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教学中的创造思维训练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教学中的创造思维训练
创造思维的特征是新颖性、独特性,学生的创造思维表现为在学习活动中有所“发现”或有创新地解决遇到的问题。
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三个特征,也叫求异思维。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可以不依常规、寻变求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避免考虑问题的单一化,促使人们思维活跃,不呆板、僵化。
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常用以下几种方法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一、改变“单一思考模式”,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思维的流畅性是指思维敏捷、迅速,能从不同角度、方向、方面,用多种方法思考问题。而讨论法最能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锻炼学生尽可能找出多种答案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
如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一颗,书中这样描写洞内的景物: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像。„”这时我提问:“叶老看罢内洞说‟有点像„,到底像还是不像呢?”学生各抒己见,争论得十分激烈。我揭示说:“像与不像,不是凭你们的主观臆断,而是结合课文内容、具体的语言文字进行分析,来体会叶老的感受。”学生带着问题再阅读课文,然后继续讨论。认为不像的同学说:“有点像从字面上看,就是有一点像,那么大部分都不像,总起来说还是不像。”这个同学虽然有自己的判断,但说理性不强,不能以理服人。有的同学说:“我不同意他的发言。有点像,我以为还是像。因为两条龙是石钟乳沉积自然形成的,没有经过人工雕琢,形象不能逼真。但作者在前面已经说过了,两条龙蜿蜒在洞顶。蜿蜒这个词本来是形容蛇爬行的样子,现在用来描写双龙那种张牙舞爪的姿态。又因为借着灯光去看,灯光摇曳、蒙蒙眬眬,大轮廓又很像,因而叶老说有点像。这是肯定而不是否定,也正是叶老语言 1
正确的体现。所以我们应当理解有点像是说像而不是不像。”课堂上这样的讨论,尽管答案不一致,但同学们根据课文字里行间的意思,反复推敲,会得出自己的结论。通过讨论最后意见。认识会趋于一致,不必老师“奉送”正确答案。学生在课堂上经常这样分析、推理、判断,就会逐渐克服解答问题时的盲目从众心理和不合逻辑的猜测,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思维的逻辑性。推理的严密性。
二、满足学生“自我肯定的需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心理学认为十一二岁的孩子,已经逐步产生自我肯定的要求,不希望人们把他们当小孩看待,而要求尊重他们。我们上课时不能要求学生答问只许对不许错。有些学生创造性思维常同一般学生不同,表面上看起来似乎近于荒唐,有时不易被老师理解,但认真考虑,他们也有某些方面的道理。一次讲完《将相和》,老师提问:“你们喜欢课文中的谁,为什么?”绝大多数同学表示喜欢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老师进一步启发还喜欢谁?又有几位同学说喜欢廉颇。老师满意地点点头,正准备结束讲课,突然又有一位同学举手了,老师表示意见相同的就不用重复了,但这位同学仍把手举得高高的。老师叫起他,他说:“我喜欢赵王。”老师惊讶地问:“为什么?”学生振振有词地说:“蔺相如本来是一位官职卑微的小官,赵玉看他有才华,就大胆地使用他。秦国本来是虎狼之国,在赵王与秦王面对面斗争时,蔺相如都挺身而出,战胜强大骄横的秦王,维护了赵国的尊严。每次斗争胜利后,赵王就对蔺相如破格提拔,所以蔺相如职位比廉颇还高。我就喜欢赵王敢于大胆使用人这一点。”学生说得多好,有理有据。赵王本身也是统治者,但学生不涉及他的为人、执政的情况,只就他用人这一点来评论,观点鲜明、论述清楚、敢抒己见。老师给以肯定:“同学们都喜欢蔺相如、廉颇,你能从不同角度看到赵王的优点,这是很可贵的。你很善于思考。”这样的肯定,调动了发言学生及全班同学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发言时消除了顾虑,充满信心,增强了自我肯定的欲望。
三、打破“思维惯性”,培养思维的变通性
思维的变通性,是指思考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不局限于某一方面,敢于提出不同的新观点,从而形成超常的构思。
如在十一册里有一组课文都是写人的记叙文,我抓住这些课文写作特点的同异让学生进行比较,从这个角度来提高学生分析文章、鉴赏文章的能力。如这样提问:“《我的战友邱少云》、《凡卡》、《奴隶英雄》都是写人的文章,你最喜欢哪篇的写法?”“三篇文章在刻画人物上有什么不同?哪篇文章着重刻画人物外貌?哪篇着重刻画语言和动作?哪篇文章又着重刻画了神态?这些侧重点都是根据什么确定的?”学生在比较中,认真思考、人人动脑、动口,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同学们在分析。比较、鉴别过程中,不仅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形成网络,口头表达能力及举一反三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四、纠正“思路狭窄”的缺点,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
想像力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活动,是在头脑中创造出过去没有遇到过的事物的形象,或者将来才能实现的事实的形象思维活动。因而我们说想像是创造力,一切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想像。
1、续讲、续写故事的结局。当学生读完课文内容,并掌握了文章中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续讲、续写故事内容或结尾,丰富他们合情合理的想像能力。如讲完《会摇尾巴的狼》、《凡卡》、《穷人》等课文引导学生续讲,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想像写出多种多样的片段。
2、写想像作文。低年级孩子学了《小猴子下山》一课,老师叫学生摹仿,自己编个童话故事,一句话一幅图,可自绘可剪贴,最后粘贴成一本书。学生自编出许多小童话故事,如《先让猴子妈妈吃》等。高年级学习《黄河象》后,写《柏抱槐》,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写《盖大楼》等想像性作文。
3、写一事一议的文章,训练学生联想的能力。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 3
程,由当前的事物回忆起有关的另一事物,或由想起的一件事物又想到另一事物,都叫联想。
写一事一议的文章就是以类比为出发点,找出它们之间相同或相异属性。类比法能够在广阔的范围内把两个不同的事物从内部有机地联系起来,产生超常的构思,这是创造思维的火花。如学生写《我喜爱的玩具一小泥人七品芝麻官》,进而联想到当今有些干部以权谋私、贪污受贿、损公肥私……对此进行了抨击。
教师要树立新的教学观,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鼓励学生多提问、提怪问,启发学生活跃思维,允许学生超过教师。用发展的眼光爱护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点燃起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从小具有一定的创造力。
第二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造思维的培养论文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主要是由拼音、识字、写字、阅读和作文这五部分组成,是一个由输入到输出的循环渐进的过程。本文主要从这五个方面探讨如何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关键词】教学方法创造思维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是一种思想交流的工具。如何才能让学生掌握好这门学科的知识必然离不开科学的教育教学活动。小学语文的教学必须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各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把语文教学中抽象的理论感性化,进而去引导、启发学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本文主要从拼音教学、识字教学、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这几个部分探讨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一.汉语拼音的教学
拼音字母是一种抽象的发音符号。对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小学生来说必然会感到单调、枯燥无味。教师在上课时要从学生好奇的角度去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热情,把死字母教活,以培养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
利用实物教具帮追记忆。学生认识事物是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师要遵循从实际出发的教学原则,选择学生年龄段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加强直观形象教学,使学生获得感知产生形象性记忆。
充分利用插图、图片、卡片和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教学。小学生主要是直观形象的记忆占主导地位的,多利用一些直观形象的插图、图片、卡片不仅可以引发学生学习拼音字母的的兴趣而且还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
采取编小故事,口诀的方法帮助记忆。哟正确无误地掌握汉语拼音的发音,记住字形并熟记拼音规则,这对小学生来说是相当困难的。为了有效地帮助学生克服发音和掌握字形的困难,教师可以编一些汉语字形的小故事,顺口溜等让学生谈谈认识,来促进学生的识记能力。
二.识字、写字的教学
汉字是语文的基本单位,是一种表意的文字。汉字的发音、字形、字义是汉字学习的整体统一的学习。只有把这三者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学生创造性学习汉字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识字写字的教学教师可以采用分析综合的方法。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一句话里分析出所要教的词,把词分为单个的字,再把字音、字形、字义分开,指导学生从三个部分去识、读、写这个词,然后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再把音、形、义结合起来教授学生学习。同时,教师还要启发学生联想与这个字有关的事物,组词,造句或讲故事,依次来提高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
三.阅读教学
教学是一门艺术,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采取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例如《画》一文的教学:教师可以在学生理解课文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绘画的内容:看远处山有鲜明的色彩,听近处水静静地流淌的声音,春天虽然已经过去了,但花儿仍然美丽鲜艳。人走过来鸟儿仍停在枝头,一点儿也不知道害怕。这包含了叙述和描绘两个因素,把美丽的景色用山水花鸟这四种景物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用直观语言把事实生动如画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在学生头脑中构思出美丽的景色图。使学生所读即所知,所知即所感。教师在教授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对大自然的热爱进行情感教育。这样在培养学生的自然情感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作文教学
作文是学生思想感情和综合能力的表达。作为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灵活的去运用、组织、选择、安排所学的词语去构思一篇好的文章。文章有一定的理,而论有一定的法。如果文章有一定的定式,只能禁锢学生的思维,写出的文章也是千篇一律。因此,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在作文中畅所欲言,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充分体现学生的创造思维。在具体的作文教学中,可采用几种做法。
让学生根据指定的情节作文。教师给学生一个故事梗概,然后让学生根据故事的梗概来扩充成一篇文章。这种方法要求学生首先必须理解故事梗概的基本意思。还要求学生掌握语文的基本知识,对故事中的字、词、句有一个完整的理解。只要这样才能进行想象和加工,才能很好的进行思维创造。
让学生根据指定的开头作文。作文一开始教师先给学生拟订一个开头。让学生按照它所提供的线索展开创造性的想象,然后写成一篇文章。这类文章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比前者更为宽广。学生可以概括自己的想象任意发挥,学生都觉得有话可说有事可写,只要学生写出来的符合一定道理,他的文章就有存在的价值。教师就应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样做,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就能很好的发挥出来。
鼓励学生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作为语文教师要注重培养和鼓励学生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这样做对学生的写作是大有益处的,但是教师对学生写日记不能强求,也无须强制。郭沫若常说:“我的诗歌不是做出来的而是流出来的。”的确,只有流出来的文章才是最真切的。当教师引导和激发学生对某事物产生一种写作欲望时,其文章自然就会水到渠成。只有这样做,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得到极大的发挥,也充分展现了学生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作为语文学科教学的开启之门,应当把汉语拼音教学、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以及作文教学这四部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构建多元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语文学科的教学奠定下坚实而可靠的基础。
第三篇:浅谈语文教学中创造思维的训练
浅谈语文教学中创造思维的训练
商水县汤庄二中
刘海霞
浅谈语文教学中创造思维的训练
商水县汤庄二中
刘海霞
内容摘要 江泽民总书记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了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阐明了我们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究竟要培养学生什么素质这一核心问题。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何谓创新呢?其英文是INNOVATION,从广义上讲是指凡是产生新颖的而且有个人意义或社会意义的成果或活动。其中我认为它最重要的是强调“有个人意义”,这一点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很重要。因为对学生个人来讲,创新不必是原创造,可以是再创造,只要对于学生个人来说是新颖的、首创的就可以了。创新精神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创新的动力系统,由创新需要、创新动机、创新兴趣三部分组成;二是创新的执行系统,由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技能组成;三是创新的保证系统,以创新性格为核心的人格特征。而我们目前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的创造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形成创新性格。
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呢?简言之就是指有创见的思维。它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不同于一般思维活动,其主要特点是:第一,创造思维包括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而且更多地表现在发散性上。发散思维又叫辐射思维、求异思维。它是根据己有的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可能性答案的一种展开性思维方式。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的特点。集中思维又叫聚合思维、求同思
维。它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收敛性思维。第二,创造性思维具有新颖性、首创性、独创性的特点,它是一个人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表现。第三创造性思维与想象紧密联系。创造想象是人运用己有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参与创造思维之后,能够结合过去的经验,在想象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提出新的假设,使创造性活动顺利开展。
二十一世纪是创新的世纪,创新的时代需要创新的人才,创新的人才需要创新的教育。因此,培养人才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一、鼓励求异法。
创造性思维训练要结合课文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可重点进行求异思维的训练,使学生得到新的认识或新的看法。例如,在寓言《蚊子和狮子》教学中,在讲到蚊子打败了狮子却又被蜘蛛网粘住时,可启迪学生思维:它的结局会怎样?是不是只有给蜘蛛吃掉这一种可能?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蚊子正要被蜘蛛吃掉之时,树上掉下一颗松脂裹住了蜘蛛,并把网打破,蚊子得救了;有的说正在此时,气急败坏的狮子赶来报仇,一抓捣烂了蛛网,反而让蚊子脱网而逃;有的说„„这些看法都跳出了教材,具有新颖、独特的特点,同时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创设情境法。
培养创造性思维素质,必须具有创造性的情境和气氛。在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中,形式应是灵活多样,或个体,或小组,或口头,或笔头„„练得活,练得巧,训练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训练中,还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探求,获得成功的喜悦,领悟到发现的甘甜,品尝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乐趣。
三、引导质疑法。
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鼓励他们对一些现成的理论和传统的观点从不同的方向,甚至相反的方面进行大胆质疑,探索求异。只有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才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学生在饱满的学习情绪和热烈的讨论中,发现更为广泛、更为深刻的问题,从而促进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四、诱导想象法。
创造离不开想象,想象是创造的灵魂。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通过想象和幻想的方法,进行创造性阅读、续写故事和想象作文等,这些训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拓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教完《皇帝的新装》一文后,我要求学生续写游行大典结束后的故事,以半命题《××的皇帝》的形式,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讨论,活跃其思维,激发创作热情。学生能补出《不敢穿新装的皇帝》、《谈衣色变的皇帝》等富有新意的文题,写的文章情节曲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阅读后,让人忍俊不禁。
五、归类比较法。
“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比较可打开思维的闸门,点燃创新的火花。经常采用比较法可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老舍《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对夏日暴雨的描写极为精彩,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味作者写雨的精妙,我让他们将本文中的“夏雨”与朱自清《春》中的“春雨”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学生们明确了:①写景要抓住特征才能写得逼真。②写景是为表现文章中心思想服务的。这种比较法会在学生头脑中产生丰富的思维内容,他们可以从异中见同、从同中见异,其创新思维必将迸发出灿烂的火花。
要实现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造就创造型人才的理想和目标,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更新教育观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创新教学,不断修炼自己的语文教学艺术功力,就一定能使语文课堂中,因为有了思维的学生而鲜活,因为有了学生的思维而生动,更因为有了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而平添了一份精彩。
第四篇:小学语文论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创造思维训练_人教版新课标-word
小学语文论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创造思维训练人教版新课标
创新教育是一个通过认识和掌握创新的规律和特点,并将其运用到教学中去的过程,也就是根据创新原理,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的运用,重在学生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同时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本文就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经常使用的几种主要方法阐述如下:
一、创造思维重在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大部分学生希望自己的认识同大家一致,或习惯以课本或教师讲课内容为标准,而最担心自己的认识或见解同大家发生矛盾,更怕同教师的讲课内容相抵触。这种随大流的心理极易抑制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即创造思维。在日常教学中,我时时提醒学生敢于展示自己的观点,敢于有与众不同的见解,帮助学生克服不良心理状态,鼓励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以及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也敢于对教师的话和课本中的内容提出质疑。记得几年前,在学习《小桂花》一课时,有一位学生对课题产生了疑问。他讲:“课文内容主要记叙周总理的两件事,只是其中涉及到小桂花,为什么课题却叫《小桂花》,课文内容与标题不符。”经过和几位教师共同备课,觉得这位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道理,有新发现。我也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我对他讲:“如果按你的想法,给这篇课文重新拟个题目,应该是什么?”后来,这位同学真的拟了好几个不同的标题给我看,比如:《照片的故事》《周总理和小桂花》《平易近人》等。于是我把这件事拿到课堂上,请同学们都来思考这个问题,并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拟出自己认为最满意的题目。课堂上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他们高兴极了,先后拟出不下10个题目。(两年后这篇课文题目改为《一张珍贵的照片》。)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能想像。”在教学活动中,要重视开发智力。训练创造思维要有创新性的方式方法。创新学习其实是一种组织学习的过程。组织学习并不是个人学习,而是通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联系,把无数个独立的见解放在群体中
第 1 页第 1 页 进行互相启发,互相对比,通过判断得出结论,然后再由个人进行知识的储存和积累。可见创新学习需要集体的合作,合作是组织学习的基础,教师的方位就在这里;为创新学习,为个人的独立思维提供支持、组织和保证。
二、创造思维重在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是,学生在理解问题时的惯性思考模式,影响学生的创造思维发展。而培养学生思维敏捷、迅速,能从不同角度、方向、方面,采用多种方法思考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我们的目的和目标。
如学习《凡卡》一课时,许多处的描写很细腻,特别是写凡卡寄信一段,把他怎样装信纸,怎样写信封,怎样投入信筒的神态、动作以及他的衣着等,都写得活灵活现。虽然学生们都认为这封信是根本收不到的,对凡卡来说只不过是一个梦而已,然而他还是那样一丝不苟地寄出去了。课文末尾写道:凡卡把信塞进信筒以后,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还做了一个美梦。什么梦呢?这个梦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旧俄时代穷苦孩子的悲惨命运,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很重要。我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把它续写出来。学生把这个梦同那封信联系起来,同“爷爷”、老板、老板娘联系起来,展开了多方位的合理想像。虽然由于学生们的生活阅历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更深入地写出这个黑暗的社会给凡卡心灵留下的创伤,但由于他们把这一情节做了各自喜欢的延伸,唤起了学生头脑中由于课文内容储备的有关表象,延续了故事情节,补充了课文内容。其中有一位学生在文中写道:凡卡的信最终“邮”到了老板娘手里。而凡卡这时正在美梦中,看到爷爷正套着雪橇,穿着厚厚的羊皮袄,响着鞭子来接他了。“叭”地一声凡卡惊醒了,老板娘手举着鞭子,在凡卡身上无情地抽打着,凡卡的梦就这样又一次破碎了。还有一位学生在文中写道:凡卡的信被一个认识他爷爷的好心邮递员看到了,邮递员连夜把信送到了凡卡爷爷的手中,老人看完了凡卡的血泪控诉,虎目圆睁,拿起打狼的猎枪顶着暴风雪来解救他的孙子凡卡,老人终于消灭了虐待他孙子的坏人,背起凡卡,回到家乡继续过着虽然穷困却很幸福的日子。两种不同的结局,想像都比较合理,老师也不必送上固定答案统一认识。学生们在课堂上经常这样分析、推理、判断,就会逐步克服解答问题时的单一思考
第 2 页第 2 页 模式和不合逻辑的猜测,从而培养学生多样化思维能力。
三、创造思维重在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心理学认为,十一、二岁的孩子,已经逐步产生自我肯定的要求,和 比较强烈的“表现欲”。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把学生当小孩子看待,而把他们视为朋友充分尊重他们的意见,课堂上回答问题也不要求学生只能答对不能答错。当前出现的一些现象表明,好多学校只有教师的积极性,而缺少学生的主动精神。殊不知,从表面看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精神在教学上虽然是好事,但在客观上教师垄断课堂,压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积极性,是好心办了坏事。有些学生创造性思维常常与一般学生不同,表面看起来似乎近于荒唐,有时不易被别人接受和理解,但只要认真考虑,就会发现在某些方面存在的道理。
比如:有一次学习完《将相和》一课后,我问学生们:“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大部分学生表示:喜欢蔺相如。并说他机智勇敢。还有一部分同学说喜欢廉颇,并说他不但作战勇猛,还敢于承认错误。本来应该结束课程,这时又有一位同学把手举得高高的,当他站起来时却出人预料地说:“我喜欢赵王”。接着他就讲出了一些别人都没有想到的理由:“蔺相如本来是一位官职卑微的小官,赵王看他有才华,就大胆地使用他。秦国本来是虎狼之国,在赵王与秦王面对面斗争时,蔺相如都挺身而出,战胜强大骄横的秦王维护了赵国的尊严。每次斗争胜利后,赵王就对蔺相如破格提拔,所以蔺相如职位才比廉颇高。我就喜欢赵王敢于大胆使用人才这一点”。真是有理有据,观点鲜明。虽然赵王本身是统治者,但学生不涉及他整个统治的善恶,执政情况,只就他敢于用人一点来评论。看来他的思维活动很积极,自我肯定的欲望增强了。
四、创造思维重在培养学生思维的合理性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克服学生思维惯性,思路狭窄等缺点,其目的是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想像的合理性,从而形成创新和超常的构思。想像力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活动。他是人头脑中创造出的过去没有遇到过的事物的形象,或者将来才可能实现的事实的形象这样一种思维活动。因此说想像是创造力,合理想像就是一种创新和形象思维。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我抓了两点:
第 3 页第 3 页(1)把这一课作为典型课文交给学生,去体会想像在表达中的重要作用。这里作者用美妙的幻想、合理的想像写出了小女孩燃起火柴时,眼前出现的炫丽景色和景物。这种想像越美丽越合理,揭示出的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朽、揭示出小女孩的悲惨遭遇就越彻底,对人心灵的震撼就越大。(2)同小女孩比童年、比除夕夜,形成社会主义社会儿童幸福生活同资本主义社会那种黑暗和腐朽的强烈对比。由于形成了鲜明对比,在作者想像中的美丽图画已成为今天的现实,使如今这一幕一幕幸福的情景时时浮现在学生们的脑海中,激发他们自觉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可见,对学生实施想像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合理性是语文智育、语文德育、语文美育的过程。在对学生进行的创造思维训练中自觉地把语文德育、语文智育和语文美育结合在一起,形成学生正确的世界观、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观,这是教师的一种艺术手段。
第 4 页第 4 页
第五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福建省龙海市浮宫中心小学 陈兆艺
【摘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思维训练是一个重点,对提高教学效益来说,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怎样抓住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才能提高训练效益?
一、在语文训练中要逐步暴露思维过程的思维训练。
二、在段的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
三、利用课文结尾培养思维品质的思维训练。
【关键词】思维过程训练;段中教学训练;课文结尾训练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思维训练是一个重点,对提高教学效益来说,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它既是提高语文素质的必要操作过程,也是构成教学思路不可缺少的环节;另一方面,注意培训语文思维能力,在教学中还有特殊意义,因为语文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的直接现实。离开语言人们无法进行思维活动;而离开了思维,语言也就失去了内核。人们的思维,说到底是用言语进行的“言语思维”。因此语文训练尤其注意思维训练。抓住思维训练,也就抓住言语的运用过程。从言语的运用中学语言,才能提高训练的力度,学生的语文能力才可望有真正的发展。
怎样抓住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才能提高训练效益?我认为以下几点有助于思维训练的提高。
一、在语文训练中要逐步暴露思维过程的思维训练
(一)微微暴露的思维训练
课文中的细小部分,具有十分丰富的思维内涵;存在着很大的训练价值。在这些地方我善于“小题大做”,促使学生在“显微”中暴露过程,达到训练的目的。如课文《尊严》中有一幅插图,杰克逊大叔端着一盘丰盛的饭菜给年轻人,年轻人摆摆手,我在这给学生质疑:是年轻人不饿而不吃吗,还是另有原因?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认真
去读课文,找出摆手的原因。
对教材细微处开掘并由此而引起的思维碰撞,成了暴露学生思维过程的良好契机。正是暴露中,使儿童的认识能力和言语能力,得到了有效的训练。
(二)填补空白的思维训练
艺术家的创作手法都讲究“留白”,即在艺术作品有意不透透彻彻地表现,而留下一些空白,让人们用各不相同的想象来填补这些空白,实质上也就是充分展示了学生对这类问题的思维过程。我在教《金色的鱼钩》这篇课文,抓住了老班长在生命垂危时刻,嘱咐三个小战士的那句话:“不,你们吃吧,你们一定要走出草地去!见着指导员,告诉他,我没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没把你们照顾好。看,你们都瘦得„„”显然这是作者留下的一处艺术空白,启发学生去想象老班长在生命垂危时刻,他会怎样想,怎样说?于是让学生讨论两个问题:(1)为什么句末要用省略号?(2)如果老班长把这句话说完,你觉得下面会讲些什么呢?这两个问题促使学生将课文中“空白”的地方合理的、恰当地补充出来,在暴露思维过程的同时,达到言语能力的充分训练,思想感情的充分陶冶。
(三)在语言过程中求失暴露
就是教师在为学生匡谬救失时,重视思维过程的展现,以便从深层次上作诊断和矫治。在学习活动中,学生的思维错失和定式偏差,往往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又具有普遍性。抓住它作剖析治理,有较大的训练价值。但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谬误有的比较隐蔽,带有深层
次的特点,不充分暴露思维过程,就会“治”不到点子上,“挖”不到根子上。如在教《触摸春天》这篇课文时,一位学生说:“既然这个女孩是个盲人,为什么还要张望呢?”从表面上看小女孩是看不见的,这个学生提的问题也对,但却反映了一个深层次的问题上——认识有偏差,于是我就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追踪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大家再次阅读、思考、讨论。正因为小女孩渴望能看见,所以她才用心去抬头张望。作者也触摸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生命力,感悟人生的真谛:谁都有把握春天的权利,只有用心去感受生命的美好,才能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春天。因此,从这里来补救空白,让每个学生都能用心灵来领会。
二、在段的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
(一)首先培训学生的分段能力
段的教学实质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而在段的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正是达到这个目的有效方法。这是由于客观上它思维训练融为一体,特别是把注意力放在了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上,在这个教学思想指导下,进行段的训练,掌握句意必须要进行分析,划分段落必要进行比较、判断、归纳段意,必须进行综合。按这个思路进行段的教学思考是分段的依据,揭示的是分段的思维过程,着力寻找的是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能够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
(二)抓重点、抓联系,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
1.要抓重点,读懂一句话,进行段的教学,首先要培训学生断句的能力,使学生知道一段话是由几句话组成的,每一句话说的是什么,并能找出重点词语,重点句子,通过他们了解这段话主要说的是什么。
2.要抓联系,培养思维的条理性。再读懂了句子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在段的训练练习上,还包括一个主要方面,那就是在读懂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划分意义段。
3.抓讨论、抓鼓励,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能否真正把思维训练融于段的教学之中,通过段的教学这个手段,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其关键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孩子们在段的教学中始终处在一个主动探索知识的位置上。我的体会是放手让学生展开讨论,鼓励他们勇于发表见解,大胆进行争辩,在争辩中相互启发,在比较中进行优化。
三、利用课文结尾培养思维品质的思维训练
(一)利用结尾的迷惑性,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某些文章的结尾,犹如一个“迷魂阵”,令学生得出相反的结论,具有很大的迷魂性。如《草船借箭》中的结尾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学生被这话迷住了,一致认为这句话说明周瑜从心里佩服诸葛亮。对此,我不急于下结论,而是布置学生去做两件事:一是问问长辈或是以历史比较熟悉的人,听听他们对这个问题是怎么回答了,并结合课文想一想。二是看一看相关三国故事的书,找出周瑜临死前说了什么话,再结合课文想一想。通过问、看、想,学生带来了他们取得的成果。周瑜临死前还在说“既生瑜,何生亮。”这证明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一直到死都没有放弃。《草船借箭》中的结尾句,不能说明周瑜佩服诸葛亮,只能说明周瑜对付诸
葛亮的妒忌升级了。至此,学生走出了迷津,对周瑜为什么妒忌,陷害诸葛亮的问题,有了透彻的理解。学生的认知建立在一个较为广阔的基础上,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了培养。
(二)利用结尾的矛盾性,培养思维的准确性
某些文章的结尾,表面看来,似乎矛盾,但细细品味,却意蕴无穷。例如课文《金色的鱼钩》结尾句:“在这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鱼钩”长满了“红锈”却能“闪烁光芒”,这貌似是充满了矛盾,怎样准确认识这句话的含义呢?我是这样处理的:
师: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会发出光芒吗? 生:不会。
师:那么作者为何偏要说这鱼钩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呢? 生:老班长用这鱼钩救活了三个战士,自己却因饥饿和疲劳而光荣地牺牲,它的品质崇高伟大,光彩照人。说鱼钩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实际上是说老班长的品质,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通过问答,学生得出了准确答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准确性。
(三)利用结尾的总结性,培养思维的条理性
某些文章的结尾,虽短短一句,却提纲挈领,既总结了全文内容,又暗示行文条理,给人以明白晓畅的感觉。例如课文《乡下人家》中的“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让学生抓住了这种总结性的结尾,顺藤摸瓜,无疑能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条理,使思维具有条理性。
(四)利用结尾的抒情性,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在文章结尾抒发对某人、某事、某物的深情,既深化了主题,又强化课文的感染力,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如课文《落花生》最后一段:“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到父亲的话所蕴含的道理。这里作者用“印”字,表达了“我”对父亲教导深深的理解,也正因此作者才有后来的成就。让学生分析好这种结尾,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一条有效途径。
思维训练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开发学生的潜能,思维能力绝不是单纯的智力品质,而是一种重要的性格特征,一种综合素质。培养思维训练能力离不开教师,更不能脱离课堂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对全体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并且根据教学进程中的具体情况来激励学生的思维能力。我觉得通过抓上述训练,学生的语文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