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所体现的艺术典型论特征

时间:2019-05-13 04:56: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所体现的艺术典型论特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所体现的艺术典型论特征》。

第一篇:论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所体现的艺术典型论特征

论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所体现的马列文论中艺术典型论特征

【摘要】 马克思、恩格斯以认识论为理论基础继承并发展了黑格尔的艺术典型论,把真实性的问题与典型性的问题联系起来,使文艺作品不但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具有更为深广的社会内涵和更高的思想认识价值。本文就通过对《潘先生在难中》这一20世纪初中的典型人人物潘先生的分析来展现这一思想理论。

【关键词】 艺术典型论

典型环境

潘先生

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思想意识、个性特点重视要受着各种社会关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43页)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学作品,在反映生活、塑造艺术典型中总是精心地描写典型环境,以作为表现主题、刻画人物性格的最基本的艺术要素。

叶圣陶先生这位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在20世纪时他见祖国在军阀混战的背景下变得满目疮痍,便着手写了这部优秀的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小说通过一个小学校长 潘 先生在逃难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揭示了封建军阀的罪恶,同时也批判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卑怯、自私、苟且、偷安的思想弱点,塑造了 潘 先生这一患得患失、明哲保身、自私精明的小市民知识分子的形象。

对于潘先生这以人物形象的塑造,叶圣陶先生显然是经过精心筛选与提炼的,这一典型形象的筛选具有深刻含义,正如列宁所说:“在社会现方面面,没有比胡乱抽取一些个别事实和玩弄实例更普遍站不住脚的方法了。”这部小说写的是教育问题和小知识分子的问题,是他所熟悉的学校生活的具体描写,也结合了当时的社会大背景,最终构造出潘先生这一典型的灰色小知识分子形象。这也便是艺术典型论中所说的,作家面对纷繁复杂的生活现象,不是随意拣取一些生活现象就可以用来铺成作品的,而需要把握现象与本质的内在联系,从中加以选择提炼,这是一个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作过程。

典型的塑造是一种个性的表现,但个性的描摹归根结底是要反映一种共性的东西,反映一种普遍的现象,折射一种深层的社会问题。作品中的潘先生是单独的个别的,但他同时又是那一类人、一群人的缩影,在军阀混战的年月,逃难是人们常遇到的事,而潘先生作为小镇上的一个教员,在战争来临之际,举家逃难至上海。我们能从他一人身上看出在二十世纪初战争爆发时期那些灰暗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没有理想、安于现状、满足于既得利益,苟且偷生、逆来顺受的形象。黑格尔在《美学》中论及艺术思想时也曾说:“理想就是从一大堆个别偶然的东西中所拣回来的现实。”显然这个现实已不是那个直接个别的客观存在了,它实现了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有限与无限、偶然与必然的和谐统一。

从典型性中折射出真实性的问题,这是现实主义手法的运用,恩格斯对现实主义的解释是:“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了细节的真实之外,还要真实的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叶圣陶正是立足于这一点将当时军阀混战给社会造成的伤害暴露无遗。

潘先生的形象在当时是很富有时代特征的。作品通过塑造这样一个人物,批判了当时一些知识分子的处世态度和性格弱点。同时也通过潘先生在难中的经历,从一个侧面表现出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作品第二部分,写潘先生冒着风险回到小镇后,忙去探听“局长究竟有没有照常开学的意思”;当消息得到证实,并且同时还得知局长要裁员时,作品这样写人物的内心:“‘潘先生听了,仿佛觉得一凛;但又赞赏自己有主意,决定从上海回来到底是不错的。”这段描写,先写出了人物听到局长要裁人的惊异,继而又写出了人物为自己冒险回乡,选择对了投机机会而产生的庆幸和沾沾自喜。这些心理描写,把小人物患得患失的卑怯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还有是在接到红十字会的“旗子和徽章”时,他“像捧着救命的神符,”心头升起“一种神秘的快慰”。接着,这位一心只想自己和自己一家人的小人物,又以“学校还有个侧门,也得张一面旗”,“徽章这东西太小巧,恐怕偶尔遗失了”为理由,又向办事处的职员多讨了一面旗子和几个徽章。然而,这一切讨到后,人们发现“学校的侧门上并没有旗,原来移到潘先生家的大门上去了”,多讨的红十字徽章,一个是为妻子的,另外两个是为儿子的。这些描写将人物替自己盘算的精细、周密,以及占了便宜便得意的市侩心态都清晰地揭示了出来。

为了更真实准确地表现人物,作者还非常善于抓住最能表现人物心理的一些神态来进行描写。如写潘先生两次喊黄包车的情形,就非常准确地写出了人物在不同情况下的内心。第一次喊黄包车,是潘先生一家人经历了逃难失散之后,他的声色是“威严”的,嗓门极“入调”,而且还附以傲慢的手势,他“伸出两个指头扬着说:只消两辆!两辆!这神态把人物“从毁灭和危难的当中捡回性命”的快慰及自鸣得意写了出来。第二次喊黄包车是在听说战火逼近了,这时他惊惶失措,“心头突地乱跳”,见到车后连连喊:“车!车!”这前后两次同是叫车,但显然,前者踞傲、做作,后者惊恐、失态。作品通过对人物在不同情形下不同神态的描写,准确地表现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歌德说过:“艺术要通过一种完整体向世界说话。”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就是这样一个艺术整体,作家、艺术家通过这一整体去把握生活,揭示生活的本质规律,同时获得高度的审美效果。通过阅读潘先生和局长,保姆等人的对话以及战事停止后,潘先生为欢迎杜统帅而写颂辞可以看出这便是当时黑暗社会伤害下的产物。通过人物关系写环境,通过环境描写刻画人物,并使之相互融合,这也正是人物与环境典型化所要达到的重要目标。

以艺术典型论解读下叶圣陶先生的《潘先生在难中》,在在潜移默化中品味艺术典型塑造的深层含义及作家的一番苦心。这也是文学作品的魅力之处。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

[2]《马克思恩格斯文学与艺术》

[3]《歌德谈话录》

[4]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 [5]《潘先生在难中》

叶圣陶

104110201

郑绪洁

论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所体现的马列文

论中艺术典型论特征

104110201

郑绪洁

第二篇: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读后感

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读后感

军阀混战时期,作为小资产阶级一份子的潘先生,面对战乱所进行了一系列避战行为。

文中潘先生一共有三次“遇难”,第一次遇难时两个地方军阀在附近要开火时,于是潘先生带着家人乘火车逃至上海。第二次遇难是在得知教育局长要求准时开学的通知后,潘先生孤身返回家乡主持开学,回到家却得知铁路不通了,自己与家人相隔两地,音讯渺茫。第三次是听闻在碧庄地方两军交战了,战争的气息在潘先生周围愈来愈烈了。

这三次遇难,潘先生都十分“聪明”地躲避了,并且事后还为此沾沾自喜,潘先生就是辗转于这样的悲喜间,一味的躲避,寻找自认为安全的地方躲藏。

潘先生在逃难时有多处具有讽刺喜剧效果的细节。如在第一次遇难中,作者并没有描绘潘先生如何一步步地乘火车逃去上海,而是单单描绘了潘先生在火车站坐车时的情景:潘先生自作聪明地调排,让一家四口牵手排成一列,这种尾大不掉的队形注定不可能实施开来,可潘先生却还自鸣得意,不听他人劝告,在下车时仍采用此方法,致使家人走散。潘先生的这一行动正从侧面反映出了他的愚昧不现实以及害怕变革的性格。也正是这一性格令他遇战而逃。“他尚恐大家万一忘了又屡次摇荡他的左手,意思是教把这警告打电话一般一站一站递过去”,这种情态描写显风趣而又凸显地把潘先生那种小心翼翼但又多此一举的形象凸显了出来。潘先生为家人在车站走散的这种小事故而患得患失,已显现出了他的胆小与麻木,而他简单地认为一栏之隔便可以确保自己的安全,就全身心放松下来,更是突出其随遇而安的特点。

除了对潘先生戏剧性的讽刺描写,文中还有多处体现了他虚伪迂腐的性格。比如在潘先生一家逃至上海入住在一家旅馆时,当茶房来问是否要晚饭,潘先生的孩子嚷要吃大菜,令潘先生觉面子挂不住但却故作没事,并且对茶房借口说路上吃过了仅需两客蛋炒饭。正是潘先生虚伪而好面子才会在点餐前还要说吃过了这种话,以此搪塞他所认为的“丢脸”。还有,在潘先生得知正安失守后准备逃去红房子避难时,他遇到了一个同业。那同业打招呼般问他去哪时,潘先生就失措地回答,在他模模糊糊的准备找个借口时,他才想到车已开动,自己不用回答了,这才令他安心地缩住了。他不敢表明自己去红房子避难,在途中遇到熟人时就担心自己说出来面子上挂不住。一个“缩”字正表现了他在慌乱过后便心平气和的卑琐形象。

潘先生从来都不会积极地正面地迎击灾难,只会一味的逃避,仅希望自己的小家完整,自身安定,却全然不顾整个国家的完整,民族的安定。对自己的三次落难,他只会恨他人的调兵遣将,恨教育局长的主张开学,恨儿子的未成年。他不懂得想想自己,看看自身有什么可恨之处。并不是别人令他逃难而是他自己在逃避。

潘先生的这些行为都是与他“教书先生”的身份不符的,他顶着神圣光环令人唾弃的作为把他的虚伪、自私与软弱暴露在了世人面前。不管是破旧的茶楼还是蚊叮虫咬的破厨房,他都能很好的适应,只要能活着。以及到最后,他成为军阀的政客,为战争,为军阀统帅们歌颂,都体现了他畏葸、苟且偷安的性格。他的作为并没有他的职业那般高尚。他的苟安侥幸的心理和表里不一的性格也在作者的笔下尽显。

《潘先生在难中》通过对战中一个知识分子的性格的剖析,指出小资产阶级的自私与虚伪,来表达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灾难,更是一种心理上的打击。作者通过对站争、对人性的描写将矛头指向了根本——整个旧中国的腐败的制度。军阀统治使得民不聊生,该批判;虚伪黑暗的教育界,该批判;民族的麻木愚昧,该批判……作者对旧中国落后的制度感到愤怒与叹息,对民族的愚昧、苦难有批评、讽刺却也有同情。然而,这样巨大的愤怒与批判,又何尝不是对未来光明的呼唤与呐喊呢。

第三篇:论中国舞的艺术特征

论中国舞的艺术特征

摘要:舞蹈是一门古老又充满活力的艺术,漫漫文化的历史长河中,舞蹈逐渐发展成为具有独立品格和特质的艺术门类,以人类自身动作为呈现方式,号称“艺术之母”。中国舞有着几千年文明的积淀,为世界上其他艺术形式所不及,几千年下来,各式各样的中国舞具有自身独特的艺术特征,本文从中国舞几个方面的特征入手展开进行阐述,旨在展现中国舞蹈独特的风景。

关键词:中国舞;文化;艺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J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0-0119-02

一、引言

人类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舞蹈是最古老的艺术之一。舞蹈以其独特的魅力,生动地诠释着客观社会和整个世界的方方面面。舞蹈主要是以人类自身的动作姿态为介质,时间与空间的有机结合来表达某个事件、某个主题、某种情感或者某种意境。舞蹈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英国的科林伍德曾今试图找到一个真正完整并且准确的能概括舞蹈的本质含义的概念,最后他指出:舞蹈是一切艺术之母,同时也是一切语言之母。目前,世界各国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其中舞蹈在这样大的背景下自然将会得到前所未有的开发与发展,笔者认为,这无疑为中国舞蹈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契机。

中国舞蹈承载着几千多年的文化,具有极其丰富且深厚的积淀。中国舞蹈吸收了中华各个民族的精华,并在其发展过程中以人为物质材料,以动作姿态为语言,在时间的流程以占有空间的形式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独特的艺术门类。英国的哲学家科林伍德曾对舞蹈的本质特征进行深人浅出地探究,他否定了种种传统意义上的阐释,试图寻找出一个真正的、完整的艺术特征来廊括舞蹈的本质含义,最后形而上地指示出了舞蹈美的深层形态,认为“舞蹈不仅是一切艺术之母,而且还是一切语言之母”。他认为舞蹈艺术中,语言艺术与舞蹈艺术之间具有着紧密地、不可分割的联系。这一深邃思想的提出,无疑是极有见地的拓展,显示出语言在舞蹈艺术中的重要和不可缺少性,为舞蹈语言艺术的探索和研究提供了任重道远的积极意义。

二、中国舞之传情达意

古人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不难看出,中国舞从久远的时代开始,便赋予了其有传情达意之艺术特征。中国舞蹈讲究以身体姿态为介质,展示的则是舞蹈者的心灵与情感世界,舞以尽意便是此意。中国舞蹈家通过具有诗情画意的曼妙舞姿作为传情达意的工具,能让观众着实体会到舞蹈家想传达的思想包括人生体验,如杨丽萍的舞蹈《雀之灵》,则是通过塑造孔雀的灵性表达中国人民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良好愿望等等,这一切都被孕育在杨丽萍的舞姿当中。举手投足之间,灵与肉的交融,还展示了生命的活力与激情。中国舞具备传情达意的艺术特征,它是动着的雕塑,是感情的高度集中,所谓“以神领形,以形传神”,中国舞蹈便恰到好处地体现了这一点,可以这样说,任何一个舞蹈家如果只注重舞姿的形式优美忽略感情的投入与传达,并不能真正的从心底去打动观众,并不能称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

三、中国舞之凸现意象

中国舞最讲究意境之美,在中国舞所有舞种里边,无不凸现意象。在舞蹈表演中,舞蹈的语言艺术还涉及“意”与“象”的问题。舞蹈表演中,意在先,形随后,必须要在意境的前提下才能将舞蹈者的形态完美地表现出来,观众在面对舞蹈家表演的过程中,所感受到的应该是内气化外,所感受到的必须是通过舞蹈者的神韵和气质将其表现出来。舞蹈者必须要有象外之象的语言特征,要能够淋漓尽致地用一举一动打动观众,中国舞凸现意象之意便在于此。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强调首先在创作过程中,心中必须有“象”,然后通过画笔或者其他工具完美地表现出来,中国舞所强调的意象便和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一脉相承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古代画的创作中,强调意在笔先,画尽意在。中国舞也是,在舞蹈的表演过程中也十分强调舞蹈的意象之美。中国特有的文化和特有的传统孕育了舞蹈语言的意象性;意象之广阔和谐,若有若无,给人以耐人寻味的意境。中国舞诗情画意的形象与丰富的内涵,给人提供了自由的想象空间,和自由活动的感情心理空间。人们的思想在广阔的空间下随着舞蹈姿势动作而尽情蔓延。人们在舞蹈动作的诱发下,不断地思索、体验、品味,并从舞蹈的表象深入到舞蹈的意境中去,能通过舞蹈的动作感受舞蹈者所要表达的情思和传达的感情,进而能让观众领悟到韵外之旨的艺术效应。女子群舞《小溪·江河·大海》,人们在舞蹈者的举手投足之间能充分体会到会滴滴水聚成涓涓小溪,以涓涓小溪汇成滔滔江河,以滔滔江河流人汪洋大海的不同层次和内在联系,舞蹈中歌颂的民族精神与勤奋不息的精神为观众所体会。

四、中国舞之述说生命力

中国舞讲究生命力,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气韵”。舞蹈被视作表现人生命力情调的一种语言,中国舞讲究气韵与中国传统的思想是密不可分的。

“气论”也是道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和核心所在,许多学者均认为对于“气论”的不了解便是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不了解。老子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里的气具有多重意义,是宇宙万物的原始情态,也是事物运动的情态,同时也是阴阳交合的情态。庄子曰:“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万物一也,通天下一气耳”。因此,气在道家思想中被阐释为存在于宇宙之中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中国舞便体现了“气论”思想,认为舞蹈动作必须贯通一气,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气在中国舞蹈动作中往往被视为其原力与根本,也被视作中国舞的生命精微之所在,按照道家气论思想,中国舞蹈的本源便是“气”。“气韵”在舞蹈创作中,更讲究意念明确、气息通达、迂回曲折、动静求圆、反向起法、意念先到,无形中就迫切需要舞蹈在创造之前需求内心有一个要求,即创立语言,丰富意蕴。另外,“韵”也是中国舞的精要之所在。即舞蹈必须要有风格韵味,要透着精神气质,笔者认为,“韵”是来自于“气”的外化,是生命活力的显现。

中国舞的“气韵”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笔者想,人们之所以需要舞蹈,大概是因为一种对生命的生气勃勃的向往和追求吧。中国舞代表着生机、健康与快乐。在舞蹈的表演中,舞蹈者将自己与生命意识融为一体,让观众为之震撼,优美的舞步与姿态散发出无声的韵味和美感,体现的是生命力的迸发与激情。中国舞是心灵与肉体,灵魂与体态的完美结合。从舞蹈者的表演中,我们能感受到人类用生命的感悟去创造完美的过程。舞蹈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

五、总结

综上所述,中国舞蹈承载着几千多年的文化,具有极其丰富且深厚的积淀。中国舞蹈吸收了中华各个民族的精华。中国舞蹈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传情达意、象外之象、气韵涌动三方面。三者不可分割,三者相互融合。中国舞蹈在过去的发展中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舞蹈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有些问题已经危及到她的当代走向。笔者认为,在中国舞的不断发展中,我们必须要理解中国舞蹈的艺术特征。

第四篇:论现代远程教育的特征及在

论现代远程教育的特征及在终生学习中的作用

摘要:现代远程教育是伴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等新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它以开放的、灵活的、大众的、终身的教育发展为目标,打破了传统教育的局限,具有传统教育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它是传播信息、学习知识、构筑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教育手段。

关键词:现代远程教育终生学习个性化学习资源共享现代远程教育是在20世纪60年代随着信息科学技术发展而出现的新的教育形式。它是集面授、电视、网络教育各自的优势于一身,融文本、音频、视频信息传播媒介为一体,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下,创造一个师生可以交流的虚拟课堂环境,从而实现在远距离环境中推行教学计划、实施教学环节,达到“传道、授业、解惑”,培养造就人才的目的。在信息科技飞速发展、互联网络日益普及的今天,现代远程教育的实施极大地推动了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学模式的变革,为学习者终生学习目标的实现开辟了通途,成为构筑学习者终生学习体系的重要教育手段。

一、现代远程教育的主要特征

21世纪的远程教育是以开放的、灵活的、大众的、终身的教育发展为目标,它是传统教育的延续发展,同时,也是对传统教育的巨大变革,具有传统教育所不可比拟的优点。

1、开放性。所谓开放,是指目标开放即学校向学习的对象开放;教育资源即教学课程开放;教育方式即管理的方式开放;教育场所和时间开放。在远程教育中,教育教学制度同传统教育不同,更加注重创新才能的培养,在保证受教育者具备基本学习能力的前提下,采取“宽进严出”的方针,教育质量的把关不是放在入口上,而是放在出口处;在教学管理中,没有采取优胜劣汰的方针,而是在保证基本教育质量的基础上,为尽可能多的人提供尽可能多的受教育的机会;在教育方式上,要照顾不同职业背景和工作时间的在职人员的实际,提供可供选择的教育服务,尤其要优化组合各种教育资源为受教育者服务。由此可见,远程教育对任何阶段、任何层次的学员开放,结束了我国由于9年制义务教育后传统教育规模和资源设施的限制,成千上万的青少年滞留社会,不能享受高等教育的局面。同时,它又为走上工作岗位,想继续“充电”的成人创造了继续教育的机会。

2、灵活性。远程教育的灵活表现在:

(1)能满足受教育者个性化的要求,给受教育者以更大的自主权。在远程教育中,受教育者可以根据自己选择的方式去学习以提高学习效率,从而使被动的学习变成主动的接受。在远程教育中,受教育者对个人的学习进度负责,学习评价着眼于学习的进展而不是其考试成绩,受教育者的学习要求受教育者、教师的配合,以便学习的内容符合工作的要求。受教育者的学习以自主的学习为主,学校更多的是提供学习的条件和服务,传统教育中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逐步被“以学生为中心”、“以自主学习为中心”所替代。

(2)远程教育覆盖面广、传播手段灵活多样,教育资源和学习不受时空限制,可以随时、随地为受教育者提供教育服务。任何人只要有学习需求,就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得学习材料,选择适合个人学习习惯的方式,进行最有效的学习,从而使学习者的个性、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3、大众普及性。这个优点是建立在前两个优点的基础上的。正是因为远程教育的开放性,才有可能为不同基础、不同经历的受教育者提供受教育的机会;同时,亦是由于远程教育的灵活性,才能为不同背景、不同职业的受教育者接受继续教育提供了可能。因此远程教育具有大众普及性的特点。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托尼.贝茨博士认为“政府、学校和个人可以提出很多开办远程教育的理由,但主要原因是为那些因为各种原因而无法进入正规学校、学院或大学的人提供受教育的机会。远程教育的服务范围广泛,不仅为穷人和处境不利的人服务,也为在边远地区工作的忙碌的商人和优秀的工程师服务。但更多的是为那些无法离开家庭进入城市的贫苦农民服务。”

4、学习的终身性。知识本身是需要即时更新的,掌握知识的人的知识也是需要即时更新的,从而使学习成为一个贯穿终身的持续性的活动。在当今社会,为适应市场经济的运行要求,在职人员必须适应资源社会化、配置市场化的要求,“创新人才是资本”成为一种基本的观念,新知识、新技术在当今社会环境中扩散速度很快,快速的扩散必然导致对知识、技术的更新要求也加快,从而又促使新的东西产生。由于知识的更新速度的加快、半衰期的缩短,在职人员必须不

断的为自己补充新的知识,接受新的信息,才能赶上职业要求的变化。许多西方学者认为,现代化的教育必须训练人们的创造力,使之能够适应迅速变化的工作环境,教育机构应根据社会需要、学习者的要求和本地的实际情况提供灵活多样的课程。远程教育利用网络实现了这方面的要求。

5、社会资源共享性。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一文中指出:“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是在我国的教育资源短缺的条件下办好大教育的战略措施。虚拟“北大”、虚拟“清华”让全国各地学子与北大、清华的学子一样聆听名师的指导、感受专家教授的风范;在高考场上失去了高分,并不等于失去了进名校的机会,并不等于失去了未来,通过远程教育,名校对一切人敞开了大门。同时,远程教育利用网络给学习者提供了最大丰富的信息,使学习由被动的记录外界信息的过程变成学习者主动选择信息的过程。从物质上讲,网上学习打破了时空限制,学校不必为学生安排教室,更不必为学生解决食宿等问题,学生用于交通的时间和费用也可大大减少,教学活动摆脱地域限制,延伸至全国乃至世界,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优化。另外,由于网上教学的信息是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存在的,信息的复制既简单、迅速又经济,节省了大量的书本开支。

二、、现代远程教育在终生学习中的作用

在发达的西方社会,终身学习、学习组织、学习社会的思想已经得到广泛的接受。江泽民同志指出“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要以远程教育网络为依托,形成覆盖全国城乡的开放教育系

统,为各类社会成员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服务”。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为学习者构筑终生学习体系提供了重要的教育手段,其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代远程教育为个性化的学习提供了学习选择和学习支助。终生学习有许许多多的途径和方法,现代远程教育是利用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所进行的十分人性化、个性化的教育。首先,现代远程教育学习资源的丰富,个性化的学习材料设计,有效的学习支助系统,费用相对比较低廉,使终生学习成为可能;其次,远程教育因其教育目的、内容、方法的极大丰富和多重组合,学习手段的多元选择、学习支助的日趋完善等,在为学习者提供更多选择的同时,大大推进了学习的个别化和个性化。同时,现代远程教育因其与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同步,人们选择远程的方式进行学习,能极大地提高人们的学习能力,使人们学会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不断学习,让学习者的个性和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在适应社会发展的同时,形成独特自我。

2、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实现了教育和学习资源的共享

信息技术的进步使信息在瞬间可以流遍全球,凭借信息技术,教育和信息资源可以全球共享。由于语言的障碍,至少可以做到用同一语言制作的学习材料在使用这一语言的人群中共享。中国人口众多,地区之间的差异比较大,教育和学习资源分布不均衡,远程教育能让经济、教育落后地区的人们也能和发达地区的人们一样享有最好的教育和学习资源,得到最好的学习支持服务。

第五篇:论毛泽东诗词的艺术特征

论毛泽东诗词的艺术特征

兵团电大校部 2015春汉本 张玉明

摘要:毛泽东是一个优秀的文学家、诗人。他的一生的历程,也是中国革命的历程,毛泽东用笔书写他的情怀,他的诗词充满了革命的英雄主义、浪漫主义和乐观主义。他用笔记录着历史的时刻。他对中国古诗词进行学习继承,以自身的理解对古诗词在内容、形式、语言、修辞上进行了创新,毛泽东诗词更适应时代、民族的需求。中国革命催生的红色文化,其代表经典----毛泽东诗词,是通过文学形式表现的毛泽东思想,毛泽东诗词与中国革命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本论文从五个方面论述论题。即:毛泽东诗词是中国革命的史诗,是毛泽东思想的文学表现;对古人的诗歌艺术的继承和超越;毛泽东诗词与中国革命的革命性的斗争精神;毛泽东诗词的语言艺术的运用;毛泽东诗词中的超常搭配与修辞艺术方式。

关键词:毛泽东;诗词;艺术特征

毛泽东是一个为历史负重的人,胸怀博大,腹含天地间之浩然正气,以其不折不挠的精神,以其不畏艰难险阻、奋勇向前的革命斗志,以其坚定地脚步,带领着中国人民一扫自1840年以来,列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各种屈辱,开创了一个新中国。毛泽东又是一个悲剧人物:幼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六位亲人:妻子杨开慧、弟弟毛泽民、弟弟毛泽覃、堂妹毛泽建、儿子毛岸英、侄儿毛楚雄牺牲在中国革命的道路上。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许多共产主义者的鲜血及生命的付出,才有了今天许多家庭的幸福生活。作为一个为历史负重的人,毛泽东生性博学强记、志存高远,有拯救天下之志。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接受西方的先进的思想---马列主义,对其融会贯通,生长在中国的这块土地上,成为了适应中国的开国思想体系---毛泽东思想。在这个思想体系下的情感爆发,成就了绚丽的诗篇----毛泽东诗词。毛泽东追求的是平等、大同、太平的世界,坚决反对的是以富压贫、以大欺小、倚强凌弱、压迫与被压迫的世界,这就构成毛泽东诗词作品中有斗争的倾向,甚至于阶级倾向、政治倾向。

中国革命催生的红色文化,其代表经典----毛泽东诗词,是通过文学形式表现的毛泽东思想,毛泽东诗词与中国革命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本论文从五个方面论述论题。即:毛泽东诗词是中国革命的史诗,是毛泽东思想的文学表现;对古人的诗歌艺术的继承和超越;毛泽东诗词与中国革命的革命性的斗争精神;毛泽东诗词的语言艺术的运用;毛泽东诗词中的超常搭配与修辞艺术方式。

一、毛泽东诗词是中国革命的史诗,是毛泽东思想的文学表现

毛泽东的亲身经历,也是中国革命的历程,从爱国主义者、民主主义者、到共产主义者的阶段的转变。正是中国革命、建设时期的斗争、生活的过程。同时 也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按照时间的顺序读毛泽东诗词,之所以说毛泽东诗词是史诗,是因为很多作品中的历史真实重大事件,甚至于毛泽东本人就是历史真实重大事件的制造者,如《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距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在毛泽东诗词中可以看到:诗词的审美与历史的情怀是相互作用的,史以蕴诗的中气,诗以美史之晴。诗词的审美是多元化的所以有了诗史互证的提法。陈寅恪先生倡导的“诗文互证书法”,也正是这样的一个方法。

根据时间的顺序,可以将毛泽东诗词划分为以下的时期:

(一)、1893--1918年这是毛泽东诗词的早期阶段。

(二)、1919--1927年这段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到发展,大革命从开始到失败,汪精卫、蒋介石叛变革命。毛泽东困惑、茫然:“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茫茫、沉沉、心潮逐浪高”。其时,给妻子杨开慧的《虞美人.枕上》则使“愁有形状:江海翻波浪。”与《武陵春》李清照愁从有重量: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白古诗《长门怨》愁从有长度: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丰富了相思意境。

(三)、1927到1937年。此时毛泽东的诗词,既有对革命斗争写实般的记载,在井冈山的1~4次反围剿的军事斗争中,毛泽东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一口气填写了《西江月秋收起义》《西江月井冈山》、《清平乐蒋桂战争》、《采桑子重阳》、《如梦令。元旦》、《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菩萨蛮。大柏地》、《清平乐。会昌》、《十六字令三首》等词。这些词是毛泽东的军事理论和军事指挥领导才能实践、军事思想的智慧结晶,是毛泽东在革命斗争取得胜利军事诗史。后写了《忆秦娥。娄山关》、《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六言诗。致彭德怀同志》等诗词。这诗词是长征的历史印记,也是毛泽东军事领导指挥才能和政治思想的体现,是毛泽东诗词丰收时期。《七律。长征》一诗,展现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凸显了“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的作用。,谱写红军在中国军事历史的奇迹和辉煌。其后,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也就成与当时的时代、形式结合得最好的一首词。

(四)、1937—1945年诗词较少,主要是理论作品。《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都是在这个时期写成的,这些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理论基础。

(五)、1937—1949年《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写于渡江战役后。不去怜悯,彻底消灭顽敌,解放全中国的道路。

(六)、1949—1956年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彻底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并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这时期毛泽东的诗词主要有《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浪淘沙•北戴河》《七律•和周世钊同志》《五律•看山》《七律•莫干山》《七绝•五云山》《水调歌头•游泳》。其中,《水调歌头•游泳》这首词。一阕《水调歌头•游泳》“一桥飞架南北”中的“一桥”指的是武汉长江大桥,三峡工程的“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浪淘沙•北戴河》。“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都是赞美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

(七)、1956—1976年“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的历史观中是以人民为创造历史的动力,立足于今朝而开拓未来。《七律。冬云》,这是毛泽东借景写国内国外复杂多变的政治风云结合得比较好的一首诗。“梅花喜欢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两句一语双关,比喻得相当贴切。国际国内形势风云变幻,毛泽东《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这首词独到如“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精辟。《贺新郎读史》一词。在词中表明了他对历史、特别是对历代帝皇将相和历史英雄人物的看法并提出自己的思想和政治观点。“五帝三皇神圣事 骗了无涯过客。”《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念奴娇鸟儿问答》:“试看天地翻覆。”令人拍案叫绝,畅快痛饮。

二、对古人的诗歌艺术的继承和超越

诗词都是直接或间接的反映他的那个时代。毛泽东诗词不是凭空出现的。他也是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学习古人的方面,在学习和吸纳了曹操诗歌的苍凉、悲壮的诗风;继承和发展了李白的积极浪漫主义诗风;苏轼词的豪放、清旷深远;辛弃疾的体制恢弘、风格多样。在气势上尤类辛弃疾。“横绝六合,扫空万古”(宋刘克庄《辛稼轩集序》)。博采众家之长。以毛泽东的个人胸怀、魅力所展现的毛泽东思想,形成了一个显而易见的特征,那就是乐观、积极的心里状态,坚强硬朗的革命英雄主义的豪情,加之由于毛泽东本身所处的地位,他的感慨与所谓的文人气自是有极大的不同。

如《沁园春.雪》中则可以看到李白、苏轼、辛弃疾的风格,《忆秦娥。娄山关》“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与李白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一个是动态的情景,回思悠长。另一个则是静态的把酒临风的吊思,让人的无限情思回味。又如李后主的;“落花流水人去也,天上人间”句韵味概叹。《浪淘沙•北戴河》。“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今胜昔”。毛泽东诗词之中静中寓动,与李白、李后主的旁观者的静态的相比,则动静对立其韵味更足,意境更高,向上的积极的意义显露无疑。比较一下毛的词句:“惜 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诗词就此形成了超越,毛泽东诗词具有的畅快、豪迈、意境的希望、生机无限。其刚健、雄浑、腾放的爆发力,更给人与明朗、壮美、大气、动态的美感。

如《忆秦娥 娄山关》“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念奴娇 昆仑》“太平世界 环球同此凉热”,《沁园春 雪》“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这种诗句需要伟大的人格、伟大的理想,才能有如此的气魄。毛泽东的矢志不移的理想和志向,坚韧不拔的毅力,使的诗词中也具有了爆发和震撼的精神力量,也使得毛泽东内心的浩然正气和博大志向的文露,对祖国的万里河山的形象描写,也使得民族自豪感跃然纸上,这种天地间的境界,浩然正气、始终在毛泽东诗词中有特殊位置。

总的来说,毛泽东诗词在学习和吸纳、继承和发展了古人的优良风格后,积极的创作并超越了古人,形成了毛泽东诗词的气势冲斗、泰山之势,结合浪漫主义的丰富想象。以夸张的、渲染的艺术方法,将想象、幻想与现实的一切结合起来。形成毛泽东诗词的一种雄浑出奇、悲情壮美、豪迈激扬、绚丽的艺术风格。就此,毛泽东诗词学习、继承、发展并创新,完成了超越,一开文学的现代新风而卓然成家,在中国的诗歌史上有了特殊的位置。

三、毛泽东诗词与中国革命的革命性的斗争精神

中国革命在艰难的探索中,选择了毛泽东。革命生涯的跌宕起伏,造就了思想家、政治家毛泽东;革命战争的残酷悲壮,造就了军事家毛泽东;毛泽东的一生是伴随中国革命斗争的一生,毛泽东诗词记录、见证了中国革命的斗争历程,成就了文学家毛泽东。毛泽东性格坚毅,壮志雄心天下。他在青年时期就有;“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的壮语。毛泽东是一个唯物史观者,他是中国现代史的一个创造者,他的思想是斗争的哲学。所以,他的斗争不是一个人的斗争,而是人民的斗争,人民才是英雄,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如《西江月秋收起义》中:“地主重重压迫 农民个个同仇 秋收时节暮云愁 霹雳一声暴动”《清平乐蒋桂战争》中;“收拾金瓯一片 分田分地真忙”。在广大的农村获得了斗争的基础;《西江月井冈山》:“黄洋界上炮声隆 报道敌军宵遁”。《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齐声唤 前头捉了张辉瓒。”获得了军事斗争的胜利;《忆秦娥。娄山关》”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用身体的极限、鲜血和生命的斗争而完成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距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说斗争应彻底,决不能怜悯顽敌而放弃斗争,要将革命进行到底。毛泽东思想体系,是经过斗争而探索出来的,旧中国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下,既没有独立,更没有民主。国家任列强任意宰割,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就需要斗争。在毛泽东诗词中,斗争是壮怀激烈的,是华美壮绝的。

在建立新中国后,还需要与自然界作斗争。《七律二首 送瘟神》“其一绿水青山枉自多 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 万户萧疏鬼唱歌坐地日行八千里 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 一样悲欢逐逝波”。“其二春风杨柳万千条 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 青山着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 地动三河铁譬摇 借问瘟神欲何往 纸船明烛照天烧。”美帝国主义的干涉、苏联霸权主义的斗争毛泽东诗词中的斗争是有决心和恒心的是,是依靠亿万人民的“众志成城”,是“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是真正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毛泽东倡导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用短短的一代人完成了工业、农业、基础建设、大三线、普及科学、教育的工作。改造思想,这与毛泽东运用的群众运动与阶级斗争结合起来的斗争方式是密不可分的。只有毛泽东的这种斗争方式才能完成达到目的。

四、毛泽东诗词的语言艺术的运用

毛泽东博学强记,才华横溢。善于学习人民群众的语言;外国文学的语言;古代语言的精华;运用现代的白话文,改造旧词语,创造新词语。语言具有现代性,善于用典故,化用古语,文白相间、精炼含蓄、豪放壮阔、鲜明生动的毛氏风格的诗化语言,适应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特点,毛泽东诗词的普及程度无人可及,是中国诗歌的一大奇迹,和这一点是密不可分的。毛泽东诗词不论意境,气势都是气度不凡的,卓然成家的。请许多诗词名家对其诗词进行修改,如柳亚子、臧克家等等,可以看出毛泽东对语言艺术美的追求,从不停顿。毛泽东诗词的形式是古体诗词,语言使用白话文书写,通俗易懂,新式的词语富有革命性、时代性。其语言与风格都是现代意义上的完全的新式文学。

到了六十年代,毛泽东诗词起处崇高,对语言的运用愈加熟练,此时将阶级斗争代入诗词中,《满江红 和郭沫若同志》“小小寰球 有几个苍蝇碰壁 嗡嗡叫 几声凄历 几声抽泣蚂蚁缘槐夸大国 蚍蜉撼树谈何易”。《念奴娇 鸟儿问答》“不须放屁”。政论入诗,俗语入诗。谐谑有趣,看上去已类元曲。锥尖锋砺而出,霸气有了,斗争之气亦重,其政治指向痕迹已重。语言的运用上诗意便显不足。

五、毛泽东诗词中的超常搭配与修辞艺术方式

毛泽东曾说过:“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

在语法和语义上,毛泽东诗词会有意做出一些看上去不合常规意义上的搭 配关系,在表达上往往会采用与常规不同的表达方式:

(一)语法上的超常搭配,一般分为三种

1、如《菩萨蛮。大柏地》“赤橙黄绿青蓝紫 ”实际应为“赤橙黄绿蓝青紫 ”《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一唱雄鸡天下白”“雄鸡一唱天下白”,诸位导致,意境大有不同。二)、词类活用:

1、《菩萨蛮。大柏地》“当年鏖战急 弹洞前村壁。”“洞”名词活用为动词。

2、《西江月井冈山》“早已森严壁垒 更加重志成城”。“森严”为形容词,这里活用为动词。

2、语义上的超常搭配,《七律二首 送瘟神》“红雨随心翻作浪 青山着意化为桥”。“随心”、“着意”修饰“红雨”“青山”。使用超常搭配往往能收到更好的效果,使用这种语言的变化手段,使词语生动、精炼,使诗词的感情及意境到达更高的境界。

3、毛泽东诗词中的修辞艺术方式。毛泽东诗词中修辞艺术的多种多样,使得语言文字的表达和气华的运用上,更有韵味。本篇对毛泽东诗词修辞艺术方式的做些归纳:

(二)比喻

明喻:奇儿女,如松柏《杂言诗 八连颂》 暗喻:雪压冬云白絮飞《七律 冬云》 借喻:飞起玉龙三百万《念奴娇 昆仑》

(三)夸张

夸大:已是县崖百丈冰 《卜算子 咏梅 》

缩小: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七律 长征》

(四)对偶

1意义相近的对偶:

露湿尘难染,霜笼鸦不惊。《五律:张冠道中》 2意义相反的对偶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七律:回韶山》 3意义相连的对偶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七律:回韶山》

(五)互文

万水千山只等闲《七律 长征》

(六)反语

蚂蚁缘槐夸大国 《满江红 和郭沫若同志》

(七)象征

秋收时节暮云愁《西江月秋收起义》

(八)比拟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卜算子 咏梅》

(九)反问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沁园春 长沙》

以上列举的八种修辞方式,不是毛泽东诗词的全部,毛泽东诗词中还有多种修辞的方式:如点化、设问、移就等等,有的修辞方式还有兼用的句子,动静对调,化静为动、动静对立的各种用法,这些修辞方式的运用使得毛泽东诗词在具有画面感的同时具有动态,韵味更醇、意境更高、境界之成为毛泽东诗词的绝响。

参考文献:

1、朱向前、《毛泽东诗词的另一种解读》

2、《试论毛泽东诗词书法与他的政治艺术人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会员韦志远(原载甘肃文艺)

3、长虹出版公司出版的《激扬文字——告诉你一个诗人的毛泽东》

4、索尔兹伯里在《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

5、《毛泽东的早期革命活动》(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李锐著,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年5月版。

下载论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所体现的艺术典型论特征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所体现的艺术典型论特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秦牧散文的艺术特征(五篇材料)

    [论秦牧散文的艺术特征] 论 文 提 要秦牧是一位当代杰出的散文大家,他的文章摇曳多姿,光彩照人,论秦牧散文的艺术特征。艺术特征鲜明,风格独具,与众不同。 秦牧散文特点之一,是......

    论激励在当代企业中所产生的作用

    论激励在当代企业中所产生的作用 激励是什么?直白地说,一、满足员工需求;员工激励是指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满足员工的各种需要。D集团公司产生问题的原因是D集团公司根本就没有......

    论陈凯歌电影中典型性格的美学特征

    论陈凯歌电影中典型性格的美学特征 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 钱玉华 摘要:陈凯歌电影中的典型人物性格具有丰富的美学特征,人物性格不仅突出个性特征,而且把个性特征和普遍性、丰......

    论电子游戏艺术的特征_汪代明讲解

    131 电子游戏与电子游戏艺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电子游戏艺术包括电子游戏,但并非所有的电子游 戏都是艺术。电子游戏中的视频游戏、(1掌机游戏、 街机游戏等由于缺乏叙事性、......

    论格列佛人物形象在《格列佛游记》中所起的讽刺效果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

    论激励在当代企业中所产生的作用(合集五篇)

    激励就是通过激发人的内在欲望和需求,以实现某种组织目标和行为的过程。激励机制则是为实现目标,以激励为条件而设计的组织结构和制度框架。为满足企业目标的要求,企业的组织......

    论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在应对通货膨胀中所发挥的作用(合集五篇)

    论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在应对通货膨胀中所发挥的作用 2010年的中国经济,稳固回升,势头平稳。但随着美国的两次定量宽松,以及国内信贷的超高增长,中国的流动性过剩压力越来越大,......

    1708论饮食文化的五大特性在区域的具体体现

    论饮食文化的五大特性在区域的具体体现 摘要 人类饮食结构伴随着人类的发展不断完善,从原始的摘食野果,猎杀野物充饥,到使用火种烧烤食物,五谷逐渐成为人类的主食,现代社会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