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金点子:新工科背景下打造我院高水平专业建设的构想
新工科背景下打造我院高水平专业建设的构想
作者单位:XXX 作者姓名:XXX(2017年11月11日)
有关背景:
工程改变世界,行动创造未来,改革呼唤创新,新工科建设在行动。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为特征的新经济呼唤新工科建设,国家一系列重大战略深入实施呼唤新工科建设,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呼唤新工科建设,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国家硬实力呼唤新工科建设。当前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进行,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高等教育步入新阶段。今年4月和6月,教育部分别在天津大学、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召开了新工科建设相关会议,全面启动、系统部署新工科建设。这也就预示着培养造就一大批多样化、创新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为我国产业发展和国际竞争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远之策。
在这种国家新工科建设战略,国家打造“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国制造2025”宁波做为首个示范城市,2018-2022宁波市委、市政府对高等教育发展谋划的相关动态,结合我院列入浙江省重点暨优质校建设高职院校等背景下,对借此契机加速高水平专业建设,以下提出几点思考:
一、推进以产业需求建专业综合改革,实践探索新工科发展规律、创新激励机制
加强以产业发展对工程科技人才需求的调研,主动谋划新工科专业建设,大力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应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和智能制造、集成电路、新材料等宁波市重点聚焦的新产业相关的新兴工科专业和特色专业集群。更新改造传统专业,服务机械、轻工、纺织等产业转型升级、向价值链中高端发展。鼓励现有专业交叉复合,孕育形成新兴交叉专业。推进我院以工程视角的综合改革,建立符合工程教育特点的人事考核评聘制度和内部激励机制,探索教师与行业、企业人才双向交流的机制。根据自身特点,积极凝聚校内外共识,主动作为、开拓创新,开展多样化探索。
二、紧盯技术发展改内容,更新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将产业和技术的最新发展、行业对人才培养的最新要求引入教学过程,更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成满足行业发展需要的课程和教材资源。推动教师将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专业发展新进展、实践发展新经验,积极探索综合性课程、问题导向课程、交叉专业研讨课程,提高课程兴趣度、学业挑战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把握新工科人才的核心素养,强化工科学生的家国情怀、国际视野、法治意识和生态意识,培养创新思维、工程思维、批判性思维和数字化思维,提升创新创业、跨学科交叉融合、自主学习、团队协作能力和工程能力。
三、创新工程教育方式方法,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加大学生选择空间,方便学生跨专业学习,增强师生互动,改革教学方法和考评方式,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工程教育思维。推进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建设和推广应用在线开放课程,充分利用虚拟仿真等技术创新工程实践教学方式。完善新工科人才“创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广泛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创新创业赛事活动,建设创业孵化基地和专业化创客空间,推动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四、引进工程人才认证体系,打造高水平实验实践基地 集中资源打造若干个专业先行先试探索《悉尼协议》,实施工程技术类专业改革升级,参考该协议的标准范畴及其认证流程,重塑专业建设理念、修订专业建设规划、再造专业建设流程、完善保障体系与支撑机制建设,全面提高高水平专业建设内涵,打造提升专业建设的国际化标准。加大投入以工程“6S”标准建设实验实训基地,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构建标准化实训工程车间,加速淘汰老旧设备,购置适应新工科时代要求的高精尖高水平专业实验实训设备,以满足学生在一流环境和设备下,高标准高规格培养,实现与企业“零对接”高水平技能型人才需求。
五、瞄准国际化事业,分阶段增强工程教育竞争力。立足国际视野,探索教育改革发展前沿,研判发达国家工程教育新趋势、新动态,确立以增强工程教育能力为发展目标,提出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又熟悉中国标准的高技能高素质教师,鼓励教师“走出去”,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工程教育师资。探索工程教育标准,引进国际化标准,分阶段分步骤逐步探索实践新工科要求下高水平专业内涵建设。
新工科背景下的高水平专业建设是一个长期探索和实践的过程,是未来中国高等教育“双一流”“高水平”建设发展的风向标,我们应结合国家发展大战略,把握市委、市政府关于宁波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思路,主动联系行业、企业,抓住新时代发展机遇,因时而行,以动态的、发展的思维深入探索,在实践中推进和落实,一步步将建设工程教育深入专业骨髓,打造高水平专业建设内涵,扩大我院工程教育的办学影响力,实现对国家示范院校的追赶甚至超越。
第二篇:新工科背景下的计算机类专业建设
新工科背景下的专业建设
——以计算机类专业为例
新一代信息技术是国家十大新兴战略产业和山东省与济南市重点发展的十强产业之首,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核心之一,计算机类专业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计算机类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对工科为主的高等学校来说已经变得非常重要,甚至已经不再是专业本身的问题,必须大力推进该类专业全方位的建设与改革。
一、用好增量
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计算机类基本专业有6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80901)(注:可授工学或理学学士学位)、软件工程(080902)、网络工程(080903)、信息安全(090804K)(注:可授工学或理学或管理学学士学位)、物联网工程(080905)和数字媒体技术(080906),特设专业3个:智能科学与技术(080907T)、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080908T)和电子与计算机工程(080909T)。
为适应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2016 年,教育部新增设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080910T)、网络空间安全(080911TK)、新媒体技术(080912T)和电影制作(080913T)等4 个特设专业。这些特设专业将成为新的增长点,而原来的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和数字媒体技术等基本专业将是另外的主要增长点。但无论是基本专业还是特设专业的增设,都应该满足教育部2017年1月30日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的《计算机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特别是要保证满足以下几方面要求:
第一,要明确本专业的社会需求。总体上讲,新工科建设,要以培养满足社会特定需求的毕业生为目标,要“问产业需求建专业”,“问技术发展改内容”,要加大产学合作的力度。任何一个专业,其毕业生都有自己的问题子空间,这个问题子空间体现了该专业点所培养学生的主要服务面向,体现自己的优势。所以,问题空间子空间既不是整个问题空间,通常也不是其他学校相同专业的问题子空间。这就要求专业点申办者必须真正弄清楚、并瞄准自己培养的学生将来服务面向的具体的社会需求,而不是泛泛的社会需求,更不是网上下载的、人云亦云的“需求”。而且要明确我真的是要,而且能够培养出面向这个问题子空间的合格人才。
第二,要有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首先要有一个体现学生擅长和学科优势的、吻合于“问题子空间”的培养目标,明确学生毕业5 年左右的专业预期,而不是毕业时在专业内“科学研究、工程开发、应用维护、教学、管理”什么都能干的“高级人才”这种笼统目标。其次要有支持培养目标实现的专业毕业要求。专业毕业要求应该不低于《计算机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所给的毕业要求,且有自身特色。目标清楚准确,专业毕业要求就会体现专业所培养出来的人才的特色。再次是能够有效支持专业毕业要求达成的课程体系。需要将专业毕业要求分解为指标点,然后将这些指标点的达成任务分配给相应的课程(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值得注意的是,新建的专业应该有自己的特点,而不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个“方向”,更不是在原有某个专业的基础上简单地添加或者更换几门新课程就构成新专业的“课程体系”。
第三,要有基本的学科支撑和师资队伍。要办好一个专业,必须有基本的主干学科支撑,它(们)既便于办学点深入理解专业,也便于形成基本的师资队伍和支持师资队伍发展的平台,保证专业的可持续发展,也能比较好地引导学生发展。基本的师资队伍是办好专业的必要条件,这些教师应该在新申报的专业上有一定的积累,尤其是专业负责人等核心教师,而且整个师资队伍在数量上不能少于12 人的最基本要求(专职的,不是和已有专业交叉使用的),需要坚决杜绝五六个人就办一个专业,十几个人就办两三个专业的情况出现。
当然,作为本科专业教育,必须有教室、实验室、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等基本办学条件。
二、调整存量
2016 年,全国已经拥有近3 000 个计算机类专业点,特别是这个巨大的专业类中大约95% 的专业点的办学历史没超过25年,加上近些年高等教育发展迅速,所以,需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调整。
(1)更新本科人才培养理念
更新基本的本科人才培养理念,为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和水平提供保障。首先是回归“人才培养”的办学初心,牢固确立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明确教师的责任,加大本科教育的精力投入,夯实基础,避免“地动山摇”。其次是推动三大先进教育理念的落实,树立本科教育不是基本知识输入,不是基本课程要求,而是要追求面向未来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基本能力在学生身上的产出。
(2)构建完整的持续改进体系
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理论(PDCA)”建立完善的持续改进体系,建好质量监控、毕业生跟踪反馈和社会评价3 个机制,保证其有效运行,紧盯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3 方面的改进,并不断提高这3 个方面的合理性和“达成度”。为此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首先,评价是基础。持续改进要求将评价作为基础,要求评价的准确性,追求数据合理、分析到位。要弄清楚评价的对象(目标)、评价的标准(依据)、评价的执行者、合适有效的评价方法、恰当的评价周期,要以真实反映评价对象的原始数据的有效搜集与深入分析为基础。
其次,改进是目标。将评价结果用于改进,坚持基于评价的改进,使得改进有根有据,效果良好。基于评价的“改进”,强调避免凭感觉、凭经验、凭个人的意见“改”;没有对评价信息进行深入的分析、并基于分析做出决策的“改”,很可能是“盲目地改”;要追求“改进”,而“改”不等于“改进”。
第三,机制是保障。用机制保证评价和改进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只有机制完善有效,才能够持续地进行。要针对质量监控、毕业生跟踪反馈和社会评价,建立一套规范的处理流程,同时明确规定在这些处理流程中涉及的相关人员以及各自承担的角色。
(3)明确聚焦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培养的基本指向
必须明确和落实本科工科教育的基本定位,要围绕着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设计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并按照此要求进行学习产出的评价。逐渐纠正某些专业点定位不清、降格要求的问题,使人才培养达到《计算机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所定义的本科教育基本要求。这里特别强调的是,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并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参加一个甚至几个复杂工程就可以了,而是要将这种能力的培养分解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具体可参考文献[2]。
(4)强化和落实培养方案的系统化设计
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必须在《计算机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框架下进行。如前所述,首先是确定一个恰当的培养目标,然后依据支持该目标实现的需要,设计相应的毕业要求,按照便于落实达成和进行达成度评价的标准(可衡量)将各项毕业要求分解成一系列指标点,按照支持指标点达成的需要构建课程体系,并通过实际的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教学,具体落实相应的指标点,通过教学活动结果的评价证明毕业要求的指标点确实达成了,并通过这些评价发现需要改进的地方,向前反馈,以指导改进。
(5)稳步走向科学施教
要彻底摆脱面向课程的教育,真正走向面向产出的教育。要将知识作为载体,向学生传授解决计算机类复杂工程问题的思想、方法和专业技能,这些思想和方法就是计算学科方法学的内容,包括方法论意义上的12 个核心概念、典型的数学方法和系统方法、问题的抽象、理论、设计求解过程。必须在教学大纲中给予明确规定。明确课程目标,且课程目标与其支持的毕业要求(指标点)相关联(所以,就不再仅仅是对知识点掌握的要求),课程教学内容不能仅仅是知识,还要包含问题求解思想和方法。因此,传统的大纲已经无法适应新的要求,特别是那种“教材目录式大纲”,距离新的要求就更远了。
(6)加强产学合作,提升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进一步强化教育为产业发展培养人才的认识。除了“问产业需求建专业,构建工科专业新结构”外,更要积极推进产学合作育人,紧跟技术的发展,培养学生关注社会需求,积极引导探索,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就是为了引导学生通过产学合作,面向社会需求选题,激发自己的聪明才智,锻炼综合运用所学,创造以服务社会。
(7)满足《计算机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
按照教育部的计划,一批专业类的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将在今年公布实施,《计算机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会在公布之列。要想提高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水平,必须加快专业建设步伐,使所有的专业点尽快达到《计算机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要求,更有一大批专业点能够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实现“国际等效”。
三、交叉融合
交叉融合的关键是“真正的融合”,而不是“拼盘”。“拼盘”体现的依旧是面向课程的教育,而“融合”要求的是面向产出理念下的专业培养方案的系统设计与实施。可以通过理工科的融合,培养研发类人才,重点在于解决工程开发中的基础问题;也可以与其他行业的融合,实现跨界交叉,培养复合型人才,重点解决相关行业内的计算机类问题,促进相应行业的升级、改造,这种模式适应于有行业背景院校的计算机类专业;还可以与技术发展融合,紧跟技术发展,培养某一方面的特殊人才,实现支撑引领目标;与地方建设的融合模式在于培养地方建设和发展亟需的人才。当然,由于计算机技术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通用技术,不同的地区需求差异可能不是很明显,此时可以重点考虑地方产业发展的特殊需求。
四、校企合作 参考文献:
[1] 蒋宗礼.新工科背景下的计算机类专业改革[J].中国大学教育,2017(8).[2] 蒋宗礼.本科工程教育:聚焦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6 年(11).
第三篇:“双创”背景下新福建建设研究
“双创”背景下新福建建设研究
摘要:面对“双创”这一全新的发展机遇,福建省积极从思想观念到体制机制,再到发展模式等各方面展开建设。在对福建省“双创”的基础和现状展开研究基础上,不难发现福建省的“双创”活动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困境。基于此,福建省展开了一系列有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路径探究。关键词:双创;福建省;发展
自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公开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以来,福建省坚定不移地抓住”双创“战略的良好势头,凭借“爱拼才会赢”的创业创新热情和胆识,不断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各市区普遍绽放蓬勃生机,积极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福建省展开“双创”的基础和现状
“双创”服务作为一个全新的领域,并不是表面上涉及的积极发挥人民群众在创业创新方面的主观能动作用,它实际上蕴含着对创新创业体制机制的结构性改革与创新。因此,在我省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仅仅是一个鼓励和号召的问题,而是要从思想观念到体制机制、从发展方式到政策措施等方面解决一系列问题。当前,我省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创新创业的环境,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具体而言,我省继续开展“双创”的基础和现状如下:
1.创业创新环境不断优化。福建省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如率先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十条措施的通知》,全面落实“双创”有关政策,多方面鼓励支持推动创业创新,全力营造有利于“双创”发展的良好环境。具体措施包括:第一,优化财税政策,强化创业扶持等政策。成立规模达1.2亿元的福建省创业创新天使投资基金,投资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载体内的初创企业。同时,福建省积极建设和发展一批具有明确产业指向和区域特色的孵化器,并对符合条件的国家级和省级孵化器给予一次性50万、100万元的奖励。对一大批创业大本营(互联网创业园,孵化基地)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第二,福建省还积极鼓励和支持科研人员等各类人员创新创业。出台《关于支持国有企事业单位科研人员保留人事(劳动)关系离岗创业的实施意见》,支持符合条件的科研人员离岗创业,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高级科研人员带领团队参与协同创新,鼓励闽籍在外工程技术人员回乡创业创新;第三,积极争取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工作。如推荐三明市申报2015年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并成功获批。泉州海西电子信息产业育成基地和源和1916创意创业园被认定为第一批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第四,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我省已经连续三年举办中国创新创业大赛,鼓励有想法的初创企业不能的发展创新。同时,我省还积极实施“三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为创业创新提供优质服务。积极探索与国家顶层设计相一致的“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第五,不断加强知识产权服务。我省建立专利快速维权与维权援助机制。创新执法维权工作机制,设立福建省专利侵权判定专家咨询办公室,建立专利侵权判定咨询专家库,推动建立创业创新企业专利快速维权与维权援助机制;第六,积极推进创业创新教育培训。积极完善大学生创业课程教育——创业竞赛——项目孵化全过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机制,鼓励普通高校、职业学校、技工院校开设创业创新类课程,让创业创新融入专业课程和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第七,培育示范平台。福建省级财政安排1140万,给予除厦门市外的38个示范平台单位每个一次性30万元补助。这些政策措施对于解除创业创新者的后顾之忧意义重大。
2、各市区已做好各自的战略定位。在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双创示范基地中,福建福州新区是其中一个。福州新区依托闽台(福州)文化创意产业园,加快与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的交流合作,大力推进夫走台商投资区、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福清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闽侯青口投资区、海西高新技术产业园、福清江阴经济开发区、长乐空港工业集中区等对台园区发展,构建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合作重要集聚区。可见,福州新区不盲从于其他任何的双创示范基地,而是积极发展特色经济,建设对台金融合作示范区,培育两岸交流交往平台,以此打造福州新区外围的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生态型新城区。这一规划范围包括马尾区、仓山区、长乐市、福清市部分区域的双创示范基地。又如厦门的火炬高新区,就汇集了就美亚柏科、弘信电子、三维丝环保、科华恒盛、清源科技等一批创新型“小巨人”企业。概而言之,福建省各市区已做好各自的战略定位:如厦门市把重点在微电子与集成电路、稀土功能材料、生物医药、海洋装备等领域打造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产业集群;福州市在两岸深度融合发展、协调创新和创新生态环境等方面建设创新型城市;泉州市则继续汇集民间资本、调动民营企业活力、创新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推动新福建的建设。它们面对具有时代性的“双创”的机遇面前,不断地将各类创新资源进行集聚,进而集中力量发挥各自的优势,积极打造特色城市发展战略。
二、“双创”发展的困境与路径
尽管我省当前的创业创新条件不断优化,创业创新资源不断集聚,省各市区积极做好自己的战略定位,对“双创”具有极大的决心。但同样值得留意的是,“双创”并不是谋求让所有人都放下本职工作都去创业,而是要为有创新精神的广大群众提供一个创业创新的平台,激发他们的潜在能力和为我省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提供新引擎。就我省当前的“双创”条件和现状来看,我省的“双创”发展仍存在一定的困境。
第一,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发展不平衡。受各地经济发展水平、政策支持力度,创业人员等因素的影响,福州、厦门、泉州等地发展得相对快一点,其他地区创业资源相对薄弱,需要结合当地创业人员和产业特点加强引导;第二,我省结合区域产业特点的创新创业企业(团队)数量还不够多、质量上还有待提升,特别是在行业细分领域上挖掘得还不够;第三,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等内部科技人员创新创业还需要加强,源头技术创新有效供给还需增加;第四,创业孵化服务能力还有待加强;第五,创新力量还较薄弱,创客数量、创业项目还不够多,创业者聚集效应发挥得还不够明显。第六,利益驱动有待强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涉及的种种利益分配问题,是调动研发人员和创业创新主体积极性的大事。创新驱动,实质上就是创新人才的驱动。
面对我省“双创”发展的困境,我们有必要积极探寻适合福建省发展的“双创”路径,激发全省群众的创新潜能和创业活力,构建新福建。具体而言,我省的“双创”路径要留意一下几点:
第一,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省的“双创”举措应更加注重资源和效率的竞争。鼓励更多的民间投资的众创空间的发展,政府应积极为创客提供服务平台,为初创企业提供一个积极宽松的环境,提升初创企业成功率,如鼓励电商创业等。福州的优空间就试图构筑一个“创客+、行业+、资本+,资源助推”创业生态圈。此外,我省还可以通过更多的举办互联网经济创业创新大赛等活动来激励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如,2016年8月,三明市成功举办了首届创新创业大赛。可见,在互联网时代下,如何促进市场各个主体按照“互联网精神”联合在一起,协同构建创业创新生态圈,建立一个联合、共享的互动机制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降低创业创新成本,提高创业创新的成功率。使各个市区的“双创”发展不至于失衡太重。
第二,转变经济价值观,逐步从传统精英创业创新向大众创业创新过渡,为新福建创造一个理性繁荣的条件。以往创业办工厂,成本高,现在互联网创业门槛低,打破了垄断壁垒,低成本化,年轻人创业很快就能进入。当前,青年创业创新已经成为“双创”的拐点和主力军。并且,以往那种认为只有社会精英才可以创新的观点被我们所否决,在当前社会,社会是更加公平正义的,人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活动幸福。此外,转变经济价值观,要求我们要广泛传播创业创新文化,推介众创空间典型模式、创业创新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让众创空间成为创业创新的新选择,使百姓生活的有新方式、价值追求有新取,创造幸福美好生活,构建新福建。
第三,培植众创,共筑创业创新摇篮。优化众创平台。支持建立创业创新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进一步开放相关部门信息库,为创业者和投资人搭建沟通桥梁,让更多的投资人及早关注、发现成长中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让更多的创业者容易找到投资机构和融资渠道。
第四,我们要学习国内外的创新经验。如学习国内其他省市的“双创”经验。这一点厦门的火炬高新区就积极展开与北京的中关村展开项目合作,学习引进中关村的创新资源、围绕产业升级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经验,试图进一步提升厦门火炬高新区的创新能力。而在外国经验上,美国国会与政府十分关注初创企业的发展,不仅从法律法规和经济政策层面优化创新系统,还从金融创新、市场中介服务体系构建等市场机制方面多方着手,不断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对小企业创新成长的全方位支持。还有德国的经济发展成功的经验,德国的经济之所以多次位居欧洲第一,并在制造业等领域具有世界竞争水平,与起注重创新的传统密切相关。中小企业的创业创新已成为德国经济持续保持增长的重要动力。这些国家对待初创企业的态度和政策机制值得我省学习。
结语 “双创”为我省经济发展提供机遇和新动能,对新福建建设意义重大。首先,“双创”有利于提升了福建省的创新质量。2015年,全省专利授权6.16万件,同比增长62.8%,增幅居全国第4位,其中发明专利授权5730件,同比增长67.3%,增幅居全国第10位。全省知识产权综合实力居全国第7位。其次,“双创”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人民群众的自我实现。使创业创新从最初的精英创新到现在的大众创业创新,人人都有平等的创业机会,有平等获取幸福的权利。此外,“双创”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自我创业、自主发展、使他们在自主创业和创新过程中自我实现和自由全面的发展,这有助于福建省真正实现一种“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第四篇:新高考背景下的教研组、备课组建设(修改稿)
交流学习促发展 落到实处见成绩
平江三中 谭章兴
平江三中是一所有着六十多年优良办学传统的农村普通高中,几十年来,为发展我县教育事业作出了不懈的努力。特别是自09年以来,在市、县教体局的领导和全力支持下,我校学考一年一个台阶,高考录取人数九年连续增长,多次荣获岳阳市高中教育教学质量先进学校的光荣称号,逐渐实现了学生“低进高出”的目标,学校也逐渐走上和谐持续的发展之路。(PPT:学校图片、近几年高考、学考数据)
在学校发展的同时,我校政治教研组紧跟学校的步伐,抓实教学教研,提升学科成绩,无论是期末统考、高二学业水平考试还是高考,政治成绩在全县的排名一直在其他教研组前列。
一、团队基本情况
平江三中政治教研组现有9位教师,平均年龄32.2岁,其中高级教师1人,中一教师3人,中二教师5人,市级优秀教师1人,县级骨干教师1人,多年以来,全组成员以“主动、务实、合作、和谐、有效”为宗旨,本着“爱岗敬业、奉献拼搏、团结协作、与时俱进”的精神,开拓创新,互帮互学,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和开拓进取精神,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严谨治学,成为了我校一个蓬勃向上的工作团队。下面我仅就这几年组内的工作情况向大家做一汇报。(PPT:教研组成员情况表格)
二、团队建设的措施。
(一)、坚定目标有引领
本学期初我们制定的教研组学期工作计划的中心与目标是:⑴、抓实教学与教研两大主题,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提升。⑵、规范教学过程,抓实教学常规,实现教学效率最优化。⑶、突出三个“抓手”,提升教学质量,实现各年级各班级均衡发展。
(二)、围绕主题求实效(教学与教研是教研组建设的两大主题。)
第一、围绕教学这一主题。结合新课程理念的学习,要求教研组全体成员确立新的教学价值观,扩大有效教学、坚持“分层、异步、导学、展示”课改模式,科学合理分层分组,依据“低起点,高要求,慢爬坡,多反复”的教学策略和“大目标,小切入,求实效,出成果”的课堂目标,运用导学案、电子白板等教学手 1 段,打造“实效”课堂,促使学生养成“会听、勤思、敢说、善问、日清、周总、月结”的好习惯。
1.落实课堂教学,推行行政领导推门听课制度。
⑴学校在每个年级组都安排了一位没有上课任务的行政领导专门负责推行推门听课制度,对被听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摸底、指导。对优课教师加以表彰和鼓励,对差课教师继续跟踪指导,以听课来促进教师认真备课;创新备课格式,改进备课的设计和过程。
⑵在教案的内容栏里增设了“个性化批注”、“教学反思”两块内容。同时实施合作备课,以备课组为单位,由备课组长负责主持,与全体备课组成员共同对教材和教法进行切磋研讨。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我校要求每个教师必须认真备好自己的课,并根据老、中、青不同年龄层次的老师提出了不同的备课要求:老教师可以采用电子教案,中年教师采用电子教案必须有自己的个性化批注和教学反思,教学未满三年的青年教师必须根据集体备课卡手写教案。
2.开展多种形式研讨课,扩大教学的实效性。⑴、青年教师的亮相课、汇报课。
为促进青年教师的尽快成长,教研组努力搭建青年教师成长平台,为他们提供学习展示的机会。学校每年组织新教师的亮相课、汇报课活动,在教研组先研课、磨课,再上课,最后再教研,为他们提供发现不足,展示优点的机会。如高一的李燕老师为准备下周的亮相课《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就试讲了两次,我们教研组在今天上午的集体备课时间就会一起跟她分析讲评并提出修改意见。可能在下周一她还会再试讲一次。对一堂课的反复研究,有力地提升了青年教师对教材及课堂的把握能力。
⑵、中年教师进行同课异构。同一节教材,由不同的教师来教,就会有不同的风格,也会有不同的效果。如开学第二周高三年级的兰练飞老师和汤琪老师对《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的高三一轮复习进行了同课异构受到了县教研室领导和组内老师的一致好评。老师们对教材共同钻研,又尝试通过不同的教学设计来执教,体现了合作精神和探究意识,也体现了对教学个性和学生特点的正确把握。
(3)、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开展示范课。每个学期,组内骨干教师及学科带头人除规定的同课异构外还必须上一堂有关课型的示范课,比方说:高三年级的一轮复习课型;高二的试卷讲评课型;高一的综合探究课型等。教师示范课 活动的开展,既是骨干教师教学技能与特色的展示,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示范、引领、带动的作用;同时为组内教师创造了互观互学、交流研讨的机会,必将促进学校教师专业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3.积极互动评课,反思总结促提升。
听课与评课是提高教学质量重要环节之一。教研组要求每位教师都要积极参与评课,用理性的眼光来听课,用内化的理论来评课,听后撰写评课提纲。我们教研组对老师评课是这样规定的:讲一个优点、三个不足、一个自己的构想。
通过个别评课、互评全组评议,使大家共同提高。积极互动的评课无论对执教者还是评课者,都是一种激励一种历练。
第二、围绕教研这一主题,开展有主题、有计划的专题教研活动,以研促教。
通过教学研究,转变教学观念,寻找课堂教学中的低效因素,落实环节,提升教学效果。
1.主题研修,使集体教研落到实处。
长沙市教育局副局长缪雅琴曾在长沙市新高考改革专题培训班的讲过:新一轮的高考综合改革,必将引发学校课程重建、学生生涯规划、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校教学管理变革等一系列连锁反应,针对不同的专题,各学校要组织不同层级的主题研训,在研训中厘清思路,解除疑惑。
我们学校教科室今年下期要求“主题研修”要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三个一”的主题研修,即“一学期一主题,一主题一汇报,一汇报一结题”,逐步形成我校特色的教学素材和教研成果。
我们政治教研组今年下期开学至今进行的主题研修是: 高三:2018年全国卷政治试题分析及高三一轮复习备考研讨 高二:近三年期末考试试题研究
高一目前准备进行的:新高考背景下适合我校学生选择的组合研究。另外如何统筹安排高中三年的课程、课时,如可以将两年的学习在一年中完成或三年的学习在两年内完成;还比如如何优化教师队伍,尽早制定培训计划,优化培训内容,为适应新高考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这都是这一年内需要研讨的问题。
2.落实教学环节,使课堂教学产生最佳效益。(1)、抓实备课。
备好课是教师上好课的先决条件。首先,教务处对各备课组的集体备课提出了严格具体的要求。要求各备课组认真制定备课计划,确定每次集体备课的中心发言人。每周备课时间要严格考勤,认真研究,明确重点,用集体智慧解决难点,讨论教法,做好记录。要求行政督查人员定时参加各备课组活动,还通过每月检查各备课组的备课记录,及时了解各组备课情况,发现问题及时予以纠正。
为了督促教师备课,了解每位老师的备课情况,学校还采取了由备课组、教研组负责普查和教务处抽查相结合的方法,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每个教师的教案进行检查,将检查情况记入教师业务档案。并对优秀教案进行了展览和表扬,对写得较差的进行批评教育,并责其限期改正。
(2)、抓实课堂。
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上好课。现在很多学校都提打造高效课堂,但我们的学生基础差、学习习惯不好,并且有很多是农村留守学生所以行为习惯也不好。所以我们教研组提的是打造适合三中学生的低起点的“实效”课堂。
我们所提倡的“实效”课堂重在落实各个环节上,首先是课前五分钟的知识默写,这是高中三个年级备课组必须遵守的。通过课前默写我们想达到使学生尽量掌握基础知识的目的:高一默写一遍、高二学业水平考试前默写一遍、高三加大难度再默写一遍。通过至少三遍(其实每期期末复习前还有一次整体默写)的默写基本上大多数学生还是能熟悉的掌握高中政治基础知识,这就为学生进一步能力的提升打下了坚实基础。然后就是老师引导学生探究课堂,学校规定老师一堂课讲述最多不超过25分钟,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然后就是练习,大概就是10至15分钟。
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学校进一步要求老师的课堂教学从学生的问题和真实状态出发确定课堂教学的起点,从学生的心理和精神需求出发决定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努力做到(1)“四归还” 把课堂的空间还给学生;把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质疑问难的权利还给学生;把探究性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2)“五不讲” 讲了学生也不会的,坚决不讲;不讲学生就能自己学会的,坚决不讲;学生自己能讲明白的,坚决不讲;能用学生的动手实践代替教师口头讲解的,坚决不讲;能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解决的问题,坚决不讲。(3)、落实学生作业的批改和课外辅导。
为了杜绝老师过少布置作业和批改作业不认真或过重增加学生作业负担的现象,我们就作业布置的数量和批改质量均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且将行政办公会议的决议打印下发,做到教师人人清楚。此外,教务处还对全校各科作业(包括作业本、练习册、考试卷、参考书等)进行每月1次的普查和办公室抽查相结合,主要检查作业和批改情况,并及时与被检查老师交换意见。对作业量布置适当、批改仔细认真的老师给予表扬;对作业量布置极少,批改极不认真的老师给予批评教育、口头警告的处理,并进行跟踪检查。
课外辅导督促我们一般是高三备课组进行,由于我校是一所生源质量不好的农村普通高中,因而相对来讲,尖子生较少(几乎没有),而普通学生或者是差生人数较多,为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利用课外时间,在抓优生和临界生方面下了大量功夫,做了许多艰苦而细致的工作。许多老师在年级组长和班主任老师的精心组织安排下,在自己的精心设计下,废寝忘食,牺牲了大量节假日和休息时间,认真辅导学生完成作业,解答疑难问题,耐心细致地辅导差生,这也有力地保证了我校学生的二本上线率。
三、突出“抓手”促发展。
教研组建设要有效果,我觉得离不开三个抓手:一是青年教师要尽快成长;二是备课组要通力合作;三是课改研究有方向。
1.以青年教师为抓手,让教师成长有空间。
青年教师的培养,提升教师个体的专业水平是推进教研组建设、力争使本学科成为学校发展强势学科的关键所在。我们组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有5人,35周岁以上4日人。带过高三只有4人。我们紧紧抓住促进教师个体的专业水平的发展这个抓手,发扬老教师传、帮、带示范作用,在青年教师的培养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首先,通过学校青蓝工程进行师徒结对,本学期我们安排新老结队指导青年教师备课上课。(高三的兰练飞老师与汤琪老师结对;高一是我和易琼老师、李燕老师结对)要求老教师毫无保留、严肃认真、悉心指导;青年教师要诚恳谦虚、主动请教。其次,给青年教师施加压力:要求跟班听课,每周不少于一节;要求课前备课,课后小结;要求青年教师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运用多媒体技术开设公开课,及时反馈听课意见。再次,鼓励青年教师加强学习,提升内涵。每学期 至少撰写一篇教学心得与体会论文。青年教师要关注高考,研究高考,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提升业务能力。特别是学校规定,青年教师必须每年跟高三学生一起参加一模考试,由教科室负责组考监考,成绩进行考评。通过以上途径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独挡一面,也使老教师与时俱进不断发展,迎接新课程挑战。
其次,为促进老师增强教改意识,落实新课程理念,教研组还采取“走出去”的学习方式,每年组织教师赴省内外名校听课以及参加培训,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三年来,先后组织教师到江西、上海、北京等地名校观摩学习,通过聆听全国知名教师、专家的讲座,观看优秀课例,加深对新课程的理解,掌握新课程的要求,领会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再比如今天,学校就组织了25位新进教师赴许市交流学习。教研组还要求外出学习的教师在学习回来后,要上交一份学习情况介绍及一篇学习心得体会并在教学研讨会上进行汇报。
2.以备课组建设为阵地,使教研活动有助力。
⑴备课组是教研组的组成部分,备课组的教研活动是教研组活动重要内容与部分。教研组要求,三个备课组做到期初有学期计划,每周有集体备课,组内教师每周听课不少于一节,及时交流反馈,改进提高。三个年级备课组根据教学实际年级特色开展了不同的教研活动,同时备课组之间也及时交流,资源共享。
⑵教师们团队协助意识强,注重相互交流探讨,团结合作,一人有事大家帮忙。像去年汤琪老师参加县级教学比武全组听课打磨,几易其稿终出成绩获得一等奖。今年上期高二学业水平考试,整个备课组合作研究近几年学考试题,有计划有组织的复习,做到了政治学科100%及格。
3.以课题研究为导向,使课堂教学有实效。
课题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平台,也是教研组建设的重要抓手之一。去年教研组全体成员参与申报了市级课题--《农村高中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途径研究》,目前课题研究正在实施之中。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大家积极撰写论文、互相切磋、互相交流,极大促进了教师自身理论水平的提高,也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使得教研组的教研活动有了明确的方向。
以上就是我校在教研组、备课组建设方面的一些粗浅做法,今天我也是抱着交流和学习的目的来的,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第五篇:新土地管理法背景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研究
新土地管理法背景下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研究
摘要:
2019年8月26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土地管理法》的决定。本次土地管理法在土地征收、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改革和集体经营性土地入市三大方面进行了重点的修改。本文通过研究农村土地征收制度的发展历史,探讨了现行的土地征收制度的问题,分析了新土地管理法的影响尤其是对于农村地区的。通过调查研究,新土地管理法背景下农村土地征收制度的改革进一步促进了农村闲置土地的利用,保障了农民的土地权益,加快破除城乡二元体制,为城乡一体化扫除了制度障碍。
引言
土地征收制度是指国家或政府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而强制取得私有土地并给予相应补偿的一项法律制度[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土地公有制,土地的所有制形式包括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两种,宪法第十条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用”,因此,土地的征收主要是指,因为公共利益的需要,国家层面对集体所有的土地进行征收。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土地征收制度对国家的发展和长治久安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
农村土地征收制度的发展历史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土地征收法律制度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土地征收立法的起步阶段、调整阶段、建立阶段和完善阶段。
l
起步阶段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党和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1950年,《土地改革法》颁布实施,宣布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在全国范围内废除,开始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l
调整阶段:
土地改革完成后,农民土地私有制成为农村占主导地位的土地所有制形态。为提高生产力,基于我国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式以及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要求,我国开始了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先后采取了互助组、初级组和高级社的生产合作形式,最终在高级社的基础上建立了人民公社体制
l
建立阶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社会进入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时期。由于土地国家所有与集体所有的二元所有制的确立以及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的紧缺,加上改革开放之后大规模的经济建设的展开,均需要大规模征收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在此基础上党和政府重置并细化了农村土地征收的程序、调整了土地征收的审批权限,提高了审批等级和修订了紧急征用制度。
l
完善阶段
随着国有企业、集体企业逐渐掌握经营自主权,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体制逐步形成。从此我国开启了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使用的崭新历史。,有偿使用使土地的经济价值最大程度的释放出来。该时期的土地法律制度的修订,主要以规范和构建土地使用权转让市场、加强土地规划利用为主,与之相配套的集体土地征收法律制度也在此基础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现行农村土地征收制度存在的问题
纵观我国农村土地征收制度发展历程,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但由于历史、政策等因素影响,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呈现出一些至今仍然影响集体土地征收制度运行的制度属性,表现为:缺失公共利益标准、由行政机关主导、补偿救济方式不当等。深究影响我国集体土地征收制度属性变迁的成因,可将其归结为,以服务国家经济建设的计划经济理念指导土地征收立法,地方政府积极推行土地财政,土地一级市场由政府垄断供给等。同时考虑到我国现行有效的集体土地征收法律制度构成复杂。制度主要有由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地方性法规等规范性文件以及相关政策等多个方面构成。这些内容涵盖了公共利益条款、征地程序规范、征地补偿制度、征地救济制度四个方面的内容。导致农村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公共利益界定缺失,征地补偿标准偏低,征收程序欠缺透明和被征收人无参与权等。
新土地管理法的对农村土地制度影响
关于土地征收的政策,改革后将会带来那些变革,改革前的限制和缺陷,改革后给群众尤其是农民带来哪些实惠。
首先,缩小了土地征收范围,删去了现行土地管理法中的“从事非农业建设使用土地的,必须使用国有土地或者征为国有的原集体土地”的规定,明确了“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因军事和外交需要用地、政府组织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事业、保障性安居工程、成片开发建设及法律规定可征收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其他情形等六种情形需要用地的,可征收集体土地”(第十二条、第十四条)。这一改变,结束了多年来集体建设用地不能与国有建设用地同权同阶同等入市的二元体制,这也是新《土地管理法》的一大亮点。使得原先农村土地
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农民的土地权益受到严重侵害的问题得到改善。尤其在城乡结合部,大量集体建设用地违法进入市场,严重挑战法律的权威。城市发展的需要与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受到了严重的障碍,而新规扫除了这一障碍,加快了城市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其次将农民的利益落实到法律层面,新规健全了土地征收制度,明确征收补偿的基本原则是保障被征收农民原有的生活水平不能下降,长远生机有所保障。包括“征收土地应当依法及时足额支付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农村村民住宅、其他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等的补偿费用,并安排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费用。”“征收农用地的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通过制定公布区片综合地价确定。制定区片综合地价应当综合考虑土地原用途、土地资源条件、土地产值、土地区位、土地供求关系、人口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并至少每三年调整或者重新公布一次。”原来的补偿标准较低,农民不能从中获取应得的利益,新规进一步保障了农民的利益,让农民获得切实的权益。
同时健全了宅基地的相关政策,乡(镇)政府可以直接审批,但涉及农田占用,需要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规定还允许了进城落户的农村村民依法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改善了农民进城后,土地闲置造成财产损失的状况。
最后还规范了土地征收程序,进一步完善对被征地农民权益的保障机制。将原来的征地批后公告改为征地批前公告,对补偿安置方案有异议的,应当召开听证会修改,倡导和谐征地。第十六条和第十七条中规定对于集体经营性土地入市方面,明确了入市要求和入市后的管理措施,新增了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为工业、商业等经营性用途,并经依法登记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允许土地所有权人通过出
让、出租等方式交由单位或者个人使用。需要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让农民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进一步得到落实和有效的制度保障。
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方向研究
2015年2月,授权国务院在北京市大兴区等三十三个试点县(市、区)行政区域暂时调整实施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其中包括山东省禹城,截止到试点截止日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禹城市先后落地了70多个项目,共计投资15亿元,扩充税收六千余万元。在山东省自然资源厅的支持下,房寺镇贾集村以11.4亩一切经营性配备用地作价136万元,与市供销社联合配备为民效劳中心项目,成为山东省“农地入市”作价入股第一宗。截止到今年年初,禹城市已经配备农业园区83个、工业园9个,惠及农民就业五万余人,助推了乡村三产统一,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
完善和重构我国的集体土地征收制度成为当前土地征收立法的必然要求。新土地管理法的推进促进了一系列的发展,但是还有一些问题需要共同关注。
首先是有些地区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等基础工作还比较薄弱,尤其在欠发达地区。一些土地转让问题,国土资源部将建设用地用于企业建厂,而人民政府对该区域重新划归为农业用地,政府部门之间未协商好,规划朝令夕改,导致企业的损失和当地规划发展的混乱;对于有些乡村政府部门,行政管理人员未及时对宅基地确权登记,导致村民的利益受损;一些居民的政策盲区,法律意识淡薄,不合法的进行土地转让或使用。这导致土地纠纷问题层
出不穷,2018年山东省农村土地纠纷案件有一万2千多起,严重阻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其次在农村投资建厂企业融资难问题。农村基础设施是支撑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国家先后出台了创新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机制的指导意见,鼓励商业银行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信贷投放力度,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但是大部分商业银行缺少配套该政策的顶层设计,现有的业务模式和产品体系难以匹配乡村振兴的需要,在绩效评价、资源配置、信贷授权等方面,不同程度地限制了基层商业银行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这就需要进一步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缓解农村项目建设资金紧缺的困境。
最后新土地法在某些法律意识淡薄地区宣传普及力度不充分,在某些欠发达的区域尤其更甚。山东省的部分山区,由于信息交流不便,新土地法的宣传没有及时到位,还有就是当地居民法律意思淡薄,缺乏主动性,没有意识到对自己的重要性,导致很多村民应该获取的权益而没有获得,一些基层官员没有负起宣传工作,怠政严重,还是使得集体土地征收决定完全处于暗箱操作的状态,被征收人没有准时告知,甚至引发基层的贪腐问题。这就需要当地宣传部门加大宣传力度,确保每一位居民了解到对自己的好处和利益,还有加大监督制度,确保新土地法起到应有的效果。
总结
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关乎5亿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新土地征收制度盘活和提高了村集体土地利用效益,为新产业和新业态的用地提供用地支撑,也增加了村集体的收入,给被征地农民带来实惠,同时也间接给农村农民提供就业机会,进一步提高了农
民的收入,农村美好前景值得期待。健全了土地征收程序,让农民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进一步得到落实和有效的制度保障。缩小了土地征收范围,改变使得原先农村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加快了城市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王太高.土地征收制度比较研究[J].比较法研究,2004
(6):
16-30.[2]
本报记者
乔思伟.农村土地制度实现重大突破[N].中国自然资源报,2019-08-27(001).[3]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助力乡村振兴[J].唯实,2019(06):75-77.[4]
孙悦.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村土地闲置问题研究[J].南方农机,2018,49(21):77+82.[5]
殷谦芊.当前我国农村闲置土地研究综述[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11):31-33.[6]
张海安.我国集体土地征收制度的创新及完善[D].安徽大学,2018.[7]
田天亮.山东土地改革与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互动性研究(1946-1952)[D].安徽师范大学,2017.[8]
赵正桥.新世纪以来关于中共土地改革研究的新进展[J].史林,2015(01):195-201+2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