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的策略.

时间:2019-05-15 02:05: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的策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的策略.》。

第一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的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的策略(转载)英文中的创新(Innovation源于拉丁语,原意有三层含义:一是更新,二是创造新的东西,三是改变。被尊称为“管理学之父”的美国学者彼得· 德鲁克(Peter F.Drucker认为创新代表一种赋予人力与物质资源以新的和更大的财富创造能力的行为,正所谓“不创新,则灭亡”(innovate or die,主张创新是有系统地抛弃昨天,有系统地寻求创新机会,强调创新代表一种能够对外界环境造成重大冲击和影响的变革。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史观认为,思维一般指理性认识,或理性认识的过程,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人类认识事物,就是经过感觉达到思维,即运用抽象、归纳、演绎、分析和综合等方法,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形式,通过语言工具来表达人脑对客观事物能动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

创新思维是一种高度复杂的脑力活动,是一种具有主动性、独创性的思维方式,它往往能突破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其观点总是富有新的创意。随着知识经济的的到来,社会需要的就是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创新型人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新课标明确指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科学的语言。大家都公认,数学是开发智力的重要途径,而且是锻炼理性思维的必由之路,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一门重要学科。小学生学的数学很初等,很简单。但尽管简单,里面却蕴含了一些深刻的数学思想,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为此,我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就如何激发学生创新意识、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和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能力,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要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勇气,首先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自由的课堂氛围。通过学生讨论、交流、争辩,让他们各抒己见,展示自己的观点、认识,相互启发补充。教师要尊重、理解、宽容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多给予学生关爱和赞美,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和体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猜想,勇于求新求异,激发创新意识,从而使学生形成敢于创新,勇于创新,以创新为荣的心理取向和价值取向。

(一)创设情境,激发创新热情。

华罗庚曾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要消除学生

对数学的枯燥感,必须要从学生的心理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情。小学生对形象逼真, 色彩艳丽, 栩栩如生的动态画面、故事感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给学生创设富有变化且能激发新意感的学习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热情。如我在教三年级“谁跑得快”时,用多媒体先向学生呈现一个“小象、小牛、小熊他们同路程不同时间、同时间不同路程赛跑”的生活情景,引导学生思考:“哪个小动物跑得快?”学生不难发现比较速度快慢有两种:“相同时间看路程,路程远的速度快”和“相同路程看时间,时间少的速度快”。学生的回答让我把问题引向深入:“那么不同时间,不同路程怎么比较速度呢?”问题的出现,使学生产生了迫切寻找答案的操作动机和解决问题办法的思考。从而增添了学生解题的趣味性,增强学生合作与竞争意识,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

(二)求异思维, 培养创新意识。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发散的求异思维,发散求异的目的在于创新。没有求异, 就无所谓创新。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思维方式不同,对相同的数学内容表现出个性化的认识和理解,所运用的解决方法也必然是多样的,这一过程也正是每个学生智慧的展示。从而利于学生发展求异思维, 挖掘创新潜能, 激发创新的欲望。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多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 别出心裁,勇于标新立异;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 从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大胆尝试, 大胆创新。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观察问题。如我在教小学一年级“两位数加法”时,出示一道练习题:“22+13”学生自主探究后,展示出了多种算法: 第一种方法:先算十位,再算个位,则;22+10=32,32+3=35; 第二种方法:先算个位,再算十位,则;22+3=25,25+10=35; 第三种方法:十位加十位,个位加个位,最后将两个结果相加,则;20+10=30,2+3=5,30+5=35;

第四种方法:运用凑整法,22+8=30,30+5=35;

这样, 通过算法多样化的展示,,使学生认识到同一题目,由于思维角度不同,计算的方法各不相同。经常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解题思路,让其进行比较,寻求最佳解法,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路,激励学生对知识探索的信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求异创新的欲望。

(三)适时评价, 增强创新勇气。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欣慰,便会激起多次追求成功的欲望。”教师在让学生自主探究,自我发现,自行结论,亲身经历数学概念形成过程

时,教师应给予恰当评价, 促使学生产生一种学习成功的情绪体验。在教学过程中, 当学生学习积极性被调动

起来时,其独到的见解往往会偏离教师原定的教案, 这时教师要审时度势, 因势利导。当学生出现错误时, 不能采取指责批评, 而是点拨启发, 保持学生(尤其是后进生 的自尊和自信。这样, 学生得到的不仅是知识的启迪, 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支持和情感上的满足,学生才敢大胆地各抒己见。当学生有新颖见解时, 要及时给予鼓励,让学生体会成功和创造的欢乐。同时,也坚定学生创新的意志,发展创新的潜能, 做到敢想敢做, 发展创新的勇气。

二、提供创新契机,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倡导质疑问难,培养创新思维品质。

所谓课堂质疑,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教师、教材、教学方法等提出自己的疑问。除此,学生独到的见解、奇特的想法也应包含在内。

做教师的都知道,当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时,则是其思维最活跃之际,也是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的最佳契机。陶行知指出: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可见,“疑”是打开思维大门的钥匙,是创造的基础。而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应当是教师“主导”的任务之一。要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教师应重视假设质疑情景的空间观念,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他们的质疑习惯和质疑能力。如在我教学“乘法分配律”时,当我归纳总结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后,有一个学生质疑:“除法有没有分配律呢?”这个富有探讨性的问题提出,活跃了学生的思维。通过激烈探讨,大多数的学生都认为没有,并举例向大家证明:30÷(3+5)=30÷8=3......6,30÷3+30÷5=10+6=16,所以30÷(3+5)≠30÷3+30÷5,也就没有所谓的除法分配律。这时有个学生不犹质疑的说:“有除法分配律,例如:(25+10)÷5=35÷5=7,25÷5+10÷5=5+2=7, 推出(25+10)÷5=25÷5+10÷5,所以除法有分配律。”虽然这位学生错把分拆法当作了除法分配律,但是教师不能马上扼杀学生的想法,应该给予点拨和指导,积极鼓励这位同学敢于向权威挑战,向困难挑战,从而保护学生独创的精神,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品质,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

(二)注重动手操作, 诱发创新思维活动。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思维是动作开始,切断了动作与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小学生的思维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动手操作也正是这两种思维的“桥梁”。只有人们的思维在发展,才

能诱发创新思维活动。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多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建立独特、优越的平台。如我在教学“谁围的面积最大”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提供的12根

小棒动手围出长方形(包括正方形),并记录长方形的长与宽,计算面积。通过学生动手尝试,学生不难发现 “在周长一定时,长与宽越接近,面积就越大;当长与宽相等成为正方形时,面积最大。”在验证这一规律时,我提出质疑:“如果不是12根小棒,14根小棒是否也有这样的规律呢?”学生再次动手操作,发现14根不能围出正方形。抓住契机,我继续向学生追问:“如果想用14根小棒围出一个正方形,那怎么办呀?”学生纷纷讨论起来,有的学生说再加2根小棒就可以了,有的说再减2根小棒,还有的发现小棒只要是4的倍数就可以围出正方形。这时,一位学生突然回答:“14个小棒可以围出正方形,只要把其中的2个小棒从中间折断,这样每个边就是3个半小棒,不就可以围出正方形了吗?”他的回答让班级同学的思维得到升华。可见,动手操作不但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可以诱发创新思维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

(三)打破思维定势, 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产生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新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使学生能够具有创造性思考问题的能力。创造性思维集中体现在解决问题之中。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把所学的知识融合在一起进行思维迁移,形成开放性思维,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如在学习“4”的乘法口诀后,可设计一道综合性题目:要求用算式表示小圆圈的总个数。列算式时,可引导学生作以下的思考。

OOO

OOO

OO

第一种方法:每排3个,再加上2个,则:3×2+2

第二种方法:整合为每排2个或4个,则:4×2或2×4

第三种方法:在第三排添上1个,再去掉1个,则:3×3-1

这样转换思考问题的方法,不仅使学生的新旧知识交融,更使学生的思维灵活多变,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求简创新,从而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提升。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是促进学生数学理解, 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核心。同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初步的创新能力还有很多方法是时代赋予每一位教师神圣的责任。作为一名小学数学青年教师,更应该具有丰富饱满的知识,敢于创新的意识,探索创新的

精神,来满足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需求,能够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从而留给学生一个多思、多变的广阔思维空间,使之成为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磊:《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教育研究 1999

[2] 王梓坤:

《今日数学及其应用》数学通报 1994

[3] 李志勇:《小学数学教育》 2007(10)(11)2008(12)2004

??

??

??

[4]《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试行稿)》 ?? 1

第二篇: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

摘要: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教育改革的必经之路,对学生个人进步起到重要的积极作用。在小学教育这一特殊阶段,应当肩负起这一职责,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练好基本功。本文探讨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创新思维;培养策略

创新教育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它符合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要求。但创新教育又是一个系统而庞大的工程,想要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需要国家、社会、教育工作者、学生等多个方面长期共同的努力。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能否将创新教育融入教学过程,从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对推动创新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打造小学语文积极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一个特定的课堂氛围,只有在一个积极、有趣的环境下,学生才会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精心准备和设计,引导着小学生朝着创新思维的方向发展。其一,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中,通过设置悬念进行教学,可以增加小学生的创新动力。教师在教授新的课程时,为学生设置一个悬念,让小学生扮演一个探秘人的角色,使其全身心的投入创新思考的过程中,获得学习的新知识,对学习产生兴趣,诱导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其二,教师在教学中,添加游戏来为课堂添姿添彩。寻找一些适合小学语文课堂,能够开发智力的游戏,穿插在教学中,对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训练,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兴趣,发掘小学生无限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使学生养成阅读习惯与观察习惯

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即课外阅读习惯、边读边思考习惯、边读边标注习惯以及借助工具进行阅读的习惯。学生在养成这些阅读习惯的过程中能够得到思维的拓宽,最终获得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人们要想了解事物形象必须做的就是观察,可以说观察是创造与发明的前提也是必要条件。学生得到观察能力的培养之后,可以得到创新思维的激发。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观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因此得到分析判断能力的提升,从而获得创新思维能力的激发。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想要使学生得到创新思维的发展,就少不了激发其创新兴趣这个原动力,而学生创新兴趣的前提就是学习动机,只有具备学习动机,学生才能发展创新思维。教师应当将正确的学习兴趣同学习活动进行连接,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同时使用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对问题进行独立的分析与解决,从而得到创新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展。激发学习兴趣常用的方法也就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创建教学情境,这样才能使学生得到学习兴趣的培养,从而实现在思维上的创新。所以,教师应当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将自己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依据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出恰当的教学情境,可以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引用生活实例的形式等将学生带入情境中,从而使学生得到兴趣的充分激发,以此获得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引导学生尽情发挥想象

想象是进行思维再加工与创造的过程,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应当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引起足够的重视。想象能够使学生得到思维空间的拓展,从而获得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激发。在想象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将多种不同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最终形成富有创造性的画面。所以说想象是学生必备的心理品质,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可从两个方面进行:其一,拓展想象空间。教师应当尽可能地创造利于学生进行现象的空间,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善于对同一事物从不同侧面进行想象,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其二,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能力。教师应该善于运用多媒体手段,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能力的培养。教学需要结合教材中的内容,通过运用多媒体手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例如,在讲解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日月潭》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将台湾日月潭的图片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结合自己的想象分析日月潭名字的由来,以此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多媒体,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欣赏教学内容,并运用想象创造出更多更新奇的形象。学生在得到想象力的培养时,其看待问题也会产生独特见解。所以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大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思维空间拓宽。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安排学生写作文的方式,将拟好的题目提供给学生,使其按照自己的想象来完成作文内容,从而使学生得到创新思维空间的拓展。

五、鼓励学生提出质疑

质疑并非是不好的事情,相反,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而言,质疑是一种必备的品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抓住时机激发学生质疑的品质,促进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在质疑中激起创造的能力。想要使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质疑,教师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对其进行自信心的培养。我们都知道历史上很多伟大的学者都是通过提出质疑,勇于推翻现有的科学理论,最终才能将更多的真理揭示给人们。所以,教师应当对学生的自信心加强培养,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勇于将疑惑的问题提出来,并树立坚定的信念,不断寻找正确的答案。此外,想要得到思维能力的创新发展,学生还应当具备寻疑意识,也就说学生应当将寻找问题的意识贯穿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语文教学的每个环节中,教师都应当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积极的解决,让学生对知识充满好奇,对未知充满疑问,帮助学生建立起寻疑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六、深度剖析语文教材,让学生学会学习

小学语文教学更多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通过对文字的品读和写作背景的分析得出作者的所思所想。优质的文章都需要读者耐心品读、认真思考,不能从简单的文字叙述上就轻易断定文章的梗概大意。作者在使用语言的时候,都有一定的表达技巧和方法,所以在开展语文留白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度剖析教材,了解字里行间的真实寓意,透过文字挖掘出作者真正的写作意图和中心思想。小学生的语言能力还有待提升,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站在学生的角度,与学生进行交流,注重语言应用的准确性和简洁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知识不要和盘托出,要通过设计疑问、语言停顿来激发学生的思维。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把创新能力的培养渗透到教学中去,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来指导教学实践,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为一种新模式,从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果,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 冯如义.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创新与思考[J].电子制作.2015(11).[2] 顾春晓.浅谈如何搞好小学语文教育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4(S2).[3] 孙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1(06).

第三篇:高中地理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

高中地理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

黄廷勇/四川省德阳中学(618000)4千字

1建立广博的知识结构,鼓励学生勤于思考 2合理联想,打破思维定势

3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培养问题意识

第四篇:浅谈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思维的培养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思维的培养

刘柱红

(遵义县虾子镇南坪中学563125)

【摘要】 初中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首先要激发学生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其次,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要注意通过培养培养直觉思维、发散思维、收敛思维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 创新思维 培养策略 直觉思维 发散思维

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目前,实施素质教育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比一般地传授知识更为重要。数学教学要标新立异,改变观念,注重能力培养。把创新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精心创设求异情境,把学生引入一个多思、多问、多变的广阔的思维空间,开发智能,提高数学素质。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有创见的思维,它是人类的高级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的结果,往往会发现新的方法新的规律或新的科学。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培养人才的需要,现代数学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创新是教与学的灵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数学教学蕴含着丰富的创新教育素材,数学教师要根据数学的规律和特点,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培养和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原则、方法。

当前,数学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总趋势就是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要达到这一要求,教师的教学就必须从要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入手,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多种优良的思维品质,把创新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探索问题的非常规解法,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是实施创新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步。教师要启迪学生创造性地“学”,标新立异,打破常规,克服思维定势的干扰,善于找出新规律,运用新方法。激发学生根据情境,大胆猜想,或由因索果,或执果寻因,或综合应用相关知识进行推理判断。总之,这类问题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要求较高,对解决问题的能力较高。

例1.解方程(x-1)(x + 2)= 70 该题的一般解法是把方程化为标准的一元二次方程求解。除此之外应激发学生去思考有无更巧更妙的解法?诱导学生去发现x+2与x-1的关系:它们的差是3,且x+2>x-1,故可把70分解成差为3的两个因数,从而求解。

解:原方程化为(x-1)(x+2)=7×10 =-10×(-7)∵ x+2 >x–1 ∴ x+2 =10 或 x+2 =-7 ∴ x1 =8,x2 =-9。

题目的新颖解法来源于观察分析题目的特点,以及对隐含条件的挖掘。因此,教师应从开发智能、培养能力这一目标着眼,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想、拓展,平时教学中注意总结解题规律,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开拓思路,诱发思维的发散性

徐利治教授曾指出:详细说来,任何一位科学家的创造能力,可用如下公式来估计:创造能力 = 知识量×发散思维能力。从这里可以看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的重要性。思维的发散性,表现在思维过程中,不受一定解题模式的束缚,从问题个性中探求共性,寻求变异,多角度、多层次去猜想、延伸、开拓,是一种不定势的思维形式。发散思维具有多变性、开放性的特点,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在数学教学中,一题多变,一题多串,一题多用,一题多解(证),一空多填,一图多画等训练,都能培养和锻炼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例1.如图,在△ABC中,∠ACB = 90°,CD⊥AB,由上述条件你能推出哪些结论?

此题求解的范围、想象的空间是广阔的,思维是开放的。让学生在求解过程中求新、求速度、求最佳,通过不断思考,互相启 发,多数学生能找出7~10个结论,然后

教师诱导学生从边、角、相似及三角函数关系等方面归纳出至少 15种结论:

⑴.∠BCD=∠A,∠ACD=∠B,∠ADC=∠BDC=∠ACB.⑵.AC2+BC2=AB2,AD2+CD2=AC2,BD2+CD2=BC2.(勾股定理)⑶.AC2=AD·AB,BC2=BD·AB,CD2=AD·DB.⑷.AC·BC=AB·CD,⑸.△ABC∽△ACD∽△CBD.⑹.SinA = cosB, tgA = ctgB, sin2A + cos2A = 1, tgA·ctgA = 1.这类题具有很强的严密性和发散性,通过训练把学生的思维引到一个广阔的空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这类题的题设与结论不匹配,需要对问题进行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和审视,恰当运用数学知识去发挥、探索、推断,从而得到多个结果。此类题往往称为“开放型”试题。开放型问题设计是数学教学的一种形式,一种教学观,又是一种创设问题情境的意识和做法,具有很好的导向性,是今后出题的一种趋势。

三.创新多变,探索思维的求异性 求异思维是指在同一问题中,敢于质疑,产生各种不同于一般的思维形式,它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创新。教师要创设求异的情境,鼓励学生多思、多问、多变,训练学生勇于质疑,在探索和求异中有所发现和创新。本人教授“§2.7平行线的性质”一节时深有感触,一道例题最初是这样设计的:

例.如图已知a // b , c // d , ∠1 = 115。⑴ 求∠2与∠3的度数。

⑵ 从计算你能得到∠1与∠2是什么关系? 学生很快得出答案,并得到∠1=∠2。我正要向下讲解,这时一位同学举手发 言:“老师,不用知道∠1=115°也能得 出∠1=∠2。”我当时非常高兴,因为他

回答了我正要讲而未讲的问题,我让他讲述了推理的过程,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我又借题发挥,随之改为:

已知:a//b , c//d 求证: ∠1=∠2

让学生写出证明,并回答各自不同的证法。随后又变化如下: 变式1:已知a//b , ∠1=∠2 , 求证:c//d。变式2:已知c//d,∠1=∠2 , 求证:a//b。变式3:已知a//b, 问∠1=∠2吗?(展开讨论)

这样,通过一题多证和一题多变,拓展了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初学几何者来说,有利于培养他们学习几何的浓厚兴趣和创新精神。

总之,我们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通过选择恰当的常规的和非常规的问题,作为施教的载体。教师除了根据教学内容广泛收集问题外,最好能创造自己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仅停留在把课本的题目在条件、结论在逻辑上互动,而是把课本题进行改造,成为情境题、开放题、应用题。并加以积累,不断完善,形成具有特色的校本问题。然后把这些问题通过启导等教学手段,在课堂中使学生产生明显的意识倾向和情感共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 湖炯涛。数学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2] 毛永聪主编。中学数学创新教法。北京:学苑出版社,1996.6

第五篇:数学教学创新思维的培养

数学教学创新思维的培养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新时代下的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数学学科的教学内容是前人创新的产物,数学知识源于创新,又能促使人们进行新的创新,创新思维寓于数学教学之中,数学教学能够且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一、抓住心理特征激发创新兴趣

作为教师,首先要提高认识,在课堂上始终要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扬创新精神,改进教学方法。兴趣是创新的源泉、思维的动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引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增强学生思维的内驱力,解决学生创新思维的动机问题。初中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加以适当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思维境界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为讲而讲,学生容易乏味,激不起兴趣,在此情形下进行教学收不到好的效果,如果先给学生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使学生在情境激发的兴奋点上,寻求思路,大胆创新。问题是数学的心脏,第 1 页 有了问题,思维就有了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创设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能打开思维的闸门,能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创设问题情境就其内容形式来说,有故事法、生活事例法、实验操作法、联系旧知法、伴随解决实际问题法等;就其意图来说,有调动学习积极性引起兴趣的趣味性问题,有以回顾所学知识强化练习的类比性问题,有与实际相结合的应用性问题等。

如在教学三角形相似的时候,学生预习时教师就可以设计这样的几个问题:(1)三角形相似与前面的三角形全等有什么本质的区别?(2)三角形全等有哪些方法?(3)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可以引用到相似里吗?(4)三角形相似的方法与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学生带着这几个问题去预习、去学习,这样就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考虑问题的全面性、严谨性。

三、再现创新过程培育创新思维

创新精神是一种勇于突破己有认识和做法的强烈意识,包括怀疑精神、批判精神、开拓精神、勇担风险精神、科学求实精神。有了创新精神,才有创新行为,进而获得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具有首创性、独立性和前瞻性。首创性,就是想前人所未想、想别人所未想;独立性,就是勇于和善于独立思

第 2 页 考,而又不人云亦云、唯书唯上,随大流;前瞻性,就是能适应现实的需要,又能看到未来的发展。定势思维、顺向思维、线性思维是创新的障碍。要注意培养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重视直觉和灵感的作用,把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结合起来,善于运用归纳、演绎、推理等多种逻辑思维方式。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要重视结论的证明与应用,更要重视探索发现的过程,要让学生沿着教师精心设计的一条“再发现”的道路去探索和发现事物变化的起因和内在联系,用归纳类比等推理方法,从中找出规律,形成概念,然后再设法论证或解题。

四、寻找素材不失时机训练创新思维

数学课本中大量存在着能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素材,应该把他们挖掘出来,不失时机的训练创新思维。

1、利用一题多解,训练发散思维。教学中注重发散思维的训练,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解题思路开阔,妙法顿生,而且对于培养学生成为勇于探索新方法、新理论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一题多解是训练发散思维的好素材,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就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不同的观点分析思考同一问题,从而扩充思维的机遇,使学生不满足固有的方法,而求新法。

2、利用互逆因素,训练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在研究问题时从反面观察事物,去做与习惯性思维方向完全相反的探

第 3 页 索,顺推不可以时考虑逆推解决,探讨可能性发生困难时考虑探讨不可能性,由此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事实上,正向思维定势经常制约了思维空间的拓展,有时,正面解题很难,不妨改变思维方向,就会柳暗花明。

3、抓住分析时机,训练联想思维。联想能使学生进行多角度地去观察思考问题,进行大胆联想,寻求答案。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有利于训练联想思维的时机,强化训练。

教学实践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只有师生共同的配合下,才能教学相长。

第 4 页

下载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的策略.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的策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美术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如何培养学生美术教学中的创新能力 小学生在美术课堂上不仅能学到绘画知识和技巧,而且还能够锻炼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在新的教育环境下,美术教师要打破传统教育观念,培......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数学教学大纲指出“数学教学中,发展思维能力是培养能力的核心。”这就是说数学的课堂教学不仅是数学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利用数学知识这......

    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含五篇)

    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通过数学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只有不断创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励学生不断探索数学......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摘 要:创新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验的一个重要课题。数学作为一门锻炼学生思维的基础学科,在整个的学校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数......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是指人在顺利完成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创建新事物的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潜在的心理品质。而创新能力的作用就是教人如何......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 创新思维 wuyi 内容提要 21世纪的人才,必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教育与创新是当今教育的本真。因此教育在今天已经不能只停留在完成......

    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

    浅谈小学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思维是一种思维形式,是指人在实践学习活动中,根据自己的目标展示出来的一种主动的、独创的、富有新颖特点的思维方式,它是在原有经验材料和学得......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通过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小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数学教学对思维的抽象性、逻辑性、概括性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