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思维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思维
什么是创新?试举例说明创新与发明、发现的区别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也是教育工作的基本主题。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有独特的作用。本文主要就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谈一些粗浅的看法。论文主体分为个部分,分别从激发学生兴趣、诱导质疑、驰骋想像、鼓励求异思维四个角度进行论述。论据大多是笔者观摩的名家范例,也有部分是自己教学的实践,通过对范例的研究分析和总结提炼,探寻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策略,为完善学生能力结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牢基础。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明确的任务。本文试述愚见,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引奇激趣——迎接创新的使者
激发学生浓厚的创造兴趣和创造欲望,引导学生多思多问,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首要工作。在教学中,兴趣又往往表现为一种好奇心,有好奇心才会有深刻而独特的思维方式,才会有发明创造。好奇心还可以促进学生深入细致地观察与思考,尤其表现出对于好奇的疑难问题能够主动思考、大胆探索。这种可贵的进取精神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品质。教师应该倍加爱护学生的这种好奇心,迎来创新的使者,拉开求知的动人序曲。主要的方式有:
1、巧设悬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中,才能使学生在课堂的有限时间内迸发创新因素,获得新的知识。为此,教师必须巧设疑问,以悬念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学《赤壁之战》这篇文章,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曹操拥有八十万大军,而刘备和孙权才有三万联军,可是曹操的军队为什么会被打得落花流水呢?这一巧妙的提问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一个大大的悬念,唤起他们的好奇心,使学习的热情高潮,兴趣油然而生。
2、创设情境。“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叶圣陶语)。小语教材大多文质兼美,有的文笔清晰;有的课文情深意长,富有感染力;有的课文富有幻想。在教学中,这些课文可以通过朗读、录音、挂图等来创设特定的情境感染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感调控,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桥梁,引导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围之中,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主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如《雾凇》这篇课文中,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澜的雾凇图,教学的开始,教师播放录像(雾凇景象),向学生展示雾凇的奇特和壮观,使学生在欣赏雾凇景色美丽的同时,激起求知的欲望。
3、联系实际。在语文教学中,应把语文教学与现实实际相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教师可以《我与小女孩比童年》为题,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童年进行“说话”训练。经过这样联系现实的训练,唤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改善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更符合现实。
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游戏激趣、以导语激趣、活动激趣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火线”,诱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诱导质疑——催生创新的萌芽
古人云:“学贵有疑”。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拥有创新能力的人必须具备敢于质疑的思维品质。陶行知先生有这样的诗句:“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有力地说明了“问”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激起探求新知的欲望,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
一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探究欲是人类普遍存在的,对异事物或未知领域进行探求的一种心理倾向,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内驱力之一。为了增强学生的探究欲,教师应当经常向他们提供能引起观察和探索的新异情境,要善于提出难易适中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并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或寻找答案,一位特级教师介绍他在美国听一位老师上《蚯蚓》一课见闻中说,上课一开始,老师出示《蚯蚓》一题,让学生质疑,接着就拿出一包正在蠕动着的蚯蚓,让学生每人拿一条,并要求学生观察它的外形和特点,然后发言,许多学生采用了放大镜,并翻来覆去地观察,还有些学生采用了解剖法。不久学生就一个个争着说出自己的看法,其中有一个学生说蚯蚓的味道是咸的,因为她把蚯蚓入到嘴中嚼了嚼,这一意想不到的知识都凭借学生的探究欲敢于尝试而得到的,无疑也是创新思维的萌芽。
二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信心是质疑精神的心理依据。教育家魏书生鼓励学生:“要坚信自己有巨大的潜能”,“放声高呼,我能成功”。的确,善于质疑的创造发明者无不是充满自信的人;相反,经常怀疑自己的人是很难成功的,也很难提出有创意的观点。要培养的质疑精神,就必须保护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有一个学生在初读课文后提出诸葛亮是“骗”来的箭,为什么课题中却说是“借”呢?此刻引起了全班学生的哄堂大笑?当老师问及原因时,大家却哑口无言。其实细想起来这位学生的提问是很有价值的,老师应表扬他的勇于质疑的精神,并鼓励学生分析课文探究原因,结果发现正因有“借”才有“还”,暗示军造箭射自己,体会到了诸葛亮的职明才干,此时大家对于原先提出问题的学生赞叹不已,那位学生也正应有老师的支持和学生的赞赏而对自己更有信心,从此大胆质疑。因此,只有让学生时刻在“我能创造,我能成功”的信念中前进和发展。只有有了自信心,学生才敢于独立思考,才能于捕捉疑问确定为进攻的目标,并坚持不懈地去努力实现。
三是培养学生的寻疑意识。所谓寻疑意识,是指学习者在头脑中始终带着寻找问题的意识,以怀疑的眼光出现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去捕捉其中可供设疑的细节,挖掘疑点价值,在思想的闪光中时不时迸射出有新意的问题和出人意料的观点。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寻疑意识呢?关键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培养习惯。引导学生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对鲁迅先生说的话:“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这一句寻疑:仅仅是说鲁迅记性好吗?(不只是记性好,暗示鲁迅读书认真。)鲁迅在夸耀自己吗?(鲁迅不会夸耀,是委婉地批评作者读书不认真?)只是批评作者吗?批评只是手段,包含对作者的关心和爱护。经过一番寻疑,让学生更深一层体会课文内涵。因此,寻疑可以在各个方面,各个角落,老师要经常引导学生寻疑行为,从而肯定结果,激发寻疑兴趣。其次,寻疑贵在主动。只有具有主动积极的精神品质,才能寻找到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注意引导,让学生乐于寻疑。
总之,从疑问——探索——发现——创新这一路径中显而易见,只有把握好质疑这一关,才能启动创新思维,捕捉创新灵感,并坚持不懈最终取得创新成果。
三、驰骋想像——挥舞创新的翅膀
想像是思维的体操,是创新的翅膀,是拓展思维空间的内驱力,是人们对头脑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由此可见,表象越丰富,想像就越开阔、越深刻。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像开始的。”想像是一种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它能结合以住的知识与经验,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把观念的东西形象化,把形象的东西丰富化,从而使创造活动顺利展开。在想像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学生可以打开思维的闸门,由一人一事想到多人多事,由花草树木想到飞禽走兽;从一个思路跳到另一个思路,从一种意境跳到另一种意境;使狭小单薄的扩大充盈,使互不相连的聚合粘结„„它渗透在小学生活的一切方面,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特别是在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中,想像更是具有重要作用。
1、丰富表象,唤起想像。想像来源于生活实际,但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新教材中有些课文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隔遥远,如山村、大海、森林等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隔甚远,给学生学习造成了学习障碍,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想像力难以拓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来唤起学生的想像。如在学习《大海》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事先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大海的资料,如图片、文字介绍、有关故事、电视中的信息等等。课堂上,组织大家把搜集的信息相互交流,相互讨论,学生获得很深的感受。然后,再利用播放关于大海的录像资料,配乐朗诵等直观形象的手段,使学生仿佛置身于大海之中。结合演示,引导学生想像:大海是什么样的?站在大海边,你想对大海说些什么?大海能为人们做些什么事情呢?通过活动,学生的激情得以迸发,探索大海秘密的欲望发展到了高潮。
2、填补空白,发散想像。所谓“空白”,是指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想像和再创造的空间。在课堂教学中,合理的利用这些“空白”,发散学生的想像,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学习《想飞的乌龟》一课,小乌龟叼着棍子中间,两只小鸟叼着棍子的两端,带着乌龟飞上了高高的天空,因为小乌龟第一次飞上天空,看到地面的美丽景色,一时太高兴,刚一张嘴,整个身体就狠狠地摔到了地上。教学这一环节时,教师可这样启发学生想像:乌龟掉下来会想什么?他还想飞,请你为他想想飞的办法。学生的情感已紧紧的和小乌龟连在一起,有的认为小乌龟可怜,有的认为小乌龟可笑,还有的认为小乌龟可叹„„学生各抒己见,在想像中思维互想碰撞、启发,在文中没有出现的心理空白处创新,训练了思维的灵活性。
3、异想天开,拓展思维。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是无边的,它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科学家只因为有了想像力,才会有那么多的发明创造。所以,我们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想像,特别是异想天开的创造想像,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如学习《梦想》一文后,教材安排了这样一组练习填空:
(1)古时候,人们想飞到月亮上去,现在。
(2)古时候,人们想听到远方亲人的消息,现在。(3)古时候,人们想到海里采宝,现在。(4)古时候,人们想,现在,将来。
这是一道永远也做不完的练习,学生依据前三项练习,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写出众多不同的答案,这既是语言和想像力的训练,又是运用知识和发展创造力的训练。在识记字形时,根据字形的特点,教师启发学生“雨”字怎样识记呢?有一学生回答说:“雨就像一个窗户,透过玻璃窗就可以看到外面的雨点。”多么大胆形象的想像,闪耀着创新思维的火花。
四、鼓励求异——激活创新的灵魂
创新思维是最大的特点是求异性,而我们以往的教学往往过于求同。求同过多,形成“人云亦云,缺少创见。”的弊端,所以,训练学生思维,不止限于求同,更重要的是要启发学生求异,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
求异是创造的先驱。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促进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发展。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在形成求异思维过程中学习知识,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1、同一个任务,鼓励学生寻求不同方法完成。以识字为例,让学生记“坐”字,有的学生说,两个小朋友在跷跷板上玩就是“坐”;有的说,“坐”就像老师的天平;有的说一个“土”加两个“人”就是“坐”„„他们运用的方法不同,却完成了同样的一个任务——记住“坐”字,对于这样的现象,教师应予以肯定、鼓励。以作文教学为例,教师让六年级学生写一篇作文——《月光下》,体裁、内容不限。有的学生写的是月光下美丽的景色;有的写的是月光下发生的一件事;有的由月光想起一件往事或一个人„„他们各展其才,都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这符合学生“总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的心理特点,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
2、同一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不同的理解或表达。如教学《王冕学画》一课时,当教师问到“要是能把它画下来,那该多好哇”中的“好”是什么意思?有个学生回答说:“画下来,天天可以看荷花。”“还有别的意思吗?”教师启发学生。学生有了兴趣,各抒己见:“画下来,可以让别人看。”“画下来,可以跟湖里的荷花比一比,看谁美?”„„这些正是创造性思维中求异思维的反映,它促使学生相互激励,情绪活跃,在学习的过程中品尝到求异、探索的乐趣。
3、适当安排一些具有不确定答案的练习。长期以来,我们教师只习惯给学生布置一些固定答案的练习,如看拼音写字词、选词填空、解释词语等等。当然,笔者并不是反对让学生进行这方面的练习,但如果总是让他们做这样的练习,他们的思维就会日趋狭窄、僵化,这是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不利于学生今后发展的。因此,我们应该有意识地为学生安排一些“发散性”的练习。如在六年级的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布置这样一道课堂练习,把“我们收回了澳门”这句话换几种不同的说法,但不改变原意。学生答案多种多样:“澳门被我们收回了。”(被字句)“我们把澳门收回了。”(把字句)“我们不是收回了澳门吗?”(反问句)谁也不能否认我们收回了澳门。”(双重否定句)„„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那么,埋在孩子们心底的智慧种子,就一定能生根、开花、并结出丰硕的创新之果。
第二篇: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思维
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思维
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主旋律。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切地感受到,想像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爱因斯坦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正是有了想像,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说,想像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换言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在具体教学中,我尝试从下面几个方面来激发学生的想像力。
一、巧设问题,激活想象
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像中的某种东西”。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像,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那么这就需要教师不失时机地设计一些巧妙的问题来激活学生的想象。
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我设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 1
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像,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尽管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但通过想像,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像,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又如在解读《涉江采芙蓉》时,我并未先提出“悬想”这一概念,只是让学生去想象诗歌中出现的人物形象是谁?是“思妇”?是“游子”?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各抒己见畅谈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如果文中所描写的人物形象是“思妇”那么“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又该如何解读呢?“旧乡”在“漫漫”长路的那头,看不到也望不着,“旧乡”的爱人此时也正凝眸相望吗?提出这些问题后,我又点出这两句的“视点”仍在江南,表现的依然是那位采莲女子的痛苦思情。不过在写法上,采用了“从对面曲揣彼意,言亦必望乡而叹长途”(张玉谷《古诗赏析》)的“悬想”这一方式,从而造出了“诗从对面飞来”的绝妙虚境。通过再现想象,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知识牵引的能力,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揣摩,更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研读,培养了创造性思维。
二、架设桥梁,引发想象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在这中间架
设心灵的桥梁,引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例如在讲授《小狗包弟》时,由于“文革”距现在的学生已非常遥远,现在的学生很难理解当时作者的心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提出“开篇写一位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有什么意义?”这一问题让学生思考。很明显,作者的作用是引出话题;从思想内容说,二者形成对照,让人看到此类事在全国并非一二,由此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从写作效果说,艺术家与狗的故事似乎更悲壮,而巴金与狗的故事似乎更悲哀,是心灵的一种悲痛,或“此恨绵绵无绝期”的精神折磨。除此之外,我还想告诉学生的是,这其实还是作者的一种深切自责,一种深深的忏悔。艺术家放弃小狗,是在他完全无法选择的情况之下,而作者放弃小狗,则是在个人的主观意愿。那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主观意愿?罪恶的根源则是“文革”。“文革”到底有多么可怕?多残酷?作者则通过对小狗包弟的叙述给了我们答案。包弟虽小,但也是一条生命,文革时期连狗都不放过,何况于人?试想一下,一只血统不纯正的外国小狗在文革时期面临的只有死亡,那么人呢?是不是一个人只要有在国外有留学的经历,只要有一丝一毫的西方思想等待我的结局就是死亡呢?狗尚如此,何况于人?通过一步步地引导,让学生真真切切的了解了文革的荒唐和恐怖。通过架设桥梁,让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的作品之中。
三、利用教材,拓展想象
现有的教材都是编写者精心挑选,编排的结果,不仅是学生系统知识传授的依据,也是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基础。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运用现有教材,挖掘其中的价值,让学生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扩写、续写、插叙、补叙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以拓展学生的想象,为他们的大脑插上想象的翅膀。例如,在教柳永的《雨霖铃》时,我在启发学生充分领悟该词所抒发的缠绵悱恻的离愁别绪后,要求学生把它改写成一篇优美的散文。在教完《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张衡传》这几篇人物传记之后,我让学生仿照“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的写法,也为这几个古代的人物写一写颁奖词。这些训练方式,往往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深层理解,而且可以拓宽他们的想象空间,使他们“心游万仞,思接千载”。
总之,语文课堂是创造思维训练和创造力培养的重要基地。学生正是在广泛的作品阅读中汲取知识,认识社会,感受生活;在写作训练中抒发情怀,感悟人生,萌发创见。只要我们能够时刻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每天都有或多或少的创新,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充满生机与活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会得到发展和提高。
第三篇: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县**镇三店小学:***
摘要:在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双创人才是当前社会需求人才,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成为教学目标之一。而小学语文是小学生学习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小学语文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所以本文主要基于这一背景,首先阐述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然后提出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要策略,希望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
语文教学
学生
创新思维
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1.1
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升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而教师作为学会僧的引导这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有重要的影响。所以,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待提升,本文主要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教师的教育理念陈旧,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仍然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导致目前的教学存在一些漏洞和不足。尤其教师没有及时更新教育理念,仍然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甚至一些教师对学生恶语相加,这与素质教育理念相违背,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1.2
小学语文课堂枯燥乏味难以提高学生积极性
调查显示,许多语文教师的教学内容都是字词、造句等,并在教学中来回重复这些内容,长此以往,不仅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反而会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另一方面,语文学科涉及的内容相对广泛,与历史、地理等学科的内容有一定的重合,所以要想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要认识到这一点,并在教学中适当的拓展学生的视野。但是许多教师还没有意识到,导致语文课堂枯燥乏味,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再加上教师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心理需求,这对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是十分不利的。
2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要策略
2.1
采用自由式教学模式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认识到创造力的重要作用。小学生年龄较小,他们对外界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性,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置一些自由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获取知识。为此,教师要先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大概的了解,然后在此基础上发挥想象力将自己所想所感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这也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由此可见,采用自由式的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有很大的帮助。
2.2
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他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将学生视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另一方面,由于小学生的思想不够成熟,他们只能通过形象化的内容感知知识,因此教师应该尽可能的指导学生,帮助学生降低知识的难度,并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来开展教学活动,以此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这也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2.3
激发学生好奇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小学生年龄较小,他们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和意识,因此教师要适当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和探索未知的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置情景,让学生可以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进行观察和创造。比如在学习《曹冲称象》这一内容时,教师在导入环节可以先给学生设置一个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教师可以准备称、苹果、和石头,然后提出问题:“学生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自己称过东西”,当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以提出:“除了可以用称称物体的体重之外,同学们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可以测出苹果的重量。”这时学生们开始开动脑筋,有的说可以自己颠颠,有的同学说可以拿回去让父母称,当学生们讨论的积极性高时,教师问学生如果把苹果换成大象应该怎么称,学生们开始议论纷纷,思考大象那么大得用多大的称啊,这时学生的好奇心已经很浓厚,教师可以导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带着好奇心阅读课文,在学习中学生的注意力也很集中,由此可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
2.4
启发联想,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联想是创新的基础,事实上学生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学生在刚入学时通常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且在学校活泼好动积极乐观,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会变得越来越内向,他们羞于表达自己,甚至不爱和同学教师沟通交流。通过这一现象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发展规律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让学生保持刚入学时的激情和乐观。事实上,学生在小学阶段是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时期,通常在这个时期学生的联想能力较强,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发展特点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比如在学习二年级口语交际看图讲故事这一内容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可以让学生到公园游览,而学生对这一活动的兴致也很高,这是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结组对公园的所观所感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然后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让学生现在小组内轮流发言,挖掘学生的潜力,然后在组织学生进行写作,让学生在写作中进行创造。
2.5
改革教学体系、满足新课程改革要求
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局限性,它没有给学生提供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导致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有很大的难度。为此,教师要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机制,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为此,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一方面,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并增强课堂的开放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开放性的课堂主要是指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问题,而不是遵循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听教师如何解答问题的陈旧模式,而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对于一些有难度的问题,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通过这种方式来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开拓学生的思维。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然后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将其应用在教学中。比如教师在课堂导导入环节,可以先给学生播放一些视频和图片,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各个器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进而触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成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主要趋势,这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将其作为教学目标之一,并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以此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为此,教师可以通过采用自由式教学模式、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好奇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启发联想,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等途径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成长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桑盛琪.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创新思维的培养[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8,(7):163.[2]
左敏.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创新思维模式分析[J].小学生作文辅导(看图读写),2018,(10):92.[3]
罗潇.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创新思维模式探讨[J].课外语文(上),2017,(1):93.[4]
朱俐.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创新思维模式探讨[J].青苹果,2017,(1):103.[5]
郜丽.新课程下小学语文创新思维的培养探微[J].课外语文(上),2018,(10):100.[6]
罗文华.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路径思考[J].学周刊,2016,(8):171.
第四篇: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
摘要: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教育改革的必经之路,对学生个人进步起到重要的积极作用。在小学教育这一特殊阶段,应当肩负起这一职责,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练好基本功。本文探讨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创新思维;培养策略
创新教育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它符合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要求。但创新教育又是一个系统而庞大的工程,想要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需要国家、社会、教育工作者、学生等多个方面长期共同的努力。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能否将创新教育融入教学过程,从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对推动创新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打造小学语文积极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一个特定的课堂氛围,只有在一个积极、有趣的环境下,学生才会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精心准备和设计,引导着小学生朝着创新思维的方向发展。其一,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中,通过设置悬念进行教学,可以增加小学生的创新动力。教师在教授新的课程时,为学生设置一个悬念,让小学生扮演一个探秘人的角色,使其全身心的投入创新思考的过程中,获得学习的新知识,对学习产生兴趣,诱导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其二,教师在教学中,添加游戏来为课堂添姿添彩。寻找一些适合小学语文课堂,能够开发智力的游戏,穿插在教学中,对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训练,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兴趣,发掘小学生无限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使学生养成阅读习惯与观察习惯
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即课外阅读习惯、边读边思考习惯、边读边标注习惯以及借助工具进行阅读的习惯。学生在养成这些阅读习惯的过程中能够得到思维的拓宽,最终获得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人们要想了解事物形象必须做的就是观察,可以说观察是创造与发明的前提也是必要条件。学生得到观察能力的培养之后,可以得到创新思维的激发。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观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因此得到分析判断能力的提升,从而获得创新思维能力的激发。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想要使学生得到创新思维的发展,就少不了激发其创新兴趣这个原动力,而学生创新兴趣的前提就是学习动机,只有具备学习动机,学生才能发展创新思维。教师应当将正确的学习兴趣同学习活动进行连接,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同时使用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对问题进行独立的分析与解决,从而得到创新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展。激发学习兴趣常用的方法也就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创建教学情境,这样才能使学生得到学习兴趣的培养,从而实现在思维上的创新。所以,教师应当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将自己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依据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出恰当的教学情境,可以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引用生活实例的形式等将学生带入情境中,从而使学生得到兴趣的充分激发,以此获得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引导学生尽情发挥想象
想象是进行思维再加工与创造的过程,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应当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引起足够的重视。想象能够使学生得到思维空间的拓展,从而获得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激发。在想象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将多种不同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最终形成富有创造性的画面。所以说想象是学生必备的心理品质,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可从两个方面进行:其一,拓展想象空间。教师应当尽可能地创造利于学生进行现象的空间,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善于对同一事物从不同侧面进行想象,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其二,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能力。教师应该善于运用多媒体手段,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能力的培养。教学需要结合教材中的内容,通过运用多媒体手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例如,在讲解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日月潭》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将台湾日月潭的图片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结合自己的想象分析日月潭名字的由来,以此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多媒体,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欣赏教学内容,并运用想象创造出更多更新奇的形象。学生在得到想象力的培养时,其看待问题也会产生独特见解。所以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大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思维空间拓宽。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安排学生写作文的方式,将拟好的题目提供给学生,使其按照自己的想象来完成作文内容,从而使学生得到创新思维空间的拓展。
五、鼓励学生提出质疑
质疑并非是不好的事情,相反,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而言,质疑是一种必备的品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抓住时机激发学生质疑的品质,促进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在质疑中激起创造的能力。想要使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质疑,教师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对其进行自信心的培养。我们都知道历史上很多伟大的学者都是通过提出质疑,勇于推翻现有的科学理论,最终才能将更多的真理揭示给人们。所以,教师应当对学生的自信心加强培养,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勇于将疑惑的问题提出来,并树立坚定的信念,不断寻找正确的答案。此外,想要得到思维能力的创新发展,学生还应当具备寻疑意识,也就说学生应当将寻找问题的意识贯穿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语文教学的每个环节中,教师都应当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积极的解决,让学生对知识充满好奇,对未知充满疑问,帮助学生建立起寻疑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六、深度剖析语文教材,让学生学会学习
小学语文教学更多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通过对文字的品读和写作背景的分析得出作者的所思所想。优质的文章都需要读者耐心品读、认真思考,不能从简单的文字叙述上就轻易断定文章的梗概大意。作者在使用语言的时候,都有一定的表达技巧和方法,所以在开展语文留白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度剖析教材,了解字里行间的真实寓意,透过文字挖掘出作者真正的写作意图和中心思想。小学生的语言能力还有待提升,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站在学生的角度,与学生进行交流,注重语言应用的准确性和简洁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知识不要和盘托出,要通过设计疑问、语言停顿来激发学生的思维。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把创新能力的培养渗透到教学中去,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来指导教学实践,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为一种新模式,从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果,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 冯如义.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创新与思考[J].电子制作.2015(11).[2] 顾春晓.浅谈如何搞好小学语文教育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4(S2).[3] 孙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1(06).
第五篇: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论文
当今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在于创造,而培养和造就创造性人才的关键在于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全面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其核心就是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并不意味着要提出一种取代日常教学的措施,而是要求教师创造性地教,学生创造性地学,把这种创造性教学的精神渗透在日常教学的一切环节中。教师要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就必须了解他们的创新思维的特征及创造性品质。创新思维有以下特征:一是新颖、独特且有意义的思维活动;二是思维加想象;三是灵感的产生;四是分析思维与直觉的统一;五是发散思维与辐合思维的统一。创造性人才不是完全表现在智力上,而且更重要的是表现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少年儿童往往表现为:敢冒险,有强烈的好奇心、好胜心,求知欲旺盛,充满着对新鲜事物的敏感及其丰富的想象力。这些都是小学生创造品质的表现,需要我们教师精心地爱护和培养。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呢?
一、培养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一个人的创造性思维的成果,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的生浓厚的兴趣的情况下取得的。天才的秘密就在于强烈的兴趣和爱好,由此产生无限的热情。因此,应把学生的兴趣作为正在形成的某种智力与能力的契机来培养。一个人如果对事物毫无兴趣,就不可能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地进行思考,更不可能获得创造性思维成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采取直观、形象的方法,生动的语言,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创设氛围,保护学生的创造性
教师要改变阻滞学生创造力发展的观念,最大限度地发扬课堂民主,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创设主动、活泼、民主、和谐、主动探索、大胆质疑的课堂气氛,当学生处于自由、自在、自觉的精神状态时,就会引发想象力,激活思维力’诱发创造力,大脑得到解放,有时会进入顿悟的心理状态。我在教学中经常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或意见,允许他们大胆质疑,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不用严厉的语句训斥他们,也不取笑和讽刺挖苦他们,对于他们一点点的进步便大加表扬,这样,学生会始终保持昂扬的学习热情,保护了学生的创造性。
三、重视思维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应试教育过分强知知识的“结果”,而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却十分重视学生思维的“过程”和思维“方法”,在教学中,老师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我在教学《田忌赛马>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孙膑用调换马的出场顺序的办法就能帮田忌转败为胜呢?”学生分组讨论后,很快得出结论。其中有一个学生是这样思考的:“第一次赛马时,孙膑看到了齐威王的马比田忌的快不了多少,就想:田忌的下等马跟齐威王的任何一等马比都是输,还不如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削弱了齐威王的力量,再用田忌的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这样一定能赢。”我接着问:“如果齐威王也调换顺序呢?”学生争着说:“不会的,因为书上写了,他‘得意洋洋’了,根本不会想到要调换顺序。_由此看来,孙膑不仅观察了马,还认真观察了齐威王的人。“你还有没有别的办法帮田忌取胜?同学们摆摆试试。”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认为只有孙膑的办法是最科学的,再次肯定了孙膑的足智多谋。通过以上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达到了让学生知其所以然的目的。
四、开发求异思维,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教师往往偏爱于求同思维的训练,而忽视求异思维的培养,其实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对创造力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中,注意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避免考虑问题的单一性,克服思维的定势,敢于标新立异,拓宽思路,有助于创造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语文教学中词语搭配的训练,就是求异思维的训练,如“说”可搭配成“说明、说唱、说理、众说、说服”等不同结构的词,帮学生积累词汇。在给文章分段时,我常常鼓励学生寻求多种答案,语言的表达也尽量采取多种方式,理解课文也应多角度地展开。如:看图听故事说话—一《聪明的公鸡》,我首先让学生看图听老师讲故事,再让学生学着说话后,便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是这只聪明的公鸡,你还有什么办法把这只狐狸吓跑呢?”学生听后,思维异常活跃,纷纷讨论起来,最后的结果是多层次的。有的说:“我的后面还有猎狗呢!狐狸一听,吓跑了。”还有的说:“你看,我的嘴上还有老虎的毛呢!狐狸一听,吓得撒腿就跑。”有一个学生想得更有趣,他说:“我刚吃了一只狐狸,肚子还饿得很呢!狐狸听了,抱着脑袋逃跑了。”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换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如“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对这个问题的解决你想了哪些可能性?”教师提出问题,追求的目标不是惟一答案,而是使学生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前所未有的独创的想法、见解和可能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五、发挥学生的想象,培养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和一项基本的任务。而想象力是创新的潜力空间,它为创新开辟了各种可能的前景,没有想象力,墨守成规,也不可能有重要的创新。在教学中,我根据语文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求知欲的语言,丰富学生有关的表象,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总之,我们的学生是21世纪的主人,未来社会最需要的是创造性的人才,我们必须立足课堂,从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发展创造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