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发散思维 苟玲[精选]
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四川省 南江 苟 玲
发散思维就是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的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又称多维思维或辐射思维。作文教学中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不但要传授发散方法还应该培养对发散方法进行检索与提取的能力。作文教学中发散性思维训练的目的在于让思维能根据需要按一定的顺序向各种方向运动,在发散过程中产生灵感,使写作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可驾驭与可调控。
由一点出发,借助已有信息,让联想、想象向各个方向发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既可通过分析、比较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发散,也可以通过分析同一事物的不同点发散;思维可以在对比中展开,也可以在类比中进行„„总之,发散的方式不拘一格。
从模仿入手,指导学生逐一掌握发散思维的方法。
训练学生通过分析比较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发散思维,我引导学生从学习赵丽宏的散文《峡谷》入手。《峡谷》的构思是在寻找不同事物的相似点中进行的。作者捕捉住了自然界的“峡谷”与“社会生活——文化大革命——我们国家噩梦般的大峡谷”的共同特点:难以逾越。告诫人们必须热爱生命,热爱生活,才能像江河冲出峡谷一样战胜生活中的种种“峡谷”。模仿《峡谷》的构思,要求学生在动笔写《大地与安泰》一文前从安泰离不开大地出发,寻找具有“离不开”这一相似点的不同事物。比如鱼儿离不开水,万物离不开太阳;孩子离不开母亲,党离不开人民„„由自然现象到社会现象,由“形似”到“神似”从而对《大地与安泰》这一特定的情境展开思路,引发出对党与人民之间鱼水之情的议论。
又如郭风的散文《桥》。指导学生模仿作者在“桥”与“塔”的对比中展开联想,让学生在正反对比中引出议论。东山魁夷的《一片树叶》,思绪从京都跳到家中的小院,由现在拉回过去;写的内容从樱花到关于风景画的主张,到与前二者看似无关的“一片树叶”整个思维活动紧扣“珍重生命”这一主题扩展,既不受空间限制,也不按时间顺序,而是在自然景色的瞬息即逝却周而复始与人类从自然的永恒中得到的慰安和感召的联想中发散游动,分析这些作品的结构,学习作者发散思维的方法,可使学生思路活泼,浮想联翩。
除了逐步积累发散思维的方法,以供使用时检索与提取,每一种思维方法应分解成几个步骤反复训练。巴金的《灯》由眼前到回忆;由自己到他人,由山那边到古希腊„„假如作者不是操作思维从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去运动,是不会有那么多具有特殊意义的“灯”和“光”供作者运筹,供他作为主观思绪的寄托的。
模仿“灯”的构思,将作者的思维分解成下述几个步骤,我指导学生写题为《黑板》的抒情散文。“由眼前想到过去”,学生想到幼时父母教他识字的小黑板,想到黑板上的加减乘除、分式、方程„„从而得出“黑板是人生的摇篮”的认识。“由此地想到彼处”,于是学生想到了学校长廊上的,居委会门口的,医院门诊处的,法庭外的,食堂里的种种黑板报,于是又得出“黑板是社会万花筒”的结论,并意识到自己从这不透明的窗口了解了生活的众多方面。“由一般想到特殊”;学生想到战争年代八路军战士以石板代替黑板学习文化,想到《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写在黑板上的“法兰西万岁”于是发出了要珍惜现有条件的肺腑之言。
在指导学生通过分析相同事物的不同点时,读散文《枕木》我把指导学生思维发散的过程分解为二步。第一步是启发学生找出枕木所有的特点:脚踏实地默默无闻;排列整齐有序伸延;承载重压稳如泰山„„第二步是由这些不同的特点出发,寻求与其一致的精神状态: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的典范,大无畏精神的化身;——平凡中的伟大。一位同学在《拥抱大地的巨人——枕木》中写道:“在我的眼中,枕木仿佛慢慢地竖起,有了眼睛,有了手,它们成人了!从战争年月那冰冷的河中‘浮’起的人桥到手拉手一起走向刑场的烈士;从挥着热汗向大地掘油的老一代工人到今日擎着掘土机巨臂筑起杨高路的年轻一代。他们走过了硝烟弥漫的战场,走过了洒满全色光辉的油田。在血汗浇铸的轨迹上,走向未来。这便是我们的民族。一个无比坚强、无比团结的民族,用无法抗拒的脚步,一步一步走着自己坚实的路!”“既然我们都是这样的枕木,就应该毫不吝啬,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奉献给这条路”。
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强弱决定着作文能否立意新颖,感受独特;构思时能否浮想联翩,思绪如天马行空。这种思维发散活动建立在知识与经验的积淀上,是思维操作方法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应将发散思维方法的训练按单元有计划地安排在各年级的作文教学中。
发散思维方法可以按单元进行教授。每单元教会一种发散方法,可分三个步骤进行:
1、方法辅导。包括分析范文,了解思维发散的模式,并按此发散方法练习作文。
2、巩固练习。重点为讲评本单元所传授的方法掌握运用的情况。如写作《桥啊,桥》一文,一位同学由面临小学初中难以衔接产生的苦恼希望能为自己建立一座桥,让这座桥将她引向所爱、所憧憬的理想的彼岸。文章的思路在今昔对比中展开,在对未来的追求中延伸,文思如涌。
3、锻炼知识的迁移能力。重点为比较已教授过的几种发散方法,培养运用检索与提取的能力,进行综合运用的示范。
每个单元要完成三至四篇作文。有的借助“相似点”发散思维,有的对比不同点,有的综合运用几种方法。教学效果显而易见。
由此可见,作文教学中发散性思维训练是一个由简到繁,由运用单一的方法到灵活运用多种方法,由以教师引导为主逐步过渡到学生运用为主,由模仿到形成方法系统的过程。发散方法的训练是反复练习,不断强化,并呈递进式的结构;思维方法的训练与作文教学目标的实现既为同步发展,又有着明显的阶段性。思维训练可以摸索出一套科学的训练方法。
第二篇:培养发散思维,促进地理教学
培养发散思维,促进地理教学
【摘要】本文根据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对在地理教学中实施发散教育,做出了简要的阐述。本文通过典型的地理课堂教学事例说明如何进行发散教学。
【关键词】发散教育 发散思维能力 教师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钱学森院士提出地理科学是十大科学体系之一的观点。发散思维虽然是一种复杂的高级的心智,但并不神秘莫测,高不可攀。因此,在教学中,并不需要学生向科学家一样进行创造发明,而是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教给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教给学生学习、接受知识的技能和方法,教会学生善于运用学到的知识去发现新知识进而达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发散思维习惯的目的。
如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呢?
一、改进课堂提问方式,更换上课主体,启发学生发散思维。
传统的是老师问学生答,一问一答式或一问多答式,此时老师是主体,而此时的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式思维。这样怎能学生启发发散思维?为什么不能让学生提出问题?也就是学生通过深下阅读成学习,对某一内容提出疑问,在课上提出,在课上寻求答案;或者由老师提出问题,由学生在课上共同探讨。这样,学生变成了主体,所有的被动就会变成主动:学生主动去思考,主动在上课时讨论,主动寻求答案。老师也可以将“是”、“否”、“或者”等表示选择意愿的词语删去,取而代之以“为什么?”“怎么样?’。?
老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学生便会由“被动听取知识”→“主动汲取知识”转变为“主动寻找问题” →“主动寻找答案”。这样,自然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进行。如:我们在进行“地壳运动”一节教学时,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①地壳为什么运动2。地壳怎样运动。这两个问题的提出。带动学生思维,使学生很快进入了积极主动思维的学习状态,便于学生发散思维的产生。
二、改变传统的反馈及测试方式,提高学习质量,激发学生发散思维。
“有效且及时的反馈能够提高学习质量”。传统的反馈往往是学生应付完作业后应付考试,所有的应付都是被动的,毫无兴趣的。而测试的内容也通常是只要去背就能掌握的,平时甚至可以不努力,不学习,在最后的考试中也可能取得高分数。但是这样的分数也仅仅是分数而已,根本没有任何能力可言。传统的反馈及测试,对于学生只是在记录或记忆一个个老师规定的内容,这只是机械的去完成作业,完成考试;他们的思维根本没有运动――因为这根本不需要它们运动。地理学科其实并不需要死记硬背,更多的应当是理解,是应用,是自己的见解。而学生也不想去背,他们有自己的想法,他们也想说说自己的看法,老师为什么不能给他们一个空间,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总结、去概括;让他们自己去说、去表达?只有去总结、去概括,才能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只有去说、去表达,才能激发他们的发散思维。如进行“气候类型对比”时,由学生提出可比性的气候类型,将其进不亏归类、总结。分析。这样由学生自己通过思维总结而出的内容,既检查了学生对前面所学的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还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对同类知识也起到了复习巩固、深化的作用;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无需死记硬背牢记了知识点。
三、改进教学设计,聪明设问,体现地理教学的艺术性
华盛顿儿童博物馆有句格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句话十分深刻,对我们进行地理教学颇有启发意义。新课程强调设置情境,教学应把主要精力放在拓展视野和教学思路上,例如,关于大气运动中三圈环流的教学,设计成教师在黑板上边画边讲解,学生在本上边听边画,这样在教学实际中收到的效果要比教师直接把整幅图通过投影展现给学生再讲解好得多。不仅仅锻炼了读图作图能力,还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程度。再如,备火山爆发问题时,设计放一段火山喷发的电视录像,让学生欣赏一次大自然千变万化的壮丽景观,身临其境般感受火山喷发的巨大能量和造成的危害。这样的教学效果要比只用语言描述好得多。导入可用精彩的镜头或生动形象的语言做“前奏”,将学生带入情境后,设置悬念,留下空白,等学生进入最佳思维状态和求知状态时引入主题。如关于“时区和日界线”,可设计这样几个问题:“许多同学喜欢看体育比赛的实况转播,但常常在午夜收看,这是主办国家有意安排的吗?”;“世界上竟有这样的怪事,一对双胞胎,先出生的是妹妹,后出生的是姐姐。”;“运动会开幕日在9月23日,运动员偏偏9月24日才出发,而且没有迟到,这是怎么回事?”。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进入了高度思维状态,急于要揭开其中的奥秘,这时再讲新课,学生的注意力格外集中。
四、善于抓住时机,因势利导,推波助澜、赋予教案以“灵性”
传统的课堂常成为“教案剧”出演的“舞台”,学生是配角,老师是主角,这是教学的悲剧。我们要赋予教案以“灵性”,教案虽是死的,但师生是活的,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因势利导,推波助澜,让课堂高潮迭起,以实施有灵性的教学,倡导有灵气的学习。如在讲非洲的最大湖泊维多利亚湖时,同学们都在小声议论电视剧“马大帅”,就可顺势创设一个意想不到的幽默效果。不是去批评他们不守纪律,而是接他们的话题说“大家对这个‘维多利亚’这么感兴趣,可一定要记住非洲最大的湖泊是以它命名的,否则‘彪哥’都饶不了你!”一句话逗得大家都笑了,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强化了记忆,体现了教师的语言魅力和教学的灵性,使地理教学达到艺术的最高境界。
总之,课堂教学是中学教育教学的主渠道,也是中学实施发散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开放的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感受与鉴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人类的奇思妙想中学习和享受地理(自然、人文、自然和人文结合)提高地理审美能力,掌握相关的地理知识,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注重创造精神、发散性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的改革》
[2]教育学、心理学
第三篇:探讨发散思维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探讨发散思维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作文教学一直语文教学重点,而且也是难点,学生对于写作文也很感头疼,作文教学不但要逻辑性强,文学根底好,而且发散性思维也必不可少。
发散性思维以其独特性、变通性及流畅性使学生在作文构思时获得举一反
三、由此及彼并不落俗套的效果。作文教学中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不但要传授发散方法,还应该培养对发散方法的探索和能力的培养。作文教学中发散性思维训练的目的在于让思维能根据需要按一定的顺序向各种方向运动,在发散过程中产生灵感,使写作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可驾驭与调控。
由一点出发,借助已有信息,让联想、想象向各个方向发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既可通过分析、比较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发散,也可以通过分析同一事物的不同点发散;思维可以在对比中展开,也可以在类比中进行„„总之,发散的方式不拘一格。下面我从几个方面讲叙发散思维在作文教学的运用:
1.训练学生通过分析比较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发散思维,我引导学生从学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入手。《桃花源记》的构思是从一个虚构的故事,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意义,表达人们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作者捕捉住了自然界的“桃花源里的生活”与现实社会生活--连年的战乱--人们生活民不聊生“的共同特点:难以改变。告诫人们必须憧憬未来,改变现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才能创造理想生活。模仿《桃花源记》的构思,要求学生在动笔写《我们离不开大地》一文前从离不开大地出发,寻找具有”离不开“这一相似点的不同事物。比如鱼儿离不开水,万物离不开太阳;孩子离不开母亲,党离不开人民„„由自然现象到社会现象,由”形似“到”神似“从而对《我们离不开大地》这一特定的情境展开思路,引发出对党与人民之间鱼水之情的议论。又如西蒙诺夫的《蜡烛》。指导学生模仿作者在”蜡烛“与”光明“的类比中展开联想,让学生在正反对比中引出议论。孙犁的《芦花荡》,思绪苇塘的宁静跳到敌人的残酷,写的内容从苇塘里嘹亮的歌声到老头的睿智和敌人周旋,既不受空间限制,也不按时间顺序,而是在自然景色的瞬息即逝却周而复始与人类从自然的永恒中得到的慰安和感召的联想中发散游动,分析这些作品的结构,学习作者发散思维的方法,可使学生思路活泼,浮想联翩。
除了逐步积累发散思维的方法,以供使用时检索与提取,每一种思维方法应分解成几个步骤反复训练。鲁迅的《风筝》由眼前漫天飞舞的风筝,想到儿时反对弟弟做风筝,放风筝,认为那是没出息的孩子活动,再到后来懂得游戏是儿童正当活动,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想弥补的想法„„假如作者不是操作思维从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去运动,是不会有多具有特殊意义的”风筝“供作者运筹,供他作为主观思绪的寄托的。模仿”风筝“的构思,将作者的思维分解成下述几个步骤,我指导学生写题为《黑板》的抒情散文。”由眼前想到过去“,学生想到幼时父母教他识字的小黑板,小学里黑板上的加减乘除,中学里黑板上的分式、方程„„从而得出”黑板是人生的摇篮“的认识。”由此地想到彼处“,于是学生想到了学校长廊上的,居委会门口的,医院门诊处的,法庭外的,食堂里的种种黑板报,于是又得出”黑板是社会万花筒“的结论,并意识到自己从这不透明的窗口了解了生活的众多方面。”由一般想到特殊“;学生想到战争年代八路军战士以石板代替黑板学习文化,想到《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写在黑板上的”法兰西万岁“于是发出了要珍惜现有条件的肺腑之言。
2.在指导学生通过分析相同事物的不同点时,读散文《枕木》我把指导学生思维发散的过程分解为二步。第一步是启发学生找出枕木所有的特点:脚踏实地默默无闻;排列整齐有序伸延;承载重压稳如泰山„„第二步是由这些不同的特点出发,寻求与其一致的精神状态: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的典范,大无畏精神的化身;--平凡中的伟大。一位同学在《拥抱大地的巨人--枕木》中写道:”在我的眼中,枕木仿佛慢慢地竖起,有了眼睛,有了手,它们成人了!从战争年月那冰冷的河中'浮'起的人桥到手拉手一起走向刑场的烈士;从挥着热汗向大地掘油的老一代工人到今日擎着掘土机巨臂筑起杨高路的年轻一代。他们走过了硝烟弥漫的战场,走过了洒满全色光辉的油田。在血汗浇铸的轨迹上,走向未来。这便是我们的民族。一个无比坚强、无比团结的民族,用无法抗拒的脚步,一步一步走着自己坚实的路!“"既然我们都是这样的枕木,就应该毫不吝啬,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奉献给这条路”。3.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强弱决定着作文能否立意新颖,感受独特;构思时能否浮想联翩,思绪如天马行空。这种思维发散活动建立在知识与经验的积淀上,是思维操作方法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在整个高中阶段应将发散思维方法的训练按单元有计划地安排在各年级的作文教学中。
4.发散思维方法可以每单元教会一种发散方法,可分三个步骤进行:(1)方法辅导。包括分析范文,了解思维发散的模式。
(2)巩固练习。重点为讲评本单元所传授的方法掌握运用的情况。如写作《桥啊,桥》一文,一位同学由面临高初中难以衔接产生的苦恼希望能为自己建立一座桥,让这座桥将她引向所爱、所憧憬的理想的彼岸。文章的思路在今昔对比中展开,在对未来的追求中延伸,文思如涌。讲评既强化了方法指导,又激起“我也行”的自信,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在写作中再实践。
(3)锻炼知识的迁移能力。重点为比较已教授过的几种发散方法,培养运用检索与提取的能力,进行综合运用的示范。每个单元要完成一篇发散性文章,可以借助“相似点” “对比”“类比”等几种发散思维方法完成,作文水平一定会不同程度的提高。
综上所述,作文教学中发散性思维训练是一个由简到繁,由运用单一的方法到灵活运用多种方法,由以教师引导为主逐步过渡到学生运用为主,由模仿到形成方法系统的过程。发散方法的训练是思维方法的训练与作文教学目标的实现既为同步发展,又有着明显的阶段性。让我们一起更加深入去研究,去探讨发散思维在作文教学的运用吧反复练习,不断强化,并呈层进式的结构;思维方法的训练与作文教学目标的实现既为同步发展,又有着明显的阶段性。让我们一起更加深入去研究,去探讨发散思维在作文教学的运用吧!
大屯营乡石家湾中学
龙帅
第四篇:作文教学中的发散思维训练
作文教学中的发散思维训练
逊克职业技术学校
韩雪梅 写作是以语言符号为手段创造精神产品的劳动。写作能力既是一种文学表达能力,更是一种借助于文学进行思维的能力。新课标指出,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因此,在进行作文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引导他们学会多角度思考,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使学生思维敏捷,思路开阔,思考周密,认识深刻,具有独创性目的,这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呢?
一、训练思维的共同一体,流畅性
思维的流畅性即指学生思维活跃,反应灵敏,善于联想,面对眼前出现的新问题,能不受原有答题的顺序方式或现成材料的束缚,而能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情况做出相应的变动,只要不离开问题,发散量越大越好。
议题就使学生在独立作文之前,对作文题目或作文内容进行集体讨论。讨论法被当代创造工程的奠基人奥斯本誉为一种“行之有效的、能在短时间内激发极大创造力的集体思想方法”。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所说:“讨论有如砺石,思想好比锋刃,两项砥砺将使思想锐利。”议题可以是讨论一个或一组题目,也可以是先就一个大的体裁、大的范围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而后归纳成几条或几个题目让学生写或由学生根据所议论的问题自由命题作文。在议题时,须注意让学生建立“立体思维坐标系”,即养成双向思维的习惯,既要横向全面地看问题,又要纵向发展的看问题。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够多角度地得到发散。一次作文训练时,我给学生出了个作文题《牛》。学生从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脚踏实地,发散出一种老黄牛精神;从牛辛勤劳作而默默无闻的属性,联系到鲁迅以牛自喻,郭沫若以牛尾巴自喻,发散出一种谦虚求实精神;从牛有股子犟劲,发散出一种可贵的牛劲;从初生牛犊不怕虎,发散出一种勇于探索的改革精神;从牛的反刍的生理特征,发散出一种勤于思考,温故而知新的观点;从牛生前拉套,死后捐躯——牛肉、牛毛、牛皮、牛黄、牛粪都有用,发散出一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等等。同一头牛,学生见仁见智,同中求异,常写常新,这不能不说是发散求异思维的丰收。再比如,我让学生写《大森林的联想》,要求同学们要想得细、具体,从形、神等多方面进行联想,不能想到一点就停止,要尽量达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同学们从大森林的壮丽、丰富资源,想到祖国的繁荣富强;从树木的成长,想到人才的成长;从森林、树木,想到集体与个人;从毁林开荒、破坏生态平衡,想到明天的后果:水土流失、洪水泛滥、环境污染;从昨天茂密的森林想到今天的资源危困;从泉水叮咚,想到郭小川的《祝酒歌》……同学们把种种联想,点连点,面连面,写成了一篇篇闪烁着创造思维的文章。这些来自学生思维的作文训练,生动活泼,远比“一言堂”式的单一命题要丰富的多,实际的多。
二、互相评改,训练思维的变通性
发散思维的变通性在于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不局限某一方面,不受消极定势的束缚,固而能产生超常的构想,提出不同凡俗的新观念。相互评改,指的是作文之后,学生与学生或学生与老师一起共同评改作文。由于阅历和知识水平所限,学生的作文不可能尽善尽美,毫无纰漏。通过互改可以锻炼学生的评改能力,让他们的字词句篇、语言修辞等各方面的认识能力、感知能力、表达能力等从另一个不同于作文的角度得到扩充。在相互评改作文时,可分别从以下三个方面训练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帮助他们发展新观念,使文章能写出新意来。
1、变换角度立意的训练。
这种训练可以是在评改时,让学生“反其意而行之”,从不同于原文的角 度去考虑问题,去评改作文。也可以是出一个作文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构思立意。如《评“一目十行”》,从阅读速度着眼 “一行十目”难免有少慢差之嫌,尤其是以当今知识爆炸、信息密集的观点出发,可写一文扬“一目十行”而抑“一行十目”。但若从阅读的质量着眼,反对读书时的草率仓猝,又可以写一文扬“一行十目”而抑“一目十行”。如有位同学考试时,擅自涂改分数,把低分改为高分。以这一题材作文时,大多数同学从“为人要诚实”、“反对弄虚作假”这一角度立意构思。这样写,没有错。但大多数同学都把作文改写成大批判稿,只把矛头指向当事者个人。显然,这样看问题是片面的,若对追求高分的本质缺乏剖析,将不利于大多数学生思想认识的提高。于是,我引导学生从造成追求高分的历史根源、社会根源、思想根源等种种客观因素着眼,从“砸碎分数束缚”的角度立意。这样,学生的思维就沿着纵深方向发散,形成随机应变、触类旁通的变通思想,思想认识水平得以提高,文章的立意也就把高了。
2、选材的变通训练
有些作文立意上变通性较少。如歌颂父母亲友之爱的作文。对这类作文 可以对学生进行选材上的变通训练。如写“我的母亲”。通常写作的材料不外是母亲灯下缝补、母亲终日操劳、母亲的体贴关怀等。于是,变换一下角度,让学生从“打是爱,宠是害”的观点出发进行选材方面的变通。有位同学写了母亲为了纠正自己懒散,疲塌的作风而作的种种努力,包括呵责,甚至打骂。同时写了母亲在暑假期间,如何“铁石心肠”地把自己送到又晒、又脏、又累的打石场去抡锤打石,汗水淋淋涤荡了一个月的“苦力”。紧张、繁重的体力劳动容不得半点懒散、疲塌。此时,“我才真正懂得了劳动的艰辛,懂得了生活的意义,也理解了母亲的心。”文中满怀激情地歌颂了深沉严厉而又理智的母爱。由于选材新,文章也就迸发出了新意。
3、表现手法的变通训练
各种题材、各种体裁的作文都需讲究手法的变通,尤其是对那些立意无法拔高、材料又有所限制的作文更应注意对学生进行表现手法方面的变通训练。如《我的故乡》这类具有说明性质的作文,学生写来往往容易流于平淡直铺。有位同学是这样写的:“逊克位于祖国的东北部,南面是小兴安岭,北面是黑龙江……”这样写文字呆板、文采不足。经启发、引导,学生改为:“逊克位于祖国的东北部,它南枕着巍峨的小兴安岭,北邻着黑龙江,龙江水日夜奔流,象海防战士一样巡逻在中俄的边境线上…….。这样一改,有比喻句、有拟人句,语言生动活泼,有了新意。
三、用反馈法,一题多做,一事多写,训练思维的独特性
思维的独特性是指用前所未有的新角度、新观点去认识事物、反映事物,对事物提出超乎寻常的、独特的见解,它代表着发散思维的本质。
由于阅历和知识水平的限制,学生独特见解的形成需经过充实、完善的过程,应设置一定的环境使它们对所提出的新观念进行反馈并加以评价、修改和完善。而作文教学中的一题多做、一事多写,是思维进行反馈,使思想明确化、条理化以形成独特性的好形式。如在“针对意见时发表议论”的议论性作文中,有位学生第一篇作文这样写道:“晓宇看见其他同学的椅子坏了,坐得不舒服,就把自己的椅子换给他。这是件小事,但做了这件事,就说明他不损人利己、思想品质好。”这段话针对事实发议论,就是论理,较具体切实,但不很准确,有事例小帽子大之嫌。经过师生共同评议之后,它接受了新的信息,思想认识水平、分析能力提高了。于是,它对自己的作文进行重新评价、修改。第二篇作文他改成这样:“古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把好椅子让给别人,自己坐差的,这是件很小的好事,做一件好事虽不能反映一个人的本质。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坚持做好事,就能“积善成德”。如果不防微杜渐,就会走向反面。第二篇作文能用发展的眼光,纵向的看问题,说理清晰、立意也高,可见经过反馈后的一题多做,能使智力锤炼得精细、深刻。思维的独特性也得到发展。
综上所述,作文教学中发散性思维训练是一个由简到繁,由运用单一的方法到灵活运用多种方法,由以教师引导为主逐步过渡到学生运用为主,由模仿到形成方法系统的过程。发散方法的训练是反复练习,不断强化,并呈层进式的结构;思维方法的训练与作文教学目标的实现既为同步发展,又有着明显的阶段性。思维训练可以摸索出一套科学的训练方法。
第五篇:中学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中学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1120169-01
发散思维实质上是创新和求异,创新是指找出事物则内在的联系,探索研究问题的新方法,克服因循守旧的消极思维定势的干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求异是指从同一问题中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思考同一问题注重多途径、多方案;对求知的东西敢于大胆去设想,对已知的东西敢于提出异议,对陈规勇敢地突破。可见发散思维的这种思维方式与物理知识思维特征极为相似,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是至关重要的,我就物理教学中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和训练,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1.诱导学生克服思维定势的干扰,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思维定势是用固定的思路和常规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消极思维定势会抑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以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大胆质疑,突破陈规,改变思维方向,另选突破口,使思维发生质的飞跃,激发学生勇于创新。
2.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一题多解的训练,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独创性是有益的,纵横发散,串联知识,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不限于某一方面,不受消极定势的桎梏,会产生超常的构思,提出突破常规的新见解。
3.多层次变化命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通过一道习题,进行多层次变化的训练,引导学生从某一道习题,掌握一类问题,从特殊问题,抓住一般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收到触类旁通的效果,进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应做到以下几点:
1.要抓牢抓活概念,从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理解概念是思维的最基本方式,它反应了客观事物的一般本质特征,是人类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把感觉到感受到的事物的共同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成为概念。概念由内涵和外延两部分构成。初中物理课本上所出现的概念,大多数都有很大的外延空间。如果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认识概念的外延空间,不仅能使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概念,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例如:压力就是由于物体间的挤压,而垂直作于物体表面上的力。对这个概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两点:一是压力是一种接触力。二是压力的方向:垂直于受力物体表面。从而对压力的概念加深了认识。
2.在物理规律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规律是事物间的内在必然联系,这种联系不断重复出现,在一定的条件下经常发生作用,并且决定着事物向某种趋势发展。规律是客观存在着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但人们可以认识它和利用它。由于初中物理只是初步培养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认识和了解,因此,就初中物理课本上所出现的物理规律来说还有很多值得挖掘的地方。如果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去挖掘、认识,既有利于学生对规律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利于加强前后知识的联系,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如:教材在介绍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时,只是说“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而联系前面相关的物理知识就不难认识到以下三点:
(1)动能、质量、速度这三者是相互联系的;
(2)速度有匀速和变速两种情况;
(3)当质量以体积的形式出现时,有空心和实心两种情况。
通过这样的发散思考,不仅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而且对于后面学习机械能的转化也是大有好处的。
3.在物理定律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定律是科学上对某种客观规律的概括,反应的是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变化过程的必然联系。因此,在进行定律教学时,也可以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培养。如: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对定律内容我们进行分析:
(1)定律的使用范围是一切物体。
(2)条件是不受外力作用。
(3)结果是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但我们这时候就要提醒学生生活中有没有真正的不受外力作用的物体呢?通过思考学生肯定回答是:没有。接着提问:牛顿定律是不是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呢?于是我们可以对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分析发现: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竖直方向上受重力和支持力一对平衡力,合力为零。水平方向上受机车牵引力和摩擦力一对平衡力,合力为零。放在水平面上静止的物体,竖直方向上受重力和支持力,合力为零。由此发现,物体如果受平衡力作用,即合力为零时,也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于是牛顿第一定律得到了延伸:牛顿第一定律也适合于受平衡力的物体。
4.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学的基本定律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物理学的实验不仅能破出学生头脑中原有的错误的东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而且还能使抽象的东西变得生动形象。著名物理教育家朱正元说过:“对于物理的概念、规律等一些理论的东西,往往是千言万语说不清,一看实验便分明。”因此,实验既是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一条重要途径。如:在学习了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未知电阻的阻值及电阻的串联和电阻的并联的特点后,教材就提出了能否用一个已知阻值的电阻和一块电压表来测定未知阻值电阻的阻值的问题。当学生解决了这个问题后,又不难发现:利用一个已知阻值的电阻和一块电流表来也能测定未知阻值的电阻,而且还能想出许多种不同的实验操作方案。进而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5.在知识的应用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知识来解决问题,以改善生活,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应用知识的过程,是离不开思维活动的。因此,知识的应用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必不可少的一条重要途径。如:一束光线与水平面成30°角入射,要使它的反射光线沿水平方向射出,平面镜应如何放置?由于该题中有左右两个水平方向,所以做题时一定要仔细认真,不能只按一个方向来计算,算出的结果有两个:75°或15°。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要善于研究学生提出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问题,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要及时启发诱导,让学生从比较中找出最佳方法。并在进行物理教学时教师一定要特别重视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