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维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优秀范文五篇)

时间:2019-05-15 08:01: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思维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思维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第一篇:论思维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论思维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摘 要】:全面理解语文学科素质教育的内涵。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更强调对学生的思维发展的教育。

【关键词】:素质教育;思维训练;语文教学。

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思维,这是进入21世纪向学校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当今教育发展的潮流。在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思维发展的训练正在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语文作为中小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应该主动地适应时代的这一新要求。

一、语文教学中实施思维训练的必要性

(一)全面理解语文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内涵。我们知道,在大脑思考的时候,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在彼此交流思想的时候,语言是交流的工具。语文学科的素质教育,应该抓好语言素质的教育,让学生掌握语言这个工具。但语言总和思维密切联系着,二者的关系如同形式和内容的关系谁也离不开谁。没有语言,思维就会失去凭借,思想也就没有物质的载体;然而没有思维,思想就无从产生,语言和思维的这种密切关系又决定了语言发展和思维发展。要想发展学生的语言,必须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而发展学生的思维,又必须重视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素质和语言素质同等重要,二者缺一不可。因此,语文学科既是一门语言学科,又是一门思维学科。语文学科的素质教育应该是语言、思维和人文素质教育的统一。

(二)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更强调对学生的思维发展。语文是一门思维性很强的学科,有着自身特殊的思想教育的功能。让学生学会以语言为工具进行思维锻炼和思维表达是语文学科特有的功能。从思维科学的探究可以看出,人的思维可有不同的参照,比如音乐家需要参照旋律来思考,美术家需要参照色彩和线条来思考,但无论怎样,人类主要是参照语言来进行思考的。中小学就设立语文学科,是要学生掌握语言,学会用语言来进行交际,并把思维的结果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学生掌握了语言这个工具,学会了以语言为工具进行思维,并以语言为工具表达思维结果的本领,才能学好其他学科,为此,我们说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让学生学会以语言为工具进行思维,发展学生语言思维的能力,是语文学科特有的任务。

(三)语言学科的特殊功能,又表现为它有比他学科进行思维教育更有利的条件。一是语言学科反映了人类思维最基本的形态。发展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传承人类的思维与智慧,可以说是中小学各学科共同的责任,而且语文学科涵盖了人类思维最基本的形态。人类思维最基本的形态(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灵感思维以及分析思维、知觉思维、再现思维、创造性思维)在语文学科中的反映是最全面的。二是语文学科反映了中外最优秀的思维经验。教科书中所选的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不仅是语言的典范,而且是思维的典范。这些作品反射着人类智慧的结晶,恩格斯说,这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学生学习语文,就好像在这座人类智慧的百花园中尽情享受着智慧的芳香。因此,语文学科在思维教育方面比其他学科有着更有利的条件,也承担着更重要的任务。

二、语文教学中实施思维训练的有效途径

我们知道,一个人只要思考问题,就离不开运用一定的思维方法。如果我们教会学生掌握一定的思维方法,让学生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思维,对于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往往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要让学生吃到更多的鱼,最好的方法莫过于教学生学会打鱼。

(一)充分体现语言和思维训练的核心作用

语文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它具有工具性;说出的话,写出的文章,又总要反映一定的思想,它又具有思想性。工具性和思想性是语文学科所反映出的两种基本属性。而语文的工具性及思想性其载体又都是语言和思维。无论是说给别人听,或是听别人说,无论是写文章给别人读,或是读别人写的文章,都是既要靠语言,又要靠思维。在语文教学中要体现语言和思维训练的核心作用,主要应该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二)加强思维训练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一般特性和规律的一种概括性的、间接的反映过程。思维活动是使我们在学习中能继承人类的知识,并能运用知识来解决学习中的各种问题。离开了思维活动,感性认识就无法实现上升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也无法指导实践活动。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加强思维训练。

1、异同思维训练。比较就是把各种事物加以对比,以确定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就是找同求异,异中求同。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比较有助于提高思维的变通性,有助于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思辨能力,也有助于提高综合能力,这种方法在学习中应用得相当普遍,它不仅适用于理解性的问题,也适用于学习基础知识。例如:《一面》和《藤野先生》都是写人的,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学生归纳出两者的不同:前者记叙了作者与鲁迅见面的经过,表现了鲁迅关心劳动人民,关心进步青年的思想,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叙述,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描写表现出来的;后者是写藤野先生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是一个正直的学者,它不完全按时间来叙述,而是选择几个有关教学活动的片断来表现。在结构上,前者以作者与鲁迅的一面之交为线索组织材料,从正面着笔;后者主要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及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用了许多与藤野先生只有间接关系的材料,作为侧面烘托。通过比较分析,可以看出这两篇同样写人的文章,结构上各具特色,风格迥异。

二、逆向思维训练。用传统逻辑去分析问题,或用顺向思维去评价事物,可解决阅读教学中的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但如果一味地使用传统逻辑思维去分析问题,往往会把人的思维引向死胡同,导致思维能力的衰退。伽利略曾说:“科学是在不断改变思维角度的探索中前进的”。虽然伽利略不是研究语文的,但这句话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尤其在阅读教学中是同样适用的。因此,在教学阅读中,我们应不断地改变思维方式,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苹果落在牛顿头上,牛顿由此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就是因为他运用了逆向逻辑思维:为什么苹果往下掉而不往上掉。实践证明,对某些问题利用正向思维不易找到正确的答案,一旦运用逆向思维常常会取到意想不到的功效,这说明逆向思维是摆脱常规思维羁绊的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阅读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逆向性阅读分析。在如,指导学生阅读《愚公移山》时,引导学生思考:有人说愚公若没有神的帮助,不知要多少代人才能挖走太行、王屋二山,他为什么不搬家呢?这不是名副其实的“愚公”吗?教师逆向而指导学生思考,容易触发学生的阅读求知欲和探索欲,制造一种矛盾,学生能够在思考后,产生一种质疑的品质。逆向阅读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不唯上、不唯书”的科学精神。

在作文教学中同样如此。我们都懂得“说谎是可耻的”这个道理,但把这个观点当作写作的内容,就缺少创新,论述流于形式。如果从相反的方面提出论点:说谎也能表现了人的高尚品德,那这种见解就新颖、独特。我让学生为这一观点找论据,在热烈的讨论后,学生纷纷发言:面对生命垂危的人、家人、亲戚朋友说的大多是谎话,连作风严谨的医生也不例外,这些谎话显示了人们的爱心;做了好事不肯留下真实姓名、地址的人,具有美好的心灵;《藤野先生》中鲁迅也说了谎话,他决心弃医从文,但当先生问起时,他却说要去学生物,说先生教给他的知识还能用得到,他的谎话体现了师生情深。之后,有学生根据寓言故事《龟兔赛跑》,写出了《龟兔第二次赛跑》《龟兔第三次赛跑》,这是根据赛跑结果进行了逆向思维,三次赛跑体现了龟兔不同的心态,这就有了新意。

思维是从质疑开始的。自古以来学习讲究疑而启思、疑则生变。在质疑中学生不是以一种被动接受的封闭思维方式投入语文学习,而是以一种自主取舍的思维方式投入语文学习。认识过程实质上是思维过程。怎样使语文思维有所创新、有所突破?教师必须鼓励、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分析能力和批判能力是语文思维能力的核心。不能一切以教材为依归,不能以能滚瓜烂熟地背颂教材就算学好了语文,那不过是一堆死知识。

3、发散思维训练。“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意思是,对同一件事物,从不同角度观察,就有不同的看法,体现出不同的思想意义。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某一问题提出多种解答思路,然后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去进行发散性思考和理解,以另辟蹊径,求取新解。

学生在写作时,往往思维定势,思路不开阔,内容单薄,这就需要加强发散性思维(多向思维)的训练。以“水滴石穿”为例,学生通常只想到恒心和毅力,我引导学生分别从“水”“滴”“石”“穿”四个角度写出不同的构思,结果学生总结归纳出“弱能胜强”或“柔能克刚”;不要轻视“小”;要敢于碰硬;顽石是可以攻破的等等观点。

4、想象思维训练。想象是在头脑中创造新事物的形象,或者根据口头语言或文字的描绘形成相应事物形象的过程。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思维可以通过情节续写、内容扩写进行训练。如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皇帝的性格进行想象:皇帝在游行完毕后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同学们有的想象皇帝受骗后恼羞成怒,派人捉拿骗子,但骗子早已逃之夭夭。有的想象皇帝受骗后迁怒于小孩,将他抓来并责问他为何要说真话,显得昏庸至极……又如《最后一课》,写韩麦尔先生讲完最后一课的情形时是这样结束的:“他转身朝向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几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作者在这里没有大段的抒情和描写,也没有大段的议论,却含不尽之意于言外。教师教学至此,可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从韩麦尔先生那无言的手势中去体会他难以言状的复杂心态。经过这样的训练,不但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人物性格的认识,而且使文章内容得到了再创造,学生的想象思维在训练中就自然得到了培养。

5、系统化训练。语文知识面广量大,怎样有效地掌握书本上的基础知识来面对当前多角度、结构化地培养学生的系统化思维呢?

系统化是把各种有关材料归入一定的顺序,纳入一定的体系。语文基础知识运用系统化思维复习,就是在扎实理解和熟悉掌握具体知识点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知识点,采用不同的方法,把所学知识加以全面、系统地梳理,从而把握其知识结构,把以前学到的知识变为能按规律运用的知识血脉。

6、形象思维训练。形象思维,又称艺术思维。它以审美感知为起点——直觉表象、把握表象,经过联想、想象和象征、比喻等,感悟、捕捉形象(或意象),从而表达人们的思维感情,获得审美愉悦。

人们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由感觉来知觉而表象。感觉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则反映事物的整体属性。回忆存于大脑中的感觉、知觉,形成事物的表象,表象是感性认识的终点,又是理性认识的起点。形象思维以表象为原形,经过艺术加工,创作新的印象,再经过分析、综合及想象等,创造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例如艾青在形象思维中整合了海水、太阳、彩虹、朝霞等诸多表象,创造了“粒粒真珠”的“珠贝”形象,表现了自己的情意和“观念。”形象思维不仅捕捉、描绘形象,而且改造、整合形象,创作行神兼备的鲜活的艺术形象,从而运用形象来表达感情、转达理念。

因此,语文课的思维训练是语言性质的思维训练,同语言训练结合在一起的。在语言训练中,每当学生理解和掌握了一个新的词语,一种新的句式,一种新的表达方式,他并寻求到了一个能够反映相应事物的词的标志,增加了一种能够反映自己思维内容的表达形式,他的思维也就向前发展了一步。正因为如此,我们进行思维训练必须紧密地结合着语言的训练进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既会以语言为工具进行思维,又会以语言为工具进行表达,才会真正形成语言意义上的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只有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抓好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并能将这两种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同时能够注意从知识经验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为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创造好条件,也就真正体现了语言和思维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核心作用。【参考文献】:

卫灿金:《语文思维培育学》,语文出版社,2001年。

何贤寿:《逆向思维方式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孟昭兰: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1994年。

张厚祭:大学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2001年。

汤明等:心理素质培养,中国纺织出版社,北京,1999年。

孟昭信、孟宪玲:《创新思维学》,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第二篇: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进行思维训练

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进行思维训练

重庆市南川区丁家嘴小学校 类别:小学语文 姓名:陈隆平电话:023-71487481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是学习其他知识的基础。因此,语文教学必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语文教学不仅能系统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还能帮助学生切实掌握好语言工具,并在学习生活中正确地使用。《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老师不仅要系统向学生传授语文基础知识,还要善于激发与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更重要的是,教学中必须开拓学生视野,重视发展学生智力,通过各种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励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切不可忽视学生的思维训练。

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进行思维训练呢?

一、思维训练必须以“训练是为了不训练”为宗旨

以“训练是为了不训练”为宗旨是本,是一个认识问题,解决好了这个认识问题,教师就能在教学中有实效的开展思维训练。俗话说:“授人鱼,仅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供终生”,每个教者必须清楚认识到,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是进行思维训练的工具,在课本知识的传授过程中采用不同方法,打破学生思维静止的局面,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学生通过主动的、认真的思考,把书本知识变成自己的血肉,从而盘活学生的思维,在训练过程中,要不拘一格。从“创”字上下功夫,打破学生思维定势,通过在语文教学中久而久之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水平会有质的飞跃,具有一定深度、广度和灵活性,训练的结果是让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就能凭借这种良好的思维解决一系列疑问,这样,教师教也轻松,学生学也不觉得吃力,训练是为了不训练,不是为训练而训练。

以教师设疑和学生主动质疑两种主要形式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一)、教师的设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考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了疑问,才能使学生变被动思考为积极主动的思考,使学生思维迸发出灿烂的火花,教师的设疑是学生思维的源动力,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疑呢?

1、激发兴趣,鼓励思考

教师的设疑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是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善于思考、乐于思考的习惯,需要激发他们思维的兴趣,当学生对所面对的疑问产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主动的,思考和探索问题产生思维结果,因此要求教师的设疑必须尽可能的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设疑要让学生产生好奇心,把学生推向积极思考的境地。让他们有愉悦的情绪体验,通过积极思考,产生一定的思维结果,感受到通过思维所得的欣喜,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自己愿意去

思考。教师对学生产生的思维结果不要轻易否定,要善于发现其中的“闪光点”,顺势引导他们思考出准确的答案,教师切忌“一棍子打死”的方法否定学生产生的思维,这样会给学生带来心理负担,影响以后教学中的思维训练要不断鼓励学生思考,对思考产生兴趣。

2、教师的设疑贵在巧

(1)、设疑的内容要巧。要“设在重难点,生于无疑处”,将疑设在重难点上,不仅能训练学生思维,还可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设疑要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易到难,层层推进深入,促使学生不断地思考。把疑设在学生不以为疑的问题上,给学生平静的思维湖面投下块石子,让学生兴趣盎然去讨论思考,让思维训练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设疑的时机要巧。从心理学的观点看,“注意”是人们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开端,人的注意力有周期性变化,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变化,当人的注意力集中时,思维活动肯定十分活跃,当人的注意不集中时就谈不上什么思维。因此,教师要根据课堂情况,适时设疑,引起学生注意,激活学生思维。开课设疑,能吸引学生聚精会神听,让学生的脑子转起来;课中设疑,可使学生不至于注意分散而停止思维活动;课后设疑,不仅能设置悬念,还能让学生的思维活动持续下克服思维训练只局限于课堂上的弊端。

3、教师的设疑应具有针对性、全体性和思考性。

要想很好和地训练学生思维,教师的设疑必须具有针对性。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本”(熟悉教材、大纲),设置一些针对性强的疑问,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积极思考,不同侧面的分析,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避免平均用力带来的弊病。

教师的设疑要有全体性和思考性。在教学中,教师的设疑应面向好中差全体学生,在承认差异的前提下,做到心中有“人”(了解学生各自不同的思维能力),做到对每一位学生均有思维训练,不能只根据自己的好恶,设疑中针对优生,而忽视其他同学的思维发展,这是不恰当的,作为教师,应树立“每个学生都能很好的思维”的信念,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认真分析学生各自不同的思维特点,切合学生实际,使所设疑问难易适中,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要时刻地、尽可能性和给每位学生创造思考的机会,让每位学生都能享受到思维成功的喜悦,让学生主动去思考问题,提高思维水平。同时,老师的设颖应具有思考性,教师应精心选择自己的疑问,让学生意识到这个问题应思考,值得思考。坚决杜绝那些无思考价值的“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疑问,这不仅不能训练学生思维,相反对学生思维的发展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二)学生的自主质疑

与教师设疑相比,学生在学习中自主质疑更重要,更能训练学生思维,学生质疑的质量,直接反应学生思维的质量,质疑即提问。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问题的提出,往往是学生积极主动思考的结果,它本身就是一种思维,是学生认真思考所结的思维成果。著名的科学家李政道博士说“什么叫学问?是要学会怎样问,就是学会思考”。那么,教师应怎样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呢?

1、营造氛围,消除顾虑,让每个学生敢于提问

各其他学习形式相比,提问的“透明度”最高,学生最容易产生思想顾虑,不想甚至不敢提问,此时学生不会去积极思考,这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谐、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是学生敢于提问的催化剂,教师应努力为学生酿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对学生与众不同的发问见解,不管是离奇古怪的,还是幼稚可笑的,以及不合时宜的,都应悉心的爱护,充分的肯定和热情的鼓励,千万不要扼杀学生心灵中哪怕是一点点质疑的火花。每位老师应怀有一种宽容和期待之心,引导学生树立“问无错”的观点,答错了允许重答;不完整的可以补充;没想好的鼓励再想;不同意见的激励争辩;不明白的允许提问;教师错了允许提意见。学生的自信、自强就会在这种良好 的扭转中建立起来,为学生大胆的质疑准备足够的动力。同时,教师还要在民主的氛围中培养学生多疑,让学生敢于对教师、课本、权威质疑。只有多疑,才能提问;只有不怕疑,才敢提问。

2、认真评价,让学生乐于提问

一位教育家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于通过学习学生提问,训练学生思维”,要让学生乐于提问,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提问意识,当学生的提问意识被激发后,其思维活动也随之被激活。

(1)、引发学生提问的兴趣。“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学习好的学生”“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学生不仅要学会答,更重要的是学会问。问是学生在学习中前进的不竭动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质疑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让学生明白质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究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也许不经意的一问,往往会带来重大的科学创造。

(2)、热情鼓励,正确对待,让学生大胆提问。人本质的最殷切的需要就是渴望被肯定。一个人只要体验了一次成功的喜悦和欣慰,往往会激起无数次追求成功的渴望和信心。教师理应正确对待,恰当处理学生的疑问。学生初次尝试提问时,由于知识基础不一样,领悟程度各异,提出的问题层次也将不同,有的问题只停留在知识的表面,教师应用“赏识”和目光去发现星星点点的思维火花,给予积极鼓励,然后引导学生认真思考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

3、教给学生方法,让每个学生善于提问。

“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学生怎样在学习中产生疑问,这需要教师的引导,点拔。

(1)、用教师的提问感染学生。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教师的一言一行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学习也会打上教师的烙印,要让学生的提问精彩,教师首先必须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问,用精心设计的问题感染影响学生,让学生受到启迪,这样学生在提问时,就会精心思考,认真对待,力求让自己的提问深刻,有价值,不致于步入肤浅的深渊。

(2)、教会学生发现问题。疑问是发现之母,有了思考,才有疑问,有了疑问,才会有思

考,才会有发现。但学生往往不知道怎样去发现问题。教师应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让学生有法可循,提高提问技能。首先,应引导学生找准提问的切入点,如紧扣题眼质疑,抓中心句质疑,抓过渡段质疑,抓住特征质疑,抓细节质疑,从内容的矛盾处质疑等。这既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又能培养其质疑能力,同时,教会学生一些方法,如比较质疑,综合质疑,独立质疑,集体质疑等。

(3)、改革教学方法,给学生提供质疑的机会。当学生具有一定的提问欲望和提问技巧之后,教师要为其创设提问的机会,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而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等宜于学生产生疑问的教学方法。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项复杂而漫长的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思维训练作为核心。其中,可采取的方法很多,却都是异途同归,目的都是训练学生的思维。只有进行了思维训练的语文教学,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语文教学。

第三篇:语文教学中不可忽略思维训练

语文教学中不可忽略思维训练

语文教学的核心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教师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学生思维的能力。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应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思维是对外界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思维是借助于语言来实现的,学生要学好语文,提高语文能力,思维方面应进行扎扎实实的训练。如果忽略了这一点,学生就会;有口无心地读;浮光掠影地看;不得要领地说;词不达意地写。

教师要设法让学生爱思、会思、多思、深思,就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敲击学生思维的门扉,引导他们走出迷惘。

1、激疑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疑”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激发学习的动力。为此,语文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在求知过程中产生疑问,有所发现。教师备课不仅要备知识,还要精心设计足以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创设生疑条件,启发他们积极思维,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在授新课前要求学生先预习课文,独立阅读,发现问题,学生初步自学课文时,要求做到三看一查一提问。三看就是看课文、看预习提示和课后练习、看本单元的读写例话;一查就是查字典、词典与有关资料(工具书);一提问就是提出自己阅读中不精楚的、有疑问的、不会解答的问题。学生预习前,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拟一个予习提纲加以引导。

2、抓住矛盾加以展示,激发思考

对立的事物互相排斥,人们碰到这种情况容易引起思考,学习也如此。抓住课文本身的予盾,抓住学生理解课文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矛盾,引导学生开动脑筋。

比较时要注意两点:

①是注意调动学生“仓库”里的知识。

②灵活运用比较方法,培养思维习惯,发展思维能力。

从思维的类型看,可以分为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从思维的过程看,可能分为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等。要发展这些能力在教学语言文字时经常采用比较的方法可收到一定的效果。

对于同一篇课文我们可先用横向比较;对一类课文,我们可以用纵向比较。此外我们还可能经常去掉文章句子中几个关键字词,然后再与原句比较,从中学生很容易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精湛技巧。

有比较,才有鉴别,才能深入认识事物的特点,掌握其规律,故而,在读写听说能力的训练中,把比较的方法用在节骨眼上,学生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3、提倡创造性思维

学生辨疑、析疑时,教师无论如何不能以自己思考问题的范围给学生“画地为牢”叫学生“就范”,学生思考问题通常有一种习惯性的思路,有时由于某些因素的触发,会突破习惯性的束缚,闪发出创造的火花。

总之,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共同参加的一个统一的脑力劳动过程,教师应该是学生脑力劳动的指导员,要千方百计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指导和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脑力劳动学习语言文字,利用学习的认识规律为学生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导航,不要让思维训练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第四篇: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 2005-4-19 14:38:00 | By: 听风听雨 ]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概括的反映。小学儿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大脑进行系统的学习和训练,可以更好地感知外物,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积累生活经验,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由此可见,思维作为智力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科学文化素质,促成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评议教学中,我们应该把学生思维培养放在重要地位,只有将学生的思维素质培养与听、说、读、写训练结合起来,才能较快地提高学生的评议水平。

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思维训练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

一、“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点明了思与学的密切联系。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战场,教学方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手段,而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首先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认知冲突、设疑、解疑,点燃思维的火花。例如,教学《草原》一课时,教师针对“到处是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一句质疑:“翠色怎么会流?怎么会流到天边云际去呢?”我就此问题设置思维热点,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带着上述问题抓住主线,感知课文,引导学生细读课文第一段,一边读一边想,让学生在头脑中产生一幅幅画面:“整个草原只见浓绿的草色连成一片而分不清界线,望不到边际,像绿色的海洋。”进而引导:“草原的绿色不会流动,但由于绿的鲜亮,微风吹来,绿草随风摆动,形成层层草浪,给人什么感觉?书中用了哪四个字?”学生回答:“翠色欲流。”教师又问:“好像绿色在流动。草原无边无际与蓝天相接,微风吹来,草浪起伏,轻柔地向远处延伸,你会看到什么?”学生答:“看到草浪轻轻流入云际。”教师小结:“作者仅以12个字写出草原的美。”让学生体会意境,这就是要紧的地方,不能表层滑过。打擦边球,教师找准了发展语言,发展思维的结合点,一点点地引导,从而奠定了课堂教学的基础。

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教是为了不教”,语文教学,要帮助学生形成终生赖之的学习习惯。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形成能力,开启思维闸门,深化思维过程,并内化为学习动机。寓言《拔苗助长》和《守株待兔》体裁相同,情节相似,文章结构类同。在学第一篇寓言时,我让学生总结出学习方法:⑴抓关键问题解决;⑵读议词句促理解;⑶联系实际知理,运用三步法,知识迁移。学第二篇寓言时,学生就可以自己阅读体味,揣摩词句,适时反馈,展示思维过程,从而“求大同,存小异”地学会了这两篇寓言。课后,我帮助学生以此类推,举一反三,总结其它寓言的学法,形成自学能力,养成思考的习惯。

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语文教学尤其讲究教师真情实感的传送,教师富于感情地朗读能架起作者心灵与学生情感的桥梁,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波澜。因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读的优势,以读为主旋律融声音、表情、姿态、手势于一体,营造浓烈的情感氛围,作用于学生行为,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产生良好课堂情感效应,使师生之间、作者与读者之间,形成精神交流,使情感共鸣,达到思想情操的提升,使学生受到人格美的洗礼。

我在教《丰碑》时,感触甚深。《丰碑》记叙的是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一位军需处长牺牲在冰雪严寒中的感人故事,赞扬了他毫不立即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教学时,我先通过录象,让学生目睹红军万里长征的艰难险阻,让学生了解“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欲断肠,红军都是钢铁汉……”的悲壮场面,然后进入课文的学习。当教到第三段时,我全情投入,扮演将军的角色,把握住将军的内心活动,有感情地用朗读表现将军的语言,神态变化,带动学生的情绪思维,使他们也受感染,专心用情地以朗读“阐述”着军需处长牺牲后的感人画面: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一动不动地坐着;他身上落满了雪,但神态十分镇定、安详;在手的中指和食指间夹着被雪打灭的半截卷的旱烟,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单薄破旧的衣服紧贴在他的身上。教学时,我仿佛成了将军,“久久地站在雪地里”,“眼里湿润了”,并“缓缓地举起了右手”,向“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这时,教室里鸦雀无声,同学们都被我的表现感动了。当我再用哽咽的声音问:“同学们,军需处长牺牲了,他留给了我们什么?你们从哪里知道的?”同学们不再沉默了,他们有感情地读:“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紧接着,我推波助澜,引导学生自由朗读最后一段,体会军需处长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最后,同学们读到:“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此时,同学们坚定响亮地朗读震荡着整个教室,证明他们已体会到了课文人物的内心世界而肃然起敬,从中受到了形象美、人格美的教育,激发了学生追求崇高人生理想的愿望。

四、设定深度,激发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有一定难度但通过思维可以解决的问题,也能激发起学生思维的兴趣。《卖火柴的小姑娘》中有这样一段话:“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这句话交代了小女孩悲惨的结局。教学时,教师问学生:“这句话为什么要两次说她死了,是否有点重复的罗嗦?”要学生联系课文的其它部分去想象。他们最初有些茫然,经过提示,他们理解到这样写不仅有强调作用,而且后半句特别点明死的时间和原因,更包含对比和暗示。于是学生指出了课文里写大年夜富人们生活的句子:“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美丽的圣诞树……翠绿的树枝上点着几支……,许多幅美丽的画片……”然后他们归纳起来说:“小女孩就是在富人们正在温暖的屋子里欢度佳节时冻死的,这是多么鲜明的对照。”这样,学生很自然地认识到小女孩的死是吃人的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恶果。

五、运用媒体,降低思维

语言文学是思维的重要工具,每一篇课文就是一个例子。在教学课文中,教师首先从字词入手释疑,带领学生揣摩字、词、句的含义,品味语言美和意境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中碰到许多不能异懂的问题,恰当选择多媒体课件,能深化学生对词句的理解。如,《小池》,课始,为了使学生了解“小池”这首诗所描绘的初夏荷花池的美景,教师设计制作了动画片,画面中有细流从泉眼中涌出,树阴映照在水面上,小荷叶刚露尖角,蜻蜓在飞舞。学生的审美感被激发起来,进入情景中,情不自禁地赞叹,夏天的荷花池真美啊!课文中的“惜”、“爱”两字,有“爱惜、喜爱”之意,从字面上可解释为泉眼爱惜细细的流,树阴喜爱初夏柔和的风光。进一步挖掘内涵,不难看出,这是作者托物抒情,把自己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融入到景物之中。“小荷才露尖尖角”是历代受人称道的绝妙佳句,蕴含着活力和生机,使全诗富有生气。课件形象地演示了小荷清新可爱的形象,使学生正确地理解诗句,陶然于美景之中,如身临其境,降低了思维的难度。

由于多媒体电脑展现了诗的丰富意蕴,为学生提供想象的材料,架起了思维与表达的桥梁,把感受到的美用语言表达出来,描述图意来取代单纯对诗句的理解,使诗的意境变得更丰满,使学生的看、听、读、说训练得到有机结合、感知、想象、思维、表达、创造能力得到同步提高。

第五篇: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宜宾市南溪职业技术学校

杨玠玠

语文教学中寓于语言文字训练的思想、道德、情操的教育是极其丰富的,有我们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最重要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精神;有反对剥削压迫、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的共产主义思想;有无私忘我献身于人民的高尚情操;有认识世界的科学的立场和观点。我们进行教育时不能倾盆大雨,不能从主观臆想出发,而是要紧紧扣住教材的特点,针对学生的实际,细水长流似的滴灌、渗透。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情操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很多。如输送知识信息,听、说、读、写训练,课外阅读,课外其它活动等都是渗透的途径,我们只要选择和创造恰当的方法,途径畅通,那些闪光的思想、闪光的精神就会伴随着语言文字渗入学生的心田。

学科教学渗透德育,课堂是主要阵地。在授课时,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同时进行思想情操的陶冶,力求课上得立体化,发挥多功能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探索渗透的方法很多,笔者探索的方法如下:

第一、挖掘课文内在的思想性,揭示其寓会的深意

一篇好的课文必然是作者情动于中,言溢于表的产物。都离不开思想深邃,见解精辟,感情真挚,语言优美,寓于表现力,这样的富含思想性的文章,在文言文中很多。孔子的《论语》告诉我们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刘禹锡的《陋室铭》告诉了我们读书人高洁的志趣。周敦颐的《爱莲说》告诉了我们人应该做一个怎样的人。境界再高一点,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让我们了解了古人尚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一千多年后的炎黄子孙更应具备这样的境界,从而更加明确我们今天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近代鲁迅的《藤野先生》让我们充分理解了青年鲁迅的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爱国感情,让学生充分认识作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鲁迅的忧国、爱国不只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产生,而是很早就印在了鲁迅的思想深处。

第二、重点分析关键词句,使它们溅出“耀眼”的火花

一篇好的课文总有一些言简意赅、言简意深、言简意丰的重点词句,关键词句,教学时注意分析它们,使其中所饱含的思想情操溅出耀眼的火花,照亮学生的心灵,引起他们的共鸣,还记得初中课本上的《荔枝蜜》中的两段话:“老梁说‘蜂王可以活三年,工蜂最多活六个月’我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显然,作者写这段话是动了情的,重点抓住“颤”这个词进行分析。“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作者会“颤”,又为什么“不禁一颤”?“颤”以后流入笔端的是怎样的思想,怎样的感情,联系老梁的话“工蜂最多活六个月,整日采花酿蜜,不辞辛劳,生命却如此短暂,作者意想不到,心颤动了,作者被老梁的话猛然一击,情不自禁地做出反应,故是“不禁一颤”,这个“颤”是对辛勤酿就的花蜜,留得香甜在人间的小蜜蜂的赞颂,是对蜜蜂短暂的生命所显示的意义和价值的领悟,所以,紧接着是发自肺腑的赞美,评述蜜蜂对美好人类生活所做出的贡献。

第三、创设情境,带领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使他们耳濡目染,受到熏陶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或欢乐,或悲哀,或崇敬,或憎恶,教学中创设与内容相应的情景。创造和渲染气氛,使学生有身历其境之感。如教《士兵突击》那篇小说节选的内容,让一位学生朗读作品有关内容,其他学生想象英雄许三多等的形象、声音和图象结合,分组表演他们训练的三个场面,体现“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展示当代士兵的不畏艰险的特质,学生们积极性很高,表演得也很投入,对课文内容也有较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总之,语文课堂既是传播知识又是陶冶情操的阵地,用丰富多样的形式,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寓教于乐,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吃苦耐劳精神在21世纪中职学生中发杨光大。

2014年4月

下载论思维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优秀范文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思维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优秀范文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作文教学与思维训练

    论作文教学与思维训练 作者:学号:专业:时间: __韩保娜______ __200900______ _汉语言文学___ _2011年10月20日 1 目录 第一章:第1页—— 第二章: 第三章: 2 内容摘要:思维培育......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福建省龙海市浮宫中心小学 陈兆艺 【摘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思维训练是一个重点,对提高教学效益来说,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怎样抓住语文教学中......

    浅谈语文教学中创造思维的训练

    浅谈语文教学中创造思维的训练 商水县汤庄二中刘海霞 浅谈语文教学中创造思维的训练 商水县汤庄二中刘海霞 内容摘要 江泽民总书记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了要培......

    浅谈语言和思维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核心作用

    浅谈语言和思维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核心作用 “语言——思维”型教育区别于“文字——语言”型教育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在整个语文教学中要以语言和思维训练为核心,实行语言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师德修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师德修养 霍邱县石店镇五塔小学:潘心诚 教书几十年来,教了很多书,也看了很多书,在很多书中都谈到人的修养二字。修养是指人们在某一方面自觉进行的陶冶活动......

    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语文教学是一项复杂的具有高度技艺的活动,是教师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根据特定的教学条件和特定教学对象所进行的艺术创造。语文教学本身......

    素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

    素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 素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 素质教育是以发扬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的教育。推进素质教育,激发......

    教学中的思维拓展训练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教学中的思维拓展训练 作者:贺彩莲 来源:《读写算》2012年第45期 新的课程改革,更加注重的是学生的思维拓展,通过高一年级的新课程教学,我深有体会。现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