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思想政治教学 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学论文)
思想政治教学 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德庆县莫村中学
闲伟联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仍有许多不容乐观的地方,一些地区,尤其是部分落后的农村中学,陈旧落后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依旧严重地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发展。因此,政治教师要通过多种教学形式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是教师教学启发艺术的主旋律,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核心。那么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呢?下面提出几点认识和看法:
一、诱导发散思维,鼓励独创精神,锻炼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推测、发散、想象和创造的思维过程。发散性思维又叫辐射思维,求异思维,它是指思考问题时信息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并引出更多新信息,使思考者能从各种设想出发,不拘泥于一个途径,尽可能做出符合条件的多种解答。它是同一来源材料以探求多种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思维方向分散使人的思维趋向灵活多样,富于创造性。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导成分和核心,是人创造力的主要源泉。因而政治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要为学生创设自由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驰骋自由想象的过程中生成各种与众不同的构想,要鼓励学生不怕失败,学会从错误中学习,从失败中获得经验,在不断经历错误和总结经验的过程中养成勇于思考的学习品质,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造的独创精神。
政治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改变传统提问方式,多提发散性思维的问题,重在启发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思维操作。如“作
为青少年学生应该怎么做?”、“假如你是材料的主人公,你会如何做?说出几种不同的看法”、“根据同一材料提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和做法?”。在讲授哲学《意识的本质》这一框题时,我先讲了《狼孩》这个故事,要求学生阅读书本小字体并分组讨论:“人为什么能形成意识?”、“人形成意识要具备哪些条件?”、“其他的动物为什么不能形成意识?”这些问题,诱导学生可从生物、医学、地理、历史、化学等知识思考,然后派小组代表到讲台上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对有独到见解的学生特别加以鼓励和表扬。通过这种诱导式教学法,对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明显的作用,不仅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智力,锻炼了他们独立思考、锐意创新的精神,而且还使其感知力敏锐、思维活跃、想象丰富,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培养学习兴趣,活跃思维,激发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中产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直接动力。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学家、思想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
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活跃思维、培养发散思维的重要条件。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兴趣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让兴趣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强有力的推动力,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内在的潜力,使其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发挥到最佳状态。在我教非毕业班的时候,要求学生做到:
一、阅读各类报纸和书刊,如《南方日报》、《中学生时事报》、《中学生时事手册》等;
二、坚持 2
看《CCTV新闻》和《6 30新闻》,了解国外、国内大事,并作好摘记;
三、每学年学生要开展一次社会调查,使学生了解社会现状,社会实际,并撰写政治小论文,进行评比。这样,思想政治课教学逐步将小课堂与大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贴近我们现实生活,从而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和积极性有了大大的提高。
三、营造愉悦的氛围,创设发散思维的情景,提升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愉悦的氛围和浓厚的思维情景是激发学生思维发散的催化剂,它能刺激学生的大脑,将贮藏在大脑中的知识闸门打开,产生回忆,想象,使知识结构产生重组效应,这样学生的思维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促进思维的发散,学生便能从多渠道解决问题。而氛围和情景的形成离不开以下两方面:
首先,必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育实践证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使学生在教育过程中造就愉悦氛围和产生思维发散的激发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敢将心中的“疑问”提出来,通过师生共同讨论、辩论,有效地使学生思想的转变和觉悟的提高,这样,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其次,就是要倡导质疑。“疑”是激发思维的起点,“疑”是推动思维发展的动力,质疑的过程就是思考、探索,发现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发展创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因此,创设发散思维的情景就必须倡导质疑。如:在讲授哲学《社会发展的规律》时,教师可倡导学生质疑:“为什么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人们只能认识自然界规律而不能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呢?”在学生展开讨论的基础上,教
师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基本特征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作用这两方面分析原因,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对学生分析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另外,当教师向学生质疑时,要多从学生熟悉和关心的事物入手,提出具有趣味性、启发性、探索性的问题,挖掘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在核心之处设疑,在困惑之处设疑,在无疑之处设疑,在易出差错之处设疑。这样学生就会产生探索的认知心理,激发探索的兴趣,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政治教师要运用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得学生视野更开阔,思维更敏捷,使学生会广泛联想,学会幅射,学会多角度、全方位地观察、思考和解答问题。
第二篇:培养发散思维,促进地理教学
培养发散思维,促进地理教学
【摘要】本文根据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对在地理教学中实施发散教育,做出了简要的阐述。本文通过典型的地理课堂教学事例说明如何进行发散教学。
【关键词】发散教育 发散思维能力 教师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钱学森院士提出地理科学是十大科学体系之一的观点。发散思维虽然是一种复杂的高级的心智,但并不神秘莫测,高不可攀。因此,在教学中,并不需要学生向科学家一样进行创造发明,而是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教给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教给学生学习、接受知识的技能和方法,教会学生善于运用学到的知识去发现新知识进而达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发散思维习惯的目的。
如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呢?
一、改进课堂提问方式,更换上课主体,启发学生发散思维。
传统的是老师问学生答,一问一答式或一问多答式,此时老师是主体,而此时的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式思维。这样怎能学生启发发散思维?为什么不能让学生提出问题?也就是学生通过深下阅读成学习,对某一内容提出疑问,在课上提出,在课上寻求答案;或者由老师提出问题,由学生在课上共同探讨。这样,学生变成了主体,所有的被动就会变成主动:学生主动去思考,主动在上课时讨论,主动寻求答案。老师也可以将“是”、“否”、“或者”等表示选择意愿的词语删去,取而代之以“为什么?”“怎么样?’。?
老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学生便会由“被动听取知识”→“主动汲取知识”转变为“主动寻找问题” →“主动寻找答案”。这样,自然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进行。如:我们在进行“地壳运动”一节教学时,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①地壳为什么运动2。地壳怎样运动。这两个问题的提出。带动学生思维,使学生很快进入了积极主动思维的学习状态,便于学生发散思维的产生。
二、改变传统的反馈及测试方式,提高学习质量,激发学生发散思维。
“有效且及时的反馈能够提高学习质量”。传统的反馈往往是学生应付完作业后应付考试,所有的应付都是被动的,毫无兴趣的。而测试的内容也通常是只要去背就能掌握的,平时甚至可以不努力,不学习,在最后的考试中也可能取得高分数。但是这样的分数也仅仅是分数而已,根本没有任何能力可言。传统的反馈及测试,对于学生只是在记录或记忆一个个老师规定的内容,这只是机械的去完成作业,完成考试;他们的思维根本没有运动――因为这根本不需要它们运动。地理学科其实并不需要死记硬背,更多的应当是理解,是应用,是自己的见解。而学生也不想去背,他们有自己的想法,他们也想说说自己的看法,老师为什么不能给他们一个空间,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总结、去概括;让他们自己去说、去表达?只有去总结、去概括,才能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只有去说、去表达,才能激发他们的发散思维。如进行“气候类型对比”时,由学生提出可比性的气候类型,将其进不亏归类、总结。分析。这样由学生自己通过思维总结而出的内容,既检查了学生对前面所学的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还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对同类知识也起到了复习巩固、深化的作用;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无需死记硬背牢记了知识点。
三、改进教学设计,聪明设问,体现地理教学的艺术性
华盛顿儿童博物馆有句格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句话十分深刻,对我们进行地理教学颇有启发意义。新课程强调设置情境,教学应把主要精力放在拓展视野和教学思路上,例如,关于大气运动中三圈环流的教学,设计成教师在黑板上边画边讲解,学生在本上边听边画,这样在教学实际中收到的效果要比教师直接把整幅图通过投影展现给学生再讲解好得多。不仅仅锻炼了读图作图能力,还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程度。再如,备火山爆发问题时,设计放一段火山喷发的电视录像,让学生欣赏一次大自然千变万化的壮丽景观,身临其境般感受火山喷发的巨大能量和造成的危害。这样的教学效果要比只用语言描述好得多。导入可用精彩的镜头或生动形象的语言做“前奏”,将学生带入情境后,设置悬念,留下空白,等学生进入最佳思维状态和求知状态时引入主题。如关于“时区和日界线”,可设计这样几个问题:“许多同学喜欢看体育比赛的实况转播,但常常在午夜收看,这是主办国家有意安排的吗?”;“世界上竟有这样的怪事,一对双胞胎,先出生的是妹妹,后出生的是姐姐。”;“运动会开幕日在9月23日,运动员偏偏9月24日才出发,而且没有迟到,这是怎么回事?”。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进入了高度思维状态,急于要揭开其中的奥秘,这时再讲新课,学生的注意力格外集中。
四、善于抓住时机,因势利导,推波助澜、赋予教案以“灵性”
传统的课堂常成为“教案剧”出演的“舞台”,学生是配角,老师是主角,这是教学的悲剧。我们要赋予教案以“灵性”,教案虽是死的,但师生是活的,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因势利导,推波助澜,让课堂高潮迭起,以实施有灵性的教学,倡导有灵气的学习。如在讲非洲的最大湖泊维多利亚湖时,同学们都在小声议论电视剧“马大帅”,就可顺势创设一个意想不到的幽默效果。不是去批评他们不守纪律,而是接他们的话题说“大家对这个‘维多利亚’这么感兴趣,可一定要记住非洲最大的湖泊是以它命名的,否则‘彪哥’都饶不了你!”一句话逗得大家都笑了,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强化了记忆,体现了教师的语言魅力和教学的灵性,使地理教学达到艺术的最高境界。
总之,课堂教学是中学教育教学的主渠道,也是中学实施发散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开放的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感受与鉴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人类的奇思妙想中学习和享受地理(自然、人文、自然和人文结合)提高地理审美能力,掌握相关的地理知识,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注重创造精神、发散性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的改革》
[2]教育学、心理学
第三篇:中学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中学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1120169-01
发散思维实质上是创新和求异,创新是指找出事物则内在的联系,探索研究问题的新方法,克服因循守旧的消极思维定势的干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求异是指从同一问题中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思考同一问题注重多途径、多方案;对求知的东西敢于大胆去设想,对已知的东西敢于提出异议,对陈规勇敢地突破。可见发散思维的这种思维方式与物理知识思维特征极为相似,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是至关重要的,我就物理教学中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和训练,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1.诱导学生克服思维定势的干扰,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思维定势是用固定的思路和常规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消极思维定势会抑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以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大胆质疑,突破陈规,改变思维方向,另选突破口,使思维发生质的飞跃,激发学生勇于创新。
2.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一题多解的训练,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独创性是有益的,纵横发散,串联知识,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不限于某一方面,不受消极定势的桎梏,会产生超常的构思,提出突破常规的新见解。
3.多层次变化命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通过一道习题,进行多层次变化的训练,引导学生从某一道习题,掌握一类问题,从特殊问题,抓住一般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收到触类旁通的效果,进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应做到以下几点:
1.要抓牢抓活概念,从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理解概念是思维的最基本方式,它反应了客观事物的一般本质特征,是人类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把感觉到感受到的事物的共同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成为概念。概念由内涵和外延两部分构成。初中物理课本上所出现的概念,大多数都有很大的外延空间。如果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认识概念的外延空间,不仅能使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概念,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例如:压力就是由于物体间的挤压,而垂直作于物体表面上的力。对这个概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两点:一是压力是一种接触力。二是压力的方向:垂直于受力物体表面。从而对压力的概念加深了认识。
2.在物理规律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规律是事物间的内在必然联系,这种联系不断重复出现,在一定的条件下经常发生作用,并且决定着事物向某种趋势发展。规律是客观存在着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但人们可以认识它和利用它。由于初中物理只是初步培养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认识和了解,因此,就初中物理课本上所出现的物理规律来说还有很多值得挖掘的地方。如果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去挖掘、认识,既有利于学生对规律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利于加强前后知识的联系,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如:教材在介绍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时,只是说“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而联系前面相关的物理知识就不难认识到以下三点:
(1)动能、质量、速度这三者是相互联系的;
(2)速度有匀速和变速两种情况;
(3)当质量以体积的形式出现时,有空心和实心两种情况。
通过这样的发散思考,不仅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而且对于后面学习机械能的转化也是大有好处的。
3.在物理定律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定律是科学上对某种客观规律的概括,反应的是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变化过程的必然联系。因此,在进行定律教学时,也可以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培养。如: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对定律内容我们进行分析:
(1)定律的使用范围是一切物体。
(2)条件是不受外力作用。
(3)结果是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但我们这时候就要提醒学生生活中有没有真正的不受外力作用的物体呢?通过思考学生肯定回答是:没有。接着提问:牛顿定律是不是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呢?于是我们可以对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分析发现: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竖直方向上受重力和支持力一对平衡力,合力为零。水平方向上受机车牵引力和摩擦力一对平衡力,合力为零。放在水平面上静止的物体,竖直方向上受重力和支持力,合力为零。由此发现,物体如果受平衡力作用,即合力为零时,也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于是牛顿第一定律得到了延伸:牛顿第一定律也适合于受平衡力的物体。
4.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学的基本定律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物理学的实验不仅能破出学生头脑中原有的错误的东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而且还能使抽象的东西变得生动形象。著名物理教育家朱正元说过:“对于物理的概念、规律等一些理论的东西,往往是千言万语说不清,一看实验便分明。”因此,实验既是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一条重要途径。如:在学习了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未知电阻的阻值及电阻的串联和电阻的并联的特点后,教材就提出了能否用一个已知阻值的电阻和一块电压表来测定未知阻值电阻的阻值的问题。当学生解决了这个问题后,又不难发现:利用一个已知阻值的电阻和一块电流表来也能测定未知阻值的电阻,而且还能想出许多种不同的实验操作方案。进而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5.在知识的应用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知识来解决问题,以改善生活,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应用知识的过程,是离不开思维活动的。因此,知识的应用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必不可少的一条重要途径。如:一束光线与水平面成30°角入射,要使它的反射光线沿水平方向射出,平面镜应如何放置?由于该题中有左右两个水平方向,所以做题时一定要仔细认真,不能只按一个方向来计算,算出的结果有两个:75°或15°。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要善于研究学生提出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问题,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要及时启发诱导,让学生从比较中找出最佳方法。并在进行物理教学时教师一定要特别重视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第四篇:语文教学中小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小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四川省大竹县庙坝镇中心小学
陈忠娟 内容摘要:文章通过从训练思维的主动性,转换角度思考,思维的联系性训练,思维的广阔性等方面的论述培养小学生的发散思维。关键词:主动性
求异性
联想性
广泛性
小学语文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是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一个重要手段,较好的语文教学能为小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思维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所要培养的重要能力,拥有良好的思维能力,可以使学生灵活变通地解决实际问题。
思维中主动性、求异性、联想性、广泛性都是发散思维的特性体现。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根据这些特性进行训练与培养,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又能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以适应新时期的素质教育和高效课堂的需求。
一、训练思维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思维的情性是直接影响发散思维的,而思维的主动性是思维情性的克星。所以,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极其主要的基础。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重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学生能带着一种高度的情愿,人事学习和思考所要学习的问题。
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新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是学科对象的主动自觉的求知者和探索者。现代老师要唤回学生自信。心理学告诉我们,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教学中我们应该提倡“童言无忌”,提倡学生“思维无禁区”,让学生们畅想畅言,精神上处于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创设宽松和谐平等民主氛围,让学生想象驰骋,感情激荡,思路纵横,乃至异想天开,自然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引发创造的潜质。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大胆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发言交流,赞扬学生一些独特看法,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如在《只有一个地球》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就“祖国是我们的家园,如何保护好我们这美丽的家园”进行交流讨论,谈谈自己的观点及保护措施。于是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查阅搜集资料,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课堂上,畅所欲言,这样,学习的主动性自然产生,更有利于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展与深入探寻。
二、转换角度思考,训练思维的求异性
发散思维活动的展开,主要一点是要能改变已习惯的思维定向,以多方位角度——即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这是思维的求异性,以认知心理学学生在进行抽象的角度看,小象思维活动过程中,由于年纪特点,往往表现出难以摆脱以有的思维方向,也就是思维定势往往影响对新问题的解决,以至于产生错觉,所以要培养与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十分注意培养思维求异性,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和能力。
如:一说今天是作文课,同学们都是怨声载道,我则微笑着示意大家安静。说了作文专题训练的主题后,我先给大家举了一个经典例子:在一个寺庙的五百罗汉堂里,让游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有几个,一个是弥勒佛,一个是观世音菩萨,一个是济公,然后让同学分别列举其特点,大家顿时七嘴八舌的说起来:什么弥勒佛是个大肚子,还总是一张笑眯眯的脸,观世音菩萨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她的表情,总是慈爱悲悯的,济公就更好笑了,破帽破扇破衣破鞋,还疯疯癫癫,课堂气氛一改刚上课时的沉闷。待到同学们讨论完毕,我则引导,为什么你们能记住这些人的相貌呢?因为他们有特点,刚才有的同学从外貌上进行举例,有的是从性格上进行举例,还有的同学挑选了其最著名的事迹,这些共同构成了一个立体化的形象,且这些极为有特点,所以大家就能记住。那我们自己在描写人物的时候可不可以做到呢?要怎么做呢?在训练中既要防止片面、孤立、静止地看问题,又能使所学知识有所升华,从中进一步理解掌握知识之间内在联系,又进行了求异性思维训练。语文中部分学生习惯于顺向思维,而不习惯逆向思维,所以在引导学生分析题意,一方面从问题入手,推导出解题的思路,一步步归纳出解题方法,教师要在题目的设置上进行正向逆向的变式训练,进行语言叙述的变式训练,让学生依据一句话改变叙述形式为几句话,逆向思维的变式训练则更为重要。实践证明,从低年级开始,重视正逆向思维对比训练将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思维的联系性训练,促进思维转化
联想思维是一种以表现想象力的思维,是发散思维的显著标示,联想思维的过程是由此及彼,由表及内,通过训练,学生的思维可达到一定广度,而通过联想思维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可达到一定深度。转化思维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想,在教学中广泛的应用,用转化方法,迁移深化,由此及彼,有利于学生联想思维的训练。
四、思维的广阔性来自一题多解,变式引申
思维的广阔性是发散思维的又一特征,思维的狭窄性表现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稍有变化,就不知所云,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解题训练,能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通过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解题思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多次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重视结果,要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有层次,有坡度,要求明确,题型多变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训练,不断探索解题捷径,使思维广阔性得到不断发展。在学生理解课文、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设计拓展性的练习。变换文体改写,变换叙述的顺序,变换人称等,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提高思维的变通性。如一年级教材中有《春风》一课,当学生学习完课文以后,我让他们尝试把这首儿歌句中词语的顺序变换一下,意思不变,同学们觉得很有趣,作了多种变换,练习使同学们初步懂得了同一句子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子形式来表达。孩子们有了创作的欲望后,我因势利导,说:“这是一首儿歌,谁能也来当一回小作家,用自己的话也把春风写一写。”他们积极地展开想像,有的写道:“春风像妈妈的手抚摸着大地,柳树弯着腰蹲在河边,长长的柳枝垂到河水中,真像一个钓鱼的老公公。”有的写道:“柳枝像小姑娘的长发随春风飘扬。”有的写道:“那青蛙就像歌星一样在舞台上唱歌。”孩子们用他们的童真、稚气写出一首首春天的歌。
教学中多进行发散思维训练,不仅让学生多掌握解题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解题思维,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并发展学生智力,达到教与学的最终目的。
2014年6月
第五篇:数学教学与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数学课堂的运用
内丘四中 施梅霞
“创造性思维需要有丰富的想象。”一位老师在课堂上给同学们出了一道有趣的题目“砖都有哪些用处?”,要求同学们尽可能想得多一些,想得远一些。马上有的同学想到了砖可以造房子、垒鸡舍、修长城。有的同学想到古代人们把砖刻成建筑上的工艺品。有一位同学的回答很有意思,他说砖可以用来打坏人。从发散性思维的角度来看,这位同学的回答应该得高分,因为他把砖和武器联系在一起了。同样袁老师的课堂深深的吸引了我。看着黑板上的六组平行线,心中疑问,袁老师这节课的内容是什么?手里的绳子怎么用?绳子的两端固定在黑板上,随意以处为顶点,把这个点至于某处,为了让学生轻松的记住几个点的位置,老师用形象的比喻来表述。鸟嘴,猪嘴,曲项向天歌,回眸一笑,诙谐幽默,又非常的形象。以期中一个为例说明∠A, ∠B, ∠P之间的关系。然后让学生讨论,分析,演示写出结论。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的兴趣很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袁老师的教学也充分体现了
“一图多问、一图多变和一题多图”的教学思路是发散思维的典型例子。
图形发散习惯指图形中某些元素的位置不断变化,从而产生一系列新的图形。了解几何图形的演变过程,不仅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还可以通过演变过程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找出特殊与一般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观察同一事物时,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仔细地观察,认识事物,理解知识,这样既能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通过适当变化几何题目的已知或结论,可使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进行一次适当的变式训练,不仅能巩固知识,开阔学生视野,还能活跃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长期以来,初中数学教学以集中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课本上的题目和材料的呈现过程大都循着一个模式,学生习惯于按照书上写的与教师教的方式去思考问题,用符合常规的思路和方法解决问题,这对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是必要的,但对于中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激发、智力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显然是不够的。而发散思维却正好反映了创造性思维“尽快联想,尽多作出假设和提出多种解决问题方案”的特点,因而成为创造性思维的一种主要形式。在中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在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赞可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兴趣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赞可夫这句话说明了发散思维能力的形成,需要以乐于求异的心理倾向作为一种重要的内驱力。教师妥善于选择具体题例,创设问题情境,精细地诱导学生的求异意识。对于学生在思维过程中时不时地出现的求异因素要及时予以肯定和热情表扬,使学生真切体验到自己求异成果的价值。对于学生欲寻异解而不能时,教师则要细心点拨,潜心诱导,帮助他们获得成功,使学生渐渐生成自觉的求异意识,并日渐发展为稳定的心理倾向,在面临具体问题时,就会能动地作出“还有另解吗?”“试试看,再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一下!”的求异思考。事实证明,也只有在这种心理倾向驱使下,那些相关的基础知识、解题经验才会处于特别活跃的状态,也才可能对题中数量作出各种不同形式的重组,逐步形成发散思维能力。训练学生对同一条件,联想到多种结论的发散思维习惯。这种思维习惯是指确定了已知条件后,没有固定的结论,让学生自己尽可能多地确定未知结论,并这个过程充分去求解这些未知结论。揭示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有益的尝试,符合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
1、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适当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问题、自己提问题的条件与机会为发散思维的培养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的环境。
2、在课堂上善于创设思维情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运用已学过知识去解决新问题。其中组织课堂讨论是一种使用较普遍的有效方法。这样培养的学生敢于提问题、敢于批判、敢于质疑、思维敏捷。不受老师讲解的束缚,可为发散思维的培养创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3、既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是多方面关系的总和。所以在教学中教育学生当一种方法,一个方面不能解决问题时,应主动地否定这一方法、方面,让思维向另一方法、另一方面跨越。不要满足已有的思维成果,力图向新的方法、领域探索,并力图在各种方法、方面中,寻找一种更好一点的方法、方面。
4、教学上运用相关的题目进行训练,促使学生在思维上善于从同一对象中产生多种分化因素的能力,从不同的方向去思考,揭示同一本质表现出来的现象、形式之间的差异。
5、使思维富于联想,思路宽阔,能对已知信息进行多方向、多角度的联想,从而能够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得到多种解答或结论。
6、注意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学生提出的不同结论,如果讲得有道理,教师就应该给予肯定,即便是与教材中的叙述有所出入,教师也不应该硬将教材中的结论强加给学生,因为任何知识的学习都要经历由不完整到完整的过程。让学生真实的坦陈自己的想法,尊重孩子的思维成果,不轻易否定孩子在认真思维基础上的答案,这样,学生才会“放下包袱、开动机器”,这样,才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2.17.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