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主义教学论在中学地理新课程教材中的体现(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3 00:27: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结构主义教学论在中学地理新课程教材中的体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结构主义教学论在中学地理新课程教材中的体现》。

第一篇:结构主义教学论在中学地理新课程教材中的体现

结构主义教学论在中学地理新课程教材中的体现

[摘要]:本文通过对布鲁纳所代表的结构主义课程与教学论流派的分析,列举对结构主义课程论与教学论流派的认识,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分析其教育目的及对教育的贡献,阐述自己对结构主义课程论与教学论的观点和看法。

[关键词]:布鲁纳 结构主义 课程与教学论 发现学习启示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从19世纪以来,课程与教学论产生了众多的流派,它们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均有比较大的影响。其中,有八种影响比较大的现代课程与教学理论流派,分别为赫尔巴特主义课程与教学论、儿童社会活动中心课程与教学论、发展主义课程与教学论、结构主义课程与教学论、范例教学论、社会改造主义课程与教学论、人本主义课程与教学论、后现代主义课程与教学论。

这八种流派各有其特点,在课程与教育问题上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在这些流派中,我比较赞同布鲁纳代表的结构主义课程与教学论。在此,我想对以布鲁纳代表的结构主义课程与教学论进行分析,探讨其在课程与教育问题上发挥的作用及对产生的影响,并对此引发对课程与教学论思考。

一、布鲁纳结构主义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观点

(一)大胆的假设

布鲁纳宣称:“任何学科以一定的知识的正当形式,能有效地教给处于任何发展时期的任何儿童。”这个大胆假设往往被人误解,然而它的实质是“使问题配合学生的能力,或者找出该问题的某方面以便作出这种配合”。它要求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与课程实施方式相配合,形成“在智育上是正确的方式”。

(二)课程编制

1.课程内容:反映学科的基本结构。

每一门学科中都存在着某些“广泛和强有力适应性的观念”,这些观念形成着学科的结构体系,它们不仅能解释这门学科中某些特定的客观事物,而且能规律地反映出这门学科中一般的客观事物。作为教师,不管教授什么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这门学科的基本结构。因为一旦学生理解了这种基本结构体系,就能够理解事物之间是如何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更有利于学习知识,能不断扩大和加深知识。这样使学生主体认知上的知识结构不断更新变化,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可行的条件。在社会实践中,随着学生知识结构的不断完善,对学科知识结构的发展创造了可能,从而也使学科的基本结构发生与时俱进的改变。2.课程编排:螺旋式组织。

学科的基本原理及概念要螺旋式组织,学习与探究态度也要螺旋式组织。布鲁纳指出,课程编排既要符合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又要使教材能够进行适当的转化,以利于寻找适合 1 儿童、促进儿童智慧生长的教学策略。他提出了课程编写的原则:一是把学科普遍的和强有力的观念态度作为课程的中心;二是将教材分解为不同的水平,使之与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结合起来。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上,他强调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之间的沟通,提出了以学科基础理论知识为中心的“螺旋式”课程编排,一方面体现了直线式编排方式的逐步提高、深化的顺序,一方面又现实了圆周式编排的扩展、加宽的特点。3.课程实施:发现教学

如果没有发现学习型的老师,就教不出发现学习的学生。发现教学的基本步骤有:(1)提出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让学生在疑问中提出自己的问题;

(2)将确定的问题分解为几个具体的小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和方案;(3)协助学生收集和组织有关资料,以供给发现和解决问题;(4)组织学生审查这些资料,从中得出应有的结论;(5)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证实结论,最后使问题得到解决。

实质就是以问题解为核心,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性,以及教师教学的启发性和引导性。4.强调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指导我们进行课程建设和实施教学服务的。所以,在课程教学中过程中,课程评价,我们要把其当成是一种教育智慧,充分利用课程评价来整合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过程。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课程评价要遵循以下观点:(1)课程评价必须对教育目的做出贡献。

课程评价应该有助于教育目的的实现。教育目的集中到一个问题,就是促进人类的发展,使人类能够运用他们潜在的力量去获得一种美好的生活。因而,教育评价应指向教育理想的完善。

(2)课程评价的真正性质是对被评价的课程提出质疑并为改进课程指明方向。

一方面,利用课程评价对课程提出质疑,不断在反思中优化课程结构。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质疑,提出自己的问题,再以问题题解决为核心,使学生达到自主发现学习。(3)课程评价要有效果,必须与教学过程相结合。

我们不能脱离课堂进行课程评价,必须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进行。因为教学过程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剧本情况作出判断,从而才能客观的作出课程评价。(4)课程评价要产生作用,必须有一个组织完备的委员会,其成员包括有关学者、课程制定者、教师、评论者和学生等。

(三)重视培养儿童的直觉思维

直觉是不经过复杂智力操作的逻辑过程而直接迅速的认知事物的思维活动,它是直接观察而不是间接认识,可经由某种捷径而不循惯常的逻辑法则快速地进行。直觉在生活实践中具有重要价值,也是创造活动的重要特征。逻辑思维是重要的,直觉思维也是重要的。已有的教育和课程与教学,忽视了儿童的直觉思维,所以要格外重视儿童直觉思维的挖掘、运用和培养。直觉与学科基本结构之间,存在辩证关系。直觉有助于理解和把握基本结构,但是直觉好的人可能生来有些特殊,不过只有以牢固的,熟悉的学科知识作为背景或基础,直觉 2 的创造性特征才能有作为。

(四)倡导“发现学习”法

1.如果让学生理解了知识的结构,这种理解就会使他不断去发现知识,独立前进。

在学生受教育的过程中,由于时间和资源有限,要使学生利用有限的时间和资源去健全自己的认知水平,只有让学生在接受教育中理解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这种基本结构,学生在自己支配的时间范围内就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智力,去不断完善自己掌握的知识体系结构,进而达到终身学习的境界。

2.学生只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原理,就可以推断所学知识的个别属性。

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利用学习迁移的作用,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能达到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的境地。

3.学生不需要在头脑中记住大量的知识,只要掌握了学习的策略和方法,就自然使他获得大量的知识。

按这样的思路,教师的教学任务不是教给学生系统化的知识,而应该是让学生理解学习知识结构的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想法设法让学生亲自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中。

二、结构主义课程论给我们的启示

创新知识从何而来?“一是扎实的基础知识;二是创造性思维”。可见,布鲁纳倡导的掌握学科基础知识、激发学生自觉思维等教学观念与我们今天发展创新教育的思想是一致的。我们可以针对我国当前学校(尤其是中小学)课程教学中的问题,从中获取更多的启示。

(一)紧跟时代发展,提高课程质量

当前,我国学校的教学内容,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知识“老化”的现象,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往往无法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布鲁纳认为,学科的基本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只能有一个模式。它可以随着学科基本知识和观念的不断扩大和加深而不断提高和完善”。课程的编写要反映时代的要求,应探索和吸取科学研究的成果,反映各科学术领域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课程质量。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某门学科对学生来讲,是否值得学习,往往与它本身是否有用、是否有趣和学生对它是否产生兴趣有关。“一门学科要值得学习,除了有质的保证(注意教材的选择、课程的设计等)外,还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因此,课程的编写在体现教育本身的价值外,还要适应学生的个性特点,要把握好学科体系与学生发展的关系。根据布鲁纳的思想,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主体性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本着“以人(学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思想、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改变教师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创设民主、和谐、活泼的氛围,鼓励学生发表意见、探索问题。

2.发现学习法鼓励学生成为发现者,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教师要善于创设恰当 3 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依据所提供的材料主动而有兴趣地思考、探索和研究问题。得出相应的结论,同时培养他们获取知识和创造发明的能力。

3.学习和探究的态度布鲁纳曾说,仅仅单纯地传递教材结构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具有学习和探究的态度。态度是一个比较持久的个人的内在结构,一个人的态度规定着他认知的对象和对某个对象所持的情感及行为的准备状态。学生态度的培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掌握基本结构的能力,二是学生对自身能力的自信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发现态度,有助于他们知识的掌握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4.改革课程设置设置由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三种课程为内容构成的综合性课程,突出必修课的基础地位,以体现国家对学科课程的共同要求,保证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同时,开设多种多样的、实用性强的选修课和活动课,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其个性和特长。5.优化教学手段改变传统的只靠“一枝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的教学方式,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三)营造浓厚的学习气氛,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

布鲁纳认为,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科学和技术本身有着严密的逻辑体系,又同社会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要“给我们的学校造成更为严肃的学术气氛,以改善中小学的学习气氛”。学校应开展广泛的学术活动,给学生更多的选择吸收知识的机会。在学术活动中,应提倡师生平等交流。自由辩论。这种自由式的思想交流往往是新思想、新观念产生的源泉。

在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上,应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力求直观、形象,努力使静态的事物变成活的教学内容,形成良好的文化育人氛围,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生动活泼的校园中,欣赏自然美,发现社会美,塑造人格美,真正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四)强化内部动机,改善评估机制

布鲁纳认为,“按照理想,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而不是诸如等级或往后的竞争便利等外来目标”[16]。所以,对学生的评价,也不宜过分重视各种奖励等外在刺激。外在刺激虽然对学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它只是激发学生某一方面的特殊行为,并且是短期性的,学生如果如愿以偿(如考试合格)的话,学习往往将会停滞,对学生的长远学习并无益处。因此,教学过程中,更应强调内在奖赏的重要性,把重点放在学生的认知活动方面、让他在成功和失败的亲身体验中增强后继学习的动力。这样的刺激,驱动力强,持续时间长,能使学生切实把外在的教育要求转化为自身的教育需求,持久地激发学习的动力。

(五)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知识经济时代不但要求学生具有广博的知识,还要有良好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在当今的教学过程中,单有基础知识的教授是不够的,还应重视学生自觉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如布鲁纳所说,在发现学习过程中,主要是靠直觉思维的作用,而且,今后的社会形势将越来越需要人们的直觉思维。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学校应注重创设民主、4 和谐、积极、活泼的教学情境。教师要使学生感到有创造的自由,要多给学生思考、提问和发言的机会,同时,采用趣味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探索发现法等多种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方法,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六)认识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弊端

1.“任何学科都可以智力上可靠的方式教给任何年龄的任何儿童”这种大胆的假设是不可靠的,它忽视了非智力因素对人智力发展的影响。

2.它忽视了儿童智力活动与成人智力活动的差异。

在结构主义可从理论中,强调了认识事物时整体结构的重要性,但它没有把整体组成的因素——部分的作用充分考虑,没有进一步强化部分的差异性,即个体差异性对整体的影响。

3.就理论而言,它片面倡导一种狭隘的学术主义

工业革命以后,世界的发展速度加快,人们对于世界的了解必须跟上其发展的步伐。人们的发展必须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求。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片面强调知识和智力,片面强调高级专门人才,不符合社会需要。还有,我们教育者在培养社会所需人才时,学生掌握了知识的结构并不一定能成为高级专门人才,知识要通过恰当的方式转化为能力才能为社会服务。

4.它脱离了社会现实和学生的生活现实

教育是生活的历程,是为准备生活的一种手段,也是延续社会的工具。教育应该本着现实的需要来从事教育,为人类生活的需要而服务。真正的教育便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的组织和客观现实的基础上,任何脱离社会生活和客观现实的教育,都是不切实际的教育。而学生是实施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现实。任何脱离了社会现实和学生的生活现实的教育都是不可取的。

5.“学科结构”难于把握

在现实教育过程实施中,所谓的“学科结构”标准难于统一,这就导致“学科结构”的泛化,且每一种学科结构又不能以充分的优势超越于其他的,实施困难重重。还有以“学科结构””作为编写教材的原则,增加了教材内容的难度和抽象性,给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理解带来了困难。

发人深思的是,布鲁纳在其研究反思中曾言,“我们最终必须重视:教育不是一个与社会无关的中立性题目,也不是一个孤立的题目。教育是一个深刻的政治问题。”从这话中我们更要体会布鲁纳创建结构主义课程论的艰辛和贡献,只有深层次的研究他的理论著作,才能理性的辨析他的理论对于社会的贡献。因为每一种思潮的兴起绝不是空穴来风,它能过站住脚跟也说明它对当时的时代要求有自己的优势,理性和评判的借鉴这些优势,对于研究者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结构主义课程理论,针对当时的问题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改进手段,应该来说对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但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主要矛盾因为格局的变化也相应的改变,那么一种思潮也将在历史的滚滚车轮中,被新的思潮所代替或超越。我们用理性和批判的眼光重新审视它,剥开它神秘的面纱,理解它的真正实质,这对于我之流而言,是受益匪浅的!

第二篇:如何在教学设计中体现新课程理念

如何在教学设计中体现新课程理念

哈尔滨市阿城区朝鲜族中学校

南文铉

以往的课堂教学设计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与学生学习的结果,对于学习的过程和学生能力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学生自然就形成了接受性学习的局面,形成以书本、以老师为准的思维定势,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应该改变以往的设计思路,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即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突出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关注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新课程也明确提出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要求我们老师讲究课堂教学设计策略。

教学设计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备课,是教师运用系统方法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对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做出整体安排的一种构想,即为达到教学目标,对教什么、怎样教,达到什么结果所进行的策划。教学设计要在分析课程目标和教学任务、分析学生实际、分析教学环境与资源的基础上,完成确定的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策略(包括教学程序的安排、教学方法的组合、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教学媒体的选用等)、实施教学评价、编写教学计划等一系列的具体工作。教学设计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因为教学设计的对象是人,其设计的主体也是人,而人是最为复杂的、最难以把握的,同时影响教学设计的因素也是复杂的。因此,教师需要有统揽全局的能力,将教学过程作为一个系统来进行设计,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最高宗旨。

一、传统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课程观中,课程内容规定着“教什么”,而教学则负责“怎样教”,课程与教学的界线泾渭分明。课程内容由政府和学者专家制定,教师的职责是踏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内容,是课程的实施者,很少有机会发挥教学自主性,只能跟在课程计划的后面亦步亦趋,扮演着“执行者”的角色。在这种课程观的影响下,传统的教学设计存在一定的问题是在所难免的,主要表现在:

1、重教材,轻学生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教学的一个最大的特色是“教教科书”,教科书是依据教学大纲编写的,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而且考试主要测试的是教科书上的知识,这导致掌握教科书的程度成了评价学生的惟一尺度。因此,教师进行教学设计主要依据教材与教参,力图将教科书上的每一个知识点都纳入自己的预想中。随后,教师的教学过程便成了对“教案”的照本宣科,一堂课基本上是按教师的预想进行,当教学设计的环节完成后,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就算完成了,至于学生掌握了多少,掌握到了什么样的程度,要到考试时看学生表达的效果如何才知道。因此,传统的课堂教学总是缺少活力,一方面,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教师教得辛苦;另一方面,由于学生的学习体验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即书本知识脱离了学生的生活世界),在应试教育的价值取向下,他们必须去学习那些不想学、不愿意学的知识内容,学生也是学得很苦的,而且凭记忆学到的一些书本知识不能直接运用于实际,更是增添了教师与学生的负担。2.重结论,轻过程

传统的教学设计特别关注结论的记取,却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体验过程,从教学的角度来讲,教学的结论指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所需要获得的结果;教学的过程是指达到教学目标或获得所需要结论而必须经历的必要程序。传统的教学设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试图走一条捷径,将前人的知识经验以最高的效率传递给学生,于是,教师习惯于将知识嚼烂后喂给学生,教师教给学生的是现成的结论、现成的方法、现成的说明,一切都是现成的,无需学生动手实践就可以将知识快速地储存于自己的大脑。这种教学设计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导致学生只会死记硬背,而缺少质疑的能力、创新的能力,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与个性的摧残。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观

现代课程观与教学观认为,课程与教学二者不是二元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作用,有机整合的关系。对课程与教学的关系,美国学者塞勒等人做了很好的比喻:“课程是一幢建筑的设计图纸;教学则是具体的施工。作为设计图纸,会对如何施工做出非常具体的计划和详细的说明。这样,教师便成了工匠,教学的好坏是根据实际施工设计图纸之间的吻合程度,即达到设计图纸的要求来测量的。”从这里看来,“教什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 “怎样教”,但教学在课程面前还是能有所作为的,因为课程的实施依赖于教学,课程实施的程度取决于教学的水准。同时,新课程也明确提出了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也是课程的开发者的新观念,另外,教师本身就是一种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的载体,这些优势使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更是大有作为。1.教学设计的系统观

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是一个系统,是教师、学生、教学媒介以及环境组成的一个有机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这四个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必须全面地考虑四个因素在系统中的作用,而不能只重视其中二个或三个。因此,教学设计其实就是对这个系统的设计,教师要用系统的观点审视整个教学过程。由于教学设计要同时考虑到这四个因素,从而导致了教学设计更趋复杂。教师要从单纯设计教学媒介(主要是教科书)转向多维的立体设计,将设计的中心转移到人的身上来。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并是相互作用的主体,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生生“交往互动”的过程,以交往互动为特征的教学,要求教师与学生能有更多的沟通,在沟通中,教师与学生各自凭借自己的经验,用各自独特的表现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来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在教学设计系统观的理念中,教学不再是教师 “一言堂”,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到教学中,成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在教学设计时还要关注到“系统”中的物的因素,如学习材料的选择、教学环境的控制等,因为这些客观的因素同样会影响到教学过程。教师要真正将教学过程作为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来设计,从整体与部分、整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中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以实现教学系统的整体优化。2.为学习设计教学

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学设计应当引导学生习得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师也就要相应地对教材呈现方式、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进行改革,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由于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无论多完善的教学设计都会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变化、调整、丰富,都会在师生的交往互动中生成和发展出许多新问题、新认识和新成果,因为不仅学生,而且教师的心态总是随着具体的教学情景发生变化,同时知识经验的积累状况也在发生变化。如何处理在教学设计未曾预料、也无法预料的“课堂意外事件”,如果强行按照原教学设计方案进行教学,势必压抑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因为学生任何一个思想的火花都可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苗;如果任何一个课堂中生成的东西,教师都要顾及到,势必影响教学进度,导致教学任务无法完成。教师处在一种进退维谷的两难境地,教师需要更多的教学机智以应对这种局面,正如有的研究者所说,“课堂教学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

教师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富有个性、具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经验的学生,现代教学设计不能忽视个性的存在。因此,教师教学不能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可以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教师只有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智慧,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认真考虑学生的需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变化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3.知识教学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并重

新课程强调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在传统教育中,知识的掌握往往成为评价学生的惟一尺度,而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与发展由于没有统一的评价尺度,不易操作,致使教师、学校以及家长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重视不够,教师也未将学生这方面的发展纳入自己的教学设计中。情感态度价值观隶属于人的内心世界,而人是内心世界是极其复杂的,是难以揣度的,因而无法通过教师的传授而直接获得,必须通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亲身实践才能不断地潜滋暗长。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依托于教材,即“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创设适宜的环境,把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课程实施包括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实施、教学评价三个阶段,教学设计虽然对教学不起决定性的作用,但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起始阶段,对教学过程起着宏观调控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之前需要进行教学设计,但在教学过程中又不可拘泥于教学设计,被教学设计束缚了手脚,一切应以学生为重,以教促学,应学生动而动、应情境变而变,对课堂教学各种变化进行综合把握,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采取有效的措施。

总之,实施新课程,关键在教师,我们的教师必须不断对照新理念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上较好地实现知识的传承、能力的发展、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的统一。

2009年10月

如何在教学设计中体现新课程理念

南 文 铉

哈尔滨市阿城区朝鲜族中学校

第三篇:如何在教学设计中体现新课程理念

在常规教学设计中体现新课程理念

教学设计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备课,是教师运用系统方法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对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做出整体安排的一种构想,即为达到教学目标,对教什么、怎样教,达到什么结果所进行的策划。教学设计要在分析课程目标和教学任务、分析学生实际、分析教学环境与资源的基础上,完成确定的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策略(包括教学程序的安排、教学方法的组合、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教学媒体的选用等)、实施教学评价、编写教学计划等一系列的具体工作。教学设计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因为教学设计的对象是人,其设计的主体也是人,而人是最为复杂的、最难以把握的,同时影响教学设计的因素也是复杂的。因此,教师需要有统揽全局的能力,将教学过程作为一个系统来进行设计,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最高宗旨。

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学设计应当引导学生习得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师也就要相应地对教材呈现方式、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进行改革,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由于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无论多完善的教学设计都会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变化、调整、丰富,都会在师生的交往互动中生成和发展出许多新问题、新认识和新成果,因为不仅学生,而且教师的心态总是随着具体的教学情景发生变化,同时知识经验的积累状况也在发生变化。如何处理在教学设计未曾预料、也无法预料的“课堂意外事件”,如果强行按照原教学设计方案进行教学,势必压抑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因为学生任何一个思想的火花都可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苗;如果任何一个课堂中生成的东西,教师都要顾及到,势必影响教学进度,导致教学任务无法完成。教师处在一种进退维谷的两难境地,教师需要更多的教学机智以应对这种局面,正如有的研究者所说,“课堂教学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

教师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富有个性、具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经验的学生,现代教学设计不能忽视个性的存在。因此,教师教学不能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可以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教师只有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智慧,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认真考虑学生的需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变化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新课程强调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在传统教育中,知识的掌握往往成为评价学生的惟一尺度,而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与发展由于没有统一的评价尺度,不易操作,致使教师、学校以及家长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重视不够,教师也未将学生这方面的发展纳入自己的教学设计中。情感态度价值观隶属于人的内心世界,而人是内心世界是极其复杂的,是难以揣度的,因而无法通过教师的传授而直接获得,必须通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亲身实践才能不断地潜滋暗长。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依托于教材,即“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创设适宜的环境,把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课程实施包括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实施、教学评价三个阶段,教学设计虽然对教学不起决定性的作用,但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起始阶段,对教学过程起着宏观调控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之前需要进行教学设计,但在教学过程中又不可拘泥于教学设计,被教学设计束缚了手脚,一切应以学生为重,以教促学,应学生动而动、应情境变而变,对课堂教学各种变化进行综合把握,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采取有效的措施。

总之,实施新课程,关键在教师,我们的教师必须不断对照新理念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上较好地实现知识的传承、能力的发展、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的统一。

第四篇:浅谈如何在地理新课程教学中体现乡土地理基本知识.

浅谈如何在地理新课程教学中体现乡土地理基本知识 陈艳敏

(碧江中学顺德北滘

[摘要] 本文从课堂教学中的备课、教学过程、课后作业等三个教学环节,讲述如何在地理新课程教学中体现乡土地理基本知识。

[关键词] 乡土地理基本知识地理新课程教学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到:“提倡把乡土地理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1],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要求地理课程要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使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能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具备一定的地理素质,并不断提高自身的地理素质水平。乡土地理存在学生的周围,具有开放性、实践性、时代性、灵活性、探索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课堂教学是地理教学的主要方式。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乡土地理基本知识,是学习乡土地理的重要途径,也是优化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路石,任何一个地理教育教学的过程,都需要教师的主导作用,尤其是区域性校本乡土地理,其选定研究的内容没有一定得文本教材作为一句,其方法需要教师的引领和指导,教师要充当好组织者、引导者、设计者的角色,因此对于备课和教学过程、课后作业的设计,应当重视。本人现就如何在地理新课程教学中体现乡土地理基本知识,谈一些看法。

一、备课

(一收集乡土地理素材

备课,除了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还应在课余时间注意收集、分析和归类大量有用的乡土地理素材,建立乡土地理素材库。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先有一桶水;

要“厚积”才能“薄发”。教师只有平时多积累乡土地理信息,不断丰富地理的感性认识,加强地理观念。收集地理素材的渠道有很多,现列举如下: 1.留意身边的生活

生活就是课堂。大部分教师与学生生活在同一个校本环境,同一个地区,对周围的生活环境熟悉。因此,教师在鼓励学生多留意身边的地理事物和地理问题的同时,自己也应关心和收集身边的地理现象和地理事件,以便于在教学中联系实际,正确引导学生发现、观察、分析生活中地理知识。

2.善用生活媒体

电视、网络、广播、报刊杂志等等,都是与我们密切相关的生活媒体,对于我们的发展的作用和影响日益扩大、深入。这些生活媒体,体现不少的乡土地理现象和地理事件。善用生活媒体,有利于乡土地理多种教学形式的开展,丰富乡土地理知识的内容,扩宽视野。多了解那些节目可能会介绍或涉及乡土地理知识,并积累、整理、保存来自媒体的节目,还可以分门别类剪辑、组接,以供教学需要时观看、研究。如,佛山电视台顺德频道的《城门头专辑》、《见多识广》、《影像广东》、《顺视新闻》等节目,都有涉及到乡土地理信息。

3.捕捉新闻热点

在地理教学中,应时常关注新闻媒体瞬息万变的信息,这是因为他们反映了现实生活中鲜活的地理知识、敏感的地理问题,是对地理课本最及时的补充和修正。时事新闻不仅仅是政治学科的专属内容,也可以纳入到地理教学环节中,让地理教学与时俱进。地理新闻可作为新课导入的材料,也可以某个地理知识点的事例,也可以作为知识拓展、思维发散的外延,也可以经编排转变成试卷设计中的材料分析题。关注新闻热点,及时捕捉有关家乡的地理新闻,既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养成在生活中时时留意、处处收集地理现象和地理事件的良好习惯。如,最近顺德北滘都宁村某钢板厂被发现偷排废气,其中有一个烟囱甚至直接喷火,经当地政府及环保部门查处协调后,该厂承诺20天内搬迁,而现在顺德区67家企业已经被纳

入环境信息管理和环境保护信用管理范围,学生通过新闻了解到保护环境的迫切性和社会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并要关注身边的环境,树立环保意识。

(二备课

乡土地理知识就在学生身边,为学生所熟悉,有直观的感性认识,通俗易懂,有亲和力,具有趣味性。而地理本身具有广阔的空间性,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力,但初中学生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备课中,充分利用以上乡土地理知识的特点,在教学设计中有意识穿插乡土地理基本知识,会让学生产生地理就在身边、地理并不陌生也不遥远的感觉,从而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一教师讲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能把要讲的事物和现象全都搬到学生眼前,又不可能前去观察,但是地理事物和现象都是相互关联的。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客观的乡土地理材料,加深学生对所学地理知识的理解。如讲解地球的五带的范围后,告诉学生顺德的纬度位置是22°40′~23°02′,让学生判断顺德位于五带哪个带。学生很快得出顺德位于热带,因此顺德终年炎热,冬季不寒冷、不下雪。再如讲述东南亚的华侨,再联系到顺德的华侨,20世纪30年代,受世界性经济萧条的影响,蚕丝价格暴跌,顺德大批的女工转到东南亚国家做家庭佣工,目前数的华侨同胞有10万多人分布在世界各地,询问学生是否有家人或亲戚是华侨,简单讲述华侨的有关情况(如迁移时间、迁移原因、迁入地点、对当地的贡献。又如讲述灾害性天气的时候,指出顺德地处

热带,临近海洋,夏秋是台风多发的季节,教师列举一些最近经过顺德的台风,并让学生讲述顺德台风来袭的情景或抗风灾的经历,以切身的体会了解台风的特点。又讲述地形的时候,让学生根据顺德地形描述(顺德为西江、北江河口的冲积平原,地势西北略高,东南稍低,最高山为东南部旧寨的顺峰山,其次为西部龙江的锦屏山,参考顺德地图,简单画出顺德分层设色地形图,加深对顺德地形的印象。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乡土地理知识时机要恰当,内容要适量,少则四五句话,多则四五分钟,不可过滥,不可为了重视乡土地理知识而偏离了教学目标。

(二学生回答

在课堂提问和课堂小结的时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体会来举例,结合课堂所学知识得出结论,并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最后由老师加以补充完善。

三、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除了书面练习外,还可以有多种形式:(一收集网络资料

课后可让学生收集有关乡土地理的网络资料,但面对海量的网络资源,学生往往无从下手,不知道应该访问哪个网站,该看哪些信息。而且有部分的网站是为承认或高年级学生而设计的,内容对初中学生来讲显得难度大、难消化,不容易理解。因此,教师应推荐部分适合的网络资源,宜精不宜滥,避免学生出现信息迷航或信息过载的现象而影响教学效果。

(二画图

在讲述平面图的画法后,让学生画自己的村的平面图。学生参考地图,并根据实地观察、生活经验和访问调查,了解更多平时疏忽或知道但不熟悉的事物,加深对家乡的熟悉程度,也增长了见闻。

(三实践活动

乡土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增强热爱家乡、热带祖国的情感”,学生可以通过收集身边的资料,运用掌握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进行以环境与发展问题为中心的探究性实践活动。教师可以鼓励或带领学生走出课本,走出课堂,充分开发地理课程资源,进行野外考察或社会调查,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假

设、制定调查方案、收集和整理信息、采取行动、反思和评价、交流和表达等。[1](四图片展览

定期在校园开展专题图片展览,以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的形式进行。如,以“顺德制造、中国骄傲”为题的专题图片展览,用图片和图表展示顺德工业的历史发展、工业品牌、工业结构、工业布局,等等。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对家乡建设成就的自豪感,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参考文献】

[1]叶玲燕.“乡土地理”进行环境教育实践活动初探[A].地理教育,2005,(1:74~75.

第五篇:地理教学中如何体现地理学思想

浅析地理教学中如何体现地理学思想

摘 要:地理学思想对地理教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然而当前地理教学工作者很少涉猎这一研究领域, 这与地理学思想应有的地位和作用是十分不相称的。在总结分析地理学思想的内涵及其在地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初步探讨了在地理教学中如何体现地理学思想。

关键词: 地理教学,地理学思想,教学思想

1.引言

地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科学。从一定意义上讲,它的诞生和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史。地理学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比较特殊的研究对象、独特的研究方法、完整的理论体系、鲜明的学科思想,成为一门具有显著基础性、鲜明时代性特色的现代科学。纵观历代地理学家,无一不是在其地理思想的指导下开展地理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的,因此,他们留给后人的不仅有他们的研究成果,其地理学思想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地理学思想在教育部2003年4月制定的《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贯穿于整个课程标准的始终,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要注重地理学思想的体现和渗透。传统的地理教学,受教材内容的局限和教师教育观念的影响,更受应试教育的束缚,许多教师只注重地理知识的传授和地理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地理学思想在教学中的体现,已成为影响地理教育健康发展的不可忽视的因素,应当引起每一个地理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高中阶段的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知识积累已较厚实,认知能力比较强,思维比较活跃,情感世界比较丰富,我们的教学如果还局限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这一层面上显然是不够的,这既难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更难适应新的课程标准。笔者认为学科思想的教育体现在我们的教学之中应是我们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应有之意。

2.地理学思想的内涵

2.1地理学思想的起源、演变与发展分期。地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代、近代到现代的发展阶段。地理学思想萌芽散布于上古时代的史诗、哲学、历史丛书中,当时的中国、埃及、巴比伦、印度诸国产生了相当规模的地理知识积累,形成了

第 1 页(共7页)

地理学观念的雏形。从公元5世纪延续到15世纪,是地理学发展的中古时期,宗教势力特别是欧洲的基督教垄断了学术领域,窒息了地理学的思想。但从公元2~15世纪,中国发达的古代文明形成了世界上最发达的地理研究中心,中国的地理志、地图、专论从数量到质量都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地理学的近古时期约始于地理大发现时代,从15~17世纪中叶,地理学的视野扩展到全球,标志着地理学科学见解的启蒙。19世纪后半期,进入近代发展时期,地理学思想不断发展,新的理论和方法不断涌现,逐步形成了现代地理学。

2.2地理学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它规定着地理学的科学性质、功能和发展趋势,是现代地理学思想争论的重点。地理学不是机械的拼凑,偶然的堆积,而是有序的,有结构的,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科学体系。地理学从古代的数理地理学和描述地理学为主体的学科,经过演化已发展成具有许多分科的有自己逻辑体系和层次的科学结构。不同学派或观点依据地理研究客体组成元素的层次性或空间尺度的层次性而进行分类。许多地理学家为探索地理学的科学结构和逻辑体系作出了艰辛的努力,积累了丰富的精辟见解。

2.3地理学的方法论思考。地理学思想史的几本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为詹姆斯(P.E.James)的《地理学思想史》,赫特纳的《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哈特向的《地理学性质》和《地理学性质透视》,哈维(D.Harvey)的《地理学解释》等,阐发了历史地形成的独特的方法论所反映的地理学思想的发展。

3.地理学思想在地理教学中的的作用

3.1有利于学生对科学的整体理解

地理学思想真实、丰富地反映了地理科学家的学术生涯和地理科学的演变过程,它使学生懂得,科学家也经常犯错误,科学是在不断地纠正错误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在地理学史上被否定的理论何止一个两个,也唯其如此,人们才应该更爱科学,更尊重科学,拂去人们无意中加在科学之上的光晕,还科学以本色,在课程与教学中融合地理学思想,让学生在历史背景或框架中学习,可以使学生在了解科学概念、规律和理论的发现和演变过程的基础上,更准确地理解科学或科学知识的整体性。

3.2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第 2 页(共 7 页)

地理学发展史就是一部地理学先驱们创造、发现的历史,创造推动了地理学知识完善的进程。没有地理学家们的不断创造和发现,就不可能有现代地理学的辉煌成就。他们是进行创造活动的榜样,同时地理学家们在创造活动中为我们积累了丰富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经验知识,为我们进行创造提供了示范指导。地理学史中蕴涵着丰富的创造教育素材。地理学史料的教学能让学生的思维跨越时空,回到先前的地理学前沿。通过人类认识地理世界的真实而又令人兴奋的探索历程,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学家用有效的方法一步一步地揭示地理奥秘时的那种科学创造的快感与激动,并受到研究方法的熏陶。

3.3有利于学生将知识内化

地理学思想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在教学中应适当展示知识形成的过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在经历感性到理性、已知到未知的学习活动中,逐步内化为新知,发展智能。学生学会处理知识的策略,也就掌握了知识内化的方法,对学生来说将是终身受益的。如在讲述板快构造学说时,先讲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的灵感来自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吻合,以后,魏格纳通过调查研究,从古生物化石、地层构造等方面找到了一些大西洋两岸相同或相吻合的证据。根据教材编排特点,分单元讲解、分析发展史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各概念、学说、规律的来龙去脉和科学知识的运动过程,而且有助于学生按现有的形式和体系来理解和把握地理知识,从而逐步掌握正确的科学思维方法。运用地理学史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4有利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针对日益严重的精神危机,应加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整合,重建人类文化道德价值坐标体系,通过文化变革来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以及现在一些不合时代的腐朽的思想。地理学史隐含科学精神,同时也隐含丰富的人文精神,是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的桥梁,有利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如在地理课中通过对魏格纳、李四光、徐霞客等地理学家其人其事的介绍,不但使学生体验他们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真理和捍卫真理的科学精神,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人格、责任感、价值观、社会观、人生观等教育,也使学生懂得科学与人文的互动和辩证统一。

4.地理教学中如何体现地理学思想

第 3 页(共 7 页)

4.1构建新的知识观、教材观、教学观

中学地理教材的编写既遵循了教育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规律,又体现着地理学的学科思想和理论体系。但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常常把原本完整的教材体系人为的肢解为若干个所谓的“知识点”,并将其分为“必考点”、“常考点”等三流九等,使教材内容变得支离破碎,长此下去,不仅破坏了教材所体现的地理学理论的系统性、整体性、理论性和规律性,更使学生对地理产生一些偏见和误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成为一句空话。课程标准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指出“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为支撑,以培养国民现代文明素质为宗旨,从而全面体现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

有鉴于此,广大地理教师必须彻底转变教育观念,牢固树立“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教育理念,做素质教育的积极实践者。新的地理课程由共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组成,共十个模块,“涵盖了现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体现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必修课程的设计注意其结构的相对完整和教学内容的新颖、充实,使课程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和时代性”,“选修摸快涉及地理学的理论、应用、技术各个层面,关注人们生产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的领域,突出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以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由此可见,整个课程结构贯穿了人地关系这一主线,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整个教材作为一个整体,以区域为对象,以理论为指导,以综合为方法,注意内容的前后联系,注重知识的重新整合。同时,我们必须变革传统的“知识本位”、“学科中心”下的知识观和教材观,努力构建一种以区域地理和乡土地理为学习载体的新的课程体系。

4.2开放课堂

体现地理科学的实践性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地理学是一门基础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地理学的实践性在教学中的主要表现:一是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动手、动脑,需要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二是许多地理知识可在实践活动中获取或得到验证,三是大量的地理知识可直接用于指导生产和生活实践。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指出,教师要“指导学生开展观察、实践、探究和研究活动”,这是实现“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这一课程基本理

第 4 页(共 7 页)

念的重要途径和方法。课程标准中的活动建议共84个,几乎全是实践内容, 它包括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地理演示、地理制作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

开放课堂的形式很多,如帮助学生学会自己设计和实施野外观察、观测、调查等实践活动, 在日常教学中使用探究方法, 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研究性学习, 与有关部门联系, 承担学生力所能及的专题调查或研究, 组织专题报告会, 观看科教影视专题片, 访问有关地理知识的网站等。开放课堂既是体现地理学思想的有效形式,更能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实施新的课程标准,在这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和挑战,也给每一位教师施展才华留下了广阔的舞台和空间,是教师形成自己教学风格最有潜力的领域之一。

4.3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所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入手,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

人地关系是现代地理科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人地相关论是贯穿地理科学研究的基本思想。课程标准无论是共同必修课程,还是选修课程,其内容都充分体现了这一基本思想。新的课程标准把“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作为首位的课程基本理念,要求我们的教学要“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

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体现这一课程理念除介绍基本的理论和观点外,根据教学内容,应有机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所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以增强教材的感染力和生动性。如讲到大气环境保护时,可以联系为什么要停止生产并逐步淘汰传统的冰箱和空调,讲到城市环境问题时,可联系城市环境问题中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垃圾污染等问题,让学生列举其所在城市的主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解决的途径以及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包括我们学生在内的每一个市民应该从哪些方面做起等。

4.4以典型的区域地理为案例重点分析。

体现地理学的综合性和地域性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

第 5 页(共 7 页)

动、空间演变的规律,所以,综合性和地域性是地理学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两个最显著的特征,也是地理学重要的研究方法,它尤其体现在区域地理和乡土地理之中。

课程标准在内容标准的活动建议中提出了许多用高中地理知识和原理分析区域地理特征的建议,如地理1中建议:收集家乡某条河流的资料,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并对该河流的治理和开发提出自己的设想等,又如地理2中建议:联系本地实际,讨论某一工业企业的布局特点,以及该工业企业的原料供应和市场联系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教材列举的典型区域为案例并有机结合初中地理内容进行分析,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如讲到工业区位因素对工业地域形成的影响时,可以将初中地理讲到的著名工业区如日本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工业地带、德国鲁尔工业区、美国五大湖工业区、美国“硅谷”、我国宝钢等进行分析比较,以加深学生对这一内容的理解。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是现代地理学又一重要的研究方法,是具有现代特征的地理学思想,这在课程标准中也都得到了充分反映。

4.5全面、辨证地分析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

体现地理哲学思想穷本探原、全面辨证的地理哲学思想是地理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天命论”、“制天命而用之”、“天人合一”、“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可持续发展观”等都是人类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人地关系认识基础上所形成的具有时代特征的地理哲学思想。

课程标准中关于宇宙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宇宙、天体及地理环境是运动和变化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运动与时空分布是有规律的,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对立与统一,地理环境具有自身的发展变化规律,地理环境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人类在认识环境、利用环境、改造环境、保护环境的过程中必须遵循客观规律等都是地理哲学思想的具体内容。比如在讲到台风、火山、沙尘暴、寒潮等内容时,不仅要强调其灾害性,还要全面、客观、辨证地分析其好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从宏观到微观引导学生全面、辨证地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地理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关系问题,以培养学生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成因、分布、演变等,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6将可持续发展观融入教学

第 6 页(共 7 页)

强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处理人地关系的最高境界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构建地理新课程的框架是课程标准的又一具有时代气息的鲜明特色,以共同必修课程为例,这在地理2和地理3尤为突出,地理3更有一部分内容专题讲述的是区域可持续发展,所有的活动建议都始终体现了这一思想。人地关系是地理教育的永恒主题,是地理学最重要的思想,也是一种的哲学思想。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阐明协调人地关系是人类社会的不懈追求,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处理人地关系的最高目标。协调人地关系是人类社会的目标,但是要达到这个目标,关键要看采取何种发展模式。发展是一个历史范畴,是随着历史进程而变化的。从工业革命到20世纪50年代,人们对发展的理解是走工业化社会或技术社会的过程,也就是强调经济的增长,到20世纪70年代,随着工业化进程,人们将发展看作经济增长和整个社会变革的统一,即伴随着经济结构、政治体制和文化法律变革的经济增长过程,1972年的联合国斯德哥尔摩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以来,人类将发展看作追求和社会要素和谐平衡的过程,注重人和环境的协调发展,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它包括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的公平性、持续性和共同性。

参考文献:

[1]王丽.论地理思维特点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 [2]崔准.地理学思想与高三地理教学的整体设计[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5(06)[3]褚丽娟.中学生地理方法和地理观点培养的案例教学设计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6 [4]徐淑霞.浅谈对中学地理教育之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认识[J].环境.2010(S2)[5]朗宇.浅论地理教学与地理思想教育[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02)

第 7 页(共 7 页)

下载结构主义教学论在中学地理新课程教材中的体现(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结构主义教学论在中学地理新课程教材中的体现(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新课程教学中

    在新课程教学中,怎样“用好教材,超出教材” 王敏勤 这次课程改革在使用教材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如:教师在教学中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用好教材,超出教材”;......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乡土地理初探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乡土地理初探 摘 要: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地理学科“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

    论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改背景下地图在课堂教学中凸显地理特色 华池县职业中专 张一弓 745600 【摘 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地图作为地理教学的第二语言,是地理学中一切语言、文字或思维意识的......

    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科本质

    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科本质 地理学属于科学技术范畴,从事地理学研究的是地理工作者;地理学研究的 功能是推进人类社会发展(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准热带雨林带种植橡胶;全球......

    中学地理教学论考试复习题

    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档案袋2、参与-活动地理教学模式3、地理教材4、地理教学方法5、地理教育学6、地理发现教学模式7、学校地理教育8、谈话法9、地理教学模式10、比较法......

    在音乐教学中如何体现教学策略

    在音乐教学中如何体现教学策略 在音乐教学中如何体现教学策略 我在音乐教学中,为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学生感受、表现、创造音乐的能力......

    论教材以外的史料在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教材以外的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以《罗斯福新政》为例 乐善中学 陈瑶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考试卷的试题越来越依托史料解读,以此来考察学生的分......

    地图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地图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陈利民 地图是地球表面全部或局部日缩影, 它能将广大地区的地理事物表现出来, 是地理知识最简明的表达形式,是学习地理最直观的工具。地理研究的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