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思维训练[本站推荐]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思维训练 2 【摘 要】本文论述了,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目标之一。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笔者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激疑问难、合理想象、动手实践等师生互动过程,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做法和体会。【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思维;训练
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为实现这一目标,笔者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激疑问难、合理想象,动手实践等师生互动过程,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心理学家研究认为,强烈的求知欲望,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先导和内在动力。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有创设一种学生乐学、善学、会学的情景,才能极大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在学习过程中,只有当学生的认知过程和心理过程处于积极的心理状态时,才能碰撞出创新的火花。而当这种火花不断的出现,并逐渐的变大时,学生的创新思维才会越来越活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紧紧地抓住学生的学习动态,采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开辟富有创新的情境来促使学生产生求知欲,学生的创新思维才会得到发展。例如,我在教《鸟的天堂》时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你们知道人们常用“天堂”来比喻什么?鸟的天堂又指的是什么?到底什么样的地方才能让众鸟生活的快乐点呢?由于我开始引疑设问,大大激发了学生向往鸟的天堂的情感,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推动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求知欲。接着,我运用幻灯将学生带入语言文字所描写的美景中去,接受美的教育。随后,我再次诱导:作者几次去鸟的天堂,所看到的景象有什么不同?你能从课文中清楚这里为什么能成为名副其实的鸟的天堂的原因吗?你们还有什么好的建议?于是,学生对,“鸟的天堂”产生了强烈的探究心理,从而点燃了创新思维的火花,开启了创新的大门。
2.激疑问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疑问才能有思考,有探究才能有创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展开不同意见的争论,打破盲目顺从、迷信书本、被动听讲、被动回答的局面,使学生从不敢提问到愿意提问题,从不会提问题到善于提问题。教师可以在学生预习中提出问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有什么问题”等要求,引导学生认真预习课文,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在教《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出示课题后,我就问学生,看到这个题目你想到什么?你想知道什么?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大人不买火柴小女孩卖火柴?弄懂这个问题,对进一步理解课文,深化主题有一定的作用。于是,我采用讨论的方法,让他们互相启发,从各方面寻找正确答案。有的说:“他家里太穷了,于是她偷偷出来卖火柴”。有的反驳说:“书上明明说她没有卖掉一根火柴,没有挣到一个钱,他爸爸一定会打她的。由此可知,她不是偷偷出来卖火柴的,而一定是她妈妈病了,为了给妈妈治病,他才出来卖火柴的。”还有的说:“小女孩有个残疾的妈妈,爱发脾气的爸爸,家里穷得没法,是她爸爸让她出来卖火柴的……”这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小女孩的爸爸是爱小女孩的,爸爸一定会打她的是作者写的小女孩的心理活动。十九世纪的丹麦是资本主义社会,这个社会里的穷人受罪,富人享福,她上街卖火柴来维持家里生活是当时社会的写照,可见这个社会是多么不公平啊!多么深刻的见解,不仅文章的重点难点得到了攻克,而且使学生的求异思维、创造潜力得到了发挥。
3.展开合理想象,增强学生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要有丰富的想象,即多角度的立体式想象。为此,在教学中应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联想。鼓励他们多想大胆的去想,给学生一个可以表示自己的空间,让学生在这个广阔的空间里交流情感。如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课文的结尾写道“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这是一个悲剧的故事,但我在课堂上问道:“如果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你们中间,你会怎么做?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有的说:“我会把她接到我家给她拿出好吃的、好穿的、好玩的。”有的说:“我会让爸爸、妈妈把她送到学校读书。”有的说:“小女孩不懂汉语,我会给她请一位懂丹麦语的老师,先教她学汉语,再送她到学校读书……”太精彩了,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这种无穷无尽的想象,不仅使学生牢固树立了创新意识,而且唤起了学生对穷人的同情,对剥削者的憎恨。
4.指导学生创新实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学生创新学习能力,只有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加以应用,才能得到巩固和提高。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坚持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语文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积极创造条件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创新学习与创新实践的机会。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在写董存瑞牺牲前的刹那间,只写他“抬头远眺”,不做铺张。教学中,我抓住时机,提出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在当时的情况下董存瑞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调动过去阅读经验,创造性地说出董存瑞当时看到的和想到的各种情景:董存瑞看到了战友冒着敌人的枪弹冲上来了,看到了战友们与敌人英勇搏斗,看到了战友们满腔怒火,杀向敌军司令部,消灭了全部敌人,看到了隆化城已经解放了,全国都插上了胜利的红旗……董存瑞想到,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宁可牺牲自己,也要炸掉敌人的暗堡,为战友们炸开前进的道路,想到他舍身炸暗堡是为了人民的解放,新中国的建立……学生们在想象各种情景的过程中,不仅使语言训练真正落到了实处,而且创造思维得到发展,同时学生创新学习能力和语文素质也得到发展。
此外,教师还要有意识地把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增强创新学习与创新实践的机会。比如指导学生多看、多听、多想,发现问题,写成建议书向有关部门提出改进建议。又如,指导学生以“人民生活水平是否有所提高”的问题进行社会调查,然后整理调查所得,学成简单的调查报告等。这样,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把课内学习所得用于具体生活之中。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创新学习能力和语文综合素质,又能增长才干。
总之,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从长远着眼,从每堂课着手,用创新精神去设计、组织运行课堂教学。
第二篇: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 2005-4-19 14:38:00 | By: 听风听雨 ]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概括的反映。小学儿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大脑进行系统的学习和训练,可以更好地感知外物,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积累生活经验,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由此可见,思维作为智力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科学文化素质,促成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评议教学中,我们应该把学生思维培养放在重要地位,只有将学生的思维素质培养与听、说、读、写训练结合起来,才能较快地提高学生的评议水平。
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思维训练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
一、“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点明了思与学的密切联系。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战场,教学方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手段,而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首先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认知冲突、设疑、解疑,点燃思维的火花。例如,教学《草原》一课时,教师针对“到处是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一句质疑:“翠色怎么会流?怎么会流到天边云际去呢?”我就此问题设置思维热点,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带着上述问题抓住主线,感知课文,引导学生细读课文第一段,一边读一边想,让学生在头脑中产生一幅幅画面:“整个草原只见浓绿的草色连成一片而分不清界线,望不到边际,像绿色的海洋。”进而引导:“草原的绿色不会流动,但由于绿的鲜亮,微风吹来,绿草随风摆动,形成层层草浪,给人什么感觉?书中用了哪四个字?”学生回答:“翠色欲流。”教师又问:“好像绿色在流动。草原无边无际与蓝天相接,微风吹来,草浪起伏,轻柔地向远处延伸,你会看到什么?”学生答:“看到草浪轻轻流入云际。”教师小结:“作者仅以12个字写出草原的美。”让学生体会意境,这就是要紧的地方,不能表层滑过。打擦边球,教师找准了发展语言,发展思维的结合点,一点点地引导,从而奠定了课堂教学的基础。
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教是为了不教”,语文教学,要帮助学生形成终生赖之的学习习惯。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形成能力,开启思维闸门,深化思维过程,并内化为学习动机。寓言《拔苗助长》和《守株待兔》体裁相同,情节相似,文章结构类同。在学第一篇寓言时,我让学生总结出学习方法:⑴抓关键问题解决;⑵读议词句促理解;⑶联系实际知理,运用三步法,知识迁移。学第二篇寓言时,学生就可以自己阅读体味,揣摩词句,适时反馈,展示思维过程,从而“求大同,存小异”地学会了这两篇寓言。课后,我帮助学生以此类推,举一反三,总结其它寓言的学法,形成自学能力,养成思考的习惯。
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语文教学尤其讲究教师真情实感的传送,教师富于感情地朗读能架起作者心灵与学生情感的桥梁,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波澜。因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读的优势,以读为主旋律融声音、表情、姿态、手势于一体,营造浓烈的情感氛围,作用于学生行为,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产生良好课堂情感效应,使师生之间、作者与读者之间,形成精神交流,使情感共鸣,达到思想情操的提升,使学生受到人格美的洗礼。
我在教《丰碑》时,感触甚深。《丰碑》记叙的是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一位军需处长牺牲在冰雪严寒中的感人故事,赞扬了他毫不立即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教学时,我先通过录象,让学生目睹红军万里长征的艰难险阻,让学生了解“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欲断肠,红军都是钢铁汉……”的悲壮场面,然后进入课文的学习。当教到第三段时,我全情投入,扮演将军的角色,把握住将军的内心活动,有感情地用朗读表现将军的语言,神态变化,带动学生的情绪思维,使他们也受感染,专心用情地以朗读“阐述”着军需处长牺牲后的感人画面: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一动不动地坐着;他身上落满了雪,但神态十分镇定、安详;在手的中指和食指间夹着被雪打灭的半截卷的旱烟,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单薄破旧的衣服紧贴在他的身上。教学时,我仿佛成了将军,“久久地站在雪地里”,“眼里湿润了”,并“缓缓地举起了右手”,向“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这时,教室里鸦雀无声,同学们都被我的表现感动了。当我再用哽咽的声音问:“同学们,军需处长牺牲了,他留给了我们什么?你们从哪里知道的?”同学们不再沉默了,他们有感情地读:“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紧接着,我推波助澜,引导学生自由朗读最后一段,体会军需处长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最后,同学们读到:“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此时,同学们坚定响亮地朗读震荡着整个教室,证明他们已体会到了课文人物的内心世界而肃然起敬,从中受到了形象美、人格美的教育,激发了学生追求崇高人生理想的愿望。
四、设定深度,激发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有一定难度但通过思维可以解决的问题,也能激发起学生思维的兴趣。《卖火柴的小姑娘》中有这样一段话:“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这句话交代了小女孩悲惨的结局。教学时,教师问学生:“这句话为什么要两次说她死了,是否有点重复的罗嗦?”要学生联系课文的其它部分去想象。他们最初有些茫然,经过提示,他们理解到这样写不仅有强调作用,而且后半句特别点明死的时间和原因,更包含对比和暗示。于是学生指出了课文里写大年夜富人们生活的句子:“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美丽的圣诞树……翠绿的树枝上点着几支……,许多幅美丽的画片……”然后他们归纳起来说:“小女孩就是在富人们正在温暖的屋子里欢度佳节时冻死的,这是多么鲜明的对照。”这样,学生很自然地认识到小女孩的死是吃人的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恶果。
五、运用媒体,降低思维
语言文学是思维的重要工具,每一篇课文就是一个例子。在教学课文中,教师首先从字词入手释疑,带领学生揣摩字、词、句的含义,品味语言美和意境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中碰到许多不能异懂的问题,恰当选择多媒体课件,能深化学生对词句的理解。如,《小池》,课始,为了使学生了解“小池”这首诗所描绘的初夏荷花池的美景,教师设计制作了动画片,画面中有细流从泉眼中涌出,树阴映照在水面上,小荷叶刚露尖角,蜻蜓在飞舞。学生的审美感被激发起来,进入情景中,情不自禁地赞叹,夏天的荷花池真美啊!课文中的“惜”、“爱”两字,有“爱惜、喜爱”之意,从字面上可解释为泉眼爱惜细细的流,树阴喜爱初夏柔和的风光。进一步挖掘内涵,不难看出,这是作者托物抒情,把自己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融入到景物之中。“小荷才露尖尖角”是历代受人称道的绝妙佳句,蕴含着活力和生机,使全诗富有生气。课件形象地演示了小荷清新可爱的形象,使学生正确地理解诗句,陶然于美景之中,如身临其境,降低了思维的难度。
由于多媒体电脑展现了诗的丰富意蕴,为学生提供想象的材料,架起了思维与表达的桥梁,把感受到的美用语言表达出来,描述图意来取代单纯对诗句的理解,使诗的意境变得更丰满,使学生的看、听、读、说训练得到有机结合、感知、想象、思维、表达、创造能力得到同步提高。
第三篇: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思维
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思维
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主旋律。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切地感受到,想像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爱因斯坦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正是有了想像,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说,想像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换言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在具体教学中,我尝试从下面几个方面来激发学生的想像力。
一、巧设问题,激活想象
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像中的某种东西”。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像,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那么这就需要教师不失时机地设计一些巧妙的问题来激活学生的想象。
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我设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 1
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像,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尽管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但通过想像,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像,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又如在解读《涉江采芙蓉》时,我并未先提出“悬想”这一概念,只是让学生去想象诗歌中出现的人物形象是谁?是“思妇”?是“游子”?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各抒己见畅谈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如果文中所描写的人物形象是“思妇”那么“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又该如何解读呢?“旧乡”在“漫漫”长路的那头,看不到也望不着,“旧乡”的爱人此时也正凝眸相望吗?提出这些问题后,我又点出这两句的“视点”仍在江南,表现的依然是那位采莲女子的痛苦思情。不过在写法上,采用了“从对面曲揣彼意,言亦必望乡而叹长途”(张玉谷《古诗赏析》)的“悬想”这一方式,从而造出了“诗从对面飞来”的绝妙虚境。通过再现想象,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知识牵引的能力,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揣摩,更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研读,培养了创造性思维。
二、架设桥梁,引发想象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在这中间架
设心灵的桥梁,引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例如在讲授《小狗包弟》时,由于“文革”距现在的学生已非常遥远,现在的学生很难理解当时作者的心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提出“开篇写一位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有什么意义?”这一问题让学生思考。很明显,作者的作用是引出话题;从思想内容说,二者形成对照,让人看到此类事在全国并非一二,由此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从写作效果说,艺术家与狗的故事似乎更悲壮,而巴金与狗的故事似乎更悲哀,是心灵的一种悲痛,或“此恨绵绵无绝期”的精神折磨。除此之外,我还想告诉学生的是,这其实还是作者的一种深切自责,一种深深的忏悔。艺术家放弃小狗,是在他完全无法选择的情况之下,而作者放弃小狗,则是在个人的主观意愿。那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主观意愿?罪恶的根源则是“文革”。“文革”到底有多么可怕?多残酷?作者则通过对小狗包弟的叙述给了我们答案。包弟虽小,但也是一条生命,文革时期连狗都不放过,何况于人?试想一下,一只血统不纯正的外国小狗在文革时期面临的只有死亡,那么人呢?是不是一个人只要有在国外有留学的经历,只要有一丝一毫的西方思想等待我的结局就是死亡呢?狗尚如此,何况于人?通过一步步地引导,让学生真真切切的了解了文革的荒唐和恐怖。通过架设桥梁,让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的作品之中。
三、利用教材,拓展想象
现有的教材都是编写者精心挑选,编排的结果,不仅是学生系统知识传授的依据,也是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基础。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运用现有教材,挖掘其中的价值,让学生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扩写、续写、插叙、补叙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以拓展学生的想象,为他们的大脑插上想象的翅膀。例如,在教柳永的《雨霖铃》时,我在启发学生充分领悟该词所抒发的缠绵悱恻的离愁别绪后,要求学生把它改写成一篇优美的散文。在教完《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张衡传》这几篇人物传记之后,我让学生仿照“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的写法,也为这几个古代的人物写一写颁奖词。这些训练方式,往往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深层理解,而且可以拓宽他们的想象空间,使他们“心游万仞,思接千载”。
总之,语文课堂是创造思维训练和创造力培养的重要基地。学生正是在广泛的作品阅读中汲取知识,认识社会,感受生活;在写作训练中抒发情怀,感悟人生,萌发创见。只要我们能够时刻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每天都有或多或少的创新,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充满生机与活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会得到发展和提高。
第四篇:语文教学创新思维训练与培养浅议
语文教学创新思维训练与培养浅议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创造离不开丰富的想象。所谓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根据创造性程度的高低,可将想象分为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根据词语的描写或根据图样、模型、符号的示意,在人的头脑中产生新形象的过程。如阅读文艺作品后,脑海中浮现一幅幅画面。创造想象是不根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诗人雪莱说过:“想象是创造力。”无论是再造想象还是创造想象,对培养学生创造精神,都是非常重要的。
语文教学对学生创造想象力的培养,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例如阅读教学中教师生动的讲述,可以激起学生浮想联翩;系统生动的复述,或表情朗读、分角色朗读,这些都能使学生不同程度上进入角色以作品中人物的身份,按情节发展所规定的情景,以及作者的心理状态去展开想象。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想象,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入手:
一、创设情境,激发创造欲望
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总是与创造性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因而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创造的客观环境是十分重要的。
从课堂环境来讲,应结合听、说、读、写,尽量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机会。如模拟采访,互相答疑,讨论辩论,即席发言,口头作文,作文互改,集体评改等等。
从课外环境来说,如组织文学社团,办班级墙报,手抄报,鼓励指导学生投稿,开展语文智力竞赛,组织外出参观、访问、游览等等。从课内到课外,如能形成一个良好的创造环境,就会时时处处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在丰富多彩的创造活动中,锻炼和造就学生的创造力。
二、积累知识、表象,鼓励思维
仅有创造欲望,没有知识表象和思维是不能创造出新形象的,只有具备了广博的知识,丰富的表象,并对某一领域进行了深入思考、研究,才能进行创造想象,因此要求学生除了学好各门功课知识外,还要认真观察社会,积累各种表象,并对这些表象深入思考。积累表象的基本方法是:写观察日记、写读书(报)笔记。
三、传授思维方法
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和表象以后,不善于思维,创造的火花依然不会迸发,授给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极其重要。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常见的有以下九种:、比喻法
它是借助相似联想,创造新形象。如传说中鲁班发明锯子,根据蝙蝠而发明的雷达。……、拟人法
它赋予动植物,甚至无生命的物体以人的言行、精神情感、智慧等,如“沉甸甸的高粱涨红了脸”,“小鸟在枝头上快乐地唱歌”。通过拟人,创造出的形象更加生动鲜明新颖。、对比法
它是运用相反联想,创造新形象。如由甜想到苦,由贫困想到富裕。通过对比能更鲜明地突出事物间的差异或对立,并寄托强烈的情怀。、夸张法
它是把客观事物的某种性质或与其他事物的关系,着重突出出来,以形成新的形象。如某些笑话、漫画、文艺作品中的喜剧情节,以及童话中的一些情节,就是运用夸张法制造出来的。进行夸张训练时,应注意夸张的客观依据,不能漫无边际,毫无根据地夸大事实。此外,还要注意对象,分清敌、友、我的界限,掌握分寸,不可一概而论。、状动法
其法两种:一是以形写神,用生动的形象表现某一概念或性质。如表现张某“骄傲”的神态,可以这样描述:李某与张某谈话,张某大腿翘至二腿,躺在沙发上,嘴里叼着香烟,两眼盯着天花板,将烟圈一个个吐向天花板。李某一本正经地汇报情况,张某以鼻答之“恩、恩 …… ”;一是以静写动,即围绕一幅画想象出人物的精神,动作,语言,事情的发展情况。变静态为动态,变无声为有声。让学生静观默想,神思飞跃,使画面栩栩如生。、排列法
排列也是创造。同样三匹马,田忌在比赛中,一而再,再而三地失败,孙膑运用新的排列顺序,结果是同样的三匹马,却反败为胜。、组合法
即把已知形象的某些成分糅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形象。如中华民族的图腾 ―? 龙,还有狮身人面像、美女蛇、美人鱼等都是运用组合法创造出来的。、移植法
它是某种概念、理论、方法移用到新的领域,如把几何证明方法、证明程序移植到议论文写作指导中,驾轻就熟,易懂易记,学生能尽快地掌握议论文写作理论。、变换角度法
它是指有意识地变换思维角度,打破思维定势,另辟溪径的思维方法。有人在研制干胶生产过程中,多次实验,干胶总是不干。后来研究人员变换思维角度,想到人们生产生活诸多方面,就是需要不干胶这种产品,如纸箱包装封品,托运货物标签粘贴,因此发明了不干胶产品。
上述 9 种思维方法,可独立运用也可综合运用。
第五篇:创新思维训练
创新思维训练培训教案
黄永东
一、导入谈话
同学们,江泽民爷爷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新时期的少年朋友,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一定要努力培养创新思维。所以,今天老师给你们进行一次创新思维训练。
二、讲述故事:《猴子与帽子》。
1、师讲述故事,生听故事。
2、生交流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如果守着老经验不放,会连猴子也不如,一定要不断去创新。
三、出示几个算式,让孩子思考在什么情况下等式成立。“1+1=12+1=15+7=14+9=1”
1、生独立思考。
2、讨论交流。
3、师启发、点拨。
(“1里+1里=1公里。那2+1=1怎么会等于1呢?对了,2+1=3,3和1又有什么联系呢?我听见有人嘴里不停地说着月份,却又想不出来是什么关系。“2个月+1个月=1季度。“5个月+7个月=12个月=1年 “4点+9点=13点=下午1点。)
四、出示三组数字,思考这三组数字有什么不一样。1、3、7、8,2、4、6,5、9。
1、生独立思考。
2、讨论交流。
3、师启发、点拨。
(1)“第一组有4个数字,第二组有3个数字,第三组有2个数字。
(2)“第一组有奇数也有偶数,第二组全是偶数,第三组全是奇数。”
师:“请同学们把每组数字读读看,看从读音上能找出什么不同?”
(3)“第一组全部念平声,第二组全念去声,第三组念上声。”
五、补充句子。
1、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困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一股淌在沙漠里的泉水,使口渴难熬的人感到生命的再生);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独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2、成功对于永不懈怠的人是里程碑,对于骄傲自满的人是(包袱),对于不求进取的人是(祸害),对于()是()。
3、没有理想的人,他的生活如荒凉的戈壁,冷冷清清,没有活力;没有理想的人,他的生活如(无舵的航船;颠颠簸簸,没有方向);没有理想的人,他的生活如(漫长的黑夜,昏昏暗暗,没有光明)。
4、微笑,是春天里的一丝新绿,是(秋日里的一缕阳光),是(骄阳下的一片浓荫),是(冬雪中的一株红梅)„„微笑着去面对吧,你会感到人生是那样的温馨与甜蜜!
5、人生是洁白的画纸,我们每个人就是手握各色笔的画师;人生也是(一条看不到尽头的长路,我们每个人则是人生道路的远足者);人生还像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我们每个人则是手握农具的耕耘者);但人生更像(一本难懂的书,我们每个人则是孜孜不倦的读书郎)。
6、心存对阳光雨露的感激,小草一岁一枯荣之后又萌发新绿;心存对蓝天白云的感激,雄鹰(在清寒玉宇中展翅高飞);心系对巍峨高山的感激,溪水(从山涧低吟下泻);心存对(广袤大地)的感激,泥土(在田野里散发沁人的芳香)。
7、我爱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我爱那(“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的泰山极顶);我爱那(“奔流到海不复归”的黄河九曲);我爱那(“两岸猿声啼不住”的长江三峡);我爱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古朴塞北);我爱好那(“日江花红胜火”的秀丽江南)。
8、天空收容每一片云彩,不论其美丑,所以天空宽阔无边。大地拥抱(每一寸土地,不论其贫富,)所以大地(广袤无垠)。海洋接纳(每一条河流,不论其大小),所以(海洋广阔无边)。
9、母爱是迷惘时苦口婆心的规劝;母爱是(远行时一声殷切的叮咛);母爱是(孤苦无助时慈祥的微笑)。母爱是(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受到温暖如春);母爱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
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仍然清澈澄净)。母爱是(一滴甘露,亲吻干涸的泥土,它用细雨的温情,用钻石的坚毅,期待着闪着碎光的泥土的肥沃。
六、鼓励生自己相互出类似的思维训练题。
七、教师总结
这个简单的数字游戏告诉我们:就是面对生活里那些看似乎不可思议的东西,只要调整一下自己的思维,换一个思考的角度,就会得出异乎寻常的答案,这就是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