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艺术在工业设计教学中的地位及作用
工业 设计在许多国家都普遍受到关注和重视,如日本,从政府到 企业 都因为推行工业设计而尝到甜头,获得了可观的 经济 效益,提高了国力水平。他们看到工业设计的巨大潜能,因此将设计定为立国之本,视作企业的生命线。而普通的大众,亦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到实惠,从丰富的商品及切身的使用中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工业设计对人们生活态度及生活方式的 影响 和改变。
日本千叶大学著名学者宫畸清教授在介绍日本经济 发展 的过程时,谈到日本产业振兴和经济增长有三要诀:一是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二是领先一步的工业设计;三是不断完善的经济政策。这三者相辅相咸,其中,工业设计对日本经济的起飞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目前,我国大陆的设计 教育 的 历史 才只有短短的十几年,可以说,我们的工业设计事业才刚刚起步。随着大陆改革开放政策全面深入的贯彻,我国的工业正面临大幅度发展和腾飞的局面,随之而来的工业设计事业也将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设计教育的普及和提高的工作,就显得格外紧迫了。
综观几十年来,国内对工业设计概念的逐步认识和深入,体现了 时代 的变革和 社会 对工业设计的认识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21世纪的来临使我们进入一个新的时代,深入认识和重新定位工业设计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对于确定工业设计教育体系、确定工业设计的职业化与产业化都将是十分重要的。
国内工业设计教学的现状
众所周知,工业设计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在今后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将发挥巨大优势,由它所带动的工业设计教育方面将会形成极大的产业优势。
1.工业设计教学中存在的两个倾向
据统计,我国千年前设有工业设计专业的院校只有十几所。目前,已设有工业设计专业和有能力开设工业设计专业的院校已达百所。但其所开办的工业设计教育专业,大多数都是从与工业设计有关联的专业中派生出来的。工业设计专业多则是从工艺美术专业中派生出来的。而理工科院校的工业设计专业,多是在建筑或机械专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所以,这两类院校的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都多多少少带有原来的“胎记”。这种“胎记”,与其说是表现了它们各自不同的特点,毋宁说它恰恰显示了在设计教育上的缺陷和不足。因为工业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边缘学科,设计本身需要考虑众多而复杂的各种因素。用英国工业设计大师卡茵士的话来说:“工业设计是适应人性需要、调和环境、满足人的需求、发挥产品的机能与价值的创造性行为。”所以,在设计教育中,必须融合 科技 与人文的精髓。工业设计是以人为出发点设计产品而又使产品归于人——使其成为人的用品。
在国内对工业设计的认识只不过十几年,国内的工业设计教育也刚刚起步,供需不平衡,工业设计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全国各高校纷纷开办工业设计专业。工业设计教学正在起步和发展阶段,但工业设计的师资力量还不是很强,工业设计教育的开拓者一部分来源于学 艺术 的,一部分来源于学理工的。基于此,学生生源也来源于两方面:一部分来源于文科艺术类,另一部分来源于理工类。这种办学方式各有各的优势,也存在一定 问题。
2.对工业设计与艺术关系的认识
目前对工业设计教学中艺术和设计的关系存在这样的观点,对“艺术与设计”的概念模糊不清,认为艺术就是设计,设计即艺术,持这种观点的人较多,尤其是在文科类生源和艺术院校的工业设计中,他们感觉自己应该学的是艺术,对教学计划中的一些逻辑性较强的课程不愿意接受,甚至抱怨。对设计缺乏理解,对于艺术和设计的关系不够明确,还停留在“工艺美术”的概念上。从更深层看,这一概念反映了 中国 当代一批工艺美术界学者们对工业设计的认识。过去一些学者认为只有工艺美术,没有设计,所谓设计只不过是“ 现代 工艺美术”。虽然这一观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了变化,但认为工业设计是艺术的一部分,要将其纳入“设计”范围还不如称其为“艺术设计”为好。越是在传统工艺美术教育观念集中的地方,人们越强调一种艺术,对直截了当的采用“设计”这一概念采取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态度。而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和理工院校的工业设计中,人们却积极地采用“设计”的名称,以追求与传统概念的区别。
如何理解艺术与工业设计的关系
针对上述情况,笔者认为工业设计教学总的趋势是好的,但教学中有一定的盲目性,其中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艺术与工业设计的关系。技术与艺术,科学 和美学,在工业设计中哪方面更重要,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艺术——崇尚自我个性的一种行为表达方式,在人类生产和创造活动中,实用与美观相结合,赋予物品物质与精神双重作用,这是人类设计活动的一个基本观点。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分工,设计与艺术开始分离走向互有区别的两个独立体系。但无论从设计或从艺术发展轨迹来看,设计与艺术始终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并相互作用的。
设计——立足于解决人与物之间的关系问题。
设计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变化反映着时代的物质生产和科学技术水平,也体现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的状况,并与社会的 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有密切的关系。从原始社会到工业革命,设计与艺术之间,从一开始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边沿学科的渗透、科学化程度的普及与提高,它们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任何真正的富有创造性的产品设计都必然渗透、交织和表现着美。因此,设计中的审美孕育着强大的艺术感染力。设计与艺术是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及互相启发的。没有对艺术的深刻认识,纯公式化的设计开发产品是不会成为真正有创造力和感染力的产品设计的。设计创造中充满了艺术的美感和想象力,而艺术创造同样地受到工业设计发展的制约与影响。设计对艺术的创造作用和影响不仅是局部的、个别的、具体化的,而且是宏观的、整体的、广博的。
第二篇:艺术在工业设计中的正面作用
艺术在工业设计中的正面作用
摘要:艺术对工业设计的正面作用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艺术的理想主义精神造就了工业设计,艺术对开拓新时代的文化起重要作用,艺术的创新意识,艺术家普遍具有“人本主义”价值观,艺术中的色彩感是造型过程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工业设计中怎么定位艺术?工业设计与艺术有什么关系?艺术对工业设计起什么正面作用?这是艺术类和工科类的工业设计专业经常考虑的基本问题之一。不明确这个问题,工科类和艺术类都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甚至可能把工业设计专业引偏。概括讲,艺术对工业设计在下述五方面起正面作用,但是工业设计在这五方面还有自己的特殊性。进一步还应当看到,艺术家并不等于工业设计师,自由艺术的价值观、美学标准、职业行为方式、绘画思维过程与工业设计并不相同。本文仅分析艺术对工业设计的正面作用。艺术与工业设计的区别将在另一篇文章中分析。
1.艺术的理想主义精神造就了工业设计。工业设计的起源之一是英国的艺术和手工艺运动。英国工业革命过程中一直伴随着劳动人民贫困、动物性竞争、残酷的阶级斗争、道德沦丧。当时曾出现各种探索尝试改变这种状况,其中之一就是19世纪后期的艺术和手工艺运动。这一运动的实质是用艺术设计表现人道主义的社会责任感,批判英国资本主义工业关系的残酷,通过设计恢复人的真善美,改变社会的丑恶。当时这种思潮形成一种社会运动,此运动倡导和代表人物之是莫瑞斯和罗斯金。罗斯金呼吁建筑和装饰艺术中的“美学真诚”。莫瑞斯痛恨英国工业经济的道德沦丧和对社会精神心理的破坏,他于1890年写了一本幻想,表现了对理想世界真善美的向往:在一座诗情画意的花园城市中,人们善良无邪,个个象亲密的弟兄。在一个个小生产作坊里,人们自由劳动,相互友好合作,他们生产了美而有用的东西,不为市场上的铜臭所熏心。人们通过劳动而得到了快乐,并用机器代替了繁重的劳动。1883年他开办一个工厂,被称为是“一个艺术公社的尝试”。他反对化学染料,坚持天然染料。莫瑞斯自己主要从事平面设计,诸如刺绣、着色玻璃、墙纸、纺织品、印刷和装订书。他主要依据中世纪风格,设计了大量的纺织装饰图案,其中许多纺织图案至今仍在生产。他一直怀着乌托邦社会改革理想,渴望有一天黑暗里的千百万劳动大众能被那些由他们自己创造、而且为他们自己的艺术照亮。莫瑞斯用艺术代表了一种理想,他认为工业革命改变了劳动目的和性质,为商品和金钱而生产,造成了不愉快和贫困,引起对技术和机器的反感和仇恨,这也就是洪堡和马克思所说的“异化疏远”观念。由此可以看出,当时英国产生“工业设计”的目的之一就是“体制内改革”,“工业设计”就是“体制内改革”的代名词,改革不公正的生产关系,改进生产工具。1880年代后期莫瑞斯读过《资本论》以后认为,只有通过革命手段才能改变现实(注1)。
1907年德国成立的工作联盟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这种理想主义传统,把艺术家同工程师、企业家结合起来,进行体制内改革。他们用“艺术”、“科学”、“机器”,不是单纯指学术理论上的含义。“艺术”对他们不仅指“绘画”,而且是“高尚“、“人的精神理想”、“改革”的代名词。他们用“科学”、“工业”、“机器”不仅仅表示“先进技术”,而且指“企业主”、“利润”和“贫富差距”。他们没有用“阶级对立”概念,而用“劳动异化”指“企业主与工人的疏远”和“不公正”。他们没有用“革命”概念,而提出“使劳动变得高尚”和“使劳动者愉快”。他们认为,工业革命以来,劳动异化是文化和社会衰落的决定性原因。怎么使劳动者愉快?他们引用了德国思想启蒙运动代表人之一莱辛的观点:“艺术的最终目的是愉快”。他们认为,“科学不能用它的方式解释美,科学总与公式联系,美学和艺术只能与精神力量建立联系”,“艺术家不相信工业能够直接追求美和道德”,“艺术与工业的结合就好象理想与现实的结合”,他们的理想是通过艺术给工业注入道德力量,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制
横、改良、和弥补。他们用“质量”表示人的道德品质、产品的技术质量,他们认为,“至今工业只围绕两个问题打转转,一是便宜,二是质量低下”,“德国质量运动的主力不是商人,而是艺术家”。(注2)
1919年德国成立了包豪斯,对全世界工业设计产生了重大影响,其成员大多数也是这种理想主义者或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者,他们同样也继承了这一传统,第一任校长格鲁皮欧斯是一位充满理想、热情实干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建筑师,他强调说:“艺术造型不是为了(贵族富人的)精神和物质奢侈,而是面对(广大社会下层)人的基本要求”,“要使学生积极参加活动,加强个人在群体社会中的责任感,发展想象力和自我劳动的自豪感”。该校主要教师都是当时世界第一流艺术家,他们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们第一次在学校里创新建立了车间,把工业技术同手工艺结合起来。一些教师卖了贵重作品,以资助贫困学生。他们用“师傅”代替了“教授”职称。他们强调集体探索学习,而不是个人名利,他们许多作品没有署名。1950年代以后这种传统又进一步被乌尔姆造型学院继承下来。工业设计师的首要作用是代表中下层人的精神和实际需要,代表人对公正、友善、完美的理想。如果艺术家不具有这种社会责任感和理想,那么他很难理解工业设计的根本目的。
2.艺术对开拓新时代的文化起重要作用。科学技术经济的发展了新的人造物质,而工业设计把这些物质塑造成了符合人需要的各种东西,并且通过这些人造品反映了人的精神需要,开拓工业时代、现代化时代、以及后现代的文化。开拓新时代的文化是工业设计的主导思想和根本使命。格鲁皮欧斯曾经说:“技术和科学的发展已经把美和人生和谐这一概念搞混乱了”,“二十世纪以来工业的发展使人类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而人心的自然惰性承受不了这种发展速度。由此日益增加了精神迷惑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文化方向”,“现代人没有采取道德方面的主动创新,而发展了一种新的习性,机械式地只顾增加数量而不管品质,不发展精神信仰”。“我们应当首先重新研究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能只屈从特殊利益的不能只屈从于特殊利益的压力和把技术作为最终目的的短见的激情”。“面对使人麻木的机械化,我们要有正确的态度进行积极有效的创造。我们的社会为了生存而意识到科学家工作的重要性,却忘记了对现代世界的塑造和对秩序有创造性的艺术家的作用”。“与机械化过程相反,真正的艺术家的劳动是无偏见的为我们的生活现象寻找符号象征的表达形式”。“因为美的概念总是随着哲学和技术的发展而变化的,创造愿望总是从精神认识和新发现的关系中寻找新动力”。“它的直觉力抵触那种过分机械化,希望把我们的人生重新引向平衡,使人们从机器的奴役下解脱出来”。格鲁皮尤斯断言:“我们这个失去了方向的社会需要艺术有创造性的参予,以作为对科学进步的一个重要制衡手段。”虽然科学进步已经带来了物质过剩和富裕,但是它并不能使我们今天的文明变地成熟,因为成熟的文明是以新形式表现的。我们的感情生活通过物质生产是无法满足的。这种缺乏精神满足的原因是,卓越的科学技术成就还必须有文化基础,由此形成一个文化生活方式。文化问题不可能只通过智力优先或政治行动来解决(注
3)。无论有意识或无意识,工业设计都通过设计产品推崇和反映一定的文化。完全复古、或完全模仿外国都行不通。唯一可行的路是,在保持文化连续性的基础上开拓创新文化,以适应新时代人的精神和物质需求。
3.通过艺术的创新意识使工业产品占领国际市场。“模仿”或“创新”,对走在历史最前面的国家来说无法进行选择,而后来者往往下意识地想模仿前人,以为这样可以赶上先进国家的经济技术,占领国际市场,历史表明这是不现实的。当英国在1870年已经实现工业化时,德国才开始进行工业化建设,最初他们模仿英国技术,以为通过“便宜”产品可以占领国际市场,其效果并不好。当时德国缺乏大量有创新能力的工程师,而德国建筑师、艺术家具有创新的职业习惯,他们把创新意识带入到工业产品设计和生产中,1900年前后著名设计师贝伦斯同AEG公司合作,创新设计了三十种电热壶,很快占领了英国的大部分市场,开创了经济弱国战胜强国的先例。1907年德国建立工作联盟,把艺术家、企业家、工程师联合起来,对德国的经济发展起了巨大作用。1919年格鲁皮欧斯申请建立包豪斯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艺术家同工业结合能够使德国经济发展占领国际市场。在工业设计历史上,包豪斯第一个明确提出产品的设计就是创新。它的教师大多数是世界上第一流的艺术家,但他们却没有在油画艺术上追求前卫风格,而是思考工业时代新的文化开拓和新的形式审美观。机器只能加工直线、圆弧这样的几何线条,他们抓住这一本质,在人们普遍认为很难有出路的功能主义中,把技术美作为主要发展方向,从而使工业设计成为二十世纪中艺术的一大创新。在这种创新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影响下,他们的学生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工业设计师,设计出有历史意义的新产品。现在,产品创新已经成为工业设计的最基本目的之一。
4.艺术家普遍具有“人本主义”价值观。与“以人为本”相对的是“以机器为本”,它的主要观点是:从功能监督上看,人与机器相似,技术发展的目的是无限制提高机器的速度和效率。由古以来西方自然哲学和技术领域已经普遍接受了“机器为本”的价值观。在古希腊哲学原子论影响下,17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认为,宇宙是一部机器,人的神经也可以很好地被比喻成机器的若干方面。近代物理学进一步发展了原子论,认为世界上一切都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都可以用机械运动来表示。把这种观点无限制推广到生理学和动物学,就变成了机械唯物论。1748年法国哲学家和医生拉美特利断言,人也是一部机器,也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从此,许多科学家接受了这一观点,承认人与机器本质相似。虽然1857年波兰人亚司特色波夫斯基(Jastrzebowski)已经创建了“以人为本”的劳动学(ergonomics),但是并没有引起英美的注意。1940年代美国军方无限提高飞机速度和高度,结果飞机莫名其妙从空中掉下来,从此才意识到人不适应飞机,人与机器的本质并不相同,因此1950年代英美军方开始建立劳动学(Ergonomics),又叫人工程学(Human Engineering)、工程心理学(Engineering Psychology)、人因素学(Human factor),然而,它仍然是以机器为本,它的主要设计方法来源于依据系统控制论,把操作员行为模拟成机械或电子参数,例如质量-弹簧-阻尼、或电阻-电容-电感,这样就把人变成了机器或仪表,这种设计思想就是“以机器为本”。从本质上看,人的有目的的行为不可能用机器参数表示,人也不可能长时间维持机器的行为方式,要使人适应机器,就必须对操作员进行长时间的严格培训,“培训”目的就是“人适应机器”。当时美国这种方法的重点是设计培训方法。同样,前苏联也是这种设计思想。1989年苏联高等教育研究所凡达代表苏联在美国在辛辛那提的国际工业劳动学和安全会议上的论文说,苏联的劳动学是“1 研究人机环境系统中(人机)相互适应的一般规律和理论。2 根据新的变换学习理论,人适应机器的一种方法,发展训练学生和专家的方法„„”(注4)。这种设计方法一直受到欧洲、尤其是德国工业设计界的普遍批判,例如1964年德国乌尔姆造型学院马多纳多和柏斯普写了“科学与设计”一文,严厉批判美国人工程学中那些靠不住的传递函数的设计方法,批判从人工程学中简单化地借用设计公式、把人的复杂特性简化成机器参量,并批判把人看成伺服机构。“以机器为本”设计思想于八十年代才在美国的计算机人机界面设计中有所改变,1986年美国诺曼和德拉泊出版《以用户为中心的系统设计》,这本书在美国首次提出“以用户为中心”的计算机人机界面的设计。1980年代中期以后,欧美的人机系统方法论基本不再采用“把操作员数学化”的系统论方法,而转向心理学。英国于1993年出版“人中心劳动学:布润腾派的人因素观”。布润腾在英国从1960年到1986年写的一系列文章,严厉批判了美英“以机器为本”的劳动学和人工程学设计思想,在英国重新建立了“以人为本”的劳动学(注5)。我国把ergonomics翻译成人机工程学,这是不恰当的。美式英语中“工程”一词的含义来源于18世纪法国军校的“工程兵”,其含义是“技术”,但是Ergonomics不属工业技术,而是研究人的生理极限和人体尺寸,是在人机系统中要考虑人的生理特性,英语ergonomics中并没有“机”(机器)的含义,而是“工作学”或“劳动学”,翻译成“人机工程”,本身就是以机器为价值标准,有些书中仍然把人“数学化”、“机器化”,并且认为这正是它的科学之处,这恰恰违反了该学科的“以
人为本”的思想。该学科可以直译成“劳动学”。该学科的正确指导思想是“机器应当适应人”,所以也可以翻译成“机人适应学”,简称“适应学”,也可以翻译为“宜人学”、“人因素”。
西方从文艺复兴以来,艺术逐渐转向以人为本。英国的艺术和手工艺运动、德国工作联盟、包豪斯、乌尔姆造型学院等等都致力于“以人为本”的设计。我国早在两千年前就出现了人本主义哲学,但是在近一百年学习西方技术时,在某些方面没有意识到西方技术科学理论中以机器为本的价值观,至今没有发觉以机器为本对工程技术造成的负面影响,反而认为“人必须适应机器是无可非议的”。要改变二百年来形成的技术理论,还需要很长时间和努力。然而从198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普遍建立工业设计专业,艺术设计领域很快就建立了“以人为本”的概念,并进一步提出“物我合一”的设计思想,这的确会对我国科学技术起到重大弥补作用。然而还必须看到,目前在产品设计中,“以人为本”和“物我合一”大多停留在泛泛而谈的阶段,并没有转变成为具体的设计思想。什么是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从榔头设计就可以认识这个问题,凡使用过榔头的人,谁手没有被它砸过?凡使用过刀的人,谁的手没被刀伤过?遗憾的是,几乎人人都认为这是自己“不小心”,这就是以机器为本的思想。“以人为本”就会认为,榔头和刀设计得不好才会伤人。刀、锯、斧、锤,实质上是四种危险工具。按照功能主义设计思想,它们的外形符合功能要求,但是按照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它的外形并不符合人的视觉感知,反而造成了视觉上的错觉,使人以为“简单的外形”意味着“我会使用”。外形设计应当给人提供行为引导,避免人体损伤。换句话,按照以人为本的观点,外形应当符合人的感知和使用需要。用以人为本的观点重新评价近二百年来设计的各种机器、工具、汽车、飞机、计算机,就会发现很多问题,它们的设计思想大多只考虑了机器的功能,为了提高机器工具的效率、速度、精度,而忽略了人的特性,许多设计中根本没有考虑人的感知、行动、注意力、理解方式、疲劳、情绪等等特性。在评价汽车、飞机、油轮事故时,往往从技术理性出发,认为是人的“操作错误”造成的。这意味着,要真正使“以人为本”价值观对产品设计起作用,仅靠艺术是远不够的,甚至有些形式美感的观点可能并不适用于具体的机器工具计算机的设计。艺术可以给人提供美感,但是美感只是人的需要之一,在很多情况下它并不是最重要的需求,机器工具计算机的设计首先要符合人的行动特点,因此工业设计的理论还必须建立在心理学、符号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并以此研究带动工科的工程设计,使其转变成以人为本,建立新的设计过程。
5.艺术中的色彩感是造型过程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由古以来,色彩在美术表现中起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工程技术界近二百年来几乎都忽视了色彩在工业产品中的作用,一直到1950年代,汽车、电话、家用电器等等决大多数工业产品都采用黑色,20世纪初美国汽车巨头福特曾经说过:“只要是黑的,用任何颜色都可以。”德国包豪斯的艺术家依顿首先研究了色彩的互补和对比效果,建立了色彩学理论,康丁斯基开设了色彩学课程,成为工业设计的重要基础课之一,从此才把色彩普遍带入到工业产品中。1950年代以后工业界才开始普遍注意色彩对工业产品的作用。1998年,因特网上的加拿大美国工业设计论坛曾经讨论过一个问题:工科院校现在普遍开办了工业设计专业,那麽艺术院校的工业设计比它们有什么优势?讨论者普遍认为,工科院校可能将来会成为工业设计的主体学校,但是色彩表现却是艺术院校独特的优势。色彩在当代工业设计中的含义与传统美术中的含义并不完全相同。色彩对外形设计起四个作用。第一,色彩影响人们对产品的感知方式,通过色彩设计可以控制用户按照约定方式去感知对象的结构,例如,通过颜色引起注意,通过颜色表现比例和方向,表现结合或分离的结构关系等等。第二,色彩是人因素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例如通过颜色可以表现安全,或提醒危险等等。第三,色彩具有美学功能,影响人们的感觉和情绪。第四,色彩是文化的一种美学象征,各种文化中,色彩的含义各不相同。
参考文献:
注1:Selle, G.(1994): Geschichte des Design in Deutschland.Frankfurt: Campus-Verlag.注2:Fischer, W.(1987): Zwischen Kunst und Industrie, der Deutsche Werkbund.Stuttgart: Deutsche Verlag-Anstalt.注3:Gropius, Walter(1956): Apollo in der Demokratie.In: H.Probst/C.Schaedlich, WalterGropius.Band 3.Verlag fuer Architektur und technische Wissenschaften, Berlin.注4:Venda, V.F.(1989):Ergonomics, education and safety systems research in the USSR.In: A.Mital(Ed.), Advancs in industrial ergonomics and safety I.London: Taylor and Francis.注5:Oborne,D.J./Branton,R./Leal,F./Shipley,P./Stewart,T.(1993): Person-centered
ergonomics: A Brantonian view of human factors.London: Taylor & Francis
第三篇: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地位与作用
论文
论述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地位与作用
院系:电气与信息工程系 班级:13级电气本科三班
姓名:王凯歌 学号:04991303009
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地位与作用
摘要:在65年前那场波澜壮阔的全民族抗日战争中,中华儿女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潮流和人民要求,以自己的坚定意志和模范行动,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为打败日本侵略者和争取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关键词:领导者
中流砥柱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组织发动者、中流批柱和英明的领导者——这是抗日战争全过程所反映的事实。一切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有全面了解而又尊重历史事实的人们,对于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领导地位和作用,都公认不疑。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在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在内的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发动、坚持和取得胜利的。在诸多合力中,国共两党分别领导的两个抗日战场,相互配合,共同为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作出了巨大牺牲和重要贡献。其中,中国共产党在整个抗日战争中,始终高举抗日大旗不动摇,始终站在抗战前列不后退,并以共产党人为国为民、无私奉献、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精神和抗日先锋模范作用,赢得全国人民的信赖和拥戴,成了中华民族的先锋、中国人民的脊梁,在全民族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从宏观上、本质上和发展观点看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应该具备以下条件:一是能够代表民族利益,反映人民愿望,提出合乎时代潮流的政治主张,获得人民的信赖和响应;二是能够制定符合国情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推动历史前进,得到人民的拥护;三是能够团结绝大多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得到人民的支持;四是能够起到先锋模范作用,成为群众表率,得到人民的爱戴。
一、中国共产党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动全民族抗战的倡导者、推动者和政治领导者。众所周知,日本侵略者妄图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始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也由此开始。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高举团结抗日的爱国主义旗帜,坚定地站 2
在抗日斗争的最前列,为推动全民族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
历史表明,如果没有共产党“真心实意地出来主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那就无人发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无人领导和平解决西安事变,那就无从实行抗日。”同时表明,“在要不要抗战的问题上,蒋介石受了我们的领导,就是我们推动了他抗战。”从这个意义上讲,蒋介石接受了共产党的政治领导。
二、中国共产党是发展抗日力量,掀起抗日高潮的政治核心和战略指导者。全面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的分歧由要不要抗日转向怎样抗日的问题。由于两党代表的利益不同,参加抗战的原因和目的不同,因而一开始就提出了两条不同的抗战指导路线和军事方针,形成了两个不同的抗日战场,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抗战局面。
共产党的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把全民族抗日推向了高潮,并在实践上指导共产党的敌后战场取得节节胜利。八路军首战平型关就威名天下扬,粉碎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得到了蒋介石的嘉奖,振奋了全国民心,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此后不久,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抗日武装,深入敌后,开展广泛的人民游击战争,收复大片国土,解放5千多万人民,建立大小10多个抗日根据地,抗击了近半数(约40万)侵华日军,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的正面战场,迫使敌人占领广州、武汉后停止了对国民党战场的战略进攻,促进了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
历史证明,“敌人进攻,国民党败退,如果没有八路军、新四军的对敌反进攻,战略相持阶段的出现是不可想象的。”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败局也必将更为严重。从这个意义上讲,即使在抗战第一阶段,也是共产党对全国抗战起了政治核心和战略指导作用。
三、中国共产党是坚持团结抗战,反对分裂投降,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力量和坚强堡垒。为了维护团结抗日的大局,共产党作出了重大牺牲,顶住了投降反共逆流,为全国人民的抗日大业作出了杰出贡献。一方面及时提出了“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三大政治口号,开展了声讨汪精卫集团叛国罪行的斗争,制止了蒋介石集团的投降活动。另一方面制定并坚持了“又联合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以及高度克制、忍让的“自卫”斗争等政策、方针和原则,阐明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政策和战胜 3
敌人的三大法宝,向全国人民指明了“中国向何处去”的方向。
历史证明,如果没有共产党“真心实意地出来维持抗日的大局,反对投降、分裂、倒退的危险倾向,那就会弄得一团糟。”也就根本不可能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和抗日战争的胜利。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和敌后战场,是坚持抗战、争取胜利的中坚力量和主要战场。在长达6年左右的战略相持阶段,由于日军进攻的重点由国民党战场转向共产党战场,敌后战场成了抗战的重心,敌后军民成了坚持抗战的“脊梁”。
坚持抗战打败侵略者的历史重任落到了共产党肩上。这个时期,日本侵略者投入60%以上的侵华日军对敌后抗日军民进行反复的残酷“扫荡”、“蚕食”和“清乡”,乃至灭绝人性地实施“三光”政策和施放细菌、毒气。敌后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为全国人民的抗日事业作出了具有决定意义的贡献。一是抗击了三分之二左右的侵华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减轻了国民党战场和太平洋战场的压力;二是取得了“百团大战”的伟大胜利,打得敌人惊呼要对华北“再认识”,极大地振奋了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三是创造了地道战、地雷战、敌后武工队等多种斗争形式,用鲜血和生命粉碎了敌人的“扫荡”、“蚕食”和“清乡”,保卫和发展了解放区。四是解放区开展了整风、大生产和练兵运动,战胜了严重困难,并为战略大反攻作了重要的精神和物质准备。五是1944年发动局部反攻和夏季攻势,对敌占城镇、交通要道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态势,为转入全面反攻奠定了重要基础。
历史表明,“所谓相持阶段,实即解放区与敌人的相持。”其特点就是“敌人与解放区之长期反复的最残酷的战争。”如果没有敌后解放区战场与敌人相持的战争,并在最困难的条件下长期坚持下来,“那就不会有什么相持阶段,”也就不会有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中国共产党则始终认为,“民族革命与民主革命是同时的,不是民族革命过去之后,再来一个民主革命阶段”。抗日战争只是中国革命的一个阶段,进行抗日战争,不仅要驱逐日本侵略者,而且要为建设新中国创造条件。因而,中国共产党在与国民党合作抗战的过程中,努力把改革国内政治、推动社会进步与坚持抗战紧密结合起来,对于要不要建设新中国、怎样建设新中国的问题从理论上和 4
实践上进行了不懈探索。
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在看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
2、中国党史出版社,2002年
3、李伯雍、廖开顺《中日战争实录》,中国文史出版社,1995年版。
第四篇:论公司法律顾问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论公司法律顾问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金振朝
【学科分类】公司法
【摘要】公司聘请法律顾问主要是为了防范法律风险和化解法律风险,并由此产生公司法律顾问的两大基本职能,其中关键在于前一种职能的有效发挥。为确保公司法律顾问的事先防范法律风险的作用,必须在公司决策和日常经营管理等公司治理中赋予公司法律顾必要的参与地位和制约力量。
【关键词】公司法律顾问;法人治理结构;法律风险;防范 【写作年份】2007年
【正文】
在现代社会,无论是公司的内部治理和外部交易都面临着日益增多的法律风险。这种风险从从宏观上说属社会风险,从微观上说属人为风险,具有可预见性和可控性。由于法律不仅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技术,不论是从事何种法律职业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和实践经验。因而预见和控制企业的法律风险,必然需要专门的法律人才,公司法律顾问就是为了满足这种需要而产生。相对于公司的其他职务,公司法律顾问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但在不少公司里,公司法律顾问的附属地位和辅助作用常使得公司法律顾问缺乏必要的独立性,而只能在咨询建议和事后补救方面发挥作用。因此必须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来探讨公司法律顾问的地位和作用。
一、公司法律顾问及其职责
从广义上讲,凡是经常性为公司提供法律服务或帮助的法律专业人士都可以称作是公司法律顾问,包括专职的公司法律顾问也包括为公司提供兼职法律服务的社会律师、大学教授等。狭义上而言,公司法律顾问应该仅指具备企业法律顾问执业资格,在公司里担任特定法律顾问工作职务,从事企业法律事务的专职法律工作人员 [1]。如1997年原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发布的《企业法律顾问管理办法》第2条规定:“本办法所称企业法律顾问,是指具有企业法律顾问执业资格,由企业聘任并经注册机关注册后从事企业法律事务工作的企业内部专业人员。”即是采用了狭义的法律顾问概念。并且根据《企业法律顾问管理办法》第5条第2款的规定,未取得执业资格而在企业辅助从事企业法律事务工作的人员,只能称为助理企业法律顾问。实际上,大部分无法律顾问执业资格而在企业专门从事法律顾问工作的人员同样也被人们称作企业法律顾问,可见上述规定并未在实际生活中完全得到普及。由于广义上的两种法律顾问在从业要求及从业机构、服务对象范围、职责任务、与公司的紧密程度以及规范制度上的众多区别,实在不宜将两者混为一谈。故本文中所称的法律顾问,主要是指公司内部具有相应任职资格的专职法律顾问。
《企业法律顾问管理办法》第9条规定了企业法律事务机构及法律顾问的职责,避免了办法出台之前法律顾问职责不明,无章可循的混乱局面,但正如该办法第三条规定的那样,企业法律顾问在企业中所真正发挥的作用,也不过是“企业领导人在法律方面的参谋和助手”。即使总法律顾问是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能参与企业重大经营决策,也不过是全面负责企业法律事务而已,仍属于“谋士”的行列。即企业法律顾问机构在企业中的地位,不过是一个咨询部门,尽管能通过提出法律意见对企业重大经营决策施加影响,但从根本上无权制约企业领导的最终决策。
2004年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并施行的《国有企业法律顾问管理办法》则赋予了企业法律顾问更多的权利义务,不再将企业法律顾问界定为“参谋和助手”的角色,并强调了企业法律顾问“以事前防范法律风险和事中法律控制为主、事后法律补救为辅”的工作原则。从而将企业法律顾问在公司经营决策中的地位有了明显的提升,企业法律顾问的介入也更强调事前和事中的防范阶段。但总体说来,企业法律顾问在公司治理结构中还是处在决策辅助人的地位,无论是法律顾问机构还是企业总法律顾问,都不拥有企业决策中的牵制力量。其弊端显而易见:一方面在决策者的指挥和领导下,企业法律顾问的独立性难以体现,在信息获取上也相对较晚甚至不全面,对于企业将来面临的法律风险不易作出理性的判断;另一方面,企业法律顾问的的核心作用发挥取决于决策阶段企业法律顾问提供的法律意见的权威性和约束力,辅助机构和人员的地位不足以使企业法律顾问的法律意见产生较大的影响力。因此,现代企业欲防范、控制和规避企业运行中的法律风险,还必须充分重视和发挥企业法律顾问在经营决策中的重要作用。
二、公司法律顾问与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corporation governance)是旨在通过合理分配公司的权力资源,不断完善公司管理运营与监督控制的权力配制系统,促进其良性运转,以实现公司的经营目标并最终实现股东利益的最大化,其以分权为前提,以公司组织机构为物质基础 [2]。根据公司治理所需的四种职能,公司组织机构一般大体上可以分为权力机关(股东会、股东大会)、决策机关(董事会)、执行机关(经理)、监督机关(监事会)四类。公司法律顾问与前述各组织机构之间的关系当为如何?下面分别进行阐述。
(一)公司法律顾问与股东(大)会
很显然,公司法律顾问进入股东(大)会或者作为股东代表的结果必定是事与愿违。首先,进入股东(大)会的必然是公司的股东,要求公司法律顾问必须具备这一条件既无必要又显得荒谬。其次,即使公司法律顾问具备股东身份,如果作为部分股东的代表则必然带有主观倾向,难以独立、全面地履行职责;若作为全体股东的代表则不大可能,因为股东(大)会作为公司的意思机关,往往决定的是关系公司前途命运的一切重大事项,各股东之间的意见难免会产生分歧,否则形同一人公司。第三,也是最主要的,公司法律顾问的职责和股东(大)会的权力存在冲突。股东(大)会以合议制的方式表达公司投资者的意愿,行使《公司法》赋予的投资者所拥有的决定公司命运的各种权力,其工作方式是定期年会和临时会议,且一般不介入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这与法律顾问在全面介入公司的日常经营决策和管理活动,防范和化解公司面临的法律风险,普及法律知识和进行法律宣传教育的基本职责是有着天壤之别的。
(二)公司法律顾问与监事会
公司法律顾问与监事的身份和监事会的职责也是不相容的。从产生上说,公司法律顾问由公司聘任,而监事和监事会由公司选举产生;从职责上说,公司法律顾问的主要职责是对公司经营行为进行事前、事中法律防范和事后的法律补救,而监事会的主要职责是对董事、经理的经营管理行为及公司财务进行监督,且一般为事后监督;从履行职责的的方式来说,公司法律顾问要广泛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与决策活动,甚至对外代表公司处理与公司有关的法律事务,而监事会一般不参与公司的决策及管理,对外也不代表公司执行业务。因此,尽管作为监事会成员的监事也应当具备与履行监事职责所需的法律知识,且工作的内容也可能有不少涉及法律方面,但从根本上说公司法律顾问与监事会之间只能是平行而不是交叉关系。
(三)公司法律顾问与经理
经理是由董事会聘任的、负责组织公司日常经营管理活动的公司常设业务执行机关,经理行使职责不需要以多数原则形成意志和决议,而是以担任总经理的高级管理者的最终意志为准,这是经理的执行机关性质和经理所面临的瞬息万变的市场形势要求经理必须迅速、果断地作出应变的特点决定的。应该说,公司法律顾问的相当多的职责是辅助经理做好公司的经营管理工作的,如参与项目谈判、起草审核合同、完善规章制度、处理经济纠纷等大都与公司经理的职权密切相关。既然企业法律顾问的相当一部分职责是协助经理的工作,那么公司法律顾问工作机构是否就应当是经理下属的一个职能部门,而所有的公司法律顾问都是经理的下属工作人员呢?若是,则公司法律顾问实际上远离决策,公司法律顾问的职责则必然大为缩减,这显然与设置公司法律顾问的初衷和主要作用貌似神离。
(四)公司法律顾问与董事会
相比于其他机构,惟有公司的董事会是代表公司并行使经营决策的公司常设机关。董事会对内管理公司事务,对外则是以公司名义活动的常设管理机构。因而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体系内,董事会的地位和作用处于核心的位置,董事们受公司股东大会的委托管理公司事务,进行经营决策,表达公司意志,领导公司的一切重大经营活动。董事虽然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但董事不以拥有公司的股份为其任职资格的必要条件,只要具备公司法规定担任董事的积极条件而没有相应的消极条件,即使不是公司的股东也可以被选任为董事。因此,从任职资格上看,公司法律顾问并没有被排除在外。从职责上看,董事会为公司的最高决策者和内部监督者,是由全体董事组成的公司法定常设机关,而公司总法律顾问的重要职责之一便是“参与企业重大经营决策,保证决策的合法性,并对相关法律风险提出防范意见”,两者应为密切配合。
这么说来,是否意味着公司的一部分董事必须由公司法律顾问来担任呢?笔者认为,没有绝对的必要!其一,若公司法律顾问同时担任执行董事(内部董事),固然能使公司法律顾问在公司经营决策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如前所述,执行董事往往由与其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股东推荐并选出,这必然会对特别是作为法律顾问所必须具备的独立性和客观性造成不利影响;其二,若公司法律顾问同时担任非执行董事(独立董事),然则导致另外的一些问题,即独立董事的独立性要求该类董事除在公司担任董事职务之外不得在该公司担任其他职务,而独立董事的职能主要是对公众公司内部董事的经营行为实施监督和对公司的利益和小股东的利益给予保护,这与公司法律顾问的职能显著不同。公司法律顾问的职责与董事职责的确存在一些契合之处,但不宜将两者相互代替或是完全重合。
在不少国家的现代公司法上,董事会可以设立专门委员会(special committees),并在董事会的授权下从事某些属于董事会职能的活动。这种专门的委员会实际上是公司董事会的咨议机构,其可以向董事会提供建议,并在某种程度上代表董事会,但委员会的设立及其权限的授予不构成董事法定注意义务的满足和责任的免除,因为专门委员会对董事会负责,其提案交由董事会审查决定
[3]
]。公司法律顾问的角色与专门委员会委员十分类似,但相比于公司法律顾问作为董事会成员参与表决有关决议而言,专门委员会对董事会决议形成的制约作用似乎仍略显不足。
由以上分析不难得出,公司法律顾问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地位其实并不重要,而关键是能使公司法律顾问在决策和执行阶段的风险防范和化解作用能得以充分发挥。为了能使公司法律顾问拥有相当的制约力量而赋予公司法律顾问与公司治理结构相关的地位,须通过公司章程或内部规定作出适当的安排以防止角色冲突。而不同性质的公司、不同的经营范围以及不同的人员构成等使得不同的公司面临着不同的法律风险,且在公司运行中法律风险主要是集中于决策阶段还是执行阶段也有差异,因此公司法律顾问究竟在公司中处在何种地位,应主要取决于各个公司对于法律风险的不同控制模式和具体安排。
三、公司法律顾问在完善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公司法律顾问在完善公司治理中有着旁人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应然状态下,主要体现为:公司法律顾问不仅要在公司的设立和运行中帮助公司设计好章程和各类规章制度,以帮助公司在设立之初即建立好法人治理的良好分权制衡基础,还以决策者和管理者的身份参与公司重大决策和日常经营管理活动,是公司董事会意志形成和贯彻执行中不可或却的制约力量。
(一)公司法律顾问在公司治理结构确立中的作用
公司的很多员工是在公司成立之后才招聘进来并正式开始工作的,但在很多时候公司法律顾问在公司成立之前便已开始加入和开展工作。这是因为公司在成立之初面临着公司章程的制定、公司设立、登记、人员雇佣等大量的法律问题,其中核心事务即包括通过制定公司的章程初步确立公司的治理结构。我国《公司法》在作最近的一次修订之前,公司法中存在过多的强制性规定,导致不少公司在成立之时章程雷同,且大多是照搬《公司法》的有关规定,公司法律顾问以及律师在起草章程中的作用十分有限。2006年1月1日起实施的新《公司法》进一步扩张了公司与股东的自治空间,大幅减少了国家意志对公司章程的不必要干预,提高了任意性规范的比重,极大地扩展了公司治理上的自由空间。如新《公司法》第43条:“股东会会议由股东按照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但是,公司章程另有规定的除外。”第49条第1款:“董事会的议事方式和表决程序,除本法有规定的外,由公司章程规定。”第56条第2款:“监事会的议事方式和表决程序,除本法有规定的外,由公司章程规定。”尤其重要的是,新《公司法》在规定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以及监事的职权时都在最后加上了“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职权”。这些表明,公司法律顾问在起草公司章程时对于公司治理结构及其规则不再像过去那样简单抄袭即可,而是应充分运用法律赋予给公司的自主权,结合法律的规定和拟设立公司的具体情况量体裁衣,科学合理地依法分配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和监事的权力,制定各类法定机构的议事规则和程序,这既有利于防范和解决内部争议,减少不必要的内耗,又可为公司治理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
(二)公司法律顾问在公司治理结构运行中的作用
如本文前面已论述,公司的法律风险控制关键在于事先防范,而真正要想做到前期预防,公司法律顾问必须在决策阶段即开始介入。并且公司法律顾问的作用要想落到实处,就必须使得企业法律顾问成为董事会决策中必不可少的关键角色,即可通过相关立法或者制定公司章程的议事规则中强行规定对于涉及法律的事项,其决议的作出前提必须是已参考公司法律顾问的意见,并以此为衡量标准,明确决策各方的责任。对于公司有关合并、分立、破产、结算、投资其他重大交易等方面的决策,除了在技术上和经济上的论证之外,还必须进行法律风险分析和评估,并且法律意见必须和决策讨论记录、结果等一起保存于公司。除此外,公司应当从各方面为法律顾问行使职责提供必要的保障,包括制度保障、职务保障和物质保障,以确保公司法律顾问获取信息的权力、参与决策的权力以及提出法律意见的程序和规则得到遵守,同时也有助于界定公司法律顾问是否适当地履行了自己的职责。
公司法律顾问在协助公司经理贯彻执行董事会决议,进行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的工作虽然也可以分为事先防范和事后补救两类,但对公司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而言,公司法律顾问的工作要尽量做在前面。这里的防范内容和重点有了变化,即主要是与公司日常经营有关的合同管理、知识产权管理、商业秘密保护、劳动保障、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进行法律知识培训和进行法律宣传等。事后补救则主要是解决公司所面临的各种法律问题、纠纷,通过代表协商、代理诉讼、仲裁等纠纷解决机制维护公司利益,减少公司损失。只是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公司法律顾问更多的是以非决策者的身份出现,并以此形成了社会公众对于公司法律顾问在公司治理结构中所应发挥作用的片面理解,如仅依此理解设立公司法律顾问机构和聘请专职公司法律顾问,对于及时防范和化解公司面临的法律风险仍无太大裨益。
【注释】
[1] 有的学者似乎将法律顾问与律师混淆了,认为狭义的法律顾问,仅指律师。参见谭世贵主编:《律师法学》(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243页。
[2] 甘培忠著:《企业与公司法学》(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94页。
[3]] 施天涛著:《公司法论》,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436页。
第五篇:论依法行政在依法治国中的地位与作用
编号:
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毕业论文(设计)
1)论文题目:论依法行政在依法治国中的
地位与作用
学 生 裘飞飞 指导教师 徐老师 专 业 公共事业管理 层 次 高起专 批 次 072次 学 号 W330501072023 学习中心 浙江人才专修学院 工作单位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年 月
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
I
摘
要
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立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纲领,第一次写入党的纲领性文件。这是我们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重大完善和发展。加强对依法行政与依法治国关系、依法行政在依法治国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如何加强依法行政等方面的研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关系
基本保证必须
急需工作 II
目录
摘要...........................................................................................................II 1依法行政与依法治国的关系..................................................................4 2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基本保证...........................................................4 2.1行政权在国家政权中的重要地位决定要依法行政........................4 2.2政权与人民群众的密切关系决定必须依法行政............................4 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依法行政..................5 3.1干部的思想观念跟不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形势的要求.........6 3.2政府管理机构和管理手段不适应...................................................6 4当前依法行政急需作好的几项工作.......................................................6 4.1摒弃人治思想,树立法治观念......................................................6 4.2加强法制学习、宣传教育,强化法律意识,提高行政执法水平..7 4.3加强政府的行政监督检查职能......................................................7 4.4加强法制监督,建立完整的法律监督体系,促使行政机关依法行政...................................................................................................8 4.5违法必纠,严肃政纪、法纪..........................................................8 后记.....................................................................................................9 参考文献.................................................................................................10
III 1 依法行政与依法治国的关系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参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事业管理和社会事务管理,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能依法进行,使国家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和规范化,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它反映了社会从人治向法治转变的历史进程,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依法行政,是指国家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权限,在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内,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各项社会事务,依法进行有效管理活动。它要求一切国家行政机关和工作人员都必须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充分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行政职能,作到既不失职,又不越权,更不能非法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依法行政的范围,包括行政立法、行政执法、行政司法都要依法进行,其核心是行政执法。因为行政执法,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国家公共权力,按照法律、法规赋予的职权,对管理相对人采取直接影响其权利义务的行为,或者对管理相对人的权利义务的行使和履行情况直接进行监督检查并作出处理结果的行为,最容易侵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所以,依法行政的核心,是依法行政执法。
依法行政和依法治国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依法治国由依法立法、依法行政、依法司法和依法监督等内容组成。在这些内容中,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核心和重点。因为一个国家的整个管理活动,不是靠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和军事机关,而主要是靠各级人民政府进行的。如果各级行政机关都能依法行使职权,依法进行管理,那么,依法治国就有了基本保证。坚持依法治国的方略,又为依法行政创造了大环境和前提条件。如果没有依法治国的方略和大环境,就根本谈不上依法行政。但没有依法行政,依法治国就会落空。因此,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国家里政府行使行政权力所普遍遵循的基本准则,也是实现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基本保证
2.1 行政权在国家政权中的重要地位决定要依法行政
所谓行政权力,是国家行政机关管理内政、外交的权力,即各级行政机关依照国家法律和国家权力机关的授权行使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各项行政事务的管理权力。它的管理对象是社会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一个国家的整个管理活动都是由各级行政机关进行的,行政机关能否合法有效地行使好行政权力,管理好国家各项行政事务,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任何一个国家都非常重视行政权力的建设和制约。
2.2 政权与人民群众的密切关系决定必须依法行政
由于行政权力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管理国家各项行政事务的公共权力。因此,行政权力的行使具有自己的特征。一是行政权力是由法律设定和权力机关的授权。为了保证国家各方面的有效管理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与稳定,促进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家不得不授予行政机关很大的权力,如行政立法权、管理权、处罚权和强制权等,而这些权力不受法律的约束,就有可能走向专横、滥用,甚至腐败。同时,我国的行政机关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也是法律的执行机关,因此,必须执行国家法律的规定和权力机关的意志,行政权的运用必须对权力机关负责,对人民负责,行政权力的行使必须在国家法律规定范围内行使,不能越权。二是行政权力属于国家公共权力,具有强制性和单方面性。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力时,只能依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依法作出各种行政行为,这些行政行为都是行政机关单方面的意志表示,不需要与管理相对人协商。行政决定一旦作出,行政管理相对人就具有服从的义务,其他国家机关就具有协助的职责,而且是以国家强制力作保证的。如果行政管理相对人不履行法定义务或行政决定,行政机关有权采取强制措施或强制执行,强迫其履行。三是现代行政权力急剧膨胀,无处不有,无处不在。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政府管理任务的繁重,现代行政权力急剧膨胀,介入各个领域、各条战线,已经越来越多地介入国家刑事、民事问题。如有的国家出现了“行政刑罚”现象。在我国,象轻微违法犯罪行为,不构成刑事处罚的,由政府部门的劳动教养委员会批准劳动教养。行政司法、行政调解、行政仲裁、行政合同等都在急剧增加。如果不对行政权力的行使加以规范和制约,那么,行政权力必然要走向专横、独裁、滥用和腐败,甚至影响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四是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力时,享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国家为了保证行政管理的效率性,赋予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力时,享有很大的和较宽幅度的自由裁量权。自由裁量权是属于行政权的一部分,是提高行政效率的重要措施,但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自由裁量权时,存在着某种扩张性和随意性。这就要求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力时,不仅要依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依法行政,而且还要根据依法行政原则拓展到自由裁量领域,即依据法律精神和立法目的行政。行政机关作出行政行为的内容要客观、适度,要符合立法目的,作出的处理决定要合情合理,不能畸轻畸重。由于上述行政权力的这些特点所决定,各级行政机关在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时,只能依法行使,不能违法和越权。否则,就会侵犯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甚至造成损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依法行政
市场经济是一种自由、竞争的商品经济,也是一种法制经济。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在提高经济效益、改善产品质量、增强企业效益、优化资源配置、奠定微观经济基础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实现优胜劣汰,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与发展。在客观上要求我们不能直接地、过多地干预它。但是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政府职能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作为经济活动的组织者、指挥者,掌握着对经济要素的控制权、物资分配权、资金调拨权、人事任免权等。这些权力是与经济活动的组织者、指挥者的身份相适应的,如果没有这些权力,就无法对经济活动进行组织。因此,企业办成了政府的附属物,没有任何经营自主权。在这种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行政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主要是通过指令性计划、行政命令和强制措施等手段,对国家的经济、文化、教育、科技、行政事务进行集权式的管理。行政命令就是这种体制运行的准则和依据。不需要法律的调整和规范,那时也没有法律。主要是靠行政命令,实行“人治”。现在,我国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些政府职能和干部的思想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3.1 干部的思想观念跟不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形势的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要求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思想观念。但在少数干部中,仍被一些“姓社”“姓资”的抽象概念束缚着思想和手脚,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特有东西,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这种思想反映在实践中,欲干怕犯错误,不干怕掉队,表现出瞻前顾后,左右观望。还有些干部对市场经济存在误解,认为市场经济是万能的,搞市场经济,政府什么都不要管了,一切都由市场机制来调节。反映在实际工作中“大撒手”,该管的不管,该检查的不检查,放纵了市场主体的违法行为。结果在社会生活中出现的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坑害消费者,牟取暴利的情况十分严重。这些思想的实质和产生的根源,还是对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没有认清。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中的精辟的论断,已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使我们全党和全国人民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的认识有了新的重大突破。因此,我们各级干部必须加强学习,深刻领会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转变思想观念,确立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观念。
3.2政府管理机构和管理手段不适应
现有的政府机构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形成和建立起来的,它适应的是当时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现在国家确立和发展市场经济模式,那么,国家的管理职能、管理机构都必须转变,以适应新的市场经济规律。但目前的政府管理机构,远远不适应新形势要求。具体表现如下:政府机构臃肿,层次重叠,人浮于事,办事拖拉,效率低下。尤其是少数行政职能部门,运用手中的权力,以履行行政职能的形式,对社会资源、生产要素和市场运行进行操纵,甚至形成“行政垄断”。这与商品经济的高效率发展格格不入,严重地影响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所以,国务院下决心进行机构改革,精简人员,建立一个高效率的、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精干的政府领导机构,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国务院与地方各级政府都进行了机构改革和精简人员。但在管理手段上,有些各级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仍习惯采用行政手段、长官意志和行政命令的方式,进行粗暴的管理,直接决定各种经济活动,不会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来管理国家各项行政事务。结果必然压制市场经济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当前依法行政急需作好的几项工作
4.1 摒弃人治思想,树立法治观念
人治与法治,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的关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方面,“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规范是靠人来制定、靠人来推行的,在形式上很难分开。但二者又截然对立。法治,就是指法律至高无上,国家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等一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都必须遵守,一切管理都必须按照法律来进行,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目前,我国很大程度上还存在“人治”思想。虽然党的十五大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确立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纲领。但人治思想经过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在人们的思想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影响极深。解放后又没有进行彻底的批判,相反,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继续实行人治。对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法治,认为那是资产阶级的东西,无产阶级不能接受。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行政命令、长官意志、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干涉司法机关独立办案的现象还十分严重。所以人治思想在广大干部思想中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我国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艰苦探索,才认识到依法治国的重要性,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方针。因此,我们各级领导干部,都必须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市场经济要求我们树立法律观、法治观,树立依法治理社会、依法管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科技等依法行政和依法治国的观念,依法管理好本部门的工作。当前要树立法治观念,必须首先树立法律支配权力的观念,纠正权力支配法律的错误思想。封建社会是权力支配法律,“法由君出”,皇帝的意志就是法律,国王就是法律,行政权力支配法律。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法律支配权力,“法律应该成为国王”。马克思主义主张实行权力制衡,建立强有力的制约机制,认为过分集中和没有制约的权力容易导致专断和腐败,这种制约机制必须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上。在国家各个生活领域中,法律应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各机关、各部门、各政党都必须在法律规定范围内活动,各级政府都必须依法行政。这样才能做到法大于权,法律支配权力。
4.2 加强法制学习、宣传教育,强化法律意识,提高行政执法水平
强化法律意识,这是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必备条件之一,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显得更为重要。只有提高全民族的法律意识,才能自觉遵守与执行法律,只有提高全体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才能作到依法行政。因此,必须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对公民来说,通过普法宣传教育,使他们知法、懂法、守法,增强法律意识。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来说,在全民都有较强法律意识的大环境中,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违法行政能加以批评、抵制,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纠正违法行政。对各级领导干部来说,知法、懂法、守法就更为重要和更为紧迫。只有领导干部增强了法律意识,才能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实现依法行政和依法治国的方略。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只有建立起一支具有较高法律素质的干部队伍,才能做到依法行政。很难设想在一支没有法律知识的法盲干部队伍的带领和管理下,能建设法治国家。所以,只有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制观念增强了,法律素质提高了,依法行政才能有保障,依法治国才有希望。
行政许可法的颁布实施,是推动各级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又一重大契机。各级政府部门应该大力削减审批项目,减少审批环节,有条件地要集中进入大厅,实行一个窗口对外,一条龙服务,最大限度地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
4.3 加强政府的行政监督检查职能
政府职能转变后,必须更新管理方式,各级政府由过去的微观管理转变为宏观管理。加强宏观管理的力度,就必须加强政府的监督检查职能,加强行政处罚职能。对市场主体是否遵守法律、法规或者执行行政机关的决定、命令,履行法定义务,都要通过行政监督检查来查证处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主体会出于小集团或个人的利益考虑,有可能不执行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义务,出现偷税漏税、假冒伪劣、欺诈、垄断、暴利或者不正当竞争等违法行为。这就必须加强政府的监督检查的职能,对违法行为进行行政处罚,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我们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规章,如行政处罚法,赋予了行政机关行政处罚权;行政监察法,赋予了行政机关监督监察权;审计法,赋予审计机关审计监督权;统计法,赋予统计机关统计监督权;会计法,赋予财会人员监督权。这些行政监督机关,都要认真负责地行使监督职权,促使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促使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真履行法定义务。另一方面,要加强公安、司法、工商、税务、商检、海关等职能部门的管理和监督,充实和加强行政监督检查队伍建设,以保证政府的宏观管理职能的实现。
4.4 加强法制监督,建立完整的法律监督体系,促使行政机关依法行政
加强法制监督,建立完整的法律监督体系,促使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有权力就必须有监督。要使行政机关和工作人员依法行政,就必须把行政执法活动置于严格的监督之下。我国目前已建立起一套有效的法律监督机制:有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国家专门行政机关的监督、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和社会团体、人民群众、社会舆论的监督,政府内部的层级监督及专项监督。这些监督从不同的渠道保证了行政机关对行政法律规范的正确实施,对于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法律监督工作仍然不够有力,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还相当严重,人民群众对此意见很大。产生上述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认识上的错误,也有监督体制上的问题。为了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必须加强法律监督体系。一是从思想上要进一步提高对法律监督制度的认识,充分认识没有严格的法律监督的权力,最终将导致权力滥用和腐败。二是在体制上要进行改革,并完善监督程序。将主要是自上而下的国家行政机关内部自我监督,改革为以国家权力机关为核心的外部法律监督体系,确立国家权力机关在法律监督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将行政内部监督机关改为直接向国家权力机关负责。加强立法监督,尽快制定监督法等。
4.5违法必纠,严肃政纪、法纪
行政机关和工作人员行使法律所赋予的行政职权,代表国家依法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各方面实施管理,其职务行为直接fwsou.com关系到法律的尊严,关系到国家的形象,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的实现。由于行政权的特点和执法人员的素质不同,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执法犯法等现象。甚至有个别人在执法中搞“权钱交易”、贪污受贿等,严重损害了国家行政机关的形象,侵犯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对这些违法行为或者是犯罪行为,就必须予以严惩,决不能姑息迁就。违法必纠,这是法律本身的要求,也是有效地制止违法行为发生的有效措施。为此,国家颁布了《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等,来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同时规定了对违法行使职权,侵害人民群众的人身权、财产权的行政工作人员,必须进行追偿和追惩。既要追究经济责任,又要追究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通过追偿和追惩,一是教育他本人,今后不再违法,二是教育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遵纪守法。这样全国上下才能形成依法行政和依法治国的局面。
后
记
在本文写作中,各位老师给予悉心指导,领导和同事提供了许多帮助!借此机会表示感谢。同时也感谢那些对我写作有所启迪的作者。由于笔者水平有限,难免挂一漏万,文中如有不妥之处,敬请批评和指导!
参考文献
1.《邓小平理论概论》 2.《公共政策学》 3.《政治学概论》
4.《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作者:方世荣。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5.《行政法的新理念》。作者:张明杰等。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6.《社会主义法制理论读本》。作者:张福森、刘一杰。人民出版社2002。7.《法治系统工程参考资料》。作者:常远。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01。8.《中国宪法教程》。作者:廉希圣。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
9.《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版。第373页。10.《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 1992。11.《法治社会中的权力和权利定位》。作者:刘作翔。[J]法学研究, 1996,(04)12.《依法行政与行政程序法》。作者:崔卓兰。[J]中国法学。199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