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建构活动中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时间:2019-05-15 03:19: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幼儿建构活动中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幼儿建构活动中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第一篇:浅谈幼儿建构活动中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浅谈幼儿建构活动中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内容摘要: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面对的一切都是新事,因此人生来就具备一种创造精神。判断一个人创造精神的发展,其发散性思维的发展是个关键因素,幼儿发散性思维有如思想的闸门,一旦被打开,思路极其宽广。

关键词:建构活动;发散性思维

幼儿在建构区活动的过程就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但德国心理学家福禄贝尔认为:“儿童在游戏中应自然、自由的发展,但没有合理的有意识的指导,儿童的游戏活动只能成为无目的的活动。”学前教育专家也提出“在自由游戏中,教师必须提供适时适当的帮助,只有这样,游戏的教育作用与价值才能充分的实现与发挥。”那如何在建构活动中适时的给予指导,如何让指导转化为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呢?

一、对幼儿发散性思维的正确理解。

发散性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大量变化的、独特的新信息的一种沿不同方向、在不同范围、不同因循传统的思维方式。发散性思维是种想象和创造的思维过程,使人们思维活动灵活。它具有三种特征:流畅、变通和独特。举个例子来说,我们在纸上画一个圆,让幼儿看着它,并想象它很像什么东西,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说出来,说得越来越好。幼儿甲说:“像地球仪、足球、乒乓球、太阳、月球……”一连串说出许多球形的物体。而幼儿乙说:“像个球还象项链和手镯,也象一个破布一个锅盖……”。而幼儿丙呢,他除了说出一些类似以上这样的物体外,还说象烟囱(切面),象姐姐脸上的酒窝,象水里的漩涡,象爸爸吐的小圆圈……以上三个幼儿的回答说明:儿童甲有一定的想象力,具备一定的“流畅性”,这是发散性思维低层次的特征,因为它仅仅是思维量的特征。儿童乙的思维水平比甲要高出一个层次,因为他的思维量不受球形的物体的约束,有新的思路和想法,这就是发散性思维的“变通性”。而儿童丙在变通过程中,又有新型、独特种稀有的答案,这就是发散性思维最高层次的特征——“独特性”。

二、指导幼儿在自主探索中掌握建构活动的基本技能。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构游戏必须借助一定的方法和技能,将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创造性再现出来,方法和技能是建构活动的支柱,需要老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获得。

1、由于年龄差别,各年龄班幼儿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又有所不同。小班主要为幼儿提供简单、鲜艳、易拼插的中大型建构材料,认识材料,叫出名称,并认识建造材料的大小、颜色和形状,学会延长、铺平、盖顶、拼插、围合、垒高,能有兴趣的地运用它们建造物体;中班为幼儿提供中小型建够材料,幼儿应会选择和利用建构材料,运用组合、拼插、排序、对称等结构技能及平衡、配色等结构知识进行建构,能和同伴一起共同建造某一主题“建筑”如:“森林公园”、“动物园”等;大班幼儿要学会能使用辅助材料装饰建筑物并和同伴合作建造,所建造的物体结构更加复杂、精细、匀称,并有一定的创造性,在主体建构活动中,对环境有一定的布局能力,能参与同伴间的商量、分工与组合的合作过程。

2、新添的游戏材料老师可在幼儿探索的基础上让幼儿认识这种玩具的名称、颜色、形状、用途,并师幼互动进行交流、讲解、示范这种玩具的插长、围合、加高、整体连接、端点连接、交叉连接等技巧。幼儿学习基本的拼插技能同时,教师可拼插一些较形象、较精致的范例安放在醒目处,引导幼儿欣赏,这其中蕴含着兴趣的激发、结构技能的暗示、创造思路的诱发等,从而发挥环境刺激的作用,激发他们用这种玩具游戏的兴趣。

3、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年龄段幼儿的特点,利用探索、启发、示范、讲解、语言指导等方法,帮助他们掌握结构游戏的基本技能。

三、通过有目的的观察,丰富幼儿对周围生活的感性认识。

幼儿建构内容是在认知基础上对周围环境、物体的再现和创造,幼儿对周围生活中的物体和建筑有较细致的观察和了解,有丰富而深刻的印象,是开展结构游戏的基础。所以,教师要引导幼儿多观察日常生活中各种不同的物体和建筑物的形状、颜色、结构、周围环境布局位置关系,使他们头脑中储存丰富的具体印象,并在游戏过程中依靠这种印象来进行思维创造。

四、提供充足的辅助结构材料,满足创造性游戏的需要。

建构活动的材料是幼儿进行游戏的物质基础,它不仅可以激起幼儿进行游戏的兴趣,还能满足幼儿的游戏需要,确保游戏的顺利进行。在投放材料时,除色彩鲜艳为主,种类要多样、新颖,数量要充足外,还要为幼儿准备各种类型的瓶罐、盒子、圆锥体、半圆体等几何形体,厚纸、三合板、小旗、纸花、橡皮泥等辅助材料以及周围可以利用的其它材料做替代品,这些辅助材料的提供,丰富了游戏内容,满足了幼儿发散性思维的物质条件,更能激发幼儿游戏的灵性,还可在寻找替代品的过程中提高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主体性的体验。

五、培养幼儿发散性思维,必须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的安全和自由,是促进创造能力发展的两个主要条件”。心理环境作为一种隐性的教育因素,对幼儿影响最大、最直接的是教师营造的心理氛围。幼儿心理尚未成熟,缺乏自我意识,行为是他控的,情感也稚嫩脆弱。因此,需要成人的保护和关爱。幼儿对于教师的关注是十分敏感的,教师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种表情、一个眼神,都会对幼儿产生暗示作用,或积极的、或消极的。

1、创设心理安全的自由环境。包括淡化教师的权威意识,尽可能减少对幼儿的直接评价和对幼儿的评价要客观公正,并以正面激励为主。

2、创设宽容理解的环境,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成人应通过“移情”理解儿童,即站在儿童的角度,将心比心地看待其思维和行为。

3、创设鼓励支持性的环境。幼儿在成长过程中离不开成人的鼓励,教师对幼儿有创意的行为应及时给予强化,经常地、及时地给予鼓励和支持,更有益于幼儿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总之,培养幼儿发散性思维,是幼儿创造力发展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必须认清培养幼儿发散性思维的重大意义,不断探索研究其新方法,为幼儿创造力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活动区丛书》编写组:《建构活动区的设计与应用》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1月

2、张兰花:《浅谈如何对待机及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 学前教育网

2010年6月

第二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作者:周少琳 单位:新余市长青小学

邮编:338000 内容摘要:思维的积极性、求异性、广阔性、联想性等是发散思维的特性,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抓住这些特性进行训练与培养,既能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又能提高教学质量。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关键词:数学教学

发散思维

能力

培养

一、前言

发散思维是从同一来源材料中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思维方向分散于不同方面,它表现为思维开阔、富于联想,善于分解组合,引伸推导,敢于创新。培养这种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求异性、创新性,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二、培养发散思维能力的途径

(一)给学生提供发散思维的机会。

发散思维是从不同方向来考虑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思维过程,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探讨问题解决的各种可能的途径,会有利于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例如:证明一条线段是另一条线段的2倍时,有如下一些途径:

(1)作短线段的二倍线段,证明二倍线段等于长线段;

(2)取长线段的一半,证明一半的线段等于短线段;

(3)如果长线段是某直角三角形的斜边是,取斜边上的中线,证明斜边的中线等于短线段;

(4)有四个以上的中点条件时,考虑能否通过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来证明等等,当然对这些途径,都应通过具体的例子来寻找。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思维活动的环境。

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思维开发。教师应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发散学生思维为根本,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有在教育教学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差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这是营造新环境发扬教学民主环境在班集体中的表现。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最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训练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极其重要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意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例如:在小学教学中,教师可先出示几道连加算式让学生改写为乘法算式。由于有乘法意义的依托,小学生能较顺畅地完成了这样练习。而后,教师又出示5+5+5+5+4,让学生思考、讨论能否改写成一道含有乘法的算式呢?经过学生的讨论与教师及时予以点拨,学生列出了5+5+5+5+4=5×5-1=5×4+4=4×6„„虽然课堂费时多,但这样的训练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寻求新方法的积极情绪。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还经常利用“问题性引入”、“趣味性引入”等等,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新方法的探知思维活动,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在学生不断地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过程中,还要善于引导他们一环接一环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角”的认识时,学生列举了生活中见过的角,当提到墙角时出现了不同的看法。到底如何认识呢?我们让学生带着这个“谜”学完了角的概念后,再来讨论认识墙角的“角”可从几个方向来看,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获得新知中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这样有利于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展与深入探寻。

(四)转换角度思考,注重对问题进行引伸和推进,训练思维的求异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发散思维活动的展开,其重要的一点是要能改变已习惯了的思维定向,而从多方位多角度即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在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过程中由于年龄的特征,往往表现出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方向,也就是说学生个体(乃至于群体)的思维定势往往影响了对新问题的解决,以至于产生错觉。所以要培养与发展中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十分注意培养思维求异性,并加以引伸和推进,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例如,四则运算之间是有其内在联系的。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加与乘之间则是转换的关系。当加数相同时,加法转换成乘法,所有的乘法都可以转换成加法。加减、乘除、加乘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如40可以连续减多少个8?应要求学生变换角度思考,从减与除的关系去考虑。这道题可以看作40里包含几个8,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样的训练,既防止了片面、孤立、静止看问题,使所学知识有所升华,从中进一步理解与掌握了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进行了求异性思维训练。在教学中,我们还经常发现一部分学生只习惯于顺向思维,而不习惯于逆向思维。在应用题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时,一方面可以从问题入手,推导出解题的思路;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条件入手,一步一步归纳出解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十分注意在题目的设置上进行正逆向的变式训练,对问题进行适当的引伸和推进。在教师的引导、示范的影响下,让学生养成对问题加以引伸和推进的良好习惯,其发散思维必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五)开展“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活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使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的有效途径。可通过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解题思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多次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思维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抓住一道典型题目,寻求多种途径的解法,促使学生多方位、多层次的思考分析。

问题:六

(一)班的体育课上,老师把28个实心球分配给男、女同学分两组练习,男、女同学人数之比是4:3。男、女同学各分到实心球多少个?

我不急于规范学生的解题行为,而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题的方法。学生得出了很多方法:

(1)用“份数”的思路考虑:28÷(4+3)×4=16(个),28-16=12(个);

(2)用“分数乘法的意义”的思路考虑:4+3=7,28×4/7 =16(个),28-16=12(个);

(3)用“正比例解应用题”的思路考虑:设男同学分到实心球X个,X/28=4/(4+3)X=16,28-16=12(个);

(4)用“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思路考虑:28=(1+3/4)=16(个),28-16=12(个)„„

采用“一题多解”时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观察和思考,以寻求不同的解题途径,同时引导学生对多种方法进行比较,优化解题方法,并注意找出同一问题存在各种解法的条件与原因,挖掘其内在规律。“一题多变”是题目结构的变式,将一题演变成多题,而题目实质不变,让学生解答这样的问题,能随时根据变化的情况思考,从中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及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使学生不仅能复习、回顾、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而且是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技能、方法、技巧学牢、学活,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和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

(六)激励学生“联想、猜想”,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联想是由来源材料分化多种因素,形成的发散思维的中间环节。善于联想,就是有助于从不同方面思考问题,有些探索性的命题,没有明确的条件或结论,条件要人去设定,结论要人去猜想,体系要人去构想。这类题目不仅题型新,而且扩大了知识和能力的覆盖面,通过题目所提供的结构特征,鼓励、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充分发挥想象能力。例如有些题目,从叙述的事情上看,不是工程问题,但题目特点却与工程题目相同,因此可用工程问题的解题思路去分析、解答。

三、结束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多掌握解题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解题思维,从而既能提高教学质量,又达到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参考文献: [1] 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2] 罗增儒,李文铭,《数学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3]《21世纪中国数学教育展望――大众数学的理论与实践》课题组,《21世纪中国数学教育展望》(第一,二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

第三篇:浅谈幼儿的发散思维

浅谈幼儿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简言之,就是合理的不定思维,即对已有的信息进行多方向多角度去思考,探索问题,寻求多样性解决方案的思维。它的特点是思路广阔,寻求变异,就如雷达扫描一样,常常一个小小的亮点就能诱发出奇特的想象和惊人的发现。现代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创造能力相当于他的知识量与发散思维能力的乘积,发散思维又是创造思维的主要成分。

我们说:未来是人才竞争的社会,未来人不仅要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更要学会创新,只有大胆想象,独避蹊径,与众不同,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环境,才能跟上飞速发展的时代步伐。我们教育的对象,他们正是二十一世纪的建设者和创造者,他们就是未来人。发散思维好的孩子在将来的学习,工作中会在已有的信息基础上提出更多的方法和答案,从而使他们出类拔萃。为“创造而教”,已成为当今教育的目标和口号。

众所周知,幼儿期是智力发展的迅速时期,由于幼儿接触社会不久,知识比较贫乏,思维方式受到局限,故他们的发散思维水平低,但幼儿精力充沛,可塑性大,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富于幻想,这就为他们的发散思维提供了有益的条件。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 提高幼儿感知和观察力,启发幼儿积极思考

人的思维活动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通过时间,在积累大量感知材料的基础上而成的。我们要不断丰富和发展幼儿对自然,对社会环境的感性知识和经验,扩大孩子头脑里的印象,并且善于给孩子提出一些小问题,让他积极运用已有的感知经验去独立思考,找出答案。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让孩子有机会畅所欲言

语言是思考事物的根本手段,也是互相交流的基本手段,要注意在运用语言的同时,着重发展幼儿的思考,让孩子多听,多看,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只要是合理的都予以接纳,即使是微不足道的或幼稚可笑的,只要有益与发展发散思维的,就应当受到赏识和鼓励。即使孩子说错了,也应让他讲完,适时恰当地再给予指导,这样才不会出现盲目附和随大流。

 启发幼儿异想天开,无中生有

美国心理学家邓克尔曾进行过实验,实验的结论是:人的心理活动有一种功能固定性,它使人们的思维趋于刻板,固定化,总是沿着习以为常的思路去想,去做。幼儿更是如此,他们多半是围绕一般性,常态性的思路开展。比如碗是用来盛饭的,如果我们换个角度去思考,你就会发现碗还可以当乐器来敲,发出不同的声音。我们还可以借助一些问题,如“假如我会飞…..,假如我有一朵七色花….等等,鼓励幼儿从现实的需要出发,从未来的需要出发,来训练幼儿的想象力和思维力。

培养幼儿发散思维常用的策略有:

1.提示法:将一些事物适当改变条件,或增加减少,或颠倒重新组合,都会出现各种各样新的问题和心得结果。如:看图排序,词汇接龙。

2.发散法:运用已有的经验,对事物的用途,性质,特点,分类,关系进行发散性的练习。如:认识马路上的车辆,就可以想到红绿灯,想到交通警察,想到各种不一样的路和桥。由空气的用途想到人需要空气,气球,充气玩具。

3.迁移法:在已知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引申和推想。如:词汇开花练习,有……有……还有……,续编故事,模仿编诗歌等 4.求异法:充分调动幼儿思维的联想性,鼓励幼儿自由地想象和创新。如:绳子的一物多玩,游戏中的替代物

5.讨论法:给予幼儿讨论、分析的机会,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智慧得到激发与共享,使学习方法得到互相借鉴。

总之,我们要重视对幼儿发散思维的培养,使孩子学会闻一知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保持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促进幼儿的发展。

第四篇:应用题教学中的发散性思维训练

应用题教学中的发散性思维训练

杨伟

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由于强烈的创新意识的推动,能根 据既定的目的任务,展开主动的、独创的思维活动,通过一定的思路,借助于联想和想象、直觉和逻辑,对已 有的知识、经验,以渐进的或突发的、辐射的或凝聚的形式,进行不同的加工组合,从而产生新设想、新观念、新成果。

小学阶段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最佳时机。应用题教学作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任务,需要综合运用数学 中的各种知识。解应用题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的概念和法则,发展逻辑思维能力,而且能发展学生的创造 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性思维。所谓发散性思维是指考虑问题时,没有一定的思考方向,可以突破原有 的知识结构和认识框架,自由思考,任意想象,从而获得大量的设想,提出多种多样的想法或做法。创造性思 维和发散性思维是紧紧结合在一起的,思维的创造性更多的是通过思维的发散水平反映出来的。为了更好地培 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必须十分重视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在课堂教学和练习中,要精心设计和充分运用“发散点”,为学生的思维发散提供情景、条件和机会。

一.概念和语言发散

同一个概念或问题,在不同的题目中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去描述。如“平均数”这一概念,在简单应用题中 称它为每份数;在平均数应用题中称它为平均数;在归一应用题中称它为单一量。通过这样的发散,使学生巩 固了已有的知识,并揭示出了应用题之间的联系。

让学生多举实例说出属于某一概念外延的事物。如让学生说出属于除法的简单应用题有:等分除法;包含 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其中,等分除法是已知总数与份数,求每份数;包含除法是已知总数与每份数,求份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已知两个数,求倍数; 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是已知一个数的几倍和这个数的几倍数,求这个数。通过这种发散训练,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了除法应用题,由部分扩展到了全体。

二.条件和问题发散

让学生设想出达到要求的各种条件。如要求“汽车每小时行多少米”必须知道哪些条件?学生根据问题,思考要求汽车的速度,必须知道汽车行的路程和行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用“路程÷时间”可以求得速度。这 种发散训练的目的是检验学生数量关系的掌握情况。

让学生设想出根据条件可以求解的各种问题。

例如:要修2400米长的路,已经修了5天,平均每天修160米,余下的要8天修完。根据这些条件,可让学生 想出可以解答的问题:

①剩下的平均每天要修多少米?

②剩下的平均每天比原来平均每天多修多少米?

③剩下的平均每天比原来的工效提高了百分之几?

④全程平均每天修多少米? 通过多角度、多方面地变化问题,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灵活运用已有知识、全面观察问题的能力。

三.思路和方法发散

让学生从一个问题出发,根据所给条件,突破固有的解题思路和思维定势,去寻找不同的解题方法。

例如:“六(1)班现有学生48人,男女生人数的比为5∶3,六(1)班男生、女生各有多少人?”学生说 出了不同的思路,找出了许多解法。

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解:

5+3=8 48×──=30(人)„男生

48×──=18(人)„女生

用归一的方法解: 5+3=8 48÷8=6 6×5=30(人)„男生

6×3=18(人)„女生

用倍比法解:

5÷3=1─

48÷(1+1──)=18(人)„女生

2 18×1──=30(人)„男生 3 用分数的方法解:

先求出女生是男生的几分之几:

3÷5=──

5。

48÷(1+──)=30(人)„男生

3 30×──=18(人)„女生 5 „„

通过这类发散训练,使学生有充分的思考机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在某些情况下还要指导学生用一些特殊的思路,如还原、对应、转化、守恒、假设、消元、集合等解决某 些数学应用题。如:甲乙两个人共有存款320元,甲取出存款的80%,乙取出存款的75%,这时,甲乙两人共有存款70元,问甲乙两人原来各有存款多少元?

这道题用一般的解题思路很难解答,而用假设和对应的思想便迎刃而解。假设乙也取出了他存款的80%,则两人共取了320×80%=256(元),比实际多取了256-(320-70)=6(元),多出的原因是乙多取了存 款的80%-75%=5%,所以乙取存款的5%所对应的量是6元,于是可求出乙原有的存款数为6÷5 %=120(元),甲原有存款数为320-120=200(元)。

以上这些发散形式,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五篇: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读书心得)

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读《初中数学解题方法大全》有感

宜宾县育才中学

何伟

在我看来,读书是一种幸福,一种乐趣,更是一种享受。

我于两年前买过这样一本数学专著《初中数学解题方法大全》,并尽可能抽时间阅读了全部内容。本书介绍的解题方法、思维方法、解题窍门,符合初中生的思维特点和认识水平,深受同学们喜爱。这些是作者多年的教学中发现、积累、总结的,有的还是第一次系统地向全国初中生作介绍。这些方法与初中数学教材有机结合,巧妙而有趣,易学、好用又好记,有这些思维方法窍门,不仅使解题快捷,而且更能激发同学们不习数学的兴趣,提高灵活解题的能力。

本书囊括了初中数学全部的知识点,例题最为典型,每道例题都代表着一个类型、一个知识点,只要把握好例题的思维方法,就能很好地掌握一个或几个知识点;体例最新,每道例题,解前都有分析,解题后有点评或误区点拨,且每章后都有配套练习题,旨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本书内容翔实、知识点密集,实用性强,通过深入浅出、一点即通的讲题,既解决了初中学生解题中所遇到的难关,又把读者引到一个新的思维境界。同学们用它辅助数学学习,可开思维之窍,入解题之门,养成遇到问题抓本质的习惯;而且还可沟通不同知识的内在联系,有助于提高解题的技能和技巧,使学生受益终身;教师将它引入课堂,能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学艺术,所以它不仅是初中生开阔眼界、拓宽思维的有益读物,而且对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通过阅读,结合我16年的教学实际,我感受最深的是有关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又称扩散性思维、辐射性思维、求异思维。它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发散性思维的特点是: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突破原有的知识圈,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并通过知识、观念的重新组合,寻找更新更多的设想、答案或方法。作为一名工作在教学一线的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我一定要活学活用,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现将自己的初步认识作简单介绍。

首先,要教给学生发散思维的基本方法,如逆向思维、侧向思维、想象、联想及系统思维等。学生掌握了发散思维的基本方法,才能有效地突破思维定势,变单向思维为多向思维,从而提高思维的独特性。我想,这种发散性思维训练,对提高学生思维的变通性、灵活性是有很大帮助的,这实际上就是教学生逆向思维。学生通过逆向思维,可以求得富有独特性的答案。

其次,设计发散思维的作业练习,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根据发散思维的特征,可以设 计多向思维的一套题目,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以帮助学生学会克服思维定势。

第三,在课堂教学中,启发学生发散性思维。备课中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发散思维,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常常会让我们意料之外,激动不已。当然也更使我们懂得我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的重要性。

第四、启发想象,培养学生广阔性思维。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强烈的活跃的想象是通向创新的翅膀。” 学生的想象力丰富,教师应创造条件,正确诱导启发学生进行想象,促进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老师传递出的思维信号,使学生的想象有如天马行空,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引导上,做出合情合理而又丰富多彩的回答,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空间。

教学中,我自始至终、持之以恒地引导学生不拘泥于狭隘的思路,突破单一的思维模式,诱导他们转换角度,多方思考、探询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有利于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做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者。

素质教育的灵魂在于创新,它已成为时代的浪潮。因此,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任重而道远。

有人说,人生有三大境界,一是物质人生,二是艺术人生,三是宗教人生。宗教人生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可能一辈子也达不到,但追求一种快乐的让心灵释放的艺术人生还是可以做到的,那就是多读书。作为教师,尤其要多读教育类书籍。

愿读书能让我们的人生充满智慧。

下载浅谈幼儿建构活动中发散性思维的培养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幼儿建构活动中发散性思维的培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发散思维是从不同方向来考虑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思维过程。也叫求异思维或放射思维、多向思维。培养这种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

    建构活动中如何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建构活动中如何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观察并不是漫不经心的四下看看,是有目的、有计划,旨在通过这样一种智力活动去揭示观察对象的内在规律,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在其成长过程中......

    培养发散思维,促进地理教学

    培养发散思维,促进地理教学 【摘要】本文根据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对在地理教学中实施发散教育,做出了简要的阐述。本文通过典型的地理课堂教学事例说明如何......

    中学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中学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1120169-01 发散思维实质上是创新和求异,创新是指找出事物则内在的联系,探索研......

    发散性思维在古典诗歌教学中的应用

    贺州市平桂区道石学校黄玲 【关键词】发散性思维古典诗歌教学应用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0450-9889(B ).2011.03.007 发散性思维也叫扩散式思维、辐射性思维,是......

    语文教学中小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小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四川省大竹县庙坝镇中心小学 陈忠娟 内容摘要:文章通过从训练思维的主动性,转换角度思考,思维的联系性训练,思维的广阔性等方面的论述培养小学......

    发散性思维训练:联想与想像(教案)

    黄小勇 塔城一高 教学目标: 1、 认识联想与想像在写作中的作用 2、 掌握联想与想像的方法 3、 提高联想与想像的能力 锁定重难点: 1、 理解联想与想像的区别与联系 2、 在写作中恰......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发散思维 苟玲[精选]

    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四川省 南江 苟 玲 发散思维就是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的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又称多维思维或辐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