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业型大学建设背景下的物流管理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创业型大学建设背景下的物流管理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摘要]传统高等教育遭遇多元化人才需求的挑战,大学及时向创业型大学转变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文章以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为例,客观分析当前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主要问题,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探讨学校、政府和企业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高等教育的社会影响力。
[关键词]创业型大学物流管理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王耀燕(1980-),女,浙江义乌人,义乌工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教研室主任,硕士,研究方向为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浙江义乌322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9年度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院级重点专业“物流管理”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090102)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7-0111-01
目前,企业用人难与毕业生就业难之间的矛盾已经引起了社会对大学的问责。从根本上说,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是培养人才,以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因此,衡量大学教育质量高低的主要标准应当是能否培养出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人才。创业型大学强调学术与市场的结合,强调大学积极主动和市场互动并从市场中获得资源,强调大学对于环境需求的适应能力。其基于市场的、环境的价值取向,符合当前社会对大学人才培养的要求,有效促进大学增强市场适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一、当前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主要问题
1.专业课程体系不够完善,课程内容陈旧。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物流教育有了长足发展,但物流理论的研究和学科体系的建设严重不足,现有的物流理论不成熟,几乎都是从国外引进,没有形成与本国、本地区物流发展实际相结合的现代物流理论体系。
物流管理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主要包括管理学基础、市场营销学、经济学、运筹学、物流管理基础、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仓储与配送管理、运输管理、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商品学等。管理学基础等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相对独立,缺乏有效的融合,导致学生学完所有课程以后,不能系统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对于迅猛发展的物流行业来说,课程内容的及时更新显得尤为必要。否则,将直接导致学校与社会、学生与岗位的脱节。
2.师资力量不足。我国物流专业教育起步较晚。2001年,北京物资学院首次开设物流专业,当前从事物流专业教学的教师所学专业大多是管理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等,对物流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不系统、不全面,同时也缺乏专业实践经验。教师自身能力和经验的不足,在影响教学质量的同时,也加大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和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难度。
3.教学设备欠缺。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性很强,对实践教学要求高,但购置物流设备,建设物流实训室,不仅需要大量资金,还需要较大的场地,在短期内很难实现。校内专业实训设施建设不足,直接导致教师教授实践课难,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很少,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不足,致使毕业生与市场吻合性差,不能满足企业岗位的需求。
4.以教师为主体,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传统教学方法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作用,忽视学生“学”的主观能动作用。近年来,大学课堂上教师的激情逐渐褪去,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再高涨,在高职院校的理论课堂上,“教师唱独角戏,学生玩手机”的现象屡见不鲜。追根溯源,是教师没有真正做到从专业人才的具体需求和授课对象的实际特点出发,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致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创业型大学人才培养的内涵
创业型大学(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是美国著名高等教育学者伯顿?克拉克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创业型大学在教学和研究之外,更注重将研究成果转移到经济领域,通过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承担起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历史使命。
创业型大学在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注重学校与政府、产业的有效互动,同时兼顾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注重处理好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促进三者协调发展。
三、学校、政府和企业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
创业型大学的第一要件是大学在它的战略方向上要有相当多的自主权,第二个要件是它必须与其他机构有密切的相互作用,它不应当是一个孤立于社会之外而存在的象牙塔。当前正值物流业的高速发展期,物流业已被列入国家产业振兴计划,各级政府对物流行业的发展都非常重视,物流企业正处在高速发展的时期,急需高技能专业人才。因此,物流管理专业必须及时抓住这一有利契机,开阔视野,整合学校、政府和企业多方资源,加强与政府、企业的合作。
以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目前,专业已与义乌市现代物流发展指导办公室、义乌市交通发展有限公司、义乌市货代与仓储协会建立合作关系,实施“校企共建”,由学校与政府、企业共同完成专业人才的培养。具体措施如下:
1.转变观念。学校、教师和学生要及时转变观念,学校和教师应树立服务理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坚持以“学生”为本,确立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由学校聘请相关政府主管部门和行业、企业的专家,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定符合社会和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等。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不断完善专业课程体系,积极推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学生应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技能。
2.建设高质量的专业教学团队。高等教育之本是教师和学生,有一流的创新型教师才能培养出一流的创新人才。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设法帮助学生点燃头脑中潜在的创新火把,激发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勇敢地面对所有的困难和挑战。针对专业教师能力和经验的不足,积极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针,建设专业教学团队。一方面,鼓励教师发挥理论基础扎实的优势,利用节假日到企业一线工作岗位进行挂职锻炼,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解决企业运营中的实际问题,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及时了解企业对岗位工作人员的要求;另一方面,从企业聘请专业人员,担任课程教学,指导学生“顶岗实习”等。
3.整合学校、政府和企业多方资源。学校积极与相关政府部门、企业合作。如鼓励教师参与政府和企业的项目开发,提高教师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提升专业教师的行业影响力;教师为行业、企业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收集企业相关教学资料,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在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克服校内教学设备不足的困难;学校为行业、企业输送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人才等。通过与政府、企业的深度合作,不断整合三方资源,共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4.以学生为本,提升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树立“既要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又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既要注重科学素养的形成,又要注重人文素质的提高;既要强调求真好学、踏实勤奋的学风,又要强调创新进取、追求卓越的雄心”的指导思想,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
总之,在创业型大学建设背景下,高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学校、政府和企业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培养的问题,为企业解决用人难的问题,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优秀的专业人才,最终实现学生、学校和社会的“共赢”。
[参考文献]
[1]冒澄.创业型大学研究文献综述[J].理工教育研究,2008(2).[2]丁亚金.走向创业型大学之路上的问题与挑战[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3]向春.创业型大学的理论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4).[4]龚春芬,李志峰.创业型大学教师发展:目标选择与实践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1).[5]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的若干意见(浙政发[2008]64号)[Z].2008-10-21.
第二篇:“双创型”背景下宝石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专题
“双创型”背景下宝石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摘要】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背景下,高校是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基地,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要培养既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又能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高校可通过制定“双创型”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方法、转变考核方式、健全实践教学体系等构建宝石学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双创型”人才高校培养模式宝石学专业
【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新经济环境下,“双创型人才”培养教育改革――以宝石及材料工艺学专业为例”(编号:2016GJJG321)
【中图分类号】G642;O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2-0016-02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培养融创新与创业为一体的“双创型”人才是当今推进应用型高校改革的重要方向。培养“双创型”人才是国家产业转型的重要举措,创新创业教育迎合了经济发展、战略对策的需要,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对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是大学生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一、“双创型”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经济结构日趋复杂,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开始转向多元化和复合化。即便是专门人才,也是建立在综合基础上的专门人才。“双创”教育作为全新理念,在引领和扎根专业教育的基础上,致力于对学生学习、生存以及发展等综合能力的培育,以使学生日后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对应用型高校而言,要实现跨越性发展,就应在坚持育人为本的原则下,将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相结合,积极推进本科教育改革,打破传统学科本位的路径制约和束缚。
二、优化课程设置
立足“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的背景,应用型高校必须在课程设置方面有所革新,有所突破。一方面,要从原本单一的课程设置转向综合性的课程体系,打破传统课程设置的单一职业归属,在关注学生专业知识汲取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和学科互涉能力,为学生适应灵活多变的岗位需求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要明确课程的主体性,在通过课程设计向学生传输知识的同时,关注学生各方面的综合成长,对学生的求知欲、思考力、质疑精神以及发散性思维予以全方位的开拓,并将此作为应用型高校教育模式的核心和改革的重点。再者,课程设置要体现出与社会的关联性,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去认知和感知诸如经济、管理、法律等社会的各个方面内容,促使其日后能够在岗位中运筹帷幄。如:学生将来想经营自己的首饰设计、加工、销售工作室,需要掌握相关的管理、经济、法律、评估等方面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收获颇多。
推进应用型高校改革并非易事,还需要打破传统教学方法的侄桔。针对“90后”乃至“00后”对新生事物高度敏感和快速反应的特征,应用型高校在课程设计改革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制定针对性的教学计划,结合新生代特征创新性地引人新媒体(如:映客、YY、抖音、微信小程序等),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为社会人才储备和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奠定基础。
三、教学方法
传统课堂以教师为主体,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传统教学方式在培养“双创型”人才中发挥的作用不显著。因此,必须改革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中。
加??与学生的互动。为此应做到:
教师应该在授课时多讲述一些学科前沿知识,如:直播、YY、博客等销售、运营方式及技巧,鼓励学生创新;教师要给学生更大的自由空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如:通过不定期的发布主题,让学生课下搜集资料、课上汇报,逐步培养创新精神;教师重视与实践相结合,案例教学,如:课上都引入一些典当、珠宝公司、店面、工作室运营的不错例子,让学生丰富见识。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使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逐步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引导者和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体,从而提高他们的责任感和积极性。
四、考核方式
“双创”教育必须建立与传统考核不同的考核体制,根据“双创”人才的培养目标,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体制。全面考核学生在各个阶段、各个方面“双创”的意识、知识、能力和心理品质发展等情况,激发学生的“双创”意识,激励学生积极进取,争当“双创”人才。
制定大学生创新创业实施管理办法,积极探索和推行创业教育考试评价制度,建立以考核能力为核心的考核体系,与课程传统试卷内容和试卷形式相比,大学生创新创业不仅仅注重“学分”,而应更加注重“能力分”。
五、实践教学体系
校内实践教学能够打破学院界限,可以将物理、化学等基础性实验运用到宝石及材料工艺学专业的课堂教学中,如:将毛细现象、润湿、轨道理论等物化专业名词的讲解运用到宝石专业的人工合成、宝石改善、有色宝石等课程的教学中。
加强与校外实践基地(如:典当行、珠宝公司、珠宝质检站等)的交流,及时了解毕业学生在相关单位工作情况,及时反馈用人单位对学校教学内容的建议,拓展科研业务合作及青年教师实践锻炼渠道。固化一批基础好、管理严、工艺新的实践教学基地,为巩固实习成果,提升实习效果奠定基础。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只能逐步的发展和完善。随着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逐渐深入、科技的快速发展,宝石及材料工艺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必须做出相应调整,以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下的应用型高校改革并非一蹴而就之事,建立在破旧立新,全面转型的基础上。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政策引导下,要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创新创业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姜媛,陶楠,荆玲玲.高校大学生“双创型”人才培养的探索[J].商业经济.2016.9,164-165
[2]张政文,田刚健.面向全体探索以创新意识为培养主旨的创业教育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17-19.[3]李家华,卢旭东.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00,(12):65-67.
第三篇: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机制下的背景
当代大学毕业生就业农村的启示
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机制下的背景
传统的教学模式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需求不相适应 学生以 被动学习,灌输式,得不到有效提高。企业需要高技能多元化的人才,而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与企业实际工作实际应用存在严重脱节,且学校受条件设备限制,不能全方位提供给学生在实际生产中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培养出的学生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真正需求。在新形式下,现代师徒制办学模式应运而生,现代学徒制是以学徒-工匠-师傅等身份划分从业人员等级,进行技术技能的传承。按照现代学徒制校企间“校企融合、教培一体” 为办学特色,坚持培养 “高认知、高技能、高素质” 职业人才。在与大众一汽大连发动机的合作办学中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二、校企构建平台进行深度合作,实现培养目标上特色化。
师徒制试点工作项目中,我们机械学院与大众一汽发动机(大连)有限公司合作,共同为发动机平衡轴发动机曲轴、缸体、连杆等生产线培养高级技能复合型操作人才。聘请大连发动机专家、与学校及企业领导教师共同组建“专业教学领导小组”。多次沟通协商,明确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依据机械制造专业的岗位需求,共同制订专业教学标准、岗位标准、评估考核标准,企业师傅带徒弟标准、课程设置及相应实施方案。共同掌握整个教学过程。归纳典型工作任务。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和和主人翁意识,感受企业文化,确保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同步实行学生“双导师”制等,促进教师和企业师傅相互学习、交流、研究、合作。实现培养目标上特色化, 达到一流的专业水准。
三、以典型工件生产工艺为导向 项目法式教学
在订单班教学中,学院组织相关老师深入生产一线,进行实地调研考察,掌握现场产品、工艺过程、生产设备、各种夹具、刀具、量具附件等。了解数控机床设备的电动、汽动、液动 等系统技术问题,熟悉工作过程和岗位任务,实现与工厂真正的对接。力求以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导向的职业能力特点。例如我们围绕汽车EA888发动机上的平衡轴、曲轴、连杆、缸体等零件为项目载体,从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热处理方式,再到产品检验等一系列工作过程及所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案做为主线,确定学习内容、构成相关的模块,进行项目教学。在课程体系体现上实用化原则。
四、在教学方式上多元化;强调职业素养的形成
学习情境以行动为出发点,进行教学设计。比如再讲制造技术时,从发动机上的平衡轴、连杆、曲轴及缸体等典型零件,反复让学生分析其结构特性的在汽车上功用,从毛坯到成品件,从材料选用到结构设计,从零件的尺寸加工、热处理,再到检验。渐渐诱导学生对平衡轴等等典型零件工艺分析,通过每个环节对比找到可行性的方案,这样案例教学可操作性强。学习的兴趣大增。强调知识、技能职业素养的有机结合,完成实际工作任务的情境设计,体验岗位实际需求。符合“德能并进,知行合一”的校训。
四、促进管理实现全面跟踪化
在大连订单班教学中,学校领导与企业专家对师徒制订单班都非常重视。与学生经常沟通互访,适时跟踪指导。每学期其中期末都举办总结座谈会,学校领导企业专家、老师学生在要做汇报,总结经验与不足,为今后完善教学工作积累素材。同时也为后续师徒制班级的规范管理奠定基础。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真正工作锻炼后,在师傅的带领下,围绕自己工作项目设计一个题目,通过实习发现问题,寻找突破口,提出相应合理化建议及整改措施。有校方专业老师和车间专家共同组织答辩小组进行提问,从中掌握他们对问题解决的能力强弱。经过的阶段总结答辩及毕业答辩,不但掌握学校专业知识,在工厂还得学会加工,维修,实现理实一体化一专多能全面人才。学生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明显增强,综合能力得到提升,得到企业的认可,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五、处理好学校、企业、学生之间的关系 注重学生身份的落实
在师徒制订单班建立的过程中,重视学生身份的落实。订单班的学生既是学校的学生,又是企业的员工。更确切的说由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身份的转换。我们每一个订单班都要与企业正式签立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协议 包括校企订单式培养合作协议书、学校与学生的协议书、学校与家长的协议书,明确三方责任与义务。学生不再迷茫和浮躁,学习目标更加明确。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开始融入用人企业的文化之中。
六、坚持以能力为本多元化考核实现 评价理念的科学化
坚持以能力为标准,通过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提高企业的责任感和社会服务意识为此,我们制定了严格的课程考核标准,主要内容包括考核目的、考核原则、考核方式与成绩构成、试题类型和结构及考试内容分值配比等,学习过程中,注重过程考评,以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在实习过程每一位师傅要对学生作出月评价与月考核,学生要作出周记、月记及期中实习报告阶段及毕业答辩,注重学生学生实习综合表现,突出应用、操作性、应变性、创新性。总结实习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及解决思路和方法,考核中坚持能力本位的原则,体现学生的学习能力。
七、专兼职教学团队建设实现协作化化 以专业核心课程的技能要求而形成团队。这些团队成员有校内教师,及厂内工程师组成。学校派一批专业能力强,业务素质高的教师,担任教学任务,教师也带学生参与阶段实习,做到有针对性的教学。另外聘请专业工长车间技师技师骨作为兼职讲师,他们带来的是企业实践工作技能和经验,是实践环节上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实践经验丰富,密切结合实际案例,聘请企业专家作为校外实训基地兼职教师、指导实践教学。一方面使学生更多渠道、更直接地了解社会和行业。另方面也成为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的重要资源。比如讲发动机气缸体曲轴及连杆工艺加工时就聘请厂内兼职讲师,非常熟悉工作的特点及其规律性,不仅指导生产,还肩负工艺课,及指导学生毕业实践的教学环节,他们讲课很生动灵活,随时结合实际生产实例分析,学生很容易接受。同时定期召开座谈会,提出意见和建议,发挥他们优势,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体现了现代学徒制资源互换、优势互补”的原则。
现代学徒制是一种主体性、个性化的教育理念,使学生不但具有高认知、高技能,更是一种人生观、价值观、职业素养的体现。我们学院已经取得阶段性的成果,努力建设成为“应用型、专业化、开放式”的世界一流高等职业院校为了更高的目标,我们任重而道远。
第四篇:酒店管理专业技术管理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酒店管理专业技术管理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本文根据我国酒店行业人才需求的结构性变化,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重新定位,并从课程模式、教学模式和培养方式三个方面对酒店管理专业技术管理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与探索。
关键词:酒店管理、技术管理型人才、培养模式、建构主义
一.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正确定位
1.我国酒店行业人才需求的结构性变化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酒店业处于卖方市场,规范化操作、标准化管理是当时业界的首要问题,具备良好服务意识与操作技能的服务人才是最迫切的需求。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酒店业的发展状况、面临的问题以及对人才的需求结构,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酒店经营管理水平的大幅提高,所谓的标准化管理不再是个问题。当今酒店业直面的挑战,是如何进行市场细分、提供个性化服务产品,如何树立品牌特色、实现集团化经营,如何提高管理信息化与国际化水平的问题。酒店经营管理决策,大到发展战略、投资规划,小到服务产品设计、客房价格确定等等,都要建立在科学的数据分析基础之上,而不能单凭经验来决定。酒店业对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也不再是熟练的基层服务操作人员,而是:其一,熟悉国际酒店管理运作与法律法规、具有国际战略眼光和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其二,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与专业背景,具备较强的语言沟通、组织协调和业务拓展能力,既掌握了一定的一线服务操作技能,又擅长信息技术与组织策划,能够进行现场指挥与协调,懂得市场调查、数理统计、收益分析以及服务产品设计,具备较强的管理心智技能与创新思维的技术管理型复合人才。在国际顶级酒店品牌云集、服务操作技能人才储备丰富的深圳,对这两种人才的需求就更加明显。
2.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选择
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属于职业教育,首先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SCED)体系中,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都属于第5层次,但分列为A类(5A)和B类(5B)。A类的课程计划是“面向理论基础、研究准备、进入高技术要求的专业课程”,基本上是按照一定的理论体系、以学科为核心来组织教学;而B类的课程计划则为“实际的、技术的、具体职业的特殊专业课程”,教学组织主要按照社会的实际需要,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进行。酒店管理专业高等职业教育重应用、重技术、重现场,以技术型、应用型高级人才为培养目标,与普通高等教育学术型、理论型人才培养目标存在
1明显的差异。
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当然也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中职教育以技能型、操作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技能型人才主要依靠动作技能进行生产操作,而技术型人才则应用心智技能完成生产工作。技术型人才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生产操作技能,更要善于将技术(或经营管理)意图转化为物质实体(或管理过程与结果),能够在生产现场进行技术指导、组织协调,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能够对生产信息进行分析、处理,用以改进技术与工艺,完善产品设计。国际上高职教育的学历层次也并非仅限于专科,因此将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人,等同于“大专的文化基础+中专的知识面+技校的操作能力”的做法,是将高职教育做了简单化处理了。
其实,酒店一线基础服务操作几乎没有多少技术与知识含量。并且随着社会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服务层面的东西已经变成为显性知识而失去了课堂教学的必要。如果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停留在服务技能层面,既不符合我国酒店业发展的现实要求,也与中等职业教育雷同,是对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另外,我国目前将高等职业教育限制在大专层次的做法,实质上对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的(大专)层次边界赋予了较大的弹性;将培养目标定位于服务操作层面,完全是走入了误区。技术管理型高级复合人才的培养,才是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的现实目标。
二.酒店管理专业技术管理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模式
1.课程模式构建的主要思想
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的课程模式,就是酒店管理专业告知性、识记性、实践性三类课程的设计与整合方式。告知性课程是专业相关知识课程,能够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思维;识记性课程是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能为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打下基础,并培养学生的发展后劲;而实践性课程则让学生掌握职业岗位(群)所需的能力与技能。对这三类课程的不同结构安排与内容设计,便形成不同的课程模式。构建酒店管理专业技术管理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模式,要重点突出以下思想:
第一,要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知识、能力、素质”是人才评价的三大要素,而对 “能力”的强调则是高职教育的最显著特征。这种“能力”已由单纯的岗位能力向岗位群能力、专项能力向综合职业能力、操作型动手能力向心智技术能力、就业竞争能力向学习、创新与创业能力发展。酒店专业技术管理型人才的课程模式,要搭建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情感能力、社会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的综合职业能力体系,以培养学生较强的管理心智技术能力和突出的动手能力为核心,兼顾必要的理论基础与良好的素质培养。
第二,要贯彻多元整合的策略思想。要打破原有课程、学科之间的壁垒和界限,摆脱学科知识系统的束缚,按培养目标的要求整合课程结构与内容,强调课程的技术性、应用性与综合性,精简课程门类,避免交叉重复,突出综合知识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整合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课程类型。如餐厅服务、客房服务、前厅接待、调酒技术等课程都是中职课程的重复与适度深化,在高职技术管理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模式中,完全可以将其与服务实习整合到一起,作为“将教室搬到企业去”、在企业学习与提高的一门综合课。
第三,要能适应酒店行业的变化。知识经济促进了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造成了职业和劳动岗位素质要求的变化,这在日益国际化的酒店行业更加显著。酒店管理专业技术管理型人才的课程模式,要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具有自我调整、自我更新的能力;要贯彻“与时俱进“的原则,根据酒店业的最新变化及时在内容上吐故纳新、在结构上调整组合。
2.技术管理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模式
按照课程建构的以上思想,运用岗位分析和职业群集分析法,我们研究了广州白天鹅宾
馆、亚洲国际大酒店、深圳南海酒店等五星级企业相应岗位群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综合深圳市多家高星级知名酒店的建议,构建了包含“职业基本素质与能力”、“职业基础操作技能”、“职业核心技术能力”、“职业方向拓展能力”的综合职业能力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酒店管理专业的三大模块六个类别课程,见表1所示。
其中基础理论模块按“必须”、“够用”的原则设置了经济学、管理学、酒店法(经济法)三门理论课程;素质教育模块开设了一系列的专题讲座,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与职业素养。职业能力模块分成三个小模块,基础技能模块是中职课程的延续与拓展,可以整合成一到两门综合实训课。方向拓展课程为选修课,为学生相关职业选择提供一定的基础。专业核心课程基于技术管理型人才的“核心技术能力”设计,较好地贯彻了“多元整合”的思想。如《市场营销技术》包含了市场营销与收益管理的技术内容,《酒店应用会计》将会计学原理与会计软件应用揉和为一体;《服务设计与管理》涵盖了餐饮服务、客房服务等酒店服务产品的设计、销售以及质量控制等方面内容;《统计与决策技术》也整合了统计软件操作、统计分析与预测以及管理决策技术等内容。
从课程性质来看,表1所示的课程模式体现了“以能力为中心”的原则。基础理论模块三门课是纯粹的理论课,“食品营养与卫生”是知识课。除此之外其余课程(不考虑素质教育模块课程),即便课程名称与普通高校相同,也都是实践课而非知识理论课。其中基础技能课程和“中西菜点制作”是纯粹的操作技能课,专业核心课程和方向拓展的其它课程都是以具体的心智行为为目标的实实在在的技术实践课。
表1:酒店管理专业技术管理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模式
三.酒店管理专业技术管理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
1.教学模式构建的指导思想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教学思想,是构建技术管理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利用自身已有经验,借助其他人的帮助,由学生者自己实现的意义建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其中“意义建构”是学习目标,“协作”和“会话”是学习的主要手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因此要求学生根据“情境”主动地搜集信息资料,积极探索分析,把学习内容尽量和已有知识相联系,并通过协作交流与讨论过程,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
与建构主义学习观相对应,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教学不能无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而生硬地从外部对其实施知识的“填灌”。教学过程不是知识的简单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应当视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为起点,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生长新的知识技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定位,不是知识权威的象征而应是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参与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该给学生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组织学习协作和讨论交流,积极引导学生的协作学习过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帮助学生完成“意义建构”的学习过程。
2. 技术管理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
依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与教学思想,酒店管理专业技术管理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用一句话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发挥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巧妙设计教学情境,积极推动协作与会话,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帮助学生有效地实现意义建构。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教学的参与者和意义建构的承担者,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意义建构的指导者;教材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对象,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意义对象;媒体也不再是教师传授知识的方法与手段,而是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
在建构主义学习观与教学观的指导下,积极探索多种行之有效的具体教学方法,并运用于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是构建技术管理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的关键所在。目前比较成熟、可以在酒店管理专业各模块教学中广泛应用的典型方法有:
⑴.支架(scaffolding)教学法。即教师为学生提供一种概念框架(支架),籍此引导教学的进行,使学生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从而使他们的认知水平与技术能力像沿着脚手架一样一步步向上攀升。教学环节包括:①围绕学习主题,建立概念框架(搭脚手架);②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③让学生独立探索与分析;④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协商、讨论;⑤对学习进行效果评价。
⑵.情境(situated)教学法。即“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教师根据学习主题选定某个典型案例或真实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并提出假设;指导学生分工协作并进行论证,根据论证的结果制定行动计划并实施;在实施过程中补充和完善原有认识。教学环节包括:创设情境~确定问题~独立探索~协作交流~效果评价。
⑶.范例(model)教学法。所谓范例,就是“隐含着本质因素、根本因素、基础因素的典型事例”。范例教学法是以典型范例为中心、使学生能够依靠特殊(范例)掌握一般,并借助这种“一般”独立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范例教学法的环节是:①掌握“个”的阶段;②探索“类”的阶段;③理解规律的阶段;④获得关于世界和生活经验的阶段。
四.酒店管理专业技术管理型人才的培养方式
1.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的典型方式
从国内外酒店管理人才的培养方式看,瑞士模式最为典型国际影响也最大。瑞士的酒店管理专业教育已有超过100年的历史,拥有多所世界顶尖的酒店管理学院,如洛桑(Ecole Hoteliere de Lausanne)、蒙特勒(Hotel Institute Montreux)、理诺士(Les Roches Hotel School)等。国际知名酒店的管理者、国内五星级酒店的总经理大多“产自”瑞士。瑞士酒店管理人才培养采用的是“工读交替”方式;每学年安排一个学校学习期和一个酒店实习期,学生在学校学习21周后,紧接着进行4~6个月的酒店实习。实习内容与学习内容密切相关,并随着各学期学习内容的深化而变化。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巩固学习成果,并通过实践发现问题推动下一步的学习与研究,使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为一体。
此外,以日本为代表的“产学合作”的人才培养方式,在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越
来越受到重视。“产学合作”主要包括与产业界在办学上的合作、科研上的委托、人事上的交流、资金上的资助等等。具体形式灵活多样,国内最典型的方式是“订单培养”。企业根据用人需求与学校签订协议,提供资金、场地以及相关技术支持,按照“计划招生、委托培养、定向就业”的形式,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对学生的培养。“订单培养”方式增强了人才培养的实践性与针对性,有利于实现学校培养与学生就业的良性循环。但“订单培养”也容易忽视高职教育的高等性、综合性与适应性特征,造成“岗前培训班”式的错误培养倾向。
2.技术管理型人才的培养方式
由于国情与教育体制不同,照搬照抄国外的方式方法不符合我国的现实状况。酒店管理专业技术管理型人才的培养方式,可以作以下安排:
⑴.“121112”培养方式
将学生三年的教育时间分为两个阶段,每个阶段持续三个学期(1.5学年)。第一阶段以专业基础教育为内容,头两个学期学习基础理论模块和素质教育模块课程,第三个学期加上暑假两个月共6~7个月时间,进入酒店一线服务岗位进行服务实习。服务实习以基础技能模块课程为内容,实行定期的岗位轮换。学校教师与酒店管理人员共同实施现场授课与指导,提高学生的操作业务水平积累服务工作经验,并启发学生的技术管理思维为阶段的学习埋下伏笔。第二阶段以专业核心能力教育为主要内容,前两个学期在学校学习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培养学生的技术管理心智能力;最后一个学期又回到酒店进行技术管理岗位的专业实习(毕业实习)。这种培养方式借鉴了瑞士经验,既突出了技术管理型人才核心能力的培养,又强调了综合素质教育与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训练,使学生毕业后不仅能做好一线服务操作工作,而且能很快胜任相应的技术管理岗位。
⑵.“2+1”培养方式
“2+1”的培养方式同样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学校教育为主的阶段,为期两年,主要由学校组织实施。学生在学校的两年时间要学习完三大模块的绝大部分课程内容,其中部分课程由酒店参与设计和组织实施。第二阶段是以酒店为主的教育阶段,与学生的毕业实习相融合,主要由酒店根据自身的岗位技能技术要求组织安排。学校协助酒店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并“将教室搬到酒店”定期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这种培养方式针对目前“订单培养”的优点与潜在问题而设计,兼顾了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的高等性与职业性,实现了学校教育与学生就业岗位的对接,有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进程。但这种培养方式下,学校与酒店方面的密切合作非常重要。学校应将两个阶段的教育视为一个有机整体,积极参与、科学规划,丰富并协助酒店合理安排第二阶段的教学内容。
主要参考文献:
[1]黄国良、谢雨萍,酒店管理专业(高职专科)培养目标分析及改革实践[J],桂林旅游高
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90~96
[2]雷正光,高职课程及其体系和目标研究[J],职教论坛,2005(6)下
[3]吴军卫、赵炜、何立萍,酒店管理专业“订单教育”实践探索[J],中国科技信息,2005
(10):150~151
[4]闵建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内涵分析[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6):17~24
[5]万建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比较及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14):58~60
[6]郑国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纵论[J],职教论坛,2005(8)下:20~23
[7]陈越,建构主义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http:///theory/constructivism.htm
[8]杨小鹏,白天鹅宾馆管理实务[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2.12
[9]凯旋世纪酒店管理规范编委会,凯旋世纪酒店管理规范[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5.1
第五篇: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业务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方法、管理数学及计算机应用等基础理论,掌握物流系统分析、物流管理方法等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物流计划、预测、决策、经营等工作能力,能在各类企业或相关部门领域从事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运营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高级物流管理专门人才。
二、业务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通过系统学习物流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接受现代物流师的基本训练,具有运用现代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分析处理物流活动,设计建立物流系统,对物流问题进行决策的基本能力。基本规格要求为:
1.具有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理论知识,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和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
2.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与人际沟通能力,掌握社会经济问题调查分析、文献资料收集的基本方法;
3.系统掌握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基本知识,熟悉我国区域经济与物流产业发展有关政策和法规、国际物流相关实务知识;能应用系统管理技术分析解决物流系统实际问题;掌握物流管理的理论基础、知识结构和方法技术,通晓现代物流管理方法、现代物流技术与装备等物流管理基础知识与实务,了解现代物流学科前沿理论及应用前景;
4.基本掌握一门外语(英语)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具备计算机操作与应用能力,有较强的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能力,能初步运用相关物流管理软件进行物流系统设计;
5.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具备较强的终身学习能力,初步具有科学研究工作能力;
6.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与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主干学科
管理学、物流学
四、主要课程
管理学、会计学、运筹学、市场营销学、机械设计基础、物流系统工程、生产与运作管理、运输与配送管理、现代仓储运作与管理、电子商务基础与实务、物流技术与设备、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实验、国际物流基础与实务。
五、毕业合格课内总学时、最低毕业学分
课内总学时:2520最低毕业学分:198.5
六、修业年限
四年
七、学位授予
管理学学士
八、教学进程表:附表一
九、英语、计算机不断线教学安排表:附表
二十、各类课程学时学分比例构成表:附表三
十一、专业教学活动安排表:附表四
十二、辅修专业课程计划表:附表五