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122138《孙子兵法》谋略观的历史价值探析1稿(李读)
《孙子兵法》谋略观的历史价值探析1 大理大学文学院2012级 汉语言文学本科 李读 学号:2012122138
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中国社会历史变革的重要时期,随着西周分封制度的瓦解,各诸侯国之间吞并与战乱频发,战争的结构、性质、方式等也在发生着改变。兵家,作为战争理论的倡导者,走在了时代前列,他们也是战争的实践者和参与者,孙武便是他们中的佼佼者。
孙武(约公元前545年—公元前470年),字长卿,齐国乐安人。作《孙子兵法》一书,系统述说了自己的军事理论。这是一本关于兵法、战法的战争指导策。兵法中‘以谋为本’的军事谋略方法,依‘诡道’而立的谋略原则,形成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上的一座丰碑。
物换星移,兵法中的谋略观念已深入我们的文化形态之中,两千多年来一直默化着我们对战争的认识和思考。回头来看,兵法中先人一步的谋略意识,历史价值丰富值得进一步探讨。
1《孙子兵法》中的谋略观
‘谋略’一词见诸文献,要晚于它作为军事思想用于战争实践的时间。“谋”与“略”二字的结合最早可见于秦末汉初《六韬》中的“无智略权谋”[1](《六韬•文韬》),成书于汉代的《淮南子》则首次将二字结合起来,“兵,止也。防敌之萌,皆在谋略”[2](《淮南子•兵略训》),所谓谋略,是指计谋和策略,在战争中则表现为战略、战术。兵法中的谋略大致为三类:
1.1取胜
取胜是对敌而言的,取胜是战争规则的导向,在战争中努力取胜是战略实现的方式之一,《谋攻篇》开篇即说:“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3]这里可以看出求全胜是孙子战争目的的最高境界,而求胜的手段和方法有:一方面要采取各种措施加强我方的实力,如修明政治、争取与国、量才选将、训练士卒、健全编制、明信赏罚、储备粮械等,还要制定作战战法、详察天地、利兵备战,力求做到不战则已,战则必胜,谋略原则体现为:谋定而后动、不战而屈人之兵、上兵伐谋;另一方面要了解和尽量削弱敌方,如打乱敌方的行军计划,占领有利地形、打击敌方士气、声东击西、借用自然力和策反用间。谋略理论有: 攻其不备出其不意、致人而不致于人、因敌制胜、战胜不复等;最后做到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1.2取利
取利是对我方来说的,获取一定的利益是一切战争行为的最终目的,孙子意识到了战争的利益性和残酷性,《火攻篇》说:“非利不动,非得不用„„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4] 仅从“利”字在《孙子兵法》中频繁出现50余次的事实,就可知道孙武对利动原则的重视。战争行动要以是否有利为尺度,有利则行动,无利甚至有害则停止。非利不动,非利不战是对战争的最大化避免,同时也是最大化刺激。
1.3取和(本)
《孙子十三篇•计篇》:“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5]战争是国家大事,关乎人民生死,国家存亡的根本问题。面对战争一定要慎之又慎,认真衡量。孙武对战争的认识,没有一点穷兵黩武的意思。相反,慎重用兵,战而有度,尽量争取不战,才是孙子对战争的综合考量。体现的指导原则有:兵不顿而利可全、兵贵胜不贵久。战争的最终目的仍是为了和平,力求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才是战术谋略的本意。得到一种相对和平,这是双方都能接受的一种状态。无论哪种战争,终会归回结束和停止,无论战争中运用多少计谋,总有失败的一方。只有和才是战争中双方利益实现的保障。《火攻篇》:“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温而致战。”有限战争,和谐共融思想是孙武的贡献。
2《孙子兵法》谋略观的历史价值
孙子在兵法中所体现的谋略观是对他所处的历史时期及其以前的中国社会军事谋略做出的经验总结,为中国军事谋略文化增添了绚丽的一笔。兵法对战争规律的把握和对谋略思维的阐述,在那个时代是全新的。这给后世战争谋略筹划和运用起了先验作用。‘以谋为魂’是兵法谋略的突出特点,兵法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如:模仿思维、象类思维、创新思维、逻辑思维、逆向思维、换位思维等溶于一炉。结合兵法战略战术,处处从谋略角度阐发,既有为国家利益而谋,又有为民而谋。不分大小巨细,任将用兵、行军布阵都一一安排细致周到。使全篇逻辑严密,内容全而不偏。《孙子兵法》中所流露出来的智慧结晶经久不息,以两千多年的时间穿轴流淌,越发的沉积而有蕴涵。本处以谋略观为主要内容展开探讨,在尊重历史事实和考证的前提下,以时间为标向。运用对比和实例分析的方法呈现历史价值如下;
2.1世界最早兵书
世界最早的兵书不仅是对兵法成书的定位,也是对其历史地位的首肯。《孙子兵法》的出世代表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逐步成熟,如果只用一个字来总结它的价值意义,那么一个‘早’字就足以说明。
就作品时间而言;根据银雀山出土兵简考证,结合孙武身世、生平,《孙子兵法》成书于春秋末吴国(约公元前496—453年)。而另外一部西方近代军事理论著作《战争论》的创作时间大致在1832-1837年间,可以看出作于春秋礼崩乐坏的奴隶制度晚期的《孙子兵法》比作于西方近代资产阶级变革的《战争论》和它的作者克劳维茨早了一千多年之余。
就所处社会形态来说,孙武所属的春秋晚期(约公元前451年)正处于奴隶制崩溃的边缘,新兴地主阶级壮大起来,新的封建制度开始建立。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井田制逐渐被土地私有制取代。文化上,相对宽松的文化环境和氛围,学术空前活跃。而克劳维茨(1831年)所处的德国,正经历资产阶级变命和历次拿破仑战争,欧洲封建主义和教会制度被受打击,是封建主义走向资本主义的转型期。要言之,《孙子兵法》是世界最早的兵书,无论从时间还是时代层面上说,都是当之无愧的。
2.2当时战争的分割线
《孙子兵法》的问世,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特征。春秋末期,东周王室衰落,原本分封制下的礼乐制度被摒弃,应由周天子掌握的礼乐征伐体系被各诸侯甚至是士大夫利用。周天子的权威和地位下滑,大权旁落引起权利真空。“八佾舞于廷,是可忍,孰不可忍也。”[6]就是对这一时期政治情形的贴切描述,各诸侯国蜂拥四起,纷争不断,旧的世袭贵族与新兴地主阶级的矛盾不可调和,各诸侯国为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推进变法改革实现图强。大国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吞并小国、弱国。新的阶级的确立和冶铁技术的改良等因素使得战争的形式,战争内容发生就巨大变化。如何在弱肉强势的战乱纷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是统治者亟待解决的问题,围绕这一现实问题,兵家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孙子兵法》 在具体实战中的应用实践,突破了当时已有的战争规范,改变了当时的战争格局,具有划时代的重大转折意义。春秋中晚期,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军事谋略理论,开拓了军事领域的新境界,以《孙子兵法》问世的大致时间为界,可以说,在这前后的战争形式和理论是完全不同的,将兵法作为当时战争的分割线和转折点。具体地说,有以下几点;
从‘尚军礼’到‘兵以诈立’的战争形态转折;在战争指导观念上,春秋前后经历了由崇尚军礼到提倡诡诈的转变。以春秋中期为界,在西周及以前的军事活动中普遍有军礼的存在,即“堂堂之阵,正正之旗”。西周时期所确立的古典礼乐文明,表现在军事领域方面,就是以一整套“军礼”来指导与制约具体的军事行动。
西周礼制中的军事内容记《周礼•春官宗伯》[7]掌邦礼:‘以礼制和邦国’,以‘吉、凶、宾、军、嘉’为国之五礼,故军礼为国家的基本礼制之一。凡兴师动众之事,如大均之礼、大师之礼,皆以军礼行事,为军礼的组成部分。《夏官司马》掌邦政‘以军队平邦国’,里面专讲军制,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此国二军,小国一军,军将皆命卿”[8]《夏官司马》里所列各项军事活动,均是日常常规训练,并无实际战场的运行规则。专讲战争形式的属《礼记•王制》中描述出征前的准备事宜:“天子将出征,类乎上帝,宜乎社,造乎祢,受斧钺,”[9]说明了战前的仪式,这种仪式目的在祈求神灵保、提升军队士、取得开战合法性等。战争中的军礼包括:观兵(观兵以威诸侯,周武王伐纣时,曾在孟津(今河南省孟津县东北)举行了盛大的阅兵活动,会合八百诸侯,共同讨伐殷纣王。两年之后,周武王再次在孟津举行大规模的阅兵活动,同时宣称伐纣,要替天行道)吹律听声(指挥军号战鼓的奏响以激士气、成列而鼓)、致师(挑战信函、言语),在战争中须遵循的军礼原则有:不灭国、不加丧、不越份,尊礼制。等到战争结束后,仍然有策勋、数军实、饮至等战后之礼。在《汉书•艺文志》中这样说到:“下及汤武受命,以师克乱而济百姓,动之以仁义,行之以礼让。”[10]春秋及西周之前,这样的仁义礼让之师才是军礼规范下的军事武装。在战术方面遵循“以礼治军”原则者,当以宋楚泓水之战最为典型;
《左传•僖公三十一年》[11]载:公元前638年,郑伯入楚,意在承认楚之大国地位,宋襄公极为不满,兴兵伐郑,楚乃兴兵伐宋救郑。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 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既济,完全渡河;成列,摆好阵形)。楚人半渡之际,本是进攻之良机,然不合于“礼”,故宋襄公不为。既济而未成列,仍是攻击之良机,然宋襄公仍不进击,依然是不合于礼。及至楚军既渡而成列,宋师进击则大败,宋襄公本人也被射伤了大腿。对此,宋襄公还振振有词:“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头发花白的老人)。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宋襄公坚持以礼治军的原则,他代表了以礼治军时代的声音,也体现了他的基本信念,即使失败了,也要为以礼为固的军礼辩解。宋襄公泓水之战失败的原因,一方面是小国争盟,祸也,另一面是古军礼已经完全不能适应新的战争需求,在复杂的军事中发挥不了任何积极作用。这也宣告了‘以礼治军’时代的终结。从此,‘以谋为本’的变诈之兵替代了军礼,以谋略为第一位的兵法兴起。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对春秋战争特征总结是:“自春秋至战国,出奇设伏,变诈之兵并作。”[12]准确的说应该是春秋末至战国,诡道并作,因为春秋前期,任遗留有‘仁义礼让’之风。《孙子兵法》总结了前人经验,形成独特的谋略观,之后,战阵之间不厌诈的诡道观取代了仁义礼让的色彩。兵法《计篇》说到:“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进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扰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孙武列出十二条诡道方法,并将其思想凝结为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春秋后期,社会变革日趋剧烈,战争的面貌已不同往日,徐勇先生认为:“诡道制胜思想的提出,是中国军事思想发展史的一个划时代进步,是对用兵问题上‘以礼为固,以仁为胜’的陈腐观念的极大冲击,他适应时代的需要,符合战争活动的本质属性,值得充分肯定。”[13]战国之时,诸侯并战,兴师不请于天子,诸侯争夺霸主地位,期间发生大小战役400多次,战争规模不断扩大,战事频发,程度日益激烈,战斗方式也发生变化。具体战争内容是:两军相敌,无论是列阵之前,还是列阵之后,无论白天、夜晚,何时何地,诡诈之术都已普遍通用,在战术上表现为,声东击西、突击奔袭、出奇设伏、迂回作战等。总之,自《孙子兵法》起,军事理论的重心转移到了谋略、计谋上,围绕战争如何制胜,军队怎样 建设,士兵战斗力的凝聚问题,孙武的诡诈之道在战争中扎根生长,在实战中展现了其功利和现实的一面。到春秋晚期,欺敌误敌、避实击虚的诡诈作战方式进入了全面成熟阶段,当时著名的大战就有,例公元前570年,楚令尹子重遣邓廖率组甲三百、被练三千进攻吴国。吴军利用楚师轻敌疏忽的弱点,进行截击,大破楚师,擒获邓廖,并乘胜进击,夺取驾(楚地)。公元前560年吴楚庸浦之战中,楚军诱使吴师深入预先设伏地区,突发伏兵,大破之。其中属孙武亲身参战的柏举之战[14]最能应正兵法的实践性。
“公元前506年,吴军攻破楚都郢,吴国声威大震,成霸业。吴楚之间战事连连,直到吴王僚时期,双方仍各有胜负,阖闾夺取吴国王位后,采用伍子胥计谋,分兵数支,频频出击以调动楚军,楚军四处奔波,疲惫不堪,渐处守势,吴军趁机夺取许多城池,阖闾九年(前506年)冬,吴王征求孙武意见,亲征,以唐、蔡军队为先导,吴军乘船抵蔡,在淮南登陆,在豫章一带与楚军隔汉水对峙,楚军接连败北,吴楚又于柏举列阵而对,阖闾之弟夫概带领部下五千士兵突袭楚军,楚军溃败,吴王率领大军长途追击,在清发水追上楚军,趁楚军渡河至水中央时,猛烈进攻,楚军残部逃跑,在雍澨又被吴军伏击,吴五战五捷,抵楚都郢,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以泄愤。”这是孙武对自己兵学智谋的战争实践,在战争中,吴军灵活机动,因敌用兵,以迂回奔袭,后退疲敌,寻机决战,深远追击的战法而取胜。此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以少胜多、快速取胜的经典战例。这是以往战争的规模和方式无法比拟的,此战,那种“击鼓而战”堂堂之阵的战法已被抛弃,运用智谋取胜已是人所共识。以《孙子兵法》为界限,其前后战争差异具体如下表;
孙子兵法前后战争基本内容比较表 时间分段
战争要素 夏商西周至春秋中后期(公元前476年)孙子兵法问世之后的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以来
战争观念 注重军礼,以礼治军,维护宗族制度,以礼为固 注重实战,兵不厌诈、战争基本宗旨 尊王攘夷、会盟,‘九合诸侯不以兵车’ 兵
以谋为本,不战而屈人之战争目的 征伐不义 以利动,逐鹿中原 军事原则 不加丧,不因凶,正大不诈,不灭国 知己知彼、以正合以奇胜、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战争善后措施 采取宽容态度‘服而舍人’ 燔溃其祖庙,刭杀其万民,覆其老弱,迁其重器[15] 理论作品 《军礼司马法》
《孙子兵法》
避实击虚、兵贵神速,有生力量兵役 国人当兵,野人不当兵 鼓励参军,普遍兵役制 战争方式 堂堂之阵、正正之旗,击鼓而战
出奇设伏,依计而行
战争规模、范围、战力 规模较小、集中于黄河流域,以军事威慑、服从 参与兵力众多、扩展到江淮汉水流域,步兵骑兵盛行
综上所述;以春秋中后期为界,把当时的战争分两个阶段,从表中可以直观看到《孙子兵法》诞生后给战争的诸多方面带来了转型和变化,孙武当然不是第一个在战争中利用谋略的人,(在晋文公称霸过程中,其元帅先轸用报施救患之计,助晋取威定霸,所以孔子说晋文公诡而不正)但他是第一个系统总结先秦以来军事理论的,战争观念自此完成了由崇尚军礼到推崇权诈的历史嬗变过程,实践的进步和理论的发展丰富了战争形式和内容。从兵法来看,春秋时期的确是中国军事文化成熟的关键阶段,《孙子兵法》也开创了中国军事谋略的新篇章,实现了由礼到谋的根本变化。从非主流到广而用之,从军礼到诡道,从正到变,从征讨不义到春秋无义战,兵法中的谋略给古代战争带来了跨越和转折。
2.3后世之模本
《孙子兵法》早在战国时就广为流传,“境内皆言兵,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汉唐则被称为兵经,明代茅元仪《武备志•兵决评》中:“前孙子者,孙子不能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16]这虽然不是十分中肯的评价,但也侧面佐证了兵法在军事上的重要地位。兵法开创了用谋于兵的先河,是后世兵法谋略理论的主要源头。
兵法为后世兵学理论的成书提供可鉴之笔,军事著作常征引兵法中的文句,如:《吴子》、唐代《李卫公问对》、宋代的《虎铃经》、元代《百战奇略》、戚继光的《练兵实纪》等都继承了兵法中的谋略思想;军事家、战略家直接汲取兵法中的战斗经验,减少战场上的伤亡和失误,成为制胜法宝;兵法在后来的具体应 用过程中,也被诸多领域涉猎。因为兵法思维方式的开放和谋略艺术的灵活,它揭示的是竞争活动的一般规律和普遍原理,在企业管理、行政、商业经营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由于兵法直触厉害关系,不顾及现下道德成分和价值观,在和平年代被视为唯利是图之术,是阴谋诡计,不适合做教材。
3对《孙子兵法》谋略观的历史价值审视
孙子对战争的认识论到慎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火攻篇》,它将国家之根本利益作为兴兵作战之惟一目的,将现实利益视为“慎”的存在基础,要以“利”衡量战与不战;以“危”衡量战与不战;以“胜”衡量战与不战;以“知己还是知彼”衡量战和不战,争取做到兵不顿而利可全。西方克劳维茨认为:“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17]克论述说,政治决定战争,二者是目的与手段的集合。这与孙子对战争的理解大相径庭,克的战争观使得政治阴谋家大肆鼓吹战争,西方国家借此殖民侵略,转嫁战争灾难。而在东方,受孙武战争观和古军礼的熏陶,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侵略或殖民过其他种族和国家。这是十分可贵的民族情结。《孙子兵法》有着深层次的历史价值和历史意义,它所推崇的谋略思想也是经得起推敲、实践的,我们应该用正确的态度正视它,并加以合适的运用,审视它的历史轨迹,可以得出;
3.1谋略观改变着战争
《军礼司马法》开篇《仁本》写到:“古者以仁为本,以义治之谓之正,正不获意则权,权出于战,”[18]这里明确提出仁、义为战争的根本立足点,运用诈术取胜则不耻,战争要和于道义,形成了争义不争利、以仁为胜的古代战争风貌。而《计篇》说:“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智”即将领敏锐的判断力和分析能力,要求在复杂的作战环境中做出准确的判断。孙子把‘智’放在选拔将领的第一位,在战争中也要求充分发挥谋略的作用,形成了后期不谋不战,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战争特点。不同谋略思维指导下的战争,结果和内容就会存在反差。到今天,有战争为宗教信仰而战,把信仰放于第一位,如:巴以冲突。有以利益而战,如:海湾石油战争。这都改变着人们对战争的认识、认知,同时改变着战争。
3.2谋略所涉及的因素增多
孙子在十三篇中系统论述了战争运行机制中的各要素,如政治因素(外交、国君意志、制度),经济因素(粮草、车乘、兵马,武器装备)军事因素(士兵、将领、军法),自然因素(地形、气候、山河)。但随着生产力,生产关系的不断变革,在今天的战争背景下,战争空间和维度扩大,各种因素错综复杂,在战争中,宗教信仰、种族歧视、舆论、核威胁、恐怖主义等各种组织参杂其中,在竞争中,强大的军事力量已不能反映战争的全部,国家软实力同样不容忽视。在军事斗争渐趋隐蔽的形势下,要做到知己知彼,考虑到所有谋略因素,几乎难以实现。例:美伊战争,由于战争双方军事实力的差距,结果没有什么悬念。然而,战争的进程却扑朔迷离,让很多军事专家大失水准,战争持续9年之长,当美军以为全面控制伊拉克获得巨大利益的同时,美军地面部队深陷其中。伊拉克难民成灾,恐怖主义蔓延,伊拉克民族、宗教关系复杂,派系明争暗斗,社会治安混乱,伊拉克的和平发展重建之路任重而道远。美军军费开支巨大,美国并未达到预要的效果,于2011年撤军。美国撤军正是由于战争因素的复杂和利益的最大化实现。
3.3战争的礼与利复杂交错
春秋战国是一个社会动荡,战争连绵的时代,《孙子兵法》的出现正是时代潮流的迸发,诸侯争霸,群雄并立,为利而战在战争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在弱肉强食的军事竞争中并无什么不妥。而在当下,相对安稳的国际环境中,寻求长久和平发展成为时代呼声,但某些大国仍野心勃勃,打着维护和平的旗号,干涉别国内政,实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行自己的人权主义。发动战争的一方为制造有利舆论氛围,寻求出师有名,常披上先礼后兵的嫁衣。二战之后,在联合国及国际组织的舆论压力下,谁都不愿背上战争罪名和骂名。战争之礼变成为掩饰战争意图的工具。礼的背后,谋略的内涵得到发展、创新,是各国利益的争夺。现下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及第三世界国家的双重标准正是强权政治的产物。例:美国利用联合国名义,议论中国人权问题;1990年8月美国实施“沙漠盾牌”计划,以联合国的名义组成了一支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进驻海湾;美国政府绕过联合国安理会,自行与盟友就叙利亚政府使用化学武器采取惩罚行动; 1999年北京时间8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违反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使用导弹悍然袭击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事后以误炸为由,制造舆论。以上例子说明,在更加复杂的国际形势下,谋略意识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处理各种问题时,我们要 变得更加智慧和有效。
从以上论述来总结,沿着时间的足迹,通过对比和事例分析,可以看出《孙子兵法》的谋略观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内涵,它就是开启中国古代军事谋略时代的关键之匙。孙子的可贵胆识在于,当很多人还在对春秋战国新旧战争方式和作战思想的更替感到迷惑、面临两难选择的时候,当很多人还在古军礼与“变诈之兵”经纬交错的十字路口徘徊、犹豫的时候,他则站在时代军事变革的前沿,深刻认识和把握军事领域正在发生的变化及其趋势,并透过表象去洞悉战争活动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进而大胆突破传统礼制的束缚,从理论上直言不讳、斩钉截铁地提出“兵者诡道”的思想,并把“诡道”思想作为其战争和作战指导理论的核心内容,从而对当时的军事理论和军事实践发挥了引领、表率作用,对中国军事思想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使兵不厌诈走上了历史舞台,让后人看到军事谋略的广阔空间。
历史价值是随着时间推移而形成的特定历史评价,《孙子兵法》谋略思想在一定的时期仍会有不同的理解,当今,兵法中的谋略被应用到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这正是它的当下价值。《孙子兵法》的智慧将为中国军事谋略文化的发展谱写出新的篇章,也将为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新贡献。
注释
[1]姜子牙著.徐玉清编.六韬•文韬•上贤[M]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第一版.2008年4月,第47页.[2]刘安.淮南子•兵略训[M]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年8月,卷15第276页.[3]霍艳武编.孙子兵法[M]辽宁:万卷出版公司,2012年9月第五次印刷,谋攻篇第44页
[4] 霍艳武编.孙子兵法[M]辽宁:万卷出版公司,2012年9月第五次印刷,火攻篇第246页
[5] 霍艳武编.孙子兵法[M]辽宁:万卷出版公司,2012年9月第五次印刷,计篇第1、2、12页.[6]孔子.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12月,第三篇第1问,第73页.[7]钱玄编.周礼[M]湖南:岳麓书社,2001年7月,春官宗伯卷21第113页.[8] 钱玄编.周礼[M]湖南:岳麓书社,2001年7月,夏官司马卷第127页.[9]吕友仁.礼记[M]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年1月,王制第五第267页.[10]班固.汉书艺文志[M]杭州:三联书店,2011年1月,第183页第274页.[11]左秋明.左传[M]湖南:岳麓书社,1988年12月,第372页.[13]徐勇.先秦兵书通解[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6页.[15]墨子著.李世化编.墨子非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年2月,178页.[16]茅元仪.武备志[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1年3月.[17]克劳维茨.战争论[M]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1月,764页.[18] 黄朴民.中国古军礼的丰碑《司马法》导读[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54页.参考文献
[1] 韩红宇.先秦军事谋略的内容及时代特征[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2] 程远.先秦战争观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报,2005年4月:第43页.[3] 李兴斌.论孙子兵法对中国古代军事谋略学的构建[J].军事研究所,1999年.[4] 秦然.《司马法》、《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军事思想比较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5]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6] 姚振文、吴如嵩.新中国成立以来《孙子兵法》研究述略[J].滨州学院学报,2014年10月,30卷第5期,7-9页.[7] 李零.关于银雀山简本<孙子>研究的商榷——<孙子>著书时代和作者的重议[A].文史[C],四川:中华书局出版社,1979年,第7辑.[8] 金精.《孙子兵法》十三篇成书是公元前514年[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2期.[9] 史林.孙子兵法辞典[M].沈阳:白山出版社,1998年.[10] 范文江.纳学柱.论孙子兵法谋略思想与现代战略信息战战略用谋[J].郑州: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兵指挥学院.科学信息报.2011年13期.[11] 朱顺龙.春秋史[M].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12] 曾宪通.试谈银雀山汉墓竹书<孙子兵法>[J].广州.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年05期.[13]王向清.论孙子兵法的谋略思想[J]长沙:长沙水电师院社会科学报,1995年1期.[14]杨雪琴.《孙子兵法》中的谋略思想探析[J]南京:南京政治学院报,2004年第3期.[15]黄朴民.从以礼为固到兵以诈立—对春秋时期战争观念与作战方式的考察[J]北京:中国人民大学报,2003年第12期.[16]金大伟.浅析春秋战争作战方式的诡道特征[J]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编辑部,2011年第7期.[17] 周洪.春秋时期的战争礼[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2007年第5期.[18] 赵庆淼.试论春秋战争中的礼[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19] 徐杰令.春秋战争礼考论[J].东北师大学报.2000年第2期.[20] 韩再峰,黄儒敏.论春秋战国的战争观念[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第6期.[21]李文庆.孙子对中国军事谋略文化的影响及意义[J].滨州学院报,2005年10月,第21卷第五期.修改意见:
一、第一部分论述不规范:要论谋略总体,则谋略何止兵法一端;论兵法谋略,要论具体计谋,则不只“三取”,前人列三十六计,尚不足以概括其万一。因此,只能从总体上对兵法谋略进行概括。
二、校对非常马虎,许多下载部分格式也不调整,标点符合不规范。列为红字的都是有问题的句子,个别我已修改。
下载本稿,必须在下载稿上修改,不要更改格式。
第二篇:2012122138《孙子兵法》谋略观的历史价值探析文献综述2(李读)
《孙子兵法》谋略观的历史价值探析
文献综述2 大理大学文学院 2012级汉语言文学本科 李读 学号:2012122138
指导教师:何永福 副教授
《孙子兵法》又称《孙子兵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兵书,也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汉书·艺文志》记到“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1】司马迁《史记》亦记载:“(孙武)以兵法见于吴王阖闾。阖闾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2】《孙子兵法》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湛、逻辑缜密,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兵法中的战略战术思维久经检验,随着时代的发展仍历久弥新,影响至今。
自《孙子兵法》诞生之日起,关于他的学说就没有停止过,兵法中所体现出来的谋略思维和思想正是兵法之精髓,兵法谋略观之先验是一大亮点。两千多年来,随着时间的沉淀和洗礼,其历史价值也越发清晰和完整。
一、《孙子兵法》成书时间及作者的定位
《孙子兵法》的成书问题和作者问题时常相互关联,不过问题都得到了有力的论证。
1、作者研究
关于作者,最大的争论是孙膑和孙武两人,及其他们之间的关系问题。《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有两个“孙子”,一是春秋后期吴国的将军孙武,一是战国中期齐国的军师孙膑,他们各有兵法传世。《汉书·艺文志》“兵权谋家”记载有《吴孙子兵法》和《齐孙子》两种,唐代训诂学家颜师古注前书的作者是“孙武”,后书的作者是“孙膑”。孙武(约公元前545年—公元前470年),字长卿,齐国乐安人,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孙膑(生卒年不详)战国初期齐国人。根据《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载:“孙子者,名武,吴人也,善为兵法。辟隐深居,世人莫知其能。胥乃明知鉴辩,知孙子可以折冲销敌,乃一旦与吴王论兵,七荐孙子。”这里把孙武看成吴国人,另有吴国伍子胥向吴王推荐说:孙子精通韬略,有鬼神不测之机,天地包藏之妙,自著兵法十三篇,世人莫知其能。诚得此任为将,虽天下莫敌,何论楚哉!这与孙武的生平十分接近。现代研究者曾宪通《试谈银雀山汉墓竹书<孙子兵法>》一文论证早在西汉前,《孙子兵法》就是一部完整的,独立的兵书,而且它的作者就是孙武。
2、作品研究
由于对《孙子兵法》的误解,《孙武兵法》和《孙膑兵法》都可以称‘孙子兵法’。直到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两座汉墓中发掘出土的《银雀山汉墓竹简》中包含了《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六韬》等兵简传本,兵简的出土解开了《孙子兵法》的作品问题。
朱顺龙编《春秋史》对孙武和《孙子兵法》的关系做了说明:“吴王阖闾即位后,吴行人伍子胥将孙武推荐给阖闾,遂献兵法十三篇。”认为孙子十三篇为吴孙武所作,【3】《韩非子》和《荀子》中分别说“藏孙吴之书者”【4】和“孙吴用之,无敌于天下”【5】先秦古籍把吴起、孙武看作兵家之祖。同为兵书的《尉缭子》,明确说到了“有提三万之众而天下莫能当者谁,曰武子也。”显现了孙武的用兵谋略。
二、对《孙子兵法》文本层面的探讨
后代对《孙子兵法》(以下缩称兵法)进行了多方位的探讨和解读,其中最关注的就是兵法的基本内容和框架,包括了对兵法所记十三篇的注释、解读、校对等。具体分为以下小类;
1、版本校勘,研究者对孙子所著及后人翻行的版本进行分析和确认,有简本《银雀山汉墓竹简隶书抄本》、十一家注本《宋本十一家注孙子》、武经本《武经七书》等,这些版本原始的保留了《孙子兵法》的原样和基本内容。而《孙子兵法》主要流传版本有: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影宋本《魏武帝注孙子》、清朝孙星衍校刊《孙子十家注》本等。此部分权威的学术观点是服部千春和刘春生先生的《孙子兵法的版本与校勘研究》,论文对古本《孙子》的比较研究,认为前人版本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参照历代对《孙子》的古籍引文,探明了《孙子》版本流传线索,建议重订一个接近古本的新校本。
2、集注和校评,即对兵法进行原文和文体的注释、详解。这部分的学者针对原文所表述的内容,结合现实和自身经历,加入自己的语言,润色而成释本。总而概之,可以称为整理本和检索本。历代文化人对兵法的注读或评说众多。三 国时的曹操所成《孙子略解》开注释之先河,例:《孙子兵法》原文,“予之,敌必取之。”曹操评曰:以利诱敌,敌远离其垒,而以便势,击其虚孤特也。【7】杜牧、陈皞也有注本,被后人沿袭推崇;近代的《孙子兵法词典》还专门检索和挑选兵法中的难词疑句进行解注,方便我们理解原文本义,进一步还原文本和作者;在当下院校学术中也有解读,比如复旦大学吴如嵩《孙子兵法浅析》、南京大学的《孙子评传》等已是大学生必读之物。
3、“百科全书式”的集成,《孙子兵法十三篇》全文共六千余字,内容直面了兵法中的各种因素和结构构成,言说了一部战争取胜的哲学,作为一套完整的军事理论著作他的影射已延伸至社会的诸多方面和细微之处,随着长时间和平的氛围,兵法中的技战术,谋略,和价值观被更多人和社会认可,兵法成为智慧和获得最佳利益的代名词,例,编为兵书中的一部分的《中国兵书集成》;改变入视点的《孙子兵法书》;单论其中的某一面的书,如:谋略观、战争观、财经论、心理战等,这类书从生活中的各领域引用了兵法中的思想理论并加以改造自成一家之说。
三、对《孙子兵法》中的谋略观研究整理
《孙子兵法》作为一本实质的作战指南书,总结了一系列的兵法观点,这是孙子亲身历写的军事书,在字里行间深究其思想脉络,会发现孙子把毕生智慧融入到了兵法之中,形成了自己的谋略见解和认识。从战争一开始的战略运筹、到战争中作战指挥、再到战场计变、以及战时军事地形、地理的应用,甚至特殊条件下的作战。无一不用到计谋和战略,这是对个人谋略观系统性,条理性,科学行,理论性等多方面的考量和检验。其中的佳句层出:“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等。【8】这些战争取胜之法一直经受住了时代和历史的考验,是科学可信的谋略思维。现行整理本《孙子兵法》选取了中国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战役与原文结合,配以古版画为插图,指出其中的谋略思想;以现实战例提炼出系统的谋略思想,总结制胜或致败的原因和因素,给实战提供了经验和方法。《先秦战争观研究》一文,从战争观入题揭示了战争内涵,并认为‘谋略观属第三层面’(功利战争观)。【9】还有《春秋时期中西方战争的比较》从国家制度,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和主客观因素分析了战争的目的、原则、中心形成的不 同。在战争谋略上,中西方在那一时仍有巨大差异。《基督教战争观浅析》、《对孙子兵法诡道的认识与理解》等一批论文学说则更具体地论述了谋略中的诸多方面。
四、与《孙子兵法》谋略观的历史价值相关的论文、学说
与《孙子兵法》谋略有关的论文层出不穷,由开始时是宏观说明谋略的精髓,意义、价值,到微观的与现代管理、商业、运动、交际结合。如:《从孙子兵法谋略思想的角度探究篮球进攻战术》认为球场战术与兵法思想有相通之处,摸索出适合的战术可以实现,具有代表性性的论文有《论孙子兵法对中国古代军事谋略学的构建》,此篇认为《孙子兵法》构建了中国古代军事谋略学的基本框架,使中国古代军事谋略学大致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并从而成为我国古代军事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促成了中国古代军事谋略学的形成和成熟。而《孙子的全胜策》论证说‘孙子谋略思想的核心是求全胜’,【10】意在指政治还是暴力利益上的全胜。《论孙子兵法谋略思想与现代战略信息战战略用谋》一篇透过孙子兵法本身,发掘其思想内涵,从战略用谋模式构建、心理调控、技法创新三方面,总结了谋略在军事战略上的含义(三层次:‘知己知彼’的认识论,‘筹算预测’的决策论,‘相机制敌’实践论)。【11】
总而言之,从所见之范围来看,综合学界各方的研究成果可以得到结论。《孙子兵法》问世以来,一直被人们追捧和以予置评,历朝历代研究者辈出,无论是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还是升斗小民,走街贩串之人,都在其中找到了交点,并各抒己见借此立言著书。若把兵法放在战争和和平时期来比较,显然战争中的人对《孙子兵法》的利用和参考更为直接的表现在军事和政治上的利益分割,大批战争人才结合实际地开发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军事理论和著作;而相对和平的年代里,人们偏向于对《孙子兵法》的整理、论证和多方位延伸。自1976年改革开放以来,对兵法的研究逐趋鼎盛。研究的目的不在局限于某一方面和某一领域,研究的水平、水准不断提高,研究方法多样。从事专门研究的人员也越来越多,学术氛围积极活跃,这使后来者只能做些见缝插针的工作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涉及到兵法谋略观的历史价值篇目很少,相反,有人觉得《孙子兵法》已经过时、滞后,不必老生常谈。所以笔者认为在这方面需要我们有正确的认识和判断,不可否认兵法有探究的空间和余地,我可以展开这方面的对比和分析来进一步讨 论他,把他呈现在大众面前。
参考文献
[1]班固.汉书·艺文志[M].北京市:中华书局出版社,1962年.第六册:1743页.[2]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M].湖南省:岳麓书社出版,2001年9月第二版.卷65第五.[3]朱顺龙.春秋史[M].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4]韩非子.韩非子·五蠹[M]: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5]荀子.荀子·议兵[M]山西省: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年.[6]尉缭子.尉缭子·制谈[M].河北省: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一版一印.[7]霍艳武.孙子兵法[M].辽宁:万卷出版公司,2010年8月第一版.2012年九月第五次印刷:第86页.[8]曹操.孙子集注[M].西安市:三秦出版社,1998年.[9]程远.先秦战争观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报,2005年4月:第43页.[10]草庐公.孙子全胜策[A].太原:中国知网.[11]李兴斌.论孙子兵法对中国古代军事谋略学的构建[J].军事研究所,1999年.[12]路印林.《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的哲学思想[J].军事研究所,1987年03期.[13]吴春秋.《孙子兵法》为何魅力无穷[N];军事科学院研究,中国国防报;2002年.[14]李际均;从《孙子兵法》看当代国际安全[N];光明日报;2002年.[15]杜家琪;古代兵法谋略的实践片段——轨迹线和结合点[J];管子学刊;1993年04期.[16]孙鹏飞.从《孙子兵法》谋略思想的角度探究篮球进攻战术[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17]韩红宇;先秦军事谋略的内容及时代特征[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18]秦然;《司马法》、《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军事思想比较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19]刘鲁民.中国兵书集成[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第367页.[20]史林.孙子兵法辞典[M].沈阳:白山出版社,1998年.[21]袁行霈.中华文明史[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1082页.[22]服部千春,刘春生 孙子兵法的版本与校勘研究[J],天津,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6期.[23](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M],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31页.[24]银雀山汉墓竹简[A],山东,山东博物馆,1972年4月.[25]曾宪通.试谈银雀山汉墓竹书<孙子兵法>.[J],广州.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年05期,修改意见
注释不合文体格式要求。参看一下别人怎么写文献综述。
1、先下载2012122138《孙子兵法》谋略观的历史价值探析文献综述2(李读)。
2、更改下载稿的文件名为:2012122138《孙子兵法》谋略观的历史价值探析文献综述3(李读)。注意,不要更改我调整后的格式。
3、按“修改意见”进行修改,不要删除“修改意见”。
4、用附件格式将文稿3发回来。
第三篇:孙子兵法谋略读后感
网友推荐答案
《孙子兵法》的魅力在于他是中华5000文明的结晶,他蕴涵了普遍的、朴素的、辨证的真理,孙子兵法谋略读后感。在这里我们不能把其视为万古不易的真理,也不能把他捧上高高的神坛。但是,我们现在又必须把他捧上神坛,这不仅是因为数千年来《孙子兵法》和孙子在国人的心目中已经成为百战百胜、决战决胜的钢铁统帅的代名词及其圣经,更重要的是,其文笔简约,正因为简约,可以引申出无限的联想和解释,言简意赅,内涵深厚,高屋建瓴,高瞻远瞩,就像“三个代表”。其道理尚存,“法无万古不便之法。”古时的圣经,现在很多以丧失其曾存的魅力,如“唯女子与小人者难养也,远之则怨,近之则不逊。”,如“男女授受不亲,嫂溺,叔援以手,权也。”如“蛮夷之有君,不若华夏之无也。”《四书》《五经》“六艺”,多以不用,就正如列宁所说:“历史是客观事物的排列,逻辑是主观对历史的排列。”,或如郭沫若所提出的:“为革命而研究历史。”旧瓶装新酒,使古老的东西披上新的外衣,外延其适用,内涵其道理;“新的实践产生新的理论,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使新的理论有古老的外壳,让其与中华文明完美的结合。正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能够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现代,与古老,完美的结合,这也就是其真谛之所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一个道理。用古文阐释现代,用现代充实古文。《孙子兵法》有其长久适用的道理,因此,我们可以用它来解释、指导现代的实践,获得成就。如商业和教育。
在现代的商业范畴里,“商战如兵”。如“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这里提到了“奇正”。人无我有,人有我好,人多我退。正所谓“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读后感《孙子兵法谋略读后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
孙子兵法》不应该被只看做兵法,而是一部教人解决问题的书籍。可以这样讲,世界上的大多数问题,都可以通过《孙子兵法》解决。
我读《孙子兵法》也不是很久,暂时只理解了一部分“知”
《孙子兵法》很强调“知”,而且其理论也都是围绕“知”而展开的,有了“知”,才能有“谋”,而有了“谋”才能有“行”。如果没有“知”,就不能“谋”,不能“谋”谈何“行”。
《孙子兵法》里的“知”有几个意思:
第一是知道事情的各个方面的情况,知道了事情的各个方面情况,你才能根据这些情况针对性的采取行动。
第二是知道别人看不到的地方,一件事情,普通人只能看表面,聪敏人看第二层,智慧的人看第三层,境界越高,看的越深,就越能见到很多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而这些地方都是胜利的根本。(一支股票涨了一块钱,一般的人只看到这股票涨,就跑去跟买,老股民知道这股票上涨的空间很小了,到了卖的时候。资深股民知道这股票脱离了市场本质,已经被操纵了。别的庄家知道这股票被操纵了,还知道操纵的手法,知道什么时候跌什么时候涨。如果没有足够深刻的见地认识,你能赢吗?)
第三是知道事情发展的规律,很多事情虽然很复杂,但很多事情都有其大致的规律的,这就是老子说的“道”,孙子说,知道事情的发展规律,能避免,能提前应对,能正确的处理,所以,对事情的发展要有足够预见力。
第四是知道自己,无论你处理事情,你和别人对弈,无论你做什么,这里面都有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就是“自己”,在这些里面,“自己”始终都是一分子,所以说,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是成功的第一步,知道自己能做什么,适合做什么,缺点什么,才能正确的将自己的才能展示出来。
除去这些外,《孙子兵法》还有一些很深刻的理论,都是很有意思的话,也有很深邃的智慧,如果你不能将整本书都仔细研究的话,也可以根据你的情况,挑出这些话,有空的时候琢磨一两句,也是很有益处的。
列举几句“庙算多者胜。”“故兵贵胜,不贵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知己知彼。”等等。
第四篇:孙子兵法与谋略论文
孙子兵法与谋略艺术论文
从《孙子兵法》的将帅修养谈如何提高当代大学生素质
《孙子兵法》,一部传世之作,它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军事范围。在当今社会,重温这一部兵书,得到的不只有战争制胜之法,也有素质提高之招,尤其是其中对于将帅修养的论述,对于如何提高我们当代大学生素质有极大启发。
孙子曰:将者,智、信、仁、勇、严也。(《计篇》)说的是将士们应当具备的五种基本素质。
智,智慧,为五者之首,拥有了智慧,才能使后四者处在理性的基础上。孙子尚智谋,在《孙子兵法》中,处处闪烁智慧的光芒。“兵者,诡道也。”“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等语句篇章中,多扬其谋略,用其智慧。可见,在孙子心目中,一个将士最基本最重要的修养就是智。即使在如今看来,也不得不说,孙子的重智是无可非议的。列·托尔斯泰说:“没有智慧的头脑,就像没有蜡烛的灯笼。”无论是岳飞、郭子仪、诸葛亮这些古代的名将,还是刘伯承、陈毅、彭德怀这些近现代的元帅,亦或是凯撒、亚历山大、拿破仑这些世界知名领军者,都不例外地拥有过人的智慧,足以支撑他们运用恰当的计谋,统帅军队,指引军队的作战方向,取得战争的胜利。
延伸至今日,运用到当代大学生身上,“智”可以理解为智慧,更可理解为广纳知识,深入研学。这其中,有一层天赋智商,更有一层求知求真的含义。将帅的这种“智”的修养,在大学生身上当体现为一种机敏善学。而要达到这样的智,诚如爱迪生的著名等式,重要的是后天的努力开发运用。俗话说,大脑和铁一样,不用就会生锈。这就要求我们多思考,主动地去探索知识、汲取知识。“腹有诗书气自华”“熟读唐诗三百篇,不会作诗也会吟。”只有多读书,多思考,多沉淀知识,才会有外人所见到的精明强干、见多识广,也才能够做到明辨是非,才可能拥有其他良好的有益于个人发展、有益于奉献社会的高素质。
智之后,即为信。信,即诚信、信誉。古有“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为将者,一言调三军,更需一诺千金,方可服众,在军中建立起威信。古有韩信,落魄时承诺给饭的漂母以报答,显赫后信守诺言,赠其以千金,足见其信誉,也可理解众军对其的信服。一个将士,倘若不能有“信”的修养,就会换来手下士兵的质疑甚至背叛。所谓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此“不正”之中,不守信必占其一。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毁信誉于一旦,真遇到用兵之时无一人受召;商鞅城门立木,守信分金,变法立行。此二人虽不为将,却与将一样需要下属的忠诚信赖和配合帮助。信之一字,使二人立见高下。
同样的,无须怀疑,诚信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基础素质。孔子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是我们步入社会的一张通行证。许多国家都设有诚信记录,有些大学留学生在国外自以为无人注意地逃车票,影响的不仅仅是他个人,更是整个国家。巴尔扎克说,守诺言就像保卫你的荣誉一样。当代大学生的素质提高,必须注意诚信一项,因为当代大学生即将进入社会各个角落,成为整个国家、整个社会的主力军,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荣誉。而今社会,经济占中头,商业战悄无声息地进行。这其中,大学生们将要担当的角色,就类似于古战中的将领,不仅要在合作、统帅的人中立信,而且要展诚信于普通民众,即顾客。都说顾客是上帝,那么,谁能在上帝跟前撒谎而不被识破呢?因此,大学生们若不具备“信”之素质,恐怕面试一关就够呛,更遑论步入社会,成其事业。
拥有智、信还不够,一个将领若是残忍地伤害手无寸铁的无辜百姓,又如何能够使百姓拥护,而军若要胜,必需民心。因此,仁之一字可谓将成的一大助力。众所周知,当年共产党军队的将领,将“仁”贯彻得很成功,军民一家。淮海一战,江苏、山东、河南、安徽五百多万人民群众带着八十多万太平车和独轮车,七十多万头黄牛毛驴,加上担架扁担、棉衣食物,奔向战场,支援解放军,最终取得胜利。可见,有仁心的将领,无疑比别的将领多一份胜算。
时至今日,仁心,仍为中华民族所崇尚。当代大学生拥有过人的见识与年轻人的锐气,若是无仁的修养,残忍冷情,不仅无法奉献社会,更可能成为一颗隐藏的炸弹,一不小心,行差步错,就可能危害社会。关于这类事情的例子近几年并不鲜见,造成了民众对大学生素质的严重质疑。要拥有“仁”,需要从小处培养,于大处体现。不踩草坪,不残害小动物,友善待人,乐于助人,将“仁”化为一种透到骨子里的习惯。要像大将一样,有一份胸襟,一种大气,既善其身,兼济天下,融汇一份中华沉淀累积的仁之大义。
做到仁,并不是说软弱无为,任人欺侮,有句歌词“路见不平一声吼”,为将者,当能担起保家卫国,驱逐敌军的责任,当有一份横刀立马,独挡来敌的勇气。如今,越来越少的人能够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好像“勇”与“傻”成了一个意思,小偷在街上行窃无人敢喊;路边有人抢包无人敢追;更有家长,远程电话,告诫大学生孩子,别多管闲事。是什么磨灭了我们的勇气?当代大学生是下一任接班人,若无这“勇”,如何抵御外侮?如何能面对强权政治?如何能保这五千年文明继续流传?屈膝为奴?马首是瞻?如何撑得起这泱泱大国?肩可挑,力可扛有何用,只有具备敢于面对强敌不屈服,不停抗争的勇气,只有拥有将是那般三军一动我为先,身先士卒的勇气,方显中华儿女亘古不变的硬气,方有足以配得上华夏五千年的素质。
“五德”之末,严。虽为末者,绝不可失。军令如山,为将者,治军须严,严于律己,亦严于治下。军中之事,不容出错,即使是将领自身,违令,亦须受罚。如此,才能使军队行之有效,准确执行军令。昔日孙子,亲显治军之严,即使所练军者为宠妃,违令者,就算惹怒君王也照样处斩,严令之下,少刻即训练出一只女子军。到如今,军队之中,不可谓不严。而对于大学生来说,初入大学的一场军训,就是“严”的一种体现。在那之后的学习生活中,严,亦不可少。大学生大多成人,需要对自己负责,在无人监督下,更需对自己严格,严格对待学业,严格遵守规章,严格规范自己的品行。每个人心中都应有个尺度,规范自己。
除此“五德”,孙子又言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即拼命、贪生、冒进、重名与过分仁慈。此五者,为将之缺点,与所求“五德”中智、勇、严相对,更提醒我们“德”之重。再有“进不求名,退不避罪”之言,要求为将者能够不汲汲于名利,不因畏罪而推卸责任,启示今日大学生拥有以大局为重,国家利益至上的素质,不可只考虑个人的功名得失。
如此,不难发现,《孙子兵法》对将领的修养要求,对于当今大学生的素质提高有不可忽略的引导作用。智、信、仁、勇、严,胸怀天下,积极进取,这些素质,便是我们需要提高的方面。读一卷旷世兵书,也是一种提高素质的方法。
第五篇:孙子兵法与谋略的学习体会
学习体会
选择孙子兵法与谋略这门课,并不是因为我对孙子兵法很了解,想进一步探索钻研;也不是因为宗老师上课不点名,可以逃课去干别的事,纯粹的只是因为我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而《孙子兵法》是我国最古老,最杰出的一步兵书;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选择了这门课。
《孙子兵法》中的许多名句为人们所熟知。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兵者,诡道也;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等等。
上了这门课后,我才更深层次的了解《孙子兵法》。《孙子兵法》为春秋时期吴国将军孙武所著,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等等,是从战国时期起就风靡流传的军事著作,古今中外的军事家们都使用其中论述的军事理论来指导战争,而且,其中论述的基本理论和思想还被运用到了现代经营决策和社会管理方面。
《孙子兵法》全书现存共13篇,《始计篇》,《谋攻篇》,《虚实篇》,《用间篇》这几篇主要讲的是作战谋略,强调在出兵前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定作战计划,要以智谋攻城,不专用武力,以虚探实,以实打虚,加之五种间谍的配合使用,最后取得战争的胜利。这与现如今商战的谋略思想不谋而合,或者说现如今的商界正是借助《孙子兵法》中的基本思想以此开展业界的战斗的。
《孙子兵法》对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也有很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书中要求一个军队的将领要智,勇,仁,严,信五德兼备,要恩威并施,文武兼用,更要严于律己,树立威信,霸道管理,厚道做人。
课上收获最大的就是从《孙子兵法》中得到了许多有益的启发,比如,要在现实社会中善于交际,处理好人际关系;要不断修正自身,完善自我;要学会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乐观面对明天的困难;要心无胆怯,善于把握时机,等等。相信我从课中学到的会更有助我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所以很高兴能听到这门课,也由衷地感谢宗老师的讲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