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诗鉴赏题表达技巧之表现手法

时间:2019-05-14 20:54: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考古诗鉴赏题表达技巧之表现手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考古诗鉴赏题表达技巧之表现手法》。

第一篇:高考古诗鉴赏题表达技巧之表现手法

高考古诗鉴赏题表达技巧之表现手法

古诗鉴赏题中所指的表现手法是从宏观角度来阐述的,而修辞手法是从微观角度来阐述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界限也不是绝对的,古诗鉴赏中的表现手法有时偏向于指诗歌的章法和技巧)。

(一)象征及托物言志:

*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也是一种托物寓志的表现手法。象征通常是以具体事物来暗示作者的思想、态度与感情的方式。他就象暗喻或明喻省去了第一部分,只留下第二部分,它有自己的实体,却代表另一种东西。象征运用于诗歌中的作用往往是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如:梅花象征坚贞、竹子象征气节、红豆象征相思、荷花象征高洁等。典型例题:(解析)

《卜算子·咏梅》陆游(宋)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解析】在本诗中陆游写梅花的意图,恰恰是通过梅花这个具体形象来象征自己的一种人生态度,作者以梅喻人,上阕写梅的处境和遭遇,下阕写梅的气节操守,以“梅花”象征自己的孤高与劲节,表现自己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铮铮傲骨。所以我们从梅花的命运与品格中不仅可看到词人仕途坎坷的身影,而且读出词人像梅花般冰清玉洁的精神世界。

* 托物言志是诗人通过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来表达自己的某种志向或情感。采用托物言志方法写的古诗文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因此在表现手法中托物言志这种手法往往和象征有一定的联系)。典型例题:(解析)

《瀑布》 李忱(唐)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解析】诗中塑造的“瀑布”这一艺术形象,其从涓涓细流不辞辛劳,汇集成一落千丈、雄伟壮观的瀑布,而后又谢绝溪涧的挽留,继续向前,流向大海,决心化作汹涌澎湃的波涛,“瀑布”乃是胸怀大志志士的化身。诗歌以瀑布喻人,象征了冲决一切、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人生志向。整首诗托瀑布言己志,读来使人激奋,富有激情。

(二)虚实:

* 概述

虚实结合是写诗作文的常用技法。虚与实,指虚景和实景。实景是作者描写的客观景物,即“眼前之景”;虚景是想象或联想而出的景物,即“心中之景”。(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虚”、“实”具体内容指向

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通过联想想象,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如 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 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诗歌中的“实”

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

*“虚”、“实”在诗歌中具体呈现方式

“虚实相生”作者运用想象联系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虚景与实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有时从对方着笔借人映己也是一种虚实相生的手法。)

“虚实结合”作者通过联想,寓实于虚。05长宁模拟考 张先《天仙子》“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这种写法,其表达效果是寓实于虚,形象含蓄地表达了惜春伤春之情。在学过的古典诗词中,写法相同的句子有“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化虚为实”化抽象的不可捉摸的感情为具体看得见的摸得着的实物。从而将离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即化情思为景物。《西厢记 长亭送别》“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夕阳楼上山重迭,未抵闲愁一倍多。”“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联想——是一种心理活动的方式,也是一种重要的构思方式。它的特点是,从某一事物想到与之有一定联系的另一事物。联想有三种形式:一种是相似联想,一种是相对联想,还有一种是相关联想。

想象——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形象的思维过程。)

(三)用典:

* 概述

用典亦称用事,凡诗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以为喻,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说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即是用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括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用典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如:“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桂枝香·金陵怀古》化用了杜牧的《泊秦淮》

* 用典在诗歌中具体呈现方式

古今人们用典的方式多种多样,一般有明典、暗典、翻典。(诗歌中点化前人诗句也作为用典)

明典就是明用典故,令人一望即知其用典。例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是明用《史记·冯唐列传》中的故事,东坡居士在这里明用这个典故,意在以魏尚自况,希望有一个象冯唐那样识才敢谏之人,为自己在宋神宗面前保荐,派人将自己召回,委以重任。这是古人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的反映。

暗典就是于字面上看不出用典之痕迹,须详加玩味,方能体会。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末句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面看来好象是写“出猎”,描写猎人弯弓射狼的情况。其实这是暗用了《楚辞·东君》“举长矢兮射天狼”的典故。天狼,是星名,古代用以代表贪残掠夺,作者在此代指辽和西夏统治者;“射天狼”则表明自己御敌保国的决心。

翻典就是反用以前之典故,使产生意外之效果。例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中的最后一句:“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积雨辋川庄作》这首七律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尤其是此句反用典故,更显作者态度。《列子》·黄帝篇载:海上有人与鸥鸟相亲近,互不猜疑。一天,父亲要他把海鸥捉回家来,他又到海滨时,海鸥便飞得远远的,心术不正破坏了他和海鸥的亲密关系。而文中末尾句“海鸥何事更相疑”反用这一典故,变成海鸥不怀疑自己,暗示出作者与世无争、与人无碍、无欲无求的人生态度,从而有力地表现出作者隐居山林的禅寂生活之乐。* 诗歌中常见典故

投笔、楼兰、折腰、鸿雁、商女、长亭、尺素、冯唐、梅妻鹤子等。

楼兰,汉时西域国名。据《汉书》载:汉武帝时,曾遣使通大宛国,楼兰王阻路,攻截汉朝使臣。汉昭帝元凤四年(公元前77)霍光派傅介子去楼兰,用计斩杀楼兰王。一般表明征战将士誓平边患的决心。

鸿雁:大雁是候鸟,定期南飞北返,这就容易使那些滞留外乡,不能按期定时回家的人对比自己,生发出无尽的忧思。成为诗人表达自己孤苦漂泊的意象。我国古代有“鸿足传书”的传说,因为古代人们和外出的亲人难通音讯,所以又让大雁承担了“信使”的使命。

尺素:书信 四)比兴

宋代朱熹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比兴手法最早出现于《诗经》。《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用的是起兴;《孔雀东南飞》开头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也用的是起兴;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诗人开篇即运用了“托物起兴”的手法。“涧底松”,比喻托身寒微的士人;“山上苗”,比喻世家大族之子弟。用具体的形象来激发读者想象,增强意蕴,产生了影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五)、衬托

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刻画的人或物鲜明突出。衬托包括两种:一是正衬,也叫烘托;二是反衬。

正衬: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正衬;正衬通常就叫烘托,烘云托月。衬体作主体的陪衬,突出主体。

例1:“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

【解析】此诗除了首句提到“微雨”以外,下面都没有直接写雨,而是通过别的事物把雨写出来:船上的布帆变得重了,鸟儿飞得不那么轻巧了,天灰蒙蒙的一片,远处都看不真切,而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颔联和颈联虽未直接写 5 雨,但烘托手法的运用使我们感到,在船帆上、鸟羽上、天际、大树上全都是蒙蒙的细雨。

例2:“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琵琶行》)

【解析】用环境描写烘托音乐的魅力,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回味空间。

例3:“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 · 赤壁怀古》)

【解析】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

反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反衬有两种最常见的表现形式:乐景写哀,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动静相衬,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例1: “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杜牧《齐安郡后池绝句》)【解析】以成双成对的“鸳鸯”衬托出人孤寂的心情。

例2: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解析】诗中写到了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与山鸟的声响来反衬春涧的空寂,进一步突出了春涧的幽静。

 在衬托的手法运用中,有时以人烘托人(《陌上桑》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有时以物烘托物(“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有时以景物烘托人物(《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而悲伤的心情。) 烘托实际上也是一种侧面描写,它通过侧面描写,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使所要表现的主要对象鲜明突出。以景物烘托时又会涉及到渲染这一种表现手法(“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中“家家雨”、“处处蛙”就渲染出约客时的环境气氛,突出诗人心中的孤寂落寞。) 注意反衬与对比的区别,反衬与对比都是两事物并提,有时易混淆。它们的不同表现在:它们的目的不同:衬托之所以言及甲事物,是由甲到乙的单向作用。对比则是甲乙二者同时突出,是甲乙之间的双向作用。作用不同:衬托以宾衬主,揭示主体;对比是两相比较,呈现出差异。

(六)情景关系

情景关系在诗歌鉴赏中经常会涉及,如04、07年上海秋考。情景互藏其宅,即寓情于景和寓景于情。好的诗词往往是“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地,正像王国维所说的那样“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写诗来表达他的思想情感,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需要写景——自然界的或周围的景,来引发情感,从而把情感传达给读者。典型例题:(解析)

04秋考 赤壁 荒矶鸥鸟满烟芜。

就诗歌中划线句子,结合全诗,从一个角度(如情和景的关系)写一段鉴赏文字(80个字)

诗末一句,作者以“荒矶鸥鸟”为意象,构建了一派凄迷萧索的意境,含蓄地表达出了诗人对于历史兴亡的愁怀和人生失意、理想不能实现的淡淡哀伤。尤其是该句卒章显志,以冷景衬哀情,起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典型例题:(解析)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舟下建溪

宋·王安石 宋·方维深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客船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1)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这也是一道结合意象分析感情的题目。“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些形象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显得暗淡朦胧,从而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情与景关系在高考诗歌鉴赏中的主要呈现方式:

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恨。

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如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 意境:意境是文学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意境考点与情景关系考点紧密相连)。

相关“意境”考题所涉及的答题点包括:概括景象(意境)特点;描摹诗歌展现出的图景;剖析作者思想。(概括景象(意境)特点、描摹诗歌展现出的图景具体从欣赏诗的画面美着手,抓住景物特征及景物所营造的氛围;剖析作者思想主要从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情感着手,通过诗歌的情感基调,来推及其内在情感。在完成前两点思考的前提下,总体概括诗歌内容所呈现出的为怎样的一幅画卷。)

情与景关系在高考诗歌鉴赏中的答题基本格式

首先表述情景之间的关系,其次明确诗中用了什么手法描绘具有怎样特征的景物,最后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情感。(如果提及意境要表述景物所营造的氛围以及诗歌中所呈现的为怎样一幅画卷。)

典型例题:(解析)

《渔家傲 秋思》范仲淹(宋)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解析】当时范仲淹被派经略延安,镇守边陲,防御西夏。这首词是他切身的体会。时间是秋天,地点是塞下,具体的地方是孤城。人物是将军和征夫。他们离家万里,在塞外看到雁南飞,听到悲哀的笳声和羌管,自然想家,但功未成,不能回去。饮浊酒,愁不能寐。词中所写的悲凉凄怆的景象,充分配合当时的人的心情,情景交融,使读者体会到这些在边疆卫戍的人的情怀。

《台城》韦庄(唐)

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解析】金陵就是南京。六朝是吴;东晋、宋,齐、梁、陈(公元 317—589年)。这六个朝代都建都南京,都时间短暂。六朝以奢侈豪华著名。到唐朝时,六朝已经过去,其豪华已衰败,因此唐朝诗人到南京吊古,总是为六朝哀伤感慨。诗人看到江雨霏霏,江草丛生,眼前一片荒凉衰败的景象,想到六代豪华已似梦幻一样过去,十分伤感。但是当他来到台城,看见春光明媚,柳絮飞舞,烟笼十里,他想到自然界的景色依旧这样美好,而人事全非,往日的荣华—去不复返,另有一番哀伤。因此这首简短的诗,兼用情景陪衬与情景反衬这两种手法来写。这样二者并用,加强了诗的感染力和效果,是很成功的作品。

第二篇: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之表现手法教案

2011届苏州一中高三语文教案系列一

诗歌鉴赏四

高三诗歌鉴赏教案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之表现手法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2、了解诗歌鉴赏中表现手法的命题特点和解题策略

3、鉴赏诗歌表现手法解题和拟题训练

二、教学过程

一)学情分析:请写出下列诗歌中运用的表现手法(可能不限一种)。

1、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联想、用典、对比)

2、郑思肖《画菊》:“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对比、象征)

3、戎昱《移家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主客移位)

4、郑燮《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托物言志或象征)

5、李白《苏台览古》:“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对比、想象)

6、刘禹锡《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想象、用典)

7、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落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反衬或以乐景写哀情)

8、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以小见大、用典)

9、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灭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至今只有鹧鸪飞。”(欲抑先扬(先扬后抑)、对比)

二)知识归整:古代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衬托和对比。衬托是指利用事物间相同或相对的条件,以一方作为陪衬来突出另一方的手法。利用事物的相同条件来衬托另一方,称正衬。利用事物的相对条件来衬托另一方,称反衬。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用枯藤等几个意象营造的萧索意境来正面衬托诗人内心的悲凉。而“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则是以动来反衬静。又如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前两句以桃花之艳正面衬托少女之美。后两句用桃花的美艳依旧反衬诗人内心的落寞。

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对比与反衬相近,但也有区别,反衬有主次之分,而对比的两个方面一般不分主次。如上面崔护的《题都城南庄》一二句和三四句就构成今昔对比。又如梅尧臣《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前两句写制陶者为制瓦挖尽了家门前的泥土,但自家屋上却连一片瓦也没有;苏州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 2011届苏州一中高三语文教案系列一

诗歌鉴赏四 而那些不劳动的统治者,却住在盖着鳞鳞瓦片的高大房屋里,通过对比表达了对劳动者的同情和统治者的批判。又如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而深刻地揭露了将帅的荒淫无耻。

又例:正衬: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反衬: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 对比: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杜甫《兵车行》

2、象征和托物言志。就是诗人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情感或心志的一种表现手法,它们在整体构思上经常用到拟人、比喻、双关、借代等修辞手法。如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人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心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用石灰的特点来象征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又如李纲《病牛》:“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表面上咏牛,实质上牛象征着人,这里用拟人的手法赞美勤政爱民、积劳成疾而又矢志不渝、以造福天下为已任的官吏。

又例: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墨梅》

3、联想和想象。联想是由某人或某事物而关联性地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这里“其他相关的人或物”是已经客观存在的。温庭筠《咸阳值雨》:“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鱼船。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这里的洞庭美景是本来就存在的,诗人借助联想,用“洞庭春水色”衬托咸阳雨景之美。

想象是由某人或某事物而创造性地想出其他具体形象或情景。这里“其他具体形象或情景”原来是不存在的,是人的主观的创想。如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后两句通过想象家人坐到深夜思念远行在外的诗人来表达诗人对家人的思念。其实当时家人并不一定坐到深夜思念远行的诗人。又如陈陶《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后两句通过想象无定河边的累累白骨是姑娘们在梦中思念的亲人,来控诉统治阶级发动战争的罪恶。

又例:联想: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想象: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褒扬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的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的目的。抑扬按形式可分欲扬先抑(先抑后扬)、欲抑先扬(先扬后抑)两种。

欲扬先抑如南宋诗人叶绍翁《游园不值》:“应怜履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的前两句写诗人乘兴游园,被拒之门外;后两句却写出诗人另有所得,看到了满园春色,前后感情有个落差,前面遗憾,后面高兴。

欲抑先扬如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诗的前两句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若渴,虚怀若谷。可苏州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 2011届苏州一中高三语文教案系列一

诗歌鉴赏四 是读了后面两句,才恍然大悟,原来虚心垂询的不是为了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用欲抑先扬的手法辛辣地讽刺了孝文帝的不务治政。

又例:欲扬先抑: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咏梅》

欲抑先扬: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5、用典。指诗歌中援用前人诗文名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典故,使诗歌的意蕴更加丰富、含蓄、深刻。用典根据用法的不同可以分为明用和暗用。明用就是直接援用,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全词共用了多个典故,表达了词人收复失地的愿望和信心。

暗用就是间接援用,又称化用,如欧阳修《宿云梦馆》:“北雁来时岁欲昏,私书归梦杳难分。井桐叶落池荷尽,一夜西窗雨不闻。”第四句暗用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典故,表达了对家人的思念。

又例: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6、主客移位。诗人在表达情感时,不直接从自身来写,而是通过想象从对方入笔,通过客体对主体的情感来表达主体对客体的情感,从而显得委婉含蓄,更具深意。如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三四两句,不正面写“思家”,而是通过家人思念自己来表达自己对家人的思念。又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此诗之妙,也在于通过想象远方的妻子对自己的思念来表达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从而将夫妻间真挚而深沉的爱恋表达得淋漓尽致。

又例: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以小见大。就是以细小的内容和景物来表现重大的思想和寓意。如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写了玄宗千里送荔枝博取贵妃一笑这样一件小事,旨在警醒后来的君主,不要因贪图享乐而延误国事。又如黄巢《题菊花》:“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菊花开时正是寒秋季节,蜂蝶不来采冷香,本是自然的小事,诗人却借“报与桃花一处开”寄托了改变现实的造反精神。

又例: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三)真题展示:

1、(2009年安徽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苏州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 2011届苏州一中高三语文教案系列一

诗歌鉴赏四

小重山·端午 舒颉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①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汨罗江。

问题: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阙和下阙作简要分析。(4分)答案:手法:对比。简析: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答“反衬”,且简析合理也可。)2、2008【湖北卷】

14、读宋词联系其写作背景回答问题(8分)

临江仙[宋]侯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方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宵中。

【写作背景】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问题:《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上阕“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与侯蒙词一样,都运用了“夕阳红”意象,但其象征意义各不相同,请作简要的比较。(4分)

【答案】①侯词的“夕阳红”象征个人的时来运转,大器晚成。②《三国演义》开篇词的“夕阳红”象征历史的沧桑变化。3、2007(宁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小斋即事 刘一止①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注: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察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②局:指棋盘。

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6分)

【答案】

9、(6分)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直——正直、方——有棱角。正因为自己的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四)命题探究及解题对策

1、命题方式

1)这首诗用了××手法,请分析其作用。2)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3)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或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苏州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 2011届苏州一中高三语文教案系列一

诗歌鉴赏四

2、解答策略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或哪些)表现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手法的。

3)指出此种手法有什么效果,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五)实战演练

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问题:本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主要运用了衬托、对比、托物言志。衬托,以冰雪衬梅之坚毅耐寒;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托物言志,借白梅表现坚持理想操守的心志。从而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履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问题:本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分析其作用。

答:1)先抑后扬或欲扬先抑。前两句写诗人乘兴游园,被拒之门外;后两句却写出诗人另有所得,看到了满园春色,前后感情有落差,前面遗憾,后面高兴。2)以小见大。满园春色通过一枝红杏表现出来。作用:表现了诗人的游园时先恼后喜的感情。

3、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如梦令 严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问题:请分析本词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1)用典。“人在武陵微醉”一句用了“武陵人”(或世外桃源)的典故,出自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2)象征(或以物喻人),用别有东风情味的桃花象征诗人。作用:寓指诗人心地高洁、凌越世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4、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问题。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问题:本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分析其作用。

答:以小见大。通过母亲为要远行的儿子一针一线缝制衣服的生活细节,赞颂了伟大而永恒苏州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 2011届苏州一中高三语文教案系列一

诗歌鉴赏四 的母爱。(后两句用了比喻的修辞。)

六)我来拟题

除夜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问:试分析这首诗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答:主客移位和想象。作者不直接写自己思念故乡,而通过想象写故乡亲人思念自己,借此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把深挚的思乡之情抒发得委婉含蓄。

七)教学小结,用一两句话来概括本课主要内容。可以让学生来讲。

三、教学反思

苏州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 6

第三篇:古诗鉴赏: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永州一中 唐检民 【知识网络】

表达技巧指诗人在借助语言文字塑造艺术形象时,灵活运用一般创作规则和方法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而又特殊的艺术手段。主要考查艺术特色和表现形式。(1)抒情手段。

抒情手段包括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的主要手段有借景或物抒情,借人或物言志,另外还有融情于景、怀古伤今和即事感怀等。(2)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把握:

1、创作方法:赋、比、兴;

2、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3、构思技巧:以动写静,乐景写哀、虚实结合、小中见大、点面结合、想象联想、象征寄托等。

在这三个方面中,第三方面为其重点。(3)用典。

鉴赏诗歌的用典主要明确两点:

1、典故的来源及其含义。

2、用典的作用。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诗词曲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4)风格

风格是由创作个性决定的作品在思想与艺术上总的特色。风格就大处而言,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之分。从诗词曲的总体风格来讲有诗庄、词媚、曲谐(俗)之说,词又有豪放和婉约之别。

1、不同的风格有不同的特征: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夸张手法,语言热情奔放,想象瑰丽神奇。代表的诗人有屈原、李白、李贺、苏轼、龚自珍等。

现实主义:注重按照生活本来的样了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反映人民的生活与追求。代表的诗人有杜甫、辛弃疾、陆游等

2、许多诗人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风格:

苏轼、辛弃疾:豪放 柳 永、李清照:婉约 李煜、刘禹锡:隽永 谢朓、谢灵运:自然 李 白:清新飘逸 杜 甫:沉郁顿挫 屈原:雄浑悲壮 王安石:雄健高峻 陶渊明:淡远闲静 王维:恬淡优美 王昌龄:雄壮豪迈 李 贺:雄浑奇特 曹操:豪放磅礴

3、不同类型的诗有不同的风格:

宫廷诗:缠绵宛转 田园诗:恬淡宁谧 山水诗:清新优美 边塞诗:悲凉慷慨 讽喻诗:沉郁激愤 咏史诗:雄浑壮阔(5)修辞:

主要掌握高考所要求的八种修辞手法,考查的形式一般是明辨修辞的艺术手法,分析修辞的艺术效果。这在各种参考书中述说详备,兹不赘述。【常用方法】

因为表达技巧所涵盖的内容较为芜杂,在考查时考生一时不易把握,所以命题者一般不会笼统地要求“鉴赏这首诗的表达技巧”,而是问得较为详细,如“鉴赏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注意,一般考生对“表达技巧”和“表现手法”的分辨还不够清楚)。如果遇到问得比较笼统的题目,考生一定要熟记上面知识网络中的六个方面,在写短评时,选择重点进行评论。具体的行文办法还是先“盖帽”,然后具体的条分缕析。【例题剖析】

例1:阅读下面一首诗,试分析作者是从哪几个侧面来表现主题的。夜 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参考答案:

作者从三个侧面来表现夜雪之大这一主题。一,从“衾枕冷”写,写被子、枕头的冷,反衬雪之大。从触觉的角度来写;二,从“窗户明”来写,这是视觉所见,雪越大,就越明亮,看到的越明亮,反映雪也就越大;三,从“折竹声”来写,是听到的。雪大,积压在竹上的雪就多,竹子自然就会被压折,“折竹声”自然烘托夜大。

评分标准:

从触、视、听三种感觉来写雪之大这一主题,各说明三个方面是怎样从侧面衬托的。只说后部分,得3分;各个赋分点全答对,如果有科学性错误,扣1—2分。误例:

没有确定一个“主题”,如有的同学既写“雪之重”也写“夜之深”。

加入一些毫无必要的描写,如最后写“在这样的大雪静坐听雪,思潮澎湃,意境开阔。”有的同学还赋了一首小诗:“夜雪大且重,铺地三尺厚。青竹节节断,雪埋不知处。”恰成狗尾续貂。还有一位同学最后一句是这样的“使人由雪想到或许作者此时正有满腹心事吧!”转而为对作者的形象进行鉴赏了。还有一位同学这样写道:

题为夜雪,诗人卧床未眠,忽觉“衾枕”寒冷,暗示窗外白雪飘舞,大概那夜皓月悬空,映得窗户明,清袁枚诗中“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有此意境,折竹之声足见“雪重”,“雪重压枯竹,枯竹无完枝”。“冷”“明”“声”三韵脚明朗地表现了主题。这段评论文字中于何处得月?审题方面也有一定的不足。另外,我们要求的是初步鉴赏诗歌,不必旁征博引,虽然不是说这样写就不行,但毕竟这种写法值得肯定,不值得提倡。【实战演练】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鉴赏诗中是运用何种表达技巧来表现“悲怨”这一主题的。听 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画情。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答: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联想想象,象征寄托及比喻等修辞来表现“悲怨”这一主题的。首联直点“悲怨”主题;颔联“似”“如”二字运用比喻手法,而“柳态”“啼鸟”点出分别的伤感和思念如杜鹃泣血,丰富的联想把离别“悲怨”写得更有诗意;颈联发挥丰富的联想想象,设置了“独夜”“空楼”两个场景,表达了思念之情,反面衬托“悲怨”主题。尾句再加渲染,使这一主题更加明白,产生了震憾人心的力量。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鉴赏诗中是运用何种表达技巧来表现“雨之暴”这一主题的。有美堂瀑雨 苏轼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答:作者通过侧面烘托,比喻修辞,联想想象等多种多样的手法表达了“雨之暴”这一主题。前三句为侧面烘托,从听觉,触觉,视觉等方面描绘了暴雨欲来的景象。第四句真写雨大,“飞”过大江,极状其声势之大。

五、六句运用比喻,把雨后西湖水比喻成一只盛满美酒的杯,将要溢也,又把雨后比喻成敲鼓之声,极状其“暴”。后二句发挥充分的联想想象,以天庭里李白“泉洒面”以致人间有如此大雨,丰富奇特。四 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知识网络】

感情是诗的生命,诗歌是以抒发真实的、强烈的、带有普遍性的情感为主要特征的;诗人描写人、事、物或景时,都注入了他的喜怒哀乐的情感,注入了他的思想主张。同时,诗还是叙述生活的艺术,是人生哲理的艺术的反映,一般在浓郁的感情中有理想信仰、人世经验、社会风云、生活智慧的闪光。诗歌的思想内容,一般不是平白直露,而是隐晦曲折的,需要考生从两方面深入领会把握。一,思想感情: 考查的主要有三点:

1、情感类别:哀怨、激愤、憎恶、忧愁、欣喜、欢快、向往、离愁别恨、怀古伤今等。

2、情感载体:杨柳——离别 菊花——傲骨 圆月——团圆 落叶——失意等。

3、抒情方法:见前“鉴赏表达技巧部分” 二,内容主旨:

1、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

2、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

3、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等。

4、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诗歌表现思想内容的形式大致有两种,一是借景物抒情,一是借人物言志。律诗、绝句大多是先描写景物,后抒发情怀;词曲往往是咏物怀古,即借事物、借人物来表明心志。思想内容也就在抒情言志的诗句里得到集中的体现。三,意念、意象、意境 在诗歌鉴赏主观题型中,还要注意“诗中三意”:意念、意象、意境。意念是诗人心中的念头、志向、情感、情调等,;意象是诗人表意时所借用的形象。象是形式,意是内容。造一个象,立一个意,这便是“意象”;意境是造象立意所达到的艺术境界。这是诗歌鉴赏的三个层面,我们在完成题目的时候,要注意对这三个方面的掌握。意境是作品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从美学角度看,诗中的“意”包括诗人的“情”与“理”,即“意”;诗中的“境”包括事物的“形”与“神”,即“象”;“意境”即情理形神的和谐统一。诗歌所表现的意境特点一般又与诗人的风格一致。主要考察

1、意境的领悟;

2、意境的比较。

对诗歌作品中“意象”的分析应包括“意念”和“意象”两个部分。在题目要求对其“意境”进行鉴赏的时候,一般的解题思路是“形神”“情理”并重,先写出诗中的表层意思,即“意象”,再写出诗人的感情,即“意念”。如下面这道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选自《语文月刊》] 鹧 鸪 天 辛弃疾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忆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去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试分析“春风不染白髭须”一句的意境。

答:很的余味,草木经春风的吹拂能重新变绿,人的须发在春风中却不能由白变黑,感叹老年不能回复青春,表达了作者愁苦萦怀、英雄迟暮的落寞情绪。【常用方法】

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首先从诗歌的基本内容入手,其次写出作者在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这与意象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可以借鉴。同时同学们要注意对诗歌思想内容的鉴赏离不开对作者一贯写作题材和身世的考察,诗人因为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往往会在一些乐景中融入哀的心情的书写,这就是古诗中所谓的“乐景写哀”,如果忽视这一点,我们的鉴赏很可能南辕北辙,方凿圆枘。如:

阅读下面一首七言绝句,完成习题。[选自《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夏 意 苏舜钦

别院深深凉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苏舜钦:北宋诗人,主张改革,苏舜钦被削籍为民,于苏州修建沧浪亭,隐居不仕,《夏意》作为此时。

有人说这首诗题为“夏意”,全诗“无一句不切夏意”。第一句中的“夏”,点明时令,第二句中的 和第三句中的 不仅扣住诗题,列写出了诗人生活环境的 的气氛。优美的意境,读之仿佛微风拂面。

那么,你认为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呢?根据你的理解,结合原诗,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100字左右。答:“石榴开遍” “树阴满地” 清幽。表现作者的心境既可以答排遣痛苦,宠辱偕忘,忘怀得失,也可以答反衬出作者内心的痛苦,但必须结合对原诗的手法和意境的分析作答。(内容2分,语言流畅1分,有创见1分)【实战演练】

例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试分析作者在这首诗里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内容。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檞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答:这首诗形象而深刻地展现了诗人羁旅途中孤独凄凉的内心世界。首联统领全篇,确定全诗的基调和意境;颔联、颈联写景,叙事集中在尾联。(意思对即可)例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对作品表现的思想感情进行赏析。(6分)一落索 朱敦儒

一夜雨声连晓,青灯相照。旧时情绪此时心,花不见,人空老。可惜春光闲了,阴多睛少。江南江北水连云,问何处,寻芳草。

答:作者以阴晴喻心情的好坏,侧面道出世事的艰难,表达了作者春夜难眠,忆昔伤今的思想情绪。(意思对即可)五 实战例示

1.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习题。[2002年上海春季高考试题] 小 重 山 岳 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注]蛩(qióng):蟋蟀

(1)词中所说的“心事”是指。(2)这首词的主旨句是。(3)有人评岳飞词说:“一种壮怀能蕴藉(含蓄而不显露),诸君试读《小重山》。”请结合这首词所表达的感情,谈谈你的理解。答:(1)(2)知音少,弦断有谁听?(3)此词表现了立功不易、苦无知音的沉郁情怀,实质上与作者通常表现的豪迈雄健、慷慨激昂的精神相一致。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咸阳城西楼晚眺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1)填空:诗的起句中用一“ ”字,奠定全诗基调。诗人用低沉的笔触,描绘咸阳城傍晚时的景致,抒发苍凉伤感的情怀。(1分)答:愁

(2)简答:颔联写云生日落,一阵凉风吹来,雨势迫在眉睫。现多用“山雨欲来风满楼”这一名句比喻什么?(2分)答:比喻重大事变即将发生前的紧张气氛。

(3)简答:颈联两句写了作为保朝何代故都的咸阳的何种景象?(2分)答:描写作为秦、汉两代故都的咸阳,如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虫鸟,不识兴亡。

(4)简答:尾联“行人”即过客,也包括作者在内,结句抒发了怎样的感慨?(2分)答:我闻咸阳古城久矣,今日东来,所见唯“西风吹渭水”,令人产生历史变迁无情的感慨。

作者sina

第四篇:2014年高考古诗鉴赏题

阮 郎 归无名氏

②① ③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劫:围棋术语。

8.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

9.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6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含山店梦觉作[唐]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宋]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 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吴越等地。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生平不详。

8.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

9.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

12.阅读下面这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7分)

商调·黄莺儿

赠燕

[清]张漸

花落意难堪,向泥中,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口。珠帘半城,乌衣半掺,最难消王謝堂前憾。语呢喃,千般诉说,只有老僧谙。

[注]花口:指初开的花。因花开时如口张状,故称。

(1)作着描写燕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3分)

(2)散曲中的燕子为何不衔泥而衔花?作者这样写抒发了怎样的情?(4分)

阮郎归西湖春暮

[南宋]马子严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花褪雨,絮沾泥。凌波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注]①番腾:同“翻腾”。②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②①

8.这首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分)

9.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4分)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双调·蟾宫曲自乐

[元]孙周卿

草团标正对山凹。山竹炊粳,山水煎茶。山芋山薯,山葱山韭,山果山花。山溜响冰敲月牙,扫山云惊散林鸦。山色元佳,山景堪夸,山外晴霞,山下人家。

(选自《太平乐府》)

[注]①草团标:茅屋。②山溜响:山间泉流叮咚作响。溜,小股水流。①②

(1)本曲每句都有都有“山字”,在内容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2)“扫山云惊散林鸦”与“月出惊山鸟”(王维《鸟鸣涧》)两句中“惊”的起因各是什么?有什么相同的表达效果?请简分析。(3分)

10.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望江怨

送 别

[清]万树

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①。愁云音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早。

【注】①杪:树梢。

(1)这首词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3分)

(2)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请结合全词分析。(4分)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韦应物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李商隐

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⑴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3分)

⑵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请简要概括。(3分)

⑶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5分)

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①(其二)

苏轼

总角黎家三小童,口吹葱叶送迎翁②。

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

(1)指出“溪边自有舞雩风”一句所用典故的出处。(2分)

(2)请结合作者的思想和本诗内容,分析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早发

罗邺

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

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

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

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

(1)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早发”之“早”的?请作简要分析。(5分)

(2)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3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周晋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尽长无侣。自对黄鹂语。

絮影蘋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8.“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析。(5分)

9.此词写春,有人读出了愁,有人读出了喜,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6分)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1)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2)请分别对第三联中“过”和“随”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山东卷)14.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①居士:指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1)“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中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2)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4分)

13、阅读下面的清诗,回答问题。(8分)②①

秋暮吟望

赵执信

小阁高栖老一枝,闲吟了不为秋悲。

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

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注】①“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鸿鹄巢于深林,不过一枝”。“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

⑴简要赏析颔联中“常”“偏”两词的妙处。(3分)

⑵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14.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8分)

暮春 [宋]黄庚

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惟有落花知。

柳绵飘白东风老,一树斜阳叫子规。

暮春山间【宋]黄公度

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

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1)《暮春》一诗,春之“暮”体现在何处?(2分)

(2)《暮春山间》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桃花的?〔2分)

(3)两首诗都写了暮春之景,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4分)①

第五篇:高考诗歌鉴赏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能力层级:E(1)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对偶、反问、设问、反复、互文等。

对修辞手法的鉴赏,就是要明确辨识和判断修辞手法是什么,掌握和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分析和评价它们对于塑造形象、表现情感和体现主旨的作用。

①比喻 比喻能将抽象化为具体,能将无形化为有形。例如写“愁”:李后主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江水写愁,则使人想见愁意之漫长。

②夸张 夸张就是为了突出和强调某种事物或事物的某种特征,借助于想象,对它进行夸大或缩小,以引人注目,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如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诗中的“三万里”“五千仞”“上摩天”“泪尽”都是夸张,正是这些夸张描写,把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对苟且偷安、不去收复失地的求和派的愤懑,以及对遗民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③拟人 把物人格化,可以使描绘生动形象,表意更加丰富。如刘颁《新晴》:“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诗中将“南风”人格化,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久雨初晴后作者宁静恬适的心情,以及对南风“恶作剧”的亲切喜爱之情。

④对比 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如梅尧臣《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全诗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强烈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2)古典诗词中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考查的重点是抒情和描写。其中,抒情可分直抒胸臆(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手法常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3)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手法有:对照、衬托、渲染、烘托、用典、铺垫、象征、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古抒怀、借古讽今、托物言志、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等。

①托物言志 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此诗以梅自喻,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现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②渲染 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如赵师秀的《约客》中以“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一种气氛,衬托夜的深和夜的静。

③烘托 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中写到了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画面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了春涧的寂静。

④动和静 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⑤虚和实 虚实结合的写法,可以使作品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如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中前两句泛说西湖六月的风光自有特色,是虚写;后两句描写满湖莲叶荷花在朝阳的辉映下,无边无际的碧绿和艳红和谐地搭配着,是实写。全诗虚实相生,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⑥借景抒情 即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⑦对照 又称对比,就是把对立的事物(或景,或境,或人,或情),前后相叙,以增强艺术效果的表现手法。比如,张继的《枫桥夜泊》。诗的一、二句中,霜天、残月是冷色,江枫、渔火是暖色,这是色彩的对照。这一对照营造出了一种孤寂的意境。从而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抒情效果。

2、疑难突破

(1)高考对古代诗歌鉴赏的考查着眼于“读懂”诗歌。备考应以“读懂”作为基本点和突破口。对于本课时考点的复习,应注意:全面了解古典诗歌的表达技巧的分类和具体手法的内涵;同时,还要注意区别容易混淆的表现手法,特别是其中的修辞手法,如借代和借喻、对比与衬托、比喻和比拟等。

(2)答题的思路应全面、明确。表达技巧是服务于思想感情的表达的,因而,在答题时,不仅要考虑该手法对句意呈现的作用,还要特别关注其对诗歌感情、意趣等表现的促进作用。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这首诗写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试简要分析。

【答案】这首诗写法上的最大特点是借助于生动的细节描写传递人物的思想感情。诗中“复恐匆匆说不尽”是人物的心理活动,“临行又发封”是人的行动细节,也是人物心理活动的反映。诗歌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深切怀念。这种生动的细节使抽象的思念变得具体可见。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诗后的问题

寒 食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试从景情关系的角度简要分析诗中“满”字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答案】“满”字描绘出了江南二月繁花竞丽的美好景象,反衬下文“堪悲”之情。诗歌以乐景衬哀情。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迟,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载不动、许多愁”历来为人所称道,这一句好在哪里?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答案】“载不动、许多愁”好在用夸张和比喻把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使得前面展现的愁有了重量和质感,造语奇特而有新意。

1、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回答诗后的问题。

白 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本诗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及作用是什么?试分点加以简要分析。

【答案】①衬托,以冰雪林衬梅之坚毅耐寒;②对比,与混芳尘的桃李对比显梅之高洁守志:③托物言志(或“象征”)借梅的形象表达作者的理想追求。

2、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回答诗后的问题。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试分析这首诗中“动静结合”的手法。

【答案】诗中前两句写了山水的明丽动人和月色的清爽皎沽,是静景;后两句写了鱼抢新水、涌上溪头浅滩的调皮,是动景。全诗动静结合,写出了兰溪山水的美好和蓬勃生机。

3、阅读下面的一支小令,回答后面的问题

[清江引](秋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试分析这首诗中景与情的关系。

【答案】作者用“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秋雨”这些富有季节特征的一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衬托出自己浓浓的思乡之情。诗歌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技巧提炼

这一类型鉴赏题的解答技巧是:

1、明晰答题思路。

在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时,不仅仅要知道表达技巧“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要知道“为什么”(这种表达技巧本身的表达效果)和”怎么样”(这种表达技巧对表达诗歌思想感情的作用)。在高考中,对表达技巧的鉴赏,重点考查的不是“是什么”,而是“为什么”和“怎么样”。

在回答此类问题时,应注意在辨识表达技巧的基础上,熟练掌握“是什么”(叙)——“为什么”(析)——“怎么样”(评)这一答题思路。

2、把握表达效果。

表达技巧是为主旨服务的。因此,在分析表达技巧时,必须密切联系诗歌的主要内容和其中渗透的诗人的思想感情。应当结合各种表达技巧的特点和诗词表达的思想内容,重点评析其作用、效果。

1、阅读下面的一支小令,回答后面的问题。

[清江引](相思)徐再思

相思有如少债的,每日相催逼。常挑着一担愁,准不了三分利,这本钱见他时才算得。元代高利贷盛行,利本相等。这支小令以“少债”为喻。这样写起到了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①把相思之苦写得具体化。②显示出了相思之苦的沉重。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诗后的问题。

除 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诗歌第三句运用了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试简析之。

【答案】诗人客居他乡,油然而生孤寂的思乡之情,但诗人撇开自己,从对方入手,想像故乡亲人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的情景。(反客为主)

3、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望江南 李 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有人说这是一首极尽繁华之作,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吟唱。请联系写作背景,从艺术手法运用的角度谈谈你对这首词的看法。

【答案】从衬托角度回答:从表面看,这首词写的是对往昔繁华的眷恋,但实际上是表达梦醒后其处境无限凄凉。作者通篇不对当前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这场繁华生活的梦境进行有力的反衬。梦境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便越是浓重;对昔日繁华的眷恋越深,今日处境越凄凉。

从虚实相生的角度回答:梦中的景物描写是虚,现实中作者的思想感情为实。词人通过繁华生活的梦境,有力地表现了现实中的亡国之痛。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词,回答以下问题。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①。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①断肠天,指明丽美好的春日。试析这首诗对比的表现手法。

【答案】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舞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也表达了作者自伤迟暮,自叹身世之情。

5、阅读一首宋诗,按要求答题。

村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第二联“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是历来所传诵的名句,试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分 析人们传诵赞叹的原因。

【答案】运用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将无情之景赋予人的灵性,显得形象生动;又以听觉写动景,以视觉写静景,动静结合,勾勒出秋日山林的特有美丽。

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 句具体分析。

【答案】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 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或:借景抒情。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

关于表达方式:

①表达方式分为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的分类解释; ②一篇文章可以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兼用其它表达方式;

③现在流行的话题作文的要求里也有相关表述——可任选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并综合运用其它各种表达方式。

综合起来,“表达方式”应当为在用语言、艺术、音乐、行动把思想感情表示出来时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

关于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 写景抒情 叙事抒情 直抒胸臆 顺叙 倒叙 插叙 对比 衬托 卒章显志 象征 衬托 想象 联想 照应 寓情于景 托物言志 反衬 烘托 托物起兴 美景衬哀情 渲染 虚实结合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等,数量不限

关于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

下载高考古诗鉴赏题表达技巧之表现手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考古诗鉴赏题表达技巧之表现手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教师版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一、考点解析 “表达技巧”是诗人塑造形象、创设意境、表达情感、阐述观点所采用的各种手法。“表达技巧”是广义综合概念,它有时与“艺术特色”“表达特色......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 学案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学案 一、学习目标 1、能指出古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2、能分析古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3、能根据题目要求,用通顺的语言,规范答题。 二、......

    学案3--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

    学案 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 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题。(6分) 春山夜月 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答题技巧

    按内容分类: 1.怀古诗: 形式标志:古迹、古人名、“怀古”写法特点:借古讽今、借景抒情、对比内容特点: 1)表达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的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或壮志难酬。 2)抒......

    古诗鉴赏题思路与技巧

    中考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 一、考点分析及应对措施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纵观各地中考试卷,古......

    2013-2017高考语文古诗鉴赏题

    (2017北京卷)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晓行巴峡 王维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1】行。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

    2009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题范文

    2009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题古诗鉴赏题汇编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不详 点击数:1207 更新时间:2009-10-9 22:16:53 文章来 源 莲山课件 w w w.5 Y K J.Com 2009年高考语文试题分......

    高考古诗鉴赏(★)

    古诗鉴赏专题复习鉴赏评价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一 鉴赏诗歌形象 1.人物形象:包括诗中人物、自我抒情主人公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