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毛邓三终极笔记
三、毛泽东思想概论核心考点
第1章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主要是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要求★(思想武器、行动指南、指导思想、理论基础)(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①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②既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③又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这是总结党全部历史得出的最基本的经验。
(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客观需要。①任何一种理论,都不是万能的教义,都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②在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里进行革命和建设,必然会遇到许多特殊复杂的问题。
(3)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必须做到: ①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②增强全党的总体理论素养。
③从中国最大的实际出发,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④始终站在时代的高度,树立世界眼光,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精神。⑤发扬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和创新精神。
2.毛泽东思想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产物(多选)★★★ ①十月革命开辟的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
②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五四运动的推动,使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得到比较广泛的传播,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思想理论渊源;根本前提。毛泽东思想理论渊源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列主义。
③生产力增长、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工人运动发展,为毛思的形成准备物质条件和阶级基础。
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深刻而复杂的人民大革命,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莫定了深厚的实践基础。
3.毛泽东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单选)★(成熟的政治保证是领导地位的确立,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1)萌芽时期: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革前、阶分、革运、湖考》。
(2)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是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提出《反对本本主义》。
(3)20 世纪30 年代中后期至40 年代中期(即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的标志是新民主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形成。《红色政权、井斗、关纠、星火、分农》。
(4)1945 年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极大地推进了中国革命事业。毛泽东思想在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继续发展。《目任、七报、论专政、论关系、处矛》。
4.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列主义▲(一个体现两个包含)(1)它体现了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2)它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
(3)它包含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必须做到:坚持马列、运用、实践发展。5.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定义与科学内涵(多选)★★(核心是马列与中国实践相结合)
(1)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
①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②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③是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
(2)毛泽东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它包括两大组成部分: ①一是其独创性的理论内容。
②二是贯串于上述理论之中的一以贯之的立场、观点、方法。6.试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
(1)毛泽东思想具有多方面的内容。它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即:
①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
②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③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 ④关于政策和策略;
⑤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 ⑥关于党的建设。
(2)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其中,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路线,独立自主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
(3)毛泽东思想的独创性理论和活的灵魂,构成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这一体系具有科学性、独创性、完整性等特点。中共四大提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思想。7.如何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多选)(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
毛泽东思想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因此必须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它。这个科学态度,就是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1)要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八七会议总方针:武装起义、土地革命。
(2)要把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思想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严格区别开来。(3)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8.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特点(多选)(为毛泽东思想萌芽做贡献:陈、李、毛、瞿、邓中夏、周)
毛泽东思想在形成和发展中,有着自己的鲜明特点。主要是:(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2)毛泽东思想是在同错误思潮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的。
(3)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第2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1.近代中国国情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
(1)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基本特点,旧民主革命失败根本原因: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些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的
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特点和基本国情,是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极端不平衡。落后总根源是帝国主义。
(2)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旧民主向新民主转变转折点:五四运动。
①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革命性质决定因素:社会的性质和社会的主要矛盾。▲
②这两大任务的主题、内容不一样,不能互相替代;但又息息相关,不能分离。前一任务为后一任务创造条件,后一任务是前一任务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2.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及其具体内容(最重要)★★★★★★▲ 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一文中明确的提出了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具体内容有:
(1)革命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并不是一般地反对资本主义,它反对的只是官僚资本主义。新旧民主革命的相同点:革命对象和动力。(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①直接目标: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新民主主义的人民共和国;②根本目的:确立人民民主专政为核心的新的政治上层建筑,从根本上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标志旧民主向新民主革命转变的实现指:共产党成立和民主革命纲领制定。
(3)革命动力: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a贫雇农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力军,是无产阶级最广大的和最可靠的同盟军;b城市小资产阶级属于劳动者阶级,不属于资产阶级的范畴,是中国革命的基本动力之一,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者。c民族资产阶级有天生的软弱性以及由此而来的既有革命要求又有动摇性的两面性(由软弱性决定)。
(4)革命领导者: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核心问题是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无产阶级必须通过自己的先锋队—— 共产党来实现对革命的领导权。
(5)革命性质: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①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②是无产阶级领导的,③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前途不再是以发展资本主义为最终目的,而是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进而达到社会主义的目标。
(6)革命前途: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民主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①前者是后者的必要准备,后者是前者的必然趋势。
②党内曾流行过两种错误倾向:一是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二是王明的“毕其功于一役”。这两种观点都违背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
③毛泽东中国革命两步走的思想,正是深刻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前途,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学说。3.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与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1)政治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
(2)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主要内容:政权组织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①人民民主专政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人民民主政权。人民民主专政学说特点:衔接了两个革命阶段,扩大了人民民主的范围,概念表述准确鲜明。
②人民民主专政是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的统一。
③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任务和职能,除了对内镇压敌对阶级的反抗,对外抵御敌人的侵略外,还必须有步骤地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④阐明了新中国的对外政策。建国初期人民的范畴包括: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4.新民主主义三大经济纲领(两个没收一个保护)★★★
(1)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2)对官僚资本主义实行没收政策,具有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
(3)对民族资本主义采取保护政策。其原因是: 四面八方政策: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
①由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所决定; ②由民族资本的特点所决定;
③由民族资产阶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作用所决定; ④是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的需要。
第3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 1.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已考)(1)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三个主要法宝(《〈共产党人〉发刊词》)。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问题,指出这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三个基本问题,是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法宝。党的组织是英勇战士。(2)中国革命必须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为什么?)★ 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国情),②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③内部没有起码的资产阶级民主,反动统治阶级凭借强大的反革命武装对人民实行独裁恐怖统治,这就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长期的武装斗争。
(3)中国武装斗争的实质。人民战争战略战术思想核心:积极防御。根本法则: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这是因为:①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②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③农民是中国革命军队的主要来源。(4)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红政》、《井斗》、《星火》、《反本》作为理论依据。
近代中国的特殊国情、特殊的城乡关系,决定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特殊规律,中国革命只能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PS:中国红色政权存在与发展的原因和条件。(分析或者多选)
①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②良好的群众基础。③向前发展的革命形势。④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⑤共产党的正确领导。①②③是客观条件;④⑤是主观条件。(5)人民军队建设的原则(07新改,说法改变而已)。
党指挥枪是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是通过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领导来实现的。
PS1: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瓦解敌军和宽待俘虏。PS2:人民军队的战略战术内容:
①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的方针。②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
③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方法。④战略进攻和战略决战的思想。
PS3:人民军队三大任务:打仗、筹款、做群众工作。PS4:中国革命战争三形式:游击战、运动战、阵地战。PS5:“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的思想。
2.中国革命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其基本原则和基本经验★▲
(1)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策略路线。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是中国革命进程中的一个基本特点和主要法宝。两头小,中间大:工人阶级少,大地主少,中间小资产阶级大。
(2)统一战线的必要性:主要决定于敌我力量的对比以及中国革命长期性与不平衡性的特点。
(3)分析中国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期主要矛盾的具体表现与变化以及各个阶级、各派政治力量在民族民主革命不同时期的不同表现,在中国革命中,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建立统一战线,不仅十分必要,而且是完全可能的。中国革命统一战线最根本问题是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
(4)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过程(第一次国共合作→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①国民革命联合战线。由于共产党放弃无产阶级领导权,导致了统一战线破裂和国民革命失败。
②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以反对封建压迫和国民党新军阀统治为主要目标的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9月,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发展、壮大,是夺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根本保证。
★抗日统一战线特点:①广泛的民族性和极大的复杂性;②两个政权两个军队;③没有统一的组织形式和共同的政治纲领;④处于既有利又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多选把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对顽固派的斗争采用有理、有利、有节的策略原则。
④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解放战争时期,为了打败蒋介石,建立新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起了包括全体中国人民在内的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5)实现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经验。统一战线策略思想: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
①正确处理统一战线中的两个联盟的关系。一个是无产阶级与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等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这个是基础;另一个是无产阶级同可以合作的非劳动人民的联盟。②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实现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坚持独立自主的实质是领导权)。
③对资产阶级实行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政策。对民族资产阶级要尽可能地联合,以保证革命的顺利进行。无产阶级实现对同盟者的领导必须具备:带领斗争,施以物质福利,不损害其利益。
3.为什么说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 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中,阐明了农民问题的极端重要性。
(1)毛泽东分析了中国农民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指出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
(2)农民是中国的基本群众,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3)毛泽东强调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在推翻反动政权,建立人民革命政权中的重大作用。
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建设的主要经验及其意义★★★★
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
2、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毛泽东为整风撰写的指导性文件:《改造我们的学习、反对党八股、整顿党的作风》。(1)有利条件是:
①是在十月革命影响下,根据马列主义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党建有一个好的思想基础。②中国的工人阶级有坚决的革命性,党的建设有一个良好的阶级基础。
③共产党重视党的建设,并逐步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建党理论,党建有锐利的思想武器。
(2)特殊困难是: ①党的理论准备不足。
②农民、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比较严重。③封建主义思想影响相当严重。
④共产国际对党的影响以及不适当的干预,党内教条主义倾向,给党建带来特殊困难。
3、主要经验:(看政党是否先进:看理论纲领是不是马克思,是不是代表社会正确方向,是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①着重思想上建党,看指导思想和纲领是不是马列主义的。(这是党的建设的中心环节)。②注重党的组织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基本要求:个服组织,少服多,下服上,全党服中央)。
③注重党的作风建设,保持和发扬三大优良传统和作风。(理论联实际、密切联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④正确处理党内矛盾,创造了马克思主义的整风形式。(整风运动方针和宗旨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4、党的建社的意义:整风是解决党内矛盾的有效方法,进行马列教育好形式,思想建党原则新发展,马列建党学说新贡献。①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②对新时期党的建设仍然有指导意义。
第4章 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原则与经验总结
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新中国成立标志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
(1)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前,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①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②中国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2)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新民主主义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中共纲领所决定的。
(3)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是一个过渡时期。它是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即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只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4)这个时期既是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时期,也是为进入社会主义作准备的时期,它需要多长时期,取决于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具备的条件,包括物质基础、经济条件、政治条件、国际环境等。
①经济条件主要有两个:一是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及现代化工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二是在新民主主义经济结构中,不仅有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更重要的还有处领导地位的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它主要是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建立起来的。
②政治条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二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各级政权的建立。
③国际环境的影响:苏联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支援,也成为促使中国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国际条件。
2.过渡时期总路线及其意义(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这是一条以“一化三改”’为内容的、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总路线。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总路线的主体,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总路线的两翼。总路线的实质是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解决所有制问题。
(3)过渡总路线反映历史必然
①实现国家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全面的社会主义改造,是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迫切需要。
③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发展农业和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客观需要。(4)意义
①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开辟道路。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取得胜利后,不失时机地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就是为了确立新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3.社会主义改造的目的、经验与意义(单独考大题不可能)▲
(1)社会主义改造的目的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四马分肥:国家所得税,资方红利、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2)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1953年)
①对个体农业与个体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创造了从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临时互助组和常年互助组,发展到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合作社,再发展到具有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合作社的过渡形式。
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创造了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委托经销代销、个别企业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最后实现了马克思和列宁曾经设想过的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3)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的历史意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形式:利用限制改造,高级形式是公私合营。
①使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的公有制经济制度已经基本建立起来。
②使我国的阶级关系发生重要变化,剥削阶级已经消灭,阶级斗争已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③进一步解放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
④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第5章 社会主义若干基本问题的探索成果
1.以苏为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①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找到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发展道路,创立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
②在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刚刚开始的时候,毛泽东又率领全党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③毛泽东率领全党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也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历程。1956 年和1957 年上半年,毛泽东发表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及中共八大提出的许多重要思想,对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具有重大意义。
2.中共八大对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国内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任务的分析 ①中共八大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建立起来;国内主要矛盾是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方针: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②党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③虽然还有阶级斗争,但其根本任务已经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PS: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就是社会主义社会自身的改革。3.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本章最核心理论问题)★★★★(1)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学说:
①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②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性质是非对抗性的:其运动具有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
③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2)社会主义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学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①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就是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②这两类矛盾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矛盾。
③由于这两类矛盾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敌我矛盾是对抗性的,必须采用专政的办法来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只能用民主的方法来解决。
④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已经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毛泽东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诸如:在经济上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在政治上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在文化上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等等。
4.中国处在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
①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把社会主义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中国还处在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
②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目标,即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工、农、国防、科技)四个现代化。
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两步走战略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第一步,从1965 年起,用十五年时间,即在1980 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20 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5.执政条件下的党的建设★★★▲
(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明确提出了执政条件下党的建设问题: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侵蚀。
(2)反对官僚主义,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贯彻群众路线。(3)共产党要接受①党的内部监督②群众的监督③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监督。(邓小平八大)
(4)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标准:懂马列;为人谋利益;团结人;商量;自我批评。
(5)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①能够保证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的正确方向。②能够为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提供精神动力。
③有助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保障经济建设和其他工作顺利进行。④能够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水平防止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侵蚀。⑤能够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6)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问题、原则问题。《延安文艺座谈会》 6 .社会主义若干重大理论问题探索的意义(07年新增)★★★★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注意多选)
第一,毛泽东在一些重大理论问题上取得的探索上的初步成果,为邓小平理论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重要内容。
第二,毛泽东探索的初步成果,为邓小平理论提供了一条正确的思想路线。第三,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若干重大理论问题过程中所表现的敢于创新的精神和理论品格,对邓小平的成功探索具有明显的示范作用。
以毛泽东和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两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存在着一种连续性、继承性和发展性的关系。
第6章 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政策(次重点)
1.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思想及其意义(1)内容:
①提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放到经济建设上来。②创造性地提出中国工业化的道路。
③提出要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各种关系。④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利用价值规律。
⑤对我国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的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2)意义:
①毛泽东在探索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过程中虽然犯过错误,但也取得了一系列初步理论成果,丰富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成为邓小平理论的直接思想来源。
②这些正确的理论和经验总结对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然具有指导意义。2.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1)方针八届九中全会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中共八大把我国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确定为: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2)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工业化道路
①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
②毛泽东在《 论十大关系》 中正式提出了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充分发展农业和轻工业的问题。
③在《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的讲话中把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提到了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高度加以论述。
④1962 年中共中央根据毛泽东的主张,确定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
(3)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
①毛泽东提出要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这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保证地方的机动权。②要兼顾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三者的关系,扩大企业的自主权。
③陈云在中共八大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三个“主体”和三个“补充”的重要思想。(在工商业经营方面,以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以国家的计划生产为主体,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为补充;在市场方面,以国家市场为主体,一定范围内国家市场领导的自由市场为补充。)(4)管理体制改革
在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毛泽东提出企业要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和严格的责任制;要实行民主管理,实行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员三结合,即“两参一改三结合”的制度。3.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不重要)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容和特点主要有: ①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核心);
②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
③国家各级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并向它负责,接受它的监督; ④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2)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对这一方针作了比较集中的论述。①所谓“长期共存”是指,凡属一切确实致力于团结人民从事社会主义事业的,得到人民信任的党派,都可以同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同存在。
②所谓“互相监督”是指各党派之间的互相监督,中国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
党派也可以监督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需要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监督,其中包括来自民主党派的监督。这个方针在《论十大关系》中第一次提出。(3)实现民族平等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和基本原则主要有: ①在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②民族自治地方享有广泛的自治权利,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③民族自治地方在充分行使自治权的同时,必须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地方主义。PS: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包含(三大制度)多选把握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是根本政治制度。(2)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4)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基本方针
毛泽东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具体涵义是:①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②不能用行政的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其他风格和学派。③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
毛泽东提出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的具体涵义是:①对中国的文化遗产,应当充分地利用,批判地利用;②对待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
(5)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建设宏大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
①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党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任务,强调社会主义时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充分地提高技术,发展科学。②要建设一支宏大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③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4.社会主义国防建设和对外关系
(1)中印缅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贡献:①提供指导原则;②指明解决争端途径;③维护利益;④促进发展;⑤推动新秩序。
(2)三个世界:美、苏第一世界;日本、欧洲、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第7章 掌握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涵与要求★★▲
(1)内涵: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就是把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毛泽东最早反对教条主义,在《反对本本主义》中包含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2)基本要求: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提出实事求是。①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做到实事求是的基本前提。②本质要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统一。③必须解放思想。
④调查研究是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础环节。⑤必须反对主观主义与经验主义。(3)意义:
①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三个基本方面最具特色、最根本的原则,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根本的思想路线。②它是中共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前进的根本保证。
2.群众路线(根本工作路线)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注意:群众路线和群众运动不能混淆)
(1)群众路线内涵:
包括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两个方面。(2)基本要求:
①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讲的是群众观点,包括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相信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和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这样四个方面,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所决定的,是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②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讲的是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这同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认识过程是一致的,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领导工作中的创造性运用。(3)意义:
①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也是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②它是党领导革命与建设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如果离开了群众路线,就会一事无成。
3.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重大意义。
(1)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正确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功过,确立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关系到怎样看待党和国家过去几十年奋斗的成就,关系到党的团结、国家的安定,也关系到党和国家未来的发展道路。十二大党章规定共产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行动指南;第一次飞跃。
(2)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抵制和批评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强调毛泽东思想是一个科学体系,必须完整地、准确地理解和运用毛泽东思想,指出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不属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强调毛泽东思想丢不得,否则犯错误。
(3)强调毛泽东的功绩是第一位的,他晚年的错误是第二位的。
(4)1981 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邓小平主持起草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作出了正确的评价。
四、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核心考点
1,邓小平理论是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多选)
(一)★
①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一个前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个步骤:“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②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水平一个任务:发展生产力。一个目标:实现共同富裕。
③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一个途径:改革开放。一个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④形成了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体系一个标准:“三个有利于”。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二)(继承、坚持、发展和创新)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平发展:
①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越来越明显。②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③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④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依据:
①能否从本国的实际出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进行理论创新。②社会实践在不断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1)社会出现了新的经济组织和活动领域:
①工人、农民和其他社会阶层在就业、分配等方面出现了多样性。②物质利益的多样化日趋明显,群众的不同利益要求越来越多。(2)党情:
①党员队伍的数量和结构出现了重大变化。②党的干部队伍正在进行整体性新老交替。
③党员干部队伍中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07新改)
(二)★★★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容:
①☆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②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③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三个代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①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
②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③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四个必须,多选)
(二)★★★
1、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
2、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
3、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①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②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③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 ④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07新改)
(二)1、历史地位: 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③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④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2、指导意义:
①☆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②创造性地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③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上,提出新思想,构成系统的科学理论。
④是对马列、毛、邓的继承和发展,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执导思想。☆ ③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6,党的思想路线的确立和发展
(三)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思想路线,体现在邓小平理论和邓小平所作出的每一项重大决策中。
②在新的历史时期,党的这一思想路线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③“三个代表”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④强调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看作一个整体。
7,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的基本要求
(三)①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②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
③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体现。
8,与时俱进是的精神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的必要性)
(三)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①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它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②时代变化、社会发展,马克思主义也必然要丰富和发展。
③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实际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才能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
④中国共产党只有不断坚持创新,才能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赢得人民的拥护,永葆生机。这既是党自身建设的要求,也是历史经验的总结。9,与时俱进的内容
(三)★★
(1)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2)要通过理论创新来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3)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具体体现在:
①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能够体现时代特征,要随时代主题的变化而变化; ②要把握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③要在理论上进行创新,并以理论创新为先导,来推动和指导制度、科技、文化的创新。10,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我们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
1、“三个有利于”标准:
①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核心)。
②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③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三个有利于”标准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都是社会主义所需要的,反之都不是社会主义所需要的。
4、对于排除姓“社”、姓“资”抽象争论的干扰,深化改革,加快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1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四)★★
1、“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2、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关键是要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搞清楚“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关键是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本质前两个目标是生产力目标,后三个是生产关系目标。
3、社会主义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4、只有搞清楚这个问题,才能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1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四)三大历史任务: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因为:社会主义根本原则①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②共同富裕。
①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②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社会本质的内在要求。
③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显示社会主义优越性,并为向共产主义过渡奠定必备的物质条件。
2、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现阶段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迫切性。①我国的历史前提,决定了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工作的中心,作为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
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有赖于生产力的发展。③建设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也需要大力发展生产力。④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靠自己的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回答了为什么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
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就要:(回答如何发展)
(1)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立足中国现实,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开拓促进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新途径;
(2)必须坚持和深化改革,冲破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改变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清除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
(3)必须相信和依靠人民,集中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1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五)(1956-2050)初级阶段含义:已经进入社会主义(定性),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定位)。特征:①发展水平: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②实现目标: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涵:最伟大最深刻的变革:56年一化三改造社会主义。
简明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87年13大提出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等于政治路线也叫总路线。
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三者有机统一,不可分割。先有路线后有纲领。
(1)基本纲领是基本路线的展开,在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进一步明确了什么是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要:(区分本质、特征、制度、体制、模式)。①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②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 ③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④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要:
①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②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③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 ①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②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 ③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繁荣学术和文艺。(5)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三个建设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促进。
14,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五)(改革特点:①大胆探索,勇于创新②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第一、二次革命不同:①条件②内容与对象③革命形式与手段④目标。相同: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①改革是第二次革命:从引起社会变革的广度和深度来看,从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引起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深刻变化、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来看,改革的作用和意义不亚于革命。
②改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革的作用)③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15,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已经考)
(五)①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相互促进、相互统一。
②发展是目的,改革为发展提供动力,发展为改革创造良好的环境。③稳定是改革和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和保证。
④同时也只有通过改革和发展才能解决社会矛盾,为稳定打下基础。17,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六)1、全面理解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本质:以人为本)
①科学发展观内涵: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五个统筹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②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③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
2、“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1)五个统筹:
①按照统筹城乡发展,②统筹区域发展,③统筹经济社会发展,④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⑤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2)“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
①更大程度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②增强企业活务和竞争力,③健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④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⑤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3、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
4、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到21 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5、我国发展战略的特点:
战略重点:①农业;②能源和交通;③教育和科学。
①既有雄心壮志,又坚持实事求是;②始终把提高人民生活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③注重社会全面进步;④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8,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六)①新型工业化道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经济发展道路。
②基本特征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③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意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19,邓小平同志关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
(六)(1)邓小平关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 两个大局:“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
(2)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07年 新加)
①实施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是指坚持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
②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逐步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东中西良性互动,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向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07新改)★★ ①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为工业提供原料;农村是工业品的重要市场;农业为经济建设积累资金;农业为其他部门提供劳动力资源。我国产业结构现存的主要问题:a农业基础薄弱;b工业素质不高;c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一、二、三产业还不协调。
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要发展现代农业;二要增加农民收入;三要改善农村面貌;四要培养新型农民;五要增加农业和农村投人;六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③促进城镇化发展,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原则,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
(4)实现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速度、结构、效益、质量的统一 ①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是指由粗放型经济增长转变为集约型经济增长。粗放型增长是依靠增加要素的投人实现经济增长;集约型增长是靠提高要素质量和使用效率实现经济增长。
②速度、结构、效益、质量是辩证的统一,互为条件、互相促进。有效益才有实在的速度,有一定的速度才能有效益。结构合理与提高效益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持续的经济增长只有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结构合理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质量是根本保证,没有质量就不会有效益。
20,实施科教兴国★★
(六)(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内涵:
①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成为最重要的变革力量; ②在生产力诸要素中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力量;
③科学技术在知识经济中的作用更加突出。(2)科教兴国战略的内涵。☆
①科教兴国战略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②教育是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的基础,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③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④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⑤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
2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实施意义,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六)(07新改)①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要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②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任务。
③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建设低投人、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
④这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兴衰,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经济理论)
(七)(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条件下实行市场经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2)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①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②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
③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
④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 ⑤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般特征:(共性)①经济活动市场化。②企业经营自主化。③政府调节间接化。④经济运行法治化。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自己的特征(个性): ①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
②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共同富裕为目标; ③宏观调控能力可以较资本主义国家更强。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我国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意义 ①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②有利于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接轨;
③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跨世纪经济发展战略。
23,☆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
(七)①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②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 ③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
④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⑤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 ⑥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 ⑦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2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制度)
(七)(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确立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a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b处在初级阶段;c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
①建立和调整所有制结构的理论依据,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规律。
②我国生产力的总体落后、多层次和不平衡状况,要求有多种经济成分与之相适应,才能促进生产力进步,否则只能束缚和阻碍经济的发展。③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3)这一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
①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②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③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25,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
(七)★★
(1)含义: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国有控制行业:涉及国家安全;自然垄断;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中的骨干企业。(2)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 ①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②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③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3)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必须(两个毫不动摇,一个统一)①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②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③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2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七)(1)含义: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2)确定这一分配制度的依据:(分配的是消费品)①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决定分配方式。
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必须实行这一分配制度。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要求实行多种分配方式。
(3)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①各种生产要素都参与了生产过程,都在生产过程中作出了贡献。②收入分配应该体现土地、资本、知识产权等的价值,鼓励各种生产要素投入经济建设。③把按劳分配与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4)正确处理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关系:★★(理顺分配关系)①处理好不同分配方式之间的关系,一是要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二是要确立多种
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则。正确处理好提倡奉献精神与落实分配政策。
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依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反对平均主义与防止收入悬殊。
③在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社会公平。2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八)(1)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人民民主专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
(2)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三个制度)(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体,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②三权分立不符合中国的国情。
③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3)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最高权利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①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②政治协商制度是发扬民主,发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作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制度。
(4)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加强民族团结、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途径。28,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八)(1)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①民主首先是指一种国家制度,包括国体和政体。②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政治保证,也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2)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紧迫性和长期性
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高度民主的差距还很大,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具有紧迫性。
②民主政治建设受各方面制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地统一起来
①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②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③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④三者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中,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把它们分割开来或对立起来。
(4)尊重和保障人权(07年新加)重点 关注★★★
①人权,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每个人按其本质和尊严享有或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
②人权是具体的、相对的,不是抽象的、绝对的,跟一个国家的政治状况、经济发展、历史传统、文化结构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有很大的关系。
③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
④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始终将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保障和发展人民的各项权利作为根本任务,并将生存权、发展权作为首要人权。29,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八)(1)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依法治国: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3)依法治国的意义:
①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②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保证。③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④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4)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九)(次重点)
(1)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精神的重要战略地位。
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决定了精神文明是重要目标和保证,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3)正确认识和处理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相互关系,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辅相成。
①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互相促进,有机结合。②经济是基础,政治是保证,文化是支撑。③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辅相成。
(4)社会主义荣辱观(07年新加)重点 关注★★
①“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内涵是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②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我们党为提高人的素质、促进入的全面发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育四有的社会主义公民而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③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是对社会主义道德的系统总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和重要指导方针。3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九)(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①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②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③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32,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九)(1)思想道德建设解决整个民族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问题,思想道德建设决定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分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
①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②思想道德建设分为:理论建设、理想建设、道德建设和纪律建设,③首先要抓好理论建设,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建设的根本;理想建设是核心,道德建设是主体内容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2)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①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②通过教育,发挥我国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③科学技术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决定性因素。
④发展各项文化事业,提高民族素质,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3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指导方针
(九)(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
以马列、毛邓为指导,坚持党路线和方针,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四有新人,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团结和动员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指导方针:
①必须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文明建设;
②必须是促进全面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的精神文明建设; ③必须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精神文明建设。34,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九)(1)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2)人的全面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提高相伴随的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
①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②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③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35,“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十)(1)祖国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①实现祖国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②中国共产党始终致力于实现国家的统一; ③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2)“一国两制”构想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一个中国,两种制度,高度自治,和平谈判。
①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②港、澳、台地区保持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③一个中国的原则是“一国两制”的前提。
(3)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纲领★★(胡四点:一个中国,争取和平统一,寄希望台湾人民,反台独分裂)。
①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解决台湾问题。
②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是“一国两制”构想的具体化。
③胡锦涛同志提出了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坚持用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
④《反分裂国家法 》,把我们对台的大政方针用立法的形式转化为法律。36,中国外交政策
(十一)宗旨和目标: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①中国的外交可以概括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一边倒,两个拳头打人,一条线一大片,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
③争取有利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和目标。
④加强和巩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中国外交政策的立足点。37,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十一)①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霸权主义的判断标准:
外交政策。
②国际经济旧秩序是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③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国际社会中各国处理彼此之间关系的指导原则、规范和相应的保障机制。
38,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十二)党的性质的这一表述,切合我们党的历史发展和现实状况,符合时代要求,有利于我们党始终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团结和带领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
39,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性
(十二)①党的建设是我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
②社会主义时期党面临着执政、改革开放以及和平演变的考验。③党的状况总体上是好的,但也存在着许多严重问题。
④必须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加强党的建设,努力实现“三个代表”的要求。⑤党的建设已经成为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改革开放兴衰成败的一个关键问题。40,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
(十二)为何要改善党的领导:1新形势、新任务;2思想组织作风;3教训;4正处理基本矛盾。
①我们党必须始终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始终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
②来自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干部的党员是党的队伍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和骨干力量。
③同时也应该把符合党员条件的社会其他方面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④不断增强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41、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十二)★★★
(1)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为基础,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2)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是:
①通过全党共同努力,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②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③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④归根到底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3)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是:
①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②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③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⑤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四位一体”。
42、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十二)(1)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党的先进性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
(2)开展党的先进性建设,就是要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使各级党组织始终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使广大党员始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使我们党保持与时俱进的品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不
断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
(3)在全党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举措。
第二篇:毛邓三整理笔记
1.提出和反复思考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2.社会主义本质的目标是达到共同富裕。
3.4.改革开放的性质,既是我们党领导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又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5.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立
6.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7.党的十六大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8.依法治国的主题是党领导下的。
9.社会主义服务。
10.,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简答题:1.三个代表
⑴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是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⑵内容: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⑶关系:“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是实现最大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发展先进文化,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保证;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邓小平“老三步”
⑴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⑵我国“三步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是党的第二代和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参考了国外现代化发展的历史经验,总结我国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对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深刻把握,对现代化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基本内容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① 一个中国。只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
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
② 两制并存。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
港,澳门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③ 高度自治。祖国完全统一后,台湾,香港等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④ 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⑤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论述题:结合国情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认识。
①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
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②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实现就有了根本保证,中华民族的复兴就有了希望。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③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
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坚持改革开放”回答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和外部条件,体现了解放生产力的本质要求。
1.如何正确认识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3.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4.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现真理。
5.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什么?p87
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这是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明确要求;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6.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什么?p105-110
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7.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p117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或两层含义:
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社中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8.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p143-144
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
结合点
9.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依据是什么?p159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10.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p188-189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1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P218
12.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p2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13.如何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p236
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要正确把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14.如何理解新形势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思的重要意义?
明确提出反对和遏制“台独”是新形势下两岸同胞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提出两岸关系现状的定义,丰富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内涵;提出构建和平稳定发展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理应成为两岸发展的主题;强调和平统一工作也要体现以民为本、为民谋利;制定反分裂国家法,将中央对台方针政策法律化。
15.如何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P283-284
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明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树立新的安全观念,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推动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16.如何理解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P314
坚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把亿万人民团结凝聚起来,共同建设美好未来,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的挑战,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7.坚持党的领导为什么必须改善党的领导?P315
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为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必须改善党的领导;从国内看,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新形势、新任务对我们党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党的自身状况看,目前,我们党的实际状况同党肩负的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荣使命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
18.怎样才能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P318-319
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是党能否长期执政的关键所在;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
④
第三篇:毛概终极笔记
毛概终极笔记一、十七会议
一大(1921,7)《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决议》
1、二大(1922,7)半殖半封;资产阶级民族革命的性质;(最高纲领)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民主共和国(提出革命纲领的因素)(主观)马中结合;国情认识(客观)时局变化;列宁帮助(意义)分析社会和革命性质、对象、动力、前途;明确两步走(民主和社会主义革命);第一次反帝反封革命纲领;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
2、三大(1923,6)国共合作,党内合作;第二次在抗战,遇事协商(各民主阶级的统一战线)瞿秋白最早提出统一战线概念(左右两种错误倾向)(陈右倾)提出但没有做斗争
3、四大(1925,1)无产阶级领导权;工农联盟
(功绩)无产阶级领导权;工农联盟;国民党分为左、中、右(扩左、争中、反右);工农运动;资产阶级一分为二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毛的萌芽标志
(特点)首次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无产阶级领导;各阶级地位和作用(农民主力军);首次资分买办和民族(内容)分清敌友是首要;地主和买办是敌;资分官僚和民族,民族(中间、团结)革命、软弱、妥协;小资是基本动力,农民是最可靠的同盟军;工业无产阶级是领导力量
《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
4、五大(1927,4)纠正陈和机会主义(对待农民问题的错误)没有真正改正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党在农村的阶级路线;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问题—农民问题
(内容)农民革命领导权和武装的重要性、必要性;富、中、贫(贫农最革命);相信、依赖、放手发动群众
5、八七(1927,8)枪杆出政权;纠正陈右倾;土地革命和武装反蒋的总方针;秋收起义
6、三湾(1927,9)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组织、政治、思想建军
7、六大(1928,6)没收一切土地,依靠贫雇、联合中农;批判了王“左”右倾和陈右倾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工农武装割据
(内容)共党领导;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农村根据地为战略阵地
PS:井冈山《土地法》—没收一切土地;兴国《土地法》—没收一切公共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8、古田(1929,12)《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无产阶级
思想建军建党(内容)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建军根本原则;思想建党在首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乡村中心—武装夺取政权新道路(毛形成重要标志)《反对本本主义》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第一次反教条;第一次“思想路线”: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毛基本形成标志)乡村中心;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PS:基本形成土地革命路线:依贫、联中、限富、灭地主、变封建的地主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土地革命)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限制富农
(抗日战争)减租减息(解放战争)土改(建国以后)保护富农政策,保存富农经济
(合作以后)从限制到逐步消灭富农
9、遵义(1935,1)军事和组织问题(政策问题—瓦窑堡;思想问题—延安
整风;作风问题—七大);毛的领导核心
11、瓦窑堡(1935,1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共和国代替工农共和国;无产
阶级和全民族(两个先锋队)《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国革命四特点)政经发展不平衡;敌人强大;人民军队弱小;共党领导和土地革命(奠定毛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实践论》《矛盾论》洛川(1937,8)全面抗日路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独立自主原则)无产阶级领导权;减租减息解决农民问题《论持久战》作战形式(主)运动战(次)游击战
PS:中共六届六中—建军(根本准则)党指挥枪(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生命线)政治工作;(领导保证)革命纪律和民主制度的高度统一
《共产党人发刊词》第一次马中结合;三大法宝;建党是伟大工程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首次新民主主义概念;“国情”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依据
《新民主主义论》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完整形成(特点)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领导者是无产阶级(前途)两步走—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第一次完整提出政治、经济、文化纲领,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政治纲领)无产阶级领导、工农联盟基础、革命阶级联合专政(国体)的民主共和国(政体:民主集中制)(经济纲领)没收官僚归国,没收地主土地归农,容许民族资本存在发展;有中国工业的基本思想
(文化纲领)无产领导、人民大众、反帝反封的文化;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民族、科学、大众的新文化
(新、旧民主革命文化区别标志)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
(毛发展与在熟标志)《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开成毛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完善体系 《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首次完整提出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区别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
第四篇:毛邓三考研笔记 第十章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一)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文化? “文化”一词有多种含义。
一是从最广义上讲,文化是指人类社会生活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二是从与上述比较相对狭义上讲,文化是指与经济、政治等社会生活并列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科学教育等精神内容的总和。
三是从更狭义上讲,文化是指精神生活内容中的科学、教育、文学艺术、新闻、出版等方面的内容,即党的十二大报告中所说的精神文明建设内容之一的文化建设。
四是指人们的文化知识水平,例如“四有”公民之一的“有文化”。这里讲的文化主要是与政治、经济并列的文化。
人类社会是由经济、政治和文化组成的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其中,经济是基础,对社会发展起着最终决定作用;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3~664页)。
这三个方面的内容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文化建设问题
中国共产党在8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十分重视文化建设问题。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建设和弘扬反映革命、建设和改革要求的新文化。不仅取得了文化建设的巨大成就,而且对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
(1)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文化建设的观点,成为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
毛泽东十分强调文化的重要作用。他论述了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文化建设的观点,强调建设无产阶级文化思想为领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文学艺术要为人民大众服务,吸收民族文化的精华、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等思想,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等,成为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
(2)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根据新的历史条件,邓小平创造性的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
他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要在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3)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随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党对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
江泽民指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根本任务,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要把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统一起来,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等等。这些重要思想指明了文化建设的方向。
(4)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胡锦涛指出:“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是现阶段我国文化工作的主题。”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采取一系列重要举措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强调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建设和谐文化,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
和谐文化,是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核心,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的思想文化,它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
和谐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精神动力。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及其意义
(1)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精神文明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社会主义社会是经济、政治和文化全面发展的社会,物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愚昧无知,失去理想,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观念形态上反映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同时又对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文化建设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营造稳定的社会氛围与良好的环境和提供智力支持。
只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健康发展。只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根本上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二,它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和内容。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所拥有的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全部实力的总和,一般由经济实力、政治实力、军事实力、外交实力、文化实力等方面的力量组成。既包括经济实力、技术实力等物质力量,也包括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等精神力量。前者是综合国力的物质基础,后者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竞争。
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体现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发展状况和建设成果,蕴涵着推动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因素,其核心是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创新能力的充分发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提高综合国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需要。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引起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历史的和现实的,外来的和本土的,进步的和落后的,积极的和颓废的,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只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才能积极应对来自文化方面的严峻挑战。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增强国际竞争力、提高民族凝聚力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六大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58页。)任何社会的生存和发展,都需要有一种普遍的社会认同和凝聚能力,以维护社会的协调与稳定。这种认同和凝聚能力主要来源于文化,文化具有凝聚社会共识、保持社会认同、促进社会统一的功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通过知识体系、价值观念、思想信仰和行为规范,产生凝聚和激励社会成员的巨大力量。
第三,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文化建设能够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水平,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大量的科技人才和科技成果,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开发人的智力资源。
文化建设能够使人们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形成共同理想和道德准则,提高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激发劳动者的生产热情,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从思想上保证了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邓小平指出:“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4页。)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够引导人们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引导和教育人们从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去认识社会主义;引导人们以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帮助人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从而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第一、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公民素质提出的综合要求。
其中,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是对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要求,有文化则是对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的。
四个方面构成了培育社会主义社会公民的整体标准,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第二、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体公民的素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包括文化建设在内所追求的根本目标。
在现阶段,加强文化建设就是要按照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要求引导人、教育人、培养人,逐步使全体公民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觉的纪律观念和较高的文化素质,使创造精神得到充分发挥,精神境界得到极大提高,使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不断向着更高的层次提升。
第三、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以什么为指导、为什么人服务,是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不仅决定着文化建设的目的和方向,也决定着文化的性质。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促进人们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努力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文化利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2、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双百”方针是对文化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反映了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要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努力营造生动活泼、求真务实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和艺术民主。
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鲜活的实际、火热的生活和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既是文化发展与创新的丰富土壤和不竭源泉,也是检验文化建设成效的根本标准。
4、坚持立足当代与国情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文化承接着过去又昭示着未来,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要结合时代特点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加以继承和发扬,做到古为今用,推成出新;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对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加以积极借鉴,做到洋为中用,博采众长。
5、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繁荣是文化建设的永恒主题,管理是文化繁荣发展的有力保障,两者紧密联系,相互促进。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1、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是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系的基本精神依托。
核心价值体系,不仅作用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话的各个方面,而且对于每个社会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施加着深刻的影响。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
这四个方面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动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支撑,当代中国人民不断创造崭新业绩的力量源泉;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做出道德选择的基本准则。
3、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的地位。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和谐文化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失去根本。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的必然要求。
只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拓前进的精神旗帜。才能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只有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才能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进思想共识,团结不同阶层、不同认识水平的人们共同前进。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
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马克思主义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2、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从根本上说,是由马克思主义鲜明的阶级立场、严密的科学体系和巨大的实践指导作用决定的。
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由中国共产党和工人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领导地位和思想文化建设的性质决定的。
第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由意识形态本身的特点和社会功能所决定的。
意识形态是系统地、自觉地、直接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是社会意识诸形式中构成观念上层建筑的部分。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系统的理论性、强烈的实践性、突出的价值性、相对的独立性、历史的继承性等特点。任何社会都有处于统治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而这种意识形态本身就是一种起指导作用的、具有统治功能的社会意识。这种主流意识形态只能是一元的。在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就是这样一种起指导作用的、具有统治功能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苏东剧变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红旗之所以仍然鲜艳夺目,就在于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坚持理论创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焕发出勃勃生机。
3、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繁荣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积极应对意识形态领域新的挑战的需要。西方敌对势力把中国作为意识形态的主要对手,实施“西化”、“分化”的图谋不会改变。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高新科技和信息网络化的迅猛发展,他们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大,其目的就是要动摇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搞乱人们的思想,进而改变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国内改革深化带来的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就业方式的日益多样化,决定了不同社会群体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文化选择必然趋于多样化。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带来历史进步与文化活力的同时,也对社会生活产生着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非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也会有所滋长,小生产的思想观念、封建残余的思想观念、愚昧落后的思想观念、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观念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渗透、相互激荡更加突出。在对外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思想文化领域的斗争将会是长期的、复杂的,有时甚至还会是尖锐的。
4、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真理。
马克思主义是严密而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一种最具先进性的文化,既是我国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又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灵魂。江泽民指出:“一百多年来,没有哪一种理论、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保持勃勃生机,对推动社会进步起那样巨大的作用,造成那样深远的影响。尽管现在世界上的情况有很多新变化,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并没有越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揭示的基本规律。”(《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43页。)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更需要我们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5、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坚持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作出符合我国社会发展进步要求和人民群众实践需要的新的理论概括,使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具有更加鲜明的实践特色;
要扎根于中国的土壤,把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之中,使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具有更加鲜明的民族特色;
要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敏锐把握时代特征,准确反映时代要求,使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具有更加鲜明的时代特色,从而更好地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提供科学理论指导。
(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1、理想是人们的前进动力和精神支柱,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共同理想和信念,就等于没有精神支柱,就会失去凝聚力。
理想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共同理想和信念,就等于没有精神支柱,就会失去凝聚力。理想决定行动。有共同理想,才能有共同步调。
2、现阶段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历史和实践发展的必然结论。鸦片战争以来100多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无可辩驳地证明了这一点。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着广泛的社会共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既实在具体,又鼓舞人心;既是对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也是中国人民利益和愿望的根本体现,是号召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旗帜。
第三、理想是有层次的。
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这个理想并没有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同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统一的。我们现在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努力,就是为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而奋斗。
第四、共同理想需要每个社会成员共同为之奋斗。
共同理想是个人理想的凝聚和升华,代表和反映着人们的共同愿望,要靠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来实现;要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第 25 次课 2 学时
教 师 教 案
授课章节: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五)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二)发展教育和科学
(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授课方式:理论教学 课堂教学目的及要求:
第一、了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重要性。C 第二、掌握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A 第三、理解深化文化体制改革。B 课堂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难点:如何正确理解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教学方法及手段:多媒体课件、案例分析 课后作业与思考题:
1、如何正确理解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
2、如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3、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 阅读资料:
1.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2.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江泽民: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使命》,《江泽民文选》第l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5.《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6.《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人民日报》2006年9月14日。7.胡锦涛:《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6年11月11日。课后小结:
教学内容:
(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1、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1)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一个民族在历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延绵不断的一种历史文化传统。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江泽民指出:“民族精神,积千年之精华,博大精深,根深蒂固,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成分。”(《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3l页。)
(2)时代精神
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进一步铸就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一时代精神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进步的发展方向,引领时代进步的潮流,是被全社会成员普遍认同和接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崭新的精神风貌。
(3)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关系
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的基础和渊源,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发扬和光大,时代精神的形成离不开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又为民族精神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内涵。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必须把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传统和新时期形成的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
2、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现实意义。
第一,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有利于对内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对外展示民族形象,是应对西方敌对势力“分化”、“西化”图谋的强大思想武器。第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能够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使全体人民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锐意进取,奋发图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巨大变革的时代。
伟大的时代需要和孕育伟大的精神。
在新世纪新阶段,尤其要发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努力营造良好的有利于改革开放的环境,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塑造中华民族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要不断丰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五)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2006年3月,胡锦涛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指出,要教育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1、社会主义荣辱观。
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树立社会主义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它既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精神要求和走向现代文明的思想道德标准。
2、以“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思想内涵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不仅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也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鲜明导向。
第一、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激励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光辉旗帜,我们每个人都应坚持祖国利益高于一切,自觉把个人理想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把对祖国的热爱化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力量。
第二、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所在,社会主义公民的主人翁地位要求公民在享受权利的同时,承担服务他人与社会的义务和责任,要坚持以服务、实现、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判断是非荣辱的标准。
第三、崇尚科学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基本要求。也是当代公民基本素质的具体体现,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首先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要树立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形成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第四、热爱劳动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于一切剥削阶级道德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道德观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劳动者要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劳动,充分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自己的贡献。第五、团结互助是社会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特征。求同存异、同舟共济,把各种力量凝聚起来,同心同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而奋斗。第六、诚实是立身之基,守信是兴业之本,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经济组织与经济活动参与者的立身之本,是对公民普遍的道德要求,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道德前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
第七、树立法纪意识,强化法纪观念,培养法纪精神,建立协调统一的道德秩序和法律秩序,才能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第八、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促进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精神力量,艰苦奋斗要求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活动中,不畏艰难困苦、锐意进取、坚忍不拔、奋发有为,大力提倡艰苦创业、厉行节约、勤俭办事的作风,发扬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精神。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代表了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是进一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
3、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第一、它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对于凝聚人心、提升人的思想境界,激发人们的精神活力,提供了基本途径。只有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才能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健康发展。
第二、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
只有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净化社会风气,鼓舞人们积极向上,才能形成维系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和道德风尚,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第三、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需要。
只有分清是非荣辱,明辨善恶美丑,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一个改革开放充满活力的中国,不仅要向世界展示物质文明的丰硕成果,更要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
4、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褒荣贬辱的新风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要以制度建设为根本,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荣辱观基本要求相适应的道德评价、奖惩和监督机制,形成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长效机制。
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们现在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应当在全社会认真提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
1、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1)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原有的一些道德规范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新的道德规范尚未形成,从而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等问题,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就越来越成为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2)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
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按照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的要求,坚持不懈的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倡导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2、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1)要加快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2)要着力培育文明道德风尚。
第一、积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促进人际和谐。
第二、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人的心理和谐。第三、引导人们牢固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科学发展的意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维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事物,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推动行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
(3)要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
坚持从实际出发,区分层次,着眼多数,鼓励先进,循序渐进,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思想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思想道德目标。
(4)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二)发展教育和科学
教育和科学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作用。
1、科学是代表一个国家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
(1)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
(2)科学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和保证。科学技术在提高人们思想道德水平、民主法制观念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
(3)要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培养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家,与培养高水平的自然科学家同样重要;提高全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与提高全民族的自然科学素质同样重要;任用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与任用好自然科学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同样重要。要立足国情,立足当代,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推动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研究回答关系党和国家发展的前瞻性、全局性、战略性问题,研究回答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充分发挥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的作用,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
(4)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
2、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1)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教育是现代文明的基石。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出大批人才。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教育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基。提高国民素质,必须大力发展教育。
(2)教育事业必须同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相适应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推动公共教育协调发展。
继续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重点加强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认真解决城市低收入群众的子女就学困难问题。
加快发展城乡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努力使劳动者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保持高等院校招生合理增长,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提高师资特别是农村师资水平。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管理工作,提高师生思想道德素质。引导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
(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1、深化文化体制的改革
(1)文化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建立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使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临新局面。我国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要求迅速增长;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已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高新技术正在进入文化领域。
第二、我国现行文化体制存在的弊端:高度集中;高度封闭;微观机制缺乏活力。
(2)文化体制改革的理论观念更新
第一、文化具有产业属性。长期以来,我们只看到文化的公益性,强调它的政治动员功能、思想教育功能、社会服务功能,而忽视了它的产业属性和产出功能。
第二、文化具有商品属性。长期以来,我们过分强调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把它仅仅作为宣传舆论的工具,而有意无意地回避了它的商品属性。文化产品既有意识形态属性,又有商品属性。
第三、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产品的生产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开放文化产业;市场配置资源;市场主体独立;实行经济核算。
(3)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取向和原则要求 第一、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取向
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抓紧制定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把深化改革同调整结构和促进发展结合起来,理顺政府和文化企业单位的关系,加强文化法制建设,加强宏观管理,深化文化企事业单位内部改革,逐步建立有利于调动文化工作者积极性,推动文化创新,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按照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机制,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二、文化体制改革的原则要求
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坚持国有文化单位在文化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点带面,统筹兼顾”工作方针,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2、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1)大力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事业。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事业,要坚持正确导向,把体现党的意志同反映人民的心声结合起来,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从服务于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2)文学艺术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人民奋进的号角。
作家艺术家应该以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标准要求自己,把创作自由与社会责任感统一起来,努力创作更多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优秀作品。广大文艺工作者一定要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积极反映人民心声;发扬创新精神,积极开拓文艺的新天地;做到德艺双馨,积极履行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职责。
第五篇:毛邓三试题
毛邓三试题——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解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征?(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 ①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国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②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出这个阶段。(2)利二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①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②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③由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④由文盲半文言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 ⑤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 ⑥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⑦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的历史阶段; ⑧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 ⑨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毛邓三样卷 问答题部分
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人的全面发展基本内涵。答案:(1)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2分左右)(2)基本内涵:人的不断增长的需要得到满足、人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等等。(8分左右)
2,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措施 答案:(1)核心内容:是正确处理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关系,做到协调发展;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5分左右)(2)措施: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加强环境污染治理等等。(5分左右)
3.试结合邓小平理论精髓分析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答案:(1)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要求我们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2分左右)
(2)马克思主义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具有生命力的根本所在。如果不顾社会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做出的某些个别论断,我们的思想和行动就会因为脱离实际而僵化,就不能顺利前进,甚至会发生失误。(2分左右)
(3)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才能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3分左右)
(4)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丢掉老祖宗,是错误的、有害的;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错误的、有害的。(3分左右)
四:材料分析与论述题(第一题15分,第二题20分,共35分。)
1、试述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性。答案:(1)“三个代表”思想的具体内容。(3分左右)
(2)“三个代表”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4分左右)(3)按照“三个代表”思想要求加强党建重要性:是我们党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能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使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等等。(8分左右)
2.材料:1GDP(国内生产总值)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发明之一”,目前世界上还没有更科学的经济总量指标来取代它。但是GDP又远非“完美”——GDP,不能直接反映老百姓人均实际收入;GDP,不能有效显现环保的品质指标;GDP,不能理想制约眼前利益与终极价值的统筹。GDP没有告诉我们,青山绿水又浊了几多?土地资源又没了几顷?朴朴古貌的老弄幽巷又少了几条?(资料来源:《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念:不以GDP论英雄》新华网2004年4月2日)
材料2中国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已经达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据有关研究机构计算,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每年由生态和环境破坏带来的损失占GDP的比重达到8%以上。这说明,我们的经济增长是以生态环境成本为代价的。当生态环境成本用尽以后,继续按照原来的经济增长模式发展经济,将会牺牲人类的健康,使经济增长与我们的生活目标相背离。国内外的实践也已表明,当经济增长达到一定阶段时,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免费使用必然达到极限。人类要继续发展,必须转换经济增长方式,用新的模式发展经济。(资料来源:新华网北京2003年12月11日电)
(1)结合材料回答如何正确看待经济发展。(2)结合材料回答应当树立怎样的发展观。答案:(1)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首先要抓好经济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这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基本经验。我们必须始终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然而经济发展并不是发展的全面内容,经济发展也不能单纯用GDP这一个指标来衡量。因此,发展必须有新思路,必须辩证地认识和处理与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的重大关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顺利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12分左右)
(2)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够全面,地区发展很不平衡,经济的快速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日益加大,等等。这就要求我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要更加注重统筹兼顾,做到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8分左右)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两个概念的含义
答案:“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强调过程。指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历程中,根据中国的国情和形势的变化,不断地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与建设实际相结合,与时俱进地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5分左右)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强调结果。指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逐步形成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些理论成果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5分左右)
2、简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立论依据
答案: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社会基础的重要条件。破解经济社会发展的种种难题,妥善应对关键时期有可能遇到的风险和挑战的需要。(5分左右)实现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具体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全方位对外开放时期的到来、经济社会整体转型以及全球化对提升一国综合国力竞争的要求等任务。(5分左右)
3.如何正确认识毛泽东晚年的错误 答案:(1)第一,必须明确毛泽东晚年错误的性质
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是在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失误 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是政治错误
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是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错误(3分左右)(2)第二,必须把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同毛泽东思想严格区别
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在理论上的集中表现,就是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既不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也不符合中国实际,明显地脱离了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轨道,必须把它们同毛泽东思想完全区别开来。(3分左右)
(3)第三,必须明确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在他一生中的位置 毛泽东晚年的错误虽然是严重的,但既不能掩盖更不能否定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所作的贡献。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4分左右)四:材料分析与论述题(第一题15分,第二题20分,共35分。)1.联系实际,试析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和主要内容。答案:(1)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党。(2分左右)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注重自身建设,领导人民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党的建设为民主革命的三大法宝之一。(3分左右)
(3)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党又面临一系列新问题、新任务、新考验。一是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以后,既要不断学习、探索和掌握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带领人民完成建设社会主义的大业,又要克服党内存在的以权谋私、腐化变质、官僚主义等问题,从而使党面临着执政的考验;二是改革开放中,随着社会全面进步的同时,也会出现一些负面影响和消极丑恶现象,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会传播到党内,腐蚀党的机体,从而使党面临着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三是国际敌对势力不断对我国加紧“西化”、“分化”,使我党面临着国际敌对势力和平演变的考验。只有加强党的建设,才能完成新时期赋予的历史重任,才能经受住各种考验,立于不败之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在自身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4分左右)
(4)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党的建设,就是把党建设成为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3分左右)
(5)加强党的建设,就是要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根本的是坚定不移地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根本的是把党建设成坚强的领导核心,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根本的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3分左右)
2、党的十六大指出,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下表反映的是我国2000年农业现状及2020年农业发展目标等方面具体数字。1请结合材料说明为什么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2对比表中农业劳动力占总就业比重数字,你认为应采取哪些措施来降低农业劳动力比重? 答案:1表中数字表明“三农”问题是现阶段的一个突出问题,农业劳动生产率低,50%的劳动力仅创造15.9%的GDP,城镇化水平低,只有36.2%,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仅有2253元。这些问题说明无论是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农民收入水平都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较大差距。因此,“三农”问题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意义。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全面进步,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所以,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10分左右)
2解决好“三农”问题,降低农业劳动力的比重是一个关键性的因素。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措施有:改变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非农产业,使更多的农民能够从事非农产业。为农民进入城镇就业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加快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使农民变为城镇居民,并通过这些措施使农民收入得到大幅度提高。(10分左右)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0分左右)2,论述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答案: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要处理好的一个重大的问题。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改革和发展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5分左右)
要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5分左右)3.试述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答案: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5分左右)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5分左右)四:材料分析与论述题(第一题15分,第二题20分,共35分。)1.试述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者之间的关系。答案:(1)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观点和方法论,因此,它在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三个基本内容中占据着核心的地位,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作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集中概括,同样也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理论基础,而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则不仅体现着实事求是的根本要求和实质,反过来也对实事求是起着很大的制约作用。(5分左右)
(2)实事求是的首要要求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实际出发,不仅要从客观的自然条件出发,更重要的是要从社会的实际出发,而社会实际,主要就是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状况以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必须从群众生活和群众实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才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只有如实地了解群众的生活与实践中提出的需要,才能提出符合实际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可见,尊重群众、依靠群众是实事求是内在的根本要求。(5分左右)(3)独立自主的基本点,就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进行革命和建设,使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把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事业做好,因此,独立自主就是遵照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然结论。反之,如果离开了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基本原则,也无法做到实事求是,因此,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做到实事求是的根本保证。(5分左右)综上所述,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内容之间是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关系,所以它使得毛泽东思想成为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2.下面是一组选自《论十大关系》的材料: 材料1过去为了结束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为了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我们就实行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方针,现在为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同样也实行这个方针。
材料2在国内,工人和农民是基本力量。中间势力是可以争取的力量。反动势力是一种消极因素,但是我们仍然要做好工作,尽量争取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在国际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要团结,不中立的可以争取为中立,反动的也可以分化和利用。反革命是什么因素?是消极因素,破坏因素,是积极因素的反对力量。反革命可不可以转变?当然,有些死心塌地的反革命不会转变。但是,在我们的条件下,他们中间的大多数将来会有不同程度的转变。
材料3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他们的短处、缺点,当然不能学。
(1)毛泽东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2)结合材料123,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分别指什么?二者关系怎样?我们的态度怎样?(3)分析材料3,如何理解毛泽东提出的学习外国经验的方法? 答案:(1)毛泽东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是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服务。(5分左右)
(2)积极因素就是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的力量的总和;消极因素就是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的力量的总和。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既对立,又统一,且互相依赖,在特定条件下,积极因素可以转化为消极因素,消极因素可以转化为积极因素。
在社会主义社会,工人阶级是基本的积极因素,但由于政治体制、经济体制不完善,由于官僚主义的存在,由于工作上的失误等等,可能在工人阶级内部产生某些消极因素,这就是积极因素暂时地局部地转化为消极因素。相反,反革命等敌对分子是社会主义的消极因素,但大多数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转化,做出对社会主义有益的事情,这就是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10分左右)
(3)毛泽东指出,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但一定要有分析有批判地吸收对我们有益的东西。在对待外国经验上,应正确处理独立自主与学习外国的关系。第一,学习外国有助于打开眼界,看到差距,从而激励独立自主的意志和决心。第二,学习外国有助于增强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步伐。(5分左右)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案: 第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统治中国的决定性力量。(2分左右)第二,中国封建势力已经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相互勾结,成为帝国主义奴役近代中国的社会基础。(2分左右)
第三,外国列强的入侵,使封建时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被破坏了,但封建制度的根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不但存在,而且在中国经济生活中占据着明显的优势。
第四,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某些发展,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颇大的作用,但它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本国官僚资本势力和封建势力的夹缝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经济地位脆弱,强劲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2分左右)第五,由于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实行分裂剥削政策。造成中国实际上长期不统一,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第六,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人民在经济上的贫困和政治上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上所少见的。分左右)
2简述社会主义本质中生产力目标和价值目标的关系。答案:(1)在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断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生产力目标;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这两大目标是互为条件的。(3分左右)
(2)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条件的。如果经济落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那么无论用什么办法进行分配,都无法实现共同富裕;如果企图立即实现消灭剥削和同步富裕,搞平均主义的分配政策,必然使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经济发展受到挫折,带来共同贫穷。因此提高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物质基础。(4分左右)(3)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又是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为条件的。在社会主义社会,只能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去发展经济,始终避免两极分化。如果不坚持社会主义,搞两级分化,生产力既得不到解放,也得不到发展。(4分左右)
3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分配制度的主要原因。答案:(1)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结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同时并存的分配结构。(3分左右)(2)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也决定了分配形式的多样化。由于实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承包经营等实现形式。必然产生按劳分配以外的各种分配收入。(3分左右)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各种生产要素(劳动、土地、资本、管理)都要有相应的市场评价,这些生产要素的所有者都应得到相应的收入。此外,市场经济中还需要有风险收入、以及通过社会保障获得的收入等等。总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分配方式的存在,是多种所有制经济、经营方式、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机制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4分左右)四:材料分析与论述题(第一题15分,第二题20分,共35分。)
1.试述邓小平关于“先富”和“共富”与“共富”思想的内容以及“先富”的关系。
答案:(1)邓小平的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人民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包含三层含义:第一,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从理论上和政策上否定把平均主义和社会主义混同起来的错误观念和政策;第二,先富起来的手段是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不能用非法手段谋取暴利。第三,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先富要帮助后富,不搞两极分化。(6分左右)(2)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因为在带动人们走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它至少有这样几个作用:示范作用、帮助作用、带动作用。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但又不能使全体人民同时同步实现同等程度的富裕,只能通过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先富和共富是目标和手段、目的和途径的关系,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如果离开先富谈共富,在目前的生产力水平下,只能回到平均主义的老路上去,导致共同的贫穷;如果离开共富谈先富,就可能导致两极分化,偏离社会主义的目标。(9分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