家的电视剧审美特征都与本国的历史文化和审美认知有关。像朱光潜在《谈美》里说道:‘“谈美,得从人谈起,因为美是一种价值,而价值属于经济范畴,无论是使用还是交换,总离不开人这个主体。”因此,研究美绝不能离开人’。随着19世纪中期审美心理学的崛起,美学的核心问题由美的本质问题转变为审美经验的问题,能够引起我们审美经验的东西,随着人类审美视野的扩大,具有崇高、悲、滑稽、荒诞等特征的事物都加入了进来。所以美的本质研究实际上指的是对所有具有审美价值的事物的本质研究。美是指代审美价值获得了共识。国产剧之所以不被人们看好的原因,应该也有一个“实”字在里面。因为太实,太中庸,就我们审美经验看来就成不了美。而美剧韩剧收到追捧的原因正是因为他们电视剧里有我们所没有的新元素,有着离奇,科幻和不可复制等我们“无”的元素。
参考资料:汪方华《通俗电视剧美学》 引用:朱光潜《谈美》
第三篇:论中国舞的艺术特征
论中国舞的艺术特征
摘要:舞蹈是一门古老又充满活力的艺术,漫漫文化的历史长河中,舞蹈逐渐发展成为具有独立品格和特质的艺术门类,以人类自身动作为呈现方式,号称“艺术之母”。中国舞有着几千年文明的积淀,为世界上其他艺术形式所不及,几千年下来,各式各样的中国舞具有自身独特的艺术特征,本文从中国舞几个方面的特征入手展开进行阐述,旨在展现中国舞蹈独特的风景。
关键词:中国舞;文化;艺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J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0-0119-02
一、引言
人类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舞蹈是最古老的艺术之一。舞蹈以其独特的魅力,生动地诠释着客观社会和整个世界的方方面面。舞蹈主要是以人类自身的动作姿态为介质,时间与空间的有机结合来表达某个事件、某个主题、某种情感或者某种意境。舞蹈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英国的科林伍德曾今试图找到一个真正完整并且准确的能概括舞蹈的本质含义的概念,最后他指出:舞蹈是一切艺术之母,同时也是一切语言之母。目前,世界各国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其中舞蹈在这样大的背景下自然将会得到前所未有的开发与发展,笔者认为,这无疑为中国舞蹈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契机。
中国舞蹈承载着几千多年的文化,具有极其丰富且深厚的积淀。中国舞蹈吸收了中华各个民族的精华,并在其发展过程中以人为物质材料,以动作姿态为语言,在时间的流程以占有空间的形式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独特的艺术门类。英国的哲学家科林伍德曾对舞蹈的本质特征进行深人浅出地探究,他否定了种种传统意义上的阐释,试图寻找出一个真正的、完整的艺术特征来廊括舞蹈的本质含义,最后形而上地指示出了舞蹈美的深层形态,认为“舞蹈不仅是一切艺术之母,而且还是一切语言之母”。他认为舞蹈艺术中,语言艺术与舞蹈艺术之间具有着紧密地、不可分割的联系。这一深邃思想的提出,无疑是极有见地的拓展,显示出语言在舞蹈艺术中的重要和不可缺少性,为舞蹈语言艺术的探索和研究提供了任重道远的积极意义。
二、中国舞之传情达意
古人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不难看出,中国舞从久远的时代开始,便赋予了其有传情达意之艺术特征。中国舞蹈讲究以身体姿态为介质,展示的则是舞蹈者的心灵与情感世界,舞以尽意便是此意。中国舞蹈家通过具有诗情画意的曼妙舞姿作为传情达意的工具,能让观众着实体会到舞蹈家想传达的思想包括人生体验,如杨丽萍的舞蹈《雀之灵》,则是通过塑造孔雀的灵性表达中国人民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良好愿望等等,这一切都被孕育在杨丽萍的舞姿当中。举手投足之间,灵与肉的交融,还展示了生命的活力与激情。中国舞具备传情达意的艺术特征,它是动着的雕塑,是感情的高度集中,所谓“以神领形,以形传神”,中国舞蹈便恰到好处地体现了这一点,可以这样说,任何一个舞蹈家如果只注重舞姿的形式优美忽略感情的投入与传达,并不能真正的从心底去打动观众,并不能称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
三、中国舞之凸现意象
中国舞最讲究意境之美,在中国舞所有舞种里边,无不凸现意象。在舞蹈表演中,舞蹈的语言艺术还涉及“意”与“象”的问题。舞蹈表演中,意在先,形随后,必须要在意境的前提下才能将舞蹈者的形态完美地表现出来,观众在面对舞蹈家表演的过程中,所感受到的应该是内气化外,所感受到的必须是通过舞蹈者的神韵和气质将其表现出来。舞蹈者必须要有象外之象的语言特征,要能够淋漓尽致地用一举一动打动观众,中国舞凸现意象之意便在于此。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强调首先在创作过程中,心中必须有“象”,然后通过画笔或者其他工具完美地表现出来,中国舞所强调的意象便和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一脉相承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古代画的创作中,强调意在笔先,画尽意在。中国舞也是,在舞蹈的表演过程中也十分强调舞蹈的意象之美。中国特有的文化和特有的传统孕育了舞蹈语言的意象性;意象之广阔和谐,若有若无,给人以耐人寻味的意境。中国舞诗情画意的形象与丰富的内涵,给人提供了自由的想象空间,和自由活动的感情心理空间。人们的思想在广阔的空间下随着舞蹈姿势动作而尽情蔓延。人们在舞蹈动作的诱发下,不断地思索、体验、品味,并从舞蹈的表象深入到舞蹈的意境中去,能通过舞蹈的动作感受舞蹈者所要表达的情思和传达的感情,进而能让观众领悟到韵外之旨的艺术效应。女子群舞《小溪·江河·大海》,人们在舞蹈者的举手投足之间能充分体会到会滴滴水聚成涓涓小溪,以涓涓小溪汇成滔滔江河,以滔滔江河流人汪洋大海的不同层次和内在联系,舞蹈中歌颂的民族精神与勤奋不息的精神为观众所体会。
四、中国舞之述说生命力
中国舞讲究生命力,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气韵”。舞蹈被视作表现人生命力情调的一种语言,中国舞讲究气韵与中国传统的思想是密不可分的。
“气论”也是道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和核心所在,许多学者均认为对于“气论”的不了解便是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不了解。老子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里的气具有多重意义,是宇宙万物的原始情态,也是事物运动的情态,同时也是阴阳交合的情态。庄子曰:“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万物一也,通天下一气耳”。因此,气在道家思想中被阐释为存在于宇宙之中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中国舞便体现了“气论”思想,认为舞蹈动作必须贯通一气,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气在中国舞蹈动作中往往被视为其原力与根本,也被视作中国舞的生命精微之所在,按照道家气论思想,中国舞蹈的本源便是“气”。“气韵”在舞蹈创作中,更讲究意念明确、气息通达、迂回曲折、动静求圆、反向起法、意念先到,无形中就迫切需要舞蹈在创造之前需求内心有一个要求,即创立语言,丰富意蕴。另外,“韵”也是中国舞的精要之所在。即舞蹈必须要有风格韵味,要透着精神气质,笔者认为,“韵”是来自于“气”的外化,是生命活力的显现。
中国舞的“气韵”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笔者想,人们之所以需要舞蹈,大概是因为一种对生命的生气勃勃的向往和追求吧。中国舞代表着生机、健康与快乐。在舞蹈的表演中,舞蹈者将自己与生命意识融为一体,让观众为之震撼,优美的舞步与姿态散发出无声的韵味和美感,体现的是生命力的迸发与激情。中国舞是心灵与肉体,灵魂与体态的完美结合。从舞蹈者的表演中,我们能感受到人类用生命的感悟去创造完美的过程。舞蹈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
五、总结
综上所述,中国舞蹈承载着几千多年的文化,具有极其丰富且深厚的积淀。中国舞蹈吸收了中华各个民族的精华。中国舞蹈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传情达意、象外之象、气韵涌动三方面。三者不可分割,三者相互融合。中国舞蹈在过去的发展中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舞蹈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有些问题已经危及到她的当代走向。笔者认为,在中国舞的不断发展中,我们必须要理解中国舞蹈的艺术特征。
第四篇:论毛泽东诗词的艺术特征
论毛泽东诗词的艺术特征
兵团电大校部 2015春汉本 张玉明
摘要:毛泽东是一个优秀的文学家、诗人。他的一生的历程,也是中国革命的历程,毛泽东用笔书写他的情怀,他的诗词充满了革命的英雄主义、浪漫主义和乐观主义。他用笔记录着历史的时刻。他对中国古诗词进行学习继承,以自身的理解对古诗词在内容、形式、语言、修辞上进行了创新,毛泽东诗词更适应时代、民族的需求。中国革命催生的红色文化,其代表经典----毛泽东诗词,是通过文学形式表现的毛泽东思想,毛泽东诗词与中国革命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本论文从五个方面论述论题。即:毛泽东诗词是中国革命的史诗,是毛泽东思想的文学表现;对古人的诗歌艺术的继承和超越;毛泽东诗词与中国革命的革命性的斗争精神;毛泽东诗词的语言艺术的运用;毛泽东诗词中的超常搭配与修辞艺术方式。
关键词:毛泽东;诗词;艺术特征
毛泽东是一个为历史负重的人,胸怀博大,腹含天地间之浩然正气,以其不折不挠的精神,以其不畏艰难险阻、奋勇向前的革命斗志,以其坚定地脚步,带领着中国人民一扫自1840年以来,列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各种屈辱,开创了一个新中国。毛泽东又是一个悲剧人物:幼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六位亲人:妻子杨开慧、弟弟毛泽民、弟弟毛泽覃、堂妹毛泽建、儿子毛岸英、侄儿毛楚雄牺牲在中国革命的道路上。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许多共产主义者的鲜血及生命的付出,才有了今天许多家庭的幸福生活。作为一个为历史负重的人,毛泽东生性博学强记、志存高远,有拯救天下之志。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接受西方的先进的思想---马列主义,对其融会贯通,生长在中国的这块土地上,成为了适应中国的开国思想体系---毛泽东思想。在这个思想体系下的情感爆发,成就了绚丽的诗篇----毛泽东诗词。毛泽东追求的是平等、大同、太平的世界,坚决反对的是以富压贫、以大欺小、倚强凌弱、压迫与被压迫的世界,这就构成毛泽东诗词作品中有斗争的倾向,甚至于阶级倾向、政治倾向。
中国革命催生的红色文化,其代表经典----毛泽东诗词,是通过文学形式表现的毛泽东思想,毛泽东诗词与中国革命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本论文从五个方面论述论题。即:毛泽东诗词是中国革命的史诗,是毛泽东思想的文学表现;对古人的诗歌艺术的继承和超越;毛泽东诗词与中国革命的革命性的斗争精神;毛泽东诗词的语言艺术的运用;毛泽东诗词中的超常搭配与修辞艺术方式。
一、毛泽东诗词是中国革命的史诗,是毛泽东思想的文学表现
毛泽东的亲身经历,也是中国革命的历程,从爱国主义者、民主主义者、到共产主义者的阶段的转变。正是中国革命、建设时期的斗争、生活的过程。同时 也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按照时间的顺序读毛泽东诗词,之所以说毛泽东诗词是史诗,是因为很多作品中的历史真实重大事件,甚至于毛泽东本人就是历史真实重大事件的制造者,如《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距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在毛泽东诗词中可以看到:诗词的审美与历史的情怀是相互作用的,史以蕴诗的中气,诗以美史之晴。诗词的审美是多元化的所以有了诗史互证的提法。陈寅恪先生倡导的“诗文互证书法”,也正是这样的一个方法。
根据时间的顺序,可以将毛泽东诗词划分为以下的时期:
(一)、1893--1918年这是毛泽东诗词的早期阶段。
(二)、1919--1927年这段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到发展,大革命从开始到失败,汪精卫、蒋介石叛变革命。毛泽东困惑、茫然:“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茫茫、沉沉、心潮逐浪高”。其时,给妻子杨开慧的《虞美人.枕上》则使“愁有形状:江海翻波浪。”与《武陵春》李清照愁从有重量: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白古诗《长门怨》愁从有长度: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丰富了相思意境。
(三)、1927到1937年。此时毛泽东的诗词,既有对革命斗争写实般的记载,在井冈山的1~4次反围剿的军事斗争中,毛泽东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一口气填写了《西江月秋收起义》《西江月井冈山》、《清平乐蒋桂战争》、《采桑子重阳》、《如梦令。元旦》、《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菩萨蛮。大柏地》、《清平乐。会昌》、《十六字令三首》等词。这些词是毛泽东的军事理论和军事指挥领导才能实践、军事思想的智慧结晶,是毛泽东在革命斗争取得胜利军事诗史。后写了《忆秦娥。娄山关》、《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六言诗。致彭德怀同志》等诗词。这诗词是长征的历史印记,也是毛泽东军事领导指挥才能和政治思想的体现,是毛泽东诗词丰收时期。《七律。长征》一诗,展现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凸显了“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的作用。,谱写红军在中国军事历史的奇迹和辉煌。其后,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也就成与当时的时代、形式结合得最好的一首词。
(四)、1937—1945年诗词较少,主要是理论作品。《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都是在这个时期写成的,这些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理论基础。
(五)、1937—1949年《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写于渡江战役后。不去怜悯,彻底消灭顽敌,解放全中国的道路。
(六)、1949—1956年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彻底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并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这时期毛泽东的诗词主要有《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浪淘沙•北戴河》《七律•和周世钊同志》《五律•看山》《七律•莫干山》《七绝•五云山》《水调歌头•游泳》。其中,《水调歌头•游泳》这首词。一阕《水调歌头•游泳》“一桥飞架南北”中的“一桥”指的是武汉长江大桥,三峡工程的“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浪淘沙•北戴河》。“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都是赞美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
(七)、1956—1976年“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的历史观中是以人民为创造历史的动力,立足于今朝而开拓未来。《七律。冬云》,这是毛泽东借景写国内国外复杂多变的政治风云结合得比较好的一首诗。“梅花喜欢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两句一语双关,比喻得相当贴切。国际国内形势风云变幻,毛泽东《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这首词独到如“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精辟。《贺新郎读史》一词。在词中表明了他对历史、特别是对历代帝皇将相和历史英雄人物的看法并提出自己的思想和政治观点。“五帝三皇神圣事 骗了无涯过客。”《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念奴娇鸟儿问答》:“试看天地翻覆。”令人拍案叫绝,畅快痛饮。
二、对古人的诗歌艺术的继承和超越
诗词都是直接或间接的反映他的那个时代。毛泽东诗词不是凭空出现的。他也是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学习古人的方面,在学习和吸纳了曹操诗歌的苍凉、悲壮的诗风;继承和发展了李白的积极浪漫主义诗风;苏轼词的豪放、清旷深远;辛弃疾的体制恢弘、风格多样。在气势上尤类辛弃疾。“横绝六合,扫空万古”(宋刘克庄《辛稼轩集序》)。博采众家之长。以毛泽东的个人胸怀、魅力所展现的毛泽东思想,形成了一个显而易见的特征,那就是乐观、积极的心里状态,坚强硬朗的革命英雄主义的豪情,加之由于毛泽东本身所处的地位,他的感慨与所谓的文人气自是有极大的不同。
如《沁园春.雪》中则可以看到李白、苏轼、辛弃疾的风格,《忆秦娥。娄山关》“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与李白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一个是动态的情景,回思悠长。另一个则是静态的把酒临风的吊思,让人的无限情思回味。又如李后主的;“落花流水人去也,天上人间”句韵味概叹。《浪淘沙•北戴河》。“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今胜昔”。毛泽东诗词之中静中寓动,与李白、李后主的旁观者的静态的相比,则动静对立其韵味更足,意境更高,向上的积极的意义显露无疑。比较一下毛的词句:“惜 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诗词就此形成了超越,毛泽东诗词具有的畅快、豪迈、意境的希望、生机无限。其刚健、雄浑、腾放的爆发力,更给人与明朗、壮美、大气、动态的美感。
如《忆秦娥 娄山关》“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念奴娇 昆仑》“太平世界 环球同此凉热”,《沁园春 雪》“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这种诗句需要伟大的人格、伟大的理想,才能有如此的气魄。毛泽东的矢志不移的理想和志向,坚韧不拔的毅力,使的诗词中也具有了爆发和震撼的精神力量,也使得毛泽东内心的浩然正气和博大志向的文露,对祖国的万里河山的形象描写,也使得民族自豪感跃然纸上,这种天地间的境界,浩然正气、始终在毛泽东诗词中有特殊位置。
总的来说,毛泽东诗词在学习和吸纳、继承和发展了古人的优良风格后,积极的创作并超越了古人,形成了毛泽东诗词的气势冲斗、泰山之势,结合浪漫主义的丰富想象。以夸张的、渲染的艺术方法,将想象、幻想与现实的一切结合起来。形成毛泽东诗词的一种雄浑出奇、悲情壮美、豪迈激扬、绚丽的艺术风格。就此,毛泽东诗词学习、继承、发展并创新,完成了超越,一开文学的现代新风而卓然成家,在中国的诗歌史上有了特殊的位置。
三、毛泽东诗词与中国革命的革命性的斗争精神
中国革命在艰难的探索中,选择了毛泽东。革命生涯的跌宕起伏,造就了思想家、政治家毛泽东;革命战争的残酷悲壮,造就了军事家毛泽东;毛泽东的一生是伴随中国革命斗争的一生,毛泽东诗词记录、见证了中国革命的斗争历程,成就了文学家毛泽东。毛泽东性格坚毅,壮志雄心天下。他在青年时期就有;“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的壮语。毛泽东是一个唯物史观者,他是中国现代史的一个创造者,他的思想是斗争的哲学。所以,他的斗争不是一个人的斗争,而是人民的斗争,人民才是英雄,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如《西江月秋收起义》中:“地主重重压迫 农民个个同仇 秋收时节暮云愁 霹雳一声暴动”《清平乐蒋桂战争》中;“收拾金瓯一片 分田分地真忙”。在广大的农村获得了斗争的基础;《西江月井冈山》:“黄洋界上炮声隆 报道敌军宵遁”。《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齐声唤 前头捉了张辉瓒。”获得了军事斗争的胜利;《忆秦娥。娄山关》”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用身体的极限、鲜血和生命的斗争而完成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距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说斗争应彻底,决不能怜悯顽敌而放弃斗争,要将革命进行到底。毛泽东思想体系,是经过斗争而探索出来的,旧中国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下,既没有独立,更没有民主。国家任列强任意宰割,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就需要斗争。在毛泽东诗词中,斗争是壮怀激烈的,是华美壮绝的。
在建立新中国后,还需要与自然界作斗争。《七律二首 送瘟神》“其一绿水青山枉自多 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 万户萧疏鬼唱歌坐地日行八千里 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 一样悲欢逐逝波”。“其二春风杨柳万千条 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 青山着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 地动三河铁譬摇 借问瘟神欲何往 纸船明烛照天烧。”美帝国主义的干涉、苏联霸权主义的斗争毛泽东诗词中的斗争是有决心和恒心的是,是依靠亿万人民的“众志成城”,是“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是真正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毛泽东倡导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用短短的一代人完成了工业、农业、基础建设、大三线、普及科学、教育的工作。改造思想,这与毛泽东运用的群众运动与阶级斗争结合起来的斗争方式是密不可分的。只有毛泽东的这种斗争方式才能完成达到目的。
四、毛泽东诗词的语言艺术的运用
毛泽东博学强记,才华横溢。善于学习人民群众的语言;外国文学的语言;古代语言的精华;运用现代的白话文,改造旧词语,创造新词语。语言具有现代性,善于用典故,化用古语,文白相间、精炼含蓄、豪放壮阔、鲜明生动的毛氏风格的诗化语言,适应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特点,毛泽东诗词的普及程度无人可及,是中国诗歌的一大奇迹,和这一点是密不可分的。毛泽东诗词不论意境,气势都是气度不凡的,卓然成家的。请许多诗词名家对其诗词进行修改,如柳亚子、臧克家等等,可以看出毛泽东对语言艺术美的追求,从不停顿。毛泽东诗词的形式是古体诗词,语言使用白话文书写,通俗易懂,新式的词语富有革命性、时代性。其语言与风格都是现代意义上的完全的新式文学。
到了六十年代,毛泽东诗词起处崇高,对语言的运用愈加熟练,此时将阶级斗争代入诗词中,《满江红 和郭沫若同志》“小小寰球 有几个苍蝇碰壁 嗡嗡叫 几声凄历 几声抽泣蚂蚁缘槐夸大国 蚍蜉撼树谈何易”。《念奴娇 鸟儿问答》“不须放屁”。政论入诗,俗语入诗。谐谑有趣,看上去已类元曲。锥尖锋砺而出,霸气有了,斗争之气亦重,其政治指向痕迹已重。语言的运用上诗意便显不足。
五、毛泽东诗词中的超常搭配与修辞艺术方式
毛泽东曾说过:“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
在语法和语义上,毛泽东诗词会有意做出一些看上去不合常规意义上的搭 配关系,在表达上往往会采用与常规不同的表达方式:
(一)语法上的超常搭配,一般分为三种
1、如《菩萨蛮。大柏地》“赤橙黄绿青蓝紫 ”实际应为“赤橙黄绿蓝青紫 ”《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一唱雄鸡天下白”“雄鸡一唱天下白”,诸位导致,意境大有不同。二)、词类活用:
1、《菩萨蛮。大柏地》“当年鏖战急 弹洞前村壁。”“洞”名词活用为动词。
2、《西江月井冈山》“早已森严壁垒 更加重志成城”。“森严”为形容词,这里活用为动词。
2、语义上的超常搭配,《七律二首 送瘟神》“红雨随心翻作浪 青山着意化为桥”。“随心”、“着意”修饰“红雨”“青山”。使用超常搭配往往能收到更好的效果,使用这种语言的变化手段,使词语生动、精炼,使诗词的感情及意境到达更高的境界。
3、毛泽东诗词中的修辞艺术方式。毛泽东诗词中修辞艺术的多种多样,使得语言文字的表达和气华的运用上,更有韵味。本篇对毛泽东诗词修辞艺术方式的做些归纳:
(二)比喻
明喻:奇儿女,如松柏《杂言诗 八连颂》 暗喻:雪压冬云白絮飞《七律 冬云》 借喻:飞起玉龙三百万《念奴娇 昆仑》
(三)夸张
夸大:已是县崖百丈冰 《卜算子 咏梅 》
缩小: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七律 长征》
(四)对偶
1意义相近的对偶:
露湿尘难染,霜笼鸦不惊。《五律:张冠道中》 2意义相反的对偶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七律:回韶山》 3意义相连的对偶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七律:回韶山》
(五)互文
万水千山只等闲《七律 长征》
(六)反语
蚂蚁缘槐夸大国 《满江红 和郭沫若同志》
(七)象征
秋收时节暮云愁《西江月秋收起义》
(八)比拟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卜算子 咏梅》
(九)反问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沁园春 长沙》
以上列举的八种修辞方式,不是毛泽东诗词的全部,毛泽东诗词中还有多种修辞的方式:如点化、设问、移就等等,有的修辞方式还有兼用的句子,动静对调,化静为动、动静对立的各种用法,这些修辞方式的运用使得毛泽东诗词在具有画面感的同时具有动态,韵味更醇、意境更高、境界之成为毛泽东诗词的绝响。
参考文献:
1、朱向前、《毛泽东诗词的另一种解读》
2、《试论毛泽东诗词书法与他的政治艺术人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会员韦志远(原载甘肃文艺)
3、长虹出版公司出版的《激扬文字——告诉你一个诗人的毛泽东》
4、索尔兹伯里在《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
5、《毛泽东的早期革命活动》(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李锐著,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年5月版。
第五篇:论秦牧散文的艺术特征
[论秦牧散文的艺术特征]
论 文 提 要
秦牧是一位当代杰出的散文大家,他的文章摇曳多姿,光彩照人,论秦牧散文的艺术特征。艺术特征鲜明,风格独具,与众不同。
秦牧散文特点之一,是言近旨远,哲理性强。赞颂新中国,新生活,鞭挞丑恶现象是贯穿他散文作品的一条主线,在阐述观点,讲明道理时,绝不枯燥。
秦牧的散文格调高昂,立意深刻,寓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于闲谈趣闻之中,赞美祖国和人民,歌颂社会主义,用高尚的思想和高雅的格调统帅作品,使读者在字里行间中得到心灵的净化。宣传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充满了对一切腐朽、污秽、丑陋事物的憎恶之情。他的作品充分调动联想和想像的艺术手段,用清新流畅的语言在讲古论今中阐述主题。
秦牧的作品取材广泛,大到大千世界,小到一粒种子,容量大,几乎无所不包,能够精心地运用材料,各个题材都充满诗情画意,艳丽缤纷,多种表达方式的巧妙运用,写景抒情,叙事议论巧妙融合,景中有情,景中生议,议中升华,叙中产议,叙中融情,秦牧的散文运用表达方式独具匠心。譬喻、警句精彩纷呈,许多内容知识性、趣味性十足,满足了广大读者的求知欲望,获得新鲜的美感,他的散文给予读者的教育、影响是独树一帜的。
秦牧是一位博学多识,且才思敏捷的散文家,他的少年时代酷爱文学,而且对大自然充满了浓厚的兴趣。爱看马戏,喜欢动植物,他丰富曲折的生活经历,为后来的散文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一生创作的散文作品很多,其中亦有脍炙人口的佳作,他认为“文学创作离不开思想,生活知识和表现手段这三要素。一个作者,这几方面的造诣如何,是不是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决定了这个作者的创作水平。”①秦牧用谈天说地、讲古论今的方式,把道德教育、认识生活和美的享受有机的结合起来,他的散文寓共产主义思想于闲谈趣闻之中,其中《土地》、《社稷坛抒情》、《花城》、《古战场春晓》等篇,给人以耳目一新的美感,社会文化论文《论秦牧散文的艺术特征》。◆分享好文◆ 在秦牧的散文中,始终贯穿着赞颂伟大的祖国和人民,歌颂社会主义建设和新生活这一红线,鞭挞丑类为社会主义的成长擂鼓呐喊,清扫旧社会留下的污秽,宣传共产主义思想是他作品中的核心内容。作者曾说:“文学作品应当宣传真、善、美,反对假、恶、丑。所谓“真”,就是要阐明生活的本质,要本着现实主义的态度写作,反对诓诓骗骗。所谓“善”就是宣传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反对剥削阶级的腐朽事物。”②作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的作品格调高昂,立意深刻,闪耀着灿烂的思想火花,而且表现这一艺术特征是在闲谈趣闻当中,给读者指明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撞击读者的心灵,给人以美的感受。
首先,秦牧的散文表现了热情歌颂劳动人民共同创造历史文明的伟大业绩。在《花城》一文中,作者将我们带进广州的年宵花市之中,使读者领略到了南国花城那“花光十里”的盛况。最后,作者从水仙和牡丹的培植,归纳出“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的真理,颂扬了“劳动人民共同创造历史文明的丰功伟绩。”《“深情注视壁上人„ „”》是由一幅照片引起了对朱德委员长的音容笑貌、光辉品质的缅怀,歌颂了他那伟大而质朴,博学而谦虚、智慧而幽默,赫赫战功而又不计名位的崇高人格。《古战场春晓》则从英国殖民主义者的侵略罪行讲到三元里人民的光荣革命的优良传统,又描绘了今天他们一片热气腾腾的和平劳动景象,全文只有一个中心思想: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其次,秦牧的散文还充满了对一切腐朽、污秽、丑陋事物的憎恶之情,在《胞波》中,作者批判了民族歧视,民族压迫的野蛮和民族偏见的卑怯与凶残,从不同角度表现了民族友爱、民族团结的美好愿望。粉碎“四人帮”之后,作者又写下了犀利、透辟讨伐檄文——《狗的风馆》,这是对“文化大革命”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孵化出来的一些如同狼一样的凶残,但样子却猥琐难看的鬣狗式人物的无情鞭挞,也是对这场浩劫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沉痛控诉。再次,秦牧还创作了许多给人以启迪、知识及美感的作品。《笑的力量》是通过讲述一些谚语、比喻和歇后语等,说明那些使人产生“智慧微笑”,或“横眉大笑”的幽默与讽刺的力量,在于它使人更加痛切地唾弃腐朽丑恶的事物,更加鲜明地辨别某种是非曲直,从而更加牢固地记忆某种事物的道理。《面包和盐》是从东欧人民最珍贵的[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