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教学中发散思维的训练
论文
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
苏岭
著名的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指出:“人的创造力主要依靠发散思维,它是创造思维的主要部分。”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多向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与聚合思维相对。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
对于语文教学而言,要想训练孩子的发散思维,很难找到着手点。因此,多年来,我才摸到了一点点门路,特说来与大家分享。
可以说,语文学习过程中,发散思维的培养离不开想象能力的发挥。教学时,我有意让孩子们针对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或一个片段展开想象,例如:
教学“春”字时我让孩子们打开想象的大门,再说出自己想到的东西,有的孩子会想到百花盛开,有的会想到莺歌燕舞的景象,有的孩子会想到农民伯伯播种的辛劳与希望„„阅读欣赏时,我会带着孩子想象人物的心情、体会表达的情感,走到文字背后„„我最热衷于在新课引入时进行这样的训练,揭示课题后,让学生质疑课题,提出不同的想知道答案的问题或者根据课题想象文章会写些什么;常常在短语式的课题引入时,只出示修饰语,让孩子的补充短语,例如,教学《难忘的一课》时,先出示“难忘的()”,让学生来口头填空,在揭示意想不到的答案——“难忘的(一课)”通过这样的小小训练,发展孩子不一样的思维方式,也增加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我发现,目前为止,孩子们也非常喜欢我的这种新课引入方式,这种训练的效果并不是立竿见影的,但如果每一堂课都有意进行训练,孩子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都会潜移默化地提升。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今经济时代崭新的一个课题。根据时代的要求和教育发展的需要,确立“创新教育”的全新学生观,找准新课标与创新教育的结合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只有创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合作、探索的情境中获取基础知识和思维方法并能有效的应用。把学生培养成敢于挑战、勇于创新的高素质的人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以“新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善于诱发他们的欲望。使学生乐于创新,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第二篇:作文教学中的发散思维训练
作文教学中的发散思维训练
逊克职业技术学校
韩雪梅 写作是以语言符号为手段创造精神产品的劳动。写作能力既是一种文学表达能力,更是一种借助于文学进行思维的能力。新课标指出,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因此,在进行作文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引导他们学会多角度思考,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使学生思维敏捷,思路开阔,思考周密,认识深刻,具有独创性目的,这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呢?
一、训练思维的共同一体,流畅性
思维的流畅性即指学生思维活跃,反应灵敏,善于联想,面对眼前出现的新问题,能不受原有答题的顺序方式或现成材料的束缚,而能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情况做出相应的变动,只要不离开问题,发散量越大越好。
议题就使学生在独立作文之前,对作文题目或作文内容进行集体讨论。讨论法被当代创造工程的奠基人奥斯本誉为一种“行之有效的、能在短时间内激发极大创造力的集体思想方法”。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所说:“讨论有如砺石,思想好比锋刃,两项砥砺将使思想锐利。”议题可以是讨论一个或一组题目,也可以是先就一个大的体裁、大的范围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而后归纳成几条或几个题目让学生写或由学生根据所议论的问题自由命题作文。在议题时,须注意让学生建立“立体思维坐标系”,即养成双向思维的习惯,既要横向全面地看问题,又要纵向发展的看问题。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够多角度地得到发散。一次作文训练时,我给学生出了个作文题《牛》。学生从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脚踏实地,发散出一种老黄牛精神;从牛辛勤劳作而默默无闻的属性,联系到鲁迅以牛自喻,郭沫若以牛尾巴自喻,发散出一种谦虚求实精神;从牛有股子犟劲,发散出一种可贵的牛劲;从初生牛犊不怕虎,发散出一种勇于探索的改革精神;从牛的反刍的生理特征,发散出一种勤于思考,温故而知新的观点;从牛生前拉套,死后捐躯——牛肉、牛毛、牛皮、牛黄、牛粪都有用,发散出一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等等。同一头牛,学生见仁见智,同中求异,常写常新,这不能不说是发散求异思维的丰收。再比如,我让学生写《大森林的联想》,要求同学们要想得细、具体,从形、神等多方面进行联想,不能想到一点就停止,要尽量达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同学们从大森林的壮丽、丰富资源,想到祖国的繁荣富强;从树木的成长,想到人才的成长;从森林、树木,想到集体与个人;从毁林开荒、破坏生态平衡,想到明天的后果:水土流失、洪水泛滥、环境污染;从昨天茂密的森林想到今天的资源危困;从泉水叮咚,想到郭小川的《祝酒歌》……同学们把种种联想,点连点,面连面,写成了一篇篇闪烁着创造思维的文章。这些来自学生思维的作文训练,生动活泼,远比“一言堂”式的单一命题要丰富的多,实际的多。
二、互相评改,训练思维的变通性
发散思维的变通性在于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不局限某一方面,不受消极定势的束缚,固而能产生超常的构想,提出不同凡俗的新观念。相互评改,指的是作文之后,学生与学生或学生与老师一起共同评改作文。由于阅历和知识水平所限,学生的作文不可能尽善尽美,毫无纰漏。通过互改可以锻炼学生的评改能力,让他们的字词句篇、语言修辞等各方面的认识能力、感知能力、表达能力等从另一个不同于作文的角度得到扩充。在相互评改作文时,可分别从以下三个方面训练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帮助他们发展新观念,使文章能写出新意来。
1、变换角度立意的训练。
这种训练可以是在评改时,让学生“反其意而行之”,从不同于原文的角 度去考虑问题,去评改作文。也可以是出一个作文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构思立意。如《评“一目十行”》,从阅读速度着眼 “一行十目”难免有少慢差之嫌,尤其是以当今知识爆炸、信息密集的观点出发,可写一文扬“一目十行”而抑“一行十目”。但若从阅读的质量着眼,反对读书时的草率仓猝,又可以写一文扬“一行十目”而抑“一目十行”。如有位同学考试时,擅自涂改分数,把低分改为高分。以这一题材作文时,大多数同学从“为人要诚实”、“反对弄虚作假”这一角度立意构思。这样写,没有错。但大多数同学都把作文改写成大批判稿,只把矛头指向当事者个人。显然,这样看问题是片面的,若对追求高分的本质缺乏剖析,将不利于大多数学生思想认识的提高。于是,我引导学生从造成追求高分的历史根源、社会根源、思想根源等种种客观因素着眼,从“砸碎分数束缚”的角度立意。这样,学生的思维就沿着纵深方向发散,形成随机应变、触类旁通的变通思想,思想认识水平得以提高,文章的立意也就把高了。
2、选材的变通训练
有些作文立意上变通性较少。如歌颂父母亲友之爱的作文。对这类作文 可以对学生进行选材上的变通训练。如写“我的母亲”。通常写作的材料不外是母亲灯下缝补、母亲终日操劳、母亲的体贴关怀等。于是,变换一下角度,让学生从“打是爱,宠是害”的观点出发进行选材方面的变通。有位同学写了母亲为了纠正自己懒散,疲塌的作风而作的种种努力,包括呵责,甚至打骂。同时写了母亲在暑假期间,如何“铁石心肠”地把自己送到又晒、又脏、又累的打石场去抡锤打石,汗水淋淋涤荡了一个月的“苦力”。紧张、繁重的体力劳动容不得半点懒散、疲塌。此时,“我才真正懂得了劳动的艰辛,懂得了生活的意义,也理解了母亲的心。”文中满怀激情地歌颂了深沉严厉而又理智的母爱。由于选材新,文章也就迸发出了新意。
3、表现手法的变通训练
各种题材、各种体裁的作文都需讲究手法的变通,尤其是对那些立意无法拔高、材料又有所限制的作文更应注意对学生进行表现手法方面的变通训练。如《我的故乡》这类具有说明性质的作文,学生写来往往容易流于平淡直铺。有位同学是这样写的:“逊克位于祖国的东北部,南面是小兴安岭,北面是黑龙江……”这样写文字呆板、文采不足。经启发、引导,学生改为:“逊克位于祖国的东北部,它南枕着巍峨的小兴安岭,北邻着黑龙江,龙江水日夜奔流,象海防战士一样巡逻在中俄的边境线上…….。这样一改,有比喻句、有拟人句,语言生动活泼,有了新意。
三、用反馈法,一题多做,一事多写,训练思维的独特性
思维的独特性是指用前所未有的新角度、新观点去认识事物、反映事物,对事物提出超乎寻常的、独特的见解,它代表着发散思维的本质。
由于阅历和知识水平的限制,学生独特见解的形成需经过充实、完善的过程,应设置一定的环境使它们对所提出的新观念进行反馈并加以评价、修改和完善。而作文教学中的一题多做、一事多写,是思维进行反馈,使思想明确化、条理化以形成独特性的好形式。如在“针对意见时发表议论”的议论性作文中,有位学生第一篇作文这样写道:“晓宇看见其他同学的椅子坏了,坐得不舒服,就把自己的椅子换给他。这是件小事,但做了这件事,就说明他不损人利己、思想品质好。”这段话针对事实发议论,就是论理,较具体切实,但不很准确,有事例小帽子大之嫌。经过师生共同评议之后,它接受了新的信息,思想认识水平、分析能力提高了。于是,它对自己的作文进行重新评价、修改。第二篇作文他改成这样:“古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把好椅子让给别人,自己坐差的,这是件很小的好事,做一件好事虽不能反映一个人的本质。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坚持做好事,就能“积善成德”。如果不防微杜渐,就会走向反面。第二篇作文能用发展的眼光,纵向的看问题,说理清晰、立意也高,可见经过反馈后的一题多做,能使智力锤炼得精细、深刻。思维的独特性也得到发展。
综上所述,作文教学中发散性思维训练是一个由简到繁,由运用单一的方法到灵活运用多种方法,由以教师引导为主逐步过渡到学生运用为主,由模仿到形成方法系统的过程。发散方法的训练是反复练习,不断强化,并呈层进式的结构;思维方法的训练与作文教学目标的实现既为同步发展,又有着明显的阶段性。思维训练可以摸索出一套科学的训练方法。
第三篇:作文教学中的发散思维训练范文
作文教学中的发散思维训练
发散性思维以其独特性、变通性及流畅性使学生在作文构思时获得举一反
三、由此及彼并不落俗套的效果。作文教学中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不但要传授发散方法还应该培养对发散方法进行检索与提取的能力。作文教学中发散性思维训练的目的在于让思维能根据需要按一定的顺序向各种方向运动,在发散过程中产生灵感,使写作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可驾驭与可调控。
由一点出发,借助已有信息,让联想、想象向各个方向发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既可通过分析、比较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发散,也可以通过分析同一事物的不同点发散;思维可以在对比中展开,也可以在类比中进行……总之,发散的方式不拘一格。
从模仿入手,指导学生逐一掌握发散思维的方法。
训练学生通过分析比较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发散思维,我引导学生从学习赵丽宏的散文《峡谷》入手。《峡谷》的构思是在寻找不同事物的相似点中进行的。作者捕捉住了自然界的“峡谷”与“社会生活--文化大革命--我们国家噩梦般的大峡谷”的共同特点:难以逾越。告诫人们必须热爱生命,热爱生活,才能像江河冲出峡谷一样战胜生活中的种种“峡谷”。模仿《峡谷》的构思,要求学生在动笔写《大地与安泰》一文前从安泰离不开大地出发,寻找具有“离不开”这一相似点的不同事物。比如鱼儿离不开水,万物离不开太阳;孩子离不开母亲,党离不开人民……由自然现象到社会现象,由“形似”到“神似”从而对《大地与安泰》这一特定的情境展开思路,引发出对党与人民之间鱼水之情的议论。
又如郭风的散文《桥》。指导学生模仿作者在“桥”与“塔”的对比中展开联想,让学生在正反对比中引出议论。东山魁夷的《一片树叶》,思绪从京都跳到家中的小院,由现在拉回过去;写的内容从樱花到关于风景画的主张,到与前二者看似无关的“一片树叶”整个思维活动紧扣“珍重生命”这一主题扩展,既不受空间限制,也不按时间顺序,而是在自然景色的瞬息即逝却周而复始与人类从自然的永恒中得到的慰安和感召的联想中发散游动,分析这些作品的结构,学习作者发散思维的方法,可使学生思路活泼,浮想联翩。
除了逐步积累发散思维的方法,以供使用时检索与提取,每一种思维方法应分解成几个步骤反复训练。巴金的《灯》由眼前到回忆;由自己到他人,由山那边到古希腊……假如作者不是操作思维从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去运动,是不会有那么多具有特殊意义的“灯”和“光”供作者运筹,供他作为主观思绪的寄托的。
模仿“灯”的构思,将作者的思维分解成下述几个步骤,我指导学生写题为《黑板》的抒情散文。“由眼前想到过去”,学生想到幼时父母教他识字的小黑板,小学里黑板上的加减乘除,中学里黑板上的分式、方程……从而得出“黑板是人生的摇篮”的认识。“由此地想到彼处”,于是学生想到了学校长廊上的,居委会门口的,医院门诊处的,法庭外的,食堂里的种种黑板报,于是又得出“黑板是社会万花筒”的结论,并意识到自己从这不透明的窗口了解了生活的众多方面。“由一般想到特殊”;学生想到战争年代八路军战士以石板代替黑板学习文化,想到《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写在黑板上的“法兰西万岁”于是发出了要珍惜现有条件的肺腑之言。
在指导学生通过分析相同事物的不同点时,读散文《枕木》我把指导学生思维发散的过程分解为二步。第一步是启发学生找出枕木所有的特点:脚踏实地默默无闻;排列整齐有序伸延;承载重压稳如泰山……第二步是由这些不同的特点出发,寻求与其一致的精神状态: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的典范,大无畏精神的化身;--平凡中的伟大。一位同学在《拥抱大地的巨人--枕木》中写道:“在我的眼中,枕木仿佛慢慢地竖起,有了眼睛,有了手,它们成人了!从战争年月那冰冷的河中'浮'起的人桥到手拉手一起走向刑场的烈士;从挥着热汗向大地掘油的老一代工人到今日擎着掘土机巨臂筑起杨高路的年轻一代。他们走过 了硝烟弥漫的战场,走过了洒满全色光辉的油田。在血汗浇铸的轨迹上,走向未来。这便是我们的民族。一个无比坚强、无比团结的民族,用无法抗拒的脚步,一步一步走着自己坚实的路!”“既然我们都是这样的枕木,就应该毫不吝啬,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奉献给这条路”。
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强弱决定着作文能否立意新颖,感受独特;构思时能否浮想联翩,思绪如天马行空。这种思维发散活动建立在知识与经验的积淀上,是思维操作方法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在整个高中阶段应将发散思维方法的训练按单元有计划地安排在各年级的作文教学中。
发散思维方法可以按单元进行教授。每单元教会一种发散方法,可分三个步骤进行:
1.方法辅导。包括分析范文,了解思维发散的模式,并按此发散方法练习作文。
2.巩固练习。重点为讲评本单元所传授的方法掌握运用的情况。如写作《桥啊,桥》一文,一位同学由面临高初中难以衔接产生的苦恼希望能为自己建立一座桥,让这座桥将她引向所爱、所憧憬的理想的彼岸。文章的思路在今昔对比中展开,在对未来的追求中延伸,文思如涌。讲评既强化了方法指导,又激起“我也行”的自信,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在写作中再实践。
3、锻炼知识的迁移能力。重点为比较已教授过的几种发散方法,培养运用检索与提取的能力,进行综合运用的示范。
每个单元要完成三--四篇作文。有的借助“相似点” 发散思维,有的对比不同点,有的综合运用几种方法。教学效果显而易见。
综上所述,作文教学中发散性思维训练是一个由简到繁,由运用单一的方法到灵活运用多种方法,由以教师引导为主逐步过渡到学生运用为主,由模仿到形成方法系统的过程。发散方法的训练是反复练习,不断强化,并呈层进式的结构;思维方法的训练与作文教学目标的实现既为同步发展,又有着明显的阶段性。思维训练可以摸索出一套科学的训练方法。
第四篇:应用题教学中的发散性思维训练
应用题教学中的发散性思维训练
杨伟
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由于强烈的创新意识的推动,能根 据既定的目的任务,展开主动的、独创的思维活动,通过一定的思路,借助于联想和想象、直觉和逻辑,对已 有的知识、经验,以渐进的或突发的、辐射的或凝聚的形式,进行不同的加工组合,从而产生新设想、新观念、新成果。
小学阶段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最佳时机。应用题教学作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任务,需要综合运用数学 中的各种知识。解应用题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的概念和法则,发展逻辑思维能力,而且能发展学生的创造 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性思维。所谓发散性思维是指考虑问题时,没有一定的思考方向,可以突破原有 的知识结构和认识框架,自由思考,任意想象,从而获得大量的设想,提出多种多样的想法或做法。创造性思 维和发散性思维是紧紧结合在一起的,思维的创造性更多的是通过思维的发散水平反映出来的。为了更好地培 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必须十分重视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在课堂教学和练习中,要精心设计和充分运用“发散点”,为学生的思维发散提供情景、条件和机会。
一.概念和语言发散
同一个概念或问题,在不同的题目中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去描述。如“平均数”这一概念,在简单应用题中 称它为每份数;在平均数应用题中称它为平均数;在归一应用题中称它为单一量。通过这样的发散,使学生巩 固了已有的知识,并揭示出了应用题之间的联系。
让学生多举实例说出属于某一概念外延的事物。如让学生说出属于除法的简单应用题有:等分除法;包含 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其中,等分除法是已知总数与份数,求每份数;包含除法是已知总数与每份数,求份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已知两个数,求倍数; 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是已知一个数的几倍和这个数的几倍数,求这个数。通过这种发散训练,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了除法应用题,由部分扩展到了全体。
二.条件和问题发散
让学生设想出达到要求的各种条件。如要求“汽车每小时行多少米”必须知道哪些条件?学生根据问题,思考要求汽车的速度,必须知道汽车行的路程和行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用“路程÷时间”可以求得速度。这 种发散训练的目的是检验学生数量关系的掌握情况。
让学生设想出根据条件可以求解的各种问题。
例如:要修2400米长的路,已经修了5天,平均每天修160米,余下的要8天修完。根据这些条件,可让学生 想出可以解答的问题:
①剩下的平均每天要修多少米?
②剩下的平均每天比原来平均每天多修多少米?
③剩下的平均每天比原来的工效提高了百分之几?
④全程平均每天修多少米? 通过多角度、多方面地变化问题,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灵活运用已有知识、全面观察问题的能力。
三.思路和方法发散
让学生从一个问题出发,根据所给条件,突破固有的解题思路和思维定势,去寻找不同的解题方法。
例如:“六(1)班现有学生48人,男女生人数的比为5∶3,六(1)班男生、女生各有多少人?”学生说 出了不同的思路,找出了许多解法。
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解:
5+3=8 48×──=30(人)„男生
48×──=18(人)„女生
用归一的方法解: 5+3=8 48÷8=6 6×5=30(人)„男生
6×3=18(人)„女生
用倍比法解:
5÷3=1─
48÷(1+1──)=18(人)„女生
2 18×1──=30(人)„男生 3 用分数的方法解:
先求出女生是男生的几分之几:
3÷5=──
5。
48÷(1+──)=30(人)„男生
3 30×──=18(人)„女生 5 „„
通过这类发散训练,使学生有充分的思考机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在某些情况下还要指导学生用一些特殊的思路,如还原、对应、转化、守恒、假设、消元、集合等解决某 些数学应用题。如:甲乙两个人共有存款320元,甲取出存款的80%,乙取出存款的75%,这时,甲乙两人共有存款70元,问甲乙两人原来各有存款多少元?
这道题用一般的解题思路很难解答,而用假设和对应的思想便迎刃而解。假设乙也取出了他存款的80%,则两人共取了320×80%=256(元),比实际多取了256-(320-70)=6(元),多出的原因是乙多取了存 款的80%-75%=5%,所以乙取存款的5%所对应的量是6元,于是可求出乙原有的存款数为6÷5 %=120(元),甲原有存款数为320-120=200(元)。
以上这些发散形式,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五篇:发散思维——语文教学的常青树
发散思维——语文教学的常青树
内容摘要:
对于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是我们老师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的重要的一种方式。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更应想办法引导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放飞自己的思路,要为学生营造氛围,创设空间,采取多种学生感兴趣的形式,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创造思维的基本成分:一是集中思维;二是发散思维。集中思维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人类长期积累下来的丰硕成果,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但可能产生的后果是使学生思维僵化,不利于培养学生开阔的思路和进取的精神。而发散思维相反,它能促进学生从各个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对问题进行思索,寻求多种解答和见解,是一种开放性的思维方式。
关键词 : 氛围 生活 想象 多角度
培养学生成为开拓、创造性的人才,关键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进取精神,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的核心又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有人说培养发散思维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工程。那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呢?我浅谈一下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造势,发散思维的引子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也就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的真谛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亲其师则信其道”,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着人去探索新的认识,发展新的能力。不同的年龄阶段,兴趣不同,鼓励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如初中学生有了一定的感知水平,具体形象思维开始向抽象思维过度,逻辑思维开始形成,正处于智力开发的黄金时期。他们都有一个共性:爱动脑、动手、钻研、思考和探索,愿意求新立异。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鼓励、唤醒、鼓舞。”教师对有畏难情绪的学生予以热情鼓励,让学生在诸如“说说自己的看法”、“大胆说说自己的意见”、“你有没有别的方法”“不要紧,尽管说出来”等鼓励下克服心理的障碍,增强其质疑的勇气和信心。而对于勇于提问的同学,不管问题对错、大小,都应进行及时的评价。如“说得多好啊!”、“提的问题多有价值了!”、“太有勇气了!”等,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思维的积极性。如: 《云南的歌会》这篇文章的课后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下面两段人物描写的方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1、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中多得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中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着身手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发辫盘在头上。
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黒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鹿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这是一个发散性的问题,答案不能强求一律,学生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如有的同学说,第一段描绘的好,细腻真实,写人物肖像像,如在眼前。有的同学则说,第二段描写人物的神韵气度,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用的妙等。老师应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同时,告诉学生写作中也要多角度、多方位的利用自己所学的各种知识去创造思维,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二、走进生活 发散思维的参与
巴甫洛夫说过,一切思维的活动都是由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就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学习八年级下册《旅鼠之谜》这一课时,文中写了“旅鼠”身上的三种奇异现象,可以在要求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出问题: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动物身上有一些奇异现象,说出来让大家听一听,之后分组讨论,最后代表发言。有的学生说:“大雁飞行时排成‘一’ 字” ;有的学生说: “青蛙一到冬季就睡大觉(即冬眠)” ;有的学生说:“蚂蚁下雨前成群结队”等,让学生学会联系生活,了解生活,观察生活。为他们创造了一个主动参与发展思维的空间。
三、换位思考,激发想象。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教师的任务应该是一个良好的辅导者,激起学生的自创性和探索性。”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不断创造思考的机会,让学生有自由思考的余地,使他们大胆想象,灵活变通。如《海燕》这篇课文,不仅写了海燕,还描写了海鸥、海鸭、企鹅,在暴风雨来临前的表现。学完了这篇课文,就可以对同学们说: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海燕在海上展翅飞翔时会有什么想法? 如:学生a: 海燕想,我一定想冲破乌云,迎接光明。学生b:海燕在想,我要让海鸥、海鸭、企鹅看一看怯弱和躲藏是无能的表现,只有正视现实,并努力改变现实,才会有自由幸福的生活。学生c:海燕想,我要大声叫喊:让暴风雨来得更快更猛吧!
对这些学生的想法,应做出积极性的评价,并鼓励他们发散思维。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重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如果我们的课堂总是让学生规规矩矩的坐着、听说、记着,这种课不仅淹没了教材内容的科学性、趣闻性,还抹杀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应激发学生去想象,提倡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承认学生潜伏着极大地由已知转化未知的原动力,千方百计的鼓励和培养学生的积极探索精神,俗话说得好:脑越用越灵!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
四、因地制宜 多角度进行
近几年,随着多媒体的发展与普及,人们开始用它来做自己想做的事,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象徐徐打开的窗户,给我们敞开了无限广阔的空间。21世纪是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时代,要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如:在讲《醉翁亭记》这篇古文时,可以制作“醉翁亭记”、“日出而林霏开”、“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四时之景”等幻灯片,必要时还可以配上声音。当一个个精彩、生动的画面送上屏幕时,学生惊喜之情跃然脸上,思维的空间就会更活跃,既有利于学生全面体验、理解掌握知识,也有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再如,在“探索月球奥”质疑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教师可以把有关的月球知识做成课件展示给学生,尤其是月球的阴晴圆缺的情况,这样可以使学生获得更为直观的感受和形象的感染,引发学生的思维。
从不同的思维来指导作文,让同学对同一题材从不同角度、不同立意,用不同构思、不同方法进行创作,对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十分有益。教师在指导写作时,要经常要求学生注意观察事物方法,不仅要善于发现事物产生联想,而且要学会“小”中见“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不应给学生一个固定的、刻板的命题,而是给学生一个生活的范围,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感悟周围的人和物。学生身上蕴藏着丰厚的、独立主动的探索精神,而教师应引导他们如饥似渴的积极主动的摄取知识。现在提倡的“话题作文”正是注重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我们要善于引导他们的这种思维。正如《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井柳,生而弗达”即是要求教师要启发学生,调动学生的写作思维。
总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巴甫洛夫说:“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一切思维活动都是由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就是要提倡质疑问难,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怀疑,学生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不断质疑、解疑的过程。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授之以法,启之以理,动之以情,激之以趣。”善于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竭尽所能,真正做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他们越学越“活”,越学越能用。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豫教学论》
2、《谈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