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如何在幼儿语言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创新性思维
浅谈如何在幼儿语言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创新性思维
吴銮枝 邮箱:wuluanzhi2@163.com 手机:*** 单位:澄源中心幼儿园 邮编:353607 摘要:正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幼儿思维活动的定向性,转变为多向性、变通性,为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呢?我认为,重要的是营造幼儿语言活动中的宽松氛围,鼓励幼儿敢说,给孩子创设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在与幼儿的语言交往中,能及时反馈信息,调整活动的内容和方法,才能启迪幼儿的创造性。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它是一个长期的、不懈的探索过程,需要教师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用孩子的思维去思考。
关键词:幼儿教育 创造性思维 语言活动
培养创造性人才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创造性思维是思维的一种形式,也是思维的最高层次,有人把创造性思维叫做创新的问题解决。当我们探求问题的解决遇到某种困难和障碍,百思不得其解时,就不能用先前的方法来解决,而必须换一个方向去思考,重新组织新概念,提出新假设,用与众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据此,人们将培养幼儿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实践能力作为当今幼教改革的重要目标,所以在目前探讨幼儿创新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那么怎样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较行之有效呢?我认为应该选择一个与幼儿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方面作为突破口。比如在语言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就具有相当的重要性和一定的可能性。
一、理论和实施过程:
(一)幼儿期就开始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具有重要性、可能性幼儿自身是具潜在创造力的,三至六岁的幼儿精神世界充满着好奇,探索和幻想,他们的思维往往不受习惯的约束,能根据问题的要求使用一种新的、非同寻常的方法去寻求答案。另外,据心理学研究测试,四至四岁半是发散能力的一个飞跃变化时期,这个时期对发展幼儿能力和创造力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我们要抓紧对幼儿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要让他们错过了这个重要时期。
(二)语言与思维有着密切关系,同为智力与创造力的重要因素人们为什么能通过交谈、通信等语言活动来交流思想呢?就是语言和思维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语言活动离不开思维,语言不是空洞的声音或字形集合,而是有确定意义的心理现象。语言的意义不是别的,正是思维的内容或结果,思维的水平,往往影响着语言的水平。语言又是思维的工具,思维之所以是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念存在于词当中,抽象逻辑思维的进行或最后的结果都必须以词作为它的工具、它的承担者。所以有人把语言称为思维的最合适的“物质外壳”。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同时进行的,幼儿掌握语言发展的过程也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思维的发展,能促进语言构思能力、逻辑性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而教师在向幼儿进行语言教学时,指导幼儿从各个角度去认识事物、描述事物,鼓励他们去构想不同的答案,语言内容也就新颖、奇特、表达生动,促使幼儿的思维活动呈现多向性、独特性、变通性,提高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正如叶圣陶所说:“语言是思维的定型,思维是语言的基础”。由此可见,发展语言能力就是发展思维能力,而发展思维能力正是发展智力的核心。
(三)幼儿语言教育现状与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关系在幼儿园语言教学的传统教学中,有不少好的经验,其中也不乏创造性教育,但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实际上注入式多,定向思维多。在故事教学中,常见的是教师讲,幼儿听,然后提几个问题,在老师指点的范围内学习词句、记忆情节。在诗歌教学中,有的教师只是机械地让小朋友一遍一遍地读,直到能背诵为止。有些本来是属于创造性讲述范畴的课型,如续编故事、生活经验讲述等,也被束缚在教师所规定的范围里,因而限制了幼儿的思维。产生这些现象,往往是由于教师忽略了幼儿的主体地位,忽略了幼儿积极性、创造性的特点。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幼儿思维活动的定向性,转变为多向性、变通性,为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
二、幼儿语言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在幼儿语言教学实践中,教师本身的语言素质成为发展幼儿语言教学和创新性思维的瓶颈,也就是说,我们教师本身的语言能力和创新性思维能力不过关,影响了幼儿语言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许多教师教学观念陈旧,片面地注重“模仿”教学,不知道“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不注重为幼儿创设语言运用的情境,生动的语言教学在教师的操作下成为一种机械的复述活动,表演活动中也要求幼儿按给定的对话进行角色表演,从而严重阻碍和抹杀了幼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个别幼儿表演的动作违反原文内容则会受到老师的指正,这种被动授受式、依葫芦画瓢的教学显然严重阻碍了幼儿创造性的发展。
幼儿语言教育中教法单
一、目标混乱。要么教法单一重复,时间长了导致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点降低,越来越不喜欢参与和学习思考,教学中重认知方面的要求,体验和感知经验少,机械重复,死记硬背,忽略了提升幼儿的审美情趣和能力。要么眉毛胡子一把抓,多种方法齐上阵,表面热闹气氛浓烈,课堂结束后孩子难分主次重点,最终效果甚微。
三、在幼儿语言教学中培养幼儿创新性思维
培育创新性思维,应当善于运用各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实践表明,不同的思维方式对于创新具有不同的作用。我国传统教育的弊端恰恰在于忽视了幼儿创造性的培养,成人总是以自己的视角决定幼儿的眼睛,大人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总 “善意”地扼杀着幼儿的创造动机和创造意识,事实上,在幼儿语言教学中,教师应该返璞归真的回归到幼儿的角色上,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幼儿的学习状态。
教师在幼儿语言教学中,最容易犯下的错误就是教育幼儿记忆现有的知识,而非教育幼儿用自己的头脑去创造,殊不知,这种“填鸭式”的教学使孩子成了一个没有思辨的容器,但我们的孩子不是容器,更不是装载知识的死板工具。我们应该克服传统语言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创新语言教学模式,有效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对此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一)实施过程营造幼儿语言活动中的宽松氛围,鼓励幼儿敢说在幼儿园的语言活动中,首先要给孩子创设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
有了宽松、愉快的气氛,孩子才想说、敢说,并且感受说的快乐。当然,宽松并不就是让幼儿随意自由发言,而是让孩子感到没有压力、不强调对错与好坏,教师要坚持“理解接纳,支持鼓励”。
1、允许并接受孩子的语言特点在进行语言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多鼓励、少批评;多支持、少反对;多欣赏、少讽刺;多启发引导、少消极灌输。受生活经验、词汇量和思维特点的限制,以成人的标准来说,有时幼儿的语言表达的意思不一定准确或恰当,在讲述时小班幼儿往往有些词还不会用,有的孩子就会用方言来表达。尽管这样,这时我除了引导幼儿准确地表达,还极力地鼓励与表扬幼儿,因为他们能使用语言解决问题比正确地造句更为重要。
2、耐心满足孩子语言交往的需要以前在集体语言教育活动时,当有个别孩子把问题答的与教师设想的大致符合时,教师马上就此小结了,迅速进展下一个问题,这样往往容易在幼儿之间形成一个思维定势。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幼儿突破定势,激发幼儿多角度思考问题。
3、减轻孩子语言发展的压力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以竞争来刺激孩子发展,比如在语言活动中,也有比比谁想得快、说得多之类的内容,结果举手的总是那么几个语言发展好的孩子,语言水平稍弱的孩子就干脆不举手了,以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老师总是表扬他们说得好”。其实每个孩子的接受能力不同,学习优势也各不相同,所以我们要承认差异,并重视差异,不要总是一概以“说得完整”、“用词丰富”这些统一的标准来评价孩子,而可以用不同层次的评价来对待语言水平不一的孩子。例对稍滞的孩子,可用“你能勇敢地说了,真好!”来鼓励、强调个体间的纵向比较,而淡化群体间的横向比较,让那些滞后的孩子看到自己的进步,而减轻语言发展的压力,从而让所有的孩子在真正宽松的语言氛围中敢说。
(二)精心选材,以新颖的语言表演形式激发幼儿创造性思维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幼儿学习的兴趣取决于语言教学材料的选择,有趣的内容能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提高幼儿讲述的欲望。教师选取的内容不仅要被幼儿所熟悉,更要杜绝采用单一呆板的教学材料,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去比较、去选择,从而讲出具有创造性的故事情节。
选取幼儿感兴趣的课堂材料,以新颖的语言表演形式传达出来。比如选择适合幼儿的网络动画短片,通过播放,孩子表演且讲述看过的动画短片,在听说看做的感官互动下,使孩子敢说能说会说,敢于自己去创造去表达,如此教学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幼儿们在新颖的创造活动中兴趣盎然,心理也得到极大的满足。
语言表演活动的开展为幼儿提供的是一种正式运用语言的场所,能培养幼儿在集体场合中表述自己对事物见解的能力。在语言表演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开阔了,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创造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精心设计,以科学的方法和形式训练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大量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教师在语言教学活动中应该采取突破幼儿思维惯性的训练方法和形式。爱迪生说,我们应观察别人在达到成功时采用的新奇的创意,只有这样做,我们在解决问题时,才能产生独树一帜的创意。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支撑点是求异性思维,在幼儿时期,智力发展最为迅猛,此时加强训练幼儿的求异思维,能够开阔幼儿的思路。
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我会经常用续编故事情节的方法发展幼儿的求异思维。比如在给孩子们讲完豌豆公主这篇童话后,我要求每个孩子续讲故事,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孩子们语言表达兴趣很高,并且在口语表达中形成互动,碰撞出许多新鲜的创造性思维。孩子们在这节课积极性很高,纷纷提出自己想法,开阔了创编故事的思路,同时提高了语言表达的水平。
生活是语言的源泉,丰富的户外生活,能为幼儿的语言提供良好的素材。如我带着孩子参加文艺表演赛,我就会让孩子们逐一点评每个节目,孩子们通过点评,不仅语言能力提高了,而且思辨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四)做创新型发现型老师,引导发展幼儿创造性思维
做创新型发现型老师,引导发展幼儿创造性思维,提高自我教学能力,敢于采用新的方法新的理念。教学中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并非不要课前准备了,相反地,由于教学过程中需要师生共同的脑力激荡,教师面临的知识性挑战会更多,因此,作为教师,要不断获取新知识,不断地充实自己,做博学多才的老师,才能更有效的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执教的水平,达到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在语言教学活动中,失败的教师扮演灌输的角色,成功的教师则是引导着启发者。一个好的教师始终会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以及形象的教具,创设出生动有趣的情景,以便让幼儿更加直观地描述、感知形象,进而通过自由想象扩展内容。对于幼儿不同的见解,教师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幼儿,更不能挫伤幼儿的自尊心。一个创新型的教师懂得包容懂得引导,教育的本质是让孩子成为他们自己,而不是成为教师眼中的那个孩子。
(五)互相弥补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全方位思维创新训练
在幼儿语言教学活动中要培养创新性思维,首先就要突破幼儿的惯性思维,使孩子能自由想象而不受限于某个点线面体。互相弥补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全方位思维创新训练,这就需要培养幼儿的聚合性思维,发散性思维,直觉思维。
聚合思维又称求同思维、集中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集中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或最好的答案的思维。我在教学中常会给孩子们一些描述,让孩子们根据描述口头讨论和回答,既锻炼了孩子的语言能力又提高了创造性思维。
而发散性思维是一种开放性的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发散思维训练,拓宽了幼儿的思路,增强了幼儿思维发展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我在教学中常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些开放式的问题,比如小蝌蚪找到妈妈后会怎样,让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想,效果很好。
直觉思维是未经逐步分析就迅速对问题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事实上,在课堂教学中,直觉思维是孩子们最常做的练习,这也是与孩子们的生活最息息相关的练习,因此课堂气氛很活跃。
教师在课堂中多种思维模式灵活运用,多个角度提问设问,这样才会让幼儿的智力得到最大的开发,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最大的提高。就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导的“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思考方法一样,我们要在孩子身上发现最美好的东西,不用学校的条条框框限制他们,鼓励孩子独立工作——创造。
总之,教师要善于在语言教学中发掘教育资源,发展多种方法,立足理论却又不受制于理论,抓住幼儿的兴趣点,致力培养幼儿的多说、多想、多思考,致力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使语言成叶思维成花成长成果,使我们的幼儿教育成为真正的教育。
参考文献:
[1]郑亚茹
怎样培养幼儿语言能力
东北师大出版社
[2][德]卡尔威特 著 刘恒新译
卡尔威特的教育
京华出版社
第二篇: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
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
培养跨世纪的创造型的人才是时代的呼唤,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全面推进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是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的紧迫任务,为创造而教已成为每位教师为之奋斗的目标。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创新思维又是创新能力的核心。没有创造性的思维就不会有创造性的行动。因此,如何在科学教育中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是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培养幼儿对科学教育活动的兴趣,激发幼儿的创新思维
兴趣是幼儿认识世界的动力。幼儿天生好奇好动,特别喜欢注意新奇事物,对不感兴趣的事物就丢在一边,不再去想;对感兴趣的事物就会看个不停,仔细的观察,问有关的问题,直到自己认为懂了才肯罢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因此,在组织科学教育活动时,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通过多种形式,如变个小魔术、做个小实验、猜迷语等,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充分调动他们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萌发主动探索、创新的愿望。
如在认识磁铁的活动中,先做一个“直立的针”的小魔术,引起幼儿的好奇心,让他们带着好奇和求知的欲望来参加活动。在活动中,幼儿了解了磁铁吸铁的特性,并能根据获取的经验进行迁移、创新,如用磁铁分离铁制品与非铁制品,用磁铁让铁质的“小鸟”在“天空”中飞,让“青蛙”在“池塘”中游等,使幼儿体验到创新的快乐。这样既让幼儿对游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积极的思考,展开丰富的联想,又满足了他们创造的愿望,使游戏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幼儿提问表明他在对事物进探索、思考在寻找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这正
是思维的表现形式,也是幼儿创新思维的开端。
质疑问题难本身就蕴含创新思维的火花,也是创新的起点。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够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疑才能提高,有疑才能思考,有疑才能进步。因此,教师在教学
中要经常鼓励幼儿多问几个为什么?要大胆提出问题。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可以让幼儿在一开始就提出问题。如进行“食物旅行”活动时,在一开始就让幼儿质疑,他们会提出:食物怎么会旅行,食物在旅行过程中会经过哪些地方,为什么食物从口中吃下去后会变成大便由肛门排出等一系列问题。也可以在活动的过程中让幼儿质疑,如“观察大树”活动中,学生会问为什么树皮会裂开来,树是白色有是什么东西等许多问题。也可以让幼儿在活动后质疑,如在完成“我的身
体”活动后,有幼儿会问我的骨头是怎样生长的,心脏为什么会跳动等等。
三、在语言描述训练中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通过语言可以促进思维发展。
1、在语言描述训练中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联想能力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可以从观察物品的形状、颜色、大小,联想物品的用途;可以从观察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联想人物的心理活动;可以从观察小动物的外形,联想小动物的运动方式。
2、在语言描述训练中培养幼儿“听”、“说”能力幼儿进行观察之后,一般都要进行描述,在描述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让幼儿在对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描述时重点训练他们说的能力,在一个幼儿进行语言描述时,让其他幼儿仔细地听,听一听他的描述与自己的观察是否一样,有哪些不同的地方或你有什么
不同的描述方法,你想进行哪方面的补充。这样可以训练他们听的能力。
3、在语言描述训练中丰富幼儿想象力。儿童时期是想象力最活跃的时期,儿童的想象力是儿童探索活动和创新活动的基础。一切创新的活动都是从创新性的想象开始的。所以,在语言描述训练中充分发
挥幼儿的想象能力。
4、在语言描述训练中培养幼儿的求异思维。在口语描述训练中,教师要求幼儿不模仿,不重复别人的句子。从一开始,就注重培养幼儿对同一问题要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要求他们在对事物特征或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描述时,尽量不重复别人的语言,从不同的观察点来进行描述,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如对我的大树的观察时,大部分幼儿都是围绕树的特征和树上有什么来进行观察,也有个别幼儿却从树在校园中
有什么作用来进行观察分析。
四、在动手操作中强化幼儿的创新思维
儿童的思维源于儿童的动作。正像人们常说:“心灵手巧”,其实手巧也会使心更灵。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指出,儿童的智慧在儿童的手指尖上,手是儿童思维的镜子。因为手的动作是和思维活动直接联系的,信息从手传导到大脑,又由大脑反馈到手,二者之间是双向联系,这种联系越多越能促进两方面发
展。因此,积极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对于思维发展是极为有力的。
如在进行“量量大树有多粗”的活动时,有的幼儿直接用软尺测量出来,但有的幼儿没有软尺,用直尺却不容易测量,经过动手操作,他们发现用绳子或长纸条可以进行测量,再用直尺量一下绳子或长纸条的长度就能知道大树有多粗了。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我们还应该注意要用积极、肯定的态度来评价幼儿的活动,鼓励他们动手操作,大胆创新,不断在活动实践中丰富和完善幼儿的创新思维,努力使他们成长为创新型
人才。
第三篇:浅谈幼儿建构活动中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浅谈幼儿建构活动中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内容摘要: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面对的一切都是新事,因此人生来就具备一种创造精神。判断一个人创造精神的发展,其发散性思维的发展是个关键因素,幼儿发散性思维有如思想的闸门,一旦被打开,思路极其宽广。
关键词:建构活动;发散性思维
幼儿在建构区活动的过程就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但德国心理学家福禄贝尔认为:“儿童在游戏中应自然、自由的发展,但没有合理的有意识的指导,儿童的游戏活动只能成为无目的的活动。”学前教育专家也提出“在自由游戏中,教师必须提供适时适当的帮助,只有这样,游戏的教育作用与价值才能充分的实现与发挥。”那如何在建构活动中适时的给予指导,如何让指导转化为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呢?
一、对幼儿发散性思维的正确理解。
发散性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大量变化的、独特的新信息的一种沿不同方向、在不同范围、不同因循传统的思维方式。发散性思维是种想象和创造的思维过程,使人们思维活动灵活。它具有三种特征:流畅、变通和独特。举个例子来说,我们在纸上画一个圆,让幼儿看着它,并想象它很像什么东西,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说出来,说得越来越好。幼儿甲说:“像地球仪、足球、乒乓球、太阳、月球……”一连串说出许多球形的物体。而幼儿乙说:“像个球还象项链和手镯,也象一个破布一个锅盖……”。而幼儿丙呢,他除了说出一些类似以上这样的物体外,还说象烟囱(切面),象姐姐脸上的酒窝,象水里的漩涡,象爸爸吐的小圆圈……以上三个幼儿的回答说明:儿童甲有一定的想象力,具备一定的“流畅性”,这是发散性思维低层次的特征,因为它仅仅是思维量的特征。儿童乙的思维水平比甲要高出一个层次,因为他的思维量不受球形的物体的约束,有新的思路和想法,这就是发散性思维的“变通性”。而儿童丙在变通过程中,又有新型、独特种稀有的答案,这就是发散性思维最高层次的特征——“独特性”。
二、指导幼儿在自主探索中掌握建构活动的基本技能。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构游戏必须借助一定的方法和技能,将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创造性再现出来,方法和技能是建构活动的支柱,需要老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获得。
1、由于年龄差别,各年龄班幼儿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又有所不同。小班主要为幼儿提供简单、鲜艳、易拼插的中大型建构材料,认识材料,叫出名称,并认识建造材料的大小、颜色和形状,学会延长、铺平、盖顶、拼插、围合、垒高,能有兴趣的地运用它们建造物体;中班为幼儿提供中小型建够材料,幼儿应会选择和利用建构材料,运用组合、拼插、排序、对称等结构技能及平衡、配色等结构知识进行建构,能和同伴一起共同建造某一主题“建筑”如:“森林公园”、“动物园”等;大班幼儿要学会能使用辅助材料装饰建筑物并和同伴合作建造,所建造的物体结构更加复杂、精细、匀称,并有一定的创造性,在主体建构活动中,对环境有一定的布局能力,能参与同伴间的商量、分工与组合的合作过程。
2、新添的游戏材料老师可在幼儿探索的基础上让幼儿认识这种玩具的名称、颜色、形状、用途,并师幼互动进行交流、讲解、示范这种玩具的插长、围合、加高、整体连接、端点连接、交叉连接等技巧。幼儿学习基本的拼插技能同时,教师可拼插一些较形象、较精致的范例安放在醒目处,引导幼儿欣赏,这其中蕴含着兴趣的激发、结构技能的暗示、创造思路的诱发等,从而发挥环境刺激的作用,激发他们用这种玩具游戏的兴趣。
3、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年龄段幼儿的特点,利用探索、启发、示范、讲解、语言指导等方法,帮助他们掌握结构游戏的基本技能。
三、通过有目的的观察,丰富幼儿对周围生活的感性认识。
幼儿建构内容是在认知基础上对周围环境、物体的再现和创造,幼儿对周围生活中的物体和建筑有较细致的观察和了解,有丰富而深刻的印象,是开展结构游戏的基础。所以,教师要引导幼儿多观察日常生活中各种不同的物体和建筑物的形状、颜色、结构、周围环境布局位置关系,使他们头脑中储存丰富的具体印象,并在游戏过程中依靠这种印象来进行思维创造。
四、提供充足的辅助结构材料,满足创造性游戏的需要。
建构活动的材料是幼儿进行游戏的物质基础,它不仅可以激起幼儿进行游戏的兴趣,还能满足幼儿的游戏需要,确保游戏的顺利进行。在投放材料时,除色彩鲜艳为主,种类要多样、新颖,数量要充足外,还要为幼儿准备各种类型的瓶罐、盒子、圆锥体、半圆体等几何形体,厚纸、三合板、小旗、纸花、橡皮泥等辅助材料以及周围可以利用的其它材料做替代品,这些辅助材料的提供,丰富了游戏内容,满足了幼儿发散性思维的物质条件,更能激发幼儿游戏的灵性,还可在寻找替代品的过程中提高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主体性的体验。
五、培养幼儿发散性思维,必须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的安全和自由,是促进创造能力发展的两个主要条件”。心理环境作为一种隐性的教育因素,对幼儿影响最大、最直接的是教师营造的心理氛围。幼儿心理尚未成熟,缺乏自我意识,行为是他控的,情感也稚嫩脆弱。因此,需要成人的保护和关爱。幼儿对于教师的关注是十分敏感的,教师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种表情、一个眼神,都会对幼儿产生暗示作用,或积极的、或消极的。
1、创设心理安全的自由环境。包括淡化教师的权威意识,尽可能减少对幼儿的直接评价和对幼儿的评价要客观公正,并以正面激励为主。
2、创设宽容理解的环境,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成人应通过“移情”理解儿童,即站在儿童的角度,将心比心地看待其思维和行为。
3、创设鼓励支持性的环境。幼儿在成长过程中离不开成人的鼓励,教师对幼儿有创意的行为应及时给予强化,经常地、及时地给予鼓励和支持,更有益于幼儿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总之,培养幼儿发散性思维,是幼儿创造力发展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必须认清培养幼儿发散性思维的重大意义,不断探索研究其新方法,为幼儿创造力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活动区丛书》编写组:《建构活动区的设计与应用》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1月
2、张兰花:《浅谈如何对待机及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 学前教育网
2010年6月
第四篇:在故事教学中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故事教学中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幼儿内心充满想像,他们拥有自己丰富、天真的思想。故事中错综复杂的情节,广泛的涉及范围,神奇的关系等,正好满足幼儿丰富、天真的想像与好奇。大多数幼儿对故事十分感兴趣,他们在故事中学习知识,认识道理。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应当把握好时机,在故事中培养幼儿多方面的能力与良好的品质。
一、认真设计教学过程,培养幼儿的词语理解能力,调动幼儿说话的积极性
在倾听故事的过程中,首先要培养幼儿对故事中词语的理解能力。只有让幼儿理解故事中的语言,知道故事里形象生动地讲些什么,才能激发幼儿倾听故事的欲望集中注意力地倾听故事。这就要求讲故事者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边讲边作解释。特别是对年龄小、词汇量少、理解能力差的幼儿,一方面可以结合本地方言进行解释,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手势或借助实物进行解释。如在故事教学《小熊打电话》中,我设计了游戏——“打电话”,让孩子们在与其他“小动物”打电话的过程中,在帮小猴改正错误的同时,学会使用礼貌用语,要让幼儿加深对故事中词语的记忆,还应当多提问,多表演,这样,大家演,人人讲,幼儿在不知不觉的角色情境练习中学习许多的句子,语言就会更流畅了。
二、激励幼儿在练习中锻炼,培养幼儿的语言概括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如果只让幼儿听故事,而不试着让他们讲故事,就不能很好地发挥故事的作用。幼儿在倾听完三遍故事后,能理解故事的名称、主要内容、人物和情节,这时可以让幼儿尝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幼儿刚学习复述时只能讲出故事中的片段,教师和家长可以用提问的形式帮幼儿回忆故事的重要情节及发展过程,把握好故事的整体。但在回忆故事的过程中,要尽量让幼儿自己组织语言。概括性地复述故事内容。当幼儿基本掌握故事内容后,就可以让幼儿自己组织语言复述故事了。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语言引导,让幼儿把这些片段连接起来。通过多次的复述练习,幼儿慢慢地能从复述片段过渡到复述完整的故事。在复述故事过程中,培养了幼儿的语言组织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在组织观察中,培养幼儿的模仿能力与表现力
当幼儿学会复述故事后,就应当教幼儿进一步学习生动形象地复述故事,教师和家长在讲故事时要注意自己的语音、语调、神态表情、手形手势等。不同的语言语调,丰富的神态表情,夸张的动作等不仅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在倾听故事中犹如身临其镜般的感觉,同时也给予幼儿模仿的榜样。在倾听故事中,幼儿知道老虎的声音是粗声粗气的;知道难过的时候紧皱眉头哭泣,惊讶时睁大眼睛,张大嘴巴;知道老奶奶的形象是驼着背,拄着拐仗„„„。教师和家长应当鼓励幼儿对这些声音、表情、动作等加以模仿,让幼儿知道怎样讲故事好听,怎样做动作形象,并把这些语调手势等运用到复述故事中,大胆投入地把故事讲出来。在生动形象的复述训练中,幼儿提高了模仿能力与语言表现力,为将来绘声绘色地表达语言奠定了基础。
四、创设条件,培养幼儿的想像力与创造力
心理学家认为:兴趣具有动力作用,也就是说人的兴趣可以直接转换为动机,成为激发人们进行某种活动的推动力。故事虚拟、夸张等特点,正好满足幼儿充满想像的心理特征。当幼儿听到故事中的人物遇到困难时,他们迫切地想知道如何解决,结果怎样?这时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提问,让幼儿展开想像,思考解决的办法,也可以通过语言引导,让幼儿说出正确答案。比如在给孩子讲《小公鸡借耳朵》的故事时,讲到最精彩处嘎然而止“小公鸡没借到耳朵,那它该怎么办呢?”“最后小公鸡用什么办法解决问题了呢?”给幼儿留一个想像的空间让幼儿自由发挥。许多幼儿在听完故事后,能展开想像,给故事编一个完整的结尾。故事给幼儿无限的想像空间,只要教师和家长把握好时机,就能让幼儿在故事中充分发挥想像力和创造力。
五、利用同伴与成人之间相互交流的机会,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与审美情趣
故事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它能培养幼儿的品质与情操。幼儿在故事中认知真理,反思自我,教师与家长应教育幼儿明辨是非,区分好坏,让幼儿说说怎样做才对。在故事《迷路的小鸭》中,当幼儿听到小鸭迷路回不了家时,都为它担心着急,听到小鸭哭着找妈妈时,都皱起眉头,对它充满怜爱与同情,听到小朋友把小鸭送回家时,都松了口气,为小鸭高兴。在故事《懂礼貌的好孩子》中,幼儿在大人的引导下能正确区分小猫懂礼貌,小狗不懂礼貌,我们要向小猫学习做个懂礼貌的好孩子。在故事《三只蝴蝶》中,幼儿在看到三只蝴蝶
在风雨中,谁也不愿意离开时,教师和家长应及时运用幼儿生活经验让孩子讨论:“如果你是三只蝴蝶里的一只蝴蝶你会怎么做呢?让幼儿在听故事中联系生活经验进行思考,教师和家长要让幼儿体验到朋友之间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快乐,有了要交朋友的愿望。故事中的种种感受不仅能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体验着审美情趣,而且能陶冶幼儿的情操。
幼儿期是学习语言最敏感、最关键的时期也是储存词汇最迅速的时期。丰富的生活内容与经验是幼儿语言表达的源泉与基础,只有具备了丰富的生活经验与体验,幼儿才会有乐于表达和交流的内容,才会有话可说、有话要说,教师和家长应有意识地丰富幼儿的生活内容,利用图书、故事、儿歌等形式为幼儿提供表达与交流的机会,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而且通过故事教学能更好的对幼儿进行感性教育、挫折教育,丰富幼儿的词汇量,培养幼儿的注意力与语言的运用能力等,我们要把握好教育时机,让故事陪伴着孩子的童年,让孩子在故事中快乐的学习、成长。
2010年9月10日
第五篇:在语言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在语言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摘要:在语言教学活动中让幼儿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促进幼儿语言运用能力的学习,发展幼儿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关键词:语言 教学活动 创造力
当今学前教育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如何为培养创造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突出创造性的充分发展,突出创造性人格特征的形成;能培养出善于学习、善于质疑,具有创造性并能独立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人才是我们作为幼儿教师的重要任务。幼儿创造性的培养是贯穿和融合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语言教育过程当然也不能例外,语言是思维发展的工具,那么如何利用这一特殊工具来发展幼儿的创造力应该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一、长期以来幼儿园语言教育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缺乏创新精神,片面地注重“模仿”教学,经常在教学活动中要求幼儿按照书本进行原文复述,本来生动的语言教学在教师的操作下成为一种幼儿机械的复述活动,表演活动中也要求幼儿按原文的对话进行角色表演,个别幼儿表演的动作违反原文内容的常常还会受到老师的指正,没有任何的个性特色发展机会,这种被动授受式、填鸭式的教学显然严重阻碍了幼儿创造性的发展。
2、诗歌、儿歌的教学中以“老和尚念经”为主,重认知方面的要求,体验和感知经验少,机械重复,死记硬背,忽略了提升幼儿的审美情趣和能力,评价幼儿学习效果经常是检查幼儿的背诵能力。
3、教学形式呆板、老套,拘于常理。教学中主要采用静态的挂图和幻灯,创编活动受到局限,一直沿袭着:教师示范(儿歌、故事)——幼儿听——教师提问——幼儿回答的形式,这样的教学限制了幼儿的再创造,忽视幼儿的需要。
4、教学过程中所提问题单一,例如:故事里都有谁?他们在做什么?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等。以回忆式、封闭式为主,没有给幼儿更多的思考、想象和选择的余地。
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这样的教学已经不适合人才发展的需要,“学会创造”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出的强音。我们应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注重激发幼儿产生强烈的创造需要、创造兴趣和创造精神。
二、如何在语言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1、利用多样性、启发式、开放式的提问,发散幼儿的思维
《纲要》指出:“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学习使用适当的、礼貌的语言交往。”因此我们在语言教学活动中应“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利用巧妙的、多样性、启发式、开放式的提问,发散幼儿的思维。掌握提问技巧,通过提问来帮助幼儿理解文学作品,通过提问来完成我们的教育目标。因此如何提问、提什么样的问题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个人认为问题要提得“活”,要尽量开阔幼儿思路,具体体现在:
(1)变单一性的问题为多样性的问题
(2)变回忆式的问题为启发式的问题
(3)变封闭式提问为开放式提问
(4)由教师提问到幼儿提问
(5)多让幼儿仿编或创编,发展幼儿的发散性思维等。
根据这些特点,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我觉得可以这样设置提问。多用“会说些什么、可能怎么做?”、“你喜欢故事中的谁?为什么?”“你身边和周围有这样的人和事吗?”“如果有,结果是怎样的呢?”“生活中你若碰到这样的事,你会怎样做?”这些具有判断性、假设性、创造性、启发性的问题,没有现成的、统一的规定答案,隐藏着事物的局部与整体之间关系,不局限于文学作品的原文,不受故事语言和情景的限制,为幼儿提供创造性地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空间,幼儿可以凭借日常生活积累的表象,大胆想象和创造思维。同时,它又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幼儿搜寻以往的生活经验,联系实际对所提的问题予以分析、综合、比较、判断和推理。在这样的活动中促进幼儿连贯叙述事物、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提高了幼儿的积极思维、主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注重语言教学组织方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提高幼儿思维水平
长期以来,许多教师认为语言文学教育活动应该是非常正规、严谨的教育活动,幼儿只能整整齐齐的坐着、通过教师预先设计好的程序和步骤进行。这样做,压制了幼儿的个性,无法使幼儿的语言文学活动成为幼儿主动探究和学习的活动。因此,多种形式的教育组织方式才是幼儿学习的主渠道。幼儿自发的个别活动和小组活动更能满足幼儿的学习需要,教师应支持和引导幼儿这些活动。集体活动也应在此基础上扩展和生成。例:在教学中鼓励幼儿改编和续编故事结局。幼儿喜欢为故事主人公创造出生活情景,喜欢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解决故事中的问题。教师把握教育时机,提出讨论问题,给幼儿提供了表达的机会和条件,鼓励幼儿大胆的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这些内容建立在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符合他们的兴趣与需要,如此引导幼儿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为故事编出多种结局,这既包含了幼儿对故事情节的大胆想象和合理推测,同时也反映出幼儿对待生活的态度,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促进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帮助幼儿用表演的方式进行文学创造活动,教师将故事改编成童话剧,用艺术化的声音、动作等表现出来。教师可复述旁白,幼儿表演对话,也可以进行即兴表演。在这种活动形式中,幼儿的情绪高涨他们喜欢扮演角色,在表演中赋予角色一定的思想感情,能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表现人物的心理特征。
3、注意激发幼儿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以提供给幼儿更多的发挥创造能力的机会
幼儿的语言是在运用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的,幼儿只有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寻找到适当的语言形式表达自己的交往倾向,选择适当的策略展开与他人交谈,根据不同的情景的需要运用适当的方法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才能获得语言交往中成功的体验。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为幼儿创设敢说、爱说、会说的语言环境和学习条件,使幼儿成为语言的主动建构者。
首先我们要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使幼儿有乐于表达和交流的内容。要想让幼儿说话,就要为他们提供说话的内容,创造有话可说的条件,使幼儿有话可说。并在各种环境中实际运用语言,提高语言应用水平。
其次,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使幼儿有话想说,有话敢说。教师要为幼儿创设轻松无压力的语言环境,创设自主表达和自由表现的机会,以良好的态度平等介入,随时给予指导。俗话说:“教师无小节,事事皆楷模”。在日常生活及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都应当时时注意以积极的语言态度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让幼儿在环境中得到感染、熏陶,陶冶情操,诱发热爱语言的情感,感受语言交流的乐趣,大胆尝试运用语言和提高运用频率,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再次就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应利用大众传媒带来的视听文化,影响幼儿语言的发展,多利用众多视听手段,让幼儿在一日生活中听、看、讲、做、想充分地积累语言经验,以提高幼儿创造性语言的运用能力。例如:让幼儿创编广告词、根据某一电视话题进行谈话讨论等。
总之,我们在语言教学的活动中应激发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注重运用灵活多样的语言教学形式,促使幼儿运用丰富的词汇、优美的语句,大胆的想象、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促进幼儿语言运用能力的学习,发展幼儿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