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影评
《亲爱的》观后感
---------------亲爱的,我们回家
《亲爱的》这部电影看后,我想,大概哭了不少观众吧,但是看过之后,却会发现,它不仅仅是一部苦情催泪片。有些悲痛,不一定让人流泪,但那种沉重会直戳心灵;有些希望,不一定让人微笑,但总会有一丝阳光不经意地落在眉梢。
《亲爱的》影片讲述了在深圳打工的田文军和妻子鲁晓娟婚姻破裂,儿子田鹏由田文军抚养,鲁晓娟每周可以接走儿子一天。一天,鲁晓娟把田鹏送回田文军之后,自己开车离开,却不曾想孩子跟着自己的车追了很远,导致孩子被人贩子抱走。几个小时后,田文军发现儿子失踪,于是报警,却被警察告知失踪时间不到24小时不能立案,因而没有采取行动。24小时之后调去录像资料,却发现孩子早已被人贩子带着离开深圳。为了找回儿子,田文军像疯了一样。他到处打广告、发寻人启事,上网发帖子、重金悬赏。结果不到没有找到孩子的线索,反而召来了贼。一伙骗子p了儿子的照片发给田文军,让他带20万现金去赎人。田文军不顾前妻鲁晓娟的劝阻,执意带着20万元现金去赎孩子。最后却发现是一场骗局,他被骗子逼得跳入江中,差点送了命,但是他仍然没有放弃寻找孩子。他发现了一个寻找被拐儿童的团体。最终在这个团体的帮助下田文军找回了自己的儿子。
《亲爱的》这部电影,反映了当今社会普遍发生的拐卖儿童事件。每个人都可以透过这部电影看到社会的群像,看到自己内心的焦虑和亲情的漠视,而那种丢失的深沉与悲痛,其实每个人从生活中都可以感受到。然而这并不仅仅是一个普遍发生的故事,它也不单纯地讲述孩子的丢失与寻找,还折射出了社会中人们内心深处某种东西的丢失和寻找。人来人往,我们迷茫,我们失去,我们的“家”究竟在何方?
《亲爱的》带我们进入了另一场人生,然后审视自己。影片中田文军说:“凭什么我要认命。”就凭他这股不放弃的拼劲,“把希望当饭吃”的精神。他才能在几乎失去所有的时候,还能“不认命”地找回鹏鹏。找回鹏鹏的那天晚上他哭了。三年来第一次落泪,但却无声。有时候,无言才是最痛苦。我们可以想象一个男人忍住三年的痛在一瞬间释放,却无声,那该有多痛苦。但这一刻,我们也突然明白,他拼命的寻找的不止是丢失的孩子,还有同孩子一起失去的家。只有找回孩子,他才拥有一个完整的家。
电影中,没有人是幸福的,看似坚强,实则脆弱;看似走投无路,又必须擦干眼泪迎接新生活。孩子并非是一个超大版的钱包,而是你身体的一部分、你的延续。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是他们活下去的意义所在。我们终究无法体会他们失去孩子的痛苦,无法体会那种丢失带来的巨大的空洞感和绝望感。但我坚信我们会坚持用自己的行动来反对拐卖儿童的行为,让人们再也不用饱受失去的痛苦。亲爱的小孩,有你才有家,有你家才完整,我们回家。
观《隐形的翅膀》有感
顽强的毅力
我看过许多的电影,但给我感触最深得也就这一部——《隐形的翅膀》。
这部电影是讲一个家境贫困的女孩——志华。她有着和我们一样有自己的理想和梦想。在一次和同学放风筝时,风筝不小心飞到了电线上,她想用木棍把它挑下来。不辛被电击倒了。被送到医院抢救。后来生命虽然抢救过来了,但双臂却被截肢了。当志华醒来后,她发现自己没有了双臂。她想再也不能和其他同学一样学习和玩了,她接受不了这没有双手的现实。就想过离开人世,却被父亲挽留。
经过一段时间,她想通了,也明白了。她不想自己成为一个废人,她想和正常人一样要读书、写字。要帮助父母做事。于是她苦练脚功,后来学会用脚吃饭、写字、画画„„这些对于一个没有双手的人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了!第一次高考她没考上,但她并没灰心,她又去重读。在那时她开始学骑自行车,没多久她又学会了用肩膀骑自行车,她一直刻苦训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她获得双丰收。一是学会了用肩膀骑车,还有就是她终于考上了大学。看完这部电影,我被志华她那种身残志不残的精神和它那顽强的毅力所感动!她没有轻易地被困难击倒,而是一次次战胜困难、克服困难。
不知不觉,我脑海中又响起了那首熟悉的歌“每一次,都在徘徊孤单中坚强。每一次,就算很受伤也不会闪泪光。我知道,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飞过绝望„„”
徐维东
高二六班
《百团大战》观后感 —— 吴彤
看完《百团大战》后,我的内心深受感触,不禁激发出自已的爱国情怀,又想起那不堪回首的历史,更加感受到老一辈革命先烈用生命夺取的胜利的来之不易。
百团大战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与日本在中国华北地区晋察冀边区发生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八路军在总部统一指挥下,在河北山西发动以破袭正太铁路为重点的战役。战役发起的第三天,八路军参战部队已达105个团,故称此为“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以国军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将军战场殉国开始至八路军副总参谋左权为国捐躯结束。其中,里面赵章为取的革命的胜利而不顾牺牲自已生命,他死在敌人的枪口下,但他却活在所有战士打的心中,还有儒家将左权与彭德怀将军的战友情让人感动,但他还是不幸殉国,不禁让人觉得有些伤感。看到影片中彭德怀将军大吼道:“要想种族不灭,唯有抵抗到底”。这让我的内心深受激动。虽然,抗日战争离我们很远,但有人却忘了哪些爱国主义人士的英勇牺牲,忘了这段耻辱,这让人感到心疼,新中国的建立是多少爱国之士的牺牲才建立起来的,为了赶走侵略者,是他们用鲜血换来的胜利。
我们现在应该向先烈学习,要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开创新的未来,历史,已是过去,再也无法挽回,我们现在应用激情去点燃希望之火,用青春的汗水来浇灌成功之花。
第二篇:影评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观后感
姓名:张文秀
学院:你农业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
班级:工业设计1001 学号:1012033040 联系方式:***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观后感
内容摘要:
影片所描写的是二战期间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残酷,八岁男孩布鲁诺随着父亲等一家人前往乡下,在这里他与一个穿着条纹睡衣的在一个铁丝网墙里面的一个男孩相识并发展了一段友谊。《穿条纹睡衣的男孩》从一个孩子的视角,让我们用一双单纯、纯洁的眼睛去看二战的残酷,这无疑给了我们心灵巨大的震撼。观看之后我的内心很受震动,因此写下观后感,仅表我个人意见。关键字:
布鲁诺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友情 二战 集中营
电影大概内容:男孩布鲁诺一家随着纳粹军官父亲的一纸委任调令,从柏林这个有着他快乐的玩伴的城市搬迁到了乡下。失去了朋友们的布鲁诺很快对新家附近的“农庄”产生了兴趣,那里有一群身穿“条纹睡衣”的人终日忙碌,并且其中一个为布鲁诺一家服务,他形容肮脏,态度慎微。周遭环境和布鲁诺的举止让母亲暗暗担忧,但纳粹父亲制止家中任何怀疑既定政策的行为。布鲁诺偷偷结识了铁丝网另一边的同龄男孩施穆尔,并时常带给他食物吃。在紧张的家庭氛围和姐姐向成人世界的变化中,施穆尔是布鲁诺惟一的朋友。影片讲述的是上世纪40年代二战时期,德国的一男孩布鲁诺与一犹太男孩什穆埃尔的友谊。通过他们最真实的友谊更反映了当时的德国纳粹对犹太人残忍的杀害„„
影片开头部分是布鲁诺和他的两个玩伴在柏林的广场奔跑着,这一画面勾起了所有人都对童年的回忆。我的童年也是如此,家附近中总有能玩到一起去的朋友,在现代的家庭里面,玩伴对于我们来谁是极其重要的,我们的童年可以没有变形金刚,可以没有奥特曼,但是不能没有伙伴。儿时的伙伴是上学路上可以谈天说地的人,是在学校吃午饭可以分享才要的人,是放学后可以相约一起写作业的人。那个时候我们有什么成型的价值观、是非观体系,所以我们总是在吵架,争论不休,但从不记恨。如此的习惯一个生活体系后,突然地从中抽离是很痛苦的,所以我很理解在布鲁诺得知要与父亲和家人办理生长的环境是多么的惆怅与不舍。虽然男女有别,但我想童年的我们有着同样的心理状态。到达一个陌生的环境是最让人恐慌的,有太多的未知等着我们去熟悉,我们就会变得很被动,不愿与人交谈,但同时的有希望我们能够被关心着、理解着。
就是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布鲁诺认识了关在铁丝网墙里的穿着条纹睡衣的男孩。一天,布鲁诺趁母亲不注意,布鲁诺终于翻出了那扇窗,逃出了牢笼般的家,他开心地一路狂奔,想到他一直都认为是农场的地方去,来到“农场”的围墙边,竟都是电线网制成的,围墙的另一边有一个穿着条纹睡衣的男孩在用手推车倒碎石子。他终于找到了可以和他一起玩的同龄人。他就是什穆埃尔,并且他告诉了布鲁诺他是犹太人,但布鲁诺并没有在意这些,因为在小孩子的世界,不存在着种族歧视。他们的心里只有对伙伴的渴望,对新生事物的好奇,他们只是单纯,没有任何杂念。这段友谊掖着这样单纯的开始的。从此以后,布鲁诺每天都要到这里和什穆埃尔见面,虽然隔着一道电线网的围墙,但是这并没有妨碍两个小朋友友谊的发展„„
由此可见孩子们的世界是多么的干净,在我们大家的心里扫出了一块净土,让我们试着想起那最美好的童年往事。这让我想起了自己那段刻骨铭心的友情。大家都是一个班级的,我们有很多相似之处,嗯,其实是我向他学习的更多,总是觉得它有那么多的人生智慧,让我很羡慕,能和她成为朋友我很高兴。但总是有“好景不长”这一词客观的存在着,无论多么好的人,多么真挚的友谊,也有分别瓦解的那一天,需要的也许是一个机会,一个借口。友谊能够存在谁说那不是一件美好的事呢,看到布鲁诺与什穆埃尔那干净真挚的友谊,我好像得到了祝福一样,真心希冀能再次得到友情的眷顾。
一天布鲁诺在花园荡秋千,发现天空中有黑色又臭的烟,他问姐姐那是在烧什么,姐姐也不知道,就说是在烧垃圾„„其实那是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焚尸炉冒出的烟。像我们这一辈的人,没有经历过什么战争、饥荒,都是含着金汤匙出来的,根本不到何为疾苦,无论历史老师再怎么绘声绘色的讲那毁尽人三观的残杀场面,我们顶多有的是唏嘘不已。没有经历过的人你让他说感到痛苦,那也是有三分虚假的。战争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现在的我们没有人知道,但一个孩子就在残酷现实的边缘,你会觉得惋惜,痛惜,觉得小孩子要面这一切真是残忍至极。出于朋友的帮助之心布鲁诺相帮什穆埃尔找到爸爸,因此如约来到了围墙边,他带了铁铲,在围墙边挖了个洞,于是换好衣服,爬到围墙内„„然而,一切都好像是个玩笑,他们进入集中营,到处没有找到什穆埃尔的爸爸,反而被赶到一个毒气室里,布鲁诺和什穆埃尔非常害怕,他们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他们的手紧紧的抓在一起,以为还可以回家,毒气室屋顶一个小洞里,一股黑色的毒气正弥漫下来„„两个小男孩抱着能找到爸爸的憧憬进入了死亡圈,这是多么鲜明的对比,想要突出二战的残酷没有比这个角度更引人深思的。
镜头的最后,静静地对着布鲁诺和什穆埃尔最后走入的那扇毒气室的门,门外,堆满了条纹睡衣„„也许我们从未经历过二战的残酷,什么是奥斯维辛我们只是从书本上得知的,我们没有真正地感到过面对死亡的恐惧,但是这一刻,我们知道了,那祥和的背后是无限的罪恶。到底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我们也许找不到统一的答案,但只有这一刻,我们对于纳粹党的行为是善恶有一个清晰的答案。这是导演的功劳,这更是两个纯真善良的小男孩那无知的、单纯的举动的功劳。我们总是在说人类要反思,我们总是在说战争里受伤害的是无辜的平民。我们总说战争是在灭绝人性,我们总说战争最终的结果就是鲜血淋漓。然而战争却像个瘟神一样挥之不去,多少无辜的人们在战争的阴霾下妻离子散流离失所。在2011年2月4日,正当中国人沉浸于春节气氛中时,东南亚的柬埔寨、泰国却为了一座神庙的归属爆发长达4小时的交火,造成泰柬两万多人伤亡,此后双方又相继爆发多次交火,泰国且已于6日单方面关闭了边界„„
战争,你有结束的那一天吗?孩子在战争中总是一个可怜无助的角色。他们既不是战争的发动者也不是战争的参与者却又被频频卷入战争。这就是世界不公平的地方这也是大家抵制战争的原因。任何国家都不愿意发动战争但是战争不是没有好处。一仗打出十年和平。可惜的是十年、二十年、五十年或是上百年以后这么长时间的休养生息毁于一旦。
这是一个会让我怀念童年的影片,正因为我会陶醉在这种美好童年的气氛中不能自拔,才会对最后的结尾深深地触动,才会对二战的残酷重新有了深刻的认识。整个影片用了不同惯常视角展现我们一个同为战争题材的却有不同感想的电影,没有鲜血淋淋的场面,也没有战火和硝烟,但它却是那样的残酷,剥夺了正值清晨太阳将会有着美好未来的两个男孩的生命。在这个时候,我还是觉得导演有些太残酷,拿小孩子开刀是最残忍地,但也无可厚非的是,只有这样的对比才会给人以内心的震荡。这部影片从一个孩子的角度写出了德国纳粹的残忍、没有人性写出了世界需要和平。
怎么说呢,我自己想了很多,也有很多自己的看法,简单的说一句,这是我看过的最让人难忘的片子,只因他给了我太多的触动,太多的遗憾,太多的惋惜......
第三篇:《阿育王》影评
《阿育王》影评 阿育王》
一直就喜欢看史诗型的大片,从《角斗士》到《特洛伊》,再到《勇敢的心》。当一幕幕恢弘的场面 在眼前依次展开的时候,人的灵魂真会从根本之处得到一轮又一轮真实的震撼。我喜欢看兵戎相接的沙场,喜欢看忧郁的透过时空传递而来的目光; 羡慕体悟到人生哲理的灵魂,也羡慕那热血沸腾的肉体。史诗里,无论是爱还是恨,无论是家仇还是世情,都能淡定而浓墨重彩的放射出明澈的光芒。然后,启迪与感悟也 从此而生。初夏的午后,没有了温暖的金色阳光,只剩下灰色的不高远的天空和飒飒吹过的冷风。窝在宿舍的时 候,依旧做自己的专业功课。打开电脑,我挑出《阿育王》,貌似是最适合这个季节的片子吧。这是一个男人与一个女人凄美的邂逅,绝望得没有色彩。阿育王与公主卡瓦奇的相遇是一场童话。林间初次相逢,卡瓦奇宛若绿野里的精灵,让阿育王成了为 爱情迷失方向的猎人。一见钟情到缔结婚姻,邂逅原本是王子与公主之间一场美丽的故事。然而,一切却 仅仅是悲哀的开始。阿育王因事回宫,返还时却得到卡瓦奇惨死军中的噩耗。残酷的打击使得阿育王心灰意冷,不久来自 宫廷的暗害也使他身负重伤。在疗伤的过程中,阿育王遇到了感情上第二次巨大冲击,——一位美丽善良 的姑娘为了保护阿育王,在新婚之夜失手杀死了刺客,沾满鲜血的双手使得她成为了人见人恶的不祥之物。阿育王为了报答姑娘的救命之恩,决定娶她为妻。但他哪里知道,侥幸逃生的卡瓦奇公主还在人海中苦苦 寻找那位名叫帕万的年轻武士,那位自己深爱的阿育王。不久,王妃怀孕的消息让意志消沉的阿育王重新看到了希望,同时也让那些无时无刻不在暗算他的政 敌们惶惶不安,他们罪恶的双手又再度伸向了王妃肚腹中的小生命,阴谋没有得逞,但是阿育王一生中所 钟爱的另一位女性,——他的母亲却倒在了血泊之中。愤怒与仇恨改变了阿育王,为了复仇他亲手杀死了 自己的兄弟,登上了皇位;为了发泄怒火,阿育王率领大军南征北讨,军队所到之处生灵涂炭。阿育王用 沾满鲜血的双手建立了供历史见证的丰功伟业,同时也使得自己成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暴君,众叛亲离。最为可悲的是,昔日刻骨铭心的恋人竟然与自己在战场上兵戎相见。卡瓦奇飘飞的长发与黑色的戎装 是一场沉默的葬礼。战争的胜利让阿育王得到了一切,也失去了一切。最后,心灰意冷的他看透红尘,出家为僧,结束了 自己对孔雀王朝的统治。这是种绝望的美丽,冷艳得让人窒息。我随着那一股股喜悦和忧伤的脉流,体
味到生存的苍凉和一场 场恢弘的玩笑。错,不是一步造就,而是一错再错,而错的原因本来就是一场冷淡的玩笑。卡瓦奇变幻的 服饰,从红色到白色到绛色再到最后的黑色,一层一层的加深,一层一层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婉转的歌声,含泪的微笑,坚定的眼神和冷漠的表情,一次一次给人剜心刻骨的痛。我不喜欢阿育王残酷的面部线条,不喜欢卡瓦奇为死亡拔出来的尖刀。但我在厌恶中喜欢这个结局,散了,便会最终结束这场错误。其实,无论是唯美的邂逅,还是凄美的邂逅,终有一天要散。或者以错误的名义,或者以死亡的名义。同时,本片也讲述了“一个人从君王到僧人的旅程,一个在世界各地宣扬佛法的君主”。阿育王在印度可谓家喻户晓,印度的国徽图案就是阿育王当年所建的狮子柱头。作为印度孔雀王朝的 第三代继承人,阿育王在当政期间统一了除印度半岛南端外的整个印度。虽说战功赫赫,可他也残忍无比。为了不断扩充所辖版图,他亲率大军攻城掠地,屠杀无辜百姓。他曾率军夷平过南印度的一个城市,无数 人被杀。在意识到自己的凶残之后,阿育王非常悔恨,宣布从此停止征战,并皈依了佛教。影片《阿育王》是印度电影的典型,具有印度电影一贯的风格。影片中的故事是用史实改编过的,以孔 雀王朝帝国为背景,以阿育王一生中经历的各种重大政治事件及战争为横切面,重点表现这个历史人物的 丰富情感世界。故事中,把阿育王与卡凌加公主之间感人的爱情作为贯穿全片的线索,成为了衬托阿育王这 个人物形象的重要根据。本影片以历史为题材,以国王为主人翁,有它的可看性。影片在视听语言方面,是比较突出的,如景别叙事较为合理,构图角度追求多变,镜头及转场有流动感, 音乐音响冲击力强.总的来说,整个片子节奏有松有驰,基调统一,音画和谐,情节动荡感人。
影片中的两个主人翁阿育王与卡瓦表演是可圈可点的, 片中饰演阿育王的是印度大名鼎鼎的偶像影星 沙鲁克·汗,他被称为“印度的汤姆·汉克斯”。阿育王这个角色,我对他印象比较深的是他的英雄般的形象却 不缺神秘幽默之感,但几个段落情绪变化过渡的比较好,如他跟女主人翁卡瓦相惜相爱时是一种情感,分离 之后时也是一种情感,接着再到当上国王搞侵略时也是一种情感,我几个部分都需要有较高的演技,而阿育王 最后称王以至发动战争是跟他和卡瓦的感情有关的,在影片中,我看到阿育王的这种变化,所以阿育王是演出 来了,我对阿育王这个角色的评价也是肯定的.女主人翁也是当年著名的演员,她所饰演的卡瓦充分体现了 印度演员的全面性,在影片
片中,卡瓦身上有一种难以言传的野性,这一方面跟演员本身的形象有关,另一方面, 剧本上对她的塑造是花了工夫,在化妆上也加了工,目的就是要把她塑造成一个带有一种冷面而有野性,内心 却是爱火燃烧的一种形象,我认为导演做到了。《阿育王》已经使我得产生了共鸣,我觉得对角色选择的正 确是影片能够出采的关键这一。影片中,两个主人翁固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让我印象更深的是几段舞蹈,先是女主人翁卡瓦在 山上唱的那段舞,再到营寨里边的的集体舞.还有卡瓦在船上跳的舞,这三段舞要比男女主人翁一起跳的那两 段好,很有冲击力。音乐和音响和摄影六大元素,以及剪辑的配合得好也是出效果的部分重要原因。视听语言在本影片中运用是值得我们是学习的。景别叙事较为合理 ,片中的全景镜头与中景镜头数量 比较多,中景真正起到了叙事的作用,而近镜系列镜头也是根据情节的需要来用的,应是都用到重点上了。同 时,整个影片的镜头特点比较活,比较有流动感,如推镜头用的比较多,也更有些是甩镜头。角度常用俯 仰,这样有利于观众看到演员有做动作时的一个空间位置关系和调度关系。整体来说,影片中的镜头符合了 导演所要表现的效果的要求。从光线色彩方面来讲,光线很多用的是轮廓光与侧逆光。在色彩的经营上,服 装与环境的搭配颜色的搭配比较细致,如表现女主人翁卡瓦跳舞的服装,还有营寨里边集体舞的领舞的那个 女孩的服装,都会不时的变化,努力为观众创造一种新鲜感。本影片剪辑功劳比较大的,使整个影片的节奏体现出来了,有松有驰,可以看出当中有导演的创作意图 在里边.尤其在转场处,剪辑跟镜头已是融为一体了,如前一个场景的最后一个镜头结束后,第二个场景的第 一个镜头会从一个前景遮挡当中向右移,引起下一个场景。当然,在我看来,有个别镜头我是抱着怀疑态度的, 如有一些镜头有同景别相接的嫌疑, 譬如女主人翁在山上跳舞的那组镜头,就会在个别时候出现同景别相 接的情况,虽然在角度上有一点变化,但如果在景别构图角度都追求多变化就更好了,节奏和视觉冲击力也将 会加强一些。所以说,我认为导演在引导摄影师与剪辑师工作时是有整体规划安排的。与同样以戏说方式来表现的史诗风貌的《勇敢的心》相比,《阿育王》更象是一部美仑美奂的 MTV 式商业巨片,因为,它具有一部有意迈向世界的商业影片需要具备的各种元素:有悬念、有复杂的感情纠 葛、有独特的印度式兵器与印度式打斗、有美丽的女演员、性感到极至的印度沙丽、还有迷人的印度歌。在片中饰演阿育王的是印度大名鼎鼎的偶像影
第四篇:泰坦尼克号影评
我爱你,太美好,时间会知道
爱情是一张票根,凭它我们乘上时光机器,穿过长长短短的岁月,寻找那么一些些曾经让我们怦然心动的回忆。爱情也是一张船票,它曾漂荡在大西洋的无垠碧海,沉入海底几万英尺的寂寞深渊。爱情还是一张电影票,它见证了十五年光阴似水,历久弥新,再次击中我们怅然若失的心。有些事,无法启齿,终是冷暖自知,仿佛自己私密于心的那些恋爱琐事,尘封在记忆的底端,却时不时情不自禁,想拿出来回味一番。
1997年的时候,哥哥还没有自杀,王菲还没嫁给李亚鹏,中国人还没听说过苏丹红、毒奶粉和地沟油,我也只是小学三年级,和小伙伴们在尘土飞扬的马路边打弹珠,跳皮筋,和自以为喜欢的你在学校的梧桐树底下晒“90年代”的老旧阳光。
转瞬到了2012年,传言世界已到末日,金融危机席卷着全球,油价已涨得没了谱,哥哥死了,王菲遁出歌坛了,我也摸爬滚打好些年,被爱情挫败得遍体鳞伤了。只是你呢,我总是和你马上相逢无纸笔,都还没来得及联络感情,便又各自散落在海角天涯,被时间冲散了。
就在这十五年里,《泰坦尼克号》悄悄登陆了影院,不动声色收走了票房18亿,而我也在十五年里看了它七遍,每一遍都心潮澎湃,每一遍都涕泪涟涟,似乎它诉说的不仅仅是那永恒的爱情,也是我十五年的光阴似箭,我自己的爱恨情仇,以及我会偶尔想起、至今不忘的、沉沉不变的你。
到2012年,自真正的“泰坦尼克号”沉没,已整整100年。关于“泰坦尼克号”的传说,关于这个爱情故事的真假,早就已经不再重要。1997年的《泰坦尼克号》可谓电影史上的奇迹,票房和口碑让人瞠目。当那一曲《我心永恒》唱起,多少人还会记起那个穷小子杰克,在冰凉的海水中紧紧抱着他一生的挚爱,用最后一点温度温暖对方的一幕,湿了眼眶?
说到爱情,最美不过天长地久、海枯石烂,大抵脱不出一个“永恒”。与时间赛跑,我们永远都只会输,不论你爱得有多轰轰烈烈、惊天动地,最终不过是历史车轮碾过的一抔黄土、一缕尘埃。《泰坦尼克号》的动人之处,或许就在于那穿越时光,永远不变的爱情。当老得不能再老的罗丝爬上船头,将价值连城的“海洋之心”扔向大海,以纪念她的爱情以及她于海底长眠的爱人时,我们又有多少人能不动容
如今《泰坦尼克号》再次登陆影院,这次,它有了3D的外衣,而我却仍只在意它曾经衣衫褴褛的样子,那才是我爱的你,最真实的你。3D眼镜只会让我在大银幕前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求而不得,失去曾经那份简单相依的纯粹与快乐,失去那时候模模糊糊说不清楚的幸福感。我更在意的,是重逢,是相见,和未曾和你再续前缘的伤感。
于是傻傻地问自己,如果这辈子只有一部电影,可供自己反复观看,会是什么?答案还是坚定地给了《泰坦尼克号》。不是因为它最商业,最耐看,而是因为它总能击中我心房最脆弱的地方:不论是杰克和罗丝的旷世爱情,还是那帮至死不渝的提琴手,抑或是两两相依于浸水客房小床上的老人。它超然于爱情,止步于永恒,也在我心里大喊出那句一直想说却怎么也说不出口的话:
“我爱你,太美好,时间会知道。”
第五篇:浪潮影评
浪潮影评
《浪潮》讲述了一场名为“浪潮”的微型强权主义运动从游戏般的开场、到野火般迅速蔓延、再到不可名状的狂热、直到最后死的死、抓的抓,落得惨淡收场的全过程。故事改编自美国的真实事件,1967年4月,加州帕洛阿尔托市库柏莱高中的历史老师罗恩·琼斯为了让学生们亲身体会到纳粹极权运动的恐怖,他大胆的设计了一个实验-----即浪潮。
《浪潮》有一个的发端:老师文格尔教了不想教的课---纳粹,而没有教到无政府主义。文格尔觉得这门课比较乏味,于是想出了个点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故事刚刚开始的时候,“浪潮”运动还未成型,没什么像样的理念甚至纲领,老师开始命令同学,上课回答问题要起立,要聚精会神的回答问题听课,到后来的浪潮手势,以及要穿统一的衣服。随着运动的发展,学生们越来越沉迷其中,而那种对普通学生的吸引力,已经越来越具有强权主义特点。当然,《浪潮》中的受众只是中学生,当他们谈论为何会加入“浪潮”运动时,往往会把与家庭的疏离、对现实生活的厌倦联系起来——他们中的很多人孤独、缺乏家庭的温暖、集体的关心,缺乏对一个群体的归属感。我想即使把这个实验放在今天,也会得出同样的结果……
学生们对于“浪潮”的反应其实并不相同,有人退出,有人加入,有人反对,也有人死心塌地的为“浪潮”迷狂。以蒂姆为例,“浪潮”就是他的生命(他也为此搭上了性命)。片中对蒂姆的背景未多做交待,但我们倒是可以从片中看出他的家庭不是很幸福,如他在饭桌上高谈“浪潮”时,他的父母都没打算认真听下去,这其实和我们现今社会现状相似,父母和孩子之间缺少应有的沟通。当然通过电影情节我们可以推测出蒂姆有些精神不稳定:偷拍女生照片、私藏枪支、谎称与别人的家人关系等等,而他通宵在文格尔老师家门外守候,更是令人有些不寒而栗。其实这些戏分就表明了蒂姆处于弱势,他的生活中缺少最基本的关爱(例如经常被小混混欺侮)他需要集体依靠。
值得注意的是,蒂姆在“浪潮”实验中只是极少数,但在一个整体不公、而且这种不公还在日益扩大的社会里,蒂姆代表的就是千千万万的普通群众了.片中的反对者当然也是值得谈谈的,如果所有人都屈服于强权政治之下,没有人出来反抗,那后果必然是不可收拾的。
其实浪潮运动也不是完全不可取的,回顾运动中大家所表现出的团结,中间成员感到的快乐,学生超强的学习效率,超集中的注意力。。等等的一切都表明浪潮运动还是有可取之处的。事情都应该有个度,超过这个度就会有反面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