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谈低年级阅读课中的朗读指导(写写帮推荐)
参赛论文
论文题目:谈谈低年级阅读课中的朗读指导
论文作者:覃冬波
联系电话:***
通讯地址:象州县马坪乡龙兴小学
邮政编码:545811
电子邮箱:mpxx2009@163.com
谈谈低年级阅读课中的朗读指导
象州县马坪乡龙兴小学
覃冬波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的情感的熏陶。”通过朗读,把无声的语言变成有声的语言,把作家的思想感情准确地表现出来。朗读教学搞得好,有助于学生积累词汇,扩大知识面,增强语感,开掘深意,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朗读教学搞得好,能使学生在起伏跌宕,轻重有致的感情变化中受到多方面的陶冶,朗读是我们搞活语文教学,促进推普工作,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的局限,朗读无疑是学习语文的金钥匙。因此,如何在小学低年级中确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呢?我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重视良好的朗读习惯的培养。
良好的朗读习惯必须从低年级抓起。我在指导朗读时,要求学生一要姿势正确,即:两腿分开,与肩同宽,胸要挺起,双手捧书,眼离书一尺,胸离书一拳,做到“姿势不对不读书”。二要口齿清楚,声音响亮,语调自然。对一些语调和表情夸张的学生着重指导。
二、重视读得准确、流利能力的训练。
低年级朗读教学是阅读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训练,是进行阅读教学的重要方式。低年级是培养朗读能力的起步阶段。新《课标》对低年级朗读教学有明确的定位,即“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基于这个理论,教学时,我尽量做到一节课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读书,借助汉语拼音让学生自己读出汉字的读音,然后个别检查,看是否读得准确,对比较容易读错的字正音。注意做到教师少讲,让学生多读,以读为训练的主要形式,整堂课都听到琅琅的读书声。我要求学生在读书时要读准每一个字音,做到不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重复、不颠倒、停顿恰当、不顿读、不唱读,做到心到、口到、眼到,总之在“准确”、“流利”上下功夫。通过训练,我班学生在读课文时能做到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发音准确、声音亮、按句逗停顿,不唱读。
三、重视学生朗读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不变的真理,而兴趣对于朗读训练而言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学生想读、乐读,才会用心去读,才能读得入文、入情。因而教师的任务是营造一种氛围,用灵活多变的形式激活学生朗读的欲望,让学生自读自悟,提高水平。
四、重视在阅读教学中做到几个“借助”。㈠借助画面朗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低年级的课文大都配有形象、生动、活泼的插图,并且大部分插图就包含有声情并茂的故事情节。画面是引领学生入境生情,增强内心体验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先看图,说说图上画的什么,然后图文对照读课文。
如在教学《司马光》中,为使孩子们体会到别的孩子“都慌了”,引导他们观察画面,说一说从哪儿可以看出别的孩子“都慌了”。有的学生说:“有的孩子吓哭了。”有的学生说:“有的孩子吓跑了。”有的学生说:“有的孩子站在旁边不知道该怎么办?”……直观形象、具体生动的画面使学生感同身受,读起书来便倍加用情。
教学中只有当学生的情感与文本的情感融合在一起,他们对课文情感的感悟才是真切的,才能读出形,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
㈡借助表演朗读
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是诱发其阅读兴趣的有效手段。学生通过角色置换进入到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去经历、去观察、去欣赏。这样,语言文字在他们面前就不再是枯燥的符号,而是具体丰富的形象,他们就能从语言文字中看到迷人的景色,听到美妙的音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就会出现在他们面前。如教学《北风和小鱼》一课,为了指导学生读好二、三自然段北风和小鱼的对话,我先请学生做北风,学一学北风“哈哈”的笑声,做一做北风得意的样子,学生一边拍着胸脯、翘起大拇指,一边读出了北风骄傲得意的语气。再请学生做小鱼,读出小鱼的勇敢。在此基础上,同位合作,一个当北风,一个当小鱼,表演对话。孩子们兴致盎然,读得津津有味,演得妙趣横生。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与角色融为一体,忘我、忘情,感受到读书的情趣。
让学生充分扮演文中角色时,一要注意面向全体,给每位儿童提供演练的机会,使人人都投入到角色活动中,享受读书的乐趣;二是要提供选择,让儿童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和表演方式,尽可能地激发他们的自主意识,使其发挥潜能,彰显个性;三是教师的点评要与儿童扮演的角色“同一”,如“瞧,多得意的北风啊!”“你真是一条勇敢的小鱼!”……进一步强化儿童的角色意识,使其始终沉浸在角色环境中,尽情与文本对话。
㈢借助音乐朗读
音乐是一种刺激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的一门艺术,音乐最能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对渲染情景,创造气氛是不可多得。在朗读中,配上合适的音乐也是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一个重要方法。教学《春笋》一文,配上一曲悠扬柔美钢琴曲,配以优美的大自然画面,引导学生入情入景,把学生带入无限遐想的诗文中去,从轻响的乐声中,想象着、体味着、感受着春天到处生气勃勃的艺术魅力。这种热烈而微妙的教学效果,不是其他手段可以替代的。
借助音乐形象,烘托渲染课文内容,学生在美的享受中进入情境,获得情感的体验,也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如第二册《识字1》是一篇描写春天景物的韵文,教学一开始,教师就用深情的语调导入:“小朋友,冬天已经过去了,春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来到了我们身边。听,多热闹啊……”接着,播放一段春天山涧中清泉叮咚,鸟音婉转的配乐录音,让学生凝神静听,想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录音结束,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清清的泉水从山中流出。”有的说:“小燕子在空中自由地飞翔,”还有的说:“桃花、杏花开放了。”……学生的想象是丰富的,此时,教师已把学生带入了情境,已激起了学生的朗读兴趣,进行情感朗读已不是难事。
总之,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从中受感染,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邮政编码:545811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mpxx2009@163.com
第二篇:浅谈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浅谈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朗读,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一项基本功,是帮助他们从小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方法,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真切感受课文内容的有效途径,它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情趣,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学生的阅读和朗读提出了具体要求,强调学生要做到“喜欢阅读,感到阅读的乐趣”“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低年级的语文教师、学生朗读的启蒙老师,应当如何帮助孩子们实现朗读达标呢?我的体会是:
一、适当运用多媒体手段,视听结合,让学生更好地感知朗读内容
对课文内容的正确理解,是有声语言准确、生动表达的基础。有时孩子们朗读不好,其主要原因是对课文内容缺乏体会,理解不到位。运用多媒体,加强形象感知,效果明显。比如,《雪地里的小画家》中第一句,“下雪啦,下雪啦!”,这对于南方从未实地见过雪的孩子来说,无法体会到下雪的那种新鲜、欣喜的感受,朗读时就缺乏小孩那种天真惊奇的情调。借助多媒体演示,结合老师的范读与画外音的描述,寓情于景,孩子们自然读得有声有色。
再如,《一个接一个》的第一段:“月夜,正玩着踩影子,就听大人叫着:‘快回家睡觉!’„„”孩子们往往会读成:“月夜正玩着踩影子,就听大人叫着:‘快回家睡觉!’„„”明显,他们中的很多人不理解“月夜”,以为”月夜”是一位小朋友的名字呢。孩子们看了视频,很自然就理解:月夜,就是有月亮的夜晚。“瞧,在深蓝的夜空中,挂着一轮明月,几个小朋友在院子里玩得正开心呢!”孩子们犹如身临其境,朗读的激情马上就调动起来。
二、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读悟互动,把情感自然融入朗读之中
低年级学生阅历浅,感悟能力比较弱,对思想感情的表达缺乏丰富体验,这是孩子学习朗读的一大难点。因此,要引导学生通过边读边想,感受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放飞想象翅膀,学会将自己的情感体验融入朗读之中。常用方法有两种:
一是情景引入,提示学生边朗读边想画面,在头脑中“过电影”,这往往要比让学生观看视频更容易集中注意力,而且还能达到“口脑并用”的效果。如,在《小小的船》一文朗读中,有时会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美妙夜空中的月亮与星星,感受星空的神奇与宽广,把孩子天真的表情带入朗读的音色与节奏,使稚气的童声更富有渗透力。
二是提问引入,选择“易燃点”连续发问,通过孩子们的体验分享,打开想象空间,引发情感共呜,把朗读激情充分调动起来。《夜色》一课教学时,设计了一连串的提问,让孩子们在回答问题中酝酿朗读情感。我问孩子:“你们谁也有和文中作者一?拥奶逖椋?胆子小,天一黑就不敢往外瞧?”许多孩子举起了手,我继续追问:“害怕的时候怎么办?什么感觉?”许多孩子回答:“害怕的时候闭上眼睛,但睁大眼睛就不怕了。”“我会抱紧妈妈,一想有妈在身边就不怕。”“我会把头钻进被窝。”„„孩子们通过交流自身体验,在朗读时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就自然地流露出来,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
三、强化学生的语感训练,听读并重,力求读得干净利落有感情
一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小,识字比较少,很少有阅读基础,刚接触一篇课文时可能会碰到许多生字,很难较快地将课文读准确,往往不懂句子的连贯与停顿,经常出现朗读不流畅、断句不恰当等各种问题,这是较普遍的现象。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强化语感训练。通过语感训练把握好音韵、节奏、气势,使孩子们朗读得干净、利落、有感情。
首先,要求学生把句子读正确。在孩子朗读的起步阶段,允许他们“点读”,一字一句地读,做到不读错字,不漏字,不添字、不结巴、不重复。要让他们在读书的时候语速略慢一些,多读几遍,读得既准确又流利,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好基础。
其次,引导孩子学会用耳朵听。在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中,准确感受每个字词的音韵、每个句子的语调,并在听觉比较中学会准确发音。如:《四个太阳》中有句“我画了个绿绿的太阳,挂在夏天的天空。”这里的“了”“的”都要读的轻,短,音节不能拖,同时“个”“在”也不能重读。许多孩子对轻音把握得不好。老师在示范正确读法的同时,还故意用比较夸张的种种不正确读法,给孩子们作对比,让笑声充满课堂,效果自然就好。有时会请两位同学分别读同一个句子,让其他同学竖起耳朵听,并发表意见。“这里有个逗号他没停顿”“这里不能拖音”„„大家相互指点,学习热情高,进步快。
再次,指导学生用心用情读。朗读,强调读,只有用心用情读,才能读出美的音韵、节奏和气势。最有效的办法是选择课文中某些精典句,进行深入“解剖”,逐字解读,分节示范,唤起孩子的语言灵感,加深精确记忆。比如上文提到的“我画了个绿绿的太阳,挂在夏天的天空。”这句话,要真正读出韵味、气势来,并不容易。因此,在老师范读时还可以让孩子拿起笔来一边听,一边在书上做标记:我/画了个/绿绿的/太阳,挂在/夏天的/天空。同时告诉他们,这里的斜线不等于逗号,朗读时既要做到“气”不能断,又要掌握好语气的轻重快慢,让孩子们自己试着读一读,讲台上的老师犹如一位指挥家,用手势、表情引领大家读出不一样的感觉,语言的抑扬顿挫也就脱口而出,分寸感、和谐感、情味感大为增强。
四、做好个性化评价,鼓励为主,不断激发学生的朗读潜能
学生练习朗读过程中,老师要认真聆听,仔细观察,敏锐捕捉,及时发现他们的优缺点,对朗读做出客观的评价,以利学生再接再厉,不断进步。因此,老师评价不仅要充分肯定优点,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且还要指出不足,适当点拨,明确改进方向。孩子胆子小,缺乏锻炼,有时怕朗读不好,不敢大声读,生怕表现不好让同学笑话。所以老师这时候要用“放大镜”看孩子朗读中的优点,应以鼓励为主。这里,要注意两点:
一是老师用“好!”“很好!”来作简单笼统的评价是不够的,这样可能对孩子帮助不大,他们更需要有针对性的鼓励。如:“你的吐字非常清楚,听起来真舒服。”“你读出了标点的停顿,大家向他学习哦。”“哇,读得很有节奏感,大家用手当“快板”为他伴奏吧。”这种简单直接、量身定做的评价语言,会把孩子们的朗读内驱力充分激活起来,使他们越读越爱读。
二是尽量避免对孩子进行直截了当的批评,应从鼓励的角度,提出有针对性的希望,这样既能保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又能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不足、该怎么努力。如:“你比昨天进步很大,如果读得更流利一点,那就非常棒了!”“她的读书姿势特别好,挺精神的,如果能把轻音读得更清楚一点,那就更完美了。”聪明的孩子们会很高兴地接受老师的这种点拨,努力去发掘自己的朗读潜能。
五、开展课外朗读活动,内外配合,为孩子学习朗读创造良好环境
要让孩子朗读得好,仅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还要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适当开展一些课外朗读活动,课内外相互配合,营造学习朗读的良好氛围。比如:组织收看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古诗词大赛”、“朗读者”等节目,让孩子真正获得文学语言美的享受,激发学习朗读的热情。借助网络上的听书软件,引导学生多听名家、名作的朗读录音,积累知识,提高语言素养。在学校、班级、家庭开展丰富多彩的朗读活动,让每一个孩子学做有个性的朗读者。同时,利用班级微信群,给孩子们充分展示朗读才能的平台。孩子们都“好面子”,为了读好,通常会努力练上好几遍才录音,对学习朗读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老师和家长们还可以在群里评选出“最美声音奖”“朗读小明星”“进步奖”给予充分的肯定,给孩子们增添学习动力,不断提高朗读水平。
第三篇:朗读指导课教案
朗读指导课教案《半截蜡烛》为例
地点:六二班教室 时间:2008年3月14日 听课教师:六语组三位老师 朱老师的教学设计改动如下:
(一)复习导入。
1、回忆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朗读应该注意些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神态、停顿、感情、动作„„(联想)。
2、老师总结:朗读有很多技巧,哪儿要注意,注意多少,我们小学生一一做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这节课朱老师只给同学们讲一个技巧------联想。我国著名的企业“联想集团”有一句这样的话-----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这就告诉了我们,会联想对于我们是多么重要啊!
(二)创设情境。老师出示课件-----名侦探柯楠。(这时,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趣,因为对柯楠,学生太熟悉了,太喜欢了。)
1、柯楠用什么方法来从事侦探工作?(联想)他常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板书:推理)
2、师小结:(拿起课本)我们所学的文章就是线索,我们的任务就依据这一线索进行推理想象,当然了,我们也不能天马行空地胡想,而应恰如其分地联想。朱老师希望同学们用自己的声音再现当时的情景,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行!
(三)以《半截蜡烛》为例,学习展开联想进行朗读。
1、自由读课文第三小节,提出要求:把文章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当成线索,展开丰富的联想,用你的声音再现当时的情景,让没有读过的人身临其境。
学生自由发言:
生:我从“闯进”一词体会这几个德国鬼子是不经主人允许就进来的,是强盗,是恶魔。
师小结:这们同学能从人物的动作展开联想,这就是细节联想。(板书:细节)
生:我从“急忙”一词联想到伯诺德夫人的急中生智。
生:我从“顺手”一词联想到德国鬼子到别人的家里很随便,就像是到了自己的家里一样,可见他们是统治者。
老师播放课件《辛德勒的名单》片断。思考:看过录相后,谈一谈这些德国人是怎样的统治者?
生:灭绝人性的统治者。
生:他们是滥杀无辜的魔鬼。
2、自由读课文的第四小节,提出要求:你又会联想到什么?
生:我从“冒着轻烟”一词中看出危机只过去了不到几分秒钟,又开始了新的更可怕的危机。
3、自由读第五小节,提出要求:你又会联想到什么? 生:我从“慢慢”一词想到杰克很镇定。
生:我从“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联想到蜡烛马上就要熄灭了,我很紧张,真替他们一家人的命运担忧。
4、指名读第六小节。这里朱老师重点指导学生读少校军官说的那句话“当然可以了,我家也有一个像你一样大的孩子。”------朗读时要充满温情。学生试读。一节课终于讲完了,朱老师一进六年级办公室就说:“这课我上不成,别扭死了。看来,我真得上不了这样的课,我还是上计算机课吧。”朱老师叹了一口气,一屁股坐在了椅子上。看着朱老师无奈的样子,我们几位老师又围坐在一起进行了一次教研。
第二次研讨:
我们先肯定了朱老师这节课的成功之处:
1、这节课,朱老师的条理很清楚,比第一次上课有了很大的进步。
2、创设了教学情景-----大桢探柯楠,深得学生的喜爱。并能将它贯穿于全文,使整节课不显得过于散了。结构紧凑了许多。
3、注意了儿童化的语言,学生听明白了,回答问题的学生明显比第一次讲课时要多。
4、并能围绕一个朗读技巧(联想)去组织教学,避免了上节课的什么都讲,又什么都没讲透彻的毛病。
5、朱老师注意了自己的范读,较好地发挥的引领作用,学生受到了一定的感染。
当然,这节课也暴露出了很多有待改进的地方,下面就是我们第二次研讨的情况:
张黎辉老师首先发了言:“小朱,你想过没有为什么这节课你上得这么累?上得那么别扭呢?”小朱一听这话,把头抬了起来,不解地问:“张老师,你说我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你把这节课上成了语文课,而不是我们先前商定的朗读指导课,你应该发挥你自身的强项,充分运用你的嗓音,你的范读,来给学生进行展示,让孩子有一种语言的享受。你把课型弄错了。另外,你的预设的教案和你上课的内容有很大的出处,过于随心所欲了。”
这节课的升成的问题是善于颂读的朱老师,这节课到底应该上成什么样的课?是语文教学上的朗读吗?还是从颂读技巧出发,教给学生一些颂读的方法?这一问题成了我们这次教研的主要任务。
孙慧老师说:“朱老师,第6课《半截蜡烛》我们已经给学生讲过了,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学生抓住重点的词句谈自己的感受都已说得很好了。那么你在自己的朗读指导课堂上就不要再下功夫花时间让孩子再说再谈了。你的任务就是想方设法让孩子们从当时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当时的环境等细节处,产生联想,孩子说得不到位时,你可以加引指导。”
李桂莲老师说:“我也同意孙老师的意见。另外,我补充一点,在课堂上老师应该有一个帮、扶、放的过程,第三小节老师可以帮学生,重点讲;第三四小节扶着学生,让他们小组内讨论,老师可以参与他们的讨论,适当地加以指点;第五、六小节,老师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体会,会联想到什么,怎样用自己的声音再现 当时的情境。这样的按排就显得有张有弛了。”
“对,李老师说得也正是我要讲的。提醒朱老师一句,当你让学生联想过后,一定要让学生试着将他联想到的内容读一读,要求其他学生认真品味,进行评价,如果孩子朗读不到位时,就要运用老师的范读作用了。还有,我觉得为学生配乐,不失为指导朗读的好方法,因为音乐是能渲染人的情绪的。”张黎辉接过李老师的话。
张竹青老师接着讲到:“朱老师是制作课件的高手,为什么不很好地利用起来呢?在课件里插入几段音乐,渲染出紧张的气氛,孩子们的朗读应该会有所改变的。如果设计一个让孩子为书中的人物配音的环节就精彩了。这只是我的一点小建议,不知对你有帮助没有?”
“张老师,你太谦虚了,你这样一说,我都不好意思了。”朱老师摸着自己的头不好意思地说,“我想请张黎辉和孙慧两位老师共同给我备这一节课。这样我会少走弯路的。”
通过一番研讨,我们和朱老师达成了一致意见,决定和朱老师一同备这一节课,再修教案时都要注意以下几点:
1、以第三自然段为抓手,指导学生学会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和当时的环境等细节之处去展开合理的联想,并用自己的声音将联想到的内容展现出来,学生读得不到位的地方,老师要及时作范读指导。
2、其余的第四至六自然段让学生分小组自己进行讨论,要告诉学生注意运用第三自然段老师教给他们的方法。
3、在课件里插入音乐,学生朗读时一定要配乐以渲染当时的气氛,这样有助于孩子的朗读。
4、注意板书设计上要体现出教学的重难点来。建议板书可这样设计:
语气 神态
朗读 动作 联想
环境 „„
朱老师回家利用业余时间又进行了认真地修改,张黎辉和孙慧老师回到家中,利用QQ聊天的形式,共同为小朱老师备课,我们两个设计的教案如下:
朗 读 指 导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认识朗读的重要性,在平时阅读时积累朗读的素材。
2、指导《半截蜡烛》的朗读,以备课本剧之需。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这节课,朱老师就和大家一起讨论一下有关------“朗读”的问题。(老师板书“朗读”这两个字)
2、师:朗读这个词语大家恐怕在课后的要求当中经常见到。你们平时都是怎样朗读的呢?预设学生回答如下:
生1:我在朗读时,不读错字,不添字,不漏字。生2:我朗读课文时,都是大声地把课文读出来。生3:我在读课文时还带有感情。
3、师:同学们说得都不错,朗读就是清晰响亮的把文章念出来。那么朗读的具体要求是什么呢?(边说边出示课件:)朗读的要求:
1、读音正确,声音响亮,吐字清晰。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联想指导环节
1、师过渡:读得正确流利,声音响亮是朗读的基本要求,大部分同学都能做到。可是,要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就不是那么简单了。怎样才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呢?谁来说说自己在这方面的经验? 预设学生的回答如下: 生1:把句子当中重点的词读出来。(重音、朗读技巧)生2:注意声音的高低变化。(语调)
2、师过渡:其实,朗读的技巧还有很多,下面请同学们来听听这段录音。(备注说明:如果朱老师想自己范读,一定要让学生闭上眼睛来认真倾听。这样的安排,目的就是让学生只关注老师的声音,而不被老师朗读时的神态/语气/动作等吸引。)
3、提出倾听时的要求: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备注:老师向学生说完倾听的要求后,再出示课件:朱老师《大江保卫战》的声音)
4、师过渡:朱老师看到大家那专注的神态,我想你们一定是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预设学生的回答如下:
生1:我仿佛听到当时的狂风暴雨声(环境)生2:我好像听见了人们的喊叫声(语言)
生3:我仿佛看到了解放军叔叔光着脚,踩着泥泞,肩扛沉重的麻袋。(动作)生4:我仿佛看到了解放军叔叔受伤时,咬紧牙关,仍然坚持在河堤上干活。(神态)„„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进行总结板书在黑板上:环境、语言、动作、神态„„)
5、师:同学们刚才所想到的,所听到的就是联想。(板书联想)
6、课件出示:柯南
7、师:柯南大家都知道吧?他是个什么人?
8、师:他靠什么来破案啊?
生:他利用眼前收集到材料,去进行推理,想象案发时的情景。
9、师过渡:同学们说得真不错,柯南就是利用眼前的蛛丝马迹,推理出案发当时的情境。其实,我们朗读也一样,课本上的文字就是我们的线索,我们必须依靠这些线索,进行合理的联想,联想当时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并且把自己置身于联想中,只有这样,(师指着板书)我们才能够用自己的声音去给大家描绘一个生动的故事,和文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使听的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我们仍然建议朱老师为学生补充第一次讲课时的有关朗读的30%和70%理论)
三、指导朗读《半截蜡烛》
1、师过渡:刚才我们讲了朗读要注意的几点。大家马上就有一个练习展示的机会。你们的语文老师委托我在咱们班挑选几个小演员,一起去排练课本剧《半截蜡烛》。这一课,难度最大的就是最后几个自然段,老师要看看这节课谁能把这几个自然段读的最好,谁就是我们学校的小演员了!
2、师过渡:为了使大家更好地进入情境,下面请同学们看一段片段,(课件出示二战的资料)
3、师:看着这血淋淋、沉甸甸的画面,你们想说些什么呢?
4、师:60年前那一场几乎席卷整个人类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无数国家染上战火,人民饱受煎熬。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课文《半截蜡烛》中的伯诺德夫人一家参加了秘密情报传递工作。一天晚上,他们为了半截蜡烛与闯进屋子的德国强盗展开了一场特殊的战斗。(老师课件屏示第3小节的第一、二句话。)
(1)师指导学生进行联想:读这两句话时,你想一想德国军官闯进伯诺德夫人家里是不是偶然一次的事情? 预设学生的回答如下:
生:不是,德国人闯进民房进行检查,在当时是很平常的一件事。生:他们在别人的家里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很随便。
(2)师:既然这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我们在朗读时就应该用自己的声音把它再现出来。谁来试一试这第一道测试题。
生:(用平静的语气进行朗读)师生进行适当的评价。
8、老师课件出示第3小节的第三句话。
(1)师:默读这一句话,你仿佛会看到什么?又仿佛会听到什么? 预设学生的回答如下
生:我仿佛看到蜡烛在一点一点地燃烧着,光苗也在不断地跳动着。
生:我仿佛看到德国军官那可怕的脸,像恶狼一样,正凝视着这燃烧的蜡烛。随时都有可能要了这一家三口的性命。
生:我仿佛听到了伯诺德夫人那咚咚的心跳声。我感到她心里很紧张。(2)师:那你现在的心情如何?生:我也很紧张。(3)师:谁能用自己的声音读出这种紧张来?(指一名学生读这一句话)进行适当的评价。
(课件出示学生朗读的背景音乐:破门而入的声音、钟表走动声音、紧张的背景音乐、越来越短的蜡烛)
9、课件出示:第3小节的最后三句话。
(1)师:自由读这几句,你就是伯诺德夫人,你怎样读这句话。
(备注:如果学生读得不到位,老师此时可故意读得紧张、哆哆嗦嗦地把烛台端走,让学生体会出:应读出伯诺德夫人内心虽紧张,但语气却是平静、从容的,动作也是不慌不忙的。)学生试读。
10、老师课件出示整个第三小节的内容,找一名学生来配乐朗读这一自然段。其他学生进行现场评分。(学生朗读要有一个“平静----紧张----内紧外松”的变化。)
11、师:下面我们进行必答题的朗读测试。请同学们自由读第四、五、六自然段。(1)老师提出朗读要求:你喜欢哪一自然段就认真读那一个自然段,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动作、语气等,将自己融入文本之中,和人物同呼吸,共命运。(2)学生自由朗读。(3)朗读交流。
(老师分别找三个学生:一个喜欢第四自然段、一个喜欢第五自然段、一个喜欢第六自然段的进行朗读展示。)
(4)师:学生朗读之前要让学生讲一讲你仿佛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老师总结:全家人都注意力都在那半截蜡烛上面,可是又不敢使劲盯着蜡烛看。他们的心里无比焦急可是又不能表现在脸上、动作上。他们是那么憎恨德国鬼子,可也不敢表现出半点的不尊敬。就是一种怎样的矛盾心理啊。听这了几位同学的朗读,你体会到当时的情景了吗?评出朗读好的同学,并要说出你打分的根据。
12、分四人小组进行表演读第四、五、六、七自然段。老师进行巡视指导。
13、小组上台展示。
14、师:通过这几轮的测试,师生共同评选出朗读小明星。
四、与机器的对比试验结束这节课: 播放同一段文章计算机合成语音读出的文章,让学生更加深刻意识到人类语言的魅力。同学们这是计算机合成的语音,他所读出的每一个文字都好像是打字机打出来的词语一样,没有任何的情感可言。人与机器的差别就在于此,人类用来交流的语言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大作家萧伯纳说:英语的“yes”和“no”只有一种写法,但可以有100种不同的说法。语音传情达意的这种丰富的可能性和复杂性,与音乐是相通的。契柯夫也曾说:“书是音符,谈话才是歌。”这些大作家们的话告诉我们正确的朗读一定要能够展开丰富的联想,联想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语调、当时的环境等,并把自己也融入其中,做到眼到、心到、声到。努力把文本以外的信息正确地表达出来。而这些情感色彩的调味品从何而来?是靠我们平时的认真观察,用心思考,我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班上也保不齐出几位语言学家什么的? 下课
板书设计如下:
动作 神态 表情 心理 环境
朗读 联想
语气 语调 重音 停顿
第四篇:阅读教学中如何指导朗读
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现在很多老师已经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促讲,读中感悟,已经成为阅读教学的主流。
《语文课程标准》还规定了朗读的总目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朗读,顾名思义就是运用响亮的声音把语言文字念出来。一篇课文,要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神思妙笔。有感情的朗读,往往能使一首优美的诗歌、一篇抒情的散文更富有魅力。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朗读呢?下面推荐几点做法供大家参考。
一、教师范读,有法可依
要想尽快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好的范读,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心灵的启迪,美的熏陶,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做的就是提高自身的素质,理解作者的情感。教师必须深入到教材中,要把文章的道理弄清,自己先从中受到启发教育,反过来才能指导学生,感染学生。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最能把课文所表现的强烈爱憎情感直接传递给学生,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更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朗读水平,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想指导好学生朗读,自己首先要爱朗读,并且在平时的课堂上要经常在学生面前范读课文(哪怕是一篇长文章)也要选取一个片段来读。
二、技巧指导,掌握方法
朗读必须根据课文的不同文体进行朗读指导。但不管是何种文体,教师都要遵循一点:根据学生的差异,要循序渐进地培养其诵读技巧。首先做到正确:即读音正确、停顿适当、不错不漏。这是朗读的最基本的要求。其次做到流畅,即正确地把握语调(抑、扬、顿、挫)、语气(轻、重、缓、急),连贯地读下来,这是朗读的进一步要求。最后要做到传神、有感情:即能熟练地运用读音和表情,表达出文章的风格神采。这是高标准的要求。
就文体来说,课文中有诗歌、散文、小说、童话、寓言、说明文等。教师就要根据不同的文体来进行朗读指导。如朗读感情浓郁、语言优美、笔调活泼的现代文,就必须采取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一气呵成的语气来朗读。要朗读说明文,那就截然不同了,不同体裁的文章有不同的朗读要求和技巧。
三、多种练习,读有提高
朗读技巧的自觉掌握和运用不能一蹴而就,要在反复的、多种形式的朗读中进行训练。保证每节课每个学生都有朗读的机会,设计朗读的形式也要为全体学生服务。可采用齐读、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教师引读、个人自读、同桌互相检查读、四人小组评议读、开火车轮读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同时,课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朗读活动,为学生创造广阔的朗读环境。如举行朗诵比赛,让学生自己选择文质兼优的课文片断或诗歌进行配乐朗诵表演,当场评分、奖励。注重朗读形式的多样化,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读准读好文章,还能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促进学生兴趣的提高。在课堂教学法中,我们应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去吸引学生,促使学生兴奋起来,达到乐读的功效。
四、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课文字里行间都蕴藏着作者的情感,学生通过想象、联想、能够充分感受形象,揣摩作者真挚的情感,因此,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要为学生创设课文内容所需要的情境引导学生入境,入情、调动起他的想象、联想、借助他们已有的生活经历、经验感受来理解体会课文的内容,也可以用教师的描绘情境,用图画展示情境,这样学生入情入境,甚至进入角色,便容易“情动辞发”而读出情感。如:在朗读《静夜诗》这首古诗时,先引导学生读古诗(边读边听凄凉的古筝音乐),了解诗人李白被流放到外地,时值中秋佳节之际,天上月圆,人间团聚。而诗人孤身一人在外地,他看到天上的明月,忍不住低下头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这种思乡情,经过课文对照,学生们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通过对当时情境的渲染,学生心中就会激起感情的波澜,有了这样的感觉,再进一步的指导,就能通过学生的朗读把课文的意境展现出来,从而读得入情入境。
五、读后评议,促进发展
在多种读的形式中,评读是不可缺少的。评议时,教师应特别注意评价的理念和方法,充分地尊重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在评价过程中领略成功的喜悦。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加上阅读材料本身内涵的开放性,不同的学生对文本会作出不同的“解读”。所以,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养成欣赏学生看问题的不同立场、方式、方法的习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是学生读出真情实感的,能准确理解和表达朗读内容的,都应该给予充分地肯定。
第五篇: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策略课件分解
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策略
渠坝镇学校双联小学胡继锋
新课标中有明确的规定:“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是,低年级的孩子刚接触语言文字,很难正确地把握文章,有感情地去朗读,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对学生的朗读要多加指导。那么,究竟该如何指导呢?我是这样做的:
一、范读,让低年级学生有样可学
所谓范读,就是示范性的朗读。范读是朗读训练的一种方式,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低年级学生的语感还没有成熟,如果由着他们去读,对他们今后的朗读有很大的影响,就容易出现唱读、顿读等现象。低年级学生的模仿力很强,因此,范读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朗读,更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语言的音乐美、节奏美和情感美。
1、教给读书方法,让学生会读
低年级的学生初次接触朗读,不知道什么才叫朗读,所以,他们往往只会把生字连起来机械地读,这时候,作为老师,就要教给他们基本的朗读方法,告诉他们句子和句子,段落和段落之间要有自然的停顿。但是,究竟要停顿多久才合适呢?学生还是不太清楚,这时,我就告诉他们,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停顿是心中默默数,数完“
1、2”的时间,自然段和自然段之间是数完“1、2、3”的时间。刚开始,学生有一定的困难,慢慢地,学生就掌握了停顿的方法,能正确停顿了。但是,朗读仅仅学会停顿是不够的,所以,还要教给学生读好轻声、儿化和各种句子的语气的方法,这些方法光靠讲是不行的,教师要作必要的示范指导,这种示范指导无论是放录音还是教师范读,都要根据课文的特点来确定示范的时机。一般来说,当学生练了几次都无法达到朗读要求或者是学生的朗读出现偏差时,教师可以范读,如:你们听听老师这么读,想想为什么要这样读?听老师用不同的方法朗读课文,几种读法中,你们认为哪种最准确?为什么?„„这样的提问必然引起学生的注意,引起他们的思考,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使他们在教师的范读中学到具体可感的朗读知识和技巧。
2、让朗读能力强的学生的朗读,其他学生模仿。
一些比较平淡的句子、古诗的朗读等,我一般都请朗读能力强的学生进行范读。在学习《悯农》这首诗时,初读古诗后,请了两位小朋友来读,读得还算流利,但没有古诗的味道。我就又请了一位平时朗读得较好的学生来读,这一学生的朗读赢得了全班小朋友的掌声,我便借机说:“××小朋友读诗时真像一位诗人,赢得了全体小朋友的热烈掌声,那你们也能这样来读读这首诗吗?自己先试试,也可以请同桌小朋友听听。”一分钟以后,学生纷纷举手,都想展示自己的朗读成果,站起来展示的学生的确读得不错,都能读好诗的节奏。
3、教师亲自范读让学生听,更能极大地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哲学家黑格尔说过:“教师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的确,低年级学生那极强的向师性驱使他们去模仿教师,教师的一颦一笑都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教师激情的朗读是引导学生进入语文情感世界的一条捷径。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就非常注重自己的范读。在学习《小池塘》一课时,学生们都提到“池塘里的水波一闪一闪的,像一只明亮的大眼睛.”这句话比较难读。在检查朗读中,学生都没有读好。见此情景,我就对学生说:“这句话真的好难读,把我们班这么多小朋友都给难倒了。我也想试试,行吗?”当我一读完,学生们忙着练开了。可见,我的朗读被学生所接受,而且也激发了他们的朗读兴趣。当然,范读是随机的,我一般不在初读课文前范读,而是当学生读得不尽人意的时候才范读。心理学研究表明:模仿是儿童的天性。低年级是朗读教学的基础阶段,低年级的学生模仿能力特别强,如果从小加以正确引导,用心培养,一定能够让学生读出味儿来,语感也就自然而然地增强了。
二、创境,让低年级学生有感而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陶行知先生也说:“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是的,朗读训练,尤其是感情朗读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情感的参与。教学时,只有将学生的情感完全调动起来,与作者和文中主人公在思想感情方面产生强烈的共鸣,形成“心理相融”,他们的朗读才能真正到位。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要适当地创设情境,营造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
1、多媒体课件的运用
兴趣是激发学习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儿童有了浓厚的兴趣,便会对朗读产生强烈的需要,积极地投入到朗读之中。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挂图、录音和老师的体态语言等创设课堂情境,学生容易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例如在教学《江南》一课时,我让学生一边看课件,一边听录音,同学们被优美的情境所感染,好像自己身临其境来到了江南水乡,就能感受到江南的美,同时通过朗读,表达出江南的美。
2、音乐配读,激发情感
在朗读训练中,根据课文的风格和特点,选择适合儿童情趣、情感基调与课文相适应的画面、音乐,能直接刺激学生大脑的兴奋,使其迅速地步入情境之中,能更好地调节感情,促使学生读好课文。例如《小池塘》一课,文章内容蕴含着作者对春天的小池塘的无限喜爱和赞美之情。为了指导这一课的朗读,我剪辑了一段旋律优美、节奏鲜明的曲子。在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先让学生听一遍音乐,引导学生边听边把自己当作看到小池塘美景的人,闭上眼睛想象小池塘的美景。接着,我启发学生说说应如何有感情地朗读这篇课文。学生由于受到了音乐的感染,情感有了强烈的共鸣,便纷纷回答:应用惊喜、赞美的语气读。接着,我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自由练读,然后指名读。最后,我再放乐曲,让学生在急剧而轻柔、优美而抒情的音乐声中进行课文朗读。这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朗读兴趣,还激发了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趣,提高了他们的朗读能 力。
3、学生的角色移位
表演是儿童最受欢迎的表现形式。小学低年级的课文大多是声情并茂的文章,富有童趣,适合用表演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表演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使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现特点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当成课文中的主人公或课文中所描述的对象去感受事物,感受生活,体验情感。在学习《蚂蚁和蝈蝈》一课时,让学生读完后问,“小朋友,如果你是文章中的蝈蝈,你现在的心情怎样啊?”一学生说“我很后悔”我就立即引导:“你后悔什么呀?能读给大家听听吗?”然后再以同样的方式请其他的学生也参与到朗读中来。最后让学生戴上头饰,把自己当作蚂蚁和蝈蝈,表演课本剧,入情入境,成为剧中人,在角色体验中实现了“个性化朗读”和“创造性朗读”。在轻松愉快的表演中学生体会到了劳动的光荣,让学生从此热爱劳动.“没有情境的教学如同一杯清淡的白开水,学生是品不出味儿来的。”因此,在训练学生有感情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情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有感而读,不作无病呻吟.三、评读,让低年级学生的朗读快速成长
在课堂教学中,朗读评价至关重要。恰当地评价,能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促进低年级学生朗读快速成长。
1、学生互动评读,提升感情朗读的能力。
“如果你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就有两个甚至多于两个的思想。”学生之间相互进行评价,往往更具有吸引力,因为来自同伴的称赞和认可,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归属感等。学生相互评价的方式很多,可以同桌互评,小组互评,也可以全班互评。课堂上,努力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常常鼓励学生互相评价。在初读课文时,学生读完后,我经常这样组织学生评读,如“你觉得他哪个词读得特别准?”“你觉得他哪句话读得特流利?”“你想给他提点什么建议,让他读得更好?”在感悟之后组织学生朗读评 价,学生也会从欣赏的角度去评价同学的朗读,以善意的提醒去帮助同学朗读。在课堂中经常地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读,帮助别人朗读,一段时间下来,学生的互动评读的效果比较明显。
2、教师智慧评价,促进感情朗读的持续发展
评价低年级学生的朗读时,要以鼓励为主,多发现闪光点,多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因为低年级学生识字较少,阅读中出现的大多数新字要靠拼读来解决,这就决定着低年级学生不可能一步到位把文章读得非常熟练,只要读得基本正确、流利,就应该得到教师的肯定。如果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快乐、伤心、喜欢、讨厌等感情来,就要给他鼓励。比如请读得好的同学当“小老师”,给大家范读,让他体会当老师的成就感。但生生互动评价,教师鼓励评价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表面的、浅层次的,要切实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在朗读教学中,还需要教师结合文本内容,对学生的朗读作出针对性的评价,使学生在每一次朗读中都能有所收获。比如在朗读《秋姑娘的信》中的一句话“一封写给要冬眠的青蛙,盖好被子别着凉生病”时,一位学生读得很声音很大,我就这样说:“这位秋姑娘如果说话声音再小一点就更好了,青蛙冬眠了我们要小声点别吵到它,你再试试好吗?”结果第二遍学生读的很好,这样既没有打击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又能使学生明确朗读的方向,使情感朗读得到发展。
四、读悟,让学生“质”的提高
“悟”即思考琢磨,“读悟”即有感悟性的阅读,读是语文学科的主要特色,朗读和默读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只有对语言文字进行“破译”,才能感知和理解课文;只有通过读,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在传统的母语学习中,“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朱熹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指以读为主,以读代讲。以前语文教学的弊端之一,就是学生读得少,教师讲得太多。现在在师生互动中,教师的“动”主要起点拨、引导、启发作用,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组织学生参与到“读”中,在“读”上做文章、下功夫。将教学目标置于“读”中,从而收到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以读悟情的效果。心理学研究表明,朗读能发展儿童的思维,培养儿童的情感,尤其在低年级,以读代讲更显得突出,因为许 多语言具有模糊性,往往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只能凭语感去破译。“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学生对一句、一段乃至全篇课文,读得正确、流利,读出适当语气,恰当的语调,就不仅读懂了,而且也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有坚持在读中去组织、引导、启发,才能较好完成低年级的教学任务。如《乌鸦喝水》一课的第一段,主要讲乌鸦想喝瓶子里的水,却喝不着。教师首先让学生把这段读一遍,初步了解大意,接着教师引导再让学生读课文,“乌鸦开始为什么喝不到水呢?”学生通过读,弄清喝不到水的原因:一是水少;二是瓶口小。学生再读课文,结合上下文理解乌鸦为了找水,去了好多地方也找不到的情况,看到一个有水的瓶子时心情会怎样?看到水而喝不到水时的心情又会怎样?(结合看图,观察乌鸦着急的样子。)为喝到水而认真想办法时情形又会怎样?(让学生表演)教师指导学生在读时抓住关键字词展开想像,把课文语言还原为作者所要表现的生动形象,进入课文情景,体会乌鸦的心情,最后让学生读课文,学生把乌鸦看到水时的高兴,喝不到水时的着急读得恰到好处。由于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达到有感情读的要求。教师根据“渗透”的目的,精心组织有层次的读,这样学生既能让学生明确读书的旨意,又诱发了学生读书兴趣,不但学会了朗读,而且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感悟,从而把语言文字和体会思想感情融为一体,较好得完成了教学任务。总之,要使低年级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有滋有味的朗读中来,以增强他们对语言的感受力,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只要我们教师能真正地做一个有心人,想方设法让每一个学生在任何一个机会中得到锻炼,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感情地朗读,相信我们低年级那以“读书写字”为主的朴实的语文课堂会越来越充满生机,会越来越感人,会跳出串串意想不到的精彩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